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那些瘋狂的人民玩家,花掉幾百萬玩遊戲的真實故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9/59680.html遊戲玩的不錯,所以認識一些富二代和所謂「人民幣玩家」。樓上很多說的太虛,我講點朋友身上的發生過的事兒。遊戲的內容和人物身份我會作些處理,請不要跟我較真。
我要說的這款遊戲,非主流,有點類似私服。設置了類似於WOW裡的陣營——不同陣營天生敵對,不能通話。每週一次國戰;有些即時戰略成分,每位玩家可以招英雄,帶兵作戰。遊戲開始,玩家擁有類似帝國時代的場景,需要自己建造建築(建造時間很長,每個建築20級,升一級大約1天左右)。
這是一款屬於人民幣玩家的遊戲,簡而言之:要裝備?買!快速升級?買!和敵對陣營講話?買(1塊錢1個的那種大喇叭,網遊玩家都不會陌生吧)!進副本?買!
=================
第一段故事:
玩家A:男,50歲左右,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國企高層。我認識唯一一個這般年紀還在網遊裡和年輕人較勁的。自稱老婆管得嚴,只有私房錢(他顛覆了我對私房錢的概念)可以玩遊戲。進入遊戲後,覺得等得不耐煩,買加速卡,2小時內把城中所有建築科技升滿(大約5000RMB)。當時他處於我的敵對陣營,在服務中相對弱勢。大概看他好勝心比較強,對面的人開始鼓動他刷裝備參加國戰。
稍微解釋下遊戲裡的裝備設定,一人10個英雄,每個英雄身上10件裝備,可以花錢把裝備從+0提升到+20,每級成功率大約是50%左右,一旦失敗從頭開始。而裝備又是決定實力的唯一因素。一般而言,一件裝備加到頂大約需要2000~3000RMB,取決於運氣。
這位大叔,非常不巧,第一天充了3萬塊錢,除去升級建築和其他亂七八糟,2萬多塊錢砸一個頭盔,最後只到了+11……這可怎麼得了?第二天,大叔紅著眼睛取出另一部分私房錢,開始了砸裝備之旅——自稱一共又砸了5萬塊左右,反正裝備是比較牛逼了,可是一看英雄最高才40級(滿級100),有好裝備也穿不上呀。
100級是個什麼概念呢?在那時的版本,一個不沉迷、正常作息的玩家,大約需要1到2個月才能將1個英雄練到滿級。遊戲裡練級全程需要手動控制,裝備耐久需要手動修復,所以各種外掛、按鍵精靈根本不起作用。
於是那段時間,大叔請了一個代練工作室——沒錯,整個工作室玩一個號,一天24小時手動練級。大約半個月後,大叔號裡幾個英雄等級齊刷刷地上去了。大叔倒是挺開心,稱代練比想像的便宜多了,每個人工資只要千把塊。
接著,我們眼睜睜看著大叔一週幾萬塊的砸。作為自己陣營國戰的指揮,不止一次被問到:Ruki姐,大叔要是參加國戰了,我們怎麼辦?我只能回以呵呵二字,心裡還不覺得有什麼,畢竟自己玩的比較久,戰友都挺熟悉,大家操作也很默契。
在大叔積累到一定程度——大約30到40萬的時候,他試探性地參加了國戰。
然後,這一段故事該講完了,因為,我們在一夜之間被滅了國。
=================
第二段故事:
大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一人之力統一了全服。之後深感高處不勝寒,邀請一幫不打不相識的年輕朋友(我有幸作為其中之一,所以會對上面的故事如此熟悉),去一個更為火爆的新服共創未來。
大叔理所當然地當了公會會長,公會理所當然地茁壯成長,照例一番人民幣砸下去發展之後,迎來了新服第一場國戰。
這時,敵對陣營出現了玩家B:
準確地說,是一群玩家,現實中的朋友,俗稱的富二代。平均年齡25左右,主職泡妞副職夜店,領頭的稱為B好了,經常和我哭窮,說一個月零花錢才2萬多塊,玩遊戲都不夠。
如果說大叔是以一人之力帶領全國走向共同富裕,這些年輕人,從經濟實力來看,簡直可以當大叔他爹。開服第一場國戰以慘敗告終,那晚,YY裡大叔的咆哮聲與吼叫聲讓全公會的人都沉默了(我還被罵哭了)。
大叔是個十分急性子的人,決定抓住一切機會復仇雪恥——隔了幾天,運營商出了一個活動,3天(還是5天來著,我忘了)內充值最多的玩家,可以得到全服務器唯一一把,屬性驚人的,史詩級的刀。大叔疲憊的聲音一下子精神了,問我:小x,你覺得充多少錢能拿那把刀?我弱弱地說:我覺得4,5萬差不多了吧?……大叔又激動了:你懂個屁,這麼點錢服務器前10都排不到,我每天充個5萬看看好了。
第二天,大叔遲遲沒有上線,直到半夜——我擔心的問:x叔,您沒出什麼事兒吧?大叔衝我吼:我x,不會用網銀,只能買實體卡。平時幫我刮點卡的工作室今天有事,我只能自己刮卡密,累死了。(該遊戲充值卡最高面額為500RMB)
活動結束的前2個小時,大叔又神秘地告訴我:我又充了點錢,最後衝刺,肯定能拿到刀,干爆那群小兔崽子!
