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楼市回暖 绿城中国度过流动性危机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71956&time=2009-05-26&cl=100&page=all


 【《财经网》杭州专稿/记者 宫靖】受益于中国楼市持续近两个月的回暖,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3900,下称绿城中国)的现金流危机得到缓解。

  绿城中国副主席兼行政总裁(CEO)寿柏年,近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2009年截至5月19日,绿城中国实现合同及协议售房回款共131亿元。这意味着2009年200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已完成过半。

  寿柏年对《财经》记者称,由于全国尤其是浙江杭州楼市持续回暖,绿城中国基于目前的销售业绩,可以说该公司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的现金流危机基本已过去。

  而就在今年一季度时,绿城中国还未见任何回暖迹象。4月14日,绿城中国发布一季度销售业绩报告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仅25.8亿元。

  不过,业绩颓势不久扭转。至5月10日,绿城中国宣布已实现销售金额100.56亿元。从5月10日至5月19日的十天内,绿城中国的销售金额又增加了30多亿元。

  寿柏年对此解释称,绿城中国旗下房产的定位是中高端住宅物业,但在楼市回暖的过程中,首先回暖的是中低端物业,所以一季度其他大型房产公司销售放量时,绿城中国的数字并不理想。进入二季度,中高端物业开始发力,绿城中国的销售情况有所好转。

  在此次专访中,寿柏年承认,2008年四季度,绿城中国曾面临严重的现金流危机,预售房销量骤降,又得不到银行新的项目贷款,曾使公司资金面很“难受”。

  绿城中国4月30日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其净资产负债率达140%。此外,高负债率和对联营公司的投资过多,已触犯一笔4亿美元高息债的清算条款,导致绿城中国的外资债权人随时可能发起清算要求。

  4月15日,涉险的绿城中国对外宣布一笔款额相近的国内信托融资计划,从而间接地偿还了上述外资高息债。与此同时,突然爆发的楼市好行情极大缓解了这家资金饥渴公司的危机。

  一直关注绿城中国的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2008年四季度中国政府没有及时调整楼市政策,以绿 城中国为代表的相当一批大、中型房地产公司将无法度过流动性危机,绿城中国极可能倒下。正是中国政府放松银根,以及地方政府缓缴土地出让金等具体政策,挽 救了楼市,并最终使绿城中国等房地产企业度过危难。

  赵杭生认为,绿城中国度危过程中,尽管有其自身的努力,但更主要是受益于政府政策和楼市回暖,躲过一劫的绿城中国应当反思自身的高负债发展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虞晓芬则指出,此次危机对绿城中国是一个教训。“绿城中国不是一个坏公司,产品研发能力较强。但对一家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而言,做企业应大于做产品,企业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

流動性與市場深度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2565


股票投資屬於其中一種資產買賣交易,有人認為買賣股票只須注意股票價格升跌,然後在網上按下股票號碼、價位與交易數量,交易就會自動完成,但 成交價格高低與能否成交,就要看股票的流動性(liquidity)與市場深度(market depth),流動性是指股票套現的容易程度,買賣差價(bid/ask price)愈少,流動性愈大,市場深度是指股票在某個價位的可成交量,每個價位的可成交量愈大,市場深度愈大,通常大藍籌的流動性與市場深度較寛,大量 股票可以在某個價位即時套現,但許多細價股成交並不活躍,在淡淨市況的時候,可以完全沒有成交,買賣差價可以是數個百分點。

通常散戶會發覺,藍籌股股價波幅較細,細價股股價波幅會較大,散戶為了增加投資回報,會傾向買賣細價股,但當你決定買賣某隻細價股之前,先要懂得那 隻股票的流動性與市場深度,以及你下注金額的關係,例如某隻股票每天平均成交量是10萬股,你只想買賣一、兩萬股,那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你想買入十萬、廿 萬股,你可能要分開幾天入貨/出貨,如果你要即時買賣,那你要付出較高的買賣差價,如果沒有對手開價,你根本沒辦法完成交易,以價值投資而言,我同意投資 優質細價股會有更可觀的回報,但細價股流動性與市場深度低,如果你投資金額龐大,會出現沒法買入或套現的風險,散戶更不宜買入那些突然交投活躍的垃圾細價 股,當你高追買入而買家突然收手,你就立即變了股蟹,要放低好多個價位先能夠沽貨套現,我認為一般散戶應該以投資大藍籌為主,不應該過度參與細價股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

银行流动性窘境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28/100222058.html

限贷、提高存款准备金、差别准备金,银行在流动性趋于紧张下,与决意调控的货币监管当局展开博弈,揽存大战已经爆发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温秀 冯哲

 

  “1月下旬,一些银行的存款增长几乎停滞。”面对隔夜拆借利率在一日内涨逾100%,一位大行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管向本刊记者证实了银行资金普遍紧张的现实。

  由于存款下降十分明显,加之连续调整准备金等政策的影响,1月20日,个别大行甚至连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500亿都凑不齐了”,最终是靠向央行“逆回购”才渡过难关。

  1月25日,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已高达7.6094%。据本刊记者了解,央行于前一日通过招标形式向市场提供了上限3000亿元的逆回购额度,以缓解市场短期资金紧张的窘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数据显示,1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为6.02%,较前一交易日的3.01%上涨100%;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数据显示,当日1天回购利率为5.6%,较前一交易日的2.7%上涨107.4%。央行1月1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缴款日即在1月20日。

  目前资金紧张的不止是中小银行,几大行的压力也都不轻。建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9%,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收紧银根,而商业银行为保证前期投放的连续性,还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投放速度,不能突然间大举压缩其信贷投放,于是便会产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也使得商业银行对存款的渴求增加。

  接近货币、监管当局的知情人士透露,既定管住流动性总闸门的政策,不会为银行阶段性的资金紧张所动摇。继央行宣布了对各行一季度具体的信贷规模数据之后,监管当局也要重启日均存贷款余额的上报制度。

  根据央行既定的贷款增速,2011年的信贷增长应控制在12%到13%,这意味着新增信贷规模要控制在6万亿到7万亿元。

旱袭银行

  1月下旬的一日深夜,一家大行对分行去年绩效评定的会议仍在激烈进行,而其中的年度存款计划完成率、贷存比又是与奖励挂靠的重要指标,因此围绕存款进度的锱铢必较在所难免。

  在前述高管看来,此类考核正是造成银行资金紧张的主因,因为年底各银行指标普遍接近贷存红线,银行在突击增加存款规模、应对完特殊时点的份额考 核后,存款在年初下降就很正常,新的月末或季末考核又接踵而至,甚至还包括考核分行是否及时足额上缴系统内存款准备金,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不同银行由于对存款的重视程度和考核方式不同,面临的压力各异。一些注重时点考核的银行,如月末、季末等时点的存款情况,就会感受到明显的压力。”某国有大型银行江苏分行负责人表示。

  在一些受访股份制银行人士看来:由于一旦存贷比触线,商业银行的新业务准入就会被叫停,所以如何增加存款,提高负债就成了燃眉之急,今年最大的压力来自“流动性风险”。

  郭世坤分析,不同银行对于存款压力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各异。一些资金体量较小的银行,资金多被用于信贷投放;一些体量较大的银行,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在资金市场,自身的调节余地比较大。在紧缩时期,可以通过减少对资金市场的投放,来缓解压力。

  不过前述大行高管表示,在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已然设定的前提下,大行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想要提高贷款规模,通常只能在两个方面做文章:要么提高资本充足率,要么做大存款。

  他坦言,目前想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困难重重,一方面主要银行在短期内继续从资本市场寻求支持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充足率水平过高,银行盈利压力太大。

  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虽然负债成本的提高,部分地体现为息差收窄,或体现为成本费用的增加,进而引起成本收入比的上升,但该高管坦承,如 果贷款规模可以做上去,那么即便利差收窄,也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来实现盈利,所以大行增加存款的动力也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就成了大中小银行的必争之 地。”

