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星期,雖然A股表現強勁,但受美股影響,港股依然非常弱勢。港股中只有一個板塊是明顯跑贏指數的,那就是紡織制衣。行業沒有特別新聞,也沒有新的國 家政策扶持,只是熱錢不願離開港股,因此只好選擇大落後的紡織制衣股。例如互太紡織(01382.HK),福田實業(00420.HK),冠華國際 (00539.HK)近期都有資金追捧。在他們股價大升前,總是覺得紡織制衣行業很難受惠于複蘇的經濟,而每一隻又好像有這個那個缺點。但是當股價真的升 上去了,才發現原來他們真的太便宜。我們知道基本面影響股價,但其實股價也會影響我們對基本面的理解。 本周最主要的話題,就是關於杭州各商業銀行通報第二套房貸的收緊口徑。受此消息影響,在港上市的內房股都有沉重的沽壓。回調的幅度都挺大的,很多達到20%左右。但我覺得這其中,有點借勢調整的味道。因為早在四月初和六月初,北京和上海已經下發了類似的文件。 我父母年初在上海買的房子,不到半年已經升了20%。一個香港朋友剛在北京投資的房子,升幅更是誇張。雖然房地產最近是有過熱的成分,但是還記得金融海 嘯發生前,內地官員曾說過,啤酒有一點點泡沫才好喝。當時十分好景時,官員都不太反對有泡沫的市場,更何況現在全球經濟都在經歷衰退。我相信這只是在寬鬆 貨幣政策大方向下的微調,"穩定壓倒一切"。既然認為只是微調,大方向不變,那我們現在的投資大方向,便是要趁這機會買有價值的股票。即使遇到市況不好, 也只需要微調我們的投資組合,投資大方向不變。 很多人在大市回調的時候,會問有沒有必要清倉。清倉和滿倉的做法,對我來說都過於激進。 清倉的理由,很多時都是來自于對短期走勢的不樂觀,想待更低的價格時再買進。這種做法,很依賴于對短期走勢的判斷,根本是賭大小的感覺。所以我最怕回答的 一個問題,就是"你覺得明天升還是跌"。與其猜短期走勢,不如看價值和政策大方向。為什麼很多人有清倉的想法呢,我覺得可能是08年金融海嘯的陰影。沒 錯,回頭看,當時清倉,停買股票一年會是一個很好的決定,但是像08年這樣的情況,可能10年才出現一次。 |
| ||||||
台港ETF本月底前互掛,兩岸三地的大中華股市將由間接投資邁向直接投資,未來陸股、港股都可以是台灣投資人的標的。因應大中華股市的新環境,本報特邀請有香港美少女股神之稱的維多利亞撰寫港股專欄,提供台灣投資人第一手資訊。 想 不到本人去台灣仍舊困難重重的時候,專欄已經先進入台灣市場。最近突然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帖子(文章),關於大陸人士怎麼從香港赴台灣旅遊。原來從現在起, 在港就學的內地生和居留在港四年以上的內地人士,都可以較方便地申請到入台證。我看了一遍申請程序,立刻決定10月去台北看看。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之後去了香港上大學,兩年前有機會開始寫財經專欄。因為這樣,接觸到了不少同時投資港股、又投資A股市場的朋友。在台灣的第一篇港股專欄,想先寫寫我對港股跟A股市場的感受。 有 一次,一個交易主管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頗深。他說,香港投資者拿100萬投資港股,希望把它變成200萬,內地投資者拿100萬來買港股,希望能夠拿走 1,000萬。A股投資者的賭性強很多,往往呈現一面倒的局面。要不,升到你不信;要不,恐慌到不行。港股較理性,A股愈升愈高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港股 很悶。最近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香港和上海的報紙寫了兩年的專欄,每天會收到不同的email。因此,我對兩地投資者的不同口味也有不少了 解。大陸的投資者特別喜歡研究中央政策,近水樓台,他們往往可以掌握第一手政策資料。香港的投資者對於中央政策似乎慢一拍,但他們就更注重年報分析。什麼 每股盈利,什麼每股資產淨值,研究得比較深刻。而這正是很多內地投資者不信的東西,年報可以做假,還是跟著政策走來得穩一點。 從email中,還可以看得出國內投資者對香港上市公司資訊的掌握上,渠道比香港人少。很多內地投資者來電郵說,他們買了做生物科技的宏霸數碼(802),因為看好公司的前景。若有留意華懋集團已故主席龔如心千億遺產案的投資者,都應該知道宏霸數碼的來龍去脈。 此股一上市便由6元炒到30元,再跌回現在的8元。其實宏霸數碼炒味極濃,根本不太適合投資。千億遺產案在香港的新聞裡天天播,差不多每個香港人都知道宏霸數碼的背景。相反,內地投資者卻缺乏了這些背景資料。 希 望可以藉著這個專欄,跟有投資港股的台灣同胞分享一些港股上的想法或一些香港本地的資訊。比如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想借助資本市場的幫助做大,得到大小股東 雙贏局面,而哪一些只是莊家用來轉移財富的股票。(本專欄每周日刊出,王雅媛email: [email protected]) |
