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潮水退去?巴菲特面臨公信力挑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18

001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整個投資界可謂無人不知,但是對於伯克希爾如何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保持強勁的業績增長卻是華爾街一大謎團。隨著巴菲特退休的日期越來越接近,伯克希爾的“免檢”標簽可能面臨挑戰。

自1965年成立以來,伯克希爾給予股東的總回報率達到了驚人的693000%。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總規模達到5170億美元的金融巨頭,最近幾年的財務披露卻越來越不透明。行業分析師、保險行業專家和企業治理行家都對其透明度提出了質疑。隨著巴菲特退休的日期越來越接近,伯克希爾的“免檢”標簽可能面臨挑戰。

追蹤投資銀行的行業分析師Meyer Shields就表示,

實際上,我們對於伯克希爾知之甚少。評估公司的盈利質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沖基金經理Douglas Kass更是直言,

巴菲特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整個金融行業透明度的標桿。但是銀行系統在過去一個商業周期中已經因為衍生品泛濫和各種內幕秘密而瀕臨崩潰。

在去年11月全球監督性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企業透明度報告”中,伯克希爾的得分僅有35分,總分則為100分。這一表現幾乎排名墊底。

作為民粹主義的代言人,巴菲特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我會選擇投資一些連笨蛋都會經營的企業,因為總有一天企業會落入笨蛋的手中。”

而對於市場關於透明度的詬病,巴菲特並不在意。“由於傳統會計準則的限制,統一的財務報告會讓我們的業績被低估。在我們的投資理念中,我們寧可選擇那些實際價值超過報表顯示的公司。”

伯克希爾哈撒韋名義上是一家金融服務公司,主要通過旗下的汽車保險公司Geico和Gen Re再保險運作。但是在職能上,他更接近像一個“大雜燴”。鐵路業務(北方聖太菲鐵路運輸、北美第二大貨運鐵路BNSF鐵路),私人飛機業務(Netjets),內衣業(Fruit of the Loom),炊具(The Pampered Chef)等等應有盡有。

對於一些企業,比如BNSF,伯克希爾公布了財務細節,另外一些公司,尤其是核心業務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卻寧願算糊塗賬。Geico和Gen Re再保險業務巨大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到底如何,投資者和分析師都很難回答。包括承保費用、承保開支、凈賺報廢等核心數據均未公布。

和其他大企業不同,伯克希爾甚至都沒有投資者關系部門。巴菲特也不允許對公司年度會議進行錄像或者錄音。

盡管如此,伯克希爾的股東並未要求公司公開更多的信息。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總裁Kass表示,“伯克希爾的股東並非正常人,他們對巴菲特言聽計從。”知名博主James McRitchie則認為,“懷疑巴菲特似乎就是在質疑你的教父。”

或許,巴菲特自己的一句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發現誰一直在裸泳”將成為他和伯克希爾哈撒韋未來的最好註解。只有當巴菲特正式退休或者的確有一些壞消息浮出水面之後,才能知道他們是否會走向神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56

當潮水退去,什麽樣的O2O公司能存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1674.shtml

現在獲得投資的O2O項目太多,創業者都快不夠用了。

互聯網泡沫總是在每一次資本瘋狂追逐,創業者狂熱投身之下誕生,遙遠的2000年互聯網泡沫,到前幾年的“千團大戰”,歷史總是在重複。

任何一家創業咖啡館,眾多“創業者”們都在談論著各種O2O,由於O2O涉及到傳統產業,很多傳統產業的人士也加入了進來,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說自己正在策劃一個O2O項目,看能不能融幾百萬雲雲......

無論是上門按摩,或是上門美甲,現在的O2O項目大多數都是資本催熟的“巨嬰”,一旦潮水退去都很難存活。究其原因,是這些O2O項目只是披著互聯網外衣,本質卻還非常傳統的偽O2O項目,並沒有創造價值。許多所謂O2O都只是依靠資本和營銷短期撐起來,成為一個多余的線下服務銷售入口,對比其他傳統銷售渠道,長期看其實不具備競爭優勢。

只有創造價值的公司,才有改造行業的資格。

打車軟件提高了出租車資源的優化配置;Uber本質上是剔除傳統利益分配,效率更高的出租車公司;送餐上門服務提高了餐廳的翻臺率......

