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四香港爆發中 小型股股災,晚上淡友則在美股突擊,恐慌情緒極速升級。面對這種環境,可能是跟隨大隊斬倉離場,更大可能是索性不聞不問,一心守秩待兔,等待市場復好。 形 勢愈亂,走勢愈有參考價值,自己相信,5月底前會有大反彈,而江西銅(358)則會是這一浪的明星股。理由十分簡單,外滙市場已見回穩,別處淡友班師回 朝,股市平淡倉的日子也不會遠,而在周四周五一片混亂之中,銅價在中國需求推動之下,率先企穩兼且大幅反攻,可以完全蓋過基金斬倉套現帶來的負面影響,一 旦氣氛稍好,升勢肯定更凌厲。 上述概念,和馬場中閱讀賽績的模式十分相似,周三的賽事受天雨影響,令場地及跑法兩種偏差都同時擴大,部份賽 果和事前預期有甚大出入。因為賽事主要由臨場形勢主宰,而不是優勝劣敗,面對難以預測的結果,退避是正路行動決定。 臨場不賭,放一天假是合 理,但這一晚的賽事當中,會隱藏不少敗於形勢,實際上卻有出色表現的馬匹,例如走不利場地仍輸得近。有大部份人看賽績,主要仍是只看名次及時間,因此這些 假輸的馬匹,下次再出時值博率應該會不俗。 無論是股市及馬場,大部份參與者的弊病是看淡不夠細緻,太快停止思考。表面上跟隨大勢行動賺錢是 不必十分用腦,但這種買熱門行為,回報率其實偏低,要捕捉轉角位及實力冷門,惟有跟市場情緒抽離,用心研究實質表現。 文:黃國英 豐 盛融資董事 電郵:[email protected] |
|
||||||
今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曾蔭權用了不少篇幅,談論到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出現分化對立的氣氛。 較早前,自由黨前主席田北俊在報章撰文,指出近年社會出現一股「仇商」情緒,特區政府應負上很大責任。筆者同意政府有責任,但原因卻不是政府沒有做好扶貧工作。 筆者亦認同曾特首的言論,香港人並不仇富、也不仇商。社會出現仇商情緒,主要是針對一些不公義、不公平的營商手法。然而,政府沒有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而讓少數財團及地產商巧取豪奪,予取予攜,實在亦難辭其咎。 97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委託消費者委員會向六個缺乏競爭的行業進行研究,以及提出建議加強市場競爭。這六個行業包括地產、銀行、電訊、廣播、超市及家用燃料市場。1996年,消委會完成各項研究,並且提交總結報告,建議政府制定公平競爭法。 除了上述六個行業外,一些學者及市民發覺到電力市場、貨櫃碼頭及燃油市場同樣缺乏有效競爭,壟斷的情況十分嚴重,建議政府開放市場或加強規管。 97回歸後,特區政府只願意開放由英資操控的電訊市場,以及逐步撤銷銀行業的利率協議。由外資操控的燃油市場,政府則透過更改油站競投制度,引入新經營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煤氣公司。 至於由本地華資富豪操控的行業,特區政府卻沒有推出過任何政策,試圖打破市場被壟斷和操控的局面。結果地產、廣播、超市、家用燃氣、電力及貨櫃碼頭等行業,繼續由華資財團壟斷,小市民及中小企任由宰割,缺乏真正的選擇。
更令人氣憤的,就是回歸後幾次經濟大波動,小投資者及小市民損失慘重,但幾個大財團和地產商卻依然可以賺個盆滿滿。97回歸後地產泡沫爆破,樓價暴瀉,小業主損失慘重,數以十萬計的家庭成為負資產一族。但特區政府卻動用千億元入市托高藍籌股(包括眾多華資財團的的上市公司)股價,一面停止賣地和出售居屋,一面容許地產商巧立名目,大量增建樓面面積去圖利,令樓宇供應量大增,樓價跌個不停。 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小股民損失慘重,但一眾華資財團的科網公司,包括電盈、TOM.com、新意網、路訊通及長江生命,卻能夠成功上市,從股民身上取去數以百億元的資金。 2001年,政府全面撤銷利率協議,大銀行為了維持盈利,一面削減分行、調低存款息率及增加收費,一面向市民銷售大量有毒的迷你債券去圖利。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觸發全球金融海嘯,數以萬計的小市民因購買迷債而損失慘重。還有電盈私有化,中信泰富炒澳元,恒地天匯撻訂事件,政府執法部門遲遲才介入調查,調查至今仍未有進展。 從回歸前至今,曾蔭權先後出任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及特首等職位,對市場上種種不公義及不公平的營商手法應該十分清楚。過去10年,政府以提供環保設施、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為由,不經公開拍賣方式向地產商送上過千億元樓面面積。 自2001年起,筆者便不斷指出「發水樓」的問題。個別「專欄作家」為地產商辯護,指出政府給予數,地產商為股東利益又怎能不盡數?一些高舉自由市場競爭的人,更說地產商爭取政府數,也是競爭的行為! 現時800人的選委會中,相信有近一半,甚至超過一半的人,直接和間接代表大財團和地產商的利益。倘若曾特首的任期不是只餘下年多,相信他也不會突然醒覺,為「發水樓」的不義行為感到氣憤。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031&time=2011-03-25&cl=115&page=all
