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意外降準 今天怎麽操作?】敦和投資徐小慶:股市確實有可能會高開低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85

QQ圖片20150205074328

(本文觀點來自敦和投資有限公司宏觀策略總監徐小慶。他曾是中金公司的明星分析師,連續多年獲選“新財富”最佳債券分析師)

我來談談對降準的幾點看法:

1、考慮到持續低迷的外匯占款以及疲軟的經濟數據,降準本身並不意外,但時間超出預期,是因為打破了過去宣布日和實施日會間隔4-5天的慣例。這是第一次在實施日的前一天宣布,本來最佳的宣布時間應該是在上周五,所以市場感到突然。以後每個月4日、14日和24日都會成為賭降準的敏感窗口。

2、市場對降準的通常反應是:短期利率大幅下降,經濟預期改善,長期利率降幅有限,收益率曲線陡峭化,所以長期利率在下降10-15bp之後可能會出現獲利回吐的壓力,尤其考慮到目前收益率曲線已十分平坦,長期利率已部分透支了對未來短期利率下行的預期。

3、不過從相對長一點的時間來看,我認為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曲線的平坦化會不會成為一個常態?目前全球收益率曲線都呈現明顯的平坦化特征,中國也不會例外,期限利差可能會長期低於過去十年數據顯示的均值水平。對比目前的收益率和同樣降準降息的2012年,當時1天和7天回購利率均值最低時分別為2%和3%,3個月回購利率最低時為3.7%,10年期國債和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最低時分別為3.3%和4%,目前短期利率更高,但長期利率更低,也就意味著曲線更加平坦。這種平坦化背後反映的問題實際是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和通縮預期增強。

第一,沒有積極的財政政策,貸款需求很難有效回升,貨幣和社會融資增速最多維持在低位,很難看到趨勢性的回升,銀行對債券的配置需求會持續壓制長期利率,第二,從年初以來食品反季節性的走勢來看,1季度CPI均值就會低於1%,2季度不排除出現負值的可能,未來6個月的通縮預期會不斷強化,市場對低利率持續的時間以及下行的幅度會不斷增強,因為即使央行保持中性的貨幣政策,也必須避免讓理財收益率不能顯著高於CPI的水平。

4、股票:明天(周四)確實有可能會高開低走,一般股市對政策的第二次放松的反應沒有第一次強烈,而且會認為這確認了經濟的基本面很差。但是從一個月以上的維度來看,我認為降準最終會有助於確立股市的上漲趨勢。降息和降準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針對房地產,是分流股市資金的,而後者主要降低理財收益率,是增加股市的增量資金的,隨著3月份資金面寬松,這一效果會越來越明顯。此外,如果經濟持續表現不佳,政府後面寬松的節奏可能會加快,不排除再次降息降準的可能,持續的寬松最終會改變市場的悲觀預期。

5、商品:短期對商品的看法依然偏空,降準反而成為加空的較好時機。但是如果政府加大寬松力度,尤其是在房地產稅收和首付比率方面做出較大的調整,那麽在3月中旬以後可能會出現一輪反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05

青心直說:保險牌確實有價

1 : GS(14)@2012-09-12 00:01: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11/18013246
歐央行超級馬里奧措施詳情,不分析了,有趣的倒是,超級馬里奧自稱之為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OMT)的無限買債方案,在德國人眼中卻是一個OUTRAGES Monetary Transactions,當地報章頭版標題痛罵,令人想起香港媒體朋友,日日責難固執高官一樣,但罵又有甚麼用?Mario and Ben,一個去年搞出一個扭曲操作,現在歐洲來一次扭轉再扭轉,觀乎兩大央行高層背景,難道高盛證券真的要全球人類當其白老鼠?
出身於學術界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去年財產披露報身家有228萬美元,且已把其30年期住房抵押貸款進行二按。伯南克的資產與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Bill Dudley)相比,簡直係蚊肶與牛肶,出身金融界的杜德利,曾是高盛集團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他持有的資產價值超過2900萬美元。
反觀穩操全球貨幣政策命脈的伯南克,去年年薪只是19.97萬美元,額外收入只有約15萬美元的教科書版稅及來自債券利息收入,投資組合非常簡單沉悶。至於歐央利行長德拉吉,自2002至2005年都是高盛副主席。
AIG沽友邦創奇景
談及奇景,還漏了一個友邦(1299)大股東AIG,竟能夠以溢價大手批股,籌得近160億元。印象之中,本港市場溢價批股,過往頂多發生一、兩次而已,AIG地上最強創下奇景,市場不外乎是指減持數目遠遜預期,但似乎遺忘了ING保險業務爭奪戰亦快將揭曉,據聞,保險牌的確有價,早幾星期前,賣方已將新聞稿準備就緒。撇除上述兩個原因,溢價批股既屬罕見,反過來擔心是鐵樹開花!
年初至今,論市況之判斷能力,羅傑斯及麥嘉華,還是少數叫人信服者。作結之前,就奉上大淡友麥嘉華的一句話:I am bullish on the end of collapse。祝好運!
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86

