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8/1NMDAwMDE5OTQ1Ng.html
持续近两个月的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终于在今日决出结果,陈晓继续留任,黄光裕方面只阻止董事局提出的增发议案,使自己股份不致被摊薄。但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国美前景并不乐观,大股东黄光裕方面不会就此罢休,可能会继续提出罢免陈晓的动议。而国美也将面临被分割的命运。
国美内斗可能持续
侨丰证券业务发展董事连敬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股东大会投票结果来看,黄光裕方面未能有人进入管理层,而取消董事会增发授权获通过又让黄光裕方面的股份得以不被摊薄,因此对双方而言都没有完全获胜。
而拥有30%以上股权的黄光裕,仍有再次提议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罢免陈晓的权力。而依据黄光裕此前的行动,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陈晓若不下台,国美的内斗就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28日午后,国美电器股价一度出现直线拉升,曾被人解读成黄光裕将会获胜的前兆。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炒作。市场对于股东大会的结果会感到失望,国美的股价可能会跌回去。
但 也有分析人士对国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向东表示,这个投票结果是正常的,反映了博弈各方的大智慧。他表示,不排除各方 在投票之前就已达成协议,但作为一个法律程序,股东大会还是得如期进行。宁向东估计,在这个框架下,国美事件未来走向应该会比较平稳, 因为现在这个局面是多赢的,参与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黄光裕方面也在股东大会结束后表示,投票结果也是在预料之中,能够阻止董事局的增发议案,相当于斩断陈晓的“手”。
民营企业可能更忌惮职业经理人
通 过股东投票取得胜利的陈晓,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并没有不妥,可看成是职业经理人的胜利。有评论甚至认为,这是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转变的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此前就已承担舆论有关道义指责的情况下,陈晓的获胜从某个角度看可能引发负面效应。对中国的家族或民营企业而言,早就有对职业经理 人的担忧,此前企业界还掀起过寻找“身边的陈晓”的行动。
在现在的情况下,有分析人士担心,原本就不易取得家族企业信任的职业经理人将更不容易被信任,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引入国际资本及职业经理人时将会更加谨慎,这也许会阻碍更多家族企业变身公众企业。
国美资产面临分割
作 为在此次争夺中极具威慑力的一张王牌,黄光裕此前曾提出,一旦大股东动议在股东大会上被否,他将收回370余家非上市门店自主经营。黄光裕掌控的 Shinning Crown公司8月30日发布的公告称,北京国美将自2010年10月31日起终止国美上市公司对大股东所拥有的非上市门店的委托经营授权,自2010年 11月1日起自行管理非上市业务。
如今,这些非上市门店面临着从国美电器分割的命运,而这也意味着市场上可能出现两个国美。黄光裕和陈晓间的个人之争将演变成两家公司之争,对国美将造成致命伤害。
黄 光裕家族8月24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为止,国美上市公司门店740家,非上市门店425家——其中国美门店372家,大中门店53家。 今年上半年非上市资产收入125.38亿元。一旦黄光裕方面独立运作非上市公司部分,国美集团的采购将被分割出36%的门店,规模采购的议价能力也将减 弱。
此外,对于大股东授予上市公司使用的国美商标,也面临着被收回的威胁。一旦上市公司不能再使用国美电器的商标,国美在市场上的前景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贝恩或仍谋求提高持股比例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赵晓表示,就此次的结果来说,恐怕贝恩才是此次最大的胜利者。国美的确存在被外资控制的风险。
作为美国知名的投资机构,贝恩资本曾被当成国美电器的救星。在黄光裕案发后,贝恩资本出资15.9亿元人民币认购国美可换股债券,帮助国美渡过资金危机,停牌超过半年的国美电器股价逐渐从谷底往上回升。
但贝恩资本的核心人物竺稼与陈晓相熟,而15.9亿元人民币的转股价格,与当时总资产275亿元、品牌价值550亿元的国美价值相比也显得太过优惠,令外界对这桩交易存有疑虑。因此,贝恩资本在中国的形象备受质疑,此番国美之争,更有人指出要提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黄、陈决战之前,黄光裕方面与贝恩资本频繁接触,更发布国美5年计划,欲与贝恩合作共同谋求国美长远发展。但贝恩资本放弃“债权人”地位,转而变为股东,其追求的是提高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
目前情况下,虽然大股东收回董事局的增发授权,但现在还无法预知贝恩资本是否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增发。
