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好比高油耗白牌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6/100408161.html 經濟學研究和管理學研究之間的顯著差別在於,後者接受個案研究和實驗研究,可以通過歸納和推論得出研究結論,可以提供分析模板或參照體系;而前者既重計量分析也重理論分析,可以儘量多地減少個體偏差。
當用管理學方法來看一輛高油耗白牌車時,就會得出「這是一部好車」的結論,因為它開得快,還可以搶行闖紅燈;但用經濟學方法來研究,可能會得出
不一樣的結論,因為從計量上來看,這些高油耗白牌車消耗了過多的汽油,從而使其它奔波於路途急著送貨的機動車減少了加油機會或增加了加油時間,而且它們橫
衝直撞,影響其它機動車的正常行駛並破壞了交通規則。
國企從總體上說,可以比作高油耗白牌車。國有部門過去幾年快速擴張、利潤大增,其中有一些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憑真本事贏得市場地位。
但許多計量研究都顯示國企群體消耗了太多的生產要素,佔有了太多的商業機會。這些大排量高油耗白牌車在路上跑,你可以從管理學的角度說「挺好啊,跑得
快」,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就發現這會導致整個交通系統更多地偏離最優狀態,會導致更多的效率損失和公平損失。
國企與政府有著天然的政商關聯,它們能得到更多資源、特權和保護,出了事有人罩著,常常以各種堂而皇之的名義排斥競爭、構築壟斷。下一步,恐怕
連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也要配置給國企了,所謂國家之無盡藏也,非民所有,一毫莫取,否則就是國資流失,罪莫大焉。這不就相當於白牌發放者和白牌車一起來搶
道擠人嗎?如此國企於中國經濟是何作用?一言以蔽之,扭曲資源配置、妨害公平競爭。
更進一步,國企這些高油耗白牌車看起來在路上跑得快,但實際上日均行駛時間並不長、日均行駛速度不快,可能很多時間在趴窩、閒置,只是上路時開
得猛。從所有者角度來衡量企業效率,最合適的指標之一是淨資產收益率。工業領域的淨資產收益率國企與非國企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國企已落後非國企10個百分
點。以價值創造能力來衡量,比如單位資本創造的經濟增加值,國企也明顯低於民企。
此外,從國企過去幾年引以為榮的技術創新來看,其創新效率指標亦明顯不如民企。總體上看,國有部門是一個低效部門,其實這很容易理解,高油耗白
牌車哪有牌照租賃者的利用率高呢,何況白牌車每年私底下的維修保養不知要花多少錢。對國家而言,這種狀況會嚴重阻礙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過去30多年,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生產要素在行業間的轉移和體現型技術進步,即要素從低效的農業不斷流向工業,從先前的支柱行業流向新的支柱行
業,以及連續的大規模的設備投資。筆者判斷,要素的行業間轉移和體現型技術進步的空間已開始顯著收縮,所以未來經濟增長將有賴於生產要素在企業間的轉移和
非體現型技術進步,即通過更多的研發、設計、工藝改進、管理提升等內在活動來提高企業效率,並使要素從效率低的企業不斷流向效率高的企業。要走這條路,無
法迴避如何處置高油耗白牌車這個問題。
很多人懷疑,民企又能好到哪裡去?的確,很多民企也有毛病,就像許多藍牌車以及電動車也喜歡搶行加塞一樣。不過只要執法嚴厲、廉潔、公正,再加
上良好駕駛文化和規則意識的培育,這些問題不難解決。也有一些民企熱衷於官商勾結、圈資源玩特權,但你那藍牌車實際上是套牌車啊,骨子裡還是白牌車的做
派,整頓時不收拾你收拾誰?■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不代表所在單位觀點
谷歌Calico抗衰老公司揭秘,希望從基因層面入手,研究導致人類衰老的原因,好比有機會向精靈許三個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588.html上個月,谷歌(Google)又做出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驚人之舉:宣佈成立Calico公司。這家「全新的公司將致力於改善人類健康,尤其是應對與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挑戰」。它將由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前首席執行官阿特•列文森來執掌——列文森為了在谷歌的死對頭蘋果公司(Apple)擔任董事會主席,實際上幾年前就離開了谷歌董事會,而且今後他還將繼續擔任蘋果董事會主席,因此這個任命真是有點出人意料。