回觀那些真正靠譜的O2O公司,並不是營銷做得多好,而是“長期穩定的提高產業效率”,沒有達到這條標準的都只能算偽O2O項目,必將死去。

分享兩個我最近接觸的案例,他們的O2O項目都是利用互聯網提升了傳統行業數倍的效率,只有這樣的O2O公司才能升級產業。

一年內售額飆升10倍,O2O資源整合爆發模式

2014年之前,我所接觸的“寵寵熊”只是一家寵物用品電商,做了兩年多不大不小,月銷售50萬左右。之後寵寵熊的創始人徐成決定堅決轉型。

徐成發現,寵物服務業才是巨大的藍海市場。徐成自己養了五條狗,合夥人呂少華也是做了十年傳統寵物行業的業內人士,他們深知中國現有寵物服務完全無法滿足寵物主們的需求。

在傳統寵物護理業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傳統服務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1、服務粗糙不標準,設備簡陋,用戶體驗差;2、夫妻小店為主,價格不透明,毛利高達不合理的500%~1000%——宰人現象讓回頭客很少。惡性循環下寵物服務市場一直沒有被真正的打開,很多寵物主只能自己動手

美國家庭寵物飼養率為62%,年銷售規模550億美元;日本家庭寵物飼養率45%,年銷售規模15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一線城市寵物飼養率尚不足15%,未來寵物服務市場有著廣闊的空間。雖然中國寵物市場正處於爆發期,但是寵物服務業卻遠遠沒有跟上。

把互聯網的交給互聯網,用O2O提升服務

2014年4月,寵寵熊決定用O2O模式切入寵物服務中高端領域。寵寵熊把業務區分為兩塊,線上電商銷售產品,線下寵物店提供優質服務,而不是腦子一熱的各種上門O2O,服務質量沒法保證。

寵寵熊優化配置為上,把互聯網的交給互聯網,線下的交給線下。

養寵物的人基本都講究生活質量,寵寵熊的線下店首先給寵物主好的體驗,做寵物咖啡店的模式,無論是寵物美容SPA、修剪的工作臺、淋浴等設備,還是寵物主人的等候和休息區,都經過精心設計,打造一個與傳統寵物店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

徐成信奉蘋果公司的“體驗式消費”,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接觸到產品和服務那一刻,而不是營銷的自吹自擂,做好體驗自然不用愁銷售,去年下半年兩個新店,寵寵熊線下店會員轉化率高達40%。消費者成為會員後,即可享受免費接送服務。同時可以通過官網在線上購買寵物用品,由設立於各城市的倉庫配送到門店,再由門店的司機配送到家。

徐成說:“一旦成為寵寵熊的會員,我們將照顧你一生的吃喝拉撒”。

寵寵熊的“體驗”和“口碑”,讓寵寵熊的線下服務體驗做得越好,越能增加電商銷量,獲得更多客戶資源。越是效率低下,簡單粗放的行業,如果是合理的改造再加上新的模式,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就這樣“線上+線下”共同受益的商業模式快速運轉,使得寵寵熊快速爆發。寵寵熊利用O2O模式升級了產業效率、提升服務,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行業排名100余名,上升到了前三名,月銷售額50萬左右增加到了800多萬。

O2O的擴張性

高效的O2O模式,讓寵寵熊的運轉速度遠超傳統寵物連鎖店。基於O2O的信息管理模式,讓寵寵熊可以高效管理各個店,傳統行業“加盟店不好管理”的魔咒被破除,因此寵寵熊決定開放加盟,讓更多寵物行業從業者也分享O2O升級傳統行業帶來的紅利。

加盟模式讓優秀的寵物美容師不再是員工,而是成為合夥創業者,寵寵熊提供平臺,一起創業,收益一起共享。通過多種方式吸引行業優秀寵物美容師加入,並打造他們,讓他們成為行業明星,得到真正的成長和社會的尊重。

