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 《暗黑3》開發靈魂人物

2012-6-11 TCW




這是一款足以稱為是「電子鴉片」的遊戲,從五月十五日上市以來,讓無數的台灣玩家,就像是中了鴉片的煙毒一樣,直盯著電腦看,不肯離開虛擬世界。

這一款遊戲叫《暗黑破壞神3》(以下簡稱《暗黑3》),是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電腦遊戲,這套遊戲推出的第一天,就賣出三百五十萬套,打破了有史以來的 銷售紀錄,銷售的第一週,這一套遊戲共賣出六百三十萬套,銷售金額估計高達三億七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億元)。

為了《暗黑3》這款遊戲上市,網路公司蕃薯藤甚至放員工「電玩假」,讓員工盡情瘋玩新遊戲。電子大廠華碩更捧著鈔票,搶著要跟推出《暗黑破壞神》的遊戲大廠──暴雪(Blizzard)公司合作。

懷舊,成了新梗玩家等了十二年,終於等到再版

這款遊戲甚至比微軟即將推出的Windows 8作業系統,更受電腦大廠注目,因為連微軟上次作業系統Windows 7,都沒掀起PC換機潮,這一次,卻因為《暗黑3》上市重現,不但PChome線上購物的高階桌上型電腦銷量增加七成五,連實體通路燦坤和全國電子的 PC、筆電銷量,也比去年增加了一成五到兩成。

這一股熱潮也紅到了大陸。小米科技執行長雷軍在第一時間「翻牆」到台灣伺服器玩(編按:遊戲尚未在大陸上市),還抱怨自己等了十年才等到這一款遊戲,卻沒空「練功」。

這一款遊戲的原名「Diablo」是「惡魔」之意,在遊戲裡面,玩家扮演獨自前進的戰士,在虛擬的大陸上不斷探索,擊殺來自幽暗世界的惡魔,遊戲中,處處充滿了陰暗的畫風,而賣點之一,就是要給玩家如同在地獄中戰鬥般的特殊體驗。

而《暗黑3》為什麼會大賣?「這一款遊戲影響現在所有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紅心辣椒前總經理陳瑤恬觀察,《暗黑破壞神》影響後來韓國、大陸在線上遊戲角色 扮演設計的思維,像是打怪獸得寶物的概念、人物技能演進,甚至是《魔獸世界》裡組隊分工的概念,也都是《暗黑3》所先發展出來的。

「大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懷舊,」陳瑤恬觀察,《暗黑破壞神2》極為成功,玩家卻等了十二年,從二十歲等到三十多歲,才等到這款經典遊戲再版,才會一夕之間人氣爆衝。

「這是一款夠水準的遊戲,」戲谷執行長洪岳農觀察,這款遊戲屬於動作類遊戲,「重點在於打擊的順暢感,」這次暴雪推出的新作,在畫面的流暢度、遊戲角色的設計和劇情設計上,都不輸給前兩代作品。

對於暴雪來說,《暗黑3》其實是款「雪恥」之作,這一款遊戲研發了十二年才上市,真正的原因是,暴雪曾一度面臨戰將叛離,遊戲開發完全停擺的窘境。這家公司花了六年時間,才走出人才流失的打擊,證明了不用天才,暴雪照樣能夠做出頂尖遊戲。

戰將,變成叛將原設計團隊出走,研發一度中斷

《暗黑破壞神》這款遊戲最早的創意,其實並不是來自暴雪,而是一家叫作禿鷹(Condor)的小公司。這家公司是由麥克司(Max Schaefer)、艾瑞克(Erich Schaefer)兄弟等人創立。

一九九○年代,電腦剛進到視窗系統不久,這個小公司卻想做一款完全以戰士和怪獸摶鬥的角色扮演遊戲,當時遊戲市場還是任天堂的天下,沒人在個人電腦上做這麼複雜的遊戲,麥克司兄弟的想法被市場主流嘲諷,認為他們不可能做得出來。

暴雪卻注意到這家小公司,他們先跟麥克司兄弟合作,「暴雪非常喜歡這家公司的創意。」一九九六年,《暗黑破壞神1》正式上市前六個月,暴雪買下這家公司。

麥克司兄弟的團隊,卻替遊戲加入不少新概念,《暗黑破壞神》是第一款用網路連線玩的角色扮演遊戲,讓玩家可以跟人合作,這一款遊戲也首次加入「技能樹(指 遊戲角色能取得的各種能力關係圖,遊戲中必須先取得基本能力,才能獲得高階能力)」概念,玩家必須選擇遊戲中的角色培養不同的新技能,每一種技能都各有優 缺點,選擇攻擊力強的技能,防禦力就弱,不同的角色、隊友的組合,讓遊戲可玩性大增。

他們推出的前兩代《暗黑破壞神》,全球共賣出超過一千一百萬套,是全世界最熱賣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一。遊戲大賣,卻帶來遊戲設計團隊出走的打擊。事實上,從 二○○○年,暴雪就已開始《暗黑3》的研發。但二○○三年五月,麥克司兄弟卻突然宣布辭職,因為麥克司兄弟認為,暴雪的投資者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為了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包括麥克司兄弟在內四名核心遊戲設計者集體離職。六個月後,他們另成立「旗艦工作室」,研發自己的角色扮演遊戲。

一開始,暴雪深受打擊,宣布關閉負責研發《暗黑破壞神》的「北暴雪」(Blizzard North)辦公室,「暴雪無法再製作《暗黑3》」的傳聞,不斷在玩家中流傳。

暴雪推不出新角色扮演遊戲,旗艦工作室一開始卻氣勢如虹,不但和日本遊戲大廠南夢宮(Namco)合作,還推出更大膽的創作《地獄之門:倫敦》,這款遊戲 不但要搶在暴雪前推出全3D的角色扮演遊戲,玩家還能以第一人稱視角玩,就像真正在惡鬼橫行的倫敦冒險,這些全是《暗黑破壞神》舊作達不到的新設計。

曾代理《地獄之門》的紅心辣椒前總經理陳瑤恬分析,「離開暴雪之後,這群人的執行力就出了問題。」他觀察,旗艦工作室擁有的資源趕不上想實現的夢想,很快 面臨財務問題,最後只得跟現實妥協,草草推出的遊戲慘不忍睹,旋即破產。這群遊戲人才各奔東西,麥克司兄弟再次創業,其他人則先被韓國的NCsoft聘 雇,但沒人能再複製自己當年的成功。

「比起來,暴雪是很嚴謹的公司,」陳瑤恬指出,「不管人怎麼換,它都不會做不出遊戲,」一般遊戲公司靈魂人物走掉,遊戲就會走樣,改版出問題,風格無法銜接的問題常發生。

制度,取代明星透過平台,彙整行銷和編劇意見

暴雪的做法,是用制度取代明星,暴雪創辦人默罕(Michael Morhaime)過去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曾說,暴雪的成功,不再於蒐集一堆好點子,「我們百分之九○%(的力氣),是用來擦亮點子。」默罕說。「執行,是極端重要的過程。」

在文化創意產業,是紀律重要還是創意重要?暴雪選擇前者,靠執行的紀律,發展一套靠普通人也能磨出好創意的管理方法。

靠明星設計師,設計師的決定就會影響遊戲的結果,在暴雪,遊戲設計卻不只是設計團隊說了算,「研發人員太早就投入遊戲研發,他們不是最適合判斷遊戲好不好玩的人,」默罕說:「我們必須一直不斷帶進新的人,他們才會知道,新的使用者究竟是用什麼觀點在看這個遊戲。」

暴雪內部還有套整合所有人意見的系統,讓行銷、音效、編劇等領域的人都試玩,把對遊戲的批評放進這個平台,過濾重要的批評,一點一點把遊戲從普通作品,變成能大賣的經典作品。

默罕驕傲的稱這一套系統為「魔神之眼」,因為只要用這一套系統,「就沒有無法發現的問題,沒有不能了解的答案。」他用這套系統,取代明星設計師,暴雪在二○○六年重啟《暗黑破壞神》的研發計畫,在六年之後,終於推出超越前一代的3D角色扮演遊戲。

本刊獨家採訪《暗黑3》的首席內容設計師凱文(Kevin Martens),玩家在遊戲世界裡體驗的所有關卡,寶物遊戲內容,全都是由他控制。

好玩,更要好賣推出新作,先評估各國網路環境

他坦言,「一開始,《暗黑3》的遊戲設計太寒酸(Humble),不夠炫,」設計團隊的另一個挑戰是,伺服器超過負荷的問題,一直困擾設計團隊。而且,他們必須做出超越前代的作品,「卻還是要讓老玩家感覺,這就是《暗黑破壞神》。」

「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團隊追蹤各式各樣的問題,」凱文說,遊戲設計時,他們收到的質疑之一是,當年的玩家,現在都已是上班族,他們下班後可能只有很短的時 間玩,設計團隊就在遊戲裡推出一對一的「競技場」,讓玩家可跟其他人對戰,幾分鐘就能結束一局,「我們現在正在設計,很快就會免費推出。」

即使遊戲上線,他們還是不斷蒐集玩家傳來的問題,遊戲上線後,二十四小時輪班,派人到全世界的網咖觀察網友反應,暴雪大中華區總經理戴錦和觀察,現在暴雪 的高階主管到每個地方出差,包括創辦人默罕,都要到網咖從開帳號開始,體驗玩遊戲的順暢程度。這麼做,就是要掌握細節,解決難以了解全球市場的問題。

就靠著一點一滴的「笨工夫」,暴雪能把一群單獨看來並不起眼的人才,變成天才也打不倒的大軍。

【延伸閱讀】《暗黑3》打破《魔獸》大賣紀錄——前5大電腦遊戲上市首日銷售排行

暗黑破壞神3 350萬套魔獸世界:浩劫與重生 330萬套魔獸世界:巫妖王之怒 280萬套魔獸世界:燃燒的遠征 240萬套機戰2 100萬套

註:遊戲排名不包括跨平台遊戲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

【延伸閱讀】《暗黑3》上市1週玩家超過600萬人

《暗黑破壞神1》發表日期:1996年12月31日玩家人數:70萬人銷售成績:賣出250萬套主要特色:第1款有網路連線功能的角色扮演遊戲

《暗黑破壞神2》發表日期:2000年6月28日玩家人數:850萬人銷售成績:賣出850萬套主要特色:加入角色技能、物品等新概念,影響現代角色扮演遊戲

《暗黑破壞神3》發表日期:2012年5月15日玩家人數:1星期內累計630萬人銷售成績:上市第1週,賣出630萬套主要特色:加入玩家對戰系統,寶物交易平台

資料來源:暴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5

一周狂銷六三○萬套 刷新電腦遊戲銷售紀錄 〈暗黑破壞神Ⅲ〉熱銷的祕密


2012-6-11  TWM




「請問,你打〈暗黑〉了嗎?」到底線上遊戲〈暗黑破壞神Ⅲ〉有什麼樣的魅力,在這個已經被〈魔獸世界〉、〈天堂〉等知名線上遊戲盤據,〈憤怒鳥〉等APP小遊戲又當道的時代還能引發熱潮?

