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仍然有效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4.html

我依稀記得,要特別發文講這個題目已是2009年初之時。當年三月,「價值投資者」至愛滙豐和宏利等股票每日像渦輪般波動,動輒一天可以跌10-20%, 傷盡股民的心。當年再較早的時候,大C實牙實齒,滙豐很難跌穿$70,到講句「好靚呀」然後 click mouse 嚇親隔離靚女主持人,這個《渣打供股之後仲掂》片段堪為經典,隔不多久就要重溫一下(我已將它 Save 在  Youtube account 的 favourite):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滙豐三年後都未重回$100,今天它仍然在$70以下。之後大C對滙豐看錯的剖白,當然是財演神棍例牌那幾招解拆:避談錯誤分析而轉談 money management、改談自己以前看對的分析而不講今次、談其他人看錯的事情。

點解要講這個題目,主要是聽到太多人大談價值投資失效之說,連 e-線都聽到嘉賓分析員說「為什麼價值投資今年沒有效」,因此我要來平反一下。不過我這篇文章應會得罪很多人。

老實說,由我這個賭徒來平反價值投資也有點R頭,前兩年侃侃而談價值投資的人跑到哪裏去?兩年前跟你講美國各大銀行股、思捷、超大很便宜的老兄去了哪裏?現在通街便宜股票,正是使用價值投資最佳的時候,價值投資者卻不見人。

e-線的分析員講了兩點,那就是價值投資者不看宏觀經濟,而股價可以在投資環境轉變下,平完可以再平,構成此投資法的致命弱點。我會說,那是假價投資法的弱點,而不是價值投資法的弱點。

看宏觀經濟的問題,無論是巴菲特或者是 Peter Lynch都講明,要當買股票是參予一檔生意,將它當成一盤生意去看待和評估。但事實上,日日巴菲特前巴菲特後的人最喜歡踐踏這一點,日日同你講財務表, 對着個業績前景在發夢,自己在幻想兼恨財務自由恨到發燒。假如你要參予一檔生意,而要去評估那一檔生意的價值時,怎能不看宏觀經濟?宏觀經濟的環境,正是主宰那盤生意的前途,考驗公司管理能力、生意模式以及產品能否經得起風浪的最重要因素。有 看 Peter Lynch 的書,也知道他教過評估周期股和轉機股的方法,不是讀死書,能舉一反三的話,也能知道不少所謂對經濟周期不太敏感的股票,也具備若干程度周期股的性質。而 長揸死牛漠視周期更不可和價值投資混為一談,Peter Lynch 在 "One Up On Wall Street" 都講過,即使他投資 Stalwarts(緩慢增長股),若能低買高賣,一年有20-30%回報他就會沽出,絕不死牛,他說:「持有那種股票一年賺20-30%,你還能希望在 它們身上再搾取多少利潤?」

至於平完可以再平,是因為很多股票跌了很多仍然是貴。事後回看,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其實很多股票估值屬偏高,反映了市場對未來樂觀的看法。我 自己評估過很多股票的歷史估值,2010年之中很多股票的 trading range 中代表的估值,其實可比2006-2007年大牛市。因此,在2010年或者2011年前半年宣稱股票便宜可能是價值估算錯誤,話自己價值投資而大手買股票就變得荒謬了(其實大家都只是炒趨勢鬥傻)。面對經濟硬著陸的恐慌,股價由天堂從返人間,暴跌成為理所當然。

以2011年10月4日的低位計,大量股票比高峰期跌掉60-70%,有的甚至更慘,股價比2008金融海嘯還要低,跌到很多人認為價值投資不可靠。可是,大家有否想過,股價跌到谷底,大手去承接那些股票的 smart money ,是否正是價值投資之輩?到了現在,不少股票又已在底位反彈了50-100%。

這些年來,我透過此 blog 已講過不少假值投資的禍害。我初入股海就是做基礎分析和假值投資的,因此,這類人常犯的錯誤我最了解,亦夠膽直斥其非指出。像中國動向、中國人壽、阿里巴 巴、瑞安房地產、甚至超大、思捷這些價值陷阱($30以上的中國人壽、$15以上的阿里巴巴這些貴夾唔飽的股票[又貴又沒有什麼股息]甚至和價值陷阱都牽 不上關係),講到大家耳熟能詳,深知其害。由於我們深知價值的重要,所以更加審慎看待價值的評估,沒有全面而細膩的宏觀以及微觀分析,實在難以稱為價值投資。

我們篇幅一直多講趨勢、技術分析和操作方法,並不代表我們漠視價值。正是我們深切認識價值的重要性,以及我們作為散戶對價值投資的種種局限,我們更尊重價值。在 難以奢談價值的時間,我們用動力、趨勢,止賺止蝕炒賣,可 long 可 short,尊重市場,並時刻審視和懷疑所謂的「價值」、「便宜」、公司盈利的可持續性和周期。因此,當大盤在2011年8月閃崩之下,我們都只是擦傷皮 膚的全身而退(及後很多二三四線股票跟着暴跌50-60%),有些更強的人甚至已一早離場。

技術分析和基礎分析能互補不足,像8月初的大瀉,當很多使用技術分折的市場人士仍爭辯是牛二還是熊市之時,我們已斷定是熊市。除了傳統的道氏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信號外(很多妄稱道氏理論分析的旁門左道、以及混淆波浪理論和道氏理道的言論,我已一早撰文駁斥),具備了解2010-2011年初不少股票估值很高的意識(至少是不低),那就知道股票下跌的空間仍很巨大,自然不會覺得熊市之論太難接受。

有位博士最近撰文回顧自己本年的預測,宣稱自己斷定在9月恒指跌穿19162點(9月12日),轉軚由牛二轉為熊市觀是神準。我除了能讚他臉皮夠厚外,也 多了個茶餘飯後和友人談論的笑料。九月穿19162(他視八月那個為假穿)才確認熊市清倉有個屁用?股票都跌了兩三成甚至被腰斬,有的都甚至就快要見底 了。

