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治療市場展望(1) 姜廣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408.html
狄更斯的《雙城記》有一段著名的開頭:「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
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
常相像......」
醫藥股的投資正是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又病又老的中國的前景就擺著這裡,醫療需求的潛在巨大需求必將孕育出眾多醫藥股的投資機會,但是當下嚴峻的政治經濟形
勢又深深困惑著我們,未來的中國究竟向何處去?這個問題對於做投資來說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壓得人喘不過氣,日思夜想必然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痛」。
根據股票估值理論,股票的價值就是預期現金流的貼現總值,因此決定股票現價的關鍵因素就是未來的現金流能夠有多大空間?一般來說醫藥板塊都是抗週期的,因
為整個醫藥行業的穩定增長的,這話沒錯,但是更重要的需要注意的則是單個企業是有週期的,企業的週期來自於其主導產品的生命週期,在藥物發明史中像阿司匹
林這樣沿用了百年的經典老藥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藥物都會被更新更好療效的藥物取代,醫療市場上藥品的更新換代是再正常不過的,這與可口可樂這樣的消
費品截然不同,後者可以幾十年口味不變,但患者對待藥品是只看療效而沒有什麼忠誠度的,因此在做醫藥股投資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析藥品的週期,我們希望找
到未來空間大,穩定持續增長、長壽命的藥物類別,從這個角度說鎮痛藥要遠好於很多抗生素。更進一步說醫藥股投資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到能夠持續消費,類似毒品
的藥物。
醫藥股投資的分析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行業分析,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清該企業在所處細分領域中的位置,分析其核心競爭力能否使其在
競爭中向行業更高處發展,企業的未來是向上還是持平抑或是下降;第二則是在第一的基礎上從財務分析上把關,但需注意財務表現已經很好的企業往往價格已經沒
有太大吸引力了,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更多是從行業分析中找到的,財務分析僅是一個驗證;第三是比較,將股票價格與同業、與歷史相比較,以及將醫藥板塊與大盤
做比較,在A股這個情緒化嚴重的市場上也有一些很弱智的規律可供參考。
前期在微博上簡單提了一些麻醉鎮痛藥的話題,現在我把更多資料分享給大家,下面是一份鎮痛藥全球市場展望的報告。我相信長期看我博客的朋友應該能有一些醫藥方面的收穫,也祝願大家在收貨了知識的同時也收穫金錢。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關疼痛研究的組織,其將疼痛定義為「疼痛主要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以及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情感經驗」疼痛
本身被認為是疾病狀態的一種特徵,同時伴隨機械損傷、燒傷或化學損傷帶來的生理反應也被定義為痛感,疼痛的感覺可以在治療完成後仍持續存在很久。疼感是一
種很主觀的感覺,個體因為其感覺和過往經歷的不同而差異巨大。
根據疼痛的持續性、病因和嚴重程度可將疼痛分類為不同的形式,本文將疼痛分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和神經痛。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三階梯療法以指導分類癌症疼痛,這個方法實際上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各種嚴重疾病引起的疼痛處理,根據疼痛的類型來指導藥物的選擇。

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的疼痛。一些專家則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疼痛歸為慢性疼痛。此外,還有一種慢性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持續時間超出預計治療時間。這時,疼痛不再是一種疾病症狀,而成為一種疾病。
以下部分將簡要介紹以下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和處理以及其流行病學
- 慢性下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 慢性癌症疼痛 chronic cancer pain
- 纖維肌痛 fibromyalgia
慢性腰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腰背痛一般是由脊柱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或者是脊柱處肌肉,韌帶和肌腱勞損所致。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勞損,這時身體會作出反應以維持原有機能,而這
有時會引發疼痛。在通常情況下,背部結締組織急性創傷3個月可治癒,超過這個時間段,腰背痛就會轉為慢性。大約有5%-10%的急性腰背痛患者轉為慢性腰
背痛患者.
