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天果園的焦慮:先農業後工業再電商

http://www.iheima.cn/thread-1243-1-1.html

04年,天天果園內部定的營收目標是要超過7億元,這對去年營收.4億元的天天果園而言,顯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王偉、趙國璋是核心的創始團隊成。在他們看來,天天果園目前的運營能力已可以撐起未來的增長。「上海倉月份營收突破5000萬元,峰值超過萬單,今年超過7億元是可能的。」天天果園總裁王偉說。  


經歷了5年的生死存亡般體驗,起步於電商的天天果園正在迎來諸如聯想、順豐等更大的玩家,如何能夠在一幫大佬的左右夾擊中走得更遠已成為王偉們的壓力來源。  

5年搞懂產業鏈條  

從上海市區驅車近0分鐘,連問幾位路人後,記者終於找到了天天果園位於康橋的冷鏈倉庫。  

「起初面積只有600平方米,是現在一間冷庫的二分之一。」王偉站在一間冷庫前跟記者比畫。類似這樣的冷庫有9間,不同的冷庫放置著不同類別的進口水果,和倉儲、分發、包裝、檢測、運輸、行政一起構成了天天果園後端的物流體系。  

除了在上海的冷鏈倉庫,北京的冷鏈倉庫也於去年月落地,目前天天果園已在商談新的冷鏈倉庫地點。「去年月在沒有做任何推廣和廣告的情況下,北京的單月營業額突破了500萬元,北京倉才建好個月,就發現不夠用了。」王偉說。  

冷鏈倉庫不斷擴張的結果是天天果園成了行業內的「重」公司,公司副總裁趙國璋直言,行業裡對冷鏈倉庫建設如此投入的,尚無第二家。  

而這基於天天果園對行業痛點的認知,「這個行業的痛點,永遠都是品質,圍繞品質建設流程是關鍵。」王偉表示,冷鏈倉庫的建設雖然佔用現金流,但卻是要大力投入的環節,因為在抵達消費者之前,不當存儲會引發水果的無謂損耗。  

除了冷鏈庫和物流體系的建設之外,天天果園還有一個十人規模的採買團隊,負責飛到海外各地跟蹤水果農場的生產流程,並對當地的天氣、產量、品質做出可行性分析。  

趙國璋表示,這一方面是為了對水果的品質做出進一步的篩選;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買賣雙方可以根據國內的實際需求協調水果生產的產量,加強供需兩端的互動。  

目前,天天果園90%的主要銷售品類是進口水果。  

趙國璋強調,這種互動模式為天天果園獨有,在目前資金實力不具備到處收購果園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比較靈活,可以保證水果品質的做法。  

花費5年時間實現前端和後端的對接後,趙國璋才算真的鬆了一口氣,而車釐子預售事件成功後,趙國璋告訴記者,他才敢說,整個產業鏈條,天天果園基本上已經搞懂了。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41

【觀點】天天果園創業啟示錄:愚人之心不可有,愚公之心不可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1/149462.html

黑馬說:今天你愚了嗎?不管是愚人還是被愚,都不能愚己。

 

想要做好生鮮電商,可愚不可愚呢?它本質上是電商,拼的是流量,燒錢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於此不同的是,“生鮮”二字,就又增加了供應鏈整合以及冷鏈倉儲物流的難度。這也是這麽多年來,電商行業被遺留下來的一片藍海。

 

當然,問題也代表著機遇,2009年天天果園迎難而上,愚公般得搬走各種“大山”,目前已蟬聯水果銷售冠軍。看一下這位“愚公”是怎麽做到的呢?

文 | 本刊記者 劉惜墨

 

生鮮電商不好做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共識。然而正是由於這塊骨頭不好啃,在中國電商行業如火如荼之後,生鮮電商行業依然是一片藍海,成為不論是創業者還是行業巨頭緊盯的肥肉。

 

但是隨著一大批創業者和巨頭的湧入,生鮮電商的戰役將會在今年正式拉開帷幕。其實近兩年,天貓超市、蘇寧、順豐等紛紛推出了生鮮頻道,但是由於涉及到產業鏈整合、冷鏈物流及“最後一公里”等問題,目前國內生鮮依舊處於混戰和亂戰的局面。最近一周內,蘇寧也加大“蘇鮮生”的投入力度,開售自營生鮮產品。至此,一場轟轟烈烈的生鮮大戰已見端倪。

 

讓人意外的是,在水果電商的榜首已經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電商企業占據多年。據淘寶生鮮數據,天天果園近年來一直蟬聯銷售冠軍。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天天果園銷售額突破5億元,創下行業新紀錄。僅2015年1月份,天天果園的銷售額就直接破億,這種數十倍的增長速度令人側目。

 

天天果園的成績和名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邊是國內水果電商的冠軍,一邊卻不為大眾所熟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家公司就像一個低調的“愚公”,一直在勤懇地埋頭挖掘生鮮供應鏈這座“大山”,但這個愚公有些特別,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不愚人”,要給用戶最好的水果和服務。

 

 

從零到一,源於一份簡單的初心
 

 


天天果園創始人&CEO王偉

 

對於很多人而言,天天果園神秘而陌生。事實上,這家來自上海、專註做水果電商的公司已經成立了6年。6年前的4月1日,IT男王偉和他的大學同學趙國璋建立了天天果園,正是在這位自認為並不聰明的CEO帶領下,天天果園一步一步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水果電商,並且還在爆發的路上加速狂飆。

 

王偉生在水果世家,1977年生的他如今已兩鬢斑白。除了家庭遺傳因素,更多的是水果行業所帶來的風霜洗禮。用王偉的話來說:“這個事情真不能再來一遍,會要人命的。”

 

王偉大學和第一份工作都與電商無關,通信專業出身的他,由於家庭影響,一直對水果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對水果超乎尋常的熱愛,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他才會一提水果便眼睛發亮,然後和你侃侃而談,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六年如一日的鉆研水果。

 

2009年王偉和趙國璋創立天天果園,當時國內也有幾家水果電商在試水。但是總體情況不是很好,因為當時在大家看來,在網上買水果不是很靠譜。幾家電商規模也非常小,據王偉推測,2009年水果電商的總體銷售額都不會超過5000萬,還不如擺一個水果攤掙錢。正因為這樣,當時沒有人認為這是機遇,光是想象一下都覺得難度非常高。

 

但在這種情況下,王偉看到的卻是機會。“從小就看到我父親做水果生意,從水果攤到街邊水果店到超市大賣場,我看到了這個形態的演變。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覺得水果是可以和互聯網相結合,並且會出現很多新模式和新機會的。”

 

基於之前對水果行業的理解,王偉認為首先要解決兩大問題:1、有非常好的倉儲系統,可以保證水果有穩定的供應鏈。2、物流,要建立自己的物流團隊,保證物流配送快捷、穩定、體驗好。

 

第一步,王偉花了6萬元買了一輛北鬥星,手動擋。第二步,花了2500元搭建了天天果園的網站,然後就等著客戶下單。

 

“一切都想好了,突然發現最重要的客戶從哪里來,沒有想清楚。當時就守株待兔,坐在辦公室里等客戶下單,但是幾天下來,一單都沒有。這時才發現B端和C端用戶是有很大區別的,於是開始了線下推廣,從線下往線上倒流,其實那時候也算是O2O啦。”王偉笑言。

 

從一到十,這家公司踩對了兩個點
 

 

曾經有資深業內人士評價,生鮮電商避免不了同時和兩個強大的對手開戰,第一個是用戶流量,第二個是供應鏈,前一個是消費者關系,後一個是生產者關系,缺一不可,“幾乎所有的生鮮電商,無一不在這樣的腹背受敵中敗下陣來。因為這兩個敵人都太強大”。

 

天天果園是個例外。

 

從零到一的第一步,天天果園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而在從一到十的過程中,這家公司從創立之初的“才露尖尖角”到年收入過5億元,呈現出一派生猛的發展勢頭。

 

在行業一片“不賺錢”的聲音中,在大家普遍對生鮮電商行業從狂熱到冷靜的時候,天天果園如何做到這些?如果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這家公司6年的發展,可以看到它準確地踩在2個節點上,而這2次正確的判斷也讓這家公司一躍成為行業老大。

 

第一個點在於入駐第三方平臺,在補齊平臺品類的同時也分享了後者的流量紅利。對於垂直電商而言,用戶流量不如第三方平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一些特殊品類比如水果生鮮,由於其供應鏈的縱深複雜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搭建起來的,平臺在這些品類上會選擇借助更加專業的垂直電商先把這部分消費者的流量吸引過來。

 

