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畢業四年換四份工作!當你皺眉心想,這就是「八○後」不穩定的特徵,判斷他們難以成事時,鄭伊廷的故事或許會讓你的想法轉個彎……。 鄭 伊廷,二十七歲,宏達電的資深經理。更多人是認識她的網名:「XDite」。XDite,這個在網路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莫拉克風災時,用一個小時的時間 就打造出救災網站,集結了二千四百名志工,並讓每天四十萬人次可以了解最新災情動態,成為民間救援中心。在此之前,XDite已踢爆馬英九「治國週記」網 站提前虛構,並寫了「戴爾之歌」諷刺戴爾(Dell)出包又不願意負責的態度。 對夢想,企圖大!未來是要搶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坐在鄭伊廷位於新店的租屋處,PChome二十四小時的宅配紙箱幾乎堆到天花板上,從泡麵到蜆精統統都成箱擺著。聽到她告訴我,上述行為只是為了「好玩」 與「自我挑戰」。而她從大學畢業四年,已經換到第四份工作。我腦子裡浮現的是很多企業老闆對八○後的刻板印象:「對未來沒規畫,只求快樂。」 直到下列這段對話出現: 我問:「妳覺得未來是……?」 她答:「未來是要你自己搶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我幹嘛,我沒事幹嘛給你!」 我重複:「未來是要搶來的?」 她答:「對!」 「搶來的?」 「對!」她用力的回答。 在高流動率的背後,其實是這女孩用力搶未來的故事。 大 學畢業後,鄭伊廷第一份工作是文化大學做網管。看似鐵飯碗的工作,卻未讓她感到滿足。「我想做很偉大,很多人想要用的東西,看到很多人喜歡,我就很高 興……。」她原本想到最好的方法,是成立網站,讓大家都使用,她原本就有好的技術底子,但她發現,要達到這個夢想,還不夠。 「我寫東西再強,還是需要team work(團隊運作),」她說。「因為要成立能商業運作的網站,只靠工程師還不夠,我也要去學習商業模式。」 對 跳槽,沒眷戀!不能準備好才跳,那時已經沒有船 鄭伊廷從文化大學離開,到第二份工作,一個程式接案公司,在那裡她碰到大量駭客,大家彼此鑽研討論技術;在網站痞客邦的第三份工作,讓她帶領團隊,摸索出 團隊合作的技巧。為了不斷進步,她每個月花一萬多元買書,而且全部看完,平均每天看一本書。她也不斷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網站上,歡迎各界挑戰、叫陣,然後 再修正、改良。 今年,她把如何讓團隊無阻礙運作的想法,貼在網站上,吸引到宏達電的注意,她也毫不眷戀的跳槽到了宏達電。在這裡,鄭伊廷坐上了這個通常要四十歲才能坐到的經理位置,帶領了一個五十人的團隊,年薪比她的第一份工作翻了好幾番。 宏達電吸引鄭伊廷最大的「胡蘿蔔」是:「世界舞台」。因為那能讓她朝「讓更多人喜歡她創造東西」的夢想更近,「設定目標,就一個一個攻下。」她的實際,讓她的跳槽更義無反顧,「你不能萬事準備好才等著跳(跳槽),但是(那時已)沒有船。」 對資歷,沒在怕!有人二十年經驗,其實都是同一年 「我現在在研究,如何跟不同國籍、不同時區的人溝通、打交道。」她笑著說。每換一次工作,對她而言,都是在練更高的武功。 難 道不擔心,自己這麼年輕的資歷「罩」不住其他資深的工程師?「不會啊。很多人說自己有二十年經驗,但只是一年經驗,用了二十年,」「我是扎扎實實的學習上 去……,我試了幾百幾千條(方法),看了很多武功秘笈(網路與書的知識累積)。我不需要浪費時間在很多人已經證實的事情上面。」 「經歷對我而言,都是bullshit(廢話)。」 或許你覺得她無情又現實,但訪談中,鄭伊廷最常提到的字,不是money(金錢),是「Value」(價值)。 「我們現在處的時代,是每年都有劇烈變化的,」她不能忍受自己的價值,停滯不前。對價值的執著,讓她替企業帶來新的氣象。過去,研發人員多習慣隱藏一些技術知識,怕被取代,總是悶著頭工作,說到團隊合作,頂多是把不想做的事情分拆給他人。 