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重利空來襲 債市有點“捉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07

周五銀行間市場主要回購利率繼續上漲且漲幅擴大,其中14天期回購利率上漲近30個基點。在新股申購等因素影響下,本周以來的流動性緊張態勢有所加劇。1年期利率互換一度上升9個基點至3.2200%,創出7月17日以來最大升幅;上交所7天回購利率今日大漲至8.3%,明顯高於今日銀行間市場7天質押式回購3.21%的水平。

GC007

222

從銀行間質押式回購交易來看,昨日回購利率全線上行,國債期貨暴跌。值得註意的是,由於部分機構頭寸短缺,周四銀行間市場前臺交易系統延時近半個小時,“閉市”時間由通常的16:30推遲至近17:00。

隔夜Shibor報2.5860%,上漲4.70個基點;7天Shibor報3.2180%,上漲10.1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4.1758%,下跌0.13個基點。1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持平於5.76%。

兩大因素導致資金流出債市。一方面,IPO密集發行對資金面造成沖擊,11只新股預計凍結資金在1.6萬億左右,創下6月發行重啟以來的歷史峰值,疊加年末資金面趨緊影響,本周起貨幣市場跨月資金需求上升。

另一方面,周三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新十條”,旨在進一步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中,關於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的內容引發市場關註。有傳聞稱,存貸比口徑即將調整,可能將把非銀機構存款納入一般存款,這令市場大感意外。因為貸款增速下降主要源自商業銀行風險偏好下降,不良貸款雙升使得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熱情下降,貸存比的約束作用有限。而若將非銀機構存款納入一般存款,將大幅提升銀行存款準備金(粗略估算約1.7-2萬億),進而對市場資金面形成較大沖擊

此外,利率債絕對收益率在11月初已經逼近中線極限位置,機構獲利回吐的動力非常強。 10年期國債、非國開、國開月頭的收益率分位數分別處於2009年至今46%、28%、25%的分位數水平,金融債已經低於歷史中位數很多,回到了2013年6月份的收益率水平。債市資金流出跡象明顯,過去8個交易日中國債期貨1412僅有一天上漲。

guozhai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83

是否有點啟示?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7pv.html

    國企改革、企業並購重組,正在大範圍地展開,許多朋友認為這是個重大題材,是個好機會。有朋友問我有何辦法抓住。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重要轉型階段,許多領域的重大改革前所未遇,就連國家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更何況我等小散呢,我哪來什麽辦法?不過,盡管如此,這並不妨礙我們從理論上“紙上談兵”一番。

    有的朋友善於炒題材股,抓住時機撈一把,這當然也是一種符合A股特點的、利用機會的辦法,完全可以。但這里,我要談的是怎樣立足於企業來看問題,而不是“炒題材”的問題。

    看企業並購重組好不好,主要是看這兩個方面:1、並購重組之後,將會面臨什麽風險;2、抵禦這些風險的能力怎樣。

    說到這,我舉一個最近遇到的一個例子。我那個在美國的昔日老同學約翰李,上個星期來電,說,這半年來,由於受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的影響,美國能源企業的股票跌得慘不忍睹,他覺得好像快到階段性底部了,遂想買一點;他還微信發來一串美國能源公司股票的代碼,共有15個,問我買哪個好。

    我粗略地查看了一下,呵!真的跌得都很慘!有的比原油價格的跌幅都大呢。我說,如果要買,可以考慮買埃克森美孚(XOM)。他問:為什麽?

    “美原油連續”下跌了40%多,大多數能源企業的股票跌幅都超過30%以上,但埃克森美孚只下跌了14%都不到,借用你們美國佬巴神大爺的話“退潮了才知誰在裸泳”,看來埃克森美孚是個好股票,或許是“千金難買牛回頭”的機會吧?

    老同學又問:為什麽就這個埃克森美孚表現好一點呢?

    埃克森是生產石油的,而美孚是生產石化產品的,它們於1999年正式合並,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這樣一來,合並之後,盡管主要的風險仍然來自石油價格大幅漲跌的波動,但它抵禦風險的能力卻大大提高了。如果遇到原油上漲,雖說對石化生產不利,但可以從原油價格上漲中獲利;如果遇到原油下跌,雖然對生產原油不利,但對石化生產有利,可以從中獲利。這樣,就相當於形成了一個自然對沖組合,能夠有效地應對世界上政治(包括戰爭)和經濟巨大波動的沖擊。當時,兩家公司合並成立,市場立即給予肯定,股價大漲,隨後市值大幅增長,現為3750億美元。這次面對原油如此暴跌,它又一次現出優良質地。  

    據說,世界上大多數並購重組都不太成功的,而並購重組的成功與否,差不多股票市場都會比較早地反映出來。

    老同學約翰李最終會不會買能源股和買哪個,還不確定,但從中引出的埃克森美孚這個事例,對我們是否有點啟示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12

騾跡宋睿:物流創業跟約炮有點像, 最大門檻是信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9/148934.html

i黑馬:騾跡物流團隊成立於去年8月,至今才半年。其創始人宋睿是個高富帥,之前在跨境電商蘭亭集勢,是創始人郭去疾的特別助理。
在研究電商成本時,他發現物流費用出奇之高,在歐美發達國家,物流在GDP中的貢獻值為6-9%,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數字,而國內達到了18%,於是選擇了創業。半年過去,宋睿對物流行業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物流信息化的最大門檻跟約炮有點像,是信譽。
以下為宋睿在i黑馬與物流沙龍聯合主辦的物流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由i黑馬整理,內容有刪減。



物流信息化的三大門檻

今天我的主題是移動互聯網貨運該何去何從。

在我們眼里,怎麽把物流變得信息化,怎麽樣讓它進步?我們需要走過幾道門檻。

首先很多行業的門檻,其實是有共同性的。像需求本身,它一定是個門檻。我們既然作為一個新的團隊,怎麽樣切入這個環節時,沒有想到自己要跨過的門檻有哪些。

第一個門檻,傳統需求在變化,大家都在說中國經濟在發展,但是物流為什麽在落後,一直在討論這18%的GDP占比,一直在討論44%空載問題。但實際上物流是在變化的,至少需求是在變化。傳統的大宗商品物流需求現在逐漸下降,而電商貿易額去年已經翻了一倍。所以商業的結構在變化,物流本身肯定也是要變化的。之前的粗獷型、速度型的、規模型物流,可能要轉向效率型。剛才很多嘉賓也提到個性化發展,這也是現在一個趨勢,這個需求一定是要被解決的。

還有一個門檻——政策。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滴滴打車是不是符合政策需求,是否會成為我們的門檻?但現在我們看到,最近推出的2014年—2020年物流行業發展規劃中,物流的移動互聯網化、智慧城市已經不再是空話,過去大家可能聽了10多年,10多年前就有人在聽,或者已經在做物流互聯網化的事,但現在國家有政策推出。也就是說,之前那些地方勢力,或者說黑社會勢力,他們可以再黑,但他們一定要服從這個“政策規劃”。

這兩個門檻都跨過後,我們要想,怎麽來建立自己的門檻?怎麽能夠建立自己的優勢?這三個方向是現在主要物流企業在做的,不管是傳統還是新興的物流企業:加盟(包括卡行);平臺,以搭建平臺方式解決傳統物流信息化問題;還有就是布局網絡。