前面是一個十字路口,你不清楚該選哪邊,只知道原地踏步和悶頭向前都是行不通的,無論向左還是向右,開發商們必須有所選擇了。
一些市場人士將這種危機和王石、任志強最近淡出前台相聯繫,這未免有些牽強。王、任二人的遊學、退休早有計劃,並非因當前的市場形勢而定。但結 論其實是「歪打正著」,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確實即將過去。
![]() |
隨著限購和信貸的收緊,開發商「打著高爾夫賺錢」的好日子已然成為歷 史。圖為冷清的「2011武漢房地產春季第一展」。孫新明/東方IC |
隨著限購和信貸的收緊,開發商「打著高爾夫賺錢」的好日子已然成為歷史。而隨著2011年1000萬套、今後五年3600萬套保障房的入市,先 不論其是否能真正轉化為有效供應,商品房的市場空間無疑將被大幅擠壓。
一些人質疑,保障房真能落地嗎?就算落地,相關的進入、退出機制尚待完善,或許將出現供應和需求的錯位,導致保障房空置率提高的狀況。但從中央 到地方,目前所有信息都顯示著保障房「大干快上」的局面,從2010年4月到現在,幻想逐漸破滅,沒有人再懷疑政府的決心,更沒有人敢賭這只是「一場虛 驚」。
失去「護身符」
與此前任何一次調控不同,此次以深化「限購令」為核心的「新國八條」,徹底撲滅了開發商之前僅有的一絲樂觀,悲觀和極度悲觀情緒在市場蔓延,即 便有人聲稱保持「謹慎樂觀」,但業務轉型的急迫性已難以掩飾。
新「國八條」後,限購被當作主要工具。政府完全瞭解限購副作用,仍將其全面推廣,凸顯出調控的強勢與決心;但在土地財政等體制問題尚未涉及的情 況下,地產調控的難度不言自明。
「限購令」的威力可以想見,且何時退出仍不得而知(參見本刊2011年第8期「限購龍捲風」)。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在該公司3月21日的業績 發佈會上表示,「我相信宏觀調控顯現出的效果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反覆,對行業、對開發商的品牌及操作能力、執行能力、財務安全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可能會看 到行業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信貸也被政府牢牢壓住,除了提高二套房首付、三套房停貸以外,銀行對開發商的開發貸也呈趨緊之勢。國家開發銀行一位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 露,部分銀行確已有計劃停止對開發商提供開發貸,「一家此前被四大行追逐的大型房企,最近貸款四處碰壁,最後在國開行得到幾個億的貸款,非常高興」。
政府部門也在多種場合暗示,開發商們需要「自尋出路」。一位民營上市房地產公司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過去國家大搞城市化,需要開發商 給政府捧場,而實際上地方政府也在其中大撈好處;而現在,房價飆升、二三線城市房地產泡沫等等罪名歸咎於開發商頭上 ,「以前在桌子下面的交易,政府現在要把它擺到檯面上講,為了給政府正名,開發商必然成箭靶子。」
除了上述心理和實際層面的壓力,保障房計劃的公佈,一方面擠壓了商品房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撕下了房地產行業拉動內需、拉動產業鏈、拉動GDP的這一張張「護身符」。
一位接近決策層的智囊機構人士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關於房地產有三個威脅論,即房地產是經濟引擎,打擊地產市場,經濟增速會放緩,銀行 會被套牢,老百姓變成負資產。
然而,現在銀行風險被認為是可以量化的,調控打擊的主要是最後進場的富裕人群。至於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則可以通過2011年1000萬套保障 房、今後五年3600萬套保障房,來彌補商品房市場開工量縮減的缺口。
上述種種信息,都傳達了相同方向的結論,房地產「只要能蓋出來就絕對不愁賣」的黃金時代即將終結,開發商也來到了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
做不做保障房?
