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投資電商熱情恐難續:整體估值已下滑
http://news.imeigu.com/a/1329329780019.html
2011年資本市場對電子商務的投資賺足了資本眼球,但到了2012年,資本對電子商務的投資熱情恐難以持續。種種跡象表明,目前VC/PE(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電子商務領域的投資腳步正在放緩。
China 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指出,1月最為活躍的互聯網行業投資總額僅有6760萬美元,行業佔比6.5%,相比去年全年佔比明顯下降。從細分行業來看,電子商務投資5起,依然是互聯網投資主流,但從投資規模來看,其整體估值已明顯下滑。
51比購網總經理陳呂祥向《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表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可能將進入盤整期,預計電商市場會出現一定的結構調 整。但未來隨著網上零售交易總額佔比不斷攀升,預計仍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參與到電商投資中,一些創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可能依然會受到資本青睞。
錢袋寶執行董事孫江濤也認為,目前就投資而言,資本對於電子商務投資的最高溫時期已經過去。儘管2011年電子商務投資事件案例數及投資金額均創歷年新高,相關投資賺足資本眼球,但這種熱況在2012年恐怕難以持續。
清科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電商投資熱情明顯放緩,披露投資事件34起,佔全年披露93起投資案例的三分之一多,遠不及2011年上半年投資情 況。同時行業內部的無序競爭也在加劇,去年以來湧現出的淘寶商城事件、返利網和51比購網之爭、奢侈品電商裁員潮等都在考驗市場。
陳呂祥認為,二級市場IPO遇冷,加之行業內確實湧現出一些魚龍混雜的現象,未來資本對於電商的投資將更趨謹慎,投資將逐漸從跑馬圈地時代的瘋狂趨於理性。電商企業只依靠單一的盈利模式將岌岌可危,需要參與到用戶整個購買流程之中。
對於未來的投資熱點領域,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分析,2012年電子商務外包服務提供商、「輕」倉儲模式的電商企業(如票務類、婚慶類電子商務企業)、社交化電子商務企業及移動電子商務企業等模式的電子商務企業可能將不同程度地獲得資本的青睞。
孫江濤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電商的良性發展期還將持續很久,並不會因為投資熱情的降低而倒退或者萎縮。分析人士認為,VC/PE經過了1月 低谷之後,預計2月份投資規模將有所增長,如果一季度一些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IPO窗口得以重啟的話,投資活躍度也將有所反彈,不過相比2011年同期, 市場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轉變,謹慎的投資氛圍下,中國投資市場將難以重現當初的「火爆」景象。
成員國多反對 OPEC明年減產計劃恐難實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40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本周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的數位代表稱除了沙特阿拉伯以外的國家不太可能在11月的會議中同意減產。
周二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報道,OPEC秘書長Abdalla El-Badri稱,明年的原油產量配額可能每日削減50萬桶,調降至每日2950萬桶。該講話被視為OPEC減產信號,導致其後油價出現上漲。OPEC 3000萬桶/日的產量自2011年末以來從未下調過,今年11月成員國代表將開會討論此事。
但是周三數位OPEC代表稱,多數成員國將不願削減產量,相反,他們會保持或增加產量以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亞洲競爭十分激烈,很多原油出口商不得不降價銷售。
其中一位來自波斯灣核心產區的代表稱,“我懷疑”OPEC將通過減產決定,“誰會減產?尼日利亞、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他們都在增加產量。”
代表們認為,只有沙特阿拉伯可能獨自減產。
數據顯示,作為歐佩克頭號產油國,沙特8月份石油產量下降了40萬桶/日,因利比亞原油供應重新啟動。(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瘋狂債市短期存回調壓力 恐難改長期“債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381.html
瘋狂債市短期存回調壓力 恐難改長期“債牛”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1-04 22:28:00
“從近期利率債收益率回升便可看出,股市觸底反彈預期對於資金產生了一定分流幹擾,目前信用債違約風險可控,但短期或出現橫盤調整,不過在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長期將維持‘債牛’格局”。
近期,公司債發行量不斷擴容,信用利差收窄至近5年新低,“瘋狂的司債”一說不脛而走。其中,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境內發行的公司債激增,下一階段,公司債將何去何從?