撰文‧翁書婷

「還有賣︿暗黑Ⅲ﹀嗎?」凌晨三點,台北某家連鎖便利商店,小明眼神與聲音都流露著渴求,詢問店員,「對不起,已經賣完了!」店員無奈地搖搖頭,小明的臉 整個垮下來,因為從五月十五日凌晨零時遊戲上市開始,他已經打了三十多通詢問電話,確定進貨,然後騎著摩托車夜追物流車。

台北的小明,只是全球所有玩家的縮影,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韓國首爾各處都是買不到遊戲的玩家,買到的台灣玩家則大量湧入伺服器裡,造成大癱瘓。自從〈暗 黑破壞神Ⅲ〉上市,一套約一五○○新台幣,開賣二十四小時,全球賣掉三百萬套,一周內狂銷六三○萬套(最少九十四億新台幣),刷新電腦遊戲史上的銷售紀 錄。

玩家因童年回憶力挺

淒黑幽暗的恐怖煉獄、聲光乍現的兵器相接、靈空史詩般的音樂、玩家們從地獄開始拯救眾生,體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暗黑破壞神〉系列是一種可單人玩也 可多人連線的電腦遊戲,自從一九九六年發售第一代,二○○○年第二代,今年是第三代。由玩家飾演電玩裡頭的野蠻人、武僧、巫醫、巫師、惡魔獵人等角色,跳 入一場又一場機智反應與戰略策畫的緊張戰鬥中,玩家自行裝備自己,消滅故事裡頭的怪物,然後升級、賺錢、打裝備。

全球玩家的瘋狂,也讓〈暗黑Ⅲ〉形成特殊文化現象。網路出現「暗黑寡婦」一詞,形容因丈夫沉迷遊戲而遭冷落的老婆。在中國則因〈暗黑Ⅲ〉的官方審查沒有過 關,無法正式販賣,網購商城因此出現以「大波蘿第三代」代稱〈暗黑Ⅲ〉的賣家。台灣歌手嚴爵乾脆把它寫進一首歌詞,「一邊過帶一邊打怪,斧頭聲一起過進母 帶……應該專心但我上癮,應該配唱但我上癮。」有趣的是,不少玩家反映,「〈暗黑Ⅲ〉的系統、劇情、戰鬥模式和〈暗黑Ⅱ〉比較下,沒有創新特殊之處,但手 卻停不下來。」「現在的〈暗黑Ⅲ〉風潮,來自〈暗黑Ⅱ〉的光環……。談〈暗黑Ⅲ〉,一定先要談十二年前的〈暗黑Ⅱ〉,它盤據我的童年回憶。」一位〈暗黑〉 迷如此形容。原來,〈暗黑Ⅱ〉給玩家留下極好的印象,多年來未曾磨滅,「〈暗黑Ⅱ〉是遊戲中的經典,現在終於推出第三代,怎能不玩?」「〈暗黑Ⅱ〉有許多 創新設計和玩法,是當代電玩的先驅。」前任電玩國手,現任台灣電競聯盟賽評的張軒齊觀察。例如先前若要打鬥都會跳出視窗,然後開始你一拳、電腦一拳的回合 制,但〈暗黑Ⅱ〉擺脫視窗,獨創「即時戰鬥」,人物走一走就可以直接打鬥,「就像真的打架一樣。」而且遊戲裡頭的怪物、配備寶物會隨機變換,讓玩家猜不到 下一秒會有什麼出現,「而且就算已經破關,玩第二次、第N次也不一樣,讓人怎麼玩都玩不膩,也玩不透!」而一般的餡尚遊戲需要操作高達十幾個鍵盤按鍵,同 時搭配滑鼠,「〈暗黑〉用單手按滑鼠再加上四個按鍵也可以玩,容易上手,許多女生其他線上遊戲都沒玩過,就只玩〈暗黑Ⅱ〉。」交大傳播科技學系教授,本身 也是女性玩家的林日璇分析。加上〈暗黑Ⅱ〉用色大膽,畫風細膩,「半夜玩暗黑,還會被裡頭的怪物嚇到,風吹的時候,影子都還會搖動。」

台灣代理商嘗到甜頭

「〈暗黑Ⅱ〉一戰成名,電玩界爭相模仿,像︿天堂﹀就有暗黑的影子,因此舊玩家為重溫美好舊夢購買〈暗黑Ⅲ〉,新玩家則是在舊玩家的強力推薦下躍躍欲試。」一位遊戲界人士分析。

〈暗黑〉系列除本身光環外,暴雪公司(Blizzard)讓玩家忍耐十二年,才推出第三集也是熱潮主因。製作〈暗黑Ⅲ〉的是世界最大的線上遊戲公司動視暴 雪旗下子公司暴雪,它曾發行的作品包括〈魔獸世界〉、〈魔獸爭霸〉,〈星海爭霸〉、〈暗黑破壞神〉等知名線上遊戲。就像現在年輕人對蘋果產品的深深迷戀與 追逐,暴雪在線上遊戲玩家的心中也有如「遊戲界中的蘋果」。

但是蘋果年年推出新產品,暴雪卻是六到十年才推出一項產品。〈暗黑Ⅲ〉和第二代整整差十二年。暴雪研發總監Jay Wilson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品質至上,若趕著出〈暗黑Ⅲ〉而錯誤百出充滿BUG(電腦系統或程序中隱藏著的缺陷與問題),那對公司是很大傷害。」 雖然公司強調品質至上,但外界傳言是〈暗黑〉與〈暗黑Ⅱ〉製作人,人稱「暗黑之父」的北方暴雪副總裁Bill Roper,離開暴雪另組公司,暴雪流失重要大將,才讓〈暗黑Ⅲ〉延誤上市。

不管真相為何,暴雪的確吊足玩家胃口。而從暴雪過去的紀錄來看,讓玩家等待已是家常便飯,甚至會在測試後宣布停止發行。「之前有一款遊戲叫〈Ghost〉,遊戲都已開發完成,但測試時玩家不捧場,就完全丟到垃圾桶不推了。」張軒齊說。

〈暗黑Ⅲ〉推出後,台灣代理的智冠股價連番上漲,不過熱潮卻未榮耀暴雪母公司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五月十五日上市後,股價反而從十二.七八美元跌到六月初的十一.六五美元,有美國分析師因此認為「雖然〈暗黑Ⅲ〉風潮正熱,但卻不是 另一個嶄新系列,加上〈魔獸〉玩家日益縮減,暴雪正面臨自己打敗自己的困境。」

暴雪公司

成立:1991年(2007年12月,暴雪母公司與美國動視宣布合併組建成動視暴雪)

地點:美國加州

主要經營團隊:麥可.莫萊姆(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

知名作品:

年 遊戲名稱/英文原名 成績1996年 〈暗黑破壞神〉/〈Diablo〉 與〈暗黑破壞神Ⅱ〉合計1800萬套1998年 〈星海爭霸〉/〈StarCraft〉 銷售1100萬套2000年 〈暗黑破壞神Ⅱ〉/〈Diablo Ⅱ〉 與〈暗黑破壞神〉合計1800萬套2002年 〈魔獸爭霸Ⅲ:混亂之治〉/〈Warcraft Ⅲ:Reign of Chaos〉 無官方數據2003年 〈魔獸爭霸Ⅲ:寒冰霸權〉/〈WarcraftⅢ:The Frozen Throne〉 無官方數據2004年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有效會員1020萬名2010年 星海爭霸Ⅱ:自由之翼〉/〈StarCraftⅡ:Wings of Liberty〉 上市三周內500萬套2012年 〈暗黑破壞神Ⅲ〉/〈DiabloⅢ〉 一周銷售630萬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4

史玉柱口述:暗黑人性大师的8大土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35.html

這兩天拿到一本書的手稿《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算是史玉柱唯一公開的著作,離公開出版還有一段距離,提前給大家曝點幹貨。

史玉柱是一個產品和營銷的高手,可能是中國這些產品家裡最接地氣的,有的方法很土,卻很管用。對史玉柱,我不僅關心他的產品真經,更關注他真刀實槍的工具。

從產品角度,史玉柱是一個深耕用戶的人性大師,而且被認為是「暗黑系」的,其實,他也是「苦逼系」的,1萬小時法則的辛苦踐行者:

1、最好的策劃導師就是消費者

史玉柱:不僅送禮這個概念是這麼到老太太那兒聊出來的,我覺得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消費者。我一直跟公司內部的人強調,最好的策劃導師就是消費者。我每出一個廣告語,每拍好一個廣告,比如像老頭老太太那個電視廣告,我拍出來之後,就把全國分公司經理、總部的骨幹全部召集到一起看。最後上不上我有否決權,但是我沒有同意權。五六十個人投票,只有2/3都舉手了,說好了,才能播。