第二天,活動結果出來了,充值排名第一的是B,第二是大叔,而且差距不小。
活動的坑爹之處在於,第一名的獎勵是把無敵裝備,而第二名的,則是可以人民幣直接兌換的刀——當然,兌換需要3萬塊。相當於大叔花了N倍的錢,買了一把自己根本用不著的刀。
大叔真的憤怒了,直接把刀丟給NPC,在YY裡罵了幾句娘,之後再也沒有上過線,直到銷號。
=================
第三段故事:
大叔走了,故事還沒完。
第二天,B發大喇叭問:這遊戲要怎麼加裝備啊?過了一會,他發:操,沒放寶石,刀被我弄爆了(消失了)。
全世界沸騰了。
過了幾天,我看到那把刀加了20,裝備在他的英雄身上,便問:你逗別人玩,刀根本沒爆吧?B輕描淡寫地來了句:我打電話跟GM投訴,他們同意我花同樣的錢再買一把。
全世界又沸騰了。
(在充值遊戲中排行第三的,是內部玩家,俗稱的托——過了很久之後,B告訴我,本來托打算拿走第一的那把刀,他私下談了很久,才把刀搞到手。當然,衝進去的錢可都是真金白銀。)
=================
第四段故事:
玩家C:和我一起玩過很多遊戲,一直在一個公會,30出頭,個體戶,腦子不太好使,典型人傻錢多速來(認識他的人都會好奇他的身家是如何掙來的)。
大叔走了之後,C自告奮勇當了會長,並且不時虛心向公會的同志請教技術問題。那時我比較沉迷,經常自作聰明的給些指導,久而久之,C無論買什麼都要先問一下我。
適逢遊戲的快速圈錢期,裝備更新無比迅速,經常是今天出了3000塊一件的套裝,明天出7000塊一件,屬性更牛逼的。10件一套喲親,還要花錢一件一件加到20。
出3000套裝的時候,C問我,這東西牛逼不?我說,當然比你現在1000塊一件的牛逼。C哦了一聲,隔兩天買了全套,衝到高等級;過了兩週,7000套裝出了,C問:這東西和我現在的哪個牛逼?我說,比你現在的牛逼。C說:那我不是買虧了?我說:你現在裝備不錯了,在服務器也能排前幾,知足吧。C不語,默默去買了一套7000的。
接著出了15000一件的套裝,接著之前套裝的屬性被削弱了,出現了新的3000、7000、15000……C為了保持實力永遠不落後,不遺餘力地收齊了每一種。
=================
第五段故事:
有網遊的地方,就有交易。無論是錢還是人,只要能換到裝備,似乎便是達成了交易。
少女D:和我一樣在英國留學,90後,聲音甜美。
在一個全是雄性生物的YY頻道,這種女生注定要成為眾人的焦點。進入公會不久,她便和公會另一個富二代——稱為E吧,形影不離。公會YY頻道人少的時候,會聽到D甜膩膩地和E撒嬌,或者唱歌給他聽。E倒是毫不避諱,還會笑著問我:小x,我老婆聲音好聽吧?
與大多數網遊情侶一樣,E負責了D的全身裝備,不過據我目測,一個月1到2萬左右,遠遠比不上上面那些揮金如土的神人們。
之後E特地飛來英國看了D,然後兩人大吵一架,分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PS:他們之所以對我毫無興趣,一是我聲音很man,二是我玩網遊時爆粗比男人還男人。
=================
最後:
說到這裡,似乎沒什麼好說了。後來,遊戲出了名人堂,按照實力裝備排序——我們都以為以C的傻氣和花錢速度,必定進的了。結果,C只排到了很後面——排行第一的,在隔壁服務器,10個英雄,每人一身最高等級的套裝閃閃發光。自稱只花了200萬。
後來,在論壇上,看到某玩家不停憤怒地刷屏,大意是他為了玩遊戲,瞞著家人把車賣了,小幾十萬投到遊戲裡,結果賬號被盜,竹籃打水一場空。GM為了保持和諧,集體噤聲,採取刪帖處理。由於不在一個服務器,並沒有追蹤事情最後結果如何。
我也漸漸擺脫了這種虛幻的沉迷,最後一次上線,告訴朋友們我AFK了。
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送過我他們淘汰裝備的大佬們,不是一天到晚在公會頻道和我開玩笑的小弟弟,而是一直木訥沉默的C。他說:以後國戰聽不到你在YY爆粗口,我會不習慣的。
有點離題了,一下想起太多,見諒。
養老沒幾百萬免談?我們需要多少錢養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1610.html

未來養老需要多少錢?曾經有理財專家認為,沒有100萬元,幾乎免談,更有甚者表示一個將在2027年之後退休的人,需要300萬~500萬元才夠養老,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
來養老需要多少錢?曾經有理財專家認為,沒有100萬元,幾乎免談,更有甚者表示一個將在2027年之後退休的人,需要300萬~500萬元才夠養老,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這到底是聳人聽聞還是確有道理?這個問題雖然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中國人目前都在擔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央行2013年第2季度儲戶網絡問卷調查顯示,約46.2%的居民偏向儲蓄,其中不乏年輕的上班族,他們儲蓄的動因就是為了養老。

觀點:養老沒幾百萬免談
早在幾年前就有媒體統計,假如你準備60歲退休,退休後每月需花2000元,按平均壽命80歲來計算,將需要2000×12×20=48萬元養老金。如果你身體健康,生活美滿,活到100歲,那麽就需要2000×12×40=96萬元養老金。
而更有甚者,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提出觀點稱,“一個將在2027年之後退休的人,需要300萬~500萬元才夠養老,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
儲備千萬元不夠養老?鐘偉給出的解釋是“通貨膨脹”。在老人身體健康不增加其他開銷的情況下,假設每月的生活開支為4000元,按55歲退休活到80歲,需要儲蓄25年的養老金,為4000元×12個月×25年=120萬元。若算上通貨膨脹,按每年5%的通脹率計算,如果第一年的開支是4.8萬元的話,第二年的開支就會是4.8萬元×1.05=5.04萬元,此後每年遞增。按這個來算,25年的養老成本將達到229萬元。
爭論:未知因素太多算法不合理
上海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於海說,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算法,一是以後通脹率到底是多少,無人能給出明確答案。二是,以上推算都基於現在的社會變化,未來不確定性因素很多,“30年後的事情,我們都無法預測。”於海說,一般來說,退休後的月收入能保證退休前月收入的70%就可以。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也認為,養老金儲備的計算沒有標準,養老需要多少錢,一方面取決於個人選擇的養老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無法預計、選擇的意外因素。
說法:“沒存幾百萬免談”太矯情
“養老沒存百萬免談”,聽到這種論調,我笑了,因為我的家鄉地處窮鄉僻壤,我父母親今年都76歲了,至今守著幾畝薄田過平淡的日子;我二伯父今年89歲了,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至今自己種糧種菜、生火做飯,自食其力。他們一輩子生活得恬靜安然,雖然貧窮,幾無存蓄,但除非病老到臥床不起,他們一生堪稱生命不息,勞作不止。
再說城鎮普通退休職工。經過連續十年的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一般也就兩三千元,但他們現在不照樣生活安逸,灑脫自如嗎?
