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OPEC減產提振效果大打折扣 WTI原油、布油均跌逾1%

周四,國際油價擴大跌幅,截至發稿,WTI原油期貨盤中跌1.37%,報53.09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盤中跌1.30%,報55.63美元/桶。

據EIA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庫存連增8周,3月1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原油庫存再度增加150.1萬桶,刷新紀錄高位,雖然低於市場預期的310萬桶,但美國原油庫存持續增加令OPEC減產提振效果大打折扣。

同時,美國石油鉆井連連增加,自OPEC減產以來,每周的貝克休斯石油鉆井數據報告,都未顯示鉆井減少信息只有持續增長。這與OPEC減產形成詭異的平衡局面,“一邊增產,一邊減產”導致OPEC減產效果急劇降低。

值得註意的是,花旗銀行表示,隨著煉廠開工高峰的來臨,美國原油庫存將很快觸頂,原油價格將進一步上漲。同時,花旗還表示,截至2月24日當周,煉廠需求較前一周增長40萬桶/日,而季節性為何放緩,將進一步加快煉廠開工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904

華大招股說明書更新 無創產前、自主研發測序儀帶動業績提振

“現在已經沒有人能擋得住我們的發展,我們在自己的平臺上打了一場絕地反擊戰。”不久前,在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上,華大基因CEO尹燁對記者說道。

3月14日晚間,因為更換中介機構經辦人員而一度中止審查的華大基因重新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在文件中更新了2015年以及2016年全年業績。

對比之前提交的招股書,華大基因近兩年業績明顯增長,2016年全年營收達到17.1億元,對比2014年2812.07萬元的凈利潤,2015年與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2.6億元與3.3億元。

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無創產前業務發展以及自主研發基因檢測設備帶來成本的下降。

無創產前業績突出

從招股書來看,目前華大基因主營業務包括生育健康服務、基礎科研服務、複雜疾病服務以及藥物研發服務。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從2014年位列第二主要收入來源,成功躍居到最主要收入來源,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超過50%。

2015 年和 2016 年中國區營業收入占比增長主要源於生育健康類業務中無創產前檢測業務等臨床檢測服務的增長。

截至2016年12月,華大無創產前已經超過160萬例。目前華大無創產前主要通過直銷、代理以及政府合作方式進行銷售。

據研究機構BCC Research 統計,2015 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是59億美元,預計以年複合增長率18.7%或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於行業正處在成長期,目前無創產前主要滲透一線城市,隨著單次檢測價格下降,滲透率將會逐步提升,根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數據,2020年中國NNIPT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5億元。

但同時,行業也面臨巨大競爭。越來越多的新進入者湧入無創產前,國內形成了以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為主的基因檢測機構。“目前基因產業該走的跑道已經被塞滿了,很難再去找一條新的跑道。二級市場不好的時候,上市公司已經沒有興趣買這些不良資產了,很多公司只有故事,沒有任何現金流,更不要說利潤了。”尹燁說道。

而隨著產前檢測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華大對於基因檢測在複雜疾病方面也做了不少布局。根據招股書,2016年,包括腫瘤檢測等複雜疾病服務營收已經達到3.8億元。“腫瘤賽道上至少有兩百家公司。當所有人都開始關註這個子領域的時候,這個細分市場已經不那麽性感了。”尹燁說道。

打通上遊產業

由於國家政策層面短暫叫停基因測序服務、市場份額受擠壓,以及上遊供應商Illumina擡高試劑價格導致成本上升,華大業績在2014年到達低谷。當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只有2000多萬。

“2014年的核心點是內外交困,當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半年,從叫停中恢複需要一段時間。”尹燁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對照之前公開的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2015年下半年凈利潤就達到了1.896億元。利潤反彈主要原因在於自主生產測序儀降低測序成本後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

基因檢測主要成本在於測序儀以及測序試劑,而華大戰略在於降低設備以及試劑帶來的成本。“成本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是一比一的關系,是一比十的關系。”尹燁對記者說道。公司最近三年直接材料費用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分別為 50.47%、54.13% 和 51.93%,其中主要物料支出為測序試劑。

全球目前只有三家公司可以造測序儀,作為基因產業的“軍火商”,具有極大定價權,比如Illumina毛利的接近70%。

在2014年,華大用於購買Illumina測序儀以及試劑耗材的價格就達到了1.96億元人民幣,占總采購成本的40.46%。

2013年,華大收購美國基因設備開發制造商CG(Complete Genetics),隨後開始基因檢測設備自主研發和生產。

2014年6月,華大自主研發的BGISEQ-1000和BGISEQ-100測序儀通過CFDA審批,2016年,BGISEQ-500 桌面型測序儀也獲得CFDA審批。目前,這些測序儀通過華大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進行銷售,華大也完成了從中下遊服務行業向上遊制造的逆襲。

