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飲食籽】城中三大川菜館 挑戰極辣

1 : GS(14)@2015-07-22 23:35:51

麻辣,是口味的SM。在麻痺與辣的痛感之間找尋刺激和滿足,越痛越愛,越辣越上癮。今次身水身汗面紅唇腫地挑戰了一種辣度,下回又再進一步自虐地挑戰自己的極限。然而好的四川菜,不只是辣,而是應該在辣味中表現層次。四川的辣椒種類繁多:指天椒、泡椒、紫川椒、大紅椒、子彈椒、花椒......運用起來,百辣百味,酸辣香辣麻辣之間絕對不會掩蓋魚的新鮮肉香。以下四間,是城中有水準、讓人吃得過癮、頭皮發麻的川菜館。





雲陽地址:銅鑼灣勿地臣街1號時代廣場10樓1001B號舖





滿江紅地址:尖沙咀加連威老道27號1樓及2樓





三希樓地址:半山花園道51號科達中心7樓



記者:陳詠敏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5/19219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05

【紐約直擊】憑張愛玲攞靈感川菜館連摘米芝蓮五星

1 : GS(14)@2017-01-12 08:08:25

「對我來說,金融行業就像一個『漂亮的男朋友』,別人看起來非常炫麗,讓人神往,但我心裏不是特別開心。」最新的紐約米芝蓮名單(Michelin)日前剛揭曉,王怡明憑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川菜館「傾城」(Cafe China)蟬聯米芝蓮一星餐廳,這也是她連續第5年摘星。當初她毅然決定離開金融業投身餐飲,對此,有美國客人對她說:「感謝你離開銀行去開餐館,妳做了一件無比美妙的事!」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身為「傾城」與「傾國」(China Blue)兩間餐廳的創始人,王怡明與丈夫兩人都曾在紐約從事金融業,但她坦言工作環境給她帶來的感覺是「壓抑」,找不到工作中的激情與滿足感,因而義無反顧決定轉行開餐廳。她說:「我看到我的廚師雖然很辛苦,但竟然一邊唱歌一邊工作,這給我非常大的震撼。」在美國,王怡明學到了讓她改變一生的東西:「很多事情不在於你做甚麼,而在於怎麼做,並且把小事當成大事做。」她說,餐館就是她的一個小盒子,把自己的夢想放在裏面,也是她對於中國文化的一種表達,所以她並不把這當做一件小事,而是用心良苦地嘗試與安排。她稱自己是個「挑剔」且「討厭」的人:「我對整個用餐體驗要求很高,由於在紐約都找不到讓我滿意的中餐,讓我覺得有一些可悲,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並沒有被體現出來。」讓王怡明感到驕傲的是「傾城」是全紐約第一個只經營100%正宗中餐的餐廳:「走到任何一個中餐館裏面都往往有美式中餐,有時為了迎合美國人胃口,很多餐館的服務員會在菜單裏打記號,標明這個客人是西方人,廚師便會把這個菜做得很西式,這很糟糕,這是我們自己放棄了機會。」因而,她沒有走上傳統美式中餐的老路,連餐廳的裝修風格都拋棄了傳統概念:「中國的文革期間消滅了很多東西,大部份是皇家的東西留下來,所以外國人對中國的解讀也出現偏差,以為金色、紅色、龍鳳就是中國,對餐館來說這是不合時宜的,中國文化裏有更多婉約、謙遜的部分。」為此她親自操刀進行室內設計,被米其林評價為「眨一下眼就會錯過的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張愛玲是我的靈感,她的文字好像能把人帶到一個地方,而我希望我的餐廳就是那個地方,一走進來就回到三十年代。」她認為,用餐的體驗是通過「眼耳鼻舌口」刺激感官,她想要充分利用這五個方面,讓客人通過飲食來旅行。而她也是在開餐廳以後才知道,原來在紐約有這麼多中國通:「他們知道Chinatown(唐人街)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很多紐約本地人去了Cafe China,拍着大腿說:『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中國菜!』」對於米芝蓮摘星,她稱是一個驚喜,可遇不可求:「他們偷偷的來,你並不知道他們甚麼時候來,不能像準備考試一樣study for it(事前作準備)。」她認為這是對自己勇氣的獎勵,也代表更大的責任:「這可以把我們推向更高更遠,讓我們思考現在做的夠不夠,還有甚麼可以加強的地方。」受到這樣的鼓舞,王怡明也再接再厲,她的第三間餐廳即將在布魯克林開業,取名「鴛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2/198945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11

