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的Izabella Kaminska撰文敘述了近期成為市場熱點的比特幣的故事:
最近比特幣幣值對歐元和美元都在飆升,這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人們可能不禁會問,比特幣是什麼?從哪裡來,又怎樣運轉?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2009年在一個論壇上,一個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網絡ID發帖說他發明了一種的基於全新算法的貨幣,這就是比特幣的誕生。
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對抗現有的貨幣體系,它完全的去中心化,沒有中央銀行進行干涉,也就是說當比特幣的「金融體系「出現崩潰的時候,不會有伯南克一樣的人出來救市。
自由市場的本性還不足以俘獲了追隨者。歷史上也有很多建立一套獨立與現有貨幣體系的貨幣的嘗試,但是他們都無法克服幣值的劇烈波動以及缺少在整個市場出現波動時的像央行這樣的自穩器等先天的缺陷,折戟沉沙也成了自然而然的命運。
但是比特幣的追隨者們宣稱,比特幣的獨特之處正是對整個系統的天才般的設計。
在此我們不準備詳解只有天才極客才看得懂的具體算法。但是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獲取比特幣的方式歸結為兩種。
第一種的方式就是」挖「比特幣,需要用計算機依照算法進行大量的運算來」挖出「比特幣,這聽起來很像是我們的祖先在挖黃金的感覺。
而且已經挖出來的比特幣越多,挖出新的比特幣的時間就會越長,據說如果想再挖出新的比特幣,在未來可能要花上計算機數年的時間。
當然另外一種獲得比特幣的方式要簡單很多,就是在次級市場直接購買比特幣,目前比特幣已經可以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貨幣直接兌換。可能這也是它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引發強烈關注的原因。
同時為了應對比特幣體系內可能出現的非法的盜取與複製,這裡面可能就引入了一些博弈論的機制。也就是說任何盜取和非法複製的行為都是在衝擊比特幣體系的公信力,而公信力對於這樣一個完全建立在對這套機制的信任的基礎上的貨幣體系而言,重要性無與倫比。公信力的喪失會讓這個貨幣市場瞬間大起大落。
所以說以非法行為本身會使黑客費力盜取的價值由於其自身的行為變得一文不值。
但並不是說這類事情不會發生,2011年由於一次性失竊了價值50萬美元的比特幣,隨後又出現了一次黑客事件捲入金額達到900萬美元,這次事件造成的恐慌也使得比特幣從事件前1比特幣兌換17美元到事件後下跌到1比特幣兌換1美分。
比特幣的使用範圍現在也越來越廣泛,可在越來越多的平台上完成購物和投資等等事情。同時比特幣也會遇到實體金融機構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後來,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幫助增加了其安全性。
但是對於那些熱衷於幣值穩定的人而言,比特幣絕不是什麼好選擇。比特幣的最早盛行於一個叫做絲綢之路的黑市交易網站,因為比特幣完美的切合了他們匿名和無法追蹤,交易無法取消等訴求。
所以比特幣與生俱來的黑暗氣質和神秘色彩讓很多人對其感到恐懼。
【導讀】《為什麼你應該投資比特幣?》這是Tuur Demeester在比特幣2013大會上所作出的演講,既然是比特幣大會,那必然是對比特幣極度的鼓吹,但讀者也可以從中探索,比特幣支持者的邏輯,至於投資與否?請謹慎決定,以下為演講全文。
來源:cnBeta
今天討論的是為什麼我們要投資比特幣。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份金融新聞郵件的作者(譯者realdos註:Tuur在其個人網站上發佈各種金融新聞:)。 之所以做這個工作,是因為之前有段時間,各種金融問題的新聞層出不窮,如歐債危機等,這讓我覺得很不安,不知道金融專家,學者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因此 我開始自己研究,並做成金融新聞郵件。
研究的方法來自於我從商學院裡學到的知識,我讀了很多歷史書,嘗試發現裡面是否有一些規律,能讓我理解眼前的狀況。 我同時認為,為了瞭解正在發生什麼事,單純從網上讀新聞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親自去跟各種各樣的人交流,因此我在過去的幾年,非常頻繁的出差旅行,重點關注 拉丁美洲。我覺得拉丁美洲很有趣,在這段時期之前,他們發生了很多次的金融危機。因此我也去了很多次拉丁美洲,在2011年的時候,我在那邊的朋友告訴我 很多關於比特幣的事情。我也被他們的熱情感染了,做了很多研究。在2012年,我將比特幣納入了我推薦的投資貨幣名單裡。那時它才5美元,很明顯我們目前 幹得還不錯。
但我今天來談的是為什麼比特幣是一筆好投資,即使目前價格已經達到120美元。首先我先列下重點。我會先從投資者的角度,回答兩個一直以來對於比特幣最大的疑惑,然後是對經濟、金融領域的一些制度分析,最後我們會預測一下比特幣的未來價格。
第一部分: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嗎?
很多人在最近6個月才知道比特幣,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漲幅,緊接著暴跌和恐慌。比特幣跟互聯網泡沫一樣嗎?它是不是要完了?納斯達克指數到今天還沒回到2000年的水平,比特幣也是嗎?
有趣的是,拿這個問題問一些比特幣的老玩家們,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聳一聳肩。他們早在2010年就見過一次泡沫了。然後2011年又來了一次,從1美元漲到了30美元,接著就是2013年的這一次。
所以很明顯,關於比特幣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泡沫,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首先看看經濟學上泡沫的定義:泡沫是指在一個明顯偏離內在價值的價位上的高量交易。
這裡的內在價值通常是某個比率,比如價格/權益比(P/E ratio)等,你看回曆史數據,然後發現目前價格處於一個泡沫區域,這就是股票市場的情況。但比特幣不是股票。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討論的是技術創新,加 密貨幣是技術創新,而我們知道的是技術的應用通常有一個S型的增長曲線,各種著名技術轉換為日常應用所需時間的曲線,VoIp技術的SkyPe同樣如此。
所以作為技術的比特幣,其增長圖形也應該類似,我這裡以MyWallet這個應用(可使用戶在線管理其比特幣錢包)的下載人數作為統計口徑,來看看相應的圖表:
有了以上這些事實,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1.比特幣供應量有限;2.用戶數量在以指數速度增長;3.作為個人來講,要使用比特幣,必須購買比特幣。結論是什麼不言自明。
所以說,比特幣是泡沫經濟,這其實是個假命題。
第二部分:為什麼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如此之大?
首 先要承認一個事實,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或許將永遠存在,但價格波動並不妨礙人們接受比特幣。那麼比特幣波動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有三點:首先目前比特幣市 場還是一個很小的市場,而這個市場有很多的投機者存在。由於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必然會導致比特幣市場的一個上下波動。第二個原因我稱之為瓶頸效應。目前 比特幣市場還遠未成熟,而很多的交易所並沒有準備好進行巨額交易,我們看到很多交易所在價格波動的時候運作不順,而這也反過來加劇了價格波動。知道這點對 於一個投資者來說很重要,你需要知道你進入這個市場之後,是否有安全的通道可以退出。對於這一個問題我想有幾個辦法來解決:
1. 試錯。我們看到之前很多交易所成立,又有很多倒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會不斷嘗試,不斷犯錯,直到找到最好方案。
2. 去中心化交易。
3. 最重要的長期方案,比特幣經濟長期增長,比特幣持有者以後將直接用比特幣與其他商家進行交易,而不需要轉換成法幣。歐洲中央銀行在他們2012年的虛擬貨 幣報告裡,也確認了這一點。他們在報告了提到比特幣大概超過了150次。報告稱,不排除在將來非銀行經濟(即比特幣)將更加獨立運作,而不需要與銀行產生 關係。
對於波動性我還想說一點,比特幣是一種商品,一種非常新的商品。歷史上有過很多新產品(比如19世紀發明的汽油)進入消費領域,可以看到汽油在剛發明的時候,其價格的波動性是非常大的,而這僅僅是一個年度數據的圖表,如果你看下月度或者每週的數據,其波動性會更大。而且汽油在早期的各地價格也不統一,這跟當前的比特幣也很像。所以長期來看,比特幣價格也會像其他商品一樣,進入一個穩定的過程。
但我不覺得比特幣會像汽油一樣進入一個下降區間,因為在過去一百年裡面,石油的供應量其實是大幅增長的。所以我覺得比特幣的價格最終會穩定在一個高位。
第三部分:舊制度與新制度
比特幣將來很可能將創造一個新的體制。我們看到在70年代之後供應量大漲,因為美國政府在1971年脫離了金本位制度,美元不再盯住任何商品,美國政府可以印刷任意數量的美元。而中央政府也任意的發行債務,導致了巨額的債務泡沫。
而且每十年,債務水平就翻了3倍。所以這完全是非可持續增長的模式。問題是,是否有一個爆發點?