在2016年,用戶購買Illumina測序設備的占比已經下降到25.93%。

“華大一直想做的是引領時代而不是迎合市場的事,我們也有生存壓力,也想盈利,只能把自己的技術,知識產權,產業鏈全部打通,這是倒逼我的戰略轉型。所以,你就能明白,為什麽華大在2013年去買CG,我可以從質量到成本跟美國公司PK,這就是我們最想做的事。”尹燁說道。“所有質疑,聲音都會越來越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16

2.5億部!2018年蘋果手機出貨量將受新機型提振

20日,經紀及投行業務公司Stifel將蘋果公司12個月的股價目標從130美元上調至150美元,同時重申對該公司股票的“持有”評級。

兩周後蘋果將發布新一季財報,Stifel分析師認為,蘋果業績將達到預期。

基於對iPhone出貨量將增加的判斷,Stifel上調了蘋果2017年及2018年營收及每股盈利預期。Stifel預計,2017年iPhone出貨量將增長4%,至2.247億部,超出之前2.157億部的預期;2018年iPhone出貨量將增長11.5%,至2.506億部,其中包括市場熱盼的iPhone 8。

2015年,蘋果售出2.31億部iPhone手機,創下歷史紀錄。2016年,這個數字下滑至2.119億部;分析師預計今年該數字將有所反彈。

蘋果股價在過去三個月上漲17.2%,去年上漲31.3%,均跑贏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及標普500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49

遊戲業務提振索尼第二財季業績 全面複蘇還看通訊業務“臉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02/1158219.html

Upload_1509609475179.thumb_head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實習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曾健輝

索尼的重組轉型在今年似乎見到了些許曙光。 

10月31日下午,索尼發布2017財年第二財季財報。財報顯示,當季索尼營收為2.062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1%。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為130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6.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02.4%。 

而且據索尼預計,2017財年公司運營利潤將達到6300億日元(約合55.7億美元),高於此前預計的5000億日元。 

在深陷虧損泥潭後,2012年,索尼CEO平井一夫啟動組織架構調整,開展一系列的業務架構改革。包括從電腦業務退出,將電視業務獨立成全資子公司。與此同時,索尼將全部資源集中到了幾個優勢業務領域。其中包括圖像傳感器、遊戲機和遊戲內容、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業務等。

索尼首席財務官吉田健一郎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索尼通過一系列的重組,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每個業務領域相對獨立地運營。如今索尼相關業務的增長,也表明之前的重組計劃取得了成功。 

得益於這一階段的良好表現,10月31日在美國股市,索尼股價漲幅高達11.74%,創造了9年來的最高值。

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利潤改善

毫無疑問,在索尼扭虧為盈的過程中,遊戲業務是不可忽視的大功臣,並成為索尼公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索尼表示,銷售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增長及有利的外匯因素,營業利潤同比大漲的主要原因是半導體業務及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的利潤改善。

第二季度受益於PS4軟件業務的增長,索尼遊戲和網絡服務部門期內營收為4332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4%;營業利潤為548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8.3%。 

易觀遊戲分析師董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PS4軟件業務的增長一方面是由於PS4的發售價格比較親民,用戶對其好感度增高;其次,索尼的手中還握有不少重磅IP,如《最終幻想》等等。

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索尼PS4本季度出貨量達到420萬臺,即截至上個財季結束時PS4總共賣出6750萬臺。而且索尼預計,截至明年3月底,PS4將再出貨1900萬臺。

“今年索尼上了生化危機7的VR版本,上線用戶10天破10萬,促進了設備的大賣。另外今年索尼有一些獨占遊戲的表現也不錯,比如《怪物獵人》、《命運》等,這相當於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積累在這個時間段爆發了。”速途網遊戲事業部總經理王佩進一步向記者指出,國外遊戲是走的下載付費,遊戲的銷量就是直接的收入。同時,好的遊戲內容也能促進硬件設備銷量的提升。 

索尼互動娛樂總裁安德魯·豪斯此前在東京電玩展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由於掌機遊戲市場潛力有限,索尼未來將重點布局家庭娛樂和移動遊戲市場,專註於PS系列生態和VR相關的產品與內容。 

電視、通訊業務有待進一步提振 

雖然索尼轉型初見成效,各項業務業績表現亮眼,但是值得註意的是,在索尼曾經引以為豪的電視業務和通訊業務上的表現,更讓外界關註。 

曾經虧損了近十年的電視業務已經扭虧為盈,且電視的平均價格已從2010年的5.7萬日元提高到現在的6.7萬日元。 

而且索尼於今年年初推出的OLED電視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來自全球市場研究公司IHSMarkit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量子點液晶電視出貨量驟降48.1%,而OLED電視的出貨量則大增29.4%。OLED電視在北美和歐洲地區55英寸以上市場達到較高的占有率,這給了索尼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在中國市場,索尼推出首款OLED電視A1系列後,迅速搶占了OLED電視30%的市場份額。

不過,在全球電視業務陷入紅海拼殺的大背景下,索尼押寶技術,一心在高端市場道路上狂奔的姿態,不禁讓人註意到Walkman的衰落以及索尼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硬件研發能力強悍,軟件、內容布局缺乏。

