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心理散戶死穴,機會成本供求定律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2663

有機會再見恆指先生,近期股市氣氛良好,上升不少,他說呢個多月最大特色是牛熊證輸死好多 人,情況的確如此,在沒有牛熊證之前,散戶炒恆指認股證,如果一個月前無論買入認購或認沽證,如果還未到期,至今只輸差價,但現今炒牛熊證的話,隨時玩完 輸光。炒股猶如買大細,手風唔順一定要止蝕離場,不過,散戶心理質素能否勝任?用心理學的角度,得到大概答案。

一條有六百人的村落發生疫症,現時有兩個治療方法:

方法一:四百人死

方法二:有三份一人獲救

你會怎樣選擇?(節錄自「金融心理學」)

表面上兩個答案是相同,都是救二百人,死四百人,好似擲幣遊戲,理應在兩種方法機會均等的情況下,選擇兩種方法的人數相若。但結果是若四份三人選擇 方法二,只有四份一人方法一。文中指出,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會迴避,選擇方法一,猶如親手殺死四百人,相比方法二可以救二百人,大家傾向選擇救人。應用在投 資選擇上,大家在面對虧損時,同樣選擇逃避,傾向選擇先賣有賬面盈利的好股票,留下滿手已下跌不少的衰股。在決定止蝕時,也會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繼續 持有,在價格反彈時,又會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期望股價返回家鄉才出售,因而錯過一個又一個脫手機會。

要解決這個心理問題,坊間有不少良方,有人買優質藍壽或盈富基金當儲蓄,買入後放入保險箱,這個方法最簡單,縱使偶爾發生電盈大跌九成多的例子,但 整體而言都能安心增值。也有人以價值投資應付,理論同樣簡單,但計算價值時減少誤差需要專業知識,操作時同樣要克服心理變化,花時不少。有人用平均成本 法,隨著時間的過去,連買入成本都忘記,心理問題迎刃而解。三種方法也有可之處,喜歡月供投資也帶著她們的影子,選易捨難也。

星期一股市大升,匯控升$4.9,升幅4.08%,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中投公司與匯控主席葛霖展開商談,主要談及中投在公開市場上直接購買 匯控股份的可能性。為什麼在市場買股票要與主席會談?星期一匯控亞太區主席鄭海泉表示,匯控與中投會面只屬一般交往,匯控現時資本充足,並無集資需要。換 句話說,中投公司與葛霖會面是事實,匯控不會發新股給中投,這是合理做法,我認為現價被低估,現時發新股損害現股東利益,除非中投承諾匯控未來在中國的發 展獲外資的特權。因此,會中所談則不是直接購買的可能性。

半年前,林森池曾說過收到「風」,中投公司與匯控聯絡發行新股事宜,但遭匯控以沒有集資需要婉拒。中投要買匯控的話,半年前已可以在市場慢慢地,靜 靜地買,那會事先張揚,被炒高後買貴貨?以近半年股價計,一百億港都買唔到1%的匯控,在市場買股票,沒有需要披露,除非中投已買夠貨。就現在的資料推 算,報導只是一般炒作。

繼九巴及維他奶後,屈臣氏蒸餾水工人罷工又一次成功爭取加薪。屈臣氏資方聲稱司機及跟車工人待遇分別為萬五及萬三,但勞方拿出工資單,實際只有萬三 及萬一,相信資方把公積金、保險、年終獎金等福利加入計算,導致雙方都提出有利已方的數據。屈臣氏部份員工聲稱12年沒有加薪,很奇怪,點解唔轉工而忍辱 多年?最直接的想法是,員工找不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即這個行業長時間(超碼12年,而且情況愈趨嚴重)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十年前國泰高級機師罷工,原因是國泰削減薪金福利,由於當時國泰給予削減後的待遇,仍然是高於同行,最終資方可算是獲得勝利。高級機師月薪達五十多 萬,削減待遇可令資方每年節省以億元計的開支,加上客觀事實(工資同行最高),資方雖然在罷工期間損失不少,但堅持最終獲得接納及得到合理回報,勞作雖然 被迫接受減薪,但仍是同行之最。在供不應求的行業,員工在市場的推動下,能與雇主分甘共苦。

就運輸工人而言,長期供過於求,資方大可成全不滿意的員工,將其遣散,在市場中以更低的工資雇用新員工,但現實是資方接連屈服,這與供求定律背道而 馳。運輸工人薪金相對較低,資方不加薪所節省的金額較少,堅持不加薪對資方的機會成本大(罷工所損失的營業額或遣散員工令公司聲譽受損),精於計算的商人 不做蝕本生意,這是勞方能接連獲勝的主因。

無論如何,這意味香港「打工仔」在通脹的壓力下,開始對薪金上升有期望(縱使該行業供過於求),相信這是各國也在面對的問題,呢兩個月已接連在世界 各地傳來遊行擾亂等消息,尤其在已發展國家,薪金佔整體成本高,影響更大。通脹因薪金上調而再上升,加薪的期望持續,當薪金全面上升,又會觸發新一輪的通 脹,做成惡性通脹,世界各大國久經通縮或似有若無的通脹率,在大家未接受現實之前,成品加價幅度未能反映成本的上升,尤其在低增值的行業,企業盈利受損, 股市難有起色。結果會走向兩個極端,其一是大家接受通脹,情況返回八十年代的香港;其一是全球經濟受損,復元需時。