2011年熱炒股,中國建材(3323.hk) 六個月日線圖
9月12日博士宣稱轉view(牛2轉熊)沽清股票當日,
中國建材收 $9.05(最低見$8.93),而52週高位是 $17.58,今天收市是 $9.14


在目前幾乎大部份人都看淡或者不敢看好,各大基金現金水平為歷史高位、公用股皆為各基金最大持股,市場成交量創近兩三年新低,再沒有人講價值投資,或者坊間充斥價值投資失效的論者,相信那可能就是應該做最準分析員所講「估算合理價值,大大啖咬下去」的日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58

麥肯錫七步成詩法 有效解決企業問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999

諮詢公司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對於解決企業問題非常有效,對於解決任何需要深入思考的複雜問題都值得借鑑。隨便舉幾個例子,為什麼政府要遏制房價上漲?怎樣獲得升職?成立市場部應該如何規劃?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麥肯錫七步成詩法進行分析,得出較科學的結論。

(問對網/圖)

七步成詩法是個很靠譜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非常有名。原名裡沒有「成詩」,不知哪位麥肯錫中國區的前輩給翻譯成這個帶點浪漫主義的名字。這七個浪漫的步驟是這樣的:

一、問題描述——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往往不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領導對你說:我們部門的銷售業績不佳呀,你看看怎麼解決一下——聽完後你真的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嗎?業績具體 指什麼?是銷量還是利潤?不佳是啥意思?怎麼才算是「佳」?為了讓問題更加清楚,有經驗的你興許可以反問「是不是下半年將銷售額做到1千萬,您就會滿意 了?」——這樣問題就很清楚了。

二、問題分解——哪些因素在影響這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做事特別認真,選擇購買一款卡片相機都會把所有能想到的因素都寫下來,如價格、外觀、像素、連拍速度等等。一條條加以分析後再做出決定。 雖說有點「蔑視」大老爺們的行為竟此等婆媽,但心底對其全面分析方法還是很佩服的。問題分解就是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從上到下逐級分解。分解時做到「相 互獨立,完全窮盡」(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簡稱MECE)。

三、抓大放小——哪些是關鍵因素?

假設每個問題都被分解成三個子問題,分解幾次後你會發現,問題太多了!怎麼辦?——抓大放小,把明顯沒必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給砍掉。如果公司的核心問題是供應鏈優化,一個分支問題是配送中心位置不合理,另外一個分支問題是倉庫通風不好,抓哪個放哪個很明顯吧?

四、工作計劃——分析方法是什麼?需要花多長時間分析?

前面已經梳理出一些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現在要做工作計劃了,考慮大致方法,安排人手,規劃時間。諮詢項目時間壓力非常非常大,有些項目需要在1、 2個月內完成。可能每天都有三四個訪談、兩三個跨部門會議、一堆資料和數據需要分析總結,團隊還需要開內部會議進行頭腦風暴,晚上還需要寫高質量的項目文 檔。缺乏工作計劃絕對不可能按時完成項目。

五、深入分析——針對各關鍵因素,解決的手段是什麼?

既簡單又複雜的步驟。簡單之處在於,如果問題清楚解決手段其實不難找。還是上面提到的供應鏈優化案例,如果問題是「配送中心位置不合理」,一個顯而 易見的手段是重新在合理的地址建設配送中心。複雜之處在於,這麼建議你會被扁的!重建?——老的配送中心怎麼辦,折價賣掉?公司有這麼多現金用於建設嗎? 領導們在過去的選址方案上都簽了字,你居然公然說他們全錯了?重新建設值得嗎,多少年break even?有沒有其他的可行方案?——除非你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否則建議難以站得住腳。

六、導出結論——方向是什麼?主要舉措是什麼?

以建設配送中心為例,項目需要一個結論性總結。例如建還是不建?建幾個?花多少錢?自籌資金還是融資?要實現這個建議,需要採取一系列關鍵步驟,這就是舉措。如籌集1億資金、在市郊選址徵地、通過招標確定建築商、升級公司的物流IT系統、為新配送中心招聘人員等等。

七、讓結論獲得認可——什麼時候,什麼方式,讓誰認可?

諮詢公司做出結論後項目還不算結束,客戶如果不認可的話,搞不好要推翻重來的。所以結論必須獲得客戶的認可。客戶一般會讓上上下下的人都聽聽諮詢公 司的報告,大家都基本無異議並確定可執行後才能通過。為了降低不通過風險,諮詢公司在有階段性結論時,會和客戶上上下下同事提前溝通,免得落個猝死,也能 夠提早聽取反饋意見,將項目做得更紮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4

【問對職場】企業如何合理設計薪酬體制,有效降低離職率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241

問對網用戶王婉提出其公司老員工埋怨新員工的起薪比已經為公司奉獻了兩年的他們還要高,老員工們覺得不公平。這樣的案例相信不是個別,而產生這種問題的基本原因是薪酬體制的設置。問對網顧問施先生就其擔任人力資源總監多年的經驗,跟我們分享公司薪酬體制該怎麼設計。

(問對網/圖)

從理論上說,薪酬體制的設計要科學地考慮幾方面:

1、薪酬結構要合理

薪資體系的構成一般由基本薪、職位薪、績效薪、年資、加班工資、獎金等組成。則根據不同職位的工作分析,來分析崗位的價值,做出科學準確的崗位評 估,來體現職位薪水的高低,滿足員工內部薪資平衡心理,績效薪是根據績效結果的達成,來確定績效工資多少,企業內不同層次的員工,績效薪佔整個薪資總額比 例不一樣。高層一般佔40-50%,中層20-30%,基層10-20%。

2、薪酬水準具競爭力

薪酬水準影響到企業吸引人才的能力和在行業的競爭力。

3、同工同酬保持公正

如果一個企業的薪酬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員工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因此,員工在工作中就會產生消極怠工,降低努力程度,在極端情況下將有可能造成辭職。就是你案例裡說的那種情況。