寵寵熊還用高效O2O模式的大量培養優質寵物服務業人才,寵寵熊成立“寵寵熊培訓學校”。傳統寵物行業沒有行業標準,服務參差不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也不像擁有技能的人群一樣獲得社會尊重,所以收入低,人員流失速度很快,無法培養專業化的人材。寵寵熊選擇和日韓、臺灣等地先進的寵物美容機構合作,傳授管理和技術經驗,成批量的輸送優質寵物服務業人才。

寵寵熊依賴高效O2O重新整合了行業資源,從“體驗”這個維度完全顛覆了這個傳統寵物服務業。

未來,寵寵熊還會從基礎美容護理著手,延伸到提供寵物健康SPA護理、寵物造型、高端寄養服務等寵物全產業鏈。基於O2O的效率高速整合能力,讓他們有可能成為下一個PetSmart(PetSmart為全球最大的寵物行業上市公司,在全美擁有1300家線下店以及線上電商平臺,市值80億美元)。

目前寵寵熊正在進行B輪融資,多家頂級投資機構都伸出了橄欖枝。

提高餐廳效率,才是餐飲O2O王道

投資了滴滴打車的天使投資人王剛認為,O2O只有提高一個產業的效率,才是創造了價值,只有創造價值的東西,才有改造產業的資格。

餓了麽和寵寵熊一樣,都是提升了產業的“效率”,所以才能成長為平臺級O2O公司。餓了麽專註利用互聯網優勢,結合大家使用的設備(手機)打通餐廳和消費端,提升餐廳的“翻臺率”,升級消費體驗。

一位資深投資人說:”如果大量的B端不在你平臺上玩,這個平臺就無法聚集有能力服務C端的資源"。餓了麽和寵寵熊一樣,都是高效整合了B端資源,使得服務能力和產業效率提升了一個層次。

2012年時處於爆發前夜的“餓了麽”,只在北京上海布局,剛獲得B輪融資,日均訂單也不過數萬單。但其為眾多餐廳提升30%~50%的翻臺率,已經顯現了其對於餐飲行業巨大價值。

我經常光顧家旁邊的黃燜雞小店,每天依靠餓了麽能售賣30~50單左右,占了銷售的一半。

隨著後來大量資金引入,餓了麽擴張到全國,“效率黑洞”把全國數萬家餐廳都“吸”入了餓了麽平臺。如今餓了麽已經成為了一家日均訂單突破120萬,覆蓋十萬家餐廳,估值20億美金的超級O2O平臺。

O2O模式,效率為王

以上案例,皆是我接觸對於傳統行業產生巨大價值的O2O項目。

在宏觀經濟學中,高社會效率的產業模式必會淘汰效率低下的模式。對於O2O來說,如何更好的優化配置產業資源,提升效率才是正道,才有成為平臺級O2O公司的資格。而太多資本以及創業者,卻妄想給很多與效率無關的商業模式披上O2O的外衣,以此來說故事,獲得更多狂熱的資本。

多年之後,但我們回望這段歷史,或許才會發現她的偉大——就如同工業革命一般,互聯網革命再次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而存活下來的是那些偉大的公司,他們再次提升了人類社會的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韋物主義,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43

風口下的網紅直播:潮水退去,會有人裸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44.html

“潮水退去,會有人裸泳”。

YY娛樂總經理周劍這樣評價2016年的“直播熱”。在周劍看來,雖然今年市場的聲音非常喧囂,但依然要理性看待這股直播熱潮。

事實上,一切的市場和融資數字都在預示著直播行業正成為一個龐大的新市場。在應用商店里,視頻直播類APP已經超過百家。還有業內人士統計,直播平臺投資估算額在2013年約為1.7億,2014年為7.9億,2015年達到23.7億,增長率接近300%。

對於網絡直播平臺業務的YY(歡聚時代) 而言,在叫停私有化後,如何應對這場BAT都已入局的直播大戰?圍繞直播的智能硬件領域如何布局?

“內容生態決定勝負,內容生態在PUGC上見高低。打擦邊球、博眼球是做不大的。”周劍這樣說。

除了網紅還看什麽?