單純從機械途徑的角度無法解釋慢性腰背痛(Freynhagen et
al.,2009)。還要引入神經病機理來解釋,例如退化的椎間盤出現損傷和/或炎症,或者說是生理性神經壓迫引發坐骨神經痛。大部分病例中,慢性腰背痛的實際病理並不明確。
全球有上百萬的慢性腰背痛患者。在西方世界,慢性腰背痛已成為最主要致殘原因之一。除了治療慢性腰背痛直接產生的相關費用,腰背痛引發的殘疾和喪失勞動力也間接產生了大量費用。
診斷、治療與處理
參照美國醫師協會,美國疼痛學會以及常用的歐洲診斷治療指南的建議,慢性腰背痛的診斷應包擴體格檢查和病史調查(Chou et al.,
2007; Airaksinen et al.,
2006)。診斷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大致分為三類:非特異性的腰背痛,可能與神經根病或椎管狹窄有關的背痛,其它某種脊柱異常引發的背痛。需評估預後因
素,例如工作相關因素,精神壓力,抑鬱,疼痛的嚴重程度以及功能影響,此外還要評估背痛病史,極端症狀報告以及患者預期(Airaksinen
et al.,
2006)。上述指南都不推薦將成像術作為常規診斷手段,其中包括計算機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MRI)或者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
(SPECT),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面疼痛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
歐洲指南建議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受監控的運動療法、簡單教育、生物心理社會學治療和短期推拿或運動為慢性腰背痛的保守療法(Airaksinen
et al.,
2006)。藥物治療方面,則推薦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弱阿片類藥物,或者使用抗抑鬱的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肌肉鬆
弛劑和辣椒硬膏,但其中不包括加巴噴丁。不推薦採用針刺和類固醇治療,也不推薦採用手術,除非2年內其它保守治療手段都失效。
歐洲指南推薦的藥物治療方案比較保守。作者建議繼續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評價使用強阿片類藥和長期使用NSAIDS治療慢性腰背痛的療效和安全性。事實
上,美國疼痛學會就介紹了採用長期阿片類藥物療法可有效治療非腫瘤引起的慢性疼痛,其中包括採用高劑量,長效的強阿片類藥物劑型。
流行病學
根據科學文獻的數據,預計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為5%-11%之間。這相當於:2010年,7大主要市場共有6,100萬慢性腰背痛患者,其中美國佔了超過一半,約有3,200萬患者。
表 1 所示為2010年7大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病人群及其患病率

多項研究顯示: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正在上升(Waxman et al., 2000;Freburger et al.,
2009)。這可能是因為老人數量的增加以及肥胖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愈來愈普遍。因此在截至2016年的流行病學預測中,預測慢性腰背痛患病率將越來越高。全球7個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者人群將從2010年的6,100萬上升至2016年的6,600萬。
表 2 所示為在此期間7大主要市場的慢性腰背痛人群預測情況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骨關節炎疼痛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會影響關節,較為常見的有手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和腳關節。其特點是關節處軟骨病變會逐漸惡化。骨關節炎的主要症
狀是疼痛,這可能會導致僵直和喪失靈活性,還可能在關節附近出現腫脹。除了疼痛,骨關節炎還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生活質量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還有其它類型的關節炎也會影響關節,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銀屑病關節炎,而它們的病因截然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
銀屑病患者患有的炎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身體壓力(mechanical
stresses)的不斷積聚所引起的。與退變性關節炎一樣,骨關節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現,而且它還與體重,軀體損傷,關節異常和軟骨基因缺陷有關
(Holderbaum
et al., 1999)。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骨關節炎即使伴有炎症,也是非常輕微的,並且炎症出現在有關節炎的關節(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與慢性腰背痛一樣,處理骨關節炎需要大筆費用,這已成為損失工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國,骨關節炎被認為是造成殘疾的主要原因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診斷,治療與處理