算算:到底需要多少錢?
按最低生存需要,夫妻兩人從55歲到85歲,一日三餐每頓都吃10元的盒飯,如按每年物價上漲5%算,不做理財情況下,現在需儲備153萬元才夠未來30年花!儲備養老金,通脹是大敵。而如你現在已有100萬元養老金儲備,不做理財情況下,按每年5%的通脹率算,30年後這筆錢的實際購買力只有23萬元!
此外,一個人退休之後會存活多少年?目前中國的統計數字表明,男性55歲退休,之後大致可活到72歲;女性50歲退休,可活到74歲,因此男女在退休後的生存年限分別是17年、24年。考慮到人均預期壽命可能進一步延長,大多數人可能會傾向於“為退休後的生活積攢存活25年的錢財是必要的”。另外還要考慮的是,退休後要維持怎樣的生活水準?如果退休後生活水平略低於退休前,那麽為存活25年積累大致相當於20年的工資是必要的,這意味著退休後生活開銷比之前降低約20%。
這筆錢大致是多少?那要看你哪年退休。如果你身處1987年,問一個當時準備退休的職工,他可能會認為3萬元已經足夠了。理由在於,1987年,居民消費水平為每年565元,其中城鎮為998元,那麽維持25年的消費有2.5萬元就足夠了。同時,198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年1002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為1459元,那麽20年的工資大致不會超過3萬元。可以斷言,讓一個1987年退休的職工在當年估算其養老金的數目,3萬元已算奢侈,因為當時他每月工資掙不過百元,每月消費則更少。
但如果你是在20年後的2007年退休,則情況完全改變。以居民消費水平而言,1987年為565元,到2007年為7031元,那麽城鎮居民25年的消費大約需要30萬元;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勞動報酬來看,職工平均工資在1987年為1459元,到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7年為1002元,到2007年已是13785元,按20年工資計算大約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是27.5萬元~50萬元。
如果你是個80後,現在30歲,假設,退休後你每月的開支為2000元,從60歲開始退休,按照平均壽命80歲計算,那麽你退休後的20年需要2000×12×20=48萬元養老金。假如我們以3%的通脹計算,如果按每月支出等同於現在2000元的購買力計算,你的壽命為80歲,那麽從60歲退休到80歲,你需要準備125.6萬元退休金。
支招:如何規劃自己的養老計劃
關於養老規劃,大部分人都還沒有這個意識,特別是長久以來,中國人在養老問題上報著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養兒防老。但是隨著計劃生育制度的推廣,4-2-1的人口結構已經是每個家庭都需面臨的事實,父母的養老問題對於年輕人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養老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專家普遍認為,靠自己養老是一種風險防範,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中國社工協會社會化養老工作委員會總幹事呂斌說,對這個群體來說,子女也要養,父母也要管,到了自己老的一天,也要自己管,這是一種終身的個人理財。這其實也是國外發達國家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不靠國家、子女,而是靠自己。
專家認為,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從40歲前開始,將每月解決基本生活後可支配現金的20%作為養老定投。 30歲至40歲是在積累人生的第一桶金,買房、買車基本上都在這個階段完成。到了40歲,事業和收入相對都比較穩定,風險承受能力也在降低,所以,應當適當地考慮自己養老問題。
除了定額定投外,購買保險也是養老保障的一個重要環節,意外險、重大疾病險等都能為我們養老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編輯:張瑜)
她找了個外國老公,做了老外社區,拿了李學淩幾百萬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6/153966.shtml
導讀 : 互聯網時代,有人將“外語角”搬上PC。如今,也有一批創業希望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把這些誌同道合的群體裝進APP里。
i黑馬 麻策 1月26日報道
做老外社區,公測10萬用戶
“Say Hi to the world!”這是olla的slogan。olla是一款主打外語社交的移動應用,一切圍繞“學習外語和交外國朋友”。
創始人劉紅鷹把olla定位為“老外社區”,它像是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外語角”,提供包括好友一對一溝通的即時通訊、興趣小組和“朋友圈”等功能。
但與大多數社交應用都把本土用戶設定為目標受眾不同,olla從一開始就只提供英文版本,針對的不僅是中國市場,還著眼海外。目前其國外用戶占到40%。
“大家共同的興趣點都是找外國人。”劉紅鷹告訴i黑馬,在olla里面,用戶看不到本國的網友,顯示的都是外國文字和國旗,徹底為用戶營造外語交流的氛圍。她認為學習外語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麽難,更多的是缺少學習的環境。而她在構建這種環境,不僅為中國人,也為其它想學習外語的外國人。
Olla的聊天界面與微信類似,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集成了微信通訊功能的社區。用戶發現感興趣的交流對象之後,可以使用軟件自帶的即時通訊工具,跟微信一樣實時溝通。i黑馬發現,除了純英文界面會對英語初學者造成部分操作影響之外,olla支持超過60種語言,陪練可選語言則包括英中法西俄意韓日等12種,以便語言不通的用戶之間能夠形成良好溝通互動。