工具:每週訪談50個消費者。史玉柱公司內部有規定,所有廣告部的人,所有搞策劃的人,必須要每週訪談50個消費者。史玉柱要求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經理、總部的部門負責人,每個月都要訪談30個消費者。而且會做檢查。

2、消費者訪談要確保真實記錄

史玉柱:只要是做消費品的公司,除了掃地阿姨,每個人都應該瞭解消費者。我們的訪談是這樣做的。訪談完了之後,要有一個訪談錄,他和消費者的對話,他說了什麼,對方又說了什麼。這個裡面肯定有編的,中國人編劇能力還是挺強的。然後我抽查,每個月來的時候我會抽查3-5個。因為我很瞭解消費者,誰真的誰假的我能看出來。

工具:訪談作假懲罰法。面對訪談作假,史玉柱的做法是,開全國大會時,拎出來的人讓他在台上連講一百遍,加入他叫張三,就講100遍「張三沒有信譽,張三沒有信譽」。下次就不敢了。不過這種做法針對90後可能有點麻煩。

3、研究用戶的王道:試錯

史玉柱:只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生意,都要研究消費者。這種消費心理,靠試錯,還是試錯。

工具:偽裝成玩家。史玉柱調研用戶的方法,就是和玩家聊天。有個什麼想法,先是從側面問他們,當然也不能暴露出自己。史玉柱就說:其他的遊戲裡,想幹個什麼什麼事,你們覺得這個好不好?其他遊戲要推一個什麼東西,你們覺得怎麼樣?他會問10個、20個玩家,做出初步判斷。

4、做產品要集中優勢兵力

史玉柱:一個企業有一個主打產品,有一個特別大的產品,就夠了。產品能少一個就少一個。少的目的是為什麼,目的不是為了偷懶,其實就是毛主席說的這個「集中優勢兵力」,集中到一點上去,把精力、人力、物力、財力,全聚焦到一點上去。

工具:只做一件事。史玉柱有個自我的紀律:同一個時間,一定只管一件事,不管兩件事。史玉柱做網絡遊戲時,雖然還是100%的腦白金股東,但決策基本不參與,全力盯征途遊戲。

5、好產品是改出來的

史玉柱:從遊戲公司成立到美國紐交所掛牌,用了3年。做《征途》的秘訣在哪兒?為什麼我們很快就找到收費的那個點了呢?其實都是靠心血熬出來的,只要你路子對了之後,你就不斷地澆灌心血。

工具:每天15個小時的體驗。征途遊戲剛出來的時候,是很不好玩的一個遊戲,非常難玩,史玉柱每天就在裡面玩,平均是15個小時在遊戲裡待著。史玉柱呆了兩年,外面都沒有朋友了,也不用手機。玩的時候發現哪個地方不好,連夜把技術人員叫起來,叫他起來改。

6、鮮為人知的產品失敗:巨不肥

史玉柱:除腦黃金外,我們還做了巨不肥。1996年3月份開始做巨不肥。當時就做了一個啟動市場方案。這個啟動市場方案是成功的,就是做巨不肥大贈送,以活動作為線條進行宣傳。後來策略上出了一個問題,市場打開之後,後期的策劃沒有做,市場打開以後,不知怎麼辦了。這個產品後來逐漸下滑。

工具:取名字的學問。取一個好名字可以減輕很多勞動量,腦白金名字取得是比較好的,有缺點,有點也很突出。紅桃K名字好。凡是取太大眾化的都讓人記不住。

7、玩家需求的八字方針

史玉柱:我總結了一個八字方針:榮耀、目標、互動、驚喜。1、榮耀。玩家來遊戲內心深處第一的需要其實是想獲得他人的尊重,要獲得榮耀,玩家需求,第一是榮耀,第二是榮耀,第三是榮耀。2、目標。任何一個時間節點上,都應該有目標;在任何一個時間節點上,都應該短中長期目標三者同時存在。3、互動。友情的需求在網遊中是存在的,僅此於對榮耀的追求。4、驚喜。驚喜其實就是隨機性。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沒有隨機性,網遊就沒有耐玩性,沒有隨機性,就沒有遊戲。

工具:如何讓消費者不覺得貴。比如,史玉柱有個遊戲,要在刀上鑲一個寶石。設計中,這個刀是最極品的刀,需要他花1000塊錢。如果直接定價1000塊,用戶肯定不接受。史玉柱的設計方式是:讓他10塊錢買1顆寶石,但鑲嵌的成功概率是1%,其實最後也是1000塊錢,但用戶容易接受。

8、一把手要抓細節

史玉柱:為什麼一把手要抓細節呢?第一細節太重要了,尤其是關鍵環節的細節。第二,模範帶頭作用。回顧我20年的下海生涯,也有上坡和下坡。恰恰這20年裡有三個時期我是抓細節,自己親自幹的。第一次是1989年,沒錢沒人,公司產品100%的代碼都是我自己寫的,所有廣告都是我自己寫的。第二次是1997年,我們公司失敗了,我又放下了架子。包括跑市場,70多個城市,跑終端,沒有上萬,但絕對不低於5000。第三次就是我接受巨人網絡的時期。正因為我不懂網遊,所以我才抓細節。

工具:定量管理。對玩家的絕大多數行為要進行統計。每天都會打印出玩家行為分析表。從這些報表中,可以看出遊戲發展的趨勢,那些功能是玩家喜歡的,哪些是被拋棄的,哪些是有潛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0

網絡自制劇暗黑史:從低俗起家,走向產業顛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4/59495.html

描述華盛頓特區政治全景的美劇《紙牌屋》熱效應持續發酵,這部美國網絡自制劇的成功對中國的視頻網站而言,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啟發性,一方面,網絡能拍出高品質電視劇,終於有了強有力的論據;另一方面,《紙牌屋》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讓不少人眼前一亮——網絡劇原來還可以這樣玩?

據統計,今年國內網絡自制劇將迎來一個爆點,高達1700集,比去年增長4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產網劇將改變低成本投入的小打小鬧,朝著「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的方向進發。它對電視行業會產生怎樣的震盪?競爭優勢和缺失點在哪?在金錢和口碑的路口上,網絡自制劇未來何去何從?

【進化史】 從「地攤貨」向主流進發

從2009年至今,短短的5年間,國產網絡自制劇便成為電視劇市場一個新潮和熱門劇種。這段時間裡,網絡自制劇經歷了山寨貨到自主品牌創立的階段,視頻網站也從最初的「買大劇」進入「拍大劇」行列。

地攤時代:

怎麼低俗怎麼來

在2009年之前,電視台的種種題材限制,視頻網站的無序狀態,恰好為網絡自制劇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於是帶有軟色情、故事粗俗、製作成本低的短片應運而生。那時候的短片幾乎只滿足網友「好看」、「獵奇」、「刺激」等觀賞訴求,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製作也粗糙。但隨著國內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的與日俱增,這類短片卻成為廣告營銷市場的新寵。

這無疑給了視頻網站新的盈利靈感。微電影瞬間作為一個時髦的概念被構造出來。隨後,視頻網站播出的「網絡短片」大多處於「格式化」抄襲階段,選題和內容鮮有原創,克隆風行。

戰略轉變:

網劇登堂入室

隨著視頻網站的高速發展,在網站看影視劇的網友越來越多,由版權方發起的網絡視頻版權訴訟案也因此大量增加。在大力打擊盜版之後,視頻網站由300多家銳減至十幾家,熱門電視劇的價格也從原來的兩三千一集發展到後來幾萬一集,如今一部熱播劇的版權費用已高達百萬元。版權價格的飆升,一方面讓視頻網站資源變得緊缺,另一方面又導致同質化嚴重,觀眾沒有忠實度。在被動的競爭局面下,視頻網站試圖找到一條可以掌握主動權的新路。

此時,在中國大火的德劇《屌絲女士》為視頻網站提供了靈感。網絡自制劇在網站資源獨享、提高點擊率、規避「搶劇」的高成本、可植入廣告及多重開發等方面的優勢,讓其從開始的單純博點擊量,變成了視頻網站的重要戰略。

大咖加盟:

高品質網劇呼之慾出

進入2014年,網劇品質將進一步提升,最顯著的標誌是,以往大咖不願出演,或只願意客串出演,而今,這些人紛紛開始全情投入其中。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陳冠希將主演《探靈檔案》,楊冪、余文樂將出演《微時代之戀》,黃海波「賣」起《怪咖啡》,郭濤則將擔綱默劇《人生指北》……除此之外,鄧超、文章等明星都表示有拍攝網劇的意向。

從目前來看,網絡自制劇不缺錢、也不缺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高品質的網絡自制劇已經呼之慾出。

中國網絡劇用了5年的時間,正在從地攤貨逐漸向主流蛻變。

【追問】 國產網劇,拿什麼來盈利

從表面來看,中國網絡劇似乎要迎來真正的曙光了,但避不開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大明星、大製作、大投入是否會換來與之匹配的回報?而這恰恰決定了網絡自制劇的未來。

最好的時光:

電視台沒有的網劇都有

SMG尚世影業總經理蘇曉表示,現在的電視劇題材狹窄,電視台許多十點檔都被綜藝節目取代了,從這個角度看,網絡自制劇優勢明顯。蘇曉指出,現在單純為年輕人考慮的電視劇少,他們更願意在網上追韓劇和美劇,所以,網絡自制劇的市場空間很大,也很容易培養品牌。另一方面,網絡自制劇的題材可以拓寬,與世界流行的題材同步,如玄幻、穿越、校園、犯罪心理劇等不能在電視上播的,網絡上卻可以。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網絡自制劇一定是「朝著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的方向發展。此外,網絡自制劇還有制、播、運營三點一線的優勢,前期可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讓有經驗的影視製作人士參與其中,讓他們瞭解什麼是互聯網所需。而這些,恰恰是電視台很難做到的。

