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檢閱投資組合有如視察子公司 (舊文章修改後重溫)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412.html

我與老婆一向十分節儉, 加上多年來穩當投資, 總算有個可觀的投資組合, 投資組合以股票為主, 經驗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潚過後投資回報都尚可以 (金融海潚時仍100%股票, 並沒有做出止蝕之類的動作), 心中已經覺得算是有所交待。反觀很多身邊朋友、師奶及親戚都由買股票變炒股到抽新股、再變炒輪、再變期指及牛熊證, 最後再變為發誓永遠不沾股票, 而我卻永遠堅持買股票是與企業擁有人夾錢一起做生意, 相信這個概念一定可以令我們早點獲得財務自由。

曾看過李嘉誠先生的訪問, 他說自己記憶力驚人, 長實有數十間子公司, 她們的賬目李生全部都看過, 隨便都可以說出某家子公司會計賬目內的數字。其實同樣的能力, 巴菲特都同樣擁有, 他們都是對會計數字十分敏感的人。

可能有人會說, 他們都是企業家, 生意是自己搞的, 當然對公司的會計數字十分掌握, 買股票的又怎會擁有公司或子公司呢? 其實大家手上是否有一堆股票呢? 她們不就是你們的公司及子公司, 她們每年都為你賺錢, 你應該每年每季檢閱她們的業績, 還要記入腦, 不時有什麼公司新聞及政策推出, 第一時間想想對自己投資的公司及子公司有什麼影響, 當然你不是營運者, 你不能作出什麼營運動作, 但你有權增持或減持的, 這是你運用資金的權利。

如果長線來看, 其中一家子公司表現不佳, 發展潛力有限, 管理層又表現不濟, 李嘉誠先生一定會動手處理, 換掉管理層又可以, 把公司重組又可以, 成本控制等。而投資者的投資組合 (子公司)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 投資者大可沽貨離場, 把資金投入有未來的子公司。

但請記住一點, 如果經常買入沽出 (假設不是炒作), 而原因是買入後不久你又發現管理層不濟或公司沒有未來, 一次半次還可, 一年十次八次的話, 你就要好好檢討自己買入子公司前的研究分析是否做得妥當, 外國人有一句很好的形容,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被人騙了兩次以上, 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此仍舊文章經修改後重溫, 原文網址
http://hk.myblog.yahoo.com/cpleung826/article?mid=54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5

諾基亞虧損 子公司大排場推新機

2011-11-14  TCW




十月二十八日,入夜的上海市郊。 原世博會址上,一座橫跨黃浦江支流搭建的大型展館裡,來自亞洲各地的上千名貴客享用美酒、生蠔,等待著影星章子怡手持Vertu的第一款觸控手機出場。

這場發表會的排場之大,是近年僅見,粗估Vertu為此花費了人民幣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千萬元)。然而,不過幾天前,Vertu的母公司諾基亞 (Nokia)才公布第三季季報,虧損金額雖然縮小,但仍高達六千八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八億元)。

更強烈的對比是,九月底諾基亞宣布了新一波裁員計畫,明年底前,全球合計將有約一萬人因而面臨失業問題。然而,Vertu在過去兩、三年裡,編制卻逆勢擴 增約五成,員工數超過八百人。一九九八年執意創立奢華品牌Vertu的首席設計師法蘭克(Frank Nuovo)說,就算是金融海嘯後,Vertu的年銷售量仍有兩位數成長,「奢侈品永遠有需求。」

幫客戶買大象、名牌包不是賣科技,賣豪華服務

支持Vertu自外於全球經濟疑慮的力量,就是中國富人們。他們在鄰近而且免稅的澳門、香港門市大肆蒐購Vertu手機,不僅貢獻該品牌超過四分之一的銷 售量,也讓這兩個據點竄升為其全球單點銷售的冠亞軍。

不公布營運數字,但聲稱年年獲利的Vertu,打從二○○二年推出首款手機,總裁Perry Oosting表示,累計銷量已超過三十萬支,概算產值超過一千五百億元;這個數字,蘋果得賣七百五十萬支iPhone才有。

一支手機動輒數十萬元,法蘭克說:「我們不是賣高科技,而是使用經驗(experience)。」用戶按下手機上的客服鈕,不分時、地,就有人完成他們各 種奇特但合法的需求。例如一位莫斯科富商女兒想在巴黎教堂裡彈奏管風琴;或是幫印度客戶買一隻大象;還有中國貴婦想立刻買到鉑金包(Berkin),這款 包通常得等上五年。

中國財富實力的增長,也澤被眾多奢華品牌。全球最大豪奢集團LVMH在歐美買氣縮手時,就靠著中國逆勢成長。

儘管中國經濟拐點山雨欲來,但這反而讓Vertu等奢華品牌逆向加碼,抓緊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3

史玉柱新算盤:巨人醞釀分拆子公司上市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2/225708.html

巨人網絡主業是網絡遊戲,在多元化戰略上比較謹慎,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模式有待考究

史玉柱又有新想法了

昨天,業內傳出消息稱巨人網絡或將旗下部分子公司資產分拆,並謀求獨立IPO。據可靠消息稱,這一計劃中涉及的核心資產是《征途2》項目組即巨人網絡子公司巨嘉網絡。

這似乎有些先兆。本週二起,巨人網絡把新核心產品《征途2S》形象片掛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多塊戶外廣告屏上。巨人由此成為第三家在時代廣場打廣告的中國企業,也是網遊業中的第一家。

巨人這次投放的是產品廣告。值得注意的是,《征途2S》正是巨嘉網絡的新拳頭產品。

這看起來是史玉柱在為巨嘉網絡的分拆做試探性鋪墊。這位營銷高手一直以其不按常理出牌的營銷風格而著稱,並在此前腦黃金、腦白金、征途等諸多案例中無往不利。

艾瑞諮詢網遊分析師曹笛認為,史玉柱赴美打廣告在為新遊戲和拆分資產的品牌造勢,同時也是在試探美國市場的反應,其效果考評可能將決定其新產品的走向,如是否在美國市場推出,甚至是否會分拆在美獨立上市。

巨人網絡官方對於《征途2》項目組分拆傳聞未予置評。一位熟悉巨人網絡的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醞釀分拆巨嘉網絡計劃已久。

這源於巨人從2009年開始推進的「內部產權改革」。這項意在強化激勵並讓項目團隊分享收益的計劃於當年初開始推動,並於年底開始實現首批項目公司掛牌。

在這場改革中,巨人網絡新設的項目均轉為公司,巨人母公司出資51%,研發運營團隊持股49%。當時,巨人網絡即承諾,「給子公司非常大的自主權,包括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分拆IPO」。

巨嘉網絡推出的《征途2》去年開始正式商業運營,獲得較大成功。巨人財報顯示,去年淨營收2.848億美元,淨利潤1.398億美元,史玉柱將公司營收同比大增歸功於「《征途2》的非凡表現」,但並未披露該遊戲的具體收入。

