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yMMDAwMDE5MzEyMg.html
如果说影院投资已经随着电影产业的繁荣而沸腾,那么3D影厅投资在今年成为了此间的高温区。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3D银幕的增长速度,跑赢了电影市场票房和银幕的整体增速:2007年9月 82块,2008年12月 110多块,2009年12月 600多块,截至2010年6月,国内的3D银幕数已经超过了1100多块,却仍未见减速。
行业内原有的影院投资公司已经将3D项目采购纳入到常规放映设备采购的名单之中,并在中长期的规划中提高3D影厅所占比例,一些业外资本,也在“排队看3D”的现象鼓动下,一头扎入影院投资行业,成为推动3D屏幕,甚至影院数目增长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8 年9月,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商业3D影片《地心历险记》上映,仅依靠不到100块的3D银幕,就创下了6000多万的票房。随后,正如詹姆斯·卡梅隆所预言 的那样,2009年成为了3D电影的元年,这一年,《怪物大战外星人》、《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等3D电影纷纷上映,刺激着中国观众“尝鲜”的欲 望,当大量观众冲着3D的名头涌进电影院时,国内仅有的一百多块3D银幕,立刻捉襟见肘,影院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了3D电影供需关系中的巨大市场潜力:影院 外排队苦等的观众和BBS上的“求票”贴,让刚刚起步的3D电影市场一下子进入了“暴利期”。
时代影城总经理赵军用“来势汹汹”形容 2009年的3D电影热潮,而星美影城总经理袁鑫的用词则更为直接:“措手不及。”一时间,各大院线纷纷购买设备,上马3D影厅项目。用中影数字院线总经 理程扬的话说,“一座影院如果没有3D影厅,总觉得缺点什么。”由于3D影厅项目周期短、门槛低,国内的3D屏幕数在短短的一年里翻了六倍。
迅 速膨胀的3D影厅数目引发了对内容的需求。根据2009年的统计,一部普通的2D电影,在影院正常的上映期为3周,超过3周的影片十分稀少,而一部普通的 3D电影放映周期最短为两个月,主要原因是在3D电影市场远远还达不到饱和的时候,3D电影片源的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电影市场“影片求院线、院线 求观众”的一贯逻辑被逆转,“观众盼影院,影院盼内容”的美好时光,出现在了3D电影市场的起步阶段,在这一现象背后,优质内容的产能问题对3D影院层面 的制约,已经显现。
但随后而来的《阿凡达》又让3D影院投资市场陷入了新一轮的狂热。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购买一张《阿凡达》3D电影票的难 度,已经超过了购买一张春运火车票的难度。即便如此,观众往往愿意花几个小时排队,或是在网上预订系统中等待三周后的3D电影票,也不愿在2D版的《阿凡 达》影厅中“将就”。
《阿凡达》的出现让已有的3D影厅赚得盆满钵满,对优质内容缺失的担忧被市场迅速遗忘。加速扩张再次成为了影院投资,尤其是3D影院投资的主题。
据 统计,2010年上半年以来,国内银幕总数激增577块,相当于2009年全年增加量。其中,主力军就是3D银幕。这些后《阿凡达》时代的3D掘金者中, 就不乏叶宁口中的“外行人”。地产商、煤老板、依靠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江浙私企,在这些投资者眼中,投资电影院,特别是3D影院,仍然是门“稳赚不赔”的生 意。“投资电影是炒股票,投资电影院就是买基金。”这句话已经成了江浙一带投资客的口头禅。
如果《阿凡达》是每年24集、年年出现的美剧,那么,3D银幕的美好时光,或许仍能得以延续。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院线万达院线的总经理,叶宁同样需要把握万达的“3D节奏”,按照他的计划,3D屏幕将占万达总屏幕数的1/3,这就意味着,截至今年年底,单就万达而言,3D屏幕数就将达到200多个。但即便如此,谈起3D影厅投资,叶宁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热度。
叶宁的逻辑很简单,一般而言,3D影厅与传统影厅的区别,主要在于平均每厅10万-20万元之间的3D硬件设备投入,无需两三年的提前规划,也不需大动干戈后期改造,对于影院投资者而言,进入门槛并不算太高。
“认为上3D影厅是暴利的,都不懂这个行业。”叶宁告诉记者,在他看来,3D影厅的投资者们需要像投资传统影厅一样,依靠后期的运营管理逐步回收成本,换言之,3D影厅并不是“暴富”的天堂。
不 少影院的3D影厅在《阿凡达》下线之后,再次出现了片源不足的问题。以北京首都电影院为例,《阿凡达》上映时3D设备的利用率高达100%。《阿凡达》下 线,《爱丽丝》、《驯龙记》等好莱坞3D大片接棒上映,3D设备的利用率就降低到50%以下。国产3D片在该影院放映的场次则少之又少。由于3D影厅配备 的都是既能放3D又能放2D的设备,在3D片源不足时,这些影厅就只能改放2D电影。“在国内目前的电影市场上,靠一部3D影片把投资收回,下一部就纯粹 赚钱是不可能的。”大地院线品牌总监薛子聪告诉记者。
从电影票定价来看,一张2D普通电影票价在60元左右,而一张3D电影票价,往往要高出10—20元,受追捧程度高的3D电 影,则可能高出30%-50%的票价。那么,假设3D与2D的片源数量同样充足的情况下,一个3D影厅的票房产出会比2D影厅高出30%;但是,由于3D 片源供给不足,在全国一年发行200部左右的电影中,3D电影的占比不到5%,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国内只发行了《玩具总动员3》在内的7部3D电影, 所以,就算是拉长每部3D电影的档期,一年平均下来,一个3D影厅也至少有40%的时间在放映普通电影。而且,3D影厅需要更高的维护费用,这部分费用占 每张票的3%左右,用于眼镜、银幕的维护,这部分支出,2D影厅无需负担。
“现在2D影厅和3D影厅之间收入差距并不大,能在12至18个月里回收设备成本就不错了。”薛子聪说。
按 照国家电影局的鼓励政策,3D进口影片不列入每年20部进口电影的限制范围内,这意味着,国内的观众可以看到更多的国外3D大片。但随着银幕数的增长,片 源的局限仍然越来越明显,原因之一,是国内观众已经逐步度过了对3D电影照单全收的“狂热期”,对于打着3D名号的伪3D以及只依靠3D为卖点的“技术 片”,并不买账。在薛子聪看来,观众的热情从“3D”回归到“好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电影工业而言,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但是电影还是讲求它的内容、演员各方面的情况。”薛子聪说。
在叶宁看来,对“暴利”的追逐和由此产生的狂热,并不仅限于3D影厅,而是体现在整个影院投资市场之中,“非理性繁荣”,其根源就在于对于行业规律的陌生。
“其实院线的本质,就是一个连锁的服务行业,收入靠一张票一张票卖出来。”叶宁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65855.html
王長田指出,今年影院的數量取得空前增長,從原來1000家主流影院已經發展到2000家。但是電影票房的增長卻遠遠低於影院屏幕的增長,而且影院又要付出高租金,下一步的運營是會出問題的。
