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拿著鐵鎯頭看啥都是釘子:學習銀行股估值 sailholder

http://xueqiu.com/3337141443/23115722
王五:最近雪球對銀行股估值的討論甚歡,可俺對估值是一竅不通。

趙六:我也是不懂呀,啥PB、PE的,對於銀行這種高槓桿運行的玩錢專營公司到底合適不?

王五:民生銀行搞小微企業貸款,有人以為這個區域是藍海,缺乏競爭,先行者優勢明顯。

趙六:從這方面的成長性看,民生確實做得比其它銀行強些。

王五:各個銀行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優秀,是否可以認為以後的壞賬趨勢也會十分平緩呢?

趙六:如你所願的話銀行股全部都被低估了。

王五:有人說兲朝的銀行是國有的,缺乏競爭,如果引入民企自主開銀行,才會引發劇烈競爭,到那時再考慮銀行股跟國際接軌的低估值比較合理。

趙六:那俺就谷歌一下,用谷歌這個鐵鎯頭敲敲釘子?

王五:你谷歌的結局如何,是否認同以上說辭?

趙六:困難呀,它老是不在服務區,黑社會總是在找它茬,不過找到了一點線索。

王五:啥線索?

趙六:問你,兲朝最大的銀行是啥體制的?

王五:最大的當然是四大行,四大行都是國有的呀,現在都發行了股票,算國有上市公司吧。

趙六:呵呵,兲朝的體制你還沒摸透。有一個大銀行是隱形的,在央行和銀監會的公開統計數據中都找不到其影子的,既享有中小型股份制銀行的優勢政策,系統風險還特別低。其局部出問題不會引發全國性危機。而且還不是國有的。它的總資產現在可能是銀行業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即便是第二位,過幾年沒有危機的日子,也早晚變第一。

王五:你說的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吧,我聽說它是地方投資,風險高,效益差,咋會變成全國數一數二的大銀行,這話咋講?

趙六:是這樣。農村信用合作社原先屬於農行管轄,96年與農行脫鉤,脫鉤前後農村信用社遭遇房地產泡沫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侵襲,某些地方的合作社長年處於資不抵債狀態。為此本屆政府進行了信用社試點改革,在05年推向全國,各省都成立了信用聯社

王五:難道這些省信用聯社都坐在當地銀行業的頭把交椅?

趙六:你隨便查某個省的信用聯社的新聞,總容易找到一句「存貸款餘額居全省金融機構第一位」,比方說

湖南信用聯社:http://www.hnnxs.com/InfoShow.aspx?id=3358

河北信用聯社:http://www.hebnx.com/newsdetail.asp?newsId=220

安徽信用聯社:http://www.ahrcu.com/tpxw/article.jsp?articleId=80298115

福建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http://www.fjnx.com.cn/fjnxcms/fjnx/zxzx/ynxw/wz1101.html

河南農村信用社: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3-01/25/content_845250.htm?div=-1

海南農信:http://www.hnnx.com/sitegroup/hnnxs/html/ff8080813160a1d1013160ac048e0096/20130105101384171.html

雲南農信社:http://www.chinaacc.com/new/184_900_201301/15le385144768.shtml

山東農信:http://www.sdnxs.com/Info/2083323

王五:咋會讓農信社拔得頭籌吶?

趙六:首先該歸因於當局的政策好吧。對農信社的支持力度比對中小股份制上市銀行的支持力度還大,中央當局給政策、派人對機構組織進行調教;地方當局給出路,用當地的資源支持。接受貸款的企業都比較爭氣,當地居民對本地金融機構更加信任;信用合作社從業人員作為地頭蛇更善於發掘增長機會。關鍵還是這十年間政府應對經濟危機衝擊整體應對得當,使得銀行業能夠在錦上添花方面發揮特長。

王五:你咋可以說當局支持農信社的力度比中小股份制上市銀行強呢?用股民的錢通過IPO補充銀行本錢來支持銀行發展,農信社可得不到這種待遇!

趙六:IPO是對銀行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請問一個*ST的股票說它要增發股票填窟窿,而且預計未來六七年都資不抵債,你會掏錢去支持這種公司不?

王五:不能夠。

趙六:就是呀。這種信用社可以繼續運營七八年直到淨資產為正,這種扶持的政策力度大不?

王五:太大了。你說的這是哪裡呀?

趙六:先問你一個問題。要是經濟失控了,兲朝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會上升多少?

王五:不是有人說上到3%了不的了嗎?

趙六:其實國際上的金融危機從來都對兲朝的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的。97年的東南亞金融泡沫在南方有巨大影響,從這條消息看

http://www.gdrcu.com/magazine_info.php?classid=6&nclassid=1&newsid=380&mid=148&cid=290
查看原圖

08年不良貸款有557億圓,87/99=87.88%的信用社資不抵債,這還是經過數年良性經營抵掉了不少壞賬後的情況,僅08年一年就抵消了壞賬上百億:

「比年初減少106.67億元,不良貸款率14.75%,比年初下降5.2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均連續四年實現明顯「雙降」。」

http://www.gdrcu.com/magazine_info.php?classid=6&nclassid=1&newsid=360&mid=123&cid=201
查看原圖

你再看看04年有多少貸款:

http://www.gdrcu.com/show_info.php?classid=3&nclassid=3&id=422


王五:04年貸款餘額不足2350億圓,天吶,07年底貸款餘額3333億圓,不良貸款率是接近20%,加上3年裡面消除的壞賬,那04年的不良貸款率得是多少呀?