  在多位受访银行人士看来,尽管“存款立行”策略有诸多争议,但眼下,在多种监管参数已然设定,银行依赖贷款业务的盈利模式短期很难有大调整的情况下,做大存款成为商业银行应对货币和监管当局规模调控、寻求发展以及进行博弈的“重要战略”。

揽谁之储

  在前述大行分行长会议结束后,行长们在领到相应绩效奖励同时,还知晓了各自存款计划,然后层层下发分解。

  当任务层层下压到一名普通柜员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压力还有委屈,因为其去年的部分奖金要在完成今年吸收存款任务考核后,一并发放。

  “新的一年要做大贷款规模,就要保证一定的贷存比,因此存款增速起码要等于、最好是高于贷款增速。”前述高管坦言,现在一些银行的实际情况却是“存款增速低于贷款增速,导致贷款的发放受到掣肘”。

  目前许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一定的贷款规模来持续地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有限,如何维护客户关系?”在不少受访银行人士看来,与利差和盈利水平相比,客户关系的维护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按来源分,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企业的公司存款,以及来自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不能参与贷存比的统计,而且定价相对灵活,存款利率往往比较高,对于贷存比的改善没有意义,而且资金成本也较高。其主要意义在于,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应对大的流动性风险。

  目前,这部分存款的情况相对复杂。过去,证券和基金公司的资金会在年末回流银行,但2010年年末,在一些地区,由于这些公司要求自身有一定的资金沉淀量,所以回到银行的资金相应减少,使得流动性相对吃紧。

  而公司存款也有下降趋势。前述大行高管透露,随着贷款增速的下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也在下降,在紧缩态势下,公司存款的增加恐怕相当有限。

  而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也直言,贷款减少使得派生存款相应减少,所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也相应增加。

  如此,居民储蓄正在成为银行的必争之地。大银行有网点优势,存款压力相对较小。但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对于银行储蓄存款的分流十分显著,存款资源正 变得十分紧缺。在银行对存款的需求激增,而存款增速不增反降的情况下,争夺就变得日趋激烈。前述银行柜员的吸储压力也正源于此。

  上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直言,存款负利率的现实,使得储蓄存款对于有一定理财意识的客户而言,变得日趋缺乏吸引力,除了一些老年人,其他的资金都流向了理财产品和资本市场。储蓄存款增长放缓恐怕是大势所趋。

  他介绍,虽然流向资本市场的资金,部分会以金融机构存款的方式,回流银行,但如前所述,这种存款,对于解决商业银行最迫切的贷存比问题,对于盈利的贡献度,都乏善可陈。

考验决心

  资金紧张从而加大揽存是受访银行人士的共识,但他们对此现象是阶段性还是成为今年常态产生了分歧,而这直接取决于货币监管当局的决心有多大。一位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大行高管告诉本刊记者,当前投资人最为关心的已经不是各家银行基本的财务指标了。

  2011年1月前两周信贷超速增长,其中四大行的新增投放达到了约3500亿元,这使得当局十分警惕。在央行出台了具体到各家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同时,一位监管当局高层月中表示,将重启存贷日度监控机制,“以后要用日均存贷款上报的方式来监控银行流动性。”

  日均存贷款数据上报是指,各地银行每月需向当地银监局上报日均存贷款数据,银监局会根据相应的贷款限额对其进行提示。此举曾在2010年上半年信贷超速增长时启用。

  一位受访的城商行高管则承认,现行的动态差别准备金率仅针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仍有“空子可钻”。

   1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并严格执行。本刊 记者了解到,2010年底,银信合作的规模在1.6万亿元左右,去年下半年转回表内的部分在4200亿元,2011年,银信合作部分入表,还将带来持续压 力。

  “央行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的确会提高银行对调控行为的可预见性,但该工具对银行属于较为软性的约束。”一位大行高管称,银监会的资本监管工具 及有关政策,约束更为刚性,一旦不达标,一些相关的市场准入就会被叫停,在存款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投放不敢太放肆。

  一位大行高层则认为,当前有几大趋势,使得经济体内的流动性十分宽裕,且难以调控: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重新向综合经营回归;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 介入程度与日俱增,为地方财政支出提供了资金便利;产融结合趋势显著,不少大型央企都已在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的架构,实现了集团资金的统一管理,内部资 金调度使用能力十分强大。他认为这些趋势的产生既是流动性助推的结果,也加剧了流动性的扩张,“实体经济中的钱并不少”。

  他并称,当前75%的贷存比,在银行信贷资金乘数效用作用下,会加剧实际的社会流动性过剩,按其推算,50%的贷存比更为合理。

  对比央行数据也可发现政策意图:2010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9.9%,M2同比增长19.7%,而今年基于央行的预期,在GDP增长8%,CPI增长4%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的贷款增速应是12%到13%,M2增幅则为16%,信贷增幅对比明显降低。

  贷款12%的增速相当于2011年信贷投放在6万亿元,央行对几大行的一季度信贷规模数据正符合这一目标。而13%的增速则意味着全年新增贷款在7万亿元。

  自两年来首次在去年12月26日上调再贷款利率后,央行目前已基本不实施再贷款向银行输血。央行对商业银行放款方式主要有再贷款、隔夜拆借、逆回购等。

  本刊记者张宇哲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6

定性「流動性問題」 超日太陽上報自救方案

http://www.eeo.com.cn/2013/0112/23866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萬曉曉 朱熹妍 1月 9日下午,超日太陽(002506,SZ)董事長倪開祿在向本報談及「捲款跑路」風波時說,「我一點也不緊張,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在他看來,眼下最要緊的事情,是青海200MW電站項目的啟動,以及盡快改善公司的流動性。為此,公司已經制定了自救方案,上報給相關部門。

本報獲悉,為瞭解決超日太陽的資金鏈斷裂問題,相關部門在10天時間內,召開了三次協調會,以商討對策。倪開祿表示,通過這次風波,公司也將吸取教訓,進入新模式的轉型。

非經營問題

1月11日上午,針對超日太陽公司的問題,相關部門召開了第三次協調會議。與會者有證監會、上海證監局、上海高院、上海銀監局、交易所、上海市政府和奉賢區政府的領導。

參會的一位相關人士向本報透露,前兩次會議都是超日公司向各部門匯報說明公司的情況,而第三次協調會,則是各部門對於超日問題的定調。

該人士稱,會議於1月11日下午1點結束,各部門在進行討論後,最後的結論是:「超日的問題屬於流動性問題,而非經營問題。」

「這樣的結果蠻好的,我這裡青海項目的進展特好。」此時正在青海溝通200MW電站事宜的倪開祿對會議結果反應平靜,「我們屬於流動性問題是肯定的,所以各政府部門都幫助支持,如果公司是經營性問題,那大家就肯定不會幫助支持了。」

會議形成共識,要求超日公司馬上成立債務委員會,分別召開與銀行、供應商的債權人會議。銀行做到免罰息、繼續放貸,而超日要負責與供應商進行協調,談好付款比例。

據一位參會者透露,與會的證監會領導稱,「各部門的高層領導,在10天的時間,這麼緊急地為超日太陽公司召開了三次協調會,是屬非常少見的,也充分表達了對超日公司的信心和支持。」

在會上,超日公司除了陳述自救方案外,也提出了希望政府給予資金補助和支持。但當場並沒有得到明確表態,具體還要看超日公司海外電站的處置情況,以及自救方案的實施。

本報從參會人員和超日太陽瞭解到,其自救方案大致包括:加緊海外電站的處置,預計將回籠資金14億,以及加大應收賬款的回收,預期能回收資金25億元,此外,還包括洛陽、九江、上海政府解除對公司資產的查封,保證公司債增信的完成。