【科秓籽】拆散iPad mini 4  證實有2GB RAM

1 : GS(14)@2015-09-22 02:18:12

早前有網站證實了iPhone6s有2GB RAM,相信令不少果粉興奮,iPad Pro又有4GB,而近日有網站證實,在發佈會中只以「相對於細部的iPad Air2」來描述的iPad mini4都有2GB RAM,看來蘋果打算升級全線新產品規格。



外國知名維修網站iFixit將iPad mini4「爆開」,發現其電池體積和容量都比以往小。


其實早前Geekbench3的檢測結果已經得出iPad mini4有2GB RAM,與iPad Air2及iPhone6s看齊,但近日更有外國知名維修網站iFixit將iPad mini4「爆開」,並從內部結構確認了2GB RAM的消息。除此之外,iFixit亦發現iPad mini4的電池體積和容量都比以往的iPad小,只有5,124mAh(iPad mini3的電池為6,471mAh),但Apple官方則表示新iPad mini和前代的續航時間相同。



記者:方健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921/193030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64

巴西證實有病人因輸血感染寨卡

1 : GS(14)@2016-02-08 03:00:04

寨卡病毒在全球多國擴散,巴西衞生部門昨日證實,去年4月曾有受槍傷的病人因輸血而受到感染,最終因槍傷不治,而5月亦有一宗感染寨卡的人捐血,但接受輸血的人未有因此感染病毒,當局表示會加強監管血庫,並禁止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在康復後30日內捐血。巴西亦宣佈在本月13日實施大型防疫運動,總統羅塞夫發表講話號召全民參與,形容是一場保護家人的抗爭。政府會動員數十萬名軍人及政府官員,協助每家每戶清理積水,防止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滋生。當局被指未向聯合國及美國衞生部門提供足夠的病毒樣本及數據,窒礙疫苗及藥物研究之餘,更令寨卡病毒與小頭症的關連遲遲未被證實。美國日前出現首宗本土感染病例後,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戴德縣、希爾斯伯勒縣、利縣及聖羅莎縣至今出現9宗外地感染寨卡病毒確診個案,患者全部到過南美,當中沒孕婦。當局前日宣佈以上4縣區進入衞生緊急狀態。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5/194802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96

【米芝蓮2017】小統計大迷思 全球Robuchon實有星?

1 : GS(14)@2016-11-10 08:03:50

Joël Robuchon是全球擁有最多星的名廚,他的27間餐廳,一共為他取得31顆米芝蓮星星。



2017年版香港米芝蓮飲食指南今日(9日)公佈了。其實指南出了九年,每年的名單都好似搬字過紙一樣,當中有些有趣數字,當中最巴閉的一定是Joël Robuchon。



有米芝蓮指南的地方,Joël Robuchon開的餐廳都有星,他在全球11個城市開設的27間餐廳,一共為他取得31顆米芝蓮星星,令他坐上全球擁有最多星的名廚寶座。他在世界各地開設的餐廳,只有還未有米芝蓮指南的泰國和台北仍然黯淡無光。有類似「禮遇」的還有白松露之父Umberto Bombana。無論在香港的主線和副線餐廳、上海和澳門的分店都一開就摘星,連今年年中開張的CIAK-All Day Italian都獲得米芝蓮車胎人美食推介。摘星之路有迹可尋何止西餐廳,中菜廳有蛛絲馬迹可尋。這些年,奪三星和二星的逾70%都來自酒店。一星中菜廳名單變化雖然比較大,可是不難發現,這九年來,總有利苑酒家的蹤影。記者:吳宛蔚


2017年版香港米芝蓮飲食指南已推出第九年。

Umberto Bombana無論在香港的主線和副線餐廳、上海和澳門的分店都一開就摘星,連新開的CIAK-All Day Italian都獲得米芝蓮車胎人美食推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0/198285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35