| ||||||
被 稱為「上海和黃」的復星(656)即使分拆國藥上市,有朋友問港股一眾醫藥股有沒有機會被炒上。我認為機會不大,在A股市場醫藥板塊是一個大板塊,在港股 市場就不是那麼受到重視,投資者最熟悉的不過三檔,中國製藥(1093)、聯邦製藥(3933)和廣州藥業(874),且這三檔股票的市盈率都普遍不高。 曾 聽過一個似是而非的解釋,因為分析醫藥股是需要有專業的知識,一般香港讀醫藥出來後的收入都不差,不會冒險轉去做分析員。相反,國內讀醫藥出來的收入不是 特別高,使多一些人願意投身金融分析員這一行。不論你相不相信,Victoria真的遇過一個國內醫藥分析員,她告訴我她在大學時是讀醫藥的。 不 論港股還是A股,前兩個月股市上升得轟轟烈烈,最近似乎一買入就套牢。這種情況下,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財務行為學裡面說過的現象,投資者往往過於 自信。市場好,投資者贏錢的時候,往往會誇大自己的能力,認為是自己的判斷力準,而從不會歸功於市況好。市場不好的時候,投資者反而突然會變得客觀,認為 是市況不好。 如果大家已經炒了股票一段時間,都應該經歷了幾次的大型彈。應該不難發現現市好時,沒有基本因素的垃圾股隨時升得比有基本因素的股票更厲害。 比方說,幾個月前港股在炒能源,那個時候,有朋友問我應該選哪一檔,我當然是推薦了基本因素較好的中國(香港)石油(135)。結果他買入了炒味很濃,不過很多散戶喜歡的中亞能源(850)。 當 時中國(香港)石油由4元起步,最厲害時都只是升了一倍多。相反,朋友選的中亞能源於同時期由2毛多升到最高6毛多,升了超過三倍。朋友還笑我炒股票哪用 看基本因素。對於這句話,我是一半同意,一半反對的。沒有錯,好市時,根本是雞犬皆升,只要你買的夠狠,便可以賺大錢。 在升市的那一段,投資者表現的根本不是選擇股票的能力,而是夠不夠狠。不過跌市或者像現在大市浮浮沈沈的時候,股票的選擇能力高低就發揮了作用。 再看回中國(香港)石油及中亞能源的例子,前者現價只是比起最高位時回了14%左右。 相反,中亞能源現價比起最高位時已經回了超過35%,足足比中國(香港)石油跌多了20%多。如果大市繼續不太樂觀,我認為這個差別只會愈來愈大。因此,基本因素在跌市的時候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
|
||||||
傳統產業囊括的項目眾多,要如何從各產業中找出趨勢和有潛力的標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賴以哲善用「循環時鐘」理論來選股,曾經讓他挑出台泥、裕隆等長線好股,也成了他的致勝祕訣。 撰文‧李佳蕙 天剛亮,梳著西裝頭的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賴以哲正趕往機場,準備到中國安徽拜訪海螺水泥公司,這是一家市值高達二二○億美元的公司,規模是台泥五十億美元市值的四.四倍、亞泥四十億美元的五.五倍。 做到全方位 拜訪企業關鍵人物並追查消息來源賴以哲,負責摩根大通證券整個大中華水泥產業的研究工作,他所納入追蹤的公司,除了海螺、台泥、亞泥之外,還包括中國建 材、中材國際、金隅。簡單來說,對於想要布局大中華區水泥族群的國際機構投資人,都得先聽過他的意見。賴以哲總管大中華區水泥產業研究的作法,在外資圈 sell side(外資券商)是極為少見的,因為能夠在單一產業「負研究全責」的台灣分析師,九九%都隸屬科技業,足見摩根大通證券對賴以哲的重視;更別說他還負 責台灣鋼鐵、汽車、房地產,甚至是台股策略的研究,都是目前外資圈sell side最當紅的非科技(non-tech)產業。 取得英國劍橋大學企管碩士(MBA)學位的賴以哲,說話速度雖快,但仍保有英國紳士語調,加盟摩根大通證券之前,就在美商美林證券(美銀美林證券前身)負 責非科技股的研究工作。那段時間,台股主軸幾乎都圍繞在科技股身上,加上公司政策使然,即使賴以哲身懷十八般武藝,工作績效卻不甚顯著。 因緣際會,賴以哲轉戰摩根大通證券,搭上兩岸開放商機,被壓抑十幾年的傳產股一夕暴紅,迅速擄獲國際機構投資人的眼光,各家外資圈sell side更是投入大筆資源建構傳統產業研究團隊。在這些領域耕耘許久的賴以哲身價自然水漲船高,在前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劉至昱回鍋美商高盛證券後,正式獲得 拔擢。 賴以哲的成功看似水到渠成,但回顧外資券商分析師的養成過程,須下的工夫卻一樣都沒少:call公司call得比別人勤快、財務模型做得比別人仔細、腦筋 動得比別人靈活、觀點比別人新穎、call客戶call到讓客戶不得不佩服他。一位成功分析師該具備的條件不但都有,而且還將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抓景氣轉折點 觀察各國政策變化再加入區域個股股價賴以哲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台灣過去是個靠弱勢新台幣支撐出口的市場,致使出口產業占整體GDP比重逾半,居台股市值逾 六成,但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尤其是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協議)後,將促使台灣產業結構進行轉變,對台股長期趨勢的精準判斷,往往都反映在他 的台股策略研究報告中。 