而物流的移動互聯網化、信息化,大家都覺得是大勢所趨,既然它真正的門檻不是政策,不是宏觀經濟需求,那是什麽?我覺得這個門檻和約炮很接近,就是一個信譽問題。

你約炮時,為什麽大家要看你的信息?尤其是女方,可能更關註男方的身高體重。男方也會看,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用過世紀佳緣,我們借鑒這款產品很多,盡管我們對同性戀這一塊並不了解。

世紀佳緣也是約炮軟件,我們覺得它也要解決信譽問題。最起碼是他的資料是否很完整?還有如果是淘寶這樣的第三方平臺,它一定要有評價系統,好的信譽體系一定是需要時間的。剛註冊世紀佳緣的用戶星級很低,剛註冊的QQ用戶別人也會懷疑,所以我們說這是有共性的。

利用信息匹配 建立信譽機制

我先講一下騾跡平臺的邏輯,再講產品是怎麽與信譽機制掛鉤的。

社會車輛已經很多,我們怎麽珍惜每一輛的運力,來滿足每一位貨主的需求。既然是平臺的話,我們要以怎樣的方式,建立這個信譽體系,把大家凝結在一起。

大宗產品運力過剩,而個性化零散運力的需求無法滿足,這其實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現在園區、物流公司跑路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是缺車還是缺貨,這個也討論過。在我眼里其實都不缺,但其實也都缺。他存在著一個不匹配的過程,十多年來,物流的需求改變了,但操作方式並沒有被改變。所以我們現在運用的邏輯是,把貨主的信息能夠盡量全地收集到,來做大數據分析。把每一輛車、每一個司機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然後在後臺做匹配。

只要是貨主關心的,不管是個性化還是標準化的需求,我們都去做一些統計、分析,把車輛信息收集過來,建一個大數據。然後把最複雜的大數據匹配放在後臺進行,讓司機每天打開APP看到的就是可以拉到貨,這是我們想做的。

我們的大數據應用是多緯度的分析,包括司機交流習慣、車本身每年狀況,都有大量的數據收集,因此後臺的匹配相對複雜。這是通常匹配的緯度,當然有些大的貨主有個性化要求,比如說有的貨主要求司機有7年的駕齡,車子必須三年以內。反正有各式各樣貨主的要求,我覺得定制化服務只要數據夠大,都是可以滿足的。

建立了一定信譽保障體系之後,我們就可以把熟人交易,逐漸轉向陌生交易。為什麽大家現在有一個習慣,物流公司也好,貨運公司、第三方幹線也好,為什麽一定要找熟悉的司機?他們擔心什麽?他們擔心貨丟,他們擔心司機找不到路,擔心司機中間的貨損問題。

那司機擔心什麽?擔心如果是一個不熟的貨主,到你那里沒有貨怎麽辦?把貨送到之後不付我錢怎麽辦?這些問題,現在的解決方式就是熟人交易。

如果信息夠全的話,有一定的信譽機制做保障,那麽即便是陌生人,大家都懂的。

所以我們覺得說,物流既然要建立一個新的信譽體系,一定要慢工出細活,一定要迅速地將車主、司機、有需求的貨運公司的信息收集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匹配,做用戶體驗。

我們作為一個新興企業,沒有什麽對抗、顛覆。我們是想依靠技術優勢,與更有經驗、更多資源的人一起來合作,把這個行業做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77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麼淡定的(轉)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6084102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麽淡定的(轉)

2015-02-01程兆民第一財經《財商》

本周我去圖書館查資料,發現有關股市的圖書被借閱數量明顯增加,看來對股票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這就像一種條件反射,指數一漲,刺激了人們的熱情。關於投資,我對技術圖形不感興趣。

本周我拿起一本經常讀的書,又仔細翻了翻,仍不嫌煩。這本書就是美國知名財經記者珍妮特.洛爾的著作,《查理.芒格傳》。


查理.芒格,今年91歲了。1921年1月1日,芒格出生在美國西部城市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芒格的爺爺是法官,爸爸是律師。年輕時芒格選擇了律師業,後來他聽從了朋友巴菲特的建議,投身投資行業,再後來他成為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不是很知名,但熟悉投資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思想和智慧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位投資大師,更是一位智者。如果你想獲得投資智慧,讀芒格的傳記,是一條捷徑。

對於投資,我發現人們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股票下跌的時候極其恐懼,股票上漲的時候也極其恐懼。恐懼,似乎始終纏繞著人的大腦。如果你想投資有所收獲,我認為要克服的第一條人性,不是貪婪而是恐懼。從這一點看,投資大師芒格的一生,有那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呢?

不要恐懼投資,滾雪球起步要早。如果你希望通過投資積累財富,要認清時間的重要性,宜早不宜晚。

說起投資要趁早,很多年輕朋友會質問我:股票市場,風險這麽大?萬一虧了怎麽辦?年輕人應好好上班,企業家應安心生產,都去投資了,誰來做實業呢?這些道理確實對,我們應專註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地賺取勞動收入。但是當我研究過黃金的歷史之後,我的觀點略有變化,在老老實實獲取勞動收入的基礎上,我認為年輕人應及早投資,為什麽?

因為我們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體系,不是金本位。如果黃金還是貨幣,那我們賺取的財富,不會有大的貶值,問題是,現在誰能阻止貨幣價格的波動?在這樣的世界,你必須考慮自己辛勤勞動所得財富不被剝奪,所以投資還是要趁早。


芒格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27歲當了律師後,他尋找各種機會,積累資本。他曾投資過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的股權。37歲時,芒格進軍房地產開發行業,在這個行業,他賺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此後,芒格在巴菲特的建議下,開始了資金管理行業。1962年,芒格38歲,開始管理一家名叫惠勒—芒格的投資合夥人公司。1962年到1975年,14年的時間里,合夥企業的年均回報率達到了19.8%。


芒格說,從起點出發,在沒有本金的情況下積累起第一個10萬是財富建設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賺到第一個100萬是第二大障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常年保持入大於出。財富的積累,就好像是滾雪球,從一座高山的頂端開始,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投資要擺脫恐懼,前提是用自有資金投資。不要借錢,也不要賣空。只要你恪守這一原則,無論市場風雲變幻,天都不會塌下來。

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司時,經歷了1973年和1974年美國股市崩盤,其投資組合在損失慘重。從投資業績看,1973年,芒格的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9%,同一年道瓊斯指數僅僅下跌13.1%;1974年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5%,同一年道瓊斯指數下跌2 3.1%。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光,毫無疑問,芒格也經歷了焦慮不安甚至非常不愉快的日子。有一個新加入的有限責任合夥人在股市下跌前投入了35萬美金,因為恐懼在底部時嚇得退出了,對這個人來說,一半的資金在股市虧掉了。芒格為自己沒有能力說服這位合夥人而苦惱不堪。

《查理.芒格傳》寫道:投資損失從來都不會讓芒格煩惱,不過要匯報合夥人公司賬戶上暫時賬面損失,給芒格帶來了巨大的痛苦,1974年年底,他決定解除合夥人公司,不再為他人管理資產。

芒格經常告誡投資者:不要聽消息,不要頻繁交易,你購買的是一家公司的股權,關鍵是購買價格是否劃算。對於做空,芒格的態度很明確:不值得去體驗這種刺激。他說:“我們不喜歡以痛苦地交易來換金錢。”