巨人網絡從不在財報上披露單款遊戲的收入。不過,據可靠消息稱,憑藉《征途2》的運營各項指標,巨嘉網絡已達到分拆上市要求。

消息顯示,巨人目前正在斟酌兩套不同的分拆方案。其一是以《征途2》子公司巨嘉為容器,將其他遊戲項目都裝入其中,巨人網絡本身剝離網遊業務轉型為 投資控股母公司;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巨嘉「淨身上市」,而巨人網絡則保留原有尚未項目制公司化的《征途》項目組及其他「贏在巨人」計劃下的項目。

前述知情人士分析說,方案二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持續的激勵機制,更有耐心地不斷孵化新的項目,如今年初巨人開始正式發力的網頁遊戲領域。據證實,該 子公司已在《征途2》公測後選出部分骨幹,組建團隊研發新項目;若採用方案一,相當於給各項目公司一次性激勵,同時使巨人網絡跳出網遊領域,獲得更大的投 資業務拓展空間,擁抱更大格局。

有網遊業高管認為,如果選擇拆分巨嘉單獨IPO,這有助於巨人網絡加快集團化推進,也給這家子公司未來的發展與擴張帶來更多空間。

眼下,中國網遊股在美國資本市場市盈率普遍不高,儘管巨人網絡運營一直平穩,盈利狀況良好,其富餘的現金儲備卻難有合適的投資選擇。

去年史玉柱就曾被美國基金機構寫信批評。原因是,巨人網絡賬上趴有不少閒置資金,董事會打算用其在保險、金融領域進行些財務性投資,賺取更多現金, 卻被指「不務正業」。如剝離網遊業務轉向控股公司角色,巨人這類煩惱或將會少些。同時,它也將有機會擺脫產品型公司模型的束縛。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巨人網絡主業是網絡遊戲,在多元化戰略上比較謹慎,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模式有待考究。何況眼下資本市場環境不佳,相關策略預計難於短期內決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8

海通證券與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d0.html

海通證券本週香港掛牌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2012年04月20日 22:32  經濟觀察報
李保華 劉真真

  如果不出意外,上市之路幾經曲折的海通證券H股將在4月27日掛牌交易。一直居於次席的海通證券或實現對龍頭中信證券的追趕。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證券H股計劃募集資金最高達137億港元,其中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在高達16家投行組成的承銷團推動下,海通證券H股的國際配售部分已經足額認購。

  作為首家收購香港券商和第二家在香港市場IPO的中國內地券商,海通證券試圖以國際化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在追趕中信證券之前,在港兩家子公司同業競爭問題擺在了海通證券面前。

  追趕中信

  4月17日,海通證券公告稱擬共發行12.29億股H股,其中的95%用於國際配售,餘下5%用於公開發售。招股價將介於10.48港元至11.18港元之間,集資上限為137.4億港元。

  海通證券在2011年11月份已經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曾計劃在2011年12月15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但當時的認購遇冷而遭夭折。

  事實上,海通證券2011年底衝擊上市的招股價區間為9.38港元至10.58港元。受海通證券A股上漲的影響,本次更新後的招股價區間為10.48港元至11.18港元。招股區間底價較去年上漲了約12%。

  而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先A後H的公司H股發行價不能低於A股此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九折。「海通證券H股選擇在現在發行肯定 不是一個好時點,但今年4月底是其最後期限,否則上市將重頭再來。更重要的是,雖然海通率先進行國際業務,但中信證券2011年10月份在香港上市後搶得 先機,海通證券需要在國際業務上重新發力追趕,在券商海外業務逐漸放鬆的預期下,沒有時間等待,只能鋌而走險。」太和投資負責人王亮認為。

  有消息稱,海通證券的國際配售部分在對16家承銷團施以高壓下,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為其戰略合作機構的足額認購,但其公開認購部分明顯遇冷,首日認購不足1%。

  一位接近海通證券高層的券商人士也表示,中信證券一直是海通證券的最大競爭對手,在內地業務增長已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國際化業務將是海通能夠超越中信證券的關鍵。

  受H股上市影響,中信證券年報顯示,其2011年末總資產已經高達1483億元,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海通證券的989億元總資產。而按照此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總資產排名,兩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曾相差無幾。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葛小波曾表示,中信證券H股募集的資金約65%用於設立或收購海外研究平台與銷售及交易網絡。

  海通證券的招股書明確,募資金額中約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事實上,國際化業務作為未來 券商新的增長點已經取得了業內的共識,除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外,招商證券和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也在加緊國際化的佈局,而香港是中資券商國際化業務的橋頭 堡。

  同業競爭待解

  在海通證券H股上市加碼國際化業務的同時,海通證券旗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正成為海通國際化業務關注的焦點。

  2009年12月22日,海通證券公告稱,以總計18.22億港元收購大福證券52.86%的股權完成。

  從收購的第一天開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就已經不可避免。兩年過去,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

  2010年11月22日,海通證券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大福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國際證券提供的業務主要有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及證券和期貨等的經紀服務。而海通國際控股下設有經紀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融資公司也集證券業務、期貨業務、資產管理、保薦及承銷業務、財務顧問等業務於一身。

  海通國際控股是海通證券早期的國際化業務平台。但海通國際證券也一直寄希望海通證券的支持。

  英皇證券的一位經紀業務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香港券商的業務基本都是依靠吃內地合作方的資源,特別是個人經紀業務,增量資本都是來自從內地客戶。海通國際證券的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其內地客戶佔比約40%。

  「海通證券在國內有超過400萬的客戶,這些客戶可能會有條理地介紹到我們這邊,對業績也會有很大增長。」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聯席董事沈俊威認為。但沈俊威個人同時也擔心,兩個子公司如何實現較好的分配來避免內部競爭,或是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

  同業競爭的存在,或已讓更可能成為海通證券海外業務旗艦的海通國際證券增長乏力。其年報顯示,海通國際證券全年股東應佔淨利潤為1.53億港元,較2011年降低56%,其業績下降的幅度甚至還遠大於在內地單獨開展業務的香港本土券商英皇證券。

  去年5月,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亦表示過,即使母公司海通證券來港上市後,公司也不會被私有化。

  本報就同業競爭問題致電海通證券董秘金曉斌,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王亮認為,「從長期來看,海通證券肯定會將海外業務整合到一個平台,但考慮到海通國際證券多年的品牌和經驗,也有可能方案是將海通國際控股置入海通國際證券。」

 

會不會私有化?我大膽猜測三個月之內提出海通证券与子公司同业竞争待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7