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醫生必須區分骨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或者是痛風。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諸如類風濕性
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疾病需要其它方法治療。第二,骨關節炎的成因,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都要解釋清楚,以便應對疾病進展。
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已就10項用於手骨關節炎診斷的建議達成一致(Zhang et al.,
2009)。其中一些可用於所有骨關節炎,具體如下:
風險因素包括女性、年齡、絕經狀態、家族史、肥胖和高骨密度
主要症狀包括關節使用時疼痛,早晨或不活動時出現輕度僵直
臨床表現為希伯登氏結節和布夏爾氏結節和/或骨增大,伴有或不伴有畸形
功能損傷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發的一樣嚴重
手部骨關節炎患者出現全身性股關節炎的風險增加
X線平片可以很好的展現手部骨關節炎形態
診斷時不需要驗血,但可用於排除共存病
1957年首次問世的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是一種診斷工具,臨床上現在仍有應用,它按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將X射線成像結果分級。具體分級如下(0
級為正常關節):
1級-可疑:疑似關節間隙變窄,可能有骨贅
2級-輕度:明確有骨贅,關節間隙變窄
3級-中度:多處中度骨贅,明確有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部分硬化,可能有畸形
4級-重度:巨大骨贅,明顯的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嚴重硬化,明確有畸形
美國風濕病學會建議採用非藥物療法,例如減肥和患者教育,來治療骨關節炎,同時使用鎮痛劑可有效緩解疼痛(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因為價格低廉,且安全有效,撲熱息痛是緩解疼痛的一線用藥,對於採用NSAIDs可能會出現上消化道不良反應的患者,可採用選擇性環氧合酶-2(COX-2)抑制劑(coxibs)代替NSAIDs
(Schnitzer, 2002)。推薦使用弱阿片類藥物曲馬多或者是外用辣椒素和水楊酸甲酯作為以上兩種情況的備選療法。
對撲熱息痛、NSAIDs 或
coxibs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可採用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或透明質烷治療,也可以採用更有效的阿片類藥物。只有當患者出現嚴重的骨關節炎症狀,以上藥物治療無效且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才考慮進行手術。
流行病學
關於骨關節痛的流行病學數據很少。以成人為研究人群的研究中,最可信的是由Lawrence
等人(2008)所做的研究。該研究發現,2005年有骨關節炎症狀(引發疼痛)的成人約有2,700萬,相當於25歲以上成人的患病率為13.9%。如
果算上未患有骨關節炎的青少年和兒童,患病率降則至9.1%。還有其它幾項研究:特別是在日本,一項有關預防殘疾的骨關節炎研究(ROAD)
(Muraki et al.,
2009)估計了日本60歲或以上,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2級或以上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人數。但這項研究不能用於推測骨關節痛人
群,因為它排除了身體其它部位(如手,髖和脊柱)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並且它沒有包含60歲以下患者。因此,採用了Lawrence等人(2008)的流行
病學研究數據來推斷7大主要市場中的骨關節炎疼痛人群。結果是,2010年7大市場約有6,800萬骨關節炎痛患者。
表 3 所示為估計的2010年7大市場中骨關節疼痛患者人群及其患病率
跑步與人類進化 姜廣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6m1.html
跑步吧,人類的整個生理結構都是為了適應跑步而進化出來的,這個過程花了我們的祖先整整數百萬年,所以別窩在家裡看奧運了,站起來走出去自己去跑步更符合奧運精神。
在今天,提起跑步,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鍛鍊身體的手段,或是電視上奧運會的競技場面。也許在世界的某些偏遠地區,還會有人用跑步的方式來追趕獵物,但這早已不是當今世界人類跑步的主要目的。
然而,跑步對於人類的意義遠比表面上看來的要深遠得多。比如,現在有研究者認為,跑步曾經促進人類進化,特別是為人類大腦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困擾現代人的一些慢性病,可能也與跑步的減少密切相關。
人類生來就要奔跑
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人類大腦的進化過程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正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吉納維芙·科諾普卡(Genevieve