80年代的拉丁美洲經濟嚴重倒退,其平均債務水平達到了GDP的80%。而2008年的南歐也是類似的水平,且4年之後的今天,其情況更加惡化。
還沒提更嚴重的衍生品危機。毫無疑問的這個泡沫終將破滅。
但關鍵是這個危機何時到來。因為作為投資者,我們更關心的是這個問題發生的時間,是下個月,還是接下來的幾年,抑或更遙遠的未來?
先來看看可能採取的措施,bail-out(外部托市)還是bail-in(內部救市)?
2008年的危機,各國政府採取的都是bail-out措施。從外部注資救活這些機構、銀行,將它們變成如同一具具的行尸走肉,但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而 bail-in,具體的定義我遲些再講。我先說一下,目前塞浦路斯的情況(譯者realdos註:即通過銀行儲戶的錢來救銀行)就是一個典型的bail- in,而我不覺得塞浦路斯將只是個例外。實際上,在金融世界,救市的行為並不是一個國家的財政部所能決定的,往上走你還會遇到國家央行,世界貨幣基金組 織,以及央行的央行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這個機構權力非常之大,且得到了G20的授權(譯者realdos註:可上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members/links.htm,看看成員都是哪些機構,我國人民銀行等三個機構是其成員)。這些才是金融業的核心機構,這個事實很多人不知道。
在2011年7月的一份報告裡,FSB提出要在避免干擾整個系統運作和損害納稅人利益的前提下,解決銀行的問題。
注意這裡的措施,「解決銀行」意味著不是從外部救市,而是採用一種較為平常的手段令其破產。而不干擾系統運作,則意味著他們不願意其他國家,其他銀行因為某個銀行的破產而受影響,「不損害納稅人的利益」意味著不能使用國家財政收入。那麼他們提出的手段是下面的這句話:
內部救市,意味著不能動用外部的任何資金,而只能從破產銀行的內部來解決。那麼破產銀行資產負債表裡,其資產是固定的了,而債務也是不能動的,因此只有從所有者權益裡動手,所有者權益包括政府借給銀行的錢,其他銀行借給它的錢,以及儲戶的錢。這意味著有一天你醒來,打開電腦,登陸網銀,發現你的賬戶變成這樣:
85%的存款都被凍結了。這是今天這個時代發生的事,這是銀行對於其無條件兌現承諾的毀約。
回到那份2011年FSB的報告,他們根據這份報告作了很多操作指引。包括促使銀行破產等的這類措施,其具體的實現日期是2012年12月。
在2012年的12月份之後,FSB做了一個統計,以決定哪些地區的銀行將會需要用到Bail-in措施。
以上這些地區,要麼bail-in已經實施,要麼正準備開始實施。我又去了各個世界金融監管機構如IMF等,查詢關鍵詞Bail-in的數量。
我們可以看到,IMF這個金融世界的警察,正在全世界推行Bail-in政策。因此,與報紙電視等公共傳媒所鼓吹的不同。
這 看起來是一幅很灰暗的畫面。不過好消息是,烏云背後總有風景線(silver lining)每一次的變革都會出現新的替代品。當下人們尋找的替代品是流動性高的資產,以便能自由轉移,以及不能存在第三方風險,如現在的債券,股票甚 至某些法幣都存在第三方風險。綜上兩點,擁有這兩個屬性的資產是我們所謂的硬貨幣,如黃金,白銀,以及比特幣。這就是風景線。
可見,比特幣擁有成為金融避難所的功能。比如西班牙,在塞浦路斯危機前,願意交易比特幣的地點散列圖,數量大增。
在 阿根廷有很多人在挖比特幣,很多人接受比特幣付款,我的朋友用比特幣買有機蔬菜。順便說一句,我的這些圖表都是我阿根廷的朋友做的,我付給他們比特幣。現 在阿根廷的情況非常困難,金錢的轉移很麻煩,而在銀行的存款會因為高通脹而不斷縮水。如果明年或後年世界也遇到了阿根廷的這個問題,那麼比特幣將會遇到更 強烈的需求。
第四部分:比特幣未來價值
這個話題我想儘可能的充分論述,因為如果只是看我給出的數字,會覺得大到不可思議。
上圖是很著名的消費者行為學裡的一個曲線,上曲線表示最終使用者比例,下圖表示在產品的各個階段,使用者的具體類型。2011年我們有過一次聚會,那時大部分人都在討論怎麼把比特幣做成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貨幣,那時應該處於第一個階段。而目前我們處於第二階段:
接 下來我們來看看可能出現的情況如果對沖基金將比特幣納入他們的投資組合裡,即使只有1%的份額,比特幣的價格將達到1230美金;如果阿根廷的人不用黑 市美元而改用比特幣,比特幣價格將達到2480美元;持有黃金的人將1%的黃金換成比特幣,比特幣價格將達到3500美元。
既 然到了這一步,我們再來考慮一些更宏大的遠景。假設比特幣有朝一日做到了大眾化,連你祖母都會用了,我們再來做一些推測:如果以後影子經濟(現金收入,毒 品買賣,色情交易等)的交易都採用比特幣,那麼比特幣價格將達到86000美元;如果比特幣取代了黃金,比特幣將達到340000美元;如果比特幣變成世 界的儲備貨幣,那麼比特幣將達到520000美元。
想 像一下,你今天有3個比特幣,明天就成了百萬富翁?你有3000個比特幣,你成了億萬富翁?所以你能看出這裡面的風險/回報比率有多麼的誘人。我的建議 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點比特幣,即使是零點零幾個,我曾經對我的讀者說,投資你資產的百分之一到比特幣裡, 現在他們的比特幣資產已佔到他們總投資組合的25%了,而且因為他們把前期投入的錢取出來了,所以現在是零風險的一筆投資。
以上是關於比特 幣的內容,但加密貨幣的市場遠不止比特幣這種貨幣。目前還有近1000萬的比特幣沒有挖出來,市價10億美元,而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攀升,挖礦市場大有可 為。此外還有比特幣股票交易所,目前處於初期階段,但已有幾個很不錯的公司,從小規模開始,現在市價已超過2500萬美元,他們用比特幣派發股息,每年回 報高達25%;此外還有比特幣債券市場以及山寨幣市場。山寨幣目前還很小眾,但說不定在將來會有天才開發出基於山寨幣的應用,而我也十分看好他們的前景, 目前他們的市值相當於比特幣的3%-5%,未來可能會達到10%。為什麼?就像網絡世界有facebook也有其他小眾社交網站一樣,世界上總有人會有一 些特殊的需求,需要山寨幣才能滿足的。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11月20日,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某論壇上首次談及比特幣。易綱表示,從人民銀行角度,近期不可能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但他同時認為,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買賣行為,普通民眾擁有參與的自由。此外,易綱還指出比特幣「很有特點」,具有「啟發性」,個人會保持長期關注。
報導稱,對於易綱此番表態,多家比特幣交易平台均表示對投資者而言是利好消息。某平台CEO認為,人民銀行不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是意料之中,但易綱表示比特幣是互聯網交易自由,不會直接干涉則說明比特幣在中國的發展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默許。
2009年1月3日,第一枚比特幣誕生。
