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化的方式解析投資條款之三:增資權warrant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7/154580.shtml
導讀 : 創業公司在與投資基金談判投資條款的時候,可以註意使用增資權的使用,因為這是一種無風險而純給利益的方式。

增資權(warrant,粵語搞笑得將其稱之為渦輪,這也是本次配圖的主要原因)指的是投資人在給與本輪投資的基礎上,從創業公司獲得一個增資的權利,一般會是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或者下輪融資完成前行權,並且較之下一輪投資人的價格,增資價格會有 70%-80%左右的優惠。
增資權是一個單向對投資人有利的權利,在投資人不增加本輪投資額和下註風險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公司發展的情況選擇是否繼續加註獲得公司更多股份,同時較之新一輪的投資人還有一定的折扣。這是一個只賺不賠的買賣。正是因為其單向對投資人有利,所以往往出現在融資較難的時代;也正是因為其增加了交易結構的複雜性,不利於搶奪項目,所以在全民搶項目的時代不太流行。
下面的圖表正好反映了這個趨勢,金融危機之後的 2010年 是使用增資權最多的年份,充分反應了投資人的強勢。

從整體數據來看,15.5%的項目使用了增資權,增資權的平均額度為 $1.6Mn,占投資額度的平均值為 47.3%,最大值為 100.0%,最小值為 15.0%。
創業公司在與投資基金談判投資條款的時候,可以註意使用增資權的使用,因為這是一種無風險而純給利益的方式,可以註意好金額和折扣額度的使用,否則會對下一輪融資有不利的影響,比如:額度太多而造成不必要的稀釋,折扣太多造成下一輪投資人的不滿等等。
(預告時間:下面幾期會講講大家比較關心的贖回權以及清算權,英文名字為 redemption and liquidation preference)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數據冰山,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用數據化的方式解析投資條款之四:贖回權redemption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6/154725.shtml
導讀 : 在 TermSheet 中贖回權基本是投資人必須保留和主張的權利,並且贖回權的使用非常之普及,幾乎 100%,多年來的均值達到了 93%。
贖回權(Redemption)在 Termsheet 或 SPA 中的標準表述一般為:“如果公司未能在投資完成後 n年內實現合格 IPO 並上市,投資人有權要求公司贖回全部或部分股份。贖回價格為投資金額加上每年x%的內部回報率。”
用大白話說就是:如果創業者不能在規定年限內讓公司完成上市而且市值達到一定門檻值,投資人有權要求創業者連本帶息還錢。
在 TermSheet 中贖回權基本是投資人必須保留和主張的權利,下圖表明贖回權的使用非常之普及幾乎 100%,多年來的均值達到了 93%。這是因為基金是從他們的投資人—— LP 那邊募集資金,資金本身也是有年限和成本的,當財務投資者資金到期,但又無法通過公司上市進行財務退出時,贖回權能夠保證有一個退出的渠道。所以贖回權在投資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從上面的標準條款中,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談判點:贖回年限,贖回價格和合格的 IPO。
贖回年限的均值為 4.7年,下圖表明了近幾年的變化趨勢。年限主要和投資輪數及估值相關,一般來說越往後的投資,年限越短,因為投資人對股份變現的期望值越高。

贖回價格一般用 IRR(內部回報率或年化回報率,可以理解為利息)來表示。談判空間在 8%-20%之間,近幾年的均值為 11.69%。同時可以明顯看出,隨著創業環境向創業者傾斜,IRR 正在逐年降低向創業者示好。也有些基金為了簡化計算,放棄使用 IRR,直接使用到期後 x 倍返回現金,這個均值為 1.38 倍。

合格的 IPO,一般通過上市公司的市值來定義。近幾年的均值為 $266Mn,同樣可以看出這個條件正在逐漸變得寬松而有利於創業者。基本上 $100Mn 是最低門檻,因為市值低於此,上市公司在各個主流股市都很難有足夠的交易量讓投資人賣股票退出。

贖回權看似對投資人有很強的保護,但是隨著創業環境的變化以及投資人風格的務實,這個條款正在逐漸失去意義。因為對於投資人來說,這個條款面臨這樣的悖論:
· 如果公司發展好而沒有上市,投資人肯定不會行使贖回權,比如小米,這時候誰行使贖回權拿到 10+%的回報,肯定是天下最大的傻子如果公司發展不好而不能上市,公司往往拿不出錢,強行行使贖回權就是逼死公司的節奏,竹籃打水一場空
· 最終,贖回條款的適用環境非常尷尬:企業在發展得不好不壞且有足夠現金的時候,才能達成投資人的目的。所以,已經有基金開始廢除贖回權,讓投資更簡單更快捷。
(預告時間:下期會講講大家比較關心的清算優先權,英文名字為 liquidation preference)
我的知乎專欄: 數據冰山 ,歡迎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數據冰山,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用數據化的方式解析投資條款之五:對賭 ratchet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7/155068.shtml
導讀 : 其實,投資人在對賭中獲勝不是什麽好事兒。
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
知乎專欄:數據冰山
對賭逐漸被公眾知曉是在2009年左右,比VC/PE投資逐漸進入新聞熱點及公眾視野略晚一兩年。

