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雪道、推動力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4x0v.html

股價不變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494.582.000.541178006362011.65484
2014553.932.240.6012328574571.8211.66429
2015620.402.510.6812971387875.5611.67575
2016694.852.810.76137289104168.611.68980
2017778.233.150.85146269124300.111.610716
2018871.623.530.95156984149414.911.612881
2019976.213.951.07169865181075.411.615610
20201093.364.421.19185475221441.311.619090
20211224.564.931.33204566272440.31419460
20221371.515.501.49224028332822.41917517
20231536.096.141.66241548400306.723.217255
      期末股票市值2151510
      牛市後市值5603908

情景2:

 

股價下跌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0.445207
2013494.582.000.5411832163901.229.406801
2014553.932.240.6012512275683.058.468950
2015620.402.510.6813407290828.147.6111934
2016694.852.810.76146006110782.66.8516173
2017778.233.150.85162179137820.86.1622356
2018871.623.530.95184536175637.75.5531656
2019976.213.951.07216192230459.84.9946153
20201093.364.421.19262345313217.34.4969696
20211224.564.931.33332040442210.81431586
20221371.515.501.493636275402151928432
20231536.096.141.66392059649742.923.228006
      期末股票市值1178998
      牛市後市值9095775

 

情景3:

股價上漲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2.764260
2013494.582.000.5411737463389.9114.044516
2014553.932.240.6012189173728.4515.444775
2015620.402.510.6812666685810.9316.985053
2016694.852.810.7613171899941.9118.685350
2017778.233.150.85137068116481.120.555668
2018871.623.530.95142736135853.722.616010
2019976.213.951.07148746158562.624.876377
20201093.364.421.19155123185203.527.356771
20211224.564.931.3316189421561030.097166
20221371.515.501.49169060251160.633.107589
20231536.096.141.66176649292752.536.418041
      期末股票市值4242950
      牛市後市值6431037

 

情景4:

股價\利潤不變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441.591.790.4811780056803.5711.64897
2014441.591.790.4812269759164.8411.65100
2015441.591.790.4812779861624.2811.65312
2016441.591.790.4813311064185.9511.65533
2017441.591.790.4813864366854.111.65763
2018441.591.790.4814440769633.1711.66003
2019441.591.790.4815040972527.7611.66252
2020441.591.790.4815666275542.6811.66512
2021441.591.780.4816317478365.9914.005598
2022441.591.770.4816877280729.0919.004249
2023441.591.760.4817302182430.7823.203553
      期末股票市值1817277
      牛市後市值4014078

情景5:

 

股價\利潤變化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00.000.00117800060
201400.000.00117800050
2015132.4770.540.1411780017041.0744260
2016264.9541.070.2912206135314.7357063
2017397.4311.610.4312912456037.2869340
2018441.591.790.4813846366767.279538
2019441.591.790.4814800171366.52107137
2020441.591.790.4815513874807.8311.66449
2021441.591.780.4816158777603.6714.005543
2022441.591.770.4816713079943.819.004208
2023441.591.760.4817133881628.9323.203518
      期末股票市值1799600
      牛市後市值3975031

 

情景1: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2: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下跌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一倍;

情景3: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上漲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三倍;

情景4:假設淨利潤保持不變,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5:假設遭遇經濟危機,2013年-2014年壞賬率從0.56%升至5%,為此撥備超過800億人民幣,導致連續兩年接近虧損,沒有派息,2015年開始逐步緩慢恢復盈利,並且在三年後由於利率市場化導致盈利增速為0。股價繼續大幅下跌,但10年後出現小牛市;

 

結果:有違背常識的是,股價持續下跌和盈利派息持續增長模式下,一旦股價恢復到合理水平(小牛市下PE為3.7倍),總收益率將達到670%,是全部情景中最高的。這比股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10%,累計上漲三倍的情景,高出一倍多!而最悲慘的情景5下面,即便不出現所謂的小牛市,10年股價沒有漲幅,10年累計收益率也有61%。

 

結論:最重要的是公司持續盈利,持續盈利增長,維持高水平派息,至於股價,其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重要。而且甚至遇到這類公司,為了長期盈利最大化,你應該期望它持續長期下跌,而不是上漲。這就是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長長的雪道、堅持不懈的現金流推動力(派息、股神的保險、票據業浮存金持續投入)。

 

招行投資者最壞的幾個情景:

情景2:公司沒問題,股價未來10年持續大幅下跌61%,只有熊市,沒有牛市,結果是10年後每年拿到派息31萬人民幣,相當於3年多回收期初投資,期末總市值117.8萬。

情景5:公司出現很大問題,股價大幅下跌,期間最大跌幅60%多,10年期間股價不變,期末每年拿到派息7.48萬人民幣,總市值179.9萬。

 

簡單推算,沒有仔細勘查失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7

推動三百億都更案 導致座車遭槍擊? 新東陽麥寬成百億身價揭密

2012-10-29 TWM
 
 

 

幾聲槍響,不但驚嚇到理髮中的新東陽老闆麥寬成,也讓這位「肉鬆大王」成了新聞焦點。「新東陽」家族如何在火爐旁一鏟一鏟炒肉鬆,炒出如今身價?麥寬成、麥石來兄弟致富後為何引發家門訴訟,成為麥寬成心中的最痛?

撰文‧劉俞青

十月十八日下午,躁熱的初秋午後,數發子彈劃破台北市東區街頭,一輛賓士車後座接連中彈,驚嚇到新東陽集團老董麥寬成,也讓這個陪伴台灣快要半世紀的集團,再度成為新聞話題。

儘管「新東陽肉鬆」在台灣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食品,但這個每年至少要賣掉超過五萬罐的「肉鬆家族」,卻難掩其神祕色彩,﹁新東陽」三個字除了隨家族第二代偶爾的緋聞見報之外,董事長麥寬成要不是這場警告性質的槍擊案,也不會浮上枱面。

肉鬆、燒臘

建立起新東陽帝國

頂著日式的捲蓬頭,寬寬的臉龐,總是一臉笑瞇瞇的麥寬成,是如今新東陽帝國的當家老闆,但麥氏家族有如今的集團規模,卻是從早期麥家兄弟站在大火爐旁,揮汗如雨、一鏟一鏟地親手炒肉鬆炒出來的。

新東陽集團創立者其實不是麥寬成,而是早歿的大哥麥幸夫。一九六○年代,麥幸夫就帶著弟弟們,從桃園大園鄉北上,向人家學得炒肉鬆、做燒臘的功夫,就在現在台北市的城中市場附近,炒肉鬆來賣。

在物資不豐的一九六○年代,肉鬆、燒臘都是少數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高檔食品,城中市場老一輩的人說,麥家兄弟首創「溫體肉鬆」,現場手炒,再以特殊的鐵桶保溫,讓主婦把肉鬆買回家後,還能保有餘溫,以確保肉鬆的新鮮而聞名。因此生意越做越好,幾年後,麥幸夫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店面承租下來,取名「東陽燒臘行」。

這家店就是現在新東陽在台北市武昌街上的店面,也是新東陽的第一家店面,不僅幾十年來生意興隆,也成了新東陽的「起家厝」。麥家對這家店有很深厚的感情,在鼎盛時期,每次到了農曆年前,樓下店面生意做不完,樓上辦公室則是數鈔票數不完,是所有麥家人很重要的共同記憶。

