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potify:拯救音樂王國的使徒?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510337804/

Spotify的盈利主要來自音樂間的廣告,但它需要提高分成比例來挽留更多的音樂人。2010年Spotify稅前虧損達到2650萬英鎊,財務狀況不容樂觀。


絡改變了音樂產業,同時幾乎摧毀了唱片業。1999年,非法下載站點納普斯特(Napster)差點令唱片業分崩離析。兩年後,iTunes出現,幾乎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音樂數字化不可阻擋的頭一個十年裡,音樂業一直在期盼一個救世主——一位可以重塑音樂產業鏈、將唱片業從盜版音樂和iTunes中解救出來的人。

瑞典人丹尼爾·埃克(Daniel Ek),正是那一個被默默等待的人。這個28歲的謝頂小夥子,創建的數字音樂服務公司Spotify正試圖讓正版音樂重回主流視野。雖然也曾熱衷於從納普斯特下載甲殼蟲和齊柏林飛艇,但現在,埃克被《福布斯》雜誌一月刊評為音樂領域最重要的人物——可以拯救音樂於危難的人。

Spotify是否能完成互聯網對自我的救贖?

比盜版更便捷

音樂發燒友瞿婧宇最近有點愁。這位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音樂產業系的碩士,回上海之後竟然找不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音樂播放器。她慣用Spotify。「方便之處在於不用下載,按需點擊收聽。免費、正版、音效好、速度快。曲庫齊全,便於分享」。

瞿婧宇說的這個Spotify,由丹尼爾·埃克開發於2006年,在歐洲的部分地區獲得了極大的轟動,去年剛剛登陸美國。簡單地說,它是一項「自助式」音樂服務。通過流媒體技術,用戶只需要點擊鏈接就可以免費收聽1500多萬首歌曲。而它的盈利主要來自音樂間的廣告。當然,如果你想靜心聽音樂,也可以花費4.99英鎊成為高級訂閱客戶,擺脫煩心的廣告;也可以花費9.99英鎊成為頂級訂閱客戶,以便在移動設備上進行流媒體點播和儲存歌曲。

這種比下載更「溫和」的獲取方式獲得了各大唱片公司的支持。從2008年起,華納、環球、索尼、EMI等都為其提供正版音樂,這讓它擁有了全歐洲最完整的音樂庫。四大唱片公司認為,面對源源不絕的非法下載,還不如把曲庫免費開放,通過Spotify的增值服務增加用戶黏性,並從中獲利。當然,作為回報,Spotify授予四大唱片公司一定的股權。

環球音樂集團的數字部門經理羅布·韋爾斯稱讚Spotify,說他們找到了一條途徑讓新一代年輕人再次為音樂埋單。超過三分之一的Spotify聽眾的年齡都在24歲以下,這一人群通常不會為音樂付錢。也就是說,Spotify潛移默化地將非付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那麼,唱片公司賺的這些錢都是額外的錢了。」韋爾斯說。

Spotify並不是唯一的在線音樂提供者。但相較於Last.FM、潘多拉、MOG等,其提供了獨特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去年與Facebook結盟後。首先,Spotify提供了第三方軟件市場,比如可以建立試聽室應用,邀請朋友搞一個「云派對」;還可以邀人參與音樂評比,增加互動性。其次,「Spotify個性化的播放列表建立了其社區分享的核心內容。」瞿婧宇說,「如果我覺得這50首歌是2011年我最喜歡的歌,做成列表之後,Facebook上的朋友都可以看見,你也可以看見朋友的。你喜歡的音樂媒體、網站、博客都可以鏈接Spotify,做成媒體年度十佳歌曲之類的播放列表。」

目前,Spotify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1000萬人,其中300萬人為付費用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10個月內,它增加了200萬付費客戶,增長速度驚人。《福布斯》雜誌如此評價Spotify:它像iTunes一樣快速,像納普斯特一樣量大,又像潘多拉一樣便宜,沒有理由不吸引人。丹尼爾則這樣解釋Spotify的快速增長之道:「只要把付費音樂做得比盜版還便捷,那麼我們就成功了。」

盜版,特別是非法下載一直是唱片業的噩夢。上世紀90年代,肖恩·范寧和肖恩·帕克創建的非法下載網站納普斯特嚴重地衝擊了唱片產業。而iTunes的出現令消費者傾向於購買單曲而不是CD,而CD是這個行業的血液。

《福布斯》認為,Spotify的橫空出世拯救了音樂產業,重新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音樂生態系統。流媒體播放不僅取代了傳統模式的網上下載,完整的曲庫和創新的收費模式便於增強用戶的向心力。2010年,英國牛津大學頒佈了一項舉措:在學生公寓和圖書館、自習室等公共區域封堵了Spotify,原因是它佔用過多帶寬,卻引來學生的集體抗議。「在更好的軟件出來前,用過它的人就很難戒掉了。」瞿婧宇說。

Spotify的阿喀琉斯之踵

丹尼爾自信,Spotify可以拯救唱片行業,但音樂人恐怕不那麼認為。踏入2012年,你依舊無法在Spotify上聽到酷玩樂隊的新專輯《Mylo Xyloto》。截至去年12月26日,這張大熱專輯在美國已經累計售出96萬餘張,其中付費下載佔56.3%,CD佔45.4%。黑鑰樂團和賈斯汀·比伯也對Spotify提出了異議,理由與酷玩樂隊一樣:支付給音樂家的報酬太過低廉了。

舉個例子,為賺到每月最低工資1160美元,一個音樂人需要賣出143張CD。但如果以Spotify計算,則需要超過400萬次的收聽量。這是什麼概念呢?達到400萬次收聽量,除非你碰巧是Lady Gaga。但Lady Gaga的遭遇更為極端,那張著名的《Poker Face》在Spotify上連續五個月排名最受歡迎的專輯,播放次數達到100萬次,但Lady Gaga從中獲取的收入僅為167美元。

樂隊Uniform Motion比較了音樂人在不同的音樂產品服務上獲得的收入,發現音樂支付服務的報酬低得難以置信。一張專輯通過iTunes獲得需要8.59美元;亞馬遜為6.8美元;直接下載為3.09美元;Spotify收聽僅需要 0.04美元。在早前結束的「數字音樂論壇」上,MOG的移動產品主管阿努·柯克就直言,音樂人不能從熱門的音樂服務中受益,這不僅違背了Spotify對唱片業的公然許諾,也將摧毀雙方的盟約關係。

去年年底,音樂發行商 STHoldings宣佈將旗下的200多個唱片廠牌的歌曲從Spotify撤下,理由是後者沒有支付他們足夠的使用費用。STHoldings是英國一家數字內容與唱片發行管理公司。他們詢問了238家廠牌,是否還願意把它們的產品留在Spotify上,結果僅有四家點頭說「yes」。大多數的廠牌認為,在線音樂服務的開發讓他們的音樂變成了廉價的日用品。

「在線音樂為我們所關注的上百萬聽眾提供了試聽的服務,推廣了我們的音樂,但是這項服務蠶食了更多的傳統數字音樂服務的利益。NPD Group(市場調研機構)和NARM(唱片銷售協會)的最新調查報告都證實了我們的擔心。」STHoldings發表公告稱。

據調查,37%的音樂發燒友(以及46%的普通音樂愛好者)認為可以在線聽音樂就意味著他們不是那麼必要買下這些歌曲。只有23%的普通音樂愛好者承認他們現在買的唱片比原來要多。「版權費如此低廉,如果因在線音樂而損失唱片銷售帶來的利潤,這是不值得的。」爵士古典廠牌Mode Records公司的主腦布萊恩·勃蘭特表示,就目前而言,Spotify的模式對於獨立廠牌來說並不能帶來經濟效益。而U2樂隊的經紀人保羅也認為,就目前而言,Spotify對於音樂人更像一個宣傳平台,而不是盈利方式,「我們不是直接從這兒賺錢」。

雖然聽到了諸多抱怨,但丹尼爾堅持Spotify會為唱片業帶來巨大的利潤。「現在我們已經說服了上百萬的聽眾花錢來購買音樂,而不是非法地下載。對於歌手,他們能從我們這得到可觀的回報。隨著Spotify的成長,利潤自然也會增加。自從Spotify三年前誕生,我們為版權所有者賺取了超過150萬美元,而且我們現在已經是歐洲第二大的數字音樂的利潤來源了。」

這段話幾乎是丹尼爾目前應對質疑的唯一武器。當金屬硬核廠牌Century Media和爵士古典廠牌Mode Records離去時,他幾乎套用了同樣的發言。Spotify的麻煩在於,它需要提高分成比例來挽留更多的音樂人。但財務狀況卻不容樂觀。公司2010年營收同比增長5倍,至6320萬英鎊。但稅前虧損則達到2650萬英鎊,高於上年同期的1610萬英鎊。

丹尼爾還能暫穩陣腳的原因在於,他手握四大唱片公司的音樂版權,並且完成了多輪融資。其最大的憂慮在於,最初獲得的音樂版權將在兩年後到期,丹尼爾需要支付足夠的資金來防止唱片公司的倒戈,他必須將Spotify變得更強,比如開發更多的增值服務,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並最終讓任何唱片公司無法承受失去它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0

富豪「自殘」,拯救中產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37

很多超級富豪們現在正關注自己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領導人競選大戲。

2012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順應「巴非特規則」,提議向年收入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人,施行至少30%的稅率,取代之前15%的收益所得稅率。

「巴菲特規則」又叫「巴菲特稅」,源於巴菲特呼籲政府向富人增稅。2011年他在《紐約時報》發文,標題赫然為《停止寵愛富豪們》,這位首富級的老 頭在文章中透露,他繳稅的稅率是17.4%,比他秘書甚至公司其他僱員的稅率都要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投資所得在美國享有稅收優惠,像巴菲特這種典型 的玩轉「錢生錢」遊戲者,稅率自然要比實業家或普通工薪階層低得多。

巴菲持是奧巴馬忠實的支持者,當年曾為其競選總統籌款。在和另一位參選人——麥凱恩的一場辯論中,奧巴馬聲稱考慮請巴菲特做財政部長,並直陳「要確 保新財長懂得:光是幫助那些金字塔頂的人(指富豪群體等)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幫助中產階級。」後來巴菲特沒有當財長,富人群體利益也沒有受到打壓,相 反享受到了一些減稅政策。一直到現在,奧巴馬參選下一屆總統即爭取連任時,才變得雷厲風行、表裡如一。2011年12月,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說,「美國收 入最高的1%的那一小撮人,十年間收入平均增加了2.5倍,年收入達到120萬美元,而中產階級的收入卻下降了6%…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關鍵的議題,也是中 產階級的存亡時刻。」

再來看俄羅斯。2012年3月初就要進行總統大選,向來驍勇的普京的競選對手中有張新面孔——身價180億美元的俄羅斯第三大富豪普羅霍洛夫。這位 「鑽石王老五「的加入,使人想起當年普京執政向政權發出挑戰的俄羅斯前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現在還蹲在監獄呢。值得關注的是,普京競選綱領的關鍵詞是 「社會公平」「改善民生」,納普羅霍洛夫則稱,如果自己當選了總統,將捐出自己的絕大部分財富,並將向富人開徵「過度消費稅」,他以他自己的情況舉例稱, 如果人均住房面積100平方米是合理的,他家裡5口人需要500平方米,而他的房子有2000平方米,超出部分就需要納稅。

接下來看香港。2月20日,唐英年正式參選香港特首。唐的提名者中包括李嘉誠、郭炳江、李兆基等香港富豪。歷史上,亞洲富豪與中產階級之間的割裂感 相對嚴重一些,他們與當權者的關係甚至友誼也更為緊密。不過,唐英年在參選宣言中明確宣稱將致力於實現「繁榮共享」,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等深層次矛盾。一方 面做過財政司長的他顯然對中產階級之痛(港人戲稱為「中慘階級」)瞭如指掌,另一方面這也是大勢所趨——2011年11月的香港立法會議上,一位議員提出 的減稅等旨在減輕中產階級經濟負擔的議案几乎得到了立法會全部到場議員的支持。