通過百度指數的需求圖譜來看,與 “對賭協議” 比較相關的關鍵詞為:致命陷阱、俏江南、國美等。想必和俏江南業績對賭失敗致使創始人及管理層丟失控股權有關(相關新聞請見:俏江南讓出控制大權 皆因一紙對賭協議)總體來說,大眾對於對賭協議(法律條款中一般稱之為 ratchet)是偏負面並同情創業者的,因此才會有這個熱點問題為什麽經常聽說創業者和投資人對賭,最終投資人獲勝? - 企業家。
但是情、理和法往往不統一。要真正理解對賭協議要從分析對賭的目的開始。對賭是在對公司估值面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冒著得罪大多數人的風險而說一句,在這個階段,創始人及管理者處於優勢地位),投資方及被投公司對估值預設一個初值,但被投公司需要承諾一定的業績;後續根據公司業務的實際發展情況(即業績的完成情況),對估值及對應的股份比例進行多退少補的調整。
其次要清楚對賭的概念,賭的考核標準和標的物是什麽。考核標準基本都是業績,通常用利潤做衡量(占到 70%以上),也有部分用收入(占到 22%左右)做為指標,當然也有奇葩得用毛利、下一輪或 IPO 估值及用戶數來考量的,但利潤是最接近公司估值和相對而言較難作假的,也最接近投資人的最終目的。標的物一般是股份比例,在極少的情況下也會用現金;要是遇到奇葩的賭個人財產或者房產的,那還是早點繞道走,澳門歡迎您。
最後是對賭的流程,大部分的情況下:如果被投公司沒能完成承諾的業績,公司向投資人退還相應投資款或者調整轉股價以增加投資人持股比例;如果完成,則相安無事。
看到這里,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一個漏洞:我們常說的對賭,其實是單賭。因為投資人只有 Upside,而沒有 Downside;即如果被投公司如果超額完成目標,投資人不會拿出自己的股份或者現金對公司進行獎勵。這看似是投資人的霸王條款,其實不然,對公司估值的信息不透明,主要是單向的,創業者比投資人更了解公司的情況;同時,創業者往往會要求更高的估值,所以投資人只好選擇相信創業者提供的信息及要求的估值,但用單方的對賭來保護自己。這也有點像我們作為消費者購物,商家說 10 萬公里無大修,如果沒有實現承諾則商家賠錢;但是如果 11 萬公里無大修,咱們也不會向商家追加付費。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真正的對賭,即如果被投公司超額完成業績,投資人會拿出小部分股票對創業者或管理層進行獎勵。這主要因為如下可能:
投資人出現了聖母心態,真心想激勵創業者好好幹。但是在創業者股份比例比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激勵真的是第 11 個饅頭,邊際效用遞減MBO,管理層在投資人的幫助下獲得公司的控制權及管理權,但是股份較少。投資人為了激勵管理層好好幹活,現實得拿出股票作為激勵,在這里類似於一般的期權
其實,投資人在對賭中獲勝不是什麽好事兒。借用馮小剛的一句名言:和大家分食一塊美味的蛋糕,還是自己獨食一泡臭屎,大家的選擇很容易。投資人肯定不願意拿著一個爛公司的大多數股份,投資人肯定不願意做萬年股東而不得抽身。所以,如果被投公司完成業績,雙方開心,各自暗爽準備下一輪或者 IPO;如果被投公司沒有完成業績,雙方開始撕逼(要讓創業者退還現金及補償股份,往往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鬧成新聞,看似投資人獲勝,其實雙輸,但卻容易被炒作成新聞。最後的最後,上數據:有 23%的投資項目中使用了對賭;下圖顯示的則是從 2008-2015年,使用對賭條款的投資項目比例的變化情況。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數據冰山,如需轉載請聯系原文出處。
當用戶已經被數據化, 押註互聯網金融的BAT誰會笑到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4/161463.shtml
當用戶已經被數據化, 押註互聯網金融的BAT誰會笑到最後?
俊世太保
本文由俊世太保(微信 ID: lijun_taibao)授權i黑馬發布。
2月24日,百度正式公布了2016年Q4財報,在這一期財報中,金融業務或許是為數不多的亮點。在百度CFO李昕晢看來,AI技術在金融領域研發和應用會將成為百度未來1年的重要方向之一。事實上,發力互聯網金融業務並不是只有百度一家巨頭。
進入2017年以來,騰訊和阿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是動作不斷,微信支付在沒有繼續參加春節紅包大戰之後,依然在線下開疆拓土,馬化騰親自站臺在線上推出了“黃金紅包”,也開啟了社交金融玩法的序幕。
而螞蟻金服則在海外市場不斷加碼投資,就在幾天前其剛剛投資韓國社交平臺Kakao旗下的Kakao Pay 2億美元,而Kakao則一直被外界稱作韓國的微信支付。
可以預見,對BAT三巨頭來說,互聯網金融在2017年都將會是重點發力對象。金融市場實在太大,在移動支付之外,留給互聯網巨頭“創作”的空間還有很多。但盡管BAT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頻頻加碼,但從目前已有的布局和戰略,三巨頭2017年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百度:深耕細分場景,人工智能改造金融
在百度新一季的財報中,百度用“百度進入人工智能新時代,金融業務先聲奪人”這樣一句話,對過去一年的百度金融進行了肯定。
在百度將戰略重心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背景下,金融無疑是一個極佳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中,百度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通過消費分期、現金貸、信用支付、個人財富管理等產品完成了金融用戶體系的建立。
盡管百度沒有找到一個像淘寶到支付寶、微信紅包到微信支付這樣,快速促使用戶完成綁卡行為的路徑,但百度依然找到了多個細分場景,並實現用戶和數據的積累。
根據百度最新披露的數據,作為百度金融核心產品的百度錢包激活賬戶數超過1億; “百度有錢花”以75%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教育信貸領域。而據此前的數據,“百度有錢花”的合作教育機構已經近3000家,環比增長約80%,服務學生數環比增長約45%。
在租房、家裝等領域,百度則選擇與房司令、會分期、愛空間、紅星美凱龍等公司合作;百信銀行的成立則讓百度的綜合金融服務版圖進一步實現補全。
這些多元化的C端金融場景,幫助百度有機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每一個場景下深耕,在積累數據的同時進一步訓練模型、調整算法。而根據公開材料,百度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運用在了身份認證、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智能獲客等技術領域,這些技術應用也為百度在C端客戶之外吸引了眾多B端客戶。
對於百度而言,雖然重倉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仍然還不夠成熟。後端技術的創新,延伸到C端被用戶感知和體驗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百度的探索嘗試值得我們期待,但百度利用人工智能深耕細分場景的打法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里:擴張海外市場,探索全球金融帝國
而對於手握支付寶的阿里和螞蟻金服而言,龐大的淘寶用戶池為支付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用戶。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16年12月,手機淘寶擁有4.3億月活躍用戶,而支付寶則在移動端擁有超過4億用戶,並且實現了61%的同比增長,這兩款產品的月活用戶數也僅次於微信和手Q。
借助淘寶的導流和線下支付反哺線上,在過去一年中,支付寶在移動端的月活實現了61%的增長,盡管在線下遇到了微信支付這個難纏的對手,且社交化嘗試並成功,但考慮到過去一年淘寶和天貓4萬億人民幣的GMV,支付寶在目前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第一名的地位依然很難被撼動。
前不久中金公司發布的第三方支付研究報告中,也表示“盡管支付寶移動端的份額從80%降至68%”,但到2020年支付寶預計仍將占據市場60%的份額。
正是基於支付寶在國內的穩固地位,阿里和螞蟻金服也在過去2年中開始將重心放在海外,尋求在海外複制支付寶的機會,並依靠2年7筆投資構建起了一個螞蟻金服的海外帝國版圖:
2015年2月,入股印度支付平臺Paytm母公司25%的股份,半年後將其持股比重提升至40%;
2015年11月,宣布練手韓國電信等公司成立互聯網銀行K Bank,並獲得韓國政府發放的銀行牌照;-2016年6月,投資泰國網絡支付提供商Ascend Money,後將股權比重提高至30%;
2016年9月,收購美國生物識別技術公司EyeVerify,以將其眼球識別應用於安全支付;
2017年1月,以8.8億美元的估值並購全球第二大匯款服務公司MoneyGram
2017年2月,投資韓國社交平臺Kakao旗下的Kakao Pay 2億美元;也是在同一天,阿里通過旗下基金投資了菲律賓支付平臺mynt。
這一系列的投資和並購讓阿里和螞蟻金服成功地在一些第三方支付並不發達的國家迅速複制了支付寶的成功經驗,以印度的Paytm為例,在螞蟻金服入股之前,Paytm和其競爭對手的差距很小,而在螞蟻金服的幫助下,Paytm不僅擁有了1.5億活躍用戶,也成長為印度第一大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世界第四大電子錢包。