中鋼子公司高價購併賠錢貨、台電向民營電廠超額購電 揭開國營事業四大弊病



2012-7-16  TWM


林益世事件讓「國營事業浪費、沒有效率以及人謀不臧的貪汙舞弊」舊記憶又重新被喚起,不管藍綠哪一黨執政,國營企業的問題一直未改善,聲望低落的馬總統,如果真想追求「歷史定位」,改革國營事業將是他「扳回一城」的最後機會。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鄭淳予行政院前祕書長林益世遭爆料,向中鋼下游商地勇公司索賄未遂,地勇因而遭斷料,林益世涉貪風暴,越演越烈,中鋼角色飽受質疑,社會也發出改革國營事業的聲音。

「國營事業一直擔負有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積極配合執政黨的政策與施政,這一點不管藍營或是綠營,哪一黨執政時都一樣!」一位曾經在國營事業位居高職,現已轉為民間企業「董」字輩的經營者,一語道破「國營事業」在現行政治體制下所扮演的微妙、尷尬且怪異的角色。

最明顯的就是這次大選後,馬政府宣布油電雙漲,有官員私下就說「為了要贏得大選,選前油電凍漲十六個月,難道不就是今天油電必須雙漲的最主要原因嗎?」顯然政策或是政治人物過度干預國營事業的經營,是國營事業經營績效不彰的重要因素。

弊病一

政策干預影響經營績效

近日引起軒然大波的中鋼,過去幾年鋼鐵景氣大好時,很多下游廠商爭著搶貨,所以買賣中鋼鋼品額度,一來一往之間,往往每噸利潤高達三千元以上。立委羅淑蕾說,很多業者為了拿到額度,紛紛透過民代「施壓」、「關說」,這樣的傳聞在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祕密。

但中鋼其實已經民營化,目前官股持股已經降至二一%,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在十一席董事中,中鋼的最大股東經濟部占三席,其餘八席則由中鋼轉投資公司指派代表。

換言之,官股握有更換中鋼董事長、高階主管的權力,因此對於來自黨政高層的「指示」,中鋼內部必須照辦。以這次林益世事件來看,連一個「爐渣」的分配都可以衍生這樣龐大的利益,更別說中鋼或是旗下一○三家子公司要投資、購併什麼公司,可能都需要上級「點頭」才算數 。

其中二○○九年中鋼旗下中鴻有一筆與安鋒集團旗下振安鋼鐵的購併交易,就讓一般投資人「看不太懂中鋼到底看上振安鋼鐵哪一點,願意用這樣的高價購併它?」 振安鋼鐵是曾叱咤港都的安鋒集團朱安雄及吳德美創辦的公司,朱氏夫婦二人靠著白手起家,一度集政商勢力於一身,權傾一時。直到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安鋒集 團經營急轉直下,負債高達三五六億元;加上集團資金往來複雜,財務體質早已羸弱不堪,朱氏夫婦更因涉嫌掏空而被求處刑期。

到了○三年高雄市議長賄選案三審定讞有罪,朱安雄逃亡海外,○九年初,振安鋼鐵歇業,隨後面臨法拍,被中鋼旗下中鴻子公司鴻立取得,朱氏夫婦攜手創建的政商王國終至瓦解。

依當時振安的主要營業項目及財務狀況而言,並不特別吸引買家注意,而中鴻卻願以四十五.九億元取得振安法拍資產;若加上○七年中鴻接手振安債權付出的二十二.二億元,共六十八億元,總金額占中鴻○九年實收資本額四○%。

由於中鴻付出的金額很龐大,加上振安賣相其實不美,讓外界對此購併案多所聯想,甚至業界人士也質疑背後恐有「大老闆」指使。

不過,據中鴻內部人員表示,追求綜效以及上下游整合,是購併振安的最主要理由。事實上,當時外界對這樁合併案所能創造的效益頗為看好,但事後回首,鴻立(振安後來併入鴻立)獲利卻遠不如預期。

一位專業人士認為,國內平板鋼除非是一貫化廠,不然競爭力都不強,主要原因就在於單軋廠技術層級不高,獲利受制景氣影響。

從中鴻○五年至○八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大起大落的情形即不難理解,當年中鋼集團購併前,相信不至於未評估,一位中鋼卸任董座就說,在他擔任董事長任內,一直面臨有民代要求中鋼必須購併振安的壓力,顯然當年購併案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

弊病二

轉投資事業衍生圖利爭議

半民營的中鋼問題不少,一年總預算共一兆六千多億元(相當於國家的總預算)的台電、中油,背後利益更為龐大。其中台電與眾多民營電廠之間的購電利益糾葛,則是國營事業衍生出的另一種面貌。

立委林佳龍就說,目前台電對外購電存在三種相當不合理的現象,包括向本身轉投資的民營電廠溢價購電、向民營電廠超量購電,甚至汽電共生廠向台電「買低賣高」等,他呼籲各界應注意「台電與民營電廠間不能說的祕密」。

怎麼說「買低賣高」?林佳龍表示,汽電共生都是民間一般生產事業(石化、造紙)附帶產生,是用蒸汽回收來發電,再進一步回收發電自用,而用不完的電就轉賣給台電;但是汽電共生業者利用「尖峰、離峰」時段「電價不同」,將電「買低賣高」給台電賺取暴利。

汽電共生業者把一天分成三班制,用電尖峰時刻,台電的電價高,就降低營運量,然後再把自己所產生的電,大約九成都賣回給台電,賺取高額獲利。

晚上離峰時刻,向台電購電便宜,公司再採取加班制大量趕工,向台電買便宜的電來從事公司營運,從中賺取利益,林佳龍認為此舉有聯合掏空台電的嫌疑。且台汽 電、台化新港廠、大園汽電、華亞汽電、長春石化、榮成紙業等六家汽電共生業者於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幾乎超過九成都賣回給台電,情況相當不尋常。

另外,就是台電虧了一屁股,旗下轉投資民營電廠,包括子公司台汽電以及台汽電轉投資國光、星能、森霸、星元等四家台電孫公司,卻因為賣電給台電而口袋滿滿,因此引起民營電廠的投資報酬率到底是多少才合理的爭議。

林佳龍表示,電廠投資大多屬專案性貸款,所以隨著營運時間拉長,貸款的比重也會降低;加上這幾年銀行利率持續走低,照理說,電廠的投資報酬率也應該要順勢調整才合理。

現在市場的基本放款利率,已從這些民營電廠一九九五年建廠時的七.六%,降到二○一一年的一.五二%左右,利率已降這麼多,合理報酬也應該調整。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因民營電廠投資報酬率未跟著利率調整,台電近五年就多了五十九億元的購電成本。

弊病三

過度投資造成無端浪費

過去台電從未積極解決這個問題,但今年油電雙漲引發民怨,台電因此從今年四月開始與這四家民營電廠溝通,要求民營電廠降價,不過溝通十次仍無進展,甚至最近搬出能源局,都沒辦法要求這四家民營電廠,將超額獲利回饋給民眾。

其實這四家民營電廠都是台電旗下台汽電持股超過三○%以上的孫公司,但現在這四家民營電廠堅持不降。台電連「孫子」都叫不動,對於後續要與其他五家各有財團企業在背後撐腰的民營電廠協商,立委私下普遍認為不樂觀。

全世界國家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皆比照美國能源局的一五%,兩年前台電經專家研究評估後,認為台電的備載率也可減至一二%至一六%;但是台電近幾年因為向其轉 投資的民營電廠購電,導致備用容量率實績值大幅提高,○九、一○、一一這三年分別為二八%、二三.四%及二○.六%,遠遠高於一二%至一六%,也高於歐美 其他國家。

對於「備用電力過高」問題,國營會執行長劉明忠今年四月曾說,「備用電量就像高速公路的年節塞車,不能因為到了離峰時段,使用者變少,就斷定其為浪費」。 如果按照劉明忠的說法,那現在平均超過二○%的備用容量率,是不是就是以夏季最尖峰的用電時段來計算整體的用電量,才會出現「電力過剩」的問題?