最後說過去不久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兩個參選人當中,蔡英文在不同場合提到最多的詞彙之一便是「中產階級」,她說,一個社會的中產階級如果持續萎 縮甚至消失,社會穩定就是海市蜃樓。她提出向富人增稅、向中產階級和窮人減稅,以使台灣稅負超向合理。馬英九也表達了類似徵收「富人稅」的理念,卻招致了 微詞——因為此前他曾表示「富人繳稅已經夠多了」。

郭台銘是馬英九的擁護者,也常成為大陸各地官員的座上賓。 在馬英九成功連任後,郭台銘說「政治為經濟服務」;如果說這句話可解讀郭台銘希望台灣當局及兩岸形勢對自己更有利的話,2012年2月初,包括他,還有張 榮發、尹衍梁和戴勝益等台灣超級富豪宣佈捐款共3000億新台幣(約640億元人民幣)的「豪捐」行為,則可以解讀為他們在有意駁斥民進黨「國民黨代表大 富豪利益,民進黨代表普通百姓利益」之戲謔之語。不過要知道,早在2008年前郭台銘就曾宣佈將捐出自己九成的財產做公益,戴勝益也於2011年宣佈將捐 出所持公司股票的八成。

郭台銘們學習的是比爾·蓋茨。一樣是四年前,蓋茨將絕大部分財富捐給了慈善事業,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和巴菲特一起號召全世界的富豪們一起「裸捐」。 他們並沒有曲高和寡,新加入者有馬克Ÿ扎克伯格等人。這種效應也「蔓延」到的別的方面,2011年,美國200多位超級富豪向奧巴馬聯名提議,希望政府增 加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者的稅率——這在十年前是小概率事件。

超級富豪與參選人或當權者形成「拯救中產階級」之罕見共識,並不是美國、俄羅斯、香港和台灣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出現這種現象。沒有哪 個政府不希望博取工商界巨頭支持的同時能夠獲得龐大數量的普通工薪階層之信任。關鍵是,更多的富豪主動要求自已的利益「受損」或「讓渡」確係難能可貴。不 排除一些人希望藉此贏得(准)當權者的好感以給未來事業帶來一些便利,但更多的人或許正意識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當內外形勢都不太樂觀的情形下,與政府出 台向低層人士及中產階級減稅等激勵措施相比,富人積極通過多繳稅或捐贈等形式「反哺」社會,對整體的拉動——至少是信心拉動的效應要更出色,因為它緩解了 社會各階層正在進行的割裂。

而從另一角度而言,在「共融」真正成為一種可能的社會裡,富人階層的產業和利益也才會更持久。退一步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被逼出來的「新商業文明」或 者說「新財富觀」。我們期待中產階級不但沒有塌陷,反而有一天「中產富豪」 (The Middle-Class Millionaire)蜂擁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3

豐田的拯救者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809.html

2011年結束後,人們發現曾經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公司的產量下滑到全球第三,落後於通用和大眾。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過去3年中豐田經歷了一連串的天災人禍,而它最近面臨的最新難題是強勢的日元。

過去這3年間,豐田的掌門人是年輕的豐田章男。2009年被推上該公司總裁的位置後,他面對的是一個相當糟糕的環境。

一系列危機後,豐田章男開始尋求改變,這首先體現在公司的管理思路上。豐田章男的管理有兩大核心:第一是快;第二是靈活。通常日本公司是基於「自下而上」的管理風格,這會降低決策的效率。

豐田章男將公司董事會規模縮減了一半,精簡了管理層次。此外,他對豐田的管理方式還進行了另一項根本改變。過去,豐田的高層管理人員一直實行輪崗制度,現在,他們可以留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他們的經驗。

近期,豐田章男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駕駛雷克薩斯,他繞過了數層管理層,直接負責該品牌。像豐田這樣大的公司的負責人將如此大的精力放在評估其產品並對 產品的微小細節進行微觀管理上,這種做法是否妥當?至少,對於史蒂夫·喬布斯和蘋果公司來說是奏效的,而豐田章男認為這同樣是自己領導力必不可少的組成部 分。「我認為豐田未來能夠在情感上增加產品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豐田章男說, 「所以我認為現在需要的是真正有一位首屈一指的倡導者鼓勵人們立刻採取行動,這個倡導者要作為領導者應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9

拯救中鋼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1/5MNDE3XzQyMjQ5MQ.html

世界500強央企中國中鋼集團(下稱中鋼)正展開一場積極自救,然而,沉痾難愈。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日,國資委已專門成立幫扶小組進駐中鋼。國資委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諮詢時表示,幫扶小組的目的是與現任管理團隊一起,重新找到促使中鋼煥發「青春」的藥方。

國資委上述人士認為,鋼鐵業目前形勢不好,作為為鋼鐵業提供服務的中鋼,必然受到影響。然而,不可迴避的是,快速擴張給中鋼帶來了昨日輝煌,也將自己推入不能自拔的困局。

僅就規模而言,中鋼曾創造了一家央企迅速成長的神話——這家2003年總資產近100億元的鋼鐵貿易央企,2010年的總資產已膨脹至超過1800億元。

去年5月,隨著中鋼一系列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前中鋼總裁黃天文被國資委免職。此後,新任中鋼總經理賈寶軍立即將公司整體戰略由快速擴張轉變為以結構調整及提升盈利能力為主。

一位接近中鋼管理層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中鋼已大幅削減資金佔用量較大的業務,清理高庫存,並撤銷運作整體上市項目的「長江」辦公室。

不過,「中鋼的問題很複雜,也比較嚴重,短期內很難提升盈利能力。」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

壓縮業務

賈寶軍上任後,立即對中鋼業務展開重新梳理,為理清各方投資關係,中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壓縮了其業務規模。

本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鋼旗下上市平台中鋼股份(囊括了中鋼絕大部分資產)銷售收入約370億元,同比下降15%。

中鋼業務龐雜,旗下子企業包括中鋼貿易有限公司,經營鐵礦石、鎳礦、螢石、鋁礬土、稀土等;中鋼爐料有限公司,經營鉻礦、錳礦、鐵合金、生鐵等煉鋼原材料;中鋼鋼鐵有限公司,經營鋼材、鋼坯;中鋼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從事中鋼範圍內貿易產品的國際貨運業務。

此外,中鋼股份還擁有中鋼集團新加坡有限公司、中鋼集團德國有限公司、中鋼集團上海有限公司、中鋼集團四川有限公司、中鋼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等14 家海內外子公司從事區域貿易業務。

知情人士稱,目前,中鋼大部分業務處於虧損狀態。其中,虧損最嚴重為中鋼爐料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存貨高企,並且存貨價格大跌。

中鋼的貿易產品主要取決於鋼鐵行業的產銷狀況,其價格波動將會增加公司存貨、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周轉情況的不確定性,一旦主要貿易產品價格下降,將會對公司現金流造成不利影響。

知情人士稱,中鋼恰恰是在市場價格高點買入大量貿易產品,但大部分產品價格目前大幅下跌。

中鋼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針對爐料公司存貨問題,去年下半年,中鋼對庫存進行了進一步精細化管理,由於要求採購和銷售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節,於是削減了一部分產品的採購量。

例如,自去年6月開始,中鋼鐵礦石進口量驟降。數據顯示,2011年,中鋼鐵礦石進口量同比下降近40%。

不過,中鋼的存貨問題並無太大改善,並由於市場價格難有起色,虧損幾成定局。本報記者獲得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鋼爐料存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總額超過500億元,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依然超過50%。

存貨短期內也許還有變現的機會,而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則面臨「要麼爛尾、要麼繼續投錢」的兩難處境。

中鋼的濱海鎳業項目是典型的例子。濱海鎳業項目固定資產預計總投資12.36億元,目前累計已投入資金0.63億元。不僅如此,該項目還面臨「投產即虧損」、「尚未投產、就已虧損」的尷尬境地,虧損金額已達數十億元。

中鋼的財務報表顯示,中鋼在建及擬建項目的計劃總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累計已投入金額超過30億元。但相對於中鋼現有的盈利和現金流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幾乎無以為繼。

針對上述情況,中鋼4月20日晚間回應稱,虧損表述並不準確。「2011年中鋼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正,今年一季度中鋼經營是盈利的。」中鋼相關負責人稱。

緩解佔款問題

相對於存貨問題,中鋼的民營合作企業佔用公司資金的問題目前已得到改善。

自2007年以來,通過收取預付貨款及代墊工程款等方式,民營合作企業山西中宇鋼鐵有限公司(下稱山西中宇)及邯鄲縱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縱橫鋼鐵)不斷佔用中鋼巨額資金,導致中鋼幾近資金鏈斷裂。

去年5月,隨著中鋼人事變更,在國資委的督促下,中鋼成立了專項小組解決資金佔用問題。目前,中鋼資金佔用規模已從高峰時期的120億元大幅下降。

去 年下半年,中鋼已與民營企業山西立恆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就山西中宇達成託管協議,停產一年多的山西中宇於2011年11月5日復產。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山 西中宇所欠中鋼40多億將通過山西立恆鋼鐵以削債方式償還,原來40多億的債務削減成約10億元,立恆鋼鐵先付給中鋼1億元,剩餘債務每月按條件約定償還 1億元,但中宇目前經營狀況較差,無力按約定償還。

另一家佔用中鋼資金的企業縱橫鋼鐵則在盡力縮減與中鋼的業務往來。目前,中鋼與縱橫鋼鐵的關係已由「包供包銷」轉為一般合作關係。

縱橫鋼鐵總經理孫翔對本報記者表示,自去年上半年開始,縱橫鋼鐵已主動停止從中鋼採購鐵礦石和焦碳等原材料,目前僅剩鋼材貿易業務,縱橫也在盡最大努力縮減與中鋼的業務額,「我們的目標是壓縮到零」。

本報記者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獲悉,在國內鋼鐵企業中,縱橫鋼鐵目前經營較好。

出售資產減包袱

知情人士稱,中鋼還計劃以出售資產的方式減輕包袱。

今年年初,中鋼計劃轉讓四川炭素有限公司70%股權。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11月30日,四川炭素實現營業收入1.44億元,虧損2187萬元;資產總計5.92億元,負債總計4.76億元。經評估後,公司淨資產為1.22億元,中鋼的掛牌轉讓價為8680萬元。

4月18日,中鋼與日本昭和電工達成一致協議,後者從中鋼手中收購四川炭素67%股權。

知情人士表示,中鋼擬出售的資產,還有杭州灣大橋股權,出售的原因是「重要項目投資回報率低,不屬於主業範疇」。

據本報記者瞭解,中鋼目前擁有杭州灣大橋項目23.06%的股份,成為僅次於寧波交投的第二大股東。

杭 州灣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沈海高速(G15)跨越杭州灣的通道,全長36公里,本是一個民營和地方國資合建的實驗性基建項目。投資之初,寧波當地民企十分 看好項目的前景和投資收益,同時也想借勢參與杭州灣周圍土地開發,紛紛主動參與投資。初期民間資本約佔大橋項目50%的股份,其中民營企業雅戈爾與寧波交 投並列大橋項目的第一大股東,分別持有杭州灣大橋項目45%的股份。

後來,雅戈爾退出杭州灣大橋項目,宋城集團接手了17.3%的股權。不久後,宋城集團退出,中鋼接盤。經過後來的增資,中鋼擁有杭州灣大橋23.06%的股權。

作為基建項目,杭州灣大橋並不屬於中鋼的主業範疇。一位中鋼前高層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初投資杭州灣大橋「是一個荒唐的決定,更多是出於商業利益之外的考慮」。