即時通訊之外,olla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者開辟了群組功能,按照旅遊、藝術和音樂等標簽進行歸類,每位用戶可以根據興趣加入不同小組,類似於百度貼吧,支持發文曬圖,通過瀑布流的形式展示信息,通過社交來增進對別國文化的了解,加強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
為了加速學習,olla設置了“Language Tutor Bar”(語言導師吧)的版塊。這相當於一個語言陪練交易集市,用戶可以在社區里隨意尋找交流的對象,發表供學習者通過支付“olla幣”來尋找陪練導師。而olla幣需要通過平臺購買,每個olla幣相當於人民幣0.1元,與虛擬的遊戲幣沒有太大區別。導師陪練可以獲得用戶不低於30個olla幣。不過,劉紅鷹沒有把這種交易做硬性規定,更像是朋友圈的打賞功能。
“我們沒有急著要去做付費服務,現在努力讓大家獲得一個自由的環境,如果你需要更緊密的陪練,你可以付費。”據劉紅鷹介紹,“語言導師吧”只是為了滿足想要更加緊密陪練的用戶需求,普通用戶完全可以通過日常交友溝通來達到語言鍛煉的目的。
通常情況下,用戶願意為學習付費,但不會為社交掏錢。出於為“用戶體驗”考慮,劉紅鷹更推崇增值服務,而不是廣告變現。
“好的體驗是通過VIP收費的方式會比較好,而不是廣告。我們其實是在醞釀這些東西,怎樣推出好的VIP服務。通過這個東西讓用戶舍得花錢。”
目前,還處在公測階段的olla已經有了10萬用戶,40%為國外用戶。
非典型創業者
劉紅鷹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於暨南大學,先後任《信息時報》經濟中心主任,網易財富中心總監,在網易負責商業、財經、科技等頻道。
她是YY創始人李學淩入職網易後招聘的第一名員工。在網易期間曾開創了互聯網的“商業報道”模式,一炮而紅。2010年7月,她離開網易加盟盛大遊戲,任傳播中心總經理。
2014年10月,劉紅鷹從盛大遊戲離職,翌年3月組建團隊正式啟動olla項目。並且先後在中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地進行試點。2015年5月,olla獲得YY創始人李學淩投資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劉紅鷹稱自己“不是典型的創業者”,在她看來,典型的創業者應該是沖勁很大,一看到風口機會就跑出去了。而她性格謹慎,在網易待了7年,爾後又在盛大遊戲4年,錯過了一波波風口之後,才最終決定自己出來。
起初的想法是不做媒體,幹點行業之外的事情。
她做外語社區的想法萌芽於2013年底。她的先生是意大利人,當時有學習中文的需求,而她也有學習意大利語的需求,於是萌生了創辦外語社區產品的想法,為諸如他們這種有學習外語需求的人營造環境。而如今,這位意大利丈夫已經成為了她完善產品的最優質用戶。
目前,olla的團隊只有10人不到,沒有行政和財務,更像是一個小型工作室。據李紅鷹透露,公司的主要支出為人工成本,項目本身並不燒錢,團隊準備在完成3.7版後,再準備啟動A輪融資計劃。
決定創業之後,劉紅鷹曾找到網易時的領導李學淩尋求天使投資,李學淩問劉紅鷹項目能做多大,她給了一個富有哲學的回答:“做的好就很大,做不好就不知道。”盡管如此,李學淩最終還是決定投資,因為他更看中劉紅鷹這個人。
盡管受到信任,劉紅鷹坦言,做為一個創業公司的頭兒,依然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她克服。一是能力的拓展,此前沈浸在一個領域,現在要變成通才;二是思維習慣的局限,做記者對趨勢判斷非常好,通過各種現象,馬上抓住核心,但做產品顯然不是這麽簡單,還需要一點一滴去把握用戶的習慣;三是心態的轉變,以前是“無冕之王”,現在“是要做孫子的”。
黑馬檔案
項目名稱:olla
創始人:劉紅鷹
規模:少於10人
融資情況:天使輪幾百萬人民幣,李學淩投資
失控的“學區房”:幾百萬買房入學還要搖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950.html
“500米名校資源,孩子未來不是夢。”
“住XX小區,上XX中學。”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樓盤在宣傳推廣時都會傍上一所學校,因為開發商深知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會不惜代價,“學區房”因此深得人心。
可是江蘇南京的一些家長最近卻很惆悵。南京河西四大學區房小區銀城西堤國際、萬科光明城市、中海塞納麗舍以及萬達華府的家長們花費幾百萬買的學區房遭到前所未有的資質挑戰。原因是其對口學區新城小學本部今年的實際應該入學的學齡兒童有600人,但學校原定的招生計劃只有240人,整整多出了360人!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市建鄴區教育局建議:600名新生參與搖號,部分學生進入隔壁的建鄴高中“借地方”上學,並承諾學校師資力量不會改變,仍由新城小學本部老師執教。
建鄴區教育局這一舉動卻引起這幾大學區房的業主家長的不滿,幾百萬買的房子,為什麽要被分到別處念書?而這個學區房事件還在不斷發酵,對此家長和教育局依舊在博弈。要知道這些家長們花高價買這幾個小區房子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據說,這些擔心被劃入建鄴高中“借房就讀”的家長們,為了子女的上學權益,將於4月28日向南京建鄴區教育部門提出請求取消搖號入學。
事實上,不同的“學區房”正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上演,這些樓盤因此學區而身價提高,有的甚至一房難求。在這個由房東、家長、中介、學校一起參與的樓市遊戲,究竟又有多少瘋狂與理性交織的故事上演?