與此同時,支付寶本身的國際化也沒有停止腳步,借助2016年1.22億人次的出境遊大軍,支付寶依托於出境遊場景,實現了全球70個國家10萬零售商戶及10萬線下商戶的接入,覆蓋了出境遊主要的餐飲、超市、免稅店、主題公園等場景。
不過在大跨步邁出國家化腳步的同時,阿里依然需要警惕微信支付的威脅,借助高頻和高用戶數,微信支付正在線下演繹著《三體》中經典的“高維打低維”原則。
騰訊:發力移動支付,紅包挖掘社交金融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2014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微信紅包會成為改變中國互聯網金融格局的撬棍,通過微信紅包完成早期用戶積累的微信支付,其成功必須歸功於國民級App——微信。
坐擁超過8.5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同時擁有著日均超過1小時的使用時長,如此大的用戶基礎和使用頻次,讓微信牢牢霸占住了用戶屏幕上最顯著的位置,以及用戶的使用習慣。
盡管相比於獨立的第三方支付App,在微信入口略深的微信支付在使用便利性上反而處於劣勢,但高頻次、高使用時長、始終後臺打開的特點還是幫助微信支付能夠在2016年的線下支付大戰中戰勝支付寶,實現高維打低維。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開始享受移動支付便利性的用戶們。
據統計, 2016 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整體交易規模達到87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3%。其中,線下POS 收單流水增長 54%至 22 萬億元,占整體比重約25%; 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65萬億,占比75%,其中PC 端增長僅為36%,移動支付增長達到110%。
依靠掃碼這樣簡單便捷的方式,移動支付正在成為主流,而騰訊也將自己在金融領域的籌碼,壓在了除去4萬億阿里系電商營收之外的29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上,看上去似乎線下的市場更大。根據中金公司的報告,支付寶目前擁有100萬線下商戶,而微信支付則擁有超過70萬線下商戶,兩者的賽跑依然在繼續。
同樣,社交基因的微信也並非完全依賴於線下,在2017年初,騰訊便開始測試微黃金等新的社交金融玩法,並嘗試引入星巴克這樣的品牌商家,將社交和小額支付融為一體,為微信支付帶來更多的社交元素。
基於微信目前龐大的用戶基礎,我們似乎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在社交金融方面的嘗試會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對於微信而言,越來越重的體驗,承載越來越多的騰訊集團戰略使命,微信似乎正在背離張曉龍最初克制、極簡的設計理念。
如何平衡好微信支付和微信兩者之間的關系,或許是騰訊在2017年首先要解決的產品理念和公司戰略問題。
巨頭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將會怎麽玩?
BAT在2017年的布局和戰略各不相同,但隨著C端場景跑馬圈地的完成,掌握最多場景和流量入口的BAT,在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做出的選擇或許也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1、挖掘金融數據的價值
金融和數據很難脫離關系,隨著搶占場景階段的結束,互聯網金融正在進入深化變現的階段,無論是消費金融,還是現金貸,這都離不開大數據風控。
相比之下,阿里擁有更多的用戶消費數據,百度則掌握著最強的數據建模和分析能力,而騰訊則擁有最複雜的社交關系鏈,這些數據將成為BAT三巨頭產品差異化的關鍵。
2、金融場景海外化擴張
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的飽和,以及中國遊客大量出海消費,擴張海外場景正在成為新一輪爭奪的焦點。百度的選擇是通過工具化產品的國際化在海外建立了一系列消費場景。
而阿里巴巴和騰訊則更多是借助移動支付。如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泰國、日本、韓國等中國遊客的熱門目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線下廣告和線上補貼活動。
微信支付目前已經接受超過10種外幣交易,而支付寶則與多個國家的7-11便利店達成合作關系,並對接了日本全境1.3萬家羅森便利店。這場關於海外金融場景的爭奪2017年仍將持續。
3、金融科技探索新模式
正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百度第四季度財報中提到的那樣,“百度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義互聯網金融、重塑行業規則,引領人工智能與場景應用有機結合的金融創新。”當然,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技術能力也不盡相同。
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百度探索的是“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財富管理服務,騰訊則在區塊鏈等新金融技術領域展開嘗試,而阿里巴巴則更多借助阿里雲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探索金融的新模式。這些由技術內生出的模式變革正在影響和撼動著中國金融業。
4、金融技術的開放生態
改變現有金融模式的前提是有足夠豐富的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從而訓練算法模型,不斷精進。因此在未來的幾年中,擁有技術能力與技術優勢的公司選擇將自己的技術輸出給業界,展開更多的同業合作,共享技術成果的同時,收集更廣泛的數據,並推動傳統金融行業數字化或許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
阿里巴巴在去年的雲棲大會上正式啟動“螞雲計劃”,升級後的阿里金融雲將為合作夥伴包括雲計算、人工智能、安全、信用支付、金融生態於一體的金融雲服務。
而百度的優勢在於人工智能方面的深入布局,所以百度金融主要以身份識別認證、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金融雲、智能獲客為六大金融科技發展方向,向業界開放能力。
至於騰訊,在騰訊集團的連接戰略下,騰訊金融雲則專註於做金融機構的連接器,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基礎設施。
一個總結
對於巨頭而言,萬億級互聯網金融蛋糕顯得十分誘人,尤其是在各家先後拿全各類牌照後,之前限制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玻璃門”正在減少,C端用戶也正在被更系統地數據化。
如果說過去的3-5年是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時期,那麽在2017年,或許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將發展得更貼近與國外更喜歡用的一個詞——FinTech 金融科技,金融行業不再是鐵板一塊,它正在被新技術所影響滲透,而對於BAT而言,或許同時掌握核心技術和海量數據才會成為最終勝出的那一家。
[本文由俊世太保(微信 ID: lijun_taibao)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互聯網金融
BAT
贊(...)
分享到:
數據化和人工智能,新零售要來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31.shtml
數據化和人工智能,新零售要來了
闌夕
未來10年、20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法,只有新零售
本文系闌夕(ID:techread)授權i黑馬發布。
兩會期間,關於工匠精神、中國質造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及,並被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而這一波「質造」、創業創新背後的驅動力則是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同樣被熱炒的人工智能。
暫且不論當一個科技概念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後,還會有多久的生命周期,畢竟很多時候這就如同街邊買菜大媽也告訴你股市是牛市一樣。但隨著新一波技術浪潮的到來,不僅僅是互聯網行業,傳統行業同樣也正在被改造和升級。而這其中橋接在互聯網與零售行業之間的電商同樣也是最先感知到這種變化的行業之一。
進入2016年以來,電商的說法正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新零售」,從目前的媒體報道來看,新零售這一概念最早提出於2016年10月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的演講,在馬雲看來,「未來10年、20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法,只有新零售」。