對此林佳龍表示,備用容量率太高,就是代表台電本身的發電以及民營電廠的發電,加起來已經超過台灣實際的用電需求。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主要是因過去台電預估的用電需求,其實是以當時的經濟成長所需電力預估,如果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一直拉高,預估的用電量就會提高,這時候就會有擴建電廠的需求,就會有超高的備載容量。

這就像是我們如果預估未來台灣人口會持續成長,所以必須多建幾條高速公路,但是實際上未來台灣人口走向老年化,人口只會慢慢減少並不會突然大增。因此如果現在因為一個過年塞車,就決定大興土木多蓋幾條高速公路,最後就會與多蓋電廠一樣造成浪費。

由於增加一%電力的備用容量,幾乎等於一百億元的電廠投資,所以最近幾年,台電的備用容量遠遠高於一六%,立委們質疑這當中造成無謂的浪費,甚至不乏有利益輸送問題隱藏其中。

弊病四

人事包袱及董監不當兼任

最後再看到國營事業的人事包袱問題。國營事業治理績效不彰,但其員工卻享有公務人員保障的薪水和福利,「國營事業肥貓」成為油電價格調漲聲浪中,最被質疑的一環。

台電、中油主管都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中油、台電員工平均薪水(不含獎金)月薪是七萬元,除了與現在一般大學畢業生的二十二K有天壤之別外,也凸顯中油、台電經營績效不彰、但薪水卻是水噹噹的「國營事業金飯碗」的不合理現象。

其實「平均薪資高」問題還小,躲在台電背後,民營電廠高層主管的位子,才是國營企業「大肥貓」真正隱身的場所,因為這些民營電廠高層,大多是由台電高層主管退休後轉任,繼續領取高薪。

監委葉耀鵬就說,「台電主要主管離退後轉任民營電廠的行為,表面上似乎沒有違反旋轉門條款;但是,當台電吃虧時,官員不積極為台電爭取,等到退職後,卻跑 到民營電廠公司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這雖然不能說是︽刑法︾上的期約,但這種現象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有移送司法機關調查的必要。

中鴻轉投資績效不彰

——鴻立鋼鐵近年營運情況 單位:億元年度 帳面價值 當年度認列

投資損益

2009 30.5 0.46 2010 27.5 -2.97 2011 28.3 -0.89 資料來源:中鴻合併財務報表誰讓鄒若齊回鍋?

中鋼董事長掌握旗下眾多轉投資公司人事權,藍、綠執政都想用「自己人」穩住影響力,面對大家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中鋼「董事長」扮演關鍵的角色。

十年前,現任中鋼董事長鄒若齊因綠營執政,而從副總職位辦理退休,一度到華新麗華集團旗下子公司華新卡本特擔任總經理一職。藍營拿回政權後,他打破中鋼「退休後不得回任」慣例,回鍋接任總經理,引爆中鋼工會及內部強烈反彈。

根據《經濟部暨所屬機關(構)人員兼任公民營事業及財團法人董監事職務之遴派、管理及考核作業要點》規定,已辦理退休人員不得遴派公民營事業董監事職務,但年齡未滿65歲,基於業務特殊需要,經專案簽報核准者,不在此限。

對此民進黨立委李俊俋就說,鄒若齊2002年從中鋼退休後又回鍋,當時行政院確實就是以專案方式處理此樁人事案。

且鄒在10年1月22日回鍋擔任中鋼總經理,同年6月就升任董事長,同時把原本中鋼一名府會聯絡人,擴編成國會聯絡組「向上溝通」。8月份的第一次董事 會,中鋼就通過以10億元,買鄒的老東家華新麗華在中國常州且仍陷於虧損的鋼廠,當時鄒不避嫌的作法引起鋼鐵界一陣譁然,甚至最近爆發林益世事件當中牽涉 到的地勇爐渣標案,都發生在鄒擔任董事長任內。

李俊俋說,在林益世的錄音帶中,可以聽到他們想換掉當時的中鋼董事長張家祝,由於鄒若齊領有中鋼退休金,他要回鍋中鋼高層的人事案必須由行政院簽核,當時 的經濟部長施顏祥、行政院祕書長林中森,甚至行政院長吳敦義,是否就是經手鄒若齊人事案的關鍵人?似乎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張瀞文)台電年年大虧,民營電廠獲利卻一年比一年高——近六年台電與轉投資民營電廠盈餘狀況 單位:億元公司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台電 -2.00 -231.32 -752.20 -134.26 -268.29 -479.36 台汽電 5.54 3.83 8.74 9.90 9.24 10.38 森霸 6.16 6.07 17.18 17.13 15.16 17.86 星能 3.06 2.09 8.26 7.88 8.20 8.57 資料來源:立委羅淑蕾辦公室提供民營電廠專收台電退休高層人士?

——台電高階人員轉任轉投資民營電廠概況姓名 原任台電職稱 民營電廠職稱 起訖時間林文淵 董事長 台汽電董事長 91.07.01-97.06.30 林清吉 董事長 台汽電董事 94.07.01-97.06.30 李原宣 副總經理 台汽電董事長 97.07.01-99.12.19 蔡文魁 副總經理 台汽電董事長 99.12.20-迄今賴世章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董事長 90.09.01-93.12.31 李甘常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副總經理 94.01.01-97.03.31 林文淵 董事長 星能電力董事長 94.07.01-97.10.16 林清吉 董事長 星能電力董事長 97.12.20-100.06.30 徐懷瓊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董事長 101.03.16-迄今林清吉 董事長 星元電力董事長 96.02.13-97.12.19 施弘基 副總經理 星元電力董事長 99.06.24-迄今李錦田 副總經理 大園汽電董事長 99.08.01-迄今吳宗曉 專業總工程師 國光電力總經理 100.09.09-迄今註1:高階人員為經理級以上註2:統計期間為91年1月至101年5月資料來源:立委林佳龍辦公室提供民營化成功案例:台船的再 生計畫相對於台電、中油虧損累累,前身為中國造船的台船,在2000年時資本額是110億元,負債卻超過270億元,全年虧損達65億元,一度是國庫沉重 的包袱。

當時剛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堅持執行再生計畫,裁員減薪並行,並引發工會強烈反彈抗爭,後來工會眼看公司快倒了,才不得不屈服。最後在政府設法支應員工年資結算金後,在2001年底幾乎裁掉一半,約1100多位員工,全面減薪35%,是國營事業史上縮編規模最大的一次。

當時中船的再生計畫曾經引發朝野、勞資多方爭執,其間曾改名為台船,又經過幾次波折,終於在08年12月以台船為名,正式在集中市場掛牌交易,順利踏出民營化的一大步。

從台船順利轉虧為盈、最後成功上市的例子證明,若非當年經歷過「痛徹心扉」的大裁員、大瘦身,台船可能撐不到2003年之後那一波全球造船、航運業的大多 頭,也嘗不到之後掛牌上市的甜美果實。 (張瀞文)中油、台電績效不佳,獎金卻不少!

