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使用權謎團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1460.html
如果時間能倒回到兩年前,上海的嚴女士斷不會選擇在江蘇崑山購買墓地。直到最近,她才恍然大悟,墓地的使用權只有20年。而上海的墓地使用權為70年。
清明節前後,有不少人被同樣的問題所困擾。大部分不熟悉各地殯葬條例的人都認為,買墓地就跟買房子一樣,土地使用權可以保留70年。但事實上,不少地方殯葬條例或者公募管理辦法都規定,墓穴的使用年限最長為20年。
這一知識的普及,在人群中不啻是爆響一顆驚雷。在墓地價格漲幅超過房地產的年代,人們不僅擔心自己的親人難覓安葬之地,現在又開始發愁墓地到期後將親人改葬何地。
墓地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地塊?「買」墓地究竟是租賃行為還是購買土地使用權行為?
20年續管理費
還是20年使用權?
讓嚴女士不安的是,崑山這一墓園的背後投資者是一傢俬營企業。她擔心「到時候賣完了地,又收完了錢,私人老闆拍拍屁股就走人了,我上哪兒找人論理去?」
據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會長王宏階介紹,就墓園性質而言,目前有4種情形,一種是國資背景,一種是國資和集體聯營,一種是私人承包,還有一種是產權經營權均歸私人所有。
按照規定,建立公墓,需要當地民政、規劃和國土部門的批准。與房地產行業類似,公墓墓區用地的所有權屬國家或集體擁有。
然而,與購買住宅商品房不同的是,關於墓地使用權的規定卻語焉不詳。按照1992年開始頒佈實施的《公墓管理暫行辦法》,「經營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費一次性收取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李波因此表示,「墓地的使用期限為20年」的提法存在誤區,所謂「20年」的說法不是指墓地的使用年限,而是指護墓費以20年為一個繳費週期,只要按期交納護墓費用,即可繼續使用墓地。
然而民政部的上述規定事實上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在制定殯葬或公墓管理辦法時規定墓穴使用年限不超過20年的依據。
《江蘇省殯葬管理辦法》的規定是:「經營性骨灰公墓的墓穴和塔陵的塔位的使用年限一般不超過20年。墓穴(塔位)的管理費一次性收取最長不得超過20年;墓穴(塔位)使用年限到期後,要求繼續使用的,按有關規定辦理續用手續,繳納使用費。」
《浙江省公墓管理辦法》則規定:「骨灰公墓墓穴使用年限以20年為一個使用週期。第一個使用年限屆滿前6個月內,用戶可以向骨灰公墓單位要求延長使用期,並就續用墓穴的有關事項達成協議,但延長期最長不得超過20年。」
顯然,兩省是將《公墓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墓穴管理費一次性收取週期的規定擴充為使用年限。
而李波表示,墓地使用期限與其土地性質和使用年限有關,一般為50年或70年。
《墓穴證》並非產權證
也非土地使用權證
李波又表示,墓穴是一種租賃的關係,不是產權的關係,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但是在法律上,建立租賃關係並非擁有使用權。以房地產為例,人們在購買房屋後會同時獲得房屋所有權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但如果是租賃房屋,是沒有任何產權證明的。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發現,在購買墓穴後,墓園會發給購買者一份《墓穴證》。在嚴女士拿到的《墓穴證》上,明確標示這一證件性質實為「認購憑證」。與 此同時還清晰規定了:墓穴土地所用權依法歸國家或集體所有,購買人購墓後擁有使用權,但不得轉讓或轉賣。而關於墓地使用權的歸屬並未提及。事實上,在《公 墓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各地的殯葬管理辦法或公墓管理辦法中,均未對此作出具體規定。
所以,購買墓地後拿到的所謂《墓穴證》絕非等同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或房產所有權證。
此外,《公墓管理暫行辦法》中所稱的墓穴管理費顯然不能等同於人們購買墓穴時所支付的費用。據媒體報導,購買者一次性交的費用主要包括墓地費、墓穴費、墓碑費、護墓費、設施費、綠化費和工本費。墓穴管理費究竟是指哪部分費用?