投資要擺脫恐懼,在於你要對你買進股票的公司非常了解。最好這是一家優質的、高質量的、好企業。

芒格投資了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之後,才體會到,高科技行業會給投資人帶來各種麻煩。他學會了如何界定優質企業:“好企業和差企業的區別在於,在好企業里你會做出一個接一個的輕松決定,而差企業的決定則常常是痛苦萬分的。”


芒格35歲遇見巴菲特時,對於好生意和壞生意之間的差別已經了然於胸。在他腦海里,不再受購買便宜貨這一投資信條的桎梏。多年來,他一直向巴菲特灌輸自己對於好生意的概念,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以賬面價值的三倍買下了喜詩糖果,開創了好生意的時代。

收購喜詩糖果之後,巴菲特和芒格原來檢便宜貨的投資理念得以進化,巴菲特說,要是我們沒有買下喜詩糖果,我們也不會買下可口可樂。芒格說,我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像當時那麽傻,我們早就應該意識到收購優質資產的優勢。

此後,芒格一直為如何收購更優質的公司而焦慮,他想找到那些具有長期良好收益潛力、不會惹來太多麻煩的公司。回顧一路走來,芒格這樣總結道:“一個人能做出幾次成功的投資然後就袖手旁觀,得到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投資要克服恐懼,還在於你可以通過有目的的閱讀,獲得投資智慧,從而堅定自己的選擇。

通過多學科思維模式來認識世界,並尋找投資標的,是芒格一生投資成功的秘笈。芒格倡導的多學科思維模式,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當然,閱讀範圍不應是隨機的,而是帶著目的去閱讀。

如果你想克服恐懼,你必須不停地問,為什麽?為什麽?同時你還必須將答案和有條理的科學理論聯系起來,這可能會費力一些,但一旦開啟這一模式,你就再也不會停下來。從物理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通過尋找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來解決問題。從數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將問題倒過來看,倒過來看。


投資要克服恐懼,當然也要防範風險,因為風險自擔。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看問題,不要只看事情的結果,而是要分析通往這一結果的路徑。

比如你讀芒格傳記,不應只羨慕芒格的財富,而是要思考,芒格通過什麽方法?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再比如如果你仰慕芒格的智慧,你同樣可以思考,從什麽時候開始,什麽動因?什麽價值觀?一步步推動芒格成為投資大師和思想家。或許,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去閱讀,你才會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查理.芒格傳》 珍妮特.洛爾著

程兆民 財經記者、價值投資者、多學科思維模式倡導者。紀錄片《黃金時代》總撰稿、紀錄片《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二十年》總撰稿。喜歡閱讀,執著於傳播科學精神,探究投資真諦。
(來源:兆民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7

這個經濟有點煩、這個股市不太冷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c9d.html

前兩天看《鏘鏘三人行》,經濟學者馬光遠說中國股市是驚悚恐怖大片,經濟基本面一塌糊塗,股市倒是漲起來了,而且漲的那麽不堪,亂漲一氣,這個老馬也真敢說,不過也側面證明了經濟學家做投資多數輸錢的事實,凱恩斯、費雪、楊小凱甚至格林斯潘,這些經濟學領域里的獅子老虎,都是炒股的輸家;這不是小看經濟學家的能量,而是對宏觀經濟的判斷,經濟學家自己要有相當的慎重,別亂說亂動的,過去資訊不夠發達的時代,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都基本不離譜,今日是個資訊高度暢通的時代,在資本市場這種專門處理綜合信息的龐大體系里,它的處理量和複雜程度遠超數個超大型計算機,之後它所表現出的前瞻性,全面性,所得出的產業發展結論等等,是任何偏安一隅的某個專家學者力所不能及的,就是一堆高級專家聚在一起,也必然難以擺脫片面性,所以對資本市場,敬畏是最基本的態度。

                                                                                                  

最近幾年,對經濟基本面的悲觀論點就一直沒斷過,今天又看到某金融財團風險管理部顧問的文章《世界經濟正處於大衰退的邊緣》,作者指出世界主要經濟體正不斷進入通縮和貨幣政策黔驢技窮的矛盾之中,並警告這最終會把世界經濟推向危機,文章的邏輯看上去很嚴謹,好像也擊中了正在發生的事實,但是結論對不對呢?一定不會對的,除了危機從來不能被預測之外,這種解讀的本身也過於本本主義,死扣課本,從一個概念推導出另一個概念,至於套用的概念是否和實際相符,那就不去細究了,經濟學本來就是一門模糊學,離精確距離甚遠,要接近正確只能不斷在實踐中尋找和發現盡可能多的新元素,隨著整體工商環境與科技發展的變化,經濟學自身知識的陳舊率也越來越快,所以要不斷吸收新營養,綜合分析新老問題,才是正道。

 

 08經濟危機以來,類似的邏輯推導就沒斷過,只不過推來倒去,都是在玩概念,事實與結果反倒越來越擰巴了,之前說美國搞QE放水,超發貨幣,全世界都跟著來,非常危險,其惡果將不可想象;中國有些人開罵,美國搞QE就是輸出通脹,轉嫁風險和國內矛盾,可是幾年走下來,人們不僅沒看到通脹,反而通縮趨勢倒越來越明顯了,甚至有全球蔓延的態勢,怎麽坐飛機撒錢的QE ,沒輸出通脹反而是輸出通縮了呢?

 

其實,不論是QE刺激通脹,輸出通脹的論調,還是最新的這篇世界經濟將要大衰退是因為通縮趨勢和貨幣政策技窮的無路可走,本質上都是一個毛病,都是本本主義,死讀書的結果,拿一些經濟概念套來套去,脫離現實,誤判是鐵定的。

 

08金融危機,烈度和強度是50年乃至80年一遇的,它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對金融衍生品和杠桿效應的清醒再認識,到底要不要給這些東西那麽大的空間,答案是:不可以!

對金融衍生品和其杠桿效應來說,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創新,做到如此巨大的規模,然後要橫刀立馬,來一個斬立決是極其痛苦的,但是再痛苦也要做,它們要被關進籠子里,相比以往將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變數,整體信用體系遭遇空前的打擊,之前滿盈的信用空間瞬間凝滯,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火箭飛升一樣的上漲,信用體系在危機爆發期間近乎癱瘓,  並且很快形成連鎖反應。

 

一般人認為,錢就是我們看到的貨幣,其實不然,錢=貨幣+信用,與人們手里攥著的錢同樣重要的是信用,信用本身就是錢,而且是很重要的大錢, 08危機,受沖擊最大的是信用,貨幣體系中一個大支點受到沖擊,當然是個巨大的震動,危機發生後金融業的冒進受到千夫所指,但是適度的杠桿和多樣的金融衍生品總體上還是有利於經濟的,問題在於如何把握量度,而這一點,沒有實踐,沒有經驗和教訓,誰又能知道呢,進步總是要支付代價的。

 

正因為信用體系受到巨大的沖擊,08之後,美聯儲開出的藥方是量化寬松,也就媒體上所說的“坐著直升飛機撒錢” ,在貨幣和信用這個MONEY體系里面,撞出來如此巨大的一個洞,要修補它,重建信用,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杠桿面臨量度上的重新定義,可不是幾個月,幾個季度就能立即完工的,這是一個動態的,更是生態的修複過程,這個大洞不能迅速彌補,那麽坐著直升機撒錢,當然是一個最有效率的應對方法,而且,根本就沒有通脹之憂!