現在擺在開發商面前的一條路,是大規模參與保障房建設。但一些開發商坦言,做保障房項目是做公益,並不賺錢。想要市場化的開發商大規模介入保障 房,首先需要解決「賺錢」的問題。
此前,多數知名房地產公司都做過少量保障房項目,多數是配建,即政府在土地出讓時規定開發商必須配建一定比例保障房。但實際情況證明,配建路子 走不通,也不可能大規模推廣,因為保障房捆綁土地出讓,開發商是不得已而為之,房子的質量、戶型、結構能否過關都是問題。
龍湖集團曾在北京市通州區開發了一個保障房項目——大方居,吳亞軍表示,大方居這個項目不僅不賺錢,還是虧本的,2009年公司上市前只好把這 一塊放在了虧損撥備。
萬科和龍湖面臨相同的問題。萬科高管在業績推介會上表示,「萬科非常願意做保障性住房,而且賺1元錢就夠了——如果不賺錢的話對不起股東,而如 果賺錢的話就沒有了『道德的血液』。因此政府給我們地和錢,我們幫忙建,賺1元錢都行。」
萬科提到的「政府給地和錢」,實際上就是開發商不墊資的代建模式。萬科認為,這對於開發商是最好的方式,成本可控;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其實也有 其他不可控因素。「有個地方,領導視察後給業主名單晚了六個月,因此導致我們積壓了六個月的庫存。公租房更可怕,誰來收租金?物業誰來管?還有可能出現腐 敗的問題,因此萬科儘可能離得遠一些。」萬科高管表示。
這些問題凸顯了開發商介入保障房建設的困境。上述國開行內部人士認為,「開發商參與保障房,就是走代建路子,應給開發商留出一部分利潤。不應引 入社會資本和金融工具,因為它們都要追逐回報。對於保障房建設,切勿將政府責任與盈利相混淆。」他認為,保障房的建設、融資、分配應有一整套制度規範。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也認為,保障房真正的難題不在建或資金,難在管理,「如何准入、退出、審核、管理、分配?能不能讓有限的公租房資 源真正落實在需要的人身上?相關制度建設很重要。在政府提供一定貼息、優惠、免稅等優惠條件下,央企、國企應大規模參與,分擔社會責任。」
對於市場化的開發商和民營企業來說,代建也是最易被接受的模式。綠城集團近日成立北方代建公司,希望大規模介入保障房,據綠城集團執行總經理、 代建公司總經理曹舟南透露,綠城此前在青島建設的一個保障房項目,不但沒虧損,反而賺了1億多元。
曹舟南並沒有詳細介紹青島項目的運營模式,但他透露,目前保障房的利潤總體非常低,只有建安成本的3%-5%,地方政府的做法也千差萬別。政府 雖下達了大量保障房任務,但相關制度的設計不夠完善,例如與開發商的合作模式、付款方式、投資主體等都有待明確和細化。
目前,中國的公用事業項目融資及其路徑選擇,有BOT、TOT、PPP三種基本模式,也有基於此演變出來的變異模式,地方政府在引入社會資本參 與保障房建設時,也脫不開這三種。
BOT,即「建造-運營-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通過特許權協議,授權外商或私營商進行項目(主要 是基礎設施)的融資、設計、建造、經營和維護,在規定的特許期內向該項目使用者收取費用,由此回收項目的投資、經營和維護等成本,並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 期滿後將項目移交回政府。
TOT是在BOT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即「移交-運營-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 將建設好的項目的一定期限的產權和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投資人,由其進行運營管理;投資人在一個約定時間內通過經營收回全部投資和得到合理回報,並在合約期 滿之後,再交回給政府部門或原單位的一種融資方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即公私協作的模式,指政府與民營資本合理分擔項目的各種風險,並通過合同等 工具對風險進行管理。
目前,上述幾種方式在保障房建設領域都有嘗試和運用,但地方政府的做法並不統一,甚至在同一個城市不同項目,對待不同開發商的方法也不相同,沒 有統一標準可循。因此,不少開發商提出,政府應該有明確的參加保障房建設的條件,並做好統一的制度設計。
尋找新大陸
