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Facebook:從沒來過中國,但很多人都在談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087「我就是首席執行官……賤人!」這張名片的主人,今年28歲的哈佛輟學生,完成了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
在中國互聯網界,幾乎人人都在談論它,許多公司早已成為它的學生
儘管中國已經有許多網站可以實現Facebook的功能,但為何無一能像它一樣,深刻影響世界?
Facebook的崛起,與扎克伯格的瘋狂和硅谷的制度、文化環境有關;而它面臨的挑戰,則是當一家公司已經大到像是一個「不受監管的政府」,如何保證它願意,並且能夠,不濫用這種權力?
如果「世界第三大國」整體上市,將會發生什麼?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18日,互聯網新貴公司Facebook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代號FB。截至2012年3月,這個網站的活躍用戶超過9億,僅次於中國與印度的人口數量。
Facebook的發行價是38美元,公司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此次上市共募集了超過180億美元,是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即使隨後
兩天股價跌破發行價,Facebook也依然是全球互聯網歷史上的一個奇蹟,要知道它創立至今不過8年,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現在也才28歲。
從來沒有哪個外國公司,像Facebook這樣牽動著中國人的目光,雖然它從未進入中國。在這裡,它被翻譯為臉譜網,還有一個暱稱:非死不可。
就在它IPO(首次公開募股)當天,納斯達克交易所和創新工場在北京舉辦了一個「守歲」酒會。
IPO要到北京時間的深夜,酒會從傍晚時分就開始了。大屏幕上播放著納斯達克實景,而屏幕這頭,從各地趕來的創業者們一邊發著微博,一邊靜靜等候。主辦者甚至設立了開盤價賭局。參與者每人拿出100元錢,猜中者可以全部拿走。
在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的邀請下,易凱資本CEO王冉、土豆CEO王微、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等幾十號人齊聚一堂,為萬里之外的Facebook成功進入資本市場乾杯。
易凱資本CEO王冉八點多就到了現場,一直到十一點多才離去。李開復則待得更晚。最近幾天,這位曾經供職微軟的創新工場負責人,每天都在微博上介紹著Facebook,從馬克·扎克伯格和其亞裔女友(祖籍中國徐州)的婚禮到Facebook上市給創業者的啟發。
一位現場的參與者發微博說:「很多人不理解,沒事兒去給Facebook開什麼Party啊。其實我在現場看到,所有人,包括李開復的興奮都是由衷的。或許真正的互聯網精神,就是不會因為別人的偉大成功而煩躁,相反,他們會由衷喝彩,並找到繼續前進甚至超越的動力。」
Google的對手
就在幾年前,還很難想像,Facebook會成為Google的對手。而現在,從資本到客戶到人才,這兩家公司的競爭都日趨白熱化。
對許多網民來說,Facebook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它是世界上訪問量第二大的網站,僅次於Google。根據網絡數據服務公司Alexa
的記錄,在全世界互聯網用戶中,有29%在使用Facebook。現在,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每天要在上面花費26億分鐘,用戶的增長速率也高得匪夷所思
——每個月增長6%。
Google曾經以搜索這個工具開創了互聯網的新模式。在過去的10年裡,它遵循著嚴格而有效的算法,對在線活動的每個字節進行語法分析,最後建立起一幅不帶感情的世界網絡地圖,從而稱霸全世界。
而Facebook則打開了另一個入口。它正在創建的是一個更個性、更富人情味的互聯網,在那裡,由朋友、同事、夥伴和家人組成的網絡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人們通過披露各自的內心而建立互信。
早在兩年前,清華大學計算機理論系博士樓天城就開通了Facebook賬號,因為一些師兄在那裡工作。
2010年3月,他報名參加了Facebook的黑客大賽。「整個清華計算機系的人都知道,」樓天城說,當時和同學們報名,就是想去「看看Facebook是什麼樣」。
黑客大賽是Facebook的招牌之一。崇尚黑客文化的馬克·扎克伯格用這種方式來選拔人才,激發公司活力。大賽有時一進行就是一個通宵,「攻城
獅」們在搖滾樂和啤酒中不眠不休,解決難題。樓天城參加的這個是環球大賽,總共有10萬人報名,最終選出25名勝出者到Facebook總部進行決賽。連
續兩年,樓都是這25人之一,並曾獲得季軍,被圈裡人稱為「樓教主」。
第一次到Facebook總部時,樓並沒有特別多的不一樣的感覺,因為Facebook看起來就像個創業公司,氛圍比較輕鬆。他印象最深的是兩點:
一是公司允許員工有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他們沒有停放自行車的地方,有的員工就把自行車掛在辦公室的牆上;二是馬克·扎克伯格的辦公室竟然是全透明的,任
何人都可以參觀,也可以敲門進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籠子」。
加上行程,他在Facebook總共不過待了兩天,其間他看到過一次扎克伯格,就在「透明籠子」裡辦公,「很平常的樣子」。那位沒唸完大學的哈佛輟學生並不知道,在萬里之外的中國,連他每天學習一小時中文的消息,都能登上媒體的頭條。
就在幾年前,還很難想像,Facebook會成為Google的對手。而現在,從資本到客戶到人才,這兩家公司的競爭都日趨白熱化。
樓天城就正在為此糾結。他同時拿到了這兩家公司的offer。「兩家公司都很優秀,對誰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
「科技版的暗物質」
《紐約客》雜誌稱,對於中國大多數人而言,Facebook就相當於科技版的暗物質,人人皆知這種力量不容小覷,但迄今為止尚不得親眼一見。
Facebook已經有了70種不同語言,而且超過70%的用戶是在美國境外。《紐約客》雜誌稱,對於中國大多數人而言,Facebook就相當於科技版的暗物質,人人皆知這種力量不容小覷,但迄今為止尚不得親眼一見。
在中國部分年輕人中,利用「翻牆」技術來體驗Facebook是一種時尚。實際上,如果沒有一幫朋友在Facebook上,「翻」過去其實一點也不好玩。Facebook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讓你認識陌生人的交友網站,而是一個聯繫你和身邊朋友的網絡交流平台。