但是鄭伊廷的團隊,會把一項工作細分到每個人的身上,每個人的任務清楚,流程完全透明,大家都知道彼此的進度,而且做完之後,所有的人都要把其中的技術、知識記錄下來,「知識要可以重製,不能,我就退件。」「即便錯了,也要有價值,都是可以被記錄的。」 這樣不會造成大家的不安全感嗎?「你不能follow,就別來。」鄭伊廷要的是,整個團隊的價值可以透過學習一起提升的。「不過,通常他們嘗到甜頭,就不會感到不安。」透過別人的知識分享,工程師會感到自己的進步。「通常我是第一個丟(知識)的人。」 把知識分享,不擔心會被取代?她回答:「你可以超越我,儘管放馬來……,我也一直在進步。」 鄭伊廷得意的說:「現在我的團隊很暴力,」意思是,大家可以在一個晚上完成大家眼中不可能的任務,效率大幅提升。 對關係,不留情!開除不論交情,只要沒價值就丟掉 在這位八○後的眼中,一個有價值的領導者就是,「讓自己的成員做正確、有價值的事情。」「我不會把一個沒辦法評估的東西,不負責任的丟給下面。」因為這就是她最討厭的主管樣貌。 她也不認為員工每天就應該比自己晚下班,「其實人努力上班五小時,就會累了。」「可能他(員工)上班看書或玩開心農場,也是在進修。」對她而言,重點,是把任務達成。 越 訪問鄭伊廷,我越感到「八○後」的實際。她開除過兩次人,都因為對方能力不及,且學習力不夠。第一個只花了一個月時間,第二個還是她的朋友。她的理由是: 「沒有價值的,我馬上丟掉。」她說,企業與個人的關係是各取所需,今天如果企業這樣對她,她也OK,因為這就是老闆賭錯她的價值。 跨部門來談合作,她不論交情,直接跟對方談清楚,做這個專案所需要的成本與價值,完全不拖泥帶水。大老闆交代任務,如果是很瞎、很沒有價值的工作,她會替團隊迴避,不會照單全收。 一本《如何Fire掉你的老闆》的書,就放在她住所的廁所裡。 「他 們真的很聰明,但組織裡,就是會有不公平,有不完美,不可能都選擇最佳方案,她比較會不容忍這種情況,會push老闆做抉擇,」鄭伊廷的前上司、 PChome電腦家庭B2C事業群副總經理吳濱伶說。做為一個老闆,她能做的就是營造比較不受干擾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發揮。「可惜的是,我們這個pool 太小了,沒能留住她。」 從鄭伊廷身上,我們看到八○後只朝自己夢想專心飛奔的特質。當我們認為,這群八○後,總是短暫停留,他們卻認為自己只是換搭一班更快的列車往目標前行。你或你的企業,是否真的已感受並跟上這群八○後人才不安與急速的步伐? |
||||||
我曾經跟很多人一樣,認為要在股市中賺錢,要靠找出好”冧把”。然而,在股市生存了一段時間,漸漸發現”冧把”最多只是成功因素的五份之一。
不少人認為科網股、8號仔及其他一樣暴升暴跌的熱潮,都讓投資者死傷慘重。然而,有多少在其中大賺其利的,會站出來,顯現在大眾之前呢?他們是先行者,或者專業的炒家。他們如何做到?全因志不在股,而是在利。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誰不是這樣?否則,志不在利,為何買股?然而,細心觀看大眾行為,有多少不是在意自己的股,多於自己的利潤嗎?可能他們認為注意自己的股票,便可以獲利,但總而言之,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股票身上,而不是利,更沒有談上風險。
那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要怎樣做?其實釣魚要用好的魚桿,但志不在魚桿,而是在魚。魚桿只是釣魚的工具,而不是魚。魚桿是很重要的,沒有魚桿就不能釣魚,但釣魚除了魚桿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那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必然條件。