據《南方週末》2011年報導和2013年3月報導,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2009年2月11日在P2P基金會(p2pfoundation)網站上發帖,稱自己開發出了一個叫作比特幣的開源P2P(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複雜算法產生;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並運行比特幣軟件而參與製造比特幣,這種方式被稱為挖礦。此外,比特幣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實現流通,並通過P2P網絡來核查重複消費,不存在偽造的可能。
「傳統貨幣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信任。央行必須讓人信任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是歷史上貨幣貶值的事情一再發生。銀行本應該幫我們保管錢財並以電子化形式流通,但是他們讓財富在一輪輪的信用泡沫中浮沉。」中本聰在帖中如此寫道。
比特幣吸引人之處在於:不會受到政府或金融機構的操縱,完全去中心化,沒有中央服務器或者託管方,所有一切都是基於參與者;數量稀缺,到2140年之前,比特幣的總量為2100萬個;匿名。
正是因為匿名而難以追蹤交易雙方的特點,2011年,一個名為「絲綢之路」秘密購物網站利用比特幣於毒品交易支付,令比特幣聲名鵲起,但同時外界也將比特幣的用途與毒品聯繫起來。
爆發於2013年3月的塞浦路斯危機,則為比特幣開闢了一個躲避金融暴政的用途。
為了得到歐盟100億歐元的援助,塞浦路斯對本國內存款採取了強制性措施,10萬歐元以上存款中超出10萬歐元的部分,37.5%被轉為塞浦路斯銀行的股權,22.5%被凍結,剩下的40%被暫時凍結直至援助結束。
人們瘋狂尋求資金出路。他們突然發現,比特幣或許可以挽救他們的財富。
一個比特幣入門網站WeUseCoins.com網站創始人斯蒂芬·托馬斯(Stefan Thomas)透露,塞浦路斯危機高峰期,該站最大的訪問量來源於此,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
與塞浦路斯危機同步,比特幣對美元匯率開始飆升。從2013年3月下旬到4月10日,僅用了三週時間,一枚比特幣兌美元的價格從65美元到達266美元。
2013年以來,比特幣的人民幣價格已經坐了幾輪「過山車」。2月底,比特幣的價格還在100多元一個,到4月10日,價格已經沖高到了1546元,兩天之後,價格已經跌掉一半。5月,比特幣價格又一次閃電崩盤,最低跌到了300多元。11月19日,盤中一度沖高至8000元。隨後成交價開始回落,截至20日16時32分,比特幣兌換人民幣的價格跌至4383元。
比特幣11月19日的暴漲與美國參議院18日有關比特幣的聽證會密切相關。
據11月20日《東方早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18日,在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及政府事務委員會召開有關比特幣的聽證會上,多名出席的美國政府官員對外傳遞出一個消息——比特幣不是非法貨幣,能夠給金融系統帶來好處,儘管其也存在被錯誤使用的案例。
這次有史以來首次就虛擬貨幣舉行的美國國會聽證會總結了比特幣的好處和弊端,以往官員們都是強調比特幣在洗錢及其他非法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但這一次卻表示,比特幣是一項「合法」的金融服務,這給比特幣帶來提振。
此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雖沒有出席聽證會,但他在致參議院的信中,援引美聯儲前副主席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在1995年時的表態稱,美聯儲一直認為在虛擬貨幣帶來洗錢和其他風險之時,也可能帶來長期益處,特別是如果這種創新催生出一個更快、更安全、更高效的支付系統。
也有報導稱,最新一輪比特幣的漲勢或離不開中國炒家的貢獻。據《證券日報》11月21日報導,在眾多比特幣交易網絡平台中,中國投資者的成交量最為活躍,中國比特幣交易網站的成交量,近日已經超越了美國和日本。中國已成為單日比特幣交易量最多的國家。
據《新快報》報導,在專家看來,整體來看,比特幣的投資者將面臨四大風險:比特幣實用價值弱、政治和法律風險大、平台安全性差。此外,莊家操縱所帶來的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比特幣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大程度取決於其支付功能是否能很好體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躍文此前表示,比特幣並沒有發揮出貨幣的核心功能——支付功能,而僅僅作為一種投資產品而存在。如果有一天,比特幣不能跟現實世界主要的流通幣種交易兌換,那麼它的價值連一張廢紙都不如。
目前,除了德國已經明確比特幣合法化、加拿大則誕生了第一台比特幣ATM機等外,包括中國在內大部分國家對比特幣監管沒有明確態度。由於政策方面的不明朗,有業內人士擔憂,每當監管當局採取行動,比特幣價格就會劇烈波動,未來保值等方面均存在風險。
比特幣交易網站很脆弱,網站經營者也有可能捲款跑路。2013年10月底,一個曾經在比特幣圈紅極一時的交易網站GBL突然關閉,就在絕大多數用戶還沒有來得及將賬戶中的資金提出來的時候,GBL就已經捲款跑路。據不完全統計,受害者約500人,估計損失金額或將超過2000萬元。
有投資者認為,如果將比特幣看成一隻「莊股」,近期的暴漲暴跌完全符合常理。此前有傳言稱,目前最大的兩個「礦池」已經控制了比特幣網絡53%的計算能力。此外,美國孿生兄弟泰勒·溫克萊沃斯和梅倫·溫克萊沃斯在今年4月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們購買了價值1100萬美元的比特幣,總計已經擁有全球1%的比特幣。雖然這些並不意味著兄弟倆在「坐莊」,但是至少表明目前比特幣的盤子並非特別大,有資金實力的人或者機構完全可以掌控更多的比特幣。
高熵鬧劇
挖礦曾是網絡技術人士和普通人的有效身份區隔。在看似毫無意義的巨額計算背後,是對虛擬世界影響力的重新分配:身居要職的服務器看守者、肉雞遍佈的網絡黑客、或者僅僅是擁有了一台較高配置電腦的個人玩家,都根據他們能夠支配的運算能力初步獲得了依次不等的重建權力。
摩爾定律也是被考慮在內的因素,因此挖掘者們一開始面臨的就是看似毫無意義的設備競賽——一定程度上計算能力的實現被比特幣運動給稍微推動了——更關鍵的是,基礎的服務器空間、網絡甚至是電費支出現在看起來都極其龐大。
很多人都一直想不明白曾經只在密碼界小範圍流行的比特幣是如何突破人群孤島限制的。更確切點說,人們一直驚異的是比特幣看似粗糙的計劃被精確無比地執行了。如今,耗費了大量計算資源的比特幣熱潮看起來是一個高熵鬧劇;然而設計者縝密的發行量部署完美地消解了參與者們對於「零和博弈」的疑慮。從經濟學上來說,比特幣的核心價值就來源於基礎設施的費用、量化寬鬆以及稀缺性的意外損耗。
陰謀論調
詭異的計算與P2P聯網特徵讓比特幣計劃一開始就蒙上了種種陰謀的論調。最著名的論調是壟斷傳播論和竊取計算論。
比特幣即時互聯的特徵、神秘的32位字符地址以及交易者自定的交易標籤給了傳播威脅論者足夠的論據:在上述特徵下的比特幣系統像是一個完美的信息傳播介質,可以直接替代所有的密碼網絡甚至是成為一種新型的公眾傳播介質(比彭博終端機走得更遠)。
更大的擔心則來自於對於挖礦計算的深入猜測。雖然比特幣的整個體系是發佈在開源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每一行運算指令,但是他們並不一定能夠參透整體運算背後的意義;正如人類發明的所有計算程序都是0和1的加減運算為基礎一樣,人們懷疑挖礦的計算是新型的「0和1」,計算背後顯然隱藏著未知的恐懼:是為了破解所羅門的寶藏,還是妄圖建立現實中Matrix或者環世界?抑或是,外星生命對於地球資源的一種另類掠奪?