但很多中國網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仍然想翻過去看看。
在電視台上班的趙曉娟,只因迷戀韓國明星李明浩,從2011年開始,便學習翻牆,因為,李明浩在Facebook上有賬號,而且和粉絲互動。
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讀研的周顏,以前主要用人人,但到了美國之後發現,「一群人約著出去打個CS,都不打電話,直接上Facebook上開個群組,然後約好一起去。」
在香港城市大學上學的內地生趙夢穎到了香港之後同樣發現,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除了電話,用的最多的就是Facebook。她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中文老師兼職,教兩個美國小朋友中文,家裡共有5個人:爸爸、媽媽、兒子、女兒,還有一個菲傭,人人都有Facebook。
對他們來說,Facebook是一個重要的交友平台。「一些陌生人可能只聊兩句,回到電腦前搜對方的名字,在Facebook上基本能找到,往後的交流,在線上盡情發揮就是了」。
不過,回到內地之後,他們就開始不適應了。Facebook上不去,和海外朋友們最常用的互動渠道就沒有了,一位在香港浸會大學讀了一年書的交換生抱怨說,至今為止,她已經無數次「因為沒有及時在Facebook上回覆朋友而道歉了」。
而那些身在中國的外國人,則感受更為深切。
IDG駐中國記者Michael Kan的朋友基本都在Facebook上,每天他都要上去半個小時左右,看看朋友們的一些動態。為此他必須每個月支付二十多美元,購買一個VPN(虛擬專用網絡)。
而巴西《聖保羅頁報》駐北京記者Fabiano
maisonnave在Facebook上花的時間則更長,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個多小時,「一是和朋友互動,二是發一些自己寫的報導等。」Fabiano
說,這兩者是分開的,一些私人的東西,只有朋友可以看,而職業的,則分享給所有人。
對他來說,Facebook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工具,一是可以從上面瞭解國內發生了什麼,朋友發生了什麼,二是可以介紹他在中國的工作,獲得一些新聞線索。
在用Facebook之前,Fabiano主要是用E-MAIL和電話和朋友溝通,但在用了Facebook之後,基本就用這個了。「它就是一個全球電話簿,即便我換了手機號,換了工作的地方,也不會和朋友們失去聯繫。」
Facebook的中國學生
Facebook曾經做過實驗,每隔一段時間改變一次網站藍色的深淺,然後他們發現,人人網總會緊跟其後開始調整自己界面的藍色。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日益融入世界,從手機、電器到高樓大廈,與國外幾無差距。但在互聯網上,卻始終唯硅谷馬首是瞻。Facebook對中國的影響,除了無法統計的中國用戶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引領了中國互聯網的新浪潮。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網上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註冊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權。建立這個網站的構想借用了他之前編寫的「課程搭配」、Facemash以及當時風靡一時的Friendster。
這股社交網絡風潮不但刺激著在哈佛上學的馬克·扎克伯格,也刺激著另一位中國年輕人——在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的中國留學生王興。
2003年聖誕節,王興決定中止學業,回國創業。他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個完全仿照Friendster模式的「多多友」網站,意為「通過互聯網幫大家認識更多朋友」。這個現在已經鮮為人知的社交網站僅僅存活了一年時間,吸引了兩三萬用戶之後,便被迫關閉。
就在王興失敗之時,Facebook卻取得了空前成功。網站於2004年2月發佈,頭2周裡就引起了轟動,有超過4300名哈佛學生註冊進來。到
12月時,Facebook的用戶數超過100萬。不到一年的時間,Thefacebook.com很快就成為全美大學生們最火爆的交流形式。
王興也迅速調轉方向,將學習的目標轉向了Facebook。2005年上半年,他利用當時還沒過期的美國大學郵箱udel.edu註冊了一個
Facebook賬號,開始研究這種模式。在三年後的一篇文章中,王興回憶道,第一次逛Facebook時,並沒有發現其有什麼過人之處,「事後想來,正
是因為那時我在美國的同學要麼已經畢業了,要麼就還沒用這個,所以沒有任何感覺。畢竟在Facebook上,如果只是看,而沒有參與其中,確實很難找到感
覺。」
但多次使用之後,王興開始發現了Facebook的過人之處,「一是有一個真實的人際網絡,二是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群,用戶都是大學生,非常純粹。」
作為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王興恪守「原汁原味」的照搬模式。這一年的秋天,王興創立了校內網。和Facebook一樣,這個網站主要針對荷爾蒙過剩的中國大學生。
幾乎在同一時間,曾經創立了chinaren的陳一舟也將目光盯上了Facebook。2006年4月末,他所控制的千橡集團倣傚早期的
Facebook開發了5Q校園網,並對王興表達了收購校內網的興趣,但遭到拒絕。校內網和5Q隨後在高校展開激烈的用戶爭奪。「到5Q註冊用戶送雞腿」
的廣告,成為當時學生間的笑談。
十個月後,王興遇到了融資難題,幾乎沒有任何還價的餘地,2006年10月份他被迫接受陳一舟的邀約,同意千橡200萬美元併購校內網。而充分意識到校內網用戶價值的陳一舟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用戶流失,乾脆徹底放棄了自主研發的5Q網,轉而將原5Q的用戶導入校內網。
一年之後,校內網的註冊人數就超過了3000萬。與此同時,國內出現了不少於20家Facebook模式的拷貝者,例如佔座網、開心網、海內網、一起網、底片網、花名冊、億聚校內網等一大批以學生和白領為目標用戶的SNS追隨者。
中國SNS網站遍地開花,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學習Facebook,成了各大徒子徒孫們的頭一課。
眾所周知,人人網採用了藍白相間的用戶界面,與Facebook非常相像。「我們看他們在做什麼創新,目的是什麼,動機是什麼。」陳一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向Facebook拜師學藝的思路。