但除此之外,就沒什麼特別的消息了。於是上週我在硅谷挖掘了些消息,瞭解到了更多內幕。
業內認為,Calico是比爾•馬里斯的創意。這位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的執行合夥人一度在Investor AB投資公司擔任生物技術投資經理。據業內人士稱,馬里斯曾在仔細研究生命科學產業後發現,數以百計的公司都在致力於治療各種疾病或努力減少它們的危害。而所有這些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延年益壽,就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卻沒有一家公司在專門挖掘眾多疾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不斷地老去,用更學術的方式表述就是,我們的機體是從細胞層面開始衰退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基因物質的退化。
既然現在整個基因圖譜都已破解,馬里斯開始思索,是否有可能研究導致衰老的基因層面的原因,同時研製出抗衰老的藥物(他的這一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與未來學家和谷歌員工雷蒙德•庫茨魏爾談話的啟發)。 比如,是不是能研究全球上千名健康的90歲高齡老人的基因圖譜?他們在基因上有哪些相似之處?或者他們長壽的秘密在於,影響多數人的致病因素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就算這種研究最後沒能讓人延壽,但它可能至少能讓其他活不到這麼高齡的人提高生活質量。
於是馬里斯說幹就幹,開始四處募資,主要對象就是那些富有的公司高管和風險投資家們。其中一些受邀對象表示,馬里斯給他們講了一個向精靈許願的比喻:如果一個精靈讓你許三個願,那你第一個願望肯定是能再許一百萬個願。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卻恰似這三個願望。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是三天還是三千天,只知道總有壽終正寢的那天。如果你必須投資點什麼的話,難道不應該是投資設法多活幾天(至少活得更有質量一點)嗎?
馬里斯拜訪的這些人之中,有一位正是谷歌的聯合創始人兼特別項目總監謝爾蓋•布林,他對馬里斯的提議明確表示有意投資。但是隨著布林、馬里斯和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之間的談話逐漸深入,他們三人開始形成了一個共識,即最好的做法是用谷歌自己的錢(董事會後來也同意了)來支持這整個項目。關於谷歌準備砸多少錢,我聽到過好幾個版本的說法,但現在能肯定的是,我們目前談到的只是幾十億美元投資計劃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部分款項)而已。谷歌自己還未對此做出評論,不過很有可能它會在下一財季的收益報告(已經定於下周發佈)中提到一些細節。
至於說這個新公司的管理問題,據說馬里斯一開始就想著要來管理它,同時卻又保持自己在谷歌創投中的位置(有點像傑克•多西所做的那樣)。不過他也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請求推薦首席執行官的人選。馬里斯求教的人中就有阿特•列文森,他居然真的打算加盟,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如果大家沒把他看成是已經從首席管理層崗位上徹底引退的話,他卻也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
列文森已經開始為新公司物色人選了。在硅谷的一些人看來,這家公司更像是一家要做長期研究的機構,而不是那種幾年裡就準備上臨床試驗的生物製藥初創企業。隨著更多人開始準備為Calico公司效力(或是打算這麼做),我們也會瞭解到更多情況。
不過現在我們掌握的情況是,這家公司不差錢,比多數大型藥企都更靈活,而且在谷歌最終操盤前,它還吸引了眾多業界知名的投資機構的關注。再者,它的掌門人是一位多數生命科學企業會不惜一切代價都想聘請的高人。所以說,它的開局還真是不賴。
傅盛:個人在極客時代如何生存?愛好比勤奮重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79.html