數字秘密
傾向於科幻浪漫主義的猜測者們可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細節:總計預計產生的2100萬枚比特幣總數目。為什麼是2100萬而不是2100個或者是2100億個?在熱門問答網站中的提問中,暫時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從技術的層面去理解,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才能略窺一二。
以全球70億人口計算,2100萬相當於每個比特幣代表333個人;而以一個稍高的基尼係數計算,擁有超過1個比特幣的人數可能僅僅只有100萬甚至10萬人,以這樣的情況計算,實現每個持幣者大約可以代表1萬人。1比10000,正是一種身份替代工具的理想目標。
2100萬正是破解比特幣這種身份標示特性的一把鑰匙。雖然在實際交易中比特幣可以被無限細分(暫時細分到一億分之一),但是一個單位的意義依然重大:擁有1比特幣和未擁有1比特幣將有著本質的差距。
權力重建
通過一個工具將全球人口進行有效代表旨在重建社會權力,重塑物種秩序。過去對於這種篩選方法的嘗試一直存在於小說家和電影導演的作品中:無論是《2012》中可以登船的富豪還是ELYSIUM中得以安享極樂空間的高階人類,都是簡單地利用財富的手段去進行身份識別。
中田聰的比特幣顯然走得更遠。最初的電子貨幣特徵讓比特幣在一定時期內可以與實體經濟的財富進行轉換;但顯然比特幣將拋離國界匯率限制,完成全球通用貨幣的目標(或許已經完成),在未來必要的時候可以與傳統貨幣斬斷聯繫。
虛擬的比特幣已經顯示出了對於現實世界的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目前這種控制是由高幣值實現),從而完成了過去那些虛擬世界向現實世界反饋的項目的未竟目標。《第二人生》曾經憑藉林登幣與現實社會發生了聯繫——但可惜的是其建立的虛擬世界遭遇了通貨膨脹的問題,而創始人的隨意性難以給予整個體系以神聖色彩。
偉大判斷
與谷歌的PageRank算法一樣,比特幣體系建立的基石是一個偉大的判斷:現實中不再有一個人或者統一性的組織可以佔據51%以上的網絡節點(參見比特幣51%攻擊問題);但是可以有人佔據51%以上的比特幣。
185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精選費用未超過2.5萬美元,這個數字在2013年膨脹為了58億美元,這就是現有貨幣體系的核心問題;而比特幣將不再是貨幣,而是貨幣背後所代指的選舉席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比特幣去中心化的特徵正符合一個「絕對公正」的全世界選舉。
在比特幣體系完成之後,那些希望成為全球人類共同領袖的政治家們,可以不必擔心在虛擬世界的政治宣言無法得到有效的支持率反饋;人們不再以網絡經驗的長短或者是操控的水軍數量作為網絡話語權的判斷標誌,比特幣解決了長久以來的網絡身份確認問題。
豪賭未來
與「20世紀精彩的營銷騙局——鑽石」一樣,比特幣可能是21世紀最大的政治騙局。但是毫無疑問,曾經成功地利用媒介的宣傳獲得了最多關注與支持的比特幣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虛擬貨幣。真正推高比特幣價格的不是所謂「挖礦電費」或者「中國大媽」,而是投資者的一場豪賭:在不遠的未來,誰控制了比特幣誰就可以控制網絡和真實世界的真正權力。
當然,從目前的比特幣幣值來看,比特幣的投資資本規模可能看起來暫時不值一提;但是所謂比特幣投資分析師們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是,現階段投資比特幣是無論富豪、企業、組織甚至是國家都應採取的防守策略。
短短40天內,比特幣在中國三度遇挫。在全球,儘管各國監管當局的態度曖昧,而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構開始接受這種新興貨幣。比特幣5週年,唱衰與看多未有定論,但瘋狂遊戲仍在繼續。
2014年1月14日起,在中國最大的C2C購物網站——淘寶上,關於比特幣、挖礦教程、礦機等商品信息絕跡。一週以前,這些產品已經明確被列入了淘寶的禁售範圍。淘寶在禁售通知中表示,此舉是為了執行一個多月前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
這也是自百度2013年12月宣佈旗下「加速樂」服務關閉比特幣支付之後,第二家中國互聯網大佬對比特幣關上大門,當然,中國網絡公司三巨頭「BAT」中的第三家企業騰訊,從來就沒有為比特幣敞開過門,騰訊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財付通的市場部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騰訊風險控制部門的把關下,財付通從未介入過比特幣這類虛擬貨幣交易。
短短40天內,比特幣在中國三次遇挫。第一次是前述五部委的聯合通知,警示比特幣投資風險;第二次是隨後央行約談第三方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再提供比特幣充值服務。
但在國際上,唱衰比特幣的聲音並未完全佔據上風。
2013年11月28日,比特幣兌美元價格自衝至歷史性高點1200美元後,接著在各國央行陸續發出的預警聲中連續畫出三個V字形被拉至600美元以下,近來又在越來越多國際商業機構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利好消息下持續爬升,比特幣又彈回1000美元。
一邊是商業機構和用戶的支持,一邊是政策監管的不確定性,2014年2月11日將迎來五歲生日的比特幣,能否走得穩健?
在中國的比特幣生態中,幾乎無人搭建像歐美那樣的比特幣支付產品、服務平台。
「如果你是一個屌絲,只有10萬塊錢,你或許可以考慮用2萬塊去買比特幣:如果比特幣真是巨大騙局,價值為零,你還剩8萬塊,還是一個屌絲。如果比特幣真能改變人類的金融,價值幾年後就是100倍,甚至1000倍,你的小孩也許有機會成為富二代……」前百度科學家、Google研究員張棟隨後表示自己並不想鼓勵任何人去買比特幣,但他的這一條微博形象地解釋了很多中國人投資比特幣的原因——比特幣也許是一個泡沫,但也可能是機會。
在生薑大蒜都可以成為投資炒作對象的中國,比特幣在2013年成為追捧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201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因素一路推高比特幣交易數量及兌換法定貨幣價格,到2013年11月,中國的比特幣交易量佔到全網交易量的3/5。
在比特幣交易者們活躍的QQ群、論壇中,每一次利空消息無不被千夫所指,比特幣持有者們希望通過不斷釋放出利好消息來抬高比特幣與現實貨幣的兌換價。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比特幣,同時還有不少仿照比特幣規則、叫法各異的「山寨幣」們,四處打著註冊即贈幣的口號吸引新手入場。
在此背景下,2013年1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認為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以防範比特幣可能產生的洗錢風險。十來天后,央行再度約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求不能給比特幣交易網站提供支付與清算服務。
2013年12月初,工信部才剛剛表示要對比特幣交易平台備案、納入監管,這對那些原本只有在海外註冊、託管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本來是個好消息,可是沒想到在交易環節又卡殼了。當然,這些限制並不能將交易平台趕上絕路,應對措施很快就出來了——以前由第三方支付公司完成的自動充值和提現,改為人工操作,通過指定賬戶的銀行匯款完成。
2009年2月,中本聰在P2P基金會(P2Pfoundation)網站正式發佈比特幣之後,最早接受比特幣的極客們,在挖礦生產比特幣之外,先是用比特幣支付相應的互聯網服務和產品,然後慢慢將支付範圍拓展至披薩、羊毛襪子等現實商品,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軌跡,比特幣也可以自成體系。不過在比特幣還不那麼為人所知的時候,和主權貨幣兌換後可以支付更多種類的現實物品,在此驅動下,比特幣與主權貨幣的兌換,就成為了比特幣生態圈的一部分。
在中國的比特幣生態中,與主權貨幣的兌換發展獨大。中國地區最早參與比特幣的活動是挖礦,然後把它們在海外交易平台換成美元,幾乎無人搭建像歐美那樣的比特幣支付產品、服務平台。2011年,比特幣的早期活躍分子詹姆斯·麥卡錫(James McCarthy)為此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描述這一現象,當時他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很擔心中國因此在比特幣發展中的參與不夠。現在看來,這一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中國關於比特幣初創企業中,最熱鬧的便是交易平台。2013年11月18日,當時中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宣佈,獲得來自光速安振中國創業投資和美國光速創業投資的500萬美元投資。這是截至目前公開的唯一一個中國比特幣相關創投項目。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各個平台競爭激烈,為了打擊對手,甚至不惜發動DDoS攻擊(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一種以分散攻擊源來攻擊指定網站的黑客方式,通常是利用合理的服務請求來佔用過多的服務資源,從而使合法用戶無法得到服務的響應)。2013年12月上旬,交易平台OKCoin創始人徐明星在一次遭遇DDoS攻擊後致用戶的公開信中就難掩憤怒,「某著名紅色資本已成為OKCoin的重要股東……OKCoin的全體股東一定動用全部力量讓你『死』得很慘,讓你受到法律的懲罰!」
儘管中國方面並沒有像印度那樣採取強硬措施——2013年12月24日,印度政府在警示比特幣風險後不久,警察突襲印度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Buysellbitcoin,使之被迫關閉——現在,中國的一些交易平台開始變得謹慎低調。比特幣中國原本在2013年9月實施交易「零手續費」,在央行約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當天它們宣佈恢復收取交易手續費,以「增加交易成本,抑制投機,規範市場,符合監管要求」。