此次協調會後,相關銀行已經默許不收貸,超日太陽的債權人會議將在本週舉行。

反思

倪開祿1月9日傍晚前往青海,洽談電站項目,那是他下一個希望所在。

在他看來,「外逃」風波來得莫名其妙。直到收到公司所在地南橋鎮鎮長的短信,才知道一則有關他「攜款外逃」的消息,已將公司和他本人推上了風口浪尖。「我當時一點也不緊張,我又沒跑路,這是說得清楚的。」倪開祿對本報說,自己並無不良嗜好,「不喝酒,不抽煙,也不賭錢,多次出國,連拉斯維加斯都沒有去過。」

但不可避免的是,公司資金鏈斷裂的事實也被充分曝光出來。1月3日下午,境外業務還沒處理完的倪開祿,決定先返回上海「救火」。在此之前,為了穩定各方信心,他辭去總經理職務,由女婿張宇欣接任。「公司的策略現在看是有些冒進了,但我沒有做錯,很多事情是沒法提前預知的,現在來評價的,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倪開祿認為,如果不是銀行兩個月內收走了3.8億貸款,公司不至於遭遇如此境地。

他介紹,2010年11月,超日太陽登陸中小板IPO募資23.76億元,超募9億元。「2011年的時候,銀行都排著隊前來送款」。

錢一下子多了起來。當年,超日太陽決定投資30億資金,將海外電站投資擴大至150MW。以投資海外電站來消化組件庫存,並獲得銷售回款。公司將對外銷售的組件,基本鎖定為光伏電站投資商,佔總銷售的90%。「進軍海外電站,其實在為公司找出路,光伏產品價格急劇下跌,大家都在虧本賺吆喝,海外電站幾乎是唯一盈利路徑,不去做,就只有等死。」倪開祿說,「這樣的風險在於資金需求大,但當時在選擇走這條路的時候,銀行對我們的表態是非常積極的,我們手裡的資金也很充裕。」

倪分析認為,「造成現在這樣狀況的原因是,銀行態度的扭轉和海外的政策風險,誰也不會料到,之後歐債危機導致當地銀行對電站建設收緊銀根,歐美又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客戶的付款週期一拖再拖,加劇了資金鏈的緊張。」「比如,希臘說要退出歐元區,這怎麼能事先預估!我們當時正在啟動希臘40兆瓦電站的建設,國開行那裡有10億歐元的授信,表示同意希臘項目的貸款,都已經放到貸款池了,突然希臘宣佈退出歐元區,國開行的貸款也就停下來了,一下子後續的事情全亂套了,我們為希臘配套的組件都已經發過去了。」這讓倪惱火。

為了趕希臘電站上網的工期,使得項目能夠正常進行,超日只有自己墊資金進去,連同資本金一起,接近6000萬歐元,對現金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還有超日在保加利亞的項目,當地政府突然提出,電站要徵收39%的上網附加費,這意味著電費收入的近四成沒有了,對客戶在當地的貸款交易造成很大影響。」倪開祿認為,這些都是沒法實現預估的。「此外,公司投資參股的這些海外電站,按審計部門的要求不予並表,造成了公司應收賬款13億元,否則的話,按投資收益,超日在2011年還會有3000萬左右的利潤呢。」倪開祿說。

緊接著,國內銀行也對光伏行業進行了嚴酷的收貸。2012年5月,銀行開始正式對超日收貸,直至11月,超日共計被銀行收回貸款達8.8億元,尤其是10月、11月,公司一下被收掉貸款3.8億元。「這直接造成了公司資金鏈的斷裂。」倪開祿說,「貸款遲遲不放,資金遭到抽血,企業轉眼間就到了今天的境況。」

2012年12月底,超日的子公司收到一筆200多萬歐元的進款,結匯後直接被銀行劃走700萬元人民幣。「我們是母公司在該行有貸款的,在貸款還沒到期的情況下,子公司的款卻被他們劃走了,況且兩家公司是沒有財務關聯的,是不能搞『父債子還』的。」倪開祿說,劃賬的銀行也承認此舉打官司是會輸的,但還是把錢劃走了。這筆資金本來是倪打算用來發工資的,只有另想辦法解決。

從銀行排隊送錢到緊密收貸,行情迅速發生了逆轉,倪開祿父女的股權質押也未能倖免。倪氏父女共持有超日太陽股權3.7億股,佔公司總股份的43.89%,如今已經幾乎全部質押,質押對象大多為信託公司,共計融資9.7億元發展個人業務。

不料,光伏行業的景氣度急轉直下,超日上市僅兩年來,股價跌幅高達75%。「股權質押也是始料不及的,並非像外界說的在瘋狂質押,其實,按最初的設計,只質押60%,其餘的為機動。沒想到股價大幅下跌75%,那只有不斷補倉。」倪開祿說,為了補倉,其個人補進去的資金也高達數千萬。

解決方案

在落實完青海業務後,倪開祿還將繼續出國處理賣電站和收款事宜,以解決公司流動性的問題。「通常每年還款都在2月到4月間,企業的流動性改善了,貸款也會恢復的。」倪開祿說,「電廠賣了後,公司債也不會有問題了。」

按計劃,今年3月,超日將有5億元人民幣能收回,爭取在年底再回籠10億元。4月,美國、意大利的電站會完成退出,希臘電站也即將上網,爭取4、5月退出。海外電站只保留保加利亞的項目。

對於質押的信託資產,倪開祿稱,信託公司也在想辦法,爭取找到個打包方一併處理。「接下來,公司的盈利模式將會轉型。」倪開祿向本報記者介紹,以前公司在做電站項目時,是投資—運營—轉讓,接下來,要更改為,與合作夥伴前期開發—項目成熟後要約轉讓—確保組件供貨。

在他看來,後者的模式會讓出部分投資利潤,但資金上卻大大安全,不僅保證了組件供應,也保證了生產利潤。

倪開祿稱,計劃2013年,這個新模式佔總體業務比例的20%,2014年提升至40%以上。除了對舊有模式的調整,超日還寄希望於日本市場的爆髮式增長。

本報記者聯繫了超日公司在日本的獨家代理商,Chaori Solar株式會社副會長陳斌,他介紹,「其他一些上市公司在開拓日本市場時,多是以貼牌銷售,而超日是直接打自己的品牌,現在前期鋪墊已經完成,正在走上正軌」。他認為,在2013年超日太陽會迎來爆髮式增長,銷量可以達到60兆瓦以上。

在倪開祿的計劃中,青海、日本以及海外電站的這些項目加起來,便可以保證公司在接下來的正常運營。目前,公司組件產能500MW,電池片產能500MW。「我們的負債率並不高,只有65%,公司截至2012年12月,賬面資產75億元,債務總計約47億元,股東權益28億元。」倪開祿介紹,計劃3月份,工廠開工率可達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83

股市真相是「流動性匱乏導致的大熊市」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4175116
「流動性氾濫催生出來的大牛市」是那些只懂看宏觀貨幣總量的所謂「經濟學家」臆想出來的,真相是「流動性匱乏導致的大熊市」,

看看當前為止最權威的股市存量資金統計數據 #券商保證金餘額# 的趨勢圖就一切了然於胸了。有機會長期跟蹤這個數據的投資者是幸運的,比整天坐著想像主力動向的分析家們強多了。

順便說一下,截止2013.6.14,中國所有券商證券交易保證金餘額為5855億元,維持連續下滑趨勢並始終處於近年低位。
當前證券交易保證金規模佔深滬股市總市值的2.5%,流通市值的3.2%,從歷史數據對比看,巨額的股票市值與場內資金嚴重失衡的狀態沒有任何改觀。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4

