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最大PC市場,中國成了各家NB品牌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儘管聯想穩坐龍頭,但去年表現突出的華碩也緊追在後,端看華碩的中國市場操盤手 曾鏘聲,如何再衝高華碩在中國的市占率。 撰文‧賴筱凡 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五光十色的絢爛燈光四射,舞台上歌手張惠妹唱得賣力,倒是被拱上台的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顯得有些肢體僵硬。不過,這就是他,相較於華 碩董事長施崇棠總把笑容堆滿臉,與華碩執行長沈振來的靦腆,即使是熱鬧的尾牙,曾鏘聲仍板著臉,這位「不笑將軍」,卻是華碩橫掃全球最大市場的關鍵人物。 不像施崇棠、沈振來常活躍於媒體版面上,曾鏘聲即使被定位為「華碩三J」(因施崇棠、曾鏘聲、沈振來的英文名字皆以J為開頭),卻鮮少在公開場合見到他。 然而,華碩在二○一一年能有突出表現,曾鏘聲的貢獻,絕對是要記上一大筆。 近來多數NB品牌急欲插旗遠在萬里之外的森巴國度—— 巴西,作一個開拓的美夢,相對之下,流血競爭的中國,就是勇者求生存的殘酷市場。 不炒短線 讓通路經營不只是買賣 根據市調機構IDC指出,中國取代了美國,悄悄成為全球最大PC市場,單單一季NB出貨量就近一八五○萬台。第一大,也代表第一難攻,中國NB市場向來被 聯想把持,外國品牌要衝高市占率不易,就連宏碁大動作購併大陸品牌方正,也不見其在大陸有顯著進展,只有台灣的華碩,能夠高調宣示它們在中國市占率衝上一 四.六%,硬是擠下戴爾,成為中國第二大NB品牌,一二年還要再往上衝。華碩中國亮眼成績單背後的重要推手,就是曾鏘聲。 攤開去年NB產業成績單,成長最多的品牌,無疑是出貨量年增二三%的聯想,但同樣出貨暴衝的,還有華碩,以年增率二○.五%,擠進全球前五大品牌,大陸市 場更交出市占率一四.六%的亮麗成績單,連主機板卡市占率都創新高。 華碩開拓中國市場多年,在惠普、戴爾等大廠相繼插旗,加上聯想的地主優勢,其他NB品牌想在中國闖出好成績,難度不小。「中國這個市場很特別,它不是你拚 命塞、拚命推,就賣得動的。」談起中國市場,曾鏘聲有感而發地說。 中國市場的經營之道之所以特別,一來是在地性、民族性強,二來是通路系統龐雜,這些都是人的問題!外表嚴肅的曾鏘聲,卻是心思細密的「讀心高手」,讀懂各 種人的心,是他在中國生存的最佳利器。 「很多NB品牌開拓新市場,馬上就找過去曾合作的國際大型通路商,但後續如何深耕當地,就是很大的問題。」跟在曾鏘聲身邊多年的業務大將透露,「但華碩在 中國的作法不一樣,我們不找國外大型通路,而是直接到當地去找地頭蛇。」華碩打出的旗幟,就是要與通路商一起成長,「我們拿人家一斤,至少要還人家十六 兩,所以,客戶的庫存也要當成自己的。」能在第一時間掌握通路的庫存狀況,連客戶的客戶的庫存數量,華碩都要瞭若指掌,這就是華碩比在地企業還貼心的地 方。 為了與客戶溝通無礙,「我們不希望讓通路商覺得,雙邊只是買賣關係,華碩要追求的是『共好』。」這位業務主管說,曾鏘聲帶業務團隊,最重視就是理念,因為 客戶經營必須長期,與通路做生意也要理念相同。 打團體戰 曾鏘聲磨出中國一級戰將 讀懂通路的心後,再來,必須了解中國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更是重要關鍵。曾鏘聲以中國首購族為例,第一次買NB的人,考慮的首要因素不是價格,而是功能齊 全,「首購族為了先求有,full function(功能齊全)很重要,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他細心地分析指出。 有別於外界常以為一、二級城市的消費者,追求功能好、又時尚的NB,三、四級城市消費者則偏好低價NB來區分,曾鏘聲倒覺得這樣的劃分法,實在太粗略。為 了清楚了解中國市場消費者的特性,華碩更組織一支研究團隊深入各大城市調查,「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光是十三億人口的一%,就有一千三百萬人。」他必須 以更扎實的方法掌握中國消費者的心。 除了讀懂客戶的心,曾鏘聲更用心打造一個專攻中國市場的團隊,成為華碩市占大成長的祕密武器。華碩大將一字排開,不論是枱面上活躍的全球業務副總裁陳彥 政、掌管主機板業務副總裁的許祐嘉,或是負責開拓商用市場的副總裁林宗樑,幾乎清一色是曾鏘聲帶出來的人。 他們有的是一出社會就跟著曾鏘聲跑業務,有的是相繼加入華碩,但清一色的特點就是年輕,都不超過五十歲。再來就是多有在中國市場著墨過。跟在曾鏘聲身邊多 年的主管說,他們現在經營中國通路的理念,多數都承襲自曾鏘聲。 華碩向來有師傅帶徒弟的不成文文化,曾鏘聲很清楚,一個人的力量絕對不夠,建立一個團隊才是重要的。然而,他對員工的管理,又不過度干涉,給足他們犯錯空 間,所以曾鏘聲形容,帶徒弟就像種玫瑰,「過度修剪的話,玫瑰會長不好。」讀心、用心,已讓曾鏘聲交出傲人成績單,但距離第一名的聯想還有一大段距離。站 在去年的基礎上,曾鏘聲與他的團隊必須更「用心」,力求在中國的舞台上生存。 |
15日,上海市一中院一審宣判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副主任黃峰平被控貪汙、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被告人黃峰平因犯貪汙罪、受賄罪、職務侵占罪及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一審被判有期徒刑十九年。
現年50歲的黃峰平,系滬上知名神經外科專家,曾任上海多家醫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等職務。曾經熱播的《心術》里的某位大佬人物,就以他為原型。
2010年5月,黃峰平在擔任上海某中心醫院院長期間,指示醫院職工購買了價值近8萬元的愛彼牌手表一塊贈送他人,並以其他單位贊助醫院的7萬元報銷了部分購表款。上述手表被退回後,黃峰平將其侵吞。
2003年至2013年,黃峰平在擔任上海某三甲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副主任、上海某中心醫院院長等職務期間,在藥品和醫療器械銷售、物業費繳納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藥品銷售人員、醫藥公司副總經理、醫療器材公司銷售經理、物業公司總經理、醫療小組等給予的現金、金條等財物共計301萬余元。