機場設點

成為代表性的台灣伴手禮

因此即使到後來,賺了錢,麥寬成在最精華的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逐層買下半棟大樓(其他沒買下的樓層是因為地主不賣),作為集團的辦公室,但念舊的麥寬成,還是會經常回來發源店巡巡、看看。

和一般本土食品業不同的是,新東陽很早就有踏上國際舞台的視野,希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新東陽」,因此麥寬成兄弟很早就決定要走出台灣,到美國成立美國新東陽。早期許多旅美台灣人,在美國吃到新東陽的肉乾、肉鬆,是思鄉時最好的療癒食品。

也因為放眼國際,因此新東陽在一九九○年代就決定進攻機場,讓許多觀光客和出國的國人人手一袋「新東陽」禮盒,這個策略,奠定「新東陽」這個品牌,成為具有台灣味的代表性伴手禮。

這幾年,新東陽雖然沒有高調的行銷手法,但默默地朝不同通路經營,最近的成績就是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的美食廣場。目前包括百貨專櫃在內,新東陽在全國共有四十六個據點,還有四個機場場區、五個國道服務區、六個客運國道站的據點,去年創造逾三十二億元的營收。

公司雖然沒有爆發性的成長,但新東陽穩當經營的態度,很受業內尊重。一位不願具名的同業就說,食品業的最大罩門,就是「食品安全」,只要誤踩一次紅線,多年商譽一次就「買單」。因此為了嚴格把關,新東陽至今堅持不到大陸設廠,所有的產品全在台灣生產製造,確保品質穩定。

此外,新東陽幾乎沒有負債,幾家老店面包括武昌街、西寧店、南京東路二段上的店面,全部都是個人或公司自有,從一九七○年代持有至今,甚至沒有向銀行質押設定一毛錢,財務實力相當驚人。

跨足建築

殷實作風表現在拿現金買地一位麥家的多年好友說,麥寬成在很早期就看出本土食品業成長性受局限的困境,因此一九八七年,他毅然決定跨足當時最夯的建築業,在新東陽之外,獨資成立「昇陽建設」,而這也是麥寬成在家族兄弟共同持有的新東陽之外,屬於自己的事業。

就像台灣其他老牌食品業家族,例如義美,麥寬成後來雖然跨足營建業,但仍保有殷實、本土的台灣家族特性,和一般建設公司慣用財務槓桿操作的習性,不太一樣。

曾經當過昇陽建設獨立董事的淡江大學教授莊孟翰就說,一般建商通常是先與銀行談好貸款,才會去買地、蓋房子,但昇陽建設好幾次決定要買地,董事會上麥寬成就會報告說,「我們現金已經增資進來了,現在要來買某一塊地……。」這種「拿現金買地」的手法,在營建業實屬罕見。

麥寬成幾乎是用經營食品業的嚴謹手法,在經營營建業,也因此,昇陽建設樹立起很好的口碑,只要是昇陽的建案,幾乎就是「豪宅」的代名詞。二十年前,在信義計畫區的「昇陽國寶」,幾乎是第一代的信義區豪宅,當年包括國巨陳泰銘、潤泰尹衍樑等住戶,都是首屈一指的富豪。

這一次,麥寬成座車遭槍擊,事後傳出可能和都更案有關,甚至有媒體直指可能是萬華區的一件都更案。但據業內表示,目前昇陽手上金額最高的都更案,其實是位在台北市松壽路、基隆路口的都更案,這個案子因為緊鄰信義計畫區,因此據了解,金額高達三百億元以上,利益當然也十分龐大,因此覬覦者眾。

但是昇陽開發董事長簡伯殷向本刊表示,經過多年整合,目前這個案子已經跨過都更門檻,超過八成住戶簽署同意參與都更,正式進入台北市政府的都更程序。

即使如此,簡伯殷仍苦笑說,「這不代表這個案子已經完成」,因為雖然已經通過法定門檻,但自從「文林苑」案後,如今沒有百分之百的住戶同意,沒有建商敢正式動工,因此,「從八成到百分百」之路還要走多久,「我也沒把握。」簡伯殷坦承。

不過,當問到「這件都更和槍擊案有無關係?」簡伯殷則說,應該沒關係。

除了這次的槍擊案,事實上,今年七十歲的麥寬成心中永遠的傷痛,則是兄弟之間多年的官司。

家門訴訟

心中永遠的痛

根據一位和麥寬成交情超過三十年的老友表示,「大麥」(朋友對麥寬成的暱稱)嘴裡不說,但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和大弟麥石來(市場人稱「小麥」)之間多年的官司,﹁是他心裡永遠的痛」。

麥家一共有四子五女,自從大哥麥幸夫在一九八七年因為腦溢血病逝之後,十多年前,老二麥寬成和老三麥石來又因為彼此對公司前景的看法分歧,兄弟因此分道揚鑣。

麥寬成留在台灣繼續掌理台灣新東陽,而老三麥石來則是遠走大陸,除了掛起招牌也做「新東陽」之外,在一九九二年更在福市建省福州批下一塊高達五十萬坪的土地,如今開創出休閒地產事業的一片天,其中包括二十七洞的高爾夫球場、豪宅、飯店。近年來更一路北上,連上海、黑龍江都有推案,曾經有大陸媒體估計,「中國新東陽集團」資產超過一百億人民幣,財力比起台灣新東陽,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對大陸也掛起「新東陽」招牌這件事,台灣新東陽則非常不以為然,因此一狀告進法院;不過根據新東陽今年半年報表示,這樁歷經多年的「兄弟之爭」,判決結果台灣新東陽暫居下風,但全案還在北京的人民地方法院繼續上訴中。

儘管兄弟撕破臉,甚至無論在多好的朋友面前,麥寬成都絕口不提這場家門訴訟,選擇以沉默掩飾傷痛。但即使如此,麥寬成還是堅持一切公事公辦,在新東陽去年的年報上,清楚載明新東陽的第一大股東是「麥石來」,持股二○.一四%,而麥寬成自己則以一九.二五%,居第二大股東。

此外,在家族持有的不動產上,許多也是兄弟共同持有,顯然兄弟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似乎不是法律官司可以一刀切除;但也可以看出麥寬成遵守公司治理,公私分明的正派經營風格。

「『大麥』就是這種個性,誰都勸不了。」一旦他認為對的事,就會堅持到底。除了不隨波逐流赴大陸設廠,以致和弟弟失和,他個人的投資也是如此。

麥寬成是玉山銀行(如今是玉山金控)的創始股東,一直是玉山的常務董事,「麥常董對行內所有事務都很支持。」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洲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感謝麥寬成。

而麥寬成也確實很夠意思,台灣金融業長期低迷不振,絕大多數股東都叫苦連天,例如同是玉山金控股東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在去年年中就出清手上五十多萬張股票,揮揮衣袖說拜拜;但麥寬成自始至終以行動表示支持,當然讓玉山金控高層點滴在心頭。