但對於天天果園而言,流量並不是其和平臺聯手的唯一理由,借助於平臺的流量優勢,讓用戶見識更多新奇、優質的水果,並且享受到水果宅配到家的方便快捷,才是這家公司選擇第三方平臺更深層次的原因。而這一點也通過口碑傳播,讓天天果園迅速積累起了大批忠實的用戶。

 

第二個點則是品類的選擇。和其他生鮮電商不同的是,這家公司選擇了高端進口水果這個窄但卻很深的品類。

 

為什麽要做進口水果?王偉說,對中國中產階級消費趨勢的觀察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消費在不斷升級,追求生活品質、願意吃好水果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應該滿足用戶更高的需求。”

 

一方面是不斷升級叠代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進口水果在標準化方面要領先國內水果行業一大截。王偉非常註重水果品質和穩定性,他相信這能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所以這也成為天天果園選擇進口水果的另一項重要原因。

 

在這兩個關鍵節點,天天果園似乎都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但實際上,成功的背後並非偶然。從商品品類選擇到與平臺合作,在王偉帶領下的天天果園都展現出判斷準確、敢於突破、求新求變的特質。也正是因為在服務和產品上不偷懶,才能不斷獲得資本和市場的青睞。

 



天天果園創始人&CEO王偉、天天果園聯合創始人趙國璋(右)

 

從十到百,“愚己不愚人”的從商之道
 

 

對於生鮮電商來講,拼的無非是供應鏈整合、冷鏈倉儲物流、前後臺IT系統三大方面。目前國內很多“鮮生”們大多依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優勢,開始占領這片藍海,但往往由於綜合能力不足,限制了做大做強的步伐。但這家既不財大氣粗,也不喜張揚的公司卻要把控所有環節。

 

天天果園目前的情況如下:

 

2009年開始,天天果園和各國的水果協會保持密切關系,幫助他們推廣當地的水果,專業的水準和嚴謹的態度獲得了各地水果協會的認同。接下來,各國水果的供應鏈系統基本上初步完成。目前,天天果園的水果采購團隊還是要飛去各地尋找最新的水果。

 

冷鏈倉儲物流方面,目前天天果園在全國有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成都等5大倉庫,2015年會將自建物流拓展到全國13個城市。很多人對冷庫的理解僅為“大冰箱”,實際上合格的冷庫不僅溫度要達標,還涉及到地表、濕度、保溫材料和通風口的控制管理,甚至水果進庫後的擺放朝向和貨架高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保鮮效果。王偉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位於上海的倉庫內查看各間的溫度。“不同的水果,必須保存在特定的溫度下,我們就曾經因為調高了1度而導致一批產品全部報廢。同時,不同水果要根據存儲物流能力來判斷幾成熟時適合采摘。比如如果到達用戶手中的時間是10天,采摘是8分熟,那麽到達用戶手中需要20天的水果就要在6成熟的時候采摘。”

 

“六年磨一劍”,並不是每家互聯網公司都願意做的。王偉的做法看似不討巧,但其實非常聰明。從成立到現在,天天果園沒有選擇跑馬圈地,而是在源頭、冷鏈、物流投入巨資和大量精力。盡管一開始成效並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天果園的優勢卻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得益於從前端到後端的嚴格把控,目前天天果園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為5%,遠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30%。不僅如此,天天果園還能夠完全把控用戶最為重視的水果品質。得益於天天果園出色而品質穩定的水果,現在天天果園的複夠率也遠高於行業水平。

 

最後是前後臺IT系統完善程度。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看到天天果園的倉庫管理都是靠IT系統進行支撐的。“五年來,我們一直在優化前後端系統,目前從前端訂單系統,到生產的ERP系統,到物流系統,到馬上更新的HR系統,財務系統這一整套流程,都是我們自主研發,有知識產權的。”

 

“六年來,我們一直在優化產業鏈,完善冷鏈物流系統,一步步試錯生鮮電商,現如今,終於算是初步完成了基礎建設。”對於6年的苦幹,王偉謙虛而淡然,他表示天天果園未來的重點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倉儲和物流,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最優質的水果,“我們每增加一筆融資都會用在買幾輛物流車,建些冷庫等方面。”

 

在王偉看來,天天果園一直堅持了“愚己不愚人”的態度。“愚己”意味著在服務和品質上向最好的標準看齊,死磕自己、不做絲毫偷懶,“不愚人”則是對消費者需求最大的尊重和保護。和一些賺快錢的公司邏輯不同,天天果園還是想做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保持品質、服務不愚人、向百年老店看齊。王偉在采訪最後一語道破玄機,天天果園正是要把品質做到極致,才會有親自前往世界各地挑選水果、自建專業的冷鏈物流這些“笨辦法”。而這可能才是天天果園成功的真正原因。

 

隨著天天果園的發聲和正式亮相,以及今年大規模走向全國市場的新動向,相信2015年的生鮮電商行業不會寂寞,或許會迎來各路豪傑的第一輪燒錢打市場的PK大戰。我們拭目以待。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22

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生鮮O2O若只剩一家,那一定是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0/152874.shtml

導讀 : 天天果園,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現代鮮果服務供應商,成立於2009年上海,主營中高端水果產品,搭建從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直供平臺,自建冷庫,冷鏈物流。

圖片1

天天果園,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現代鮮果服務供應商,成立於2009年上海,主營中高端水果產品,搭建從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直供平臺,自建冷庫,冷鏈物流。

為了用O2O撬動北京市場,天天果園花數月在北京布局數十個前置倉,準備商品資源。為了打好這次的戰役,其創始人王偉寫了一封信給北京員工,信中他分析了北京在其全國戰略中的重要性、競爭現狀、自家的優勢,最後他豪言道:生鮮O2O如果最終只剩一家,那家一定會是天天果園。

以下是內部信全文

各位參與北京項目的夥伴們:

從今年四月份開始試水到現在,我們進入北京市場已有半年時間。坦率地說,對比同步進入的華南市場,我們在北京市場取得的成績遠遠沒有達到預期。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無法接受的挫敗,所有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都需要深刻反思。

考量很久,決定給大家寫這封動員信,是希望大家能夠統一思想,勁往一處使,拿下北京戰役的最終勝利。

之前有北京項目的同事找我反映,吐槽北京市場的諸多難點。一是競爭對手太多,對手們燒錢燒得太厲害,到了不惜成本的地步。另一個是北京市場的消費特點偏平民化,天天果園相對較高的客單價不太適應這個市場。

這里我想跟大家說一下,誰會拒絕好的東西呢?你們說北京消費者對服務的要求不高,那是因為他們沒體驗過好的服務。說北京消費者對水果的要求不高,是因為他們沒吃過好的水果。接下來你們要做的,就是將天天果園更好地商品和服務,滲透到更多的消費人群中,讓他們從手機里卸掉中糧我買、順豐優選、許鮮和一米鮮。

這里我想先談一下北京市場對於天天果園的重要性。天天果園的目標一定是一家全國性的公司,而不是偏安華東一隅的小打小鬧。要做全國性的公司,一定要拿下北京市場,這樣公司才具備向全國其他城市複制的基因和底氣。之前不斷有人跟我說,營銷界有個魔咒,得上海失全國,得北京得天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魔咒。1號店、易迅和光明食品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來做。天天果園創業以來的使命感,決定了我們絕不滿足於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我們重新成立的項目組,首先,一定要有歸零的心態,忘掉之前在北京做的基礎,一切重頭再來;其次,要有創業心態,公司會傾斜大量資源給到你們,包括在北京給你們建全國設備最好的冷庫,包括在APP上將天天到家放到首頁位置,用O2O更高頻更高效的去接觸消費者,還包括我們把受北京市場認可的褚橙談下來給到你們。你們要做的,就是放下市場第一的架子,重新去了解北京市場,重新了解消費者,重新去研究競爭對手的打法。

具體的打法我不管,你們去研究,我只提3個要求。一、務必保證商品質量。寧可不做這個生意,也不做昧良心的事,這是天天果園的企業文化,也是我們的初心所在;二、11月底之前務必做到北京五環內全覆蓋+2小時內送達,服務必須不落人後;三、圍繞辦公室、家庭全場景,滿足用戶的生鮮需求。

我們就拿北京市場當試驗田或特區,給你們最好的資源支持,你們給我做一個最好的商業模式出來。

最後,我想跟你們聊一下在北京市場面臨的競爭。最近無論是我們開內部董事會,或是出去跟投資人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即O2O的投資寒冬即將到來,我們要提前做好禦寒的準備。當投資潮褪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別人在裸泳,而我們還穿著衣服。

之所以做這樣的判斷,首先是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的。經過6年的發展,投資人已經熟悉並認可了我們的商業模式,這就意味著別人還要做很多刷單之類的事情給投資人看時,我們已經能夠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些觸動用戶的事情了。他們做的事情是為了明天不餓死,我們做的事情是為了明天更美好。