4、薪資水平差異不能太大

中高層管理或技術人員確是屬於企業核心人才,所產生的價值確實不一樣,工資水準也不一樣。但如果出現企業中高層崗位的薪水與基層員工的差異達到 8-10倍以上,則基層員工與管理層的關係疏遠甚至僵化,基層員工情緒低落,士氣下降,整個公司將出現死氣沉沉的局面,而中高層的工作也難以開展。

5、績效考評公平公正

企業內崗位的調薪,做好了能激勵員工的士氣,做不好會動搖部分員工的信心。尤其是毫無根據地隨意調薪,或績效評估不公正,都會導致員工對企業的薪酬系統產生懷疑,甚至不滿,調薪必須有依據,講原則,重激勵。

6、薪資計算準確並發放及時

企業不能夠做到準時發放薪資,薪資計算經常出現錯誤,都會導致員工對公司的信用產生疑問,拖欠員工薪水也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得不償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1

抱怨要有效 先避免爆粗口

2012-9-3  TCW




的確,抱怨大多對心理健康沒有意義,也微不足道。我們的抱怨也大多是一些小怨言(例如「熱死了!」「你又遲到了!」「怎麼又是靠走道的位子?」「味道淡得跟水一樣!「﹁鹹死了!」)

光是從累積的數量來看,抱怨行為對心情和心理的影響都相當可觀。無效的抱怨可能侵蝕自尊,導致憂鬱和焦慮,阻礙事業,浪費時間,也可能耗費我們的血汗錢,摧毀婚姻,害孩子誤入歧途,濫用藥物,甚至對健康有害,讓人折壽。

多年來,我學會把抱怨看成機會,而非障礙。我鼓勵過數十位患者更有效的做有意義的抱怨,不再只是宣洩怨氣,而是要達到目的。勇於申訴,從而解決問題,讓自 己覺得握有主導權、有主見、有效力、機靈應變。這麼做可提升自尊,讓我們更有自信,幫我們抵抗憂鬱,改善關係,穩固夥伴。

抱怨不該只是消極的宣洩不滿,應該是可以大幅改善生活諸多面向的工具。有效抱怨可為社群帶來徹底的改變,讓公共服務變得更好。現在該是把抱怨重新當成溝通工具的時候。

那晚我寫信給樓管公司抱怨建築噪音時,已經因重感冒失眠了一整夜,震耳欲聾的鑽地聲,讓我隔天也沒法補眠。我一直忍到臨界點才下床處理,拖著病體到電腦前,坐下來寫申訴信。

連日的鑽挖聲已經讓我變得異常暴躁,這時又是一天鑽挖的開始,我的鍵盤跟著顫動,耐心全面瓦解,當下我只想抒發滿腹的牢騷,以我能想到的最狠毒字眼,把怒火和苦水一股腦兒的寫進信裡。

怒氣會模糊抱怨的焦點

但是這時腦中的理性提醒我,我知道,抱怨要有效果,措辭就不能帶有一絲的怒氣。儘管我非得發洩怒火不可,然而怒氣從來不會為抱怨加分,反倒會招引本該避免的惡果。

對某些情況發怒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抱怨並非如此。生氣的抱怨不可能比冷靜的抱怨有效,主因在於怒氣讓人轉移焦點。在很多人的場合裡,有人突然拉高分貝, 我們自然會停止交談,轉頭看那個人。怒氣就有那樣的力量,霸占我們的注意力,即使發怒的對象不是我們。怒氣不僅吸引我們的注意,在抱怨時,也會把我們的注 意力從該解決的問題引開。

為了避免模糊焦點,抱怨的語氣應該恰如其分。發怒、諷刺、辱罵、傲慢的措辭,不管多麼合理而站得住腳,保證都會讓對方忽略我們抱怨的內容,只注意到討厭的措辭。不管你生氣的理由有多合理,或抱怨的對象有多麼欠罵,憤怒的抱怨鮮少獲得令人滿意的解決。

雖然大腦會處理情緒和想法,但處理兩者的方式不一樣。腦中傳遞情緒反應的路徑比較古老(就演進時間來說),在腦中的軌跡比較深,運作速度比抽象的思想、認 知和邏輯(路徑較新)來得迅速。所以,想光靠意志力來掌控情緒,說起來崇高,但做起來充滿挑戰。不過,這是可能做到的,因為我們一般認為的「感覺」,其實 是由幾種不同的要件所組成的複雜經驗。

以下舉搭機旅行的例子來分解說明。你經歷了漫漫長路,終於抵達機場,卻發現暴風雪將至,你的班機停飛了,瞄一眼航班看板,你發現只有一班飛機準備起飛,你 跟著數十位憤怒的乘客衝向航空公司的櫃臺,想擠上有限的機位。只有擠上最後一個航班,你隔天才能出席兩場家族活動。

當下你的情緒有幾個組件。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組件,是實際的「感覺」,那是情緒的主觀感受,當下你最有可能感到生氣、不滿、暴躁,甚至因為想到自己可能 錯過家族活動而覺得有點內疚。此外,由於情緒感受總是伴隨著生理反應,這時你的心跳和血壓可能會上升,壓力荷爾蒙釋入血液中,皮膚的導電率也會改變。

第二,情緒狀態也會以行為顯現出來,例如板著臉、嗓門變大、跟著不滿的乘客一起排隊時,手肘變得更有力,以捍衛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你會掃視隊伍的四面八方,以防有人插隊,或是踱腳打拍或擰著手,期待趕快輪到你補位。

最後,你對這個情緒感受會有一些想法和信念,你可能會覺得錯過那個航班很糟糕,因為你會錯過隔天下午女兒的足球比賽。或者,你可能會想到,萬一錯過第二場家庭活動(失業的二表弟獨挑大樑,上台表演搖滾音樂劇),父母和姑姑叔叔都會很不高興。

你對某個情境的生理反應、行為反應,以及根本的想法和信念,是情緒感受的三大要件。問題是,如果你想改變你對不滿或失望情境的感覺,這三個要件之中,哪一個比較容易操縱?當你想冷靜提出申訴時,哪種方法比較有效?