——中油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 單位:億元項目/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1 預算數 53.0 52.1 51.3 52.0

決算數

(月數) 33.1

(3.29月) 46.6 (4.60月) 47.1 (4.60月) 48.2

(4.60月)

——台電公司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 單位:億元項目/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1 預算數 40.1 39.9 40.3 39.9

決算數

(月數) 64.8

(3.58月) 85.2 (4.60月) 84.0 (4.47月) 84.1

(4.34月)

資料提供:審計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61

海潤光伏子公司欠薪工人罷工 部分被無限期放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xwzx/cj/201306/t20130618_4027321.html

  光伏業再次出現罷工現象。

  6月15日,海潤光伏控股子公司江陰鑫輝太陽能有限公司(下稱江陰鑫輝)工人因工資問題罷工。

  據21世紀網調查瞭解,不僅是江陰鑫輝,海潤光伏的多個基地都有員工表示工資被拖欠。海潤光伏通知員工:把平均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延長至每天10小時(沒有休息日),工資不變,還是3000元;或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但工資降到1200元(有雙休)。

  「四月分工資還沒發完,我們找過一次,但公司表示現在很困難。」海潤光伏璜塘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網。

  拖欠一線員工的工資,表明海潤光伏的資金鏈已經十分緊張。

  江陰鑫輝太陽能有限公司是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璜塘工業園區。工人直呼「心灰意冷」。

  但即便如此,海潤光伏依然逆市擴張。5月22日海潤光伏公告,將耗資近20億元建設5個光伏發電項目。

  主業巨虧、工人罷工、信貸趨緊,海潤光伏如何玩轉「嗜血」的電站大生意?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股東陽光集團不得不將繼續為其輸血。

  「棄子」江陰鑫輝

  6月15日,一群工人拉著橫幅堵住了江陰鑫輝的大門口。據現場的一位員工介紹,罷工的直接原因是一則通知。

  「組件廠臨時通知,無限期放假,上班時間另行通知。」而在此前,江陰鑫輝員工的工資已經被拖欠了2個月。

  工人們拉著橫幅情緒很激動,廠方隨後叫來了警察,場面一度失控。最後還是大股東陽光集團董事長陸克平出面調解,事情才得以平息。

  「現在的方案是4月份的工資,17日發完,5月份的工資,28號下班時發到手。」一位知情人士對21世紀網表示。

  據瞭解,江陰鑫輝成立於2009年12月,最早由江陰瑞德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瑞德貿易)及江陰市振新毛紡織廠(下稱振新毛紡)共同出資組建,註冊資本60000萬元。瑞德貿易出資比例為95%,振新毛紡出資比例為5%。

  經過幾次增資和股權轉讓後,目前的股權結構為海潤光伏控股51%,瑞德貿易49%。

  自2010年底控股江陰鑫輝後,江陰鑫輝一躍成為海潤光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基地,產能達到了500MW。

  2011年海潤光伏宣佈投資21億元,擴建江陰鑫輝組件項目,擴建規模為年產625MW;2012年,海潤光伏再次投資2億元對江陰鑫輝的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生產線進行改造。2億元的投資是同期其他幾個改造項目的總和。

  在海潤光伏的光伏版圖中江陰鑫輝的地位舉足輕重。

  不過,隨著光伏行業的下行,江陰鑫輝的業績也陷入了低谷。2012年,江陰鑫輝是海潤光伏所有下屬企業中虧損額度最大的一家,達到了1.05億元。

  江陰鑫輝的組件擴建項目更是進展緩慢,一年時間增加還不到5%,由2012年初的94.25%增加到年底的99.04%,在財務報表中依然處於在建工程狀態。

  擴建產能進展「緩慢」,對於江陰鑫輝現有的產能,海潤光伏也另有算盤。

  「公司(海潤光伏)把(組件)產能公司放其它基地了。」一位知情人士對21世紀網表示,「因此才有了無限期放假的通知。」

  據其分析,在海潤光伏的幾大生產基地中,只有江陰鑫輝是控股的,其他幾個都是全資子公司。而在2012年,合肥基地和太倉基地所在的當地政府都對其伸出了援手,財政補貼都在數千萬之巨,這或許會讓海潤光伏在訂單分配上更傾向於當地的生產企業。

  多基地欠薪

  除此之外,21世紀網在調查中還發現,拖欠工資的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江陰鑫輝,在海潤的璜塘基地、總部基地、太倉基地、合肥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薪。

  「4月份的工資都還沒有發完,前面兩個月都只發了80%,還是分三次付的。」璜塘基地一位員工對21世紀網表示。

  「可能跟之前的股利分紅有關係。」一位在海潤光伏總部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網。

  據悉,海潤光伏借殼上市之時做了業績承諾,而根據其2012年度的業績,大股東陽光集團將要付出5億元的現金補償。為了籌到這筆資金,海潤光伏拋出了一份每10股派現7.4元的分紅。

  而就在這一分紅方案實施後,海潤光伏員工們的日子便難過了起來。

  上述總部工作人員表示,海潤光伏隨後通知員工:把平均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延長至每天10小時(沒有休息日),工資不變,還是3000元;或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但工資降到1200元(有雙休)。

  他表示,在實行了『十小時工作制』的一個半月裡,工人們都苦不堪言,經常發生打架事件。

  在其看來,海潤光伏此舉有兩個目的。

  一是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來節省成本,以此來實現扭虧為盈。我們公司的毛利率很低,產品以接近成本價出口。

  二是他們想裁員,但裁員要付工人遣送費的,所以用這種方法迫使工人自動辭職。

  「已經有一些工人辭職了,而因為這些人的辭職,工作時間下個月中旬會重新安排。」

  而璜塘基地的上述員工則表示,「不只拖欠工資,現在工資怎麼算的也不知道,工作量上去了,但是工資相對以前要少好幾百,工資條也不給發。我們公司也罷工過只是規模沒(江陰鑫輝)那麼大。」