2009年12月至2013年5月,黃峰平在擔任上海某三甲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副主任以及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期間,多次負責醫學會神外分會年會等會議的會務工作。在此過程中,黃峰平通過醫院工作人員王某及旅行社副總經理李某(均另案處理),侵吞贊助款141萬余元。
據報道,2013年9月,黃峰平被長沙警方監視居住。警察進入他在松江的家中時,發現了400多個未拆封的信封,打開車庫里的汽車後備箱里,散放著兩根500克的金條和數十萬元加幣、美元、歐元等。
截至案發時,黃峰平擁有的家庭財產及支出中,尚有1100余萬元的差額未能說明來源。
2013年12月,黃峰平被依法逮捕。2014年7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向法院提起公訴。同年8月,上海一中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此案。
庭審過程中,被告人黃峰平及其辯護人對公訴機關指控的部分貪汙及受賄事實存在異議,並認為黃峰平不構成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上海一中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黃峰平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財物共計7萬元,其行為已構成貪汙罪;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給予的錢款共計301萬余元,為他人謀取利益,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利用其在醫學會神外分會擔任主任委員的職務便利,將屬於醫學會的財物141萬余元非法占為己有,其行為已構成職務侵占罪,且數額巨大;黃峰平的財產、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且有1100余萬元財產差額不能說明來源,其行為已構成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且差額特別巨大。黃峰平犯有數罪,應予並罰。
被告人黃峰平在被采取強制措施後,主動交代偵查機關尚未掌握的收受賄賂事實,並能如實供述貪汙、職務侵占、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事實,可認定其受賄犯罪具有自首情節,認定其貪汙罪、職務侵占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具有坦白情節。綜合考慮黃峰平到案後的認罪、悔罪表現,且本案的贓款、贓物均已追回,可對黃峰平酌情從輕處罰。
據此,上海一中院一審判決被告人黃峰平犯貪汙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十萬元;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三百五十萬元;犯職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一百四十萬元;犯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數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九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五百萬元;犯罪的違法所得和來源不明的財產予以追繳。
法院宣判後,黃峰平未當庭提出上訴。
道歉時,通常會繫代表「冷靜」的藍色;新產品發表時,則多選擇代表「活力」的紅色;其實從細節,就能推測出顧客心意。 我目前擔任日本Butler & Concierge株式會社負責人,本公司的業務是為世界級的貴賓提供「最高等級的執事(高級管家)服務」。最高等級的服務最重要的是「觀察技巧」,在對方開口說話前,就先察覺對方內心的需求並付諸行動。
培養觀察力的基本功 經常有意識地觀察對方的領帶顏色,這是培養觀察力的基本功。如果與同一個人見面好幾次的話,要同時記住對方每次不同的領帶顏色與態度。 如果因為工作的關係可能較少有機會直接與人接觸的話,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節目觀察。例如,新聞報導某公司高層因發生醜聞而舉辦道歉記者會,觀察公司高層所繫的領帶顏色;或是觀察公司老闆參加新產品發表會時所繫的領帶顏色。 以大部分的情況來說,道歉時為了讓人看起來沉著冷靜,所以會選擇藍色系領帶;新產品發表會則會選擇紅色系領帶以呈現活力。 如果合併記住對方的領帶顏色與態度,並將其模式化,將有助訓練分析力。例如,「繫紅色領帶時,表示對方會積極購買我們公司的商品」、「提出嚴厲質問時,對方正繫著藍色領帶」、「繫黃色領帶時,表示對方想製造引人注目的機會」、「對方繫粉紅色領帶,可能打算採取親密的態度」。 把以上資訊歸納為固定模式之後,接下來與對方見面時就可以運用。例如,「今天對方繫紅色領帶,所以有機會推銷我們的產品」、「對方繫藍色領帶,所以我必須理性地回答問題」。 不知各位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與客人約在咖啡館裡洽談生意,點飲料時,我方先選好飲料,結果對方也點相同的飲料。 雖然可能是巧合,不過搞不好這也是對方想與我方建立良好關係。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作「鏡像效應」(Mirror Effect)。簡單說就是像鏡子一樣模仿對方的行為或動作,以獲得共鳴,藉以建立信賴關係。點相同飲料,也可以視為對方在無意識中做出鏡像效應的行為。 前輩教我們招待客人時要點和對方相同的餐點(飲料),這是為了透過鏡像效應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我們說「吃同一鍋飯」,喝相同飲料、吃相同料理的體驗,對於引發對方的共鳴、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非常有幫助的。 觀察的重點在於,若想看對方是否模仿我方點餐,自己就必須搶先點餐,否則無法觀察對方有沒有模仿我們。還有一點,就是選擇較特殊的餐點。如果點咖啡很容易 與他人重複,可以試著點不一樣的飲料,然後觀察對方是否會說:「我也一樣。」觀察對象不限於共事的人,朋友、情人、夥伴等都可以列入觀察對象。 不僅在咖啡館裡,在餐廳點餐時,也可以試著觀察對方是否會學我方點一樣的餐點。特別是大部分餐廳的餐點通常比飲料更多樣化,每個人喜歡的餐點也各有不同,因此很少遇到兩人剛好點相同的菜色,這樣很容易就知道是否為鏡像效應。