而中國諸多的社交網絡始終緊隨Facebook,從用戶界面、多媒體內容的發布,不僅一應俱全,甚至已經達到了非常精細的程度。開心網上最熱門的遊戲《開心農場》,模仿的正是Facebook上第三方遊戲公司Zynga開發的《FarmVille》。
Facebook曾經做過實驗,每隔一段時間改變一次網站藍色的深淺,然後他們發現,人人網總會緊跟其後開始調整自己界面的藍色。
和Facebook一起「進化」
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時,他簽下了一句話便是:「To a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world(為了一個更加開放和連結的世界)」。最近兩年來,在Facebook等平台開放潮流的影響下,國內的社交網站也陸續選擇了不同程度的開放。
有評論認為,Facebook之所以能風靡全球,也與其所依仗的全球語言——英語,以及其背後強大的美國文化相關。2011年6月份,在接受南方週
末記者採訪時,人人網CEO陳一舟也提及了這一點,「在中國做互聯網,就算我們有做到世界去的野心,環境也不容許,因為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輻射力那麼
強。」他由此提到,人人網不會走出國門,主要市場還是會放在國內。
但Facebook卻非如此。扎克伯格很早之前就設立目標,不僅為美國,而是要為全世界創造一個交流工具。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時,他簽下了一句話便是:「To a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world(為了一個更加開放和連結的世界)」。
2008年初,Facebook發佈了翻譯工具,這一翻譯工具是Facebook的另一創新,它並沒有安排自己的僱員或是找承包商花費數年時間將站內的30萬條詞語翻譯成其他許多種語言,而是把這個任務轉交給了全世界,並收穫了巨大的集體智慧。
在開發每一個語言版本的時候,Facebook的軟件會給用戶提供一個待翻譯的詞語。使每個使用Facebook的人都可以解決一個或多個西班牙
語、德語、班圖語(Swahili)或者是塔家路語(Tagalog)的一個詞語。每個詞語被很多人翻譯,然後軟件將詢問該語言的母語者,用投票選出最好
的詞語或短語來填補空白。
2008年年底,Facebook使用的語言增加到了35個,包括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中文和港台地區所偏好的繁體中文。一年之後,這一數據就翻了一倍,達到70種,覆蓋了98%的世界人口所使用的語言。
Facebook的擴張步驟也正是如此,2005年秋,Facebook向高中學生開放,而在2006年秋,Facebook則面向全社會開放。扎克伯格用行動指出,社交網絡不只是一個網站,它可以演變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逐漸成為互聯網系統的血脈和神經。
他此後的步伐還包括:開放賬號、開放應用程序平台、訂製式廣告,推行Facebook Credit貨幣等。越來越多的用戶被吸引,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廣告商通過Facebook來賺錢,當然,也越來越離不開這個超級平台。
由此推動的互聯網開放潮流也刮到了地球的另一邊,近兩年來,「開放」逐漸成了中國互聯網的一個關鍵詞,而學習Facebook的每一步,也成為中國SNS網站的發展軌跡。
成立於2001年的康盛創想就是一個典型。一開始,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BBS產品Discuz!,一度佔據中國市場份額的90%。據在其中工作過六
年,先後擔任過市場部和客戶拓展部領導職位的謝紹強介紹,2008年4月,康盛創想在Facebook聲名鵲起之時,推出了SNS建站軟件——UC
Home,並在當年5月將其開源。這成了中國廣大互聯網站長們的至寶,SNS社區開始遍地開花。
「當時的SNS火到什麼程度,給你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同事,被開心網挖過去,開了三倍的薪酬,不過,去年又離職了,去了360。」謝紹強說。
不過,雖然Facebook在國外很熱,但在中國,這一互聯網模式卻未成熟到普遍盈利的階段。UC Home開源後,大量有SNS功能的網站上線運營不到1年便關閉。
隨後,Twitter開始火起來,康盛創想又率先推出了微博系統——CTT,不過尚未鋪開,便宣告夭折。這個被稱為「互聯網界的聯發科」的公司甚至一度涉足視頻播放器,最後也因投資太大而放棄。
2010年6月,康盛創想被騰訊收購。彼時,Facebook已經開始開放賬號(Open
ID),像一條若隱若現的經絡,打通了以前毫不相干的網站。成為騰訊全資子公司的康盛創想便迅速開始學習。謝紹強回憶,那時他便開始一家一家網站去談,試
圖讓他們開放接口,用一個QQ號便可登陸所有網站。
對於這個新鮮的概念,許多網站保守而戒備,「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要來拿我的數據。」謝紹強解釋說,不是來拿他們數據,相反,是把QQ的用
戶帶給他們,同時將QQ的影響做大。「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都是在向Facebook學習,只是在中國,這個過程進行得比較艱難。」謝紹強說。
最近兩年來,在Facebook等平台開放潮流的影響下,國內的社交網站也陸續選擇了不同程度的開放,人人網、51.com、開心網等平台允許第三方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程序和遊戲。一些抓住機會的公司和開發者,如五分鐘、奇矩互動等,成為了領先者。
如果少了中國,怎麼能說連接全世界?
雖然Facebook來華步伐尚不確定,但一些中國商人其實已經和馬克·扎克伯格做起了生意。
對許多中國網民來說,等待Facebook的到來,已經是一件迫切的事。在其IPO當天,新浪微博上的呼喊聲不絕於耳,一位ID為「小屋就是小巫」的新浪微博用戶@「Facebook中國站」說:請轉告Mark,我們天天翻牆都很累了。趕緊來吧。
2010年底,扎克伯格曾經到訪中國,拜會包括百度、新浪、阿里巴巴和中國移動在內的一些中國公司,尋求合作的可能,當時扎克伯格表示,希望找到合適的當地合作夥伴,按照「我們的經營原則」在中國取得成功。
2011年初,Facebook宣佈赴港成立新的銷售辦公室,主打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廣告業務,這是Facebook在亞洲的第二個銷售總部。
雖然Facebook來華步伐尚不確定,但一些中國商人其實已經和馬克·扎克伯格做起了生意。
從2010年6月開始,Facebook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廣告平台的技術合作夥伴,打造自己的互聯網廣告平台。