  在其看來,海潤光伏陷入了業績補償後遺症。「給股東分如此豐厚的股利,是直接導致薪水發不出的原因吧!」

  對於上述說法,21世紀網多次致電江陰鑫輝和海潤光伏,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大股東再輸血

  拖欠一線員工的工資,表明海潤光伏的資金鏈已經十分緊張。

  根據其2013年一季度財報,海潤光伏虧損1.43億元,負債合計超過9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72.49%。

  但即便如此,海潤光伏依然逆市擴張。5月22日海潤光伏公告,擬投建容量共計為190MW光伏並網發電項目,投資總額合計約19.42億元。

  對於這20億元的投資,海潤光伏表示項目資金靠公司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

  根據海潤光伏一季報,貨幣資金接近20億,但公司短期和長期借款合計超過42億元,並且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合計也超過了38億元。

  而這僅是其電站投資的一角。在2012年,海潤光伏完成了意大利、保加利亞5個電站共計103.76MW的海外電站建設,同時啟動國內項目達到了299MW。

  海潤光伏已經由一家製造企業轉型為一家光伏電站運營商。

  一位專業光伏電站運營商則對21世紀網表示,光伏製造企業與光伏電站運營完全是兩種商業模式,組件企業進入只不過是把庫存從倉庫裡搬到了電站上,長期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他表示,目前在國內,光伏電站的收益率還不到3%。

  在其在建工程一欄中,還有幾十億的資金缺口。

  主業巨虧、工人罷工、信貸趨緊,海潤光伏如何玩轉「嗜血」的電站大生意。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股東陽光集團不得不將繼續為其輸血。

  在首季巨虧之後,海潤光伏預測第二季度虧損將會放大,而根據業績補償承諾,2013年度海潤光伏的盈利要達到52858萬元,陽光集團面臨著巨大的業績補償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45

關於樂視與搜狐的比較(對分拆子公司估值的思考) 來者future

http://xueqiu.com/2967181271/24928073
    微博上某分析師對樂視和搜狐的估值進行了簡單的剖析:樂視網的市值,已經和搜狐一樣多,都是18億美金了。但搜狐的18億美金裡有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相當門戶和視頻加起來市值5億美金,是樂視網市值的四分之一多一點。人們總是容易想當然,搜狐18億美金包含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因為,人們估值的對象是企業,而不是企業所擁有的現金,暢遊這個企業已經被資本市場估值了一次,搜狐持有的股份就不可能再被重新估值,而只能算成是現金,既然是現金,那麼在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的條件下,現金只能代表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現金流不會斷),這也就是蘇寧在擁有300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然後他的市值也就是460億左右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分拆子公司對於母公司的估值是沒有什麼大的提升甚至應該是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對於企業及某個業務才能估值,二是市場不會對一塊資產進行兩次重複估值。所以搜狐的市值算法是,18億美金的市值,並且擁有13億美金的股權(相當於現金),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可以信賴。
      對於上面的分析,最好的例子應該是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之初,股票暴漲,估值達到2000億港幣,可是越來越往後,市值落到600億港幣左右;這是歷史,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應該說,淘寶和支付寶是阿里巴巴孕育的一塊子業務,我相信,當時當時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的時候,人們肯定也對其進軍B2C和C2C業務進行了憧憬,這種憧憬是要被反應到市值裡的,於是,人們分析,如果阿里巴巴的B2C和C2C業務乃至支付寶發展起來,阿里巴巴的前景不可限量,那麼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就應該相當可觀。可是,馬云這個人長得就是那麼精明,他把淘寶和支付寶單獨出來,根本就不在阿里巴巴裡面。不在阿里巴巴B2B業務裡面,那麼人們當然就沒有辦法給予阿里巴巴這麼高的估值了,著才落得阿里巴巴才600億的估值;其實,我們普通的投資者怎麼能知道阿里巴巴和淘寶支付寶之間的股權關係呢,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這都是任由馬云等管理層任意放置,但是我相信阿里巴巴是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的。阿里巴巴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但是這部分股權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估值,因為淘寶和支付寶再上市還可以進行一次估值,重複估值的事情資本市場是不會幹的。
     總結上面的分析,得出的中心論點就是,資本市場估值的對象是企業或者其用以發展和盈利的業務,資本市場對企業持有的現金和某些股權業務是不作估值處理的(當然這建立在企業現金和股權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一部分的基礎上)。
     下面來分析樂視網,樂視網希望能把樂視TV業務分拆出來獨立經營,昨天,富士康通過1.3億分享了樂視致新20%的股權,同樣樂視控股(賈躍亭控制)也通過增資分享了更多的股權,這個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樂視網的業務發展需要現金,通過一部分的股權來換取現金是特別正當的做法。但是,這當中涉及到一個估值的問題,這輪融資樂視致新的估值是6.5億,那是高了還是低了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樂視網的18億美元估值是怎麼來的:樂視網的值錢的業務大概就是三塊,一是樂視網,二是樂視網的版權,最後就是樂視TV業務也就是樂視致新子公司;對於前兩部分的估值,參照優酷土豆的估值(26.02億美金,截止到2013.4.2開盤),或者參照優酷土豆的用戶人數,或者參照他的收入,我給予樂視網12億美金的估值,如果再算上樂視致新的一億美金估值,目前樂視網的估值最多就是13億(樂視致新中樂視網其實只佔到51%);可是,為什麼資本市場肯給予樂視網18億美金甚至更高的估值呢?我以為,樂視網和樂視致新單獨估值是相加也就是13億的樣子,而樂視網和樂視致新之間的耦合聯動作用卻可以企業業務帶來很大的提升,這部分的估值是很難計算的,如果發展的好,比如很多人料想的樂視盒子賣出去一百萬個一千萬個,同時帶動樂視網的用戶數量劇烈增長,所以樂視網的估值形式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我很不幸的看到,樂視網的管理層正在把這種能夠良好的局面打破,把樂視致新獨立出來,這樣對於像樂視控股是有利的,低估值享有股權,當然我相信賈躍亭不會是想馬云那麼精明的只為自己的老闆。但是,如果樂視致新真正的完全獨立上市,樂視網的估值基礎將被顛覆,最後是樂視網一個估值,樂視致新一個估值;樂視網的估值可以完全參照優酷土豆,發展發展可能能夠達到15億美金,樂視致新的估值論樂視盒子和樂視TV超級電視的發展情況繼續觀察。我相信,人們會驚奇的發現。樂視網的估值會那麼那麼的想搜狐,持有其他公司很多的股權,但是在估值上卻總是得不到提升,老實說,作為一個樂視網的忠實用戶和樂視網的堅定投資者,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分析一下TCL集團,根據TCL集團最新公佈的半年報,業績是相當不錯的,這麼老大一個企業,營收已經到了390億,盈利也是半年就有10個億,想想當初海康威視一年的利潤有10一個的時候,市值大概在500億人民幣,這是題外話,然後看看TCL集團對幾個子公司的股權佔有情況,都是在控股地位及以上的,也就是大家理解的要合併到報表裡面來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一個號稱李東生看不懂的情況,也就是,報表利潤很高增長也很快,但是股指卻很低;這裡面我覺得還是那個道理,TCL集團的四大子業務,有兩個都已經上市(港股)了,TCL多媒體和TCL通訊都有一個相應的估值,既然這個公司已經在兩個上市子公司主體中已經產生了估值,市場又怎麼會讓他們在TCL集團中再進行一次估值呢,事實也證明,市場沒有這麼幹!所以,再次大膽預測,等TCL集團的另一利潤牛子公司華星光電再上市,相應的華星光電的估值也應該從TCL集團中減去,這個時候,TCL集團就徹底淪為一個投資基金,人們或者市場是不會對投資基金很高估值的,因為二次估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所以我以為,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不僅存在利益輸送的風險,並且各大子公司相互獨立單兵作戰,單獨估值,一般是不可能高過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放在一起,TCL應該有500億估值的,因為對應的市盈率並不高,差不多也就20倍。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事實:一般投資型控股集團的估值都是很低的,你說你看不懂A股,如果不明白這一點,美股你也是看不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31