除上述業務外,索尼的移動通訊業務仍處在緩慢恢複期——盡管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但營業利潤虧損了25億日元。索尼稱主要是手機銷售市場地域分布有所改變、核心部件成本上升以及匯率的不利因素所致。

根據IDC Japan公布的日本手機市場第一季度份額數據顯示,索尼智能手機銷量在日本也在下滑,已經被夏普和京瓷擠出了前三,整體市場份額也跌落至7.9%。

不過索尼移動CEO十時裕樹曾表示,手機產品是索尼走入物聯網時代的核心利器,顯然不可能輕易放棄。 

索尼移動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今年5月舉行的投資者大會上,索尼移動宣布放棄中端手機、專註旗艦機型的研發。此舉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索尼移動走高端路線,堅持利潤為先,並不再過多地追求出貨量。但是目前索尼移動現有的旗艦產品力並不是很強,接連下滑的銷量可能會導致其無法長久保持這麽高的利潤率。 

距離索尼2017財年結束還有兩個季度,要想實現盈利目標,索尼需要在通訊業務上再加把勁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78

市場評論|中國擴大開放提振A股,一季報再成市場焦點

伴隨著鋼鐵水泥等行業一季報亮麗業績的預告以及博鰲論壇上傳出的令人振奮的消息,A股市場周二午後出現大幅拉升,銀行、化纖、交運、鋼鐵、保險、資源等權重板塊成為推動股指反彈的主力,兩市成交量也隨之有所增加。受此影響,一度震蕩下行的創業板指數也出現止跌回升,上證指數破位風險開始大幅降低,而此次反彈能走多遠關鍵還是要看量能配合以及上市公司整體一季報的披露情況。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A股市場早盤的走勢可謂波瀾不驚,萬興科技(300624.SZ)等妖股不是被特停就是早盤打開了漲停板開始大幅殺跌走勢,帶動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集體回調,而一季報業績預告亮麗的水泥、鋼鐵等板塊則出現大幅拉升,韶鋼松山(000717.SZ)股價早早就漲停。

午後,隨著博鰲論壇傳出振奮人心的消息,銀行、保險、資源等權重板塊開始持續拉升走勢,帶動上證指數大幅反彈,此前持續回調的創業板指數也止跌回升,全天跌幅明顯收窄,成交量也有所回升。

不過,隨著周二權重股板塊的集體回升,市場是否會再次展開風格轉換再度成為市場人士關心的話題,此前大舉進入創業板的資金會否撤離轉投藍籌股成為最為關鍵的判斷。

從成交量情況來看,創業板的成交在單日突破千億元之後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附近波動,在下跌時也並未出現大幅增加的情況,在近期的回調過程中更是呈現小幅縮量的態勢,因此資金大幅撤離的概率較低,這也意味著市場風格的轉換或許沒有那麽快,還需要市場後續的走勢去驗證這一可能。

其實在筆者看來,投資者完全沒有必要去糾結市場風格是否會轉換,只要抓住價值投資的主線——上市公司業績變動情況和估值水平高低這一核心問題即可,業績再好的公司估值太高了也是貴,業績不好的公司估值太低了還是便宜的,關鍵就是如何動態評估上市公司的價值而已,而這需要投資者具備相應的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在投資過程中持續提高自身的水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08

外部風險加大 提振內需要有非常規手段

自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及當選以來,關於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及中美貿易戰的傳言就如同“狼來了”一樣,被反複提及。時至今日,“狼”比任何時候都更靠近我們。

實際上,中美貨物貿易逆差長期存在,但在目前才如此激化,一方面是逆差數量較大,另一方面是雙方互補貿易結構中競爭成分的增加。圖1顯示了中美貿易逆差的構成,基本可見,中高端機電設備,而非一般生活消費品,越來越成為美國對華逆差的主要貢獻因素。可以預見,中美貿易戰不論以何種形式收場,中國未來的出口環境總體上會繼續面臨增長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這是因為隨著中國制造能力升級,其與貿易夥伴競爭關系可能進一步凸顯。根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的數據,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機至2018年3月,中國受到他國有害貿易幹預共3886起,位居各國之首。在一定程度上講,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及在生產鏈條的往上延伸,面臨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有一定必然性。

貿易緊張對短期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壓力

2017年中國GDP增速為6.9%。雖然高於2016年,但從GDP增速構成看,凈出口貢獻了0.6個百分點,這是過去五年來最高的(圖2)。而扣除凈出口後,由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速在2017年為6.3%,是1997年以來的最低值。考慮到2017年凈出口的較高基數,2018年凈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不容樂觀。

今年3月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GDP增速目標為6.5%左右。如果中美貿易形勢持續惡化,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定壓力。這是由於美國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對美出口占到中國總出口的19%。

深化內需調整具有迫切性

基於以上考慮,過多依靠外需來支持經濟增長,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新興市場國家並不現實。“危”中有“機”,借此壓力,加快內需調整有利於促進經濟長遠穩定增長。一旦調整較為順利,則未來中國經濟應對外部更大沖擊的能力將會得到提升。關於內需調整,實際上這是我國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作者希望從內外需結合的視角,提出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以此彌補貨物貿易順差下降及資金外流的壓力。