王長田稱,光線之所以不投影院,是因為現在做來不及了。但當目前這些影院走到一定程度後需要進行整合,「我們會去看哪些影院是值得被投資和收購的。」
「將來我們做影院的時候,上來就必須做最『猛』的那個,否則現在進入就會成為所有影院的競爭對手。」王長田說。目前光線傳媒主做電影發行,和多家院線影院打交道。
王長田同時認為,電影產業作為一條產業鏈龍頭,會涉及到版權銷售等很多相關產業,帶動性很強,實際可投資空間很大。
(i美股訊)最新消息顯示,GDC技術(環球數碼創意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GDC)預計將於6月27日正式IPO。GDC將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IPO擬發行5,75萬份ADS(1ADS=15個普通股),每ADS發行價將位於12美元-14美元之間,以發行價中間值計算,融資額7500萬美元,市值約3億美元。
IPO融資用途包括:地域擴張;研發;擴大服務設施;收購或投資互補資產;運營資本或其他用途。
GDC是數字影院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銷售數字影院相關設備和服務。
--25000:截至目前,GDC的數字影院服務器全球出貨量超過2.5萬個。
--56%:截止2013年一季度GDC在中國數字影院服務器總安裝量的市場份額為56%,居第一。
--35%:GDC在全球範圍的新增數字影院服務器的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8%增至2013年一季度的35%,居第一位。
i美股GDC投資研報的主要內容包括商業模式、投資亮點、投資風險、增長策略、財務解讀、股權結構和估值等七大方面,要點如下:
--投資亮點:領先的市場份額;競爭門檻較高;技術門檻;多元產品和服務;多元大客戶和戰略合作夥伴。
--投資風險:歐美膠轉數存量下降;中國地區新建影院速度放緩;對大客戶的依賴越來越高。
--增長策略:地區滲透來提高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全球範圍內提高和增強數字影院服務;私人數字影院的需求;尋找戰略合作和收購機遇,拓展新的增長點。
--大股東:凱雷、云峰基金、香港上市公司環球數碼創意控股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和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張萬能等。此次GDC大股東均未參與獻售,所有IPO發行股票均為公司新發,IPO後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被攤薄。
--估值:通過估值模型的建立,綜合考慮給予其8倍PE;2010年到2013年GDC三年攤薄後的EPS平均值為1.42美元,每股ADS估值為11.36美元,整體估值為2.6億美元。
以下為研報的主要內容:
一 商業模式
簡而言之,GDC擁有技術優勢(14個數字影院服務器通過了好萊塢DCI標準),與合作夥伴(放映設備公司和3D器材公司)向電影院提供數字電影解決方案(包括服務器、影院管理系統和一體式放映機等)來獲得收入,通過遍佈全球的銷售點和代理商將其產品覆蓋範圍拓展至全球,且提供後期服務和技術培訓來維繫客戶關係。
GDC數字影院產品的銷售來自於數字技術的普及。傳統影院主要是通過膠片來放映電影,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帶來放映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的膠片影院需要升級為數字影院,數字影院的需求迅猛增長促使了包括GDC在內的數字影院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誕生。
GDC的主要客戶是電影院,核心需求包括四類:傳統膠片影院升級為數字影院;新的數字影院的建設;技術進步導致的原數字影院的升級;和某些私人場所安裝數字影院的需求。
客戶關係方面,GDC通過為電影院提供後期服務和技術培訓來不斷增進和客戶之間的關係。GDC在香港、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西班牙、印度和墨西哥的辦公室為客戶提供7天24小事的服務體系,且建立NOC遠程服務系統,收到客戶報障後即時回應並提供遠端支持服務解決問題,在遠端支持未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確保24小時內到達現場(省會城市)。
此外,GDC還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為其量身定製培訓計劃,對應不同的培訓內容提供單獨的培訓教材,按照客戶的設備分佈和人員情況選定培訓地點,同時根據參加培訓人員的水平提供初、中、高三級培訓。
渠道通路方面,GDC通過遍佈全球的分公司和代理商銷售其數字影院設備。GDC主要銷售辦事處地點包括香港、洛杉磯、斯特林(德國)、巴塞羅那、東京、新加坡、深圳、北京、印度、墨西哥和馬來西亞,公司也將繼續拓展新的銷售地點。總的來說,在中國、中南美洲、印度和東南亞,GDC直接向影院或大型院線出售數字影院設備,而在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公司主要通過代理商來銷售。
收入來源方面,2012年GDC來自數字影院設備的銷售收入為1.09億美元,營收佔比93.3%;來自技術服務的收入為365萬美元,營收佔比3.1%;來自VPF(虛擬拷貝費)的收入(包括VPF的服務費用和VPF協議下的數字設備銷售收入)419萬美元,營收佔比3.6%。
成本結構主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生產過程的人工成本(包括製造和組裝)、後期服務的人工成本(包括安裝、維護、後期服務和升級等)以及其他許可費和運輸費等。2010年到2012年直接材料成本在總營收成本中的佔比分別為82.3%、79.6%和77.6%。
二 ,投資亮點
1,全球領先的市場份額和強勁的增長動力:
根據截止2013年一季度各地區總安裝量來計算的GDC市場份額排名:
--全球市場份額25%,居第二;中國市場份額56%,居第一;
--美國市場份額23%,居第三;日本市場份額36%,居第二;
--韓國市場份額51%,居第一;台灣市場份額52%,居第一;
根據各地區淨增加的安裝量來計算的GDC市場份額排名:
--全球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8%增至2013年一季度的35%,居第一位;
--亞太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20%增至2013年一季度的54%,居第一位;
--美國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小於1%增至2013年一季度的34%,居第一位;
--中南美洲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小於1%增至2013年一季度的22%,居第二位。
2, 競爭門檻較高;
--高規格的DCI要求;
--技術創新和積累的行業知識;
--服務和技術支持網絡;
--品牌認知和行業聲譽;
--與好萊塢製片方達成的VPF協議。
3,技術門檻
GDC的數字影院服務器通過了好萊塢為促進數字影院的推廣而制定的DCI標準,此標準目前在世界範圍內被普遍接受。
目前世界範圍內只有11家企業的產品通過此標準,GDC是其中之一,且擁有14個通過DCI標準的產品,數量最多;其次是哆來咪(Doremi)和杜比(Dolby)。