曾經有不少人問我”冧把”,或許是電視上的人都喜歡談冧把。基於側隱,我很少正面 回答。這就像百里外有一座城堡,中間有個有猛獸出沒的的密林,而人 們問我城堡的方向一樣。城堡的確就在那邊,但我真的要他們就這樣進入那危險的密林嗎?如果他們也是熟識天時地型戰術及逃跑的獵人還好,但一般而言,始終良 心始終還是側隱作祟。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在投資中獲利,股是不足夠的。未來一段時間,希望我分享的投資心得,可以讓大家少一點傷痕,到達城堡(如果你真的要走過去的話)。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裡突然流行起用百度魔圖玩起用自己的照片去PK明星臉了,人人玩得不亦樂乎。
這個項目是2011年11月,百度千萬美元收購了創新工場旗下的手機照片處理和分享軟件「魔圖精靈」,將產品、技術及團隊都整合進百度,隨後不斷改進而來。
但也有人潑起了冷水——第一財經編導王征在微信裡提醒說自己的朋友別再上傳照片了,他擔心這是百度在為自己的面部識別、人臉搜索收集數據。他這麼說:
我已經試了兩張非娛樂明星照片,其中還有個外國人,在明星臉裡沒有本人匹配,但在下面推薦欄裡,就是普羅大眾照片裡,卻找到了他們本人!
百度一旦建立起個人面部識別數據庫,跟手機號、單位等信息掛鉤,會發生什麼?譬如以後你在高架上跟別人碰車,對方揚手拍你張照片,就能搜到你。譬如地鐵有人偷拍你一張照片,就可以將你微博、微信、別人跟你的合影、朋友圈、你過去的生命軌跡全搜出來。只要它願意。
王征的擔心有道理,但只要想想你自己曾用微博賬號登錄過多少其他網站,又在人人網、開心網、微博、QQ裡曬過多少個人資料,就能明白類似的事情百度今天才做的話,已經沒什麼先發優勢。
再說,百度這事也不只是今天才做了。新浪科技年初的這篇報導說:
兩年前,李彥宏就對未來做出讀圖時代的判斷;去年的KDD大會上,李彥宏提出的九大待解技術挑戰中,基於內容的圖像搜索技術被列在第三;現實層面百度的圖片相關產品、云相冊等均對這一技術有需求。
2012年12月百度圖片搜索(image.baidu.com)進行的改版和功能升級時,就在識圖搜索(shitu.baidu.com)加入了人臉識別新功能,若使用人臉圖片搜索可找到類似人臉圖片。當時百度稱,人臉搜索是百度多媒體部2012年最後一個上線的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圖像的全網人臉搜索。當時,百度強調人臉搜索只會在公開的信息範圍內進行,封閉的個人相冊並不會被觸及。
但正如王征所言,人臉識別搜索實際使用時,同一張人臉積累的數據越多,越能在匹配對比時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可以確認的是,百度魔圖這個玩法的,確有助於百度積攢用戶個人的圖片數據。——但那些用PS用得夠狠的姑娘,你們不用擔心。
當我試圖向沒有投資經驗的人解釋股票市場時,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買股票就好像買了這家上市公司的一部份,股票提供了投資他人商業計劃的途徑,在增長前景向好的生意上,你能夠從中獲益。我承認,雖然這個解釋對於股票市場如何運作而言顯得較為粗淺,但我並不想讓人們在入門階段就備受驚嚇。
這是巴菲特思考和投資的方式。你一定聽過他投資可口可樂的故事。1919年,可口可樂的發行股價為40美元,1年以後,它的交易價格跌到了19美元,IPO投資者損失超過了50%。你總是能夠找到一些理由來證明投資可口可樂的時機不對。但如果你的祖母以40美元的價格購入,並將股息再次投資,那麼今天這筆40美元的投資將變成500萬美元。巴菲特坦言「對於投資一宗偉大生意而言,你永遠找不到完美的買入時機。擔憂的理由千千萬萬,但如果你所投資的生意是正確的,長期來看你會賺上一大筆錢。」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購買股票就是購買企業。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企業和其股價之間的聯繫並不密切。有時,你會觀察到一股消費趨勢,並希望擁有這樣的企業。然而,其他人也會注意到這樣的趨勢,股價也許早已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買股永遠不僅僅是買企業。舉一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例子,如果早在2000年初期,你認為它在未來十年會充分擴張,那你完全是正確。沃爾瑪在過去12年裡收入利潤均翻番。但你知道投資者賺到多少錢?幾乎沒有。股價在過去12年裡幾乎沒有什麼上漲。收入上漲不是影響股價的唯一因素,同樣重要的是,市盈率指標也不是影響股價的唯一因素。