 

後來的發展表明,不僅沒有通脹,反而全球性的進入到通縮的壓力中,當然,從08年到現在這個七年中,前期各國仿效美聯儲量化寬松,大力撒錢,是造成了短期的通脹壓力的,這一點在中國表現尤為明顯,中國四萬億之後,在2011年前後是出現了一段較大的通脹期,因此連續幾次提升存貸款基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采取相對保守的貨幣政策,但2011年之後,通脹就逐漸止步,走到今天,甚至有了通縮的態勢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2011年前後通脹是個假動作,08年通脹最高,11年再次摸高也沒高過08年,僅僅是個反彈而已,不應該把帳算在國內的4萬億的頭上,4萬億有利也有弊,是中性的,沒那麽糟糕,要說它有害也是因為多數錢沒有去為創新轉型服務,而是再次去了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不過當時的通脹更多還是來自國際傳導,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和資源品的反彈高峰,正是在2011年上半年。

 

08危機,順帶著做了另一件大事,就是把周期性資源與大宗商品的狂牛之路給斷了,周期性的上升與資源枯竭緊張的危言聳聽,兩相疊加制造了非常的瘋狂,世界經濟倘被陷在這個邏輯里,是沒有未來的,雖說這些東西的周期性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是瘋狂性卻是可以避免的,作為經濟和整個工業的基礎原料,瘋狂對經濟發展貽害無窮,瘋狂過頭就要支付溢價,今天的全球性通縮,就是當年瘋狂的對價。

 

過去的七年里,從信用黑洞到持續量化寬松,美國基本上走出了危機造成的震蕩,並籍此調整結構,發力新經濟,從去年開始退出QE,經濟增長也漸有起色,貨幣政策開始從寬松向中性過度了;與此同時,這些年跟隨美國實行同樣策略的國家和地區,卻產生了不同層次的分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歐洲與中國,都有各自的泥潭要跨過去,具體到細節上,歐共體里的國家經濟有好有壞,差異性的平衡是個問題;而中國的麻煩是來自發展模式和改革停滯,不過目前,全球經濟面對的共同問題則是:通縮,這個讓經濟看上去有點煩。

 

通縮何來?首先來自資源和大宗商品曾經的瘋狂,今日疲軟的根源正是昔日過度透支未來;其次是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病癥表現,目前各國給出的降息對策僅僅是個緩兵之計,因為這兩個問題僅靠貨幣政策是沒辦法解決的,資源和大宗商品的盛衰周期很長,再與產能過剩彼此作用,惡性循環恐怕情況更為不堪,最後就算弄到負利率也解決不了問題。那麽對此,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當然不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美國,已經走出了模版,探明了方向,這條路就是:開拓新經濟時代。

 

當下,幾乎所有的傳統產業都開始進入到了產能過剩的時代,這一點,從發達國家開始,蔓延到發展中國家,已經是無計可施了而傳統產能遵循必然的發展規律,並無出格之處,出路在哪里?借鑒歷史經驗,能提升並結束蒸汽機時代的,只能是電力時代,今天的全球經濟,正站在這個轉折的拐點上,沒錯,經濟看上去是有點煩,可是,經濟的映射體----股市,卻不太冷,不僅不冷,簡直是炙手可熱。

 

過去的一年多里,美國股市已經無數次創出歷史新高,如此這般的躁動強烈預示這絕不簡單,而帶動美國股市飛躍的正是滿眼的新經濟代表者。

 

2011年2月,我曾研析並撰寫《移動互聯網產業鏈》,跟蹤美國資本市場近百家相關企業;2012年的2月,我曾發文《軟件服務的強盛時代》,通過觀察美國資本市場,算是比較早的體會和理解了新產業的發展脈絡,軟件服務,智能產業,互聯網,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基因產業,新能源,電動車,如此等等,未來新產業的整體架構不再是藍圖,已經是真刀實槍的在做了,相比傳統,這些新產業代表了未來,他們就是蒸汽機時代末期的新興電力產業,如此,資本市場怎能不因此而興奮呢?

 

新產業怎樣提升經濟?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PC機到智能手機,設備增量和所能影響的人口增量都是幾何級數的,所帶來和衍生的需求與服務更是巨大;所有傳統產業都面臨被重組重置和升級改造,整個過程是痛並快樂著的;這個產業大升級,最終將細化到滿足每一個人的個性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在新時代可能會出現沒有一件產品是完全 相同的產業格局,由此帶來的產品的多樣性,配套產業的重度細分率等等,都將遠超傳統,以此為管窺之點就完全可以想象它將帶來何種程度的經濟體量的提升。

 

上述種種,就是經濟的貌似不振和資本市場躁動激昂這一反差的根源,上述所有的新元素,也都在中國落地生根,並正在逐步發展,或跟隨先進或開拓創新,通縮或許還要走近,降息還將會持續應對,但是降息僅僅是權宜之策,它拉不住傳統產業臃腫的下降身軀,最終能治本的就是開拓新產業,並盡可能快的培育和發展,這也是中國創業板始終成為牛市領導者的根本原因,新常態,不拘泥,如果創業板的瘋狂,帶給全社會持續的創業激情,那將是善莫大焉,也是中國在全球經濟進入新紀元的重要時段,最大的推進器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98

阿里巴巴最近有點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025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內迎接阿里巴巴上市。 (新華社記者 王雷/圖)

最近阿里很煩惱。因隱瞞大陸企業身份,臺灣認定阿里巴巴集團違返了臺灣的投資規則,要求其退出臺灣。同時,阿里尚未擺脫集體訴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美國,集體訴訟制度可謂中小股民及普通消費者利益的守護神。“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跟你談談何為集體訴訟以及哪些公司會成為被盯上的獵物。

2015年2月20日,紐約波梅蘭茨(Pomerantz)律師事務所,代表在2014年10月21日至2015年1月28日期間購買阿里巴巴股票的投資者,向紐約南區法院對阿里巴巴及其部分高管提起集體訴訟。

波梅蘭茨聲稱,阿里巴巴對該公司的業務運營、財務狀況以及中國監管部門正在對其進行調查等情況發布了“嚴重虛假和誤導性的陳述”。該律師事務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阿里巴巴未能披露,2014年7月,距其IPO僅兩個月之前,中國工商總局就曾告知阿里巴巴正在調查其“各種極其可疑甚至非法的商業行為”。

阿里巴巴得小心應對了。之前馬雲千方百計尋求在香港上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相對於美國,資本市場的合規與監管相對寬松一些。但由於香港不接受馬雲試圖以小比例股權控制整個公司的“合夥人制度”而功虧一簣,然後阿里就在美國上市了。

別把本次集體訴訟看成針對“中國概念股”或“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公司股價大幅度下跌之後,常常有律師跟進調查,甚至發起集體訴訟,事由往往是公司刻意隱瞞了重要信息,或是做出了誤導的、虛假的稱述,從而實質影響了投資者對股價的判斷。