二代接班

一改低調作風借殼上櫃

但麥寬成低調了幾十年的作風,最近頻頻被打破。

除了槍擊事件之外,去年昇陽開發借殼原來的上櫃生技公司弘如洋,成為上櫃建商。今年十一月九日,昇陽開發還要召開股東會,與昇陽建設正式合併,借殼程序到此正式完成。

老友說,新東陽集團走過四十五個年頭,如果按照麥寬成一貫的低調作風,是不會上市櫃的,這一次,選擇借殼上櫃,「當然和第二代接班有關」。

麥寬成有二子一女,其中兩個兒子麥修瑋、麥修仁都已進入集團多年,「磨練得是時候了,總得正式上場比賽。」事實上,這幾年來,麥寬成已逐漸放手,將家族事業新東陽,交由大哥的兒子麥升陽掌理;自己的昇陽建設,由專業經理人簡伯殷與兒子共治。麥寬成自己則退居幕後,花更多的時間沉浸在他最愛的收藏世界裡。

麥寬成從年輕開始就有收藏喜好,他的紫砂壺、鎏金佛收藏,早已是藏家的等級,只是他的收藏世界也和他的人一樣低調,既不炫富,也不太分享。要不是這次,九道槍響劃破寧靜,新東陽集團就會繼續安靜地、平穩地賺取細水長流之財。

麥寬成 收藏紫砂壺兩岸第一人麥寬成的收藏和他的為人一樣低調,儘管收藏極早,但他既不參加類似國內「清翫雅集」的組織,與同好分享,連多年好友都很少被邀請到收藏室一窺寶藏,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

麥寬成的紫砂壺收藏稱得上兩岸第一,尤其紫砂壺的溫潤很得他心,根據透露,他目前所收藏的紫砂壺約有三千多只,多半放置在台北市松德路上某棟大樓的地下室中;無論從收藏的廣度或深度來看,麥寬成的紫砂壺應該都是國內第一。

因為收藏實在太完整,因此2004年和2008年時,麥寬成兩度應江蘇省南京博物館之邀,拿出好幾百只好壺做展覽,這恐怕也是20多年來,麥寬成僅有的幾次收藏展覽。

但即使如此,麥寬成還是非常低調,在當次展覽的展出圖片集中,依然不見「麥寬成」三個字,他只以名下的「成陽基金會」展出,許多人還不知道成陽基金會就是麥寬成的。

除了紫砂壺之外,麥寬成還有好幾百尊鎏金佛、上萬斤的台灣好茶,闢室收藏。麥寬成雖然不太與其他大老闆分享,但卻有不少位「民間友人」,這些朋友或許不具知名度,卻是專業收藏家,例如他經常輕車熟路,來到台北市永康街上的茶商、或是建國花市旁的某家古董商,坐下來,茶一泡,話匣子一開,就是大半個下午,作風平民,藏品卻是專業等級。

麥寬成

出生:1946年

現職:新東陽董事長 昇陽開發董事

玉山金控董事

學歷:開南商工

婚姻:已婚;二子一 女

新東陽

資本額:8.8億元

負責人:麥寬成

2011年營收:32.6億元2011 年EPS:1.44元

昇陽開發

資本額:12.31億元

負責人:簡伯殷

2011年營收:10.66億元2011年EPS:1.5元

目前股價:約20.5元

新東陽家族

麥阿銀

麥幸夫(歿) 子 麥升陽 (新東陽總經理)

麥寬成

妻 林秀英 麥修仁 麥修瑋(昇陽開發董事、宏芯科技監察人) 麥嘉容麥石來(中國新東陽負責人) 麥嘉陽(中國新東陽副總經理)麥添財(新東陽副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1

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報導推動新浪股價大漲1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59

原文 2012年11月19日 12:41

阿里巴巴或入股新浪微博 各取所需

多家國內媒體及互聯網行業人士爆出消息稱,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基本塵埃落定,已「接近或達成投資入股協議」。

騰訊網科技中心前總監程苓峰17日在其博客中提及

估計阿里佔新浪微博15%-20%的股份,新浪微博估值20-30億美金。

新浪微博已從新浪門戶剝離,成為一家獨立公司。據稱有6%是管理層持股,有4%是可發送的期權,10%是員工持股。總計20%。另一說法稱管理層和員工共同持股15%,大部分由核心管理層持有。

這意味著阿里的投資最高可達6億美元。

雙方聯姻,各取所需。

新浪方面

1、很缺錢,外加微博增長日顯疲態

新浪股價從歷史最高點的142美元迅速跌落至目前的45美元,市值也由80億的峰值跌至目前的30.11億美元。

據新浪最新財報顯示,截止2012年9月30日,微博用戶數量已達4.24億,但平均每天活躍用戶僅為4230萬,活躍用戶僅佔用戶總量的10%左右。收入方面,新浪微博廣告收入約2000萬美元,僅佔新浪廣告收入的16%。

2、即將推出針對Promote Feed廣告系統,但自身缺乏中小企業客戶資源及技術儲備

騰訊報導

新浪CEO曹國偉表示:「將在第四季度末推出完整的Promote Feed廣告系統,中小企業可能更加頻繁地使用這個系統,這是自助投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僅是中小企業,還包括普通用戶、企業、已經註冊微博賬戶的在線商家。

但中小企業是我們這個廣告系統的主要目標。但是我認為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集聚這些營收源。」

目前擁有這個資源的兩大家是百度和阿里。

行業人士程苓峰分析

微博商業化也需要支付渠道。目前擁有這個渠道的,阿里支付寶是第一,騰訊財付通是第二。但騰訊是新浪最大對手。

 

阿里巴巴方面

1、騰訊是新浪和阿里巴巴共同的對手。

對阿里巴巴來說,騰訊是唯一擁有C2C、B2C、商城、支付、O2O、大流量、社會化入口的全架構以及整合優勢的公司。

2、馬云的SNS情結和自身社會化產品失敗。

一財一篇報導提到

2009年,被視為「大淘寶」用戶平台的SNS產品「淘江湖」上線了。

但時間證明,「淘江湖」成了阿里巴巴在社會化嘗試中的第一個失敗。這種脫離商品買賣交易關係而打造的用戶平台,讓面對SNS產品滿天飛的用戶覺得用處並不大,在經歷幾次改版後,在阿里內部也已無人提及。

3、美麗說、蘑菇街這類導購網站,憑藉更高的轉化率,正在削薄淘寶的廣告收入,重構賣家和淘寶平台的地位關係。

2011年,淘寶網的平均轉化率不到1%,而美麗說、蘑菇街的轉化率在7%-8%,新浪微博也有4%左右。

賣家開始放棄昂貴的淘寶廣告平台,轉投性價比更高的導購類網站或新浪微博。

一財上述報導中提及

據一名來自阿里內部的人士透露,今年二季度,馬云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出,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導購網站要予以控制,並要防止外部流量過多集中在某幾家上。

而今年5月,阿里方面曾與蘑菇街展開過收購洽談,但隨後又因為價格等其他因素不了了之。而蘑菇街的最大競爭對手美麗說,也已被騰訊收入囊下。

這次或將達成的投資,加上新浪此前與360、人人達成戰略合作,被外界解讀為「騰訊三大對手已經聯合起來」。

消息傳出後,騰訊控股(00700)逆市向下,現跌1.85%報243.6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32

美國推動「再工業化」 台廠憂漣漪效應 解析 蘋果回美製造對台灣供應鏈影響


2012-12-17  TWM  
 

 

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製造業回流政策,蘋果執行長庫克表明將從中國拉出一條桌上型電腦(iMac)生產線回美國生產,震撼台灣代工供應鏈。這股刻正向高科技產業延燒的製造業回流聲浪,台灣供應鏈應嚴陣以待。