儘管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的「產品週期」不盡相同,但賴以哲認為,從研究方法來看道理卻都一樣。因為對產業分析師來說,拜訪公司、蒐集資訊、預估獲利、預測股價,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差別只在於個人下工夫的多寡,績效就不同。 賴以哲不會只聽企業投資人關係人員(IR)單方面說法,一定想辦法要見到董事長、總經理,或是說話算數的「關鍵人物」,甚至連企業競爭對手與未上市公司的 消息來源都得一一追查,所獲得的資訊才能稱為「全方位」。接著,賴以哲會將蒐集的訊息加以判斷,目前正在產業循環的哪個階段?並輸入模型中,轉化為最新的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內容,並檢視公司的財務體質,包括負債比變化、未來是否有籌資需求(在國內外舉債或增資),以及是否會影響未來股利的發放 等,最後做出最適當的投資建議(call)。 賴以哲認為,傳產股與科技股研究比較大的不同,可能在於評價模式,如本益比(PE)、股價淨值比(PB)、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折現法 (DCF)的選取,以及對產業週期的判斷。對塑化、鋼鐵、房地產來說,產業週期比科技業還要來得長,因此景氣轉折點普遍來說比較好抓。除了整個區域報價是 重要觀察指標外,各國政策變化尤其需要注意,因為國際機構投資人布局台灣水泥與鋼鐵產業,幾乎都是從區域考量,除了各國產業政策會互相影響外,區域個股股 價也會有連動效應,如海螺水泥股價會連動台泥與亞泥股價。 至於哪些個股可納入追蹤名單,從賴以哲的角度來看,外資圈sell side的選股邏輯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差異,大多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所挑選的公司。這些大摩成分股最少已通過市值考驗、流動性不會太差, 如摩根大通證券在台股所納入追蹤的個股,就占了MSCI大摩成分股的八五%。 團隊腦力激盪 「循環時鐘」選股模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當然,一位盡責的分析師,有責任幫國際機構投資人找出潛力股,這也是他勤跑產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找出黑馬股。 除此之外,賴以哲認為,要當位好分析師,「腦力激盪」很重要,不管是台灣區研究團隊,還是大中華區研究團隊,大家聚在一起想點子是很重要的事,畢竟「三個 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他在今年年初所提出的「循環時鐘(Circle-of-Life)」選股模式,就是典型腦力激盪下的結果,提出後引發討論。 賴以哲的想法是,buy side客戶每天可能會收到來自sell side約三百至五百份研究報告,會瞄標題的約十分之一,之後會打開PDF檔來看的又只有十分之一,因此,除非跟客戶關係非常好,不然就得在標題上下工 夫。「循環時鐘」選股模式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客戶一目了然,知道台股各族群在產業循環與投資價值的哪個位置,尤其是很多對台股不是很了解的美歐系 機構投資人。 現在的賴以哲雖然已不算菜鳥,但他認為,儘管資深分析師不用花太多時間跑財務模型,但相對來說,拜訪公司與產業供應鏈的工作卻更為吃重,更何況還得一天到 晚拜訪客戶(marketing)。他建議想進這個行業的人,至少要具備下列幾項條件:一、財務分析能力要強,要有財務特許分析師(CFA)執照;二、要 有抗壓性,因為很多人最後因家庭與健康因素離開這個行業;三、要有興趣,因為產業研究必須「享受孤獨」,否則容易半途而廢。 面對極為緊繃的產業研究壓力,賴以哲在工作之餘,喜歡看些不一樣的書籍。他最近挑選了︽資治通鑑︾這套書,雖然與研究的產業沒有太大關聯性,但藉由閱讀,沉澱心情並集中思考能力,也算收到不錯成效。 賴以哲 出生:1972年 現職: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經歷:英商佳信證券研究員美商美林證券傳統產業分析師學歷:英國劍橋大學企管碩士(MBA) 賴以哲的水泥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產業大方向 今、明兩年中國對水泥需求持續擴大,產能利用率提升,過去水泥供過於求的景象可望獲得舒緩,連帶台灣水泥業基本面轉佳。 