瞭解到上述情況後,嚴女士決心把「租賃期」才20年的墓穴堅決退掉。「即使注定只能花錢買『使用權』,我也要買期限時間長的。」
可是,在長達2年的糾結過程中,上海墓穴的價格仍在持續上漲。讓嚴女士頗為不忿,這一漲幅甚至遠遠超出了上海房地產市場在這兩年中的價格漲幅。
以上海一處墓園的出讓價格為例,1.38平方米的墓穴在2008年售價約3萬元,如今已逾8萬元。2年多時間中,價格漲幅為167%。「在經濟成本上,如今連一個人最終歸宿都無法承受了。」她的親人究竟何時才能安定下來,仍是長路漫漫。
「惠民殯葬」政策為何「叫好不叫座」?
新華社
臨近清明節,記者追蹤採訪發現,在有人高呼「死不起」的同時,部分地區推出的「惠民殯葬」政策卻「叫好不叫座」,陷入「推廣難」的尷尬。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怪現象?其背後又暴露出哪些問題?
「壁葬」五年賣了不到40個
3月23日,原峨眉電影製片廠演員張白等12位故人的骨灰合葬在了成都郊外一處公墓的鮮花下。張白的妻子陳昀說,用生態葬法支持環保,是愛人生前的心願。
張白等人是四川首批花葬的「主人」,也是四川「惠民殯葬」政策的「受益者」。與許多地區一樣,四川省近年來除了提供低價墓穴、百元骨灰盒以及減免困難群眾殯葬費用外,每年還向社會捐贈一定數量的樹葬、草坪葬、壁葬等環保節地墓穴。
然而,像張白那樣,選擇環保節地葬法的並不多。據統計,去年,四川省共向社會免費提供了560個環保節地墓穴,截至目前僅有200多人申請。
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墓穴價格更高的地區,公益性壁葬也同樣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在北京長青園墓地,骨灰牆2001年建成至今,只使用了五分之一;上海市去年7家公墓計劃推出1萬個價格在2000元左右的公益性墓格,問津者也不多。
「推廣難」背後玄機
「惠民殯葬」政策緣何「推廣難」?一些業內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玄機。
——「變相」拒銷。雖然大多數公墓都有廉價墓穴,但公墓業務員介紹「業務」時卻不太願意提及,有的甚至利用迷信思想,「忽悠」百姓勿買廉價惠民墓穴。
——服務「增項」。按照物價部門規定,目前殯儀館的基本火化服務收費並不高,但利用行業壟斷,強行收取附加服務費用。
——市場混亂。由於殯葬行業特殊性,公眾平時對「惠民殯葬」政策關注不多,一些殯葬「串串」便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先以低價「惠民殯葬」政策吸引消費者,然後再中途亂收費,使惠民政策效果「打折扣」,導致一些群眾困惑「究竟是惠民還是坑民」。
——攀比風作祟。「惠民殯葬」政策遭遇「推廣難」,還因為傳統陋習在作怪。
「給力」行業監管 推行「厚養薄葬」
據專家介紹,我國近年來正大力推進「惠民殯葬」服務體系建設。到「十二五」末,全國80%的火葬區將建立起殯葬救助保障制度,並提倡文明綠色殯葬, 使節地葬法和不保留骨灰逐步被群眾接受。但好政策重在落實。針對一些地方「惠民殯葬」政策遭遇的困境,有關專家建議,應通過完善立法和加快改革,打破行業 壟斷,強化行業監管和問責。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胡光偉則認為,關鍵還在於打破行業壟斷,推進行業多元化發展。「政府應該像建設保障房一樣,保障普通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從社會層面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倡「厚養薄葬」理念。
喧嚣的墓地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34&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死不起」成為老百姓的調侃,如何實現死有所葬,政府和民眾的選擇南轅北轍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藍方
一片「漲」聲之中,有一類平時甚少出現於公眾視野的商品,漲勢異軍突起,格外惹人注目——墓地。
以上海為例。2008年售價為3萬元的墓地,如今已漲到8萬元,兩年多的時間價格飆升167%;在北京,普通墓地價格都在2萬元以上,1萬元出頭的墓穴已基本售完,最低報價也在9800元,而去年的最低報價僅六七千元。
二線城市的價位也令人咋舌。長春的普通墓地,均價在2萬元以上,相當於長春2010年底商品房均價的3倍。