看上去很美:

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環

藝恩諮詢劉翠萍分析說,這兩年的網絡自制劇有了很強的品牌植入,「這既是一種資金積累,也能通過獲得品牌廣告的青睞,支撐網站對自制劇繼續增加投入。」

據統計,目前網絡自制劇的投入成本僅是同類題材電視劇成本的1/3,多以小成本喜劇和情景劇為主。過去的兩年中,不少視頻網站都在嘗試以廣告客戶「私人定製」、貼片廣告等方式來回收成本。現在的問題是,視頻網站仍以購劇為主,網絡自制劇的回報相比購劇的支出只是杯水車薪。專家指出,現階段的網絡自制劇尚不足以幫助視頻網站實現整體盈利。

背後的隱憂:

離盈利還有一段距離

早在2010年,網絡自制劇模式曾不被看好,主因之一就是不能帶來實際效益。時間過去了3年,不被看好的網絡自制劇已從非主流進化到主流狀態,且在2014年將迎來它的春天。但說到盈利模式,網絡自制劇還在探索中。

蘇曉認為,跟影視製作公司的資金鏈一樣,熱錢也同樣存在於網絡自制劇產業中,因為市場關注度高,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完善的資金市場。在盈利模式上,除了廣告收入之外,網絡自制劇未來能否走通付費點播這條路是很大的挑戰。「不能只是簡單地靠廣告,也不能只是電視廣告的轉移,傳統免費很難實現盈利,但當網絡自制劇內容足夠好,渠道好,觀眾有期待值,付費點播也不是沒可能。而且網絡付費方式簡單,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難度。」但目前網絡自制劇質量離精品劇還有很大差距,首先要提升製作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32

【案例】魔獸、暗黑、星際 暴雪三大IP養成記

http://www.iheima.com/thread-5008-1-1.html
2013年暴雪嘉年華(Blizzcon)現場,開幕式主舞台8塊大屏幕漸暗,一陣風沙吹過Blizzard的燙金LOGO,迷霧中走來星際系列主角吉姆雷諾。一瞬間,現場兩萬人同時歡呼、鼓掌、口哨,氣氛熱過兩年前在同一個地方公佈備受好評的《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的開場CG。
  
隨後暴雪三大IP中的大Boss,暗黑的「大菠蘿」、魔獸的阿爾薩斯、星際的女王凱瑞甘悉數現身,與雷諾及其戰友諾娃、暗黑中的大天使泰瑞爾大戰。暴雪新遊戲《風暴英雄》的首個CG如是。
  
對於暴雪的粉絲來說,或許最興奮的,莫過於自己喜歡的來自不同遊戲的角色,可以在同一個遊戲中同場競技。


風暴英雄宣傳圖
當我們的業內沙龍終於開始討論IP的時候,暴雪運營自己原創IP的經驗已有多年:以產品本身的質量為基礎,暴雪為旗下產品和自己公司贏得了遍佈全球的粉絲;隨後,暴雪基於IP做衍生的周邊產品,輔以暴雪嘉年華的舉行,將粉絲們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這一次,要推出的是集三大IP於一身的《風暴英雄》。
  
暴雪的三大IP:魔獸、暗黑、星際
  
1991年,60後Michael Morhaime,和他兩位同學Allen Adham、Frank Pearce,大學在讀期間組建了「硅與神經鍵」遊戲公司。作為《龍與地下城》、《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的死粉,三位創始人和「生活大爆炸」裡的四位Geek一樣,對遊戲有天生的熱情,之後他們創造了遊戲史上的三大IP:魔獸、暗黑和星際


爐石以魔獸為背景
  
「魔獸系列」第一款作品,即時戰略(RTS)遊戲《魔獸爭霸:人類與獸人(Warcraft:Orcs & Humans)》誕生於94年,公司更名為「暴雪娛樂」之後。剛開始,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沙丘魔堡》的跟風之作而已;如今,20年過去,「沙丘」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而「魔獸」卻被銘記。這個IP之下,共誕生了3代RTS遊戲,1款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魔獸世界》(4個資料片),和最新的策略卡牌對戰遊戲《爐石傳說》。
  
暗黑系列」,以動作角色扮演遊戲(ARPG)《暗黑破壞神(Diablo)》的姿態,於1996年登場,共有三部ARPG遊戲。2000年推出的《暗黑破壞神2》成為經典,至今仍活躍在網吧的電腦裡以及諸多懷舊黨的硬盤中。暌違12年之久的《暗黑破壞神3》,據暴雪官方公佈,全球全平台銷量在今年2月達到1500萬份,新資料片第一週銷量270萬份。國內研發商學習這款遊戲的遊戲體驗,推出了不少類「暗黑」遊戲。


大菠蘿讓暗黑玩家等了十二年
  
星際系列」是暴雪最新的IP,有兩款RTS遊戲。98年推出的第一款《星際爭霸》,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2月,銷量超過1100萬套。在《魔獸爭霸3》出現之前,《星際爭霸》幾乎就是電子競技的代名詞。該系列2代於2010年發行,可能由於是復刻初代,相比遊戲性,人類吉姆雷諾和蟲族女王凱瑞根之間的糾葛更牽動玩家的心。

運營:打動人心的好產品+高標準的運作
  
IP的打造和運營,簡單說即是用好的內容生產一個產品,通過產品本身的質量獲得一定用戶,經過宣傳擴大,生產周邊產品和續作再次擴大影響,世界上玩IP的大廠如迪斯尼,均是這種玩法。
  
這個思路落實到暴雪上,兩大方面:以高標準的運作方式,輸出打動人心的好遊戲。流程是研發出一款好玩的遊戲,抽出其中的故事、人物或者美術資源等使其能成為獨立IP的元素,產出周邊和續作。
  
而讓這一切能起效果最基礎最核心的一點,是要有一個統一有方向高品質的運作標準,管理這些所有的產品(包括遊戲、上述周邊、展會等)。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只有不斷以高品質的,能夠適配這個IP的產品疊加在一個IP上,才會有不斷擴大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品牌效應。(以變形金剛為例,汽車就與其非常適配)
  
這裡所說的打動人心的好遊戲,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遊戲性和故事。遊戲性保證玩家願意完整體驗遊戲,而其中的故事、故事裡的角色、故事營造的世界……使其成為可以傳承的IP。
  
這一思路運用得最好最完整的,是「魔獸系列」。從RTS,到MMORPG,再到卡牌對戰,跨越三種遊戲類型。輔以輸出適配的周邊如小說、設定集、畫冊、電腦配件、服飾、手辦、公仔等,還有授權出品的集換式卡牌遊戲,和正在拍攝的電影。周邊的作用在於,增加收入的同時,提升用戶對相應IP的粘性,增加IP被新用戶認知的可能性。隨著之後電影的推出,因電影的受眾更加廣泛,魔獸世界的故事,將會被更多人知曉。


暴雪嘉年華現場
  
另外,暴雪嘉年華(Blizzcon)也是暴雪的一記妙手,通過展會把上述內容集中式體現在所有粉絲面前,實現傳播內容、用戶溝通、輸出產品、強化品牌等多個功能,在目前遊戲市場上僅此一出。騰訊嘉年華承載的內容與之相比還有些距離。
  
新的挑戰:集合三大IP的《風暴英雄》和未來其他的可能
  
現在,暴雪正對旗下IP的價值最大化,進行全新的嘗試,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團戰遊戲《風暴英雄》。暴雪三大IP中的知名角色都有可能植入到這款產品中。


  風暴英雄原畫

植入多個IP的產品,如《拳皇》結合已有IP和原創新內容,讓新作風頭蓋過舊作的產品,其實並不多見。但2011年公佈雛形,已獲得眾多粉絲認可的《風暴英雄》,因暴雪之名值得期待。
  
不過它依然面對三個挑戰:一是暴雪新產品的品質能不能配得上堪稱三大遊戲世界最強IP;二是作為三個賣點不同的IP,雜糅進一個全新的遊戲類型裡也有一定風險,如玩「暗黑」的人未必喜歡《星際爭霸》;三是雖然暴雪強調這款遊戲的獨特性,卻依然擋不住市場靜觀它與《英雄聯盟》、《Dota2》之爭。
  
《爐石傳說》的風靡,《暗黑破壞神3》熱度持續,《魔獸世界》迎來新資料片,《星際爭霸2》第三部,這些新內容仍在不斷產生,為三大IP注入無數新的可能性。
  
暴雪自研延續IP的新品,被猜測會有三個思路,一類是正統續作,星際3,暗黑4這樣的。一類是用同一個IP但是另一個類型的遊戲,如魔獸世界和爐石,星際可以將其中的飛行器拿出來做一款「星際打飛機」。還有一類有可能是把大型遊戲中受歡迎的內容摘出來做一個獨立的遊戲。如魔獸世界中的「寵物對戰」、「競技場」、「戰場」,星際爭霸中自制地圖裡的塔防類地圖。
  
近年來,移動遊戲市場崛起,暴雪通過《爐石傳說》iPad版的試水,在逐漸試探這市場。以小團隊快速研發《爐石傳說》的開發方式,也證明暴雪完全可以適應移動市場的節奏。所以我們可以預測暴雪推出移動遊戲的可能性非常高,而「寵物對戰」和「星際打飛機」這兩種玩法目前是最適合在手機上展現的。


 魔獸世界中寵物界面
  
衍生產品方面,魔獸電影同樣讓人期待,全球兩大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和環球影院,分別植入最受歡迎電影園區,如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盜」和環球影院的「變形金剛」。如果魔獸能獲得票房的認可,或許正版的可以讓人走進體驗的「魔獸世界」將成為現實。
  
本文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650

生物燃料2.0:商業化黎明前的暗黑紀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406/t20140623_604309.htm
在航空領域,生物燃料因低價、綠色而成明日之星。藻類等非糧生物燃料開始興起,傳統能源巨頭頗有興趣,初創企業卻在資本市場艱難求生。新一代生物燃料距離成為商業可行的目標,還有多遠?