電商時代之前的零售創新更多的是商業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創新,比如7-11、沃爾瑪、阿爾迪等,他們無一不是通過改造後端供應鏈,優化前端店鋪組織、呈現形態,通過運營提升服務水平從而提高零售的坪效。
電商則是零售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由於將零售線上化,從供應鏈到自營或平臺上的賣家,再到最後的支付方式和物流交付,零售行業的組織方式被互聯網所革新,盡管這其中線上部分的變革僅僅是前端的獲客運營,以及在線化的支付形式,但這已經足以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大影響。
電商依靠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兩撥流量紅利迅速提升了其在社會零售總額中的占比,直至去年線上零售交易金額超過4萬億,占全國33.2萬億人民幣的社會零售總額12%。
但很顯然,第一輪電商浪潮雖然造就了阿里、京東這樣的綜合性平臺,以及唯品會、聚美優品、當當網、貝貝網、蘑菇街等垂直領域的電商巨頭,但從模式的本質來看,如今大多數的電商平臺與10年前並無太大差異,在改變的更多的是由運營和物流供應鏈等基礎設施提升帶來的體驗優化。
而隨著流量紅利時代的結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後起之秀更多的是在前端獲客方式上努力創新,從蘑菇街、聚美、貝貝網這樣聚焦於某個垂直人群,再到拼多多這樣挖掘微信社交流量紅利的模式,創新者在電商面前似乎都很難找到更好的破局點。直到人工智能和日益數據化的電商生態在技術和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出現了如今這一輪所謂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核心是零售與數據的結合,而非簡單的零售線上化(當然零售線上化也並不簡單,從亞馬遜、8848開始,我們足足走了20多年)。阿里研究院在其《新零售研究報告》中將以心為本、零售二重性和零售五種大爆發歸納為新零售的三大特征,而這三點都是圍繞零售的數據化展開的。
隨著用戶數據的日益完善,如今不僅僅是在線上購物,即便是我們在Shopping Mall這樣的線下場所購物,依靠傳感器和智能手機定位,消費者的畫像依然可以被清晰描述,這也使得零售經營者能夠更理解用戶隨時隨地的需求,從而提供更精準的推薦與服務。
這種數據化不僅僅是用戶畫像的數據化,同時也是經營理念和商業組織形式的數據化思維,在人被以比特計量的同時,商品也同樣比特化,甚至過去只能在線下進行的諸多服務,比如英語教學、音樂教學、興趣愛好培養等也可以被線上商品化,這直接帶來的將是經營者運營思維的轉變,以及零售價值鏈的重塑。
在新零售的背後,人工智能同樣也在改造供應鏈和倉儲物流,以標品的圖書管理為例,在過去大型電商的圖書的采銷需要處理幾十萬SKU,而隨著數據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機器可以極大程度上代替人工完成這類標品的采購、入倉、補貨、運營等環節。
高盛預測,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零售業每年將節省540億美元成本開支,並帶來410億美元的新收入。物理學家霍金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則更為激進,他曾警示道,「人工智能和日益發展的自動化將大量取代中產階級工作……從某種程度上將,這就是破壞性創新,沖擊不可避免」。
的確,破壞性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會超過用戶需求的增長速度,這也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代表作《創新者的窘境》中的核心觀點之一。技術發展很多時候並非由用戶需求驅動的,反而是由於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刺激和帶來了新需求的增長。
或許在貝佐斯眼中,由於缺少破壞性技術元素,小米努力要開的1000家線下店並非真正的新零售。根據亞馬遜公布的計劃,其將在西雅圖嘗試建立名為Amazon Go的新型商店,顧客可以進入商店挑選商品並直接拿走,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登錄Amazon Go的App進行簽到,依托於射頻標簽技術,亞馬遜會在顧客離開商店時自動結算。
盡管美國商業工會曾有成員抗辯,「自行結賬系統實際上更慢、更低小,需要投入更高的監控成本」,但這似乎並不能阻擋Facebook上年輕人對這一新型商店期待的熱情。
而在國內,阿里、京東們也早已推進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儲備和應用,最直接被影響的就是後端的供應鏈和物流環節。
零售學中有一個概念叫「牛鞭效應」,指的是從零售商訂貨開始,經過多級分銷商傳遞到品牌商的過程中,每增加一個層級,其粗放樂觀的銷售預估,導致的產能過剩和產品滯銷現象則越嚴重,最終庫存將整個零售鏈條的各級拖垮。
隨著數據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從銷售數據的預測到實際銷售數據的分析,供應鏈的每個環節變得更加精準,甚至向C2B模式靠攏,這其中造成的銷售預估誤差越來越小,銷售鏈條的環節也被不斷縮短。
在物流倉儲環節,京東和阿里都已經發布了其無人倉儲系統,甚至推出了同亞馬遜如出一轍的無人機送貨計劃,倉儲物流的自動化直接帶來的結果將是這一原本電商最重的環節效率提高,成本優化,進而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除了巨頭,垂直領域的電商平臺同樣也有著自己的新技術應用方式,甚至有時因為他們更聚焦某個特定群體或場景,從而能夠獲取更豐富的數據和更精準的用戶畫像。
以母嬰領域的第一名貝貝網為例,其擁有中國最大的媽媽人群用戶(7000萬),月活超過1100萬,日活達到300多萬。並可以基於其購買數據和瀏覽行為提煉出多維度的用戶特征,進而進行定制化的商品推送,人群的聚焦帶來的是算法模型訓練難度的降低和最終效果的提升。
特定人群的精準數據幫助像貝貝網這樣的垂直領域電商平臺更容易建立其壁壘,因為面對這一人群,垂直電商反而更能夠實現阿里研究院所說「以心為本」,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運營服務。
有報道稱,張良倫這位被徐新看做“有劉強東影子”的CEO,已經為貝貝網儲備了超過50人的大數據團隊,並組建了供內部使用私有雲。大數據應用於智能推薦、用戶畫像、采購、倉儲供應鏈將極大的提升運營和供應鏈效率。而智能關聯推薦、語音客服機器人在用戶體驗的提升上帶來明顯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深入到貝貝網的各個業務場景。
隨著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以及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的深入發展,以圖搜商品、基於聊天機器人的購物助手、智能客服都有望成為基礎性技術,被每一個像貝貝網這樣的垂直電商平臺所應用,而不是被巨頭所壟斷。
但對於最初應用新技術的經營者而言,也往往更能夠利用新技術的紅利,只是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並不常發生在近乎於壟斷者的巨頭身上,往往是跟隨者以及創業者把握住了這樣的機會。
當初互聯網時代阿里、京東也是用同樣的邏輯沖擊甚至顛覆了沃爾瑪、國美、蘇寧這樣的傳統零售商,這一次的新零售會有什麽不同麽?
[本文系闌夕(ID:techread)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闌夕,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人工智能
贊(...)
分享到:
連尚網絡李政:數據化時代,如何捍衛信息安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8/165040.shtml
連尚網絡李政:數據化時代,如何捍衛信息安全?
i黑馬
技術本身不是目的,技術的意義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
“技術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賦能於人,為了讓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都更有力量、有尊嚴、更有安全感。”9月8日,連尚網絡(WiFi萬能鑰匙運營公司)全球輪值總裁李政在造就舉辦的“REMIX·共享的未來”大會演講上如是說道。
連尚網絡是一家致力於幫助全世界人們連接互聯網的公司。李政表示;“希望通過互聯網,幫助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起跑的機會。”同時,隨著網絡普及,數據化時代的到來,數據以及用戶信息安全也被視為當下最緊迫的事情。李政強調,這個時代,互聯網企業必須嚴格恪守數據安全的邊界,捍衛用戶的信息安全。
“REMIX·共享的未來”大會由劇院式演講平臺造就舉辦,除了連尚網絡以外,Airbnb、滴滴、摩拜等國內外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新企業均受邀參加,分享自己的理念和技術。