其次,我們搭建的采購體系、物流體系、IT系統,足以支撐我們的商業夢想。而我們的對手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相應的支持體系。在供應鏈上,我們遠未做到百分百的好,但一定已是國內最好。還是那句話,別人能做的我們一定能做,別人能做好的我們一定做得比別人好,我們能做的別人根本做不了。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開董事會的時候,大家開玩笑說現在各種“鮮”字輩在做的是O2O2VC,拼命燒錢做kpi給投資人看,買一送一算兩單,現在開始買一送二了。玩笑歸玩笑,但你們需要堅信,O2O絕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燒投資人的錢去補貼用戶,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而是更好去服務用戶的一個手段。

我們也須認清對手的優勢。這些勇猛無比的對手們,光腳不怕穿鞋,今天做的決定,第二天就能實施。而我們逐漸已經開始有大公司病,包袱太重,考慮事情總是在瞻前顧後縮手縮腳。你們在北京市場,要丟掉這些包袱,擺出進攻姿態,打出我們在華南市場的氣勢來。

祝順利!請記住,生鮮電商最終的決勝因素是商品和服務,而支持這一切的則是供應鏈和企業的格局。生鮮O2O如果最終只剩一家,那家一定會是天天果園!

王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9

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為風口而創業的人,早點回家洗洗睡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2/154819.shtml

導讀 : 2015年是生鮮電商最為熱鬧的一年。“互聯網+”和大眾創業的號召下,無數的資本和聰明人進入這個行業,各種商業模式在不斷刷新大家對生鮮電商的認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鮮電商被更多的用戶所接納。

 2015年是生鮮電商最為熱鬧的一年。“互聯網+”和大眾創業的號召下,無數的資本和聰明人進入這個行業,各種商業模式在不斷刷新大家對生鮮電商的認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鮮電商被更多的用戶所接納。

硬幣的另一面,我們也看到水果營行的倒閉,原聯想佳沃市集CEO 崔曉琦和自媒體人魯振旺先後寫文章說“今後再也不碰生鮮電商了”,也包括華為多點近期出現的人事調整。水面之下的動蕩會更多,未來可能會更多的案例出來。

憋了很久,圍觀者有很多評論,我想說說自己對生鮮電商這個行業以及這個行業創業的一些看法。

生鮮電商的風口遠沒到來

生鮮電商行業的風口到底有沒有來?這是很多創業者共同關心的問題。我的觀點,生鮮電商的風口還遠未到來。現在吹來的是電商的風,不是生鮮的風,但生鮮的風一定會來。電商風去的時候可以看到誰的衣服穿得比較少,生鮮風來的時候就看誰準備好了。

2015年,專業咨詢機構尼爾森做過一份調研,中國的生鮮市場有2.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而生鮮電商經過10年的發展,規模是多大呢?2013年是100多億,2015年450億,只占整個市場的2%不到。對比市場規模同樣在2萬億級的服裝市場,電商的滲透率早就達到30%。

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會看到,這個行業是整個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增長空間無限。另外會有人說,這個行業做了這麽多年了也沒起來,說明它在電商的基因上是有缺陷的。

生鮮電商是一個潛力無限的行業,卻不是一個能夠賺快錢的行業。滴滴那樣異軍突起的案例在生鮮電商行業並不適用。

究其原因,在於生鮮商品的易損耗和非標準化。易損耗的特點,決定了初入行業的公司面臨著比同行高得多的運營成本和投訴。非標準化的特性,決定了公司不可能做一個甩手掌櫃——只要搭好了平臺,做好了流量就萬事大吉。它需要行業公司比農民更懂農業,比物流商更懂物流,比包裝廠更懂得設計包裝。

所以,做生鮮的這幾年,我的頭發都熬白了。我不是很確定,那些盯著風口的創業者,是否擁有和我一樣的耐心和熱愛程度。生鮮電商行業的風口何時來?我的答案,可能是2年,也可能是10年。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如中國的冷鏈程度、消費者的習慣培養、資本的耐心程度等等。

互聯網+生鮮很熱鬧,生鮮+互聯網才有未來有價值

我一直認為,鑒於生鮮行業的高門檻,這個行業的創業走“互聯網+生鮮”道路不靠譜,“生鮮+互聯網”的模式才能贏得未來。互聯網只是一個優化商品和服務的工具而已,切莫將其當作一個商業模式來做。

這就像龜兔賽跑,走生鮮+互聯網道路的公司就像那只慢行的烏龜,雖然走得慢,但走得踏實,也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我成立天天果園7年來所得出的最大經驗。

比如草莓這個水果,如果包裝材料用的不對,那損耗率就是100%,而像耙耙柑這樣的水果,如果包裝不好,那用戶收到的就可能是橙汁了。經過7年摸索,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天天果園的水果生鮮因為包裝材料不好而導致的損耗率幾乎為零。

還有很多以前大家覺得不可能發快遞的水果,如海南小番茄、草莓、櫻桃、李子等,我們通過對供應鏈的持續優化,已經能夠做到將最好的品質呈現在用戶眼前。

近段時間行業里也有觀點認為,只要引入專業的人才,給他足夠的資金,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或者幹脆將倉儲、物流外包出去。個人認為,持這種想法的創業者,在這個行業里很難有所作為,生鮮電商說到底還是一個唯重不破的行業。首先,供應鏈只有形成體系,將采購、幹線物流、倉儲、配送等環節無縫銜接起來,才能發揮最大效應。其次,在各個環節上,電商已經是國內最專業的,很難找到供應商能提供比電商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再拿天天果園來說,以前我們的配送方式是“一次性泡沫箱+幹冰”,水果生鮮損耗率在5%左右,但後來改進為“保溫箱+幹冰”,水果損耗率一下子降到了0.2%。僅這一項,天天果園每年節省的成本就達千萬元,用戶也能體驗到品相、口感更好的商品。供應商不會幫我們去做這樣的事情,他們缺少這個動機。

怎麽樣才能做到好的品質?水果生鮮篩選標準如何確定?存儲溫度如何設定?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物流進行配送?這些都是學問。而且這些學問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獲得的,是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從公司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逐一在解決這些問題。

行業不缺資本和流量,缺的是貢獻價值的人

09年創業以來,我就不停地問自己:用戶為什麽來?為什麽買我們的東西?如果有一天電商都不補貼了,不再打低價了,用戶還會來嗎?最後我得到一個答案,回歸商業本質,即保證商品品質和用戶服務。

為了確保服務最佳,從用戶的APP下單開始,我們建立了一整套的流程。我們對公司的APP設計有一個要求?我們認為一個女性剛剛學會開車,開到路口碰到紅綠燈,從綠燈換紅燈她把手機拿起來,一定要在變成綠燈之前把單下完。

此外,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就建立了48小時無理由退換貨機制。在這個行業,無論你多用心,水果都是會有損耗的,所以我們想消除用戶購買的擔心,提出48小時內免費退換貨,太甜我們退,太酸我們也退,心情不好可以退,心情很好不想吃也可以退。她們怎麽開心我們就怎麽來。

商業的本質是什麽?我常跟我同事講,一個好的生意一定是對社會有幫助,對這個行業有所幫助的,如果只是做一個噱頭,那麽對這個行業有什麽意義?回歸商業本質是生鮮電商的創新之道,而不是說創造一個偽的需求。天天果園內部的理念就是好品質和好服務,這是我們公司的生存之本。

另外,天天果園的進口水果,雖然已經在用戶心目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認知。但我們堅持認為,中國同樣有條件產出品質一流的水果。無論是新疆阿克蘇的梨、雲南的冰糖橙,或是煙臺的蘋果,都具備成為一流的潛力。中國的農業,長期以來缺少一個在種植和用戶間做信息溝通、品質把控的平臺。

天天果園去年在雲南做了一個試點。我們引入國際一線的水果分選設備,通過對每一顆冰糖橙大小、甜度值的篩選,將橙子進行分類定級,並對應上相應的價格。這件事情的意義在於,我們通過建立標準,鼓勵農戶產出更多優質的水果,以獲得更好的收入。對於用戶端,他們也可以更加明白的消費非標準化的水果商品。

這些都是我非常引以為豪的事情。常有人問我,BAT這樣的巨頭都殺入這個行業了,天天果園的優勢還會保持住嗎?我想說,這不是一個單純拼資本和流量的生意。潮水漲的時候,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待潮水褪去的時候,別人在裸泳,我們還有衣服。

送給那些盯著風口而創業的人一句話,“立足行業,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做出價值,才有估值”,這也是天天果園的價值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31