更引起熱議的是,如此高價買下的墓地,使用期限僅20年。今年清明節前後,多地陵園啟動對超過20年期限的墓地續收管理費的工作。最終,民政部 官員出面解釋稱,墓地使用期限與其土地性質和使用年限有關,一般為50年或70年,所謂「20年」不是墓地使用年限,而是指護墓費以20年為一個繳費週 期。
不過,無論墓地的最終使用期限是多少年,公眾在高價買下墓穴20年後,必須再按一定比例繳納費用,則是不爭的事實。「死不起」成為老百姓在清明節期間的自我調侃,其中不乏對政府部門監管不嚴、經營壟斷的指責。
在中國,「入土為安,入墓為貴」,乃是人們對殯葬最傳統的認識。在不少人看來,安葬屬於基本需求,使每一公民能享有起碼的「陰宅」保障,是政府 不應推脫的責任。然而,現實是公益性墓地與經營性墓地定位不明、監管缺位;與此相伴的,是「小產權墓」氾濫、炒賣行為橫行與墓葬價格飛漲。
墓地為何昂貴
從古至今,土葬是中國人的歸宿。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總理周恩來等領導人發起的火葬倡議,拉開中國殯葬改革的序幕。到目前為止,全國平均火化率達到五成左右。
火化後的骨灰如何安放?除少量在骨灰堂等設施內長期保存,大多數家屬都選擇墓地安葬。為瞭解決亂埋散葬、濫用城市用地等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公墓在中國逐步發展。
1992年,民政部發佈《公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經營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費一次性收取最長不得超過20年。1998年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墓管 理的意見》(下稱1998年《意見》),再次對墓穴面積和使用年限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則上以20年為一個週期。
民政部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教授楊根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設定20年,是考慮到20年為一代人。據他瞭解的情況,若不是家族群葬,一般的 祭奠以兩三代人為主。而當前,無主墳、無主灰的情況已經出現。如在南京殯儀館,約有佔總量三分之一的存放骨灰,已有五年無人繳納管理費並無人祭祀。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北京多個陵園瞭解到,20年期滿後,一般是按照當初購置墓地總價款的5%-10%繳納管理費。對不續費的墓穴,不同陵園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將其集中管理,移至骨灰架上,有的則可能一撒了之。
這不少人難以接受。在大多數人看來,死後長眠之地,應是永久的墓地,20年的週期讓人「死不安穩」。然而,在業界看來,墓地本身就是過渡性的。
「公墓過渡論」,正是當前業界的主流思想。民政部一位部屬學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殯葬事業的第一次改革,是從保留遺體到不保留遺體;第二 次改革,則是從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1998年《意見》早已明確提出,「火化區的公墓是現階段處理骨灰的過渡形式,不是我國殯葬改革的方向」。
上述學者介紹,骨灰有安葬、安放和寄存三種方式。除了墓地安葬,可以用骨灰牆、骨灰廊來安放,也可以寄存在殯儀館內。墓地並不是骨灰處理的惟一手段。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定位中,墓葬也非基本需求,而是選擇性消費。
在「過渡論」指導下,公墓未被納入基本保障範疇,定價由市場決定。供應方面,政府停批、限批新的公墓,並有意通過市場手段調節公墓用量;需求方面,政府施政重點則放在建設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和新型公墓形態上,並通過補貼等,引導公眾生態化處理骨灰。
然而,墓葬形式的轉變並未有效推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墓葬仍是首選。以上海為例,約80%依然是「入土為安」的墓葬,約19%是節地特徵的壁葬、室內葬等,海葬則剛超過1%。
