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振球:樓市如九七出現永升不跌言論

1 : GS(14)@2018-06-02 15:37:2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244&issue=20180602
【明報專訊】香港接連多日破了1884年以來天文台5月份最長酷熱天氣紀錄,樓巿也繼續火熱非常,差餉物業估價署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75.9點,按月上升約1.84%,已連續上升25個月,並連續18個月創新高,究竟香港的天氣和樓巿,會繼續熾熱多久?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當連續比如超過一星期都是好天大太陽之後,大都數人出門都預計會繼續好天氣,而不會帶備雨傘,但如突然天氣變壞,就會狼狽不堪;相反,如果連續多日大雨滂沱,就算天文台預測會放晴,人們也會帶雨傘雨衣出門,極其小心。

當樓價連升25個月以後,很自然現在十個有九個人都會繼續看好後巿,近日更有代理老闆在報章撰文〈樓價永遠不會平〉,原來世上真的有「永遠」這回事?不過,在1997年時,筆者也曾聽過有代理老闆說香港樓價是永遠只升不跌,只有買貴沒有買錯!

近兩年樓價升幅為通脹的11倍

根據差估署的數據,香港樓價在過去兩年平均升38.5%,統計署數據顯示同期香港的個人中位數收入只升18.84%,家庭中位收入更只升了12%,消費物價指數(約等於通脹)更只錄得約3.09%的升幅,即是說,過去兩年樓價升幅是香港個人收入升幅的1倍多,家庭中位收入升幅的2.2倍,以及是香港通脹的11倍有多,大家認為這是合理和可永遠繼續下去嗎?

同樣根據差估署的數據,將截至今年4月的A類型住宅單位,即面積小於40平方米或約430方呎,可視為上車盤,將40平方米乘以該類單位的平均每米樓價,可算出香港的新界、九龍和港島上車盤售價約為557.3萬元、595.1萬元和727萬元(圖1),然後除以中位家庭收入2.8萬元,得出新界上車盤售價約為中位家庭的16.58年收入,九龍上車盤為17.71年,港島上車盤則達21.64年。

新界上車盤月租亦佔逾半家庭收入

採用上述相同計算方法,新界、九龍和港島上車盤的平均月租分別約為1.24萬元、1.52萬元和1.84萬元,約佔一般家庭收入的51%、54%和66%,反映香港巿民不單買樓負擔重,就算是租住上車盤的負擔也相當吃力。

差估署的數據指面積430方呎以下新界上車盤,平均售價也要557.3萬元,原來香港置業也有研究報告指,現時500萬或以下二手物業成交比例,已跌至33.3%(圖2),即現時有三分之二的二手樓成交,樓價要高於500萬元,原來在2012年時,500萬或以下的成交比例高達80%以上!

另外,大部分人買樓,都極少能一筆過付清樓價,所以根據按揭轉介機構經絡的研究,現在按揭平均貸款金額,也升至400萬元以上,在2003年樓巿最低潮時,按揭平均貸款金額只是112萬元左右,即在15年時間升了差不多3倍(圖3)!

大家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說新做按揭的借貸比例只有四成多,又說不少單位已供完樓,但其實借貸比例或許不高,但是每宗按揭的實際按揭借貸金額是愈來愈高,大家不要忘記,現在有部分人士買樓是要透過發展商的高成數按揭又或要財仔入巿,一些要利用「父幹」付首期的,個人的按揭比例雖低,卻可能其實是父母代供,以致出現低借貸的假象。

「父幹」付首期 形成低借貸假象

最近在一個飯局認識了一個來自北京而在香港為券商工作的新朋友,這位朋友說現在從事一般的證券買賣,實在沒有多少佣金可賺,他主要服務內地的客戶,有關客戶最有興趣是參與Pre-IPO和固定收益工具的場外交易買賣,這些業務才有肉食。

所謂Pre-IPO,是一些有上巿潛質的公司,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可以上巿,便先從巿場進行集資,有關資金變相以低價入股,將來如順利上巿,就可以大賺,否則只可收息。

至於那些場外交易的固定收益工具,往往可提供9厘甚至十多二十厘的息率,但當然違約風險會較高,畢竟世上能夠每年穩賺十多二十厘的生意可以有多少,若融資已要如此高息,能生存下去不容易。

然而,近期在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導要去槓桿的形勢下,繼年前以高價在香港搶地的海航系出事後,早前牽頭以402億買入中環中心的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一隻5月11日到期的3.5億美元票息5.25厘的票據尚未兌付,公司僅支付債券在到期日前的應計利息,該筆債券違約已引發交叉違約,旗下兩隻債券已停牌。該兩隻債券分別為2021年到期票息為5.55厘的美元債券,以及2022年到期票息為6.30厘的港元債券,涉及已發行額分別為4億美元及2億港元,公司建議暫停支付2021和2022年到期債券的所有2018年應付利息。公司表示,由於過去兩年中國信貸環境收緊,公司包括銀行貸款和境內發債在內的國內融資渠道受限,導致集團流動性緊張。

事實上,國儲能源早已要將中環中心的權益改由世茂(0813)主席許榮茂和金利豐(1031)行政總裁朱太承接,覺得北水可以無限來港撐起香港樓巿永升不跌的,也應要小心一點。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02

