📖 ZKIZ Archives


如果我是索羅斯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2234771
前段時間,潛水員,回鍋肉等討論索羅斯的反身性。太複雜的理論,所以我也只有聽的份。昨晚美國出了QE3 ,那麼如果我是他執掌了投資美股的基金(股票的表現假如以道指為代表),那昨晚一定是賣出股票,今天我會在79附近建立少量美元指數多頭的倉位,標的物選 擇美元對日元的多頭。大選前後確定最後的標的物加倉,商品唯一可能考慮做多的是棉花。
   下午和一個香港的基金朋友聊,他說老闆出差,交代他掃6000萬的貨,但他只買了1000萬,買不下手了。今天香港基金們開口只問「買什麼」,不是買不 買。暈死,建個長線一點的倉位非要剛推出QE3後就買嗎?我看他們說老實話比雪球裡的很多人浮躁多了,他們閱讀和知道企業狀況的不少,但真正思考的不多, 不過更多是因為短期業績壓力,短期神仙都難料。
   從美元走勢看,市場已經預計了一輪QE ,推出的時間也很「巧」,因為債務懸崖,債務上限是16.4萬億,上月已經突破16萬,雖然說是無限制的,實際上只維持多3-5個月沒有問題,保證奧巴馬 連任,之後立馬就會處理債務問題。而我會看到明年的主題就是加稅(債務上限已到,共和黨那套不靈的),醫療改革和教育。第二任的總統一般都會放開手腳干, 美國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新的產業革命增加就業和出口(估計天然氣出口和墨西哥灣開鑽是明年大事),企業現在現金很多,如果出現了這些新的商機,必然會加 大資本開支,這樣,錢就從企業流向了私人和政府,財赤和貿赤都會大幅度下降,所以未來4年美元會是個上漲趨勢。
   而日本經濟真是乏善可陳。對應其政府債務,這麼高的日元也是很神奇。日本大宗出口是汽車和電子產品。日本汽車實際上在中國都已經不受歡迎了(和釣魚島無 關,5月底以前他們在中國的銷售都下滑了,質量最好的德國車是增長21%),電子產品在蘋果和三星打壓下,不但產成品,連器件都會受到重創。看夏普所在的 日本三重縣龜山市,以前是日本的顯示屏重鎮,相當於美國當年的底特律,現在已經很衰敗了。爾比達等存儲器件也是連年虧損。應該說,日本是OECD 國家中未來5年經濟最慘的國家,這個差是完全是因為企業負債高,近年創新少,對未來產業無法主導。我接觸過日本企業,真的是很認真,但很死板,這樣的思維 在這樣一個面臨著巨變的時代是不合時宜的,因為你過去的東西都是產能過剩的,以前的老路子你再走下去,走得再好都無出頭之日(中國也如此)。
     而中日的釣魚島之爭,結論是什麼還難說,但無論如何現在被動的是日本政府。因為政治原因他們只能堅持下去,即使後面經濟受到挫折也沒辦法了,他沒退路。 而中國新的領導上來,不把釣魚島這個問題坐實,在國內政治上也是寸步難行。89年之前就是最早因為日本的事情挑動起了學生的情緒。這不是你怕不怕的問題, 到那個份上,即使花1萬億都要打的了。別看美國現在說日美安保,到時候很有可能把日本給撩在了樑上。放棄釣魚島,中國只是突破了第二島鏈,軍事上沒有對美 國有多少威脅,到時候他們從中國得到的好處肯定比從日本得到的多。所以中國裡外花2萬億拿回釣魚島是一定會做的。如果一旦開戰,美國宣佈不管,那日元就慘 了。
   美國企業的盈利基本原因是庫存正常,沒有增加資本開支,現金多,負債少,加上利息低,所以去了庫存後盈利恢復很快,而中國庫存過大,4萬億本來是要有後 續的跟上才能把工程做完,但因為通脹加不懂經濟,剎車踩得太久太狠,所以經濟緊縮得過頭了,而企業本身有預期,庫存過大負債過高,而我們很多國企根本有時 候就不是在做企業,還在增加資本開支和庫存,所以盈利的恢復很緩慢,現在也看不到希望。但美國企業在去庫存後的盈利上升已經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了,下一步要 做的是在新的領域的資本開支(比如機器人),在低利率階段是合適的。所以QE3對企業盈利提升遠不如1,2兩次,當市場一面倒地去買進股票拋售美元的時 候,就應該是戰略反向的時候,雖然短期這個趨勢依然可能延續到10月份。
  賺大錢的部位都是在比較長期的頂部和底部建立的。如果不是衍生品,時間早晚一點都問題不大。
 但可以肯定的是,長線頭寸採取順勢交易,從眾,長期回報肯定不好。市場參與者都一邊倒的話,何以為繼?
 所以我對索羅斯的理解是:大的賭博都是要看未來不是過去,發現未來的未萌之機,多方求證,多看看你手裡的牌和未來可能摸到的牌,再算算對家可能抓到的 牌,贏面夠大了就下注。核心就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其回報一定低,小概率的一定高,但市場情緒會把賠率變得對小概率有利,同時時間長了,對家發現不 利於自己的因素更多,就會跳船。這只是反身性之一。但真正決定的不是這個反身性,是人們在早期對事物的認識已經錯了,所以給你一個贏大錢的機會。核心還是 你要搞清楚問題本身,即使錯了,代價很低的話,損失很小,如果還能把握得好,可以先賺筆小錢,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嘛。
    比如,5月份我看國信證券的報告說到了醫藥工業前面4個月的盈利狀況,上升22%左右,對應的是所有醫藥股都不被看好的時候賠率夠。而目前醫藥股這樣的 PE ,對應我們都認為一定持續的增速,不考慮政策的變化,單是新產能的進入都能降低盈利,目前的賭博是1比1 可能都沒有。而汽車股在人們擔心限購下,全然不看目前的銷售數據,尋找過去的週期規律以及新的車價因素,企業的現金流和資本開支變化,所以使得某些汽車股 在一個2年的週期而言賠率非常高。太長的事情我看不來,太短的也不行。當然,賠率雖然高,但絕對收益未必很高(超過一倍回報的才能叫高)。
   這是我對金融賭博的理解。請@潛水員 @trustno1 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52

微博體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2436205
我認為微博體的東西因為有關注你的人,所以會控制自己儘量不發沒有思想和信息分享價值的東西到主頁,免得打擾別人的主頁。這確實是我原來和碎片哥分享的從音樂引申開的「做好自己之餘,儘量為別人和社會做點事情吧,那也是幸福的」 的本意之一。
所以T 兄這文章,應該按其思路認真回覆。怎耐自己才疏學淺,無法一一回應而又對別人有啟發。所以就按自己思路胡掄一把吧。
一。雪濕和坡長的問題很贊同,擴展後用@水晶蒼蠅拍  兄的話總結其實最合適「不同的投資傾向確實可能導致有的方式只需要聰明幾次就夠了,有的則必須過不了多久就要聰明一次。我喜歡那些能聰明一次就管很久的決策,它不但帶來更好的回報,更能避免很多麻煩和壓力」。
核心還是應該比較有商業洞察力地推斷出未來的演變路徑。
但科技股比傳統產業難恰好是因為科技本來就是創新,所有人都沒有見過的事情,演變的深度廣度,方向都無法預計,那麼由此而產生的變化更難以預測,變化後的再變化就無從思考了。
比如,昨天去了香港,感覺街上拿galaxy 的大電話的明顯比以前多,女性的都不少。晚上到了一個朋友姐姐家吃飯,和他外甥聊天,24歲小孩現在也是拿notes 2. 他說很多人不選ip 了, 問他原因:android 系統下很多音樂和視頻的資源,蘋果要錢。生活無聊的時候需要這些,那麼大屏幕就是必需的,講電話已經很不重要了。我看還有個關鍵就是200多塊的月套餐月流量不設上限! 這很猛腿。香港以前有無限的套餐後來受不了就取消了,但3G 網絡覆蓋足夠而carrier 的資本開支折舊基本差不多的時候,就推出了無限套餐。
所以我認為蘋果近期的下跌肯定是銷售上的變化的預期導致,一貫有效的市場還是聰明的。ip 毫無疑問下一款一定要出個大屏幕的。
運營商資本開支高峰期過---->新增折舊不大----現金流強勁---變相降價推無限套餐----無限是潛在的幾乎不可質疑的需求(所以網絡負荷承受得了且利潤更高,這時候高速增長的利潤,無限滲透率50%後就應該賣運營商股票了)----人人無限----應用程序的重點改變(看電影比如)成為可能----終端改變----市場份額變化---投資標的物預期改變---市值改變。