根據Bitcoinity的統計,比特幣中國交易量在全網的佔比,從半年前的20.45%,下降到一個月前11.48%,2014年1月14日,這個數字跌至4.85%,24小時內成交量只有9444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在第一位的火幣網,24小時內比特幣成交量高達13萬個,佔據了67.18%的市場份額。火幣網的火爆,很大程度上要歸於它提供的「借款借幣」服務,號稱「無論漲跌,在火幣網您都能輕鬆獲利」,網友們稱之為「高利貸」,玩家可以通過預約借款競標利率,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有的競標最高日利率達1%。根據火幣網在2013年12月15日的通知,為了增加借貸流通率,從2014年1月1日起,每過10天,日利率每次就在原有上次利率基礎上再乘以120%。
儘管國內政策有不確定性,但海外比特幣交易被越來越多商業機構接受,這支撐著中國比特幣持有者的信心。一位在國內小有名氣的比特幣投資者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自己從來都是在海外交易平台交易,「就當離岸保值」。
在大棒落下之前,比特幣繼續向前發展。
按照Blockchain的統計,截至2014年1月14日,流通中的比特幣總數為1200多萬個,交易總數則達到了3000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個已產生的比特幣被交易了2.5次。按照比特幣的算法,其生產總量為2100萬個,然後可以在此基礎上做10的8次方次切割。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以主權貨幣購買比特幣的投機性,有理由擔心人們更傾向於囤幣投機,還會有人願意拿出來支付嗎?比特幣所有者們通過Overstock給出了答案。
2014年1月9日,美國在線零售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Overstock.com宣佈,接受比特幣支付任意商品(僅限美國境內,目前尚不支持海外訂單)。兩個小時後,這家網站做成了100筆以比特幣結算的訂單,價值約1萬美元。隨後,Overstock的CEO 帕特里克·拜恩(Patrick M.Byrne)通過Twitter宣佈,這家網站24小時內共收到840個比特幣支付訂單,銷售額折合13萬美元,它們幾乎都來自新用戶。
拜恩曾在2013年12月透露,Overstock將在6個月內接受比特幣支付,可是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行動起來了。
Overstock所接受的比特幣訂單,背後比特幣與美元對應的價格結算是通過與一家比特幣櫥窗公司Coinbase合作完成。也就是說,Overstock本身並不需要背負任何比特幣價格漲跌的風險,這看起來是筆不錯的生意。
之後,拜恩受邀在CNN電視節目中探討Overstock的這一動作,他表示,「我相信,亞馬遜將被迫接受比特幣支付。」
2013年12月,美銀美林利率與外匯研究全球主管大衛·吳(David Woo)發佈研報,認為「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子商務的一種主要支付方式,並且成為傳統貨幣交易的有力競爭者」。2014年1月2日,投行Wedbush發佈比特幣研報《數字化信任:撬動比特幣超越「貨幣」》,其中也提到,零售商們接受比特幣支付意味著更少的交易手續費;PayPal如果允許比特幣成為它的電子錢包之一,意味著更低的融資成本。
2014年1月13日,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全球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在Twitter上解釋PayPal不支持比特幣礦機交易時表示,PayPal把比特幣和外幣一視同仁,禁止是為了監管需要,「我們都是比特幣信徒」。此前他在博文發佈2014年六大預測中的一條是關於比特幣,他認為比特幣將作為一種保值和投資的資產,繼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預測未來一年,比特幣仍然有翻倍的潛力。不過,「由於來自監管當局的不穩定因素,比特幣難以成為主流貨幣」。
有意思的是,各國監管當局對比特幣的表態十分含糊。2013年11月,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一場關於虛擬貨幣的聽證會上表示,比特幣「可能擁有長遠的未來」,或許能「促進一個更快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支付系統形成」。伯南克還稱,美聯儲暫時沒有制定針對比特幣的監管計劃,應該為它們提供相對自由的市場。一個月後,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則在彭博電視節目中說,「我估計比特幣是個泡沫。」
美國政府部門對比特幣越來越關注倒是事實。2011年12月,比特幣開源團隊核心成員蓋文·安德森(Gavin Andresen),曾受邀前往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介紹比特幣。兩年後的2014年2月6日,他又將受邀前往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進行一次歷時90分鐘的非公開問答對話。該委員會是美國知名智庫,成員包括多位美國前總統、國務卿等高級官員,知名學者,主要的商業、媒體和非政府團體領袖。
2013年12月3日,荷蘭央行公告稱,金融監管法無權管轄虛擬貨幣,荷蘭央行從未監控這類虛擬貨幣,也並未監督使用這類貨幣的企業。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比特幣這類貨幣時務必認識到自己在承擔風險。中國央行在2013年12月5日下發預警比特幣風險通知之後,12月13日歐洲銀監局(EBA)表示比特幣存在價格劇烈波動風險,12月18日美國財政部警告比特幣存在洗錢風險。這些央行也都是預警,並沒有命令禁止比特幣交易。還有一些如加拿大、新加坡等政府,對比特幣交易採取了更為寬鬆的態度。
最讓人迷惑的是印度。2013年12月24日,印度儲備銀行(RBI)警告比特幣風險,隨後警察查封交易平台,印度境內比特幣交易平台不知所措紛紛暫停交易,但是此後政府又沒有進一步動作。2014年1月6日,一家名為Unocoin的交易平台率先宣佈恢復交易。印度比特幣擁護者們最近也組成了印度比特幣聯盟,接下來將為比特幣展開遊說。一名律師作為代表在比特幣聯盟的新聞發佈會上,呼籲政府澄清它對比特幣的態度。
2011年6月,南方週末記者與比特幣核心團隊成員交流時,他們多數認為政府監管是比特幣面臨的重大不確定性之一,他們也從多方面爭取讓比特幣、比特幣相關產業獲得合法地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2014年1月14日在《南華早報》撰寫《再見,比特幣》一文,他認為,比特幣是外國人製造出來的泡沫,種種跡象表明它是為虜獲盲從的中國大眾而設計。當泡沫破裂的時候,中國政府不可能逮捕這些外國人把錢追回來。這一泡沫不在中國政府掌控之中。於是,它不可能被繼續容忍下去。
比特幣繼續發展,主權政府會不會出手封殺?如果遇到一國政府封殺,比特幣交易還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如果全世界政府聯合起來封殺比特幣呢?轉移到地下的比特幣是否還會繼續流行?
沒人知道答案。在大棒落下之前,比特幣繼續向前發展。世界上第一台比特幣ATM2013年10月在加拿大落地之後,第二台即將登陸香港。SecondMarket在2013年10月發起了美國第一個比特幣信託基金。波蘭華沙黃金交易所、倫敦出租車公司Wheely.com、荷蘭刑辯律師、單反相機電商DigitalRev.com……紛紛支持比特幣交易,甚至Facebook也傳出了正在測試廣告支付支持比特幣的消息。
比特幣核心團隊成員之一傑夫·伽濟科(Jef Garzik)甚至計劃讓比特幣脫離互聯網,正在募集資金把專用電腦裝到小型衛星上直接與比特幣用戶無線連接,以保護比特幣安全。更有標誌性意義的是,2014年新年第一天,NYC Bitcoin Center開張落地,這個由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和理論家組成的機構,第一次以實體形式出現,致力於讓人們更好地瞭解比特幣,提升人們對虛擬貨幣的認知,試圖打造金融技術創新中心,它們所在的辦公地點,離紐約證券交易所只有幾步之遙。
當然,看空比特幣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比特幣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2013年克魯格曼一共寫了四篇質疑比特幣的文章,有好事者把這些文章的發表時間嵌入MtGox的交易情況曲線圖後發現,每次他抨擊比特幣,比特幣就應聲上漲。
2009年2月11日晚上10點27分,一個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基金會(p2pfoundation)網站上發帖,稱自己開發出了一個叫作比特幣的開源P2P(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它完全去中心化,沒有中央服務器或者託管方,所有一切都是基於參與者。
和傳統貨幣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幣沒有一個中央發行機構。人們只需要打開電腦,運行比特幣軟件,就可以參與比特幣的製造。
高山健次和王鵬飛是兩位生活在日本的比特幣發燒友,但他們並不是“逛街愛好者”,不過這次他們要“組隊”去逛日本丸井集團宣布旗下丸井(Marui) ANNEX百貨店,因為ANNEX從本周開始支持比特幣支付了。他們要去一探究竟,那讓我們也跟著去瞅瞅吧。
一進商場,他們就看見很多顯眼的地方都掛滿了推薦比特幣支付的海報。
一次支付的上限是10萬日元(約6,000元人民幣),活動期間一次消費3000日元(約180元人民幣)以上,還可以參與抽獎,有機會獲得價值3000日元(約180元人民幣)的比特幣。
“就像刷支付寶一樣掃二維碼就可以了,很方便,瞬間就能完成支付!”高山健次激動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家商場自比特幣支付上線以來已經完成了多筆支付交易,雖然目前並不是所有的店鋪都可以用比特幣付款,但我們還是很高興看到比特幣在日本的進步。
8月5日以來,比特幣經歷了硬分叉風險後價格再次突破歷史新高,火幣網數據顯示幣價於8月7日達到23398元。支付作為比特幣的一個重要功能,究竟如何操作?所謂的點對點支付真的實現了麽?