Facebook在全球都沒有官方的代理商制度,但針對中國市場,卻找到了中國互聯網SEM廣告業的隱形巨頭艾德思奇(adSage),儘管沒有冠
以代理商的身份,但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公司卻扮演著近似的角色。作為Facebook亞太區唯一的廣告官方合作夥伴,艾德思奇幫中國的廣告主們開通
Facebook廣告網絡的賬戶。
據艾德思奇市場部經理陳婷婷介紹,他們之所以能拿到這一獨家渠道,與董事長唐朝暉的工作經歷相關。唐曾是微軟adCenter的首席部門經理,和Facebook負責廣告業務的很多人都是朋友。
不過,在最初合作時,雙方卻有一些分歧。Facebook其實想讓艾德思奇公司扮演外包項目開發商的角色,但唐朝暉堅持要獨立開發產品,掌握業務自主權。
最終,Facebook同意了。2010年底,艾德思奇針對Facebook發佈了首版產品AFF,這是一個收費的廣告管理軟件,主要提供給在
Facebook上投放廣告的廣告主,監測和管理他們的廣告情況。這款產品不僅在艾德思奇的美國網站上售賣,也在Facebook的官方網站上被推薦給希
望在Facebook廣告平台上投放的客戶。在產品發佈的當月,它就擁有了四百多個客戶。
據陳婷婷介紹,廣告主將廣告費投給Facebook,艾德思奇和Facebook不產生費用,直接收取廣告主的軟件管理費。
「目前,Facebook感興趣的中國企業主要是三種:遊戲、旅遊和電商。」陳婷婷說,電商類主要是福建一些中小企業,而中國在Facebook上投入廣告最多的是某遊戲客戶,每月在百萬美元左右。
據陳婷婷介紹,Facebook其實非常看重中國市場,「我們每次和一些重要的客戶談判,比如沃爾沃汽車、王老吉等,Facebook在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司都會派一個市場部的人和我們一起去。」
她透露,中國的一些廣告主目前在Facebook投放廣告還是一種試探的心態,一個月投一兩萬美元。不過,讓陳婷婷欣慰的是,這兩年中國企業對
Facebook的認知度「明顯提高了」,「以前我們要『教育市場』,要告訴廣告主Facebook是什麼。但最近兩年和他們提到Facebook,他們
都說知道。」
Facebook上市,更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據她透露,接下來,他們和Facebook還會有一系列合作。現在,為了增加各種合作的可能,他們的總裁長年都待在了美國。
隨著Facebook平台的日漸開放,中國的一些遊戲開發者們也從中看到了機會。成立於2008年的熱酷網就是其中之一,其開發的遊戲《陽光牧場》、《動物樂園》等,登上了Facebook的遊戲平台。
據熱酷網副總裁餘波介紹,Facebook對於移動平台非常重視。2012年3月份,他們在參加Facebook組織的亞洲移動開發者會議
時,Facebook移動開放平台的負責人在現場告訴大家,就在一個多月以前,在硅谷舉辦的同主題會議上,Draw
Something(一款頗受歡迎的遊戲)的開發者也參加了,當時他們還處於走投無路瀕臨破產的窘境,但是Draw
Something非常好地利用了Facebook移動社交平台的開放接口,短時間內取得了爆發性的增長,結果一個多月後身家就達上億美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Facebook(的員工)在台上講的時候,我們身邊的開發者都很興奮,個個眼睛裡都冒著綠光。」餘波說。
據他介紹,熱酷在Facebook開放平台上的遊戲基本上都是用Facebook Credit方式支付,在遊戲的總收入中,30%會由Facebook拿走,剩下的70%即是熱酷的收入。這比國內的一些平台收入更高。
曾經供職於Facebook五年時間,現轉身為天使投資人的王淮說:Facebook的vision(願景)是,把全世界的人連接起來,讓分享更加
透明,世界更加開放和美好。所以,Facebook無論如何一定會進入中國。「因為如果沒有中國,Facebook的vision就完不成了。扎克伯格會
說:如果少了中國,我們怎麼能說連接全世界呢?」
怎麽找到合適的合夥人,你從沒聽過這麽幹貨的方法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1/154488.shtml
導讀 : 找合夥人是每一個創業者都關心的頭等大事,卻往往不得要領。2月18日,經緯創投投資人黎竹巖做客脈脈線上創業課,與大家分享了他在“怎麽找到合適的合夥人”問題上的經驗與見解。 ·
找合夥人是每一個創業者都關心的頭等大事,卻往往不得要領。2月18日,經緯創投投資人黎竹巖做客脈脈線上創業課,與大家分享了他在“怎麽找到合適的合夥人”問題上的經驗與見解。 ·
口述:黎竹巖 經緯創投投資人
何謂合適的合夥人?信任排第一
你要是創業了,找合夥人。這個合夥人跟你成天待在一起的時間,比你跟你老婆待一起的時間還要多一倍。每天擡頭也得見,低頭也得見,所以溝通成本真的不能太高。怎樣使很多小事用不著溝通呢?信任——萬一發生利益糾紛,我能信得著你,會為我好,然後為我們這個企業好。
這種信任靠直覺就夠了,用不著解釋。你現在就可以掏出手機通訊錄,看著上面的名字,把“你和他相處的感覺”想一下。如果這個人可以稱作你合適的合夥人,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你想起他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你們倆還挺有默契的。
信任從何而來?我的觀點挺簡單,最好是一起經歷過事的人。一起經歷過事肯定不是成天在一起吃吃喝喝,還是得有一些特別的經歷。有可能是你們在一個有挑戰有困難的環境里,比如戶外荒山野嶺,有人生病了;或者有人缺錢,企業在一個危急的狀態下。可能那時你們都是某個企業的雇員,還沒出來創業,但是你倆現在為什麽站在同一個戰壕里去迎接一個那麽好的事情,這些都得靠經歷過事。
信任肯定不是合適合夥人的唯一條件,第二條:他腦子在什麽時候都不糊塗。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尤其相處時間長了,跟老夫老妻是一個道理。你肯定看到這個人缺點越來越大,甚至感覺已經蓋過優點了。但是他有缺點的同時你知道這個人無論什麽時候都不會做一件違反公司利益的事情,這就叫不糊塗。
我們既然選擇了創業,就先別談那麽多情懷。你選擇的是一個商業遊戲,那你就要負責商業和資本的基本邏輯。你有什麽缺點我不管,但是到了我們有內外利益鬥爭的時候,必須我能想到你不是一個非理性的人,你肯定把我們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話說起來也挺俗的,但你能把這個事時刻記在心里,把它變成一個選合夥人的標準,就已經比較到位了。
· 合夥人從哪找?前同事和同學
合夥人潛在的分布區間是什麽?大家不用在這方面想象力太高,就是前同事和同學,這倆加起來一定會占你找合夥人概率的六成以上。還有四成有可能會是什麽呢?你曾經合作過的人。比如我曾經供職於百度,那個時候百度有可能和樂視合作,也有可能跟愛奇藝合作,我認識一個合作夥伴,我們兩個各事其主,但是在打交道過程中彼此給對方留下了印象。現在我們都離開原單位了,再撿起當時那個緣分,這是有可能的。但我並不覺得合作夥伴成為合夥人的概率比同事和同學要大,原因很簡單,你們相處的頻率不會比同事和同學高。