4,多元產品和服務
5,多元大客戶和戰略合作夥伴
大客戶包括:中國前10的電影院線;美國大部分前25位的院線;日本第1名和第3名的院線;印度第2名的院線;韓國第1名和第2名的院線;泰國第1名的院線;法國第1名的院線;台灣第1名的院線;香港前5名的院線;新加坡前3名的院線;
精選的戰略合作夥伴:放映設備公司巴可、科視和NEX,和3D器材公司(RealD和Espedeo)等;
VPF合作夥伴:與美國好萊塢六大製片方的VPF協議;與其他片方或發行方簽訂的超過200個VPF協議;與影院簽訂的超過300個VPF協議。
三 投資風險
縱觀GDC歷年來的運營,其營收和利潤主要來源於數字影院設備的銷售,而數字設備需求則主要包括傳統膠片影院升級為數字影院(膠轉數)和新的數字影院的建設。
膠轉數主要來自於美國地區的銷售,為GDC貢獻超過1/3營收;新的數字影院的建設主要來自於中國地區,也為GDC貢獻超過1/3營收。然而,由於美國膠轉數日趨飽和而造成的存量下降,以及中國影院新建速度放緩,將對GDC未來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1, 歐美膠轉數存量下降
過去數年內,世界範圍內尤其是歐美的膠轉數已經較大規模完成,這同時意味著膠轉數的存量下降。
影院數字屏幕增長速度遠超屏幕增長速度,這主要就是由膠轉數帶來的。2009年末到2012年末,世界影院屏幕數量由118491塊增至129766塊,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與此同時,影院數字屏幕數量由16379塊增至89744塊,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6.3%。
過去數年北美和歐洲的膠轉數大規模完成,其中北美的數字屏幕由2009年的7700塊增至2012年的36400塊,在總屏幕數中佔比超過85%;歐洲數字屏幕由2009年的4600塊增至2012年的25000塊,滲透率(數字屏幕在總屏幕中佔比)71%。
歐美地區膠轉數的巨大需求刺激著以銷售數字影院設備為主的GDC營收迅猛增長。GDC在美國地區的數字服務器銷售主要來自於膠轉數。美國地區為GDC貢獻的歷年營收佔比均超過30%,來自該地區的營收最大,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4.7%。
隨著歐美地區膠轉數的滲透率日趨飽和,開拓新市場的膠轉數需求對GDC來說至關重要。數據顯示,2015年北美地區膠轉數的滲透率將達到100%,歐洲地區膠轉數的滲透率達到99%。
2,中國地區新建影院速度放緩
GDC數字影院設備在中國地區的銷售主要來自於新建數字影院需求。
中國新建影院速度加快。數據顯示中國銀幕由2007年的3527塊增至2012年底的13118塊,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9%,且2011年銀幕增速較上一年度增幅達48.4%,2012年增幅仍超41%。
中國新建影院絕大多數是數字屏幕,隨著新建影院速度的加快,中國數字屏幕的滲透率也逐步提高。數據顯示中國數字銀幕由2007年的700塊增至2011年底的8393塊,滲透率由19.8%增至2011年底的90.4%。保守估計2012年數字銀幕數量增至12225塊(將新增的3832塊屏幕全部計為數字屏幕),滲透率達到93.2%。
中國地區新建數字屏幕的巨大需求刺激著以銷售數字影院設備為主的GDC營收迅猛增長。中國地區為GDC貢獻的營收由2010年的3240萬美元增至2012年的3697萬美元。
不難看出,GDC來自中國地區的營收逐步放緩,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8%,營收佔比由2010年的44.6%下降至2012年的31.7%。
GDC預計未來來自中國地區的營收或將持續下降,主要是由於中國新建影院的速度逐步放緩。
3,對大客戶的依賴越來越高
GDC的客戶主要是影院和經銷商,不同地區的銷售渠道會有所不同。
在中國、中南美洲、印度和東南亞地區,GDC將產品直接銷售給影院,此外還給影院提供直接的技術和服務支持。
在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GDC產品通過經銷商來銷售,並為經銷商提供後期服務支持,經銷商再直接服務於影院。
某些較大的客戶前期向GDC支付預付款,此後分期支付;一般來說大客戶都會獲得相應的更長的支付期限。
從近三年貢獻營收的前五大客戶來看,既有經銷商又有影院,但經銷商整體比影院多。這是因為單個影院通常會在較短的時期內簽訂大量的數字影院設備購買合同,此後在現有數字設備的使用期間內將不會再簽訂購買訂單,直到它們需要升級或替換現有數字設備。
整體來說,GDC對於大客戶(尤其是前五大客戶)的依賴性越來越高。2010年到2012年,前五大客戶貢獻的營收佔比分別為31.9%、33.3%和41.4%。
四 增長策略
GDC未來的增長主要在四個方面:數字影院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數字影院服務;私人數字影院和巨幕(Giant Screen)市場。
1, 數字影院產品:通過地區滲透來提高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
--中國地區增長動力:新建影院和(現有的數字影院)升級或重置。
--印度地區增長動力:膠轉數和新建影院;
--東南亞地區增長動力:膠轉數和新建影院;
--北美和西歐地區增長動力:升級或重置。對於未來膠轉數飽和以及新建影院速度下降,現有的數字影院設備升級或重置將成為長期市場需求的關鍵來源。
--中南美洲地區增長動力:膠轉數和新建影院。
隨著歐美地區膠轉數的滲透率日趨飽和,開拓新市場的膠轉數需求對GDC來說至關重要。GDC計劃通過VPF模式在中南美洲等地區推進膠轉數。截止目前,GDC已經與包括好萊塢的製片方等簽署超過200個VPF協議;2013年下半年GDC將開始聯合好萊塢製片方在中南美洲推廣VPF模式,因為該地區的膠轉數的需求較高。
數據顯示,2009年中南美洲數字屏幕僅為400塊,滲透率僅為4.4%,2012年增至4200塊,滲透率為41%;預計到2015年中南美洲數字屏幕達1.05萬塊,滲透率達93%。
整體來看,過去數年GDC對於美國和中國地區的依賴性較大,美國地區和中國地區歷年貢獻的營收佔比均超過30%。
未來,GDC將拓展美國和中國以外地區,在新市場提高滲透率,包括中南美洲、印度和不包括中國的亞太地區等。其中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的營收增速超過美國和中國,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0.7%;營收佔比逐步上升,由2010年的17.2%增至2012年的27.7%。
2,數字影院服務:在全球範圍內提高和增強數字影院服務。
目前GDC歷年來超過90%的收入來自於數字影院設備的銷售,其中主要為服務器。
為了降低對服務器的依賴,GDC逐步增加產品和服務供應,包括數字影院管理系統、一體式放映機、編碼系統和數字服務等。
此外,隨著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的高淨資產人群的不斷增長,對於私人數字影院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未來GDC也將抓住私人數字影院的市場機遇;此外,GDC表示將尋找戰略合作和收購機遇,拓展新的增長點。
五 財務解讀