從經常項目盈余看,中國自2008年以來就呈現逐步下降態勢,主要包括兩個原因,一是貨物貿易順差減少,另一個是服務貿易尤其是旅遊逆差大量增加,如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赤字為225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8個百分點(圖3)。

中國出境遊自2009年以來呈現爆發性增長,從根本上看,這與人均收入提升有關。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出境遊客增幅超全球遊客增幅,因此中國遊客數量在全球遊客中的占比不斷上升,從2000年的1.5%增至2016年的9.3%(圖4)。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出境遊客支出以更快速度增長,在全球支出份額從2000年的2.6%增至2016年的19.2%(圖4),達到2600億美元(約1.7萬億人民幣)。

隨著人均收入進一步提升,預期出境人數及支出勢必會進一步增加。按有關預測,到2022年中國出境遊客相比2016年將翻番,年總支出有望達到4000億~5000億美元。

總的來看,中國出境遊支出增長反映中國人均收入的提升,在全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境外旅遊超常規增長也值得反思:是否可以將部分境外旅遊消費引導回國內?這在當前及未來貨物貿易面臨下降壓力的情況下尤其值得重視。

根據測算,以2016年為例,假設中國出境遊客支出在全球占比從19.2%降至9.3%,即與中國出境遊客人數在全球占比相等,並把省下的海外旅遊支出用於國內旅遊,則可最多增加1.2%的GDP。當然,這種假設在實際中難以完全實現,但通過下調淡季國內景點門票、充分發揮高鐵網絡及大力提升旅遊市場服務質量等,還是會對擴大國內旅遊支出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同時,境外旅遊支出放緩有利於減輕對外匯資金的需求壓力,這對穩定人民幣匯率也能發揮一定作用。

另外,鑒於當前多數國家重視發展旅遊產業,對國外遊客增加免簽,中國對此不能忽視,尤其是應加大對中高收入國家遊客的免簽力度,從增加入境旅遊收入來減少旅遊赤字及促進國內消費。

二、適度增加投資的方向:進一步支持住房剛需與擴大棚戶區改造以及加大環境治理投入。

若全面貿易戰爆發,假定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20%,則中國對外總出口因此會下降4%,這仍低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外貿下降17%的情境。因此,貿易戰情況下出臺類似2009年的大規模刺激計劃沒有必要,但一定力度與投資有關的調整還是可以考慮。在堅持發展房地產市場以“房住不炒”為原則的情況下,針對剛需(家庭唯一一套住房購買)應適度放松限制,但同時仍需堅持對多套及投機性住房的管理措施。

另外,加強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力度,既是住房保障及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也利於帶動投資與消費。目前來看,中國政府制定2018~2020年棚改套數是1500萬套,其中2018年為580萬套,建議適當提升為:2018年650萬套,2019~2020年各500萬套。按此計算,2018年將新增棚改投資1600億元,相當於0.2個百分點的GDP。另外,適當加大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既是客觀需要,也可起到增加投資及穩增長的作用。

三、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內需與應對外部沖擊。

適當提高財政政策寬松程度,減少對受沖擊企業及就業的影響。

2016~2017年財政赤字率均相當於GDP的2.9%。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赤字率在2.6%,當時的考慮是“調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財政增收有基礎,也為宏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鑒於外貿形勢的變化,可考慮在實際中將赤字率目標提升到過去兩年2.9%的水平,一是適度增加支出,加大對可能受到沖擊行業的再就業支持,增加對棚改及環境治理的投入;二是繼續對中小企業減稅,支持其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貨幣政策保持靈活性

目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管理流動性及資本流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面對貿易緊張局勢對匯率、資本流動及市場心理的影響,需繼續保持靈活的貨幣政策,包括進一步消除金融體系的隱患及增強其韌性,按照市場化原則適當增強匯率靈活性,繼續實施一定的逆周期調節措施等。

加速產業調整步伐

一是大力提升消費品的品質及升級。居民海外消費的主要部分是購買相對國內產品品質更好的生活用品,這反映出部分國內生活用品(尤其是化妝品、奶粉、保健品等)的短板,導致大量消費力流向海外。因此對消費品品質的升級及完善,應提升到不低於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視程度,盡快制定全面的中國消費品升級發展規劃。

二是繼續去過剩產能進程。過剩產能是導致利潤下降及壓低出口價格的一個原因,也是貿易爭端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建立全覆蓋的商品產銷信息平臺,增加內部銷售及循環能力。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中國已經擁有最為全面的制造產銷體系。考慮到出口面對較為嚴峻的形勢,可將進出口企業的需求更好匹配起來,通過建立全覆蓋的商品產銷信息平臺,以內需來轉移及消化部分出口商品。

[作者系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高級經濟學家,僅代表個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47