2012年,Facebook被提起集體訴訟,事由為Facebook公司、紮克伯格與投行在IPO前隱瞞營收增長乏力的信息。

風險代理模式

集體訴訟,也算是美國證券市場的一大特色。雖然采取判例法的國家,比如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亦有允許集體訴訟制度的,但遠不如美國普及。美國的上市公司,大都小心謹慎,奉公守法,不敢輕易被人抓到小辮子。而美國的中小投資者,也比其他證券市場要尤為牛氣一些,正是拜集體訴訟的制度所賜。

何謂集體訴訟?在一般的訴訟案件中,必須有明確的原告。或是具體的個人,或是公司法人。雖然在存在多個原告的案件中,原告也可以授權統一的代表處理訴訟事由,但必須經過明確的授權流程,且所有或多數原告也應出庭。若該項訴訟以和解或勝訴收場,則所得的補償,也只能由參與發起訴訟的原告們獲得。

而集體訴訟則不然。一位或兩位“牽頭原告”即可代表訴由相同,被侵權事實相同,利益一致的眾多受害者提起訴訟。在整個的訴訟過程中,牽頭原告代表不具名的其他受害者處理訴訟事由。一旦達成和解或勝訴,除了特別自行聲明“不參與(opt-out)”的受害者外,所有受害者即自動享有裁定的補償。

其後,無論法庭判決結果如何,所有參訴或未參訴的受害者,都不得以同樣事由對被告提起起訴。當然,這也不包括前述已申請“不參與”的受害者。這部分的受害者,仍然可以單獨提起訴訟。

也就是說,在美國證券市場上,這樣的事情是時不時發生的。你買了某公司的股票,放著沒管,也沒關心證券市場的動向。結果一段時間後,便莫名從該公司收到了支票。原來是這家公司因為誤導投資者被提起了集體訴訟,並且原告勝訴或是和解了。所有在特定時間內購買了該公司股票的股民們,都可以獲得賠償。你什麽事也沒做,甚至完全不知道這場訴訟,但這一點不妨礙你從那家違反了證券法的公司那里拿到真金白銀的補償。

可見,在美國證券市場上,集體訴訟制度可謂中小股民及普通消費者利益的守護神。

小股民跟風買了大公司的股票,結果大公司財報註水,高管有意隱瞞對公司不利的情況,公司股票大跌,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法律後果。

在德國或中國等不支持集體訴訟的國家,證監機構也許會收到舉報,對公司進行大額罰款。但對於持股不多的中小股東們,與大公司打官司則過於費時費力,所得亦不多。因此這部分股民,即使知道起訴該公司有理有據,或可勝訴,亦只有望洋興嘆,認栽了事。

但在美國等支持集體訴訟制度的市場上,不必廣大股民費心,早有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爭著出頭,要與被抓著錯處的上市公司打官司。

集體訴訟,只要官司贏了,股民們就有錢可拿。但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也不是什麽慈善機構,之所以願意為股民們出頭,也是因為這實在是筆收益頗豐的生意。如果官司贏了,一般而言,事務所可以拿到賠償額30%的律師費。當然,如果輸了,事務所也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就是所謂“風險代理”模式,律師事務所宣布發起有可能引起集體訴訟的調查,不管後來能不能提起集體訴訟,也不管提起集體訴訟之後能不能勝訴,發起調查及可能訴訟的律所先要支付相關費用與成本,如果沒有得到賠償金那就覆水難收了,這就是風險所在。因此,這些“職業維權者”,也是盡量不打沒把握的仗。

(新華社/圖)

哪些公司會成為獵物

股東集體訴訟最為著名的案例,莫過於針對安然公司的訴訟。安然公司當年由於做假賬被揭發,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了事。大小股東們手中的股票成了廢紙。安然的股東們於是以集體訴訟的方式將安然公司及其管理人員告上法庭。該案最終以72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金和解,亦創下一個記錄。

並非只有做假賬這樣嚴重的違法行為才會引致集體訴訟。上市公司或其高管隱瞞,或誇大了足以影響股價的重要事實,亦屬於違反證券法。受影響時間段內的股民,亦可以此為由提起集體訴訟。

比如在21世紀初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案中,這家曾經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高科技公司便因過分誇大市場前景及業績預期,而在股價大幅下滑之時被股東們以集體訴訟告上法庭。最終朗訊科技於2003年以5.63億美元與投資者達成和解。該案亦創了此種訴訟事由的先河。從此之後,美國上市公司和高管們,便更要謹言慎行了。

集體訴訟官司,在美國早已成了律師事務所的一樁大生意。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們,無不緊盯著上市公司的一舉一動。如果公司業績滑坡,股價大幅下滑,便要拿著放大鏡檢視公司早前的財報,路演,聲明等公開資料,看看是否存在財報作假,隱瞞不利信息,或有意誇大業績的蛛絲馬跡。若被發現端倪,便要以集體訴訟之名向公司開火。不狠狠敲上一筆,絕不善罷甘休。銀行、保險公司與現金充裕的大企業,都是這些律師事務所的最愛。

集體訴訟制度的存在,甚至給了保險行業一個巨大商機。由於在美上市的公司,無不對集體訴訟制度忌憚三分,因此保險公司還推出針對這些上市公司遭遇集體訴訟風險的保險業務。如果上市公司遭遇集體訴訟並選擇和解,那麽保險公司便可根據保單負責和解所需的費用。

近年來,這些“股市禿鷲”們又瞄上了中概念股。僅2011年,便有超過40家的中概念股被提起集體訴訟。2013年中石油被曝露出腐敗窩案,因其通過存托憑證方式在紐約上市,也被投資者提起了集體訴訟。這些訴訟有許多以和解收場。比如2013年蘭亭集勢遭遇集體訴訟,便提出以155萬美元和解。

與阿里巴巴同為電商品牌的聚美優品,2014年底也被提起集體訴訟,理由是虛假的誤導性聲明及未披露某些重大信息。之所以中概念股們屢遭阻擊,怕也與A股的情況有關。習慣了渾水摸魚,在清水里,便未免現出些不適了。

阿里巴巴既是中概念股,又是市值位居世界第二的互聯網公司,現金流充足,恐怕早就是股東權益律所們熱心關註的對象。此次這幾家聞風而動的律師事務所,都盯上了阿里巴巴與工商總局的爭執中,所曝露出的阿里巴巴是否向投資者披露了其所面臨的監管風險問題。這個故事後續如何,看客只能拭目以待。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6

想「聽得懂」得有點學問

2015-04-06  TWM
 

「聆聽」不只是需要專注而已。若想從聆聽別人發言中,歸納出重點、整理出體系,甚至將零散的意見萃取出隱含的意義,不僅需要經過一些訓練才能發展出這樣的能力,而且過去的學理素養也十分關鍵。

組織的存在是為了結合眾人的力量與才智,一起完成個人或少數人不能完成的任務。而為數眾多的組織成員,為了整合想法、交流資訊、傳達指令,就需要大量的口頭溝通。而溝通的關鍵就是講得清楚、聽得明白。

然而,「講得清楚、聽得明白」觀念很簡單,但要大家都做到,也不容易。在我們傳統教育中,學生的「聽力」水準,固然影響了學習的效果與成績,但卻很少在教學過程中被深入檢視與要求,而針對較為嚴肅的議題,以口頭來表達即席產生的想法,在學校裡更缺乏練習的機會。在西方國家,由於從小在上課時討論的機會多,學生在聽、講,以及溝通上似乎比較熟練而自然。