供應收緊,需求卻不能分流,公墓價格節節攀升。近兩年,趁人工費、工料費上漲之勢,漲幅更是驚人。有限的供給,成為多年來屢禁不止的「炒墓」背 景。不少老人早早買好「活人墓」,更有投機者看好市場預期,囤積、傳銷、炒買炒賣現象頻現,因詐騙、墓園倒閉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亦有發生。
錯位的雙軌制
在此背景下,除了呼籲政府嚴厲打擊炒賣行為,建立「經濟適用墳」,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性墓地的呼聲也日益強烈。
如今,在墓地市場,也並非只有由市場決定價格的公墓。和「陽宅」中商品房、保障房的區分類似,「陰宅」中也有經營性墓地、公益性墓地之分。但根據現有法規,其定位卻以城鄉為界。
具體而言,所謂公益性公墓,是為農村村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服務的公共墓地。其前身,即為農村常見的「亂墳崗」。為了節約用地,政府倡導各村修 建自己的公益性墓地,將本村亡民集中安葬,不得收費,也未明確使用年限,但嚴禁對外經營。城市的居民,就只能安葬在經營性公墓裡。經營性公墓實行有償服 務,屬於第三產業。根據2009年的公墓清理整頓數據,全國現有經營性公墓1403個,佔地從幾畝到幾千畝不等,經營主體則涵蓋國有、集體、中外合資、聯 營、民營等多種形式。
據瞭解,經營性公墓的土地來源頗為複雜。其中很大一部分由民政系統自辦的公墓,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由政府劃撥土地而建立;有的公墓是企業與集體聯辦,村集體以土地出資;而一些民辦公墓,則通過招拍掛的方式獲得,具體還有商業用地、工業用地等區分。
因為土地來源不同,經營性公墓在成本上有著巨大差異。民政部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工業大學學者王國華介紹,一類是事業單位將墓地 承包給私人,一邊收取管理費,一邊繼續享有財政撥款;另一類是與審批部門有關係,得以在低廉的林地、集體農地上建立民營、聯營公墓。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 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說,此類公墓經營成本低,利潤並不通過財政與公眾分享,純屬私人暴利。
有學者提出,與「陽宅」中建立在劃撥土地之上的保障房相似,劃撥土地建設的公墓應該體現出公益性。而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瞭解到,土地性質的差異,並不會反映到公墓對外服務定價中。
因而,在現有的政策格局下,城市居民並沒有保障性公墓。與「陽宅」市場的發展相似,在需求與利潤的兩相刺激下,以「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實的「小產權墓」也在城鄉接合部盛行。
按規定,「公益性墓地」只能安葬本村居民。而事實上,不少農村的公益性墓地都在對外出售墓位,甚至在網上大肆宣傳。與經營性墓地相比,此類公益 性墓地價格更低,有的甚至便宜一半有餘。在財新《新世紀》記者以購墓者的身份詢問時,銷售方不僅強調墓地是「永久產權」,且不必理會憑死亡證明購墓的要 求,僅憑身份證即可。
上述民政部學者表示,此種「小產權墓」氾濫,將嚴重衝擊公墓市場秩序。楊根來進一步指出,「小產權墓」不受法律保護,且處在監管空白下,給墓地的使用經營帶來很多潛在的糾紛。
民政部對農村公益性墓地從事經營行為進行過多番整頓,卻始終難以根治。楊根來分析,這一方面源於市場的龐大需求,另一方面在於公益性公墓低成本運作,利潤空間更大。更何況,主管部門的監管並不到位,除了人力投入不足,更缺乏管理手段。
由此,價格低廉的「小產權墓」以違法的方式體現著其公益性,而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只能從經營性公墓的市場上獲得20年使用期限的高價墓。
何以「死有所葬」
城鄉二元化的格局下,如何為城市居民提供殯葬保障,一直是學界、業界討論的話題。
據瞭解,自2006年起,《殯葬管理條例》的修訂即被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但在屢次徵求意見後,至2011年反而從國務院「力爭年內完成的項 目」,退為「需要積極研究論證的項目」。一位民政部部屬學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殯葬管理條例》難產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如何界定殯葬領域的基本需 求和選擇性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務究竟應該覆蓋哪些項目、標準如何,遲遲難以達成共識。