目前,中鋼尚未正式掛牌轉讓杭州灣大橋股權,但無論是國資委,還是中鋼現任管理層,均已有此考慮。

知情人士稱,中鋼目前專注於增強主業盈利能力,因此今後有可能繼續出售資產,不過,中鋼出售資產的機會並不多,很多項目由於成本過高、回報率低,鮮有企業問津。

內部改革

在國資委幫扶小組的指導下,中鋼在內部開展了一場管理變革,以期提高總部管理能力,改變「集而不團、管而不控」的現狀。

一位熟悉中鋼的央企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中鋼瞬間陷入困境,「與業務模式關係不大,更多起於人禍」。

本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中鋼「人禍」之根源在於內控不力,從而招來管理失控的風險。

以中鋼與縱橫鋼鐵的合作模式為例,中鋼原來負責縱橫鋼鐵所有原材料供應,縱橫鋼鐵生產的鋼材則全部由中鋼銷售,即「包供包銷」,業內將這一合作模式稱為「冶金原材料集成供應體系」。

五 礦發展總經理姚子平認為,對鋼鐵貿易企業來說,這一業務模式本身並沒有問題。一方面,可以解決當前鋼廠利潤率低和受多種外部條件制約、生產安排不穩定的困 難,提高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的穩定性,規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保證鋼廠維持穩定的開工率;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傳統貿易商缺少穩定資源供應的困 局,形成自有品牌,並保證產品質量、種類及適中規模的鋼材供應。

中鋼業務範圍廣泛,屬於典型的「歸大堆」央企,這類央企普遍存在管理問題。

中鋼一位內部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中鋼自成立之日起,集團公司與地方下屬公司的關係至今沒有徹底梳理清楚;由於信息收集有限,總部對地方下屬公司的真實情況缺乏瞭解;總部及各下屬單位處於各自為戰、一盤散沙的狀態。

在中鋼各下屬公司之間,業務重疊屢見不鮮。「我們各自謀生,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做什麼能賺錢就做什麼。」中鋼一家子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直言。

由於集團對下屬公司的監控力很弱,中鋼下屬公司「在不申報或偽申報的情況下,濫用擔保,對外投資,成立第三方公司等方法損害集團利益,給集團埋下定時炸彈」。

被 審計署通報的天津響螺灣項目就是一個例子。根據審計署去年通報,「截至2010年6月,中鋼集團投資的中鋼天津響螺灣項目尚未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准,天津 公司的設立尚未經商務部核准,中鋼集團也未將該項目作為非主業性質房地產投資項目向國資委報告,並且中鋼天津響螺灣項目在對17個分項目的邀請招標中,有 6個分項目的邀請招標單位僅為2家,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天津響螺灣項目的出資方是中鋼在香港的一家全資子公司中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為開發建設響鑼灣項目,中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中鋼國際置業有限公司,出資成立中鋼國際廣場(天津)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4.5億元人民幣。

去年,中鋼勉強完成天津響螺灣

項目的基坑工程後,由於資金鏈危機,該項目被迫停滯。知情人士稱,中鋼向天津開發區提出回填該項目,但被後者拒絕;中鋼也有意轉手該項目,但由於成本太高,至今沒有企業願意接手。中鋼在響螺灣項目上已累計投資約2億元。

「花2億元挖一個大坑,這是中鋼諸多項目的縮影。」一位中鋼內部人士說。

今年,在國資委的建議下,中鋼計劃在天津響螺灣項目上通過採取股權轉讓的合作方式,引入其他央企作為戰略投資者,提出的合作條件是「不限對方的控股比例」。

另外,一位中鋼管理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中鋼內部一直存在客戶「私有化」的現象,而對於以貿易為主業的中鋼,客戶是最重要的一項資源。

由於中鋼各下屬公司獨立開展自身業務,不通過集團,下屬公司對業務的管控也不嚴,導致很多業務和客戶關係掌握在下屬單位業務員手中,成為「私有客戶」。

經營困難

空中樓閣式的規模擴張令中鋼元氣大傷,一切努力只為將中鋼從生死線的邊緣往回拉。 然而,中鋼依靠自身力量幾無可能重返三年前的鼎盛時期。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國資委幫扶小組要求中鋼管理層「腳踏實地,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同時明確了「過渡時期出現問題的相關責任人」。

整體上市是中鋼最大的「幻想」,即使在去年下半年中鋼一系列問題暴露之後,中鋼還考慮過將裝備製造業、礦產資源等盈利能力稍強的業務分板塊上市。

本報記者從中鋼內部獲悉,目前,中鋼已撤銷上市計劃。這意味著,中鋼備戰多年的IPO計劃已經夭折。

中鋼正處在自其組建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人才流失、員工降薪、債台高築等陰影難以揮去。

一位中鋼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不少人紛紛離開中鋼,職能部室的人員也朝著下屬企業流動,「大家覺得這個企業沒救了」。

此前,中鋼的薪酬在同類企業中較具優勢,目前,中鋼被迫減薪。上述內部人士稱,今年,中鋼整體薪酬降幅為20%-25%。

這些都是危機的表面,資金壓力才是致命的問題。近年來,中鋼的擴張可謂「走鋼絲」——負債率始終在90%以上的高風險位置。

中鋼報給融資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鋼總負債超過950億元,資產負債率約95%;同時,中鋼經營活動淨現金流波動較大,變現能力差。

儘管今年一季度,中鋼股份報表顯示尚有近2億元的利潤,但主要原因是因為中鋼去年對存貨做過大幅的減值和計提。實際上,中鋼的整體經營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還在惡化。

現金流才是反映一家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的主要指標,也是目前中鋼的「最高機密」。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中鋼目前現金流不夠支撐其正常運營,並且無法依靠自身能力按期償還貸款。

眼下中鋼最緊迫的償債壓力來自澳大利亞中西部鐵礦石項目(Midwest),該項目也已於去年暫停開採。2007年,中鋼為收購中西部鐵礦石項目,從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約14億美元。按照貸款合同,中鋼從今年6月開始償還進出口銀行貸款本金。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由於無力按期還貸,近期,中鋼與國開行商談貸款置換,期望以此償還進出口銀行貸款本金,但目前談判並不順利。一位和中鋼總經理賈寶軍相熟的人士用「心力憔竭」來形容賈目前的狀況。

不幸的是,中鋼賴以生存的鋼鐵行業已滑入下行週期,並在今年一季度迎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行業虧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張長富對本報記者表示,鋼鐵業的冬天將維持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今鋼鐵生產企業都很難盈利,鋼鐵貿易企業就更難盈利。」

未來命運

中鋼將走向何方?在繼續獨立發展和被整合這兩個選擇之間,後者已被決策者列入考慮範疇。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五礦重組中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今年中鋼的經營以穩定為主,重組議題可能將在明年提上日程。」

另一位中鋼管理人士也表示,如果僅依靠自身能力,中鋼目前幾乎看不到走出困境的可能性;但同時,中鋼也不大可能獲得國資委注資支持,「除非中鋼被重組,國資委才會考慮注資,就像攀鋼被鞍鋼重組那樣。」

本報記者從五礦有關人士處獲悉,五礦僅對中鋼部分資產感興趣,尤其是海外礦產項目,比如南非ASA鉻礦項目、澳大利亞恰那鐵礦等。

但並非所有的海外項目五礦都感興趣,例如,澳大利亞中西部鐵礦項目,五礦就不願接手。

上述五礦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中西部鐵礦不僅債務壓力大,而且幾乎看不到投資前景。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更是直言,中西部鐵礦項目「基本等於打水漂了」。

南 非ASA鉻礦項目是一項被業內公認較優良的海外資產,但由於無力周全解決南非BEE(Black Economic Empowerment)股東利益分配、包銷權等難題,不僅面臨失去控股權的危機,2011年還虧損超過3億元(詳見2011年7月14日12版《中鋼南 非困局》)。目前,中鋼還在與南非政府就BEE股東權利分配艱難談判中。

「不管中鋼未來是否被五礦整合,它今天陷入困境,就是盲目擴張的苦果,這樣的央企不止一家,尤其是前幾年規模過快膨脹的央企,尤其要引以為戒,並抓緊時機亡羊補牢。」中鋼內部一位管理人士坦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6

跨境生意拯救eBay中國:演繹絕處逢生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19/227201.html

2006年,台灣人林奕彰從瑞士搬到中國,之前他在全球最大的獨立數字電視條件接收系統供應商負責研發。「那時候,eBay與淘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就像付費電視和免費電視間的競爭,所以,eBay對我很有興趣。」林這樣調侃道。4月1日,他剛剛就任eBay大中國區首席執行官。

這曾經是一個跨國公司水土不服的經典案例,但如今故事演繹成為了失意者捲土重來、絕處逢生的戲劇。當初,eBay以併購「易趣」殺入中國市場,與淘寶劍駑拔張;到折戟C2C領域,幾乎退出國內市場。

在林奕彰的記憶中,2007年,eBay全球上上下下都很緊張,股票一路下滑。那時,大部分賣家可以自己開網站,去Google上買關鍵字,它們似 乎已不再需要eBay。而在中國,eBay則被淘寶的免費模式打敗,成為了中國電子商務最著名的反面案例。接下來則是痛苦的轉型期,eBay中國的重生之 路選擇了由賣各種稀奇古怪玩意的C2C網站變成了經營跨境業務的B2C網站。最後,跨境生意拯救了eBay中國。

失意者的轉型

2003年,eBay全資收購易趣之時,其C2C中國市場佔有率近80%。2005年初,eBay的市場份額已經下滑到24%,而淘寶則上升到了 57%。隨後,2006年,eBay中國宣佈與TOM在線成立合資公司,轉手易趣51%的股權,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C2C平台,並未能複製在歐美市場的成 功經驗,不得不放棄中國這個曾經的主場。

eBay在中國犯了跨國企業最常見的錯誤,缺乏本土化策略。比如,中國用戶不得不用英文進行註冊,發生重名的現象,還得讓位其他國家用戶,只能是中國用戶改名;此外,在處理聖何塞總部與中國業務之間決策問題的方式,並沒有給予中國本部更多的自主權。

eBay必須尋找新的方向,這時,中國的外貿賣家成為了一線生機。自2004年開始,短短五個季度,eBay易趣網上跨國貿易的賣家數量猛增7倍, 某些賣家的月成交額可以超過10萬美元,有的甚至達到40萬美元。於是,從2006年底開始,eBay中國開始尋求跨境B2C的新模式。此時,eBay的 高層也從之前的管理模式中汲取教訓,給予中國團隊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從2008年始,eBay中國開始轉型。這其中的另一個大背景是2007年,惠特曼的繼任者約翰·多納霍開始了備受爭議的平台改革,他致力於將 eBay塑造成一家超級購物中心,而不是繼續依賴eBay傳統的舊貨競價拍賣模式。這一改革的典型做法是,降低賣家在eBay上發佈產品的費用門檻,以吸 引那些大賣家,並鼓勵他們以固定價格銷售產品。

雖然一些賣家批評這些政策背離了eBay傳統文化,賣家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溝通成本,交易成功後也要付給eBay更多的費用。但eBay顯然並不 打算改變,原因很簡單:如果賣家不能提供令買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那將毫無意義。多納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崇尚買家至上主義,過去兩三年裡他對eBay的 許多修改都旨在提高買家體驗和滿意度,其中包括建立複雜的賣家服務評價體系。

這種向B2C業務的傾斜,正好與中國市場的特點形成默契。中國賣家的優勢之一在於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提供多樣化的產品。比如一個iPhone的手機 套,美國BestBuy商場裡售價30美金,而來自中國的手機套連運費也就在2到3美金左右。很多國外的採購商發現,他們可以與中國賣家合作,在線採購更 便宜、更豐富的商品。