天天果園線下門店集中關閉,回應稱:調整在半年前已經完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2/157611.shtml

天天果園線下門店集中關閉,回應稱:調整在半年前已經完成
王亞奇 王亞奇

 天天果園線下門店集中關閉,回應稱:調整在半年前已經完成

“公司正在進行調整優化,目前已經沒有線下門店業務。”

i黑馬 7月22日消息  今日,生鮮電商天天果園被曝此前布局生鮮O2O的線下門店已幾乎全部關閉。對此天天果園方面坦承正在進行調整優化,目前公司已經沒有線下門店業務。

“我們年初時進行了服務升級,將’天天到家’升級為現在的‘閃電送’,這些調整在半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對O2O業務的影響早已消化。”天天果園相關負責人對創業家&i黑馬表示。

對於為何關閉門店,天天果園在關店聲明中表示:在試運營O2O門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讓用戶到門店獲取商品,已經不再符合移動時代的消費習慣。天天果園目前在核心城市,主要依靠此前布局的倉點進行“兩小時送達”服務。利用這些倉點,天天果園希望去了解用戶在品類和時效上的需求有哪些,以及如何更好地去滿足這些需求,以做到更好的用戶體驗。待時機成熟後,再有計劃逐步向周邊區域複制“閃電送”模式。

公開資料顯示,天天果園於去年8月正式啟動O2O戰略,並表示天天果園將繼續獨自做全供應鏈,而不會考慮和線下商鋪合作。彼時,天天果園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五大城市有約 50 家門店,並稱年底前將拓展至100家,一方面用於線下品牌展示;另一方面,作為天天果園的小型配送中心。此前,天天果園主要通過“門店+前置倉”的模式,輻射CBD周圍 3 公里的前置倉網點,為消費者提供 2 小時送達服務。 

附天天果園官方聲明全文:

天天果園的願景,是為用戶提供極致新鮮的商品。為了這一願景,天天果園圍繞用戶體驗,在2016年對公司的商品、服務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這包括公司的生鮮O2O戰略。

早在2015年年末,天天果園就已經在APP上,將原先定位生鮮O2O的“天天到家”,升級為“閃電送”。更名背後,是天天果園對O2O這一商業模式的重新理解。我們在試運營O2O門店的過程中,發現讓用戶到門店來獲取商品,已經不再符合移動時代的消費習慣。通過服務升級,我們希望做到,讓天天果園的商品離用戶更近,以確保商品的新鮮程度,以及更加完善的用戶體驗。

天天果園目前在核心城市,依然布局著大量定位“兩小時送達”服務的倉點。我們正在利用這些倉點,去了解用戶在品類和時效上的需求有哪些,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去滿足這些需求,以做到更好的用戶體驗。待時機成熟後,我們有計劃逐步向周邊區域複制“閃電送”模式。

天天果園所做的所有嘗試和努力,包括快速發展中受到的小挫折,都是基於如何改善用戶體驗的。基於這個角度,我們認為任何新的嘗試和投入,都是非常值得的,它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用戶在要什麽。天天果園新獲超1億美元D輪融資,我們將會把其中的多數,持續的用在改善用戶體驗上。

天天果園理解的生鮮O2O,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更是更好服務用戶的手段。我們不會因為迎合風口而去做違背用戶體驗的事情,也不會因為風口轉瞬即逝,就放棄改善用戶體驗的任何機會。

天天果園 關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72

4000家企業在虧損 盈利僅占1% 天天果園關店凸顯生鮮電商發展困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30/1026682.html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天天果園采訪了解到,公司已經關閉了幾乎全部的門店,目前正在對公司業務進行調整優化,並將天天果園升級為“閃電送”。

一直被稱為電商最後一塊藍海的生鮮電商,卻沒能在風口上飛起來。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天天果園采訪了解到,公司已經關閉了幾乎全部的門店,目前正在對公司業務進行調整優化,並將天天果園升級為“閃電送”。

先是京東到家裁員、本來便利並入本來生活,之後又是愛鮮蜂裁員和天天果園關店。生鮮電商的發展滯後引人擔憂。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商目前有4000多家企業,其中88%的企業都在持續虧損,盈利僅占1%,基本持平的占4%,7%則處於巨虧狀態。生鮮電商到底中了什麽魔咒無法分身,而這個魔咒又該如何破解?

天天果園關店或因經營虧損

實際上,早在數天前,天天果園就傳出了關店風波。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門店將全部關閉。目前,天天果園在蘇州僅剩一家中轉站,在成都的門店也只有寥寥數家。

天天果園線下門店在去年發展尤其迅速。去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五大城市約有50家門店。天天果園CEO王偉的目標是希望在2015年內開約100家O2O店。

但是今年其對門店的政策陡然轉向。對於變化的原因,天天果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在試運營O2O門店的過程中,發現讓用戶到門店來獲取商品,已經不再符合移動時代的消費習慣。目前在核心城市,天天果園有“兩小時送達”服務倉點進行服務。

不過,上述負責人表示,此次關店並不是因為天天果園在生鮮O2O方面受到重創,而是在發展策略上變得相對謹慎一些。公司希望通過用戶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測試,獲得好的經驗後再做推廣。另外,天天果園的確在銷售模式上有所變化,最初公司希望采用的是“門店+前置倉”模式,但門店貨物頻繁進出影響用戶體驗,因而改成目前的倉庫模式。

天天果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果垂直電商之一,在2015年5月完成由京東領投的7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後,開始實施三大O2O戰略,其中以果汁、水果為主,用戶線上下單,實體店線下配送的O2O模式。

但互聯網分析師唐欣認為,天天果園線下關店是因為經營虧損,根本原因是商業模式不成熟等問題。

一位生鮮O2O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之前天天果園采取“門店+前置倉”的自營模式的確有助於保證產品的質量,但是對於天天果園來說,其限時配送團隊成本太高,本身生鮮O2O的運輸損耗、產品成本就已經居高不下,其物流成本甚至門店成本還需要自己承擔,資本太重。

本來便利並入本來生活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天天果園升級為“閃電送”以外,前段時間本來生活網旗下本來便利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有媒體報道,另一生鮮電商本來生活一手打造的本來便利(現已更名為極速達)宣告暫停運營。對此,本來生活網副總裁劉有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來便利並未停滯,而是升級更名為極速達,將整合並入本來生活的B2C業務,本來便利的會員卡,也全部轉到本來生活網上。

劉有才告訴記者,之所以把本來便利植入了本來生活網平臺,是因為O2O的平臺雖然進行了幾個月時間的運營,但是用戶較少,只有幾十萬個。而本來生活網用戶較多。在升級為極速達之後,公司也在本來便利的APP上發了公告,稱“本來便利經歷了摸爬滾打,已經鳳凰涅槃,請登錄本來生活網的app享受兩小時的極致服務”。另一方面,本來生活網的自營物流公司微特派也會降低極速達的運送成本。

由於本來生活網的平臺效應,極速達的訂單量上漲較快,運轉情況由原來一天的幾百單上升到一天五六百單。同時,公司也與韓國水產部達成合作,進行了制冷設備、冰箱等物料投入。

公開資料顯示,本來便利是去年由本來生活推出的一個生鮮O2O購物平臺。其目標是在1小時內為用戶配送生鮮水果、休閑零食、生活用品等多種商品。去年本來便利平臺已經聚集了上千家供應商和便利店,服務網絡覆蓋北京五環內全部區域和五環外部分人口聚居區。

除了本來便利並入本來生活進行轉型外,多家生鮮O2O公司不堪業績壓力,上半年已經開始削減成本進行裁員。

4月中旬,京東到家宣布與達達合並,而據部分微博網友透露的信息顯示,與達達合並後,京東到家物流部將解散,並給出了一個二選一的解決方案:全職員工調動到京東快遞或簽自動離職單。而愛鮮蜂也被媒體曝光在7月份正在大面積“勸退”員工,將全國原本1100人左右“勸退”至700人左右,涉及市場、運營、客服、物流和產品等部門。

生鮮電商困局待解

作為電商市場少數的“藍海市場”,順豐、京東、阿里巴巴等乃至各大資本巨頭紛紛紮入生鮮電商,但是成效卻不大。而數據又給生鮮O2O市場潑了一盆冰涼的冷水:400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都在虧損,只有極少部分盈利。生鮮電商到底中了什麽魔咒無法分身,而這個魔咒又該如何破解?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阻礙生鮮產品發展有兩個重要因素:打通產業鏈、降低物流成本。但兩個因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因此,2016年的生鮮電商行業依舊發展緩慢,成為了“雞肋”市場,看似前途無量,實則舉步維艱。

