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幾百萬元惡補工匠精神代價太大,中國工匠究竟差在哪?

“接口縫隙做到0.15毫米以內,屬於A檔;做到0.15~0.3毫米,屬於B檔次,如果超過 0.3毫米就算比較差的,屬於C檔。”一位精細木工裁判在比賽現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評分都是嚴格按照世界技能大賽的標準來執行的。

精細木工競賽項目的參賽選手

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8月13~14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全國350名選手經過選拔參與角逐,其中的一部分人將進入國家隊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最終每個項目將派出一名選手代表中國參加2017年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

然而,從技能大賽的選拔和培訓中可以發現,中國的高技能人才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比如技能大賽中還有垃圾分類一項,在這方面,日本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們的選手是到了訓練的時候才知道垃圾要分類,而且也不知道怎麽分類。”機電一體化項目裁判長、上屆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中國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在時裝技術項目上拿到了銅牌。此次選拔賽的時裝技術項目裁判陳義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不如人家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都不願意做縫紉、制版之類的工作,覺得那些工作低人一等,而這些這個觀念很難在一時半會得到改觀。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參加時裝技術項目比賽的選手

就差那麽“一點點”?

隨著中國制造2025、打造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工匠精神的提倡也被提上日程。

“現在中國人制造的東西,其實已經很接近德國人的水平了,但還是每樣都差那麽一點,這‘差一點’的多次累積必然導致‘差很多’。我們是制造業大國,如果我們要向制造業強國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我們制造上的精度和職業規範,重塑工匠精神。”電器裝置項目的一位裁判有些許激動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德國企業文化中,“差不多”是一個禁忌詞,任何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杜絕一切隨意,德國人甚至願意為此犧牲靈活性。德國的“工匠精神”已經滲透到整個產業系統、整個社會體系,甚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選拔賽設置車身修理、電氣裝置、精細木工、電子技術、工業控制、機電一體化、焊接、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印刷媒體技術、網站設計、時裝技術、花藝、平面設計技術、糖藝/西點制作、餐廳服務(西餐)等15個項目。

技能大賽現場

上述裁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舉辦這種大賽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以賽促教”,可以把比賽中的這種精度標準和職業規範貫穿到平時的職業教育中,引入到平時的課堂里。而工匠精神的樹立本就貴在長期堅持和滲透。

來自江蘇南京的一名電器裝置項目選手表示,這個大賽的意義在於能夠挖掘行業技能人才。他相信,如果能在此次大賽中取得理想成績,他今後的起點會更高。

事實上,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當前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統計顯示,2013年初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在結構方面,我國高技能人才多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民企和中小企業較少;傳統機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

隨著我國發展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重視技能人才,重塑工匠精神被提上了日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並在今年的“世界青年技能日”到來之際強調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長成才之路。

以上海市為例,近年來,上海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強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末,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重達30.17%,較上年增長1個百分點,到2020年力爭達到35%,逐步接近發達國家平均35%~40%的水平。

上海市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有76家,其中國家級培養基地10家,覆蓋的行業不僅有先進制造業,還有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農業等產業領域。

上海地鐵第一運營有限公司設施部技術主管、上海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嚴如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很多,一個國家要發展,科學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技能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技術需要通過技能來實現,因此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嚴如玨表示,她目前正在參與集團作業標準和流程的編寫,她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把作業標準細化,同時規劃作業流程,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嚴格的執行。

“速成工匠”代價太大

“工匠精神的養成不只是靠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需要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的養成。而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也不是通過一兩次比賽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和沈澱的過程。”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目前很大的問題是職業教育更註重結果,而不註重過程和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在職業習慣的養成上,很多選手不能堅持,很多老師也不能堅持。”

實際上,世界技能大賽體現的正是良好的職業習慣,比賽中要做到每一步都是對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你才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要做好每一步”並不簡單,必須要有好的職業習慣才能做到。

“我們的選手多是進了國家隊以後才開始培養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李全利表示,在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中,很長時間里都沒有養成好的職業習慣,一切都是隨意的,這是我們跟德國、日本等國的最大差距,我們現在做的工作都是在補課,補好長時間的課。而像德國、瑞士、瑞典、挪威等國都是工業強國,很早就實現了工業化,它們也積累了很長時間,所以它們選手的職業素養都很高,因為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通過多次的參賽經驗和與國外同行業的交流,李全利認為,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第一做事要認真;第二做事要堅持,在做的事都要認真做,而且要堅持到底;第三做完事後要總結、反饋、分析,否則就沒有進一步的提高。

陳義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選手的領悟能力強,在國家隊集訓期間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可以有非常快速的提升。然而,這種培養的代價很大,要出這樣的好成績,國家可能在那個選手的身上,一年內需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多的經費。這里面包括每天訓練的耗材費,聘請各方面專家昂貴的輔導費,其間還需要飛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去參加各種挑戰賽,這中間的差旅費也很多。通過這種方式去培養工匠精神,一則代價大,二則受益面窄。

“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的養成還要靠制度的保障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

陳義華表示,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技師的工資比本科畢業生甚至比大學教師的工資還要高。但在中國則不是這樣,技師收入比較低。

例如時裝技師收入低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現在中國面臨制造產能過剩的現實,而且中國消費者對於價格又特別敏感。但是,在工藝上講究的東西價格必然要高一些。

“10000元一件的衣服和100元一件的衣服,兩者差別在於在細節上、在精磨細刻上花了多少功夫,但往往是精雕細刻的衣服拼不過100元的。”陳義華舉的例子雖然略微誇張,但背後卻顯示出中國消費者的平均購買力依然很弱,“只有整體的購買力上去了,大國工匠精神的弘揚、發展才會有根基。”

發揚工匠精神還要轉變觀念。“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思想就是學而優則仕,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治人。一個孩子往往寧可上一個最末的三本,也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從而使得整個行業很難吸附到優秀的人才。”陳義華表示。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級工和技師以前是不能考公務員的,現在國家允許了,就是一種解放、一種制度的保障,使得技術人員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此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畫設計圖的叫設計師,畫結構圖的叫打版師,真正在一線的叫車工,大家認為只有設計師是“高尚”的。但從本質上來講,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該怎麽改進,這個制版里面都包含了很多設計成分。

“在國外,設計師、制版師、制作工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在德國、法國等地,做高級時裝類的一線工人都是國寶,他們的基礎很全面,很多高端禮服要手工來做的,有些人可以把衣服做得非常靈動,他們的工資是很高的,甚至有些人比設計師的工資還高。”陳義華說,“中國的情況是設計師的工資比制版師要高很多,而制版師的工資比制作工高很多,這成了鐵的定律。”

陳義華表示,服裝行業有句話叫“一個蹩腳的制版師會毀掉一個天才的設計師,一個蹩腳的縫紉工會毀掉一個天才的制版師”。沒有工人優秀的制作水平,設計師的作用是體現不出來的。大多數的國外設計師都是全才,會設計、會制版、會制作,而在中國卻局限得很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