Konopka)及同事在《神經元》雜誌的一篇論文開篇所說:「想要理解人類的獨特性,就需要以深入研究人類大腦的特性為開端。」
科學家有幾種不同的途徑來做到這一點,包括神經解剖學的對比,行為學的對比,以及對已經滅絕的物種的化石進行研究。近年來,新的研究途徑加入到了這一行
列,即通過基因測序對基因組進行比較。比如已經有研究對照了人和老鼠的基因組,以及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組。後者發現人與黑猩猩在基因上的不同之處比之前認為
的要多四倍。
幾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的身體結構更適合生活在樹上。那個時候,非洲大陸也正是森林覆蓋的環境。而在隨後的時間裡,非洲的環境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樹變得越來越稀少,開闊的草原越來越多。自然的力量迫使人類祖先從樹上下來,開始在平地上活動。
南非開普敦大學專門研究運動科學的教授提姆·諾克斯(Timothy Noakes)與法國藥理學家邁克爾·斯佩丁(Michael
Spedding)最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這樣的環境變化讓人類必須靠奔跑來獲取獵物,或者可以說,人類生來就是要奔跑的。
在2004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人類適於長跑的骨骼結構早在兩百萬年前就開始形成了。這些早期人類發展出了更長的腿,更短的腳趾,更長的腳後跟肌腱,更寬的肩膀,還有更強壯的臀大肌。與四腿動物相比,人類並不善於短跑,但是耐力很好,適合長跑。
諾克斯等人特別指出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四腿動物是要靠喘氣散熱的,而它們無法在奔跑的同時通過喘氣散熱。人類就不同了。散熱的效率要比那些四腿動物高得
多,不僅可以通過喘氣,還可以通過排汗,最多時一小時可以排出3升的汗水。長跑三個小時的人可以失掉10%的體重還不出問題。正是由於這種差異,原始人類
可以通過長跑追逐獵物,直至獵物中暑,進而將其捕獲。
在捕獵的過程中,原始人類個體之間,包括不同家族之間都需要發展他們的社交技巧,以便聯合起來孤立和捕獲獵物。「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裡,我們的祖先的骨骼、大腦、空間跟蹤能力、溝通能力和散熱能力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讓他們能夠佔據一個非常不同的生態位。」諾克斯等人寫道。
走路改善大腦
與原始人類相比,現在的人不需要再為了吃到肉而去奔跑幾個小時。一個人身體的強壯程度在社會中也已經不顯出突出的重要性,而聰明程度似乎更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前程。許多人因而也開始十分重視鍛鍊他們的大腦。
五花八門增進智商或是鍛鍊大腦的方法也就應運而生。1993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智商的文章,這篇文章經媒體報導和渲染之後讓
這一說法廣為傳播,提高智商的音樂CD成了熱賣產品。另一種無從考證淵源的說法是人類只利用了10%的大腦,還有90%的潛力沒有被開發出來。各種用來訓
練大腦的遊戲和謎題被開發和販賣,目的或者是為了增進兒童的智力,或者是對抗正在衰老的大腦。然而,這其中除了電子遊戲被證明似乎有一定作用之外,其他充
其量只是讓人對某項特定技巧更加熟練,而無助於其他不相干的腦力活動。
所有這些努力,或是想以一種坐在家裡不用動的方式來改善大腦,或是直接用大腦活動來鍛鍊大腦。到頭來科學家卻發現,真正有助於改善大腦的方式並不是直接的腦力鍛鍊,而是進行身體活動,比如走路和跑步。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阿特·克雷默(Art
Kramer)在研究中發現,每週三次,每次走路45分鐘,就能夠顯著提高人的事件記憶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他的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目前身
體鍛鍊能夠提高認知水平的最著名實驗之一。他將127名受試人員隨機分成兩組,在六個月的時間裡,其中一組每週做幾個小時的走路運動,另一組做相應時長的
伸展鍛鍊。不出所料的是,所有人員的身體狀況都變好了;出人意料的是,做走路鍛鍊的人在某些認知任務的表現上——比如做計劃和多任務——出現明顯提高,而
只做伸展的就沒有該變化。
克雷默實驗中的受試者都是老年人,他們大腦中的灰質正在減少,而科學家普遍的猜測是大腦灰質減少與認知功能下降有關。克雷默還用核磁共振掃瞄了所有受試者的大腦,發現經過走路鍛鍊的人灰質流失較少。
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和伊利諾伊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在《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中解釋這一現象時說:「儘管兩種運動對你的身體都有好處,會讓你整體上達到更好的健康狀況,但有氧運動對增進你的心臟健康和增加大腦血流更為有效。」
缺乏跑步與現代疾病
在根本上,走路和跑步等有氧運動對大腦的改善作用可能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有關。BDNF是一種蛋白質,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某些特
定的神經元,能夠幫助神經元存活,促進神經元生長,促進新神經元和突觸的分化。BDNF儘管在名稱上有「腦源性」三個字,但實際上在一些組織和細胞中也有
分佈。