扭轉頹勢

多納霍數次宣稱,將優先發展中國的跨國B2C貿易業務。為此,這家曾被認為本地化嚴重滯後的跨國公司開始大力發展中國賣家,積極的推進措施包括:逐 漸建立本地化的客戶服務熱線,為大賣家提供貼身的客戶經理服務,甚至由eBay的銷售人員直接跑客戶,為中國賣家提供貨源。目前,eBay中國的本地服務 人員已達1000多人,每個VIP賣家都擁有一個客戶經理可以進行直接溝通。而eBay的銷售部門則通過與一些大賣家的合作,培養了中國的eBay銷售助 理群體,類似於電子商務服務託管商,幫助那些缺乏經驗的大商家在eBay上進行銷售。

轉型後的eBay的商業模式是將中國賣家產品放在不同國家的網站上,根據交易金額向賣家收取佣金。其目前收入來自於:上架費、成交費以及 PayPal的交易費。此外,eBay還通過本地化服務框架為中國賣家提供外貿培訓、本地支持等服務,諸如為中國賣家購買俄國網站上的關鍵字。

林奕彰說,轉型中最艱難的是扭轉eBay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前,買家想到eBay就是想到拍賣,比如賣舊桌子和郵票的地方。

eBay首先要扭轉這個形象,它想告訴大眾,自己與亞馬遜最大的區別在於eBay的貨架上可以買到小到馬桶蓋大到直升機的各類玩意,這是eBay最可愛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eBay上賣東西來養家餬口。

30歲的陸平(化名)是最早一批進入eBay的賣家。七八年前陸就在eBay上做外貿生意,方式也簡單——從批發市場進貨,然後登到eBay上出 售。唯一的困難是支付不暢:PayPal賬戶收到的美元沒有渠道匯回中國。陸的變通辦法原始而巧妙:用賺來的美元在eBay上買來單價相對較高的相機鏡 頭,在國內再銷售出去。如今,這家不到10個人的小公司,過去的一年裡,他們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的跨境小額交易,且利潤豐厚。

M2Cmart於1995年在廣州成立,是一家銷售電子、家電和家用產品的公司,公司於2009年開始開拓線上業務。2010年7月,M2C在 eBay的美國網站上註冊,在原有官網的基礎上又開拓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M2C業務發展總監MophyFan表示,「目前M2C的銷售額有50%來自 eBay,其中大部分買家來自美國。這歸功於eBay提供的銷售助理,這些銷售助理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賣家,他們會為在eBay上進行銷售的個人或企業提 供服務。事實上,當我們決定由自己來經營eBay店舖後,我們的業務增長速度反而開始變慢。」

讓林奕彰津津樂道的例子還包括,他在澳洲的同事全身上下穿的都是凡客誠品,從eBay上買的。「鞋子一雙15塊錢免運費。」中午吃工作餐的時候,澳洲同事會到處炫耀剛收到的凡客的包裹。

不過,凡客剛進入澳洲的時候並不順利,由於中國人的尺寸跟澳洲人的尺寸完全不同,所以很多貨都被退回來了。eBay中國大客戶部的人開始對凡客進行培訓,諸如國際尺寸的對照表,告訴外國消費者什麼是寶藍色或者雞蛋色等等。

如今,eBay中國開始協助中興、凡客這樣的大賣家尋找國外合作夥伴,直接在國外建立倉儲,而且還為更多中小賣家提供郵政小包的「快線」服務。比 如,eBay中國與美國郵政、EMS合作,為業務集中於美國的中國賣家推出了一套「快遞加郵政」的「中美快線」方案:賣家包裹在國內物流,使用EMS商務 快遞,而到了美國內陸的話,則用當地郵政系統。如此,所需費用比較折中,物流時間卻可以比以前縮減一半以上,90%的包裹可以在10天內到達消費者手 中,eBay中國一半以上的跨境業務因此獲得了物流保證。

變老的恐懼

據eBay發佈的最新財報,2012年第一季度,eBay實現總營收33億美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5.7億美元,同比增長19.7%。其中,跨境貿易上升至eBay全球業務的18%,這標誌著eBay轉型初戰告捷。

不過,要打造一套服務於跨境B2C賣家的體系並非易事。首先,最重要的瓶頸便是語言。中國賣家的東西要陳列在歐美的eBay頁面上,就必然得與當地 的買家溝通,這不僅有語言障礙還包括商業文化的差異,而一般的賣家很難像大企業一樣配備專門的語言人才,同時,賣家還需要瞭解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基本消費習 慣,服務要求,有哪些流行的促銷方式,同時能夠與eBay不斷推出的產品和政策相配合。

其次,賣家需要更足夠的本地支持。過去,賣家如果碰到賬戶安全這樣的問題,還得打越洋電話,深更半夜與eBay歐美的客服人員聯繫,諸如此類被忽視的用戶體驗,亟須用本地化的客服來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全球龐大的數據分析系統是eBay轉型的重要任務。這是一個智能互動的分析系統。比如說俄國的買家喜歡什麼,他們的價位是什麼, 這些數據都會被分析提供給中國賣家。除此之外,目前,eBay已是全球最大移動電商。林奕彰透露,今年eBay還計劃再推出多個移動應用程序,預計實現移 動端交易規模80億美金。

目前,eBay中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數據挖掘和信息溝通機制,與全球其他eBay團隊及時溝通,將挖掘出的數據和信息及時傳遞給國內的賣家, 比如這次面對歐債危機哪些產品可能遭遇衝擊,哪些產品可能獲得新的商機,都會及時給予賣家提示。而國外緊缺的產品信息,更可以快速推送給有生產潛力的賣 家,並輔以減免費用的方式,刺激他們在eBay平台上的銷售。

轉型中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用戶擁抱eBay。「我們正在使自己變得更酷。比如,在主要銷售服裝鞋帽等產品的eBayFashion 裡,你可以先用手機攝像頭拍下自己的照片,然後點擊商店裡的衣服、眼鏡、帽子,讓虛擬的自己來試穿試戴。如果你是為自己的愛車買配飾,則可以拍下汽車的條 碼,然後就能在手機裡看到汽車內部搭配上各類小物件後的效果圖。當然,你還可以把這些效果圖存成圖片與朋友分享。」林奕彰說,「一個網站最害怕的是客戶與 你一起變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4

大電視拯救電視業?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19
 僅僅只是在4年前,藍光和HDDVD兩大「高清」標準還在為了行業話語權而爭得不可開交,但現在即便是勝利的一方,也可能就快成為「浮云」了。


  從索尼、東芝到松下,這幾家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公司正在紛紛投入力量,開發4K分辨率的電視機產品。一種簡單的解釋是,「4K」電視在像素點的總數上, 將是目前全高清電視的4倍。後者的分辨率為1920×1080,即橫向排列了1920個像素點,縱向排列了1080個像素點,總數約207萬。這也是當年 高清標準爭奪戰的勝利方藍光所能達到的分辨率。


  這幾家公司都曾經在電視機領域風光無限,但現在總是和裁員、關停工廠以及巨額虧損聯繫在一起。


  最慘的是東芝。這家公司在今年5月宣佈關停位於崎玉縣深谷市的最後一家電視機工廠,將生產全部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海外代工廠。在2011財年,東芝在電視機業務上營業虧損達到了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億元),比索尼和松下都要虧得更多。


  通過剝離工廠、研發4K技術,東芝想要成為市場的領先者,至少是技術領先者。因為自從電視機進入液晶時代後,三星、LG這兩家韓國公司奪走了技術上的優勢,隨之奪走的便是市場份額。


  在索尼,情況也同樣如此。雖然電視機目前已經不是索尼的主力業務,但總裁平井一夫在上任伊始卻也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對於這家公司而言,「電視機」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它仍然希望在這個領域的核心技術上能夠重新成為領導者。


  除了可以被各個技術陣營廣泛採用的3D技術外,4K和有機EL如今被稱為「下一代電視」的主要發展方向。有機EL是一種能夠自發光的面板,省去了傳統 液晶電視的LED背光組件,因此降低了能耗,畫質也更為細膩。此外,它還能做到更薄、更輕、響應速度更快,甚至還可以彎曲。


  4K技術的目標更為簡單明確,那就是進一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相比韓國公司在有機EL電視技術上的重視,日本公司選擇在4K技術上投入更多。東芝在 2011年發佈了第一檯面向個人用戶的4K電視「REGZA 55X3」,現在它的平均售價在66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27萬元)。


  日本人對有機EL商用化的前景並不樂觀,在其國內,著名的3C家電自由評論人大河原克行撰文稱,即便有機EL電視實現了量產,其初始價格會高於現有液晶電視的2倍至3倍,但消費者不會僅僅因為輕、薄而為這種產品埋單。


  日本公司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4K技術能夠提高觀賞體驗,因此更容易被未來的消費者接受。「現在想看到現實感更強的圖像的消費者變得更多了。」夏普 日本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週刊》解釋。另外技術上的優勢有時還有著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在家電市場上,一旦給人一種「做出集合最先進技術的電視廠家」的 印象,往往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東芝REGZA 4K系列電視的概念設計師本村裕史則說,現在的市場就像晶體管電視將要退市時一樣,人們對產品的「興奮感」正在消失,那時無論買什麼電視機都一樣,便宜的 就行;但到2000年液晶電視剛出現的時候,即使賣到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萬元),很多人也還是想買。而東芝則希望通過4K電視重新帶給人們「興奮 感」。


  於是現在似乎又到了技術升級換代的時刻,4K電視真的要來了。廠商們準備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是在每年的CES上展示一下「先進的4K電視」,而是要把 2012年變成一個4K年。夏普決定在2012財年內量產「ICC 4K」電視、松下今年1月發佈了全球最薄最小尺寸的20吋4K液晶顯示器、東芝將在6月推出REGZA系列的後續機?型……周邊配套的硬件條件也正在成 熟。高清多媒體接口標準HDMI已經將規範升級到了1.4版本,只要一條HDMI連接線就可以播放4K節目。在沒有此標準前,4K分辨率需要通過四條 HDMI線、同時連接四個全高清圖像輸出才能實現。


  其實,4K的最早概念源自於好萊塢。在電影業開始拋棄膠片過程中,擁抱數字化首先體現在了電影後期製作階段—數字中間片(Digital Intermediate)的誕生。它首先用膠片掃瞄儀將35mm攝影機拍攝的膠片底片掃瞄成數字圖像文件,在將膠片轉化成數字圖像的過程中,為了最完整 地還原膠片拍攝效果,採用了分辨率為4096×3112像素的圖像文件。由於其水平分辨率為4096像素,便被簡稱為4K。


  之後4K概念被推廣並引入了電視行業,被日本家電廠商迅速接受。電視與電影行業分別採用2種4k標準:3840×2160以及4096×2160像素 分辨率。在已發佈的4K電視當中,也有一小部分採用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當然,有著電視行業標準16:9寬屏畫面的3840×2160才是目 前主流分辨率。


  到今天,擁有7680×4320分辨率、像素數量是全高清16倍的8K電視也登場了,成為廠商參加各大展覽、技術展示的常客。


  4K技術可以使你在很近的距離盯著大尺寸的屏幕,也看不出如同「小方塊」一般的畫面瑕疵。這在目前的全高清電視上還很難做到。因為全高清的最佳觀賞距離一般為屏幕高度的3倍,一台52吋的高清電視你得在2米以外看才看不到那些模糊的像素,而4K電視看則能更近些。


  有了4K標準,在不損失畫質的同時,電視機還可以做得更大。一些廠商已經開始推出超過100吋的電視機,在這種大尺寸下,它們希望更清晰的顯示技術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這幾家公司的計劃有所不同。松下公司擁有從大尺寸4K電視到小尺寸4K液晶屏的量產能力,但其目前的主要產品定位仍是專業用戶。這家公司自己的市場調 查認為,比起零售市場有限的需求,設計、醫療、印刷等專業市場需求非常高;索尼雖然也同樣宣佈了4K電視計劃,但是具體銷售時間和尺寸都未公佈。