黄光裕落败或利好苏宁
2009年,陈晓推出重点发展单店利润,大量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这也招致黄光裕方面的不满。而国美也正在丧失遥遥领先苏宁的优势。
数 据显示,国美电器上半年销售收入248.73亿元,同比增长21.55%,净利润9.62亿元,同比增长65.86%。而苏宁电器上半年销售收入为 360.55亿,占到包括非上市门店的国美总收入的90%多。而苏宁以往的销售收入远低于国美。在目前仍旧注重规模效应的中国家电市场上,陈晓8月份也不 得不宣布规模扩张。
而根据黄光裕方面此前推出的“新五年计划”,除了给上市公司注入非上市门店外,还将加速在内地二、三线市场扩张,目标是 在2014年前,实现国美门店超过2000家。招商证券(香港)分析师梁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黄光裕如果能重掌国美控制权,将有助消除不确定因素,而 黄光裕所推崇的“规模化”经营策略相较于陈晓所追求的注重单店利润的发展战略,将令公司在家电市场中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
而国美还面临着非上市门店剥离、商标权归属权及黄光裕后续出招等问题,在与苏宁的竞争上可能会处于弱势。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0/yMMDAwMDIxNTEyMQ.html
1月6日惹得人心惶惶的中国平安(601318)再融资计划或许只是空穴来风,但次日中国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A股非公开发行再融资计划确已板上钉钉。
民 生银行人士透露,此番共有七家机构参与该行非公开发行,其中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募集资金总额将不超过215亿元人民币,发行股数将不超过47亿 股,占此次非公开发行之后民生银行股本的15%。发行价格为每股4.57元人民币,是民生银行A股前20个交易日平均交易价格的90%。
根据民生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五位现有股东增持后,该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排名不受影响。
七股东分食
1月7日,民生银行公告称,因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该公司股票当日停牌一天。
这让饱受再融资消息“惊吓”的金融股投资者感觉雪上加霜。此前一天,由于市场传闻中国平安将再出台千亿再融资计划,当天中国平安股价最大跌幅接近6%,带动大盘下跌20个点。
不过,上证指数并未延续昨日跌势,开盘不到1小时,指数翻红。最终报收2838.8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6点,涨幅0.52%。
同时,在民生银行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现场,关于该行非公开发行的决议也获通过。
决 议指出,将有七家机构参与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其中包括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分别认购142400万股、119000万股、66000万股、 50000万股、16000万股、50000万股和266000万股。其中,前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
据民生银行有关人士透露,此次非公开发行,原则上单一股东认购之后所持股份不能超过5%。他表示,此次增持的五位现有股东都十分认同民生银行的发展前景,而且认为该股现有股价并未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
而在具体增持份额方面,上述五位股东显示出两种意见。
一 方面,上海健特、泛海集团、南方希望等机构同意进行大规模增持,使得其自身的持股比例在非公开发行之后接近5%,这是禁售期不超过3年的最高持股比例。另 一方面,一些目前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如中国人寿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则拒绝被摊薄,表示要进行相当比例的增持,使得增持之后的持股比例不下降。
上述人士同时对记者表示,此次非公开发行,也有很多新股东尤其是民营企业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但民生银行方面规定最多只有10家机构参与增资,最后只有江苏熔盛和华泰汽车获此良机。
而据记者了解,这两家民营企业在2010年与民生银行各业务平台均有良好合作。
目 前,民生银行A股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5%。根据民生银行中报,公司A股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持有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有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33%、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76%。
而在非公开发行顺利完成后,主要A股股东排名状况发生改变,新希望与南方希望合计持股居第一位,中国人寿各种投资组合合计居第二位,而泛海集团和上海健特持股比例分别上升为四散为何第四位。