11月3日,穆迪發布最新評估報告指出,“境內房地產債發行的擴容對於開發商具有正面信用影響,因為這將有助於降低公司平均借款成本、拓寬了融資渠道,同時改善流動性狀況,且潛在的長期信用風險可控。”今年1月至10月30日,經穆迪評級的境內房地產債發行總值達28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僅19億美元。
對於信用債整體而言,信達澳銀基金一位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近期利率債收益率回升便可看出,股市觸底反彈預期對於資金產生了一定分流幹擾,目前信用債違約風險可控,但短期或出現橫盤調整,不過在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長期將維持‘債牛’格局”。
房企公司債信用風險可控
此前房企公司債收益率急跌、發行放量使得市場對公司債的擔憂升級。
9月29日,萬科公告其發行的2015年第一期公司債經市場詢價後最終票面利率僅為3.50%,五年期期限,發行規模50億元人民幣。利率水平之低令市場震驚,其利甚至更低於在銀行間發行、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國開行金融債,且非常接近同期限國債。
值得註意的是,部分房企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收益率甚至遠遠低於此前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
今年6月15日,恒大地產(Evergrande)在境內以5.38%的利率發行五年期債券,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票面利率較之其在同年2月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12%)低了662個基點;今年10月16日,世茂房產第二期境內債券的發行總額為人民幣14億元,年期7年,票面年利率為4.15%,而其同年2月發行的同期限美元計價債券收益率高達8.38%。世茂評級為Ba2,展望穩定。
不過也有分析稱,萬科是中國信用最好的房地產公司之一,不僅本土評級機構中誠信評估給予了AAA債券評級,在海外融資中也獲得了標普、惠譽等機構給予的BBB+評級。穆迪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列出了部分受到關註的開發商的信用評級。其中,穆迪對萬科最新的評級為Baa1,展望穩定。
民生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李奇霖表示,房地產債信用風險可控主要有幾大原因。第一,大型房企的融資渠道通暢,房地產行業具有一定的壟斷色彩,地區大型房企享有議價能力,可以以基準利率甚至下浮利率從銀行獲得貸款,上市公司通過股權或債券直接融資的路徑通暢;第二,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表現良好,項目風險和銷售風險可控;第三,政策對房地產行業有支持,銀行加大房地產行業風險防範力度,在確保貸款分類風險準確的情況下,允許房地產開發貸款展期。
第四,房地產行業可以向下遊轉嫁成本壓力,鋼鐵、水泥等上遊價格競相下滑,房地產具有議價能力;第五,低息債務置換,降低財務費用,低成本公司債發行後,房地產公司可用於置換前期高成本債務,財務費用大量節省;第六,只要不出現房價坍塌的情景,房企資產變現能力遠強於傳統過剩的實體部門。
公司債短期或存回調壓力
此前,“債市是5000點的股市”一說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公司債,密集、大規模的發行甚至出現了“來不及審批”的現象。在瘋狂了三季度後,公司債也積累了一些調整壓力。
近期,中信建投債券分析師董暉指出,“債券從一季度一直牛到三季度,積累了一些調整的壓力,這部分資金很有可能出現短暫切換,這可能會對資產管理型機構的負債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流動性對公司債的投資價值帶來比較大的隱憂,而且從機構的需求來看,也逐漸從公司債轉向了一些相對長久期的金融債的配置,投資者可以適當地在市場上進行一些調倉的操作。”
對於房企公司債的潛在風險,穆迪在報告中指出,其在未來12~24個月中將面臨三大因素:監管政策不利變動、市場流動性惡化以及房地產需求轉弱。不過,穆迪並不認為上述風險將在未來12個月中升級。
穆迪助理副總裁、分析師劉致伶稱:“包括按揭貸款規定的放寬、降低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及購房人的貸款成本等有利政策推行,這將支持未來12個月的整體銷售,並有助於2015年第四季度合約銷售額繼續保持同比良性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具有外幣債務敞口的企業而言,人民幣貶值預期始終是一大風險因素,這可能會弱化房地產開發商信用記錄。穆迪表示,“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息支出以及外幣計價債務將會隨著人民幣貶值而上升,這可能會弱化公司償債能力以及財務指標。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多數接受評級的具有外債敞口的房地產開發商能夠經受約10%的人民幣貶值風險。”
近期,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分析師DominicSchnide表示,預計美元/人民幣將重新走高,對美元/人民幣的12個月目標價預測為6.6。
結構性“債牛”難改
不過,在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債牛”的故事或仍將持續。10月27日,央行也宣布進行100億7天逆回購操作,招標利率下調10bp至2.25%,進一步令回購利率下降。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就政策面和市場行情看,無論是降準直接補充銀行流動性,還是降息+逆回購利率下調,都旨在保證回購利率在低位,債券杠桿套息仍可行。
野村證券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盡管與當前市場相比,未來風險定價將會有所強化,但結構性“債牛”終止的可能性很小。“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的放貸能力減弱,債券融資需求將快速增長。在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的同時,一個更具深度和流動性的債券市場是必要的。”
報告指出,銀行的資金成本與債券需求也息息相關。資金成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存款利率(當前一年期存款目標利率從一年前的2.75%降至1.5%),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下行至4%左右),以及銀行間存款利率(在央行“雙降”之後不斷走低),上述三者都使得債券收益率存在進一步下行的空間。
野村也表示,未來公司債發行門檻將進一步減低。“隨著融資模式不斷從銀行貸款轉向發債融資,中國債券市場將加速擴張,並變得更具深度,尤其是公司債市場。2015年10月,Wind數據顯示,28%的10月新發行債券評級在AA+以上,這就意味著超1/3的公司債有望續發。”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為債市帶來新機遇。野村指出,當前中國債券市場體量約為400億美元,境外投資者僅占2.4%,然而這一比例在印度為5.7%,韓國為6.5%,泰國為18.6%,馬來西亞為18.6%,印尼為36.5%,可見中國機會巨大。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華為進軍筆記本,恐難在PC市場引吭高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5/153794.shtml
導讀 : 不管是小米還是華為,即便推出筆記本電腦產品,也很難在市場銷量上延續手機的輝煌,一切都是在鋪路罷了。
盡管官方尚未正式宣布,各方消息似乎落實了華為將在今年發布首款筆記本電腦的事實,時間也被定格在今年四月份。
和小米不同的是,華為的筆記本業務並未被灌輸性價比的概念,反倒是多個跡象表明華為把筆記本業務瞄向了高端商務市場。盡管華為在2015年重回國內手機市場銷量第一的寶座,可整個手機市場增長的疲軟已是不爭的事實。而PC業務能夠繼續手機市場的引吭高歌,成為華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嗎?