情緒感受的三項要件中,生理反應是最難直接掌控的。當然,我們可以調節呼吸來緩和心跳或血壓。這樣做可能會影響一點生理現象。但是對多數人來說,真正掌控自主神經系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轉念會減緩負面的情緒

所以想掌控情緒反應,只剩兩種方法:管理行為反應,或改變想法與信念。至於行為方面,我們都曾隱藏過內心的想法,不讓他人察覺,這是文明生活的一部分。比 方說,我們可能花了好幾週準備簡報,可是報告到一半時,老闆破口大罵,我們當下會掩飾尷尬,按捺著性子免得真舉起資料痛擊老闆腦袋;也有可能是,被心上人 邀請到家裡享用她親手煮的浪漫晚餐,但是味道卻令人難以下嚥時,我們不只會掩飾失望和想吐的反應,甚至還會反其道而行,大大稱讚她的手藝。

這種掩飾直覺反應的做法,就是所謂的「壓抑」。假設我們是困在機場的乘客,我們也清楚,就算對著地勤人員發飆,也很難博取同情並被排上候補名單。我們應該盡量表現出冷靜和理性的樣子,讓自己從一群憤怒的乘客中顯得獨特,這才能博得地勤人員的善意。

但是我們要如何壓抑滯留機場的怒氣和不滿?首先,我們的腦子裡應該避免一直閃過以下鮮明景象:女兒在足球賽中射入關鍵的一球,她熱淚盈眶的望向看台,不解 我們為何沒到場。接著,我們可以試著放慢說話的速度,講話速度放慢,通常聽起來比較不像在氣頭上。最後,輪到我們面對地勤人員時,即使我們手上的登機卡已 經揉得稀爛,還是可以硬擠出笑容來面對地勤人員。在壓抑行為下,我們還是會感到生氣和不滿,但我們盡力隱藏那些感覺,以免抱怨的對象發現,壞了我們協商的 籌碼。

或許壓抑行為的最佳例子是玩牌,因為玩牌實際上就需要隱藏情緒的專長。所謂「擺張撲克臉」就是指拿到好牌時掩飾興奮感,拿到爛牌時掩飾失落感。牌家的表情必須讓人看不出端倪,看人玩牌就是看人壓抑自然反應。

第二種掌控情緒的方法,是改變我們對情境的看法,讓它比較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稱之為「流程重新評估」或「轉念」。當我們轉念時,是從不同觀點檢視那件事,進而重新定義。

滯留的班機旅客如何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女兒每個週末都有足球賽,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可以看她踢球。或者,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二表弟毫無演戲天 分、音感很差。我們甚至可以想,班機延遲時,剛好有時間趕工作進度,這樣一來,週日就完全有空了。上述方式都是把班機取消想成因禍得福,這麼做可以改變我 們對事件的根本感覺,改善情緒,比較不會那麼暴躁。

心理學家研究壓抑和轉念多年了,他們發現這兩種方法的效果不一樣。在消減負面情緒方面,轉念的效果遠比壓抑的效果好。雖然我們無法直接影響生理反應,轉念的確可以稍微緩和驚嚇的反應,減少荷爾蒙或內分泌的反應,甚至縮小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

在其他方面的效果上,壓抑也比轉念差。試圖掩飾強烈的負面情緒,其實會對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造成明顯的干擾。壓抑情緒也很費神,會影響專注的能力。壓制負 面感覺也會產生社會成本,在一項實驗中,壓抑者的合作夥伴表示,和壓抑者互動時,感覺比較不舒服,無法輕鬆自在。(本文摘錄自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0

從一件愚蠢的事看市場的有效性 XR付羽

http://xueqiu.com/9335803133/22321833
證券市場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叫「市場有效性原則」,很多理論後來都叢生於此。而巴菲特又說,「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我只能去滿街乞討了」,在巴菲特眼中,市場又是非有效的,那麼市場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的呢?

我 要從一件事說起,這件事是我最近做的一件很愚蠢的事。這件事是,近期有一個可轉債要進行發售,叫南山轉債,而由於該轉債的條件很優厚,所以上市首日該轉債 將極大可能性上漲,而如果僅僅通過網上網下申購,中籤率可能很低,而不具備可操作的收益率。而由於正股南山鋁業的持有者可以有轉債的正股50%市值的優先 配售權,於是我想到了通過購買正股來配售南山轉債,在股權登記日的第二天第一時間就賣掉。

而結果是,我所買的正股在股權登記日的第二天就 直接低開,最後下跌4%,有點超出我的預料,我本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如果正股跌得不多,我就可以可以通過配售得到的可轉債來獲取收益。而這樣的情況發生 後,可轉債上市首日必須要有8%以上的漲幅,我才能保本而退。從同類債券的定價來看,8%只能說是一個合理的漲幅,我可能樂觀估計,這筆操作也只能是保本 了。

而在這件事上,市場顯然就是有效的,雖然我懷著僥倖的態度覺得正股可能僅會小幅下跌,但是事實上市場是給了我教訓。而為什麼市場在這 件事上會有效呢?我認為,當一件事情發生的基礎是公開信息,且事情的邏輯並不過於複雜而無須超出一般人的洞察力便能推導,且時間是短期的,那麼市場就是有 效的。總而言之,你必須具備市場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東西,市場對於你來說才無效,才可能有價值盲點;當你具有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有,那麼市場一定是有效 的,千萬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

突然又想起今年發生的另一件事,這件事對於我來說則相對自豪,我曾經通過銀華金利構建了一個攻守兼備的投資 策略,並最後在兩個月獲取了10%的收益,這件事對於我來說,市場則是無效的,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分級基金的條款相比較可轉債相對複雜,不是 每一個人都能認知的,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個投資策略雖然攻守兼備,但是其期限無法預測,我之所以最後構建了它,是因為我把預期放得 不高,並認為最後的折算將早晚發生,雖然期限可能長達三五年,但是我願意去等待。也即我把目光放得很遠,我只看著最後的結果,並認為結果將最終發生,而不 太在意中間的波動。這樣,相比較現在市場的浮躁及短視,我有了其他大多數人不具備的一樣東西:耐心,只有有這種別人不具有的東西,市場對於我來說,才具有 無效性。