不过,此次增资尚需股东大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审批。
满足未来两年核心资本需求
不过,无论非公开发行过程多么顺利,投资者仍纠结于国内银行几年内不再融资的承诺,不过多数银行都自食其言。在民生银行之前,已有多家国内银行提出和履行了再融资计划。
而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与H股上市也仅隔一年多时间。
2009年11月26日,民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香港年度最大IPO,当年12月18日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共募得资金折合人民币267.50亿元。H股上市时,民生银行有关领导曾经表示:三年不融资。
不过,半年以后,2010年6月民生银行又发行了58亿元次级债,随后又于同年12月27日接到银监会批复,可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
对此,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中国银监会更趋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导致了民生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需要再融资。
截至2010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在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1位,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
中 信证券分析师表示,考虑民生银行在2011年仍有预计近1500亿左右贷款增长,如果不补充核心资本,2011年该指标将低于8%的监管指标。而非公开募 集200亿资金,可使民生行2011年资本及核心资本充足率至12%和9.32%,此次增资并可支持约2000亿贷款增长。
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预计此次再融资完成后,在监管要求不再提高的前提下,至少能够满足未来两年的核心资本需求。
民生银行亦正在进行业务转型,试图控制资本高消耗的公司业务尤其是贷款类业务,着力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零售高端客户作为主要客户群体,由客户结构的转型带动收入结构转型,增加零售业务贡献度及中间业务收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otrd.html
-------------------------------------------------------------------------------------
事件:民生银行1月7日下午就非公开发行方案和最新经营情况与分析师和投资者进行间要交流。
纪要:
1. 非公开发行47亿新A股,募集资金215亿元
融资目的:银监会已不断提高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 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 10.5%以上。未来 3 年,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仅依靠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难以支持。再融资使民生银行具有了更加坚实的资本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扩张规模,实现利润稳健增长。
融资方式:非公开发行 47 亿新 A 股,发行价 4.57 元(以 1 月 7 日前 20 日均价的 90%计算),共计融资 215亿元人民币。定向增发对象为:上海健特生命、泛海控股、四川南方希望、中国人寿、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江苏熔盛、华泰汽车等;其中上海健特生命、泛海控股、四川南方希望、中国人寿、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为现有股东。
采取非公开发行的原因:综合考虑三年发展计划,融资成本和时间等因素,采取了此方式。该发行方式的成本较低、整合时间较短,减少了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也表明大股东对本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定向增发之所以只选择了 A 股,是因为股权分散,如果采取 A+H 配股,若配股率低则可能导致发行失败。在定向增发对象选择上,不能超过 10家且不能广泛征求对象,因此在老股东有意愿的基础上,只选择了几家民营企业。询价方式包括竞价和询价两种方式,07年时曾使用询价方式,当时套牢了一些投资者,本次定增考虑到投资者意愿,采取竞价方式。
2.
2.1.
2.2.
3.
3.1.
今年年初比去年年初的定价有明显提升。
3.2.
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应该也是国家十二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支持力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3.
4.
5.