我個人覺得排在最後的這個概率是經人介紹,你們兩個之前完全不認識,然後經一個共同的老朋友給你們牽到一起了。這種事肯定會有的,但我不太相信這是大概率發生的,也不符合我自己的觀測,尤其是兩三個人一起創一個企業的時候。原因就是你們沒有一起經歷過事。這不僅是在信用上做一個背書的問題,有些東西繞不過時間的,必須把時間撐到位了你們彼此才有一個判斷。因為都是活人,身上太多的細節特征都不能通過語言描述去闡述清楚。一個人你不認識,光聽別人去描述,他可能描述的只是這個人身上的(有人認為)百分之一,我說是幾百萬分之一。因為語言是一個比較蒼白的東西。你們要做合夥人就意味著你們要在很多細節上能夠理解和包容對方,這些細節是不能用語言描述的。生活起居習慣甚至也包含在內。如果你找到一個合夥人,這個合夥人總在半夜工作,而你每天十點半上床,十一點睡覺,早晨六點起床,我不覺得你們在靈感爆發或者願意深度思考的時候能夠找到對方的興奮點。如果這個企業已經起來了,你再招一個合夥人加進來,經人介紹的概率反倒更高一點。
因此,盡可能在工作讀書的時候,把自己身邊的資源積累下來。
為什麽說創業永遠是少數人能做的事情,我覺得體現在每個細節上。比如你在一段工作經歷內把身邊的這些資源積累起來,其實是反人性的。當大多數人有這個經歷的時候,他根本反應不過來需要做這種積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大三的時候加入百度,那個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要創業。如果我不接觸外邊環境,我會非常容易進入一種狀態——把自己所有的事情做好就OK了。那時公司並不鼓勵做產品做技術的人多去外邊看看你的競爭對手在做什麽,多去認識同行業里的牛人,這方面很容易就被忽略過去了。假如我的經歷是那麽過來的話,現在我想去在百度系統內或者在同時期的牛人里挖出幾批人跟我去創業,我可能會發現根本就沒有彈藥。
簡單概括一下,當大家發現找合夥人,你在同事同學里邊篩了半天,篩選不出合適人的時候,比較大概率的可能就一個:我們當時自己積累得不夠。千萬別找別的原因。而積累得不夠有可能說明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現在你可能不適合創業。那你就要把之前的那個積累先補上,然後咱們再說怎麽找合夥人這個問題。
見面之前怎麽做預判?了解他的社交記錄,問問共同朋友,使用搜索引擎。
如果對方是你已經認識的人,你要知道一下他近期的狀態,對他做一個全盤掃描。去拜訪他最近來往密切的老朋友、同事就可以了。同時他的朋友圈、脈脈動態,如果他更新的話你要看,知道他最近在幹嗎。
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別人口中的牛人,比如一個你非常信賴的朋友告訴你這個人應該見一下,而你不認識他,那你就要從頭到尾研究一遍他。這種情況複雜一些,要加重分量的工作是其他人對這個人的評價,也可以說是背書。但背書是個中性詞,不是說背書一定要講這個人哪里好。我覺得這是個技術活。一般來講,人類會本能的拒絕對一個陌生人透露另外一個人的不利信息,我是A你是B,你打電話問我C的缺點,我如果跟你不熟的話我是不會說的。所以你還是要盡可能找到你們兩人之間共同的朋友,而且這個人跟你的相識熟悉度要高於這個人和他之間的相識熟悉度,因為你要保證這個人對你說真話。同時這個做背書的人也得具有一定的水平。當然水平分三六九等,他的水平至少要及格,比如說至少是六。我說的六是一種主觀感受,大家不用鉆牛角尖,只是需要對這個事情有所判斷。另外你還得知道他是六以上的哪一道,因為不同人對一個人的背書有可能是矛盾的。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你得知道有矛盾時你更傾向於誰給你講的故事。
對於所有我重視而之前又不太了解的人,我個人在見面之前會用搜索引擎,還有我能用到的所有社交媒體、社交工具,比如脈脈,把這個人在網上留的資料都翻看一遍。因為我相信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想把自己的行為特質、性格、三觀都很好的藏起來是非常難的。這有點像一個解謎遊戲,你要把所有東西都藏好,才能變成另外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麽圓一個謊比撒一個謊難。所以不管是他的朋友圈、脈脈動態還是采訪稿、演講視頻之類,在很多細節上都能體現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一舉手一投足這東西自然流露,藏不起來也騙不了人,你越多的去了解他在社交和媒體報道展現出來的東西,你就對這個人的總體形象有越深入的理解。
怎麽忽悠別人?展己知彼
關於怎麽忽悠別人成為你的合夥人我總結了四條:
1、 你在見他之前需要準備什麽:要非常清楚這個人內心的渴求和喜好究竟是什麽。
喜歡什麽這件事情是有點具體的,我在這塊有一些自己的理論,其實我有很多理論都是自造的,大家包涵著聽一下。我把世界上的人分成兩類:第一類人是明確知道自己要幹的事情的內容是什麽才願意去幹。比如說有人終身會投入到和音樂有關的創業體系里頭去,有人只做旅遊,有人可能就只做和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業務。而且互聯網金融也可能太大了,他只做保險這一塊。他知道哪個內容讓自己興奮,所以他一直幹具體這個內容里邊的事情。第二類人不是這樣,這類人可能會因為商業模式而著迷。我做交易撮合就可以,至於撮合的東西是鋼材還是按摩師我無所謂。反正我就是不自己賣,就要撮合你們兩個成,只要看到兩邊撮合成了我就無比的爽。還有一種是更純粹的逐利工作者,只要有一個業務是他認為時下能賺錢、能迅速發展起來的,他就無比興奮。這樣的人我也把他歸為第二類。這里邊沒有誰比誰好之說。
第一類人知道喜歡的內容是什麽,第二類人不在乎內容,只在乎業務的邏輯和特點。我之所以要把這兩類人分開,最主要還是因為你要先做一個選擇:究竟用什麽路線來打動他。假如說這個人為他喜歡的事情而深深著迷,那你完全可以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愛好去成功打動他。
第二類人通常是不需要講這種所謂的情懷的,我們只需要把精妙的商業邏輯,還有算的比較清楚的賬,把這個故事和過程講通,讓他意識到你想到了三分,我想到了六分,這可能就是一種最好的忽悠人的方式。
2、 你要展現個人魅力,這個人魅力不是通過長相或是行為舉止來體現的,是通過你的思考、直覺、假設以及驗證,還有邏輯推導來完成的。
告訴對方你的思考、直覺、假設、驗證,還有你的邏輯推導,這個過程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展現功力的地方。一般來講,另外一個人被你說服了,就是出現了這麽一個現象:你告訴了他一件他不太知道或者沒想明白的事情—他把這個事記住了又回去了驗證了一下—他發現你說的是對的。一旦這個過程達成了,這個人一定對你留下了加分的印象。你不用管他嘴上說什麽,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兩三次,他就一定會把你說出來的話每一次都回去反複的琢磨。即使是你隨便講出來的言論,無心之言,他可能都會依從。
