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山集】學會如何複製成功 魏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51fbf0100nohe.html

  (易陽方先生目前除擔任基金經理職務之外還擔任易方達基金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這是他在06年發表於上證報的文章,送給各位視投資如生命一般的朋友們。知易行難,尤其是推翻自己、改變自己更難。覓得了真理,更需要難上加難的堅持。我們願意成為正確理念道路上的偏執狂。共勉。


《中國證券報》20060818 B01
易陽方  廣發投資管理部總經理 廣發聚富廣發聚豐基金經理
    霍根是高爾夫球運動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練習非常專注和勤奮,他呆在練習場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專業選手都要多,通常要練到手流血為止。他回到房 間也會繼續練習,連出去比賽在下榻的賓館也不例外。霍根對打高爾夫球的每一個動作都認真之極,每一次揮杆、每一次推桿,他都非常講究精準。他對球具也非常 講究,甚至連球也不例外。他會將一箱箱的高爾夫球搬到浴室,放進浴缸,讓球浮在水上(那時的高爾夫球因為材料的原因會浮在水面上),然後仔細觀察球在水中 的運動狀況,通常浮在水面上不滾動的球是最好的球,他將它們挑選出來留下,剩下的球就會被他丟棄。他的近乎苛刻的挑剔,按照他本人的話,是在追求「嚴格的可複製性」,在他看來,才造就了他的職業輝煌成就。他球技的「可複製」也成了這項運動中的傳奇故事。
    每個行業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的,並不是因為他的某一次偶然成功,而是因為他成功的「可複製性」。投資也不例外。前不久,投資大師巴菲特將他畢生積累的財富的絕大部分──價值300億美元的伯克夏-哈撒韋股票捐獻給慈善事業。他的巨額財富全部來自他的證券投資。他最早以100美元起家,經過近50年的成功投資,躋身於世界首富之列。50年的投資生涯,他追求的目標僅僅是每年勝過基準的10%。從1957年到2002年,他的記錄是年均複利增長率23.5%,同期作為比較基準的指數是年均複利增長率9.8%。
    

專業的投資人在投資歷程中,一年或幾年甚至連續幾年超越比較基準或大盤並不難,難就難在持續超越比較基準。巴菲特的偉大,在結果上表現為幾十年投資業績超越了比較基準,但其核心是在於他的成功模式可複製性。成功模式的可複製性,換句話說是盈利的可持續性,應該成為專業投資人士畢生追求的目標。

    

前面霍根的例子,是如何保持成功可複製性的比較好的註解。對於投資來說,要想取得巴菲特式的可複製成功,首先要專注和投入,要將投資視為他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而不僅僅是工作或職業。巴菲特的愛好和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看年報,索羅斯經常做夢夢到投資,彼得林奇在愛爾蘭度假時想的是道瓊斯指數而不是古老的城堡。我們不能指望空閒時間練習一下網球就能摘到溫布爾登的桂冠,熱愛和投入是成功的可複製性的最關鍵因素。

    其次,成功離不開專業化。筆者是一個羽毛球愛好者,閒暇時也常去訓練館打打。有一天,一個教練帶著一幫大概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從我旁邊走過,指著我對這群學生說,用你們剛學的球技肯定能打敗他。我沒有氣惱,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儘管打了十幾年球,而這群小學生可能只有幾個月的球 齡,但我與他們是存在差別的,差別在於我是非專業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而他們是專業選手,至少接受過專業訓練。
    在投資世界,普通投資者偶爾也能獲取比較好的收益,就像今年上半年,許多人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益,甚至部分投資者的收益超過了上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但問問他們的投資歷史,或要他們計算一下投資多年以來的收益率,累計盈利的人鳳毛麟角。用專業的方法做專業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 在有很多投資人在尋找所謂投資捷徑,比如,現在依然有許多專業投資人依靠所謂動能或相對強度來尋找證券市場所謂的規律或理論,殊不知這些理論只能解釋過 去,不能預測未來。因此說,資產重估對證券市場而言僅僅是一個故事,對於這些試圖尋找投資捷徑或用偽專業方法對待投資的人,其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最後,學習尤其是從失敗中學習也是複製成功的另一項要素。沒有人生來就是天才,只有愛學習的人才可能成為成功者,同樣,沒有人生來就不犯錯誤,關鍵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在投資領域,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都犯過形形色色的錯誤,有的錯誤甚至可能導致滅頂之災,索羅斯在1962年在斯圖德貝克股票上的套利差點讓他破產。他們對待錯誤不是原諒錯誤,而是首先承認,其次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力求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學習,從錯誤中學習,無疑會增加成功的可複製性的幾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2