網絡資料圖
十分鐘搶房
當張軍(化名)和其他購房者被卷進購買學區房的旋窩以後,他發現買房已經身不由己。
張軍的女兒已經5歲,這個也逼迫他必須考慮學區房的事宜,他買的房子位於上海市虹口區文苑小區,在決定購買的過程他大概花費了十分鐘不到。“我去看這個房子的時候正好有一個購房者看了房子出來,而在房子的樓下還有中介正在催促客戶前來看房,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強大的壓力。看了這個房子不到十分鐘時間,我就趕緊要求房東手下我的定金,我擔心如果房東看到市場那麽好繼續漲價。”張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為什麽要買學區房?
張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一開始張軍覺得女兒應該開心快樂的成長,但是隨著女兒周圍的小朋友都開始學習英語、學習奧數、學習鋼琴,張軍發現如果女兒不去學習這些技能她就和同齡人無法溝通,將被排斥在同齡圈子外。在女兒的學習之外,學區房也成為張軍及同齡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的朋友為了小孩讀書,賣掉浦東的大房子買了浦西一個小房子,一家人蝸居在一個兩居室里面沒有怨言。周圍的朋友都在為了自己的小孩做出努力,仿佛我們不做這樣的努力就沒不是一個好家長,有點隨大流但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我們也開始購買學區房。”張軍告訴記者。
這像極了電視劇的場景,但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知道里面的責任和壓力。張軍做為一個父親,自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過的好、得到好的教育。
“選擇這個小區有幾個好處,我們計劃讓女兒去讀上海外國語大學實驗小學,這個學校不但要面試學生還要面試家長,為了讓女兒和我們都提前適應這個小學的要求和周圍的環境,我們要提前搬到這個附近。如果女兒沒有考上這個小學,我們的小區對口是涼城三小,這個小學也還不錯。”張軍坦言。
為此,張軍賣掉了自己在閔行的價值200萬的房子,置換了目前這個價值390萬但是環境卻比之前的小區差不少的學區房,置換的代價是張軍每個月還要付1萬多的月供,這無形增加了張軍家庭的生活壓力。
即便是這樣,張軍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能夠搶到房子已經讓他非常欣慰。
去年11月,張軍就開始看房,但是一猶豫就一直沒有下定決心,隨後張軍趕上了今年上海的一輪瘋長。在2月底他曾看上一套虹口的房源,在最近給房東定金的時候房東臨時漲價120萬。沒有辦法,張軍就只能重新找,而此時他的房子已經賣掉,對於他而言買房就迫在眉睫。
“沒有最好的選擇,做為家長如果我們盡自己最大可能去給孩子提供給好的教育和環境,相信我們的孩子會理解。”張軍笑著說。
10%的溢價空間,沒商量
像張軍這樣的中國家長無處不在,他們為了孩子嘔心瀝血,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得學區房成為包含了市場價值和人生價值在內的稀缺資源。
朱敏(化名)在2012年9月購買了上海浦東區乳山路的一個48平米的房屋,對口的學校是福山外國語小學本部。當時的購買價格是150萬,目前的市場價格是420萬-450萬。
“當時買的時候有兩個打算,第一是投資,因為位置不錯而且有對口學區,這樣的房子一般價值比較高。同時我們也是為(孩子)掛戶口做準備,如果以後沒有更好的選擇(孩子)可以去那里讀書。”朱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目前,朱敏的這個房子租金每個月5000元,朱敏對於這個投資非常滿意,她也打算繼續持有這個房屋。
像朱敏這樣的投資客也在市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區房究竟有多大的溢價空間呢?
目前上海靜安區的海防村(小區)因為對口上海靜安教育學院附屬小學,有學區房已經炒到16萬/平方米。
劉先生此前曾住在大聞麗都苑,這個小區同樣是上海靜安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的學區房,2014年底他因為缺錢以600萬價格賣掉,而如今這個房子已經超過1000萬元。
“學區房的普遍價格比非學區房貴10%甚至更多,比如海防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購房者買來掛戶口讀書使用,購房者根本不會居住的。”中原地產昌平分行經理羅安雲告訴記者。
不均衡的教育資源,使得“學區房”概念像遊戲一樣撲朔迷離。

網絡資料圖
縱然上海有超過100所社會認同的“重點小學”(由於上海並沒有劃定重點小學,但是各大論壇仍然有小學排名),但是對於這個有2400萬的人口大都市而言,顯然還是不夠的。
複旦大學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將“重點小學”的學區樓盤價格進行了統計,並按照市區和郊區歸類,並對比其區域內學區房和所有樓盤的價格中位數,可以看出這些學區房單價比全部房屋單價均高出差不多6000元左右。
上述報告同時提到,所有區域學區房均價都明顯高於該區域房屋均價,學區房單價較全區房屋單價差值最大的是虹口和浦東,其中浦東的學區房單價比全區房單價貴達42%之多。該報告提到,因為教育資源差異,浦東新區的適齡入學兒童數量與“重點小學”招生人數差異最大,其所在區的入學可能性低於20%。
理性還是瘋狂
這場因為學區房產生的博弈遊戲並沒有結束,只要家長有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學區房就會開始自然產生並一直存在。但是南京建鄴區的“學區房事件”則讓更多的人思考,學區房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
多校劃片是指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在具體操作中,實行多校劃片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派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應就近安排至其他學校入學。
學區房何去何從呢?