比特幣支付如何實現
高山健次告訴記者,他發現商場內的商家提供的比特幣支付,幾乎在掃碼的瞬間就能完成支付。支付方式和國內支付應用的掃碼支付相似,操作非常方便。
“選好商品後,我告訴店員用比特幣付款,然後就會有個負責比特幣支付的收銀員拿著iPad過來,店員輸入商品日元金額,畫面右下角有比特幣和日元的實時匯率,中間部分顯示一個二維碼,通過Bitflyer應用的掃描就進行支付。”王鵬飛向記者描述道。
區塊鏈監管科技企業QRC日本高級研究員小林瑠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事實上,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的交易特征是無第三方中介的點對點交易,利用該屬性的轉賬交易,平均需要10分鐘確認。
“而現在幾乎在掃碼的瞬間完成了支付,這說明目前的比特幣支付並沒有實現真正的點對點支付,而是商家與客戶之間通過交易所完成了信息的交換。”小林瑠美表示,目前商家提供的比特幣支付,是對比特幣作為一種合法貨幣通過傳統支付方式的認可,而非實現了真正的虛擬地址之間的點對點無中介交易。
英國數字貨幣協會理事會成員Adam vaziri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特幣轉賬確認時間緩慢, 業界對待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目標不統一等問題是目前比特幣面臨的作為日常支付方式的瓶頸。Bitflyer的解決方法是把用戶和商家的比特幣都限定在自家錢包里,交易時不需要比特幣的轉移,可以實現瞬間支付。這種支付方法,雖然可以緩和比特幣交易較長確認時間的問題,但目前用戶僅能使用Bitflyer錢包進行付款。
據悉,提供比特幣支付技術支持的是日本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Bitflyer,而Bitflyer選擇合作的丸井集團成立於1937年,是目前日本最大的連鎖百貨之一。這家企業一直以來積極嘗試新事物,最有名的是在1960年首次把信用卡的概念引入日本。丸井ANNEX位於東京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的新宿站附近,店內8成客人為22歲-34歲之間的年輕女性。
丸井集團方面表示,目前在ANNEX百貨店比特幣支付還在試驗階段,未來會考慮在集團旗下31家門店陸續推廣。
日本比特幣爆發式增長
今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關於虛擬貨幣交換業者的內閣府令》,承認比特幣作為合法支付方式,並於4月1日開始實施。此後,一直被用於網上小額支付的比特幣,逐漸開始被大型企業實體店所接受。
“雖然目前比特幣本身最大的特點,點對點傳遞價值的功能並沒有被充分實現,但不經由法定貨幣直接能夠在這種大型百貨店購買商品,標誌著比特幣進一步得到了作為合法支付貨幣在實體經濟上的功能實現。” Adam vaziri對記者表示。
此前,日本大型家電量販連鎖店BicCamera於4月7日開始在2家旗艦店鋪引入比特幣支付。日本樂桃航空也於今年5月宣布接受比特幣購買機票。而Bitflyer同時也是這兩家企業的比特幣支付方案的提供者。目前,Bitflyer等日本比特幣企業已經幫助全國多家商鋪推出了比特幣支付選項。
雖然因為8月1日的比特幣硬分叉,有些商家暫時停止比特幣支付,但是Coincheck(日本另一家比特幣企業)數據顯示仍然增加了不少接受比特幣的商家名單。Coincheck預計今年有26萬家門店將使用Coincheck的付款服務開始接受比特幣。
小林瑠美告訴記者,“就我觀察,日本民眾對於比特幣還是很認同的,雖然談不上狂熱,因為畢竟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上升,的確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想要參與其中獲得投資回報。”
截至發稿,Bitflyer比特幣價格374236日元(折合人民幣22671元),近5日漲幅超過20%。Coinhills網站公告顯示,過去24小時內,日本比特幣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46.47%,超過排名第二的美元交易,超過了其它資產交易總量的28.85%。
盡管現如今的交易量已經獨占鰲頭,但日本比特幣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監管問題始終是日本政府的心頭之患。2010年在東京成立的比特幣交易所Mt. Gox曾一度承擔全球超過70%比特幣交易量,但是由於監管不慎,2014年交易所自有的10萬比特幣和用戶的75萬比特幣被盜,之後宣告破產。日本民眾一度對比特幣心灰意冷。
日本此後於2014年成立了日本數字資產業者協會(Japan Authority of Digital Assets: JADA,於2016年改名為日本區塊鏈協會),並且公布了業界指南,針對虛擬貨幣交易、安全制度、KYC、反洗錢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直到今年4月,隨著日本政府針對加密數字貨幣的一系列監管政策生效,一般企業和日本民眾對比特幣的警惕才慢慢松開。
但在Adam vaziri看來,“加密數字貨幣交易,因其屬性本身帶來難以追蹤交易記錄、匿名性等特點,仍然存在著給不法分子提供網絡洗錢等犯罪的隱患。除了完善對加密數字貨幣政策和法律,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利用監管科技(RegTech)對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的加強正在得到金融行業的關註。”
全球利好助推比特幣價格創新高
8月8日18:55,在比特幣鏈上的第479707個區塊上,隔離見證正式鎖定,這一利好消息使得比特幣近幾日出現連漲並突破歷史高位。據國內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數據顯示,8月8日17點左右,比特幣價格突破歷史新高達23398元。至此,比特幣價格連續第4天突破歷史新高,4日最高漲幅達21.2%。截止8月10日15點,火幣網比特幣報價22558元,當日漲幅2.3%。
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隔離見證正式鎖定意味著,如果不出意外,再過約2周時間隔離見證將被正式激活。一旦隔離見證被激活,比特幣單個區塊能容納的交易數量增多,比特幣網絡轉賬擁堵問題也將得到一定緩解。同時,隔離見證可以修複交易可鍛性,進而可以讓比特幣區塊鏈能夠添加更多的新技術,如閃電網絡。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近日,全球比特幣行業利好消息頻傳,也助推了全球比特幣價格屢創歷史新高。8月7日,烏克蘭表示計劃於2017年在當地安裝150臺比特幣ATM。
8月8日,韓國正式推出了概述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監管框架的法案。該法案對數字貨幣進行了定義,並將接觸數字資產的相關人士分為了五類,並詳細規定了相關的要求和禁忌,其中5億韓元成市場準入門檻。
8月9日,悉尼先驅晨報報道稱,澳洲中立及左翼政黨呼籲政府更好地容納區塊鏈技術及其傳道者。今年,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透露其已成立了一個專註於區塊鏈技術的內部工作組。
同時,俄羅斯方面近日也宣布,其最大的在線零售商Ulmart透露,計劃從2017年9月1日起接受比特幣支付。作為俄羅斯最大的以電商為特色的私營互聯網公司,Ulmart相當於中國版的淘寶網。
同時,隨著比特幣價格的飛漲,萊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資產價格也跟隨上漲。據火幣網數據顯示,8月9日8:50左右,ETH價格重回2000元,當日11點,ETH達到最高價2147元,當日最高漲幅11%。截止8月10日15點,ETH報價1980元,萊特幣報價321元。
貨幣最主要的用途是兩種,一種是拿來流通,一種是拿來貯藏。脫胎於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優勢顯然是流通——可信交易,透明賬簿,來源可溯這都是流通領域的優點。但上文已經提到了,比特幣發展至今日,已經基本失去了作為流通貨幣的作用。
來源 |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 評論屍
2017 年 12 月 8 日淩晨,一度觸及 2 萬美元的比特幣短暫的重新跌回 15000 美元。一周之內上漲 100%,再下跌 25%,在比特幣領域已經見怪不怪了。
「比特幣就像美元」支持者說,但美元也曾崩盤。
1973 年 3 月,美元被世界各國瘋狂拋售,原本應當剛性定價的黃金從一盎司 42.22 美元漲至 96 美元,相當於美元對黃金一夜跌了一倍。
而這一次的美元危機,徹底摧毀了二戰以來建立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告別了美元與黃金的剛性掛鉤。各國也結束了以美元作為唯一外匯儲備的外匯政策,開始了各國貨幣多邊浮動化交易的時代。
而現在的數字加密貨幣世界里,似乎仍然維持著以比特幣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一
比特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滿目瘡痍。
7 月的時候,44 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一次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這場會議的目的很明確,為了能在戰後的世界中快速的恢複各國之間的貿易,以促進各國的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
在這次會議上,兩個至今依然活躍的組織被建立,一個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另一個叫世界銀行。但對歷史影響更深遠的,是後來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系列貨幣協定。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兩個強行的等式,一個等式是強行規定 35 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約 28.35 克),另一個等式是強行規定布雷頓森林體系成員國每個國家的貨幣等於多少美元。
這一體系的優勢非常明顯,就是在信息不發達,計算力也不足的時代為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大幅提升了效率。簡單來說,就是 A 國想去 B 國買東西,不用通過複雜的計算(因為每個國家的黃金儲量不同)而是直接根據美元換算一下就可以了。
在許多幣圈的人眼中,比特幣在數字加密貨幣領域就如同現實中的美元,是統領其它貨幣和規避風險的存在。
比特幣也確實,承擔著如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一樣的結算地位。只不過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美元一樣,比特幣也是最脆弱的數字加密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一個是隨著戰後國際貿易繁榮增長,美元很快就不夠用了。這時如果嚴格按照黃金產量去增印美元則會拖累國際間結算,破壞第二個等式。而如果為了保持結算效率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則會導致第一個等式被破壞。
這是根植於這一體系內部無法調和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在數字加密貨幣中也同樣存在。
如果將每一種數字加密貨幣,看做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麽每種數字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所能產生的價值,就是一個國家的全民生產總值。
各國匯率之間的動態浮動本質上並不應該於其中的某一個國家掛鉤,而是應該與自身的經濟發展有關。
換句話說,比特幣為什麽永遠是幣圈長得最快,從不跌穿的哪一個呢?