推進全民連網,縮小數字鴻溝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運行模式產生了顛覆式改變。在今天這個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和水電煤一樣重要的基礎設施。
但是,世界上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們未能連接互聯網。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還有40億人無法上網。
“掌握了信息技術的人創造了更多財富,從未接入互聯網的人則進一步失去獲得更好教育和技能的機會。互聯網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但數字鴻溝卻進一步加劇了。”李政表示。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在大女兒出生時寫過一封信,他說:人們通常以為,互聯網只是娛樂或溝通工具。但對全球大多數人來說,互聯網是條生命線。Facebook持續在發展中國家提供免費網絡,在去年底已經幫助全球4000萬人用上了互聯網。
WiFi萬能鑰匙一直致力於為全世界人們提供上網的機會,以及延長人們的上網時間。WiFi萬能鑰匙通過全球首創的WiFi共享技術,已經幫助全球9億人實現了免費上網。從2015年開始啟動國際化到現在,WiFi萬能鑰匙已經在全世界22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截至去年10月,WiFi萬能鑰匙海外用戶量達到1億,日活躍用戶突破2000萬。

數據化時代來臨,如何保護用戶信息?
李政認為,把全世界人們連接進互聯網,僅僅是第一步,至關重要的第二步是如何幫助和保護所有“互聯網的新移民”,確保他們的用戶數據不被濫用。
蘋果公司CEO庫克曾經多次強調,安全和隱私是蘋果設計所有硬件、軟件和服務的基礎,他們會明確告訴用戶,個人信息被會用在哪里,並且在用戶共享信息之前取得授權;亞馬遜則率先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保護用戶數據上。通過機器學習技術,亞馬遜自動識別、分類和保護用戶保存在亞馬遜雲計算平臺上的數據。
微軟、谷歌、Facebook也將信息安全上升至戰略層面。
同樣,在幫助海量用戶連網的時候,WiFi萬能鑰匙已經把網絡安全問題納入在先決條件之中。在用戶點擊連網之前,WiFi萬能鑰匙的雲安全感知系統已經通過大數據計算,預判該熱點是否安全可信任;在用戶連網過程中,WiFi萬能鑰匙自主研發的安全隧道保護系統,可以覆蓋數據加密分級傳輸,攔截高達90%的惡意攻擊。