6.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2704&time=2011-03-05&cl=115&page=all
3月4日,長江證券(000783.SZ)增發A股停牌繳款日,交易即將完成,長江證券及其主承銷商東方證券即將舉杯慶賀。然而3月3日收盤前2秒的一筆交易,讓兩家券商即刻跌入冰谷。
3月3日15時00分25秒,長江證券出現一筆88554手的成交,價格為12.00元/股,而此前的一筆交易成交價格為12.75元,當天長江證券的走勢小幅波動,但價格一直在12.75元之上。
「這顯然是一次故意為之的砸盤!」長江證券的一位人士說,「目的直指增發。」
長江證券的增發價格為12.67元,原本尚有熱情參與長江證券增發的投資者必然會受影響,而對於主承銷商東方證券來說,因為承諾了要餘額包銷,未來將可能面臨最高70億元的接盤規模,艱險異常。3月3日當晚,東方證券燈火通明、一夜難眠。
「今天我從盤面上看,東方證券自營一直在拋股票,肯定是為了套現。」3月4日收盤後,某基金公司研究員告訴本刊記者,意指東方證券開始為包銷儲備糧草。
砸盤長江證券
3月3日是長江證券擬公開增發不超過6億股新股的路演日及股權登記日,4日開始申購,發行價格為12.67元,預計籌資76億元。
招股意向書顯示,本次發行將向公司原股東優先配售,老股東可按照10︰2.75的比例行使優先認購權,即最多可優先認購5.97億股。本次發行 網上、網下預設的發行數量比例為50︰50,申購日為3月4日。募集資金將用於長江證券主營業務及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業務的擴張拓展。
長江證券的有關人士表示,證券行業競爭激烈,長江證券當前的目標是進入行業前十名。
3月3日,盤中大多數時間裡,長江證券的股價上下波動幅度不大,幾番紅綠未見波瀾。但至14時50分,突然出現大量拋單,隨後幾分鐘內多空雙方 幾番爭奪,雖空方略佔優勢,但股價仍堅持在12.75元上方,本以為全天行情便會如此定局,但集合競價湧現88554手拋單,將股價一下釘在12.00 元。長江證券全天收跌8.47%,亦較增發價格12.67元低5.29%。
戲劇性一幕上演之時,長江證券副總裁、董秘徐錦文正在網上路演推廣增發,面對突然間的異動,投資者蜂擁上網,開門見山詢問尾盤跳水「是否有人故意擾亂貴公司的增發」?
「我也覺得奇怪,你也要去問拋的人,放一整天不賣,突然最後低價賣,我覺得很多都是市場的猜想。」東方證券自營部門有關人士表示。
當天券商板塊下跌幅度並不大,興業證券跌幅第二,跌幅1.31%。
3月4日,長江證券停牌繳款,之後一直停牌至3月8日。
3月9日,保薦機構和發行人將在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上公告發行結果。按照公告披露的內容,此次東方證券與長江證券簽訂的增發協議為餘額包銷,極端 情況下東方證券將拿出70餘億元來買下這些股票。如此,東方證券將超過青島海爾投資公司(持有長江證券3.5億股),成為長江證券第一大股東。
主角是誰?
市場一度懷疑持有長江證券8.03%股份的第三大股東海欣股份(600851.SH)是事件背後的主謀。
根據公告,海欣股份1月27日董事會決議通過,授權經營班子按不低於12.00元/股的價格,出售2000萬股以內的長江證券股票。
海欣股份2010年中報顯示,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1億元,較上年同期4.34億元增長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2030.19萬元,較上年同期實現扭虧為盈,而同期長江證券的派息就為公司帶來6977.5萬元投資收益。但公開資料顯示,海欣股份的子公司天馬股份經 營虧損。
根據長江證券相關人士透露,海欣股份的確有減持的需求,可能是主營業務需要資金,需要通過減持長江證券的股票來回流現金。
「不過,這一段時間,包括3月3日當天,有大把的機會把900萬股以13塊的價格賣出,海欣股份不太可能虧本出貨。」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海欣股份證券事務辦的工作人員表示無法回應有關長江證券的相關事宜,海欣股份的副總裁陳謀亮在獲知本刊記者身份之後,稱信號不好隨即掛斷了電話。
據接近長江證券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經查明了最後一筆交易的主角,「是一個個人投資者,他原本持股5000萬股,這次拋出800萬股。」他說。
按照通常邏輯,這位神秘股東首先砸盤,將股價打低之後,希望東方證券包銷,或者籌碼集中在東方證券手中。隨後再以優惠的價格拿到東方證券手裡的籌碼。