縱觀GDC歷年財報可以看出,營收和利潤穩步增長,年均年複合增長率26.6%,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18.1%,稅前利潤率約30%,此外資產負債表和運營現金流較為強勁。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GDC採用的是IFRS(國際會計通用準則),而不是GAAP(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一般來說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可以選擇上述兩者會計準則之一作為製作公司財務報表時遵循的會計準則,不過更多企業採用的是後者。
1,營收年均年複合增長率26.6%
2010年到2012年營收的年均年複合增長率26.6%;2013年一季度營收較2012年一季度增長37.5%.
季節性較明顯,一季度最少,四季度最多;和電影檔期的安排有關,一般情況影院在年末賀歲檔之前會簽訂並安裝大量的數字屏幕。
2, 營收構成
產品構成方面,歷年來超過90%的收入來自於數字影院設備的銷售,此外技術服務和VPF協議收入佔比不到10%;地區構成方面,美國地區貢獻營收最大,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地區營收佔比逐步下降至32%;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的營收佔比逐步上升至28%,增速最快。
產品構成
2012年來自數字影院設備的銷售收入為1.1億美元,營收佔比93.3%;來自技術服務收入365萬美元,營收佔比3.1%;來自VPF協議服務收入246萬美元,營收佔比2.1%;來自VPF協議的數字設備銷售收入167萬美元,營收佔比1.5%。
地區構成
GDC營收的地區構成主要包括美國、中國、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和其他地區。
美國地區的數字服務器銷售主要來自於膠轉數。美國貢獻的營收最多,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4.7%,歷年營收佔比超過30%。
中國地區銷售來自於新建影院。中國地區的營收佔比逐步下降,增速較慢,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8%,未來或將持續下降。
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的營收佔比逐步上升,增速最快,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0.7%。
未來,美國和中國以外的營收佔比持續增長,GDC將在新市場提高滲透率,包括中南美洲、印度和不包括中國的亞太地區等。
2012年來自美國的營收4030萬美元,營收佔比34.6%;來自中國的收入3700萬美元,營收佔比31.7%;來自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收入3225萬美元,營收佔比27.7%;來自其他地區收入700萬美元,營收佔比6%。
3,利潤穩定增長 稅前利潤率約30%
利潤穩定增長。2010年到2012年毛利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28.4%;運營利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25.2%;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18.1%。
營收成本小幅波動,營收成本與營收之比大約在54%-58%之間,毛利率42%-46%之間;銷售費用隨著營收增加而上漲,其營收佔比由3%增至5%;管理費用波動較小,維持在10%左右;研發費用保持在2%左右,由此近三年稅前利潤率維持在30%左右。
營收成本小幅波動,營收成本與營收之比大約在54%-58%之間。營收成本主要包括:1,直接材料成本;2,生產過程的人工成本(包括製造和組裝);3,後期服務的人工成本(包括安裝、維護、後期服務和升級等);4,其他許可費和運輸費等。其中直接材料成本在總營收成本中的佔比約為80%。
毛利率42%-46%之間。一般來說,數字影院服務器的毛利率相對較高,整合的一體式放映機的毛利率相對較低,主要是由於一體式放映機成本上升。例如2012年GDC向印度的一個新客戶出貨一批一體式放映機拉低了該年度毛利率。
銷售費用隨著營收增加而上漲,其營收佔比由3%增至5%。銷售營銷費用增長,主要由於不斷拓展新市場,包括中南美洲、印度和其他亞太地區;此外由於銷售額增長帶來的銷售佣金增長。
管理費用波動較小,維持在10%左右;管理費用增長主要由於業務和辦公地點擴張,比如2012年2月巴塞羅那辦事處建立,和非研發人員增加。
研發費用保持在2%左右,主要包括測試的材料以及技術支持費用。
4,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
截止2013年一季度末,總資產為1億美元,其中流動資產為8805萬美元,現金1630萬美元,每ADS現金0.71美元,每ADS淨資產為1.51美元。
運營現金流良好。2010年運營現金流1100萬美元,其中來自稅前利潤為2185萬美元;2011年運營現金流猛增至2510萬美元,其中來自稅前利潤為2680萬美元;2012運營現金流1730萬美元,其中來自稅前利潤為3240萬美元。
六 股權結構
根據該公司招股書,目前GDC技術大股東包括凱雷(通過CAG數字投資控股公司持有)、云峰基金(通過Sweet Light持有)、香港上市公司環球數碼創意控股有限公司(通過GDC控股公司持有)、華誼兄弟(通過華誼兄弟國際投資公司持有)和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張萬能等。
此次GDC大股東均未參與獻售,所有IPO發行股票均為公司新發,IPO後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被稀釋。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GDC技術在1999年成立之初是香港上市公司環球數碼創意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後來股權逐步分散。
GDC技術公司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張萬能持股數量18,558,441股,IPO後持股比例被攤薄至5.4%。
公司董事陳征通過GDC控股公司進行持股,持股數量29,779,777,IPO後持股比例被攤薄至8.6%。GDC控股公司由香港上市公司環球數碼創意控股有限公司(Global Digital Creations Holdings Limited)100%持有。
公司董事胡明通過華誼兄弟國際投資公司進行持股,持股數量為23,267,955,IPO後持股比例被攤薄至6.7%。
公司董事YingLee通過Sweet Light (香港) 進行持股,持股數量47,435,275,IPO後持股比例被攤薄至13.7%。SweetLight (HK) Limited的唯一股東是云峰基金(Yunfeng Fund LP)。
公司董事Sean(Yan-Xiang) Lu、Wayne (Wen-Tsui) Tsou和Feng Xiao均通過CAG數字投資控股公司(CAGDigital Investment Holdings)進行持股,持股數量126,768,387,IPO後持股比例被攤薄至36.7%。CAG數字投資控股的主要大股東是凱雷亞洲增長基金(Carlyle Asia Growth Partners IV, L.P.)和CAGPIV Coinvestment, L.P.