i黑馬看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年代,作為個體也在不斷適應著這個時代帶來的變化。在傅盛看來,互聯網是一個極客時代,而不是以前的好學生時代,勤奮已不能在這個時代被稱為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麽作為個人,在這個時代,應該有什麽樣的生存策略?“作為個體的人,在互聯網時代會發生什麽變化?”這是最近我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很多網友提問,個人的力量在智能的網絡時代變得更強大還是更脆弱了?兩個月前,我曾與美國《連線》雜誌的前主編、《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後文簡稱KK)在《羅輯思維》中探討過此問題。我們說到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網絡世界,所有的個人和公司都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點的方式,一種是線的方式,而點和線又可以連成網。作為個人,在這個時代,應該有什麽樣的生存策略?KK提到,一百年前,美國和中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如果有人告訴他們,一百年以後會去搞信息產業,不用種地,一定沒人信。否則大家吃什麽,不都得餓死嗎。但今天美國只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卻滿足了全美所有的糧食需求,甚至還能出口。他認為,沒人能夠想象社會在這20年多間所發生的變革,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變革,甚至比過去20年變化都大。我們還會不斷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對年輕人來說,盡管競爭非常激烈,但是他們的未來非常樂觀。凱恩斯曾斷言說,一百年後人類將沒有經濟問題,所有的工農業生產全部飽和。人們都會紛紛湧向互聯網,對全社會的產業進行改造。我認為,所有的經濟形態都將從人的基礎需求轉向人的自我滿足感,今天的態勢也在不停凸顯這一點。一種新的文化正在誕生,這種文化與我們的父輩完全不同。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感受到了,只是他們沒有表達出來。我也是年輕人,這種變化在我自己身上已經得到驗證。回顧從前,一度很絕望,我一直努力想怎麽能超越上一代?我說的上一代不是我們的父輩,而是大概比我們大八到九歲的人,這小戳人幾乎掌握了整個互聯網的話語權。早些年,他們在中國互聯網興起之初抓住了機會,開疆辟土,占領了互聯網的大壁江山。而今,當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發現坑都被他們占住了,像高山一樣難以逾越。他們有更好的組織,有更多的資金,比你有多了快10年的經驗,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還相當勤奮。即使很有錢了還十年如一日地戰鬥在前線,幾乎不休假。我很困惑,這是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他們永遠比你勤奮,還比你有錢,比你更努力,你怎麽辦?後來,我把這個問題解構了。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這代人,或者說比我們更年輕的人,身上具有上一代人所沒有的一些特質。這種特質在中國尤其明顯。簡單說,就是我認為我比他們愛玩,更有興趣點。這可能算一個突破點。在我看來,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個極客時代,而不是以前的好學生時代。我們小時候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恨不得評上三好或五好學生。只要有一門成績偏科,家里和老師恨不得拿刀捅你。小時候所接受的那種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誤導式教育。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謊言。我記得當時有一句話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當時認為只要勤奮、努力、不睡覺,就一定能打敗對手。後來發現,這一點我做不到。因為你不睡覺,別人也可以不睡覺,甚至用十倍努力和你競爭,死死盯著你,無論你做怎樣的創新,他都會不斷拷貝,並且還有比你更強大的武器。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一直給大家扮演“保安”的角色,宣稱不準壞人進你家,不管到底是不是壞人,總之不讓別人進,然後“保安”在里面開自己的商店,再讓你去買他的東西。通過這麽多年的產品教育,它已經讓用戶接受了這種模式。所以,要想打敗對手,與它爭“保安”這個角色,一定非常困難。後來,我們花費了很多腦筋,決定先去海外尋找市場。現在,獵豹清理大師這款產品在Google