趙六:可見銀行是個週期性企業,在景氣時給企業錦上添花,不景氣的時候讓它去雪中送炭,即便它依靠本地政府背書,也是它倒霉的時候。06年有人估計:農信系統不良貸款率在30%,大多農信社資不抵債
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6/07/31/007777021.shtml



王五:現在吶?

趙六:廣東農信的不良貸款率在11年已經下降到了4.6%

http://www.gdrcu.com/show_info.php?classid=3&nclassid=3&id=476

王五:還是超過3%丫。從97年到08年,用了十一年時間也沒能清理掉那些歷史壞賬。看來銀行股的投資還真得用十年的眼光去看。怪不得廣東信用社存款餘額不是全省第一吶,有因緣在那裡呀。

趙六:廣東的這是一種模式,讓資不抵債的銀行繼續運營許多年,通過良性反饋,讓壞賬在系統內部逐年解決。江蘇好像是另外一種模式,把壞賬掛到原系統。原班人馬另外開銀行發展。你在蘇南就找不到農信社了,只有本地的商業銀行。

王五:蘇南也有壞賬?

趙六:當年有不少年息25%的集資或存款,掛賬停息還本,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才把本錢還給了儲戶。這些賬目不會體現在那些新開的商業銀行裡面。

王五:你前面說農信社系統風險特別低,是指這種局部農信社的壞賬不會傳染到其它農信社,而上市銀行當局部分行出問題時,則無法避免其所有股東的權益受累?

趙六:是呀。

王五:從這點看農信社就不是全國性的銀行,只能看做是地方銀行。何談隱形大銀行呢?

趙六:成立全國機構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成立全國機構就無法隱形,就享受不到這麼大的好處。

王五:啥好處?

趙六:你知道大銀行和小銀行的貸存比是不同的,大銀行要嚴,貸存比要小。

王五:農信的貸存比是小銀行的,所以它發放貸款的能力強?

趙六:是呀,年復一年,每年超別人一點,咋會不整到頭把交椅吶?必須的。

王五:在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它是老大?

趙六:是呀,農信在這方面深耕多年,老法師啦。以浙江農信為例:全省五分之一的小微企業貸款是它做的。

http://www.zj96596.com/gywm/zjnxjj/default.shtml


王五:那這小微企業貸款是紅海是藍海?

趙六:紅海藍海俺不知道,但假定你是某上市銀行的支行經理,剛學習做小貸,就發覺這一行裡面有個老大,而且各地的個個支行都在當地遇到老大,你會咋辦?

王五:搶客戶呀。

趙六:競爭激烈吧。不是沒競爭吧?你以為自己銀行的風控能力比起農信社如何?

王五:上市銀行人員平均文化程度高,風控能力佔優吧。

趙六:人家十幾年的壞賬控制和消除經驗不比你的學歷強?人家是知恥而後勇,你們年輕人沒經歷過這些,有句老話咋說的:書上得來終覺淺。觀察浙江農信,在不良貸款率1.37%時把貸存比控制在0.704,而廣東農信,則在不良貸款率為4.6%時把貸存比控制在0.625,相當於國有四大銀行的貸存比水平。風控能力可見一斑。

王五:也是丫。上市銀行的風控能力還真不一定比農信社強。當公司領導好大喜功,劇烈追求成長速度時尤其如此。要命的是上市公司本身有利益激勵機制助長此傾向。想想蠻可怕,原來金融危機其實就在自己身邊發生著,自己卻毫無危機感。

趙六:是呀,一直看西方金融危機的報導,就會形成兲朝置身事外的錯覺。其實到好大喜功的兲朝媒體裡面也可以挖掘到一些事實。雖然谷歌很難,但還是有料的。

王五:最近政策支持開村鎮銀行,有人說這是對某些中小股份制銀行的利好。

趙六:當村鎮銀行遇到當地老大時會發生啥?看這報導:難與農信社競爭!
http://news.zgjrw.com/News/2012823/chinavbf/391126275200.shtml

王五:我在想農信社的這種壞賬處理方式能否在上市銀行推廣?

趙六:這恐怕不行。上市公司要想像這樣維持是很難的。由於信息公開的緣故,大家都知道該銀行資不抵債了,就會擠兌。屆時像農信社這種體量的銀行倒下,媒體就會以「中國的雷曼銀行灰飛煙滅,股價從48圓跌到兩分錢,股東權益全部揮發,股票持有者顆粒無收」類似的狗血情節進行炒作。哪裡還有機會維持。

王五:這麼看來本屆政府在這方面還算有些能耐?

趙六:下屆政府要走存款保險的路子了,你說投資銀行股的風險如何,是變小了還是變大了?