IPO之前所有董事和管理層共持有246,496,502股,持股比例為94.9%,IPO後董事和管理層總持股比例被攤薄至71.3%。
七 估值
考慮到未來三年內全球範圍內的膠片影院轉變為數字影院(膠轉數)大多數完成,且新建影院的增長速度也將到達一定的緩和期,所以我們的估值模型以三年為期,估值基礎是2010年到2012年的財務數據(採用的是IFRS,而不是US.GAAP)。
估值的假設前提如下:
--假設未來三年平均每年較上一年度增長26%:2010年到2012年GDC營收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6.6%,考慮到未來三年膠轉數的增長空間,以及GDC開拓亞太市場以及中南美洲市場的增長空間,給予其未來三年平均增長速度26%。
--假設未來三年毛利率分為42%、41%和40%:GDC的毛利率下降主要是一體式放映機等設備的毛利率低於服務器,但預期前者未來的出貨量將持續增大,所以毛利率也將下滑。
--假設其他收益均為營收的1%:其他收益主要來源於應收賬款和銀行存款的利息收益,預計未來隨著融資額和應收賬款增加的增長而保持在1%左右;2010年到2012年來自其他收入的營收佔比由1.9%下降至0.5%。
--假設未來三年銷售費用佔營收比分為5%、6%和7%:預計銷售費用會隨著新市場的開拓而增加,2012年銷售費用佔營收比由2010年的2.7%上升至4.7%。
--假設未來三年管理費用佔營收比分為11%、12%和13%:預計管理費用也將隨著新市場的開拓而增加,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管理費用營收佔比分別為9.5%、10.6%和9.7%。
--假設未來三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均為2%:由於DCI技術標準在短期內不會大幅變動,預計GDC的研發費用在三年之內維持在2%的水平。
--假設未來三年融資成本佔營收比均為0.1%: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融資成本的營收佔比均為0.1%,此外如果此次IPO融資順利完成,預計未來GDC的融資成本將下降。
--假設未來三年所得稅率均為4%: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所得稅率分別為2.7%、4.5%和4.0%。
根據以上假設,GDC在2013年到2015年的估值模型如下圖所示:
由上述估值模型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5年(預期)稅後收入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6.3%,考慮到GDC未來三年產品線拓展(由服務器轉向一體式放映機等)和範圍拓展(由中國和美國轉向印度和中南美洲等地區)的不確定性,以及GDC的IPO出售股份稀釋EPS等影響,將稅後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16.3倍(約等於EPS增速)打五折,給予其8倍PE。2010年到2013年三年攤薄後的EPS平均值為1.42美元,由此計算每股ADS估值為11.36美元,整體估值為2.6億美元。
(i美股 李雪)
接到《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監製邀請時,滕華濤想的是:「不在大年初一上,這電影就沒意義了。」
緊掐著倒數時間表,2013年12月8日,《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正式在廣州開拍。2013年12月31日,大年初一,影片公映。
「這還是電影嗎?」映後,影評人怒髮衝冠。
這也是電影局審片時的困擾:這顯然不是故事片,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紀錄片,更不是科教片。最終,《爸爸去哪兒》拿到的許可證是「電審紀字2014年第15號」——劃到了紀錄片裡。
這部「不是電影」的「紀錄片」,頻頻刷新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首日票房9167萬,刷新《私人訂製》8000萬2D首日票房紀錄;7天內過4.6億,刷新中國2D電影首週票房紀錄。
和《西遊記之大鬧天宮》一起,兩部影片拉著馬年春節票房一路狂奔,內地影市連續十幾日票房過億,單周票房首破10億。相比「大鬧天宮」籌備3年多、拍攝6個月、後期剪輯15個月,耗資5億人民幣,上映11天後迎來8億多票房;《爸爸去哪兒》2013年11月才立項,拍攝不到5天,預算成本5000萬,12天後入賬6億,難怪嚇著了電影圈。
「電影,作為一種最早的長視頻,來到了重新定義的時刻……都是變化的終端惹的禍。這一切都只是開始。」湖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總編輯、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在「爸爸」公映後第三天,在微博上表態。
張華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票房5億,「完全符合湖南廣電要拍『爸爸』大電影時的預期」。
「我們對電影的命名方式和經驗已經落後了。」一位參與審片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越來越大的電影市場,已經具有容納特殊個案的能力。」
把綜藝節目改裝成電視劇或電影,這是湖南衛視的老傳統。2006年,天娛傳媒製作了「超級女聲」電視劇;2009年,把「快樂男生」改裝成電影《樂火男孩》;2012年,把「快樂大本營」改裝成電影《快樂到家》,都是這個路數。