你的投資結果取決於你買進的價格以及未來別人願意從你手中接手的價格。沒有人能夠確保一家公司能持續保持收入利潤雙增長態勢。市場價格具有前瞻性,提前反映著未來6到12月的預期。當你在買一個股票,你不僅僅是在買企業,你買的是投資者眼中企業未來的預期價值。
轉基因能夠被爭論成這樣,背後是有一定的利益驅動的,這種利益驅動主要是來自一些商業目的,比如有機食品生產商就會強調轉基因的安全性是值得懷疑的,不過最終這種混淆視聽是無用的,包括有機食品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商業噱頭,沒說它是騙局算是客氣的了。
民眾討論和質疑轉基因本是件好事情,質疑不僅是基本權利,更是推進事物發展的反作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漸漸的從質疑到聲討轉基因就不對了,尤其是其中三個最大的主流觀點很有問題,它們是:
1.是個背後存有巨大陰謀的利益驅動,害中國人的。
2.請給我們告知權和選擇權。
3.好不好尚無定論,我們迴避,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
利益驅動那是肯定的,陰謀的利益驅動,那就太義和拳思維了,基本上是受迫害狂想症的再次發作,很多東西不是專門為了害中國人而設計的,閉關鎖國,就沒人害得了你,既然選擇國門洞開,那就要面對一切;轉基因最大的利益驅動,和每一個推進人類進步發展的科學技術一樣,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獲得巨大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也光明正大。
告知權和選擇權看似表面有道理,實際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比如無線信號,有害無害一直有爭論,過去量很小,沒怎麼關注也就算了,現在移動互聯時代,無線輻射劑量增幅成百上千,足夠量變到質變了,到底有害無害?過去量不大時就有畸變、致癌和影響後代之說了,那麼今天如此高劑量會怎樣,需要時間來驗證,那你用不用呢,你不用可以,你死到鄉下去,發現死到鄉下也不行啦,谷歌要搞大氣球了,從天空直接輻射你,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告知權,也沒有選擇權,你只有挖地窖的選擇,而且還不能隨便亂挖,很可能那是犯法的。
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不需要特別標識。FDA
在中國,這個告知權和選擇權也是給不起的,不要說法理上行不通,操作上也沒有可行性,我們目前連基礎食品工業的安全性尚不能保證,做不到出了問題立即溯源追究,更別奢望在轉基因食品上能夠做到完全標識,要做也是騙人的,因為根本經不起推敲,漏洞多多,任何反轉人士想找麻煩都是輕而易舉,就好比霧靄裡面帶個所謂的口罩那樣,可以有心理安慰,但不可能真正杜絕霧靄。
不管你挺轉還是反轉,轉基因是必不可迴避的,除非你滅掉物質追求的慾望,回歸森林,去做個野人,退到鄉村你都迴避不掉。
人類能大規模的全面走進工業化,基本的支持來自於農業生產力大解放,百多年來,全世界農業是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不斷激增的情況下,逐年增產的,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農業生產人口的急劇下降,但仍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不僅基本消滅了困擾全人類的饑荒問題,不斷提升全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更大力度的支持了現代工業,因為農產品早就不僅是食品,還是工業原材料的一個巨大分支,這個農業現代化,支撐了當今世界的一切,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成果的受益者,尤其是我們這個曾經把讓十億人吃飽作為豐功偉績的、正在追趕先進的「發展中國家」。