從點餐 看出對方態度 如果我方先點餐,對方配合說「我也一樣」的話,可以推測對方想與我方拉攏感情。反過來說,如果與想拉近彼此關係的人約在咖啡館,或招待想做成生意的對象時,就要請對方先點餐,然後自己也點相同的餐點。 其實,配合對方的鏡像效應影響深遠,對方會因而很容易記得「想吃什麼?」、「雞肉咖哩」、「那我也一樣」的對話過程。 雖然可能是巧合,不過搞不好這也是對方想與我方建立良好關係。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作「鏡像效應」(Mirror Effect)。簡單說就是像鏡子一樣模仿對方的行為或動作,以獲得共鳴,藉以建立信賴關係。點相同飲料,也可以視為對方在無意識中做出鏡像效應的行為。 前輩教我們招待客人時要點和對方相同的餐點(飲料),這是為了透過鏡像效應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我們說「吃同一鍋飯」,喝相同飲料、吃相同料理的體驗,對於引發對方的共鳴、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非常有幫助的。 觀察的重點在於,若想看對方是否模仿我方點餐,自己就必須搶先點餐,否則無法觀察對方有沒有模仿我們。還有一點,就是選擇較特殊的餐點。如果點咖啡很容易 與他人重複,可以試著點不一樣的飲料,然後觀察對方是否會說:「我也一樣。」觀察對象不限於共事的人,朋友、情人、夥伴等都可以列入觀察對象。 不僅在咖啡館裡,在餐廳點餐時,也可以試著觀察對方是否會學我方點一樣的餐點。特別是大部分餐廳的餐點通常比飲料更多樣化,每個人喜歡的餐點也各有不同,因此很少遇到兩人剛好點相同的菜色,這樣很容易就知道是否為鏡像效應。
從點餐 看出對方態度 如果我方先點餐,對方配合說「我也一樣」的話,可以推測對方想與我方拉攏感情。反過來說,如果與想拉近彼此關係的人約在咖啡館,或招待想做成生意的對象時,就要請對方先點餐,然後自己也點相同的餐點。 其實,配合對方的鏡像效應影響深遠,對方會因而很容易記得「想吃什麼?」、「雞肉咖哩」、「那我也一樣」的對話過程。特別是在餐廳的數十種餐點中,自己想吃的東西輿對方想吃的一樣,除了會產生同感外,還有命運安排的感覺,在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會更順利。 (本文摘自第二章.孫蓉萍整理) 撰文 / 新井直之 |
自七○年代起開始上映的《星際大戰》系列,是四、五年級的共同回憶。三十八年來,它不斷吸收青春泉源、最創新的電影科技,同時保留巨星哈里遜福特的核心角色;在變與不變中,巧妙打造跨世代的超級經典。 過了耶誕節,我們就會滿街看到《星際大戰》的光劍了! 還沒上映,《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的預售票房,就已經超過五千萬美元(約十五億元新台幣),幾乎已經確定要奪取票房紀錄的桂冠了。一九七七年第一部《星際大戰》(以下簡稱《星戰》)上映,以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擄獲全球觀眾的心;三十八年後的今天,《星戰》不斷吸收青春泉源,使用最創新的電影技術、最新的行銷手法,將網路新媒體與3D動畫發揮得淋漓盡致,《星戰》將永遠是人們心中的唯一。 《星戰》的主角「路克天行者」、演員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在媒體訪問中,比較二○一五年與一九七七年的《星戰》時說:「一切似乎都沒變,但所有卻都已經變了!」 它的不變: 正義永遠打敗黑暗帝國 所謂的不變,是指當年深植影迷心中的核心角色:年輕稚嫩的路克天行者、與他失散多年的妹妹莉亞公主,以及那對一高一矮的機器人C-3PO與R2-D2,都將在最新的七部曲中重新亮相。 只是年輕、正義、希望的元素,交給了新的角色:一位比擬《飢餓遊戲》智勇雙全的年輕女主角芮(Rey),以及她的搭檔、忠誠又帥氣的前帝國軍芬恩(Finn)。 還有影迷心中永遠英勇正直的哈里遜福特,在第一部《星戰》上映時才三十五歲;他飾演的韓蘇洛是個衝動、機靈、正義感十足的太空走私客,駕駛太空船「千年鷹號」,與莉亞公主攜手打敗邪惡的黑色帝國,更在隨後的續集中娶回莉亞公主。 在新的《七部曲》中,高齡七十三歲的哈里遜福特,繼續展現驚人的智慧與體力,飾演老驥伏櫪的韓蘇洛,對抗入侵的邪惡勢力。 漫長的三十八個年頭,《星戰》其實經歷了非常多的改變。一九七七年之後,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每隔三年拍一部續集,一九八○年的《星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用三千三百萬美元的預算,創下五億四千萬美元的票房;一九八三年的《星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仍維持了五億多美元的票房。這三部《星戰》共售出三億七千萬張票,至今,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系列能夠望其項背。 但是,一手孕育《星戰》的盧卡斯,卻從一九八三年之後,讓《星戰》整整「睡」了十六年。這段期間,盧卡斯與因《星戰》暴紅的哈里遜福特,攜手創造了《法櫃奇兵》的另一個傳奇(編按:一九八一年上映後,衍生出一九八四年《魔宮傳奇》、一九八九年《聖戰奇兵》等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續集)。同樣是三部曲電影系列,不只稱霸八○年代的全球電影票房,更因與迪士尼樂園結合,《法櫃奇兵》的過山車(類似採礦車的雲霄飛車),成為人們心中歡樂的回憶。 如果說一九七七年的《星戰》,是台灣四、五年級生共同的回憶,那麼盧卡斯在一九九九年重新推出的《星戰首部曲:威脅潛伏》,就讓六、七年級生有了參與的機會。 一九九九年的《星戰》系列,主角群改為由連恩尼遜主演的金魁鋼、金童玉女則由娜塔莉波曼、伊旺麥奎格擔綱。不變的是,戴著邪惡黑鋼盔的安納金天行者,以及閃閃發光的光劍。那時《星戰》系列對上《哈利波特》系列,聲勢雖不如後者,卻也創造了三部電影累計共二十四億美元的票房紀錄。 它的變: 全面應用電腦動畫 盧卡斯在一九九九年的系列裡面,找到「複製人」的概念,背後則是電腦3D動畫技術的全面應用。 二○○八年,盧卡斯推出《星戰:複製人之戰》,全部以電腦動畫人物演出,捨棄了垂垂老去的哈里遜福特、連恩尼遜,丟掉發胖、掉髮的金童玉女。《複製人之戰》最終沒有取代真人,以電視劇的方式呈現,從○九年起,每集二十二分鐘,總共做了六季、一百二十一集。 但這個沒有大發的3D電腦動畫專案,卻與台灣有著非常緊密的連結。 位在台北市南港的西基電腦動畫公司,當時承接了《複製人之戰》的動畫製作。