  陶娟/文

  到2015年年底,所有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從倫敦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都將以有機垃圾(紙、食物殘渣、廢草和其他有機殘渣)為燃料。負責此項目的生物燃料工廠倫敦綠色天空目前正在緊張施工中,建成後,該廠每年將接收約50萬噸城市垃圾,並將它們轉化為6萬噸噴氣燃料。

  儘管這一產能與傳統煉油巨頭無法相提並論,城市機場也是倫敦五大機場中規模最小的,看起來一切還只是場先鋒試驗,不過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工程,呈現的正是能源界變革的序曲。

  航空界的燃料革命

  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可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且具有清潔性和可再生性,更有利於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源自給率。和人們想像有所出入的是,比起汽車製造商,航空公司有著更強的動力開發生物燃料。內在邏輯並不複雜,汽車燃油費用由個體消費者負擔,而航油成本卻由航空公司承擔。近年來,由於原油價格一路上漲,據波音公司介紹,噴氣式發動機燃料的價格自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目前每升接近6元。航油費用佔到航運成本的40%,成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其二則是航空公司的碳足跡更易追蹤,2011年歐盟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強制性徵稅。每家飛往歐洲機場的航空公司能分配到一定限額的碳排放額度,超出部分則需要購買。

  此外,汽車業節能主打油電混合動力,特斯拉等甚至已實現純電動,但對飛機而言,其所需的能力密度遠非電池可以提供,液態燃料必不可少。因此,新一輪生物燃料革命中,航空界反而傾注了更多興趣。空客公司預測,2030年生物燃料將佔據噴氣燃料的三成。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則更為激進,2020年時生物航煤就將達到航油總量的30%。倫敦綠色天空的合作方即包括英國航空公司,且現階段並不以成本考量為第一要素。

  同樣,日本IHI公司也於2013年宣佈將量產以藻類為原料的航空生物燃料,最快於2018年在東南亞等地投產,價格也將下降到目前生物燃料均價的1/10左右。

  與此同時,航空生物燃料技術上的可靠安全性也逐漸得到論證,為其實現商業量產拉開了帷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發佈的一項飛行測試研究顯示,商用DC-8飛機在飛行試驗中使用亞麻植物油製成的生物混合燃料,在升至39000英呎高空時發動機性能仍未受影響,此外,其碳排放量相比使用傳統燃料降低了三成。

  2.0時代誰在佈局?

  最初,人們以玉米、大豆、甘蔗等製作生物燃料,以美國為例,由於政府強制規定汽油生產商在混合燃料中加入乙醇,2009年時,美國約有41億蒲式耳的玉米作物用於生產乙醇,佔玉米總產量的33%。比爾·蓋茨也曾斥資84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玉米乙醇廠商Pacific Ethanol(PIEX.NSDQ)25%的股權。

  不過玉米這類易發酵的物質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為人類提供主食,因此隨著全球範圍內乾旱引發農作物價格上漲,2008年美國曾經最大的乙醇公開交易企業VERASUN公司宣佈破產,全美15%的乙醇產能遭到閒置。而一些人道主義組織更是對「非洲人正在挨餓,美國政府卻還補貼用玉米來制乙醇」感到憤懣不平。無論是從經濟價值還是道德取向考量,昔日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發展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美國因而降低了此類補貼。

  相較之下,2.0時代的技術宗旨很鮮明—尋找非糧食作物作為原料,正如倫敦綠色天空項目及日本IHI公司試圖摸索的那樣,藻類、有機類垃圾、森林廢棄物等,正逐漸成為主角。而崇尚綠色能源的企業也身體力行,致力於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如蘋果建於北卡羅納州的數據中心,通過生物代謝物產生沼氣能源,提供系統動力。更為龐大的生物燃料項目則多見於地方政府的規劃中,如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政電力公司2008年宣稱,將用20年時間建立一家生物質發電廠,主要原料為廢木料,建成後發電量約 100 兆瓦,項目總預算高達23億美元。

  美國能源部預計,到2017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場規模將達811億美元,相比目前增幅逾1倍。在此預期下,風險資本與傳統的能源巨頭共同加速,推動商業化生物燃料項目的量產。如殼牌公司與生物催化酶技術領先的Codexis(CDXS.NSDQ)共同開發生物燃料,埃克森美孚斥資1億美元研發以藻類為原料的生物燃料。而杜邦在美國愛荷華州設立的纖維素乙醇生產基地採用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年產3000萬加侖燃料乙醇。在美國,該領域的不少初創企業更在風投資本、種子基金襄助下完成原始技術積累,並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先行者仍存風險

  2.0時代「變廢為寶」的理念看來頗為動人,但技術風險和商業回報才是市場和企業最為關切的。前途儘管光明,道路卻不免曲折。2014年4月,國內媒體曾掀起一波報導生物燃料的小高潮,稱美國生物燃料公司KIOR(KIOR.NSDQ)、Pacific Ethanol(PEIX.NSDQ)一週時間股價翻番等,但深挖其背後的發展歷程及長期股價走勢,卻是另一番殘酷現實。以KIOR為例,其2011年登陸納斯達克,由瑞信、瑞銀、高盛三家作為承銷商,但彼時其不僅沒有創造利潤,甚至還沒有產生一分錢的營收,完全處於燒錢研發階段。

  KIOR的特色在於定位鮮明,自2007年成立起即追求將非糧作物轉化為再生能源,並成功開發出生物質液體催化裂化平台,能夠將多種碳纖維生物質轉化為優質汽油和柴油,減碳效應也明顯高過美國相關法律規定。此外,對於需要用玉米或者有機垃圾為原材料的生物燃料項目,一大障礙在於原料價格波動大、收集困難,而KIOR地處林業資源豐富的密西西比州,當地的黃木松資源過剩率達17%且成本低廉,正是原材料的不二之選。KIOR上市前一直依賴股權和債務融資,而上市目的則是籌集更多資金,建立能源工程,將這項技術進行大規模商業化。

  除此之外,當時KIOR還提前鎖定了Hunt Refining、Catchlight Energy以及聯邦快遞等客戶,分別簽署了5年、2年、2年的石油、汽油和柴油以及燃油購買協議。方向正確,技術領先,成本可控,客戶現成,這一切因素疊加在一起,似乎只要工程上馬,利潤就會滾滾而來。資本市場也無懼KIOR零收入的尷尬,在其募資時大力追捧,市值一度高達23億美元。

  不過,從研發到大規模商業量產的轉換並不順利,儘管2012年KIOR艱難突破零營收,但虧損額卻進一步擴大,2008年虧損額為586萬美元,2012年已虧損9618萬美元(圖1)。自上市以來,KIOR股價已跌去98.6%,2014年5月20日收盤價僅為0.512美元/股,而同期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54%(圖2)。

  值得注意的是,KIOR並非個例。以藻類燃料為主營的Solazyme(SZYM.NSDQ)上市迄今股價下跌了56%,2014年隨著產能增加股價才稍有起色;以微生物發酵技術見長的 Amyris(AMRS.NSDQ)2010年上市之初也曾被華爾街熱捧,股價一度飆升至33美元/股,但規模化量產卻遭遇技術瓶頸,2012年股價已跌至2美元/股之下;另一家領先的生物燃料公司Gevo(GEVO.NSDQ)曾經接受政府百萬美元資助,以進行以草類和木屑為原料生產纖維素燃料的研究,後卻不得不放棄項目,轉攻玉米生物基化學品。可見,生物燃料2.0時代,距離商業意義上的成功,仍有不短的距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7

微信營銷「暗黑產業鏈」:買粉絲刷閱讀量買家:「5元500粉?」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36.html

賣家:「親,5元500粉不穩定,容易封號,容易缺貨,現在沒貨哦。我們現在有15元500粉,高質量粉絲,不同頭像,不同地區,不同簽名,不封號,不掉粉哦。」

買家:「怎麼能保證不掉粉呢?」

賣家:「因為是仿真粉。」

買家:「怎麼操作呢?」

賣家:「提供微信號就可以安排了。」

買家:「不滿意能退貨嗎?」

賣家:「不能!」

這段對話,背後呈現的是一個微信營銷產業鏈的「暗黑世界」:買賣粉絲、刷轉發、刷閱讀量、加盟代理……各種欺騙、利益糾葛,在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朋友圈、公眾號中,正醞釀著強大的黑色力量。

■「暗黑手段一」 數據造假,閱讀量增十倍

2014年,互聯網營銷圈最紅火的,莫過於微信自媒體營銷。無論是傳統廠商還是新銳互聯網廠商,都忙不迭地在各類微信公眾號上投放了大量的資金。

「公眾號能看到打開、轉發等這些數據,我們覺得廣告效果清晰可見。」一家金融機構的廣告投放人員告訴記者。很可惜,所謂的廣告效果的確清晰可見,卻未必精準——也許只是Photoshop的神筆。

「我的公眾號粉絲量10多萬,發佈一篇廣告價格過萬,那至少也得給客戶一兩萬的閱讀量才能交代吧。不過內容多了,打開數真不會有那麼高,為了忽悠廣告商,只能用PS改,PS技術只要過關,幾乎能弄假成真。」一業內人士說。

「PS的都是小兒科!」另一位技術類自媒體運營者周先生對於這樣的手段不屑一顧,他打開筆記本,現場為記者演示了更高級的造假方法。打開瀏覽器,調用某個特殊功能,然後在出現的一大串字符中修改了幾個,頓時一篇閱讀量只有1201次的帖子變成了12019次,變成了10倍的閱讀量。更神奇的是,微信統計系統給出的統計圖表也隨之改變。而且無論你怎麼移動放大瀏覽器頁面,都不會看出有漏洞。