【飲食籽】29歲女接手川菜館 腦力口才不足靠勞力

1 : GS(14)@2017-06-23 01:45:15

冰粉,是透明的涼粉,加上黃糖,有解暑作用,餐廳不定期供應。



【飲食籽:心水食桌】渝川菜館老闆林翔瑜說:「我是好運的,沒有經歷過創業階段,只是守業。」餐廳原由舅父開設,十年前轉讓給阿翔媽媽再由她接手。和一般川菜館不同,餐廳沒有大紅大紫的傳統裝潢,相反格局低調。「我們不想做傳統川菜館,選擇以私房菜形式經營。我們很少接受訪問或宣傳,只想靠實力。」今年29歲的阿翔,已成為一間餐廳的老闆,「一開始就有間舖頭,是輕鬆很多。我知萬事起頭難,做了老闆,才知道很多事不是這樣簡單。我在管理方面沒有經驗,都是慢慢學的,最初我不去街市買食材,不看單價,有甚麼便買甚麼,後來做得多,開始識比較,知道哪裏入貨較抵、質素較好。」餐廳屬私房菜形式,收費每位計,再按人頭可點不同冷菜和熱菜數量,現時餐廳只有四個員工,「一個涼菜師傅、一個熱菜師傅,再加一個清潔女工和一個侍應。好多事都要自己跟進,有時親力親為都是一種滿足感。」由20歲開始在餐廳間中幫手,到現在接管餐廳,阿翔說:「我本身不喜歡讀書,那時媽媽叫我來幫手,發覺幾喜歡對着客人,我不會覺得大才小用。很喜歡在這裏上班。」每天朝十晚十一工作,她笑言:「不辛苦怎得世間財,我本身腦力不足,口才又不行,要靠勞力了。」採訪當日,餐廳6時多已客滿,阿翔一人忙着招呼客人,有些客人自動波拿餐具,絲毫不介意。「客人想食乜,我們可以幫他們準備,甚至有些四川甜品,我媽媽有時會專程返四川買材料,免費做來送給客人品嚐。」像圓餅形的糍巴,外面會蘸上黃豆粉、花生粉,炸得香脆,內有年糕,可分鹹甜,蘸白糖吃較佳,吃到嘴裏又軟又綿又甜甜的。還有冰粉,是透明的涼粉,加上黃糖,有解暑作用,是不定期供應。



今年29歲的阿翔,已接手媽媽的川菜館。

和一般川菜館不同,沒有大紅大紫的傳統裝潢。

渝川菜館灣仔廈門街7-17號百旺都中心1樓B室收費每位$268(套餐)



記者:何嘉茵攝影:許先煜、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9/20058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00

【飲食籽】讚香港夠自由 港漂坐擁9間川菜館

1 : GS(14)@2017-10-09 03:20:40

張權,2011年從浙江紹興來港修讀碩士,畢業後打了半年工,得家人資助創業開餐廳,決心留港發展。



【飲食籽:識飲惜食】大陸人離鄉別井到大城市謀生,到北京叫「北漂」,來港便叫「港漂」,泛指漂泊在港的異鄉人。香港回歸後,港府放寬大陸人來港工作和讀書,那些漂至香港的大陸人,至今已累計逾16萬。這班在香港的異鄉人,努力尋找機會,有些人落地生根,有些人則驀然回鄉。張權,2011年從浙江紹興來港修讀碩士,畢業後打了半年工,得家人資助創業開餐廳,決心留港發展,至今已有9間分店。他在微信更成立群組「港漂網」,分享香港生活資訊,至今粉絲已有廿多萬。明年正式拿香港身份證的他,如何看中港矛盾及衝突?