PC市場的故事已經十分有限
之所以有人看好華為和小米進軍筆記本市場,一個較為直接的理由就是PC市場的盤子足夠大,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可事實當真如此嗎?我們先來看一些PC市場的三個典型現狀。
1、全球PC市場出貨量持續下跌。從IDC的調查數據來看,去年Q4的全球PC出貨量又一次出現下滑,幅度達到10.6%,總量為7190萬部,再次創造歷史新低。而造成這一局面的說法普遍有兩個,一是PC替代品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平板等作為移動辦公設備,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PC銷量的下滑,可平板的銷量也在出現下滑,iPad在去年第三季度一度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差戰績;二是windows 10的免費升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PC市場的需求。而無論是哪個原因,都是PC銷量下跌的硬傷。
2、PC市場的格局趨於穩定。和黑馬頻出的手機市場不同,PC市場的格局相對穩定,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宏碁等盤踞windows市場已久,即便是Mac的銷量在近幾年持續上漲,仍舊未能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相比於智能手機趨低的市場門檻,PC似乎毫無門檻可言。PC出貨量的減少,意味著PC市場達到了某種程度的飽和,而各PC廠商卻不約而同的通過更新換代提高售價等方式,在銷量不漲甚至下降的情況下長久保持了企業的高利潤。也就是說,PC市場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競爭環境,雖然硬件上的門檻不斷縮小,新品牌的崛起卻難上加難。
3、PC市場面臨機遇卻競爭激烈。IDC副總裁Loren Loverde認為PC下一個更新換代潮會在2016年出現,商務領域對windows10的采納速率或將加速。這或許恰是小米和華為選擇此時進入PC市場的原因之一。不過,5大巨頭本就分食了PC的銷售渠道,蘋果的銷量日漸上漲,三星在今年的CES上表現出了再戰PC的野心,英特爾和微軟也積極推動新PC計劃,但其成員仍是PC市場現有的五個巨頭。有人猜測小米試圖用性價比攪局PC市場,華為則瞄向了高端商務市場,但經歷了手機市場的顛覆性改變,PC市場的既得利益者怎麽輕易言棄呢?PC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劍走偏鋒,華為進軍PC市場或只為“喝湯”
對於華為進軍PC市場的意圖,坊間已經有多個版本的傳聞。
一種說法是華為欲效仿蘋果一站式的終端體驗,從手機,手表,平板到個人電腦一應俱全。在華為目前的終端布局中,手機、平板、手表等產品已經涉及,唯獨缺少筆記本等相應的PC產品。但華為先天性缺少了蘋果的系統基因,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為很難補齊在各終端無縫連接上的短板。對於一個世界500強企業而言,這種說法顯得有些唐突。
另一種說法是華為一直在尋求硬件上的主導權。目前華為的雲計算服務在企業市場進展的速度很快,服務器,存儲,網絡和雲計算業務發展相對均衡。華為需要一款服務於企業市場的硬件產品,此前華為就曾發布過桌面雲系統,進軍PC也是順水推舟。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卻也有很多難以令人信服的地方。
在筆者看來,華為在一定時間內並不會想著在PC市場分一杯羹,將其打造成另一個業務增長點。PC在現階段或許只是華為的幌子,本質是“喝湯”而非“吃肉”。
首先,華為有意樹立品牌的高端形象。一個積極的信號是,目前華為手機的主打旗艦仍是Mate系列,華為Mate系列的平板也銷量不錯,至少在蘋果、三星、華碩等品牌銷量持續拉低的情況下,華為卻在平板市場實現了高速增長。推出針對高端商務市場的MateBook筆記本對Mate品牌的高端市場布局有著錦上添花的作用。相比於蘋果的一站式體驗,三星Galaxy系列的成功似乎更值得華為效仿。華為面向消費者的主營業務仍是手機和平板,通過筆記本產品的發布拉升品牌形象,進而提高手機和平板的品牌溢價,似乎比依靠PC盈利更有價值。
其次,PC和平板二合一的趨勢。單從銷量來看,華為已然成為平板市場的四強之一,和聯想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但平板市場的衰弱已是大勢所趨。蘋果出人意料的發布了12英寸的iPad Pro,微軟Surface Book也是好評不斷,PC和平板的二合一已是大勢所趨。和其他平板巨頭不同的是,華為在PC業務上的布局幾乎為零。從另一個層面說,華為急需一款PC產品進行供應鏈磨合、渠道開拓、人才培養和品牌積累,當然也是在技術上做一些鋪墊。不管PC的最終未來如何,華為都需要賭上一把,相同的是,小米也看到了這一點。
不管是小米還是華為,即便推出筆記本電腦產品,也很難在市場銷量上延續手機的輝煌,一切都是在鋪路罷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lte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拋棄中國高鐵解決資金難題?美國西部快線的算盤恐難如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101.html
6月9日,美國西部快線公司(XpressWest)發布公告稱,正式終止與中國鐵路國際(美國)有限公司(下稱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為建造美國高速客運鐵路而組建合資公司的一切活動。
西部快線前身為沙漠快線,是拉斯維加斯賭場酒店聯合體公司馬奈爾(Marnell Corrao Associates)公司策劃的一個鐵路項目。該公司在2011年獲準建設和運營這條長度為370公里的高鐵線路。規劃中的這條高鐵走向沿著美國15號州際公路,從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通過加利福尼亞州勝利谷(Victorville)直達離洛杉磯100公里的帕姆代爾(Palmdale)。