事實上在企業界或公務機關的會議中,有許多發言內容的確有一些極有價值的觀點或主張,但由於發言者無法有系統地表達稍微複雜的論述,因而造成其意見無法匯入討論的主流,甚至被會議主席所忽略,這其實相當可惜。而聽者針對某一項發言,各自解讀,甚至斷章取義,造成發言盈庭,各說各話卻全無交集的現象,也十分常見。

在個案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運用各種方式來要求與訓練學生在口頭表達及聽力方面的能力與習慣,其中「專心聆聽」當然是最基本的動作。然而由於發言的同學未能有條理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其他同學即使努力專心聆聽也未必能真的聽懂。教師的角色,就是要從這些零散而缺乏體系的發言中,找出有意義的部分,在腦中組合成一套有道理的論述,然後再依據此一心中的論述,提出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方向的問題。

教師在進行此項工作時,所依賴的,不僅是專注的習慣以及邏輯思惟能力,更基本的是他在相關學理上所累積的素養。以這些學理為基底,才能聽出學生言之未出的道理,並能發覺發言者在形成論述的過程中,還缺乏哪些重要的考慮因素或因果關係。若有必要,還可以進一步將發言學生的意見,結合學理後,整理成很有道理的說法。

近來很多教師對個案教學的技巧極感興趣,但坦白說,技巧不難,真正要將個案討論「帶」好,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相關學理的了解與內化。簡言之,主持會議、主持討論,和演說一樣,其表現出來的品質,最終還是基於主持人或演講者的學問與見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88

除了口罩、凈化器,還能吃什麽?抗霾食品:這門研究有點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919

西蘭花、深海魚油等抗霾的功效,科學界出言謹慎,不敢直言推薦。 (何籽/圖)

“抗霧霾食品”並非民間戲言,美國已開始相關研究多年,而中國的研究則方興未艾。據已有的研究發現,西蘭花苗、魚油等確有作用,但專家認為“不好推薦”,不過企業已按捺不住。

在江蘇啟東的一個小鎮,自2011年10月起,每天傍晚,291個農民誌願者都要去當地的醫生那里喝一杯新鮮的“飲料”。這杯飲料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添加了西蘭花苗。學者期望從中發現西蘭花苗與清除體內空氣汙染物之間的關系。

這是在中國一項方興未艾的冷門研究,但說起“抗霧霾食品”,這已幾乎人人知曉。搜索關鍵詞,會出現近360萬個相關結果。有的營養專家會力薦豬紅、五花肉、木耳、青菜等。而最近的一則新聞是,一家北京的礦泉水銷售公司宣傳其產品有抗霧霾功效,被消費者告上公堂。

這似乎是一場全民鬧劇,但實際上,包括美國在內的中外學者,一直將之視為嚴肅的科學研究。

商機催化研究

盡管“抗霾食品”大熱,但全國相關研究極少。啟東農民參與的是一次由中美學者共同開展的隨機臨床試驗,論文刊登於2014年6月的國際期刊《癌癥預防研究》。

“國內尚沒有類似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啟東肝癌防治研究所研究員陳建國說。來自美國環境保護署的佟海燕博士也只看過這一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她用魚油和橄欖油在美國開展了類似的研究。

這類研究,指的是對大氣汙染與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的關系及臨床診斷和防護幹預產品等的研究。其中,和普通公眾相關的除了戴口罩、用凈化器之外,還包括:吃什麽可以抵抗空氣汙染帶來的危害。

啟東的試驗的確是南方周末記者在國內找到的唯一一個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咨詢了數十位相關專家,啟東肝癌防治研究所的研究無人知曉。

“整體來說,這個方面的討論不多。”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表示,即使在國內日益增多的環境健康學術會議上,此類研究也是冷話題。

宋偉民團隊是目前國內極少數開展相關研究的團隊。2013年底,宋團隊旨在研究止咳藥對肺損傷預防與治療作用的大鼠試驗,被誤傳成“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宋最後不得不出面澄清。

2007年,還是宋偉民博士研究生的趙金鐲,通過降血脂藥的幹預,研究了PM2.5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影響。PM2.5引起公眾關註之後,在企業的合作請求下,宋偉民團隊的研究又進了一步。

“2011年我們有了(生產抗霧霾產品)這個想法。對市場的調研、與研究單位的溝通後,最後選擇了複旦大學。”廣州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潘高壽)產品研發中心經理黃喜梅說。2013年,潘高壽和複旦大學的合作試驗開始,宋偉民是項目負責人。

“據我們所知,到目前為止我們應該也是唯一一家。”潘高壽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東升說。不過,在宋偉民的印象中,至少還有3家藥企正在開展類似的研究。

國家層面的關註亦是方興未艾。目前宋偉民所開展的研究都沒有得到來自中國政府的科研經費支持,陳建國的中美聯合研究也是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邱興華介紹,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2015年初啟動、由中國醫科院牽頭的大氣細顆粒物對於呼吸系統影響的項目里,“藥物幹預”也被寫在項目指南里。

而在2015年3月2日,科技部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其中關於在大氣汙染與人群健康關系研究中,就提到“加強防護幹預產品等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環境管理與疾病預防措施建議”。

空氣汙染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分為兩段:空氣汙染如何影響健康,以及如何減少這種影響。上述“吃什麽可以抵抗空氣汙染帶來的危害”歸屬於後半段。在我國,前半段研究還很欠缺,這使得後半段研究摸不準病竈,難以對癥下藥。

因此,邱興華記得申請973項目時討論了很多次,最後將研究重點放在健康影響和機制上,而淡化了藥物幹預研究。“機制搞清楚了,藥物幹預就會有相應的措施。”

有效果但不好推薦

在參與試驗的農民喝了12個星期“飲料”後,根據尿樣,試驗人員發現服用西蘭花苗飲料的人群對於空氣汙染中苯等物質的排泄更強,說明服用西蘭花苗可加強對某些空氣汙染物的去毒作用。

如此樂觀的結果也出現在其他類似試驗上。

宋偉民的研究對象包括兩類:中成藥和保健品——例如維生素E和深海魚油等。研究發現,兩類物質對於PM2.5染毒引起的大鼠肺損傷的改善都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潘高壽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盧其福則記得,試驗人員發現,用藥組的老鼠很安靜,沒有用藥的老鼠比較暴躁。

國外研究開展的則更多。早在2006年,墨西哥的學者就撰寫了此領域的文獻綜述,認為有大量的證據表示空氣汙染可以導致氧化應激反應,而攝入食物對於空氣汙染帶來這種急性效應,可能具有調節作用。

而2009年夏天,在美國,佟海燕讓沒有肺病、心臟病且不吸煙、不用藥的誌願者服用了四周的魚油和橄欖油,暴露於濃縮的汙染空氣後,再測試誌願者身體指標。“研究發現暴露於汙染的空氣會引起心臟心率的變異,吃魚油可以抵消這種變化。”佟海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此後課題組還加大了橄欖油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是:“魚油對心臟有保護作用,橄欖油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