MSCI選中234只A股,千億資金能否提振市場信心

5月15日對大A股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當天淩晨5點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官方公布了半年度指數審查結果,同時披露了6月1日起首批234只將納入MSCI指數的A股名單。這意味著,半個月後部分跟蹤MSCI指數的國際資金,比如境外ETP等指數基金將被動買入相關A股標的,這給予了股市迎來千億增量資金進場的預期。

“入摩”消息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A股盤面一度呈現“利好出盡”的畫面。截至上午收盤,主要股指紛紛沖高回落;隨後,午盤再度翻紅。

“由於A股納入MSCI事前預期十分充分,近期北上資金已經體現出布局的特點,因此單純從資金面的角度分析,A股入摩對行情的支撐力度或較小。”有機構人士分析稱,不過,基於企業盈利及估值情況等基本面多方面因素考量,A股市場已經顯現了一定的投資價值, A股正式納入MSCI事件對市場風險偏好的正面影響以及帶來的潛在長期配置機會值得重視。

“入摩”成真

“MSCI將是 2018年上半年市場重要航標。外資持股飛速增長和A股的投資風格發生的巨大轉變,之間具有非常關鍵的聯系。外資在A股市場過去一年的風格轉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多, MSCI成份股中的行業龍頭市場關註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於A股入摩事件之於股市的意義,上海一家本土券商給出了高度評價。

據MSCI公告,此次MSCI將引入MSCI中國指數及相關全球和地區性綜合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A股公司,共計234家將按照自由流通調整因子( Foreign Inclusion Factor,FIF)分兩步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每次納入因子均為2.5%。基於總計為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8%的權重。第一步,將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並於2018年6月1日生效;調整後市值的2.5%計入指數,約占MSCI中國指數權重1.26%,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0.39%。第二步將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於2018年9月3日生效,屆時A股納入因子將提升至5%。

“主要是基於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的正面發展,以及中國各證券交易所放寬了對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此兩項進展對提升中國A股市場的準入水平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在回應將A股納入其指數時如此表示。

在A股進駐MSCI指數大家庭後,很多跟蹤MSCI指數的機構資金,比如ETF等指數基金將會被動買入A股以複制指數走勢。上海證券分析稱,今年按5%納入預計將帶來1215 億人民幣增量資金。按照兩步走的流程,預計6月和9月分別有約 600 億資金流入。

相較海外跟蹤MSCI指數的ETP進場預期,國內正在批量湧現的MSCI主題投資基金也將為A股入摩標的提供支撐。據上海證券統計,2017 年 6月宣布A股納入MSCI 後,國內公募基金陸續布局MSCI相關產品,截至目前共有14 家基金上報了合計32只MSCI 產品,其中的15只是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金。國泰君安也表示,國內MSCI主題基金密集發行,3月以來批複數量爆發式增長,1、2月批複3只,3月、4月批複11只,增幅267%。

MSCI增量資金預期效應下,哪些板塊或者標的將受到提振,成了A股投資者最關心的事情。根據MSCI官方公布納入因子,納入樣本中權重排名前五依次為: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海康威視、美的集團。分行業來看,屬於銀行、非銀金融、醫藥生物等3大行業的公司數量最多,分別為30家、20家、18家。從公司市值占比來看,最高的屬於銀行業,占比高達31.47%、其次是非銀金融,占比達13.04%,食品飲料排第三,占比為6.74%。

相較此前市場預期的232只擬“入摩”標的名單,本次最終納入標的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新增了海瀾之家、納思達、完美世界、步長制藥、上海電氣、科倫藥業、深天馬A、通化東寶、通威股份、片仔癀、世紀華通;剔除了陸家嘴、 必康股份、太平洋、百聯股份、中遠海能、皖新傳媒、國海證券、東北證券、貴州百靈。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認為,近期外部貿易摩擦和國際局勢有所緩和,市場流動性和宏觀經濟形勢有所好轉,A股“入摩”能夠進一步帶動短期市場情緒的修複,風格上利好大金融、大消費和一些大藍籌。此外,投資者需要關註這一次公布的成份股名單與3月擬定的成份股名單之間的差異,調整的公司可能會形成短期直接利好或利空。

資金進場效應如何

盡管市場人士對於A股納入MSCI指數存有較高期待,不過15日的股市盤面並沒有因為“入摩”消息而出現躁動。上證綜指、滬深300、上證50、白馬股指數等涵蓋入摩標的較多的指數早盤紛紛高開低走。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分析稱,從資金面的角度來看,A股納入MSCI預計給相關指數基金帶來的配置資金或在1000億~1300億人民幣左右。如果按照步驟,資金分兩次進入的話,單次資金在600億左右。由於A股納入MSCI事前預期十分充分,近期北上資金已經體現出布局的特點,因此單純從資金面的角度分析,A股入摩對行情的支撐力度或較小。

諾亞財富派投研部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稱,MSCI公告基本符合預期。由於跟蹤MSCI可以分為“參考跟蹤型”和“掛鉤跟蹤型”,前者並非硬掛鉤,不一定在入摩時間點進入A股,實際上增量資金不會有那麽多。以A股數十萬億的體量而言,入摩資金利好本身就不值一提,1000億和幾百億差別有限,糾結於增量資金意義有限。