作為私營公司,西部快線公司去年9月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簽約成立合資公司修建高鐵,本來預定今年9月開工。建成後去拉斯維加斯的遊客可以從帕姆代爾上車坐高鐵去旅行。等到2029年由加州政府資助的加州高鐵建成之後,遊客更可以直接從洛杉磯坐高鐵經過帕姆代爾去拉斯維加斯。
西部快線稱,終止與中方合作關系的決定,主要是基於中鐵國際美國公司不能及時履行其相關義務所致的困境,以及在推進項目過程中中方無法獲取必要授權所面臨的挑戰等原因。該公司將繼續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和合作方式,以推動這一鐵路項目。
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接受新華社采訪表示,西部快線公司在談判進行中發表這樣的聲明是倉促和不負責任的,中鐵總誓將不遺余力地捍衛自己的利益。該公司還表示,西部快線單方面宣布這個消息違反了雙方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明文規定,沒有另一方的批準,一方不得單方面發布相關信息。
西部快線在聲明中表示,“這一項目最大的阻礙來自於美國聯邦政府規定高速列車必須在美國制造,該要求是制約美國高鐵融資的一個主要障礙。本公司一直期待聯邦政府準許從具備十多年高鐵安全經驗的國家進口機車。”
並非必要的“購買美國產品”條款
到截稿時為止,西部快線一直沒有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詢問。在西部快線的網站上,中文版和英文版本對“購買美國產品法案”相關條款的解釋存在差異。
西部快線的中文版在介紹列車時稱,“西部快線公司認識到購買列車與遵循聯邦購買美國產品的有關要求構成了挑戰,因為從技術層面上講,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與聯邦有關政策不相符。”
而英文版本則表示“從技術層面上講,‘購買美國產品法’並不適用於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

俗稱的“購買美國產品法”,是1983年通過的“地面交通援助法案”(Surface Transportation Assistance Act)。該法案不僅授權通過燃油附加稅等方式籌措聯邦交通基金,還對聯邦基金資助美國道路橋梁等等交通工程提出了非關稅壁壘限制。
根據美國交通部網站的介紹,“購買美國產品法”適用的前提條件是該項目是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財政資金所資助,如果項目沒有遵守“購買美國產品法”(或州一級的“本地化”采購要求),則該項目將失去獲得聯邦(或州)的相應撥款的機會。
所有美國政府資金資助的交通工程都需要100%購買美國生產的鋼鐵和其他材料和零件。為了保證法案能夠與生產全球化的現實接軌,該法案有一些豁免條件。如果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會造成整個工程成本上升超過25%,就可以豁免。如果產品能夠在美國(或者本州)總裝,並且美國制造的零件按照價值計算的比例超過60%,該產品也可以得到豁免。
贏得波士頓地鐵車輛訂單後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9月開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建立生產基地,以滿足該州政府資助的購買項目中“購買美國產品法”的豁免條款。
中國中車在芝加哥地鐵訂單後也已開始籌劃在芝加哥南郊設廠。據芝加哥地鐵介紹,中車將投資4000萬美元設廠,並提供近200個就業機會。69%的零件將在美國國內生產以滿足豁免條件。美國地鐵和火車的大供應商川崎重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紐約設廠生產,如今已經相當美國化。
盡管西部快線在終止與中方合作的聲明上表達對“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無奈和憤慨,好像是遇上了合同免責的“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其英文網站上稱“作為私營項目,西部快線自願選擇遵循‘購買美國產品法’。”
商業運作挑戰大
既然是個私營項目,為什麽西部快線要自願選擇遵循一個本與之不相幹的“購買美國產品法”,還把這個不相幹的法律作為項目的最大挑戰?看一下西部快線的歷史就知道,該項目的資金籌措是非常困難的。
西部快線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投入資本只有1億美元。西部快線估算全長370公里的高鐵耗資55億美元,即使這個估算最終沒有嚴重超支,其他的配套開支也不需要,目前的資金缺口也是相當的大。
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建設高鐵的成本為每公里1億~1.25 億元人民幣(約合1525萬-1900萬美元),而美國加州高鐵的建設成本(不包括土地、機車車輛和建設期利息)甚至高達每公里5200萬美元,是中國的3倍多。西部快線的55億美元的開支,已經少於世行對中國高鐵成本的估算。
西部快線歷史上就試圖得到美國聯邦貸款來解決巨額資金缺口。早在2010年3月,西部快線聲稱他們可以得到私人投資建成整個高鐵,但是依舊希望通過聯邦鐵路維修和提高資助項目取得聯邦貸款。2011年10月,該高鐵項目宣布有條件開始進行,“只要總額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批下來”。當時據說有高鐵項目吸引到了14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即使這14億美元私人投資都是股權投資而不是貸款,相對於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整個高鐵項目的金融杠桿也是很高的。