2 再看產業政策及同業股價影響水泥股的兩大關鍵:國家政策、區域同業股價。 ● 國家政策:各國政策內容影響甚大,如國家宣布重大建設隨之帶動水泥需求。 ● 區域同業股價:國外機構投資人布局以區域做整體考量,因此同區域(如大中華區)水泥股的股價變動是先行指標。 3 兩大關鍵數字精挑個股兩大關鍵衡量股價是否高(低)估:EV/噸(每噸企業價值)、P/B值(股價淨值比)。 ● EV/噸:現階段每噸企業價值50美元以下為價值低估,100美元以上則有高估之虞。 ● P/B值:股價淨值比1倍以下可進場撿便宜,2倍以上則稍嫌貴。 4 總結投資建議 外資主要的追蹤股有85%是MSCI指數中的成分股,若以研究優先順序,水泥業首選為亞泥,其次為台泥。 |
|
||||||
眼科醫生陳祐瑲在繁忙的看診之 餘,憑藉著從國小就對投資理財的好奇與熱情,淬煉出一套融合基本面與技術面的投資方法。 他強調,這一套方法可使上班族兼顧本業之餘,還能透 過投資理財為自己的財富達到大大加分的效果。 撰文‧謝富旭 三十四歲的陳祐瑲,在創辦自己的眼科診所之前,曾擔 任過台北三總與新竹國泰醫院的主治醫師,是國內青光眼治療上的權威。但是,除了幾位較熟的病患外,顯少人知道,陳醫師不僅治療各種眼疾技術高超,舉凡投資 理財上的「近視」、「散光」或是嚴重的「盲目」,他也是醫治高手。 「醫生,請問這陣子全球經濟前景不明,該投資什麼基金好?」「醫生,我買 了一張月繳三萬多元的儲蓄型保單,壓得我快喘不過氣來,請教教我該怎麼辦?」「醫生,我手上的股票都落入虧損了,求求你幫我診斷手中持股,我到底要不要換 股操作呢?」。 摸索期 跟著舅舅跑號子,學習技術分析白天披上醫師袍,在看診室為病人治療各式各樣眼疾的陳祐瑲,晚上回到家後依然持續「看診」。不過,地點卻從看診室換成了他建 立的部落格||「口木看盤室」(口木取自杏林的『杏』字)。面對五花八門的理財疑難雜症,陳醫師變身為「口木醫生」時,「治病」的熱情與使命感依然未減, 他盡可能抽出時間,耐心地回答所有問題。「如果遇到我不懂的,我就會請教專家或查閱資料,邊做邊學,很像我在當實習醫生的時候!」他微笑地說。 於 是,除了青光眼治療權威的頭銜外,用心經營財經部落格的結果,陳祐瑲另一個身分||口木醫生逐漸在財經部落格闖出了名號。 「其實,我自己本 身的投資經驗頗為曲折坎坷,所以對網友在投資理財上的挫折與困擾,我也能感同身受!」口木醫生道出了一段個人投資理財學習之路的往事。 小時 候,口木醫生的父母親都是做生意的,工作繁忙,於是照顧他的責任一部分就落在家族中以做股票為業,鎮日待在VIP室看盤的舅舅身上。「家人曾告訴我,舅舅 做股票從五十萬元起家,後來竟累積到上億元的身價。寒暑假時,我老跟著舅舅往號子的VIP室跑,他可說是我投資的啟蒙老師!」口木醫生回憶說。 「受 到舅舅的耳濡目染,我讀國中、高中時就開始閱讀晚報的證券版,即使沒錢玩股票,卻每天都會關心大盤走勢。也對舅舅擅長的技術分析產生了興趣!」考上台北醫 學大學時,口木醫生的姊姊有一次拿了一本︽理財聖經︾(黃培源著,商周出版)給他看,他熟讀之後,操作的理念又從技術面轉向基本面。「除了這本書的影響 外,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轉向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後來我的舅舅在股市跌了大跤,財富至少縮水一半以上,這讓我對技術分析產生了動搖!」其次,當時就讀大 學的口木醫生,父母親在中國大陸經商失利,母親為了加速償還負債,還向銀行借了五百萬元操作股票,也是靠技術分析操作。剛開始雖有賺錢,但後來的崩盤,不 僅吐出原有的獲利,還賠了二百多萬元,導致家裡的負債情況雪上加霜。「當時看到母親為股票鎮日心緒不寧,還因此蒼老了許多,我心裡真的好難過!」口木醫生 感嘆地說。 見山不是山 只看技術面倒賠百萬元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口木醫生勸母親改掉技術面操作方法轉成基本面選股。「問題是,即使母親聽了我的建議後,操作狀況依然沒有起 色!」他苦笑道。 就這樣,口木醫生對股票投資方法一直舉棋不定,而且遲疑不決的態度一直持續到「大七」他當實習醫生那一年。有一次,口木醫 生值大夜班時,遇到一位老年病患,兩人一見如故很聊得來。原來這位病患曾經在報社跑過證券新聞,做股票長達三十年之久。 這位股市老手告誡口 木說,做股票絕不可單信基本面,因為不論是消息,還是業績數字,公司都是可以「做」出來的。「做股票最重要的是看量,如果股價在低檔,量越縮越小越好,這 是股市發動大漲前的徵兆!」老人在臨走前還送了口木醫生一檔鋼鐵股明牌,老人送的明牌果然過幾天後大漲。 口木醫生說,與老人相談雖只有一 晚,卻大大改變他日後四至五年的操作理念。他從一個基本面與技術面無所適從的懷疑論者,變成一個堅定的技術操作信徒。 正式從醫學院畢業後, 口木醫生收入漸豐,他把一部分薪水鎖定「大跌後開始量縮而且股價止穩打底」的股票。從二○○一年至○四年間,口木醫生以「谷底選飆股法」操作過三陽、長虹 等股票,讓他大賺數倍獲利出場。 然而,當時股市春風得意的口木醫生卻料不到,他最後還是栽在過於相信技術面上頭。