2013年10月18日,電視版《爸爸去哪兒》第二集收視份額「破十」,飆至11.45%——「快樂男生」收視份額最高時也不過10.1%,「快樂大本營」近年收視份額則一直徘徊在6%~9%。登上大銀幕,成了「爸爸去哪兒」的必然宿命。
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和團隊詳細研究了前兩期節目的收視數據。發現《爸爸去哪兒》的確有別於其他娛樂節目:除了覆蓋到「湖南衛視粉」的中堅力量——20~30歲的年輕人外,還分佈到了小朋友和老年人。這意味著,《爸爸去哪兒》可能是一部能讓一家人一起看的「約會電影」——要讓一家人約會,「最合適的檔期一定是春節」。
但此時距春節只剩三個多月了。
團隊是匆忙間拉扯起來的,核心成員是導演謝滌葵的第一季節目製作班底。考慮到大電影的質感,片方找來滕華濤做監製:拍過《蝸居》、《失戀33天》,「跨界」電視、電影,自然加分;《失戀33天》3.4億的票房,也讓龍丹妮看到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
滕華濤進組時已是11月,這時大家還在討論要做一部怎樣的電影。「一部完整的劇情片」是設想之一,謝滌葵和滕華濤聽他們講那些還在肚子裡的故事,有親子的、有穿越的,越聽越覺得不對勁兒:「我要是觀眾,幹嘛要進電影院看這些故事?」
滕華濤去扒粉絲評論,越扒越堅定:「大夥兒喜歡看的,是在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時候,小孩子突然用他們的思維爆出的那些表現。那不是說幾個特別天才的人坐在一塊兒,編上幾天就能編出來的。」劇組決定,就拍電影版真人秀。
不講故事,也是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從《樂火男孩》中得到的教訓。「它給我的兩個啟示是:這個故事本身是不是成熟的?這些演員是不是能夠達標的?」龍丹妮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們當時也許只考慮到了品牌效應,沒能考慮到電影市場本身的規律。」
以張傑、魏晨等二十多名「快男」為班底打造的這部3D電影,據報導當年上映五天票房不足300萬元。影片最受詬病的就是「極其山寨的3D效果」和「演員0演技」。拍攝前,預料到選秀出身的這些男生們可能不太會演,導演林華全還特意把電影做成歌舞片,用近一半的時間唱唱跳跳。但「快男們」本身不夠家喻戶曉、粉絲偏低齡,也是一大軟肋。
「快樂大本營」15週年時,湖南廣電花八個月時間拍了《快樂到家》。「快樂家族」的演技也沒比「快男」高出多少,但好歹臉熟,湊在2013的賀歲檔裡,能拿到1.6億票房也不奇怪。
《爸爸去哪兒》的明星基礎和群眾基礎比前顯然有優勢。
不用演戲,也讓五對父子大鬆一口氣。「要真的拍戲,Kimi(林志穎兒子)可能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林志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顯然這件事很難。
方案確定,距離大年初一隻剩下不到兩個半月,真正的挑戰這時才來:怎麼能保證電影如期拍完?怎麼保證足夠火力的宣傳?怎麼保證電影在規定時間內過審?
龍丹妮和謝滌葵把各個部門聚在一起開動員會,整整吵了一天。最後拿出一個辦法:按照電影局規定的審批手續倒推時間表。這也就意味著,影片至少要在12月中旬拍攝完畢。
2013年12月8日,《爸爸去哪兒》大電影開拍。此時,距離電視版最後一集拍攝結束,已過去兩個禮拜。
為了同時捕捉十個主演的動作表情,攝製組最多時出動了23台KINERAW S35攝影機。以至廣州、北京攝影器材租賃中心的S35幾乎全被劇組租光。
謝滌葵團隊拍慣了電視,對電影攝影機不熟。可機器運到長隆,還沒用熱乎,就上了陣。
電影要求多:攝影師不能再跟著小朋友奔跑,以免畫面晃動;不能拍穿幫鏡頭,把別的攝影機攬入畫面;要保證電影收音效果,就不能用耳麥,得用往天上舉的大話筒。為了這堆大話筒,又不得不出動十組收音師。
後期的音效、剪輯也各分十組進行。「要搶時間,就得人海戰術。謝滌葵和滕華濤達成共識。
除了鳥槍換炮,整個拍攝和電視版毫無二致:搶房子、找食材、做任務、做晚飯。剪輯只做了兩個變化:把任務節奏調節得「更電影」一點,在一些段落中,使用了蒙太奇。
電影中,王岳倫做飯,卻一直點火點不著。這時,鏡頭開始在王岳倫與Angela(王岳倫與李湘女兒)間有節奏地來回跳切:爸爸點火不著、Angela去睡覺;爸爸點火不著,Angela醒來了;爸爸還是點火不著,Angela去串門……
滕華濤希望儘可能保持電視節目裡那種「非常溫暖、非常正能量」的感覺。他也像節目裡那樣,為每個爸爸錄製了類似於「寫給孩子的信」式的催淚片段,但最終決定棄之不用:「電影不適宜太過煽情。」留在電影中起著催淚彈作用的橋段,後來只留下了天天(張亮之子)給爸爸洗腳。
張華立一直很清楚,《爸爸去哪兒》票房一旦大賣,勢必會招來批評:「這算什麼電影?」
他決定從前期宣傳,就直面這個問題:「我們就堅持這不是一部傳統的電影,我們得明確地告訴觀眾,這甚至算不上一部電影。」
電影有的常規探班、影片花絮,《爸爸去哪兒》都沒有。宣傳團隊從2013年11月中旬啟動後,做得最多的事兒是數據分析。
分析得到的一個重要信息是:80%的節目粉絲都是女性。這直接決定了大部分宣傳片的風格——音樂總是溫柔輕緩,畫面不是溫情款款,就是夢幻童話的。
小朋友各自的特點,也被精確放大。「哪些人喜歡Angela?哪些人喜歡Kimi?喜歡的點又是什麼?」天娛傳媒品牌中心總經理趙暉說,這些都被仔細分析過。
網友們喜歡Angela經常冒金句,宣傳片為她設計了這樣的對話:「爸爸,你給我講個故事吧。」王岳倫:「春秋時期……」「到底是春還是秋啊?」王岳倫:「有一個諸侯……」「到底是豬還是猴啊?」「這個文案就肯定不適合石頭(郭濤兒子),石頭不是賣萌路線。」趙暉解釋。這段視頻僅在優酷上的點擊量就有50萬。