王五:銀行是服務於企業的,企業能維持,銀行就會以增長來抵消發生壞賬的機率。企業無法維持,銀行不但不會雪中送炭還會釜底抽薪。投資銀行股,關注實體經濟的趨勢很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3

Facebook 欲將競爭對手擠出局,真正拿著望遠鏡也看不到對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714.html

 今天谷歌以一個奇怪的,並不準確的誇張的比喻宣佈了這個關於新設計的重大消息。「我們想要做的是使全世界的人都能有一個極其人性化的報紙」。 Mark Zuckerberg說道。之後,展示了這個社交網絡新推出的產品——他有組織有條理的對來自朋友的和喜愛的內容製造商的內容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分類。

為了進行重新的設計,Facebook做了大量的用戶調查並希望通過這個新設計使用戶不再需要使用其他的社會網絡。News Feed裡有配有背景音樂的新聞,圖片,有趣的鏈接,以及朋友在Facebook上的動態信息,你可以通過Facebook's的EdgeRank功能將這些信息按時間順序或其他的方式排列,你可以選擇仔細閱讀每一個故事或者對標題進行略讀,「就像是報紙,當你想要閱讀體育故事時,你跳到體育的那個部分,你可以隨意的瀏覽你感興趣的新聞動態」, Facebook's新聞動態技術負責人Chris Struhar說道。

「再沒有一個好的比喻了」

這個報紙的比喻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他卻並不具有真正報紙的某些特徵。英特網已經破壞了報紙的原型,這個報紙的稱呼甚至不能使人們想起來報紙的形象。此外,報紙的內容是非常專業的,而Facebook上的內容則是由用戶生產的,如果真的要用這個比喻說Facebook是一個報紙的話,那它80%的內容中更像是分類的廣告,報刊上的人事欄和寫給編輯的信。

不幸的是Facebook不得不用這個不恰當的報紙的比喻,因為再沒有一個好的比喻。Zuckerberg也許還會說它是報紙,但他並不是指哈特福德新聞報那樣的報紙,而是指像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那樣的權威的報紙——那些報紙中的傳奇。

「沒有別的社交網絡具有這個的規模」

Facebook真正想做的是成為社交網絡的傳奇,他是在早餐前你閱讀的東西,是你在星期日用來休閒的東西,如果你即將要去荒島,而你只可以帶一個信息緣,那就是Facebook的應用。Zuckerberg很隱晦的將矛頭對準了Twitter和其他的社會性網絡,說道「沒有別的社交網絡具有這個的規模」他特別的指出「其他社會網絡只能讓你同一個觀眾分享同類型的內容,但是Facebook卻可以讓你在一個地方就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不同的內容。」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朋友在討論一個你錯過了的非常精彩的聚會,你不會去Instagram然後圍繞一堆不同的標籤跳來跳去或者在它反時間順序的內容裡查找你所需要的信息。為了看到昨天聚會的信息,你會更願意去Facebook,,你可以用新的功能找到你想要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既有組織性又有條理性,你可以獲得你朋友的所有近照。

我們已經知道Facebook的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社交網絡,提供一站式服務,正如Zuckerberg在每個公告前面所說的「共享」和「使世界變得更加開放和緊密」 。不過,這仍是一個大膽的舉動。Facebook不只是聚集所有感興趣的內容,社區聚合的風格,它也使內容更容易瀏覽,排序和搜索,它呈現Spotify 或Flickr'的內容,但他所呈現的方式要好於Spotify 和Flickr。

第三方應用程序,這些專業的社交網絡,即Zuckerberg在開始今天的產品發佈前所說的想要排擠出市場的這些專業的社交網絡可能會不會喜歡這一點。這意味著用戶更有可能去到Facebook而非去訪問他們的應用,因為Facebook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用戶所需要更新的信息。但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Spotify和其他社會服務不會停止發佈信息到Facebook。還記得Instagram禁止Twitter在其網站上發佈圖片?而Instagrams的圖片會又大又漂亮的出現在Facebook.的網站上。

同樣的困境,適用於出版商,他們抱怨Facebook將他們發佈的內容放在贊助商所發佈的內容後邊,但他們不會停止在Facebook發佈信息。但是同時Facebook也為出版商們扔出了一塊骨頭,即將出版商們發佈的信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對於Twitter那些對Facebook有所保留的內容,比如說Vine,Facebook也有方法應對,Facebook會勸服其他公司放棄他們的數據。這將是未來戰場,因為Facebook正試圖成為唯一一個真正的社交網絡。

「Facebook是一個容器,一個真正的大容器。他就像是一艘大船」

「我們是一個承載他人創建的內容的容器」,在今天的發布會上的最後一個發言人Chris Cox說,這個比喻不比那個報紙的比喻那麼優雅,但它卻是更為合適的。Facebook是一個容器,一個真正的大容器。他就像是一艘大船,用戶,專家和社交網絡如果不想上船的話,那麼他們只能在他們的小船上各自漂流,在英特網的海洋裡越漂越遠。

這是來自Facebook的威脅,當然,在過去的幾個季度中,人們已經漸行漸遠從Facebook那裡漂遠。Facebook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將其他的社交網絡都排擠出市場,成為更具有壟斷性的覆蓋更為全面的內容喜人的社交網絡,,面對十億的用戶,Facebook認為它有足夠能力滿足這樣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44

我為什麼一直拿著銀行股? 坐關

http://xueqiu.com/2194610753/24921132
三年前開始買銀行股,一直拿著,賬面稍有盈餘。為什麼一直拿著?主要有三個理由:

1、中國的銀行收入和利潤都正處在爬升階段,未來三到五年還會如此。對這個問題大家討論很多,爭議也比較大,我就不囉嗦了。只想說明一個判斷:「印鈔機」還會繼續緊張工作。