他用同樣的方法逢低承接太 空梭、衛道、突破、卓越等股。「我在這些股票量縮打底一段時間後進場,非但等不到大漲,反而還破底,不然就被打入全額交割。」這些股票不僅讓口木醫生在三 陽與長虹的獲利盡數吐回,還倒賠一百多萬元。 不過,那段頻踩地雷股的投資虧損經驗,倒是讓口木醫生學到了寶貴教訓。「我就是不信邪,難道股 票會比微積分難嗎?」檢討自己虧錢經驗後,口木醫生發現,他之前的「谷底選飆股法」完全忽略了公司的財務面,過於相信技術面。同樣地,以前過於信奉基本面 時,卻完全不理技術面,也常導致自己買在高點而被迫住進套房,卻拿長期投資的藉口來安慰自己。 成熟期 自創「一招三式」,股市穩健獲利從○五年後,口木醫生稱自己的投資操作進入了「成熟期」:用基本面來選股,用技術面來作為進出依據。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踩到 地雷股,他甚至建立了他稱之為「口木八法」選股法。通過這八道關卡篩選到適合的股票後,再輔以「過前波段高點後壓回的相對低點」加碼法,以及「跌破趨勢 線」的出場法,這「一招三式」的方法(詳見圖解),讓口木醫生從○五年迄今,投資中華電信、統一、中聯資、生達、恆義等股票大有斬獲。從此股票投資邁向穩 健獲利之路。 口木醫生進一步解釋,根據「口木八法」篩選出股票後,他不會馬上進場,而是會等到股票的本益比落至十二倍以下開始買進。但即使 找到買點,並不會把所有資產一古腦兒全投入,而是至少分三批以上進場。 拿製藥股生達例子來說,口木醫生於○七年三月,生達約二十元時進場, 生達每突破前高後的股價壓回,他就再加碼一次。直到生達於○七年十月跌破上升趨勢線,在三十五元附近他選擇全部獲利了結。 一些大型的績優 股,如中華電他則來回操作多次。○六年他從五十七元開始逐批進場,一直買到中華電漲到八十元為止。金融海嘯後,中華電信又一度跌回六十元,這回他一路抱到 九十元,因為創立自己的眼科診所有資金需求才退場。 基於對台股多年的用心觀察,口木醫生還發現了一個「買三休一,每年穩賺一五%」的投資法 則。只要在總統大選結束後一年開始每月定時定額買進台灣五十,連買三年後,在下次總統大選前逢高出脫所有的部位,休息一整年不要買股票,就可達到每年一 五%的獲利績效。(詳見附表)。口木醫生說:「四年為一期的總統大選通常也是台股多空的一個循環,只要適當地投資,績效甚至不會比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差!」 理財的最高原則在於輔助本業的收入最後,口木醫生強調,投資理財的最高原則是在於輔助本業的收入能更加茁壯,達到財富加分效果,如果因為過於耽溺投資理財 而忽略了本業本職學能的進一步提升,甚至虧了錢還傷了本,那就得不償失。 「我強烈建議,要投資之前,先設定好投資本金的數目,虧完後就應立 即收手認輸,切勿越陷越深!」「○四年我遭遇那一場投資失利,就是有做資金控管與資產配置,僅以收入三分之一投資股票,才沒有全軍覆沒,也才有在股市東山 再起的機會。」這是身為醫師的口木醫生,給投資人最中肯的建議。 陳祐瑲 出生:1977年 現 職:麗明眼科診所院長 經歷:三軍總醫院,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著作:《口木醫生的股票投資術》 陳 祐瑲「口木八法」選股 一招三式的投資法 第一式 基本面: 1. 近三年出現虧損。 2.負債比(負債除以總資產)高於50%。 3.業外收入比重高於30%。 4.應收帳款較前一 年大幅增加。 ◆出現以上任何一點,皆不合格。 籌碼面與消息面: 1.密集出現利多,爆出大量。 2. 投顧老師推薦的熱門股。 3.大股東大量申讓持股。 4.進行異常財務操作。 ◆出現以上任何一點,皆不合格。 第 二式 第一式挑選出股票後,俟本益比(以過去三年平均EPS計算)落至8至12倍間,開始分批進場。分批加碼時掌握「過前波段高點後壓回的相 對低點」的原則。 第三式 跌破上升趨勢線或季線,出脫全部股票。 「買三休一選股法」,每年15% 落袋大選年 2000 2004 2008 買進期間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買進期間對應的加權指數平均成本(點) 7939 5102 7140 賣出時間 2000年3月 2004年3月 2008年3月賣出時間所對應的加權指數位置(點) 9338 6658 8440 年化報酬率(%) 15.4 21.7 16.0 資料來源:口木醫生的股票投資術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3v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7uh.html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收益率
|
不良率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6.14%
|
0.69%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5.79%