本周恆指升866.52點,平均成交671.99億,比上周升57.9億,情況是反彈回落後最好的一周,但平均成交仍然維持六百幾億,六百幾億平均 成交已維持六周,這是否熊三已進入熊三中成交橫行的階段?港股成交隨時間不斷上升,在1994年10月中首次突破100億,13年後,2007年10月突 破2000億,究竟現時600幾億成交是否屬於交投淡靜,單用數字好難比較,要將來才知道。

收筆之前,新確科技在有可能被清盤的情況下,發行五千萬元可認股債券,年息半厘。David Webb去年的聖誕禮物,成謙聲匯發盈警。再一次引證大股東爭持及名人推介的謬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

女生投資周記:股場的80/20定律 王雅媛

2008-12-29  HKHeadline


看到一個值得分享的統計。去年十月初,恒指上漲至近32,000 點。當年底,香港聯交所發布了一個統計資料,資料顯示,原來香港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中的人均獲利,竟然達到了60 萬港元,這是自八七年來任何一次證券市場高峰都未達到過的數字。

去年人均賺60 萬

因 此,如果你於○七年的股市中,並沒有獲利超過60 萬港元,那麼根據大學考試的講法,你便是所謂「Below Average 」的。當然因為每個人的投資金額不同,所以跟這個數字比較沒有多大意思。不過,我想說的是現在回看,那時候真的太過瘋狂了。60 萬港元差不多是一個普通香港人4 至5 年的年薪,難怪去年那麼多人索性放棄原有的工作,全職炒股。

去年早開始炒股而又有止蝕習慣的人,現在的情況可能還好,還有利潤在手。相反,那些去年九月或者十月才炒股的人,到目前便很大機會處於虧蝕狀態。傳統講法,市場上80% 的人輸錢,只有20% 的人贏錢,經過了這一次一個完整的升市及跌市後,這講法是絕對沒有誇大的。

相信○八年的上市公司年報中,Accumulator 絕對會是個熱門辭彙。去年十月,至少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涉及Accumulator 的衍生產品,本意想規避金融商品上漲風險,但化成為今年公司盈利的最大殺手。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十月,已有40 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公告,這樣看來,還有超過一半以上投資了Accumulator 的上市公司是沒有發布公告的。不發布公告的,是因為它們盈利雄厚,不受影響,還是它們用了某種會計手法移走了投資虧損,這個便不得而知了。

現在的恒指又回到一年前低位14,000 點,並在這個關鍵的位置,決定後市是進還是退。上周,雖然因為聖誕假期,港股交易日只有兩天半,但就在這兩天半,恒指下挫近千點。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投資者都抱放假的心情,兩個半交易日的成交量都少得可憐。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我的投資博客:www.sentfun.hk/wang_ya_yu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914

中環定律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512809

我貓王今已不再在中環工作,不過每月中必定會到中環數次,只覺中環的空氣素質越來越差勁,聲音越來越繁雜,這是繁榮的代價嗎?

我 們從事金融的可能對中環有一種情意結,每一座大樓、大小餐廳與店舖的影像都留在腦裡,在我貓王的腦子老是惦記著小時候老媽帶我遊中環的圖像,記得那時候的 銀行廣告,就如今天的麥當奴教育小孩子食漢堡包般,勸導我們從小要儲蓄!然而,今天我們天天收到cold call電話叫我們借錢!原來一切都是市場導向,以前工商業的急速發展,資本家也得要借用民間的資金,當時儲蓄可能是傻瓜!現時資本氾濫,資本家反來要求 我們借款,銀行家追求的是最大利潤!也許他們充當了資本家的角色,也許他替其他資本家效勞,商業道德已是次要的事!於是與民爭利,現在生意難做,管理人仍 要追求盈利增長,散戶變成最好的魚肉對象!

 

散戶對著大戶幹,或對著眾多的金融經紀幹,進行多方的交戰,文雅點叫搏弈,我有一位研究金融風險管理的同學有句 精采的話,她謂:“市場有一個定律, 任何原本為大戶設計的產品,推到散戶手上時已變成垃圾了!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94