過去十多年,貨幣發行量節節攀升,這是事實,除了跟中國靠投資驅動這種體制有關之外,還有外匯佔款方面的原因。我想說的是,不要忽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過去十年,有很多原來不流通的東西進入了流通環節,比如大量的土地、房產和法人股,貨幣是商品流通的潤滑劑,98年的商品房制度改革、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之後是需要更多的貨幣流通做支撐的。未來三到五年,投資和改革是中國經濟的兩大驅動力。投資驅動說白了就是「印鈔」,而「改革」帶來的增加流通貨幣需求仍然不少,比如,農村土地和小產權房進入流通環節三年內就可能實現。央行總是說「保持信貸規模的適度增長」,這是有原因的。更不用說中國正處在製造業快速發展之後金融業加速發展階段,而「金融脫媒」在東方國家尤其是在中國,不會有某些「海龜」想像的那麼厲害。銀行業的膨脹速度可能會慢下來,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但總體上銀行業的收入和利潤還會有10%左右甚至更多的增長。

2、壞賬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多,未來三到五年更不會集中爆發。中國是人情社會,大家很容易聽到「人情貸」甚至「騙貸」的消息:國家控制開發貸吧,開發商就做假材料,通過關係戶貸工程款的形式把錢貸出來;個人為了買房,辦「假離婚」就更不用說了。但我以為,「壞消息」被市場放大了。如果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如日本九十年代那樣,有可能出現銀行壞賬的集中爆發,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中國的銀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爆發過一次危機,我不相信相隔這麼短時間會再出現大的危機,更不相信政府會允許爆發這種危機。中國的經濟危機已經快過去,新一屆政府接下來會有很多「穩增長」的措施出台,這些措施大多是有利於銀行業的。

3、銀行股明顯被市場拋棄。四倍左右的市盈率,一倍左右的市淨率,是值得持有的。當然,我只選擇股份制銀行,我不會買五大國有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1

拿著幾十萬怎投資

參與投資講座,向講者發問時,最直接了當的問題,就是這類:「假設我有一百幾十萬,應該如何分配我的投資?」,因為這是最快、靚、正的,隨時這正是自身的真實處境,由講者使出混身解數去替自己解決投資部署,正接了當。



Anthony:

關於財務自由,如果用50萬,時間是20年,是否應該全投放在股票上才能達致財務自由呢?以上的想法如只投放於股票市場是否可以成功?或如何的投放比例更好?


止凡回應Anthony

投資是一個計劃,資金應該投資到自己最熟識的地方,沒有話哪一個投資方法最有效的,物業、外匯、生意、商品、股票,任何投資產品都能致富,問題是你有多了解這投資項目。所以,在選擇投資什麼之前,不如先用盡精力投資自己,有了好財商,你自然懂得回答這個問題,自己的投資,別人的幫助其實很有限的。



Winnie:

20萬股票:酒店2萬,國企5萬,支付系統4萬,內銀5萬,其它細價股2萬。

是否分散?應該怎樣分配。


止凡回應Winnie:

我一向都表示,投資是一個計劃,計劃是依照個人而定,拿個人組合問別人意見,總不能得到好答案,最好的做法是自己增值至足夠的財商,由自己按個人能力圈去決定。

你問及分散問題,其實所有都是股票組合,一個投資計劃把所有資產都放到股票上,本身就不算什麼分散吧,如果為分散而分散,買入自己不了解的公司,超出自己能力圈範圍,這未必可取。

有投資高手就是買入一支股票就可以很富有,富豪們做生意的,其實主要持股都是一家公司,巴菲特也只是持有巴郡,何須聽「專家」話分散投資呢?



Sam:

如果現在有100萬現金,有甚麼作長遠投資的意見?


止凡回應Sam:

這個問題很有趣,好像透露了你今天有100萬現金似的。其實長線投資跟本金多寡關係不大,不少人總認為有關係,本金多就收一點點利息都很和味,而本金少就應該短線博升值了。其實理念不應該有分別,回報率談百分比,本金多寡也一樣,如果本金少可以博高回報的話,本金大時為何只求收息?某投資方法是可行的話,就適用任何本金,不可行的話亦然。

這篇文章有類似點子,不妨參考《有200萬會買樓還是買股票?

至於長線投資意見,這又是老問題,每個人的背景都不盡相同,對不同投資項目的了解程度都不一樣,還是自己決定吧。


後記:


不時都有讀者問這類問題,大家會看到小弟的回應來來去去差不多的,主要是因為小弟不是什麼投資顧問,亦沒有能力提供相關服務,提出確切的投資建議只會誤人子弟。而且,信念上也不曾認為複製別人的投資操作是可取之法,這個理念我重複了很多次,這十多年來都沒有多少改變,若還有人未能掌握,我會很樂意繼續把理念重複又重複。

提起向blogger發問投資意見,Starman兄處也有很多類似提問,而內容更厲害,提問者多是較高端的中產人士,把自身處境羅盤托出,每每收入6位數字,一兩間物業,再有幾百萬現金及股票在手,總資產超過8位數字,這樣的收入水平,可能是政府的專業人士,又或者是私人公司的管理層。很有趣,這些人也喜歡把身家攤開來提問,希望人家替自己「重整」一個資產。