農業現代化,典型如美國,是以不到5%的從業人員養活三億多人口,還兼顧糧食出口同時要支撐整個工業原材料的供給,如此強大的產能來自化肥,農機,農藥,生物科技,氣象氣候和土壤植被等多學科的綜合發展,這種需求隨著人口增長不斷增大,這種上升趨勢未變,以至於到了現在,能持續提升和優化這種產能的唯有基因技術了,因為人人都要吃飽,吃好,住好,用好,同時耕地又不斷被侵蝕,糧食產量要持續增長,化肥農藥要儘量少用,農業從業人口遞減再遞減,因為這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同時資源投入相對有限,如此條件下,要求一個高效率的產出,目前人類科學能力所能滿足這樣苛刻要求的,基因工程技術是唯一,沒有之一,轉基因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支;生活在現代的每一個人,正在追求物質享受的每一個人,絕無可能和轉基因技術的成果----轉基因食品隔絕,不僅不可能,連選擇權都沒有,人口基數放在那裡的。
所以要反對轉基因,首先要反對這種追求物質無限擴大化的生活方式,反對工業化無限螺旋上升的發展態勢,像不丹那樣以追求全民幸福感為國家發展目標,徹底放棄GDP增長為目的的發展方式,甚至否定科學發展觀,回歸自然,弘揚農耕生活,這是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如果全體國民能有此共識,那麼獲得幸福感的難度是不大的,吃的更加自然是不難的,農耕型社會為主體也是必然的,只要運作的好,不餓肚子的目標可能可以達到,反轉基因也是可以真正落實的;一旦走上西方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千轉百繞終究不能迴避效率最優化的經濟選擇,而效率最優化原則下,馬上要發生的就是食物的豐富性被漸漸抹去,在中國,你可以吃到口味上百種的雞,在美國,你只能吃到不超過四五種的雞,絕大多數是那種60-90天裡從雞蛋破殼到殺頭拔毛變光雞,一輩子沒見過陽光的工廠籠子雞;在中國,你可以嘗到多種口味的西瓜,在美國,全年供應的幾乎就一種西瓜,大、紅、甜還無籽,但是不好吃;還有那大大的草莓,自然環境裡是不可能長成這樣的,口感遠遠不如中國的小草莓;
但是大規模農耕生產就是這樣的要求的,在這個道路上,來自英國的種公豬正在準備擠佔全中國豬爸的位置,壟斷趨勢強勁,因為它的基因可以讓豬三個月就出欄,經濟性倍增乃至數倍增長,抗病性也好,困擾中國豬倌的兩大核心問題迎刃而解,困擾中國CPI的豬指數也將會被降伏,就這兩個好處,不論是豬倌還是國家高層主管,放棄各地優良口味的豬種還不是時間問題?
未來十年的中國,城鎮化是一個重點發展的區域,將有更多的農民轉為城市市民,農業從業人員必然不斷下降,這是我們下一個十年經濟成功的必要符號,同時糧食生產不能下降,農產品總產量要上升,耕地最好的結果是不再下降,靠什麼?靠農機、農藥、化肥,大規模集約化生產,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會失去農產品的豐富性,因為多樣性必然是低效率的,同時我們絕對要拚命提升單位時間和土地與投入成本下的效率,這個效率提升的手段,最高級的就是轉基因了,當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結果是唯一的,所以,今天,以崔永元這位高級腦殘為代表的反轉人士,就是那種一邊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一邊又不遺餘力的反物質文明,套用文革那句「打著紅旗反紅旗」的老話,崔主播的做法可以叫做打著物質文明反文明,虛偽透頂,愚蠢至極!