■「暗黑手段二」 粉絲的標價買法令人咋舌

當越來越多廣告主對公眾號數據出現擔憂後,有些精明的廣告主就會要求微信公眾營銷號必須為廣告主的官方微信號引導粉絲,為了甄別來源,還要求粉絲關注後輸入特定字符串,既可參與抽獎又可做推廣效果的甄別。

事實上,上述那個曾被視為妙招的應對手段,很快也遇上了「暗黑世界」強力拆招——當記者詢問某淘寶賣家如何購買微信粉絲時,對方傳來了一個龐大的圖片文件夾,裡面滿是粉絲類別庫,包括「帶文字頭像」、「非主流(男)、「計算機IT(女)」等。淘寶賣家告訴記者,買粉絲能指定頭像,地區,性別,回覆內容等。而其中地區粉和回覆粉是價格比較昂貴的類別。

許多商家運營公眾號,更多關注本地生活,需要精準營銷,往往會格外要求必須是本地的粉絲。而許多每月收取數萬元為商家運營微信號的服務公司,一旦遇上粉絲增長不利,就只能購買地區粉。如上述淘寶店報價是,地區高質量粉絲1元一個,20個起拍。

所謂回覆粉,則是關注公眾號並回覆一次的粉絲,回覆的內容可由買家決定。有淘寶賣價報價0.2元一個,回覆一次,能制定內容,也是20個起拍。有的賣家報價是0.18元,10個起拍。「對於那些需要為官方號導流的微信廣告,尤其是需要回覆特別字符串的,就必須靠回覆粉來應付了」,一位公眾號運營者表示,他就曾經遇到過廣告投放客戶這樣的要求,為確保效果,被迫買了些保底。

■「暗黑手段三」 閱讀量隨便刷到滿意為止

近日,打開手機微信的一些公眾號,你也許能看到公眾號文章的上面會顯示閱讀量,文章下面會顯示點贊數。兩個看似不起眼的變化,雖然僅限於很少的公眾號範圍,這已讓業內躁動起來。

一公眾號運營者小夏說,有的宣稱自己粉絲數萬,實際可能只有上千,而如果公開閱讀量和點贊數,那意味著數字透明了。

一資深自媒體人說,閱讀數公開了沒關係,在淘寶平台上早有一套成熟的「刷閱讀量」的產業鏈。

昨天,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微信」二字,上萬的搜索結果呈現。在一家三鑽的淘寶店中,對於「刷閱讀」的這樁買賣,它給出了確切的報價:圖文閱讀500次5元,原文閱讀100次8元,分享轉發到朋友圈100個25元。

據記者拿到的一份第三方微信營銷平台的報價,在各項微信營銷的方式中,增加原文閱讀量報價都相對較高,轉發1000次就需要80元; 分享轉發的報價也相比其他營銷方式偏高,一個轉發就需要2.5元。

關於「點贊」,昨天一淘寶賣家說,目前這項業務還不接,正在進行「優化」中。此前騰訊(125.2, 0.70, 0.56%, 實時行情)關於點贊營銷進行了嚴打,導致不少第三方微信營銷公司暫停了這一業務。但有賣家推出類似功能,100贊15元,朋友圈評論0.3元一條,評論一次,可以制定內容。如果是點贊+評論,價格就是0.4元一個,評論一次。看上去增加了互動性和活躍度,製造的也是一種表面繁榮。

■「暗黑手段四」 造假服務還可代理加盟

昨天,記者在一淘寶店詢問各種微信營銷產品價格時,客服還發來一個鏈接,申請註冊就可成為代理商。實際上,淘寶店的生意只是「小生意」,記者統計了一下,一個3鑽賣家一個月賣粉絲、賣閱讀量等,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3萬元多,而發展代理,可能一個就能帶來千把塊錢。

在這家淘寶店背後的加盟體系中,代理商是分等級的,有普通代理、金牌代理、核心代理和超級代理。不同級別的代理享受的待遇不同,「普通代理的費率是180%,金牌的費率是120%,如果是核心代理和超級代理,則可以拿到成本價,即費率100%。」淘寶店家的客服對記者說,比如增加1000個粉絲,普通代理拿到的價格可能是15元,金牌代理拿到的價格則是10元,而核心和超級代理拿到的價格只有8.3元左右。代理如果把這個價格轉賣給其他公眾號運營者,能夠從中獲得差價和利潤分成。

不過,要成為金牌代理需交費600元,核心和超級代理分別是4000元和8000元,都可以在線申請,直接通過支付寶付款。

記者發現,在這個微信第三方的營銷平台上,你能看到業務的類型除了買賣粉絲、刷圖文閱讀、朋友圈點贊,還有微信資質認證、公司代理註冊、微信號出售……多達16項細分業務。一個公司代理註冊的默認零售價就達9000元,開通公司網銀的價格達900元; 微信平台設定,一個推廣系統的報價就高達9萬元。

CPS(按效果付費)才是真刀真槍

目前,什麼才是最靠譜的公眾號營銷方式?CPS(按效果付費)。按效果點擊付費,殭屍粉都「見光死」,因為直接涉及到資金交易,無法作假。比如某公眾號,內容主要是海外明星的各種穿著時尚照片,在培養了上萬的粉絲之後,其對很多淘寶賣家有很大吸引力,衣服貨品在這個公眾號展示一下,就能帶來10%甚至更高的成交量,公眾號則從這部分成交額中進行提成。

「所有的CPC(按點擊收費)的公眾號,就目前來看,數據造假都是比較普遍的問題。CPS才是真刀真槍的,當然價格也相對較高。」一業內人士說。「我的公眾號粉絲不多,所以很多廣告主都看不上眼,一般廣告單價也只有三四千元。但其實我粉絲忠誠度很高,消費能力也很強,絕對是優質粉絲。最近幫某個互聯網金融企業做了個推廣,根據推介的粉絲數量和銷售金額分成,輕鬆就達到將近2萬元的佣金收入,比廣告費強多了。」一位公眾號運營者這麼告訴記者,他期待微信乃至互聯網營銷全面CPS的時代早日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91

晉升總沒份?先搞定暗黑性格吧

2015-02-02  TCW  
 

 

這是一個發生在員工數超過六千人的台灣大企業真實案例。

A君,二十八歲,企畫人員。看見同事走來,不管熟不熟,總是熱情十足稱兄道弟;遇到老闆交代任務,還搞不清楚狀況,總口沫橫飛說好。然而,企圖引發他人注意的「戲劇化」表現,根據首位提出性格和組織效能結合的心理學家羅伯特.霍根(Robert Hogan)的說法,則是隱藏於表象下的「黑暗性格」表現。

但你相信嗎?黑暗性格輕者會影響升遷,例如上述A君,在老闆眼中認為他「太愛演」,覺得他辦事不牢靠,只會說不會做,部門主管晉升總沒他的份;嚴重者,是公司在人才晉用和留才成本上的浪費與錯置。

曾為《財星》五百大企業如嬌生(Johnson & Johnson)、AT&T等公司協助企業做好接班人計畫和人才管理的美國人資界大師霍根,根據他的理論所研展出的人格評測,超過三十年,累計四十多個國家、四百多種職業、逾三百五十萬中高階經理人參與,可信度和規模遠勝其他性格測驗,並被廣泛運用於外商。在台灣,舉凡聯發科、光寶、勤業眾信等企業,也拿來當作選拔關鍵人才工具。

看得見的刻板印象常誤人

只是「性格」真的能預測一個人的職能表現嗎?

普遍而言,一般人在職場中的績效表現,包括能力、知識、經驗和性格四方面,其中,性格屬於冰山下看不見的部分。而性格測驗能看出一個人在壓力下隱藏的耐挫力,以及面對錯誤決策回應時表現的行動力,得以評估是否能為晉升梯隊的一員。

性格測驗可減少單靠面試等刻板印象決定去留,因而失去寶貴人才。「賈伯斯對蘋果電腦來說是一個好的決策者,但性格上卻是個自私鬼,如果去面試可能不會被錄用,所以他只能去創業,」霍根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說。

他指出,企業組織就像獅群,多半獅子負責打獵,還要負擔保護小獅子的安全,而少數獅子就像「寄生蟲」,自私的發號施令卻不做事,則容易造成「劣幣逐良幣」情況發生,萬一變成領導者則可能成為剛愎自用的「暴君」。

解方:了解暗黑面再轉化它

以霍根性格調查問卷中,反映個人在他人眼中形象及個人工作潛力的HPI測驗為例,其中若「調適」和「抱負」兩個面向高,則屬高潛質人才。「調適」顯現一個人面對事情判斷的沉著、冷靜程度,「抱負」則是評估一個人是否具備競爭性,渴望晉升成就的性格。

若反映個人在壓力下可能產生的態度行為,以及風險所能承受缺陷性格的HDS測驗中,缺乏恆心性格的「激動」和過於擔心被批評的「謹慎」兩個面向是低的,則是高潛力人才辨別標準。

「理由是,好的經理人特質應該是具備好奇心和彈性的,」霍根的觀察與上述調查不謀而合。他認為剛加入Google董事會的福特前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和日產汽車執行長戈恩(Carlos Ghosn)正是符合上述好性格與降低黑暗性格比例,進而轉化為好領導者的例子。

提早了解自己的黑暗性格,不僅可以避免失去升遷機會,也減少企業育成菁英人才成本的浪費。

一位任職於全台流通業店數最多的人資經理指出,「三百六十度職能評鑑是針對現有能力評估,性格測驗則是對未來性的人力盤點,因為性格常是隱藏起來的。」為了提早人才的準備,該集團一年花費在性格評測成本近百萬,只要是帶人主管就必須進行測驗。