時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現任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和參議員賽森斯(Jeff Sessions)給當時的美國交通部長拉胡德(Ray LaHood)寫信 ,堅決反對把納稅人的錢投入這樣高風險的項目中去。
2013年7月,聯邦貸款審批被無限期凍結,高鐵項目無疾而終。當時美國政府反對的臺面上的理由就是西部快線無法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不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西部快線就將被美國政府堂而皇之地拒絕給予資金支持;但即使滿足了,美國政府也未必能慷慨解囊。
盈利前景不容樂觀
西部快線聲稱建成後來回高鐵票價為平均為89美元,足以支付運營和資本開支。只是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網上隨便一查都能找到幾家不同航空公司出售的含稅80美元左右的來回機票,貴的也沒超過200美元來回。
相比之下,西部快線的票價不見得有優勢,而且西部快線的高鐵終點站還在洛杉磯外100公里處。當初西部快線發現在城市近郊修建高鐵,因為土地征用、噪音控制等造成的成本太高,把終點站選在了帕姆代爾而不是洛杉磯。況且,從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走高速公路也就4個小時,如果人多自己開車,人少坐汽車票價單程基本上為15到25美元,優惠時段票價低到5美元一張。
雖然比高鐵慢了一個小時,但是汽車的價格優勢明顯,而且也是直達,不需要在帕姆代爾停下來換乘。
根據西部快線的前景預測,該高鐵建成後每年的客流量將達到500萬人次。相對於拉斯維加斯旅遊局公布的每年4000萬的遊客訪問量,有多少是從洛杉磯過來的雖然不清楚,但是,500萬人次的高鐵客流已經不算保守或者說相當激進了。
鑒於美國4億不到的人口,拉斯維加斯每年4000萬的訪客量的增長空間也有限。即使西部快線的願景都實現了,一年的票務收入也不會超過5億美元。

(資料來源:美國中情局,數據截至2014年)
根據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的財務報表,美國唯一的準高速鐵路,也是美國人流最多的鐵路——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東北走廊線上的高鐵列車阿塞拉(Acela)快車,在2014年載客量僅為354萬人次,票務收入為5.85億美元,其中75%的收入被用於電力和人員工資等等運營開支,剩下的1.5億收入還不足以滿足維修和更新現有的鐵軌的資本支出。還本付息更是美鐵不敢想象的事情。
阿塞拉快車已經是美鐵少數幾條票務收入可以滿足日常運營開支的路線了。東北走廊線上的普通車2014年載客808萬人次,票務收入6億美元卻還不能應付運營開支。
奧巴馬曾經試圖分配590億美元聯邦預算給交通方面,用於建設高鐵,以改善提高美國的基礎設施。但是在2012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贏得不少州的執政權後,評估了項目盈利前景,紛紛將聯邦資助資金退回,不願意背上這類一直需要燒錢的項目。目前美國只有加州高鐵項目真正啟動。
好消息是,據新華社報道,加州高鐵局新聞部門表示:“有關西部快線的新聞對加州高鐵項目沒有任何影響。”截至目前,中鐵方面是加州高鐵唯一提交了包括設計、軌道建設、機車、通訊信號等主體部分一攬子建設方案的意向參與方。
上半年電影票房增速放緩 業內預計600億目標恐難實現
商務部7月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文化娛樂消費繼續保持景氣狀態。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累計達到246億元,同比上漲21%。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突破600億元的願景恐難實現,優質電影內容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紛紛發力內容端,助力行業成長。
全年600億票房難度較大
需要提到的是,由於去年票房創出紀錄,以及今年一季度票房的火爆,使得公眾對於今年我國電影票房市場的預期也極高,不少權威機構及人士均預計今年將 突破600億票房。但從上半年的“成績單”來看,246億元的票房尚未不及600億元的一半,因此,全年600億元票房預測是否能夠達到也成為懸念。
文化、科技領域知名投資人曹海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國內440億元的票房,也是幾部大片如《捉妖記》、《大聖歸來》等貢獻的票房,已 經突破了歷史高點。之所以預期今年突破600億元,是按照前幾年增速來推算的。但目前來看,今年要達到600億元的票房,難度是比較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 增長是有約束性的,要持續增長一是靠項目的數量,二是靠項目的深度。從如今的中國電影來看,每年賣座的也就20部、30部,其余大部分僅僅是曇花一現。
“我們可以看到,《美人魚》之後,一些本來期待值較高的電影,如《夢想合夥人》和《魔宮魅影》等也沒有太好的表現。這是因為影視產業從前期籌備到後期發行,都需要時間,《美人魚》也做了幾年時間。”
對於我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的時期是否已經過去,曹海濤表示,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從2009年到現在已經有7年時間了,未來幾年文化創意產業不會一 直呈現出黃金增長。電影市場的發展空間也是有過程,有天花板,一旦過度追求數量,在質量方面就會出現問題,現在很多片子都賣不出去,發不出去。因此,反而 積累是一個好事。”