二
「美元隕落」
站在 1944 年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上,以美元為中心建立一套戰後的貨幣體系是合理的。
畢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這個富有是字面意義上的富有。當時,美國占有世界已開采黃金總量的 75%。如果想要用一種法幣來取代黃金作為國際間結算的工具,那麽美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美國已經流失了約 2/3 的黃金儲備,這也是美元無法維持其價值的直接原因。
在現實世界中之後的走向尚且不談,在數字加密貨幣領域似乎也是如此。
在發展多年之後,比特幣的原罪依然是沒有使用價值,而且是越來越沒有使用價值。而比特幣的後輩們卻漸漸擺脫了原罪,開始追求實際的意義。
現實中美元的漲跌與無數的國際事件相關,這些事件所直接影響的是美國,而美元只是一種代表大眾對美國這個國家未來預期的符號。但比特幣背後什麽都沒有,所謂的利好和利空,都對比特幣的使用場景沒有影響,因為比特幣沒有使用場景。
換用更直觀的例子來說,比特幣以後 ICO 的加密數字貨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實際的使用場景,一些加密數字貨幣是專有價值:
比如迅雷的玩客幣其價值的基本盤雲計算的資產證券化,未來你可以用玩客幣來購買一定的雲服務;再比如以 5miles 的 CyberMiles 其價值基本盤是二手商品交易的流通手,通過它進行交易可以節省高額的交易費用。
而另一些加密數字貨幣是公有價值:
比如以太坊,其背後搭建的通用型區塊鏈計算平臺。用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來說,以太坊和 EOS 網絡本身就像是一臺完全分布式的超級計算機,任何人或公司都可以使用它來構建自己的 App、網站或者其他應用,而這臺超級計算機的支付方式就是以太幣和 EOS 幣。
這就好像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成員國,戰後各國百廢待興,你擅長生產鋼鐵,我擅長電解鋁,我們通過國際貿易都有了美好的未來。
而反觀在這一體系中充當美元的「比特幣」,卻並沒有戰後美國那樣的地位,也沒有黃金在世界工業、藝術品領域的使用需求。比特幣除了是加密數字貨幣中最早的一家之外,沒有任何價值基本盤,比特幣的挖礦過程就是費電,不產生任何使用價值。
在數字加密貨幣現有的模式下,比特幣虛高的「美元地位」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其它數字加密貨幣的發展。
二手電商網站 5miles 是一個已經上線運行 2 年左右的外國版「閑魚」,在今年早些時候進行 ICO 時曾接受過 PingWest 品玩(微信號:wepingwest)的采訪。
他們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二手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費用——盡管 5miles 在用戶間交易時不收取任何費用,但用戶如果選擇線上交易,要被 Paypal 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取 17% 的交易手續費。而如果使用區塊鏈或虛擬代幣來完成交易,那麽每次交易的成本可以降低至交易額的 1% 以下。
然而,一旦 ICO,虛擬貨幣不可避免的將進入第三方虛擬幣交易平臺流通,難免與比特幣的價值掛鉤導致代幣價格的巨大波動。這對於真的想用代幣來進行現實交易的 5miles 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在國內,被熱炒的迅雷玩客幣也是幣值劇烈波動的「受害者」之一,玩客雲的挖礦機制是通過用戶共享閑置帶寬和硬盤獲得。通過實現帶寬與流量的資產證券化,實現 CDN 等雲計算服務的動態調價和需求對接。但玩客幣炒家的湧入讓玩客幣的價格遠遠偏離了其所對應的 CDN 價值。
盡管基於區塊鏈的整個數字加密貨幣體系是分散的,但比特幣就是這個分散體系的中心,而托管式比特幣交易平臺又是比特幣中的中心。通過對交易平臺的監管,現實世界的政府可以有效的對其它加密貨幣的發行和兌換做出控制。
此前中國政府對比特幣交易平臺的管理可能是遏止整個數字加密貨幣體系的關鍵,而對平臺的徹底封殺,反而使得 ICO 和場外交易在暗地里變得更為活躍。
這也是在中國完全取締比特幣交易之後,比特幣價格反而大幅上漲的原因——並不是利空出盡,而是中心的消失對於一個分布式系統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在早年比特幣剛剛出現的時候,以比特幣為支付手段的消費場景還曾出現增長趨勢,但隨著比特幣幣值常年大幅度波動,技術導致的網絡擁堵以及價格過高導致的交易費過高等問題。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新的比特幣消費場景了。
在逐漸失去了作為匿名支付手段這一功能之後,比特幣也不再稱得上是完美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甚至,比特幣本身變成了一種中心。
比特幣開啟了大眾對區塊鏈的認知,曾經是區塊鏈唯一的應用,這讓它像是曾經的美國一樣強大,但現在呢?
不好說。
三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需要本位貨幣麽?
說到底,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尋找一種能夠避險、貯藏、穩定升值的本位貨幣,本身就是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
貨幣最主要的用途是兩種,一種是拿來流通,一種是拿來貯藏。脫胎於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優勢顯然是流通——可信交易,透明賬簿,來源可溯這都是流通領域的優點。但上文已經提到了,比特幣發展至今日,已經基本失去了作為流通貨幣的作用。
如果不能充當流通手段,那麽比特幣是否能發揮其作為貨幣的貯藏手段呢?
2017 年 10 月 31 日,中國官方取締比特幣交易平臺的一個月之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發文《比特幣、黃金和法幣間變換的經濟關系》論述了比特幣的貯藏價值,並打算在 12 月 18 日上線比特幣的期貨交易。
芝商所認為,比特幣的貯藏手段和流通手段存在內部矛盾,比特幣雖然作為流通手段十分不穩定,但和黃金一樣是十分好的貯藏工具。
但比特幣與黃金不同,他們的關系像是美元和黃金,前者是貨幣的符號,後者才是真正的貨幣。
換種說法,可以被貯藏的應該是可以被重新拿出來「用」的——100 年前埋下的黃金,在 100 年後大體上還可以用在工業生產或藝術品生產上。但 100 年前埋下的美元或比特幣,卻並不一定還能代表 100 年前同樣的使用價值。
在現實中的例子是國家信用破產,導致紙幣叠代,或者是因特殊需要更換紙幣樣式並廢除舊式紙幣。
在區塊鏈領域,這就是分叉——因為一些在此無需贅述的技術原因,加密貨幣都面臨著周期性的分叉,比特幣也不例外。軟分叉相當於發行了第六版人民幣,第五版還能接著用。硬分叉相當於發行了第六版人民幣,第五版不能用了,必須在指定的時間範圍內從第五版更換到第六版。
再從現實角度來講,黃金作為貯藏手段的最主要優勢其實來源於其物理穩定性。這一點在貯藏水平不高的古代尤為突出,黃金是少數極為穩定的貴金屬之一,不會因為一些意外而損失價值,這也是可以行使貯藏手段的基本前提之一。
而比特幣的物理穩定性非常低,在線的熱錢包頻頻被盜,價值成千萬上億美元的比特幣丟失已經不算是什麽大新聞了。
離線的冷錢包則嚴格依賴於存儲介質的壽命——而遺憾的是,人類到目前為止的數字存儲設備的平均壽命在 8 年左右,如果你真的像網上提到的那樣「買兩枚比特幣,把錢包放到硬盤里忘掉它」,最終的結果最大的可能是你會把這兩枚比特幣搞丟。
將比特幣存起來,更像是將紙幣存起來而不是將黃金存起來,現代國家發行的紙幣是貨幣符號而非貨幣本身。其並沒有貯藏價值,無論是將紙幣放在銀行還是放在床底下,發揮的都是其儲蓄職能而非貯藏手段。
黃金作為天然金屬可沒有這樣麻煩的事情,你把一坨黃金藏在床下大體不用擔心它的變質、損壞和過期,傳上幾百年依然可以重回流通市場,
所以把比特幣在貯藏手段領域的作用和黃金等價,並不高明。
各國政府倒是都樂於形成以比特幣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因為好監管
和現實中的貨幣體系叠代一樣,數字加密貨幣的匯率體系正在叠代,早期的數字加密貨幣 ICO 時往往只收取比特幣——這相當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只需要儲備美元,而現在新的 ICO 中往往接受多種數字加密貨幣和法幣。
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經歷了黃金-英鎊、美元-黃金、美元和多種貨幣儲備四個階段,按去中心化的程度來說,目前所實行的多種貨幣儲備才是最去中心的——每個國家都儲備多個其它國家的貨幣作為結算貨幣,多邊匯率動態調價。
這仿佛是對提倡「去中心」的數字加密貨幣們的一次嘲笑,因為現在的數字加密貨幣結算體系似乎比現實世界還要中心化。
也許是時候讓比特幣退場了,這樣其它的加密數字貨幣會發展的更好。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
2018年第一周的關鍵詞總結,就是簡單粗暴的撒幣!