play工具榜排名全球第一,總榜排名全球第五,超過twitter、line等國外很受歡迎的應用。而且,我們在移動端的用戶量已經追到競爭對手的一半以上,明年整體用戶量也有機會超過它。所以,光靠勤奮和努力,遠遠不夠。進入互聯網時代,勤奮已不能稱其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互聯網特質不要求全面,只需你在某一個點很獨特。一旦找到這個點,它就會像一把小錐子一樣,在很平的世界上一下子讓你突顯出來。哪怕你願意擺一個S型,也可以像芙蓉姐姐那樣獲得成功。以前工業化時代,根本不可能傳播出去的小眾形象和聚集小眾粉絲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被急劇放大。這種改變,在傳統時代幾乎不可想象。在傳統的工業化時代,所有人都要去滿足工業生產,人沒有辦法去發揮他的特性,傳播效率極其低,我們很難在海量的用戶中找到誌趣相投的人。今天,身處在信息化中的每個人,都是互聯網中的一個結點。你可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就能找到誌趣相投的人,以極低的傳播成本,創造自己的定位。人所發揮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以致每個人都需要重新思考人的定位。我總結了一句話:未來是極客時代,就是有個性、有特長、有興趣愛好的人,會成為這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人群,甚至成為社會主流。沒錯,每一個興趣點或每一種愛好,在未來都可能發展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巨大技能。作為年輕人,唯一需要珍視的一點就是愛護好自己的愛好,保護好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投來怪異的目光,而變成跟別人一樣無趣的人。我們要讓自己學會接受一個“極客時代”,顛覆以前的高大全,做一個真實有個性的自己,發揮自己最有稟賦的一面,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把事情做到不同凡響。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展現的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傅盛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中國的銀行好比國營菜場 張化橋
張化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uzrv.html
八十年代初,中國的國營菜場正在茍延殘喘。在各級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它們必須壓低菜價,保護國計民生。那時,通脹如同野火燒山,但是禦用文人們絕不承認通脹的存在:"社會主義國家怎麽會出現通脹呢?"
那時的農貿市場開始活躍,菜價隨行就市。很多國營菜場的管理者跟二道販子狼狽為奸,偷偷把蔬菜從國營菜場用低價賣給二道販子,讓他們轉賣到農貿市場。他們賺翻了!
國營菜場想犧牲自己,來平抑市場菜價,那不是做夢嗎?後來發生的事情, ...
你知道的。
各位看官,那時的國營菜場跟咱們現在的銀行有何區別?沒有區別!市場利率就是最好的風向標,完全反映了資金的供求關系,和貸款風險。人民銀行希望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這是美好的願望。但是,美好的願望能夠當飯吃嗎?
現在,雖然央行印鈔票速度非常迅速,但是市場利率依然高企,原因是市場有通脹預期。為什麽有通脹預期?因為信貸膨脹太久了,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太高了!印鈔速度越快, 通脹(和通脹預期)越高。
另外,長期信貸膨脹的結果是產能過剩,和實體經濟的回報率越來越低,從而貸款的違約風險加大了,從而利率上升了。你想通過降低貸款的基準利率,來降低中小企業的負擔,太天真了!那跟國營菜場想壓抑菜價,來平抑市場價格何其相似乃爾!
影子銀行(包括理財產品)象不象銀行與二道販子的勾搭?