盡管如此,境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意願已然非常強烈。相比5月15日A股市場投資者的反應平淡,過去一段時間,在A股弱勢震蕩的過程中,大量境外資金紛紛進場。據央行公布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外資持有A股規模自去年三季度突破1萬億、四季度站上1.1萬億後,今年一季度超過了1.2萬億元。

截至目前,境外資金主要通過QFII、RQFII以及滬深港股等渠道買賣A股。今年4月,證監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公告稱,擴大互聯互通,將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此額度相較此前,分別擴大了4倍。在業內看來,監管機構此舉是為了6月A股正式入摩、境外資金進場做好準備。

滬深港通數據顯示,外資北上積極加倉A股,4月日均凈買入額為26.36億元,較3月4.86億元,增幅442%。5月14日滬股通北上資金凈流入33.99億元,本月以來合計凈流入134.12億元;深股通同日凈流入22.87億元,5月至今凈流入87.12億元。而相較外資北上情緒高昂,南下資金方面深港通下的港股通5月以來凈流入46.02億元,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凈流出11.14億元。

總體而言,上述境外資金北上之際,正值A股積弱之時。4月18日,上證綜指創出了11個月的低點3041.63點。弱市一方面說明A股市場投資者情緒趨弱,但同時也表明境外資金逢低布局信心十足。

國泰君安策略組稱,外資流入預期驅動A股短期主題投資,長期更重企業價值。“入摩”短期存在事件驅動效應,初次納入與納入比例大幅提升時效應更強。參照中國臺灣、韓國等經驗,初次納入當周股指顯著跑贏MSCI新興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跑贏幅度下滑,甚至跑輸。其次,對比納入進程,中國臺灣初次納入比例為50%,後續納入比例邊際降低,效應弱化;韓國初次納入比例為20%,後續納入比例逐次提升,效應強化。

李懿哲稱,MSCI公告基本符合預期,“入摩”是新鮮事件,是A股被國際機構認可的標誌事件,而且是史上第一次。情緒面的邊際效應是可以把握的。從韓國股市歷史看,A股“入摩”事件存在中度級別的做多機會。

長期投資機會

隨著A股市場納入MSCI大家庭,市場對於相關題材的關註度升溫。有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受益MSCI消息的題材應該是白馬股。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後,白馬股的投資價值已經顯現,近期二級市場表現顯著強於大市。

據Wind統計,自今年1月下旬白馬股指數觸及1713.85點高點後的3個月時間里,指數累計調整了15%,估值最低跌至11倍。而按照最新季報顯示,2018年一季度40只成份股凈利潤(算術)平均增幅達到29.85%。從這一角度而言,這些個股整體上依然是低估值、成長性較好的標的。

受A股納入MSCI預期刺激,白馬股指數近日接連反彈,累計漲幅超過了8%。趣時資產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章秀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從資金流入,還是從國際化角度,我們都認為入摩對中國股市是有積極正面影響的。在當前時點,不少白馬股從中長期已經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但是否抄底,要看對具體公司的理解。”

章秀奇進一步稱,總體看,目前A股市場機遇大於風險。風險可能主要集中在貿易戰和去杠桿,機會則在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轉型和升級等。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則強調,盡管A股“入摩”遵循的是此前已確定的節奏,但在明確進一步加快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的大背景下,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力度會越來越大。回顧近期,5月1日起,滬股通、深股通和港股通額度均大幅提高,中國近期也同意給予日方RQFII2000億元人民幣的配額,這些都或意味著資金的全球配置可能性正日益提高,國內外資產配置的理念、偏好和能力的碰撞也會更加激烈。

萬家基金經理高源對第一財經稱,從估值和盈利兩個角度來講,市場存在向上反彈的動能。最近股市下跌主要緣於市場的悲觀情緒,比如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憂慮,我們將這歸於短期擾動因素。但中長期來看,投資者不用太過悲觀。一方面,市場估值跟著利率走,2月至今,國內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降,而估值是利率的倒數,利率下降利於股市估值上升。另一方面,今年二季度末或者下半年,企業盈利水平或將經歷中短期周期的小幅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25

美聯儲6月加息無疑,“去監管”提振美股

北京時間5月24日淩晨2點,美聯儲公布5月會議紀,其顯示美聯儲準備在6月加息25個基點,並對於通脹在中期達到2%目標的信心更為充足。

“當前市場對於6月加息基本沒有懸念,最有趣的部分在於會議紀要中對未來的前瞻指引變化的探討,例如‘貨幣政策立場仍保持寬松’可能改變,因為部分官員認為這一立場正回歸中性,措辭的潛在變化也包括‘聯邦基金利率可能在一段時間維持低於超出長期中性利率的水平’,這也可能會在6月會議上有所變化。” 法興銀行經濟分析師Omair Sharif對記者表示。

6月加息無懸念

眼下,美聯儲預計的長期中性利率目前預計為2.9%,若6月加息25個基點後,聯邦基金利率會達到1.75—2%的區間水平,美聯儲預計今年還將加息1次,市場也預計可能會再加息2次。