  「對超高清面板進行研究的另一目的在於,提高現有面板的畫質水平以及降低能耗。」在接受採訪時,松下相關人士說。


  東芝、夏普等公司的計劃更為積極,它們已經開始設法攻佔個人市場。東芝將一些型號的4K電視的裸眼3D功能去掉,使其價格下降了約15萬日元(約 1.2萬元人民幣),意在使更多的人接受;另外,為解決4K內容缺乏的問題,東芝還研發了「超解像技術」,將高清電視轉播以及藍光影片通過此技術轉換成為 符合4K分辨率的內容。


  它與夏普的想法不謀而合。夏普「ICC 4K」也是一種類似的技術,它通過將因變成電信號而丟失的光信息還原,將全高清內容轉換提升為4K內容。


  不過,這種「提升」技術只能使低分辨率的圖像在高分辨率的顯示設備上看起來更銳利、沒有那麼明顯的鋸齒感,但並不能增加有效信息量,所以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4K圖像。


  現在問題來了,那就是內容的匱乏,它恐怕將是4K電視實現真正普及的最大障礙。即使你現購買了4K產品,也無法觀看真正4K電視節目或4K電影,能看到的只有那些轉化過的圖像。


  電影行業早已擁抱了4K技術。好萊塢版《龍紋身的女孩》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程採用4K技術製作的電影,從拍攝、後期製作、發行直至放映,4K滲透到了每 個環節。該電影的製作公司索尼影業娛樂公司是積極推動4K電影發展的幾家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其他有代表性的4K電影還包括《點球成金》、《洛杉磯之戰》 等。


  目前美國的數字院線裡有40%採用了4K放映設備,4K電影也越來越多。但如果沒有發行介質或者下載源,則無法用電視觀看4K電影。


  索尼中國專業系統集團技術總監王亞明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將4K內容加載在藍光光盤上並不存在技術問題,但還沒有標準,因此無法進行商業發行。掌握 著這些4K電影命運的是好萊塢的那些電影公司們。要知道,電影公司的倒戈也是當年藍光戰勝HDDVD成為高清標準的重要原因。


  在接受4K概念這件事情上,電視節目行業的進展比電影行業要緩慢得多。此前,全高清分辨率的普及在這個行業花的時間就有20年之久。現在在日 本,NHK旗下一家NHK廣播技術研究所打算跳過4K直接達到8K直播,松下、夏普先後發布了與該機構合作研發展示的145吋、85吋8K電視,它的像素 數量達到了全高清的16倍。令人沮喪的是,該機構研發始於1995年,預計到2020年依然只能夠進行8K直播試驗。


  但電視機製造商們仍然打算對此技術繼續追加投入。因為在不遠的將來,從內容商、電信運營商,甚至是智能電視操作系統的提供商,都有可能蠶食它們的利 潤。它們只是一塊屏幕的製造者。在分辨率技術上的領先,是它們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最好機會—至少目前看起來如此。採用視網膜顯示技術的iPhone4/4S 和The New iPad大受歡迎,也說明消費者願意為明顯提升的觀賞體驗買單。


  「分辨率技術的發展總是終端來推動前端的。電影4K化是先從後期製作開始普及,再到4K放映,最後才到4K拍攝。電視也是如此,4:3的顯像管電視很早就被淘汰了,但寬屏的高清節目卻來得很晚」。王亞明?說。


  暫時還沒有一家廠商能夠在4K技術上做到遙遙領先,像當年索尼的特麗瓏技術成為優質顯示的代名詞、亦或是現在的蘋果視網膜屏幕帶來的震撼。因為即便是同樣的4K高分辨率,在色彩、對比度、細節還原,以及降低能耗等方面,仍有許多空間有待提高。


  如果從內容推動普及的邏輯上看,索尼倒是有可能重新奪回自己的「寶座」—它擁有自己的電影公司。索尼娛樂網是索尼現在最有野心的計劃,用內容打通所有平台,建立像蘋果公司一樣軟硬件的生態圈也是平井一夫所在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2

索羅斯:怎樣從歐元危機中拯救歐盟 睿愚

http://xueqiu.com/8691397300/23518781
我的第一選擇是歐元債券,第二選擇是德國退出歐元。不管哪個選擇,都遠遠好於不做選擇而讓危機持續

喬治·索羅斯|文

  我今天來這裡(法蘭克福科學院)是為了討論歐元危機。根據最新發展,我想諸位都會同意,這場危機遠遠沒有結束。危機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金融和政治傷害,甚至還有不少人力損失。危機也把歐盟遠遠地推離了它的成立初衷。歐洲聯盟本來意味著平等國家的自願結盟,但危機把它分成了兩個級層,德國和其他債權國主宰著重債國,並把後者打入了二等國家。儘管德國無法指定政策,但在實際中,如果不先得到德國的首肯,就沒有哪項政策可以得以實施。更糟糕的是,德國所推行的緊縮政策起到了延長危機、使債務國淪為永久附庸的作用。

  這造成了政治緊張局面,意大利的政治僵局就是明證。如今,意大利大部分人都反對歐盟,且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增強。現在,歐洲危機可能摧毀歐盟已成為現實威脅。無序的分裂給歐洲造成的傷害將大於創造歐盟的偉大實驗開始時的情況。這將是一個歷史悲劇。只有在德國的領導下才能避免這一悲劇。德國並未尋求過主導地位,也一直不願接受領導地位所隱含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導致今天這個狀態的原因之一。但不管德國情不情願,駕駛員正是它,我站在這裡演講也是因為它。

  歐洲怎樣進入了這樣一個亂局?又怎樣擺脫它?這是我要回答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十分晦澀,因為歐元危機十分複雜。這個問題還有政治維度和金融維度。金融維度又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主權債務危機、銀行危機以及競爭力分化。諸多角度相互聯繫,使這個問題變得極為晦澀,難以理解。在我看來,只有意識到錯誤和迷思在製造危機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歐元危機。這場危機幾乎完全是自作自受。這堪稱一場噩夢。

  相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只要我們對問題有了正確的理解,解決方案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我得說,在製造危機的政策失誤中,德國要背很大一部分責任。但我要進一步澄清,我並不是在指責德國。只要你居於主宰地位,就一定會犯下類似的錯誤。從個人經驗出發,我可以說,沒人可以在局勢展開過程中完全認識到它的複雜性。

  我發現,我說德國必須擔責或許會冒犯你們。但只有德國可以讓事情走上正途。我是歐盟的堅定信仰者,我不希望看到它崩潰。我也關注著歐元危機造成的巨大的不必要的人身傷害,我願意盡我所能減輕這一傷害。我對歐元危機的解讀與德國流行的觀點很不相同。我希望我能向你們提供不同的視角,讓你們在傷害加深之前重新考慮你們的位置。這就是我來這裡的目的。

  歐元「原罪」

  歐盟是一項大膽的工程,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大跌眼鏡。我把歐盟看作開放社會的化身——平等國家自願結盟,為了共同的利益交出部分主權。歐盟有五個大成員國和眾多小成員國,它們都恪守民主原則、個人自由、人權和法治精神。不存在一國和一國身份把持主導地位的現象。

  一體化過程的先鋒是少數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們認識到,達到完美是不可能的,他們實踐的是卡爾•波普爾所謂的漸進性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他們為自己制定了有限的目標和明確的時間表,然後動員政治意願以前進一小步。他們十分清楚,只要邁進了一小步,其不充分性就會顯露無疑,從而要求邁進第二步。這一過程會自我增強,就像金融市場的枯榮循環。這就是煤炭和鋼鐵共同體一步一步轉變為歐洲聯盟的過程。

  法國和德國曾是這一努力的先鋒。當蘇維埃帝國開始瓦解時,德國領導人意識到重新統一隻有在更統一的歐洲的環境中才有可能發生,他們做好了為此付出巨大犧牲的準備。當討價還價開始時,他們願意比別人多付出,少收穫,從而促成協定。當是時,德國政治家總是說,德國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只有歐洲外交政策。這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這一進程在1990年德國統一以及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時達到了高潮。隨之而來的是整合期,直到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

  不幸的是,馬約存在根本性缺陷。歐元的設計者意識到,這是個不完全的結構:沒有政治聯盟的貨幣聯盟。但是,歐元設計者有理由相信,當需要出現時,邁出新步伐的政治意願可以被動員起來。畢竟,此前的一體化進程都是這樣進行的。

  但歐元還有其他諸多缺陷,不論是設計者還是成員國都沒有充分意識到。比如,馬約默認只有公共部門可能產生長期赤字,因為私人部門總是必須糾正其本身的過度行為。2007—08年的金融危機證明這是錯誤的。金融危機還揭露出歐元結構的一個近乎致命的缺陷:通過成立獨立的中央銀行,成員國陷入了以它們無法控制的貨幣計價的債務。這讓它們暴露在違約風險之中。

  發達國家沒有理由違約;它們總可以印鈔。它們的貨幣可以編制,但違約風險實際並不存在。相反,必須借入外幣債務的欠發達地區有違約的風險。更糟糕的是,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做空襲擊致使這類國家違約。違約風險把一些成員國打入了外幣債務深重國的第三世界。

  在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當局和金融市場都忽視了歐元的這一特徵。引入歐元時,政府債券被認為是無風險的。監管者允許商業銀行買入無限量的政府債券而不需要為此撥備任何股本,而歐洲中央銀行在其貼現窗口接受所有政府債券並對它們一視同仁。這給商業銀行帶來了負面激勵,它們囤積利率更高的疲軟成員國債券以賺取幾個額外基點。結果,不同政府債券間的利率差異實際消失了。

  利率的趨同導致了經濟表現的趨異。所謂的外圍國——主要是西班牙和愛爾蘭——享受了削弱競爭力的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繁榮,而飽受重新統一成本困擾德國實施了深刻的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結構性改革,增強了競爭力。

  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的這一週,全球金融市場幾乎癱瘓,需要生命支持儀才能繼續運轉。這需要以主權信用(其形式為央行擔保和預算赤字)替換飽受重創的金融機構的信用。對主權信用的強調凸顯出迄今仍被忽視的歐元特徵,即通過成立獨立中央銀行,歐元成員國交出了部分主權。

  這本是邁出通往財政和貨幣聯盟新步伐的時刻,但政治意願卻沒有了。承受了重新統一巨大成本的德國不再是一體化的先鋒。總理默克爾正確地領悟了民意,宣佈各國應該自己看好自己的金融機構,而不是期待歐盟的集體行動。這是倒退。事後看去,這是分裂過程的開端。

  金融市場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意識到默克爾的決定的影響,這表明金融市場也在以遠遠稱不上完美的知識在運行。直到2009年底希臘赤字狀況真相大白後,金融市場才意識到成員國也可能違約。但隨後上市場報復性地提高了疲軟國的風險溢價。這不啻宣佈資產負債表滿載這些債券的商業銀行實際破產,從而造成了主權債務和銀行雙重危機。這兩大危機是連體雙胞胎。

  中心國的「罪責」

  歐元危機和1982年國際銀行危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當年,IMF和國際銀行當局通過向重債國提供足夠貸款使它們避免違約拯救了國際銀行系統,但代價是讓它們陷入了持續蕭條。拉丁美洲因此經歷了失去的十年。

  今天,德國的角色與當年的IMF相同。今時與往日條件有異,但效果相同。債權國事實上再將整個調整負擔轉移給債務國,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失衡責任。有趣的是,「中心」和「外圍」等詞幾乎是在不經意間進入了人們的適用範圍,儘管從政治上講把意大利和西班牙描述為歐盟外圍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事實上,歐元已將它們的政府債券打入了有違約風險的第三世界國家等級。這一事實被當局所忽視,至今認為得到應有的認識。這就是歐元危機的根源。