理由是什麼?評估後,性格就能改變嗎?「能力常常沒問題,但是否有企圖心等性格問題,則是主管們常常考量的,」人資經理表示這是晉升或推薦人才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性格之重要在於是隱性的,而用人判斷往往倚靠主觀印象就容易錯過好人才。這位人資經理以一位任職於營業單位的七年級生為例,無論表達或業績呈現上非常優秀,但在跨部門會議上,積極表現等於是「踩過線」,在同事或其他部門長官中留下不佳印象,但他自己卻不知道。所以,每當推舉晉升或輪調時,總會被質疑。

透過性格測驗分析,身為人資主管的她,一方面會告訴部門主管,該員工求表現的動機是好的,因為他的性格傾向是外顯的;另方面,也會提醒該員工,對於直率的表現要懂得修煉和控制。「理解這個人,才能用這個人,也減少重點人才育成浪費,」她說。

光寶科技人力資源部資深經理曹欣之也表示,「早在二○一一年就導入,不管是選才或晉升都會用到。」透過員工在壓力下缺陷性格的了解,在「抱負」、「社交」、「好奇」或「學習」面向高,是具備高領導力潛質人才,「不放錯位置,增加績效,也降低用人成本,」他說。在兩岸挖角頻頻的今日,光寶的人才留置率高達九成,相較同產業高出一成。

好領導要從錯誤決策中學習

另一方面,性格也攸關決策力,而決策力則是領導者最重要的「配備」。但「平均而言,領導者的決策有一半是錯誤的,而決策往往跟性格判斷有相關性,」這是霍根五年下來、從超過五千位北美經理人測驗中發現結果。

霍根認為,有人做決策是文字導向、有人是數字導向;有人選擇靠數據驅動、有人決策來自直覺。「沒有好壞對錯,但確實反映你的性格,」他強調。不過,霍根不以決策錯誤為忤,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從錯誤決策中學習的行動。他以電影《教父》第二集經典台詞為例,「我將改變,我將改變——我已經學習到我有更大改變的強度」。霍根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每天都在做無數決策;領導魅力和勝出關鍵,在於如何從決策失敗的黑暗面中學習的速度。

解方:性格難改,但行為能

只是,性格真的能改變嗎?東方有「三歲定終身」的說法,亦有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說,更甚至《哈佛商業評論》也曾為文點出:「一個人在家的私下性格並不等同於職場績效表現。在家懶洋洋,不代表業績不好。」

面對種種疑問,霍根並沒有立即回應。他舉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例,認為她屬於利用戰略尋求長期報酬、以直覺經驗為基礎才下決策的政治家領導者類型。而霍根也提醒類似這樣性格的典型,要避免過於傾向戰略思考犯下錯誤,他建議下決策時,不妨多增加短期或小的戰術成功率,更能累積戰略決策的經驗,以免陷入過於直覺的判斷泥淖。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成立一個小組,而非一個人決策。再次提出「性格決定一切」的質問時,霍根的回答是:「性格不會改變,但行為可以改變。透過性格評測,可以自我覺醒,進而改善你的績效表現。」其實換個角度想,有時「黑暗性格」反而是前進動力,當然前提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圖表】抓出阻擋升遷的性格,大師測驗馬上試做!霍根性格測驗包含3部分,相較於一般企業使用的「DISC」人格測驗,涵蓋面更廣,參考價值也比「360度職能報告」更具未來性。正式測驗題目達200多題,本篇測驗為簡易版本,結果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309

震驚歐美財經界,比小說更暗黑的金權遊戲 俄羅斯大亨為何淪為普丁追殺對象

2015-11-09  TCW

有天,一位村民巧遇魔法魚,意外獲得一個許願的機會。當村民準備做決定時,魔法魚說無論你拿到什 麼,鄰居也會獲得一樣的雙倍獎賞。一聽到這條件,村民語氣平淡的說:「這樣的話,請挖出我一顆眼睛。」這,就是典型的俄羅斯作風,也是比爾.布勞德 (Bill Browder),從俄羅斯呼風喚雨的企業鉅子,變為普丁政權下紅色通緝令主角的真實故事??。

第一幕 假象

我天真的以為,普丁是真心想要改善俄羅斯的投資環境,一切簡直完美得不像現實??。

我在俄羅斯一切相當順遂,《金融時報》封我為金融市場的年輕成功案例,而坐擁這一切的,只是事業剛起步兩年的三十三歲年輕小伙子。

不過,一九九七年的亞洲經濟危機,我錯得一塌糊塗。我忽略一個事實:全球市場是高流動性的大海,當大戶在亞洲虧損,他們隨即拋出高風險證券,俄羅斯成為拋售的首選。

這形成一種致命局勢,等市場跌勢終於和緩下來,我的基金已蒙受九億元損失(編按:本文幣值皆為美元)。

當時首要之務是阻止基金所投資的公司面臨大規模利益侵占行動。因俄羅斯政府違約,赫密塔吉基金九○%市值已憑空蒸發,而現在寡頭又密謀奪走僅剩的一○%。若不採取因應措施,基金勢必一毛不剩。

這類盜取利益的行動可見於所有產業,其中最嚴重的公司還是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龍頭:俄羅斯天然氣公司

俄羅斯天然氣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公司之一,規模是艾克森美孚八倍、英國石油十二倍,然而,俄羅斯天然氣卻以九九.七%的折扣,將蘊藏的寶貴資源低價賣給這些公司

為什麼這麼便宜?因為大多數投資人都認為該公司九九.

七%的資產早就被掏空,要是我能證明市場認知有誤,就能賺回不少錢。

透過資料庫,我們得知俄羅斯天然氣共出售七座油田,全以不可思議的低價賣出。其中較明目張膽的案例是俄羅斯天然氣的子公司西伯利亞油氣公司。一九九八年,這家公司為蘊藏量相當於十六億桶石油的油田取得營業執照。我們估計這家子公司市值五億三千萬,但買主卻以一百三十萬價格購買西伯利亞油氣公司五三%股份。若以公平價格計算,他們等於省下九九.五%!

最震撼的是,市場一向認為這家公司的天然氣及石油已被侵占殆盡,因此才會以九九.

七%折扣的低價賣給西方同業。然而我們已證實,他們仍坐擁超過九〇%的蘊藏量。

接下來,我做了不尋常的舉動。我將俄羅斯天然氣的檔案交給西方主流新聞媒體。

第一篇報導出現在《華爾街日報》,內容指出這座遭竊的油田還保有豐富天然氣。隔天,《金融時報》跟進,詳細記載俄羅斯天然氣內線交易。

大規模報導對俄羅斯產生了影響。公司執行長遭解雇,而做出這項決策的人正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消息一出,公司股價立即上演單日大漲一三四%。

見識可觀效應後,我決定揭發其他公司的貪腐消息。一旦媒體報導,普丁政府通常都會介入處理,矯正貪腐風氣。

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普丁放任我揭露弊端,原因在於我們的利益有陣子相互重疊。普丁雖然是總統,但總統實權已被寡頭壟斷,奪回權力自然成為他的首要之務。基本上普丁一開始抱持「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理念,因此他利用我的調查,打擊寡頭政敵。

許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寡頭不乾脆把我做掉,這是很好的問題。拯救我免於喪命的並非有人害怕違法,而是疑心病。有鑑於我每次對抗寡頭都引來普丁介入調查,大多數人也就因此認定我是「普丁的手下」,沒人敢碰我。

二〇〇三年十月,即時頭條報導尤克斯的執行長(也是俄羅斯最有錢的人)霍多科夫斯基遭捕,接著俄羅斯政府沒收霍多科夫斯基手中三六%的尤克斯股份,使雙方衝突升溫。

二〇〇四年,霍多科夫斯基遭處九年徒刑。

霍多科夫斯基被判有罪後,大多數俄羅斯寡頭陸續找上普丁並對他說:「我要怎麼做,才能確保不會坐在牢中?」我不在現場,但我猜普丁的回應會像這樣:「百分 之五十。」這裡的五〇%不是給政府或總統行政辦公室,而是普丁本人。我不清楚確切百分比,但我確定的是在霍多科夫斯基的案件定讖後,我和普丁的利益不再重 疊。寡頭已然成為他的「手下」,他也順利鞏固權力。

不幸的是,當時我沒能察覺,我繼續採取和以前一樣的做法,對俄羅斯寡頭指名道姓,不過這時我不再是揭發普丁敵人的弊案,而是干涉了普丁本人的利益。

那時殺害外國人還是太過激烈的手段,最後他想出一個折衷辦法。二〇〇五年十一月,當我返回莫斯科時,我困在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無法通關,並遭俄羅斯驅逐出境。

第二幕

竊奪

這些人在覬覦我們的財產。但我們在俄羅斯已沒有任何資產,為什麼他們仍不明白?俄羅斯秘密警察只有這點能耐?