諾克斯等人就認為,有氧運動能夠促進BDNF在人體中的循環。相反,假如人缺乏有氧運動,一些疾病可能就會出現。現代社會困擾人們的糖尿病、肥胖症、精神疾病和神經元退行性病變可能就與此相關。
已經有研究發現,缺乏BDNF的小鼠會變得肥胖,BDNF和二型糖尿病之間也有強烈的關聯。
「在人類需要使用更多腦力追蹤獵物的時候,BDNF的增加可能為海馬區和前額皮質的建立提供了幫助。」諾克斯和斯佩丁寫道。大腦的這兩個區域在人的記憶、
決定、恐懼和情緒方面都起到關鍵的作用。前額皮質也有精神紊亂有強烈的關聯。「不出所料的是,在壓力和精神紊亂,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情況下,海馬區和皮質區
的BDNF出現了減少。綜合而言,我們認為鍛鍊增加了大腦關鍵區域的BDNF,這反過來幫助人們遠離精神疾病,包括暴力行為。」
諾克斯和斯佩丁2010年在英國的一個體育會議上相識,諾克斯跑過70場馬拉松和超馬拉松,斯佩丁累計跑過10萬公里。他們由此開始通信,最終形成了以上理論,並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前夕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我的醫藥股投資觀 姜廣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dqjt.html醫藥企業的本質是什麼?我認為是創新帶來的知識產權,並由此帶來的獨家定價權,也就構成了巴菲特所說的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那麼醫藥企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也是藉由創新活動來滿足人類的醫療需求,這一點我記得也是德國的百年企業默克製藥的理念。當做到了這一點企業盈利和股價上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我們來舉一個實例,丹麥的諾和諾德公司(
http://www.novonordisk.com/),其歷史可追溯至1923年,企業的Logo就很有寓意,標誌是古埃及動物Apis公牛,它被看成是掌管科學和藝術之神-Ptah的化身,象徵著生命和健康。諾和諾德自成立以來就把創新的焦點放在糖尿病的治療和胰島素產品的開發上,80多年來心無旁騖,是該領域的領軍者,並且在去年成功的開發出全新機理的降糖藥物利拉魯肽,而其股價自08年初至今年6月底,累積上漲了93.15%,而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則下跌了6.41%。這三年半當中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災荒和動亂,但是諾和諾德的股價和經營業績絲毫不受影響穩步向上。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諾和諾德的成功就在於其切實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醫療需求,而這需求是堅實的,幾乎是人類自身的固有弱點所決定的。
對此,我可以稍微展開來聊聊。人類這個物種最早的祖先南方古猿出現在距今八百萬年前左右的東非,古猿開始從樹上下來並嘗試直立行走,逐漸適應東非的熱帶大草原的新生活,這個適應過程持續了五六百萬年,一直到約貳佰萬年前直立人出現,直立人懂得用火,可以吃烤熟了肉類,營養得到改善,此時的直立人已經算作人科這個大類中的人屬,是我們現代智人的直接祖先,有意思的是這個時期的人屬中還有幾個人種,例如尼安德特人和佛羅里斯人等與我們的智人祖先曾經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前者大約於3萬年前滅絕而後者直到約1.7萬年前還存在,而我們的祖先現代智人約十萬年前就進化的與我們現在的摸樣差不多了,換句話說人類這個物種經歷了將近1000萬年的進化,其整個過程都是為了適應殘酷的自然環境,因此,我們的身體構造有一種能量儲存機制讓我們能更容易可以忍饑挨餓,這也是中醫老話「若要身得安,三分飢和寒」的原理,但是近一百年來的自然環境改變的程度和速度遠遠大於地球上的任何一個時段,可以說現代生活方式的某些特點是我們現在的身體構造所不能適應的,我們自身的進化根本趕不上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這其中之一就是飲食過量帶來的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具體的發病機制仍不是完全清楚,但基本共識是當我們長期飲食過量和缺乏運動後,我們的代謝系統發生了紊亂,胰島被累得崩潰了,以至於再也不能進行良好的糖代謝。一項上個月25日刊載在《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過去30年翻番,接近3.5億,已經成為全球性難題。研究人員警告,糖尿病可能成為今後10年威脅全球的健康殺手。這個殺手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自身生理構造與現代環境和生活方式之間的衝突,由此帶來的醫療需求自然是勢不可擋。除了糖尿病以外類似的人自身與環境衝突帶來的疾病類別還有很多,這也是醫療需求增長的最終推動力。
以上諾和諾德的案例其實不單是適用於醫藥企業,對於醫療機構同樣適用,排名全美第一的梅奧診所的理念就是:「病人最大的利益是我們唯一需要考慮的利益,而為了病人能受益於先進的醫學知識,必須聯合我們的力量,醫學發展成為一門相互合作的科學,這已是大勢所趨」,為了病人的利益!這句話是梅奧診所的創始人威廉梅奧在一百年前提出的,體現了梅奧診所的基礎價值觀,也是其成功的基石。
回到A股市場,我不指望國內A股醫藥企業能在5年之內做出類似諾和諾德這種水平的世界一流研究(插一句話,實際上我從來不指望,因為專制體制是不鼓勵創新的,創新的背後是尊重產權,尊重契約,歸根結底是尊重個人權利,但現有體制是尊重權力和官,這就是我給出的李約瑟難題的答案),但是投資的邏輯是一樣的,仍然是需要依靠創新的產品線來滿足國內的醫療需求,靠務實和靈活的營銷模式滿足市場需求以及靠有力的政府事務來滿足嚴苛的政策需求。