你幾乎可以為蘋果準備3個以上的應對方案,而這方案是否成功與蘋果的技術能力,商業觸覺甚至運氣有很大關係,有時候產業的方向已經確認地偏離了你的能力圈和技術路線的時候,你再掙扎也白搭,RIM 目前就如此。所以這就是科技股的坡有多長是不要去考慮的問題,那注定無解,而microsoft/intel 那種組合T 兄分析後一下清楚了,但未來那樣的組合也是難得一見的了。特別是目前已經是個開源社會,可以說沒有人在應用軟件層面可以壟斷了。
所以科技股也只能是幾年一段地來投資了( 似乎在實踐中應該也是可行的)。
二。軟硬件結合。目前IBM 的20年來的路子就是很明顯的。沒有ES9000這些硬件的優勢,就不可能有其眾多的軟件的銷售以至於幫客戶寫應用軟件,也就不可能有諮詢業務。不少人輕飄飄地說IBM 就是服務。殊不知一般意義上的服務根本沒有粘性。IBM最重要的客戶群是金融業,他們因為管控,安全,數據集中(以前的技術條件,不做大集中是不可能保證全部數據的實時性,一致性的)的要求,IBM 成為他們不二的選擇。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在爭論是要分佈式還是集中式的時候,招商銀行早都決定了集中式,雖然起步硬件成本高,但後期新業務上線的速度,稽核的時效性使得大集中的優勢很大,之後銀行就全是大集中。所以選擇的條件應該是應用的具體環境和需要在先,技術路線是否吻合是後驗的。(當然銀行這個例子中可以預先有定見)。所以中國銀行的技術思路,造就了南天信息;當年
三。intel 必然衰落。技術能力而言,nvdia ,arm , 不見得和intel 有什麼差距。intel 在486後(我都不知道現在是多少86了,我的電腦都是將近6年的了,只是因為視頻輸出那裡壞了,今年換了個主板,還是接著用,XP 的,我不會也沒必要學WIN 7)。很多企業級別應用的採購在規模不變下,採購金額下降的----工資上升,毛利率下降下,這些公司比如HP 那肯定是死路一條。這是個通縮的生意。
intel 在目前路線上的任何革新都不可能刺激購買慾提升,他們從不重視功耗的問題而一直對ARM 不以為然的態度(當然,這2,3年不會了)其實我們是可以判斷intel 的高層已經錯判了未來。說白了,他們的主要管理人員還是思想老化。
但也未必是思想老化。也可能是intel 做任何真正重要的舉動都是對現有盈利基礎的重大打擊,他不可能左右手互博,他們要為自己和股東的短期利益負責的。一個公司如果沒有辦法漲,就一定是維持原樣,然後暴跌,之後董事會,股東才有動力去改變,才有可能有新的未來。這必然的,簡單的公司政治。
所以「change」 無所謂好壞,看你是處於什麼狀態和公司性質。任何過剩都有生命週期,和人一樣,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就必然消失,我們無需緬懷甚至在股票跌了80%後不明就裡買進然後美其名為價值投資。

四。視,聽,味覺最後都是通過器官採集的數據交由大腦判斷。留下印象的肯定不是現實世界的真實,而是情感。所以為什麼要強調品牌精神。
區分其是否有長遠價值的是其情感製造能力。比如,《廬山戀》裡的張瑜在很多人心中一定是比現在所有女性都好看的,莫言表達的那種情慾極端壓抑,社會封閉情況下的任何的噴發,讓讀者的感覺一定是比現在的倉老師的任何尺度的畫面都要強烈。
1.視覺因為世界的不斷前進,所以影像的穩定性低,或者是某些老影像會一直佔據比較重要的位置。但重現成本低,所以自然不容易繼續賺錢並和通脹保持一致。
2.聽覺如果能稱得上享受和消費的也只有古典音樂,現在大部分的流行音樂都需要演出廣告等表演來完成整個的賺錢過程。但古典音樂因為其欣賞的要求所以注定是小眾。
3.味覺首先是每天不吃三頓飯不行。第二就是你要複製出來是跟社會通脹走的,因為那是真實的,實時的。第三是有情感的關聯的。這關聯的級別越高,時間越長,就越值錢。所以茅台關聯的人物是首長,時間就是遵義會議和巴拿馬金獎等。所以我不同意茅台只是一個口感好就構成投資價值的全部。這些老牌子的中藥,酒容易賺錢,但明顯地還是運作所起作用遠大於品牌,王老吉就是個典型例子。特別是要把某些原來在缺醫少藥,溫飽成問題的年代產生的對醫藥和食物的極端嚮往後給全社會的強烈印象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得到正面和持續不斷的詮釋和加強。如果這個詮釋不能持續或者說不能在新的年輕的消費者那裡得到認同,那也技術這公司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感覺未來中國的大牛股還是沒辦法看出來,因為很多改變已經發生,但此基礎上的延伸還是在變化當中,看不出目前企業和未來方向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5

柴迷: 翠華(1314)分析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2479147
靠,花了4個小時囫圇吞棗看完了。因為我不買,你沒興趣買了,我就不想看了,但你都看完了,我還沒看好像就沒禮貌了。就當是練習吧。
我也不知道怎麼開始,就想到哪寫到哪吧。
看一盤生意,看共性和個性。共性在財務語言上有時候是沒區別的。
一。共性。 借用一下大專家、排雷工兵 @歲寒知松柏   的文章:http://blog.eastmoney.com/a357369051/blog_110902045.html
淨資產收益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總資產)*權益乘數(總資產/權益)
可以看到,ROE 最後是跟淨利潤率,總資產周轉次數,和權益乘數有關的。翠華的淨利潤率我按2012財年算綜合前後時間調整是13%, 總資產周轉次數7.6/5=1.52,權益乘數是5/2.8=1.78 。因為上市後公司資產有調整,所以財務分析有些數字不好用。
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淨利潤率不錯,總資產周轉次數不錯(上市融資6.9億,按今年預估營業額看,這個降為1了)。
           總資產周轉率    淨利潤率
大家樂    1.5                     8%
唐宮        1.63                   6.7%
小南國     1                       10%
就是說在沒上市時,淨利率和資產周轉率翠華都是很出色的。槓桿這問題其實難說。這個行業長期經營的話,不做有息負債為好,香港很多這類傳統行業都很保守穩健的,沒有國內的那些亂搞。
但我是贊成將零售輕資產企業的租金做資本化來分析,那其實也是一種經營槓桿。但下面三個數字出乎我意料外
1.成本佔收入比大概30%
2.員工工資佔比        28%
3.租金                      13%
租金佔比比我想像的低多了(所以可以想像如果將租金做資本化考察,這個影響就不是很重要),而工資部分比例比我想像高。香港工資高啊,翠華員工素質還不錯,相對做茶餐廳的人均消費不高,坪效估計沒有吃魚翅的高(沒算過,瞎說的),所以這工資比例就高。
那這帶出一個問題----如果這種生意你還做低價,你的經營安全邊際很低的。一般都難以有香港那個市場的人流量(上海廣州有些地方可以)。
歲寒的文章裡面大家應該看看,青島對燕京那個例子我們看到績效的差距實際上是1.定價。2,現金管理(通過應收應付預收庫存等)---這其實就是品牌,強勢品牌和強大管理的企業通過無償佔用上下游資金得到槓桿的放大。例子就是茅台五糧液宇通格力。
所以翠華我覺得在定價上它很成功,不足就是不夠人擠人,所以在上海的定位更像普通餐廳,但這類餐廳翻檯率一定高的(所以現在火鍋經營理念先進的都規定時間了,如北京的火宴山,58隨便吃,兩小時,晚上有宵夜的。經營時間好像有18小時)。
餐廳收現金,所以這個現金管理部分可做的不多了。
二。個性。
1.平均每個店12萬一天,一年就4380萬收入,淨利潤大概570萬。目前香港21個店,加上港外是26個,有幾個是開的時間不長,所以2012財年(那時候平均沒有26個店)1.1億淨利潤,相當於一個店淨賺500萬一年。怪不得股東們這些年一直買街鋪,現金流強勁啊。開一個店的資本開支大概是900萬港幣。招股書說到新開的有6個店是2個月就break even ,一年回本,那個是比較樂觀的情況了。如果算7年折舊完畢,一年大概就是130萬,也就是說你看一個店,順利情況下,投入900萬,一年就做4000萬生意,回籠淨現金630萬,夠牛的生意吧?所以這公司肯定是要加快開店是最快提升股東回報的方式。
2.碎片哥說的同店增長扣除通脹後幾乎沒有。這裡面2012年1季度末截止那個財年價格好像沒怎麼加的,今年就猛,估計超過15%漲幅。但同店是個位數很正常的。都擠成那樣了,不可能提同店了,應該做法是增加開店密度,推廣外賣。
3.香港客單價(每張訂單)74,大陸193 ,消費模式不同,所以它說的每桌開單數不一樣,也正常的。這個香港是24,大陸是8,。大陸就基本沒有拼桌了,所以你可以認為大陸每張桌子一天產出是1500元,淨利潤也按13%算的話,一天淨賺200塊,國內的都是60個以上桌子。一天就12000以上淨利潤。
4.品質。在香港的好名聲也被大陸遊客所接受,所以這個狀況維持幾年沒有問題,且一定要利用這個名氣和人氣加快開店。就靠外延擴張就好。其實翠華除了品質外,關鍵的是稍微有點時尚,不是那些傳統家庭茶餐廳的擁擠,又比大家樂的品質更好一些,環境稍微時尚一些。這是它的主要賣點,以後國內開店也是要借助香港的名氣,定位高端。
5.老闆都是草根出身,行政總裁是請的原來加州紅的老闆駱(他把加州紅賣了),總經理是原來加州紅的HR 經理(她比加州紅老闆先加入的)。
駱應該對潮流的東西有感覺,是個搞手,能搞氣氛。現在是體驗經濟時代,要賺錢不能說我這碟隆江豬手飯12塊,很實惠(聽說是深圳最實惠的快餐,很多民工吃的,我都想吃一次),所以我覺得以後推廣中我覺得會保持高端形象,進入市場的時候有壓強。國內開店,特別是上海,12塊豬手飯誰吃你的啊。但如果包裝好,60元一份的海南雞飯,肯定會吃。比如http://www.iqiyi.com/ad/20121029/d727145a524f8966.html  這樣,請桂綸鎂之類的做個廣告,翠華目前的廣告等費用連0.5%都不到。
6.未來開店計劃似乎還是合理的,2013年主要在香港開,2014年後加快大陸開店。大概每年新增店數是20%。 那麼可以加速外延加同店,年利潤增長大概是20%。
這生意看出問題了吧? 新投資回報很好,但你投不下去,因為要找到合適的鋪面和籌備,人員訓練等。不是可以無限地快速地放大的。
公司新募集6.9億,看未來3年的資本開支計劃,似乎這錢基本用不了這麼多。最多2億就夠了,靠內部現金產生和適當借貸就可以了。所以現在34億
市值,扣掉不用現金5億,大概算價格是29億,去年利潤1.1億,今年估計1.2-1.3,增速也沒辦法快起來,國內開展也有可能有反覆。所以目前這個價格是高了。20-23億含現金價值就不錯,跌30-40%就可以了。
有名氣的企業上市時候老闆是最高興的。