我覺得,在做一筆投資之前,捫心自問一下,這筆投資對於我來說,市場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非常有必要。我們習慣於對投資標的做波特五力、swot等分析,而忽略了對自己的分析,而判斷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恰好就是這種分析。

如果認為這筆投資,市場對於自己是有效的,那就不要抱任何的僥倖心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7

週刊百萬倉 證長線投資有效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624
筆者創辦內線人研究社的目的,在於提高公眾對投資的了解,並以價值投資為基礎,作出交流討論,皆因《內線人》並非報章,並沒有社評一類欄位以闡明創辦目的,謹在此表明立場。

《內線人》創辦以來,廣受讀者歡迎,瀏覽量節節上升,對筆者而言有莫大的鼓舞,只道希望為讀者提供有質素的價值投資訊息,供研究討論之用。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一個以價值投資為方向的投資者,與一個同樣以講求價值投資的人討論,方有益處,他說過,「在聽之前,我已知道趨勢投資者會說些什麼,我為何要聽他說呢?」但從與價值投資者的討論中,則可看到自己所忽略的部分,對自己的投資益處。

故此,《內線人》不以個人財經博客為定位,因為深信團隊合作帶來的成果,且能在網上平台發揚光大,對於一些能夠帶給讀者資源的外來網站及媒體文章,本刊編緝也會推介,今天節引獨立評論家David Webb的文章,便是一例。

在未得到原文作者同意以前,《內線人》不會把別人的文章通篇轉移到本站,本刊編輯只會作出節錄式介紹,並把文章出處、連結及作者介紹詳細列明,以示對原作者之尊重。

雖然,以上做法對於本網的瀏覽量有所限制。不過,從原文作者的好處去出發,若強把對方文章全篇轉移至己處,則與強搶沒有分別,只會種下仇恨,不鼓勵創作,非為傳媒工作者所取。當然,若文章合適,而原文作者又願意於本網轉載,本刊是願意把文章帶給大家的。

互聯網媒體是一個全新的平台,其互動性和複雜程度,要比印刷媒體大得多,《內線人》與其他網上媒體一樣,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去調節,並不時作出檢討。

走筆至此,筆者想為到長線投資的效用,提給予一些證據,本港一本週刊有一個專欄,每週評論股市動態,並列出一個進取組合,以及一個穩重組合,供讀者 參考,這個專欄由2004年刊登至今,當中經歷過雷曼事件、歐債危機以及其他種種的經濟風波,惟此欄所刊出那個「20萬元進取組合」,回報達到97%,而 其刊出那個「100萬元穩健組合」,回報有135%,如此表現勝過不少對沖基金經理,誰說長線投資是沒用的?

下圖:週刊的模擬投資組合(資料來源:明報週刊2291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1

首例PE對賭案判決:協議合法有效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583.html

由於中國尚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一直處於模糊狀態。

對賭協議是對企業估值的調整,產生的根源在於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和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目的是為了儘可能地實現投資交易的合理和公平。儘管有不同認識,對賭協議在中國PE投資中已被廣泛採用。如果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不確定,PE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那麼可能導致PE在投資中不簽署對賭協議而放棄一些投資項目,這無論對PE還是融資企業都是不利的。

海富投資訴甘肅世恆案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正是因為該案是國內首例對賭協議訴訟案,法院判決結果對於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具有示範效應。

 近日,最高法院對海富投資訴甘肅世恆案做出終審判決,認定海富投資與甘肅世恆大股東香港迪亞公司之間的對賭協議合法有效。至此,業界廣為關注的國內首例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賭協議訴訟案落下帷幕。

對賭協議,是「業績調整條款」(也稱「估值調整條款」)的通俗叫法,是PE投資時與被投資方所簽署投資協議的一項條款,並不是專門的一份協議。簡單來說,對賭協議是基於公司業績在投融資雙方進行股權調整的約定。常見的業績指標包括年度利潤、利潤增長率和市場佔有率等。

對賭協議可以是一種雙向的約定:如果達不到預先設定的業績指標,被投資方向PE進行補償;相反,如果達到預先設定的業績指標,PE向原股東進行補償。對賭協議也可以是一種單向的約定:如果達不到預先設定的業績指標,被投資方向PE進行補償;而如果達到預先設定的業績指標,則沒有任何約定。

對賭協議是投資協議的常見條款,是PE衡量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和確保機制。PE給企業估值,是基於企業未來的收益,但是,企業的未來收益是不確定的。此外,PE與企業及其股東之間,天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無論PE做再詳細的盡職調查,在企業經營信息佔有、經營環境、業績預期等環節上,投資者都是處於信息弱勢地位的,對於被投資企業的業績前景,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PE與被投資方簽訂對賭協議,目的是確保企業價值的可信度,從這個角度而言,對賭協議是對企業估值的調整機制,因此,對賭協議是PE鎖定投資風險的一種手段,是PE利益的保護傘。

正如鼎暉投資的董事長吳尚志所言:「我把對賭協議看做是跟企業家溝通取得他真心想法的一個參考數據。對賭協議,我認為是價格談判體系中的一部分,是作為一個溝通的手段,也是作為一種今後在出了問題時候的溝通方式。」

同時,對賭協議也對企業原有股東和管理層起著一定的激勵作用,激勵原有股東和管理層為企業創造出更好的業績。

當然,亦有不認可對賭協議的觀點。如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就說:「通常我不大喜歡用對賭協議,對賭協議有時會掩蓋一個真相,就是不做認真的估值,而是依賴於這個協議,這實際上是自己騙自己的做法。我們做投資一定要有一個事先判斷數據,儘量在投資前規劃好,大家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去應變,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做事方式。對賭協議是一種比較浮躁的表現。」