○八年在好萊塢大道的首映會,片尾列出將近百位台灣動畫人員的名字;盧卡斯對台灣精準快速的交貨,以及高品質的製作能力讚不絕口,不但親訪西基,甚至還出資入股超過四成,成為這家3D動畫公司最大的法人股東。 不過,盧卡斯的《星戰》3D動畫計畫,隨著一二年他以高達四十億美元的價格,將盧卡斯影業賣給迪士尼之後,悄然而止,直到現在。 再提一下哈里遜福特,這位電影銀幕上永遠的英雄。 哈里遜福特翻身記 小公僕變身銀幕長壽英雄 哈里遜福特在美國伊利諾州鄉下地方長大,盧卡斯籌備《星戰》時,哈里遜福特只是個無法出頭的好萊塢公務員,在《星戰》選角會擔任提詞員的工作。最終,盧卡斯決定讓哈里遜福特試試,給了他人生第一次擔綱的機會,展開他長達四十年的巨星之路。 後來的《法櫃奇兵》印第安那瓊斯角色,原本是要給風流倜儻的湯姆謝立克(Tom Selleck),但因合約談不攏,由哈里遜福特遞補,沒想到就此奠定他的影帝地位。九○年代的《愛國者遊戲》、《空軍一號》、《絕命追殺令》等,哈里遜福特持續扮演內斂冷靜、卻又展現驚人體力的男主角,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男性的模範。 最近,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就公開推崇哈里遜福特,說他最欣賞「在空軍一號飛機上的哈里遜福特。他扮演的美國總統,讓國家站起來了!」但是,一向支持民主黨的哈里遜福特卻不賞臉,他批評川普:「那只是電影,真實生活中不是這樣的……。」哈里遜福特平時最大嗜好就是飛行,他會駕駛自家直升機參加山地救援工作,當迷路的山友登上直升機,發現駕駛竟是哈里遜福特,那種被印第安那瓊斯、或韓蘇洛親自救援的快感,比電影還刺激百倍。 十二月十八日全球上映的《星戰七部曲:原力覺醒》,七十三歲的哈里遜福特,帶著芮與芬恩兩位金童玉女,再度挑戰強大的暗黑勢力。三十八年前,中山高速公路還沒全線通車、台北與華盛頓也還有邦交、政治上第一次出現民眾掀翻警車的中壢事件,還有,第一代電腦遊戲〈小精靈〉(PAC-MAN)也尚未問世。 一九七七年,大家帶著驚呼,在電影院裡來到深邃無垠的太空,看著壯麗到令人窒息的太空母艦,以及在深谷驚險作戰的戰機,從路克天行者與莉亞公主身上,我們期盼著自己的未來。 與三十八年前相較,網路的世界帶給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改變,哈里遜福特、《星際大戰》,還有億萬影迷們,都已經歷過精采而豐富的人生;電影大銀幕內外,演員與觀眾的眼中閃著智慧的光芒,嘴角帶著喜悅的回憶。一五年底的《星戰》,或許電影本身就是一台時光機,帶給我們更深刻、更觸動人心的意義。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
比中、美更早二.灣成為軟銀機器人Pepper、進軍海外首站,如何在台創造「機器人生活圈」,則是鴻海子公司下一步關鍵。 「要和我玩遊戲嗎?」機器人在我面前熱情吆喝。 有雙大眼睛,身高一百二十公分的機器人,正是由日本軟體銀行和鴻海集團聯手打造的「Pepper」,七月二十五日終於宣布在台販售。做為全球第一台有情厭的機器人,它能辦識人類表隋臉一聲音,去年六月在日本上市後,至今銷量已破萬台。 台灣開賣前。各大企業預購量就破一百台,鴻海總裁郭台銘都曾接到朋友電話,劈頭直說,「我要買台Pepper回家!」 二〇一四年由效銀創辦人孫正義宣布上市稜,去年六月,他找來郭台銘、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準備把Pepper銷到全世界,現在,台灣競早中、美兩國一步,成為其進軍海外的第一站。 其中關鍵角色,則是今年五月從鴻海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沛博科技。 「大家都在問怎麼等那麼久?」沛博總經理林義勛笑說。沛博是Pepper在台獨家代理商,包辦銷售、客服、維修與軟體開發等工作。不過,今年五月底華碩才宣布推出機器人「Zenbo」,與Pepper在台上市時間相近,也點燃台灣廠商進軍機器人產業前哨戰。 懂人心,是實用化的關鍵 「光有硬邦邦的技術還不夠,這牽涉到社會學、消費心理學各種知識,機器人才可能走人人類生活,使用起來不會有排斥感,」台大電機系數授博立成說。 「我們要衝第一波銷量很容易,重點是如何有第二、第三波……。」林義勛也說,台灣市場對機器人可以幫人類做什麼幾乎沒概念,若只因為衝動消費,時間一久卻變「棄之可惜」的裝飾品,反而易形成負評,不利產品長期銷售。 因此,沛博做為Pepper第一個外國「保母」,遇到的最大挑戰,正是如何讓其更懂人心,融入台灣消費者使用情境,才可能從前衛的科技產品變成實用商品。 原本,我們以為要讓Pepper 變聰明的關鍵,是提升它的軟硬體規格,最好學會講一口好中文,但這其實遠遠不夠。 沛博也經歷過這段探索過程。其商務暨應用開發總監林秀明坦承,原本工程團隊花最多心力在開發各種斬功能,如讓Pepper跟著人打太極,或投入研究語意分析,議它從只懂單字到能根據指令做出回覆。 但即便機器人中文說得再流利,「這樣它跟二口很會講中文的電視機有什麼差別?」於是沛博開始調整方向,試圖找出讓Pepper更人陸化的方法。 做客製,工程師上前線溝通 首先是和各大金控、零售業者合作,找出最適合使用機器人的情境。工程師也得走到第一線和客戶溝通,進行市場調查,不只坐在辦公室寫程式。 每接觸一位企業客戶,沛博會展開三個月到半年的田野調查。先透過訪談釐清客戶需求,若出現錯誤期待,有時還得把訂單往外推。 再來則是展開跨部門溝通。以第一銀行為例,為了在分行導入Pepper今年三月陸續匯集通路、業務、資訊等部門意見,再與沛博反覆討論,包括如何運用Pepper介紹、推薦理財商品,連它的活動範圍都得這過定位技術計算,避免影響原有服務動線。 「我們希望(沛博)可以開發更多客製化功能,例如用台語介紹產品,這樣中南部客戶在等待時也有對象可以聊天。」第一銀行營運業務處處長杜文達表示。 甚至,它還可以串接外部資料庫,同時幫消費者叫計程車、訂車票,即時查匯率,整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事項。 因為賈的不只是硬體,而是整套解決方案,Pepper正式上工前遺得經過一到兩個月現場測試,找出看不見的盲點。 例如,去年底Pepper在亞太電信三創門市當店員,每到整點便會報時、跳舞,希望藉此達到集客目的,功能正常運作,成果卻不如預期。 跑現場,依消費者反應調整 後來,工程師到現場才發現,因為商場太大,當消費者聽到機器人報時再走到門市看表演,表演都結束了。於是,沛博便在報時前三分鐘加上「吆喝」功能,讓Pepper先暖場吸引人氣,再開始表演,一個月內就吸引了超過萬名消費者上門。 林義勛也舉例,沛博曾想讓Pepper做即時天氣預報,但總有一、兩度誤差。後來換個角度思考,與其計較準確度,不如讓它關心消費者:「今天天氣很熱,記得帶雨傘遮陽喔!」更有人味。 不過,傅立成認為,未來Pepper若要普及,關鍵在於提供客製化服務同時,如何加陝軟體開發,跟上客戶需求。