「以前看香港,大多是憑電影印象,是一個充滿情懷的地方,亦很有花花世界的感覺。以前有套《古惑仔》電影,真的以為香港有好多古惑仔呢!」說罷,張權即哈哈大笑。他今年28歲,外表較實際年齡成熟,操帶有口音的廣東話,但卻流利得很。「剛來港時真的語言不通,好彩我來港讀書時,很多都是內地同學,所以說的都是普通話,廣東話都是我出來工作時學的,我想努力融入香港生活。」1999年起政府放寬非本地生來港就讀的入境政策,2003年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政策鼓勵下,不少大陸人來港發展。張權在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碩士畢業後,找了一份租借旅遊巴公司的工作,月入萬二元。「那時我發了500封履歷,甚麼類型公司都有,只有50間公司有回音。經面試後只有5份聘書,一來可能和我專業有關,二來那時我的廣東話亦是麻麻。」辛苦搵工,令他留在香港發展的主因是,「香港真的很自由,如果你有香港護照,到好多國家可以免簽證。做生意無太多限制,稅率亦合理。」那言論自由呢?「我不是太關心政治,我覺得對我來說是無分別。如果是關心政治的人,可能覺得香港較內地還是自由好多。」香港和大陸的生活最大不同是,「家鄉地方大,地價平,我在鄉下住5,000呎,來到香港一家六口住800呎,大家都要1,500萬元。」


「我可以建設香港」 百名員工半數港人

四年前得父母資助百萬,在尖沙嘴厚福街樓上舖開新派川菜館,現已有9間分店。他在微信成立「港漂網」,分享香港生活資訊,至今粉絲廿多萬。那麼,香港人又怎看這班港漂?訪問了十名市民,都表示對港漂並不反感,但問到普遍香港人的看法,他們都說是偏向負面。美國如是,有人來到一個地方,就會掠奪當地資源,那裏都是這樣說的。我們找張權回應這些看法,張權說:「好多港漂質素都好高,有些做律師、法律等工作,來香港都是為社會作貢獻。」爭飯食,每日有150人(單程證)來香港,香港人就快無得撈了。對此張權就回應,「我覺得我可以建設香港,令到香港有就業機會,好像我現在有9間舖,員工約100名,有一半都是香港人。」本身覺得強國人不好,歧視大陸人,「有部份內地人素質是差點,影響中國人在外面的形象,但現在有很多80、90後受過大學教育,素質普遍較高。我不會覺得這個是歧視,我去上海、北京,都會感覺到上海人、北京人排外,所以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搞到競爭力大,可能是學歷問題,「人是流動的,那個地方有機會,你都可以去那個地方。如果香港人只專注香港和生活,覺得眼界窄,都可以去其他地方發展。」去年有8,611名大陸居民成功申請留港就業,數字已從2014年約萬人的高位回落。有調查指逾七成港漂不打算在港長期發展,認為大陸發展和晉升機會較佳。「近年大部份港漂畢業後都是回內地,始終香港創業機會不太多,在香港大家的路向可能都是先打工儲錢,然後買樓結婚,要從一個階級跳到另一個階級是很困難的事。內地這幾年都開始階級固定化,但始終機會還會大些,地方大、人多,有人的地方便有機會。」既然大陸機會多,為何不回去呢?「其實那裏有機會,我都會考慮,我不會說永遠只留在香港,深圳香港慢慢會一體化,所以兩邊機會都會考慮。長遠來說深圳會有優勢,未來五至十年應該會超過香港。」明年正式拿香港身份證,對於中港衝突,他說:「有這些衝突都是正常,但都要擁抱這些變化。這些變化是真實發生了,要在變化找到新機會,如果只是抱怨,都只會是消極。」



張權(中)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中國文化碩士,身邊大多是大陸學生。

至今已有9間分店,餐廳員工約100人,一半是香港人。

記者:何嘉茵攝影:梁志永、張志孟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1/201681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