今天看到70後兄在東方的訪問報導(見《隱形富豪股票資產8位數 食息做財務自由人》),真厲害,又多一位身邊blogger見報,報章以隱形富豪來形容他,實在不過份。

報導中雖然70後兄沒有出鏡,但所談及的資產都頗詳盡,能詳盡地記錄出來主因是他本身的資產分佈一點也不複雜,下面貼出來的圖能一眼看清。


看著70後兄的資產分佈,若不理會背後的故事、不認知他本身做生意所帶來的現金流、不理解他對收息資產的個人喜好、不認識他槓桿買股票的技巧,盲目複製他的投資方式,所得到的財務知識其實不多。又如果你拿一個自身的個案向他請教投資意見,他則叫你一注獨贏交行或建行,這將會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隨時會得到可怕的結果。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60824/bkn-20160824190414634-0824_00842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27

若要長期拿著,你敢下手嗎?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gy1.html

    今天,股市開盤不久,來了個15分鐘的“假摔”,隨後V型反轉,一路上揚,收盤於3261點,幾乎觸到前高點。

    一位朋友一陣緊張過後,盤點自己的浮贏情況。大盤從今年一月份股災底2638點開始,迄今上漲了23.6%,而他總資產同期只增長了10%多點。“我每天盯盤,那麽費力地追擊一些強勢股,也抓到過很多機會!做得那麽的辛苦!可到頭來怎麽如此差勁?媽的!”他百思不得其解,哭喪著臉說。

    我忍俊不禁地笑起來。
    其實,所謂的強勢股都是已經漲得很厲害的股票,不然你也看不到它們強勢了。是不是?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股票差不多都已處在階段性高位,再沖高的空間也就未必都一定很大。是不是?所以,你看到哪只高就買那只,一輪又一輪,始終跳轉於相對高位的股票之中,看似抓到了不少機會,其實,圖的是一時歡快,總體增長卻並不大。還有,有時你難免要出錯,會做反掉,這又得打折扣。總之,你是用大代價博小利,怎會獲得大收成?我想,要是你一開始就在最近才買入的這些強勢股中,隨便抓個一只或幾只,放著不動到今天,增長也將比你現在的要大得多,還有可能超過大盤呢!信不信?
    “是嗎?”朋友有點疑惑不解。
    這不禁讓我想起本人剛開博那會兒寫的小文《一位高手炒股的要點》(2010-05-24),文中說到:“股市從中長期看是一個有確定性的市場。而很多人認為它是絲毫沒有確定性的,這往往是被短線搞得迷惑了。而炒股最危險的就是只有短線的感覺而沒有中長期的信念。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很多人炒股始終像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大多數人都很容易犯“短線感覺”的錯誤,覺得即時會漲或大漲的就是好股票,遂去追擊,結果難免買高了。所以說,做股票只有短線的感覺而沒有中長期的信念,不行!
    “那怎麽糾正呢?”朋友問道。
    “說起來還挺簡單的。”我答,“買股之前,只需明確回答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持股時間較長或很長,我敢下手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80

“拿著打火機一張一張燒錢,都沒這行業燒得快”易到的錢去哪兒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203

2017年4月以來,網約車平臺“易到用車”提現失敗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駕駛員被扣押的費用從幾百元至幾萬元不等。(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易到曾是中國第一個約租車平臺,但數年時間就被眾多對手甩在身後。政策危機、資本大戰、管理層易主,幾度讓其逼近生死邊緣。

在找到樂視這個靠山之後,易到加入燒錢大戰。今年4月,“乘客打不到車、司機提不到款”的異常狀況暴露其資金鏈危機,易到的錢究竟去哪兒了?

4月以來,網約車平臺易到用車成為眾矢之的——乘客打不到車、司機無法提薪,網絡上一片指責,群情激憤的司機們四處聚集。

2017年4月17日晚,始終保持沈默的易到創始人兼CEO周航突然發聲,稱大股東樂視挪用了易到資金13億。幾小時後,易到和樂視控股共同發文指責周航惡意誹謗,稱樂視已為易到投入40億,“挪用13億”是樂視汽車生態拿走了以樂視大廈為抵押、易到為主體的貸款資金。

第二天淩晨,周航在朋友圈說,這是在向自己潑臟水。

4月18日早上,樂視方面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針對我們的聲明,周航並沒有提出實質性的反駁,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資金鏈危機、創始人與大股東互“撕”,這並不是易到的第一次危機。自2010年成立以來,政策危機、資本大戰、管理層易主,已經讓易到幾經生死。

近日,周航在一次講話中形容創業的過程是“一邊嚼著碎玻璃一邊凝視深淵”。

4月18日,南方周末記者通過電話、短信約訪周航,均無法聯系上他。

打不到車,又提不出錢

一兩個月來,易到的用戶和司機們都在四處投訴。

王先生是向南方周末記者訴苦的乘客之一,之前因為易到充值返現力度很大,充100返100甚至120,他充了幾千塊在里面。那時車很多,發一個訂單,幾十輛車讓他挑。

今年他又充了300,送500。但用過一次之後,就發現叫不到車了,“我剛開始以為就今天沒車,然後就換地方叫,這里叫也沒車,那里叫也沒車,到處都沒車。”