結論:政府壓低貸款基準利率的結果是培養了,
助長了影子銀行,只是養肥了能夠用基準利率借款的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有特權的民企。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那只是一場惡夢!因為他們需要付出更高的利率!為什麽?有人用了便宜的錢,就必然需要有人來買單。天上不會掉來餡餅。
要想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政府必須加息(提高基準利率),而不是降息。
《莊家股好比內地市》
人民幣突然貶值3%,兌換店匯率三日間最多相差約6%。天津化學品倉庫爆炸,新聞報道懷疑特權階級漠視安全規劃,在市中心的民居設立危險品倉庫... 內地的封閉型社會,凡事權力為本政策先行。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就人為地谷起股市。高速形成泡沫,就收緊兩融不許升。如願封頂後跌市,就強迫大股東回購、證券行入市,又準備動用社保基金托市,繼而調查惡意沽空(哪有只准買不許沽的資本市場?)。暴力救市讓上証指數暫時企穩,但市場失卻流動性。港股屬自由市場,但無辜受牽連。既然繼續悶局,筆者埋首測試數據。
價值投資著重基礎分析,財技股看重持貨者身份和貨源多寡。建基於業績分析的估值,讓人感到「有渣拿」。而憑「技術」刺激股價飛升的公司,因為難以估值,予人買六合彩的印象。早陣子大時代,不少公司股價飛升,股民高位入場,之後股價大瀉。筆者一直認為中途加入熱炒的股民,面對的風險較大。假若並非鬧哄哄時進入市場,兩派投資者的回報和風險比較又如何?
筆者作了一個粗疏統計。先以最大持股證券行,估計公司屬散戶股(散戶屬大股東)或莊家股,各有306間和242間公司。如果於去年8月1日買入(以收市價作買入價),耐心持貨至今年7月31日(經歷大時代和暴力救市),有多少間投資仍是正回報?
散戶股和莊家股錄得正回報公司的比例是56%和61%,而回報超過100%的各有18間和57間,佔6%和24%。由此可見,莊家股獲正回報的機率稍高,而且錄得高回報的機率是散戶股的幾倍,難怪引來追捧熱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粗疏統計,是以去年8月的股價計算,當時未有滬港通,很多股未被炒起。所以,對莊家股而言,識於微時很重要。
除了看正回報的機率,風險又如何?
散戶股和莊家股錄得超過70% 虧損,各有3間和13間,佔1%和5.4%。而統計學上,超過5% 屬於significant。可見莊家股的確是高風險,散戶股的防守力高得多。若自問無法識莊家股於微時,又以「不要蝕錢」為前提作投資,不趁墟買莊家股會比較安心。
點解?看中國內地就明白受「人為技術性因素」(政策&權力)影響的市場環境,往往出現突如其來的變數,靠不住也溜不了。
《網上加料版》
華寶國際(336) 發盈警,指截至7月31日的4個月盈利,較去年下降30%。公告指業績差「受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影響,主要下游客戶銷售持續疲軟, 庫存仍處於高水平,導致本集團煙草薄片及食用香精香料業務銷售額下降... 營運費用顯著增加(包括行政費用和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預期市場不景氣及銷售下滑的趨勢將持續」。
業績屬滯後數據,而集團管理亦未必時刻一致 - 例如去年中期派息100%,末期零派息;2014H2 的業績未保持,只是稍為下滑不足10%。現時公告盈利下降30%!縱然集團持有大量現金,過往又有外國基金持貨,但年度業績公佈後有大量沽壓,現在又發盈警,下降走勢明顯。
風險管理是控制投資在突發、未知、錯估等不利形勢時的往下波幅,為回報或損失定下一條保險線,透過減低不確定性保障資本。若果投資者沒有風險管理規矩,又或者有規矩但不執行,反應會慢很多拍。
投資的重點是保本並賺取回報,而非執著對業務預測或股價走勢是對或錯。人性傾向「不接受失去」和「自己是對的」,這兩個心理關口,往往影響理性決策,需要有意識地認清和克服。
《莊家股好比內地市》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19.html
人民幣突然貶值3%,兌換店匯率三日間最多相差約6%。天津化學品倉庫爆炸,新聞報道懷疑特權階級漠視安全規劃,在市中心的民居設立危險品倉庫... 內地的封閉型社會,凡事權力為本政策先行。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就人為地谷起股市。高速形成泡沫,就收緊兩融不許升。如願封頂後跌市,就強迫大股東回購、證券行入市,又準備動用社保基金托市,繼而調查惡意沽空(哪有只准買不許沽的資本市場?)。暴力救市讓上証指數暫時企穩,但市場失卻流動性。港股屬自由市場,但無辜受牽連。既然繼續悶局,筆者埋首測試數據。
價值投資著重基礎分析,財技股看重持貨者身份和貨源多寡。建基於業績分析的估值,讓人感到「有渣拿」。而憑「技術」刺激股價飛升的公司,因為難以估值,予人買六合彩的印象。早陣子大時代,不少公司股價飛升,股民高位入場,之後股價大瀉。筆者一直認為中途加入熱炒的股民,面對的風險較大。假若並非鬧哄哄時進入市場,兩派投資者的回報和風險比較又如何?