  和20世紀80年代一樣,落在「外圍」頭上的所有指責和負擔以及「中心」的責任從來沒有獲得過合理的承認。外圍國被批評缺少財政紀律和工作道德,但這並不是全部。誠然,外圍國家需要結構性改革,一如德國在重新統一後那樣。但否認歐元本身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需要糾正無異於忽視歐元危機的根源。但這正是現在所發生的事情。

  從這個方面講,德語詞彙「罪責」(Schuld)起著關鍵作用。大家知道,這個詞既有債務和責任的意思,也有罪惡的意思。這個詞讓德國指責重債國罪有應得的民意變得十分自然或「不證自明」(selbstverständlich)。希臘公然違反規則的事實也支持這一態度。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其他國家一直遵守著規則;事實上西班牙還因為是守規矩的典範而得到了援助。顯然,缺陷是系統性的,重債國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拜歐元治理規則所賜。這就是我今天想澄清的一點。

  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心」的「罪責」或責任比1982年銀行危機時還要深重。1982年要求欠發達國家實施緊縮以拯救國際金融系統在政治上是可接受的;但今天在歐元區內部重施故技與歐盟作為平等國家的自願結合的性質格格不入。在金融上必要與在政治上可接受之間存在有待解決的矛盾。最近的意大利選舉應該讓我們看清了這一點。

  責任的重擔主要落在德國頭上。德國聯邦銀行協助設計了歐元,而歐元的缺陷把德國推上了掌舵者的位置。這造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政治上的,另一個是金融上的。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讓局面變得極為棘手。

  政治問題是,德國並未尋求充當它被推上的掌舵位置,它也不願意接受掌舵位置帶來的義務和責任。不難理解,德國不願意成為歐元的「提款機」。因此它它只提供堪堪足以避免委員的支持,除此之外便不願做得更多,而一等到金融市場壓力減緩,它就開始尋求收緊支持條件。

  金融問題是,德國再給歐元區施加錯誤的政策。緊縮是無效的。你不可能通過減少預算赤字減少債務負擔。債務負擔是累積債務和GDP的比率,兩者都是名義值。而在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削減預算會引起GDP下降更快——用術語講,就是所謂的財政乘數大於1。

  德國公眾難以理解這一點。施羅德政府所實施的財政和結構性改革在2006年起效過;為何不能在幾年後在歐元區起效?答案在於緊縮是通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起效的。當所有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時,它就不可能起效。

  歐元危機在去年夏天達到了頂峰。金融市場開始預測可能的解體,風險溢價達到了不可持續的高水平。默克爾總理最後不得不支持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放棄了她自己的提名人魏德曼。德拉吉有能力應對這一危局。他宣佈歐洲央行將「竭盡全力」捍衛歐元,並通過引入所謂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支持歐元。金融市場放了心,出現了劇烈的安慰性反彈。但別高興得太早了。金融市場壓力一緩解,德國就開始降格其在危機高峰期所做的承諾。

  在援助塞浦路斯的過程中,德國走得太遠了。為了讓援助成本最小化,德國堅持要銀行儲戶自救。這操之過急了。如果這發生在銀行聯盟成立、銀行獲得資本重組之後,那麼或許是健康的發展方向。但德國卻要求在銀行系統正在耗盡國家資源且依然十分脆弱時這樣做。塞浦路斯所發生的事情破壞了歐洲銀行的業務模式,即嚴重依賴存款。直到如今,當局還在尋找保護儲戶之道。塞浦路斯改變了這一點。注意力被集中於援助塞浦路斯的影響,但銀行系統的影響要重要得多。銀行將必須付出風險溢價,而疲軟銀行和疲軟國銀行所付出的的風險溢價負擔會高得多。主權債務成本和銀行債務成本之間的隱藏聯繫將得到加強。遊戲規則將變得比以前更加不公。

  默克爾總理將放任歐元區危機發展,至少在選舉之前是如此,但局面正在反彈。德國公眾可能已經發覺了這一點,因為塞浦路斯是默克爾總理的一次政治大勝。沒有國家敢於對她的想法說不。此外,德國本身相對而言並未受席捲歐元區的深化的危機的影響。不過,我預計到進行選舉時,德國也將進入衰退。這是因為,歐元區所追求的貨幣政策與其他主要貨幣不同步。其他貨幣紛紛實行著量化寬鬆。日本銀行是最後一塊頑石,但最近也轉換了立場。貶值的日元加上歐洲的弱勢,注定會影響德國的出口。

  歐元債券或德國退出

  如果我的分析正確,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便自動浮出了水面。一言以蔽之,就是歐元債券。

  歐元債券所有成員國的連帶義務。如果遵守財政契約的國家可以將所有政府債務存量轉為歐元債券,其積極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違約風險將消失,風險溢價也隨之而逝。銀行資產負債表立刻可以獲得提振,重債國的預算也將馬上改善,因為它們對現有政府債務付息的成本立刻下降了。比如,意大利將最多剩下GDP的4%。其預算將出現盈餘,政府將不再需要緊縮,可以實施財政刺激。經濟將增長,債務比率將下降。大部分看似棘手的問題將迎刃而解。唯一剩下的問題是競爭力分化。個別國家將仍需要結構性改革,但歐元的主要結構缺陷將得到糾正。這一方案堪稱從噩夢中甦醒。

  財政契約為連帶責任所包含的風險提供了足夠的保護。根據財政契約,成員國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發行新債券,即取代到期債券;五年後,未到期存量債券將逐漸降至GDP的60%。如果一國不遵守契約,它將受到懲罰,其可發行歐元債券數量將被限制;它將以自身的名義借款,付出高昂的風險溢價。

  德國反對歐元債券。它的理由是,一旦引入歐元債券,無法保證所謂的外圍國不會再次破壞規定。我認為這一擔心是不必要的。被剝奪發行歐元債券的權利、被迫償付極其高昂的風險溢價,這已是遵守規定的強大激勵。事實上,懲罰是非常嚴酷的,甚至可能會有不要出手過重的呼聲,以免觸犯國的金融狀況突然惡化。與此同時,一個主事的財政當局將執行更嚴格的控制,違抗財政當局將被罰以進一步減少歐元債券允許發行量。沒有哪個政府經得起如此壓力。

  另一個普遍的擔憂是歐元債券會損害德國的信用評級。歐元債券經常被拿來與馬歇爾計劃比較。這個觀點認為,馬歇爾計劃只耗費了美國GDP的幾個百分點,而歐元債券將耗費德國GDP的數倍。這純屬拿橘子和蘋果比。馬歇爾計劃是實打實的支出,而歐元債券只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支出的擔保。德國同意歐元債券的代價被大大誇大了。

  擔保有一個獨特的特徵:越是可信,就越不可能觸發擔保事件。美國曾將個別州的債務轉換為聯邦債務,但從未為此債務付出過真金白銀。德國一直只願意付出最低限度的努力;這正是它不得不不斷升級承諾並遭受實際損失的原因。以運轉良好的財政當局為支撐的財政契約將從事實上消除違約風險。歐元債券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與美國、英國和日本債券等量齊觀。誠然,德國自身將必須付出比今天更多的債務償付,但德國國債的出奇低收益率乃是外圍國病症的症候。外圍國復甦給德國帶來的間接好處將遠遠高於其自身國民債務成本的增加。

  平心而論,歐元債券並非萬靈丹。首先,財政契約本身是個有設計缺陷的工具。歐元債券的引入能提振歐元區,但可能效果並不足夠。果真如此的話,就需要更多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但能有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奢侈。

  其次,歐盟也需要銀行聯盟,最終需要政治聯盟。塞浦路斯援助凸顯出歐洲銀行嚴重依賴大儲戶的業務模式問題,讓這一需要更加迫切了。

  歐元債券的主要侷限是,它無法抹除競爭力之間的差異。個別國家將仍需要實施結構性改革。不這樣做的國家將滑入永久性貧困和附屬地位,很多發達國家都出現了這一問題。它們將靠來自歐洲結構性基金和僑匯的有限支持生存。但德國接受歐元債券將徹底改變政治氣氛,有利於實施同樣必要的結構性改革。

  當前的事實依然是大部分德國公眾強烈反對歐元債券。自默克爾總理否決歐元債券以來,我所提出的觀點甚至不曾得到過考慮。人們沒有意識到,批准歐元債券比以最低限度努力維持歐元的成本低得多。

  是否願意授權歐元債券取決於德國。但德國無權阻止重債國抱團發行歐元債券自救。換句話說,如果德國反對歐元債券,它就應該考慮退出歐元,讓其他國家來推出歐元債券。

  如此行事會產生出人意料的結果:沒有德國的歐元區所發行的歐元債券仍然能夠與美國、英國和日本債券等量齊觀。上述三國的淨債務佔GDP比率實際上比沒有德國的歐元區還要高。

  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可以通過比較德國退出歐元和某重債國(如意大利)退出歐元的後果來解釋。

  由於所有累積債務都是用歐元計價的,因此由哪個國家主導歐元就至關重要了。如果德國退出,則歐元將貶值。債務國將重新獲得競爭力。它們的債務真實值將減少,而如果發行了歐元債券,違約風險也將消失。它們的債務一夜之間變成可持續的。大部分調整的負擔將落在退出歐元的國家頭上。他們的出口將失去競爭力,且在國內市場上也將面臨來自歐元區的激烈競爭。它們的歐元計價債權和投資也將遭受損失。損失的程度取決於歐元貶值的程度;因此將貶值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符合它們的利益。在最初的偏移之後,最終的結果將滿足凱恩斯的國際貨幣體系之夢——債權人和債務人共同承擔維持穩定的責任。歐洲也將擺脫蕭條陰影。

  相反,如果意大利退出,其歐元計價債務負擔將變得不可持續,不得不進行重組。這將動搖歐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造成金融崩潰,貨幣當局根本無力治理這一亂局。歐元的崩潰很有可能造成歐盟的無序分裂,而歐洲的境況將比它開始歐盟的偉大實驗之前更加糟糕。

  顯然,退出歐元對德國比對意大利更好;同樣顯然的是,對德國來說,批准歐元比退出歐元更好。麻煩在於,德國還沒有到被迫做出選擇的時候,它還有一套替代方案:它可以放任現狀自流,總是以最低限度的努力維持歐元,除此之外再無舉措。

  如果我的分析正確,那麼即便對於德國,這也不是最佳方案,除非你只看短期。局面在惡化,最終注定將不可持續。拖得越久,傷害越大。儘管如此,這卻是德國更為偏好的選擇,至少在選舉之前是如此。

  德國要在批准歐元債券和退出歐元之間做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一件大事,也是我來這裡參與討論的目的。

  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深思,應該現在亮明我的看法還是等到選舉之後。最後我決定先下手,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事情有其自身動態,危機可能在選舉之前進一步惡化。塞浦路斯援助行動證明我是正確的。二是我對事件的解讀與德國的普遍看法大大相悖,我的解讀被理解需要時間,而我越早開始越好。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德國在歐元債券和退出歐元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繼續按現在的做法以最低限度的努力維繫歐元,歐洲的境況將會有所改善。不管德國批准歐元還是退出歐元都是如此;且不但對歐洲是如此,對德國也是如此,除非你只看極短期。

  對德國而言,這兩個選擇孰優孰劣尚不清楚。只有德國選民有資格作出決定。如果今天舉行公投,那麼歐元懷疑派將輕鬆獲勝。但更透徹的考慮可能改變人們的想法。他們會發現,德國授權歐元債券的代價被大大誇大了,而退出歐元的代價被低估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選擇是歐元債券,第二選擇是德國退出歐元。不管哪個選擇,都遠遠好於不做選擇而讓危機持續。最壞的情景是債務國(比如意大利)退出歐元,因為這會導致歐盟的無序解體。

  我的結論有些出人意料,特別是關於歐元債券在沒有德國的情況下仍堪稱完美的論斷。我的親歐洲朋友們對此表示難以置信。他們無法想像沒有德國的歐元。我認為他們是將歐元和歐盟混為一談了。這兩者並不相同。歐盟是目標,而歐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因此不能允許歐元摧毀歐盟。