與半年前對做商業地產「遮遮掩掩」、不願談「轉型」二字不同,現在開發商已經陸續公開宣佈介入商業地產,旅遊地產、養老地產等新鮮的業態也成為 轉型的方向。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稱,目前,確實有部分開發商考慮轉型到商業地產、旅遊地產方面的開發,但這種轉型是要時間的,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才能 從土地的購買、隊伍的建設等方面完成真正的轉型。
實際情況確實如此。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採訪中獲知,開發商如果現在才開始做商業地產,已經在戰略上落後了。在最近召開的2010年業績發佈會 上,招商地產、金地集團等正式宣佈做商業地產的傳統住宅開發商,實際上都已在至少兩年前開始調研、論證、試水。
3月18日,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多次明確表示,商業地產是金地今後重點發展的方向。凌克稱,為了發展商業地產,金地在國內外聘 請了最優秀的人才進入金地,組成一個很好的管理團隊,「今後金地將會大力投資,爭取未來五年裡在全國投資20個綜合體,使商業資產總額達到600億元,再 創一個今天的金地集團。」
3月12日,招商地產宣佈將全資子公司深圳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分立為存續公司和新派生公司——深圳招商商置投資有限公司。招商地產董事長林少斌 3月21日向媒體表示,分拆商業地產業務,正是希望未來能加大商業地產的投資比重。但他也坦承,商業地產不好做,因為無論是對土地選址、資金投放、設計水 準要求都很高。
商業地產的操作難度遠遠大於住宅項目。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做商業地產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和人,目前不少開發 商做商業地產投資、購買商舖,主要看好的是土地增值,而不是租金回報。
目前,商業地產的投資總額只佔整個房地產投資總額的很小一部分,有較大市場潛力。據王永平介紹,2009年商業地產投資額5500億元,佔房地 產總投資的15%,近年來增長較穩定。
此外,相對於住宅,旅遊和商業不但沒有受到調控,反而是國家鼓勵的產業。3月22日,世茂房地產董事長許榮茂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十二五」規 劃寫得很清楚,重點發展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傳統產業大部分要淘汰,一些類似來料加工的勞動力職業,或者回報很低、風險很大的企業,要改進。「所以,我們 的投資也會做相應調整。以往我們的銷售主要靠住宅,現在會多涉及商業、旅遊,這就是對服務業發展的最好體現。」許榮茂說。
世茂副主席兼執行董事許世壇稱,「現在住宅受到的衝擊比較大,但高科技產業、旅遊、商業不但沒受到影響,反而市場佔有率、銷售情況非常好。旅遊 地產的市場潛力很大,所以我們非常看好旅遊地產產業,也希望能將該產業獨立上市。」
而養老地產是更為新鮮的業態,險資已先於開發商大舉進入,但模式基本以「圈地」為主,相關研究配套進展寥寥。戴德梁行投資部助理董事曹建向財新 《新世紀》記者表示,日本和美國的養老社區,真正做到了以「養老」為主,而目前中國市場上投資的養老社區,基本上是以「地產」為主,根本達不到國外養老社 區的條件,並且選址距離城市很遠。
真正的養老地產由於前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等特點,使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平安集團新聞發言人盛瑞生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養老地產確實 不好做,模式還在探討中,目前險資可做的只有高端敬老院,還不知能否做養老社區。」
業界人士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如果交易量持續保持低位,大型開發商自身的資金鏈能夠維持最多6—8個月,相較於積極開拓新市場的大型 開發商,中小開發商面臨的考驗將非常嚴峻。這也是各家在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傳遞出來的共同信號。