他開始想取出那300塊,但是不行。客服電話打不進去,只能在App的客服平臺上說,但是對方說,過了退款期限,不能退了。退款期限是充值後的三天以內。

在江蘇的郭先生也是如此。2016年5月,他充了12000元,送12000元。現在還有17000元在賬戶里,打不到車,又提不出錢,這些錢就僵在那里,下一步不知道該怎麽辦。

知乎上也是怨聲一片。有乘客說,天天下單都沒人接,而且每過一分鐘就會提示加價,一直漲到1.4倍仍然沒人接單,賬戶里的錢也找不到退款的途徑。

4月12日,南方周末記者在廣州試著用易到叫車,近5分鐘無人接單,直到價格漲到2倍,司機到來已是15分鐘以後,車子破舊,外地牌照。

乘客打不到車,是因為司機不接單。司機不接單,是因為他們的工資鎖在易到賬戶里,提不出來。

“錢也拿不出來了,還做個屁啊。”4月12日,在一個上海易到司機的QQ群里,一位司機在語音中喊話。司機們普遍反映,已經有一兩個月提不出錢了,拿不出工資,還要墊油費、人工費在里面,沒有司機願意做了,越接單套得越多。

這位喊話的司機提出了自己最後的500元,他給同行們教“攻略”:易到每天上午10點可以提款,要提前幾秒鐘輸入金額,到時間狂點提款,“十點鐘過一兩秒再輸都晚了”。比運氣、比手氣,司機們說跟拍車牌差不多。他們聽說易到每天只拿出600萬可以提現,全國300萬司機,每人分2塊。甚至在群里還冒出來了提款中介——收取服務費1100元,提不出包退。

據報道,有司機也跑到浦東的公司所在地去找,只有兩個保安,沒別人。但易到方面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上海易到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並非易到在上海註冊的公司,跟易到沒有任何關系。

在廣州,易到司機楊師傅跟南方周末記者說,4月10日六十多位司機聚集在廣州易到公司的辦公地要求提現,甚至報了警。警察要求財務公司致電北京財務方,最後達成協議,兩日後,這批師傅們陸續拿到車款,打款名為“易到旅行社有限公司”。11日,更多來維權的司機們發現公司原址處於關閉狀態,辦公地點已遷至別處。

在深圳,原為易到之家的門前也貼出了搬遷公告:“因近期來易到之家辦事人員和車輛較多,園區內車位容量不足,造成嚴重交通擁堵,嚴重影響園區物業正常運營”,因而臨時遷址。

易到方面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是,易到正在與國家有關部門監管信息交互平臺進行數據對接,系統或會出現短暫性不穩定情況。

起了個大早

2011年的夏天,在北京一間不寬敞的會議室里,易到的創始人周航在為同事們描繪自己的創業項目,那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場景:

路上的車都是電動+無人駕駛,全社會汽車共享。手機一按甚至對著手表一說“派個車來送我去××”,附近閑置的車就悠然而來了,等你的間隙順便在樓下充電樁充點電。上車了不再搶道著急鬧心,繼續看書、看電影、與朋友視頻聊天,因為車是自動駕駛的。

在那間會議室里意氣風發的周航不會想到,六年後自己的微博會湧進來數百人,叫罵“騙子”“垃圾”。

這不是周航第一次做生意。1994年起,他創辦天創集團,是一家專業的音響公司。

在天創期間,他在一本雜誌的專欄描述過自己的創業:21歲時,他覺得“年紀輕輕進國企混吃等死是件可恥的事”,於是和哥哥一起向姨夫借了5萬塊錢做生意,5元一捆,滿滿裝了一塑料桶。做了十幾年,大賺過,也被債主逼著想跳樓過,他描述最難的時候是“經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

通過這次創業,他實現了財務自由,遷居加拿大,可以過上悠閑的生活了。但他不覺得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次創業。

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由汽車租賃公司、勞務公司、軟件平臺和乘客四方協議的約租車服務模式。自2010年起長達三年的時間里,這個領域幾乎無人進入,孤獨得甚至產生恐懼,擔心此路不通。

當時中國3G還不完善、App還在大量越獄。易到一開始是通過400電話和傳單“掃樓”的方式打開局面的。當時他們經常被認為是黑車,擔心的時候,周航甚至和一個律師朋友大冬天跑到通州觀察路邊趴活兒的黑車司機。周航問,“易到會不會被人認為是黑車業務?”朋友說,“你要是被抓進去了,我就天天給你送飯。”

當時,有人寫信到交管部門舉報,也有人打電話投訴到交通臺,“政府找我,我也哆嗦啊。”他幾次在采訪中這樣說。那時的網約車平臺只有易到一家,他感覺很多政策出來都是針對自己的。

他設想中的易到與黑車截然不同,在他理想的藍圖中,易到的司機溫和有禮、談吐不凡,易到的用戶也應該是中高收入階層,即使有人想從北京打車到西藏,司機也必須接單。甚至司機接單後,會收到用戶喜好推薦,例如乘客是否想和司機聊天,以及對車內音樂的偏好。

在同行眼中,周航不是一個具有狼性的創業者,他顯得更溫情、更理想主義。

南方周末記者曾在2013年采訪過周航,他是全球第一批特斯拉用戶,他是出於價值觀的認同而買了特斯拉作為自己40歲的禮物,他說,“向創新最好的致敬,就是成為它的消費者”。

