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通證券與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d0.html

海通證券本週香港掛牌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2012年04月20日 22:32  經濟觀察報
李保華 劉真真

  如果不出意外,上市之路幾經曲折的海通證券H股將在4月27日掛牌交易。一直居於次席的海通證券或實現對龍頭中信證券的追趕。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證券H股計劃募集資金最高達137億港元,其中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在高達16家投行組成的承銷團推動下,海通證券H股的國際配售部分已經足額認購。

  作為首家收購香港券商和第二家在香港市場IPO的中國內地券商,海通證券試圖以國際化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在追趕中信證券之前,在港兩家子公司同業競爭問題擺在了海通證券面前。

  追趕中信

  4月17日,海通證券公告稱擬共發行12.29億股H股,其中的95%用於國際配售,餘下5%用於公開發售。招股價將介於10.48港元至11.18港元之間,集資上限為137.4億港元。

  海通證券在2011年11月份已經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曾計劃在2011年12月15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但當時的認購遇冷而遭夭折。

  事實上,海通證券2011年底衝擊上市的招股價區間為9.38港元至10.58港元。受海通證券A股上漲的影響,本次更新後的招股價區間為10.48港元至11.18港元。招股區間底價較去年上漲了約12%。

  而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先A後H的公司H股發行價不能低於A股此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九折。「海通證券H股選擇在現在發行肯定 不是一個好時點,但今年4月底是其最後期限,否則上市將重頭再來。更重要的是,雖然海通率先進行國際業務,但中信證券2011年10月份在香港上市後搶得 先機,海通證券需要在國際業務上重新發力追趕,在券商海外業務逐漸放鬆的預期下,沒有時間等待,只能鋌而走險。」太和投資負責人王亮認為。

  有消息稱,海通證券的國際配售部分在對16家承銷團施以高壓下,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為其戰略合作機構的足額認購,但其公開認購部分明顯遇冷,首日認購不足1%。

  一位接近海通證券高層的券商人士也表示,中信證券一直是海通證券的最大競爭對手,在內地業務增長已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國際化業務將是海通能夠超越中信證券的關鍵。

  受H股上市影響,中信證券年報顯示,其2011年末總資產已經高達1483億元,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海通證券的989億元總資產。而按照此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總資產排名,兩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曾相差無幾。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葛小波曾表示,中信證券H股募集的資金約65%用於設立或收購海外研究平台與銷售及交易網絡。

  海通證券的招股書明確,募資金額中約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事實上,國際化業務作為未來 券商新的增長點已經取得了業內的共識,除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外,招商證券和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也在加緊國際化的佈局,而香港是中資券商國際化業務的橋頭 堡。

  同業競爭待解

  在海通證券H股上市加碼國際化業務的同時,海通證券旗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正成為海通國際化業務關注的焦點。

  2009年12月22日,海通證券公告稱,以總計18.22億港元收購大福證券52.86%的股權完成。

  從收購的第一天開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就已經不可避免。兩年過去,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

  2010年11月22日,海通證券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大福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國際證券提供的業務主要有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及證券和期貨等的經紀服務。而海通國際控股下設有經紀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融資公司也集證券業務、期貨業務、資產管理、保薦及承銷業務、財務顧問等業務於一身。

  海通國際控股是海通證券早期的國際化業務平台。但海通國際證券也一直寄希望海通證券的支持。

  英皇證券的一位經紀業務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香港券商的業務基本都是依靠吃內地合作方的資源,特別是個人經紀業務,增量資本都是來自從內地客戶。海通國際證券的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其內地客戶佔比約40%。

  「海通證券在國內有超過400萬的客戶,這些客戶可能會有條理地介紹到我們這邊,對業績也會有很大增長。」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聯席董事沈俊威認為。但沈俊威個人同時也擔心,兩個子公司如何實現較好的分配來避免內部競爭,或是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

  同業競爭的存在,或已讓更可能成為海通證券海外業務旗艦的海通國際證券增長乏力。其年報顯示,海通國際證券全年股東應佔淨利潤為1.53億港元,較2011年降低56%,其業績下降的幅度甚至還遠大於在內地單獨開展業務的香港本土券商英皇證券。

  去年5月,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亦表示過,即使母公司海通證券來港上市後,公司也不會被私有化。

  本報就同業競爭問題致電海通證券董秘金曉斌,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王亮認為,「從長期來看,海通證券肯定會將海外業務整合到一個平台,但考慮到海通國際證券多年的品牌和經驗,也有可能方案是將海通國際控股置入海通國際證券。」

 

會不會私有化?我大膽猜測三個月之內提出海通证券与子公司同业竞争待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