唐欣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生鮮產業利潤本身就比較單薄,資產還特別重。傳統生鮮業依靠各級渠道和實體店來經營,模式成熟,已基本占領主要市場。而新進入的生鮮O2O在渠道方面並沒有太大優勢,既要構建自有渠道,又要進行線上引流,這就大大提高了生鮮O2O的運營成本。

互聯網分析師李成東表示,相比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中果蔬、肉蛋、水產等品類95%的冷鏈運輸比例來看,國內10%的覆蓋率實在是太低,區域性的冷鏈重複建設與無序競爭更是將冷鏈的成本提高的同時降低了發展的均衡度。

在其看來,所謂的運輸成本,不單單是冷鏈運輸相比普通物流的材料、倉儲與運輸成本,高達20%~30%的損耗率直接導致了商家盈利無望,而國外成熟市場中冷鏈運輸的損耗率不過3%~5%。就算以最低限度的20%損耗率來計算,2015年度全部生鮮電商實際可銷售產品金額高達700億元,其中140億元的部分被白白浪費在了運輸環節,相比國外同行業公司少了110億元的收入。

而在打通產業鏈這一點上,生鮮電商專家李誌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其過程會相對漫長,而且多數生鮮電商主要還是在營銷和渠道上,但是對於農業種植養殖等並不擅長。農業的特點,比如非標準化和地域性的差別,都會給下端營銷帶來巨大的壓力。

  • 中國經營報
  • 姚治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5

生鮮電商遇“多事之秋” 天天果園拆了VIE要回國上市

在生鮮電商的“多事之秋”,天天果園宣布獲得1億元D+輪融資,並拆除了VIE架構,希望2019年啟動國內上市進程。

8月8日,天天果園宣布獲得1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為張江高科(600895.SH)參股投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天天果園創始人兼CEO王偉表示,這個月天天果園已經完成了VIE架構的拆除,而為了在國內上市,就需要實現連續盈利的財務要求。“創業板要求連續兩年盈利,天天果園明年可以打平,2019年可以啟動上市,天天果園會成為第一家盈利的生鮮公司。”

而在此次融資後,張江高科將著力推進天天果園的國內上市進程。

天天果園創立於2009年,是從產地到消費者的水果生鮮直供平臺,自建冷庫,冷鏈物流。2011年,天天果園完成天使輪融資,金額近1000萬人民幣,主要投資方為浦軟創投。

2016年年初,天天果園剛剛獲得京東領投的D輪融資1億美元。天天果園此前數輪的投資方還包括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鍇明投資(ClearVue)等,也都在D輪融資中跟投。

對天天果園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實現連續兩年盈利的財務指標要求。

天天果園創始人&CEO 王偉(左)、聯合創始人 趙國璋(右)

但目前國內生鮮電商的盈利狀況並不那麽樂觀。艾媒咨詢的分析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有4000多家企業,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盈虧持平。

繼今年上半年生鮮電商美味七七倒閉之後,接連有生鮮電商公司受挫。8月1日,生鮮電商果食幫宣布正式停業,稱過去兩年嘗試各種辦法仍未實現盈利。天天果園近期也爆出關閉所有線下門店的消息。

王偉回應稱,這些門店確實做了調整,但並非O2O戰略的徹底調整。

2015年3月,天天果園制定O2O策略,開設線下門店。王偉稱,生鮮行業的消費多是即買即得的即時性消費,所以希望通過門店、APP、互聯網結合,打造從網上下訂單、通過門店配送2小時的服務,但最終發現門店的效率運營並不高,且運營成本非常高昂,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關門店不代表天天果園的O2O不做了,我們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來做。”王偉稱,目前是把所有的門店轉化成倉庫,比門店的運營效率高很多。“一個門店最多的單量支撐度是200—300單,但是一個倉庫最高能夠做到1200—1500單,成本降低2/3,效率提升3倍。”

而為了實現盈利,天天果園也在逐漸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一方面是開源,從水果轉為全品類的生鮮電商,比如,與法國乳制品集團蘭特黎斯(Lactalis)集團達成戰略合作,蘭特黎斯將“天天果園”作為其蘭特品牌部分產品在中國大陸的首發平臺。

蘭特黎斯創立於1933年,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集團,2015年,蘭特黎斯集團銷售額達170億歐元,其中國際出口業務達75%。

另一方面,則是收縮陣線,實現“節流”。區域擴張策略,從原來的大面積擴張,回歸到一線城市為主,聚焦12-15個城市。

“生鮮行業的全國擴張是一個難題,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公司解決很好,包括我們自己也在探索。我們不會像以前做100多個城市,會把一些重要城市做好,然後再做二三四線,逐步擴張下去。”

葛培健說,2015年天天果園銷售額8億元,2016年預算收入為16億元。而在“開源”、“節流”的多重作用下,有望盡快實現盈利。

也因此,此輪1億元融資,將主要用於未來的地域性擴張,還有新品類的引進以及供應鏈建設。

王偉稱,許多生鮮電商企業在資本的驅動下都做了非常多的非理性動作,比如補貼搶占市場、大量刷單等等,最終導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公司陷入資金的枯竭。而現在,大幅度燒錢的階段結束,市場要回歸理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9

前腳關店,後腳融資,劉強東投資的天天果園手里還有多少底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3/158895.shtml

前腳關店,後腳融資,劉強東投資的天天果園手里還有多少底牌?
王亞奇 王亞奇

前腳關店,後腳融資,劉強東投資的天天果園手里還有多少底牌?

王偉坦承,相比來勢洶洶的後輩,天天果園更像一個溫馨的家族式企業。

文 | 王亞奇

王偉最近一次在公眾面前亮相,是在今年8月8日,他在上海張江宣布天天果園完成1億人民幣D+輪融資。為了這次發布會,右手臂上還打著石膏、數周未能出門的他接受了一系列采訪。然而,在當天和隨後記者們的稿件中,內容或多或少都是從天天果園前段時間的集中關店說起。

“生鮮電商是可以做成的,我會做給你們看,這把鑰匙在我們手里。”采訪當天,王偉這樣說道。

看來,對於一向篤定的王偉來說,天天果園O2O戰略發布不足一年就遭遇“擱淺”,近百家線下門店因運營不達預期集中關閉,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但還不足以打消他熱情的事情。

但過去幾周中,天天果園因關店遭到了巨大壓力。即便在美國,生鮮電商也並沒有一個成功商業模式能在中國複制,而作為國內早期玩家,同樣沒有人教王偉怎麽做才能在處處是坑的生鮮行業實現他擴張全國的野心。

在這輪市場大洗牌中,很多人都認為天天果園和生鮮電商已經到了最糟糕的時刻。那麽,王偉是怎麽想、怎麽看的?

“怎麽會沒有危機感?”王偉對創業家&i黑馬說。但他認為,這種危機感既不來自競爭對手,也不來自行業現狀,而是時代在變化。“我們很怕不懂90後、00後在想什麽東西。”

關店風波

今年7月22日,網上關於天天果園O2O門店幾乎全部關閉的傳言四起。

天天果園方面顯然未能對此做好準備。直至當天下午3時左右,其官方給出媒體說明稱,集中關店系公司服務升級,調整在半年前已經完成,對O2O業務的影響也早已消化。

對於這一說法,輿論似乎並不買帳。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圍繞天天果園關店事件,生鮮O2O成為業內質疑的焦點。有觀點認為,天天果園、本來生活等目前生鮮電商的一線玩家都在O2O市場遭遇失利,生鮮O2O已經窮途末路。

“我們的門店從去年12月份開始就在回撤,但並不是關閉,只是把門店轉化成倉庫,不再對外營業而已。”發布會當天,王偉試圖解釋,天天果園的O2O策略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在探索更好的方式滿足用戶的及時性需求。

按照他的說法,天天果園最初希望把門店和倉庫合二為一,但是倉庫的作用是快速流轉、快速打包,門店需要的是用戶體驗、消費,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門店+前置倉”的模式不僅沒有帶來應有的高效,卻使得貨物頻繁進出影響了用戶體驗。“去年很多人投訴我們,為什麽門店搞成這個樣子,貨多得都擺到門口來了,城管也抓我們,效率很低。”

此外,在實際運營中天天果園還面臨高昂的成本問題。一個門店最多的月單量支撐度是200-300單,倉庫最高則能做到1200-1500單。成本方面,倉庫的租金也比門店便宜的多。以上海靜安寺為例,一個30平米左右的門店月租金為4.5萬元左右,但這筆錢可以租三個總面積在80-120平米的倉庫。

如果執拗的維持門店運營,天天果園不可能持續高昂的虧損,這筆錢要麽通過某種特殊方式縮減成本,要麽提高產品售價。但無論哪個似乎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王偉關閉了線下門店,關於天天果園關店原因的各種分析也紛至沓來。最常被分析人士提到的兩個關店原因是:其一,門店選址不善,用戶對生鮮的消費場景一般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天天果園的門店卻大量分布在CBD,導致進店率和下單量都不高;其二,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天天果園,並不了解線下水果店的經營方式,導致線下門店生意慘淡。

王偉沒有和外界爭辯,線下門店到底要怎麽運營。他只給出了一個簡單的回答:單店盈利很容易,多了就不容易做,線下要起來是很慢的。

也許這並非王偉未能運營好線下門店的托詞。早在去年年底,北京規模最大的連鎖水果超市品牌果多美,就被百果園收入囊中。生鮮O2O項目調果師曾對創業家&i黑馬透露,果多美在全國有50家連鎖門店,普通單店單天銷售額約2-3萬,流水較好的店單天能做到5-6萬元。但即便如此,果多美依然沒能逃脫被標價出售的命運。

而對於門店轉倉庫的天天果園來說,情況似乎還要複雜。比如,門店轉倉庫就能解決運營效率問題嗎?自營門店里的員工哪去了?原有門店的合約問題是怎麽解決的?