對流動性問題的一些看法。 路西菲爾-CFA-FRM

http://xueqiu.com/6565304047/24200548
對流動性問題的一些看法。1.      一些謠言需要澄清,4000億定向資金是謠言,500億給工行也只是傳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央行是不太可能出手救市的,昨天有大行資金處領導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處的領導交流,央行人士表示,對資金利率無感,從這個角度看,央行出手不太可能。中行違約的謠言已經被澄清。至於工行和國開尾盤低利率出錢,可能是之前頭寸過度保守的反彈。2.      為什麼昨天銀行間價格會出現先漲後跌的情況?近兩天的漲,一方面是因為月中財政繳款,但這個是可以預期的,主要原因還是週二央行開會警告18家備付較低的銀行,由於央行在會上表示了對資金緊張不救的嚴厲態度,因此這幾天銀行在操作上普遍偏保守,開始大量提高手中超額備付,因此昨天上午工農中建包括國開手裡都hold了不少錢,由於大行完全不出錢,市場一片絕望,小型機構開始拉高價格。到下午大銀行看利率不錯了,工行和國開先開始出錢,於是市場就開始瘋傳工行拿到央行定向資金,其他銀行也開始跟隨。本質上講,銀行間市場錢是夠的,但央行給的緊縮預期讓資金的結構失衡。3.      短期流動性還會緊多久?從現在開始到月底,銀行間流動性問題並不是因為資金流出帶來超儲資金下降,而是由於目前的較高銀行間利率和打擊同業票據消規模兩者共同限制了銀行通過違規手段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季末吸存大戰不可避免。由於存款競爭會加劇銀行頭寸波動,資金頭寸管理難度加大,因此大部分銀行司庫不到最後關頭,餘錢不會出。由於存款波動的因素,另外考慮7月中旬的2季度所得稅清繳,流動性在7月中旬之前會維持緊張態勢。4.      長期方向如何?我們之前總結過中國半開放環境下的貨幣週期律「外匯佔款決定長期趨勢,財政存款決定年內波動,央行操作緩解或加劇這種波動」,目前來看,外匯佔款方向不樂觀,年中財政週期導致超儲處於季節性底部左側,央行操作由松轉緊,因此央行放大了年中季節性壓力,因此流動性的真正緩解可能會延後到9月底。5.      流動性緊張帶來的後續影響。1)去槓桿,這個詞雖然已經被用濫了,但在靠槓桿經營的銀行身上依然還是比較貼切。如果超額備付不足央行又不投放,信用擴張就會停止,上週大行信貸停擺就有此原因。從影響的程度看,銀行間利率高企首先影響的是較高依賴銀行間負債作為資金來源的銀行,首當其衝的是政策性銀行,因為負債全部靠銀行間市場發債,如果金融債流標,政策性銀行信貸就得停擺,國債和農發債已經是前車之鑑;其次是一些同業負債和資產規模佔比較大的銀行,由於這些銀行更依賴同業短久期負債來維持高風險長久期偽同業資產,因此成本端的飆升將直接吞噬掉這一部分的息差,同時也會抑制同業資產規模的增長;2)融資平台及存量不良的加速暴露,由於中國大部分融資平台貸款是由政策性銀行持有,而同業信貸更多的也是走向房地產和融資平台,因此擠泡沫可能會首先擠破融資平台。當然,一線城市平台可能會好於三四線城市的平台,原因在於房地產和賣地收入以及對中央轉移支付依賴程度的不同。另外由於中國銀行業的低不良資產率更多的依靠貨幣高增長來維持,很多壞賬依賴借新還舊隱藏,因此存量不良在信用擴張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將加速暴露;3)如果貨幣持續收緊,實體部門可能會面臨財政(真正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減稅)和貨幣的雙緊縮,去產能的速度會加快,但是短期經濟的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下行速度會超過大家想像。我擔心的是,所謂不爆發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這一底線在如此緊張的貨幣環境下很難守住,急剎車會把車沖散,對於銀行而言,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2

專訪:中國工行稱願做流動性穩定器

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NE95P07K20130626


* 工行願意在市場出現波動之際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 希望將來政策的預期能更清晰更穩定

* 這次不是「錢荒」是「心慌」

* 加快存量貸款的周轉,提高信貸資產使用的效率

記者 畢曉雯/謝衡/簡森

路透北京6月26日 - 以資產計全球第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董事長姜建清表示,作為大銀行的工行願意在市場出現波動之際,發揮自身流動性實力雄厚的優勢,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希望將來政策的預期能更清晰更穩定,以利於該行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整個市場狀況。

姜建清週二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中國商業銀行整體資產負債結構仍較傳統,存貸比同國際橫向比較處於低位,且在資產的分佈上更偏重於支持實體經濟。而未來,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式,必將由新增信貸投放拉動,向重視存量信貸結構調整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轉變。

受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銀行間市場自5月下旬起缺錢狀況逐漸升級,資金價格反覆高漲,而央行並未如市場期盼施以援手。上週四銀行間市場隔夜及七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創出歷史新高。

「我看這次不是『錢荒』是『心慌』。」姜建清說。

「那幾天對我們來說,也確實有一點緊張,我們也在觀察市場,在看市場到底產生了什麼變化,我們的流動性未來走勢會怎樣,我們的交易對手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也是用了幾天的時間最後把風險弄清楚了,知道市場波動的根源是什麼。」

中國央行上週一就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發函,要求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本週二央行確認,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

「這一次所有因素疊加,加上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做法改變,突然地使市場流動性短缺。但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它只是造成流動性市場出現時點性的波動,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總體上是正常的、充足的。」姜建清說。

 

截至5月末,工行持有的高流動性資產有4.6萬億元人民幣,在全世界同業中亦屬非常領先。

姜建清表示,大銀行的流動性相對充沛,在市場緊張的時候,可以拆出一些資金。但大銀行要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時,也希望政策的預期更加清晰,更加穩定。

他還提到,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非常迅迅速,包括錯誤的信息和謠言。而等到市場非常清晰地知道這是一個錯誤信息或謠言的時候,已經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

所以在這方面,將來要做好市場的穩定工作,做好預期的穩定工作。同時,對於市場傳謠甚至是操縱市場的行為監管方面要給予懲罰,當然還包括及時的解釋澄清,「像中央銀行這樣權威機構的解釋澄清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6月以來不斷升級的流動性困局,中國央行週二終於發出將維護市場穩定的清晰訊號。央行稱將積極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及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創新工具組合,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平抑短期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保持貨幣市場穩定。

**提高信貸周轉率**

中國國務院和央行過去一週相繼強調金融資源配置要「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信貸投放「用好增量」是銀行比較容易操作的,而「盤活存量」恐知易行難.

對此,姜建清表示,提高信貸的周轉率,即蘊藏著「盤活存量」的巨大潛力和空間。提高貨幣的周轉速度就可降低對貨幣的需求量,這是提高中國經濟運行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認為,從宏觀層面來講,在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能力、存貸比等多重約束下,商業銀行信貸總量不可能持續的高速增長。而愈見龐大的信貸餘額,對商業銀行而言,管理的難度和壓力亦非常大。

「要加快存量貸款的周轉,提高信貸資產使用的效率。這一塊我覺得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姜建清說。

他進一步解釋稱,現在全社會信貸資金餘額已經達到67萬億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貸周轉率0.1次,大概縮短貸款平均期限一個月左右,相當於通過存量周轉多增加貸款6-7萬億元。



姜建清表示,企業流動性貸款的期限比較短,短期票據貸款周轉性在加快。此外,有一部分貸款雖然是長期貸款,但歸還是短期的,比如個人按揭貸款,每個月都在還款。

「現在有些比較好的項目貸款,也是每個月都在還。我覺得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現象。所以這一塊資金務必要高度重視,重視盤活信貸的存量。」他說。

他表示,要加快整個貸款的周轉速度,就要求銀行自身提高信貸投放的質量,加強風險防控,退出潛在風險貸款,釋放低效率資金的佔用。而銀行不僅要對過剩產能的新增融資嚴格控制,對一些存量的貸款也應及時退出。

工行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該行主動壓縮和退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領域、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等融資總量4,000億元,清退轉化各類生產無效率、產品無市場、長期經營虧損企業8,000多戶、貸款6,477億元。這些壓縮出來的資金規模,將重點投入到續建項目、小微企業、新興產業和個人消費信貸等領域。