聯合外部力量打造生態圈,才能擴大影響力。 隨著九月第一批Pepper上工,沛博的挑戰才開始。但其經驗告訴我們,下管多先進的技術,如果不能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終究難以改變人類生活。這對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企業,也是最好的啟示。 沛博科技 持股子公司 主要業務:機器人Pepper在台銷售、維修、保固,開發中文版妝體、應用平台 成績單:第一家Pepper外代理商台灣正式上市前,預購量愈100台 文·康育萍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入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 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
“別因為節目火爆,就把人神化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因為豐富的文化涵養,董卿一下成為了全民女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當這句詩輕吐出口,00後美少女武亦姝也因“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成為了清流網紅。
不過,《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並不喜歡“清流”這個詞,他反問到:“你的意思是人濁嗎?你能說唱歌的節目沒文化嗎?那是最典型的文化,那還是藝術。”他強調做節目要回歸常識:“知識如果不能轉化成滋養生命的營養的話,那個知識一點用、一點價值都沒有。”
沒錯,今天小娛要跟大家聊聊近期傳統文化類爆款節目。我們發現,沒有爆款是偶然的,它並不小眾、門檻高、充滿商機。
文化綜藝走紅的背後
2月23日下午,《朗讀者》演播室,麥家坐在董卿對面。
《朗讀者》董卿
麥家聊起自己的家事,說到動情處擺了擺手:“不說了,本來不想說這些。”不過,在董卿的追問下,又情不自禁吐露了自己與兒子、父親的故事,兩人淚光閃爍,底下觀眾哭到不行。
麥家讀了一封給赴美留學的兒子的信,聽完後董卿上臺說的第一句話:“所以當你有一天感受到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你要明白,那都是沈甸甸的愛。”大概戳到心坎上了,麥家猛地點頭:“嗯嗯,這話說得好,我等會把它發到我兒子微信上。”
董卿說,沒有一個人是在臺上信口雌黃的,前期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同理,沒有一個爆款是偶然的。
首先,它們的模式都是眼前一亮的,至少對觀眾來說是創新的。
樂正傳媒總監彭侃認為:“《見字如面》模仿英國的Letters Live,《中國詩詞大會》模仿《以一敵百》。模式沒有那麽可怕,它提供框架和制作方法,只要填補模式的內容是本土的就行。”
其次,成功節目的背後都有一支準備充分的團隊,而且經驗豐富、執行力強。
董卿第一次當制片人,為此籌備了一年的時間。
與嘉賓對話時,董卿笑著說:“所以我現在做《朗讀者》也是自找苦吃吧。”導演組更直接:“感覺她是在拿生命做這個節目,真的。”
據小娛了解,導演劉欣、田梅是分別做過《藝術人生》、《開學第一課》的資深團隊,因此觀眾總能在節目中喝到滋養的“湯”。
舞美、燈光是參與過奧斯卡的海外團隊,於是有了簡潔大氣、頗為精致的舞臺效果。
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充當文學顧問,董卿本人也竭盡全力。執行總導演夏歡歡(同時也是紫葩傳媒合夥人)回憶:“有次我們確定要請鮮花谷夫婦,但讓他們讀什麽呢?卿姐聽了他們的故事後,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寫給妻子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她個人積累還是很深厚的。”
據導演組介紹,“每次的臺本都是將近100頁,都是卿姐跟導演們淩晨4點左右收工,早上9點開始開工磨出來的。”小娛不禁想起,所有現象級節目如《跑男》能成也是一樣的道理,充分的準備、豐富的經驗、較強的執行力和決心,一樣都不能少。
《見字如面》也一樣。其制作團隊曾打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口碑節目,憑多年深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理念。
其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小娛采訪時表示,選什麽樣的人,讀什麽信,把讀信做成什麽樣,不同的人做出來肯定不一樣。因此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強烈的價值觀,他邀請了多名文化名人、信件收集家、書信博物館和檔案館推薦信件,最終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余封信件。有了優質書信的保障,這才敢進入正式錄制。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值得一提的是,關正文把做《見字如面》稱之為“回歸常識”的過程。他告訴小娛,做這類節目一定要先考慮受眾根本利益,比如選信只選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知識如果不能轉化成滋養生命的營養的話,那個知識一點用、一點價值都沒有。”
另外,選好合適人,並與之匹配好內容,普適性是引發共鳴的保障。
不選最大的咖,只選最合適的人(讀本),這是真人秀的定律。
以《朗讀者》為例,第一期柳傳誌在董卿的采訪間聊到父親如何鼓勵受挫的自己,後來他把父親那句“孩子,只要你做一個正直的人,你永遠是爸爸的好孩子”送給了兒子。因為有了這段故事,他為大家朗讀他在兒子結婚時讀的祝詞時,更顯真實感人。
柳傳誌
不過,並非每位嘉賓都能達到這個效果。一開始,節目組也想過用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決定改為每期6人,明星、素人、大佬(某個領域的精英)分別2人。理由是,很多時候明星的故事還不如素人那麽深刻。
總的來說,保證為何要朗讀的邏輯通順、讀本符合朗讀者本人的情感故事,讀本要有一定普世意義,才更引人共鳴。