隨後,上海則表示上海目前已經在大力推行的學區化、集團化政策,正是符合上海實際情況、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的舉措,和“多校劃片”的本質是一樣的。 集團化辦學就是將優質學校與自主發展能力較弱的學校,或者大型居住社區公建配套新建學校等結成辦學聯合體,通過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組織形式。
浙江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浙江教育資源相對均衡,且已實行‘單校劃片’多年,制度比較成熟,效果也較好,浙江近期將不會采用多校劃片的入學方式。”

網絡資料圖
在北京西城區文昌胡同的一處學區房曾被媒體爆出單價46萬/平方米,當地業內人士更是認為學區房投資價值明顯高於普通住宅。
“我們發現即便市場再差學區房也可以保持向上的價格,其抗跌能力明顯高於其他浦東樓盤。現在的人就是特別重視教育,大家如果有能力還是願意讓小孩獲得更好的教育。此外,這些房屋的租金價格也很高,很多家長為了陪讀也會選擇租房。”中原地產高級研究經理盧文曦告訴記者。
盧文曦同時提到,今年學區房和去年比也是降溫不少。去年很多學區房都有投資客存在,今年上海出臺了325新政,很多投資客都被擋在門外,因此市場開始回歸理性,觀望心態開始嚴重。我們預測今年5月-6月會有一些剛性需求的購房者開始購買學區房,如果沒有投資客,這個市場會相對穩定。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建議,住建部門在項目規劃和審批的時候,必須對此類學校資源進行系統把握,在項目預售前就應該有各類明確的學區教育資源分布情況,以及分配的機制,這樣也可以規範學區房的市場。
而更多的業內人士則認為,目前學區房依舊具備不錯的保值增值能力。張軍3月買下的這個房子目前市場價格已經漲到了440萬,不到兩個月張軍似乎“賺了”50萬。目前看來,在學區房的遊戲里面,張軍們並未虧本。
附問題調查:
1、你購買了學區房嗎,你家附近的學區房房價比周圍高多少?
2、為什麽要購買學區房?
3、你家的房子出現學區房孩子無法入學的情況嗎?
歡迎爆料,請聯系記者羅韜:[email protected]
幾百萬元惡補工匠精神代價太大,中國工匠究竟差在哪?
“接口縫隙做到0.15毫米以內,屬於A檔;做到0.15~0.3毫米,屬於B檔次,如果超過 0.3毫米就算比較差的,屬於C檔。”一位精細木工裁判在比賽現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評分都是嚴格按照世界技能大賽的標準來執行的。

精細木工競賽項目的參賽選手
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8月13~14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全國350名選手經過選拔參與角逐,其中的一部分人將進入國家隊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最終每個項目將派出一名選手代表中國參加2017年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
然而,從技能大賽的選拔和培訓中可以發現,中國的高技能人才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比如技能大賽中還有垃圾分類一項,在這方面,日本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們的選手是到了訓練的時候才知道垃圾要分類,而且也不知道怎麽分類。”機電一體化項目裁判長、上屆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中國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在時裝技術項目上拿到了銅牌。此次選拔賽的時裝技術項目裁判陳義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不如人家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都不願意做縫紉、制版之類的工作,覺得那些工作低人一等,而這些這個觀念很難在一時半會得到改觀。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參加時裝技術項目比賽的選手
就差那麽“一點點”?