央行此前要求,商業銀行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從嚴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但不搞「一刀切」。

** 貨幣」空轉」? **

對於央行此次收緊資金面的努力,分析人士認為,是決策層有意整頓社會融資規模過快擴張與銀行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旨在打擊「資金空轉」,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工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的該行新增貸款4,061億元。同比多增116億元,增幅為5.14%。其中工行的票據融資增加了193億元,佔了新增貸款的4.7%。

「坦率地說,大家對票據融資的看法不一,有人說是貨幣空轉,也有許許多多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確實通過票據融資來解決短期的融資性需求。」姜建清說。



姜建清表示,工行的非信貸資產主要投向了債券、上繳央行的存款準備金,以及庫存現金等。同業融資僅佔該行非信貸資產的3.3%,拆借給一些確實資金緊缺的商業銀行,亦間接地提升了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這些工行的資金投向全部都與宏觀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我看了半天不知道哪裡有『空轉』。」姜建清說。

他並認為,與國際大銀行比較,工行同業融資的比例是比較低的。很多西方大銀行在14%-15%左右,更多地依賴於同業資產。

他表示,確實有些中資銀行的同業業務發展很快,特別是以票據支持或信託受益權資產支持的買入返售類業務增長比較快。這類業務收益率較高,風險權重又較低,所以貸存比較高的銀行都較青睞於此類業務。而在銀行資金來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同業業務就依賴於同業拆借。

這種期限的錯配在過去正常情況下並沒有及時地暴露出潛在風險。這一次所有因素疊加,加上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做法改變,突然地使這個矛盾暴露出來。

「這個情況也是提示了各家商業銀行,可能要改變一下、調整一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要在流動性和安全性、效益性之間合理地做一些匹配,不能為了利潤而繃得太緊,不能光想賺錢把自己繃得很緊,拆東牆補西牆,錢是賺到了,但是會產生很大的風險。」姜建清說。

央行週二表示,商業銀行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按宏觀審慎要求,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範。

對於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猛增而經濟增長乏力,他列出了幾個重要原因。首先,中國現在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期間,調整沒有完全到位。「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我覺得就有可能產生佔用兩套、或者說一套半資金。」

同時,融資和投資之間還存在一定時滯。姜建清表示,工行連續幾年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90%以上都是投向了在建、續建項目。「在建、續建項目的完成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它們產生的效益有一定的時滯。」

此外,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將更多民間融資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範圍,加大了社會融資的總量。加之,企業經營的總體狀況現在並沒有根本好轉等亦是影響因素。

而受累於疲弱的經濟表現,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均乏力,與此同時,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雖稍有回落,但依然遠高於13%的目標水平,高貨幣投放並未帶來相應的經濟拉動效果。(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70

愈加珍貴的流動性——評民生銀行做電商 神嘛事兒

http://xueqiu.com/3410349280/24675028
8月1日,深圳前海傳來消息,由民生銀行等七家非國有股東共同發起的民生電商在深圳前海成立,股東中幾乎攬括了資本界的相當多位大佬,排名前列的包括:新希望投資、東方集團、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泛海控股、廈門福信集團、復星國際,這些公司背後,是劉永好、張宏偉、史玉柱、盧志強、黃曦、郭廣昌等商界大佬。

民生電商的景願是致力於「成為新型電子商務金融業務的代表性公司和龍頭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改善小微企業生態環境的標誌性公司,以及國家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商務政策的重要外部參與者」。

當然這是公開層面的表態,負責人也表示說,民生電商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服務中小企業,參與中國電子商務化進程。

但面上是這麼表述,實際上根本的動因是什麼呢

時間必須回溯到上個月發生的一件事情,今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由此更加上溯到年初3月22日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中的講話,提及「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講話後民生銀行等眾多以創新機制聞名的股份制銀行股價在達到頂峰後悉數回落,業內開始對關於金融脫媒這一話題達成共識,即按照習近平主席追求有質量的GDP的總的思路,依靠誠實勞動為主線的新的發展方式被逐步確認與落實。

當然後面發生的事情,到7月19日得到了最終的關鍵性確認,即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在李克強年初兩會期間沒有拋出加大社會直接融資比例這個話以前,以及肖鋼同志沒有談理財產品就是旁氏騙局以前,銀行拿到這個政策應該是天大利好,因為當時可以直接用於實業的資金其實已經非常的緊張,在高息攬儲以及各類「旁氏」理財的轟炸下,高達年均化6-7的收益,沒有任何一個實業家願意去做幸苦的實業勞作,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願意去貸款給低於這個收益的實業去搞生產,資金在那個時候對於真正原因做實業的企業家是非常的昂貴的。

對於所謂創新型銀行,比方說中信(多年最佳理財銀行得住)、興業(業內傳聞鋼貿融資大戶)來說,其生意其實本質就是借骨頭熬湯,依附於某個良好流動性的業務,花錢買流動性轉手賣資金獲取息差收益,一個比較典型的業務是:某酒行若每月有2億的流水,那麼創新類銀行會花年3-4個點的成本代價將這個流動性買下,轉手打包成理財丟給下家,或者乾脆自己轉手貸款加價給某個願意出更高代價的買單實體,比如說願意出17個點甚至更高的開發商,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需要資金的實體是根本不可能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獲得這筆資金,因為他們的業務不可能有這麼好的利潤去支持,加之宏觀調控增長率暴跌後,增長率也不可能覆蓋貸款利率(關於增長率覆蓋貸款利率這個邏輯其實就是空心大雪球模式,當企業膨脹速度即增長率遠遠超過了貸款利率的時候,大多數企業家是願意去付出這個代價的,這也是過去十年的發展方式,其實利潤非常單薄甚至是虧損,一旦調控集體裸奔,因此順便說一下的就是習李要求追求有質量的GDP,是一件絕對正確的事情,真正的增長應該是依靠「誠實勞動」通過利潤累計,而非通過流動性創設堆資產包,最後一旦流動性斷裂全面崩盤),所謂潮水退卻,誰在裸奔即是這個意思。

類似的操作在可以提供高且穩定現金流的幾乎所有行業都存在,除前舉例的酒行,類似車行、美容連鎖、軟件企業、鋼貿這樣的公司,本質都是用錢買錢,借骨熬湯。

更大宗的金市場,直接購買流動性同樣在銀行間市場存在的,體現到操作面就是SHIBOR的波動。

但隨著新一屆政府上台,形式發生了變化,最近中美經濟會談公告中,中方已經承諾建立利率市場化的基石,未來流動性的價格定價機制會逐漸的形成,現在僅僅是放開了貸款管制,還沒有放開存款管制,考慮到銀行間交易市場前段時間的預演,已經證明了通過購買流動性轉手獲取差價的代價會變得非常的高昂,因此這個政策的出台無疑是向各大此類模式盈利的銀行敲響了警鐘。

其次,近期隨著高層打擊影子以及打擊「旁氏」理財,市場面即便是在總體不再爛印鈔票的前提下,流動性也會氾濫,因為銀行不同於一般的金融機構,銀行本身有存款利息支付的壓力,貸款不出去,理論上會虧損甚至倒閉,所以考慮到流動性被激活後的資金充裕甚至是氾濫的問題,之前利潤好到不好意思寫財務報告的民營股份銀行首先決策的不是放貸的要價的問題,首先解決的是必須貸款出去的問題,高位要價的銀行必定會面臨競爭的壓力,如果這個客戶是優質的,那麼更是會面臨銀行間殺價搶奪放貸權的現象產生。