鍾添景打破農夫「看天吃飯」定律 紅柿子「蔬菜工廠」燃起台灣農業生機

2011-10-17  TWM




看到父親務農辛苦,也因團膳業務需求,鍾添景投入打造「蔬菜工廠」,卻大虧六千萬元,之後他不斷嘗試,並投入發芽食品研發,成功圓夢。

撰文‧林宏文

站在位於新豐占地百坪的蔬菜工廠中,紅柿子公司總經理鍾添景望著架子上一片綠油油的蔬菜,開心地摘下幾片葉子給參觀的朋友說,﹁這種菜比一般乾淨一千倍, 我都是這樣吃的,你試試看。﹂由於是在室內種植蔬菜,在乾淨程度上,比種植在土裡的要乾淨許多,而且也不受天候及蟲災影響,一年四季都可穩定產出。鍾添景 的原則是,別人種得出來的,他就不種。﹁我們選擇的菜種,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蔬菜,或是相反季節的蔬菜,例如夏天也可以種出茼蒿菜,這樣才能創造出差異化 的價值。﹂放眼看去,層層疊高的蔬菜架,井然有序排列,生產一般蔬菜的樓層可以到五層,至於體積較小的芽苗菜,甚至可以「住」到十層樓,設計上又要讓每顆 菜都能吸收到足夠的光線,才能夠在一百坪的工廠內,每天生產三千顆蔬菜。

團膳起家 築蔬菜工廠圓夢鍾添景所學與工作經歷跟農業有關。他念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後到興農食品負責農藥業務,之後自行創業,切入團膳事業,並朝上游食材做研究整 合,但他動念想做「蔬菜工廠」的關鍵,與他出身農家有關。

鍾添景出身農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裡幫忙,每到放暑假,他一定趕回家幫忙。甚至大學聯考的前一天,他還在田裡工作,讓他曬出黝黑的皮膚,並且磨出粗糙的 雙手。至今鍾添景的父親已八十多歲,仍然每天拿著鋤頭下田。

鍾添景回憶,從小家裡孩子多,但家裡收入很不穩定,﹁我的弟弟很會念書,當時父親為了讓弟弟出國念博士,一甲地的稻子賣掉的錢,拿出三分之二只夠買一張到 美國的機票,更何況家裡還有六、七個小孩要養。﹂鍾添景對台灣農業問題,有深切的感受,﹁你看,只要到鄉下隨便逛一下,就可以看見到處都貼著農地出售的牌 子,看了實在很痛心。﹂鍾添景指著紅柿子附近的農田,近來不斷有人買賣轉手,經過炒作,一轉手就可以賺上百萬元,﹁這麼好賺,誰還願意辛苦當農夫?﹂在他 心中,投資蔬菜工廠除了圓夢,解決農業問題外,跟他本身的事業也有關。他創業的紅柿子,是桃園地區最大的團膳公司,最高曾經每天供應八萬份學校及工廠午 餐。由於是各種蔬菜水果上游原料的最大客戶,讓鍾添景很早就開始思考要如何改善食材品質。

七年前,鍾添景把想法付諸行動,但卻出師不利。當時,他與朋友在宜蘭蓋一座蔬菜工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加上發光二極體(LED)價格還很貴,六千萬 元的投資全部泡湯。他內心發誓,有一天,他要捲土重來,完成這個夢想中的蔬菜工廠。

鍾添景知道在蔬菜工廠中,LED燈光的技術占相當關鍵的角色,他雖然是LED門外漢,但他找來專家一起合作開發,解決各種散熱及設計的問題。如今LED燈 效率大為提升,並已經改良到第四代,靠著LED燈就可以在室內種植各種蔬菜。

要精進 不讓農業走向衰敗解決了LED燈的技術問題,鍾添景前後投入近三千萬元研究發芽玄米,運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催化胚乳,活化沉靜中的酵素,讓糙米可增生更多 新的營養素,這與一般糙米經烘乾處理,致使內部酵素停止活動,營養素因而處於「休眠狀態」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於發芽加工技術大幅精進,紅柿子在芽類的年營收快速成長,達到上千萬元。不過,目前鍾添景最關心的,還是整個農業的生態能否復甦健全。他很感慨地說,﹁ 老一輩逐漸凋零,但年輕人早已遠離農村,甚至在太陽底下曬幾分鐘就會昏倒。﹂台灣的農業政策與社會風氣,都讓農業走向衰敗之路。

鍾添景清楚知道他的蔬菜工廠,可以解決上述的農業問題。﹁若是一對夫妻想要經營一個事業,要建造一間每天可生產一千顆蔬菜的工廠,只需要兩百多萬元的投 資。﹂鍾添景很興奮地說,生產出來的蔬菜,還可以賣回給紅柿子,收購價是每包(約二六○公克)二十六元至二十九元,所以一對夫婦創業,若請兩個人來幫忙, 每個月都能有十萬元的淨收入,這樣的投資報酬率,遠比一般菜農要強上好幾倍。

鍾添景的研究成果,變成一套可以很容易複製的商業模式,也是因為有這麼完整的事業規畫,讓紅柿子在今年的「台灣生醫暨生農產業選秀大賽」中,獲得評審委員 的青睞,奪下生農組的銀牌獎。此次參與生農組評審的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就說,﹁紅柿子的商業模式,讓我們對台灣農業的生機又燃起了一線希望。﹂鍾添景 不只改變蔬菜的種植模式,他憑藉著豐富的團膳及採購經驗,很清楚不僅生產端要做好,銷售管道也很重要。他已在竹北等地設了三個銷售蔬菜的野菜工坊,未來, 蔬菜工廠生產的蔬菜,都可以透過這些據點銷售,同時也可以銷售紅柿子的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等加工食品。