撰文‧謝富旭、賴筱凡

蘋果明年打算投資一億美元,將一條桌上型電腦iMac生產線移回美國,在美國就業低迷之際,贏得不少掌聲,卻讓台灣供應鏈繃緊神經。

iMac今年預估出貨量約三八○萬台,占蘋果營收不到四%,何況返回美國生產的只是目前三大iMac生產線(二十一吋、二十七吋與Mac mini)的其中一條,故能為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極為有限。然而,台灣供應鏈廠商擔心的是,蘋果返回美國生產的舉動,是否會引發漣漪效應,擴散到其他蘋果熱門產品生產線,甚至讓其他美國高科技公司起而仿效。

蘋果、谷歌皆企圖「made in USA」蘋果與谷歌(Google)一向被視為走在趨勢之前的指標性企業。一九九○年代,蘋果是最早深諳委外代工、降低成本之道的美國高科技企業之一,造就蘋果如今科技霸主地位功不可沒。但此舉也引發美國國內不諒解,指責股票市值第一大的企業,未善盡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的責任。面對壓力,庫克相較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有了更積極的回應。

庫克表示,已經為此(指一小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努力了很久。恰巧的是,知名維修網站iFixit日前拆解蘋果產品發現,部分二十一吋Mac PC已經印著「Assembled in USA」字樣販售,顯示蘋果可能已經在美國本土進行少量的組裝。

如果只是單純組裝業務的遷移,業界認為對台灣iMac供應鏈衝擊會很輕微。不過,假使蘋果企圖把iMac從「Assembled in USA(美國組裝)」變成「Made in USA(美國製造)」,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FTC)的法規,必須有相當程度零組件從美國國內供應才能使用原產地標示,這意味著除非台灣零組件在美國設廠,否則面臨美國零組件廠的競爭將益為沉重。

事實上,在庫克宣布iMac回美製造之前的半年前,網路與行動通訊的巨人谷歌,已經搶先蘋果一步,宣布在美國生產新型家庭娛樂玩意兒||Nexus Q。

高峰可能落在往後的二年

Nexus Q是外形酷炫的黑色球體,號稱可以串流影片及音樂,成為未來家庭影音娛樂的新中心。雖然,Nexus Q最後以無限期延期出貨胎死腹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Nexus Q原本楬櫫的「Made in USA」計畫卻很驚人。不但整機在美國組裝生產,而且大部分的零件,包括其中所有的印刷電路板、外殼以及機體內的塑膠機構件,皆將採用美國當地企業所供應的零件。

庫克接受︽彭博商周︾專訪時拋出iMac返回美國製造消息的第一時間,iMac主要組裝廠廣達及鴻海,隨即表示將擴大美國既有生產線全力配合。而iMac幾家零組件供應商則表示:未來將配合組裝廠,把零組件運送至美國,增加的運輸與倉儲成本應在可控制範圍內,不致造成營運成本大幅激增。

外資券商科技硬體分析師也大多認為,一條iMac生產線返回美國製造,只是庫克做做公關,改善蘋果的社會形象,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以目前美國製造條件來看,三年至五年內,蘋果不可能大舉將主力產品生產線移回美國。

儘管包括業者及分析師在內,大多認為蘋果iMac回美製造之舉不值得太過大驚小怪;然而,蘋果這個舉動看在部分台灣科技大老闆眼中卻如芒刺在背。

一位不願具名的蘋果iMac供應鏈廠商董事長指出,中國勞動及土地租金成本近幾年直線上升,使美國製造業生產條件與中國差距正在拉近,「一些毛利較高、而且主要市場在美國的高科技產品,返回美國生產的機會愈來愈高!」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今年就曾對年營收在十億美元以上的美國企業執行長進行調查指出,高達三分之一企業正計畫或考慮將生產線從海外移回美國。預估在二○一五年前為美國額外創造出二百萬至三百萬個工作機會,並為美國增加約一千億美元的經濟產出。BCG指出,目前製造業回流美國只是初期階段,高峰可能落在往後的二年。

事實上,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也出現觸底回升跡象。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的數據顯示,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在製造外包風潮下減少了六百萬人,但一○年開始,製造業人口出現自一九九七年來首次回升,過去兩年總計增加四十八萬人(目前總計為一二○○萬人)。

值得台灣注意的是,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趨勢已從如奇異電器、開拓重工、惠而浦、通用電氣、福特汽車等傳統工業部門,蔓延至與台灣供應鏈緊密關係的高科技產業。老牌自動提款機製造商安迅(NCR)於二○一○年表示,為就近服務客戶及兼顧品質,抽回原本給中國及印度外包廠的訂單,自行在美國工廠生產。血糖測試機廠Diagnostics Devices在更早則決定,結束與中國外包廠的生產合約,搬回美國自家工廠生產。

自動化科技普及加速形成趨勢科技趨勢觀察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接受本刊採訪指出,自動化科技層次的提升以及普及化,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條件。他直言:「蘋果在美國生產只是一個開端,以後還會有更多製造業搬回美國,而演變成一種趨勢!」運動鞋品牌大廠耐吉(Nike)耗時四年所研發出來的新製鞋技術Flyknit,即是凱文凱利口中自動化讓製造業回流美國成為趨勢的代表。相較於傳統製鞋需要大量勞力進行裁剪縫合,Flyknit用兩條細線編織一體成形的鞋面,不僅重量大幅減輕,且可運用機器高度自動化生產。︽彭博商業周刊︾指出,這種製造技術得以讓製鞋業擺脫對廉價勞工的依賴,在哪裡都可生產,當然包括美國。

另外,《紐約時報》解讀蘋果遷移iMac 生產線回美國的舉動指出,能源價格的勁揚以及客戶要求更迅速的產品交期,在在改變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方式。例如惠普為了讓產品迅速上市,過去五年來,陸續將部分印表機生產線遷移到捷克、土耳其與俄羅斯。

完整配套措施 提高美本土製造業能耐至於,目前仍高度集中在中國大陸生產的筆記型電腦,也因勞工人力成本占整台零售價的四%至五%,僅比空運成本略高,隨著空運成本增加以及自動化普及,目前集中中國的生產態勢,也可能很快發生變化。

供應iMac的台灣某家零組件製造商主管說:「iMac生產線移回美國,不僅會讓零組件運輸及倉儲成本增加,其他看不出對蘋果台灣供應鏈有什麼好處!」「短期內看不出來會有重大衝擊,但長期而言,來自美國當地零組件供應商競爭威脅加劇,仍令人擔憂。」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指出,歐巴馬政府的製造業回流美國不只是政治口號而已,背後則是有相當完整的政策配套在同步進行著。首先,美國政府將出資,研究縮短先進材料由開發到推廣至市場的應用時間,強化本土製造的優勢。

其次,開發下一世代機器人,降低製造業的勞力成本比重。然後,再研發創新的節能製造技術。這一整套稱為「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Advance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美國本土製造業的能耐,推動「再工業化」。

劉孟俊進一步分析,過去十年來,相較中國勞動成本不斷攀升,美國勞工薪資卻停滯不前,加上新發現大量油頁岩及豐富天然氣,使得能源價格大幅下降,甚至已比中國低的情況下,為美國製造業回流製造契機。

「蘋果iMac生產線遷回美國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美國政府刻正積極說服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到美國設廠,為了保持美國製造優勢,新設的廠房自動化程度必然與以往大不相同,這將為全球製造業帶來深遠影響。一向不喜歡到美國投資設廠的台商,思惟也要跟著這股潮流改變了!」劉孟俊說。

蘋果將一小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目前看似對台灣供應鏈衝擊輕微,但小水流匯集後仍可能掀起驚濤駭浪。蘋果工廠遷回美國所擊發的電腦產品「Made in USA」第一槍,會不會是電子製造業生態風雲變色的一槍?不容我們等閒視之。

製造業大軍流向美國!