最後,從更遠的未來來看,當前政府正在力推的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即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會從全球範圍推高人民幣的價格,這種影響是是戰略性的,以台灣為例,台灣本地銀行甚至開出了高於大陸的存款代價攬儲人民幣,隨著大宗商品世界圍繞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與以LME為領頭的大宗商品愈加明顯的人民幣計價產品的出現,更加推高人民幣的價格,境內銀行還必須考慮境外金融勢力爭搶人民幣的壓力,單純依靠關起國門獨吞人民幣流動性的時代會漸行漸遠,花錢買錢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因此為什麼要討論民生銀行及其股東去開互聯網電子商務公司,本質上就是討論銀行未來在存貸利率市場化後,存款獲取方式以及成本控制的問題。

對於電子商務這個行業而言,國內比較知名的是阿里系與京東,電子商務公司,到目前為止盈利的鮮有,很多都是賠錢賺吆喝,在筆者很早以前關於京東大戰蘇寧一役的評論中就談到劉強東先生的京東所追求的一定是現金流的正向與膨脹,電商公司之間互相搶奪的並不是利潤,而是珍貴的流動性,特別是在存貸利率逐步市場化後的未來,當然不排除未來類似京東這樣的企業會去追求利潤,這是後話。

本次7月19日開放貸款管制政策,表面上看僅僅是貸款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從來存貸是一家,銀行在存貸的反覆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很複雜,本質上就是獲取息差,因此電子商務這類可以獲取龐大流動性的商業模式不可能不吸引民生銀行的注意。

在傳統的花錢買錢推高自己資金成本的做法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壓力的前提下,銀行要獲取流動性(或者說存款)只能打服務增值的主義,銀行做電商,理論上講對於京東,或者是同樣在於流動性的蘇寧(蘇寧最近也在做電商,宣稱業務增長驚人),有天生的不可超越的優勢。

其一:銀行可以更加不以營利為目的做電商

對於純粹的電子商務公司或者從傳統零售起家反做電商的公司,不管其怎麼折騰,必須要設計一塊能夠盈利的業務去填電子商務的虧空,比如房地產,京東在獲得龐大流動性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建亞洲一號,蘇寧雖然也是最近才開始做電子商務,但本質上蘇寧也是在通過零售產業獲取龐大流動性後去修蘇寧廣場,意圖通過地產業務賺取利潤。

而對於銀行來講,銀行可以承受的虧損底線明顯就比以上幾家電商低的多,因為銀行本身在過去奔放的幾年獲取流動性的方式就是花錢買流動性,如前所述,年3-4個點的返點代價(高於人民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相當於1年期定期存款略高)是必然的開銷,同時各類消費刷卡分賬費用也是需要支出的,這筆費用全部都會折算進資金獲取成本中去,與其分給流動性提供的商家,不如乾脆做進必然的資金成本,自己做電商當然是情有可原的。

其二:銀行基於個人徵信系統,可以給予消費者投資額度

銀行做電子商務,相對於馬云的阿里或者劉強東的京東,以及張近東的蘇寧,更有利的一面在於銀行是可以提供基於信用額度的消費業務,同時建立統一賬戶ID的聯名信用卡機制,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民營公司都不可能,也不敢,同時也沒有這個實力去這樣做,比方說馬云給某個消費者以透支額度去其旗下任意店舖消費,馬云肯定不敢這樣,就算是他聲稱自己擁有中國最真實的消費與信用記錄他也不敢這樣。因為投資的資金墊付是自己出的,而銀行本身就具備這個功能。

其三:消費結算的主題一定依附於銀行賬戶

這一點亦是電商公司無論怎麼折騰都不能踰越的一關,從資金的入口出口的角度講,儲蓄賬戶與支出賬戶為什麼要做成兩套體系呢?銀行會說一張卡就可以了,並且還可以積分,這一點是電子商務公司無法企及的優勢。

綜上所述,民生銀行走出這一步,要用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說電子商務因為其創業初期處於佔坑與發展的目的,可以不以營利為導向,讓傳統零售商很難過的話,那麼銀行家這類估計今後根本就不打算在電子商務這塊盈利的玩家,會讓前期突進的電商公司更難受。

傳統的電商在銀行的參戰後,之前的優勢也沒有什麼壁壘,所謂體系與服務水準的問題,無非就是人的問題,聚集在電商公司的人最大的奔頭就是圖上市發財,現在遇到新玩家,玩法完全可能不同了,人挖過來即可,有人就有一切,反正大家不以營利為目的,有錢就有人,有人就可以搞,也沒有什麼特別無法超越的壁壘,這盤是真的不以營利為目的了,銀行要的是存量資金流動性,京東、阿里、蘇寧,要真小心為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15

流動性振蕩


2013-08-05  NCW
 
 

 

流動性振蕩整理後正在進入新的平衡狀態,以緊基調為主◎ 本刊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臨近7月末,在銀行間市場再現“錢緊”的苗頭下,央行7月30日一改連續五周公開市場“無作為”之常態,啓動170億元逆回購“輸血” ,這也是央行近半年的首次逆回購,中標利率4.4%。

8月1日,央行再次展開14天逆回購340億元,中標利率4.5%。

市場評價:量小價高——兩次總量僅510億元,中標利率卻創下央行七天逆回購操作以來的最高水平。上次央行逆回購是2月7日,利率3.45%。

與2011年外匯儲備流出時,央行動輒千億元以上的逆回購相比,此次幾百億元規模的逆回購可謂杯水車薪,顯示信號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但市場人士認為,央行出手,意味著這一波“錢緊”算過去了,像6月“錢荒”時顯著的利率高位,不再可能。

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央行對資金面的定位與以往有所不同。近期央行對貸款利率下限的放開、積極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以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通過發展債券市場緩解期限錯配的壓力等,都讓業界預期,央行將採取堵疏結合的政策組合。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研究室主任劉煜輝分析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狀態是“穩住不破裂” ,即堅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穩住防止經濟泡沫破裂主要靠兩個手段 :一是維持匯率的強勢以穩住國際收支 ;二是用相對寬 松的貨幣環境,幫助巨額存量債務存續。

他認為,如果貨幣政策若真收緊,存量資金鏈就有斷裂風險,意味著允許僵屍企業破產退出、允許不具備經濟合理性的在建項目下馬停建、允許僵屍信用終止,即信用市場違約和銀行壞債的顯性化。 “現在大量增量資源被消耗在這三個方向。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將從財政貨幣政策、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穩定農業生產等多個方面,實現穩增長。 “這意味著貨幣政策不會太緊。一個相對寬鬆的貨幣條件,有利於推進債券市場和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從而修正全社會流動性錯配的風險,這應 是央行希望看到的。 ”劉煜輝預計。

鬆緊之間

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7月27日在出席“財新問道”活動時提出,中國流動性不穩定將是長期現象。資金的冬天會比較長,2015年之前,國內資金面不會很松。

他分析認為,伯南克今年上半年的幾次表態,使得國際投資者確認了美國經濟複蘇和退出QE 的大趨勢,致使美元回流速度加快,這對股市和債市的衝擊很大,也影響到了中國市場。

8月1日,美國對本國經濟複蘇的勢頭產生了爭議,美聯儲表示暫時不停止購買 MBS,這在短期緩解了加速美元回流的擔憂。

但劉明康認為,隨著美國經濟逐步確立複蘇和增長的趨勢,美聯儲終將逐步退出QE。經濟增長加上慢慢到來的通貨膨脹,美聯儲會慢慢減少對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等的購買,直到完全停止;然後,美聯儲可能轉向反向操作,出售手頭持有的3萬億美元債券,回籠美國銀行業持有的1.9萬億美元過剩的流動性 ;接著,全面提高利率。這個過程,將加劇世界性的美元回流趨勢,也勢必對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造成持續影響,這個重要因素不應被忽視。

他由此提醒, “現階段流動性回來些了,但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流動性恢複了,而要吸取教訓,提高自身的流動性的管理能力,包括對交易對手流動性的的盡職調查工作,也需要特別用心” , “交易對手違約,說明你自己的風險管理有問題” 。