鍾添景

出生:1957年

現職:紅柿子食品總經理

經歷:食品研發與管理經驗20餘年學歷:文化大學園藝系、中央大學EMBA

紅柿子食品

成立時間:1989年

負責人:鍾添景

員工數:102人

資本額:1000萬元

主要業務:團膳、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芽苗菜2010年營收:9358萬元

獲利:1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5

爭當解析系:谷歌曲線和諾威格定律 sylvieluk

http://xueqiu.com/9255413612/21522274

不玩猜公司了,這張圖是基於 $谷歌(GOOG)$  2001-2011年數據做的。此圖解釋了為什麼信息產業公司比傳統行業公司更容易形成優勢。


營收曲線在某個點上超過成本曲線,反映的是信息產業在達到規模效應之後,營收的增速必然超過成本投入的增速。1999-2004年也是 Google 流量以幾何級增長的年份,到2004年它上市前後,它的壟斷地位已經沒什麼懸念了。(http://www.google.com/about/company/history.html ) 順帶扯一句,Pinterest 現在用戶千萬級了,公司還只有16個員工。


蘋果應該算不上信息產業公司,但可以想像它的曲線應該與此類似。我們都聽說過做 Macbook Pro 的 "unibody" 做起來是相當費時費力費錢的,所以只有蘋果這樣的電腦能賣得起量的公司才會去做。


不太瞭解,但據聞生物製藥公司按道理應該也是差不多的。但《浪》書有說過,生物製藥(有點像服飾、食品?)無法實現壟斷,因為市場總是希望有更多選擇。 所以書中提出了信息產業的另外一個特徵是「耦合性強」——其實就是護城河深的意思吧?這個群眾老師闡述得相當精確了(http://vdisk.weibo.com/s/2OMmG)。


但營收曲線慢慢也會趨緩,如果到了某個階段,成本曲線可能又會上來。因為根據「諾威格定律」(Norvig's Law),公司市場份額超過50%之後就不能再翻番增長了(一句正確的廢話),所以接下來關鍵要看這些公司會怎麼辦。


信息產業是好,好就好在高成長性;信息產業也衰,衰就衰在來得快去得快,比傳統行業更容易到達「瓶頸」(對某些公司來說是死結)。


對此《浪》書又有介紹,要看這些過了50%的公司($騰訊控股(00700)$ $百度(BIDU)$ $谷歌(GOOG)$ )能不能:1)轉型——難度較大,2)沿著既有優勢實現業務擴展——有過一些成功案例(例如 $微軟(MSFT)$ 從 Windows 擴展到 Office ,後者現在的營收貢獻已然超過了前者)。


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此慧眼識別出 Tenbagger ,可能試圖考察這些 Tenbagger 之後能不能變成 Tenbagger 2.0 相對容易些。吧? #有理有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6

扎克伯格定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35.html

  不到一年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公開宣佈:根據Facebook的統計數據,社交分享信息量以倍數增長,今天 分享信息總量比兩年前增加了兩倍,從現在開始後的一年,用戶產生的信息分享總量還會翻番。扎克伯格的社交分享定律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Y = C ×2x。其中,X代表時間,Y代表用戶的信息分享量,C代表現在時刻的分享信息量。如果公式成立,20年後,一個用戶的信息分享量將是今天的100萬倍還 多,即2的20次方。

  小扎的定律是對Web2.0時代網絡用戶行為產生共享數據量變化的總結,其中當然隱含了一些商業目的。按此定律,Facebook前景不可限 量。即使按公司目前簡單的基於訪問流量的廣告商業模式,Facebook年收入也可水漲船高,永無止境。如對現有商業模式改良優化,並不斷推出新營收方 式,那公司未來還會長期高增長。

  小扎用這個簡明易懂的定律做公關,用來忽悠投資者和合作夥伴,是非常聰明的。這看上去是受梅特卡夫定律的啟發。梅氏定律指網絡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並與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即網絡價值V=K×N2,其中K為價值係數,N為用戶數量。

  扎克伯格定律真的成立嗎?該如何理解呢?如果從個人用戶簡單直觀的體驗來看,這定律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天只有24小時,每人上網時間是有限的。 如果十年後他的網絡行為所貢獻的數據量是今天的1000多倍(2的10次方),二十年後是今天的100萬倍,一個人怎麼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對如此龐大的 數據量?不能想像一個人十年後閱讀的新聞資訊量是今天的千倍,或者二十年後一個人逛網上商城或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是今天的100萬倍。同理,從運營傳統網站 的公司角度看,它們所能產生和使用的數據量最多只能按算數級數增長。