聯想 初期投資數百萬美元,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設PC生產線安迅(NCR)將自動提款機等生產線從中國與印度搬回美國喬治亞州奧的斯(Otis)電梯 部分生產線從墨西哥移回美國惠而浦自動攪拌機生產線移回美國開拓重工(Caterpillar) 中國部分產能移回美國蘋果 投資1億美元,將一條桌上型電腦生產線移回美國奇異在德州建立節能熱水器廠,取代中國產能谷歌 在美國生產新播放器Nexus Q,但後來宣布無限期擱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68

造車運動,政府推動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457

地方政府對本地產汽車的保護,引發了車企向內陸省份投資的熱潮。但動輒數十億的投資,靠政府採購和地方保護,能搏出什麼樣的未來?

一汽大眾將在呼和浩特建新工廠,上海大眾將在長沙建新工廠,吉利汽車將在寶雞建新工廠。這些車企建新廠的新聞,通常來自地方政府有意無意走漏風聲,而汽車企業卻不置可否保持緘默,好像在玩一個猜謎遊戲。

「國內一些車企是因為地方給出的政策好,才設的新工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海外公司高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海外投資建廠時,市場機會是擺在第一位的,確實是考慮到當地市場重要性、權衡關稅和建廠成本後作出的選擇。相比之下,國內地方政府在土地、廠房、稅收等方面給予車企的優惠政策,以及對本地車企的保護政策,更具吸引力。

阻礙競爭的本地採購

在企業與地方政府GDP考核、就業、稅收緊密相連的時候,除了招商引資時期不為外人所知的優惠政策,地方政府幾乎從不掩飾對本地企業的支持。汽車企業在選擇投資地時,最希望得到的就是這種「支持」。

2012年5月31日,重慶市召開家電汽車惠民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啟動新一輪 「汽車下鄉」惠民政策,但附加的一個條件是,所購車輛必須是該市企業生產的,或在該市行政轄區內生產的。

2012年12月2日,央視曝光武漢1.2萬多台愛麗捨出租車「高價低配」存在安全隱患,揭開了城市出租車採購中的地方保護主義與變相壟斷繼續存在的事實。

2012年10月22日,貴陽市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網站「交流合作」欄目中貼出這麼一條信息:「為切實幫助萬達公司開拓省內市場,特別是提高在本地市場的使用率和佔有率,積極抓住今年貴陽市開展放心菜籃子直通車工程項目機遇,該工程將在我市十個社區設置運輸車直銷點,共需輸運車輛近50輛,我委與市商務局經過多次協調對接,共同努力,最終促成萬達公司為貴陽市放心菜籃子直通車工程配套生產運輸車48輛,價值近700萬元。」

這裡提到的萬達公司,其實應該叫做奇瑞萬達公司,其前身是貴陽當地一家民營客車製造企業,年產量約2000台,也是貴陽當地目前唯一一家汽車整車企業。2011年初,貴陽市政府與奇瑞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貴陽市人民政府與安徽瑞鴻客車技術有限公司客車生產項目投資協議》,奇瑞控股有限公司投資萬達公司13600萬元,萬達公司成為奇瑞汽車生產基地。2011年9月24日,該公司變更成為奇瑞全資子公司,生產客車和新能源車。

作為西部不發達省會城市,當地政府寄望在這家中國最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帶動下,能夠拉動當地製造業的發展。奇瑞萬達快速行動,在隨後啟動的生產線技改項目一期投資就達12億元,佔地484畝,並在2012年5月開啟了新能源客車研發工作。

除了傳統客車,奇瑞萬達新能源車試運行方面也得到了當地的支持。2012年10月12日,奇瑞萬達在貴陽舉行新能源客車試運行啟動儀式,一台插電式混合動力城市客車、一台中度混合動力城市客車,由貴陽公交公司進行試運行。

要攻城,先落地

如果說傳統汽車業務上,地方政府能夠從政府採購方面推一把,那麼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政府的推力更大。兩年前,奇瑞就不動聲色地在中國新能源客車棋盤中佈下一子。比亞迪如果也能早點想到這一辦法,也許今天電動大巴局面將更加喜人。

2012年,比亞迪陸續收到了來自美國、芬蘭、加拿大、荷蘭、保加利亞、巴西、烏拉圭、泰國、香港、台灣等地的訂單,可是在中國內地的推進並不如人意。

兩年前,王傳福曾提出把電動車目標市場鎖定公共交通領域,可是至今沒有多大進展,除了西安、深圳、長沙、韶關等幾個比亞迪有生產基地的城市,在其他城市推廣電動車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比亞迪新聞發言人李云飛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可以自由貿易,可「國內城際貿易壁壘比海外貿易還要大」。

2009年元月,中國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曾共同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除了中央政府補貼之外,地方政府也要提供相應的配套及補貼。

但地方財政要掏出真金白銀來補貼,扶持為地方創造GDP和稅收的當地企業也就罷了,沒有誰樂意用自己兜裡的錢養個不相干的外人、補貼外地汽車製造企業。

作為國內走在前列的新能源車示範運行城市,比亞迪總部所在地深圳亦是如此。2012年深圳市政府計劃新增1000輛新能源公交車及500輛電動出租車,其中有400輛公交車由五洲龍生產,其餘車輛均來自比亞迪。

對於比亞迪來說,要想破解地方保護最現實的方式就是當地生產。通過當地合作建廠來推廣新能源車,正是比亞迪在2012年力推的事情。

2012年,比亞迪先後與天津公交集團、云南省投資控股集體、東風揚子江洽談合作、合資事宜。據李云飛介紹,目前三個項目正同步推進,未來不排除新建基地加入進來。

沒有當地生產,就沒有當地市場。換言之,當地生產成為無形的市場准入門檻。除了比亞迪,其他車企也在陸續走這樣的路子。

兩年前,福田汽車投資45億元在山東濰坊建廠。在該基地生產車輛中,新能源汽車佔比達30%。在奠基儀式結束後,濰坊市政府就與福田汽車簽訂了《新能源汽車採購協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6

讀【證券分析】小記(三)煙蒂股價值回歸的推動力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23061145
實際上,這類煙蒂股獲利前景總是不妙。因為很明顯,假如利潤一直上漲,股價不可能如此之低。反對購買這些股票的理由在於其不確定性(或至少是不確定性),即收入可能下降或者繼續虧損,導致資產不斷流失,最後其內在價值比購買價還低。不可否認,在個別企業中這種事確有發生。但另一方面,這類股票可能存在更大的發展潛力,導致市價上升。能導致煙蒂股價值回歸的因素包括如下三方面:

1,創造與公司的資產相稱的獲利能力。這可能是由於:

a.行業的整體改善。

b.公司經營策略的改進(含/不含管理層的改變)。這些改進包括採取更有效的方法,開發新產品,放棄無利可圖的生產線,等等。

2,出售或合併,因為別的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所以出價至少等於資產的清算價值。

3.完全或部分的清算。

以上幾個因素發生任意一個,都有可能推動這類股票價值回歸,具體是哪個原因,具有偶然性,也不用自己去操心,這種強大的力量會推動這些股票價值回歸的,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時候買入,只要安全邊際足夠,根本不用去預測公司的未來,然後耐心的等待,其它的讓管理層去操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4

QFII 推動A股大漲?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4p8.html
上週,某記者問我,"市場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大力增加RQFII和QFII的額度會推動A股大漲。你怎麼看?"