  但我的分析或許過於理性了。將歐盟和歐元混為一談,不僅普羅大眾是如此,法律條文也是如此。於是,德國退出歐元,歐盟就無法生存。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就得竭盡全力說服德國公眾拋棄其最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迷思,接受歐元債券。

  最後,我想強調,歐盟不僅對歐洲重要,對全世界也是如此。歐盟是開放社會原則的天然化身。這意味著完美知識的不可獲得性。沒人能擺脫偏見和迷思;沒人應該因錯誤而受人指責。指責和罪責只能產生於錯誤和迷思被發現而不是被糾正之時,即破壞了作為歐盟基石的原則之時。正因如此,德國應該批准歐元債券,拯救歐盟。

  (本文為喬治·索羅斯2013年4月9日在法蘭克福科學院的演講稿,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文鏈接:http://english.caixin.com/2013-04-10/100512084_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4

「阿里浪」能否拯救微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236

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結盟,勢必通過這一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嘗試社會化電商。而新浪微博也欲借此擺脫商業化開發之困,但其此前一直小心翼翼維護的商業化與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很可能會被打破。

當一家擁有5億活躍用戶的互聯網公司和另一家年銷售破萬億的電商走到一起,會發生什麼故事?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旗下投資平台——阿里資本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鴻平在開通了多年的新浪微博上,寫下了第一條微博。鴻平說,交易醞釀了半年,經歷了46次談判。

鴻平所說的這樁交易,是中國最大電商平台與最大社交平台的一次牽手合作——4月29日,新浪宣佈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股權,而且可以繼續優先認購新浪微博股份到30%。

半年46次,相當於平均每4天談判一次。但阿里巴巴沒有砍下太多價。根據現有交易價格估算,新浪微博估值約為33億美元,佔新浪公司市值的87%。

一位要求匿名的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此次入股屬於戰略投資,阿里巴巴不會派出管理人員到新浪微博,不干涉新浪微博的日常經營管理。

對於收購過程,新浪微博公關部以「領導們都很低調」為由婉拒了採訪。阿里巴巴公關部的回應則是「對任何媒體不做任何評論」。

但在5月4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接受了新浪科技專訪。馬云指出,阿里巴巴並不想把微博變成電子商務平台,而是想探索電子商務如何能夠幫助微博,攜手新浪共同打造一個新型屬於未來的微博平台。

阿里巴巴此前公開宣佈的未來三大發展目標是:平台、數據和金融。其中,平台和數據新浪微博都有。根據新浪公佈的數據,新浪微博目前擁有約5億活躍用戶。

觀察阿里巴巴的收購邏輯不難發現,阿里巴巴這幾年的收購,除了在多個領域的佈局外,對每個投資對象的訴求都是不作為電商平台,而是作為電商入口。

團購網站美團和交友軟件陌陌都獲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此外阿里巴巴還投資了手機瀏覽器UC(優視科技)等移動互聯網公司,以及丁丁網等被稱為本地化服務的公司。

UC手機瀏覽器的導航推薦裡,天貓和淘寶排在推薦的前三名裡。一位UC公司的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早在2011年,淘寶無線用戶所使用的第三方瀏覽器中,UC就佔據了近2/3的份額。

加上這次投資新浪微博這個社交媒體,阿里巴巴集團涉足的業務包括了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真正打造了一個具備「SoLoMo」概念的公司。

SoLoMo是社交(social)、本地(local)、移動(mobile)三個英文單詞的組合。目前在全球的互聯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成功地在資本市場上講述過SoLoMo的商業故事。

「阿里巴巴正在謀求集團整體上市,收購新浪微博能讓馬云對資本市場講述一個更精彩的故事。而新浪又是個人見人愛的公司,股權分散,便於投資入股。」多盟公司首席運營官張鶴說。多盟是國內最大的移動手機廣告平台。

2012年,阿里巴巴完成了B2B公司的退市和回購雅虎股份兩項工作,為集團整體上市鋪路。

來自微信的壓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新浪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同時想入股新浪微博的包括阿里巴巴和百度。最終阿里巴巴勝出。而阿里巴巴之所以願意出大價錢,是因為需要數據。這些數據不是搜索結果信息,而是新浪微博上用戶生成的信息。至於新浪,也需要阿里巴巴的支付工具支付寶,幫助其更好地將微博商業化。

除此以外,來自微信的競爭給了新浪微博結盟阿里的動力。

2013年2月,市場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公佈的全球社交網絡的用戶活躍度數據顯示,新浪微博的用戶活躍度下降了近40%。而在最近的一次財報會議上,新浪掌門人曹國偉表示,如果從用戶停留時間來看,微信確實在瓜分用戶使用微博的時間。

金山網絡CEO傅盛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發現新浪微博活躍度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下降,用戶開始湧向微信。於是金山網絡開始把社交媒體營銷的主戰場轉移到微信上。金山網絡目前在微信上的粉絲數超過了100萬。

據微信創投基金「金種子」的創始人董江勇觀察,幾乎所有新舊勢力都在極速向微信靠攏。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微信產業鏈和生態圈的價值。

據張鶴透露,廣告主正在向微信平台遷移。儘管目前微信還沒有一個可以大規模投放廣告的渠道,但一些廣告主已經開始在嘗試跟微信的公眾賬號合作。「相比新浪微博對商業化的飢渴,騰訊卻並不著急通過微信賺錢。騰訊可能會先開放微信的遊戲業務,把廣告往後放一放的底氣很足」。

UC公司董事長俞永福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互聯網公司就是三大商業模式,廣告、增值服務和電子商務。在新浪現有業務中,唯獨缺乏電商這一角。而且,在新浪微博目前糟糕的經營業績下,發展電商成為新浪微博的必然選擇。

新浪財報顯示,2012年新浪微博營收6600萬美元,其中77%來自廣告,23%來自微遊戲和會員等增值服務。2012年新浪微博虧損額達到9300萬美元。

在張鶴看來,新浪微博的廣告業務目前還只是新浪門戶廣告業務的一個輔助延伸。很多廣告主都要求在投放新浪門戶的時候,同時覆蓋新浪微博。目前新浪微博的廣告,主要是個人微博首頁置頂的廣告欄。南方週末記者粗略統計,主要是遊戲、汽車和金融等廣告。這些也是新浪門戶業務傳統的廣告主。

至於增值業務,目前最火熱的增值服務是手機遊戲。

在美上市的手機遊戲公司「中國手游」的第三方平台運營事業部商務負責人楊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新浪微博每天會引導4萬-7萬人次的流量進入到新浪微博遊戲頻道。遊戲廠家需要接入新浪微博的遊戲後台,新浪微博會根據不同級別,給以不同的資源和位置的支持。最後,遊戲公司跟新浪微博分成,新浪能拿到的是三至六成不等。

但據一位要求匿名的遊戲公司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由於媒體出身,新浪微博做遊戲,花費了很長時間解決技術等問題。而新浪又缺乏遊戲的基因,獨立發展遊戲業務,對新浪微博來說壓力太大。

因此,新浪微博想要突圍,電商自然成為所剩不多的突破口。

商業化的賭注

據搜狐微博一位人士透露,新浪微博曾經請了百度的一個團隊來做商業化的開發,但效果並不理想。

而新浪在電商上的嘗試兩年前就開始了。2011年,新浪買入電商網站麥考林19%股權,但效果不佳。麥考利2012財年淨營收同比下滑30.3%;淨虧2240萬美元。

2012年12月,新浪微博開始嘗試社會化電商模式,跟小米公司展開合作,首次試水手機銷售。首批商品5萬台小米2代手機5分14秒全部售罄,累計銷售額約一億元。超過130萬網友參與到此次手機銷售活動之中,這也是新浪微博試水社會化網購的首次嘗試。

小米手機公司副總裁黎萬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2013年6月份小米公司將和新浪微博再次發起這種社會化電商的合作。2012年的合作,新浪基本沒有要什麼分成。但未來新浪微博的社會化電商的盈利模式,肯定是建立在得到合理分成的基礎上。

「微博的電商嘗試,未來道路應該是精品團購。新浪的媒體屬性決定了新浪微博不能做大的電商平台。」黎萬強說。

新浪微博實際上面臨著一種兩難局面,既要商業化開發,又要保證用戶的良好體驗。上述新浪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新浪微博很擔心商業化把用戶趕跑。所以,同一條推廣信息只會對用戶展現一次,並隨信息流刷新而正常滾動。而且。新浪微博對用戶每天看到微博「粉絲通」的次數和頻率進行了限制。同一互動行為每個用戶每天最多只計費一次。

張鶴說,新浪微博活躍度下滑趨勢將阻礙其商業化道路。他提供的數據顯示,廣告正從PC遷移到手機上,七成的品牌商計劃增加對移動廣告市場的投放。

淘寶無線發佈的2012年度無線淘寶電子商務數據報告證實了移動互聯網到來的趨勢:2012年無線淘寶累計訪問用戶突破3億人。無線淘寶支付寶交易額同比增長600%,在大淘寶的支付寶交易額佔比從2011年的1.77%,增加到6.87%。

「但遺憾的是,移動廣告的下一個大機會是移動視頻,而不是社交媒體。」張鶴說。

而阿里巴巴入股之後,勢必要加速新浪微博的商業化開發步伐。而對本已開始走下坡路的新浪微博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規避「殺雞取卵」的惡果。

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之後,對用戶來說,第一個變化就是個人微博首頁的右側,開始有了一個叫做「熱門商品推薦」的頻道。點擊進入就是淘寶網的熱賣頻道。

在入股消息宣佈之前的4月17日,新浪聯合阿里巴巴已推出合作產品「櫥窗推薦」。當新浪用戶發佈含有淘寶單個商品的鏈接時,該下方會自動推薦同類型的兩張商品圖,並顯示「推廣」字樣。

多個微博用戶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簽訂協議後,他們莫名其妙地多了不少粉絲,大多是天貓和淘寶的產品推銷。新浪微博用戶「蘿蔔章」發微博抱怨說:阿里巴巴和新浪合作後,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新浪微博下面都是我經常買的貓糧廣告,我嘞個去!我想幹啥都被知道了。

而另一位新浪微博用戶「網智高勇」也發現,最近新浪給他推送煙斗廣告。而之前他確實在淘寶上搜索過煙斗產品。

其實這些正是大數據營銷的初級產品。可以預見,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之後,一旦雙方數據共享,類似的社會化電商嘗試會越來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43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4

很湊巧,《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經濟編輯Neil Irwin的新作「煉金術士:三位央行行長與一個硝煙瀰漫的世界」(The Alchemists: Three Central Bankers and a World on Fire)於今年清明節——4月4日面世。全書講述17世紀至今央行行長們怎樣對全球經濟施加巨大影響力,以及2007年以來他們如何將這種力量融入打擊全球金融危機的戰鬥中。

華爾街見聞在此與大家一道先睹為快,截取前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等歐洲領導人應對希臘債務危機後美國股市崩盤的故事,看看三天四晚的時間裡歐洲政經高層怎樣決策,相信也會有助於我們瞭解歐洲持續至今的經濟困境。


恰好是里斯本附近那座15世紀造的帕卡酒莊開始獻上晚餐之前,全場黑莓手機嗡嗡響成一片。規劃歐洲經濟發展道路的21名男女都低頭查看,一條讓他們震驚的消息就發生在2010年5月6日當晚。

在他們收到消息15分鐘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股市一瀉千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暴跌約1000點,部分美國企業巨頭的股票價值頃刻所剩無幾。後來大家知道那是場「閃電崩盤」,將它歸咎於一些不常見的技術原因。