劉煜輝預計,未來流動性可能會呈現“衰退性寬鬆” : M1、M2和社會淨融資增速呈現收斂態勢,但貨幣市場利率再度走低。

嘉實基金固定收益部人士認為, “到底是緊還是松,還要看央行下一步的連續動作,市場比較關注下一步央行是否會把七天回購利率控制在3.5% 至4% 之間,一天回購利率控制在3% 至3.5%,如此才算相對寬鬆。 ”

盯住回購利率

7月29日, 七天回購利率再度沖到5.11%。

雖然並未攀升到6月“錢荒”時的高點,但是實際緊張的程度並不遜于前。

南京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認為,此次央行對市場資金面的撫慰也僅僅在於緩解時點衝擊, “從目前4.4% 的回購利率水平看,逆回購操作難以持續進行。

即便後期央行滾動操作,如此高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也會直接限制二級市場資 金利率回落的空間” 。

近兩年,隨著銀行同業資產的大規模擴張,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較以往變得更加脆弱,回購利率的市場波動率也較以往大幅提高。

南京銀行人士認為,只有前期創造出來的同業資產陸續到期,同業資產在整個金融資產中的占比不斷回落,同時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現象得到緩解,市場的淨融資需求才有可能趨於回落,資金波動率下降的同時,資金利率回落的空間才有望被打開。

過去兩年,一天回購利率一直在2% 到3% 的水平。多位市場人士認為,考慮到下半年外匯占款持續流出的趨勢,資金價格比今年前五個月平均高50-100 個基點應屬常態。

在債券二級市場上,受制于資金的緊張,7月各期限品種收益率都在大幅攀升,已超過6月收益率高點,大多數利率債的收益率已經創下年內的新高。

一級市場上7月招標的產品大多數中標利率都高于二級市場水平,特別是長端表現的更為明顯。16日招標的七年福娃債認購倍數僅為1.1倍。

信用債發行量繼6月以來仍維持在低位。萬德數據顯示7月全月共發行信用債154只,約2558億元,與6月基本持平,由於到期量較大,淨融資額僅為200.5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信用債發行只數下降了34只,發行量大幅下降了540億元。

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陳龍認為,仍然找不出資金價格能夠發生實質性好轉的理由,即使資金面不那麼緊張,也很難使資金價格中樞回到上半年的平均水平,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資金價格穩定在某一較高的水平。

從線上到線下

6月底“錢荒”行情過後,出現了機構間線上線下資金利率雙軌的現象。

所謂雙軌制,是指市場成員有部分同業拆借業務開始轉到線下,即不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平台登記,轉為不透明的線下同業存放或存放同業,造成線上線下的不同價格。

前不久,兩家農信社違規資金交易隔夜回購開盤價跳升,後被央行通報,使得市場成員越來越多選擇線下交易。

“央行對回購、拆借利率的開盤價及盤中價都有‘指導’ ,如果價格報高,會受到(央行)批評。所以現在線上價格低於實際價格,由於線上管制,大家才都跑去線下做。 ”某證券公司交易員告訴財新記者。

市場人士稱,轉線下的原因是央行傳遞的資金價格信號失真,機構不清楚到底資金價格多高能為央行接受,總擔心央行過問交易價格。

隨著同業業務線下交易日趨活躍,尤其是同業存放利率14天期限已高達6% 以上,大大高于回購利率,令手上流動性充裕的機構更願意選擇在線下融出資金。

“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市場價格,影響有多大還要看持續的交易規模有多少。目前量還不大。 ”市場人士表示。

線上和線下業務最大的區別,是合約的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同業存放目前不在銀行間市場間監管範圍內,屬於銀監會管理。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7月31日在上半年全國銀監工作會議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提及嚴守風險底線,流動性風險排位僅次于信用風險,而此前往往居於末位。不過他透露,截至6月末,流動性回歸正常,存貸比72.43%,超額備付率2.63%。

尚福林表示,今後將改進監管和監測指標,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和方法,提高流動性風險管控能力。

市場人士透露,銀監會從監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出發,正要求各大機構上報數據,包括在銀行間市場拆借回購的價格和數量。

真假去杠杆

在監管當局發出對於同業杠杆率過高的警告後,市場主體似乎已開始自發調整同業杠杆及控制風險。

銀監會頒佈的上半年數據顯示,理財業務、信托增速放緩,房地產開發貸款占比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比重下降。

銀行理財資金9.08萬億元,非標資產2.78 萬億元,占比30.62%,較今年3月底8號文( 《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出台前下降7%,整體已低於35% 紅線; 6月末信托資產餘額9.45萬億元,1月至6月環比增速從5.2% 下降到0.44%。

“去杠杆化已經在進行,即資產端到期不再增加,總規模在壓縮;同時短端賣盤大量增加,進行結構調整。 ”中信銀行人士稱。

這一波行情傳導到債市,嘉實基金人士形容, “非常慘,短期限、收益率高的債都呼呼地在賣,投資者紛紛轉向高信用等級信用債。 ”南京銀行人士透露,受到6月流動性危機影響,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對自身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進行了內部檢查,並展開了對資產負債結構合理性的探討;部分大行被監管當局要求提高超額備付水平,在目前流動性已經處於緊平衡的局面下,這相當于提高法定備付,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閑置資金的融出能力,加劇了市場流動性緊張。

另外,考慮到中小商業銀行在這次流動性危機中的風險,部分大行減少了對中小商業銀行的機構授信。 “中小銀行太激進了。 ”一位農行人士稱。

南京銀行人士預計,同業業務規範帶來的後續影響,在8月繼續存在,因為同業資產的期限以三個月、六個月以及一年為主,資金面的緊張從5月中旬開始上演,但最初投資者並未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同業資產建倉速度直到6月才開始回落,同業資產占比回落可能要到8月底才能逐步體現出來。

至於機構是否在去杠杆,業內也存在爭議。

“短端賣盤增加,很難區分市場機構是在去杠杆,還是出于對下一步經濟走向的擔憂。因為短端拋盤不僅僅是賣城投、還有產業債,轉向高信用等級債。 ”前述嘉實基金人士認為。

安信證券人士則認為,機構很難主動去杠杆,因為非標資產只能等逐月到期,不再增加,即控制增量、存量隨時間到期,以時間換空間。但如果資金到期後那些長期的平台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後續資金續不上,非標資產資金鏈斷 裂的風險就會上升。

嘉實基金人士分析稱,去杠杠要分清是去哪部分杠杆?當前居民的杠杆不高,企業的杠杆率挺高的,主要是國企杠杆率高,尤其是央企。只有明顯看到大量產能關閉,這些國企才可能被迫降杠杆。而政府的杠杆(包括融資平台) ,如果保證經濟增長率在7.5%,是不可能降杠杆的。 “如果這些實體經濟都不降杠杆,金融機構降杠杆是不可能的;因為本來就是金融機構以加杠杆的方式,給這些本來拿不到資金的項目融資。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平台貸款9.7萬億元,上半年新增4000億元,顯示降舊控新難。

劉煜輝認為,情況可能恰恰相反,銀行不僅沒去杠杆,可能還在加杠杆。

他解釋,6月“錢荒”中,央行用市場化手段的確抬升了負債的成本(同業理財) ,關鍵是資產端收益向上的通道並沒有被封死(融資平台、地產) ,實體經濟是無法轉移負債成本上推的,但平台和地產可以。所以負債端成本可以轉移,激勵銀行風險偏好還在上升,長債現行收益率受到挑戰。

若真正抑制資金流向平台和地產,非標的違約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上升,反轉過來會導致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流動性偏好上升。

安信證券人士強調,中國金融市場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缺陷是,對沖工具不夠:國債期貨不推出,無法對沖利率風險;沒有 CDS,無法對沖信用風險。

盡管交易商協會推出類似于 CDS 的CRM(風險緩釋工具) ,但 CRM 的設計標準化不夠,很難在市場上形成一個活躍的交易市場。

本刊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50

流動性管理待升級

2013-8-26  NCW
 
 

