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體質差難敵低油價 太陽能廠玩完?

2014-12-29 TCW 十二月十七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台灣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訴訟,最終判決出爐,台廠最高被課徵二七.五五%的稅率,和今年七月初判,台廠最高被課徵四四.一八%稅率相比,終判結果大幅降低,讓業者鬆了一口氣。 「這對台灣產業來說,是正向發展,」新日光執行長洪傳獻說。 平均而言,這次終判,台廠被課一九.五%的反傾銷稅率,中國卻不減反增,平均達五二.一%,未來,台灣電池輸美可望具有較大優勢,因此帶動太陽能類股股價表現。終判結果公布當天,茂迪、昱晶等電池廠皆衝上漲停板,和今年七月雙反初判結果公布時,國碩、碩禾等大廠一天內跌停板、該類股市值蒸發超過一百億情況相比,可說一掃先前陰霾。 這一役,表面勝利中國布局早,實質受創有限 不過,即便打贏了雙反訴訟,但太陽能大廠能否擺脫今年第二季、第三季接連虧損窘境、期待產業回溫,結果恐怕不甚樂觀。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前研究經理胥嘉政直言,「這只是台灣業者的表面勝利而已。」 光看判決數字,台灣業者平均稅率僅中國的一半不到,似乎佔足便宜,但事實上,這次美國商務部提出的「新雙反」訴訟,僅限中國模組業者採購他國生產電池、再回到中國組裝,最後輸往美國販售;若採購中國自己生產的電池,則不在規範內,仍舊適用二○一二年的舊雙反稅率,部分大廠只課徵二○%左右關稅,和台廠並無太大差別。 胥嘉政說,中國太陽能廠早已展開「一條龍」布局,自己生產電池,無須向台灣業者進口,製造成本還比台廠低約一成,加上又有政府退稅等補貼,外銷仍具競爭力,受這次判決的影響根本不如外界估計得大。 這一次,台灣業者贏了面子,實際上卻沒有多大好處。而近來低油價衝擊,更敲響了太陽能產業的警鐘。率先受到波及的,正是各國太陽能補貼政策。 以台灣太陽能電池、模組前三大出口國日本為例,雖然日本政府從福島核災後,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隔年推出《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每千瓦太陽能發電收購價格達四十二日圓,為全世界最高價。 低油價,衝擊更大太陽能供過於求,價不如前 隨油價持續走低,太陽能發電供過於求,今年九月開始,陸續有電廠暫停啟用,日本政府也在十月提修正案,計畫再調降收購價格。台新投顧太陽能產業研究員李翰興表示,眼看明年油價恐再探底,對近幾年把發展重心放日本市場的台廠而言,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 一位業界人士提醒,雖然有些大廠開始分散風險,轉往東南亞、中亞、南美洲等地發展,而根據集邦科技預估,明年新興市場需求也將成長逾四○%,但當油價續跌,衝擊新興市場經濟,要各國政府拿出錢,補助再生能源,可能性勢必降低。 一旦新興市場成長不如預期,歐洲、日本成長衰退,台灣太陽能電池廠即便靠雙反終判,獲得短期輸美效益,「今年第四季和明年第一季恐怕都還是虧損,」李翰興說。 貿易戰、油價大環境因素,讓台灣太陽能產業從去年短暫露出復甦曙光,大廠逐步轉虧為盈,一夕之間,又被打入谷底,也讓人質疑,這個曾經出過兩位台股股王的產業,是否再也回不去往日榮景? 長期來,體質不良仰賴低價競爭,產品沒差異 「坦白說,我們的業者是比較短視,」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研究經理黃公暉說,一切問題根源,還是出在體質問題。 一直以來,台灣之於全球太陽能產業,所擅長的就是中游電池端,靠成本控管和擴大產能規模,低價外銷。但,太陽能電池產品差異度低,技術難度也不如其他科技業,當中國業者以更低價格搶單,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台灣業者就只能跟著殺價競爭,陷入停工、裁員,又回到「四大慘業」時期。 兩年前,錯過轉型拚再起須重整品牌、行銷力 黃公暉認為,台灣業者一度有轉型機會,時間點,就在二○一二年中國第一次被美國提起雙反訴訟時,台廠坐收轉單優勢,連帶讓新日光、茂迪等業者隔年轉虧為盈。但這些業者卻沒有趁此機會,積極往下游模組端布局,甚至整併產能。同一時間,中國藉著內需龐大市場,扶持英利能源、天合光能等業者。 「大家好的時候,光賺錢就來不及,不會想要合作,現在狀況不好,才要開始做,更不容易。」黃公暉說,台灣模組廠總產能一年也只不過二十二億瓦,中國光一家英利能源,一年產能就將達三十億瓦,而當產業大者恆大趨勢更明顯,台灣業者如果不加緊腳步整合,不管比品牌形象或議價能力,勢必更弱勢。 胥嘉政也說,即使全球太陽能的需求還在成長,但現在唯有掌握終端通路者,才有機會淘金,若台廠想布局,需要的則是品牌、行銷,以及國際營運能力,這些幾乎得從頭學起。 二○○六年,益通、茂迪先後登上台股股王,當時太陽能產業崛起靠的是機會財,八年來,歷經多次興衰,如今台灣業者若想再起,必須重新調整策略,才看得見一線生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31