【男女之間】睇鹹片都有錯?研究:與現實有落差影響伴侶關係

1 : GS(14)@2017-04-08 20:45:38

正所謂「唔睇唔知身體好」,講緊嘅當然唔係睇醫生,而係睇成人動作片。根據學術期刊《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最新一份研究指,經常睇色情影片的男性,一般與伴侶關係差。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夏威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awai)的學者透過分析過往50份,有關色情影片和伴侶關係滿意度的研究,當中包括調查了10個國家超過50,000人的研究。結果發現,雖然觀看色情影片與個人自我滿意度無關,但觀看色情影片的頻密度和伴侶關係滿意度有關,經常觀看色情影片的男性,與伴侶關係會較差,而在女性身上則沒有發現這種關係。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關係可能源自男性在觀看色情影片時,發現色情影片中的性愛場面,與現實生活有期望落差,繼而產生失望的心情,影響與伴侶的關係。資料來源︰
Wright, P. J., Tokunaga, R. S., Kraus, A.,& Klann, E.(2017). Pornography Consumption and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si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8/199835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34

財金冒險號:「狼來了」實有一次中

1 : GS(14)@2017-06-18 21:42:25

美國又加息,聯儲局預計下半年再加一次、明年加多三次,但有專家批死加唔到咁多,「債王」格羅斯話最多加多兩次,因為經濟及通脹偏低。小生信耶倫!美息加咗四次,仍只得1.00-1.25厘,喺金融海嘯前,只有2003-2004年更低息。嚴格嚟講,未來一年每次加息都唔算「緊縮」,只係「減少寬鬆」。正如揸車轉彎,轉到一半要開始回軚,等轉到正一正至回就太遲,隨時車毀人亡。聯儲局絕對有條件繼續回軚。美國失業率已重回海嘯前低位,通脹雖未達到2%目標,但睇番上次加息周期始於2004年中,最初通脹都低於2%,之後息一路加,通脹卻升足兩年,可見貨幣政策有滯後。耶倫兩年半前坐正,當時個個話佢係鴿派,但佢任內終結QE、進入加息周期、提高加息步伐、部署縮表,一啲都唔鴿,千祈唔好睇少利率上升風險。香港人就最關心加息會唔會拖冧樓市。樓市好友話今時唔同97,因為現時利率低、負擔比率低、按揭成數低、好多樓已斷供等等,啱。但金管局陳德霖都啱,佢話現在利率極低,當樓市上行周期逆轉,好可能遇上利息上升周期(98年樓價見頂處於減息周期),而港元利息遲早會跟美息上升。香港官員近7、8年不斷提醒加息風險、警告樓市泡沫,信者仆直,但叫咗咁多次「狼來了」都冇狼,唔代表以後都冇狼。笑笑生
http://fb.com/sneeringman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6/200574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49

【滅絕人類?】智能叛變 現實有冇可能發生?

1 : GS(14)@2017-10-09 03:50:27

富山健教授半生從事機械人研究。那天他在千葉工業大學的Skytree Town Campus,與我們談機械人,「機械人沒有自我意識。若果它某天真的傷害人類,我想責任在人類身上。」



那天我們去到千葉工業大學(CIT)位於東京晴空塔的Skytree Town Campus。那裏其實是CIT用以展示科研成果的公眾教育展覽廳,當中的主要展出了機械人研究室fuRo(Future Robotics Technology Center)歷年來設計或投產的機械人成品。在那裏,你很能體會到機械人科研與流行文化關係密切:其中一個有趣展品就是(想像中)實物大小的《超時空要塞》機械人VF-25F模型,甚至場內的大學招生海報,就是漫畫《宇宙兄弟》主角們穿上太空人裝的模樣。「日本人真是很愛機械人,也愛幻想未來如何與機械人共處。我想沒有哪一位從事機械人研究的日本人沒有受『小飛俠』這類漫畫影響;也沒有哪一位研究員未曾立志,願望自己建成一個像人類一樣,可以靈活走的機械人──那怕這種形態的機械人其實不算最實用。但我想那是每一個機械人研究者的心願吧。」fuRo的高級國際聯絡主任兼高端機械人學系教授富山健(Ken Tomiyama,他喜歡學生稱他作Dr. T)先生說。
Dr. T大學畢業後就赴美深造,早年曾在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任教,回日後一直在不同大學的機械工程系任教和研究。CIT的機械人學系在2006年創立,他也是創系主要成員之一。教授談得最有興致的,始終都是fuRo那些真正可以應用於日本社會的機械人,「福島核災之後,我們把很多資源都投放在救援機械人上。」事實上,fuRo研發的救援機械人Quince就曾經在災後的核電廠,收集數據、勘察廠內環境。