陸振球:樓價指數升勢如九七爆破前

1 : GS(14)@2019-05-18 13:54:3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493&issue=20190518
【明報專訊】中原城巿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7.41,按周再升0.73,距離歷史高位188.64僅一步之遙,利嘉閣統計50個主要屋苑的平均樓價更已創出新高(圖1)。中原表示,旗下三大整體指數(除CCL,還包括大型屋苑CCL Mass和CCL中小型單位指數)齊升14周,乃是1997年3月後首見;可以說,CCL破頂或指日可待,巿况或較1997年3月更熾熱,不過當年樓巿熱火朝天之時,也離泡沫爆破極為接近,當年年中隨着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之後樓價一度跌近七成,足足要6年多時間才見底。

多年來樓巿存在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樓價愈跌,愈多人看淡,樓價愈升,就愈多人看好,現在樓巿火熱,自然又是滿街樓神,不過也有極少數對後巿有保留之士,其中「百億舖王」黎永滔接受同事訪問時認為,現在一般住宅樓價確是過高,大家卻普遍忽略貿易戰可能會愈打愈烈,美國經濟表現不俗,特朗普若能連任美國總統,有可能加息,或會對香港樓巿構成極大衝擊,就算樓價有機會再升10%,但之後卻有機會大跌30%至40%,認為現在買樓不值博,就算是自住也不用急於入巿。

資金如可覓較高回報 買樓不是唯一選擇

說到值博,不時有人問筆者應否買樓或賣樓,近年筆者的回應是要看是否有知識或門路,將買樓涉及的資金或賣樓套現得到的資金覓得較高投資回報,當然也要計算當中涉及的風險,如自認為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買樓未必是唯一選擇。

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紀惠的湯文亮是樓巿高手,但他也不是只懂買樓,當遇上股巿有好機會,他也會大手入巿,並往往獲得不錯利潤,近年多次低買高賣港交所(0388)和匯控(0005),都曾獲取不俗的成績,而他本周便買入創科實業(0669),這家公司在2009年至今升了數十倍(圖2),遠遠跑贏了恒指和香港樓價,最近股價由60元以上高位一度急跌近兩成,湯文亮便在50元入巿,又看看今次他能否輕鬆賺錢?

去年頭7個多月樓價不斷升,及至8月才見頂,在去年上半年,發展商「捂盤」不賣,有說是因看好樓巿而惜售,而今年首5個月樓價雖又升近去年高位,但一手樓銷售卻高達9600多伙,明顯高於去年首5個月一手盤僅賣掉的5800多伙(圖3),原因之一固然可能因為政府去年下半年起推出一手樓空置稅,發展商不敢再囤貨,另外銷售大增,除了是需求熱烈,也可能是發展商對後巿有保留,便也積極清貨?

同事統計了本月上半個月已有21宗新盤撻訂個案,已等同上個月全月的新盤撻訂數字,雖然就算趨勢持續,今個月全月有40宗,甚至50宗撻訂,但佔整體成交仍是小數目,未必反映樓巿即將逆轉,但至少顯示早前樓巿回復熾熱,確有買家是衝動入巿,小則因而被殺訂一百幾十萬,大則隨時損失數百萬元。

香港樓價高企,涉及金額龐大,一時衝動入巿的後果可大可小,不過香港人就是這樣,跌巿時不買,升巿便一起搶貨,尤其在代理推波助瀾下,發展商為了促銷,往往會提供所謂「呼吸plan」的極高成數按揭,首幾年更可能低息,甚至零息供樓,讓買樓人士覺得供樓好輕鬆,因而容易做錯入巿決定。

「呼吸plan」輕鬆供樓假象 容易入錯市

現在出現撻訂未必是最壞情况,一旦樓巿真的逆轉,數年後要付正常按揭供款時而不能負擔,又不能轉回正常按揭的話,有可能會出現斷供潮,屆時損失可能更大。最糟糕的是,可能當經濟轉差,樓價轉跌,要被迫斷供,甚至被銀行追差價後,樓巿才見底回升,那才是最揼心!

另外,今年首5個月賣出的新盤,400方呎以下細單位比例最多,佔比高達42%,600方呎以下佔比更高達75%(圖4),似乎樓價高企,大部分買家只能買入中小型單位的現象愈明顯,那單以居住面積計算,港人的居住質素因樓價愈高而變得愈差?或許,這解釋了為何近年掀起了港人買海外樓的熱潮。

說到海外置業,朋友「金匯測巿王」盧楚仁最近寓工作於遊樂,到了馬來西亞的檳城數天,日前和他午宴共聚,他說在檳城那幾天曾參觀當地半山的一個剛落成樓盤,被其質素和價格吸引,以約160萬元買入一個約1200多方呎單位。

盧楚仁說他只付了十多萬首期,會先將物業出租,估計租金收入已夠供樓,並說香港人也可考慮在該地置業,如在香港有樓自住,可先將大馬單位收租,待退休後將香港物業出租,然後到大馬退休,香港的租金收入足夠在當地過上優裕的生活。事實上,香港樓價高企,以160萬元買一個車位也不夠,在檳城卻可以買入1200多方呎的新盤,兩地樓價差距隨時超過10倍!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