從一個語音傳輸工具起家,YY逐漸演變為娛樂直播平臺,從秀場模式到泛娛樂直播領域 。

6月22日,YY直播宣布品牌升級為YY LIVE,並推出直播無限合作計劃,以及包容個性藝人、跨界文化、明星夥伴在內的多元的內容生態布局,與華策影視、芒果娛樂、PPTV、ICC賽事等專業化的內容方展開合作。例如,“直播公眾號”和“頻道合夥人”項目中,YY將與合作夥伴共享平臺用戶和直播頻道的權益。

與此同時,YY宣布進軍硬件,發布了一款名為“YY LIVE 直播機”全高清編碼直播盒子的硬件。

在這背後,YY娛樂副總經理簡曉瑜認為,直播平臺完美的內容生產模式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形:大眾化的UGC是底層,專業指導下的UGC,也就是PUGC (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用戶生產內容)作為中間層,高質量定制化的直播PGC則構成了頂層。YY從早期的群體UGC生態,逐漸進化為PUGC生態。

PUGC能夠在內容產量、內容品質、生產成本等維度上達到一定平衡,滿足當前市場上用戶的娛樂需求。而YY LIVE要做的是在管理、產品、內容等方面打造強大的PUGC生產模式,幫助市場參與者建立和提升PUGC內容生產的能力。

在簡曉瑜看來,直播平臺要能夠發現內容生命力,主動發展提升內容生產力,幫助發酵內容影響力。在進行新增品類內容的開發時,能夠利用這些辦法,快速複制快速發展,迅速進行內容生態的更叠。由此架構的空間和平臺,最有利於內容生態進化,也讓PUGC的爆發力和耐力帶動起YY的競爭力。

此前,歡聚時代公布的2015年財報數據顯示,在線音樂及娛樂業務的營收達33億元人民幣。

BAT入局下的直播紅海

2016年被認為是“中國網絡直播元年”,視頻直播節目所創造的收視率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全民直播的背後,是各類直播APP的紅海之爭。不僅僅是YY、映客、花椒等直播平臺,BAT也都以不同形式入局直播領域。

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但從當前的直播競爭格局而言,此前熊貓TV副總裁莊明浩直言,“對於初創公司而言,想做大一統的直播平臺可能性已經非常小,只能尋找垂直或特色領域切入。”

“YY不懼競爭。”周劍這樣對記者說。她稱,現在進入直播領域的有幾種人:一種是擁有流量,認為直播是比較好的變現渠道,想用直播做流量變現;另一種是擁有內容,借直播打開內容的窗口;還有的是出於對直播容易出錢的理解而進場。

“直播一定是內容生態起決定性勝負。”周劍說,面對競爭只有兩個態度,第一個態度是,有競爭是好事,YY早幾年做直播非常寂寞,一度覺得這是不是很小眾的產業,今天看到這麽多的創業者加入,包括BAT的進場,可以看到這個行業的未來是有巨大空間的,已經被市場認知,因此競爭帶給YY更多的期望理想和對未來挑戰的勇氣。

“第二個,面對競爭,YY有自己傳統的優勢,是真正要把直播當事業去做的平臺。如果直播平臺主要思考的是變現的問題,我相信它只是一個過客。”周劍說。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雷軍系”,小米也已經推出自己的直播產品“小米直播”。在不久前的小米無人機直播上,雷軍更是表示:“手機直播這一偉大的時代來臨了。這種方式以全新的互動形式,動員企業家也來玩一玩。”

而對於如何看待與小米直播的競爭,周劍表示,大家在各自領域思考內容的搭建方式,未來雙方將進行版權以及優質內容的雙向互通共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57

從熱鬧到冷清:明星投資潮退去,誰在裸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02/159557.shtml

從熱鬧到冷清:明星投資潮退去,誰在裸泳?
騰訊科技 騰訊科技

從熱鬧到冷清:明星投資潮退去,誰在裸泳?