可臨到危急之時,這樣的故障就閃現著一種別樣的危險信號。也是在6日,領導歐洲央行的管理委員會成員還否認他們所在地區的金融系統有任何風險,而那晚的崩盤看來不啻於對他們之前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公投,更準確地說,是對他們沒能做的給出評價。

那天下午,他們的首領、法國人讓-克洛德·特裡謝(Jean-Claude Trichet)在新聞發佈會上昭告世人,儘管當時席捲歐洲的危機已經令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歐洲國家是否有能力還債,歐洲央行的管理層仍然沒有太費心思商議動用自己無止境的資源,沒有熱議利用自身印鈔的力量抵禦那場危機。

眼見美國股市崩潰的新聞,21位歐洲央行的管理者心裡打起了鼓。我們能扛過去嗎?現在我們能做什麼?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後來的種種過往只是讓這場全球危機相關的頭條新聞增加了一個系列報導。

而事實上,2010年5月那四晚三天發生的事件對瞭解全球經濟為何仍處困境至關重要。

那72小時裡,三大西方央行領導人——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與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帶領下做出一系列決定。那些決策創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全球經濟環境,它們還可能對經濟產生更久遠的影響。

危機橫掃五大洲的五年間,這三位央行行長以一國總統和議會都可能永遠無法覆蓋的規模與聚集的速度做出應對。

他們常常協作,調動數萬億美元、英鎊或是歐元,總是竭力減少危機造成的傷害。他們犯下許多錯誤,有些失誤代價不小。但他們也避免了災難性的經濟崩潰,沒有讓前輩行長八十年前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災難重演。當年的經濟潰敗為納粹主義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給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上演搭建了舞台。

以下是根據幾十位相關人士的採訪和第一手文件及其他來源整理的內幕。這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央行行長們如何在緊要的轉折點力挽狂瀾。

5月6日晚 里斯本

再回過頭看看里斯本南面的帕卡酒莊發生了什麼。歐洲的領導者們繼續晚餐。隨身的通訊設備不時傳來新聞,讓他們沒法集中精神進餐。可是,對身前幾步之遙的葡萄牙政府高層官員及其配偶,這些領導者又不能直言相告。飯後,他們終於在酒莊的地下會議室暢所欲言。

歐元區陷入危機,投資者迅速失去信心,越來越不相信16個歐元區成員國之中有些國家會還得起貸款。

在那之前的週末,歐洲領導人與IMF公佈了協議,將以1100億歐元救助歐元區最困難的國家希臘。可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們斷定這還不夠,於是拋售希臘債券。那年年初,希臘還能在國債市場以5%左右的利率得到還款期10年的資金。到了5月6日,希臘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升至可以帶來毀滅性打擊的7.6%。

幾乎是5月6日一天時間裡,收益率躥升如此之高。投資者那天對希臘政府失去了信心。他們一旦不再相信,就盡快拋售希臘國債。

恐慌情緒迅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愛爾蘭與葡萄牙成為下一個戰場,接著戰火燒到了西班牙與意大利。其中意西兩國人口合計1.07億人,經濟活動規模3.7萬億美元。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這兩國不僅是因為規模太大所以不能倒,也是由於太大,一旦倒下就無法救助。

市場上,交易者開始反向押注歐洲統一的理想。歐元區是歐洲人半個世紀來創造地區和平最切實的成就。而五十年後,交易者卻押注歐元區會分崩離析。歐元一路下跌,歐元對美元匯率由2009年底的1.50跌至2010年5月6日的1.25。

和金融危機常見的情形一樣,這先是市場心理轉變的問題,然後就自然而然演變為危機。如果這樣的市場崩潰持續下去,歐洲國家的借款成本繼續上升,這些國家的債券將難以在市面流通,將被迫離開市場。投資者們擔心的違約和歐元區瓦解將更有可能成為現實。那正是債券拋售自身引發的惡果。

也正如金融危機時常出現的,央行行長們為粉碎上述惡性循環挺身而出,調動他們綿綿不絕的能力,憑空創造資金。

5月6日那晚,在帕卡酒莊的地下會議室,有位行長就這樣站出來,為無所不能的歐洲央行提出了一條也許可以選擇的道路。

他說:「我們必須買政府債券。」

這人是時任德國央行行長阿克謝·韋伯(Axel A. Weber)。韋伯身材魁梧,一副日耳曼人的身板,一頭黑髮梳得溜光,看上去和美國經典電視劇《黑道家族》裡的黑幫頭子托尼·瑟普拉諾(Tony Soprano)有幾分相似。

他當時建議,歐洲央行以無限量供應的歐元投入金融市場,針對希臘和其他陷入融資困境的國家購買相關國債。韋伯這番話讓其他許多與會者都大吃一驚。他們吃驚不僅是因為建議本身,也是因為說這話的人來自德國央行。

在歐元區內部,韋伯和他領導的德國央行向來是傳統貨幣政策的堅定捍衛者。他們捍衛的觀點是,央行永遠都不能為政府融資,以防通脹抬頭。20世紀20年代初,一場政府疏於控制的通脹使國民的存款一文不值。這段經歷在德國人腦海留下深深的烙印。作為德國央行的主腦,韋伯責無旁貸要保證那樣的歷史再也不要重演。

而里斯本那個春日的夜晚,韋伯提出要再靈活點。他說,歐洲央行不會直接為成員國政府融資,只是要戰略性地干預市場,目的是避免不負責任的肆意投機行為拖跨歐元。韋伯辯稱,歐洲央行根本不會印鈔,可以在干預債券市場的同時吸收與購買債券規模等額的資金,讓它們離開銀行系統,減少通脹的風險。

特裡謝知道,如果讓韋伯加入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決策,以干預市場抵禦危機的道路就會更好走。韋伯看來是最有可能接替特裡謝執掌歐洲央行的人選。他代表歐洲最大經濟體,擁有成為管理委員會強權人物的才智。

散會後,大家各自就寢。

或許,當韋伯第二天醒來時,沐浴在5月7日那個週五清冷的晨光中,他會重新合計下自己前一晚提出的一種學術上的理論方式。又或許,他會意識到,如果自己支持歐洲央行購買成員國主權債券,就會腹背受敵,要面對德國媒體和德國央行內部多少炮轟。也或許,上世紀20年代惡性通脹時期主持德國央行的行長哈文斯坦恩(Rudolf von Havenstein)的魂靈那一晚附上了韋伯的身。

無論怎樣,第二天上午,韋伯還是改變了想法。他不是固執己見的人。

在從里斯本飛到法蘭克福的三小時時間裡,韋伯在飛機上寫了一封電郵,郵件說:

如果成員國政府沒有絕對承諾給予另一成員財務方面的支持,歐洲央行就購買這些政府的債券,最終歐洲央行將要為歐洲的金融健康負責。希臘實質上已經無力還債,歐洲央行的貸款也不會扭轉乾坤。更何況,購買債券本身就違反了歐洲央行最初成立時締結的公約。

韋伯還說,如果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投票結果否決了他的觀點,仍要購買債券,他希望將他的反對立場公之於眾。如果特裡謝不這麼做,他本人會親自向世人公佈。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在飛機降落法蘭克福的時候,韋伯按下了電郵的「發送」鍵。

其他22位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這下都知道,如果他們將購買債券做為拯救歐洲的戰略,要這樣行動,就得付出讓歐洲央行內部深陷分裂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0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5

5月6日 華盛頓

當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採取了豐富多樣的經濟外交策略。

他常推出一套計劃日程,然後在會議期間不停地利用電話收集信息,對比紀錄,設法說服交談對象應該怎樣做或者怎樣說。蓋特納的這種作風在5月6日那個週四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天清早7點半,蓋特納就到了位於華盛頓特區賓夕法尼亞大街的辦公室。接下來15小時裡,他參加了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在華盛頓舉行的聽證會,並在會上作證,還到辦公室隔壁的白宮去了三次,出席了一次高級職員會議,兩次與奧巴馬總統會談,還至少接聽了26次電話,與多位美國政界人士和白宮助理溝通,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記者通話,當然也和全球央行的老朋友們通氣。入主財政部以前,蓋特納曾經領導美聯儲下屬紐約聯儲,成為那個精英圈子最有影響力的成員。5月6日那天,他和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英國央行行長金都曾交談,也和特裡謝談了兩次。

蓋特納向歐洲人傳達的訊息簡單又一致:形勢越來越糟。到歐洲央行出手制止事態失控的時候了。

不僅蓋特納與伯南克在向歐洲同仁的決策施加國際壓力。同一天,英國國民走進投票站,可能用選票讓工黨讓出佔據13年的執政黨寶座。

不過,英國保守黨並沒有贏得當天議會選舉的絕對多數。為了主持大局,保守黨需要與贏得選票23%的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此後的協商都圍繞著一位經濟學家的話進行。他就是默文·金。

金認為,即使國內失業率高達近8%,英國也應該為解決財務問題立即開始削減巨大的預算赤字。那之前幾個月裡,他已經成為這種觀點越來越重要的支持者。

他將風險管理視為舉足輕重的環節:如果未能發現英國有減少赤字的方式,投資者可能拒不接受英鎊和英國政府債券。隨著大選臨近,金對英國財政政策狀況的批評越來越顯眼,令許多工黨黨員感到他在利用自己身為英國央行行長的權力授人以柄,讓反對工黨的選民佔了上風。保守黨人也毫不掩飾地引用金的言論打擊對手。

開始商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條件時,自由民主黨對財政緊縮的疑心更重,保守黨更偏愛迅速削減赤字,金已經做好準備提供推動緊縮的彈藥了。參與兩黨談判的一位自由民主黨代表大衛·羅斯稱,赤字「是我們談論時揮之不去的幽靈。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國央行行長準備向我們簡要介紹他對英國風險的看法。」

所以,在那個決定性的週末到來以前,非但歐洲,英美兩國經濟的未來也都懸於一線。

5月7日 布魯塞爾

一切如韋伯在飛回法蘭克福期間寫的那封緊要郵件所料,5月7日週五,特裡謝前往布魯塞爾,與歐洲各國政府領導人在歐盟理事會總部尤斯圖斯·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大樓七樓會晤。踏上這棟水泥混合玻璃打造的巨型歐洲統一紀念碑,特裡謝此行的使命是說服各國領袖,讓他們相信,之前那週末給予希臘的救助還不夠。

到會的許多歐洲國家總理與總統似乎沒有瞭解本地區的風險發展到何種地步。特裡謝向他們展示了一幅圖表,顯示出數日內歐洲國家債券拋售速度加快。「你們有些人的行為非常不合適,讓自己的國家出現了不堪打擊的弱點,」特裡謝對他們說,「鑑於給歐洲帶來的後果,現在歐洲央行呼籲要大家負起責任。」

特裡謝考慮的責任是:成立一種可靠的保險,它得到歐洲各國政府共同支持,這些國家將集體行動,保證沒有哪個成員國會無力還款。那天深夜的里斯本會議之後,特裡謝相信擁有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的足夠選票支持,可以啟動購買債券。但這不會是解決歐洲困境的長久方法。他需要讓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可能性成為有力的誘餌,如果成員國果斷行動,這樣的誘餌就可以作為他們行動的獎勵。

同時,特裡謝不想明示歐洲央行有多大可能購買債券。畢竟,對這家獨立的央行來說,它的所作所為不過都是做出自認為最佳的決策,並非與當選官員協商的部分結果。所以,布魯塞爾的這場討論就成為歐洲央行的演練,它暗示了一種不可能言明的讓步條件。

「我們會看到自己要做什麼,」特裡謝說這話時,圖表在他身後的顯示屏上若隱若現,「但我們不可能對你們、對自己負責。我們需要你們的行動,絕對需要你們響應。」

演示過程中,特裡謝的話音越來越響亮,顯得更有活力。那天的晚飯是蘆筍配大比目魚。在享用這頓美餐以前,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已經津津有味地聆聽了特裡謝演講,瞭解了他要表達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