在創辦易到前,他認真研究過中國的城市交通,還就“出租車行業是否應該有數量管制”這一問題向專家請教。後來他花了幾天時間建了個模型,楞是把出租車路面負荷問題弄出了結論。

在個人公號中,他說自己抱持的理念是“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每個產品都理應成為一種藝術品”。他曾去矽谷參觀Uber和Airbnb兩家共享經濟的鼻祖公司,他更喜歡後者,“Airbnb是粉色的、溫暖的,Uber是黑色的,冷酷的。Airbnb一直在致力於創造一種住宿以外的價值,發現當地生活中的社交;而Uber就是一個快捷的叫車工具,一切都往效率的方向走,我不喜歡這種太冷的感覺。”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

一位易到前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易到的公司氛圍,就像當初產品的定位一樣,小而美,辦公環境非常舒適。早上阿姨會準備好檸檬水、煮好咖啡,衛生間里整潔地擺放著修容的用品,漱口水、護手霜、指甲刀、棉簽等等。

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在鳳凰網一個論壇上講述創業歷程。(視覺中國/圖)

殘酷的資本大戰

然而,商業的戰場並不總是溫情脈脈。

2014年,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幾家網約車平臺如狼似虎地來到了周航首墾的這片領域。

2014年是易到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的叫車領域幾乎是易到獨大的。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4中國智能用車市場研究報告》,易到用車占中國智能用車市場近90%的份額。

這一年,隨著資本的擴充,滴滴以充足的彈藥傍身,迅速擠占了市場:成立於2012年、前身為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滴滴在2014年1月完成C輪1億美元融資、12月完成D輪7億美元融資、2015年7月融資30億美元、2016年5月蘋果投10億美元,至此蘋果、騰訊、阿里巴巴均成為滴滴的戰略投資者。

這個時候,易到的融資額和滴滴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了。通過公開資料梳理,南方周末記者發現,截至2015年6月,易到數輪融資共計2億美元左右,而滴滴卻已接近40億美元,是前者的20倍。

市場與資本投入息息相關。根據2015年第二季度易觀智庫的專車行業報告,滴滴、優步、神州分別占據活躍用戶覆蓋率的前三名,滴滴占有率82.3%。易到屈居第四,占有率僅有個位數,2.7%。業內人士說易到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其實易到也曾有過機會。

2014年上半年,共有六家投資機構找到周航,希望參與新一輪融資,全部接受可拿到3億美金。但是周航拒絕了,他認為易到沒必要拿股權去換那麽多錢。

更重要的機會喪失在當年8月。那年夏天,北京市交委下發《關於嚴禁汽車租賃企業為非法營運提供便利的通知》,“易到被認定非法”的新聞紛紛而來。

而當時,恰好處於易到和百度談融資的最後一步,易到的車券已經在百度內部大量發放。然而,因為政策的原因,易到與這個靠山失之交臂。2016年7月,國家版網約車新政頒布,周航曾說,“網約車新政早來兩年,現在就是易到的天下了。”

周航不願意拿股權換資金,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補貼戰的重要性。他曾說,“補貼用戶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易到絕對不參與補貼大戰”。

然而,他所設想的對價格不敏感的高端客戶們並沒有出現,市場上大批用戶被證明是更容易被打折券收買的。

在滴滴的崛起過程中有兩大戰役:對抗快的、對抗Uber,都是通過補貼戰競爭的,最終以滴滴對二者的戰略合並告終。在這兩場戰役中,用戶被補貼餵飽,奠定了滴滴無可超越的行業老大地位。

2014年滴滴與快的競爭,通過天價補貼,1年時間就把一個創業公司拉到100億美元市值的規模。2015年後,滴滴與Uber競爭,曾派發五折優惠券,而Uber搞過“感恩節前乘車滿3程,第二周免2程車費;乘車滿5程,第二周免5程車費,每單免費金額最高10元”的優惠。

燒錢,一開始是不想,後來是不能。周航在一次采訪中說,“如果你有錢,你可以決定參與或是不參與,但是沒錢你連決定的權力都沒有。只能轉著圈打外圍,根本進不了核心戰場。”

因為2014年的資本大戰,2015年成了易到格外艱難的一年,甚至懷疑看不到“2016年的太陽”。周航形容那個時期的詞匯是血腥、殘酷、非常寒冷。

“這樣的補貼是做一單虧一單”

易到的“救星”在2015年10月到了——樂視以7億美金戰略控股易到,占股70%。在樂視入股的兩百多天後,易到舉行了一場發布會,周航在會上宣布易到的日完成訂單數已經突破100萬。“起死回生”,是他寫在PPT上的四個大字。

拯救易到的,正是周航曾經嗤之以鼻的補貼大戰。這場補貼,比此前的平臺們力度更大、持續更久。

充100返100,持續了九個月。在這劑猛藥下,易到累計充值金額超過60億元,共有643萬用戶進行了充值,人均逾900元。

有60億的收入,意味著120億的負債。網約車行業尚未實現盈利,企業運轉的資金都依靠投資和用戶的預付資金。

在易到出現資金鏈危機後,人們在問,客戶的充值去哪了?“燒了呀。”一位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充100送100甚至120,比出租車還便宜,肯定是虧的,這樣的補貼是做一單虧一單。”