這些明星投資、加盟等,大多數人只能聽到熱鬧開場,聽不到悄悄地散場聲。

本文由騰訊科技授權i黑馬轉載,作者鹿月、依民

創業近兩年逐漸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熱潮,這個過程中,很多娛樂界明星也走上投資人之路。在越來越多娛樂明星成為科技新聞的主角後,一個個明星陸續成為了互聯網公司的“霸道總裁”。

當年由任泉、李冰冰和黃曉明主導的投資公司Star VC,成為明星參與投資的樣板公司。去年年底,何炅加入阿里音樂掀起一波聲浪,隨後QQ音樂的Music+計劃也吸引了王力宏、TF boys以及李宇春等明星的入駐,再之後,樂壇老人鄭鈞加入太合音樂。

相對而言,明星與眾不同的光環無疑為其投資經商帶來諸多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對於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說,除了資金的匯入外,更大的亮點在於明星效應,強大的粉絲號召力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互聯網時代與品牌需求高度契合。

因此,明星投資較為一般投資者而言,有自身特色。在像影視文娛業、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創業項目中,應該更能彰顯優勢才對。

不過,由於太多明星選擇與互聯網公司進行更加深度的合作,明星們的互聯網+舉動已經褪去了最初的新鮮感。

2013年,從央視出走的馬東加入愛奇藝時還頗能引發人們的震驚,到今年,李湘將擔任360公司首席內容官的傳聞、“烏賊劉”劉語熙加入樂視體育、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入職唱吧的新聞已經激不起太大風浪。娛樂明星加入互聯網公司幾成產業新常態,在多輪類似的信息轟炸後,大眾對此類新聞已漸漸感到麻木。

更重要的是,2016年以來,創業熱度減弱,資本寒冬來臨,明星投資者並未能顯示出更好的抗擊打能力。誰在祼泳,誰又能扛過低谷,成為值得關註的話題。

昔日明星合夥人分道揚鑣

涉足互聯網創投圈的“Star VC”在創辦初期,就立誌要尋找中國有創新力的公司。他們表示,不僅做企業股東,還要為用戶體驗負責,為企業打造魅力人格體。

Star VC最早由任泉、黃曉明和李冰冰三人創辦,每人各持股30%。這種股權架構正是很多專業投資機構最害怕的一種方式,看上去是集體決策,民主安排,實際上面對企業經營風險的時候,很多時候低效而無人負責,最終形成互聯推諉。

“我們當初也討論過三三三的比例會怎麽樣?結論是我們任何一個決定都需要三個人都同意,否則我們不如不要開始。”任泉曾對媒體這樣回應。

這對於投資團隊來說同樣痛苦,“我們一個投資團隊的人講,做了這麽多年投行,從沒有遇到過你們這種情況。”這意味著,他們任何一個投資決策都是在考慮動態的“平衡”之下做出的,溝通成本是普通基金的好幾倍。

韓都衣舍是Star VC投資的第一家企業。Star VC看中其互聯網時尚品牌,希望其能夠從服裝領域切入,改變大眾生活方式,這與Star VC投資意向、明星資源相吻合。實際運營上,韓都衣舍本身困惑多多,號稱每年開發3萬款產品,超過業內全球老大Zara,2015年銷售收入卻只有12.6億左右,利潤3300萬。這家起家於淘寶的網貨品牌,在凡客模式基本走不去、優衣庫在國內漸漸退燒之後,前途未蔔。

一位Star VC所投公司的高管對騰訊科技表示,由於Star VC的幾位合夥人均為娛樂界明星出身,對專業性的投資判斷極為缺乏,因此投資多以跟投為主。

據悉,Star VC對外宣稱投出的10億美元獨角獸,包括融360、小咖秀等,實際上都只是很小金額的跟投,而且參與輪次也是在中後期:

2014年8月,秒拍完成C輪5000萬美元融資,由凱鵬華盈領投,Star VC同樣只進行小額的跟投,在此之前,秒拍的投資方還包括晨興資本、新浪微博和紅點投資。到了2015年11月,秒拍再次完成新浪微博投資的2億美元D輪融資,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2015年10月,Star VC在融360 D輪時進入,由賽領基金、雲鋒基金領投,Star VC只是很小額的跟投,本輪投資完成後融360就估值達10億美元,因此這家獨角獸企業與Star VC並無太大關系。

據悉,前不久剛宣布完成6億元人民幣融資的堅果智能化家庭影院當初在A輪時引入Star VC,也是Star VC跟隨領投方IDG資本一起進入。

今年4月初,黃曉明宣布正式聯合資深投資管理顧問張曉婷共同創立明嘉資本。專註於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消費升級領域、影視泛娛樂行業及其周邊行業,首期將募資約5億人民幣,以投資A輪為主。