目前,政府對城市居民並非沒有殯葬補貼政策。根據2011年《殯葬綠皮書》,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10個省(市)52個地市134個縣 (區)實施了不同內容的殯葬惠民政策,包括對轄區居民減免或補貼基本殯葬費用、對城鄉困難群眾免除基本殯葬費用、對公益生態節地葬法施行補貼。
此外,除了面向農村居民的公益性公墓,不少地方政府也開始建設面向城市居民的非營利性公墓。但這些公墓,並非傳統的墓葬。
如2009年,北京設立了首個市級公益性公墓——長青園骨灰林基地。它提供「公益性立體骨灰安葬服務」,即骨灰牆業務。每個單格骨灰格位統一收 取3000元,服務期20年。對重點優撫對象和享受本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對象實行免費,所需費用由市財政負擔;其他市民每個格位由市財政補貼 1000元,由市民個人負擔2000元。
上述民政部學者表示,政府正是希望通過補貼和保障,引導人們更多採取生態化的葬式。例如在安徽省銅陵市,對葬入經營性公墓生態墓區的,給予喪戶500元-1000元的一次性補貼或獎勵;選擇骨灰海撒的,免去其海撒儀式中的相關費用,並一次性獎勵500元。
《殯葬綠皮書》顯示,生態葬法的推廣效果與財政補貼力度呈正相關關係。上海市經過大幅提高海葬補貼標準後,近年來海葬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 同」,海葬數已由當初不到死亡人數的0.2%,升至現在的逾1%。而在北京,骨灰海撒實行免費,2010年骨灰海撒數量達到896份,比2009年增加3 倍。
不過,骨灰牆、樹葬、花葬、海撒等方式,離真正為公眾所接受仍有時日,更需要有力措施予以倡導。楊根來表示,在引導人們分流墓葬需求的同時,對現有的公墓仍然要加強監管。公墓經營的市場趨利,往往會迎合、誘導人們的厚葬需求。
如當前盛行的藝術墓,在楊根來看來,通過增建附屬建築抬高價格的做法,必然違規佔地,其發展方向也與殯葬改革相背離。價格、土地、民政部門的多頭監管,往往放任了違規行為。
上述民政部學者反思,在當前的過渡階段,政策倡導者與普通公眾的溝通十分不足。尤其在殯葬領域,究竟哪些做法是封建迷信,哪些是傳統文化、孝道思想,很難區分。殯葬制度改革,政策設計背後乃是人們生死觀念的轉變。厚養薄葬,是更值得倡導的價值取向。
面子墓價:中低價墓地少有 低價丟面子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6/2MNjUxXzY1NTQ2Mw.html 清明前後,墓地價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死不起」、「墓價超房價」的說法再度流傳。同時,國家民政部日前表示,將出台《關於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保證中低價墓位納入政府定價和指導價,管理規範中低價墓地。
目前各地是否存在中低價墓地?本報記者在上海、廣州、西安等地進行了調查。
中低價墓地有沒有?
上海:中低檔墓穴,售價6萬元以下
廣州:2平方米墓穴,售價4萬—10萬元
西安:小型墓約萬元,數量有限,環境欠佳
在廣東,一路飆升的墓地價格,讓很多市民瞠目結舌。
記者從廣州一些經營性墓園瞭解到,目前廣州一塊2平方米大小的墓穴,售價一般為4萬—10萬元,部分位置好的售價高達14萬—15萬元;而且,除了選墓穴外,還有種類繁多的收費,款式費、開冢費、棺木費、骨殖費、保管費、刻字費、貼金費、墓誌銘等10多項。5年前,墓地價格在8000元/平方米—10000元/平方米,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普通墓穴價位一般為8萬—10萬元,還有10萬—20萬的成品藝術墓,以及20萬以上的藝術墓。」上海濱海古園工作人員介紹說,從銷量看,8萬—10萬元的佔50%左右。而中低檔墓穴佔地少,售價在6萬以下。加上樹葬、花壇葬、七彩環保葬、壁葬等節地葬,這些葬式的銷量近兩年來有一定漲幅,佔了30%左右。
目前,西安市經營性墓園中,墓穴大小從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不等,其中萬元左右的小型墓地,數量比較有限,地理位置和環境也並不理想,而價格在三四萬元的墓地較多,價格漲幅較四五年前也翻了兩三番。同時,面積較大、用材高檔、設計考究的一些豪華墓型,總造價已上十萬甚至上百萬。
中低價墓地是否受歡迎?