2018年第一周的關鍵詞總結,就是簡單粗暴的撒幣!所謂撒幣,是以王思聰投資並參與的《沖頂大會》為首的全民有獎競答,正在風靡中國網民。不但用戶的情緒被巨額獎金挑逗狂歡,平臺玩家僅這幾天就不斷有巨頭加入。
緊跟其後的有花椒的《百萬贏家》、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映客的《芝士超人》、甚至一直播聯合微博的《黃金十秒》也在今晚上線。這其中一種就是新生的單一直播答題app,另一種是原來的視頻直播平臺加入,各家混戰之下,在巨額的獎金和全民參與的熱情下,拉著直播答題成為2018的第一個風口,可謂龍爭虎鬥。
始於電視,源於國外,成於直播?
直播答題其實並非新物種了,早在1998年,英國電視臺就推出了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其首播以來,受到觀眾的瘋狂追逐,而隨其被世界各地的電視臺購下制作權和播映。國內早在前幾年也有此類形式的節目,且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江蘇衛視的《一戰到底》收視率就曾屢創新高。不單單是綜藝節目,類似《沖頂大會》這種手機益智答題軟件在國外就有一款類似的軟件叫:HQ Trivia,且是2017最佳遊戲應用。可以說,知識競猜節目早已屢見不鮮。
但為何像沖頂大會這類的直播答題還能讓大眾的情緒依然高漲呢?原因在於時至今日,傳統的答題競猜沒有讓普通的用戶參與進來,以往的知識競猜節目大多還是“秀”的存在,幾個人對著鏡頭答題,全民屏幕前圍觀,盡管“風風火火”,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很難參與其中,不免讓人興致索然。而直播答題恰恰解決了這所在的問題,直播答題平臺所采用的是實時互動,當主持人公布問題之後,用戶的手持設備屏幕中央就會出現對話框,在規定時間內,用手點擊自己認為正確的選項即可完成答題。直播的形式之下,新技術的顛覆性和優勢展露無遺,正對屏幕中的主播,觸摸答題,讓每個參與者都如同身在電視知識競猜節目的現場。
其次直播競答這類節目,全民均可參與,沒有任何門檻,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答題即有贏取獎金的機會。曾經,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躺著賺錢是最不切實際的“白日夢”。但直播答題已經讓很多人實現了躺著賺錢。並且,這些平臺為了能讓更多的網民參與其中,特意降低了問題的難度,答題的規則也很簡單,只要答對所有問題就有資格平分獎金。
這種基於傳統的答題競猜,在結合上原有的直播行業這種在線實時交流的工具,直播式競答似乎是集原來的競答形式以及視頻直播平臺的各種優勢於一身的新產品形態。
瘋狂燒錢下的直播問答,能否真正抓住用戶裂變社交?
在《沖頂大會》開始前,娛樂圈的紀檢委網紅王思聰在微博發了一條撒幣的微博,在當晚的《沖頂大會》答題中的參與人數達到了25萬人,一周時間《沖頂大會》累計百萬下載量,一路沖上了App Store排行榜的第7位,對於一個上線僅一周的APP來說,這個成績已經非常驚人了。對於互聯網來說不得不承認補貼是見效最快的方式之一。
各家平臺補貼大戰再次掀起,在《沖頂大會》的成功故事影響下,嗅覺敏感的各家視頻直播平臺也加入補貼大戰,今日頭條推出《百萬英雄》瓜分金額50萬,同時,周鴻祎也宣布在花椒直播送百萬紅包,。映客投資人朱嘯虎在他朋友圈也表示:“電視綜藝網絡化,單場獎金101萬!最激烈的補貼大戰發生在1月6日晚十一點半,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與映客的《芝士超人》、花椒推出的《百萬作戰》三家,短短20分鐘內,燒掉了300萬元。而昨天(1月9日)花椒百萬贏家七場投放430萬元獎金。
而各家補貼同時,又一個細節很多用戶也都有感觸,這些平臺都有邀請好友的獎勵機制。朋友圈和微博上泛濫著鋪天蓋地的“邀請碼”、“複活卡”、“題庫”,形式不同,實質一樣,比如《沖頂大會》,通過邀請好友加入獲得備用生命(複活機會),激發用戶拉新的主動性,使得平臺無需推廣費用也可快速獲取用戶,極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同時,“複活機會”也正成為直播基因裂變的關鍵因子,幫助原來的視頻直播平臺重塑其整個社交體系脈絡,將原來的陌生人社交向熟人社交遞進,“獵奇”到“觀熟”的轉變。
除了補貼金額的區別之外,當前各個平臺的競答遊戲形式大同小異,同一時間被搶奪,在玩法上和模式沒有創新的話,長期以往用戶不免會產生審美疲勞。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用戶的新鮮勁過去,平臺的補貼停止,僅有競答贏獎這一功能的獨立APP最為危險,因為功能太過單一又特別容易被複制。對於原來的視頻直播平臺來說,在經過2017年的洗牌,直播行業的死亡名單越來越長。秀場直播日漸式微,遊戲直播熱度也去,以映客和花椒為代表的視頻直播平臺開辟的這類新“玩法”給直播行業引入一股“清流”,其將有助於直播平臺獲得更長效且穩定的流量並再次激發用戶活躍度。補貼的實質是各家平臺期望通過補貼和答題互動來裂變社交,而對於本身就有用戶基數的花椒和映客甚至一直播這類原生的視頻直播平臺來說,競答內容的加入更像是一種運營活動,直播答題無意是重構直視頻播平臺的社交脈絡。但社交脈絡的建立是需要時間來考驗的,簡單粗暴的圍剿補貼,短期內奏效,長期未必。就像軟件本身能在短時間登上App Store的榜單。
對於視頻直播平臺,是圍剿還是能借機蛻變?
這些平臺瘋狂“撒幣”的行為背後,到底是何商業邏輯?在線答題的瘋狂吸粉,動輒幾百萬的參與用戶,巨大的曝光量也讓眾多品牌商聞到了商機所在。據悉,目前的在線答題中已經開始出現“廣告題”,今天也有一家金融平臺在朋友圈宣布投入一億投給芝士超人直播問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廣告”的加入。
短期來看,對於單一的直播問答app來說商業模式或許難度不大,但這對於原來的視頻直播平臺而言,單純的廣告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尤其對於視頻直播行業來說,內容永遠是根基,如何給原來的用戶提供更多元化更優質的內容成為關鍵,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激活沈睡的用戶或者引流新的用戶。一邊是視頻直播平臺在洗牌,一邊是直播答題在水深火熱之中,對視頻直播平臺來說也是一個流量變現的巨大機遇和挑戰。每個直播平臺重在找自己的差異化,不管是主打秀場路線的平臺,還是明星路線的平臺,或者主打遊戲路線的直播,目前這種直播答題的大多數平臺內容創意匱乏,一旦沒有內容輸出的可持續性,用戶審美疲憊或者補貼弱化,就會出現滑坡式掉粉。無論何時對於平臺,創新內容,優質差異化的內容輸出,是平臺的立足之根本。
對於這場直播答題大戰來說,似乎各家都沒有料到網民有如此大的熱情,平臺也熱衷燒錢遊戲,用戶樂此不疲的沈醉其中。但對於經歷了幾輪洗牌的視頻直播平臺來說,攪局這場直播答題大戰,耗費巨大的補貼,要麽激活自己的用戶,要麽加速洗牌視頻直播平臺,這是圍剿還是能抓住機遇蛻變,對於此刻選擇入局直播答題的的視頻直播平臺需要思考和慎重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