以《見字如面》為例,讀信人必須挑實力派,選的信也必須“直擊人心”。據介紹,絕大多數情況下節目組會按照演員特色為其選擇書信。整季下來,張國立、王耀慶讀的1983年畫家黃永玉與戲劇大師曹禺之間的往來書信,全網點擊率超過2000萬。
林更新
好綜藝的捧人的。《中國詩詞大會》里的武亦姝、《朗讀者》里的董卿、張梓琳,《見字如面》里的何冰王耀慶等人,他們的短片活躍在大家的社交軟件里,他們的智慧、萌點、蘇點、舉手投足,被人津津樂道,這進一步促進了節目的火爆。
文化節目的變現能力要比想象中高
雖然文化類綜藝相對冷門,但只要把節目做出來了,商業價值要比想象中高。
眾所周知,《見字如面》第一季是“裸奔”做的,當時投資方、金主、播出平臺都持觀望態度。黑龍江衛視的加盟得益於高層的支持、預算夠,而騰訊視頻則是在節目火了之後迅速跟進的。關正文曾坦言:“這節目是我們自己投資做的,不是賣完廣告做的。”
關正文
為什麽裸奔也要做?其實這幾乎是所有新節目的痛。以《拜托了冰箱》、《熟悉的味道》、《明星大偵探》等節目為例,總冠裸奔,要麽虧錢,要麽爭取盡量少虧點,但把口碑起來後第二季、續集的吸金能力增強了很多,如前者還捧紅了王嘉爾等新人。
《見字如面》也一樣。關正文自信地告訴小娛,第二季演員類型、信件選擇都會更豐富。“包括經營狀況什麽的肯定會遠遠好於第一季。所以我們負擔能力也會增強。”不過被問到明星陣容,他強調自己更在意的是觀眾對信的質量要求會更高。
如《見字如面》堅持的那樣,它不依附於明星、不靠炒作上位,屬於為節目打造穩固的氣場、靠紮實的內容驅動商業的那一類。
正如阿里大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所說:“廣告商永遠是滯後的,但內容生產者永遠告訴你下一個火的是什麽。”
一般來說,文化類節目的受眾的特點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質素,因此它們也更容易找到汽車類、金融類、高端奢侈品等單品價值較高的金主。比如說,兩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名商都是中國農業銀行,《一千零一夜》的贊助商多為汽車客戶。
《中國詩詞大會》
一個典型的例子,國企品牌“北汽紳寶”同時獨家冠名了央視的《朗讀者》、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北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小娛:“我們肯定要考慮性價比,但社會責任感也是要有的。”他們首先考慮幾大要素:平臺好、平臺受眾與自身客戶契合、另外節目內容、明星陣容也是要看的。“你看我們做《中國好歌曲》、做《朗讀者》等等,我們相對會更支持原創節目。”
今年1月,在娛樂資本論舉辦的年會上,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以《圓桌派》主持人吐槽金主為例,分享了優酷網綜“槽點即看點”的營銷特色,即“把廣告做成有趣的內容”。
據媒體報道,優酷主導的“看理想”系列除了商業客戶收益之外,也推出會員制和衍生增值服務。據悉,《圓桌派》第一季在營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目前“看理想”系列項目總營收已超過3000萬。
毋庸置疑,這類文化節目非常垂直,用戶粘性強、消費能力強,或許正是他們受金主喜愛的重要原因。
董卿
回到我們最初討論的《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上,為什麽它們能火?如董卿所說:“其實你想想,朗讀也就是說話,我甚至覺得它的群眾基礎更大,因為會說話的人比會唱歌的人還要多。”
簡單易得、門檻低、有參與感、共鳴感,一如《跑男》因撕名牌大火,這或許就是爆款的本質。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入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 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
“別因為節目火爆,就把人神化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因為豐富的文化涵養,董卿一下成為了全民女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當這句詩輕吐出口,00後美少女武亦姝也因“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成為了清流網紅。
不過,《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並不喜歡“清流”這個詞,他反問到:“你的意思是人濁嗎?你能說唱歌的節目沒文化嗎?那是最典型的文化,那還是藝術。”他強調做節目要回歸常識:“知識如果不能轉化成滋養生命的營養的話,那個知識一點用、一點價值都沒有。”
沒錯,今天小娛要跟大家聊聊近期傳統文化類爆款節目。我們發現,沒有爆款是偶然的,它並不小眾、門檻高、充滿商機。
文化綜藝走紅的背後
2月23日下午,《朗讀者》演播室,麥家坐在董卿對面。
《朗讀者》董卿
麥家聊起自己的家事,說到動情處擺了擺手:“不說了,本來不想說這些。”不過,在董卿的追問下,又情不自禁吐露了自己與兒子、父親的故事,兩人淚光閃爍,底下觀眾哭到不行。
麥家讀了一封給赴美留學的兒子的信,聽完後董卿上臺說的第一句話:“所以當你有一天感受到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你要明白,那都是沈甸甸的愛。”大概戳到心坎上了,麥家猛地點頭:“嗯嗯,這話說得好,我等會把它發到我兒子微信上。”
董卿說,沒有一個人是在臺上信口雌黃的,前期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同理,沒有一個爆款是偶然的。
首先,它們的模式都是眼前一亮的,至少對觀眾來說是創新的。
樂正傳媒總監彭侃認為:“《見字如面》模仿英國的Letters Live,《中國詩詞大會》模仿《以一敵百》。模式沒有那麽可怕,它提供框架和制作方法,只要填補模式的內容是本土的就行。”
其次,成功節目的背後都有一支準備充分的團隊,而且經驗豐富、執行力強。
董卿第一次當制片人,為此籌備了一年的時間。
與嘉賓對話時,董卿笑著說:“所以我現在做《朗讀者》也是自找苦吃吧。”導演組更直接:“感覺她是在拿生命做這個節目,真的。”
據小娛了解,導演劉欣、田梅是分別做過《藝術人生》、《開學第一課》的資深團隊,因此觀眾總能在節目中喝到滋養的“湯”。
舞美、燈光是參與過奧斯卡的海外團隊,於是有了簡潔大氣、頗為精致的舞臺效果。