隨著中國制造2025、打造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工匠精神的提倡也被提上日程。
“現在中國人制造的東西,其實已經很接近德國人的水平了,但還是每樣都差那麽一點,這‘差一點’的多次累積必然導致‘差很多’。我們是制造業大國,如果我們要向制造業強國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我們制造上的精度和職業規範,重塑工匠精神。”電器裝置項目的一位裁判有些許激動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德國企業文化中,“差不多”是一個禁忌詞,任何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杜絕一切隨意,德國人甚至願意為此犧牲靈活性。德國的“工匠精神”已經滲透到整個產業系統、整個社會體系,甚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選拔賽設置車身修理、電氣裝置、精細木工、電子技術、工業控制、機電一體化、焊接、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印刷媒體技術、網站設計、時裝技術、花藝、平面設計技術、糖藝/西點制作、餐廳服務(西餐)等15個項目。

技能大賽現場
上述裁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舉辦這種大賽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以賽促教”,可以把比賽中的這種精度標準和職業規範貫穿到平時的職業教育中,引入到平時的課堂里。而工匠精神的樹立本就貴在長期堅持和滲透。
來自江蘇南京的一名電器裝置項目選手表示,這個大賽的意義在於能夠挖掘行業技能人才。他相信,如果能在此次大賽中取得理想成績,他今後的起點會更高。
事實上,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當前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統計顯示,2013年初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在結構方面,我國高技能人才多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民企和中小企業較少;傳統機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
隨著我國發展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重視技能人才,重塑工匠精神被提上了日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並在今年的“世界青年技能日”到來之際強調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長成才之路。
以上海市為例,近年來,上海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強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末,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重達30.17%,較上年增長1個百分點,到2020年力爭達到35%,逐步接近發達國家平均35%~40%的水平。
上海市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有76家,其中國家級培養基地10家,覆蓋的行業不僅有先進制造業,還有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農業等產業領域。
上海地鐵第一運營有限公司設施部技術主管、上海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嚴如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很多,一個國家要發展,科學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技能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技術需要通過技能來實現,因此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嚴如玨表示,她目前正在參與集團作業標準和流程的編寫,她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把作業標準細化,同時規劃作業流程,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嚴格的執行。
“速成工匠”代價太大
“工匠精神的養成不只是靠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需要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的養成。而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也不是通過一兩次比賽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和沈澱的過程。”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目前很大的問題是職業教育更註重結果,而不註重過程和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在職業習慣的養成上,很多選手不能堅持,很多老師也不能堅持。”
實際上,世界技能大賽體現的正是良好的職業習慣,比賽中要做到每一步都是對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你才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要做好每一步”並不簡單,必須要有好的職業習慣才能做到。
“我們的選手多是進了國家隊以後才開始培養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李全利表示,在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中,很長時間里都沒有養成好的職業習慣,一切都是隨意的,這是我們跟德國、日本等國的最大差距,我們現在做的工作都是在補課,補好長時間的課。而像德國、瑞士、瑞典、挪威等國都是工業強國,很早就實現了工業化,它們也積累了很長時間,所以它們選手的職業素養都很高,因為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通過多次的參賽經驗和與國外同行業的交流,李全利認為,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第一做事要認真;第二做事要堅持,在做的事都要認真做,而且要堅持到底;第三做完事後要總結、反饋、分析,否則就沒有進一步的提高。
陳義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選手的領悟能力強,在國家隊集訓期間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可以有非常快速的提升。然而,這種培養的代價很大,要出這樣的好成績,國家可能在那個選手的身上,一年內需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多的經費。這里面包括每天訓練的耗材費,聘請各方面專家昂貴的輔導費,其間還需要飛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去參加各種挑戰賽,這中間的差旅費也很多。通過這種方式去培養工匠精神,一則代價大,二則受益面窄。
“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的養成還要靠制度的保障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
陳義華表示,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技師的工資比本科畢業生甚至比大學教師的工資還要高。但在中國則不是這樣,技師收入比較低。
例如時裝技師收入低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現在中國面臨制造產能過剩的現實,而且中國消費者對於價格又特別敏感。但是,在工藝上講究的東西價格必然要高一些。
“10000元一件的衣服和100元一件的衣服,兩者差別在於在細節上、在精磨細刻上花了多少功夫,但往往是精雕細刻的衣服拼不過100元的。”陳義華舉的例子雖然略微誇張,但背後卻顯示出中國消費者的平均購買力依然很弱,“只有整體的購買力上去了,大國工匠精神的弘揚、發展才會有根基。”
發揚工匠精神還要轉變觀念。“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思想就是學而優則仕,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治人。一個孩子往往寧可上一個最末的三本,也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從而使得整個行業很難吸附到優秀的人才。”陳義華表示。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級工和技師以前是不能考公務員的,現在國家允許了,就是一種解放、一種制度的保障,使得技術人員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此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畫設計圖的叫設計師,畫結構圖的叫打版師,真正在一線的叫車工,大家認為只有設計師是“高尚”的。但從本質上來講,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該怎麽改進,這個制版里面都包含了很多設計成分。
“在國外,設計師、制版師、制作工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在德國、法國等地,做高級時裝類的一線工人都是國寶,他們的基礎很全面,很多高端禮服要手工來做的,有些人可以把衣服做得非常靈動,他們的工資是很高的,甚至有些人比設計師的工資還高。”陳義華說,“中國的情況是設計師的工資比制版師要高很多,而制版師的工資比制作工高很多,這成了鐵的定律。”
陳義華表示,服裝行業有句話叫“一個蹩腳的制版師會毀掉一個天才的設計師,一個蹩腳的縫紉工會毀掉一個天才的制版師”。沒有工人優秀的制作水平,設計師的作用是體現不出來的。大多數的國外設計師都是全才,會設計、會制版、會制作,而在中國卻局限得很死。
炒股「贏幾百萬」 被笑到面黃 周顯
1 :
GS(14)@2015-05-04 12:29:5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近日發生在我身上最瘀的事,莫過於某份雜誌報道,我和幾個朋友仔炒股票賺了幾百萬元,賣股票套現搞報紙,結果就是整個中環的朋友都取笑我,揶揄我在這一個大浪之中,居然贏得幾百萬元咁大把,笑到我面都黃晒!
唉!個情下,唔通我練過如來神掌,又講畀你知咩!所以呢,這世界上,除了有lost in translation之外,還有lost in reporting,我說炒股票贏了,所以拿幾百萬出來搞報紙,點知在報道之下,可以變成炒股票贏了幾百萬,要賣股票來搞報紙,真的是吹脹!
前兩天,有人問我,有什麼心水股票,我衝口而出﹕「標準資源(0091)啦!」
那人不屑地說﹕「!你成日推這股票,但上次都唔中,似乎你的祝福是kiss of death多喎。」
我瞇眼對他說﹕「記得在兩年前,我貼親的股票,幾乎隻隻都輸,輸到跳樓都唔掂,但是,在去年,不知發什麼神經,居然貼親隻隻都中,而且好多一升就是幾倍,真是人有三衰六旺,上次唔靈,是事實,但可能今次靈呢?」 其實「標準資源」這隻股票都好好,我咁耐無沽,都算是賺到幾倍利潤,家距離高位,都只是調整三成,如果長期炒這股票,都應該可以賺唔少呀,像我,0.12元至0.14元入的幾千萬股,由此至終沒有沽出過,0.3元和0.4元之間買的小量股票,則高沽低,利潤是20%左右,都叫做次次賺錢,利潤不錯,好似機咁,所以說,如果多幾隻這樣的股票,我好快就可以買遊艇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阿伯劏雞「劏出寶」有人出價幾百萬?