交銀租賃:自貿區子公司年內開業 期待自主融資

http://www.eeo.com.cn/2013/1016/250777.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意安 10月15日早間,交銀租賃董事長陳敏表示,自貿區籌建的專業子公司有望於年內開業,同時希望通過自貿區在國際市場自主發債融資。

交銀租賃董事長陳敏認為,獲批在自貿區籌建專業子公司,可以提升整個行業體制機制的創新,陳敏同時透露自貿區專業子公司將會爭取在年內開業,主營航空航運業務,計劃在2016年,航空航運經營租賃佔比整個公司業務30%左右。

陳敏透露,2012-2013公司淨利潤複合增長率超70%,目前交銀租賃資產規模862億元,其中航空方面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航運方面租賃船舶登 記超過100條,在國內同業中排名靠前,「未來3年之內,交銀租賃目標是飛機機隊超過100架,下採購訂單超過100架。」

「自貿區內的專業子公司從某種程度上有一定離岸機構的性質,有助於學習國際同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從國際先進經驗來看,很多通過管理資產、處置資產來提高盈利能力,真正做出了行業特徵,通過對物的管理和把握來獲得比傳統的融資租賃更高的資本回報。」陳敏介紹道。

自貿區內專業子公司將可能被允許自主發債,今年3月份,交銀租賃曾在香港發行5億美元債券,不過仍然依託集團,發行主體並沒有出現交銀租賃。會上陳敏坦言交銀租賃的融資需求,並期待通過自貿區實現。

「未來自貿區,專業子公司將直接作為發行主體,效率會更高,業務運作也更直接。」陳敏展望道,「但是能做到何種程度無法預期,即便能做也不排斥利用國際上其它平台,不見得完全覆蓋替代。」

此外,由於自貿區內註冊的融資租賃公司可納入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試點範圍之內,交銀租賃航空租賃部總經理李玲認為,這意味著今後在國內製造的飛機、輪船出口過程中,承運人和租賃公司可同等享受這項政策。

「涉及進口飛機,實驗區內註冊的國內租賃公司或設立的項目子公司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從境外購買空載重量在25噸以上並租賃給國內航空公司使用的飛機可享受相關進口環節增值稅優惠政策。使得租賃公司和航空公司可享受同等的政策。」李玲告訴記者。

陳敏指出,專業子公司的設立需要交銀租賃改變原先的經營理念和內控,以適應行業的新變化,管理層更需思考事關行業生存的戰略。「專業化運營,相應的組織架構、流程、風險識別控制應該有別於商業銀行。」

「隨著未來專業子公司的運行,通過突破現行的組織架構,有利於突破業務,相信未來和國際租賃機構站在同一起點,到境外配置我們的業務,只是個時間問題。」陳敏說道。

在交銀租賃董事長陳敏看來,按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跨境融資自由化」設計思路,一些已經不適用於金融租賃公司的政策限制將會逐漸破除。

陳敏表示,外匯管制也限制了租賃公司國際化業務的發展:「機船租賃業務中很多承租人都是國際公司,融資、結算都需要外匯,這方面是我們的短板,現行的框架我們不能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融資,造成外匯債務成本和國際脫軌,不具備競爭優勢。期待今後自貿區子公司的運作,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發行相應的債券,像國際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甚至投資。」

「同時,收取國內外公司交納的外幣租金需要經過外管局審批。」李玲說道,「此外,租賃公司借長期外債需要發改委批准,期待將來能夠給予自貿區企業相關的支持和便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73

基金子公司調整方向


2013-10-28  NCW
 
 

 

從低水平通道業務轉向主動項目管理,基金子公司優勢不存,挑戰無數◎ 本刊記者 楊璐 文yanglu.blog.caixin.com 誕生不過一年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已經開始了整頓。

自今年8月中國證監會

全面摸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下稱基金子公司)的產品和風險控制情況之後,監管層對基金子公司的態度出現逆轉,一些監管措施悄然實施。

據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平安大華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平安大華匯通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匯通)近日已被監管層叫停了所有新業務。

與此同時,基金公司新設子公司的審批速度也比較緩慢。經歷了今年6月的暫停審批空當期後,雖然恢複審批,不過每月僅有三四家獲批。

“監管層對基金子公司的態度是恨鐵不成鋼,明明給了最全的牌照,什麼都可以做,非要幹通道業務,不賺錢風險還高。”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低水平擴張

從去年10月第一批基金子公司獲批成立,至今已有42家基金子公司先後成立。

證監會統計數據顯示,基金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1500億元,約占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的16%。有消息稱,7月底基金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已較6月翻倍,達到3000億元。

作為監管層大力支持的新生事物,基金子公司可做業務異常廣泛,被坊間喻為“萬能神器”,因此,借助“政策紅利”擴張規模的意願亦十分強烈。

根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 管理業務試點辦法》(下稱試點辦法),基金子公司可投資“現金、銀行存款、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商品期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未通過證交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 權利;以及證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

“雖然基金子公司能做的業務很多,但現在多以通道業務為主,目的是搶佔市場份額,依靠價格戰成為銀行表外業務的通道。收入少但無需承擔風險,這是目前擴張規模最快最可行的方法。”方正證券基金行業的一位分析師說。

占據基金子公司現有業務半壁江山的是通道業務,銀行的項目和資金通過基金子公司對接起來即可。這一被業界稱為“無腦蓋章”的業務,在被信托獨攬多年之後轉至基金子公司。

一位信托人士坦言,現在通道業務的管理費普遍被壓得很低,過去跟券商資管爭,現在又多出個基金子公司。信托對項目收益有較高的要求,而基金子公司前期寧可不賺錢也要把項目接過來,等規模上去了,自然就能盈利了。