《財經》雜誌曾報道一位接近易到的人士說,按照易到每天100萬單,高峰時期每單補貼7塊錢計算,其一個月要燒2.1億,還不包括其他運營、人力等成本。

周航曾經說,“拿著打火機一張一張燒錢,都沒我們這個行業燒得快。”他說這個行業燒了快100億美金,這有可能是最經典的戰鬥,因為這在人類商業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

就在易到如火如荼燒錢補貼的時候,大股東樂視卻被爆出了資金鏈醜聞。2016年11月,媒體紛紛報道樂視各業務板塊出現資金鏈問題,供應商們被拖欠貨款。受此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樂視網(300104.SZ)股價持續下行。

樂視的救星出現在資金鏈危機66天後,融創中國(1918.HK)發布公告,支出150.41億元,成為樂視網第二大股東,同時成為樂視超級電視和影業板塊的重要股東。但融創中國方面表示這筆註資不覆蓋樂視汽車板塊。

大股東緩解了資金鏈危機,此前的余波卻使易到危機重重。

上述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樂視顧不上易到那一塊,易到在樂視體系里並不是戰略重點和業務重心,它的資金更重視樂視網、電視和影視的部分。”

一邊是大股東帶來的資金危機,另一邊是圍繞易到數年的政策壓力。

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7部委聯合發布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摘了網約車公司“非法運營”的帽子,周航非常興奮地在微博上寫了文章——《讓出行更美好,讓世界更美好》。

然而,緊隨而來的地方新政,“京籍京車”“滬籍滬車”的規定一下子又進一步加強監管,規定網約車公司必須申請線上、線下的牌照,司機和車輛也須分別申請證書。新規之下,滴滴、神州、首汽約車等公司都申請到了部分地區的牌照,而易到在這方面仍然沒有進展,尚未拿到官方牌照。

針對乘客和司機的維權方式,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只能走法律途經打官司了,但訴訟的前提是它得有錢。

易到要解決目前的資金困局,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尋找接盤者。據《財經》雜誌報道,周航與樂視互撕的背後是接盤者之爭。周航力薦的投資者因出價太低遭到樂視拒絕,而樂視心目中的戰略投資者則另有其人。

(南方周末記者黃金萍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80

A股籌碼都被誰拿著? 國際隊增持金融減持消費股

海通證券分析師荀玉根5月10日發布最新研報,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一季度散戶、機構持股占比分別下降0.8、0.7個百分點至43.6%、23.7%,法人升2個百分點至25.6%,國家隊穩定在5%。另外,國家隊一季度未減倉,加金融、減消費。險資大幅加碼銀行。基金加消費、減TMT。QFII 加食品旅遊、減汽車家電。科技股籌碼分布顯示散戶占比明顯高,金融股明顯偏向法人和機構。

整體持股結構:散戶占比繼續下降

與2016年底相比,投資者結構最大的變化是散戶投資者占比在持續下降,由2016年四季度的44.4%降至2017年 的43.6%。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保險、社保、私募、券商、R/QFII)占比也略有下降,由2016年四季度季度的24.4%下降至2017年一季度的23.7%(按自由流通市值計)。一般法人的持股比例在上升,由23.6%升至25.6%,這可能與限售股解禁較多有關。2014年以來絕對收益投資規模大幅增長,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資金規模比例從2014年6月的9:10升至2017年一季度的23:10。

國家隊:未減倉,加金融、減消費

根據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統計,國家隊在今年一季度持股市值為10778.6億,絕對值與去年四季度的的10796.7億基本持平,並沒有出現大幅減倉。從內部結構看,減倉主要發生在5只證金公司認購基金上,合計減倉400億,而證金公司和中央匯金資產管理公司反而加倉204 億、140 億。2017年一季度國家隊主要增持銀行、非銀等大金融,減持醫藥、家電等大消費。持股偏好:大市值、低估值。

保險:倉位略下降,大幅增持銀行

2017年一季度險資投資於股票和基金1.8萬億,占比較去年四季度有所下降。險資偏愛金融地產,大幅增持銀行,減持地產、建築。持股偏好:大市值、低估值、高盈利能力。

公募基金:大幅增持消費,減持TMT

2017年一季度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剔除掉打新基金)基金倉位分別為86.6%、81.2%、67.0%,較去年末分別持平、升0.2、降2個百分點,整體倉位變動不大。2017年一季度基金重倉股中,主板占比56.1%,較去年底大幅上升3.4個百分點,目前與2014年二季度水平接近。

同時,一季度基金大幅增持消費,減持TMT。對比去年底基金重倉股行業分布,占比明顯上升的行業有:食品飲料、電子、家電、電力及公用事業、建築等;明顯下降的行業有:基礎化工、計算機、農林牧漁、醫藥、通信等。

QFII:加食品旅遊、減汽車家電

QFII更偏愛藍籌股,一季度增持最多的行業為食品飲料、餐飲旅遊、建材等,較16Q4 分別上升0.9、0.8、0.7個百分點;減持最多的行業為汽車、家電、電子,較16Q4 分別下降1.5、0.9、0.7個百分點。

各個板塊的籌碼都被誰拿了?

科技股籌碼散戶拿最多,達45.4%;金融股法人和機構拿最多,達65.8%、1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