據介紹,從2014年起明嘉資本就開始投項目。堅果智能化家庭影院創始人胡震宇則告訴騰訊科技,堅果在2014年底完成了A輪6000萬融資,參與機構除了對外宣布的IDG資本、達晨創投和Star VC以外,實際上明嘉資本也參與其中。

有意思的是,明嘉資本合夥人張曉婷此前正是在Star VC負責看項目,彌補這些明星們在投資專業上的匱乏。

由於黃曉明和張曉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明嘉資本,而Star VC目前主要由任泉負責,因此有分析認為,Star VC早期三個合夥人之一的黃曉明早已經獨立運作自己的基金,已經徹底與任泉等人分道揚鑣。這才有了後來Star VC引入新的明星合夥人章子怡和黃渤。

監管者出手

明星們能在與創業公司的聯姻中廣開財路,上市公司為了利益也不惜血本,因此很多明星從天使投資更進一步,直接應用各種資源成立公司,成為創始人,然後再伺機打包出售。

對於影視公司,藝人的收入本應是影視公司支出的成本,而且是越來越高昂的成本。但通過購買藝人的殼公司,這項支出變成了收入,大家一起做出個光鮮的利潤,再乘上更高的市盈率賣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就是看著電影電視的散戶們。

在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看來,影視類上市公司收購明星的空殼公司,實為一招精彩的“移花接木”,將藝人和導演成本被整容為利潤。

“高手們的玩法是:明星和導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視公司,把個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遠超過正常經紀公司分成比例)轉變為公司的收入。”王冉稱,這部分額外的收入幾乎可以直接轉化為利潤,利潤在資本市場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數放大了很多倍,賣給A股公司或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藝人賣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完成自我價值的放大和提前回收。”

今年5月6日,樂視網披露的收購樂視影業的方案中,對樂視影業的估值為98億元,在此次交易中,樂視網將與樂視影業的44名股東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張藝謀、郭敬明、孫紅雷、黃曉明、李小璐、孫儷等全都在列。這些明星們的身價立刻倍增,很多人的浮盈達到了幾十倍。

但是,2016年,這種一本萬利的玩法,遭遇監管者冷冷地說“不”。其中,以暴風科技收購稻草熊、唐德影視收購愛美神的失敗為標誌,意味著明星通過資本市場狂攬財富模式遭遇寒冬。

今年3月,影星吳奇隆、劉詩詩高調大婚,暴風集團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擬收購稻草熊影業60%股權,而吳奇隆為後者藝術總監,劉詩詩為其股東,持有20%股權。縱使稻草熊影業股東給出了2016至2018年三年4.36億元的盈利承諾,最終該收購案還是被證監會叫停。

而面對稻草熊影業這家成立時間僅兩年、2015年凈利潤不到3000萬元,整體估值卻超過15.2億元公司,市場表示震驚。

證監會叫停原因是,暴風集團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未獲得通過,主因是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不符合相關規定。

今年6月27日,A股氣勢如虹,唐德影視當日複牌跌停。根據其24日的公告,唐德影視原擬現金收購範冰冰及其母親張傳美持有的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合計51%的股權,但雙方未就重組事項達成一致,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誰在祼泳?

明星跨界合作事件如此之多,以致於當下的互聯網圈產生這樣的潮流:如果你的公司不拉個明星來站臺,你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而這些明星投資、加盟等等,有多少結成正果呢?大多數人只能聽到熱鬧開場,聽不到悄悄地散場聲。

像演員趙薇際遇,意外成為明星投資中焦點。

2014年12月20日,趙薇及丈夫黃有龍斥資31億港幣,按每股平均價1.6港幣購入逾19.3億股阿里巴巴影業股份,相當於阿里影業9.18%的股權,成為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明星投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此後,趙薇及其丈夫卻不時傳出減持消息,這應該讓明星投資人對於上市公司信息發布制度非常頭疼。