  扎克伯格定律只能在諸如Facebook這樣的網站裡成立,即僅適用於以個人用戶為中心\通過人際關係進行信息互動與傳播的Web2.0架構下 的網絡服務系統之中。舉例言之:按照社會學研究的結果,人們平均而言最多可以有效維持145個社會關係,也就是說Facebook上9億用戶每人可以擁有 的朋友數量平均最多145個。如果一個用戶和他的朋友們今天只在那裡說一句話或有一個動作,他會從朋友處得到145條共享信息,同時他自己生產的那條信息 被傳播給了145人。如果這個用戶和他的朋友們明天在那裡說十句話或做十個動作,那麼他會從朋友處得到1450條信息,而網站中所產生的共享信息量則是 145的10次方。換句話說,每個用戶的網絡行為如果是算數級增長,那用戶間的傳播、互動和共享信息則是幾何級增長。同傳統網站相比較,例如在一個門戶網 站上,一個用戶看一條新聞只得到一條行為記錄,多看十條新聞也只多得十條記錄,數據量並不會產生幾何級增長的效應,扎克伯格定律失效了。

  Facebook的經驗數據是說每年共享數據翻一番,其實理論上共享數據的增長應該翻許多番。所以,這條定律並不是精確的數學定律,而是在統計 學意義上對某種趨勢的描述。不同網站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運營水平上,共享數據的增長幅度會不一樣。但是,大趨勢不會錯,這條定律會在相當長時期內有效。

  回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學習社會網絡分析時,最大的痛苦不在理論的把握,也不在統計模型的研討或計算機編程,而在於無處獲得大規模的、系統 的、完整的、動態的社會網絡數據。無奈之下只能採用計算機模擬或者用些局部的簡單數據作為分析研究的基礎。直到Facebook誕生,社會網絡分析這門學 問才走出自娛自樂的小圈子狀態,開始和經濟學或物理學理論一樣,考驗思維能力,而不侷限於實證水平。正如「二戰」後計算機的誕生促進了計算機學科的獨立產 生和蓬勃發展一樣,互聯網上基於社會網絡機制的服務的發展,也許會促進作為社會學一部分的社會網絡分析的勃興。沒準在不久的將來,社會學會從社會哲學和經 驗社會研究中掙脫出來,成為像經濟學一樣的科學學科,讓諾貝爾獎增添一個社會科學獎項。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1

盛衰交替乃自然定律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2.html
據報導城中超級富豪四叔李兆基早前指出如果現時手上有一千萬元, 買股票比買樓好, 因為地產股資產折讓大, 而普通樓將來供應多, 預期兩至三年內股票跑贏住宅樓價. 香港樓市自03年沙士見底回升至今, 長升長有, 彷彿有餘未盡. 上帝創造萬物是互相節制約而達至平衡, 大自然環境中, 如果生物A靠吃生物B維生, 一旦生物A的數目不斷膨脹, 對食物的需求提升, 生物B的數目自然會下降, 但生物A的數目不會無止境地膨脹, 因為到了某個程度,某些生物A會因為食物不足而死亡, 生物B得到喘息的機會而能夠回復增長, 食物供應增加又會為生物A的數目重新膨脹提供條件, 然後週而復始. 其實, 實體經濟以致投資市場表現也是如此, 總是盛極而衰, 衰到貼地又會死而復生.

至於有人話, 全世界印銀紙, 只有實質資產可以保值抗通脹, 因此價格一定會升. 筆者無意否定這種思維, 只想分析事實. 股票和債券哪一種較實質呢? 債券背後其實是現金, 股票則代表一間公司的權益, 視乎不同行業的公司, 股票背後的資產可以是房地產, 金銀油礦, 糧食, 廠房機器, 碼頭, 貨櫃等實質資產. 因此, 按邏輯, 理論上持有實質程度較高的資產應該跑贏程度較低的資產. 但回顧5年來美國國庫債券和美股道瓊斯指數的表現卻見到相反的結果, 5年前3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孳息率大約為5.3%, 上星期則跌至只有2.75%, 表示債券價格升值接近一倍, 相反以上星期五收市價計算, 道指仍較5年前低大約10%. 此外, 在美國也見不到印銀紙樓價必升的現象, 次按風暴後超過4年, 美國樓市仍然元氣未復, 有大約1,100萬間房屋的市價仍低於未償還按揭貸款的餘額, 更不用說同買入價比較. 在香港, 恆基地產的股價大約只有資產淨值的51%, 大家想像恆基整間公司只擁有一個物業, 如果你同恆基買這個物業需要100萬, 但如果你買恆基間公司而得到間物業卻只需51萬元, 雖然現實上, 買物業有居住功能買股票則沒有, 但仍然有地產股股價與樓價不對稱的地方.

坊間看好樓價繼續上升的理由不外乎供應量少, 資金充裕和息率低企. 筆者不是樓市專家, 沒有本事預測樓市未來走勢, 不過筆者相信投資市場一句至理名言, 樹再高也不會長上天去. 筆者不相投資市場包括樓市有只升不跌的神話, 凡事總有盡頭, 盛衰交替乃自然定律. 但凡一種資產的價格升到某個程度, 令人培養出一種只升不跌的信念, 即使不是要馬上轉勢向下, 相信也離見頂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6

定律十三條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wy.html
寫在前面:這十三條定律是在工程、管理、科研、政治等領域總結出來的一些實踐規律,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學依據作為支撐,如果拓展一下,這十三條定律也是同投資、博弈息息相關的。願這些定律對於朋友們的投資生活會有所助益!
   