你在跟潛在合夥人討論你們要做的這件事情的邏輯,判斷每條信息真偽的時候,你們不要有一個預期——每個問題都想明白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遇上一些現在說不清楚的問題,什麽方式能夠給對方留下比較好的印象呢?你就告訴他你的直覺。這個直覺有三種答案:1、我認為它是什麽;2、我認為它絕對不是什麽;3、我不知道。舉個簡單例子,大家都知道2014、2015年時信貸消費蠻火的,這已經成為既成事實了,你看分期樂、趣分期這兩個公司現在都是5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很快就沖著10億美金去了。假如把時間推到2013年末這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課題了。你現在要說服你的合夥人去幹這樣一件事,但是他提了個問題,你從大學生市場切入,這個市場夠大嗎?你其實可以給他算一筆帳,因為中國在校大學生量級是有統計的,你可以告訴他大概三千萬,你還可以告訴他大學生每個月雖然不自己打工賺錢,可是他有固定收入,平均數可能是在800塊到1000塊人民幣之間。你再告訴他這里面有多少是他除了吃喝之外可以拿出來進行消費的,這樣算一筆帳。但是你講了這些,對面的這位潛在合夥人不一定會聽得進去,你可能需要用一些驗證去說服他。你就告訴他以你的直覺下一個月的訂單會比這一個月的訂單增長百分之多少,如果看一個季度你認為複合增長有可能是百分之多少。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你每一次跟他通電話、發消息或者見面時,都去調整和修正你之前的這個直覺。你經常可以用這樣的模式讓一個人對你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好。你先給答案,然後每次見面時都告訴他你對於這個問題新的思索。我覺得只要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沒有人會不記得你這種好習慣。
3、 你要用盡一切辦法去說明時間的緊迫性。
這是一個很耍流氓的東西,我比較贊同用投行家的邏輯來處理這個問題。投行家邏輯是什麽呢?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告訴每一個他Pitch的對象:這個機構你現在就應該買入!為什麽是你?因為哪個人有魄力哪個人才能賺到最多的錢,我現在就覺得這個人是你!把這個邏輯牽引過來,你在忽悠潛在合夥人的時候,把這個故事講成:現在就是做這件事情最好的時機!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動腦子想一想就會知道,它是不是最好時機這個課題其實現在驗證不了,除非過幾個月或者一年你回頭看的時候才知道到底是不是最好時機。但是有一個上天賜予我們永遠不變的法則:早一點行動總歸是好的。當你這樣跟他拍胸脯的時候,有膽識的人會立刻做出抉擇。反過來也成立,現在做出這個抉擇的人很有可能是想做這個歷史進程里邊真的最有決心和膽識的人。
總之就是立刻就幹,不要有太多的猶豫,原因是什麽?夜長夢多。如果你花十天的時間說服一個人,最後又讓這個人想了十天,和你花十天去說服這個人在第十一天他精神動搖的時候,立刻把這個事情給它拍下來,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當然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大家溝通誠實,而且對方也對這件事情有基本判斷。如果對方沒有基本判斷,我們把思想灌輸給對方了,相當於對方被我們強拽著上船,結果肯定不會好的。
4、 你恐怕還要和市面上其他競爭對手去做一個比較。
每一個要創業的人天生就得是一個雷達系統,你要知道大概有競爭關系的那些人都在哪,要知道他們叫什麽名字,他活人長什麽樣子,最好你們見過面,甚至有他公司里面同事作為你的日常聊天對象。這里面我們別犯糊塗,商業機密這塊我們不要做一些有違道德的事情,但你必須知道你的競爭對手目前關心什麽。這些東西有多少講多少,但是最忌諱的就是自己胡亂猜測,需要花時間做市場分析。當你能夠把這個格局大概說清楚的時候,你的潛在合夥人就有可能被你說動。
利益分配如何避坑?法律層面的利益和職責盡可能不要均分,明確職能
比如說一千家企業里做到一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可能只有五十家企業,這五十家企業里你看創始人股權分布,會發現只有三家是兩個創始人股份彼此接近的。比如一個人在創始時占40%,另一個占30%。其余那些肯定是一個大股東,然後其他聯合創始人加起來也不會有這個大股東股份多。創業公司有很多問題是耗不起時間去論證的,如果遇上一些暫時想不明白的事情,必須得有一個人能拍板。如果大家真的民主式去討論,這個公司就完蛋了。原因是你的時間是固定成本,每分每秒都在流失,你不能當機立斷的話,這里邊的兩三個人再聰明也沒用。
第二是和職能相關的,主要指你做的具體事情,你是幹嗎的。這方面別犯一個錯誤——把職能寫成了政治措詞,一大堆的形容詞非常概括和含混,類似於像“戰略”“解決方案”這種詞,非常討厭。千萬不要這樣子,就直接寫你們兩個或者三個人具體幹的活是什麽。
最後,你會發現去談合夥人的時候,有些人對於以上觀點不認同。我不是說我講的這些東西一定對,但不管怎麽講,我的推導邏輯還是成立的。如果你發現你的合夥人對這個東西不認同,我建議你讓他在外邊轉一圈。轉一圈的意思就是他這種不認同其實有兩個情況,一是和你在三觀上、本質上不太一樣,那你們彼此真的誰也說服不了誰,他有可能要找跟他相關意識的人做合夥人才OK。第二種情況更常見,就是他對於創業門道還沒有想清楚,他對你的不認同其實基於他的想象和一種本能的不認同。這種事情你不要想著能夠靠意誌力去教育他,有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把他在晾在外邊,讓他自己在市場上去碰一碰他就知道了。
以上就是我要聊的全部內容,謝謝!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經緯創投,如需轉載請聯系原發。
馬斯克真的開始挖隧道了!他從沒有抱怨過世界多糟糕,但他一直在改變世界…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1/162900.shtml
馬斯克真的開始挖隧道了!他從沒有抱怨過世界多糟糕,但他一直在改變世界… | 黑馬早報
靜靜
快遞員收入曝光:75%不足5000元 近8成感到滿意
4月29日,第13屆全運會馬拉松賽場出現感人一幕:女選手王剛紅在距離終點不到10米處倒地,最後硬是憑著一股勁爬過終點。她賽後表示,自己是後來在網上看到視頻,才知最後是爬過去的,當時大腦“幾乎是一片空白的”。
早安,艾瑞巴蒂,來看勞動節的早報。
頭條:馬斯克真的挖隧道了!
有一次,馬斯克出門遇上了堵車,堵得生氣了, 馬斯克發了 Twitter 抱怨,還說:“我得做件事了,我要開一家叫‘無聊’的公司(英語 boring 有鉆孔的意思)。”
鉆孔?馬斯克這是要在地下挖掘隧道來解決地面交通擁堵問題嗎?