2011-12-22 NM
我投資中國,而不是經濟一團糟的西方國家,何必擔心?我用已知的事實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不會盲從瑞信、西門子的分析報告;我只買我知道的,按照個人投資哲學行事,一旦偏離,容易犯錯,例如思捷。
財爺言之過早
放 眼中國,出口放緩,但內需受到的衝擊有限。官方打擊投機活動及過度借貸的決心依舊堅定。如果你認定這是壞事,難道全民一窩蜂參與炒賣,妄想以小博大,才算 好事?看看西方,她們的愚昧是多麼令人髮指!你是否希望中國步她們後塵?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提到要重點發展多個行業,只要它們增長理想,利率將保持高企,新 職位會增多,工資亦有望上升,但幅度會比現時的一成五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要放寬壓抑香港樓市的一番言論,蠢得交關。如果壓抑有用的話,過去二十八年,香港樓價就不會飆升三十倍。自一九八三年以來,歷任政府夾 份推高樓價,造就巨型的樓市泡沫,引致息口長時間低企;而礙於港元跟美元掛鈎,港府的貨幣政策亦與經濟形勢背道而馳。樓價高昂,港元貶值,是我們今天嘗到 的惡果。曾司長首要任務是解決樓市泡沫,處理香港經濟背後的「虛火」,而不是自作聰明,藥石亂投。 新鴻基地產早前減價賣樓,對其或者有利,但一眾過去五個月合共花了二十三億港元買樓的業主,卻遭殃。他們從其他發展商買回來的物業,所付出的樓價有多高? 新地股價較其每股資產淨值折讓四成,不無啟示吧?
中國無限好
如果有人想把中國當前經濟形勢跟○七年次按風暴前美、歐 經濟局面混為一談,簡直是妙想天開!不要忘記,在中國,資產價格過去四年實際下跌了七成五,全國只有一成人口擁有物業,遠低於西方社會的七成。我不認為上 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樓市有泡沫,即使有,都不代表中國其他一百個城市同樣出現泡沫。事實上,這些地方的樓價只及香港、澳洲、英國的十分之一。淡友們想找 泡沫的話,最好另覓他方。 ○七年次按風暴前,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充斥市場,大部分獲評級機構評為3個A級別,投機情況前所未見。按揭資產被重新包裝成一張張按揭證券,賣給西方投資 者。他們亦買入形同廢紙的票據,其只不過是西方銀行家「合成」出來的產品。相反,中國沒有這種情況。我看不見有投資者過度槓桿、有機構依賴巨額借貸。過 去,我曾指出過行業中的害群之馬,但整體上,我覺得中國企業無虞。事實上,他們已透過發債,把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 我亦見不到政府有缺水,銀行又如何?截至今年九月三十日,壞賬已充分得到撥備,金磚四國不良貸款的比率下降。存款增長比貸款快,服務收費成為銀行一大收入 來源。那麼,她們能有多糟糕?我不想妄下判斷,不如你告訴我吧!切記,不管唱好唱壞,都毋須理會,自行判斷,你的未來會更好!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創始人,2003年大學畢業,先後在雅虎、360圈工作,2010年7月開始做外匯分析網站。
創業項目是一個通過語義數據分析模型,收集股市資訊,提供股市交易建議的手機應用。
Show
Project
項目描述
股票雷達通過掃瞄機構報告、財經資訊網站、論壇、博客、微博上面的相關資訊,通過語義分析建立模型,預測股市漲跌。
打開股票雷達,選擇一支股票,可以看到過去一小時、一天內,互聯網上與這條股票相關的言論,其中看漲和看跌的百分比是多少。
用戶可以用股票雷達訂製關注某支股票;也可以參考股票達人每日推薦股票;股票雷達還從網絡上收集分享過買股交易的用戶,用月收益率和預測準確率排名,列出表單共其他用戶參考。
Innovation
創新之處
通過數據模型收集和分析網絡上看漲看跌的信息,用來分析股市漲跌是股票雷達的創新之處。
股票雷達的分析基於一個語義分析模型,簡單說,比如機器先抓到一句話:「某支股票一定會漲,這話鬼才信,誰買誰傻瓜。」通過語義判斷這句話的觀點和情緒強烈程度,給它賦值,再把網絡上儘可能多的觀點收集起來,做出一個情緒曲線,再計算出一個漲跌預測。
User
用戶
2011年10月正式推出產品,目前下載量超過200萬。
Team
團隊