市場方面,美元一度觸及94.188高位,紀要公布後之後縮減漲幅報93.8附近;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挫,逼近3%;美股最初走弱,但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允許讓通脹暫時超過2%,股指隨後由跌轉漲。道指收漲52.40點,漲幅0.21%,報24886.81點;納指收漲47.50點,漲幅0.64%,報7425.96點;標普500指數收漲8.85點,漲幅0.32%,報2733.29點。

市場目前預計,美聯儲在6月會議上宣布加息的可能性高達95%,隨後則將在9月會議上再次加息。

紀要顯示,多數委員判斷,如果未來數據符合預期,那麽美聯儲“采取下一步動作來減少政策寬松”的時機就會“很快變得適合”。

盡管美聯儲整體對於通脹更有信心,但關於通脹上升可持續性的爭論仍在持續。“多數”委員都認為對通脹實現2%的目標是有信心的;也有“一些”認為通脹可能會小幅超調一段時間(超出2%),“幾名”委員認為“通脹整體態勢並未出現很多改變”。當然也有一些委員提到,近期通脹上漲“可能代表了一些領域的間歇性價格變化,包括醫療和金融服務”。不過,多數委員都對於更快的薪資增速、穩定的通脹預期都對通脹中期回到2%起到支撐。

眼下,美聯儲預計長期中性利率為2.9%,也就是眼下還有加息1.2%左右的加息空間,不過Omair Sharif對記者表示,如果哪一個委員突然覺得這個利率太高了,即當前預計長期中性利率為3%的委員將其預測下調,那麽平均長期中性利率很可能又會下降到2.75%(中性利率的預測取14個投票委員預測的中位數)。”

在上次公布的點陣圖中,也就是14個委員(14個點)作出的預測中,只有三個點(對長期中性利率的預測)低於2.75%。3月會議時,美聯儲官員對於全年加息3次還是4次仍存在一定內部分歧。

克利夫蘭聯儲行長梅斯特周三講話稱,預計2018年將加息3到4次,今年多加息2到3次對經濟而言沒有太大區別。她表示:“目前的經濟前景是我們這麽久以來出現過的最好的。”

經濟數據面,周三早間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5制造業活動攀升。IHS的5月Markit預覽版服務業采購經理人指數(MPI)從4月的54.6攀升至55.7;另一份數據表明,美國4月的新屋銷售較3月份減少1.5%,降至66.2萬幢,但同比增長11.6%。

美股仍受“去監管”支撐

一方面6月加息並未超出市場預期,美聯儲甚至表示願意讓通脹暫時超調,另一方面近期的去監管政策、企業盈利仍在提振市場信心,美股收漲。

紀要公布後,美股轉漲,美元指數徘徊94一線。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挫,逼近3%。美國科技股普漲,微軟和奈飛同創收盤歷史新高。蘋果收漲0.64%,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漲0.99%,亞馬遜收漲1.29%,Facebook收漲1.69%,微軟收漲1.19%,報98.66美元,創收盤歷史新高;英偉達收漲2.06%,奈飛收漲3.95%,報344.72美元,創收盤歷史新高。

此外,中概股阿里巴巴收漲0.47%,京東收漲0.99%,百度收跌漲0.18%,愛奇藝收漲2.13%,新浪收跌0.19%,微博收漲0.8%,虎牙收漲2.46%,歡聚時代收漲0.16%。

眼下,去監管備受關註。當地時間本周二,美國國會眾議院在以258對159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旨在修改2010年《多德-弗蘭克》(Dodd-Frank)法案的立法,該法案早前在3月已經獲得參議院通過。當前法案已經提交特朗普總統,預計在本周正式簽署後生效。這一立法是特朗普新政的最新進展,也是特朗普總統就任以來為數不多在參眾兩院都獲得兩黨共同支持的法案和改革進程。

中金海外策略師劉剛表示,此次改革並非完全廢除於2010年生效《多德-弗蘭克》法案,而更多是為中小型和區域銀行“減負”。相反,其核心是部分降低《多德-弗蘭克》法案對中小銀行過於嚴格的合規約束(例如將最為嚴格的銀行監管要求的門檻從500億美元總資產上調至2500億美元,這使得需要面臨年度強制“壓力測試”的銀行從此前的40家減少至12家)、以及放松小銀行沃克爾規則下的交易要求,而做出這一放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降低小銀行的合規成本來降低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也使得近期銀行板塊備受關註。

同時,美國財政刺激措施重新成為市場關註焦點。特朗普周二晚間表示,他的政府將“在11月之前的某個時間提交進一步減稅的草案。那將是一份非常特別的提議”。

也有觀點認為,此舉可能使得屆時共和黨有望在中期選舉中保住國會多數黨地位。特朗普表示,他將與共和黨眾議員、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凱文-布雷迪(Kevin Brady)就新的議案進行磋商。但他未透露任何細節。

去年12月,特朗普簽署了美國3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法案,計劃未來十年減稅近1.5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49