這公司估計上市很匆忙(今年上半年還有很多資產的騰挪以完善法律結構),對於過去的歷史還是說的認真的,對於未來的計劃有點亂寫。估計投行用了2個晚上寫的,香港華南華東三地的中央廚房投資都是6000萬,面積都不一樣。國內香港開店都是900萬(雖然面積不一樣)。不過我覺得這沒什麼,主要是2013主要在香港,2014大陸這點我覺得比較靠譜,就看後面的執行了。執行好了股價估計也就上去了。
好企業和好投資是兩回事。一個賭局都是人家佔了好,沒啥漏洞,這賭局不能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92

華潤萬家超市 柴迷

http://xueqiu.com/%E2%80%8Bhttp://xueqiu.com/3070746985/23629978
看了附近的華潤萬家超市,那種帶個+號的那種,貨品好像還不錯。飛天茅台1299,普五 886,國窖1573-1390 。我認為這基本就是目前這個出廠價下超市的底價了。因為他們有扣點、發票、回款等因素,再低超市乾脆就不做了,沙河天虹裡面的中低端酒干脆就撤了,都賣了紅酒。在這些超市裡面買的不是有購物卡就是價格不敏感的公司和個人(吃回扣的這些地方也沒辦法)。另外的渠道就是煙酒店和電商了,電商應該是增長很快,總量相對來說應該是五糧液沒那麼慘。
但有一點確定的是,1573這個價格定的比茅台還高,它是壓根不要1573兩年的出貨了,直接把瀘州老窖的2013年利潤砍一半就好了,EPS 1.6,那還有人說便宜不?
這裡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只以過去的歷史來推斷未來的盈利,那麼和圍繞著移動平均線的上下炒股沒什麼兩樣。
雖然各地看老窖的中低端在各大超市已經重新整理得還是不錯,在終端鋪貨和銷售能力上老窖肯定沒問題,這部分應該有些增量,但因為促銷等,所以未必能增利。但會擴大市場份額,2年後日子也許就好過了(前提是對手先死一片)。而兩年內,沒有1573 的貢獻的日子會黯淡很多。
茅台如果像地產公司那樣對銷售額根據預收款做調整(1519那個直營店以前不佔預收,但比例不大,且估計現在也沒人在那按那個價買了吧?),排除漲價因素後量大概2013年一季度比2012年少了20%。2013年賬面利潤不會太難看,但明年就麻煩。如果它再控量保價,今年就下滑。
真正的好日子來臨都是要等的,耐心,收息,輪動(這點最難,我也沒搞懂)估計是個好的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97

穿戴設備的機會?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4153887
兩個星期前,10幾年前買的一個入門級的馬蘭士CD機 終於壞了,換了個還是入門級的馬蘭士CD5004,以前的功放和音箱還不錯,特別是英國小箱mission,古典的聲音很溫暖理性,就湊合用吧。
我是實體店買的,2050元(京東1900多)。還有個型號CD6004,價格差不多貴2000元,實際上也就前面板多了個USB 接口,可以接數字音樂。暈,這價差。
大概03年時,因為個人喜歡音樂,覺得傳統的CD 保存,管理,播放不方便。覺得應該有個可以高保真轉化成電腦文件,然後無線地傳送到一個盒子,然後這盒子再轉到功放來推動音箱。我始終認為好的音樂聲應該是傳統那樣的功放-音箱路徑,(關於這點其實我也是個白丁,希望懂音響特別是數字音樂的朋友多講講,我學習)所以我的觀念中音樂從數字存放設備中出來就是功放,別的事情跟這個數字設備無關。
然後就找了些資料,剛好看到SONY 有款剛出的接WIFI 的media 轉發器,大概賣1600元,那時候還很少用的HDMI 還不是標配。我認為這裡面有很大商機,忽悠朋友一起搞一個這產品出來賣(不知天高地厚,以為弄點小錢抄出來改改扔到華強賽格,音響市場之類就可以了),開始就準備直接抄SONY 的就是了。但覺得有些功能不滿意,自己還寫下了些認為必要的功能,包括遙控。那時候要考慮成本(零售價格不超過800),遙控器還得界面友好,幾乎坐在客廳沙發就能很清楚地調度電腦中的音樂。立馬崩潰----那你得有液晶屏吧?(7段數碼管用這的話太爛了)顯示優良的液晶的成本和加工是個問題,加上無線芯片,要命的是你還要開個模具,還要搞薄膜按鍵,且因為選曲,所以按鍵精度不能低,那成本。。。
基本是不可行了,和年輕人聊了後他們又認為必須把視頻加上去,我覺得有道理。但當時只是因為聽音樂不方便所以想抄個東西搞個短平快,還真沒想要複雜化,且視頻我不感興趣。但又不死心,一直找人(我自己還不懂設計電路之類),聊過的朋友沒一個看好,理由很多,都有一定道理,還和我去調研了市場上當時步步高以及傳統音響公司的做法。具體產品構思就不說了,反正那時候很難的事情,現在看太簡單了,蘋果打頭,這些東西都成為標準化了,以後遙控器就是iphone ,ipad 之類了,那時候我也夢想過那樣的遙控器啊。但一個想法成為一個工業產品多難啊。
以上所說都不來錢,可以跳過。
但當時記得幾點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1.傳統模擬廠商懼怕數字化的東西。在我看來,數字電路實現很多時候比模擬經驗要求高的容易多了,但模擬廠商不這樣認為,所以他們的實現方案你有時候都覺得很幼稚,特別是數字化後價格飆升。這肯定不行的,從生意角度,你這樣做目標客戶是減少了,你的成本更無法攤低。所以他們數字化的型號也是高端的,反正老子就這麼貴,你脖子伸過來我就宰一刀,反正你有錢。中低端玩不轉。所以10幾年後我看到CD 5004和6004這麼大的差價,還是很吃驚,更強化了我模擬廠商搞不定數字化(不完全是能力問題,思路不一樣。他們說的要高保真,數字電路和音頻電路分開那是宣傳手段,那麼大一個盒子,你怎麼布板都可以了,沒看愛瘋這麼小的板都可以布這麼好?)
2.模擬資料一定會通過技術手段保真地向數字遷移,不可阻擋,裡面商機巨大,但到底什麼形式哪個廠商獲利大很難說,但絕對不是傳統模擬老廠,特別是數字化比較弱的歐洲廠,美國可能性啊,模擬數字電路都強。當時反對我的朋友還有個理由就是聽音樂的樂趣之一就是在cd 堆裡面翻,回味。我當時還有點同意,但現在。。。誰願意一手灰在那浪費時間?你現在去看音響展,展示時人家都是用台蘋果筆記本做音源了,方便啊。
3.數模轉換的芯片,包括採集,編解碼算法是關鍵,隨著DSP 技術的發展和cost down ,數字功放應該大有作為。
4.交叉領域大有可為。那時候你要是以vxworks(當時深圳玩DSP 的最早都是華為中興的人,最早熟悉的是vxworks 這樣的RTOS)為基礎用DSP  來做個大眾化的網絡產品,累到你吐血都賺不到什麼錢,加上後來ARM大行其道,現在基本VX 技術沒什麼商業價值了(產品成本和技術更新在那擺著)。但如果像國電南瑞那樣做一款產品就是乘以10甚至20的往外賣。當年玩DSP 編解碼的開始多了,客戶方向無非是行業客戶和消費客戶兩類。除非轉型做方案供應商,否則玩消費電子的沒一個做大甚至活下去的---劇烈的競爭和變化使得利潤積累無從談起,最後大家都很現實地分為方案供應商和產品集成或者組裝廠;而行業客戶因為依靠的是官辦行業或者政府採購的不開放,主打關係,建立進入壁壘,利潤積累成為了可能(最經典的是海康了,剛好遇上了建設和諧社會,以前建立的技術儲備,relationship 變為錢了,當然,業內發展的vision 他們很清晰和有遠見的,但我想說的是你有vision 也要有好機會),而在10年前這條路反而大多數人認為是狹窄而高風險的。

還是不來錢。那都是以前的想法現在的現實。
因為這個想法,所以我看了下$漫步者(SZ002351)$  和$國光電器(SZ002045)$ , 也挺有意思的。國光起家就是靠給這些傳統音響廠商做OEM ,毛利率這麼低,業績都要連年下滑,說明是其客戶在下滑。(我沒細研究的,不一定對)。那麼我可以肯定一些模擬廠商受到的衝擊很大。
以前覺得用耳機聽音樂不可思議(我腦海裡的耳機都是很老土的),現在看到詹姆斯等名人都用,且成為了潮流,我覺得肯定有很大的提高。
看了兩天漫步者的收入結構變化,張總對音樂和音響的熱愛,電聲產品的經歷和產品特點,企業品牌形象,覺得這公司有意思。但未來技術路徑怎麼走不清楚,準備跑趟松山湖去公司實驗室工廠看看再說。
@Pune的碎片哥  @海布里餘部  你們談談穿戴設備? 我都覺得自己有需求,但feature 先定義好,然後看價格和未來的可行方案,再看看有啥機會? 雖然我知道奮達在炒這個(靠,漲停了),元太有屏(我們買不到),丹邦又。。。這玩意是腦筋急轉彎搞不來。
@郭荊璞  @car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29