湖南廣電幾乎整台出動。在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李浩的協調下,從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小年夜春晚,到湖衛系兄弟頻道,乃至CCTV少兒頻道,都助了「爸爸」一臂之力;考慮到年輕人刷手機的習慣,宣傳方特意找了包括Camera 360、手機QQ在內的18個App合作;同名手機遊戲、圖書也在宣傳期上線……
所有宣傳已有的基礎,是熱播了12集的電視版《爸爸去哪兒》。「相當於給電影版做了整整12集預告片。」滕華濤說。
為了確保大年初一各院線對《爸爸去哪兒》的排片,劇組和發行公司光線傳媒特意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50多位院線經理到拍攝現場。90%以上的院線經理表示看過「爸爸去哪兒」。
大年初一上映頭一天,《爸爸去哪兒》排片量26.18%。這沒能滿足「合家歡」觀眾們的需求,他們在電影院裡排起的長龍,甚至嚇走了部分原本打算觀看《澳門風雲》和《前任攻略》的「非合家歡觀眾」——初七「合家歡檔」一結束,後兩者排片量穩步提升,《澳門風雲》從13.02%的排片量一路升至20.58%,《爸爸去哪兒》則從最高時的36.17%回落至21.68%,《大鬧天宮》落幅稍小,但也從33.7%降至24.83%。
首日票房落幕前,龍丹妮對這部電影的票房預估,是1.5億到2億。
這個數字一方面來自《快樂到家》1.6億票房的經驗。另一方面來自一筆「粉絲賬」:電影上映前,「爸爸去哪兒」同名手機遊戲下載量是1億——這是節目的核心粉絲群。考慮到從免費到收費是個難以邁過的坎兒,天娛將粉絲轉換率假定為3%。即便平均票價50元,票房收入也可達到1.5億。
台長呂煥斌和副台長張華立卻一直跟龍丹妮強調:「肯定票房5億以上。」5億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的招商。就在電影開拍前五天,第二季節目的冠名權被伊利以3.11億的價格買下。
「電影又不是一個火星媒介,本質上和電視沒什麼區別。這個節目這麼火,排在好檔期的電影有什麼道理不火?一個餐廳裝修不管如何豪華,吃到嘴裡的美味才是硬道理。」張華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至於為什麼是5億?「那是拍腦袋想的」。
張華立也拿5億的數字跟很多電影圈的人打賭。得到的反饋卻總是「也就八千萬吧」。
張華立賭贏了。可不論是他,還是龍丹妮,也都承認《爸爸去哪兒》只是個案,多少要感謝「中國這個奇特的市場」。「中國的文化消費市場現在很複雜。觀眾買單、消費有著很大的趨同性,票房大賣,並不代表這個作品有多完美,只是能說明現在的中國老百姓對文化產品有多飢渴。」龍丹妮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爸爸去哪兒》上映前一個多月,《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先行一步上了大銀幕,這部號稱要「過十億」的劇情片,首日票房僅80萬。
湖南廣電暫時也沒能發現第二個「爸爸」。「首先,它有沒有這麼高的粉絲轉換率?其次,它的故事單獨拿出來夠不夠吸引人?是不是有賣點?」龍丹妮想了想補充,「第三,堅決不能演。也許每個火的節目、品牌,都能找到一個附加的表現方式,只是這個表現方式,我們現在還沒能找到而已。」
“該喝茶喝茶,該做什麽做什麽,我們都是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只是在這樣特殊的時候成為香港市場與傳媒界的焦點。”一周後,再談星美回歸A股,星美集團高管郝彬顯得很淡定。
A股劇烈震蕩之時,仍有機構無懼“亂世”,在市場低位布局二級市場股權收購,星美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星美集團創始人覃輝近期重回資本市場的視野,曾經的“民營傳媒老大”會有怎樣的動作呢?
逆勢收購回歸A股
7月8日,寧波聖萊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2473)發布公告稱,星美聖典(覃輝投資的一家內地公司)以協議方式收購寧波金陽光電熱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本次權益變動後,星美聖典間接持有寧波聖萊達2900萬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18.125%。
而這一時刻,正是A股市場處於“悲愴”之時,媒體已開始發出疑問,已申請拆解架構回歸A股的中概股公司還會“回家”嗎?
“中國經濟的前景預期給了資本市場最大的空間,這一點,星美集團的創始人覃輝一直很堅信。其次,任何收購並購不是一兩天就完成的事情,去年我們已經布局回歸A股,這次的收購也都是按照時間表實施而已。” 郝彬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因此公告發布於A股劇烈跌宕之時,覃輝此次的收購之舉引起市場高度關註。
公開資料顯示,寧波聖萊達是國內最大、全球前三的溫控器生產基地,年產高精度“陽光”牌溫控器1200余萬套。其與全球數十家著名電水壺整機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已全面進入歐美、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分析人士指出,回歸A股市場然是大勢所趨,對於星美這樣的海外上市企業來說,即便現金充裕、負債率低,但海外業務比重小,客戶群和市場集中於內地,回歸有助於企業的發展,亦能增強投資者信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星美間接並購聖萊達後,不排除覃輝進一步加快動作,將旗下文化資產註入,做大這支A股的可能性。
100億與700億的差距
擁有星美控股(0198HK)和星美文化(2366HK)兩家上市公司,市值在百億的星美集團,如何追趕市值達700億的華誼兄弟與500億的光線傳媒?