 

除了加強監管,監管部門之間應該保持實時溝通,還需要與市場充分溝通,

穩定和引導預期

◎ 本刊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兩個月前的流動性趨緊衝擊已平息,但銀行業和監管部門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反思在繼續。

事後總結,監管部門和業界都認同,6月下旬流動性緊張,是多項時點性因素疊加所致。但央行在二季度貨幣 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這也反映出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風險控制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銀監會在7月末的上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直言, “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跟不上銀行業務模式和風險結構的變化。 ”目前的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主要關注貸存比、流動性比率、流動性缺口率等指標。但這些指標只能反映某一時點的流動性狀況,而且無法反映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變化。隨著同業、資金、理財等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業務快速增長,現有指標已不能滿足風險管理之需。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和資產證券化逐步常態化,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將更大。部分銀行逐步把新業務和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納入流動性風險管理,但由於沒有明確的監管要求,並未產生硬約束。

2011年10月,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徵求意見稿,參考“巴塞爾協議 III”的國際標準,擬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比例兩項新指標,與流動性比例和存貸比,構成流動性風險監管的定量指標。

該辦法本打算自2012年1月1日起實施但因爭議頗多,至今未正式發佈。

一位參與該辦法起草的人士透露在徵求意見稿的基礎上做一些微調,該辦法有可能年末出台。

此外,受美聯儲量化寬鬆(QE 將逐步退出影響,來自外匯占款渠道的基礎貨幣投放將減少,對整個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抽水效應不容忽視。為避免金融機構 “心慌”加劇流動性緊張,微觀監管指標升級的同時,優化宏觀審慎監管也很重要。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銀監會應跟央行保持實時溝通,央行還應與市場充分溝通,穩定和引導預期。

風控短板

目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短板,其一是指標不夠精細和有針對性;其二是風險意識不夠強。前者需技術改進,後者則關 乎改善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基本前提。

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出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利潤目標的考慮,商業銀行通過擴張貸款等增加盈利的衝動較強,商業銀行在權衡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關係時容易輕視流動性風險。

一位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門人士坦言,在風險與收益的關係上,的確把風險略微看得低了點,結果立馬就會在流動性風險上反映出來。從外部環境看,中債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分析師張文彬認為,在2008年末至今大量貨幣投放的帶動下,金融機構整體資金面比較寬 松,客觀上促成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放鬆。

曾剛認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有些鬆散,還因為過去很長時間內貨 幣政策是被動式的操作,每當流動性緊張的關鍵時刻,央行都會出手,以至於銀行把央行叫 “央媽” 。

但6月末的情形顯然不同。一位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 稱,央行此前多次強調流動性管理,但商業銀行還是沒能高度重視,對流動性狀況的預估不足,管理措施也不到位。

銀監會在上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指出,不少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工具和方法還不完善,僅僅局限于盯住一些簡單、靜態的傳統指標,對負債的穩定性和資產的流動性反映不足,無法及時監測分析同業和理財等業務的流動性風險狀況。動態的資金缺口監測分析、壓力測試等方法還未得到有效使用,相關分析結果也未能真正用于經營和管理決策。

目前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有流動性缺口率、貸存比和流動性比率,對銀行產生實際硬約束的是貸存比。但隨著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複雜化,銀行資金來源中存款比重在下降,而越發依賴批發融資和債券等資本市場工具,貸存比已經無法反映銀行真正意義上的流動性狀況。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銀行“各項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已經由2006 年末的87.5% 降至今年6月末的82.5%,同業負債比重則由6.6% 上升到13%,負債的穩定性降低。

曾剛認為,貸存比並不是很好的觀察銀行流動性的指標,更多是用來控制銀行信貸擴張能力,成為宏觀調控的工具。銀行為滿足貸存比要求,拉存款拼得頭破血流,貸存比低並不一定意味著流動性風險更低。時點考核還會系統性地放大銀行的融資需求,並引發規避監管的套利,導致市場不透明和扭曲, “不利於引導銀行建立與實際業務相契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 。

上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門人士則認為,貸存比本身是非常好的風險管理指標,問題在於監管和考核的方式。

銀監會從2011年6月開始要求銀行上報日均貸存比數據,但並未嚴格考核。

對於流動性比率這一指標,幾乎所有銀行都能達到25% 以上的監管要求。

但銀監會監管一部的章彰今年4月撰文指出,目前使用的流動性比率指標,以會計概念的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為 出發點,並未嚴格考慮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如何優化

“嚴防流動性風險”在銀監會下半年關注的六大風險中位居第二。流動性風險監管和監測指標的優化已在議程之中。

貸存比的改良,從根本上涉及到《商業銀行法》的修訂。曾剛建議,短期內可以先對貸存比指標做些調整,使其能覆蓋更多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存款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存款,還可以納入帶有存款性質的新型金融工具,如表內理財產品、擬發行的存單、同業存款等,“同業存款流動性比一般存款大,可以用係數進行轉換” 。

上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人士說,銀行和監管部門都對修改貸存比的內涵做過很多測算。不管是修改分子還是分母,如果帶來很大波動,是不現實的;但若一點影響沒有,就沒有必要改了。

此外,曾剛建議,貸存比的考核力度和方式也可以調整。可以考慮不作為強制性指標,而作為監測或參考指標;考核方式可以採取年均或季均。 “考核彈性越大,負面影響越小” 。

一位香港銀行業監管部門人士認為,首先,大小銀行的貸存比考核應區 別對待;其次,可以考慮動態調整機制,根據銀行過往表現和風險敞口情況動態調整,增加靈活性,也能激勵銀行更好地遵守規則。

對於流動性比率指標如何更加精細化,銀監會監管一部的章彰撰文建議,對流動性資產,根據不同發行主體的信用風險狀況,結合不同資產的市場流動性差異,來設定流動性資產的風險權重;並淡化合同期限的概念,而以剩餘期限來代替。對流動性負債,按照負債 的性質及在30天內現金流出的可能性保守地進行設定。

“巴塞爾協議 III”提出的流動性覆蓋率(LCR)指標,要求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日現金淨流出量的比率大於或等於100%,其目的是提高銀行應對短期流動性風險的彈性。今年1月,LCR 已經確定最終版本。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有關 LCR實施的具體方案相關部門也在研究制定之中。銀監會要求國內銀行按季測算LCR。上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門人士說,從該行頻率更高的月度數據跟蹤研究看,LCR 指標跟同業業務變動和期限結構變動的相關性非常高。

淨穩定融資比率(NSFR)的實施預計將推遲。NSFR反映銀行中長期流動性狀況,旨在防止銀行在市場繁榮、流動性充裕時期過度依賴短期批發性融資。巴塞爾委員會原計劃NSFR自2018 年生效,但目前指標的校準尚未達成共識,生效日期可能延後。

無論 LCR 還是 NSFR,對於國內銀行而言,執行難度都不小。上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人士說,這兩個指標對 數據質量的要求很高,國內很少有銀行能實現系統自動計算。 “現在銀行都在積極做數據標準化,提高數據質量” 。

除了提出新的監管指標,年末可能出台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將增加對多元化和穩定性融資的管理、日間流動性風險管理、並表和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管理等要求,還要提高壓力測試、應急計劃等監管要求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央行從宏觀層面通過備付率和備付頭寸,監測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風險。但6月下旬正是在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的背景下,貨幣市場利率大幅上漲,很大程度上因為市場在恐慌情緒下對貨幣政策鬆緊的預期發生逆轉。

曾剛認為,隨著貨幣政策從被動應對 外匯占款增加,逐步轉向主動和前瞻性的調整,監管部門之間應密切溝通,避免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疊加可能造成的影響。

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加強與市場和公衆溝通,穩定預期” 。

在7月未公告而續做兩期到期三年期央票之後,央行8月12日公告了新一期到期續做的規模和利率,顯示其在信息透明和穩定預期方面的嘗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