儘管有不同認識,對賭協議在國內外PE投資中皆得到廣泛應用是個不得不認可的事實。但是,由於中國尚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一直處於模糊狀態,因此,PE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也始終處於不確定中。

除了PE投資,對賭協議還在其他領域應用。在中國上市公司的重組中,就經常用到單向約定的對賭協議。比如在上市公司以定向發行方式收購資產的大量案例中,都有被收購資產的原所有者要求做出業績承諾,如果達不到承諾的業績,則應該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

海富投資訴甘肅世恆案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正是因為該案是國內首例對賭協議訴訟案,法院判決結果對於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具有示範效應。

該案可謂一波三折。一審、二審、終審的判決和判決依據各不相同,正證明了對賭協議合法性在中國的模糊狀態。

2007年,海富投資現金出資2000萬元投資甘肅世恆,佔甘肅世恆增資後註冊資本的3.85%;並簽署對賭協議約定:如果2008年,甘肅世恆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海富投資有權要求甘肅世恆予以補償,如果甘肅世恆未履行補償,海富投資有權要求香港迪亞(甘肅世恆的母公司)履行補償義務。

甘肅世恆2008年淨利潤不足3萬元。根據對賭協議,甘肅世恆需補償海富投資1998萬元,但甘肅世恆拒不履行協議。海富投資遂提起訴訟。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和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二審判決皆認為對賭協議無效,但判決依據不同。最終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法院判決認為,甘肅世恆對海富投資做出補償的條款損害了甘肅世恆利益和債權人利益,應屬無效,但擔保條款(迪亞公司對於海富投資的補償承諾)並不損害甘肅世恆及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合法有效。

最高法院的判決顯示,PE與被投資企業之間的對賭協議無效,而PE與被投資企業原有股東之間的對賭協議合法有效。

對賭協議在中國PE投資中已被廣泛採用,既是投資方利益的保護傘,又對融資方起著一定激勵作用。如果對賭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不確定,PE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那麼可能導致PE在投資中不簽署對賭協議而放棄一些投資項目,這無論對於PE還是融資企業都是不利的。

最高法院對此案的判決明確表明了法律立場,為對賭協議合法有效提供了判例依據,這既符合當前各方之需,也將進一步有利於PE行業的發展,具有標竿意義。儘管我國並非判例法系國家,但最高法院在同類案件的判決結果對各級法院具有參照效應。

黃嵩(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18

從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淺談在中國套利性操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2255981
據報導:巴菲特當時用極短的時間(傳說:幾分鐘-幾小時) 閱讀了中石油的近幾年的財務報表,就估算出中石油當時的大概估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依據有可能便是中石油的市場PE與國際石油公司整體平均PE間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對能源行業業務板塊深刻細緻的瞭解,也同樣可以推測出,估值完全用不到複雜的數學模型。

依據上面的數據,我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中石油的操作屬於格雷厄姆式的套利性交易居多。中石油屬於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等都算不得優秀公司行列。2003年10月10日巴菲特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上課時說過:「要在中國獲利,你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出現閃失。我們之所以購買中石油,只是因為它便宜而已。」另外,還有一條背景:油價在1999-2003年期間一直在25美元/桶的附近橫盤震盪,在2007年站上70美元/桶。巴菲特曾經在1994-1995年期間建立過4570萬桶的原油期貨合約。所以,對於中石油的操作也許還暗含有對於原油期貨價格的套利。

2、套利型的交易操作屬於基於價值的投資方法中的一種。投資的手段有很多種,並不僅僅侷限於長期持有,也並不僅僅侷限於普通股中。

3、為什麼這一次非典型性的投資操作的收益率遠遠的高於巴菲特主要的投資部位的收益率呢?我個人的猜測:稅收政策的不同,美國要上繳20%左右的資本利得稅;主要投資部位的方式為費雪型的長期持有優秀公司,完全忽視市場估值的波動,僅僅受益於企業本身內在價值的成長,原因是一方面是由於2000億美元的可投資資產過於龐大,另一方面,也有著戰略性合作的商業意義在裡面,大股東的退出往往對企業二級市場的表現甚至本身的經營造成極大地影響。

結合目前中國的實際商業環境:無資本利得稅、二級市場估值的大幅度波動、法律制度以及環境體制的不完善、沒有足夠長時間的商業史能夠證明中國可以誕生上百年的偉大企業(誕生偉大企業的難度可參考成功是概率的寵兒一文),目前,基於大週期型的套利型投資也許是最適合中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5

V部落創始人謝殿俠:打造最有效率的團隊管理工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06.html

黑馬通訊社消息:9月12日晚上,上海海知公司正式發佈了V部落的新版本V部落2.0。V部落是一款高效的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怎麼才能讓用戶在協作中借助V部落提升執行力並降低溝通成本,V部落創始人謝殿俠的一番良苦用心全部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了。

1從用戶痛點需求到產品定位

在剛開始推出V部落的時候,謝殿俠的團隊把它定位在知識分享和管理。然後,在運營過程中,他們發現在團隊協作中光有知識管理還不夠。他們開始轉型,把V部落定位在團隊分享和協作,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謝殿俠提出「以團隊為中心」的理念。V部落的用戶對象是團隊,團隊協作的痛點在於執行力不夠和溝通成本高,海知從三個方面發現了用戶痛點需求:

–自身經驗,謝殿俠自己的創業團隊在團隊管理協作方面經常遇到一些問題,不能按時完成目標、執行力差、團隊溝通不暢等。所以在設計V部落的過程中,他們會針對這些問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然後集成在一起。