「很有可能是對敲,但最後一筆交易自己沒接住,漏出了200多萬股,即便每股虧損5毛錢,也不過是100萬的成本,拿這100萬去賭長江證券的 股價下跌,如果跌到12.2元左右,只要能拿到200萬股,基本就補充回來了。100萬,做了這麼大的一個局,也是很划算的買賣。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要 看明天的銷售。」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通過這個操作可以有效的把大量投資人擠出增發。」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表示。「開盤後即便不能夠通過私下接觸的方式獲得東方證券手裡的籌碼,但東方證券迫於資金壓力會急於在市場上拋售長江證券的股權,這樣會打壓股價,便可以更低的價格收集籌碼。」
再如東方證券包銷吃進大量籌碼,日後勢必要把股價做上去,更可坐享其成。
目前尚不知此舉是否涉嫌惡意操縱股價,也尚不知交易所或者監管機構是否啟動調查,不過按照修訂後的證券法,「單獨或者通過合謀,集中資金優勢、 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與他人串通,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相互進行證券交易,影響證券交易 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等行為均可定性為「操縱證券市場」。
一夜未眠
據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透露,此前的路演過程中,有些老股東表示不太願意參與本次增發,但是又不甘心被稀釋股份。
而對於基金來說,現在是資金收緊時期,基金都不太配置金融類股票,但是如果配置券商股,長江證券應該排在前三。
「不一定東方全部包銷,從溝通情況來看,機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認可的。」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表示。「認購結果現在沒有統計出來。」東方證券投行部的人士表示,不過他強調,承銷的額度肯定要消減。
東方證券投行部人士認為,根據承銷的協議,增發理論上「不超過6億股」,這意味著有協商的前提,而且此前已經出現過太鋼不鏽這樣類似的案例。
2008年7月,太鋼不鏽準備增發不超過36.16億元將用於建設150萬噸不鏽鋼工程冷軋項目。但最終太鋼不鏽發行股票約3.39億股,每股 發行價10.46元,共募集資金35.46億元。作為主承銷商的中信證券最終包銷了3895萬股增發股票,佔發行總量的11.49%。
「就算我們願意,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也不會願意我們成為他們的第一大股東。」東方證券的高層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
根據東方證券2009年年報,其總資產達到337億元,淨資產達到89億元,淨資本也高達72億元,此外,東方證券的資產管理業務在業內排在第九位,本金總額達到43億元。「我們公司去年年底賬上就有30億的現金。」東方證券內部的一位高管表示。
即便這樣,3月3日的砸盤行為著實讓東方證券緊張異常,一夜難眠。「從今天收盤,我們就一直沒休息,忙著找機構銷售。」3月4日凌晨,東方證券投行部的人士在電話裡疲憊地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6/0NMDAwMDIyNjg0NA.html
中國平安於3月14日公告定向增發,新發行2.72億股,由鄭裕彤以每股71.5港元購入,佔平安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56%,佔平安經擴大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44%。3月15日,平安H股下跌6.18%,收於76.65元,並一度跌至75.5元。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鄭裕彤除買入平安增發的2.72億股以外,還以現金結算未上市衍生工具看空平安1.96億股,約佔本次增發股票的72%。鄭裕彤可能以買入看空期權或賣出看跌期權等方式實現淡倉。不過,港交所、中國平安和鄭裕彤均並未披露該衍生工具對手是誰。
在3月15日上午中國平安組織的分析師發佈會上,平安回應,該期權完全是鄭裕彤控制風險、鎖定收益之舉,與平安全無關係。
控制權之爭續集?
平安公告末尾公司股權構架中,特意列出了匯豐的持股比例。匯豐持有平安約12.4億股,佔平安股份比例由增發前的16.22%降至增發後的15.67%。
多位市場人士猜測,此次增發是否與目前平安員工股解禁及出售密切相關,平安控制權之爭的後續?