目前A股醫藥板塊的上市公司數很快就上到200家以上,這其中有大批的新類型企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點就是小個子但是站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上,他們從小變大,從大變強的過程中充滿了投資機遇,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時間跟隨他們共同成長,諾和諾德這樣的大塊頭用三年半翻了一番,A股醫藥企業中同樣可以找到。
近半年來醫藥板塊經歷了大幅的回調,使投資者不單淨值受損,心理上的衝擊和混亂也不小,但是我們可以借鑑《莊子·德充符》的一句話:"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流水不可以當鏡子,心識也會像流水一樣波動,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該抓住的,上下波動的K線裡總有永恆不變的真理。
下面再附幾張諾和諾德的資料:
查看原圖諾和諾德自90年代初就進入中國市場,如今已經是其非常重要的市場之一,10年的增速僅次於美國市場。
查看原圖在胰島素市場上諾和諾德佔據了51%的份額,其次是賽諾菲23%和禮來22%。
查看原圖後續強大的糖尿病和肥胖症研發產品線將持續推動該公司的成長。
最後再插一句,南方古猿之前的數千萬年,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後抓住機遇發展起來才有了我們如今的每一個個體,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出現是數千萬年才有一次的機緣,這個概率簡直低到難以想像,該如何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是值得思考的,最起碼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論上,對不對?各位朋友。
醫藥一哥姜廣策:撐起一家盈利可觀的私募公司只需一個人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7/144186.html「我沒有花過一分錢營銷費用,沒做過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分散投研精力的所有事情都省去了。因為他深知,「賺取超額收益才是私募基金的靈魂。」
僅靠微博的「粉絲」和過硬的業績,德傳基金成立第一年管理規模便增長了三倍。就在眾多新公司扎堆地價昂貴的金融中心、80%的私募在為如何做大規模絞盡腦汁的時候,姜廣策早已輕裝上陣,奔忙在調研「黑馬」的路上。
紮根醫藥園區的醫療基金
驅車趕赴德傳基金所在的張江園區路上,會途經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外資藥企。德傳基金就紮根在眾多醫藥大樓中的一幢——醫藥促進中心裡。樓道里不時穿梭的白大褂、醫學設備發出的嗡嗡聲響,讓前來採訪的記者有種「穿越」到醫學院校之感。
「我平時跟金融圈的人交集不多,主要都是跟醫藥行業的人在一起。」姜廣策開門見山,我尋找個股不依賴賣方報告,都是一手調研的結果,和行業的人交流能更好地幫助我挖掘獨家品種。
德傳醫療基金首戰告捷也得益於獨家「黑馬」——東北製藥的挖掘。這是只地地道道的黑馬。2009年到2014年,東北製藥股價從29塊,一路跌到最低只有五六塊錢。五年裡,沒有一篇行業報告,也沒有一個行業研究員覆蓋。
姜廣策從業內觀察瞭解到,這家在K線圖底部沉睡多年的「老國企」基本面正在好轉:產品結構有所改善,虧損幅度日漸收窄,而管理層更換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更讓他堅信企業「拐點」的到來。一切悄然間轉變的跡象讓他大膽加倉,至今獲利頗豐。
這正是典型的姜廣策模式——關注長期無人關注的企業,率先把握企業拐點信號,先人一步重倉。2009年,還服務於券商賣方的姜廣策就曾挖掘到「三寶」——昆明製藥、星湖科技以及現代製藥,他投資昆明製藥的邏輯至今還在醫藥行業廣泛流傳。
「你需要知道這些企業的狀態,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數字上。」正是基於對精準判斷基本面的執著,姜廣策一年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調研。200多家醫藥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留下了他的足跡。
姜廣策坦言,在全流通時代到來之後,最能掌握企業動向的就是公司大股東,瞭解他們對資本市場的訴求也是姜廣策最重要的調研目的之一。「這些都是私人關係,別人取代不了的。」做過十幾年「行內」人的他,與大股東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德傳基金還有一個更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對於股指期貨的運用。曾經在2010、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裡經歷過「牛熊」市的姜廣策,深知做單一行業基金面臨的系統性風險,2011年就開始用自己的錢試水股指期貨。
從最初「一天虧損30萬的痛苦」,到三四年間積累了2000多張交割單之後的遊刃有餘,姜廣策逐漸獲得了的利用期指穩定獲利的盤感。在目前的醫療基金中,姜廣策十分在意對沖操作,總會保留十分之一左右的倉位在股指期貨中。盤感漸入佳境的他,「期指貢獻的利潤有時比股票還要多。」
「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
眾所周知,私募基金發展過程中,渠道費用是很大的一塊支出,在20%的業績提成中,接近7%左右是付給渠道的。姜廣策的基金,除了不靠賣方研究員,還不靠渠道銷售。這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德傳基金發行靠什麼?頗令人匪夷所思——姜廣策的微博「粉絲」。