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5880455
最近得人指點,加上自己的觀察,深有感觸: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但中短期幾乎關係不大。股票的漲不代表股民的猜想,期望,夢想就是真實的,吻合行業和公司的真實情況的。正如@茅台03 說的,一個股票在20-100之間波動是正常的。所以我覺得不鑽牛角尖,賺市場而不單是企業的錢沒啥不好,但這需要對市場的各種情緒和脈絡有很深的認識,這也是一種很牛逼的功夫,如果要想做到超越市場平均收益,這點我覺得應該學習和鑽研。
    因為以前的工作關係,我對實體公司的運營相對敏感些,對企業的財務特徵要求也高,所以我看中的有前途的好企業因為靜態財務不符合,錯失了很多大牛股。所謂看對了公司,但錯失了機會,這說明了自己不瞭解市場,要想卓越是很困難的。股票市場其實是包含了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公司,一個是市場,兩個的瞭解都是缺一不可。另外就是對長期價值和目前的不夠吻合也是無解。基本是市場對企業很悲觀,而我覺得我看法和他們不同,才敢進去,但也不會重倉(那就沒意義了),這就說明了沒有真正的把握股票市場和投資心法。
     市場其實並不在意企業的真實因果關係,大部分只看相關性(這剽竊了@醫藥商業  兄的詞哈,望見諒)。我想這中間可以下注的主要依據還是得自己判斷這個是什麼級別的增長,和這故事還會有多久的時間和空間(這也是一種長期價值),這其間需要這種高溢價(靜態財務上的)不可證偽,也需要企業業績確實在增長,甚至是超預期。這樣才能撲捉到大機會。直到市場明顯的錯誤的時候退出,比如上汽和某SUV 廠商市值/銷售額相差了10倍,某監控公司市值大於萬科,不一一舉例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肯定看不到這種極端的不合理出現的時候就出來了。這就是市場的特點,極端的樂觀和悲觀。
      這幾個月一直在看雪球上某科技公司下的熱烈討論,及對其在美國上市的同行的評論,除了一些潛水的高人,我相信雪球上比我瞭解的人不會多。但最熱門的一些討論中的內容,邏輯框架有,也對,業績也和框架吻合,股價也讓這些高手賺了錢,非常的high。但實際的生意訣竅和做法可以說和他們的說法有不少差距,很多的猜測最後居然和業績靠得上,這中間與其說是財務水平高,不如說他們幸運地遇上了厚道實際的公司管理層。所以我會知道他們會在哪裡跌倒。從另外一方面講,大概的正確就足夠了。但對照市場情緒,業績,公司每個階段的經營舉措來看股價走勢,非常有意思。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三全食品,原來我是看好的,研究了報表後,寄希望於周轉加快和新品,所以對其私廚進行了跟蹤,連續5個週末去固定的4個超市看冷櫃裡商品的出廠日期(可能那個呼喚1000億的分析員都沒有做過這功課),推斷出公司很難有20%以上增長,甚至拉動不很明顯。(關注的時點是2012年底到2013春節前,因為2013年就會因為2012的菌落問題導致的業績下滑這因素消失,可以玩個PEG的遊戲),所以沒有買進。當時 長城證券的@花樣小豆 張總是最先關注這公司的分析員,我覺得他還是很有眼光的,但我覺得增速和ROE 包括收入增長都不會很滿意。我猜對了業績,猜錯了股價,那之後股價漲了2倍,直到今天跌停。我對沒有參與這種業績在預期內但大漲的公司沒有任何遺憾,但對看好的公司業績比我預期還要好得多,股價反應很正面也沒有參與的是有點小失落,說明自己水平不行。
    市場資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難說是哪個原因,我想因為白酒不景氣,配置到普通食品飲料的資金就多了,導致了三全估值的溢出,其盈利能力和資本回報水平在現階段應該還是很低的。如果沒有這個因素,我想這類公司有不會有這估值,但我為何沒想到呢? 試想一下,這得需要多牛逼的功夫啊? 我不行。
      這也警醒了我兩件事情:
1. 我談的企業我真的瞭解嗎? 我敢保證,肯定我不知道很多細節。
2.我們需要知道多少內容,什麼類型的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點,我目前有感覺,但還無法有系統定論。也要向很多高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大氣和眼光,對行業和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對市場的精深把握。畢竟,絕大部分股票買來就是為了賣的(望大家不要和我討論巴菲特那個著名的觀點哈。)
    對市場和公司的瞭解都是同樣重要,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連牛頓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不敢奢望。但要卓越,必須要提高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2

汽車行業 柴迷

來源: http://xueqiu.com/3070746985/30926653

現在思考少了淺了,碎片化的東西多,這一年多唯一進步的是跟人學習後大概知道市場定價的機理。翻出2012年寫的一個長微博(其中不少內容我都忘了),似乎那時候比現在更想得深一點,雖然稚嫩,也有錯誤的地方。可能和要求自己微博上少發博,沒內容的不說有關,在雪球上就成了話癆。
微博中股東權益中的股東資產不算大,是筆誤,應該是固定資產。其實不把上海大眾和通用單列出來分析,這樣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自己覺得有用的就是一個行業周期的框架,雖然最終不見得對,但自己總可以有個時間框架。
看了下上汽從2012年7月底到現在的走勢圖,業績和邏輯都沒有變化,但股價下過三次波谷,和幾次上證的探底都有關----增速不夠快的企業,預期天花板不夠高的企業,在市場情緒總體悲觀的時候,收益是低於增速高的企業的。2012年後汽車股選擇長城肯定表現好於上汽,不糾結於靜態估值而看行業態勢、企業的發展路徑和狀態肯定是更可取的方法。前瞻性看問題需要商業洞察力,也需要把其中判斷的邏輯簡化和長期化,越是中長邏輯越安全,越是短邏輯越是波動大(但長期邏輯容易錯,所以更要確定性甚至唯一性。不過也可以取巧一點,不管估值高低,只定性未來趨勢,不定量,不過我肯定是不敢的)。
同時2011年和2012年狹義乘用車增速分別是8%和10%,對比一些優勢行業是偏低的。而2010年是32%,2013年是20%,所以大部分汽車股票是跟行業趨勢的。所以看準了企業特質和中長期定性,強度和連續性沒有保障,也會因為有斷點而出現大幅下跌(你看到2年後的2014年也沒用,需判斷準確其中每個階段的發展),而行業不熟悉或者無法跟蹤的話,跌慘了都不知道什麽原因(股價事後會告訴你,但已經晚了,所以化工,醫藥始終是我沒信心的領域)
股價也很多時候(比如一年內)是和基本面關系不是那麽密切的,和題材、市場資金主要所在板塊的共振更有關系。進入波谷,自然有它的道理,進入高點也許是為了更高,也許是為了下次的探底。

提早發現未來的優勢行業,信息來源基本不在上市公司,所以功課應該在外。而現代企業有了資本運作,經營狀況甚至主營都在劇烈變化,這東西後驗也沒有意義。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確實對絕大多數公司的2年以上是看不清的,應該縮短操作時間但要放長考慮企業經營狀況的時間,比如想持股3個月,就需要考慮一年的事情,持股9個月,要考慮2年以上的事情。如果萬一出現市場對估值壓制(業績判斷對的話),可能比較痛苦,那就需要企業本身價值提升非常快,以至未來能迅速回補給你,才能彌補時間成本。所以核心還是高增長。
我的深切體會是,你不一定要內行,但是必須準確把握行業和公司的定性和主要的邏輯落腳點,太簡單容易主觀甚至謬誤,太細節容易盲人摸象,無關宏旨。
中國有前途,也有很多問題,但要解決的問題多所以才有企業更多的機會,所以不管企業大小,未來生長空間大才是重要的。
我這說大話是容易的,要我說一個未來三年確定性增長40%的行業和公司也傻眼

雪球信息多,高手多,我翻了以前自己的一些貼,有幹貨的不多,除了轉發人家的。以後少說話,多學習,多看具體股票下的討論來增加對公司的了解。
@茅臺03  @Pune的碎片哥 @熱愛大自然的DD  @管我財  @matia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62