【守拙筆記】(30)平安股權哥德巴赫式猜想(草稿) 魏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51fbf0100lm4i.html

 11月20日,平安集團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信託與林芝新豪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以12.2億元的對價受讓新豪時持有的平 安證券9.90%股權。公告同時稱,新豪時持有平安人壽4216萬股和平安產險3842萬股已受讓給平安集團,對價分別為8310萬元和1.04億元。目前,新豪時還持有平安集團股權3.77億股。


    今年9月,平安集團員工持股平台深圳新豪時公司註冊地由深圳變更為西藏林芝,根據西藏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辦法規定,新豪時可以享受自開業 之日起,免徵2年企業所得稅。同期平安集團員工持股平台深圳景傲實業也遷往西藏,根據規定可享受免徵企業所得稅1年,景傲實業目前持有平安集團股權 3.31億股,免稅期限不同是由於企業經營範圍類別導致。平安集團高管持股平台江南實業目前尚未遷出深圳,目前持有平安集團股權1.39億股。


    通過這些跡象,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新豪時和景傲實業將在未來與平安集團脫離干係,而他們持有的接近 7.7億股平安集團股權的去向將是我們跟蹤的重點,這也是影響未來中國平安股價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若以55元/股均價計算,這些股權市值也在400億元 以上。這不是一般性質企業能夠貿然參與的事情,二級市場已發生的中央匯金參與幾大國有銀行增資配股,中移動參股浦發銀行定向增發投資394億元,方能有此 大手筆。


    目前平安集團第一控股股東為匯豐集團,間接持有12.3億,佔總股本16.13%;第二控股股東為國有企業深圳投資控股公司佔總股本 6.3%。作為金融控股集團,這種股權結構在中國大陸市場是絕無僅有的。雖然從企業治理、發展角度而言,這種股東結構非常有利,但從間接影響幾億國民民生 角度而言,是否存在潛藏金融安全風險,官方與民間皆存在較大爭議。匯豐集團近年來並未因大比例參股平安集團、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上海銀行而滿足、而停滯 不前——匯豐銀行在中國各大主要城市已設立104家網點,匯豐人壽已開業一年有餘,匯豐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匯豐晉信基金……。試想若干年之後,匯豐將從平 安的導師、控股股東轉變成為平安強力對手,並逐步佔據中國金融市場主導地位後,能否一如既往地支持平安?


    幾點猜想:


    一完全通過二級市場場內減持。在5年時間內分批減持,市場壓力尚可以慢慢接受,但之後平安股權將更加分散,從近期國美事件聯想,對於將來管理層穩定將不利,企業發展將受其拖累。

    二通過大宗交易場外轉讓。


    1.定向轉讓於某一特定對象。優點,股權結構穩定,長期控股股東對於管理層穩定,企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有此實力的目標不多。


    2.定向轉讓與某幾個特定對象。通過平安信託成立員工持股信託計划來受讓部分股權,類似股權激勵制度、受益於持股計劃的紅利,形成穩定、互為制約的股東結構。  

    如何既能保持中國平安旺盛生命力、創造力,避免大型國企通病,又能相對保持國家金融主權控制力,避免中國平安由於股權之爭產生的管理層動盪,更不要讓製造業成為世界製造工廠一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金融領域,是我們要長期思考並關注的一個問題。


    新豪時和景傲的減持是確鑿無疑的。對於這2家肯定希望以高的市場價格賣出,而大宗交易通常存在折價交易,且平安的標的又高,就像你說的,有實力的不多。實 際情況更多的會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按照公告每年30%的額度,最快在2012年減持掉90%,剩餘的10%對市場形成不了阻礙。

    接下來2個問題是:(1)那麼多的股票會有誰來接盤?(2)平安的股東結構會對企業發展造成哪些影響。

   (1)那麼多股票會有誰來接盤?