小確幸不敵低薪 港人移台只是假象

2015-07-27  TCW


今夏,當你到台灣各大景點,是不是常遇見講廣東話、結伴成行的香港旅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去年香港、澳門來台觀光人次逾一百三十七萬,僅次於中國、日本、東南亞,成為台灣第四大旅客來源。

其實,不只觀光,近年來,「移民台灣」逐漸成為香港社會中備受討論的話題,加上「佔領中環」運動結束超過七個月,仍未見具體成果,眼看民主遙遙無期,逃離香港,成為部分香港人的唯一選擇。

去年九月,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有二一%的香港人考慮移民,從二○一二年的反國民教育、反陸客自由行,到去年佔中,政治、經濟快速傾中,導致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逐年下降,《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更認為,香港很可能出現「第三波移民潮」。

來台誘因:民主距中國較遠,又有人情味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時的兩波移民潮,香港人大多移民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然而這一波移民潮,開始有人注意到台灣。

「香港人普遍對未來不抱希望,申請移民就像買保險,多一個身分也比較安心;對台灣的印象又很好,覺得台灣人很有人情味,自然會被吸引過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說。

台灣因為保有民主體制,又和中國隔著一道海峽,加上台港兩地距離近、移民門檻比其他國家低,彷彿成為香港人避世的後花園。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達七千四百九十八人,比前年成長逾六成,創下歷史新高。

連今年三月,花旗銀行發布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台灣是香港擁有港幣百萬元以上流動資產人士的亞洲移民首選。

但香港人真的那麼哈台灣嗎?仔細檢視各項數據,發現其實並不然。

首先,錯把居留當移民,是第一個問題。

雖然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創新高,但在七千多人中,包括近四千名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以及工作、依親等,這些人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大多只在台灣短期停留,之後便返回香港,還不符合政府對移民的定義。

去年真正移民台灣的港澳人士,申請「定居」的共六百九十七人,不到申請居留的十分之一,想變台灣人身分的香港人,仍是少數。

「過去很多人誤以為申請居留就是移民,好像香港人真的全都跑來台灣。」大都會國際移民公司董事長陳應富表示。

再者,如果把比較時間拉長,單看申請定居人數,去年的六百九十七人,還不比九七回歸前三年,平均每年申請定居人數達一千六百人來得多。即便是中港衝突日益升溫的這三年,平均定居台灣的港澳人士約六百多人,並不像居留人數出現明顯增加。

若要真的移民,香港人還是偏好西方國家、澳洲。

今年初,香港保安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香港人最愛移民的前三大國家,是美國、澳洲、加拿大,又以美國達二千二百人為最;相較之下,申請定居台灣的人數僅約其三成。

「台灣吸引的大部分是香港一般中產階級,有錢、有能力的還是會選擇移民到歐美國家。」創建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文彪說。