|
0.63%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5.64%
|
0.98%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5.77%
|
0.85%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5.30%
|
1.67%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5.09%
|
1.03%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5.20%
|
0.98%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5.31%
|
0.59%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6.08%
|
0.35%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5.05%
|
0.62%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5.05%
|
0.95%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5.11%
|
0.61%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5.19%
|
0.42%
|
000001.SZ
|
深發展
|
5.06%
|
0.44%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5.11%
|
0.67%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4.47%
|
1.00%
|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貸款平均收益率
|
5.18%
|
6.30%
|
7.25%
|
5.05%
|
5.11%
|
1年期基準利率
|
5.86%
|
6.71%
|
7.18%
|
5.31%
|
5.36%
|
差額
|
-0.68%
|
-0.41%
|
0.07%
|
-0.26%
|
-0.26%
|
不良率
|
2.12%
|
1.54%
|
1.11%
|
0.82%
|
0.6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e28.html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存款成本率
|
活期存款比例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1.44%
|
44.69%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1.38%
|
59.21%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27%
|
56.62%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34%
|
52.54%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32%
|
45.16%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1.38%
|
52.86%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40%
|
49.05%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1.25%
|
57.74%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1.39%
|
43.10%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1.31%
|
48.17%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1.44%
|
48.80%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1.57%
|
43.09%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18%
|
56.87%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46%
|
45.95%
|
000001.SZ