當時多數人都以為馬斯克在開玩笑呢,這挖隧道哪這麽容易,除了貴,還得政府允許,於是,好多人都將這個事當做馬斯克生氣時說的胡鬧話,不過,馬斯克還真做了這個事。
前幾天,馬斯克的 SpaceX 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在網上發了一張大型設備圖,印著 “ The boring company ” 的 Logo, 人們這才真的相信了馬斯克是真的已經在挖隧道了。

4 月29 日,馬斯克在一次 TED 演講里,還透露了關於這個隧道項目更多的細節。視頻還挺科幻的,有興趣者可以直接看下視頻:
Boring 公司正在洛杉磯建造一個地下隧道網絡,在隧道中,系統將自動通過電動滑板來傳輸汽車,電動滑板的最快速度達到 130 英里 / 小時。

在視頻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路面上會有一些“停車位”,當汽車駛上這個位置時,會被自動降運到地下隧道里,隨後,汽車會被以極快的速度傳送出去。汽車在地下隧道的傳輸不只是單線運作,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更換線路。

馬斯克曾表示,這個地下隧道網絡將多達 30 層隧道,可傳輸汽車,也可以傳輸超級列車。不過,這 30 層隧道沒這麽容易實現,目前,馬斯克只能在自己公司 SpaceX 的停車場下面挖了一個隧道作為演示,如果要繼續挖,他還得拿到政府的許可證明才行。
不過,為什麽一定要挖隧道呢?目前,Uber 和 Google 聯合創始人佩奇投資的兩家創業公司都在研發飛行汽車。馬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則表示,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監管上,地下交通都要比空中交通更有前景。
如今,馬斯克除了有電動車特斯拉在路上跑,有家 Space X 公司發射火箭上太空,有超級高鐵 Hyperloop 來提高出行效率,還有一家“無聊”公司在地下挖隧道……
外國網友制作了一張圖,說:“這很伊隆·馬斯克”。

馬斯克想要一種新的網絡支付方式,PayPal 出現了;
馬斯克想要開電動車,特斯拉建立了;
馬斯克想要太空旅行便宜些,Space X 公司也有了;
馬斯克想要出行更快些,Hyperloop 面世了;
他從沒有抱怨過世界多糟糕,但他一直在改變世界 。
這很伊隆·馬斯克。(文來自愛範兒)
國內新聞
1、五一假期次日5770萬人次出遊 旅遊收入330億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據國家旅遊局網站30日消息,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4月30日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577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30億元。公路方面,各地出城方向車流依然較大;鐵路方面,當日全國發送旅客繼續超千萬人次。
@靜靜: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辣條加個冰袋:恢複七天假,帶動GDP
@波音747-400機長:請教:旅遊收入330億怎麽算出來的?
@很辣的老姜:放365天假,那樣就能買下全世界
@我從西邊來:堵在路上,算半個旅遊嗎?應該算,起碼我的車燒了油啊……我為這個數據拖後腿了……[噓]
@無為8697:長假小長假就不要出去了,雖然不收過路費,在賓館住宿費上花的更多,憑什麽高峰時候,住宿費成倍上漲?玩的人又多,吃的也貴,真的非常不舒服。
@northloner:300億又如何?為什麽不說說出遊的體驗?路上堵!景區擠!
2、明星天價收入是喜是憂?稅務稽查已盯上名人納稅情況
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上,前十名的收入總和近17億,前三十名的收入超過了35億,前五十名的收入近50億。登上這份榜單的百位名人去年一年的總收入達到70億9530萬元,入選的門檻是2500萬元,其中收入過億元的名人共有14位。


1、範冰冰 24,400萬元
2、鹿晗 18,160萬元
3、周傑倫 18,150萬元
4、李易峰 17,070萬元
5、成龍 16,800萬元
6、黃曉明 16,790萬元
7、劉濤 15,620萬元
8、楊穎 14,680萬元
9、吳亦凡 13,680萬元
10、胡歌 13,610萬元
11、劉德華 12,810萬元
12、楊冪 12,480萬元
13、趙麗穎 10,480萬元
14、井柏然 10,080萬元
15、鄧超 9,850萬元
16、張學友 9,700萬元
17、孫楊 9,450萬元
18、林誌玲 9,200萬元
19、楊洋 9,120萬元
20、陳坤 8,980萬元
@M依M-LU:都是憑自己實力吃飯,還沒查,評論就開始各種酸,自己沒本事,還整天期望別人出事,人性很邪惡了,不多說,看結果,不要妄自揣度
@KeineAhnungAG:生活大爆炸中,那幾個主演一集100萬美金,我也沒見美國的價值萎靡啊。。。不照樣科技興國。。。你把自己的萎靡和素質低歸到明星身上,我都看不下去了,雖然我不喜歡範、鹿這類明星
@飄落的蒲公英01:明星拍一部戲就能賺上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太不公平了
@北京達人的博客:只要是由市場決定的價格,那還有啥不合理的?!即使真的不合理,那也是規則不合理,關明星啥事?!
@踏過憤怒的河:平均年賺一億,戲子哪是下九流?
@采蘑菇的菘菜:就像人民的名義里高育良說的一樣,好聲音救不了中國
@DawnDonna哦:別混淆因果,沒人肯為他們買單,怎麽可能有高身價。再說,暮光之城的一眾小朋友們拿天價片酬,伍迪艾倫就不出作品了嗎?娛樂和精神追求不是零和遊戲,現在不是娛樂過剩,是嚴肅作品沒跟上。群眾泄泄憤也就算了,文化人跟著鼓噪就不要臉了
@卡車988:我覺得沒必要把這件事賦予太多的意識形態色彩,首先,明星的收入是合法的;其次,人家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第三,如果認為科學家的收入不如明星,那麽可以提高科學家的收入,而不是把明星的收入給打下來,然後科學家一分錢也沒多拿到!
@自然的張侃:只要收入合法並依法納稅,自然是收入越高越好,對社會貢獻越大。雖然基本不看這些人演的戲。
3、樂視資金鏈問題發酵 收縮手機線下戰線
受樂視的資金鏈問題波及,其手機業務正面臨重重困境。樂視在深圳的五家線下代理零售門店目前僅剩下賽格廣場店一家還在正常營業,其他的樂視移動體驗店、LePar體驗店以及樂視入股的網酒網零售門店都已關門。
4、半年預虧8億港元 酷派路在何方?