「2013年1月,公司註冊了以後就在微博上說了一句,德傳基金公司成立了。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結果很多客戶就冒出來了,幾百萬幾百萬的打過來了。」姜廣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基金最初的份額竟然來自這些素未謀面的粉絲。
無心插柳柳成蔭。姜廣策新浪微博有個實名註冊的賬號,過去幾年,每天都會和網友交流一些投資思考、心得。沒成想倒成了最有效率的營銷平台。他的粉絲中很多都是對股票、醫藥行業投資有興趣,看他的微博看了兩三年的人。現在想來,「這些人可能是看久了,覺得姜博值得信任,不忽悠。就把錢打過來了。」
姜廣策沒有讓這些信任他的粉絲失望。從2013年4月基金成立之間,德傳醫療行業基金錄得50%以上的淨值增長,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姜廣策認為,自己的基金有兩個特色:總結起來叫「兩不靠」。一不靠賣方分析師提供服務。所有的投資品種,尤其是重倉股都靠自己挖掘。另外就是不靠渠道,不需要券商、銀行、基金幫忙找客戶。客戶都是姜廣策自己找的。與機構的合作只停留在提供交易通道、資金結算等後台業務上。
「我這個基金成立沒有一分錢營銷費用,沒有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簡介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所有這些可能影響集中在投研上的東西省去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基本面研究、調研上。
今年,德傳基金與中國醫藥信息中心共同編著了《中國重點醫藥上市公司及產品線點評》。「你看有哪傢俬募基金會這麼做。這是我們自己對於基本面的獨家研究,同時我也願意和市場分享。」
在姜廣策看來,這種「兩頭不靠」的私募基金,才能真正走得更長遠。「公募的醫藥基金業績都差不多,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接受的都是同一波賣方的服務。他們沒有超額的東西。我們現在一年的業績遠遠超過所有的公募基金。憑什麼?我們有獨家的東西。」
二不靠銀行、信託幫忙找客戶。這些渠道帶來的客戶很多其實並不成熟,承受不了波動,牽涉很多精力,也是姜廣策不歡迎的。
「找過來的這些客戶是認同我的,我和客戶之間平時交流溝通不多。他們也不來煩我,我也不需要應付他們。他們只要享受淨值上漲就行了。幫我節省時間也就是幫他們賺錢了。」
產品不靠「吆喝」靠實力,省去了大量營銷費用;又是單一行業基金,不需要雇其他行業研究員;資金清算等後台工作也都外包給鵬華基金公司,姜廣策的公司大部分時間只有他一個人。就在私募界很多公司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姜廣策已經用這種「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創造著行業最高毛利。
不過,姜廣策表示,這種「一個人」的輕資產模式只符合創業前期,隨著未來管理規模逐步增加,也會適當增加人手,帶出一個團隊。「但這都是在業績做上去的前提下,規模增長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打造綜合醫藥基金平台
「要麼唯一,要麼第一。」姜廣策的這句博客標語,不僅體現在他現在的管理模式上,也烙在了對公司的未來規劃上。
近期PE界與醫療產業合作「風起云湧」。兩者合作成立併購基金,幫助醫療企業進行產業收購、市值管理管理成為時下最「火」的事情。
「中國醫藥工業分散度太低,前100強佔醫藥總份額不超過三成,市場還是很分散。醫藥會出現外延式併購的發展模式很正常,醫藥行業出現大浪淘沙的階段,機會特別多。」
然而,在為上述做法「點贊」的同時,擁有廣泛業界資源的姜廣策卻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他希望能夠介入PE的上游VC(風險投資)行業,在醫藥行業「兩頭」賺錢。
「我覺得醫藥投資這個鏈條裡面,最值得做的就是兩端。最早的就是VC,以及二級市場投資。」
姜廣策認為,投資醫療行業的早期項目,代價很低,但一旦成功收益最豐厚,但只能業界的人來做。二就是二級市場基金,如果做到得好收益會比較穩定,同時因為股票交易,流動性很好。而中間PE併購這一段最難做,因為競爭最激烈,項目都搶得很貴。好的醫藥企業,很難投進去。而那些現金流不好的企業多數不值得投資。
姜廣策謀劃的棋局是:在業界發掘有潛力的醫藥藥品、項目、技術,用VC基金投下來,培育數年,再賣個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打通整個產業鏈條。
「我的目標就是把德傳打造成一個國內醫藥的綜合性平台。所有這些根本宗旨,還是要圍繞為醫藥企業服務這個角度。醫藥行業基金做醫藥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橋樑。服務於行業,分享成長。」
國內基金公司貫穿一二級市場的不少,但想做單一行業產業鏈基金平台,姜廣策還是第一人。
「市場忽略了細分行業基金的能量了。」姜廣策說,「現在經常會有公司主動聯繫到我,讓我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賺錢機會會自己主動找上門來。這就是專注行業的力量。」
談及未來的目標,姜廣策說,是要做全亞洲最優秀的醫藥行業基金。他的夢想不是「天馬行空」,而有著堅實的現實土壤,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藥消費市場。
「在美國、歐洲都有非常優秀的行業基金,作為醫藥業最大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缺席。」姜廣策慶幸,自己此前在這個行業沉澱這麼多年,又曾是第一個在國內成立行業基金的人,已經奪人先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服務好一個客戶等於贏得十個客戶