    一、墨菲定律

定律十三条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霉蛋,不經意間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這句話迅速流傳,並擴散到世界各地。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原有的侷限性,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一個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變種或推論。
人生哲學
 1.別試圖教貓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貓不高興?
 2.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 3.不要以為自己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 5.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處世原理
 6.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
 7.有能力的——讓他做;沒能力的──教他做;做不來的──管理他。
 8.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遲到,就是遲了。
 9.你攜伴出遊,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愛情意義
 10.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 11.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
生活常識
 12.東西越好,越不中用。
 13.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出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
 14.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
 15.你丟掉了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 16.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
 17.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
 18.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 19.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二、二八法則

定律十三条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

    在 商品營銷中,商家往往會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而「二八法則」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結果、 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典型的不平衡現象:80%的成績,歸功於20%的努力;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 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的普 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於這一經營理念。

    「二八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

 

    三、馬太效應

定律十三条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 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 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 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 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四、手錶定理

定律十三条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 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記住尼采的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 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 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鬱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 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 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五、「不值得」定律

定律十三条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 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 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 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 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六、彼得原理

定律十三条

    管理學家勞倫斯·丁·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於加拿大的范庫弗,1957年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士學位,6年後又獲得 該校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他閱歷豐富,博學多才,著述頗豐,他的名字還被收人了《美國名人榜》、《美國科學界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辭書中。

    彼 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據千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其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 不能勝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 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由此導出的彼得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階層 的員工完成的。」每一個職工最終都將達到彼得高地,在該處他的提升商數(PQ)為零。至於如何加速提升到這個高地,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動」,即 依靠裙帶關係和熟人等從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動」,即自我訓練和進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採用的。

    彼 得認為,由於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無意間」創設了一門新的科學——層級組織學(hierarchiolgy)。該科學是解開所有階層制度之謎的鑰匙,因 此也是瞭解整個文明結構的關鍵所在。凡是置身於商業、工業、政治、行政、軍亨、宗教、教育各界的每個人都和層級組織息息相關,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當 然,原理的假設條件是:時間足夠長,五層級組織裡有足夠的階層。彼得原理被認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聯繫的。

    帕 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他曾仔細觀察並有趣地描述層級組織中冗員累積的現象。他假設,組織中的高級主管採用分化和征服的 策略,故意使組織效率降低,藉以提升自己的權勢,這種現象即帕金森所說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認為這種理論設計是有缺陷的,他給出的解釋員工累增現象的原 因是層級組織的高級主管真誠追求效率(雖然徒勞無功)。正如彼得原理顯示的,許多或大多數主管必已到達他們的不勝任階層。這些人無法改進現有的狀況,因為 所有的員工已經竭盡全力了,於是為了再增進效率,他們只好僱用更多的員工。員工的增加或許可以使效率暫時提升,但是這些新進的人員最後將因晉陞過程而到達 不勝任階層,於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僱員工,再次獲得暫時的高效率,然後是另一次逐漸歸於無效率。這樣就使組織中的人數超過了工作的實際需要。

    彼 得原理首次公開發表於1960年9月美國聯邦出資的一次研習會上,聽眾是一群負責教育研究計劃、並剛獲晉陞的項目主管,彼得認為他們多數人「只是拚命地想 複製一些老掉牙了的統計習題」,於是引介彼得原理說明他們的困境。演說召來了敵意與嘲笑,但是彼得仍然決定以獨特的諷刺手法呈現彼得原理,儘管所有案例研 究都經過精確編纂,且引用的資料也都符合事實,最後定稿於1965年春完成,然後總計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無情地拒絕了該書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 地在報紙上發表了幾篇述論同一主題的文章,讀者的反應異常熱烈,引得各個出版社趨之若婺。正如彼得在自傳中提到的,人偶爾會在鏡中瞥見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 即自我辯認,於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這樣的片刻裡正好可以使人進一步認識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樣一面鏡子。

 

    七、零和遊戲

定律十三条

    一個遊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翰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後遊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零和遊戲。
    零和遊戲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與零和遊戲雷同或類似的現象。我們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後人的便越來越少;我們研 究生產了大量的轉基因產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著冒了出來;我們修築了葛洲壩水利工程,白鰭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產卵了……
    發展是硬道理。人類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科技迅猛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曰益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之後,可持續發展理論才逐漸浮出水面。零和遊戲原 理正在逐漸為「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逐漸認識到「利己」而不「損人」才是最美好的結局。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合作,實現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的。
    領導者要善於跳出「零和」的圈子,尋找能夠實現「雙贏」的機遇和突破口,防止負面影響抵消正面成績。批評下屬如何才能做到使其接受而不牴觸,發展經濟如何才能做到不損害環境,開展競爭如何使自己勝出而不讓對方受到傷害,這些都是每一個為官者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
    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這些企業經營管理定律只能供我們參考和借鑑,至於什麼條件下適合借鑑哪一種,回到手錶定理上去,你需要自己選擇一塊戴著舒適而又走時準確的手錶。

 

    八、華盛頓合作規律

定律十三条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一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物,而更像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九、酒與污水定律