|
深發展
|
1.51%
|
31.20%
|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網點數
|
網均存款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3425
|
6.8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6430
|
6.8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394
|
19.5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654
|
10.8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3494
|
3.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655
|
25.0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700
|
24.7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577
|
19.6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605
|
17.0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830
|
22.9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509
|
27.8
|
000001.SZ
|
深發展
|
304
|
18.5
|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網點數
|
網均存款
|
存款成本率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3425
|
6.8
|
1.27%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3494
|
3.8
|
1.25%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hx7.html
興業銀行(601166)定向增發的公告昨晚出爐,網上已有不少點評的文章。俺沒有興業銀行,銀行股目前僅持工行。隔岸觀火,隨便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中 國銀行業改革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個問題總是經常的、不斷的被大家所提及。我們的銀行極其嚴重的依賴於存貸業務,靠吃息差過活。行長們的訪談總說我們要降低 資本消耗,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際情況是大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擴大貸款規模。貸款業務的資本消耗很快,資本充足率輕鬆地逼近甚至越過監管紅線,融資因而成 為常態。下表1按升序列示2011年中期各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表1:2011H1各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資本充足率 |
000001.SZ | 深發展 | 10.58%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0.73%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10.82%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1.05%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11.22%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11.40%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11.50%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11.9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2.20%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12.27%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2.33%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12.43%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2.51%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12.95%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3.32%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14.62% |