據港交所披露,趙薇及其丈夫黃有龍於2015年4月30日,以每股3.9港幣減持2.56億股阿里影業,套現約9.984億港幣,持股量占比減少。2016年10月5日趙薇及其丈夫黃有龍場外減持7.993億股阿里影業股份,每股作價1.571港元,持股比例由8.14%降至4.97%,套現12.557億港元。

阿里巴巴於美國上市之後,阿里履帶戰略中重要一環、互聯網金融業務“螞蟻金服概念股”一下子在A股市場被炒起來,對於螞蟻金服的IPO,官方雖然說沒有時間表。但是上市是遲早的事。很可能就在2017年上半年。

在各家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有不少個人股東。其中,有一個人股東“魏啟穎”看起來很普通,經查,才知道這個人其實是明星趙薇的母親。再如華誼兄弟掌門人王忠軍(王中軍)也是通過個人和旗下公司間接入股螞蟻金服公司。

像趙薇夫婦這樣際遇,未來隨著更多創業公司能夠上市,或許會有更多曝光。但是,那些未能上市成功的,也許將永遠不會為人所知

明星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56

當APP淘金熱退去,下一個野花盛開的時代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5/162366.shtml

當APP淘金熱退去,下一個野花盛開的時代是什麽
紅杉匯 紅杉匯

當APP淘金熱退去,下一個野花盛開的時代是什麽

一種全新的運動正在取代它的位置——體驗革命。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洪杉

你手機里的許多APP都已經生銹了吧?

它們就像是寒冷、孤寂的小行星帶,感受不到你的註意力如太陽光般的明亮和溫暖。在這場關於註意力時間的權力遊戲中,不僅每一類別的APP你可能只保留了一個;而且,像社交、遊戲、電商這樣的大類別應用甚至已經搶奪了許多小類別的用戶時間。

流量紅利結束、APP淘金熱退去,讓我們看到了裸泳者,也讓許多開發者和投資者空囊而回。現如今,對於那些仍想在移動應用領域畫餅的人,投資者應該會捂緊錢袋了。

在此,有必要反思一下,是什麽導致應用程序世界繁花墜落,以及哪些剩者將繼續為王。正如主文最後所言:用戶體驗很重要,但要記住,用戶“在哪里”才能有如此體驗。否則,任何好的APP都像是被扔進數字荒漠。

年是iPhone誕生10周年。10年之間,與iPhone相伴而生的App Store更是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應用生態系統。移動數據分析公司Flurry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該行業現已成熟,並達到了飽和的臨界狀態。雖然仍有增長的勢頭——APP的使用率比去年增長了11%,但增速卻正在放緩。許多APP目前是通過犧牲其他APP為代價來實現自身的增長,而在此之前,所有類別的APP都在同步增長。

這表明APP已經在占用有限資源即用戶時間上達到了最大極限。換言之,一個新的APP想要吸引關註,意味著它必須從其他的APP那里奪取用戶。這對於新的APP而言可能會成為一個的問題,它們將與目前的行業領跑者相較量,比如Facebook、Messenger、Gmail、Instagram等。

APP淘金熱可能已消退

毫無懸念的是,對於社交網絡和消息類APP來說,2016年是一個大好年頭,其使用量的增長率比2015年攀升了44%,使用時間同比猛增了394%。

增長歸功於以下幾種因素:智能設備的普及、更快速的移動寬帶、支持語音和視頻呼叫的新功能、支持集通信和娛樂於一身的組合、直播實況內容的添加和“I一代”(指智能手機面世時仍是小孩而現在則擁有移動設備的青少年)成長等等。

然而,社交網絡和消息類APP的增長是以犧牲其他類別APP的利益為代價的。

例如,個性化類別的APP已失去最大的增長動力,使用率下降了46%。

遊戲類APP的使用時間也減少了4%——這個下跌雖然微小,卻道破了它們的短暫性。

在2016年實現增長的其他類別APP還包括商業和金融,用戶使用時間增加了43%;購物類增長了32%;體育類增長了25%。

總體而言,APP使用率增長的放緩,標誌著淘金時代的結束和市場的成熟。新APP將更難獲得用戶,更多的創業公司不得不使出各式花招,例如按用戶通訊錄來發送垃圾信息以推動使用率的增長。或許這一領域將出現更多並購,而依賴風險投資支持的APP則將在耗盡資金之後關門大吉。