因此,在香港,移民台灣仍是話題,卻沒有成為集體行動。不少想賺趨勢財的業者,也說商機並沒有外界想的大。

這半年,台灣各大建商、房仲忙著在台港兩地辦說明會,每週甚至帶兩、三組香港客戶來台看房,希望藉此拉抬低迷已久的房市買氣。

但是,熱潮卻不一定能換成錢潮。台灣房屋港澳來台置產服務中心副總彭明智說,以十到二十人的看房團為例,通常只有兩、三人成交,「並沒有到大家說的炒房程度。」對香港人來說,單純想投資,大可到其他國家,只有少數想在台灣長住者,才可能買房。

移民阻因:低薪人均所得輸香港,難賺大錢

為什麼來台念書、工作的香港人屢創新高,但真正落地生根的卻不到十分之一?

主要原因在於,對台灣的浪漫想像,終究會隨著日子消逝,小確幸該如何餵飽肚子,便成為最大考驗。

一直以來,提到台灣,香港人大多只有人情味、慢活、文青等想像,難了解台灣面臨的現實問題,例如低薪就是不少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阻礙。

「畢竟除了民主,民生也是一個考量。」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麗璇表示,通常會移民,都是為了安居、樂業,台灣對香港人來說,的確是個適合安居的地方,但能否樂業,卻是一大問題。

根據美國《環球金融雜誌》調查,若按人均購買力計算,二○一三年台灣人均所得約四萬美元,香港則達五萬三千美元,這使在台念書的港澳生畢業後,留台工作意 願不高。若要創業,除了得適應台灣市場,不少移民來台的香港人,只看到台灣租金便宜、創業門檻低,卻忽略台灣人薪資低,購買力不如香港,賺錢不比想像中容 易。

「我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在台灣開店做生意賺到錢。」旅居台灣的香港作家黎慕慈在《台灣買樓全攻略》書中寫道。

陳應富觀察,有意願和能力移民台灣者,大多是四十五歲以上的「準」退休族群,有辦法支付六百萬元投資移民費用,來台灣生活,一邊做小生意,沒有經濟壓力;若為了賺大錢而來,恐怕還得三思。

留才阻因:法規港澳生畢業兩年後才能留台

即便不介意薪資,法規限制也讓這些想留在台灣發展的香港年輕人,缺乏機會。

近年,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人數屢創新高,這些從大學時期就在台灣扎根的年輕人,理應是台灣吸納人才的最佳管道,卻因政府對外來人才的態度,是提防大過於吸引,因此失去留才機會。

過去,港澳生畢業後須回香港、澳門工作兩年,才能來台灣工作;直到去年六月,這個回國兩年的限制取消,只要畢業後在台灣工作滿五年,每年居留滿一定天數,第五年平均每月收入高於台灣基本工資的兩倍,便能取得台灣身分。實際成效如何,仍待時間檢驗。

去年三月,因為服貿爭議,台灣社會開始出現一種擔憂:「台灣會不會淪為下一個香港?」香港則因為一連串的中港衝突,把台灣當成一片尚未淪陷的淨土,這種氣氛,在去年佔中時達到高潮。

但香港《號外》雜誌前主編張鐵志卻直言:「台灣人先不用過度自嗨。」

他認為,現在香港人對台灣嚮往,甚至從此而起的移民熱潮,反映的只是香港人自己對香港未來的焦慮,並非台灣的吸引力有多大。

未來,當香港人「哈台」熱潮退去,我們得思考,除了現有的民主自由、小確幸外,台灣還有哪些價值、條件,能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人才落地生根,而非只是過客。

【延伸閱讀】移民台灣,哪裡比香港好?

● 較便宜:投資移民門檻僅新台幣600萬元,不像加拿大要投資逾4,700萬元● 空間大:2012年香港人均居住空間為2.59坪,台灣13.5坪,是香港的5倍多● 開銷低:2014年香港生活成本高居全球211座城市中第3名,台北僅61名● 房租低:以36.3坪的公寓為例,香港每月租金近新台幣20萬元,台北租金只有香港的17%● 步調慢:台北捷運電扶梯的速度是香港地鐵的2/3● 較民主:有投票權的公民都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香港特首由間接選舉產生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