上海:5萬—10萬元墓穴銷售最好
廣州:並非價格越便宜越「搶手」
西安:有人覺得價位低會丟面子
記者從廣州花都金鐘墓園瞭解到,這裡墓穴價格從8800元—10萬元都有,但墓穴並非價格越便宜越「搶手」,反而是高檔墓穴「緊俏」。該墓園10多年前開發的1000多個經濟型墓穴,至今只賣出300多個,而選擇8萬—10萬元墓穴的佔了近八成。
「願意花錢將先人安葬到墓園的,大多經濟條件較好,會挑墓穴位置、地段。」管理人員介紹說。據瞭解,目前廣州每年死亡人數約5萬人,除去部分人選擇把骨灰帶回老家,每年新增骨灰存放3萬多個。真正安放在墓地的只有10%,還有不到5%是綠色環保的殯葬處理方式,剩下的大部分是放到骨灰樓進行寄存,相對經濟些。
上海市殯葬協會會長王宏階說,在上海,墓園提供各種價位的墓穴供市民選擇。一般5萬—10萬元的墓穴銷售最好,10多萬的也有需求。個性化的墓穴加上雕塑、石碑等,則售價不菲。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上海有十幾家公墓推出1000元以下的不佔地公益節地葬。在上海最大的公墓——濱海古園,深埋式的節地墓穴售價880元。自去年推出後,至今已有100多位逝者採用這種方式。在全國首家推行節地生態葬的墓園——上海福壽園,目前每年銷售約1500座。
西安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現在群眾基本已能接受公益性骨灰堂的安葬方式,但受傳統觀念影響,有的人還是傾向於墓穴式安葬,「像草坪葬、壁葬等,價位較低,就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有的已經安放在骨灰堂了,還拿出來花錢放入墓穴安葬」。
如何加強殯葬管理?
上海:「十二五」期間實現節地葬佔28%
廣州:新建經營性公墓,節地葬不少於50%
西安:繼續加強綠色殯葬方式的教育和推廣
「經過多年宣傳,選擇節地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各個墓園也在生態環保上下功夫。」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說,按照規劃,上海將在「十二五」期間實現「70282」的葬式格局,即土葬佔七成,室內葬等節地葬佔28%,剩下2%為海葬。而在「十一五」期末,上海是「80191」的葬式格局,即土葬佔八成,室內葬等節地葬式為19%、海葬為1%。
據瞭解,目前廣州市除銀河革命公墓之外,一共有10個經營性墓園,總面積大約4000畝。其中,2個是國有性質,其他的是民營墓園。儘管多數墓園還有未開發用地,但從長遠來看,公墓用地是稀缺資源,這導致墓地價格一路看漲。當地管理部門也坦承,目前公墓用地都比較浪費,墓穴只能夠建一層,直接佔地,而且在大多數墓園裡,真正用來建墓地的地方只佔總面積的30%,剩下的是綠化、道路、景點、車場和配套設施等。
為遏制「天價墓」等炒賣墓地行為,近年來廣東省民政廳出台《關於強化全省殯葬基本公共服務的意見》,對廣東省經營性公墓建設管理提出了「三限一禁」措施:限定新建經營性公墓佔地面積;限定單個墓地(穴)的最大面積,埋葬骨灰的單人墓或雙人合葬墓佔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限定生態葬法的比例,珠江三角洲地區新建經營性公墓節地葬法的比例應不少於50%;嚴禁炒買炒賣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
西安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現在部分經營性公墓價格過高,老百姓承受不起,針對違規現象,根據國家省市出台的殯葬管理辦法,將及時予以糾正。目前,西安市的發展方向是以多建公益性骨灰堂為主,「由政府扶持推進工作進展,給予區縣補助300萬元,街辦補助200萬元,全市各區縣總計已建24個公益性骨灰堂。」該處負責人說。
針對高價墓葬趨之若鶩現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琳認為根本原因在市場供求不平衡,以及傳統的入土為安的觀念。楊琳建議,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扶持公益性墓地的建設,為群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應加強管理和理性疏導,嚴管「天價墓穴」。