今天許多日本機械人學者,都受着日本流行文化影響,從小就立志要開發真正的機械人。圖為在Skytree Town Campus展出的《超時空要塞》VR-25的實體模型。

流行文化影響無遠無遠弗屆。我們那天見到大學的海報,就用上了《宇宙兄弟》為主題。

Skytree Town Campus其實是千葉工業大學展示科研成果的展覽廳。這個大螢幕最受歡迎,影像會隨射燈下參觀者的動作而出現相應改變。


機械人叛變 炒作還是可能

那怕日本盛產人見人愛的人工智能機械人(或貓),像多啦A夢、小飛俠,近年「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技術大躍進,配合長賣長有的敵托邦式大電影,像《未來戰士》(至今天各地傳媒都愛以Terminator作為人工智能新聞配圖)、《智能叛變》等,「人工智能機械人威脅人類之說,是這時代的共有焦慮,「首先,這當中有太多商業技倆,只是催谷票房吧。」「在個別範疇,機械人早就優於人類:它們可以比人類拿更重的東西,捉棋比我們厲害。而且我們很喜歡把機械人比擬為人類,你看會說人類語言、擁有手腳的人型機械人永遠最受注目。然而,不要單單因為這些誤以現實中的機器(指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機械人)真的像電影中的一樣,會擁有人類的特質,像『自我意識』。」他繼續說:「我們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然後才會自行訂下目標做事,尋找意義。」



Dr. T為機械人研究室fuRo的國際聯絡主任。研究室的機械人提案亦被東京政府採納,將在2020東京奧運期間,應用於城市之內。圖為fuRo的研究室。攝影:Fuminari Yoshitsugu

fuRo出品的另一機械人Core,是全世界負重量最大的兩腳機械人之一。攝影:Wataru Umehara

像AlpahGo捉圍棋,它會思考會運算,目標是在千變萬化的棋局中勝出。然而,Dr. T強調,這絕非自我意識。無論是「勝出圍棋」、在facebook中為你推薦廣告等等,設定行動終極目標的,始終是人,「要在機器身上複製像人類般的自我意識,仍然是極之困難。因為就算是我們人類本身,也未能弄清『自我意識』從何而來,何以我們會尋找意義啊!」然而,就算機器單純在執行人類定下目標,也並不保證它們對我們毫無威脅。多年來研究人工智能及人類生存危機(Existential Risk)的牛津大學哲學教授、暢銷書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作者Nick Bostrom就提出過許多有趣(但恐怖)的設想,如:若叫人工智能去解決一條數學難題,現階段它們的解難方法始終都是在運算;然而他朝一天人工智能大躍進,它可能想出更徹底的方法達成目標,例如消滅人類(因為人類會阻止它把地球改造)、把整個地球改造成一座超級電腦,從根本上加快運算。這個荒誕的例子在說明,若果任務目標設計不慎,那怕人工智能沒有意識傷害人類,卻會做成類似結果,「是的。理論上,未來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確實有可能在達成目標的過程傷害人類。但你要明白,那關乎人類給它甚麼目標,並給它定義,達成目標的手段該符合哪些條件。但那可是人類,而非機器的責任。那並非像電影裡一般,機械突然萌生邪惡念頭,然後計劃要毀滅人類那樣。



fuRo研發的救援機械人,在福島核災後,應用於核電廠,以收集數據,「我始終認為,機械人的用途是改善人類生活。」

另一個受歡迎的展品:觀眾將特定fuRo研發的機械人卡片放在光線下,鏡頭感應後就投射對應的機械人的其他影像,好好看。


夢想的機械人 與人類共存

Dr. T說,他心中的人工智能機械人願景,始終與人的生活有關,「例如日本人口老化,機械人可以幫助照顧、讓他們出入較方便。又例如日本經常有天災,救援機械人絕對幫上忙。」而東京政府亦採納了fuRo有關2020東京奧運提案,屆時會讓不同類型的人工智機械人應用於城市的通訊、交通等方面,但現階段計劃詳細內容仍需保密,「對於相關的機械人科技,我們基本上都準備就緒。反為是具體細節,例如法例如何規管在街道上走動的機械人,我們如何與不同的政府部門協調等等。」Dr. T做出一個頭痛的表情笑說。機械人的能力充滿未知,我們對它又好奇,又害怕。如何讓這「新物種」融入社會,從來不只是科技上的問題。採訪:李寶怡攝影:潘志恆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4/201622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