張化橋:你知道過去一百年,美歐和日本的 RQFII 和 QFII 的額度分別是多少嗎?

記者:不知道。

張:他們從來不搞這種浪費時間的島國遊戲。

記者:你的意思是?

張: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是你不能強迫它喝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6

氣候變遷推動美國玉米種植地帶北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0

在美國的中北部大平原,小麥曾經是最主要的作物,但現在,原本在更溫暖的地域種植的玉米開始不斷的向北推廣,越來越多的北方農民開始轉向種植玉米。

這種轉變當中包含了氣候的變遷,生物科技的進步幫助玉米種子的適應性更強、畝產量更高以及玉米價格高企所帶來的市場力量的推動。

根據北達科特州氣象學家Adnan Akyuz的研究:

更加溫暖的氣候使北達科特州有更長的時間來讓玉米成熟,過去的一百年裡該州的平均溫度上升了2.7度,可種植時間每十年增加1.2天。

從去年開始,玉米就已經開始撼動小麥在北達科特州的主導地位,玉米在那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收。在經歷了今年異常潮濕的春天之後,處於玉米種植帶中的農民正在為春季種植收尾。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在北達科特州預計有410萬英畝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玉米,這個數字是以創紀錄的高度,同時也是十年前用於種植玉米的土地數量的三倍。但同十年前相比,小麥產量預計會下降11%。

去年從北達科特州出產的玉米佔到美國總產量的4%。高速發展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食物需求以及美國乙醇生產業的擴張拉動玉米價格幾乎達到了歷史正常水平的近兩倍。加之其他穀物的價格高企推動該州農業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根據美國農業部最近可用的2011年數據北達科特州的農場淨收益達到了21.7億美元,比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增長了11%。農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引發了用工的短缺。

Steve Fritel在今年春季第一次種植的玉米比小麥多。這名同他的兒子一同種植4000英畝(約合16平方公里)土地的農場主表示:

小麥很賺錢,但是玉米更賺錢。

根據北達科特州經濟學家的研究:

拋去勞動和管理成本,這些北達科特州中北部的農民每英畝玉米的淨利潤為126美元是每英畝小麥65美元淨利潤的近兩倍。

這種轉變的趨勢同樣發生在其他的北部農產區包括明尼蘇達州和加拿大的馬尼托巴省。這些地方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前都不適合玉米的生長,但隨著適應性更強的玉米種子被像DuPont和Monsanto這樣的公司開發和推廣,以及逐漸變暖的氣候都使的在那裡種植玉米開始變得可能。

氣象學家和農學家都表示這是氣候推動美國農民命運變遷的例證。在氣候和農業進步的雙重幫助下,玉米對很多地域來講變成了有利可圖的種植作物。

美國農業部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土地侵蝕和降水模式的變化。農業部長Tom Vilsack在本月表示:

這些變化對我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們以前所不曾遇見過的。

目前為止這種氣候變化的對一些穀物種植衝擊還比較小。但這種變化的不斷積累可能會在本世紀晚些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原本的玉米主產區開始變得不再適合玉米的生產,去年生產了美國17%的玉米的愛荷華州就是一個可能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種植玉米的土地總數應與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過去20年裡農業種植開始以全美規模轉向玉米,這使得在美國用於種植小麥的土地開始減少,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小麥的供給面和價格水平,世界範圍內的小麥供給依然相當充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19

YC創始人Paul Graham最新萬字雄文:創業者該如何推動項目成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192.html

找到用戶

創業者需要做的小事裡,最常見的是要親自招募用戶。幾乎所有的初創公司都需要招募用戶,畢竟,你總不能等著用戶過來找你吧。你必須走出家門,抓住他們。

Stripe 是我們投資的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之一。Stripe 的功能可是為用戶解了燃眉之急,如果只有一個企業可以坐等用戶上門,那肯定就是它了。但實際上,Stripe 是以積極尋求早期用戶聞名的。

Stripe 充分利用了我們投資的其他公司的潛在用戶資源,他們發明了一種我們在 YC 稱作「科林斯安裝「的模式。許多創業者會問」你想試試我們的內測嗎?」如果回覆是「想「,他們會說」太好了,我們會將鏈接發送給你「。但 Stripe 的創始人科林斯兄弟可不想等那麼久。當任何人同意嘗試 Stripe 時,他們會說」很好,把你的筆記本給我」,然後立刻在電腦上安裝設置好 Stripe。 

對創業者來說,很多人不想出門親自招募用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害羞和懶惰。創業者寧願在家裡寫代碼,也不願意出門和陌生人說話,何況還要被大多數人拒絕。但是,如果初創企業想成功,至少有一個創始人需要在銷售和市場宣傳上花費大量時間。

另一個原因是這樣能招募來的用戶一開始看上去太少了。「那些有名的大型初創企業肯定不是這樣開始的。」創業者想。他們忽略了復合成長的力量。我們鼓勵每個初創企業通過周成長率來測量自己的進步。如果你有 100 個用戶,為了保持 10% 的增長率,你下周需要找到 10 個新用戶。雖然 110 個並不比 100 個好多少,如果一直保持每週 10% 的增長率,你會被最終的數字驚呆的。一年後你就會有 1.4 萬用戶,而兩年後則會達到 200 萬。

當你在招攬用戶時,在不同的時間段你會在做不同的事情,而用戶增長最終會減緩下來。但如果用戶需求的確存在,你可以從親自邀請用戶做起,然後逐漸轉變到不那麼耗時費力的方式。

Airbnb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想贏得市場是如此困難,所以你一開始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在 Airbnb 的例子裡,這包括在紐約一家家拜訪招募新用戶,和幫助已有客戶提升他們的列表。我記得當 Airbnb 在 YC 的時候,我腦海裡對他們的印象是他們總是拿著包的——因為星期二晚上聚餐的時候,他們總是剛從什麼地方飛回來。

脆弱

Airbnb 現在看起來像是個不可阻擋的巨人,但對於早期的它來說,如果 30 天不親自出門招募用戶,它就會失敗。

這種早期的脆弱性並不只是 Airbnb 獨有的特點;幾乎所有的初創公司在初期都很脆弱。而且,這是缺乏經驗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以及記者和論壇上的磚家)最容易誤解的地方:他們無形中就在用市場上已有公司的標準來衡量幼兒期的初創公司;他們就像在看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並總結說「這個小東西絕對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如果記者和磚家們不認可你的初創公司,也沒有關係;他們經常弄錯事情。如果投資者也不認可你的公司,那也沒有關係——他們看到公司的成長後,就會改變主意的。但你自己若是不認可自己的公司,那才真正危險了。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情形;我總是得不停鼓勵那些沒發現自己產品潛力的創業者。就算是比爾蓋茨也犯過這個錯誤:他創立微軟後,在秋季回到了哈佛。他沒有呆很久,但如果他知道微軟會做這麼大,他壓根不會有回去的想法。