GMO:當下的中國,投資者的墓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97 Edward Chancellor,GMO的投資經理。他從投資的角度,對中國現狀進行了判斷。「墓地」這個字眼,並非小編譁眾取寵的噱頭,而是該文作者自擬的標題(China: the graveyard for investment)。編譯如下,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的「不平衡」,談了多年,已成共識。但是,很少有人專門從投資的角度,分析這種「不平衡」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下面的分析很簡單,只有三個東西: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型,恐怕讀者都似曾相識,然而,再往前推一步,你將發現:中國,正在變成投資者的墓地。
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
翻開各種經濟學課本,你都能找到這條原理:邊際收益遞減。
這條原理,用大白話說,就是:餓的時候,吃飯很香;撐的時候,吃飯想吐。
這條原理,放到投資裡講,就是:投資不足時,往裡投,收益高;投資過度時,還往裡投,死得慘。
因此,決策時,不能單單回頭看,不能只看歷史收益率;更重要的是,看現在。 你必須理智判斷,你要投的那個地方,現在,是投資過度,還是投資不足?弄懂現在,未來的收益率顯而易見。
所以,投資而非投機的人啊,請記住,要預測未來的收益率,永遠不能依賴歷史數據,只能依靠當下的投資存量。過去,有人在中國成功淘金,收益爆棚,但是,你現在再去,可能已經晚了。
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
隨便翻開一本投資學的書,你都能找到這個詞:羊群效應。
這種效應,用大白話說,就是:灰機,看,灰機~ 不管天上有沒有東西,只要有人仰著頭,就會有一群人跟著傻看。
這種效應,放在投資裡,就是:投資,往往扎堆從眾。一項投資品,哪怕價值一般,在你之後,只要還有買入的,你就還能出手;如果你是最後一個,不好意思,要砸手裡了。所以,買得越晚,越是危險。
所以,投資的人,請記住,要決定是否投資,永遠不要看多少人投過。即便一定要看別人,也要看有誰剛剛投過,注意,關鍵詞是「剛剛」和「誰」。一個多年不倒的投資聖地,那些投資巨擘就算來過,也早見好就收、儘早撤退了;這種投資聖地,熱鬧得越久,裡面越空。
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式
但凡接觸過「發展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詞:亞洲發展模式。
任何發展模式,都有目的與手段。亞洲發展模式的目的是單一的:追求最大的GDP增速。
至於手段,理論上講,帶動GDP的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購買力不足,無法依靠消費與進口,就只剩下兩個輪子可用:投資與出口。
擴大投資與出口,有正常的辦法,也有不正常的辦法。不幸的是,大部分國家採用了不正常的辦法,包括中國:首先,扭曲金融體系,鼓勵儲蓄,抑制消費,保證重要產業的資金供給,充分生產;其次,扭曲匯率體系,壓低人民幣估值,把「中國製造」變便宜,使勁出口;再次,扭曲政府支出,增加投資性支出,大力引導「鐵公基」建設。
不正常的手段,能迅速帶動經濟,但後患無窮。留下來的,是一個脆弱的金融體系,一大攤過度的存量投資。
所以,投資者需要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投資對象的發展目的是什麼。兩個目的,越重合,越好。
做投資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回報率;而「亞洲增長模式」的目的,是追求短期GDP增速最高,是追求產出最大;相應後果,是積累了過度的存量。
你懂得,過度存量,從來都與高回報沒有關係。
再看中國
以上道理都是普適的,沒有一個是為了針對中國而創造的。
然而,上面三個投資陷阱,中國全都掉了進去。中國現在,與1990年失衡的日本很像,不同的是,中國比日本嚴重得多。關注一下與投資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指標,國家的過度儲蓄,與國家的投資佔比——中國的過度儲蓄,用經常賬戶順差衡量,現在是GDP的10%;而日本最高的時候,也沒超過GDP的4%。中國的投資,已經爬向GDP的50%,幾乎是日本失衡頂峰的兩倍。
讓我們看一張華爾街見聞曾刊發的舊圖,來自IMF估算。橫軸是消費,縱軸是投資,把全世界主要國家畫在上面,大家看看中國在哪裡:

現在的中國,就是二十年前的日本,同一策略,同一思路,同一節點。1990年,日本失衡無以為繼,金融體系幾近崩潰,接下來,它步入了持續二十年的滯漲與停滯。中國,能離這一命運能有多遠呢?保8、保7、還有最起碼保5,無論多少人說了多少遍,Edward Chancellor的看法,保持悲觀,且很堅定。
GMO: 當下的中國,投資者的墓地 誰在裸泳