“只有加速度,直達這個產業鏈條的終端,這基於用戶大數據的建設與發展。”郝彬表示。
選擇這樣的方式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資本市場,以內容生產為主的傳媒上市公司其變化莫測總是讓投資者難以捉摸。
事實上,覃輝帶領的星美開創了中國電影市場商業模式的多個第一:第一個投資了現代化影城、第一個投資了電影院線、第一個投資了數字影視制作基地、第一個投資了手機電影、第一個進行了手機視頻直播和第一個投資了影院020電商平臺。
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曾被稱為“中國民間傳媒老大”的覃輝似乎消失在傳媒資本市場。直至2014年,隨著星美國際和星美文化兩大產業平臺的活躍,覃輝算是重回公眾視野。
此時的星美,除了影院外,也已發行了很多影視劇作品。近幾年,《親愛的》、《黃金時代》、《中國合夥人》等比較火的影片背後,都有星美的身影。但現實是,即便這些影片在收益與口碑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在二級市場並沒有良好表現。同時,還會因為投資人個人在市場贏得註度的差異,使得擁有同等資源的兩家上市公司產生天壤之別,市值一度相差數百倍。
更為殘酷的是,隨著互聯網公司進軍內容產業,傳統的影視傳媒公司已進行戰略布局。
比如,華誼兄弟收購了兩家遊戲公司,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華誼財務上的安全性,與此同時,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項目很快將達到20個,在這些地產旅遊項目中,華誼兄弟過去所拍的很多電影都被植入其間,僅僅品牌授權費就有望賺到20億。
華誼創新娛樂公司董事長CEO胡明曾透露,華誼將分拆新媒體和互聯網娛樂業務,分拆出一個基於互聯網基因的娛樂公司,進入到下一個娛樂時代。
光線傳媒也通過收購或入股基金公司,加大影視產業業務的投資,通過投資收益和未來雙方可能的業務合作及互動效應,預計能實現較好的投資利潤率,有效提高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和股東價值,進一步加強公司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此次A股震蕩,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兩家公司相繼發布停牌公告。
9日,光線傳媒發布公告表示,正在籌劃購買北京捷通無線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權事宜,而具體金額及有關事項正在商討中。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捷通無線科技有限公是一家電子票務與電子認證應用服務提供商,該公司在同年推出了網票網,成為國內首家全國性的電影票網上選座購買平臺。
10日,光線傳媒發布公告顯示,因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當前股票市場的合理判斷,公司控股股東光線控股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部分董事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
華誼停牌背後會是怎樣的動作,目前還不知,但分析人士認為,以王中軍7月初的一些動作看,華誼兄弟停牌公告內所謂的“重大事項”應該還是指向“千億市值”努力。
三到五年內影院增至千家
今年上半年,星美控股、星美文化的連續動作引起業界關註。
先是星美文化重組業務,收購移動端“娛樂貓”,此舉被解釋為重構“IP+電影粉絲”業務鏈戰略的第一步,也意味著星美打造移動院線新模式浮出水面。
在這之後,娛樂貓與國內影院聯合推出的互動廣告媒體——影空廣告。影空廣告是將移動互聯網與影院整合形成的一個線上線下統一運營的廣告發布平臺,成為娛樂貓廣告收益的核心來源。
5月21日,星美在北京高調宣布啟動影院+移動電商的“兩公里戰略”。
“我們已經擁有100家影院、200家社區店,並且集聚了年5000萬消費客流,覆蓋一億以上周邊人口,這是非常重要的。” 郝彬認為。
分析人士認為,以影視制作發行為主營的星美文化,意在抓住移動互聯網的巨大契機,尋求模式突破,在移動端整合更大的業績空間。
6月11日,百度、厚樸基金和天安財險共斥4.5億港元入股星美控股,其中百度斥資1.5億港元,獲得星美控股1.59%的股權。
需要註意的是,星美控股大股東覃輝在和百度合作之前進行了幅度不小的增持行為。他於2015年5月8日,場內增持公司好倉832萬股,耗資607.36萬港幣,成交均價0.73港幣,最高成交價0.95港幣。變動後持67.19億股,持股占比65.13%。
“包括此次回歸A股,以及以後的一些措施,都是以兩公里戰略為核心,是將影院為中心的周邊兩公里消費群體,聚合成為星美影視娛樂產品、通訊產品、生活服務產品的消費生態圈。”郝彬表示。
如此目標下,影院擴張將是星美的重要投資領域,未來三到五年,星美影院將增至1000~1500家,互聯網視頻業務正成為星美新的發力點。
本報記者了解到,千集網劇計劃已經啟動,年底前,星美視頻網站或將浮出江湖。
|
||||||
六月,美國雜誌《財星》(Fortune)報導,影音串流龍頭奈飛思 Netflix 至 今,奈飛思已陸續發行十多部奈萊塢電影,包括今年初商購《十月一日》(暫譯,英文片名October 1)獨家發行權,並買下奈及利亞小說《無國界野獸》(暫譯,英文片名Beasts of No Nation)改編權。奈飛思相中的賣點,恐非它的老二地位,而是散居海內、外幾億名非洲鐵粉。 調查顯示,非洲人無論教育程度,八成受訪者 表示鍾愛種族相近、文化熟悉的奈萊塢口味,尤其是在外打拚的移民亟盼藉此一解鄉愁。奈及利亞盟約大學(Covenant University)學者表示:「奈萊塢影視產業不只提供非洲貧民娛樂,也滲入撒哈拉以南高社經人士、海外非裔族群的生活裡。」 傳統電影產業一向視網路串流服務為搶客的最大威脅,好比YouTube就已被《彭博商業週刊》 Bloomberg 在 硬體建設談不上發達的奈及利亞,街頭幾乎看不到電影院,倒是有小販向路人兜售VCD、DVD。流通太慢,加上盜版猖獗,奈萊塢的多產卻只是低質的同義詞: 平均一部片只花十到二十天製作,成本最多不超過四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四萬元),劇情大都圍繞著巫術鬥法等脫離現實的魔幻想像。 月繳45元看電影、肥皂劇 不過,非洲的行動產業呈跳躍式發展,上億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跳過買桌上型電話、電腦,直接改用手機通話、上網,街頭不見電影院反倒是影音串流服務商壯大的好機會。 當 地網路串流服務iROKO創辦人恩喬庫(Jason Njoku)也說,奈萊塢的發展重點是把電影數位化,套進正確的商業模式,高營收、高品質才能一網打盡。iROKO獲管理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封為「非洲版奈飛思」,已獲避險基金老虎環球(Tiger Global)等金主投資二千五百萬美元,試圖在全球推行每月繳一.五美元就能訂閱奈萊塢電影、肥皂劇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