除了技術經驗,李政還分享了連尚網絡在推進數據服務能力和數據產品化方面的三條準則:
第一,所有數據的授權和應用都必須在“合法、正當、必要”的前提下,通過用戶授權才能獲取。
第二,在對大數據進行開放或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恪守用戶隱私的規定。
第三,任何的數據挖掘和應用,應該以消費者利益為前提出發點,遵從更好為用戶服務的原則。
李政表示,互聯網與大數據都是技術升級叠代的結果,但技術本身不是目的,技術的意義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我們希望,用互聯網找到你、連接你、給你更好更安全的信息世界。”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WiFi萬能鑰匙
贊(...)
分享到:
頭頭是道曹國熊:看好數據化工具、AI運用、產業共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922/165290.shtml
頭頭是道曹國熊:看好數據化工具、AI運用、產業共融
曹國熊
2017年9月21日,普華資本董事長、頭頭是道創始合夥人曹國熊在2017杭州文博會開幕式——“文化消費新趨勢”高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新人群、新內容、新消費》的主題演講。
曹國熊從資本的角度,詳細解讀了文化產業與消費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為文化消費行業的創業者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以下是曹國熊口述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2016年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2541.68億,占全市GDP比重23%。我們基金在杭州投資了20多家文化類企業,還在杭州設立了專註於投資泛文化領域的基金——頭頭是道。