1992 年,平安員工通過平安綜合服務公司出資2236萬元認購了平安當時10%的權益,1993年又出資4196萬元認購了1399萬股。至2001年所有員工 股認購凍結,中國平安共計向近1.9萬名員工發行股份超過4億份。這些股份分別由深圳市新豪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豪時」)、深圳市景傲實業發展有 限公司(下稱「景傲實業」)和深圳市江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南實業」)持有。其中,江南實業為平安高管持股平台。
2010年3月,收穫的時間到了。三公司所持平安員工股解禁。然而,解禁卻引發了市場對於平安控制權旁落的恐慌。
根 據平安2009年年報,匯豐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43%和8.36%,合計16.78%。深圳市國資委下深圳市投資控 股有限公司持股6.55%,新豪時持股5.30%,景傲實業持股4.51%,江南實業持股1.89%,合計18.25%。若員工股減持,則匯豐可能成為實 質上的第一大股東,並獲得控制權。
為瞭解決員工股一次性減持帶來的股權變動壓力和對股市的影響,平安於2010年2月23日決定未來5年內分批減持,每年不超過30%。
分 批減持雖未完全消除但至少暫時緩解了市場對於平安高層控制權旁落的擔憂。有分析稱,由於解禁的三家公司在董事會中實際只佔有一個席位,而平安董事會有19 個席位,因此至少在本屆任期內,股權變動對管理層影響不大。從長遠看,由於三家公司實際受平安集團控制,股權旁落可能性亦比較小。
而現在,平安高層是否考慮防止股權旁落的計劃,依舊撲朔迷離。2011年初,平安內部公示《2010年下半年平安員工投資集合所持平安A股減持收益分配公告》,截至2010年12月31日,新豪時和景傲實業共減持所持平安A股16.4409%。
在 平安的資本擴張史上,鄭裕彤一直是一個神秘人物。早在2008年,就有港媒報導稱,鄭裕彤通過多家家族公司「曲線」進入平安,當時持有平安A股將近12% 股權,是中國平安「隱形」第二大股東。當時的報導稱,鄭通過8家企業間接持有平安A股,分別為源信行投資、上海匯業寶業、上海匯華、寶華集團等。其中持股 最多的是源信行投資,截至2010年9月30日,持有3.8億股平安A股,約佔A股流通股本的7.94%。
此次定向增發,將使鄭裕彤的股權增厚並稀釋匯豐的股份,加之「隱性」持股,鄭的持股比例或將接近於匯豐。
穩賺不賠?
業內對於此次增發的另一大質疑是懷疑此次增發存在利益輸送。平安內部人士此前透露,平安此次定向增發,是因為「有人想買」。
根據公告,該增發價較H股截至及包括3月11日(即緊接認購協議日期前之交易日)止前30個交易日在聯交所平均收市價每股約79.39港元折讓約9.94%;較H股3月11日在聯交所收市價每股81.70港元折讓約12.48%。
而根據聯交所公開資料,摩根大通於2010年及2011年多次大手筆買入平安。2011年1月5日在85.88港元買入2.14億股,2010年11月24日在89.6港元買入2.57億股,2010年11月12日在92.31港元買入2.59億股。
相比摩根大通,鄭裕彤此次所獲價格實在便宜。香港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提出,為什麼平安僅對鄭裕彤旗下的一家機構增發新股,存在疑問。
不同於A股無做空機制下的定向增發,大股東可能因市場價格單邊下跌承受損失,鄭裕彤此前則以現金結算未上市衍生工具做空平安1.96億H股,這在某種程度上鎖定了風險。這意味著對於這部分股票來講,鄭裕彤做了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15日晚中國平安內部人士表示,此次增發前平安也與其他機構進行過接洽;而鄭裕彤旗下的金駿有限公司的條件是最合適認購平安股份的;另外,該人士對鄭裕彤持有的淡倉不作評價,認為這屬於投資者自身行為。
平安在15日早間分析師發佈會上,並未對未來是否融資做進一步說明。
券 商報告稱,此次定向增發解決了市場對A股再融資的恐懼,保守預計解決至2012年的資本金缺口問題。假設壽險、產險按180%償付能力充足率,銀行業務按 12%資本充足率,股息按每年0.5 元/股測算,此次H股再融資164 億人民幣後,預計公司2011、2012 年分別有257億、117億資本剩餘,至少到2013年才會出現75 億資本缺口,有再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