判斷一個初期初創企業是否優秀的方法,不是問」這個公司正在接管世界嗎?」,而是「如果創始人採取正確措施,公司能做多大?」而正確的道路,此時往往是那條看起來費力且無意義的路。微軟最初只是一打程序員,在一個小地方為幾千愛好者來寫一些 Basic 語言解釋器,這看上去一點也不厲害。但在那時,這對於微型計算機軟件來說,恰恰是最佳選擇。而 Airbnb 的創始人 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在給他們首個房東的公寓拍「專業」照片的時候,也並沒有想到後來會這麼成功。他們只是想要生存。但在那時,這也是佔領巨大市場的最優道路。

怎樣才能招募到用戶呢?如果你創造了一個產品,用來解決自己有的問題,那麼最快的方法是直接去找到自己的同齡人或相似者。不然,你就得花更大代價來定位最合適的用戶群了。通常的方法是,用一個相對廣泛的邀請來獲得一些原始用戶,分析哪一種用戶群體是最活躍的,然後找到更多屬於這個群體的用戶。比如說,Ben Silbermann 發現很多 Pinterest 的早期用戶都對設計感興趣,所以他去了一個設計類的博客論壇來為網站拉用戶,而這確實很有效。 

開心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用戶,還必須要讓用戶開心。Wufoo 給每一個新用戶都發送了一封手寫的感謝信,而且堅持了很長時間。你應該讓第一批用戶感覺到,註冊你的產品是他們做過的最好的選擇。與此同時,你應該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讓他們開心。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說?為什麼很多創始人不會這樣做?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很多初創企業創始人都是工程師起家的,而工程師是不需要處理客戶關係的。工程師認為,「你應該創造一個強大且美觀的產品,而不是像銷售人員一樣過度關注用戶個體。」工程師無法掌控大權的部分原因正是這個傳統,而諷刺的是,這些傳統是從一個工程師不那麼受重視的時代沿襲下來的——在那個年代,工程師只負責自己那一小塊的建設工作,而不會負責整個產品。

第二,很多創始人會覺得聚焦用戶個體收效甚微。然而,當創始人開始對此擔憂的時候,我會指出,在現有狀況下關注用戶對他們並沒有壞處。如果他們能讓已有用戶極為開心,未來有一天或許會發現用戶增長的速度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預期。那時就算你想讓用戶開心,都精力不夠了。而且,如果確實這樣做了,你會發現如果用戶確實開心,他們的數量會比你想像的增長更快。部分原因是你總能找到更好的擴張方式,另一部分原因是讓用戶開心已經成為你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了。

我從沒看過一個初創公司因為太想讓用戶開心而失敗的。

但是,對創業者來說,不關注用戶個體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從來沒有體會過這種被關注的感覺。他們對於客服服務的標準,是基於那些他們經歷過的大公司客服來衡量的。蘋果 CEO Tim Cook 在你購買 Mac 後可不會給你寫親筆信。他做不到,但你可以。這就是「小」的優點:你可以提供任何一個大公司都提供不了的服務。

一旦你發現現在提供的服務給用戶的體驗還不夠好,那你就該努力思考怎樣取悅用戶了。 

體驗

我以前總在想一個詞來描述對用戶該有多重視,然後發現喬布斯已經告訴我了:極端。喬布斯認為一個人應該對質量重視到極端病態的程度。

YC 投資過的最成功的初創團隊們都有這樣的特點,而想要創業的人們大概並不會對此感到驚訝。新創業者們不知道的是,「極端」在初期初創企業裡意味著什麼。當喬布斯開始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蘋果已經是一個正式企業了;這時,他指的是 Mac(和它的文件甚至包裝)應該被設計和製造得好到極端的程度。這對工程師來說應該不難,畢竟這只是「設計一個強大且美觀的產品」的升級版罷了。

對創業者來說困難的是,弄清楚「極端」的這種態度在創業初期應該如何表現出來。此時,並不是產品應該做到好得極端,而是你的用戶體驗該做到「極端」地棒。產品只是用戶體驗的一個部分。對於一個大公司來說,產品必須是凌駕於其他所有部分之上的;但作為一個初創公司,就算你的產品有漏洞的早期不完整產品,如果你給予用戶足夠關注的話,你仍然可以且應該給用戶一種極好的體驗。

你可以給,但應該給嗎?應該。對早期用戶的過度關注並不只是一個促進增長的可行辦法;對於大多數成功的初創企業來說,反饋環節是做好產品的必要部分。畢竟,製造一個好產品並不是一個一次性的原子反應。就算是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一開始的產品也往往不怎麼樣。除了那些漏洞會導致大問題的平台外,普通產品其實最好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尤其是在軟件領域,你最好在開發出幾種功能後就趕緊發佈它,看用戶會用它做什麼。追求完美其實總被作為拖延的藉口,而在任何情況下,你最初對用戶群的估計都是不準確的,就算你也是用戶中的一員。

從你最早期的用戶中得到的反饋通常是最有用的。當你的公司大到需要專家小組的時候,你還是會希望能去用戶的家裡和辦公室,親自觀察他們使用你的產品,就像公司最初時的那樣。

小火策略

有時候,我們應該研究相對狹窄的市場,就像先燃起小些的火苗讓它變熱,之後再加柴使之變大一樣。

這就是 Facebook 的辦法。最初網站目標人群只是哈佛學生,此時潛在市場裡只有幾千人。但由於學生們覺得確實很需要這個服務,很多人都註冊了網站。後來,Facebook 過渡到針對一些特定學校的學生開放。當我在一個創業學校採訪 CEO 扎克伯格的時候,他說當時花費了很長時間為每個學校加入課程列表,因為這樣能讓學生覺得網站就像自己的家一樣。

任何初創公司都必須從市場的一部分抓起,而不是一開始就針對整個市場。能不能先抓住一小部分市場的主要用戶是很關鍵的。

很多初創公司不自覺地就使用了這個「小火策略」。他們為朋友和自己的需求創造一個產品(這就有了最早的體驗者),過後才發現他們可以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不過只要你使用了這個策略,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它都會很有效。最大的危險在於,沒有意識到這個策略模式就放棄了這個方法。比如,如果你不為自己和朋友們的需求創造產品,或者就算你是為身邊人的需求創建產品,但你急於將它推向市場,而不讓朋友們作第一批體驗者,你就無形中丟掉了一群完美的初始用戶。

公司之間,最好的早期體驗者其實是其它的創業公司。他們比一般人更能接受新事物,而且由於才剛剛開始創業,他們還有很多未做出的選擇。另外,如果他們成功了且發展迅速,你的公司會水漲船高。這就是 YC 內部公司被忽視的優勢之一:B2B 初創公司們其實已經有了數百家其他初創公司作為自己的直接用戶群。

 

Meraki

對於硬件初創公司來說,我們把「從小事做起」叫做 「pulling a Meraki」。Meraki 是一家提供太陽能供電的戶外無線轉發器的公司,已於去年以 12 億美元被思科收購。Meraki 創始人的研究生導師是計算機病毒之父 Robert Morris,但他們是以非常微小的事情開始做起的:給自己裝配路由器。

與軟件初創公司不同,硬件初創公司通常遇到的障礙是,即使最小數量的工廠生產也需要幾十萬美元。這就讓創業者們陷入了死循環:沒有產品,就無法取得進展用來籌款製作產品。以前,硬件初創公司必須依靠投資人獲得籌款,那時創始人必須具備很強的說服力才能獲得投資。不過現在,眾籌(或者說預售)模式降低了這個門檻。不過就算是這樣,我還是建議初創公司儘量從小事做起。智能表公司 Pebble 就是這麼做的。Pebble 的創始人們親自裝配了第一批數百隻手錶。如果他們沒有這麼做,可能就沒法像現在這樣在 Kickstarter 上賣出幾千萬美元的手錶了。

就像「對早期用戶極為重視」一般,自己動手製作產品對硬件初創公司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當你自己製作時,你可以輕鬆地改變設計,而且會從中學到難以用其他方式獲取的新東西。Pebble 的創始人 Eric Migicovsky 說他學到了「找到好的螺絲有多重要」。之前誰知道這個呢?