曹國熊
頭頭是道基金的名字由來,是《續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所說的這句話:“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這其實也算是我對投資的理解,當下很多人對投資的感受是波濤、風口、熱鬧、喧囂,但你如果在這個行業呆久了,你會知道,它背後是有參悟,有規律,是河流入海。
頭頭是道基金專註於泛文化領域,目前主要聚焦文娛、消費升級、教育、體育四大方向。基金團隊在配置時,是從產業和投資角度找這樣的人才。
頭頭是道在布局時的一個著眼點是更懂產業趨勢,把握產業鏈中的核心價值端。我們傾向於有產業經驗的人來做投資,同時用專業的投後團隊去支持產業人才,背靠背作戰。

四賽道合一
頭頭是道主要覆蓋消費升級、泛文娛、教育、體育四個賽道,其實本質上這四個賽道是合一的,內核就是消費。
我們可以把消費分為產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兩大類,產品消費就是通常所說的消費升級,文娛、教育、體育則是服務消費當中占比最高的大類,這是第一層關系。
互聯網產量入口去中心化趨勢很明顯,用內容區分人群成為入口並且賦能,所以投資文娛、教育、體育實際也是給消費升級尋找入口,這是第二層關系。
頭頭是道並不滿足於簡單做一個基金,我希望能夠通過投資打造一個文化產業生態,生態內部的公司可以互相協同,大家是乘法關系而不是加法關系。就像前面所說的邏輯,我們不同賽道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
接下來逐個講述四個細分賽道的我們的投資邏輯。
文娛的投資邏輯
文娛又包括娛樂、新媒體與出版、內容付費3個細分方向。

文娛3細分方向
娛樂範圍很大,包括影視、網大、網綜、音視頻、音樂等等。
對娛樂類項目來說,創始人是靈魂,所以我們投資了韓寒的亭東、賈樟柯的暖流、侯小強的金影。但公司想大成還是得有完整團隊,標準化的持續生產能力。好萊塢之所以成功,是把電影制作做成了工業,最大程度的做到了標準化。所以具備工業化內容制作能力的團隊,從持續發展和商業價值的角度上是更值得投資的。
新媒體是我們2015年開始大量布局的賽道,初期我們看好的是媒體入口的轉移,那時候還是用獅享家基金在投,投資了近十個頭部自媒體項目,我們見證了新媒體叠代和發展的全過程。
我們投新媒體的邏輯很簡單:
第一是要頭部內容,且具備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能力,因為內容是馬太效應非常非常強的行業;
第二是優先選擇能夠和消費掛鉤的類目,比如親子、女性成長、青年文化、餐飲這些直接能定義到人群的項目,且離商業變現更近;
第三是團隊要具備商業化的能力,這是很多做內容的人不具備的,所以我們要把那些二者兼備的團隊找出來。只有這樣的新媒體項目,才有可能成為霸占影響力、流量入口和消費觸達更有效的優秀公司。出版我們投過了藍獅子、果麥,今年也參與了磨鐵,都在往上下遊延展。
2016年知識付費爆發了,實際上不僅僅是知識付費,娛樂付費也迎來了爆發點,所以這一波風口應該是叫“內容付費”更合適。內容的正版化、移動支付的普及化、主力人群的年輕化是內容付費背後的主要動因。
內容付費既有新平臺、新渠道的機會,比如喜馬拉雅,它是伴隨音頻媒介而崛起的平臺;內容付費也有新內容的機會,比如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這些新內容更有用戶思維,他們從讀者的興趣出發來定制“產品”,而不僅是從作者本位出發創作的“作品”,所以就更加容易出爆款,因為是用戶參與了產品的定義。
消費升級的投資邏輯
消費升級背後的主線是消費人群、消費場景和消費習慣的變化。
一是“新生代”85後、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中堅力量,他們更喜歡個性化、場景化的消費形態,註重體驗,品質認同感強。
二是慢慢老去的60後、70後這幾代也會有新的自我消費追求與認知。
消費升級不是簡單的越貴越好,奢侈品不算消費升級,小米和網易嚴選才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到底應該如何定義呢?其實還是圍繞“多、快、好、省”四個字。