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充當文學顧問,董卿本人也竭盡全力。執行總導演夏歡歡(同時也是紫葩傳媒合夥人)回憶:“有次我們確定要請鮮花谷夫婦,但讓他們讀什麽呢?卿姐聽了他們的故事後,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寫給妻子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她個人積累還是很深厚的。”
據導演組介紹,“每次的臺本都是將近100頁,都是卿姐跟導演們淩晨4點左右收工,早上9點開始開工磨出來的。”小娛不禁想起,所有現象級節目如《跑男》能成也是一樣的道理,充分的準備、豐富的經驗、較強的執行力和決心,一樣都不能少。
《見字如面》也一樣。其制作團隊曾打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口碑節目,憑多年深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理念。
其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小娛采訪時表示,選什麽樣的人,讀什麽信,把讀信做成什麽樣,不同的人做出來肯定不一樣。因此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強烈的價值觀,他邀請了多名文化名人、信件收集家、書信博物館和檔案館推薦信件,最終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余封信件。有了優質書信的保障,這才敢進入正式錄制。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值得一提的是,關正文把做《見字如面》稱之為“回歸常識”的過程。他告訴小娛,做這類節目一定要先考慮受眾根本利益,比如選信只選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知識如果不能轉化成滋養生命的營養的話,那個知識一點用、一點價值都沒有。”
另外,選好合適人,並與之匹配好內容,普適性是引發共鳴的保障。
不選最大的咖,只選最合適的人(讀本),這是真人秀的定律。
以《朗讀者》為例,第一期柳傳誌在董卿的采訪間聊到父親如何鼓勵受挫的自己,後來他把父親那句“孩子,只要你做一個正直的人,你永遠是爸爸的好孩子”送給了兒子。因為有了這段故事,他為大家朗讀他在兒子結婚時讀的祝詞時,更顯真實感人。
柳傳誌
不過,並非每位嘉賓都能達到這個效果。一開始,節目組也想過用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決定改為每期6人,明星、素人、大佬(某個領域的精英)分別2人。理由是,很多時候明星的故事還不如素人那麽深刻。
總的來說,保證為何要朗讀的邏輯通順、讀本符合朗讀者本人的情感故事,讀本要有一定普世意義,才更引人共鳴。
以《見字如面》為例,讀信人必須挑實力派,選的信也必須“直擊人心”。據介紹,絕大多數情況下節目組會按照演員特色為其選擇書信。整季下來,張國立、王耀慶讀的1983年畫家黃永玉與戲劇大師曹禺之間的往來書信,全網點擊率超過2000萬。
林更新
好綜藝的捧人的。《中國詩詞大會》里的武亦姝、《朗讀者》里的董卿、張梓琳,《見字如面》里的何冰王耀慶等人,他們的短片活躍在大家的社交軟件里,他們的智慧、萌點、蘇點、舉手投足,被人津津樂道,這進一步促進了節目的火爆。
文化節目的變現能力要比想象中高
雖然文化類綜藝相對冷門,但只要把節目做出來了,商業價值要比想象中高。
眾所周知,《見字如面》第一季是“裸奔”做的,當時投資方、金主、播出平臺都持觀望態度。黑龍江衛視的加盟得益於高層的支持、預算夠,而騰訊視頻則是在節目火了之後迅速跟進的。關正文曾坦言:“這節目是我們自己投資做的,不是賣完廣告做的。”
關正文
為什麽裸奔也要做?其實這幾乎是所有新節目的痛。以《拜托了冰箱》、《熟悉的味道》、《明星大偵探》等節目為例,總冠裸奔,要麽虧錢,要麽爭取盡量少虧點,但把口碑起來後第二季、續集的吸金能力增強了很多,如前者還捧紅了王嘉爾等新人。
《見字如面》也一樣。關正文自信地告訴小娛,第二季演員類型、信件選擇都會更豐富。“包括經營狀況什麽的肯定會遠遠好於第一季。所以我們負擔能力也會增強。”不過被問到明星陣容,他強調自己更在意的是觀眾對信的質量要求會更高。
如《見字如面》堅持的那樣,它不依附於明星、不靠炒作上位,屬於為節目打造穩固的氣場、靠紮實的內容驅動商業的那一類。
正如阿里大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所說:“廣告商永遠是滯後的,但內容生產者永遠告訴你下一個火的是什麽。”
一般來說,文化類節目的受眾的特點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質素,因此它們也更容易找到汽車類、金融類、高端奢侈品等單品價值較高的金主。比如說,兩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名商都是中國農業銀行,《一千零一夜》的贊助商多為汽車客戶。
《中國詩詞大會》
一個典型的例子,國企品牌“北汽紳寶”同時獨家冠名了央視的《朗讀者》、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北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小娛:“我們肯定要考慮性價比,但社會責任感也是要有的。”他們首先考慮幾大要素:平臺好、平臺受眾與自身客戶契合、另外節目內容、明星陣容也是要看的。“你看我們做《中國好歌曲》、做《朗讀者》等等,我們相對會更支持原創節目。”
今年1月,在娛樂資本論舉辦的年會上,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以《圓桌派》主持人吐槽金主為例,分享了優酷網綜“槽點即看點”的營銷特色,即“把廣告做成有趣的內容”。
據媒體報道,優酷主導的“看理想”系列除了商業客戶收益之外,也推出會員制和衍生增值服務。據悉,《圓桌派》第一季在營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目前“看理想”系列項目總營收已超過3000萬。
毋庸置疑,這類文化節目非常垂直,用戶粘性強、消費能力強,或許正是他們受金主喜愛的重要原因。
董卿
回到我們最初討論的《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上,為什麽它們能火?如董卿所說:“其實你想想,朗讀也就是說話,我甚至覺得它的群眾基礎更大,因為會說話的人比會唱歌的人還要多。”
簡單易得、門檻低、有參與感、共鳴感,一如《跑男》因撕名牌大火,這或許就是爆款的本質。
“給你兩個詞,一個是相機,一個是雲,讓你選一個,你在心中到底選了哪個詞?”