投資標的的財務分析與實體實際運作的觀察和理解哪個更重要? 柴迷

1 : GS(14)@2012-06-12 00:19:10

http://xueqiu.com/1940211456
投資標的的財務分析與實體實際運作的觀察和理解哪個更重要?
似乎沒有人會說第一個更重要。但例如最近的利率市場化的起步對銀行利潤的衝擊,大部分是用最惡劣的情況來計算來嚇自己,其實他們心目中這些財務數字是重要的。關於銀行這些的利潤變化,券商報告都有,很清晰,按存款分類及貸款久期匹配(有個重訂利率的時延)比例不同都做了計算,在不考慮貸款餘額增加的情況下,兩年時間利潤下滑超過15%的分析是沒有的。如果短期從純數字看在-10%-+10%範圍的,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分析意義,如果說此刻這個股票的PE 和你對正負10%增長的判斷已經匹配的話,完全沒有投資的必要。但如果是明顯低的話,短期是可以進去。很不幸地,短期即使很便宜,你買進去想賺錢,但事實上最後反應的時間可能長以年計,市場根本不會按你的預計走。
最典型的是我在經過前後6-8個月的研究和權衡,才在2011年3-6月份買了民生銀行和保利地產。到現在明顯的保利是跑贏銀行,原來我是對地產最悲觀的,但覺得它按預收,在建,儲備算很超值。目前地產股雖然有可能繼續漲,但它已經兌現了我預期的60-70%了,而銀行更低了,我肯定轉而選擇賣出地產買入銀行。
持有民生已經超過一年了,也許再過一年,二年股價還是沒有表現,所以不幸地,也是絕大數人無奈地來探討其長線價值了。正因為我們沒有把握它什麼時候漲,所以必須考慮長線的價值。否則的話,立馬賣掉,跟市場不斷地買入溫州金改,後來的中日韓共榮等等每年都起碼有的3,5個概念參與炒作就好了,市值提升更快。有人對這些行為呲之以鼻,自以為價值投資高人一等。我覺得大可不必,賺錢是硬道理,無所謂你做什麼標的。
在我看來,所謂的價值投資在中國,不是個像在美國那麼美好的事情。原因起碼有幾條:
一。.這麼多年過去了,合理定價的股票有多少?高估的多還是低估的多?為什麼就一定認為買入低估的就一定最後賺錢呢?如果買入在價值投資者看來高估的,之後市場再高估,不是很好?或者就跟莊家買入維維股份之類不是更好?(這是我的猜測而已,且也是自己關注過的例子,應該還有很多)。
二。中國的企業的盈利穩定嗎?能走出國家邊界嗎?能一切以股東利益出發嗎?比如這次降息,四大行首先將存款利息恢復到降息前水平,有人分析是因為其活期多,所以提高點問題不大。但忘了兩點,一個是其理財產品不多,那麼定期部分實際支付利息上升比例不見得比股份制銀行小。二來其貸存比本來就低,存款流失些定期的其實也無所謂的。所以銀行界原本是預期大家都是同樣的掛牌利率,私下和有議價能力的客戶談。
四大行這樣做,大家就沒想過那是執行上面的意志?只要他們動,別的銀行不可能不跟。而上面有兩個訴求:1.不對存款實際負利率做點表示又減息政治上不體面。2.確實想推動利率市場化,但我肯定的是,未來會怎麼發展他們都是心裡沒數的。我也有地方銀監局的朋友,人家也說了,全面放開准入和經營自由化,存款保險制度看起來很美,其實會出現的問題很大。
所以目前看來銀行都問題不大,但萬一四大真的按上意辦事,自宮---漲存款,降貸款利率,怎麼辦?
這會對整個行業衝擊很大。有人說四大的老闆是國家不會幹這種事,呵呵,人家的政治訴求優先級別更高。銀行的人都說很簡單,貸款利率跟市場需求走,不跟政策走,上面推某些東西的出發點可以理解,但往往和實際情況差距很大,且不可行,都是不懂經濟的胡搞。
所以在中國做價值投資,特別是在財務指標上精於計算的價值投資,那真是賣白粉的心思,賺賣白菜的錢。這是我這兩年學習得到的教訓。
那怎麼辦?
我覺得這關乎你來股市是什麼目的,如果是考慮自己做私募,自己的團隊要有個賣點,那麼價值投資肯定是個誰都接受的賣點。如果是自己的錢。就會有幾個問題:
1.快速賺錢是第一位的,那不要學巴菲特,他都說過他不知道。這點中國股民可以教他。人家寧波敢死隊多年收益的年均複合增長高於巴菲特(別忘了老巴是靠後面的複利才衝刺為前三富豪)
2.穩定地賺錢。那也不一定要價值投資。
3.自己睡得著覺的投資,還可以不錯地增值,以後財務自由。
4.最古怪的一類,像我。基本簡單生活不用擔心,就是好奇,想研究這個世界,各個行業的運作,推動社會的力量的變遷,然後順便賺點錢,開開心心,最好能複利到比較有錢,周遊世界。這個我就可以下結論要有幾個要素:
A 。儘量健康長壽,否則你複利個屁。
B 。健康的重要一點就是心理健康,愉快。如果你天天情緒反覆,灰暗,小人之心,意淫,過度期望等等,注定了和癌症等很近。
C。多手準備。目前中國太多人(特別是網上,實際工作很忙的人似乎少)有末日情緒,覺得中國經濟和政治早晚要完蛋。比如認為5-10年完蛋的人不少。其實如果真心這麼認為,不要說那麼多投資了,趕緊移民去美加新之類的國家吧。你現在申請加拿大,可能批下來都要8年了,還在這浪費時間幹嘛?這個我也有悲觀也有樂觀的部分,但沒有能力移民出去(沒有好幾千資產到國外,你沒有工作,你的養老,醫療都是問題。),所以只能呆在這個國家了,每天吃污染的蔬菜,呼吸被污染的空氣。我是個連這個基本生存安全都無法保障的屁民,還能有什麼準備?只能買有機菜,或者多吃瓜果紅薯類羅。
D。努力尋找確定性的東西。但其實那個是個沒有意義的假話。市場在某個層面來講是有效的,起碼它反映的是大部分人目前的看法。最明顯的就是大家目前看好天士力,云南白藥多於民生銀行,價格反映了一切。看好白藥沒有問題,問題是真的如你所計,年增長25%,那麼你兩年內能賺多少(別和我說他5年都是25%以上增長,這個連白藥老闆都不敢說的事情)?天士力在海外就一定能大有斬獲嗎?如果丹參老化,變成無增長或老化呢?那會虧損多少?
07年5000點的時候向上的盈利趨勢和現在向下的盈利趨勢哪個更確定?起碼大多數人認為它們的確定性級別是一樣的,不要不承認,價格在那裡放著。如果一切都是普通的經濟週期,那也簡單,看估值,看企業微觀層面在做什麼,是否還在加大研發和生產線,這個研發進展如何。之後毫無疑問又會有一個新的經濟週期,但領導的企業肯定不一樣。對於百業之母的銀行是一回事。
所以我認為是沒有確定性的東西的,一切關乎的是賠率或者是風險收益比。一般來講風險是一過性的,收益越是長期增長的那就越值得博。比如銀行股如果你認為投資虧損在3年內會虧損60%,但收益可能是10年10倍,那也值得博。

而這個收益如果我們主要考慮的是企業利潤增長加估值係數向上調整,那麼對估值係數做個大概感覺和計算就好了,這基本就是所謂財務分析,DCF 之類的事情。是必須但不關鍵的一環。而企業利潤增長是更重要的問題,這裡面考慮的是幾個問題:
A.行業經濟屬性。這個大可以看歷史的縱向,各國比較的橫向,找出能發展百年的行業。銀行肯定是一個。其特點是什麼?永遠有人需要把暫時不用的錢存起來,而有人需要在商業活動中融通資金。那麼銀行是可以產生複利回報的。主要控制好本金不大規模損失,經濟循環的起落都會對其利差,資產質量的撥備回撥以至會計利潤產生上下的波動,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它依然是長期存在的行業。有說法是理論上銀行的ROE 和別的行業是一樣的,這有兩個錯誤:
1.銀行到一定時候就是有門檻的,也是有重置成本的,我按民生招行目前的淨資產1.1倍給你這麼多資金,你能在5年內把這樣的銀行給我複製出來?顯然給你同樣的資產倍數去複製鄉村基要容易得多,所以銀行業的平均ROE 高於別的大多數行業這是一定的。關鍵在於我們不是投資銀行的ETF ,研究各個銀行的經營,長期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未來的可能路徑更是關鍵工作,這樣的銀行會遠超行業平均ROE 水平。正如格力遠超空調行業平均水平,偉星股份遠超輔料行業水平等等一樣。
2.長期經營來講,你獲得3年和20年平均15%ROE 是兩個概念。當年的長虹肯定ROE 高於20%吧?我不知道啊。但是能20年15%和3年30%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事情。

B。企業管治水平。這包含管理和治理兩部分。管理就不說了,優秀的公司有跡可循。治理我理解的是誠信,善待股東,有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這個看起來是利人的,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是自利的事情。典型的就是whole foods.可以看看這我五年給股東的回報。但象四大行那樣如果真的漲存款,降貸款來完成其社會責任,那股東們就悲劇了。
C.運氣。RIM 曾經快倒閉了,後來出來個黑莓救了它,但現在又要完了,蘋果就不用說了。如果是一直持有的股東,這些都不是你開始能預料的,所以這樣的一直持有也不是價值投資。
D。大勢。劉元生投萬科肯定不需要怎麼算賬,只需知道中國地產大勢肯定像香港那樣不斷漲價且開發量上升速度遠大於香港,王石等團隊值得信賴就可以持有萬科,這才是大智慧。