筆者作了一個粗疏統計。先以最大持股證券行,估計公司屬散戶股(散戶屬大股東)或莊家股,各有306間和242間公司。如果於去年8月1日買入(以收市價作買入價),耐心持貨至今年7月31日(經歷大時代和暴力救市),有多少間投資仍是正回報?
散戶股和莊家股錄得正回報公司的比例是56%和61%,而回報超過100%的各有18間和57間,佔6%和24%。由此可見,莊家股獲正回報的機率稍高,而且錄得高回報的機率是散戶股的幾倍,難怪引來追捧熱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粗疏統計,是以去年8月的股價計算,當時未有滬港通,很多股未被炒起。所以,對莊家股而言,識於微時很重要。
除了看正回報的機率,風險又如何?
散戶股和莊家股錄得超過70% 虧損,各有3間和13間,佔1%和5.4%。而統計學上,超過5% 屬於significant。可見莊家股的確是高風險,散戶股的防守力高得多。若自問無法識莊家股於微時,又以「不要蝕錢」為前提作投資,不趁墟買莊家股會比較安心。
點解?看中國內地就明白受「人為技術性因素」(政策&權力)影響的市場環境,往往出現突如其來的變數,靠不住也溜不了。
《網上加料版》
華寶國際(336) 發盈警,指截至7月31日的4個月盈利,較去年下降30%。公告指業績差「受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影響,主要下游客戶銷售持續疲軟,
庫存仍處於高水平,導致本集團煙草薄片及食用香精香料業務銷售額下降... 營運費用顯著增加(包括行政費用和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預期市場不景氣及銷售下滑的趨勢將持續」。
業績屬滯後數據,而集團管理亦未必時刻一致 - 例如去年中期派息100%,末期零派息;2014H2 的業績未保持,只是稍為下滑不足10%。現時公告盈利下降30%!縱然集團持有大量現金,過往又有外國基金持貨,但年度業績公佈後有大量沽壓,現在又發盈警,下降走勢明顯。
風險管理是控制投資在突發、未知、錯估等不利形勢時的往下波幅,為回報或損失定下一條保險線,透過減低不確定性保障資本。若果投資者沒有風險管理規矩,又或者有規矩但不執行,反應會慢很多拍。
投資的重點是保本並賺取回報,而非執著對業務預測或股價走勢是對或錯。人性傾向「不接受失去」和「自己是對的」,這兩個心理關口,往往影響理性決策,需要有意識地認清和克服。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19.html
摸魚手札:好比良家婦女落火坑的股票
1 :
GS(14)@2016-08-21 07:50:08本來這是一個商業傾刁的討論,不過書寫專欄要易入口,所以我將其變成學術討論層次。話說最近有前輩講起一隻股票以及一些deal making的概念,我在旁聽,無參與也不打算參與其中,不過聽起上來覺得有趣,也有意借此向大家解釋一下做刁的思維。具體資料我不講得太明顯,會把其模糊化。這一隻股票是實業股,現在大約8至12億市值左右浮浮沉沉,公司的基本因素非常好,業務年年賺錢,也年年有穩定派息。公司管理層覺得公司未反映潛力,雖然我只粗略看過基本資料,我也同意公司的價值未被反映出來。管理層的講法是「希望透過資本操作和做刁,加快反映公司價值」,這是商業上講「雞話」的用語,我的演繹是「即係想搵人炒高股票啦」。好像這些本身是良家婦女卻自願走入火坑的股票,本身就遇上定位的問題,因為會有好多包袱。