對於這些問題王偉諱莫如深。他只是簡單地表示,隨著冷鏈物流越來越發達,一個手機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必非有門店,“門店也沒有全部關,去年O2O業務之前布局的13家門店還在營業,但我們的生意和門店沒什麽關系。”直到今天他依然堅持,O2O不應該跟社區便利店、超市合作,“從來沒想過,那是忽悠人,不可能成功的。”

天天果園為什麽沒有關閉之前的13家門店?也許,這13家門店本就盈利;也許,相比大幅盈利,這13家門店更像王偉心中埋藏了三十多年的生鮮根,動不得。但真實的答案只有王偉自己知道。

整個采訪過程中,他給創業家&i黑馬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生鮮還是很不錯的,只是被追逐風口的人搞壞了,你們不要再唱衰了。

“我們從來沒變過”

曾經有業內資深人士評價,做生鮮電商的,總避免不了同時和兩個強大的對手開戰:第一是用戶流量,第二是供應鏈。前一個是消費者關系,後一個是生產者關系,一個也不會少。

過去一年多來,大多數的生鮮電商都在這樣的腹背受敵中敗下陣來。因為這兩個敵人太強大。

但命運多舛的天天果園似乎是個例外。

天天果園起步於2009年,那個時候沒有人關註生鮮行業,發傳單、各地做地推、電視臺采訪,王偉什麽都幹,用他的話說,隨便做做都有流量。但這一切在2014年戛然而止。等進入2015年,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自提、O2O、C2B等各種生鮮商業模式開始出現,燒錢補貼成為業內常態。

2015年8月以前,所有生鮮電商玩家經常討論的是:我做了多少單,我有多少用戶。但在8月份之後,這個話題變成了“我可以把訂單變成三個,買一送二就可以”。

同一時間,天天果園的投資人對王偉說,你趕快去沖訂單,做到一萬單,公司的估值就會提升到1億美金,做10萬單公司估值就會變成10億美金,做到100萬單公司估值就變成100億美金。

在去年底的一次公開分享中,王偉承認,像大多數公司一樣,天天果園當時“嘗試了一下”。對於嘗試的結果他並未明言,但在日前,他隱晦地表示,去年天天果園在打造基於移動端的獨立生鮮電商平臺上燒了兩個多億,目前有千萬用戶,但今年不會再大量燒錢,所有公司的移動互聯網流量已經接近枯竭,大幅燒錢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天天果園接下來要做什麽?王偉的答案是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冷鏈物流體系,天天果園目前有每天配送10萬單的純冷鏈物流,但體系還不是很完備,需要花很多精力投入;二是全球供應鏈,天天果園正在從水果電商變成一個全品類的生鮮電商,供應鏈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三是用戶體驗,包括客服、物流、APP購買體驗、產品展示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

“很多人質疑我們做的太重。天天果園倉儲全部加起來5萬多平米,倉庫分不同層,有零下36度、10度、18度等等,水果不能混放,累得像狗一樣。之前還花了1000萬美元建了一個工廠,被嘲笑死了。但是,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供應鏈這個玩意兒太重要了。”王偉對創業家&i黑馬說。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十多年里,培養了一大批擅長做流量、抓用戶的年輕人,而在流量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平臺模式在過去幾年大肆盛行,這也是此前諸如一號貨車、雲鳥配送、達達等公司能夠快速崛起的原因。王偉說,他不知道那些沒有倉庫、不自建物流的公司是如何一天出到10萬單的,想不通。但他認為,生鮮電商行業,如果沒有自己的供應鏈,倉儲、物流都外包,平臺只承擔流量和補貼的,基本都是曇花一現。

不可否認,對於供應鏈,王偉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偏執。提及每個水果之間的不同,如何采購備貨,他明顯會變得神采奕奕。他舉例說,每個品類都有自身特點,比如美國的櫻桃,如果在櫻桃成熟期,美國下雨了,那一定不能采購,因為首先它會提高售價,采購成本會提升;其次,損耗會高5%-10%,一旦采購,平臺會在采購的那一刻起承擔損失。

除了關註產地細節,政治環境也是天天果園采購團隊“盯梢”的對象。在近期國內與新西蘭的貿易戰中,新西蘭對中國鋼鐵出口展開反傾銷調查,佳沛奇異果在國內被禁止進購。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價格已經猛跌兩個多月的佳沛奇異果從8月5日開始價格上漲了40%。但早在今年6月就註意到這一消息的天天果園對佳沛奇異果進行了20萬箱的備貨。這意味著,現在天天果園的每箱奇異果賣到外面,都可以凈賺40%。

天天果園D+輪投資方張江高科方面透露,天天果園去年的收入為8億左右,預計2016年將達到16億。作為生鮮電商行業的老兵,這個數字並不出彩。比天天果園晚成立3年的本來生活去年GMV為12億,其創始人喻華峰此前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表示,去年本來生活開始涉足B端業務,預計2016年公司GMV將達到60億。

“C端量起的太慢了,天天果園從來沒有考慮過向B端進軍嗎?”創業家&i黑馬問。

王偉的說法是,天天果園的初心是希望好的水果都是天天果園采購完、包裝好、親手送出去的。“如果做B端的話,賣給誰我也不知道啊。”

在行業一片低迷,虧損倒閉等壞消息不斷的生鮮電商行業,王偉不認為那些搞流量生意、做C2B水果批發零售生意的是同行,也坦承相比來勢洶洶的後輩,天天果園更像一個溫馨的家族式企業。但他認為,無論外界如何喧囂,他和他的天天果園從來沒變過。

“生鮮不能急功近利,一年兩年做不起來的,要五年、十年、二十年,我得做到退休的時候,但不喜歡的人就別做這個事了。”他說。

“生鮮是個可以做100年的生意”

沒有人懷疑王偉對生鮮電商的癡迷,創業七年,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這個事情真不能再來一遍,會要人命的;但他從未因“現實”選擇離開。哪怕江湖已不是那個他記憶中的江湖,王偉還是那個王偉。

如今,七年之癢的天天果園正在意圖變身成一個全品類生鮮電商。外界質疑王偉做不成,有人說,“他懂水果但不懂生鮮”。王偉是否聽過同樣的話,我們不得而知,但他表示,到目前為止,天天果園的大部分能力的確還在水果上;在品類拓展上,天天果園一直以來是比較保守的,每個新品類都有門道,如果不能摸清楚,那就不做了。

這一點在天天果園對於非水果品類的戰略打法上更加明顯。2年前天天果園就開始以閃購模式試水非水果品類,但直到去年8月8號,才對部分產品開始貨架式銷售。目前,天天果園擁有200多個非水果類SKU。

王偉並不著急,他認為,生鮮可能是個一輩子才能做成的行業。“生鮮不像可樂,消費者覺得不健康就不喝了,我們這樣的生意能做100年。”

發布會當天,天天果園投資方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說,大家都認為上海出現不了BAT,但BAT也不是空穴來風,都是需要培養的。此次張江高科不僅是天天果園的投資人,也同時設立了一個專項基金,要圓王偉的夢想,“在天天果園後面加一個股票代碼”。可能的情況是,張江高科為了這個項目在原有基金之外,另外募集了一筆資金作為後續繼續跟投這家公司的基金。

的確,天天果園剛剛遭遇關店風波,生鮮電商行業也依然前途未明,但張江高科似乎對天天果園寄予厚望。而上市,也是公布D+輪融資之外,王偉給行業的另一重磅消息。

不過想要上市,天天果園還要經歷坎坷。天天果園最初希望在美國上市,由於去年開始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估值變化,王偉決定拆除VIE結構登陸國內戰略新興板。不巧的是,天天果園VIE剛拆好,戰略新興板取消了。