加快內容端建設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大量資本湧入,大量影視公司不斷出現。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電影產業優質內容以及人才缺乏,公司數量增加進一步攤薄人 才。要解決電影產業“內容荒”應多角度入手,培養專業人才、發掘優質內容IP、引入先進技術。同時也需要相關政策對於規範行業發展,加大影視版權保護力度 等。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相繼發力內容端建設。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對記者表示,公司計劃在9月份開啟一項新人培養計劃,包括導演、演員的培養。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則表示,公司擁有產量、品質穩定的簽約導演團隊,不斷拓展更多的內容生產源;通過多種渠道拓展投資合作模式,在“內容供給”端不斷蓄力,聚合更多優秀人才和企業。
7月18日,由華誼兄弟投資的公司參與發起“聚本匯”青年編劇優秀劇本選拔大賽,旨在挖掘優秀編劇人才、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影視作品、培養優質內容IP。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
兩個月暴跌20% 再破40美元的油價恐難止跌
早在今年6月初,國際油價已經攀升至52美元/桶的全年高位,一掃此前“20美元區間”的陰霾。然而,在此後的兩個月間,國際油價又悄然開啟了一撥洶湧的跌勢——美國西德州輕質原油(WTI)三個多月來首次跌破$40/桶,錄得4月下旬以來新低。
“上月歐佩克(OPEC)調查顯示石油產量達紀錄高點,原油供應過剩的擔憂隨之加重,WTI周一擴大跌幅。另外,有數據顯示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數7月增加44個,報於兩年多來最大月增幅,這都使得油價承壓。”嘉盛集團分析師James Ch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截至北京時間8月2日17:00記者發稿前,WTI報40.06美元/桶,布倫特報42.23美元/桶。東證期貨預計,由於油價供求再平衡受阻,WTI 未來將下行至 35 美元/桶,布倫特對 WTI 價差均值為 1 美元/桶。


供應過剩格局未改
眼下,影響油價的無疑有兩大主要原因——供需面和頁巖油沖擊。就頁巖油革命而言,其今年勢頭暫緩,而原油供過於求的格局仍然是主導油價下行的關鍵。
“產能過剩格局未改,而且原油過剩進一步蔓延至成品油,導致油價進一步下挫。”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對記者稱。
截至目前,油價已經持續下挫近10個交易日。周一(8月1日),原油期貨價格繼續重挫,美國中質原油和布倫特原油主力合約分別跌破40美元/桶和42美元/桶整數大關,錄得4月下旬以來新低,8月2日仍不斷下挫。
據某月度調查顯示,7月OPEC成員國的原油產量很可能創下了最近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市場有關供應過剩的擔憂情緒進一步加強。原油和煉油產品庫存都繼續保持過剩狀態,從而導致油價承壓。
據國際能源署(IEA)公布的最新估測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中全球原油供應量較需求量高出了20萬桶/日。“就近期而言,市場參與者將密切關註定於8月10日公布的月度原油市場報告。盡管全球原油供應一度中斷,但OPEC的產量仍有所增長。” 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副首席交易官朱文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其實,上一輪油價反彈並非因為原油供過於求的格局有所好轉,而是因為一些突發事件。金曉對記者表示,上半年產生諸多供給中斷因素刺激油價反彈,如 Kirkuk-Ceyhan 管道被蓄意破壞、北海油田檢修、科威特石油工人罷工、尼日利亞的 NDA襲擊油氣基礎設施、利比亞Harrigen港出口被封鎖和加拿大森林大火。此外,美國原油產量持續下降。供給端出現明顯收縮的同時,亞太地區和美國的原油進口需求在年初呈現較高的增長。因此, 市場看到了再平衡的希望,這一預期也是油價2月以來反彈最核心的動力。然而,當前這一動力似乎已經消退。
油價跌勢恐將持續
至此,各界最為關心的便是——國際油價的暴跌是否仍將持續?
“原油本身具有風險資產屬性,當前市場情緒仍然疲弱,避險情緒高企,因此近期看淡後期油價走勢。”銀天下交易員對記者稱。
從供給側而言,金曉表示,盡管 1 季度油價出現 2003 年以來的低位,但是油企所披露的一季度產量大多高於目標,不少企業還上調了 2016 全年的產量目標。由此反映出北美原油產量,尤其是美國原油產量未必會如 EIA 所預計的出現斷崖式下降。
此外,2016 年油企加速申請破產保護,重組方案無一例外均是債轉股,債轉股會使得原本債務纏身的企業輕裝上陣,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從需求側而言,今年前 4 個月,無論是亞太地區還是美國,原油進口需求均十分強勁。“然而進口需求強勁的背後並非是自身消費能力的提升,進口的高增速難以貫穿全年。”金曉稱,綜上所述,供給中斷因素多難以持續,而原油的進口高增速難以貫穿全年。
因此,再平衡受阻或將導致油價2月以來的反彈在 6 月底行將結束,“預計WTI將下行至35美元/桶,布倫特對WTI價差均值為1美元/桶。然而,我們也看到價格驅動的再平衡是市場必然要走的方向,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油價的震蕩中樞可能上移,而且對供給中斷的反應也更為敏感。”金曉稱。
就短期走勢來看,WTI重要界限水平200天均線也位於40美元/桶價位附近,“尤其目前該均線跟40美元/桶相交。若油價跌破40美元/桶和200天均線後繼續走低,下一重要下行目標位於關鍵支撐38美元/桶和34美元/桶。”James Chen表示。
武漢再推樓市限貸 價格調控恐難達預期
被指領漲全球的武漢房價會因一紙限貸令而迅速降溫嗎?