–反饋,根據海知早期運營微筆記收到的用戶反饋也會收集到一些用戶需求和問題,他們會與一些用戶一起研討協作中的問題。

–管理理念,謝殿俠對《失控》中對管理的闡述感觸頗多,團隊協作涉及到對知識的分享和管理,所以這些管理理念對產品設計很有幫助。

根據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他們在設計V部落時,把產品重心放在如何幫助用戶在團隊協作中根據按時完成任務和團隊信息溝通上,來打造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比如全程任務跟蹤,從任務目標、時間節點和責任人三個方面落實團隊執行力;團隊資料文檔默認可以多人協同編輯,通過版本和草稿機制解決衝突;團隊內部動態以微博或社交網絡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即時推送到Web以及手機端,有效降低內部溝通成本。

2從產品細節到用戶體驗

V部落2.0在很多方面做了優化。搜索技術優化,搜索框的自動完成功能包含更多板塊提示。操作流程扁平化,發佈文章的操作減少,保證了消息透明化;發佈後的文章支持多人同時編輯,想撤銷操作回歸歷史版本即可。安全方面,V部落使用https 256位傳輸加密和md5 密碼加密,比Email系統更安全。

這些細節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V部落借鑑了微博的信息流,但沒有沒有140限制可以發一整篇文章評論最多可支持 2000 個字」。在文章處理上,用戶可以對文本做插入圖片、表格等高級的文檔編輯,讓複雜事務、說明的呈現更直觀。而文章可以根據需要 @ 相關同事、即時歸檔到不同的小組或公共知識庫上。消息中心會將與你有關的新消息用卡片式的方式呈現在一個版面內,用戶可直接將消息直接設為待辦。不同小組有權限設定,即使你沒有加入小組,你也 可以自由瀏覽公開小組裡的內容,這有助於公司信息的上通下達。

另外,V部落打通了pc端與移動端,在手機上實現移動辦公。

3工具也有盈利模式

V部落是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工具是用戶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找到盈利模式是一個挑戰。謝殿俠表示V部落已經找到了盈利模式:V部落通過免費使用來積累用戶,如果工具確確實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付費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然後工具服務化,V部落對付費用戶提供企業服務和一些特權,包括服務器部署、人工客服、獨立域名等等。

目前V部落已經積累了5000左右的團隊用戶,新版本的推出會為用戶帶來更優的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0

尋找「中國好生意」——給大家介紹一種簡潔有效的選股思路 ProfessorWenger

http://xueqiu.com/1948636079/25585598
題外話:本人自08年畢業入行以來迄今已進入第六個年頭。中間有過很多成長的喜悅,有過理念不成熟被市場教訓的痛苦,更深刻感受到大熊市下來自投資者和公司領導方面的壓力對投資經理身心的摧殘。所幸入行前就已抱定了堅持價值投資的信念,一直未有動搖,從未有過打聽消息或根據圖形買賣的衝動。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呀,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就決定了採用什麼樣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也許價值投資就像某些人說的,你要麼接觸的第一眼就接受它,要麼永遠都不會接受它。台灣大學有門很受歡迎的課程是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其實要理解投資,何嘗不是要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去理解更為合適呢。本人仔細拜讀過幾乎每一個價值投資大v們的博客,平時也天天泡在雪球上吸取大家們的思想精華,本文僅以自身的些許感悟,希望能給注重基本面研究的同仁提供一點借鑑。

股市成立以來,關於投資的書籍汗牛充棟,裡面涉及的範疇也極廣。其中價值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於如何找到優秀的成長公司。「阿理」有句話說的好啊:投資就是要找到幾個能長期持有的「複利機器」,其他時間只要讀書、思考、調研就可以了。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本質難道不就應該如此簡單快樂嗎?筆者一直認為,企業分析的起點應該是分析它的生意屬性和商業模式。但是如何找到這些可以長期持有的「複利機器」呢?如何能練就一雙慧眼,像巴菲特一樣能在三五分鐘內就能判斷一門生意的好壞呢?

在碰到一本書以前,筆者也是一直在苦苦思索,卻不得甚解。

在管理學的意義上,擁有競爭優勢的行業(企業)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我們要尋找的「優秀的成長公司」。關於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做了恢弘的敘述,但在筆者看來,波特的理論體系雖龐雜,但缺少定量方面的描述,實戰指導意義不強。你用他的「五力模型」做了一通分析下來,往往仍然沒法弄清楚這個行業屬性到底好不好,有多好?布魯斯·格林沃德和賈德·卡恩發現了這個問題,試圖提煉出判斷一門生意好壞的簡單幾條黃金法則。這是一個質飛躍。這本書叫《企業戰略博弈》。

兩位作者用的方法是不承認五力模型中的五個維度(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來自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只有進入壁壘是最重要和具有支配性的。如果一個行業沒有很高的進入壁壘,那麼這個行業裡面的公司就都沒有競爭優勢,只能面對兩種選擇:要麼積極追求極度的運營效率,要麼退出目前市場進入可以創造並充分運用競爭優勢的其他領域。

作者認為能夠幫助統治市場的競爭優勢不是普遍或廣泛的,其本質上是區域性與特殊的,必須能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者地理區域上,往往這一點更容易在較小的的領域而不是在巨大廣闊的地方找到。

作者認為,除了政府管制以外,只存在三種真正的競爭優勢:

1、供應。能夠比競爭對手更便宜地生產和交付產品或服務的嚴格的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應主要來源於受專利保護的專有技術或由經驗積累起來的技術訣竅,或者是兩者的組合。

2、需求。擁有對手所沒有的市場渠道。這種渠道不是靠簡單的產品差異化或樹立品牌獲得的(因為對手也可以進行產品差異化和樹立品牌),這些需求優勢應來源於因習慣、轉換成本、搜索替代商品的難度與費用而產生的顧客忠誠度(粘性)。

3、規模經濟。最好是固定成本在總成本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平均成本就會隨著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因此即便是使用同樣的技術,在位企業也能夠通過大規模經營而享有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優勢。與直覺相反,大多數基於規模經濟的競爭優勢都是在區域性和細分後的市場內取得的。

以上幾種競爭優勢中,生產優勢是最弱的進入壁壘,規模經濟和消費者忠誠度的結合則是最強的。

介紹完上面關於競爭優勢的背景知識以後,接下來就要重點介紹直接檢驗一個行業是否存在競爭優勢(進入壁壘)的兩條黃金法則。

1、企業間市場份額的穩定性(以及企業的相對市場地位的穩定性)