目前,天天果園尋求上市的唯一路徑是,登陸國內創業板或深圳板塊,但這個板塊的要求是,連續兩年盈利。

怎麽去盈利這個問題,王偉沒有明言,但他堅稱自己想得很清楚:提高售價肯定是不現實的,經濟不好的時候,如何做好精細化管理,降低采購履約、包裝等成本是關鍵。按照他的設想,天天果園今年基本會虧得很少,明年可以打平利潤,19年啟動上市。

“天天果園將成為第一家盈利的生鮮公司。”王偉信誓旦旦。



生鮮電商 天天果園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31

天天果園:網上的水果生意

1 : GS(14)@2011-04-12 08:17:4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4/0OMDAwMDIzMDY0OQ.html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詩人杜牧的這兩句詩成為唐代皇室「驕奢淫逸」的真實寫照。
但,今天「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吃到最新鮮的荔枝」,還算是一種奢侈嗎?
王偉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隨著人們消費意識的提高,中國消費者對好的、健康的東西需求越來越大」。
懷揣著這樣的想法,2009年愚人節那天,王偉開始在網上賣水果,此前他已經是一家美國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但他的確不是在開玩笑,到今年4月1日,他的天天果園網站就已經滿2週歲了。
對於王偉來說,賣水果也算是子承父業,他們家已經從事水果進口生意30餘年,目前的年營業額達幾千萬元。
「我們網站再做兩年就能趕上來了。」王偉的創業搭檔趙國璋對此頗為得意。
按照王偉提供的數據,天天果園自成立以來,營業額每年都有300%的增長,2011年預計達到幾千萬元的規模。據說這還是「被控制」的速度。如果發展太快的話,王偉擔心,「服務、物流體系和人員培訓跟不上而影響消費者體驗」。
但王偉多次強調的是,「我們不只是一家網上水果店」。

過查閱外文資料,並與國外的一些農業機構接觸,王偉們發現,「每一種水果背後都有很多學問和故事」,而之前很多人賣水果,「只知道一塊錢買進來,兩塊錢賣
出去,賺個差價」,但對於諸如某種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什麼時候吃口感最好,能保鮮幾天,該怎麼吃等,都並不是很瞭解,更無從告知消費者。
多年來,與這種現狀相對應的消費習慣是,消費者心目中,並無質量可靠的水果品牌,所以,買水果時一定要親自挑,另外,價格成為判斷水果好壞的重要參考係數。
今年30多歲的王偉,還像個大男孩,說起自己的創業初衷也頗具理想主義色彩,「我覺得有義務為消費者挖掘和傳遞這些信息」。
於是,技術出身的王偉和創業搭檔趙國璋、施興海希望借助互聯網,打造一個品牌,為消費者提供篩選好的水果,並用服務和品質獲得消費者信任。
主打進口水果
但網上賣水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標準化?
在天天果園,你可以往購物車裡添加的,是諸如美國的新奇士臍橙、新西蘭櫻桃、泰國芒果等幾十個品類的進口水果。
沒錯,天天果園主營的就是進口水果,同時,他們也提供少量的高端國產水果,比如新疆香梨、海南木瓜等。
在趙國璋看來,高端水果,尤其是進口水果,好處之一就在於,「他們已經做到了相對標準化」。以美國新奇士橙為例,在摘果過程中就進行第一次人工挑選,然後再用機器自動篩選水果,根據大小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後再貼上標籤進入銷售環節。
所以,在天天果園,水果都以「盒」、「組」或者「個」為單位售賣的,「如果顧客想買一盒(20個裝)進口蘋果,每一個蘋果基本都是一樣好的,大小也基本一樣」。
本著「只賣好水果」的原則,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天天果園積極地與國外水果協會和果園合作,縮短了中間環節,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控制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更好的價格空間。

外,在美國、智利、新西蘭等地,天天果園都與一些水果專家或水果協會達成了合作,他們擔當這樣一種角色:比如新奇士臍橙每年11-12月開始在中國上市,
但可能在9月份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告知天天果園,「今年雨水比較多,橙子的個頭偏小,大的橙子偏少,今年大個的橙子可能會漲價」。天天果園就可以據此提
前預訂一些大個的橙子,降低經營風險。
所以,在價格上,王偉稱,如果是同一級別的水果,天天果園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可以比其它渠道低5%-30%不等。
即便如此,進口水果為主的天天果園,客單價也在200元以上。那麼,有多少人願意或能夠常態化地在天天果園購買水果?
「我們目標客群就是那些想吃點好的東西,注重生活品質和健康的人群,可能他們的收入並不是很高,但消費理念不一樣。」王偉說。
自建倉儲、物流
截至目前,自建倉儲、物流算得上是天天果園最大的投入了。
成立以來,天天果園已經在上海松江等地先後投建了四個冷庫,每個冷庫的建造成本都在幾十到上百萬元。
這樣做的好處是:水果在上海入關後,直接進入冷庫,沒有多餘的中間環節,客戶的訂單來了再挑選出庫並分送到客戶家裡。王偉稱,從水果出庫到送到消費者手中,都在當天完成,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水果的新鮮度。

  
  
但水果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像3C、服裝等產品那樣,庫存週期可以長達幾個月,比如,櫻桃庫存期最長也就7天左右,而草莓最多存儲1天時間。
王偉稱,天天果園也有一些庫存損耗,但量並不算大,「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以往的銷售情況預估,基本上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
目前,天天果園配送一單的成本約在15-20元之間。王偉認為,即使未來訂單量加大,每單的配送成本也不會下降多少。

們在提高服務質量上所花的心思,一定程度上也帶來成本的增加。比如,有顧客將配送地址選在辦公室,但從接到貨到下班之間的這段時間,有些水果的口感和質量
可能會因為溫度變化等因素而下降。對此,天天果園索性在配送對溫度敏感的水果的同時,還贈送一條保溫冰袋,這就是成本的來源之一。當快遞業在春節爆倉時,
有些客戶甚至將自己要快遞的東西委託給天天果園的人順便配送,而且是免費的。
「我們覺得服務很重要」,趙國璋認為,送貨是天天果園跟客戶唯一一次面對面交流的環節,如果做得不好的話,可能就是最後一次。
所以,從成立之初,他們就選擇自建配送隊伍,如今已發展到20多個人,還陸續自購了十多輛配送車。即便是少量採用第三方配送,確切地講,他們也只是租用第三方的車輛和司機,送貨員必須是天天果園自己的員工,「這樣在送給客戶前,還可以檢查一遍貨物是否完好」。
目前,天天果園的覆蓋範圍還只限於上海及其周邊,配送是制約因素之一。但王偉表示,他們並不想犧牲服務來擴張規模,「先把上海市場做精做細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23

港人陝西建果園 有機蘋果香港直銷

1 : GS(14)@2016-03-23 15:59:44

2016-03-19 iM
蘋果很平凡,放在水果世界裏只是隨處可見的路人甲,但平凡的蘋果應該有的天然香甜、豐富營養,現在已是稀有,因經年累月使用化肥和農藥種出的蘋果太多,令這份尋常也變了珍貴。有港人北上拓荒,開墾蘋果園,將這平凡水果的原本滋味,帶回香港。

鄧子平(平叔)的水果檔就在街市入口,從外面一眼望過去,紅色大蘋果一字排開,旁邊的雪櫃裏整齊排列着鮮榨果汁,有蘋果和檸檬、紅蘿蔔、紅菜頭等蔬果混合的不同口味,色彩繽紛,很是悅目。

蘋果本是尋常水果,不過60歲的平叔打出「尋回童年的蘋果滋味」的宣傳語。童年的蘋果是何滋味?大概是秋高氣爽之際,連皮咬下的清甜和縈繞鼻尖的蘋果香吧。平叔說,現在的蘋果很多都失去了那種果香,「我的蘋果,你吃一口就知道了。」

這些單個售價10多元的蘋果,來自他在陝西開設的果園,以有機方法種植,自產自銷,所以有此底氣。果園山高路遠,在黃河壺口瀑布之濱的陝西宜川縣,由於當地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達1,300米,是理想的蘋果種植區,全縣有80%以上的農戶皆以種蘋果為生。「我想讓香港人吃到好東西,陝西蘋果是真的好。」

遠走避債 陝西開拓果園

平叔笑容爽朗,聲音洪亮,看不出他曾破產被迫「走佬」返內地,種蘋果是他絕處求生的出路。「從前完全沒想過會種甚麼有機蘋果,在破產之前,我的身家還是不錯的,那時我是一個享受型的人。」