8月31日,武漢市重啟限貸政策,全市10個主城區的二套房首付從9月1日起提高至40%;有兩套房以上或兩套房貸均未結清的,則暫停發放貸款。這是該市8月18日打擊捂盤惜售之後,再次出手調控。至此,武漢成為繼合肥、南京、蘇州、廈門之後又一個收緊樓市政策的城市,也是該市繼2014年9月24日全面取消執行三年半的樓市限購政策以來,首次重啟房地產調控政策,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光谷房價領漲全球
今年以來,武漢已連續誕生19個地王。進入7月後,武漢單價地王的樓面地價已突破2萬元歷史性大關。
而熱門片區光谷板塊的關山大道片區,更是被媒體稱作“房價像坐上火箭,半年狂飆156%,瞬間站上了全球第一的位置”。據稱,該片區今年2月份的均價為9021元/平方米,僅僅過去半年時間,均價已漲至23093元/平方米。
就連過去的邊緣板塊江夏區亦加入到地王混戰中來。8月23日,廟山普安村一地塊遭遇多輪競拍,最終以422%的高溢價率、7299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成為江夏區新地王。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武漢新建商品房環比上漲2.2%,居全國第七,樣本均價首次突破萬元,達1.02萬元/平方米。
截至8月29日,2016年武漢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9.97萬套,逼近2015年全年22.4萬套的成交量,2016年武漢新房成交量第6次刷新成交紀錄幾無懸念。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獲悉,今年來,武漢商品住宅量價齊升與住宅用地供應量收緊有一定關系。根據2016年武漢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武漢今年住宅用地供應總量為15952畝,為近5年來的最低值。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分析稱,2009年起武漢大規模推進二環內城中村改造,到2014年基本結束,進入舊城改造階段,拆遷難度大,土地供應量自然就少了,以至於每一宗熱門優質地塊,尤其是住宅用地一經推出,就遭眾房企圍搶。
武漢連續多年成為全國住房銷冠,市場庫存降至歷史新低,去化周期不到6個月,房價上漲動力強勁,也是推高地價預期的重要因素。

限貸政策難撼漲價根基
在地王頻出、去化周期降至6個月的雙重刺激下,武漢近期頻頻出現“日光盤”“排隊買房”甚至兜售買房資格等非理性購房行為。在此背景下,重啟限貸、限購等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樓市收緊政策自然箭在弦上。
8月中旬以來,武漢將成下一個限購城市的傳聞便不絕於耳。8月31日上午,一份關於調整武漢市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文件在業內傳開。晚間,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和湖北銀監局下發關於加強住房信貸政策管理的通知。
通知稱,經湖北省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審議通過,從今日(2016年9月1日)起將調整武漢市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其中,對在武漢市擁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為40%。對在武漢市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或還有1套住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為40%。對在武漢市擁有2套以上住房且有2套住房貸款未結清的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繼續暫停發放相應購房貸款。
此外,對通知實施日之前已簽訂認購書且交付定金,或已交付首付款,未正式網簽合同的居民家庭購房行為,如能提供認購書及定金電子進賬單原件,或能提供首付款電子進賬單原件,則最低首付款比例仍按原規定執行。
重啟限貸政策能讓武漢過熱的樓市降溫嗎?世邦魏理仕華中區董事總經理伍嘉樂認為,受此輪政策調整影響,武漢住宅成交量短期內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地王的價格帶動作用和整體市場的上揚態勢不會受到根本性影響。總體而言,成交量的放緩及住宅價格上升的趨穩將會是本次調控帶來的主要變化。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武漢相關部門沒有選擇殺傷力更大的限購,且首付由三成提高到四成,也弱於其他城市提高至六成的力度,呵護心態可見一斑。
更有別於以往的是,在北上廣深回流群體及省內購房比例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本次調控沒有對外來購房群體出臺任何額外附加條件,等同於本地家庭,亦可繼續提升武漢的投資置業吸引力和人口集聚能力。
李國政認為,綜合當前武漢的金融、土地、市場供需情況看,調控新政對促進市場釋放供應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價格調控效果恐怕很難達到相關部門的預期。“因為在預售價格監管沒有放開的情況下,在土地價格飆升的持續刺激下,企業惜售行為不會得到根除,供需矛盾短時間無法得到根本緩解,市場需求依然較大,價格上漲壓力依舊很大,後續可能還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才能真正實現供需平衡的穩定發展。”李國政說。
*ST股花樣保殼 炒作預期恐難奏效
一年一度的保殼大戲再度上演。面對連虧三年就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保殼成為目前*ST上市公司燃眉之急,除以往賣資產、重組、政府補貼等套路,今年緊跟熱點增加了賣房這一捷徑,上演起了花樣百出的“保命”大戲。
按照往年慣例,在上市公司為保殼忙碌之時,投資者也逐步押註*ST股的脫帽摘星行情。“以前大家的邏輯多是炒預期,但今年的邏輯可能改成炒兌現。”在上海磐安投資總經理邱曉剛看來,在監管層嚴控炒作的政策背景下,原來一只*ST股成功重組帶起一波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花樣保殼