總的來說,買了銀行股現在才關注銀行的利率市場化,以及未來可能的壞賬對其影響那真不是個合格的銀行投資者。我的頭寸中有好幾個行業的,很慚愧的是只有銀行是研究得最多的,但對於未來其壞賬會多大依然沒有頭緒。
銀行中短期的變化,我同意@學經濟家和@流水白菜以及熊熊的。我跟熊熊不一樣的是我更看好民生對招行,因為在微觀層面招行目前的利率市場化下競爭力不如民生。
銀行的長期問題主要是銀行資產質量壞的程度是否會遠高於過去一般經濟週期下行期的?這次的經濟下行是多長時間,多大幅度?這個問題我想任何人都難以回答。但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果銀行大量出現壞賬,那就肯定是工商業資不抵債,現金流枯竭這樣的情況很嚴重才導致企業只能破產被收走資產。那樣的情況下,基本就是百業凋零,還談何投資?
所以這些都是我以前分析過的風險,這樣的價格下買入是件很划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做好微觀研究,不要停留在財務指標上才能找到好標的和長期安全性。雪球中高手很多,財務分析基礎很紮實,但我有兩種不好現象:
1.強調純財務對公司未來的判斷,而不看財務指標背後的經濟意義或者微觀事實。比如@孫旭東 先生分析江鈴的時候,數據都沒問題,但沒看其產品結構對其最終財務構成的實質支撐是其多年老款式的全順的貢獻,這個全順都老掉牙了,但毛利率很高,它和依維柯好日子過了很多年了。所以江鈴未來的財務數據不是決定於公司經營,而是決定於競爭對手的車型是否好賣,比如江淮的星銳我就覺得很有競爭力,但目前每個月的出貨量偏低有點出乎意料。還有些別的車廠也在做。
2.一些財務的東西很容易和商務模式,企業努力的方向,世界發展趨勢結合起來。我認為這個結合是沒有很多必然性的,只是個概率和可能性。如果這個概率的溢價很低,可以投資,但過高的概率溢價,那就不是投資了。那是賭博。賭博沒有問題,劉元生就是賭博,但他是用當時往後算10年的龐大的地產市場作為標竿來賭博,賠率是很划算的。有時候強調了運營層面的良性和忽略了發生的財務或資本資源消耗,或者是別的變種的割裂。
所以,已知的東西風險不大。未知的很大,我覺得有幾種:
1.四大行按領導意志辦,自宮。
2.推出的政策的不切實際一廂情願,前後矛盾,錯配,使得這輛車一會剎車一會加油,方向左右胡打,最後這車被搞殘徹底趴窩,車上的人有本事的跳車美加,沒辦事的就在裡面被燒死,憋死。從這屆的07年後的經濟決策看,這樣的結果不奇怪。所幸快到點了,看看下屆吧。
3.突然某天,來個某某之春,這樣的群體運動,往往是難以意料啥時候發生的,但按中國政府架構,大亂以至變天是不可能的。但管治者勵精圖治以證明其合法性那是首要的任務,這到底是會更好還是更壞我們就更不知道了。

這麼多的東西都不知道,還投資什麼呀。就一屁民,還操啥總理的心啊,散了吧,回家趕緊辦移民才是第一正路。還在談的也想賺點錢的人都是苦哈哈。如果因為不看好中國而移民的來這裡再講價值投資,我只能說他無聊,幹嘛還談與虎謀皮的營生?也許是想趁車掉下懸崖前,想著自己高手,能摸一把車上那個婆娘的大胸脯子後再跳車?如果這哥們還同時研究了很多婆娘的胸脯,我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真乃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變色的大英雄也。
2 : GS(14)@2012-06-12 00:19:35

歲寒知松柏:
回覆@柴迷: 為啥你說的就能做到,我說的就一定做不到呢?調研上下游的生產銷售和庫存,難道不也是在做量化分析?上下游和競爭者也有上市的公司,沒有上市也有一些行業信息和數據可以查找到。報表之外,還是有很多途徑能搜索到信息數據的,人家記者還臥底呢,所以關鍵的問題還是我們研究得是否深入,花的時間和代價是否足夠。
當然,我不是說我能做到,實際上我自己投資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太懶,買入前做的功課太少,買入後漲了就更不想看了,只有在一跌再跌的時候才努力去搜索信息,我估計很多人和我差不多,所以還是要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吧。
我始終覺得,財報是投資的基礎工作,定性比定量要難,因為定性的參照物或是標準很難確定,沒有參照物就容易迷失方向。在定量的基礎上,再與定性相結合,交叉驗證和補充,確定性就會大一些。很多人沒有財報知識或基礎薄弱,人也懶,就用財報無用論或是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好之類的藉口來迴避它,掩蓋自己的弱點。
投資這條路,我是越走越覺得不容易,越學越覺得自己無知,所謂投資根本不用大學教育,甚至初中小學就能做好之類的論斷,我無法認同。
3 : greatsoup38(830)@2012-06-13 22:31:43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1890563
歲寒知松柏:
樓主舉的體育股的例子,確實簡單看三張表是看不出庫存問題的,因為賬面上的風險都轉給了經銷商,這個問題我也曾很困惑。但是,這並不代表財務會計或管理會計不能提前判斷出風險來並讓你高位出貨,只能說你的會計分析還不夠深入、花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多而已。經銷商的庫存,不一樣是量化的數據嗎?如果你能看經銷商的三張報表,不就可以發現問題了嗎?在這個問題上,你花同樣的時間和代價去做定性分析,就能看出來庫存問題來嗎?再說了,那麼多家體育用品公司,怎麼不見他們自己提前化解庫存風險呢?現在大家都在年報上抱怨同行為消庫存而打擊了整個行業。所以,體育用品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自己做的定量研究也都不夠。

歲寒知松柏:
回覆@老僧: 上次我在網上搜索過,有專門針對河北的風資源研究報告的,名字叫《河北省風能詳查區風速日變化特徵》http://www.chinaam.com.cn/UploadFiles/Pub_607.pdf

韋青青:
回覆@柴迷: 我的挑選原則是排除法,一看這個細分市場有沒有可能萎縮,可能萎縮的排除,二看大股東,大股東最好是白手起家年富力強沒有多元化野心,不專一的有接班人問題的一律排除。其他的交給老天了,總是覺得太細緻的企業研究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林奇也沒法做到,我們只是把握可能性罷了。
06-11 17:25
回覆
柴迷:
回覆@韋青青: 我也這麼看才會研究的,但一個小龍頭企業最後能成為一定市值企業也很多因素的,說起來比研究銀行要複雜。而你要真的賺到不錯的錢,還是要有某個金額才有意義的。不然這麼辛苦研究就沒啥意思了。
06-11 17:02
回覆
韋青青:
回覆@柴迷: 觀察發達國家的市場格局,長期來看國內很多細分市場是應該成為寡頭市場的,一些競爭優勢突出,市場集中度低的小龍頭企業確實值得研究,以五年為期,分散的戰略投資一批,收益應該比投銀行要大得多 ,世道低迷有利於行業中優勢企業,而這些行業終究是不會消亡的。
06-11 16:45
回覆
柴迷:
回覆@renjunjie: 謝謝分享。呵呵,這個老芒格,說得挺好。我現在覺得挺好,因為子彈都打出去了,可以安坐下來看看許倬云教授的書,研究些新公司。renjunjie 兄,有無興趣看看回天膠業?我覺得一個主營業務利潤率有20%的工業公司,產品無處不用,且很有進口替代的潛力。因為我看過美國一些這樣的公司,真不起眼,但多年來股東回報真不錯的。現在回天也是股價在歷史低位,實體經濟也在比較冷的時候,但1季度業績環比去年4季度已經不差了。我覺得其中一個出貨的行業是高鐵,這個已經是冰的不能再冰了。另外就是汽車和LED 行業,這兩個行業我覺得未來的量只會上。所以我覺得財務利潤這部分未來是向上的。但我還沒研究到其競爭力在哪裡。
06-11 16:22
回覆
renjunjie [任俊傑,投資類書籍《 奧馬哈之霧》作者之一] :
回覆@柴迷: 嗯。瞭解了。所謂「最優秀的企業」的只是一種提法,具體的還要自己把握。此外,依照我對巴菲特和芒格的學習體會,他們似乎不太關注諸如「甜」、「早」、「晚」這些事情,一隻股票值得投資,買入就是了。談到長期投資問題,引述一段芒格的話與你分享(我想你早已看過了,就算作一起重溫吧):「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金錢投放在我們不用另外做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麼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摘自《窮查理寶典》)
06-11 15:54
回覆
柴迷:
回覆@renjunjie: 因為你上午的提醒,我也發現賣在最甜的那段最好,我可能是賣地產是賣早了,買銀行是買早了。但投資就是這樣的,何況地產股我認為只是個類工業股,看估值和對減息的預期而已,如果沒有資產升值因素,長期ROE 水平不如銀行,所以賣了也不可惜。探討的是買賣的時機是否可以更晚一點,這樣能把利差擴大。

renjunjie [任俊傑,投資類書籍《 奧馬哈之霧》作者之一] :
回覆@柴迷: 沒有完全領會柴迷兄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價值投資(我得強調是芒格與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的確不追求買在最低,但也不在乎買入後市場對這只股票的價值是否能較快予以認同,更不會追求買在最甜的那段(機構大多願意提「左側投資」與「右側投資」的問題)。
不知我說的是否和柴迷兄說的是否是一個問題?

柴迷:
回覆@renjunjie: 這裡有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價值投資未必要追求買在最低。往往被人認同後漲得越來越快,是甘蔗最甜那段,往往那裡我會賣早了。上午我朋友8塊買了蘇寧環球,和我說是價值投資,我看賬面利潤還真不錯。我說5塊的時候你不說價值投資,現在就說了,他說是地產見底了。也就是說,價值投資最艱難的一段是被沒被人認同的一段,最爽的是人家接受的時候。