蘋果、谷歌、微軟等都在尋找下一個開發者平臺。有望脫穎而出的是那些針對可穿戴設備、聯網電視、媒體播放器、機器人的APP,最具前景的下一個前沿領域似乎是語音交互,2017年,亞馬遜很可能將會憑借其Alexa語音助手及許多附加組件在“應用程序”生態系統中一展身手。

擊垮APP世界的並非下一代計算

有人說,現如今市面上的APP將逐漸被虛擬機器人所代替。“正如客戶端已被網站所取代一樣,移動APP很快也會被聊天機器人所代替”,TechCrunch在2015年度報告中這樣說。

但其實,將虛擬機器人和APP兩者對立起來的做法毫無意義。虛擬機器人不能夠解決如今APP的問題,反之亦然。真相是,下載量的縮減是因為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垃圾APP。

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APP,可以讓生活更便利,可以提供無縫對接的服務,可以讓生活更豐富多彩。然而,人們卻對許多APP的體驗感表現出極其失望和不滿,這才是APP下載量下降的原因。

用戶並非要遠離移動設備,而是希望其體驗更加深入。美國互聯網公司Dscout稱,用戶平均每天點擊手機的次數為2617次。Gartner預測,全新的數字體驗將通過VR、AR以及混合現實(MR)將人們帶入無休無止的虛擬互動中。

或許更重要的是,用戶將相當多的時間花在了他們最常使用的APP上。那麽,那些新的APP該如何突出重圍,贏取用戶的青睞?

垃圾APP好比毒藥

現如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APP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而這些缺點並不都是顯而易見的。每個應用都沒有將重點放在為用戶創造令人驚嘆的用戶體驗上,並沒有在那些極細微的交互設計上註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

《設計心理學》一書作者唐納德•諾曼(Don Norman)認為,“用戶體驗包含了終端用戶與一個企業、它的服務以及它的產品交互的所有方面”。

這話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是,要在用戶體驗設計上達到心理學中“正念”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可惜的是,正如諸多科技流行語一樣,人們完全誤用以及濫用了用戶體驗這一詞匯,甚至混淆了它與用戶界面的概念,造成很多麻煩。

就像一輛汽車,華麗內飾好比用戶界面。而用戶體驗的根本在於,操作界面的位置要合理,汽車不僅能開動,而且還讓駕駛者感受到無窮樂趣,這才是精髓所在。

那些粗制濫造的APP對整個移動生態系統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在應用商店里,一個4.5分的應用和4.3分的應用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其中的利潤之差卻是相當驚人的。

在哪里創造用戶體驗?

App革命已死?事實上,數年前就已沈寂。

而今,一種全新的運動正在取代它的位置——體驗革命。

市面上有如此多的APP,但真正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是那些超越設備層面、影響你的日常體驗的應用。以Uber為例,其APP雖然不能改變遊戲規則,但在影響用戶打車體驗上的強大力量,足以給整個出租車行業造成震蕩。現在,可穿戴設備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可穿戴設備已經將體驗革命推入高速,但是有一點對體驗革命甚至更重要,開發者一定要牢記於心:體驗的效果在於你在什麽地方進行體驗。你是否曾經試圖用iPad在強光下讀電子書籍?如果是,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麽。

把“在哪里體驗一款APP”作為基本開發原則,是幾年前我在肯尼亞時領悟到的。當時,我和同事參觀了一處貧民窟,一家公司正在致力於把生態廁所帶給當地居民,每個生態廁所都有一家特許店來管理和經營,它們需要跟蹤使用情況,以安排合理的廁所分配和廢物清除時間表。但它們都是用筆和紙來記錄。

於是,我建議應該開發一款移動APP來提高效率。這時,夥伴提醒我,這是在肯尼亞的貧民窟,你的移動設備被搶劫的速度比你說“iPhone”這幾個字還要快。

是的,我可以寫出世界上最好的應用程序,給用戶帶來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但是,我忘記了“在哪里”用戶才能有如此的體驗。忘記這一點,就註定會將任何好的APP扔進數字荒漠。

APP淘金熱 社交網絡 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