二〇〇六年,《金融時報》頭條:「俄羅斯著手調查布勞德公司的稅務申報情形」。我將新聞報導讀了三遍,那篇報導充斥著捏造的故事,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調查人員正朝布勞德先生是幕後指使者的方向偵辦」一句。

這令人感到不安。我們或許可以聘請俄羅斯最優秀的律師,但由於對手是不依法行事的執法官員,我們更需要的是情報,而且是國家安全局等級的情報。我們需要瓦 丁(布勞德員工)的情報來源,也就是二〇〇六年在我遭到遣返後情勢升高之際,曾警告瓦丁離開俄羅斯的人:亞斯蘭(布勞德祕密消息來源)。

三十分鐘後,他答覆:「想

知道什麼?」

「希望你能告訴我,上個星期的搜索行動是誰下令的,他們打算怎麼做?」瓦丁寫道。

幾分鐘後,訊息傳來。「是,我知道。國家安全局的K部門是幕後指使。他們希望撂倒布勞德,奪走他的財產。這次突擊只是開端。」我腦中湧現無數問題,其中最 想知道什麼是K部門?在按了好幾個連結後,我們在國家安全局網站上找到組織圖,K部門是國家安全局的經濟反情報單位。

我跌坐在椅上。想到自己成為K部門追殺的目標,還是難以承受。俄羅斯秘密警察正對我窮追猛打,我們已淪為所謂「俄羅斯突襲攻擊」的受害者。這類攻擊通常需要貪汙的警官配合捏造刑案、貪腐的法官配合核准資產扣押、犯罪集團配合除掉不願合作的阻礙。

這現象極普遍,俄羅斯獨立報紙《記錄報》甚至刊登各種「突襲」的價目表,凍結資產:五萬;提出刑事告訴:五萬;確保發出法院命令:三十萬。

謝蓋爾(編按:布勞德的俄裔律師)花了整晚研究,並在隔天來電解釋最新狀況:「馬翁及你其他兩家公司,已經重新登記為『冥王星』,地址登記在喀山。」喀山是韃靼斯坦的首府,屬於俄羅斯中部的半自治共和國。

「冥王星登記在誰名下?」我問道。

「一個叫維克.馬克洛夫的人,他在二〇〇一年被判殺人罪。」「所以,警方突襲辦公室,搶定一堆文件,再用殺人犯冒名重新登記我們的公司?」「確實是這樣。」謝蓋爾說。

「他們還使用這些文件偽造合約,聲稱你遭竊的公司積欠一家空殼公司七千一百萬,但其實你從未跟對方合作過。還有更糟的,他們將這些偽造合約提交法院,接著有位你根本沒聘請的律師出庭幫你的公司辯護。開庭後他隨即認罪,同意賠償七千一百萬元。」雖然這些手段極其卑劣,但一切都合理了。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他們的目的,他們想要赫密塔吉的資產,但我們早就全數撤出。這些傢伙花了幾百萬賄賂法官,最後只換來一場空。

我沉溺在愉悅心情中,直到瓦丁走進辦公室,神情不安。

「我剛收到亞斯蘭的消息。」

他將亞斯蘭的訊息推到我

面前。「這裡寫說『布勞德的刑事訴訟確定成立。案號401052。卡爾梅克共和國。鉅額逃漏稅。』」俄羅斯當局指控我涉嫌兩樁逃漏稅案件,逃稅的指控明顯是子虛烏有的虛構罪名。

二〇〇八年五月底,我請伊凡(布勞德公司營運長)帶著所有文件到我家,資料一字排開後,我們開始梳理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

「庫茲涅佐夫最後一次搜索銀行是什麼時候?」我問。

伊凡在文件堆中翻找資料。

「八月十七日。」「好。法院做出假判決的日

期是什麼時候?」

「聖彼得堡判決是九月三

日,喀山是十一月十三日,而莫斯科是十二月十一日。」「簡單來說,即使知道我們公司沒任何資產,這些混帳還是花了那麼多錢收買法官?」「顯然是這樣。」伊凡回答。

「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同時陷入沉默,一會兒後,我突然靈光一現。

「赫密塔吉二〇〇六年獲利

多少?」

伊凡打開電腦,調出一個檔案。「九億七千三百萬。」「那年我們繳了多少稅?」「二億三千萬。」「這聽起來或許很瘋狂,但你認不認為,他們試圖爭取二億三千 萬的全額退稅?」「這太誇張了,稅務機關不可能同意。」到了星期一,伊凡打電話給謝蓋爾,詢問這理論的可行性。「不可能。」他斷然回答。

「偷回已經上繳國庫的稅金,這種想法太荒唐了。」但一小時俊,謝蓋爾撥了通電話回來。「我可能太輕怱了。」一切真相就在眼前。聖彼得堡法院判處馬翁賠償七千一百萬,而馬翁在二〇〇六年的獲利正好就是七千一百萬。

帕芬紐收到判決是五億八千一百萬,正是其二〇〇六年獲利。總計這夥共謀捏造出九億七千三百萬的判決賠償金額,來抵銷九億七千三百萬的實際獲利。

兩天後,瓦丁跑進我的辦公室,把好幾張文件攤在桌上。

「這些是電匯紀錄。」我拿起文件,上面全是俄文。「內容是什麼?」他翻到最後一頁。

「這裡確切指出,俄羅斯稅務單位的確將一億三千九百萬退給帕芬紐。這裡是退還給瑞蘭德的七千五百萬,這裡則是馬翁的一千六百萬,總計二億三千萬。」

正好是我們繳納的稅金總

額,二億三千萬元,金額一模一樣。

第三幕

牢房

我前往俄羅斯發展事業,但是天真如我竟從未想過,自己關心的人,到頭來卻因為我的夢想淪為囚犯。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內政部警察在莫斯科展開行動。謝蓋爾悲慘命運就此展開。(編按:布勞德已離開俄羅斯,此時僅謝蓋爾仍留在俄國境內)內政部新派的調查官 希爾申克少校主張謝蓋爾有潛逃之虞,謝蓋爾反駁,但法官不讓他說完,便下令將謝蓋爾審前羈押,謝蓋爾被送往一個俗稱為莫斯科五號看守所的監獄。

抵達後,他被分配住進有十四名囚犯的牢房,但裡面只有八張床。日光燈二十四小時亮著,顯然是故意剝奪他與獄友的睡眠時間。希爾申克大概以為,謝蓋爾這位高學歷的稅務律師會卑屈求饒。

但希爾申克錯了。

接下來兩個月謝蓋爾不斷換丰房,每換一次環境就每下愈況。有間牢房沒有暖氣,窗框上也沒有玻璃,廁所和睡覺的區域沒有隔板,排泄物常滿溢出來。謝蓋爾用塑膠杯勉強修補備用廁所,但老鼠在夜裡叼走杯子,排泄物流滿地板,他必須爬上床鋪避免遭殃。

謝蓋爾不會屈服,只是他的身體負荷不了這麼多煎熬。四月初,他開始激烈胃痛、劇烈嘔吐,到了六月中,他體重已掉了十八公斤。

二〇〇九年,看守所醫師診斷出他罹患胰臟炎、膽結石及膽囊炎。然而希爾申克決定將謝蓋爾移送布提爾卡拘留所,那是俄羅斯惡名昭彰的地方,沒有醫療設施可治 療他的疾病。獄方顯然故意阻擋謝蓋爾就醫。他們知道膽結石是最難忍受的病痛之一,但謝蓋爾卻在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忍受四個月,完全沒有服用止痛藥。

我的黑莓機收到一則留言。

在毒打聲中,我聽見一個男人求饒的聲音,最後在哀嚎聲中硬生生切斷。我呆坐在床上,暗自揣想所有可怕的情況。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六日,謝蓋爾的律師前往監獄採視他。在罹患胰臟炎、膽結石及膽囊炎且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謝蓋爾情況危急,獄方終於將他送到看守所醫療中心急診。

然而他抵達後不但沒有被送到醫療部,反而進了隔離牢房,銬在床欄杆上。接著八名全副武裝抗暴警察進入牢房,將他毒打一頓,他們手上的橡膠警棍狠狠的落在他身上。

經過一小時又十八分鐘,醫生抵達後,發現謝蓋爾躺在地上氣絕身亡。

我不得不假設,普丁或他底下的人很有可能哪天會把我殺掉。我和所有人一樣不想失去生命,也無意坐以待斃。我不能明說我所採取的反制手段,但有一項可以公開,就是這本書。如果我不幸慘遭暗殺,你就知道兇手是誰。

赫密塔吉基金獲評為全球最佳績效基金,我管理的資產增加到超過10億,客戶爭先恐後邀請我到他們的遊艇遊玩,而我僅是個33歲年輕小伙子。

霍多科夫斯基入獄(右),

被認為是踩到普丁底線:

「只要別介入政治,你就能保有不義之財。」因此當霍多科夫斯基開始測試他底線時,普丁必須適時殺雞儆猴。

他們要審判一個慘遭他們害死的人!

2013年3月,普丁硬是這麼做了。

最後判決在2013年7月11日出爐,謝蓋爾背上鉅額逃漏稅罪名,判處9年有期徒刑。

整理者 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73

蘋果首部自制劇曝光:自家高管任主演 將走暗黑風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074.html

蘋果首部自制劇曝光:自家高管任主演 將走暗黑風格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6-02-14 10:39:00

蘋果已開始制作首部自制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名為《Vital Signs》,共有6集,而主演包括近期加入蘋果的高管、說唱藝人Dr-Dre。

 

蘋果的高管、說唱藝人Dr-Dre

從中國到美國,互聯網和科技公司掀起了一場進軍電影電視內容制作市場的熱潮,視圖將票房或者版權費作為一個新的收入來源。

據CNET報道,蘋果已開始制作首部自制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名為《Vital Signs》,共有6集,而主演包括近期加入蘋果的高管、說唱藝人Dr-Dre。

報道稱, 這部每集半小時的電視劇將走暗黑風,內容“很黃很暴力”,將會包含許多關於暴力和性的內容。美國媒體指出,這部美劇的內容和“重口味”,和蘋果一直以來在媒體內容上的道德原則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了解,《Vital Signs》將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視劇,看過此劇介紹的消息人士表示,Vital Signs每集聚焦於人物(即Dr-Dre飾演的角色)的不同情緒,以及人物應對這些情緒的方式。

此外,薩姆-羅克韋爾(Sam Rockwell)和莫·麥克雷(Mo McCrae)據稱也將出演這部電視劇。MV導演保羅-亨特(Paul Hunter)將協助制作。而羅伯特-穆尼克(Robert Munic)將擔任編劇和執行制片人。

與Netflix的自制劇類似,《Vital Signs》將通過流媒體平臺播出。消息人士表示,這部劇集將通過Apple Music發布。目前尚不清楚,iTunes、Apple TV和蘋果的其他產品和服務是否也將提供這部劇的播放。

對於涉足原創影視的消息,蘋果官方並未證實。不過消息人士稱,這也是蘋果當前制作的唯一一部自制劇,相信對於未來與其他藝人的合作,蘋果會持開放態度。

(一財網綜合)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