本以為和樂視的合作能夠幫助酷派這個老牌手機品牌走出泥淖,但從現狀來看,酷派的複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在4月21日,酷派發布公告稱,截止2017年3月31日經營虧損約為港幣4.6億元,預計2017年上半年經營虧損會擴大到港幣6億-8億元之間。
@兩塊西瓜:步子邁太大,容易扯著蛋
@JD有機奶:做手機的最講究說學逗唱
@股民江左梅郎:嚴重鄙視樂視占用有限媒體資源
@伯爵走馬:至少樂視手機是有貢獻的:ID無邊框……
@飯飯豬輩:和運營商合作的機型真是白給都不想用
@吃貨是我別開槍:360笑了當初背後插人刀子
5、萬科與小米合作建房被叫停 房企自持住宅難題待解
小米員工透露萬科利用永豐地塊和小米合作建房一事,因為監管等方面的原因限制已經擱置。4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和規土委發文要求開發商自持商品住房持有年限與土地出讓年限一致、最長租期不得超過10年、不得以租代售。
@亂飄的渺:當然得停了,這樣幹怎麽讓別人炒房,怎麽讓領導們賺錢
@郭嘉隊:年輕人的第一套房子 破滅了
@拙言1983:萬一小米賣個1999元一平米...雷老板人身安全堪憂
@蕭琳就是我呀:高等建築2999每平方米
@山姆流:”因為不能轉讓限制了流通,銀行也只能以租金收益評估,而不能以物業交易價評估。” 這個很重要,必須堵住,才能讓大家老老實實回歸實業。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幹一年利潤不如炒兩套房的事情不能再繼續了。
@大倔驢嘎子哥:本質是萬科拿了一塊自持地,找員工入股作為股東與萬科合作開發一個樓盤,股東權益是員工獲得70年居住權,同時股東權益可以在員工之間轉讓。政府覺得這是炒房,於是禁止了。
6、快遞員收入曝光:75%不足5000元 近8成感到滿意
快遞從業人員中男性占絕對多數,占比近90%,35歲以下的青壯年占80%以上。從工資水平看,74.6%的人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至5000元,20.44%的人月平均收入在5001元至8000元,盡管工作強度較大,還是有近八成的受訪者對收入感到滿意。


@血濃於水33:個人愚見,快遞可能體力稍微累些,但比他壓力大的行業及職業多了去了。職場中勾心鬥角,老板的計較和施壓。相信大部分人為了生活都默默地承受著重大的壓力
@我吃完了D:扯吧 正常都有五千左右好吧!而且快遞員確實不怎麽累,起碼心不累。一個人負責一個區域,直接往快遞箱塞 很少爬樓的
@此處下劃線_:教師工資有快遞員工資高嗎
@YZ的江先生:八成? 你老實告訴我是不是一共調查了十個人…
@李紅晟029:前兩天剛發工資,4800,我韻達
@優揚品牌:快遞最起碼給了社會底層人民一條活路,不用附加其他條件。
7、非京籍兒童入學審核要求提高 異形房居住證明無效
2017年北京市各區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意見相繼出臺。部分區在“五證”審核細則上有所變動,要求有所提高。居住證明方面,各區嚴查“異形房”,明確指出,過道房、車庫房、 “開墻打洞房”、合租房等所開具的居住證明無效。
@那就叫我阿金: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廣州是是黑人的?
@金絲楠木小板凳:感覺現在開始把人往農村趕了,需要農民的時候,各種政策吸引農民進城,不需要的時候就往回趕
@躺在雲朵看日出: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reky2008一深圳:非京籍,區分的好
8、李明遠離職百度後首次現身:李彥宏於我亦師亦父
5個月後,李明遠“脫敏”,再次回歸大眾視野。這一次,他的對外介紹是“資深互聯網人”,而不是“前百度副總裁”。談到和李彥宏的關系,他把自己和前老板的關系形容為“亦師亦父”,認為在所有高管中,李彥宏對他相當嚴格。
9、前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加盟高瓴資本
今日有消息稱,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已加盟高瓴資本,並於兩周前到任。2011年,沈皓瑜加入京東商城任COO,2014年4月升任CEO,2016年8月卸任京東商城CEO,擔任京東集團國際業務總裁。

10、上市公司分紅全透視:2016年派現近萬億 36公司一毛不拔
4月29日,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據統計,在A股3205家上市公司中,有2425家在2016年度中實施或披露分紅送轉方案。其中,2390份方案中含現金分紅,占比達98.56%,36家公司上市以來“一毛不拔”。
11、46家央企表態支持雄安新區 專家測算未來GDP或達1.5萬億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的測算是:2016年深圳GDP為1.95萬億元;上海浦東新區GDP為8732億,人均GDP為15.73萬元/人;按未來的雄安新區人均GDP達16萬元/人,900-1200萬的常住人口計算,雄安新區GDP將達1.44-1.92萬億元。
12、中國電影好萊塢依賴癥:進口片平均票房近4.5億
近年來,一些好萊塢影片在中國贏得的票房超過北美。微影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上述影片在2015年有4部,2016年達到8部,2017年截至發稿日期已經出現4部。2017年的中國電影票房,需要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持續支撐。
@一身匪氣的斯文人:其原因無非就那麽幾種:1、國產片拍不出那種效果;2、國產片都特麽小鮮肉,看著就膩味,3、好萊塢大片宣揚的是英雄主義,而國人由於受壓抑過久、此類英雄主義的大片,肯定有超強的吸引力,4,國產片要麽是抄襲、要麽是改編,劇情好多的都提前知道,沒什麽花頭。
@Mr_吳彥祖:哈哈,那你倒是拍點好看的呀,電影投入絕大部分給鮮肉,能拍出什麽好電影,以後別叫拍電影了,叫拍鮮肉吧!
@哼哼桑:國產一年都難得有幾部好片, 放網上免費都懶得浪費時間
@tyh2020:有廣電總局,一萬年都拍不出好電影。像《盲井》《盲山》這樣的好電影,都是禁片。
@炳晨鬥鬥:國人是有眼睛的,好壞自己分得清楚。為什麽《湄公河行動》票房可以媲美歐美大片呢?你國產到是整點好的東西啊,人家賣的都是貨真價實的片,你買的都是幾個鮮肉娘娘腔的臉。沒可比性…
@Setven-Reinford:人民名義收視率也高,說明中國人要用心也是能拍出讓大家歡迎的電視劇,電影也行的。
@我去-蛋疼:國內的劇情,效果,完全不如好萊塢的水平。沒辦法,我們玩半天動畫片還是播猴子 看看迪士尼和夢工廠的 創造了多少新角色 不是依賴,是對比,一對比就知道了
今日思想
好的國家,東西便宜,人貴,所以隨便有個啥工作都過得不錯。不好的國家,東西貴,人便宜,掙多少都買不起這買不起那的。曹德旺說玻璃工廠美國藍領人工成本是中國的八倍,但由於水電煤氣土地都超便宜,所以總成本仍比中國低。如果特朗普再減稅,不要打貿易戰,中國出口企業的工廠都跑美國去了。現在中國人工成本越來越貴,這是在向好方向發展。還是要減稅,降制度成本,搞供給側改革,才能與美國競爭。
——華杉2009
[本文作者靜靜,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馬斯克
範冰冰
劉強東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