如果各個企業經常會相互從對方那裡奪得市場份額,那麼它們就不大可能享有競爭優勢。相反,如果每個企業都長時間地保有自己的市場份額,那麼它們可能得到了競爭優勢的保護。(也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在受到進入壁壘保護的市場內,兩三個在位企業相互爭奪市場份額,但是如果市場份額變化很大,那就意味著客戶忠誠度很弱,因而新的進入者打破市場壁壘也就為時不遠。)

企業的相對市場地位的穩定性的關鍵指標是在位企業在此市場領域內的歷史狀況。如果主導企業維持了它的地位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那麼市場中極有可能存在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如果你很難說出誰是主導企業,或者佔據第一位的企業經常變更,那麼就可能沒有哪家企業享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某個市場區域內進入和退出的歷史狀況也是一個有用的線索。進入和退出越頻繁,留著市場內的企業相對地位的變動越劇烈,競爭者的數量越多,就越不可能存在進入壁壘和競爭優勢。相反,市場內企業越少,越穩定,在位企業更可能得到進入壁壘的保護並且從競爭優勢中獲益。

2、市場區域內企業的利潤水平

在沒有競爭優勢的市場內,新企業的進入會最終消除超出資金成本的回報。如果市場中的競爭者保持著高於正常水平的資本回報率,那麼很可能它們享有競爭優勢或進入壁壘。這些可持續的超額回報可能僅限於主導企業,也可能由少數擁有相對其他小企業和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優勢的企業所分享。

最好的衡量利潤率的指標是稅後投資回報率(ROIC),ROIC在10年以上的時間內平均超過15%-25%,這就清楚地表明存在競爭優勢,假如長期的ROIC在6%-8%,那就表明不存在競爭優勢。

通常我們談有效市場,談利潤率終將會回歸社會均值,往往忽略了這些都是在缺乏進入壁壘的假設下才會實現。歷史上ROIC長期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行業多的是,比如黃毒賭產業、拍賣行、評級機構、律師(會計師)事務所、PE、煙草、醫藥、食品飲料等等。那些長期大牛股也大多誕生在這些領域,這也就是很多牛人強調「能力圈」、「less is more」的背景基礎。一個最簡單的投資策略就是長期持有這些行業的龍頭企業,收益率肯定是不錯的。歷史也證明,投資確實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剩下的只是堅守紀律和保持耐心。翻看價值投資大師們的傳記,他們也的確把大部分籌碼都押在了這些地方。加拿大股神加里斯洛夫斯基持有雅培60年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

那麼,如果在上述的基礎上做的更好呢?筆者從選股的角度,結合國內的情況,對作者文中用來判斷競爭優勢的法則做了拓展,以指導實戰中的投資:

1、進一步對行業(或者區域)進行細分

在對某個大的行業進行分析時,可能會得出該行業無進入壁壘的結論,但不能排除某個細分行業或產業鏈的某個環節存在競爭優勢的可能。比如家電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利潤率指標並不突出,但空調子行業的表現卻是可以通過兩條黃金法則的檢驗的。此外,電腦硬件行業作為整體可能通不過法則的檢驗,但是其中的芯片、鏡頭、聲學部件等製造環節很可能就能通過檢驗。

2、其他條件都具備,只剩下其中一個指標還不能通過檢驗,但該指標未來幾年改善可能性很大且國際上有成功先例的行業,可能是能出大牛股的領域

這裡舉幾個筆者非常看好的行業或公司,給大家提供一點思路。一個是華測檢測,所有的指標都沒問題,就剩一個行業集中度沒上來,國際的經驗表明這是一個寡頭市場且幾個在位企業都是超級大牛股,所以長期看,華測是個大牛股的概率很大。另一個是啤酒行業,經過多年的征戰,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下來了,只剩下利潤率還不達標,國際上的經驗也表明是一個寡頭市場和容易出牛股的地方,值得重點關注。最後是統一企業中國,行業是明顯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只是目前國內市場這種優勢體現在康師傅身上),母公司在台灣已樹立牢固的地位,懂得如何迎合消費者,只要能在大陸市場繼續擴大市場佔有率,利潤率隨時會上來,值得重點關注。另外還有惠理集團、歐舒丹等等。筆者喜愛的醫藥股如光動力領域的復旦張江、肝病領域的中國生物製藥、人體介入器械領域的微創醫療等也屬於此類。

再應用上述模型來檢驗下雪球達人們最關心的兩個行業:銀行和白酒。

國內的銀行業是屬於政府管制的,管制也是一種進入壁壘(競爭優勢)。只要管制不放鬆(目前來看放鬆的跡象較明顯),通過市場份額相關指標檢驗是沒有問題的。大家的爭論焦點在於利潤率,表面看這個指標沒問題,但是很多人覺得這個利潤率是不真實(嚴重低估了壞賬風險)或不可持續的。如果你認為未來幾年管制不會大幅放鬆(即息差不會下降等),壞賬計提不足為慮,則銀行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

另一個是白酒,這裡要對行業進行細分,高端白酒顯然是可以通過相關指標的檢驗的,因為這麼多年來高端白酒品牌還是茅台五糧液那麼幾個,利潤率也一直很高。中低端酒如果再進行地域細分的話很多也是可以通過指標檢驗的。因此拋開大家的激烈爭論,筆者認為上市白酒公司長期具有顯著的配置價值。

最後想申明的是,儘管我個人非常推崇用判斷是否存在競爭優勢(進入壁壘)的方法來選股,並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因為其非常的簡潔、有說服力,但單靠某一本書或者某一個觀點就想成為股市常勝將軍是不可能的,如書中作者所言,簡單和明晰對於戰略分析而言是重要的優點,只要我們不忘記愛因斯坦的忠告:「任何事物都應該儘量簡化,但是不要過分簡單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