西蘭花苗和魚油是如何產生了作用?“空氣汙染通過氧化和炎癥對健康造成影響,抗炎、抗氧化的物質就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佟海燕說。

魚油、維生素等保健品被公認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陳建國的研究則基於十幾年的研究——西蘭花中的有效成分對於肝癌、乳腺癌、胃癌等腫瘤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關註空氣汙染是因為此前在研究肝癌預防時,發現服用者對於空氣汙染物的去除很顯著。

雖然結果較為樂觀,但向公眾推薦食療或是服藥建議時,所有的受訪專家都犯了愁。

“現在的工作都是研究性的,我不認為誰可以對公眾提出建議,雖然我們正在步步逼近,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市場產品。”陳建國的合作夥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托馬斯·肯思勒這樣回複南方周末記者。他在啟東開展了23年的研究,發現空氣越來越差,20年前他還經常在中國騎車郊遊,現在不經常騎了。不過,他也沒有刻意地去喝自己研發的西蘭花苗飲料。

“蔬菜中,西蘭花預防空氣汙染物的作用可能相對較為明顯,但我們從不推薦單一的蔬菜用來預防單一的疾病,包括癌癥;我們要推薦的是,長期地多食用各種蔬菜、水果,提高機體的綜合的抗癌能力。”陳建國說。

空氣中混合著多種汙染物,對於人體造成的危害非常複雜。在多位專家看來,吃東西來抵抗空氣汙染帶來的危害是“非特異性的”,不是一把鑰匙剛好打開一把鎖,就像打了乙肝疫苗,就可以預防乙肝病毒感染。

企業已按捺不住

為了得到更精準的結果,學者均呼籲在中國開展以人群為對象的研究。其實,因為空氣汙染,中國的各地空氣汙染濃度高低不一,是天然的“試驗場所”,開展研究相對容易。

畢業留校的趙金鐲還在繼續開展類似研究,她期待將空氣清新的崇明島作為上海市區的對照,對人群跟蹤觀察研究。而在美國,佟海燕需要將空氣濃縮成“汙染氣體”,再做試驗。

肯思勒認為在中國開展人群為對象的試驗難點和其他地方沒有區別:“是否有好的想法、有資金來源,是否通過了人群試驗研究的批準?”

陳建國和佟海燕的人群試驗均通過了美國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查。啟東的試驗中,92%的農民配合完成了全部試驗,14個退出的人主要因為不能堅持每天來喝飲料。“迄今為止,除了對口感有敏感或覺得噯氣外,未見其它副作用反應。”陳建國說。

陳建國認為,在國內,不只在前期研究,後續產業化也是難點。“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為。但是,科技立項、試驗經費、專業人員及其技術,以及後續制劑的生產、批文和知識產權等,可能是問題的瓶頸。”肯思勒希望市場基於研究制造出簡單又便宜的飲料,“但這不是我來生產”。

不過企業早看準了這塊商機。據楊東升介紹,根據兩款止咳藥,潘高壽註冊了商標“潘高壽清霾”,還生產了保健食品“川貝枇杷糖”。潘高壽搜索了這兩年沒有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就在2013年4月成立了“綠肺基金”,用於科研和公益。

而作為以前北京友誼醫院的婦產科醫生,佟海燕一直想在國內開展合作。美國依然有未達標的地區和易感人群,“所以美國環保署比較重視”。目前,佟海燕的研究團隊里,有負責病人體檢和急救的臨床醫生、測定汙染的研究員、營養師和護士、負責空氣濃縮的工程師,甚至還有專門負責數據統計的人員,做一個試驗會有一二十人參與。

2014年9月,在河南新鄉召開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醫學與健康分會2014年會暨環境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佟海燕介紹了研究結果,一些學者很感興趣。“這是一種逆轉。”佟海燕說,四五年前,她曾聯系當時的國家衛生部,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監測PM2.5。“衛生部工作人員覺得,中國不會跟美國合作開展空氣汙染健康的研究。我一聽,覺得算了。”佟海燕記憶猶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11

流量不清零運營商覺得有點難? “省費寶典”您還得先拿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018.html

流量不清零運營商覺得有點難? “省費寶典”您還得先拿好

一財網 未來 2015-05-14 16:46:00

現下掏出個智能機隨便使使那嘩嘩的都是流量啊,要想好好玩一把省的一定不能是錢。更別說您出國兜幾天,一時半會兒找不著給力的WI-FI,那朋友圈稍大一點的估計回來都得哭。您說,上個網怎麽就這麽累呢,還能不能愉快的撫摸爪機了?

現下掏出個智能機隨便使使那嘩嘩的都是流量啊,要想好好玩一把省的一定不能是錢。更別說您出國兜幾天,一時半會兒找不著給力的Wi-Fi,那朋友圈稍大一點的估計回來都得哭。您說,上個網怎麽就這麽累呢,還能不能愉快的撫摸爪機了?

就在上個月的第一季度經濟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就說出了咱大夥兒的心聲:“現在很多人,到什麽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就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

而後很快地,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對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促進提速降費提出了五條具體舉措,其中包括鼓勵電信企業盡快發布提速降費方案計劃,實施寬帶免費提速,使城市平均寬帶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降低資費水平,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等服務。

雖然大夥兒紛紛表示喜大普奔,但截至發稿時,三大運營商尚未對此做出回應。不過好在即將到來的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按照此前情形,三大運營商一般在這之前都會有所舉動。而根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三大運營商相關人士均表示方案還在商討中,將盡快發布。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相關負責人透露,寬帶“提速降費”新方案將在15日發布。所以,大家姑且先等明天看看吧。

當然,看歸看,要期待這資費一下子降到您都得偷著樂的程度肯定有那麽點兒不切實際,畢竟網速慢網費高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解決起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就拿流量清零不清零的問題來說,三大運營商目前主要推出的是流量季包、半年包之類的業務。也就是說,這流量雖給您存著,但也還是有保質期的,就保質期可能相對長一點,不一定掐著月底清。一個特例是,廣東移動最近開始測試中移動4G新套餐,推動流量不清零和流量共享、贈送方案等,但具體的測試情況以及是否能在整個中移動甚至三大運營商中推廣還有待觀察。

所以說,不管怎樣,流量就是流量,還是得花錢的。小編於是搜集了一些相對實用的“省流量”小技巧,先和大夥兒分享下:

1.勤動手指,不用時盡量關閉蜂窩數據。

一直開著蜂窩數據,有些APP就有可能會自動推送他們的信息給您,不厚道的還會推送的特別多。再加上一些後臺自動更新什麽的,也是想當毀流量,所以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在不用數據的時候把它徹底關咯。

2.關閉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或服務。

若您就非得開著蜂窩數據了,那還是先關閉手機軟件的自動更新功能為上,畢竟這東西一更新就是幾M或者幾十M的流量;關閉社交類、新聞類等應用的推送請求;關閉郵件、通訊錄、日歷等的“獲取新數據”里的自動更新功能;將閱讀類和郵件類應用中的圖片加載功能關閉,阻止其在移動網絡環境中顯示圖片;關閉不必要的定位服務;關閉Android系統的自動同步,因為您在手機上更新的一些數據,會自動同步到Google服務器上,從而產生大量流量。

3.使用應用時還是有一些註意事項的。

屏蔽不常用的QQ群,有些QQ群活動量是很大的,啥內容都有,您還是hold著點兒好,微信群聊也是如此,語音比文字要費流量得多;