消費升級:多快好省
“多”就是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比如最近市面上的多個服裝租賃平臺,它滿足的就是女孩子對衣服“多”的需求,你只要花一點錢就可以換很多不一樣的衣服穿。
“快”其實就是更加便利。當今中國,我們每個人的註意力和時間都在被各種搶奪,相對應的,幫助用戶節省時間的需求一定非常強烈。但必須要註意的是,便利的背後可能會是運營成本的提升,創業者要特別關註自己的贏利模型要跑得通。
“好”是最難定義的,我覺得一種是客觀上的好,比如說華為、蘋果手機、大疆無人機,第二類好則是主觀的,是“我覺得ta好”,比如獨立設計師品牌、個性化定制產品、IP衍生商品、生活方式品牌,它們通過附加“精神屬性”來提升商品價值、制造差異化,用戶買單是買一種理念和價值觀,他願意被這種理念給代表。
“省”是零售業萬年不變的競爭法則,優衣庫、小米、網易嚴選的核心競爭力都是“性價比”,在品質不打折的前提下價格打折,還不虧錢,這樣的企業是真正厲害的。
相對於“多快好”而言,“省”其實是最難做到的,需要團隊對零售和供應鏈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運營經驗,但是在這個領域里應該會誕生體量非常大的公司,而且不止一家。
教育的投資邏輯
教育是一個萬億級的大賽道,教育消費一直是巨大的未被滿足的剛需,缺的一直是好的教育者和好的產品,未來我們肯定會在這個方向有更大的布局。對教育行業,我們大體形成了這樣一些認知:

教育行業特征
第一,“高端”供給永遠稀缺。教育行業有一個特殊性,它的消費帶有“選拔”的功能,所以哪怕說現在所有的教育資源擴大100倍,只要內部還存在等級之分,高端的資源就永遠都是稀缺的,而價格從來都不是問題,所以我們會持續看好高端民辦教育的發展,今年我們布局了從事留學B2B服務的Niesl。
第二,應試驅動的K12市場是體量最大的,它的體量差不多是其他教育細分賽道之和,這個賽道當中我們選擇了嗨課堂,我很期待它成為K12領域的VIPKID。
第三,銷售和口碑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為教育是一個客戶生命周期較短的行業,所以天然是銷售驅動型,而好口碑帶來續費和轉介紹,幾乎是降低銷售費用比例的唯一路徑,所以口碑也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我們投資的在線少兒英語項目abc360和多語種教育項目歐那教育做得還不錯,他們有很強的教學研發能力,做得比較紮實。
第四,教育投資的核心是“投人”,市場高度分散,模式大體相同,團隊就成了最大的變量。教育作為重運營的服務業,細節就是魔鬼,所以有多年行業經驗的創始人還是會更有優勢。
第五,持續看好在線教育,大體發展路徑可以參照電商行業,第一階段在線教育獨立發展壯大、蠶食線下份額;第二階段線下機構轉型布局在線,實現自我轉型;第三階段線上線下高度融合,不存在純粹的線下機構或在線教育機構之分。
體育的投資邏輯
46號文後,中國體育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場館、賽事、培訓、大眾體育消費等等都迎來了春天,體育在未來肯定是個大產業。

體育賽道
在體育賽道中,現階段我們最看重的是有C端用戶參與的大眾體育消費增量市場。比如樂刻運動,他們的思路就是“多、快、好、省”的典範,通過在時間(24小時營業)、99元單月、周邊5公里、功能和課程齊全、運動數據管理等方面占領用戶,同時通過共享場地和教練(斷崖式成本改變,坪效提升)、sop體系搭建(強運營),將線下場館在迅速規模化擴展的同時,持續獲取用戶且逐步良性盈利,發展勢頭非常好。
而洛克公園則是把籃球館開進了城市中心的shopping mall,產品定位是更高端、更具科技感、更強調軟件和服務的新一代籃球場館,教你打球的還可能是林書豪的禦用教練。在今年新開的球館中,用戶可以刷臉打球,有進口發球機,有能捕捉和糾正投籃姿勢的數字技術。
體育服務有重體驗、重感知的特性,這樣的產品設計,是瞄準那些願意支付更高價格獲得良好體驗的籃球愛好者。洛克公園手上運營著國內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街頭籃球賽事Jump 10,將職業體育大眾化和娛樂化,除了多位前NBA球員參與,周傑倫、潘瑋柏也是洛克公園常客。他們希望使籃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運動本身成為時尚。洛克公園場館運營+賽事+青訓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青年文化賦能於大眾體育。
同時運動方式也會越來越個性化,所以我們投資的行者定位於自行車愛好者人群,你只要有一輛自行車就可以玩了,整個城市、山川都是你的場館。新艇體育則是定位於賽艇愛好者。
尚未踏入的世界
上述四個賽道的本質核心是通過文化內容區隔用戶,對用戶進行數據化分析和管理,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創新叠代和深度開發,滿足各細分領域消費升級的需求。因此在這些賽道中,數據化工具、AI運用、產業共融是我們看好的底層。
這是我們新文化新消費的一些投資邏輯,不一定對,摸索著往前走。
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個體追求的終極方向是每一個個體生命經驗的深度和廣度,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看到在我們原有認知範圍外的現象。投資這個職業吸引人之處就在這里,你每時每刻都在接觸這些“新鮮事”,你必須有足夠的好奇心,才能產生去了解和學習的動力。
打破自身的框架,成為投資人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只有打破原有的束縛,才有可能去理解跟我們自身不同的東西。
普魯斯特說,“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們尚未踏入的世界。”
[本文作者曹國熊,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頭頭是道
曹國熊
文娛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