 

顧問

有時候,我們建議 B2B 初創公司創業者採取極端參與的方式,挑選一個用戶,像只為這個用戶創造產品一樣,做他的私人顧問。這個原始用戶就像是你的模型;你需要堅持改進自己的產品,直到你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最後你通常會發現,其他用戶也喜歡你的產品。只要你能找到某一個用戶的急需,並且滿足這個需求,就有了得到更多喜歡的一個入口,這就是大多數創業公司最初所需要的。

這個「做顧問」的方式就是一個「做小事」的典型例子。但是,只有你免費提供這項服務時,顧客才會感激你。付費與否是一道分界線。如果公司僅僅是自發對某個顧客過度重視,就算你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也會很感激你。但如果他們開始為這份特別的顧問服務向你付費了,他們就會希望你做好所有的事情。

另一個相似的招募用戶的方式是幫助用戶使用你的軟件。Viaweb 用了這個辦法。當我們去詢問商戶,想不想使用我們的軟件來製作在線商店時,一些說不想,但他們說我們也可以幫他們做一個。本著會做任何事來獲得用戶的精神,我們同意了。我們當時感覺真的很差:我們在努力賣出行李、鋼筆以及男士襯衫,而不是聯繫大型電商討論合作夥伴關係。但現在想想這就是當時該做的事情,因為它讓我們懂得商戶是怎樣使用我們的軟件的。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時反饋環節幾乎是瞬時的:在製作一個商戶的網站時,我可能會發現產品缺少的一個功能,我就會立刻花幾個小時在軟件中製作出這個功能,然後繼續製作網站。

 

親自來做

除了把自己當作用戶,還有一個更為極端的方式,那就是把自己當作你的軟件。當你還只有一小部分用戶時,你有時可以把原本想要自動化的工作自己手動完成。這樣做會加速產品進程,因為當你要將這一部分工作「自動化」的時候,由於親自體會過這個過程,你就會很清楚到底該怎麼做。

當人工完成的服務對用戶來說像軟件完成一樣時,這個機制就顯得很有意思了。比如說,Stripe 的第一批用戶是怎樣即時獲得商家帳號的呢?那可是 Stripe 的創始人們在幕後親手幫他們一個個註冊的。

有些初創公司一開始完全是人工的。如果你可以找到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你可以手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趕緊這樣做,然後再把這個方式漸漸自動化。雖然人工解決用戶的需求確實感覺有些可怕,但這比自動化解決一個根本沒用的需求要好太多了。

 

我還想告訴你們,初創公司最忌大型發佈會。我偶爾會遇到一些創業者,他們相信初創公司就像導彈一樣,而要讓它成功,必須一開始就有足夠的發展速度。他們想要聯繫 8 家不同的發布商,還不允許互相轉載。噢,而且一定要在週二發佈,對,因為他們不知道從哪看到說,週二是發佈產品的良辰吉日。

 

小型發佈會的優勢很明顯。你記得幾家成功的初創公司的發布會?發佈會的意義就在於一些核心用戶。產品幾個月後的主要成績就取決於你能把這些核心用戶伺候得多開心,而不是一開始有多少核心用戶。

所以為什麼創始人會覺得發佈會很重要呢?因為自我和懶惰。他們認為他們正在做的產品是如此偉大,以至於所有聽說這個產品的人會馬上就註冊。而且一開始就向儘可能多的人宣傳這個產品,比一個個去招募用戶要容易的多了。但是,就算你的產品確實很棒,用戶的增長也總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一部分原因是偉大的東西一般也是新東西,而更可能的主要原因是用戶還有別的替代品可以考慮。

與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通常不會有什麼大用:他們本來就沒什麼用,但對用戶初期增長尤其沒有用。缺乏經驗的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誤以為與大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就是他們的轉折點。六個月之後這些公司都在說同一句話:這比我們想像的工作多太多了,而且我們最後什麼都沒得到。

一開始做出一件超凡的產品還不夠,你得一開始就付出超凡的努力。任何試圖減少工作量的策略——不管是想要通過大型發佈會來獲得用戶,還是與大公司合作——都是完完全全不可信的。 

向量

由於開始創業需要做這麼多費力的小事,也許我們把創業想法看作向量而不是標量會更為妥當。你應該把你將要發佈的產品看作一個集合,一個你期望的產品製造和你需要做的所有小事的集合。

這樣看創業想法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現在你可以把才智發揮到不止一個方面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小事們都是差不多的——親自招募用戶和給予極好的用戶體驗——而將創業公司看作向量的主要好處,是提醒創業者需要在兩個維度做出努力。

在最佳情況下,這兩個維度都會成為公司 DNA 的一部分:這些你必須去做的小事並不是一個無法避開的惡魔,而是將公司變得更好的關鍵。在公司還不大時,如果你必須讓用戶量迅速增長,那麼當公司變大時,你也許對用戶量增長同樣抱有野心。如果你必須親手製作自己的硬件,或者站在用戶的角度使用自己的軟件,你會學到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東西。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必須在用戶還很少的時候取悅用戶,當有大量用戶時,你同樣也會努力讓他們開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39

三位大股東推動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職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658

微軟公司最大的20名股東中,有三位投資者正在遊說微軟董事會,要求比爾-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的職位。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說,這三位投資者持有微軟股份比例超過5%。

微軟公司目前市值2770億美元。蓋茨在38年前創建了微軟,他目前持有公司4.5%的股份,是微軟最大的個人股東。

雖然微軟CEO鮑爾默過去數年一直壓力巨大,要改善公司業績和股價表現,但這是主要股東第一次將目光轉向蓋茨。

路透報導說,三位投資者擔心,蓋茨擔任董事長會實際上將阻止公司採取新策略,將限制新CEO推動重大改革。他們還特別擔心蓋茨在搜尋鮑爾默接班人的特別委員會上扮演的作用。

按照一項預先制定的計劃,蓋茨每年會拋售8000萬微軟股票。1986年微軟上市前,蓋茨持有其49%的股份,按照每年8000萬股的拋售速度,蓋茨到2018年就將不再持有微軟股票。

蓋茨2000年將CEO職位轉給鮑爾默,並於2008年退出微軟的日常運營,轉而專注於380億美元的比爾-梅琳達基金。

在投資者的壓力下,鮑爾默今年8月表示,他將於12個月之內退休。微軟目前正在尋找新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