目前團隊有10個人左右,主要是馮月在360圈和雅虎的同?事。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
通過付費增值服務獲得收入。除了目前基本的功能外,還可以推出高級分析工具,比如給出每支股票最佳買入點、賣出點分析;或者推出中長線股票的投資建議。
Idea from
這個主意來自
從360圈社區離開後,馮月考慮了很多行業,覺得數字醫療和金融還有藍海,最後選定了金融行業。因為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跟搜索和大數據分析相關,當時社
會化媒體也比較流行,有國外的學術機構發佈過一些Twitter信息:可以準確預測股市走勢的報告。也有些公司開始利用社交信息做投資,馮月就萌生了做一
款量化股票分析軟件的想法。2010年7月,他先做了一個叫天天漲的外匯資訊分析網站,2011年10月推出股票雷達。
Market Potention
市場機會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達讓用戶越來越習慣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一些學術機構也越來越認同社會言論對股市的影響力,目前為止,股票雷達還是國內唯一將情緒量化來分析股市漲跌的工具。
Question
Q1:你就覺得情緒量化分析工具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傳統常見的股票分析方法是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兩種,情緒量化分析是比較新的行業。中國現在有1億個股票賬戶,這些都是股票雷達的目標用戶,而金融類用戶每個用戶購買金融增值服務的平均花費也在逐步增加,所以我對這個市場還比較樂?觀。
Q2:你覺得哪些公司會是你的競爭對手?
目前為止,國內做情緒量化分析的還只有我們一家,但我知道一些模仿的創業公司已經在做了,國內的風氣就是這樣,「微創新」流行,競爭對手可能來自新創業公司,也可能是現在金融市場裡的參與者,或者是對這個市場有興趣的互聯網大公司。
Q3:你打算如何應對可能面對的競爭?
盡快做大。也在進行下一輪融資,希望更快地獲得更多用戶。跟傳統的金融人相比,我們是一個年輕有互聯網背景的團隊,傳統的金融人用慣了基本面和技術面
分析,可能不太能接受我們這個方法論。對那些新公司來講,我們在搜索數據和模型分析方面都有優勢,每天都會在完善,精準度和用戶體驗方面都會有自己的心
得,這是我們的優勢。
Last Shot
Big Trouble
麻煩問題
如何證明一項創新技術的實用價值。對於傳統的金融行業參與者,比如那些入市時間很久,這麼多年所學的不是基本面就是技術面分析,這些人就比較難接受情
緒量化分析的方法論。所以我們先從移動客戶端產品入手,因為我覺得這些人會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對社會化媒體時代,言論對生活的影響也比較能認?同。
Ask Mentor
最後一問
希望向營銷推廣方面的牛人請教一下,像股票雷達這樣,對一個行業來說是新方法論的產品,怎麼給自己定義更容易被人理解,怎麼去向老股民推廣。
CBN Note
CBN質疑
雖然社會化媒體中用戶表達出的情緒會影響到股市走向的觀點越來越多,比如國際學術網站arXiv.org刊登過一篇研究報告,稱Twitter中人們
情緒穩定的水平能夠提前2天到6天預測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走向,並且準確度達到87.6%,但新的方法論依然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另外情緒量化分析模型中參
數的任何微小不同,都會導致結果不同,所以股票雷達想要在市場上站住腳,除了要證明這種方法論有效之外,還需要證明自己的模型是最好用?的。
2013-01-28 TCW | ||