將常用的網址放入瀏覽器收藏夾或書簽中,需要瀏覽時直接點擊收藏夾內的網址可以避免大量頁面跳轉時產生的流量;

上網時盡量選擇無圖模式。

4.事先用Wi-Fi下載好視頻或圖片等。

上過當的盆友們應該很多,視頻、圖片眾所周知都是燒流量神器,看完一集片很有可能搭上下個月的流量都不夠用,所以還是趁著有Wi-Fi的時候攢起來吧。

5.可以選擇安裝某些流量控制軟件,邊玩邊監控,比較放心一點。

6.蹭蹭免費Wi-Fi,資費單更健康,但需註意公共Wi-Fi的安全隱患。

(綜合中國新聞網、北京商報、搜狐IT、平原晚報、比特網等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49

氣溫拖累啤酒業:這個夏天有點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537.html

氣溫拖累啤酒業:這個夏天有點冷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07-20 22:22:00

在何勇看來,天氣因素影響都只是短期的,深層次原因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最近兩年,產品結構調整已經提升到一定程度,而這背後是消費需求的改變。消費者從喝飽到喝好,啤酒企業也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從追求市場份額到追求發展質量。”他表示。

打開冰箱,王燁(化名)發現上個月囤積的那箱啤酒只少了三瓶,自7月13日入伏以來,北京幾乎每天都有雨,這要放在以往,冰箱里早就所剩無幾了。

異常天氣著實讓啤酒企業“透心涼”。“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具體程度還不清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詢問後,燕京啤酒(000729.SZ)董秘辦工作人員稱,數據還沒有過來,建議等一下半年報。

2014年整個行業就品嘗了一次“冷夏”之苦:全行業產銷量出現24年來首次負增長。對於2015年的形勢,啤酒圈看法不一。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天氣不配合,啤酒業基本靠天吃飯,第二、第三季度決定銷量的80%,冷夏有可能會讓企業2015年的計劃泡湯。”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對記者稱,天氣會對啤酒銷量產生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消費需求的轉變是核心。“消費者從喝飽到喝好,啤酒企業也開始從對份額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他表示。

旺季再遇冷夏
7月13日,入伏。北京當日最高氣溫40度,但隨後的一周,每天都有雨,最高氣溫已經降至7月19日的27度。根據未來一周天氣預報,這種天氣還要持續一周,以雷陣雨為主,氣溫維持在21度~29度之間。

市民當然很喜歡這樣的涼爽天氣,但卻把啤酒企業給急壞了。目前,燕京啤酒在北京的市占率第一,且根據2014年財報,公司在華北地區的營收占比達41.72%。因此,北京和華北市場對燕京啤酒來說意義重大。

2014年,公司營收135.04億元,同比下降1.78%;啤酒銷量為532萬噸,同比下降6.9%。對於業績的表現,燕京啤酒在財報中提到了“經濟增速放緩”和“不利天氣”等負面影響。這種不利天氣指的就是不分區域市場雨天數量增加帶來的冷夏。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北京,臺風剛剛登陸過後的上海,入伏以來也沒有太過炎熱;西安當地人士反映,關中一帶2015年入夏較晚,炎熱天數也有限。另據朱丹蓬介紹,5月華南雨天數量超過20天,當地啤酒飲料行業早就叫苦連天了。

關於雪花啤酒和青島啤酒(600600.SH)目前市場表現如何,截至記者發稿,仍未收到兩家企業的官方回應。

雪花啤酒2014年營收344.82億港元,同比增長4.5%;凈利潤為7.61億港元,同比下降19.3%。“2014年,整體市場受宏觀經濟放緩影響而銷量低迷,在第三季度啤酒銷售旺季,長江中下遊區域出現涼夏,影響當地銷量。”華潤創業年報中稱,與2013年同期的炎熱天氣相比,雪花啤酒業績受到天氣拖累。

雖然青島啤酒2014年各項指標持續增長,但仍難以擺脫大環境的低迷,業績增速也有所放緩。在財報中對行業形勢分析中,青島啤酒方面也提到了“氣候異常”因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啤酒行業基本靠天吃飯,形勢好的時候看不出天氣影響多大,市場低迷的時候則凸顯出來。“正常情況下,企業會有相關部門對天氣數據進行搜集,並對市場提前進行預判和評估。”但異常天氣是不可控的,酒企也只能順其自然,只能在日後(2015年會在8、9、10月)拼命沖業績。

啤酒消費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場景,“其中,室內以易拉罐等中高端產品為主,往年趕上世界杯、奧運會等運動年,室內銷量會大增;室外以大排檔、夜宵消費居多,中低端產品為主,很容易受到陰雨天氣影響。”朱丹蓬分析稱,如果不施展“財技”,2015年全行業實際產銷量會下滑5%左右。

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對於啤酒業產銷量2014年首現負增長的原因分析,何勇不贊同放大天氣因素的影響,“會有,但不是主導因素”。

“冰島也有啤酒廠,且國內人均啤酒消費量最大的城市是哈爾濱。”何勇反問記者:中國啤酒行業24年以來首次負增長,難道2014年是這24年以來最冷的一年嗎?

在他看來,天氣因素影響都只是短期的,深層次原因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最近兩年,產品結構調整已經提升到一定程度,而這背後是消費需求的改變。消費者從喝飽到喝好,啤酒企業也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從追求市場份額到追求發展質量。”他表示。

目前,國內前五大啤酒集團(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80%,再想通過並購來提升市場份額,已經開始在標的選擇上犯難了。

在2015年4月底的啤酒業年度峰會上,到場嘉賓已經不再是企業一把手,而是以主管營銷的副總為主。峰會主題為:贏在未來,開啟後5000時代。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啤酒行業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達到5062萬噸;而2014年出現24年來首次負增長,降至4922萬噸。

“警惕,但不過度擔憂,維護品類健康形象,優化產品組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百威英博亞太區市場副總裁黃偉認為,後5000時代,練好內功,保證量與質雙軌並行最重要。

2013年燕京啤酒推出原漿白啤,讓行業眼前一亮,時隔兩年,2015年6月青島啤酒推出全麥白啤,也加入到白啤酒隊列。日前,有消息稱,雪花啤酒業在醞釀推出白啤產品。

記者從電商網站上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白啤以中高端為主,價格大多在8~15元之間,各家酒企也明確這種產品是針對中高端市場的。

何勇介紹,目前中國啤酒產業利潤在世界上都是極低的。“我們的利潤稅收比是1:4,而國外是4:1。”他認為,人工、營銷和流通成本在不斷增加,啤酒企業未來必須提高產品檔次,讓價格與價值對等,才能取得大發展,產品結構調整成為行業必修課。

那麽,連續兩年遭遇冷夏的國內啤酒業在2015年會有哪些變化?朱丹蓬認為下滑幅度不會只是2014年的0.96%那麽小,除去壓貨以及財務技巧方面等因素,實際產銷量有可能會下滑5%以上。

何勇則樂觀地分析稱,2015年撇開變量因素,就產業本身和格局狀況來看,國內啤酒業不可能有大漲或大跌。“這麽大的體量,加上充分競爭市場的自身調節,漲跌幅度都是很微小的。”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