    我EXCEL上的歷史記錄: 2008年3月3日,平安流通A股從8.05億增加成39.2億,增加數量為31億。

股東人數的變化:

2007年4季度,A股股東總數178961

2008年1季度,368464;2008年2季度,341537,2008年3季度,379182,2008年4季度,323563

2009年1季度,289170,2009年2季度,265807,2009年3季度,280728,2009年4季度,352043

2010年1季度,378715,2010年2季度,337969,2010年3季度310977                            

    3月3日31億的減持不可能在3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歷史數據標明,雖然有31億的減持,但是股東人數未明顯增加,說明市場有資金在吸納籌碼。浮出水面 的是基金從2008年1季度末持有1.8億,最低是2008年2季度的1.2億,之後持有數量上升為8億--10億股左右,最新2010年3季度是189 家基金持有66.9億股(個人覺得這數據有些不準確,偏低),佔流通盤14.33%。

    假設剩餘的帳戶全是無關聯的個人帳戶,戶均擁有平安是13600股(40.8億/30萬),戶均資產75萬,按照55元/股計算。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年的統計數據,自然人投資者10萬元以下持股帳戶數佔90.66%,10-30萬元佔6.8%,30-100萬元佔1.89%,100萬元以上佔0.41%,2008年的自然人帳戶數2759.81萬戶,絕大部分是開上海深圳帳戶,2750萬/2,加上2年的增長,算1500萬戶。算08年是歷史低谷,現在把市值乘3倍計算,就是減去10萬帳戶以下的比例,剩餘是10%*1500萬戶=150萬。 30萬/150萬=20%  在帳戶市值超過75萬的中有20%持有平安,這種可能性不存在。那麼就有沒有浮出水面的帳戶持有平安,我不知道是誰,但我知道肯定有。那麼31億的減持是這樣的局面,31億*20元(平安最低價格)也要620億,那麼55元*7.7億=400億的減持不會壓垮平安的股價。

    關於這2家員工持股減持的情況,只有在2010年報和2011年1季度報表中再分析,希望它們把減持額度全用完。


   (2)平安的股權結構:即使這2家不減持,平安的股權分散也是很明顯的。但是平安的管理層卻一直很穩定,從來沒有由於股權的問題造成管理層動盪。那肯定有 平衡的力量在起作用。那麼在這2家減持之後,除了匯豐之外,誰都不是有關聯的股東,不太可能出現國美的情況,沒有誰處於控制的微弱優勢,誰處於有挑戰可能 的微弱少數。管理層還能保持穩定,最近新任總經理的順利上任也證明了這點。

    那麼匯豐是否會倒戈一擊,成為平安的對手呢?不太可能,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肯定由本國金融機構控制,外資只能起到補充作用。除非天朝淪陷為殖民地,即 使天朝淪陷,也輪不到匯豐在天朝唱主角,應該是花旗。匯豐只能處於拿著16%的股權,在它的財務報表上把它體現出來而已。

    這樣的股權結構是否存在金融安全風險,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偽命題。金融企業的風險在於其如何控制風險,資本金是否充足等一系列指標來控制和體現,而非有個大股東就可以避免安全風險。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


    上文初稿於2010年11月28日,幾個月過去,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2家員工持股的減持數量;比如基金等機構持股數;比如向鄭裕彤相關公司的定向增發,似乎在慢慢解決控股權問題。將此草稿登出,拋磚引玉想聽到更多朋友的真知灼見。

 

   (註:以上黑體字部分為好友archer的觀點。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