1 :
GS(14)@2016-09-01 06:24:16家住深圳布吉的吳先生早前遇上怪事,他父親因生意失敗,改於江西老家經營養雞場。上月14日,吳先生回老家,其父親為他宰殺一隻養了三、四年的老母雞,豈料殺雞後,在母雞體內竟有不明物體。吳先生上網了解後,懷疑它就是雞寶。隨後他又發現多家拍賣行曾拍賣雞寶,成交價都不菲。吳先生隨即聯絡上海及深圳多家拍賣公司,有兩三家公司已認定是雞寶,稱價值幾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一間公司甚至願意與吳先生當面交易。有拍賣公司稱,吳先生手上的150克雞寶能拍賣出幾百萬,但半信半疑的吳先生並未答應,目前他只能將「雞寶」自然風乾保存。過去內地對「雞寶」曾有不少報道,但對於「雞寶」並沒有學術上的明確解釋,有指「雞寶」是雞的膽囊結石,完整者多呈卵形,質輕,外貌金黃至黃褐色,細膩而有光澤,也有說法稱「雞寶」是母雞在產卵期間,卵巢部位發炎,輸卵管堵塞,由多個卵黃聚集一起形成。《深圳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1/19756707
【周日重案】為搶丈夫幾百萬房產台灣「潘金蓮」夥情人殺夫
1 :
GS(14)@2017-07-09 12:15:58「我兒子是冤死的!這個惡媳簡直就是現代版蕩婦潘金蓮!」死者父親沉痛地指控。這宗駭人命案發生在6年前,台灣宜蘭一名蛇蠍少婦,覬覦丈夫千萬房產及保險金,竟唆使小她11歲的情夫買兇,痛毆丈夫後活活勒死。死者父親事後強忍悲傷道:「兒子死時眼睛睜大,入殮時仍不肯闔眼。」據了解,李姓死者(案發時32歲)是汽車材料送貨員,2006年和黃郁玲(30歲)結婚,育有一子。疑兇黃乃文(19歲)於2010年9月搬到黃女家附近,經常光顧她開的早餐店。兩人發生姊弟戀,多次發生性關係;兩人對外均以契姊弟相稱,黃女甚至藉口契弟沒地方住,說服丈夫同意讓情夫搬到家裏。2011年5月,黃男當兵前,黃女曾多次向他訴苦,表示婚姻不幸福,「想讓丈夫從地球上消失」,並常游說:「事成後,房屋有800多萬元新台幣(下同‧約209萬港元),人壽保險500多萬元(約130萬港元),共1,300多萬元(約339萬港元),拿到後就和你結婚!」慫恿情夫下手謀殺自己親夫。就在約1個月後,李男發現妻子買驗孕棒,覺得有異便質問:「已有半年時間沒發生關係,為何買驗孕棒?」當場揭穿這段姊弟不倫戀,也讓夫妻關係降到冰點,李男當時憤而將黃男趕出家門,但也讓黃女殺夫慾望越發高漲。案發當天,2011年8月6日七夕情人節,當兵的黃男放假,從部隊趕到黃女家,趁李男不在,兩人一下午翻雲覆雨3次。黃女又趁機抱怨:「你甚麼時候才要動手?」還故意挑撥:「我丈夫瞧不起原住民,罵你是『番仔』!」氣得身為原民的黃男衝動下決定當晚動手,並花80萬元(約21萬港元)找同鄉死黨潘家榮(18歲)幫忙,還告訴黃女;「如果你會怕,就不要待在家。」當晚8時許,黃女與友人帶兒子出門,製造不在場證明。晚上9時許,黃、潘兩人到李家,黃怒問李男,為何辱罵他們「番仔」?雙方隨即爆發激烈衝突。孔武有力的黃男以手臂緊勒李男頸部,潘男則抓起鐵椅猛打李男胸腹,直到他口噴鮮血,氣絕癱軟倒地這才罷手,將屍體拖進廁所後逃離。1小時後,黃女與友人返家,看到丈夫倒斃浴室,故作驚訝並報警。檢警見現場有打鬥痕跡及死者身上有外傷,推斷是謀殺。警方查訪鄰居得知,稍早黃和潘二人到早餐店,便鎖定兩人,隔天前往高雄的黃男部隊問話,黃男起初否認,但潘男供詞破綻百出,黃最後才坦承,是契姐要他殺死丈夫,並懊悔說:「我是為情犯了大錯!」辦案人員稱,黃女十分狡猾,從不在電話中和黃男談謀害親夫的事,案發後也異常冷靜,甚至在丈夫靈堂前與朋友飲酒作樂。死者父親獲悉噩耗,則痛訴:「我兒子是冤死的!」還感慨說:「孽緣啊!因為兒子太愛老婆,凡事依她,才送了命。」直呼惡媳是現在潘金蓮。2012年9月,最高法院依殺人罪判黃乃文無期徒刑定讞。隔年11月,認定黃郁玲身為人妻未忠於婚姻,又對夫不忠,還唆使他人買凶殺夫,惡性重大,依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共犯潘家榮則判處有期徒刑12年。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9/2008392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