定律十三条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 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 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 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 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 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十、水桶定律

定律十三条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水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
    任何組織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但劣勢部分卻往往決定著整個組織的水平。問題是劣勢部分是組織中一個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當成爛蘋果扔掉,否則,你會一點水也裝不了,可它卻讓你那些長的東西白長了!
    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水桶定律告訴我們,領導者要有憂患意識,如果你個人身上某個方面是「最短的一塊」,你應該考慮盡快 把它補起來;如果你所領導的集體中存在著「一塊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將它做長補齊,否則,它帶給你的損失可能是毀滅性的,很多時候往往就是因為一件 事沒做好而毀了所有的努力。有些人也許不知道水桶定律,但都知道「一票否決」,這是中國的「水桶」,有了它你便知道水桶定律是多麼重要。
    決策和執行發生的機率。讓謀劃的人盡心謀劃,讓執行的人全力執行,讓他們都從中獲得間接而不是直接的功利,這樣我們才能把「粥」分得更好。當然,還應有必不可少的獨立的監督。

 

    十一、蘑菇管理原理

定律十三条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煉,對人的意志和耐力 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管理有著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還沒等它長高長大恐怕瘋長的野草就已經把它蓋住了,使它沒有成長的機會;二是 缺乏主動,有些本來基因較好的蘑菇,一鑽出土就碰上了石頭,因為得不到幫助,結果胎死腹中。
    讓初入門者當上一段時間的「蘑菇」,可以消除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他們更加接近現實,更實際、更理性地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領導者應當注意的是,這 一過程不可過長,時間太長便會使其消極退化乃至枯萎,須知不給陽光不給關愛不僅是任其自生自滅,而且更是對其成長的抑制。如何讓他們成功地走過生命中的這 一段,盡快吸取經驗、成熟起來,這才是領導者所應當考慮的。

 

    十二、錢的問題

定律十三条

    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
  照一般的說法,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面,也撇開了愛錢的心理不談。馬克思說,金錢是「人情的離心力」,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關於金錢的本質、作用和功過,從古到今,人們已經留下了無數精闢深刻的格言和妙語。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面挑逗自己。 金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泛的,這種影響有時是潛在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類自己 創造的。致富的驅動力並不是起源於生物學上的需要,動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現象。它不能順應基本的目標,不能滿足根本的需求。的確,「致富」的定義 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然而這個看起來漫無目標的驅動力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

    附:一街東頭那個乞丐去摸彩票。中了五等獎,得款50元。甚喜!這個冬天好過了,他擁有棉襖、棉褲、和棉鞋了。街西頭那個乞丐也去摸彩票。中了一等獎,得款50萬元。狂喜! 

   首先大宴賓客,熱鬧三天,煞是風光,耗款3千元,小意思。然後買西服、配手機、穿金戴銀,容光煥發,一掃窮氣。再次,買房子,滿街轉悠,要帶車庫的。第 四,就是買車了。「夏利」太便宜,「奔馳」太貴,還是「桑塔納」吧!第五……第六……第七……過年的時候,街東頭那個乞丐還在到處晃悠,穿著那50元買的 「家當」;而街西頭那個乞丐卻在勞教所裡,據說是因為賭博、嫖娼、吸毒、鬧事……擁有50元,街東頭的乞丐不再受凍,自得其樂;擁有50萬元,街西頭乞丐 成了個大富翁,卻也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不懂得善用錢財的人,還是沒錢點才安全。

 

    十三、奧卡姆剃刀定律

定律十三条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 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演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附: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經過觀察提出了「破窗理論」。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角度不同,道理卻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推而廣之,從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不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嗎?

  比如,在窗明几淨、環境優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或「噗」地吐出一口痰來;相反,如果環境髒亂不堪,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便溺、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

  又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 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 也沒有耐心了。因此,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 一種互動的關係。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85

【問對管理】股市守恆定律——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612

自然界的物質守恆定律到了股市,是否還起作用?我們總是看到股市裡的「錢」憑空消失或增加,這種神奇的現象是否「超自然」了?讓我們聽聽問對網顧問Jin講一個關於上市一星期的小故事,你或許就會明白,看似「蒸發」了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問對網/圖)

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假設股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A。

星期一:開盤時,A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所有股票被一萬人持有(每人持有一萬元價值的股票)。市場沒交易,市價還是一億元。

星期二:我拿五億元,從所有A股持有人收購了A公司的股票,A公司的市值(和股市)也因此一夜之間變成五億,我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還上央視,高興的很!

星期三和星期四:一千萬人(包括原來那一萬A股持有人)都想來買我的A公司股票,我也很樂意以雙倍的價格賣出。這樣一買一賣,A上市公司在兩天就升值到十億元!大家都覺得能買到就是賺到了,好開心!我的五億投資也連本帶利變成十億(現金)。

星期五:開盤前,媒體爆A公司常年做假賬,實際已經破產,所有人急著想賣A股,就是沒人要買,價格跌到零,十億市價就這樣「蒸發」啦!我又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但是就是找不到我這人,因為週四晚,我已經悄悄帶著十億現金,到國外度假去!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心裡有數,蒸發的錢去哪了吧?