柴迷:
回覆@老僧: 這個我同意。所以排除撿煙頭的話,我覺得可以用歷史來推斷成熟的行業,比如銀行這樣的,是可以財務分析即可。但在某些時點,比如早一年建行因為長期貸款多,利差好,所以ROE 要高一些,但現在這個優勢不存在了,反而海外等方面做得不如工行了,民生現在高了,但大家覺得風險似乎高了,雖然沒有暴露在五級分類裡面。這個時候我覺得不管它多大,都是一筆一筆生意做的,瞭解他們是怎麼做生意的才能知道他們的NIM ,非利息收入以及成本收入比變化的實際層面的意義。我們要完整地把財務語言轉成我們的常識,單財務分析在成熟行業都不夠的。
更不用說汽車,醫藥了,他們都是由暢銷車型和某款獨家高毛利藥驅動的,財務分析反而不重要了。
06-11 13:49
回覆
柴迷:
回覆@502的牛: 阿牛哥,我的觀點是產品是我們要關注的唯一的定性的事情,茅台好就好在它一直就是一個產品,所有沒有這個問題。如果你的產品賣起來好像很火,但增收不增利,這會體現在報表裡面,這樣再次驗證了你的產品力或者經營能力,這個在你產品的毛利率或者你的是否可以快速周轉的產品性質體現出來是否有投資的價值,這個定量已經做完之後,會影響到你的業績的也就是你日後的量,價,而這兩個因素在大部分的行業中都是因為週期,消費者喜好,競爭對手狀況等互相作用的。比如你現在去體育用品那看看,從產品力你就知道今年國產品牌在奧運這個旺季撈不到什麼經濟利益了,因為產品沒競爭力。那麼你可以斷定未來3個季度業績都不會好。假設我們非要投資體育用品,現在或者一個季度後你肯定不敢說誰能投資。好了,3個季度後最少生存能力強的是奧運前和期間拋售庫存回籠資金的公司,這是第一步,如果這幾家哪家表現出來這個財務性質(可以先做表觀觀察,只在一地會有偏差,如果要重倉,可以多跑幾個省市,問題是如果你直覺這個賭注值得做,就要花這個錢)。這時候bottom line 不是個問題。再下一步就是看新產品設計了,這時候有亮點的你就可以去公司瞭解了,為什麼有這個變化?是請了日本的高橋盾之類的設計師(隨便說的,那人是優衣庫的),再看廣告投放,最後才是代理商訂貨。往往在代理商訂貨前你覺得它價格真的足夠低,前面幾點你都肯定了,其實就可以買了。
我也只是說說啊,很多公司沒有條件看,所以有人家說的能量圈這個問題。
06-11 13:30
回覆
柴迷:
回覆@renjunjie: 謝謝@renjunjie 兄分享。其實我對未來這個回報是3還是10都無所謂的。所有期望值不是個問題。但只考慮三點:1。是否是個會一直存在的好行業?2.目前價格是否夠低以至在未來的長期中讓我容易獲得好的收益?要知道所謂的年均回報實現的難易程度很大程度是低價買入。3.管理層是否以股東利益為依歸,現在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情和正確地做事? 這點,工行就未必可以,雖然它是我目前最看好的四大,因為他真的自宮你怎麼辦?@mario
06-11 13:14
回覆
柴迷:
回覆@青城山中鳥: 基本生活這裡的人都可以了。我比較寡慾而已。我都沒錢買IPHONE, 用的手機都是5年前的。上週企業給我老婆送紅包和IPHONE ,我讓她退給了人家。我想要IPHONE ,但不想通過那種方式。雖然只是小意思的東西,即使是人家覺得你幫了他,但是你該做的事情,心安理得就好。
06-11 12:58
回覆
老僧:
回覆@歲寒知松柏: 歲寒知松柏先生您好,我有幸看過您的博客,知道您對新天綠色能源很瞭解。我也有這只股票,有幾個問題始終不清楚,希望不吝賜教。喔很希望瞭解河北歷史上風資源的數據,但是不知道上哪裡去找。您有沒有多年平均風資源的數據?按照多年平均的數據每年河北風電的運行小時應該是多少?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風資源不佳的年份運行小時應該是多少?不考慮棄風的情況。
06-11 12:53
回覆
老僧:
感覺投資垃圾債券或撿煙頭式價值投資財務分析最重要,如果投資經營歷史悠久、地位穩固的大企業財務分析可能就足夠應付了,因為這類投資成功的關鍵是買入的價格是否夠低。投資歷史不長、行業地位不夠穩定、或行業本身就不成熟的企業恐怕財務分析的重要性遠低於對實際運作的理解。以上這幾種情況不能用歷史推測未來,到底多高的回報率是可持續的(這應該是未來經營預測的基礎)主要靠對行業和企業的理解來判斷。
06-11 12:44
回覆
青城山中鳥:
"基本簡單生活不用擔心,就是好奇,想研究這個世界,各個行業的運作,推動社會的力量的變遷,然後順便賺點錢,開開心心,最好能複利到比較有錢,周遊世界。" ====》柴兄投資股票之目的與我等小散大不一樣,境界不是一般的高,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renjunjie [任俊傑,投資類書籍《 奧馬哈之霧》作者之一] :
看得不仔細,因此不宜談整體感想。僅對兩點提出一些個人觀點:1、認同如果銀行股短期虧錢但長期大概率賺錢(我的計算和柴兄的10年10倍差不多,只是稍顯保守一些。)就值得投資的觀點;2、如果錢足夠多,採取賣出已兌現大部分收益的地產而買入銀行的做法還是要謹慎一些。儘管邏輯沒錯,但實際結果卻有可能與原本的預期相去甚遠。建議柴迷兄看一看巴菲特90年代之前的幾次「稱重作業」式的操作(也許已經看過了),最後的結果讓他終於發出了早在數十年前費雪早就發出過的警告,「不要輕易出手你手中優秀的公司」(或譯為:沒有任何時間適宜將最優秀的企業脫手」)。當然,如果脫手的不在此列則另當別論。
06-11 10:13
回覆
基本面通訊社:
賺錢是硬道理,無所謂你做什麼標的。《證券分析》格老的調侃「投資是一次成功的投機,而投機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的翻版?
06-11 09:24
回覆
502的牛:
我想如果說單純比信息傳遞的數據,財務報表是滯後過經營數據的,但對於價值投資我感覺重點應該不是放在對接受信息傳遞的速度上。另外從看產品的角度來看也是很難看得比財務信息更全面的。例如只看得某個區域的銷售情況,只看價格沒考慮成本等

柴迷:
回覆@歲寒知松柏: 你說對了,管理會計很重要。但還是不夠。管理會計是對內用的,他們的報表你要自己按照某些原則轉化為你自己喜歡的生意語言。
你看李寧就很典型,會計報表不如客戶訂貨數據早反映,訂貨不如客戶庫存早反映,客戶庫存不如店面觀察早反映,店面觀察可以擴展為本公司,對手,本公司和對手的廣告效果等等。根本就不需要等待後面的數據你就可做出投資決策了,這樣做過的人肯定能在20多塊以上賣掉李寧。
比如港股00773,你可以看出獨立核數師報告和年報附註裡面的小字內容等很多東西矛盾,結合銅銷售不可思議地大,你是可以做出它很可能造假的結論,但如果你要做空,還不得去浙江那邊的工廠看看才夠?是不是得去澳門調查一下他的貿易對手或者它國內銀行的一些往來?
06-11 01:04
回覆
柴迷:
回覆@湯貓: 呵呵,這麼一次過的長文字寫下來也有勞您老人家閱讀了,可能意思不是很清晰。也是銀行減息後大家熱議使我想起個方法論的問題。首先,這是個微博體的平台,我常去的一個論壇最近關閉了,我來這裡做筆記而已,不會考慮嚴密性,二來您要是想評論您就得看清楚我的字再評論對不,我從頭到尾都沒說我要移民,而是意思是具備心目中足夠的條件會考慮移民。
我是說價值投資不如人家短炒賺錢快啊,這沒人否定啊。但我也沒說我能做短炒啊,只能苦哈哈地看看些基本面啊。我從頭到尾說的就是在中國價值投資就是有個前提,你不能對國家悲觀(不是說政府),不能對中國人性的未來悲觀,否則價值投資包含的情況是你看好但不漲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對於一個要移民避禍的人而言,理性地看,這個機會成本是很高的。在這個基礎上,你還得考慮很多在市場化下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四大行就是在上面要求下壓縮NIM 到1%你怎麼辦?
至於「透過多年連續的會計報表以及隱藏在數字後面的東西, 掌握公司的經營情況,驗證並跟蹤自己對行業和公司的判斷」這個是最基本常識的啊。並且對目的是賺錢而不是這個過程的人是件很苦的事情,賺錢也不見得有多爽。
你急於給我個什麼結論,對我沒有什麼影響,對你也沒有什麼提高。如果類似@栆樹說的屁股決定腦袋這個話能解釋一下,我還能得到些啟發,對吧?網絡嘛,就是來學點可學的,儘量地有求於人,自己想到的寫點,人家也許有幫助不是挺好嗎。
我很認同價值投資,我也在學習中。但目前我的做法我還是先定義為賭徒,是個摸象的盲人。工建民招興浦5年來每年的4個報告我都看了,發展華夏寧波南京這3年的年報也看了,也做了很多草根調查,也有很多以前做客戶的銀行的朋友和同學。對銀行我都算瞭解的了。但真要說到確定性,雖然個人認為是最確定的,但嚴格來講只能算是個賠率高的賭博。我認為是我值得揮棒的那種機會而已。這不是芒格說的嗎,雖然這棒也可能打空。但我也反對那種如果不投銀行就不是價值投資的說法。何況投資是個很個性的事情。
過於強調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似乎是件名譽的事而不是投資的事。
06-11 00:53