社論:財政金融政策應聚焦提振內需

隨著系列經濟數據的發布,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情況浮出水面,雖然仍舊保持著穩中向好的態勢,但也有需要發力之處,疊加日益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此時,如何運用財政和金融政策解決目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困境,應對未來變化,顯得至為重要。

7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如何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要求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的同時,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杜絕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在GDP同比增長6.8%背後,內需較為疲軟,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60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低於GDP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018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此外,居民收入增幅也開始低於經濟增速,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而且,消費對於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為GDP增長貢獻了78.5%。因此,下半年無比需要通過相關政策刺激擴大內需,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協同發力則是重中之重。

國務院常務會議首先提到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以降低企業和個人負擔為目的的稅制改革自然需要加碼推進。過去5年通過大幅減稅降費,推動降低用能、物流、電信等成本,累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超過3萬億元。從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減稅政策正面效果明顯,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放水養魚”的效果。不過在稅收征管加強背景下,小微企業受惠不甚明顯,未來減負舉措應該多向小微企業傾斜。

除了企業,個人也需要減稅。6月29日,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在中國人大網上公布,為期一個月向社會大眾公開征求意見。個稅改革的必要性近兩年討論眾多,早已成為民眾共識,上半年個稅增幅達到兩成以上,改革落地已迫在眉睫。合適的方式是,先盡可能根據最大公約數對草案進行一定的修改,再盡早讓改革落地,然後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修正。

財政政策也需要結構性調整,應逐步取消或調整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支持,比如今年6月就調整了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行業的補貼政策,未來需要向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領域傾斜,致力於改善民生。

很明顯,通過減稅對小微企業“放水養魚”,對提振內需大有裨益,因為小微企業活得好了,經濟就活了,也居民收入增加提高保障。而且,通過為居民減稅和財政聚焦民生領域,減輕居民負擔,也能夠推進和帶動內需增長。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亦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在當前去杠桿環境下,資金仍流向地方政府和大中企業,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突出。此時,通過定向降準等差異化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金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十分重要。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

值得註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特意提到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因為大水漫灌必將導致新一輪的產能過剩,以及推升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泡沫,資產價格上漲抑制居民消費需求,對於提振內需弊大於利,實非長久之計。

總體而言,此次針對財政金融政策的定調,乃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的良方,應嚴格恪守,不宜肆意逾越。

責編:許雲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97

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方向明朗:提振內需擴大有效投資

中國下半年經濟工作“如何發力”有了清晰的脈絡。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受到市場高度關註。

這次會議對經濟總體形勢給出了判斷:上半年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而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濟穩中有變是中央的重大判斷,而為了下半年穩住經濟社會大局,積極財政政策要發力,一方面通過持續減稅來減輕各類市場主體負擔,釋放企業經濟活力,提振居民消費。另一方面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工資、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提振內需

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上述政治局會議首先要求,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

其中,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半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在中美貿易摩擦下,出口遇到困難,因此需要靠提振內需和擴大有效投資來穩住經濟。積極財政政策需要在這兩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減稅來刺激消費。比如近期國家降低日用消費品關稅,以及10月1日可能實施的個稅改革,將降低中低收入者降低稅負,也有利於提振消費。

今年以來,進口汽車、服裝鞋帽、廚房和體育健身用品、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化妝品、加工食品等關稅大幅下降。比如汽車整車關稅稅率25%降至15%,一輛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汽車,減稅金額達3.4萬元,占到岸價比重約14%。

近期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在提高起征點、擴大低稅率級距和引入專項附加扣除下,中低收入者稅負將會下降,這也有利於擴大居民消費。

國務院推出的各項減稅降費舉措,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加大基建投資

這次政治局會議強調,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而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其中明確了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今年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出現回落,上半年同比增長7.3%,增速比1-5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2.1和13.8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近日表示,基礎投資增速下滑一方面與當前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和過去相比沒有那麽強烈有關,另一方面與中央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角度出發,對項目的合規性、合理性,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判,對項目包括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強了合規性校驗有關。通過這些手段,下半年一些合規的項目可能會加快落地進度。所以,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還會延續平穩的態勢。

PPP專家、大嶽咨詢董事長金永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對不規範的PPP項目進行了清理整頓,目前整改接近尾聲,PPP投資回暖趨勢明顯,在國家鼓勵有效投資的背景下,下半年PPP投資會發力。

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中除了社會資本外,財政資金能否到位也非常重要,而這筆資金需要依賴1.3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籌集。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約3673億,與全年1.35萬億的整體安排相比進度較慢。

東方金誠首席公用分析師張子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進入7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明顯提速。截至27日,7月已有河北、黑龍江、上海等19個省市發行近2000億專項債券,較上半年月均612.2億的發行規模大幅上升。

張子範表示,未來專項債券除了繼續用於再融資,將集中在有收益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項目,其中土地儲備仍將是重要的投資領域。這是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伴隨著城市建設推進的土地開發整理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此外,與城市建設相關的公共項目建設將是專項債券的主要投資領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