據瞭解,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公司,除了被叫停新業務的平安匯通,還有民生加銀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民生加銀資管)。

民生加銀資管總經理蔣志翔公開透露,民生加銀資管在成立時,項目儲備規模就超過1000億元,立項規模超過600億元,並保持每周平均20-30筆立項的頻率。民生加銀資管算是民生銀行的“親孫子”,民生銀行在調整貸款結構時,將大量企業貸款項目轉至民生加銀資管。股東方面強有力的支持讓其迅速擴張成為資管規模最大的基金子公司。

“一般來說,剛進入一個新領域,都是以做大規模為主,打響品牌效應,是基金子公司目前的當務之急。”方正證券基金行業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

據財新記者瞭解,為加速業務擴張,一些大型基金公司還實行高管持股的股權激勵計劃。不少公司承諾豐厚的獎勵,有的承諾甚至高達利潤的50%,一般水平也在10% 左右。與信托類似,只要規模上去了,基金子公司一個團隊的年利潤在3000萬元左右,這意味著,個別項 目經理今年能拿到超千萬元的獎金。“我基本每周都在出差,信用卡都快被航空公司刷成金卡了。加班到夜裡都是家常便飯,不過大家幹勁都挺足的,快到年底了,都想看看完成任務實際會分到多少獎金,今年是這個行業的元年,以前沒發過獎金。”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10月18日,備受矚目的銀行資管試點推出,基金子公司被迫降低對通道業務的大幅依賴。

全牌照業務

“基金子公司不能把寶都壓在通道業務上,子公司應加大主動管理業務的比例。”上述方正證券人士分析。

通道業務拼的是規模,講的是薄利多銷,利潤貢獻率確實有限。而那些真正能為基金子公司帶來大量利潤的業務則頗具挑戰。

一些不滿足信托、券商資管硬性要求的項目,尤其是一些房地產融資項目和地方政府平台的融資項目,都被基金子公司視為創新業務。“ 比如不符合信托432(4證、30% 自有資金、二級開發資質)要求、比較前期的項目,基金子公司都可以做。”上述信托人士說。

競爭之外,基金子公司與信托也存在合作。信托產品存在投資人數上線的規定,100萬- 300萬元區間的投資人限定在200人以內。這部分投資人可通過集合成立一隻基金專戶產品,從而繞開針對中小投資者的人數限制。當小額被打包成大額之後,大小額之間的利差作為基金子公司參與其中的通道費用。

同時,基金子公司還能成立資管計劃直接投向于信托計劃。諸如此類,大拆小、長拆短、項目承接,一舉兩得。

“上市公司股東股權質押融資業務,也是業務之一,質押的折扣比券商高。

另外,基金子公司還能為上市公司做傳統定增業務和專項定增業務的通道。”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說。

此外,試點辦法中還明確提到資產 證券化業務,將非標準化、流動性差的資產變為標準化、可以流通的資產。目前,匯添富基金已經推出國內首只投向保障房項目的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

直投項目還包括基建、商業地產、土地儲備、影視及其他PE、VC 業務。

與通道業務不同,基金子公司的產品銷售需通過券商、基金或第三方機構發行,這考驗基金子公司的銷售能力。

風控隱患

基金子公司的野蠻生長,風控體系不健全,已為日後留下諸多隱患。

“這次被叫停的基金子公司,就是因為證監會現場檢查的時候,發現沒有風控部門。”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一家正規基金子公司的部門設置應與信托類似,但受制于人員限制,大多公司體系並不完備。

“目前,規模最大的基金子公司人數有五六十,20多人比較常見,也有幾個人的。業務剛做起來,行業內差別很大,有做得好的公司,也有做得不好的甚至只掛個牌照,連業務也沒有。”上述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坦言。

財新記者採訪瞭解到,除了為數不多較為規範的基金子公司,大多數基金子公司的風控部門形同虛設,在項目盡職調查上走過場。有些基金子公司連風控制度都還沒有制定,就直接做項目。

項目的盡職調查包括立項、初審、二審及公司領導最後拍板等多個流程。

“越是風險相對較高的項目,需求量越大,基金子公司因無政策限制,加之剛開始設立,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勢必忽視風險,帶來隱患。”北京雲程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訾源對財新記者說。

日前,證券業協會下發《關於規範證券公司與銀行合作開展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銀證合作定向資管業務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對基金子公司卻毫無約束。

基金業協會人士直言,也有很多項目事前就被基金子公司內部斃掉,只是大家覺得監管部門的這波檢查剛過去,趁沒出颱風控細則之前,再沖沖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子公司產品目前還沒有到兌付期,“等第一批產品兌付的時候,就能看出風險了,大部分產品期限是一兩年,不超過三年,最快的是明年。”基金業協會人士表示。

今年8月,證監會展開了對基金子公司的情況調查,涉及內容十分詳細。

業內普遍認為,監管層會出台具有針對 性的風控措施。

9月6日,證監會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注重對基金子公司進行事中事後監督檢查,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強非現場監控,通過信息統計分析,跟蹤瞭解業務發展合規情況及潛在風險,防止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二是加強現場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採取必要的監管措施;三是嚴格執法,嚴懲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投資者權益;四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通過制定業務指引及自律規範;五是根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業務發展及監管執法實踐情況,及時完善相關監管規定,促進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規範發展。

“基金子公司應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發揮基金業在證券投資領 域的研究優勢和經驗,創設主動管理項目,增加人才儲備,健全風控制度,完善系統架構。”基金業協會人士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51

巴菲特14億美元換股收購化工企業Phillips 66子公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01

巴菲特又出手了!據路透社報道,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與Phillips 66達成協議,同意以14億美元Phillips 66股票換購其子公司Phillips Specialty Products Inc。Phillips Specialty Products Inc是一家化工企業,其業務主要是改善管道流通能力。 Phillips 66周一表示:伯克希爾願意以其手里的1900萬股Phillips 66股票進行換購。 巴菲特曾在一次講話中對Phillips 66不吝贊揚,稱:他對Phillips 66的業務組合印象很深,流動性改進劑子公司提供高品質產品,財務狀況一直以來都表現強勁。 Phillips 66 的CEO Greg Garland稱,公司之所以賣掉這塊業務,是因為伯克希爾的出價很高,現在公司將專註於油氣運輸、冶煉及其它化工業務的發展。 伯克希爾一直對持續盈利強、業務簡單易懂的大公司青睞有加。 今年以來,巴菲特接連出手:5月出資20.5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Iscar公司20%的股權;6月出資123億美元買下了番茄醬生產商亨氏公司一半股權;12月出資56億美元買下內華達州公共事業公司NV Energy Inc。 伯克希爾公司還有能力並購更多大公司,其9月三季報顯示,仍有420.8億美元現金和現金等價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