小提示——蒸發前,最後那個賣家。

(作者:Jin,問對網顧問,公益+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1

SENSE隨筆130606柏金遜定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6/sense%E9%9A%A8%E7%AD%86130606%E6%9F%8F%E9%87%91%E9%81%9C%E5%AE%9A%E5%BE%8B/

SENSE隨筆130606
柏金遜定律*** —–英式幽默的傳承
掌門執筆

時當戰後,英國文化尚未衰頹,仍有 邱吉爾Churchill 那般的貴族風流人物,一手抓首相權力,一手拿諾貝爾文學獎(1953)。 其時 “英式幽默” 傳承尚在,社會學家Parkinson寫出了《柏金遜定律》,混同識見和興味於一書,洛陽紙貴,深受全球智識界擊節讚賞。

“又有好野益大家” 系列 之
柏金遜定律I: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重大的議題耗費的考量時間愈少。 換句話說,愈重大的決策愈輕率。*****
定律II:在官僚架構內部,工作衍生工作,職位衍生職位。 所以官僚架構先天上具有自行膨脹的性格。***

〈柏金遜第一定律〉
今有 “野人鎮” 公會召開大會。 首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郊興建大型核電廠,大會請來核電專家 許博士 聽証。
朝日議長 素以濫派sense聞名全鎮,但為人頗有自知之明,心想工程學嘛…. 還是扮演 “技術主席” 穩當,這 “一念之仁” 就替會議節省了 “一半以上” 的時間。
專家許博士 老謀深算,預備了一份600頁厚文件,月前隨 開會通知 寄發,先請議員們詳細閱讀。 他看準議員們絕對不能 暴露*** 自己沒有讀過,或及完全看不懂 “枕頭報告書” 的弱點, 聽証之際,駕馭大局,瞞天過海,渾水摸魚…..
一小時後, “許公演說,天花亂墜,頑石點頭”, 議員們都紛紛認同他的論點,仲要係 “好明” 個隻。首項議程超順利完成。

次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區興建小型圖書館。
朝日議長年青時曾於省城中央圖書館當過雜役,累積了寶貴的前線工作經驗;壯年又連續出任全鎮最大讀書會會長要職凡二十餘年….. 你仲唔死!單是他的引導性發言便長達一小時。
Ryan和 阿Fai 議員持有工程學位,自必要顯露功架,偏偏他們一個來自科大一個來自港大,基於門户之見,對於書架的力學設計爭論起來,足足拗了一小時,最後還得由主席制止發言。
關於 “蟬聲” 對圖書館究竟是 天籟抑或是噪音? 環保社團發言人 Tammi 奮臂疾呼,面紅耳赤….. 還有….. 親屬繁衍,請恕未能盡錄。
會議足足開了十小時才能達成共識。

掌門結論:「第一定律」對不對不得而知。 但它的 “鏡像理論” 鐵定是對的:
「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鷄毛蒜皮的議題 耗費的考量時間愈長。換句話說,愈輕微的決策愈認真。」*****

掌門流〈拆局〉
為甚麼會這樣?皆因人類深受 “sense 過剩” 和“sense不足” 的雙重拖累!****

一般人的sense並非來自讀書和隨筆,而是來自日常生活和專業訓練。*** 撇除專業不計,人們對其生活體驗範圍內的事物時常 “sense 過剩” ,先天上有濫攤濫派的傾向,甚難知所節制。***
反之,一旦遠離其生活範圍便呈現 “sense貧血症” ,稍作論議,立覺事理不明,邏輯混亂!*** 如是者 “捉襟則見肘”,對 “自我形象” 非常不好,為免出乖露醜,於是養成 “三緘其口” 的習慣。 如此,又進一步喪失學習和磨練sense的機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
(廣告:參加 “野人讀書會” 就唔同剌,這裡有大把 出乖露醜 的機會,鍛鍊會友們靈活而又無恥的眼界和胸襟…..)

請君細想,一個並非身居決策階層的人,一生中有幾多次機會為重大事項作出決定? 一旦機會到來….. 他必然手足無措,避之唯恐不及!避無可避之時,便傾向草率了事!***** ( “無謂諗咁多喇,就咁算喇。”) 或者找人捉刀,道聽塗說皆可。
情況最嚴重的人會患上 “抉擇癱瘓症候群”,*** 病淺者臨事輒 長嗟短嘆,深者甚至痛不欲生! 謂予不信,且想象 “掌門到街市買餸” 和 “師奶涉足股票市場” 兩種情境,便可知其梗概。

再回頭思考 “婚姻人類學” 案例: “婚禮” 情節雖繁,仍未出乎生活知識,大家只患 “sense 過剩” 。 至於 “婚姻” ,結婚的人的要害是從未結過婚!*** 又怎道思考些甚麼? 道德經曰 “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男的只好唯太座之命是從。太座呢?正忙著辦婚禮呢…..

〈柏金遜第二定律〉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以上學理出自 《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 (1958)
by Cyril Parkinson,而由掌門濫派sense,橫加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