姜廣策的辦公室有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兩面牆都是人文、歷史、投資等各類書籍,與外表斯文的主人十分搭調。德傳基金的名字也來自這位醫學博士後讀過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意思是,一個人光明磊落,美名就能自然流傳下去。
與姜廣策交談,「做人」是他經常提及的詞彙。「我現在做基金和以前"賣藥"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要讓別人接受你這個人。」
姜廣策坦言,之所有能夠在微博「粉絲」中獲得如此之大的支持,也是源於自己「愛分享,不忽悠」的為人,「有些人看你微博兩三年下來,自然就會對你有所瞭解,沒有人能裝兩三年這麼久。」
同樣,目前去調研、跟公司大股東、董事長交流,也只能靠自己去。他說,要讓別人認同你這個人,覺得你姜博士,我們相信你,覺得你可以給我們帶來資源。而不僅僅是因為你這一點點基金。
「我們這點規模跟公募比起來算什麼?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做人。」
此外,著眼於基金長遠發展,德傳基金還在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設立了「德傳獎學金」,每年獎勵品學兼優的十名藥學博士。「這在私募基金中也是少有的,雖然我們還只是個小私募,但也不忘回饋社會,並為基金發展做長遠的人才佈局。」
與此理念如出一轍,德傳基金也不急於擴大產品規模,而是先集中精力把業績做好,讓每一個進來的客戶都賺到錢。
「到現在為止,每一次打開申贖,德傳醫療基金都是淨申購的,沒有一個客戶贖回。每個客戶也都是賺到錢的。」姜廣策說,未來三年也不會發新產品,而是專注把這個產品做好,給每個客戶都帶來絕對回報。
因為,「服務好一個客戶就等於是服務好了十個客戶。」「讓業績走在規模的前面,而不是相反。」
優秀投資者的性格特徵
姜廣策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uz3d.html
在《對沖基金獵人》(Hedge
Hunters)一書中,凱瑟琳·伯頓采訪了美國18位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發現他們的性格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有趣的是,這些性格特征並不像通常人們認為的成功人士的標準,甚至某些性格還是與所謂的成功形象相反。排在第一位的性格特征是獨立,他們長期的投資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非常獨立的性格,對投資堅持自我的判斷、拒絕迎合他人尤其是大眾。有時候我們會提到反向或逆向投資,但優秀投資者的獨立性格,不是簡單的與大眾反向、逆向,他們有的時候與大多數人看法一致、有的時候不一致。關鍵是他們不去看大多數對市場的觀點,而是永遠堅持自己獨自去分析市場,自己獨立的做出判斷。
毫無疑問,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是不獨立的,喜歡尋找與他觀點相同的投資者,希望獲得其他投資者的認同,這與優秀投資者的性格完全相反,優秀的投資者不需要他人的認同,他們自己有一套自我評價機制,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標準里。
在金融市場上,投資者與分析師最大的不同就是,分析師是只說不練的,只分析、不行動。但是,優秀的投資者則不同,他們不僅是分析者,也是決策者,更是行動者。
他們可以用廣博的知識和智慧來分析判斷市場,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果斷的找到針對目前市場的最佳投資策略,然後具有勇氣迅速的將決策付諸行動。
所以說,勇氣對於投資者非常重要,而那些只說不練的分析師是沒有勇氣的,即使他們分析得再好,也不具有智慧從各種分析中找到那個最佳決策,更不能將決策立刻變成投資的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者,就不要去做一個分析師,不要只說不練,也不要知行不一,而必須訓練自己果斷決策、勇敢行動的性格。
優秀投資者還有一個性格特征是普通投資者最缺乏的,就是對自己誠實,這個“誠實”不是簡單的不說謊那麽簡單,而是完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限和無知,不誇大自己的能力,不偽裝自己可以預測未來的市場,更不盲目的以為自己可以分析一家企業準確的價值。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和財經媒體,每天都在做著這些預測市場、預測價值的事情,也就是每天都在做著“對自己不誠實”的事情。
對自己不誠實的結果,就是投資時往往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成功了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失敗者則怪責市場或他人,而實際上都是對自己不誠實造成的。
誠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迅速的改正,但人們太難承認自己錯誤了,所以,當投資發生錯誤造成虧損的時候,非常難接受虧損,這樣就造成了虧損的持續放大,越虧越多直到被套牢。
優秀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一個最大的性格區別點,就是敢於認錯,做到了對自己誠實,當發生投資判斷錯誤時,能夠迅速的轉變過來,所以,他們很少發生大的虧損,遇到判斷錯誤發生小虧損時,能夠迅速認錯減少損失,能夠立即改正錯誤將虧損扭轉為盈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