這隻股票最大的包袱在於其有基本因素,所以有近10%的基金持貨,而且不是那些小混混基金,而是那些大名的基金。現在公司股價約1元左右,但問題在於基金的成本價在2元左右,而這些基金因為持貨太久,但回報不高,所以跟公司董事局關係也不算良好。我也查看過成交資料,這隻股票平時成交不多,也不像有人「打乒乓波」,更重要是基金無辦法離場,離場又會輸賬面,大股東也不會笨到要低價買貨。因此,各持份者都處於膠着狀態。我估計,要不是有穩定派息,那班基金一早翻了臉。基金另一個麻煩在於基金佔其貨源一定部份,大股東也持股不集中,雖然總體街貨不多,但要操作也不容易。本來董事局有想過以配股方式增加大股東持股,問題又在於基金,因為基金成本價高於現價,假若配股,那就會攤薄基金股權,而且又會拿到平貨。又是一個會反面的狀況。現在公司為了增加大股東的持股,惟有以派紅股方式增加持股,不過這是自欺欺人,因為你懂的,增加紅股不會增加大股東持份。股票的定位很重要,實業有做實業的投資方式,玩財技也有其炒作方式,最怕是定位太模糊,現在的結論是這隻股票有很多包袱,一時三刻不易解決,因此要炒起也不是易事。大股東也不是缺錢,但明顯有心無力。大家又不妨估一估這隻股票是甚麼?渾水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21/19743999
戲院難配合120格高解拍攝失利李安好比士兵:我認為我得
1 :
GS(14)@2016-11-13 11:32:43【《蘋果》專訪】台灣名導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以前所未有、用3D每秒120格4K解像度的技術拍攝,將戰爭場面拍得有如令觀眾身歷其境。日前李安與次子李淳及英國新星男主角祖艾雲(Joe Alwyn)來港宣傳電影,並接受本報專訪。
■李安(中)日前率領兒子李淳(右)及英國男星祖艾雲來港宣傳。
■片中扮演士兵的李淳及祖艾雲等七位演員,拍攝前都要接受軍訓。
■李安透露偷偷到現場看七名演員軍訓時,有一秒想喊。
囝囝軍訓真男人
外國傳媒對李安以每秒120格拍攝此片存疑,問李安為何會有此決定?李安霸氣地笑說:「因為我可以,我認為我得。」以往他的電影都不乏金句,問他今次最想觀眾記得哪句對白?他說:「該是『我不是英雄,我是個士兵』,我認為士兵是個好好的比喻,象徵你付出努力及專注做一樣事情,背後沒有其他想法。」為了令扮演B班士兵包括李淳及祖艾雲等七位演員更入戲,拍攝前都要參加軍訓。問二人對軍訓感受如何?李淳表示:「很難忘,因為美國及英國沒有徵兵制,加上導演追求真實感,所以導演跟訓練員說,只要不整傷或弄死他們,想做甚麼都可以。」二人辛苦到想放棄,至於李安看見囝囝受苦會否好傷心?他說:「我想他有這樣的經歷,是每個父親的夢想,因為會變得好有男人味。」李安笑言好開心有人幫他和妻子教仔。
全球得五間戲院
此外,《比》片前日全球開畫,但票房不算火,香港開畫票房連累積約有47萬,內地首天約收2,350萬人民幣,美國開畫數字也麻麻。此片最大賣點是首次運用最頂尖的每秒120格4K拍攝,票房遇冷相信是因現時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和台北各有一間戲院的設備能滿足播放要求,香港連一間都沒有,大部份戲院設備追不上李安這個技術,影響觀眾入場意欲。採訪:丁焯敏攝影:沈健程、廖達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3/1983170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