早在1980年代,平叔在新界務農,後來到深圳租農地種植蔬菜,抓住良機做大生意,開過夜總會、舞廳、酒樓,資產一度過千萬元,不過他沒能逃過1997年金融風暴,帶着最後一筆錢到黑龍江經營有機大豆,2003年卻遭遇沙氏,終於破產,為躲避債主,只能逃到內地。

2005年平叔在陝西打工賣有機肥料,發現宜川蘋果味道很好,之後在當地租下了三畝多果園,蘋果的故事就從這裏落地生根。

天然肥料 種出無毒蘋果

剛開始種植時,平叔因為缺乏資金,又想種健康水果,試過許多方法避免使用化肥和農藥,後來經西北農業大學一位教授的指點,才逐漸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有機種植法。

平叔先租了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頭,與其他鄉村的果園菜地也有一段距離,他還在蘋果園的邊緣種上一圈北杏,用來隔絕潛在的土壤污染。

蘋果樹易生蟲害,平叔就用辣椒水代替殺蟲劑來除蚜蟲,其他害蟲也只用反光板或夜燈誘蟲接近再處理。肥料則以羊糞、油渣、草灰等配製,這種有機養料成本不高,每年只需恒定用量,但要用半年時間完成堆肥,不似傳統化肥簡單易得,但不會令土壤狀況容易惡化,要施放更多化肥,「用土辦法才能種出原始的果香」。

客居內地 山區生活艱苦

不過在陝西種蘋果的生活很艱難,平叔的普通話用詞和語調都帶着北方風味,「你看我現在這樣,其實是迫出來的,山上哪有人和你講白話?」飲食習慣也要入鄉隨俗,陝西人習慣吃饅頭、饃饃等麵食,主食少有米飯,「買了電飯煲去,他們也不會做飯。」

不過最大的難關還是資金,「一開始僱不起人,就只能自己勞動,學着開一輛吱吱啦啦響的農用拖拉機到處跑。」因為欠債,他曾過年過節也不敢回家,「陝西冬天很冷,只能燒煤取暖,大年三十,沒水沒電,想哭都哭不出來。」

經過多年試驗和努力,平叔現於陝西高原地區擁有700畝果園,大部分種蘋果和梨,夏天還有水蜜桃可採摘。也因為過了苦日子,平叔更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生活,「損人利己的事情,像是如果又用化肥去種蘋果,我不會做,如果這樣的話,我等於白熬了10年。」

2011年,平叔決定把蘋果帶回香港賣,回港的第一件事,是找來當年避之不及的債主坐下來談判,「他們一開始都說,你賣蘋果怎麼能還錢。」但品嘗過平叔的蘋果後,債主們同意給他機會,令他可以邊做生意邊還債。

平叔現時這間蘋果店開在明亮整潔的領展(00823)街市,不過2011年剛回港時,他只能在別人店門口擺一張小方桌,借地賣蘋果,「那時不敢賣貴,就賣4元一個,現在賣到十多元一個,因為我對我的東西有了信心。」

除了開始向各類有機食品店批發寄賣,為打開銷路,平叔找人協助開設Facebook專頁,客戶又可通過WhatsApp和微信向他訂貨,慢慢累積了一班熟客。平叔說做生意講信用,如果客人收到爛蘋果,可拍照發給他,下次會加送完好的蘋果。去年他在港共賣出3.3萬多箱,即近100萬個蘋果。

健康食品 醫生爭做客仔

平叔選擇把蘋果銷回香港,也是因他認為港人對食品安全要求高、識貨。他引以為傲稱,自家蘋果連續3年通過了本地一間檢測機構的食物安全檢測,「194項檢測,我們每一項都達標!」平叔手指着貼在牆上的檢測報告,笑得開懷。

有機食品吸引追求健康的人,平叔說熟客中不乏醫生,他翻出手機通訊錄,數十個各大醫院的醫生名單儼然在列。貼在水果店牆上的檢測報告,也是受一位醫生熟客啟發。「有個醫生跟我講,你說你的蘋果健康天然,但我們專業人士要看數據,不如你去做個檢測來看看。」因此他年年到一間本地食品安全檢測公司化驗,「香港人不信任內地公司,這個數據是香港公司做的,造不了假。好不好吃是自己喜歡,但是否有機看數據就知道了。」

近日消委會在市面多種有機蔬菜中發現的殘留除害劑如苯醚甲環唑、毒死蜱,平叔也曾為產品檢測這些農藥,他稱結果均未有發現,但不是所有消委會曾提及的除害劑都在其檢測項目之列,因水果與蔬菜使用的除害劑不一樣,不能完全照樣作比對。

他稱輸入本港有機菜和水果的種植程序,應根據本港的標準,但有些菜農能否執行,就要憑良心種植。

隨着口碑見好,平叔卻發現部分向他拿貨的店舖,竟把他的蘋果和其他蘋果混賣,於是下定決心今年開設自營實體店。將蘋果從陝西直送到香港出售,兩個司機輪流開車,需時50個小時。到港後又會運到天水圍的冷櫃倉庫,蘋果不打蠟,但也不能長時間保鮮,「我們按照銷售情況每天出一定量,蘋果常溫下3至5天要吃完。」

目前陝西果園常駐20個工人巡場,定期除草和防蟲,每到蘋果樹開花的關鍵時間,平叔一定要回去長駐,查看果樹生長情況。現在每一兩個月也要在香港和陝西來回一次,「說一點不辛苦是假的,整天跑來跑去,我今年60歲了,但還是要堅持。」

夥拍健康媽媽 兼賣零食

除了把蘋果作為主產品,平叔的店還有果汁、果乾、果蜜等副產品,是平叔未來想打開的新市場,負責副產品的是他的合夥人蕭燕玲(Carol)。Carol從前在內地開紡織廠,但近年紡織行業光景不佳,她便關了工廠回到香港。

身為一個健康觀念很強的媽媽,她常做水果乾給女兒當零食吃,有次卻發現女兒在吃即食麵,詢問後才知道是女兒的同學用即食麵和她交換果乾。Carol便想,怎樣可以讓更多小朋友吃到健康零食?後來聽聞平叔的蘋果好吃又天然,便找來平叔洽談合作。她曾到陝西果園實地考察,對當地印象頗佳,「那邊空氣很清新,果農也特別純樸,我去的時候剛好是蘋果樹開花的時節,整個山頭都是白色的蘋果花,很漂亮。」

平叔坦承,因為有機種植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果園生產的蘋果不全是飽滿的,其中較小的蘋果剛好可用來加工成副產品。副產品要求健康天然,因為不用任何防腐劑,鮮榨果汁的保質期一般只有3天,「賣得完就好,賣不完我們就自己喝掉、倒掉。」

把關不嚴 本港37%有機菜含農藥

根據本港食環署和食品安全中心的定義,從生產、處理、加工到銷售階段均按照有機標準,並經來源地認證機構或管理當局認證的食物,方可稱為「有機」。

本港現時主要有兩個有機認證組織,即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和香港有機認證中心,但均是非牟利和志願性質,並無法律約束力。

本港出售的有機食品售價不菲,但近日消費者委員會測試市面127個蔬菜樣本,發現高達46%樣本驗出殘餘農藥;其中有機蔬菜樣本,也有37%驗出含殘餘農藥,證明市場規管不力,「有機」不等於一定安全。消委會提醒市民,有機蔬菜店舖可能只會在店內某一位置貼出供貨農場認證書,但消費者所選購的蔬菜與證書關係不清晰,故消費者需加倍留意,並要求單據列明為有機菜才購買。

至於在台灣、美國、日本以及歐盟,若沒有通過認證而自稱有機食品並上架出售,屬違法行為,但因目前並無國際通用的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常出現食品機構錯誤認證的弊端。

美國

美國通行的有機認證標章以農業部認證的「USDA Organic」為主,依照產品有機成分比例不同,USDA標示方法也有所區別。

台灣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使用「CAS有機農產品」認證系統,已認證11家民間有機農糧產品驗證機構,供申請者選擇。

日本

日本在有機農產品驗證管理上規定非常嚴格,凡經驗證符合有機農產品,並需貼上或標示國家有機JAS統一標章。

歐盟

除了歐盟有機標章外,歐盟成員各國也有各自的認證系統,食品包裝可同時標示歐盟標章和該國認證標章。

中國

內地採取民間機構認證方式,目前獲得認證資格的機構有24家。雖然內地還將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加以區分,看似規管嚴格,但由於標誌防偽性差,一些認證機構交錢就可通過檢測,導致市場亂象頗生。央視就曾爆出山東一處有機農場,名義上種植有機蔬菜,價格比普通菜貴10倍,實則農藥照打不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