在討論大腦與計算機交互時,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主任Tom Mitchell教授提出了上述問題,引申出人腦科學的複雜性,他認為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我們是否可以去觀察大腦的思考過程”;第二個層次是“我們是否能夠模仿這種相似的思考過程,做出另外一個大腦”。
針對第一個層次,Mitchell教授認為,以目前的技術,計算機已經可以做到90%的準確度,去觀察大腦的思考。他進一步解釋道:“電腦程序可以解碼大腦的活動,猜到你到底在想哪個詞。”
盡管馬斯克已經雄心勃勃地啟動了Neuralink的“讀心術”計劃,Facebook的Building 8項目也正在開發“心靈感應”技術,但是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名科學家都表示,馬斯克和紮克伯格的想法過於樂觀。他們認為,破解人腦算法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要耗費好幾十年,而不是這些企業家所宣稱的好幾年。
腦機接口為時尚早
要做到像馬斯克所說的“心靈感應”,做出一個能夠完全複制人腦感受外界事物過程的大腦,現在還做不到。“這是非常遙遠的事情,比觀察大腦要難得多。”Mitchell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上周GMIC大會上,Mitchell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解碼大腦活動只是相對於我們真正對大腦進行全方位掃描過程中的一個非常小的進步。“因為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我們的電腦程序還無法把他心里想的所有事情都變成文字。”他認為,現在教會那個機器如何觀察大腦的技術剛剛起步,也許是一個創立公司非常好的時機,可促成這個領域更多的研究。
早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就曾提到,公司正在研究某種基於腦部控制的心靈感應的通信設備。為此,Facebook成立了秘密項目組Building 8,並挖來了谷歌前工程副總監Regina Dugan。Building 8開始開發一種新型的“非侵入性神經成像技術”。
神經影像學是一個先進的科學領域,通過使用各種技術來掃描和理解人類大腦中所發生的事情。Facebook還聘請了約翰-霍普金斯學院應用神經科學項目負責人Mark Chevillet擔任技術項目主管。Facebook還稱,未來兩年內,電腦將能以每分鐘100個單詞的速度將人類大腦的想法輸出。
對此,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Bradley Wyble表示:“兩年的說法太激進了,大腦到文字的系統還需要很漫長的過程。” Wyble教授是研究大腦如何將視覺刺激轉化為意識的。他並不同意Facebook Building 8負責人Dugan在最近一次F8開發者大會上針對“語言是一種壓縮的算法”的說法。
Wyble認為,雖然大腦可以像電腦一樣存儲和傳輸信息,但是我們並不了解輸出和輸入的接口。事實上大腦有很多互相競爭的想法,而最終與外界產生聯系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大腦能夠幫助人類做出選擇,哪些視覺刺激需要做出反應,哪些可以忽略,但是電腦不行。“科學家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大腦是如何對視覺做出反應的,但是我們至今也無法得知大腦所使用的算法。”Wyble說道。
“感覺輸入”成謎
馬斯克的初創公司Neuralink宣稱10年內把微型電極植入人腦的目標。
對於馬斯克所應用的“侵入性”的研究手段,也就是在人腦中植入芯片,盡管能夠在人腦的神經活動中形成比“非侵入性”手段更加準確的數據,但是無論是從倫理道德還是醫學實用性的角度,都將面臨很大的障礙。
首先是安全問題,在人腦中植入微型電極必須把侵害性的風險降到最小,而且必須保證微型電極的穩定性。而且如何去記錄人類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舉動,並且將這些決策解碼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語言,目前也面臨技術的難點。要說服人們去做開顱手術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盡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認為,企業願意把大量資金投入神經領域的研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他們相信這些資源的投入最終將產生神經科學領域的聚變和突破,現在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盛大集團創始人陳天橋在向加州理工大學捐贈1.15億美元成立腦科學研究院之後,他又宣布未來每年將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投資1億美元。陳天橋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說,他曾咨詢過加州理工學院著名的神經學教授Richard Anderson。對於“能不能把意念操控機械臂的癱瘓病人抓取杯子瞬間的感覺傳回大腦”的問題,Anderson教授表示:“可能需要15年時間來實現。”不過,陳天橋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研究,因此決定投資,等待教授的研究成果。他相信,隨著私人捐贈和私營企業投入的加大,必將會促進公共資本對神經領域研究的支出。
科學家認為把人腦和計算機相結合的技術最大的難點在於,人類對於大腦是如何記錄“感覺輸入”,並且將其用於控制身體反應的機制至今完全缺乏了解。從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開始致力於研究這個人類的“終極問題”。
這個問題之所以至今無解,因為研究中碰到了兩個最大的挑戰:其一,是準確地記錄人腦的神經活動,從而得知哪些部分是用於記錄外界刺激的;其二,是指出大腦是如何把中樞神經系統的信號發送到周圍神經系統,從而導致人類肢體運動的結果。這兩個問題不得到解決,大腦對肢體的控制機制就無法破解,也就無法模擬出一個完全一樣的大腦。
針對馬斯克所宣稱的“人腦植入技術未來5年內將有根本性的突破”,MIT的Polina Anikeeva教授和她的團隊在今年初發表的《自然評論:材料》雜誌中提出質疑。文章指出:“盡管摩爾定律和微型電子技術能讓設備做到足夠小,並且能夠植入人腦,但是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戰。”
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大學感覺運動神經科學副教授Andrew Pruszynksi稱:“雖然這些企業家致力於研究人類大腦運作的決心非常讓人振奮,但是他們所說的10年內可以把芯片植入人腦的預期太過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