一位鄰居從美國回來,匆匆停台,我們只能約喝夜茶。晚上九點,敲敲她們家的門,我端了一盤水果,另一位鄰居琇慧則帶來精神糧食她的新書《與自己合作》。自己,為何還要跟自己合作?多耐人尋味的書名,我與主人不約而同的喜歡。琇慧是心理諮商師。她說,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線,明白自己情緒之由來,並且選擇處理方式,與他人的關係自然合作順暢。 以前,我常搭他們的便車下山,短短的車上時間能很快談得很深。如果她不是心理諮商師,必定是優秀的記者。她是一位很棒的傾聽者,在很短的時間就能讓對談的人放下心防,贏得信任。言語不多,但總能有關鍵性的提問,跨過浮面而洞悉人性深處。 她在書裡談到情緒星座的概念,她說,人際歷程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過程,諮商師在處理個案問題的核心情緒,進行一步步探索時,一組相關的情緒會一一湧現。譬如當事人憤怒,這是表面情緒,抽絲剝繭後會探索出其原始感受是悲傷。因為悲傷的感受對當事人有威脅性,而被壓抑在憤怒的背後,而未必自知。當原始的悲傷被喚起,伴隨的羞恥感也會被喚起,憤怒、悲傷與羞恥感這一系列的情緒就是一組情緒星座。 在陽光和煦的冬日早晨,我閱讀她的書思考著台灣人集體的情緒。此刻的台灣社會,充滿怨氣。究竟,伴隨著怨氣的原始感受是什麼?這組情緒星座是什麼?台灣人是良善,台灣人的素質很高,但在媒體上的呈現卻是憤怒。我理解,現在的台灣不如過去欣欣向榮,人們失望與失落,但撇除經濟議題,靜下心感受我們所擁有的,這裡真是美好的地方。比起歐洲的高物價,我們取得目前生活條件的代價並不高。我到歐洲旅行,經常是一杯可樂、一個漢堡都買不下手。別說歐洲,現在到上海與北京出差,餐廳的用膳也都讓人卻步。這裡雖不是桃花源,但住得安心。我們可以挑剔、不滿,也能選擇看她的美好,由內而外,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心情與生命也會改觀。《與自己合作》一書提到:「現實生活中,夢似乎遙遠又易碎,被潑冷水、現實與理想出現斷層,這其中很大的阻力,恐怕是自己小看一小步的不同……」 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當年說了一句話:「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作者引用這句話,我借花獻佛給所有讀者:「我的一小步,是啟動改變的一大步」。嶄新的一年,讓我們試著如此對待自己與周遭。(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
本週以後,巴西股市所融得的資金預計將高達106億美元,創下該國歷史上上半年的最高紀錄,而這一切都要看銀行家們能否成功的打造今年全球市場上第二大IPO。
巴西最大的水泥製造商Votorantim Cimentos將在週三上市,募集高達49億美元資金。全球都非常關注這單上市的結果,因為其將體現投資者對於新興市場的態度。
根據全球數據處理公司Dealogic,如果上市成功達成目標,那麼這家從Votorantim Cimentos企業集團中分拆出的主體就將幫助巴西打破2007年上半年100億美元的融資紀錄。
然而,過去幾週裡由美聯儲縮減流動性擔憂而引起的全球風險資產拋售潮,可能會讓這家家族企業集團推遲上市計劃。
瑞信拉丁美洲證券負責人Marcelo Kayath表示:
「一個月以前,世界對於聯儲行動的看法與現在還很不同,認為其不會那麼快動手。」
自Votorantim上月底的路演以來,巴西股指大盤Bovespa下跌約10%,使市場中對該股的上市產生了一定負面情緒。
標普本月對巴西主權評級前景的下調以及幾乎每週出現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使情緒更加惡化。
Votorantim超過其全球競爭者的高估值也受到了質疑,其定價在16-19巴西里爾。
一位看過相關文件但尚未決定是否購買的買方人士表示:
「不僅僅由於巴西大盤Bovespa的下跌,而且該上市計劃明顯開價過高。」
儘管Votorantim的上市面臨困難,銀行家們依舊對巴西未來幾個月的IPO前景表示樂觀。
該國今年已經通過6單IPO融資66億美元,是去年巴西整年融資額的兩倍。但這依舊遠低於2007年上半年的33單IPO。
Kayath表示:
「IPO市場的復甦是真實的,隨著由中國帶領的大宗商品牛市走向尾聲,市場現在正在尋找大宗商品以外的其他投資。」
創下歷史新低的利率也促使巴西投資者購入股票,本地投資者的認購額佔了總認購額的一半。
投資銀行Itaú BBA總裁Jean-Marc Etlin認為,投資者們依舊挑剔,但會買入「可預測性高並且擁有良好現金流歷史的公司」。
今年巴西IPO絕大多數的份額來自於BB Seguridade,國有銀行Banco do Brasil的保險分支。該上市共融得114.8億巴西里爾,是將近六個月以來全球最大的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