http://xueqiu.com/9034945120/24717817Edward Chancellor,GMO的投資經理。他從投資的角度,對中國現狀進行了判斷。「墓地」這個字眼,並非小編譁眾取寵的噱頭,而是該文作者自擬的標題(China: the graveyard for investment)。編譯如下,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的「不平衡」,談了多年,已成共識。但是,很少有人專門從投資的角度,分析這種「不平衡」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下面的分析很簡單,只有三個東西: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型,恐怕讀者都似曾相識,然而,再往前推一步,你將發現:中國,正在變成投資者的墓地。
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
翻開各種經濟學課本,你都能找到這條原理:邊際收益遞減。
這條原理,用大白話說,就是:餓的時候,吃飯很香;撐的時候,吃飯想吐。
這條原理,放到投資裡講,就是:投資不足時,往裡投,收益高;投資過度時,還往裡投,死得慘。
因此,決策時,不能單單回頭看,不能只看歷史收益率;更重要的是,看現在。 你必須理智判斷,你要投的那個地方,現在,是投資過度,還是投資不足?弄懂現在,未來的收益率顯而易見。
所以,投資而非投機的人啊,請記住,要預測未來的收益率,永遠不能依賴歷史數據,只能依靠當下的投資存量。過去,有人在中國成功淘金,收益爆棚,但是,你現在再去,可能已經晚了。
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
隨便翻開一本投資學的書,你都能找到這個詞:羊群效應。
這種效應,用大白話說,就是:灰機,看,灰機~ 不管天上有沒有東西,只要有人仰著頭,就會有一群人跟著傻看。
這種效應,放在投資裡,就是:投資,往往扎堆從眾。一項投資品,哪怕價值一般,在你之後,只要還有買入的,你就還能出手;如果你是最後一個,不好意思,要砸手裡了。所以,買得越晚,越是危險。
所以,投資的人,請記住,要決定是否投資,永遠不要看多少人投過。即便一定要看別人,也要看有誰剛剛投過,注意,關鍵詞是「剛剛」和「誰」。一個多年不倒的投資聖地,那些投資巨擘就算來過,也早見好就收、儘早撤退了;這種投資聖地,熱鬧得越久,裡面越空。
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式
但凡接觸過「發展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詞:亞洲發展模式。
任何發展模式,都有目的與手段。亞洲發展模式的目的是單一的:追求最大的GDP增速。
至於手段,理論上講,帶動GDP的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購買力不足,無法依靠消費與進口,就只剩下兩個輪子可用:投資與出口。
擴大投資與出口,有正常的辦法,也有不正常的辦法。不幸的是,大部分國家採用了不正常的辦法,包括中國:首先,扭曲金融體系,鼓勵儲蓄,抑制消費,保證重要產業的資金供給,充分生產;其次,扭曲匯率體系,壓低人民幣估值,把「中國製造」變便宜,使勁出口;再次,扭曲政府支出,增加投資性支出,大力引導「鐵公基」建設。
不正常的手段,能迅速帶動經濟,但後患無窮。留下來的,是一個脆弱的金融體系,一大攤過度的存量投資。
所以,投資者需要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投資對象的發展目的是什麼。兩個目的,越重合,越好。
做投資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回報率;而「亞洲增長模式」的目的,是追求短期GDP增速最高,是追求產出最大;相應後果,是積累了過度的存量。
你懂得,過度存量,從來都與高回報沒有關係。
再看中國
以上道理都是普適的,沒有一個是為了針對中國而創造的。
然而,上面三個投資陷阱,中國全都掉了進去。中國現在,與1990年失衡的日本很像,不同的是,中國比日本嚴重得多。關注一下與投資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指標,國家的過度儲蓄,與國家的投資佔比——中國的過度儲蓄,用經常賬戶順差衡量,現在是GDP的10%;而日本最高的時候,也沒超過GDP的4%。中國的投資,已經爬向GDP的50%,幾乎是日本失衡頂峰的兩倍。
讓我們看一張華爾街見聞曾刊發的舊圖,來自IMF估算。橫軸是消費,縱軸是投資,把全世界主要國家畫在上面,大家看看中國在哪裡:
查看原圖現在的中國,就是二十年前的日本,同一策略,同一思路,同一節點。1990年,日本失衡無以為繼,金融體系幾近崩潰,接下來,它步入了持續二十年的滯漲與停滯。中國,能離這一命運能有多遠呢?保8、保7、還有最起碼保5,無論多少人說了多少遍,Edward Chancellor的看法,保持悲觀,且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