柴迷:
回覆@歲寒知松柏: 恰好說明投資不是只需要做普通意義上的會計報表分析,而是基於企業的經營過程的分析,從頭到尾不需要投資者是注會。我也恰好是管過公司的財務和銷售,採購,有機會把這兩個活動真正地放在財務規劃的框架下,理順了很多。比如你的產品是否應該做促銷,怎麼做,是返點還是買十送幾,那麼反過來對於你的生產端又是什麼壓力;你的產品力不強,任何的手段都不能改變大局,你怎麼辦。所以只要看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變動,我就能知道企業發生什麼。但這根本不足夠。比如麗珠,你可以肯定它的財務或者現金流向上拐點出現了(我也僅限於報表),但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拐點,是個短期2-3個季度的,還是3-5年的?很難下結論的。那麼你分析其3大類產品的市場,你也只能按目前的銷售狀況推斷未來的銷售,你根本不會知道未來的市場狀況包括對手產品在藥監局認證的情況,醫院銷售的速度。
而早期投長春高新的醫藥高手就看到了其金賽和百克的價值,這也沒辦法從財務上給出結論。
其實這裡大家都誤解的是以為我不重視財務分析。我想說的是,財務分析在中國遠遠不夠。你說的施洛斯只看報表,不瞭解這個產品,不看網絡或報紙新聞,我不知道具體情況,但那基本都是屬於那種撿煙屁股的投資,肯定做不到長線持有的,也僅限於某些行業或公司,也是過分誇大報表分析的作用。
否則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李寧在2010年已經發生的變化,不知道民生銀行NIM 較高的實踐意義。但這些瞭解過後,我反而得出簡化的結論: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公司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其實定性和定量是殊途同歸的 如果會計水平很高 研究很深入 那麼定性能發現的問題定量也可以的 我們常說的財務會計只是會計的一部分 它是偏歷史記錄與核算的會計 還有一個管理會計 它是偏預測與決策的會計 我發現這一分支大家關注得少
06-11 00:19
回覆
柴迷:
回覆@歲寒知松柏: 恰好說明投資不是只需要做普通意義上的會計報表分析,而是基於企業的經營過程的分析,從頭到尾不需要投資者是注會。我也恰好是管過公司的財務和銷售,採購,有機會把這兩個活動真正地放在財務規劃的框架下,理順了很多。比如你的產品是否應該做促銷,怎麼做,是返點還是買十送幾,那麼反過來對於你的生產端又是什麼壓力;你的產品力不強,任何的手段都不能改變大局,你怎麼辦。所以只要看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變動,我就能知道企業發生什麼。但這根本不足夠。比如麗珠,你可以肯定它的財務或者現金流向上拐點出現了(我也僅限於報表),但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拐點,是個短期2-3個季度的,還是3-5年的?很難下結論的。那麼你分析其3大類產品的市場,你也只能按目前的銷售狀況推斷未來的銷售,你根本不會知道未來的市場狀況包括對手產品在藥監局認證的情況,醫院銷售的速度。
而早期投長春高新的醫藥高手就看到了其金賽和百克的價值,這也沒辦法從財務上給出結論。
其實這裡大家都誤解的是以為我不重視財務分析。我想說的是,財務分析在中國遠遠不夠。你說的施洛斯只看報表,不瞭解這個產品,不看網絡或報紙新聞,我不知道具體情況,但那基本都是屬於那種撿煙屁股的投資,肯定做不到長線持有的,也僅限於某些行業或公司,也是過分誇大報表分析的作用。
否則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李寧在2010年已經發生的變化,不知道民生銀行NIM 較高的實踐意義。但這些瞭解過後,我反而得出簡化的結論: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公司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
06-10 23:59
回覆
湯貓:
恕我直言,lz寫的思路比較亂。一會價值投資在中國不好用一會兒財務無用一會兒又要移民。 投資者要做到的是透過多年連續的會計報表以及隱藏在數字後面的東西, 掌握公司的經營情況,驗證並跟蹤自己對行業和公司的判斷。 太多例子已經說明, 基本面投資在中國股市能賺到錢。
06-10 23:43
回覆
歲寒知松柏:
8年前我取得會計師職稱時,以為自己會計入門了,結果近幾年發現當初自己會計根本就沒有入門,連「資產」的概念都搞不清楚。

「資產」是什麼,我估計很多資深會計同我前幾年一樣說不清楚,比如用100億建茅台和100億建寶鋼,為啥同樣數額的資產,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利潤,那麼這兩個100億是等值的嗎?

也許,8年後我又會認為現在的我會計仍然沒有入門。我常常看到很多人評論會計或財務,其中不乏貶低輕視之詞,但他們自己未必是會計專家。

我只想說幾個案例:格雷厄姆是很多現代會計準則的制定參與人,而巴菲特的會計水平,早在40年前就已經爐火純青,他日常的工作主要就是看報表。其30多年前著作的《通貨膨脹欺詐投資者》,就已經體現了世界頭號資本家對資本的理解精髓,將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完美結合。如果說巴菲特只憑財務報表買中石油代表性不夠的話,那麼他的大師兄施洛斯60年來幾乎從不見管理層,連電腦都沒用過,僅憑看報表,亦取得驚人的成績,這是否能說明一些問題?
06-10 23:25
回覆
柴迷:
回覆@申文風: 我倒覺得不說什麼炒股不炒高的問題。以前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恆瑞的孫老闆好像20年前承包恆瑞的時候指標是年利潤8萬,2011年的淨利潤已經超過8億了,一萬倍。這樣的好企業不說了。看看我們中國的企業在幹什麼,美國的在幹什麼這點才是未來的關鍵。到了2012年了,單是從 比亞迪做電池碰撞測試是在電池上畫條線讓測試機構做碰撞試驗,在壓縮了一半後依然具有安全性,而標準測試是任意角度做;忽悠云計算的企業都是在想弄點政府補貼或者賣點硬件;華為沒有辦法從產品或產業創新,提升來消化未來電信運營商衰落帶來的利潤下降等來看,我們要完成所謂的產業結構升級真的很難。原因很多很複雜。沒有這個升級,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還是落後的。當然,這都是宏觀的,投資者關心些微觀的事情可能是個比較微觀的事情。比如長信科技的最後一條生產線什麼時候達產,良品率多少,接單情況如何。
比如NXP 下的RFID 部分是收購了個小的RFID 公司為主體,這公司的天線技術好,全向的,這個是人家做了多年紮實研發的。我們中國企業就忽悠一個物聯網,有做了什麼有建設性的實際工作嗎?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看好物聯網,那可以好好研究人家的相關公司,中國你是找不到這樣的公司的。未來消費電子很重要的MEMS ,你就得研究ST ,不會是研究個代工廠吧?
06-10 23:20
回覆

湯詩語:
回覆@學經濟家: 《滾雪球》裡提到,早年巴菲特開股東大會,沒幾個股東來,更少有人提問,於是巴菲特就要公司的員工扮成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向他提問,他侃侃而談。
06-10 22:33
回覆
棗樹:
典型屁股指揮腦袋
06-10 22:28
回覆
湯詩語:
另外,我認為預測出精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有很多分析報告,三季報之後,預測年報,還有正負10%的誤差;預測第二年,又有正負25%的誤差;預測第三年,誤差會大到使預測值變得毫無意義。換句話說,如果把財務分析的重點放在預測未來上,我認為其意義是不大的。財務分析應該主要看公司的經營、行業的變遷對各項財務數據的影響,是分析歷史的一項工具。
06-10 22:24
回覆
柴迷:
回覆@學經濟家: 哈哈,這段很精彩,希望喜歡推導的經濟學家來看看,讓那些老吹自己知道因為。。所以的磚家看看。
06-10 21:59
回覆
二元思考:
能力圈內看財務數據,否則是瞎子摸象。
06-10 21:57
回覆
湯詩語:
個人認為它們同等重要。沒有財務分析,很多觀察是很難形成結論的,因為缺證據支撐;而不觀察,財務分析就是空談,意義不大。但我也發現,因為財務分析涉及到一大堆數據,且很多數據不容易查,所以很多人就懶得分析了,然後喊口號說觀察就夠了,這是懶人的推脫。當然了,這類不願意分析財務數據的人,恐怕更懶得做實地調研。
06-10 21:47
回覆
Ricky:
同意
06-10 21:37
回覆
謙卑的修行:
認同老兄的觀點,如果認為中國經濟會在5-10年崩潰,那現在唯一的途徑就是賣掉所有所內資產然後移民,根本就任何的必要去配置國內的任何資產,房產、股票、現金到時候都會一文不值。只可惜我沒得資本移民,有點現金在手放著也是貶值,除了用來配置國內資產之外,也沒別的辦法,對未來也只能在謹慎中始終保持一種樂觀態度,既然現在買不起房子,那就只能配點股票資產了。
06-10 21:24
回覆
君之雅:
//關於劉元生長期持有萬科的事兒,聽過一個八卦。當年王石急瘋了要搞股份制(他一直被深特發隨便操,撬,想端他的鍋搞他的錢),王石到處求領導搞股份制試驗,得到批准後到處狂推銷股票。曾跟他做教學儀器往來交情不錯的某位香港佬,更精於樂器而不是股票的老劉同志,就被拉來支援。
06-10 21:18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學經濟家: 這個段子要轉!
06-10 21:12
回覆
Danielz:
回覆@學經濟家: 哈哈,聽起來很靠譜。可以查查當年股改文件,看看劉先生在哪頭。
06-10 21:06
回覆
學經濟家:
回覆@盧山林: 啊哦,關於劉元生長期持有萬科的事兒,聽過一個八卦。當年王石急瘋了要搞股份制(他一直被深特發隨便操,撬,想端他的鍋搞他的錢),王石到處求領導搞股份制試驗,得到批准後到處狂推銷股票。曾跟他做教學儀器往來交情不錯的某位香港佬,更精於樂器而不是股票的老劉同志,就被拉來支援。說發出去之後,盡快賣掉收回。結果呢,老劉是香港人,賣出之事,好像深交所把他給登到法人股裡了一直搞不定。直到全流通。

據內部人士透露,老劉持有萬科股票在市值過億之前,年年都要去董事會抱怨,質問的,說王石坑他,說國內製度操蛋等等。直到過億了,才不怎麼吭聲了。後面有沒有表達感激,我沒問,呵呵。

一塊兒泡論壇的一位深圳金融界的朋友說,他當時也被狂推萬科股票。還被拉去參加銷售會。那時基本是地攤級的普通人逮誰是誰。本來也想支援十萬八萬的,可是一些哄普通人的話聽著有點反感。有幾段講完後來傳來密集掌聲和叫好聲,扭頭一看靠這不是萬科的一批員工小夥子混充聽眾嗎就更反感。結果就沒買。呵呵。
06-10 20:38
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