這些上市銀行中興業給投資者留下的印象是對股東比較負責,通過股權方式融資少。07年初IPO融資近160億元以來,只發生過一次股權融資:2010年5月以配股方式融資近180億元。興業近3年比較重要的融資還包括:09年9月、10年6月兩次發行次級債100億元,2011年底發行小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300億。所以興業近日突然拋出定向增發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有木有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俺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其他人。說句廢話吧,俺雖然代表不了別人,卻可以被別人所代表。比如現在,某人正代表著我開人大會議。
興業此次增發價格12.73元/股,為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符合定價下限之規定,很嚴格的符合著。對應的2011Q3的PB近1.3倍。這一「低價」也為廣大投資者所詬病。關於定價,俺的一貫觀點是「如果公司管理層理性且抱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就把這個交給他們去判斷吧」。注意前提。畢竟,選擇好的時間窗口、定出合理的價格,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管理層,都不是容易的事。但這並不表示管理層可以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既然有市場價格做參考,隨行就市不就ok了嗎?這種想法意味著只要按照市場價格,無論其高低增發或回購都是合理的。這是管理層偷懶、不作為的一種表現。
回到興業。興業的定增價是不是低了呢?2010年興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85億元,2011年前3季度這個數字為188億元,簡單平均所得的季度盈利為63億。假定興業保持這一盈利能力(很保守的估計),本次增發在今年第3季度完成,屆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將達到12.24元,增發PB接近1倍。對一家ROE近25%的銀行,這一價格確實低廉。對照表1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興業高於同為股份制銀行民生、光大、招行,我們很難理解興業為什麼如此急吼吼的拋出這一低價增發方案。
或者是因為像中國人保、中國煙草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可以給興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前幾天興業剛停牌的時候就看到有媒體和投資者在討論諸如中國煙草能給 興業銀行帶來多少多少存款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討論,我只能說這些人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習慣用手指去數新增存款而不會用大腦思考問題。這些想法n荒 唐。這讓中國煙草系統內各路管資金的神仙情何以堪?誰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會拿刀子出來和誰拚命,不是麼?說點近的,建行股改的時候中國三峽總公司就成了建 行的股東,建行一勞永逸的獲得了三峽的所有(或者說大部分)業務了麼?中國移動入股浦發,浦發除了獲得增資資本,大量的業務都轉過來了麼?幾大國有大行重 組改制之初,也引入了美國銀行、高盛、淡馬錫等海外戰略投資者,現在它們大部分賺得盆滿缽溢賣完股份全身而退了。幾大行原期望從它們獲得更多的業務、風險 管理方面的經驗,我的瞭解是這方面成效寥寥。興業有希望從人保獲得什麼管理經驗或者協同效應麼?在我看來,中國人保、中國煙草只是普通又普通的財務投資者而已。這樣的低價定增有意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