我本人骨子裡本來不認同西方的發展模式,但是我根本無力反抗,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無從選擇,我想通了是因為反正最後宇宙都是要滅亡的,地球生命更是不久遠,與其坐以待斃,循道自然,倒不如和自然比拚一下高低,看看智慧到底能發展到哪一步,所以我對抵擋這種發展態勢的,任何螳臂擋車的無用功,除非是精神和道義上的,一概嗤之以鼻。
一直說國人缺乏科學素養,在轉基因這件事上表現的很是淋漓,而且能夠參與這場討論的人,應該是具備了一些基本條件的,首先他們必定溫飽過頭,因為他們有選擇吃不吃的能力,其次他們受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第三他們基本是社會中高層人士,具備這些特徵的人在當下中國應該算是中堅了,都不能去認真認識一下什麼是轉基因,去瞭解一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本上迴避轉基因,其代表性人物崔永元自己造謠傳謠,隨著認識的加深觀點立場也且戰且退,從反對到保留選擇權,殊不知結果是連選擇權都沒有的,作為一個有一定話語權的媒體人,有著太多更應該關注的痛點,今年的媒體年終總結,有一個中國「哄搶」專輯,崔永元有去美國瞎折騰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如去深度瞭解一下,這些參與哄搶的人們,有沒有時間興趣來關心一下轉基因是什麼,如果有一車轉基因食用油翻撒滿地,他們會不會一樣哄搶,你個吃飽飯的大V,來看看你生活的國度其國民基礎是個啥樣,相比之下,他們是不是更值得關注?轉基因食品是不是更無法迴避?
轉基因的不可迴避,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國情決定的,沒有選擇餘地,但可以有質疑精神,因為質疑可以讓代價最小化,所以我一直很關注各種質疑,可惜多種質疑幾乎沒有任何學術討論的意義,讓人感到很突兀的是多數人最後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是要權威說法,二是退一步,自己不做小白鼠,讓別人先來;三是完全抵制。
首先權威說法是要不來的,就算美國FDA,聯合國糧食總署的認可,它也是相對權威,有沒有副作用,就是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副作用無非有三種,好影響、無影響,壞影響;全人類來做小白鼠,美國人做了二十年,我自己估計也做了十年了。
國人提出拒做小白鼠,或者根本徹底抵制。
近代中國是個極其落後又坐享其成的國家,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極少有開拓者的身影,而對於文明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是反對和抵制;人類是怎麼進步的?人類是先驅者不斷用自己做小白鼠付出代價一點一點進步的,居里夫人提純鐳的時候,還對其放射性的危害沒有認識,以至於她把提純的鐳放在小瓶子裡隨身攜帶;飛機誕生之前,有多少好男兒死於自己的狂想和實踐;醫藥的發展史更甚之,新藥毒性都是時間和人們的身體反應積累出來的,四環素造成整整一代人牙齒發育不良;農藥的使用更是傷害巨大,這一切,除了那些科學家們有沉重的付出,普通民眾也付出不菲的代價。
中國都是拿來主義,用了並且感覺良好,理所當然;孟山都公司是化肥和轉基因工程的踐行者,被污化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要推進滅人滅種的撒旦計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很多評論,覺得這個國家的一些人特別可惡可恨,好處都是我的,壞處你都先給我試錯一遍,別跟我談別的,混蛋的可真不是一點點,雖然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具備這種無畏的精神,但是哪怕你對這種試錯精神表達一點點敬意,也是善莫大焉,可惜,沒有!