再過近3個月的時間,2016財年便將走向終點。這對於已經連續兩年虧損的披星戴帽上市公司來說,保殼成為一件棘手之事。在資產出售、財政補貼、大股東支援、資產重組等套路依舊成為上市公司救命稻草的同時,賣房保殼也成為一大捷徑,為“保命”可謂是玩出了花樣。
wind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5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共有58家,其中41家2016年中報業績仍為虧損狀態,再到目前正在預告的三季度業績,上述41家公司中有8家已預告三季度仍處虧損狀態,這意味著未來的近3個月將面臨保殼壓力。
不過,上述數據也意味著目前已有上市公司打響保殼大戰。根據wind數據,17家中報業績扭虧的*ST上市公司中,目前有8家仍預計三季度為盈利狀態;上述41家中則已有3家預計三季度凈利潤為正數。
在今年*ST上市公司的保殼花樣中,要數賣房最熱門。9月20日,*ST寧通B一紙賣房公告引發市場熱議,該公司擬出售兩套北京學區房,估價2272.62萬元。該公司今年上半年虧損2110.91萬元,若將上述房產成功出售,那麽該公司保殼成功概率將增加。*ST人樂和*ST亞星也分別貼出賣房“布告”,其中前者擬以4.36億元出售長沙市一套房產,後者則擬以3352.23 萬元出售上海、廣州等地6處閑置房產。近日,*ST珠江則是出售酒店股權的同時,將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212號的三棟別墅房產,後者掛牌價為3500萬元。
按照原有的老套路來看,剝離不良資產則為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ST宇順目前的燃眉之急便是甩掉手上的“燙山芋”尋求自保,從今年5月底開始,該公司就走上了出售資產的道路,標的為全資子公司深圳市雅視科技有限公司股權(下稱“雅視科技”),在無果之後轉為通過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出售。自8月30日開始至9月29日,期間*ST宇順經歷四次公開掛牌轉讓,價格由2.35億元降至1.2億元,縮水近5成,但仍舊為找到合適的意向受讓方,目前該公司仍舊在尋找交易對方中。
為保殼,*ST山煤竟以7元的價格轉讓7家虧損全資子公司,以減少大額虧損。此外,*ST景谷、*ST釩鈦也紛紛發布了出售資產的公告。但出售資產終究是權宜之計,部分上市公司則通過資產重組來尋求新生,如*ST興化、*ST生物、*ST中企等命懸一線的上市公司均在籌劃重組事宜。
料前三季度仍虧損的*ST興化,目前的救命稻草便在於等待證監會正式核準的重大資產重組。行業產能過剩成為*ST興化連續兩年虧損的主因,為扭轉乾坤,該公司去年開始便開始籌劃重組事宜,並於今年6月份調整方案,擬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延長集團、陜鼓集團持有的陜西延長石油興化化工有限公司100%股權。該公司曾表示,若本次交易完成,上市公司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規模將大幅提高,公司將由硝酸銨主營業務轉變為煤化工產品主營業務,有利於扭轉上市公司連續虧損局面。
除了自身花大力氣“保命”之外,部分上市公司則寄希望於補貼來“續命”。對於主營不濟的公司來說,政府補貼通常有“雪中送炭”的功效。此外,“拼爹”對處於退市邊緣的*ST上市公司也是一個優勢。一般這種情況下,大股東總會想出一些法子如資產置換、輸送利潤等手段來輔佐上市公司扭虧為盈。
難掀炒作預期潮
*ST公司保殼大戰開打,市場對於*ST保殼的炒作也應聲而起。篩選*ST股中預期較強的個股,分散資金投入,是每年這時候部分投資者的慣有操作。
Wind數據顯示,ST概念指數板塊自8月以來持續活躍,截至10月12日收盤漲幅為13.6%,同期上證指數僅有2.9%的漲幅。
“市場普遍是看中*ST股的重組預期,但是這類公司重組的成本壓力比較大,資產條件和財務狀況等普遍不佳,所以成功率上得打一個問號,保殼成功之後的業績情況也不一定樂觀。”上海凱石益正資產投資總監仇彥英稱。
記者便註意到,2013年靠轉讓林木成功保殼的*ST景谷,摘帽次年即又陷入虧損,3年後的如今再次面臨退市風險。公司9月19日的公告顯示,*ST景谷為了保殼故技重施,擬對外轉讓部分自有活立木存貨資產。
保殼複保殼,業績頻頻遊走在退市邊緣,但多數上市公司保殼的意願依然十分頑強。“IPO排隊很長,大多數*ST公司保殼的動力是很充足的。因為一旦退市之後,再要重組就會更難辦了。”邱曉剛認為,*ST公司保殼成功的概率應該不小。
無獨有偶,仇彥英也表示,*ST公司中國有企業不少,這類公司若受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保殼成功的概率或會提高。“但是如果是單純基於重組成功的預期去炒作,風險還是比較大。”
“以前大家的邏輯多是炒預期,但今年的邏輯可能改成炒兌現。”邱曉剛表示,在監管層嚴控炒作的政策背景下,原來一只*ST股成功重組帶起一波ST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年初以來,針對並購重組的監管不斷收緊。2016年9月9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發布實施。“史上最嚴”借殼新規發力之下,多起並購重組生變。與此同時,滬深交易所也將並購重組作為從嚴監管的重點之一。
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證所已將並購重組預案等信息披露納入事後重點監管的範疇,對“忽悠式”、“雙高(高估值、高承諾)”類重組以及規避借殼類重組加大問詢力度。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6月17日《辦法》公開征求意見以來,目前*ST生物、*ST建峰、*ST宏盛、*ST南電A、*ST東晶、*ST珠江、*ST釩鈦、*ST濟柴等多家公司都收到了交易所的重組問詢函。*ST公司重組轉型風險、標的估值情況、標的財務情況、重組資金來源、交易安排等成為交易所問詢的重點事項。
“過往基於預期炒作的邏輯今年行不通,基於確定性去布局會比較合理。對於那些保殼概率非常高,甚至已經開始運作了的*ST股,可以把它當成一只純粹的白馬股,爭取能夠提前埋伏。”邱曉剛建議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