世界村裡有這麼一個族群,他們享受現代文明,同時以各種方式和角度反對現代文明思想和發展方向,他們喜歡文明的產物----各種現代化商品,他們是拿著別人的優秀產品來比拚購買力的一群動物,同時無任何感恩之心。
2014 年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經濟增速往下走,竟然股市往上走,這令很多投資者大呼不解。
國泰君安分析師任澤平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當前的經濟和股市類似1996-2000 年,屬於分母驅動的“改革牛”“轉型牛”。1996-2000 年間出現的“改革牛”是在GDP增速降50%的情況下、股市反而漲200%。
1996-2000 年,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成功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和宏觀調控,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在經濟增長往下走的情況下,無風險利率下降和風險偏好提升造就了一輪大牛市。而這一輪大牛市的原因跟1996-2000 年類似:利率下降、政策寬松、改革提速。
任澤平指出在牛市來臨之前,2010-2013 年熊市的原因跟1993-1996 年的熊市類似:利率過高、政策偏緊、改革遲緩、金融風險上升。
1996-2000 年“經濟往下、股市往上”特征的“改革牛”“轉型牛”原因主要是:
(1)利率下降:利率從12%下調到5.85%,降幅超過一半。存款準備金率從1997 年的13%下調到1999 年11 月6%。
(2)政策寬松: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緩解經濟失速風險。
(3)改革提速:國企改革、金融改革、住房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實質推動,提升風險偏好。
(4)金融風險拆彈:1999 年將1.4 萬億元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提升風險偏好。
任澤平指出當前經濟和股市形勢與1996-2000 年頗為相似:
(1)當前經濟回落的原因表面上是外需不足和周期調整,但本質上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經過2002-2007 年的高速增長,國民經濟積累了大量低效產能和過度杠桿,即使沒有2008 年金融危機,經濟也有內在周期調整的要求,而且可以預計,周期衰退式的市場出清仍然可能面臨與1996-2000 年類似的體制性障礙。
(2)4 萬億刺激計劃在當時的國內外背景下出臺是正常之舉,問題在於重啟“銀政”(國有銀行和地方政府)、“銀企”(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聯系,且出手過快過重。過去十多年,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改革目標一直是推動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但2009 年為了短期強刺激政策目標,在行政幹預放貸面前出現機制倒退,這為後面的政府隱性擔保泛濫、道德風險、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無風險利率過高等埋下隱患。
(3)由於政府隱性擔保的存在,資源錯配,金融風險加劇。大量金融資源配置到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領域國企和房地產,而這些領域的相當一部分已越來越難以創造現金流,不得不靠負債維持,推高社會無風險利率,造成企業融資難貴,對實體經濟部門有效資金需求產生擠出效應,資金使用效率下降。
(4)去產能和去杠桿進展緩慢,經濟下行壓力長期存在。為了防止短期經濟過快下滑,在每次觸及底線時應出臺穩增長措施。但每一次穩增長拉動的主要是基建和重化工業,造成了維持落後產能和延緩市場出清的負面效果,而這又由於防風險而不得不為。
(5)當前經濟形勢與1996-2000 年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經濟潛在增長率不同。1996-2000 年長期潛在增長率沒有大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於增速換擋的關鍵期,未來結構調整成功,構築的將是中速增長平臺,我們估計在5%左右,但增長的質量將提升。由於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 當前就業壓力比1996-2000 年輕。由於這次需要進行產能調整的主要是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高杠桿部門,沖擊的是金融體系。
1996-2000 年通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國企改革、金融市場化改革、剝離銀行不良資產、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措施催生了牛市的出現。而2014 年二季度以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股市走牛,原因跟1996-2000 年類似,無外乎利率下降、政策寬松、改革提速,采取分母驅動的“改革牛”“轉型牛”邏輯框架,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此輪熊牛轉換的演進軌跡:
◆ 2010-2013 年熊市的原因跟1993-1996 年類似:利率過高、政策偏緊、改革遲緩、金融風險上升。
◆ 2010-2013 年處於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改革進展遲緩,舊增長模式(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重化工業)拒絕出清,形成了三大資金黑洞,加杠桿負債循環,膨脹無效資金需求,推升無風險利率。無風險利率過高產生了兩個負面效果,一是抑制企業利潤和新增長模式成長(估值層面),二是沒有增量資金來到股市(資產配置層面),居民通過購買信托和理財向舊增長模式輸血,股市陷入存量博弈困境。股市常年熊市。
◆ 三大資金黑洞中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國企作為體制內部門,存在財務軟約束,難以通過市場化方式出清,必須通過改革破舊立新,才能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
◆ 2014 年2 季度以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股市開啟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截止2014 年12 月2 日上漲綜指年內漲幅達40%。這一輪大牛市的原因跟1996-2000 年類似:利率下降、政策寬松、改革提速。
◆ 2014 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銳意推動改革,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與此同時,二季度以來,三大資金黑洞中市場化程度高的房地產部門率先展開了長周期出清,並倒逼體制內兩大領域的出清:重化工業去產能,地方債務收縮。隨著無效融資需求收縮,無風險利率出現趨勢性下沈,股市估值中樞擡升。房地產投資下滑倒逼政策寬松。資金從房地產和影子銀行流入股市,股市擺脫存量博弈困境,邁向增量博弈新時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