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閒聊銀行股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3v1.html

想寫點關於銀行股的東西的念頭由來已久了。只是一直沒有實施。沒有實施的主要原因是「不敢寫」。a股市場上銀行股的盈利、市值、權重為世人所矚目,故而研 究銀行的高手眾多,比如熊熊、老股民。前面既然已經有許多高手,超越他們有一些困難,我輩何不就此給自己找個理由順坡下驢對此封筆呢?跟著當讀者不是也挺 好?我這麼想著,就當了很長時間的看客。不知道別人當看客的感覺是否良好,我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有初步瞭解以後,對a股的10多家銀行的認知總是在原地 踏步,或者說只有一鱗半爪的瞭解。這才意識到當看客和自己動手去做有很大的不同。

    決定自己動手做吧,特別是把自己的東西寫出來。做分析研究的基礎尚好:這些銀行股的歷史報表數據已經整理好,各種銀行指標數據基本完備,指標之間的邏輯關 係也進行過總結。這些都是平時積累下來的,小小得意一下。但還必須克服「怕丟人」的心理障礙。銀行業相對普通工商企業要複雜一些,而且自己是小半桶水,萬 一寫錯了會很丟人的。有句笑話這麼說: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是你的錯了。會不會有人說:搞不懂不是你的錯,但寫出來丟人就是你的錯了?還好,俺 不是什麼名人,丟點人也不怕。俺寫博客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教而是為了丟人,寫出東西讓人批駁,糾正自己認識上的偏差。丟點人如果能換來少賠點錢,甚至能換來 多賺一點,我願意丟人。裡子比面子重要。當然裡子面子都有更好。

    計劃寫一個系列,大題目為《銀行股實證》。具體幾篇沒有事先規劃,寫到哪算哪。在對銀行的各種量化指標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先需要回答一些博友們可能也很關 心的問題。回答主要基於博主過去的一些經歷、觀察,甚至是道聽途說。算是一點感性認識吧,有不對的地方請博友們批評指正。我正坐在電腦前回憶總共接觸過幾 家銀行。我說的接觸不是指進分理處辦個存取款、交個水電煤氣費之類的。共接觸過四家,按時間順序:中行,工行,興業,建行,下文會提到其中三家。

    首要的問題是現在的銀行與過去有些什麼不一樣?同樣是這樣一撥人,過去曾把銀行搞得「技術性」破產,現在則利潤好得不好意思說,甚至「暴利說」都甚囂塵上。銀行是不是真的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成功了呢?

    若干年前,我曾在劉明康先生(稱前主席、前行長、前副省長?還是以先生稱之吧)手下幹過,當時他任中行行長。俺算是他的蝦兵蟹將、徒子徒孫。說自己是徒子 徒孫是高抬了自己,因為他的徒子徒孫有幾十萬之多,我輩只有很少的機會才能在他老人家跟前露一面。不過我們老大倒是常有機會向他匯報工作,因此也就有機會 聽到劉先生的一些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劉先生去南方某發達省份的某縣公幹,他拿著中行的卡,但無論是ATM機還是櫃檯,都無法取出錢來,因為當時 中行還沒有全國聯網。傳說中行當時的IT系統是國內最先進的,只是各省是諸侯分治,各搞各的系統。要把各省的系統統到一起耗時耗力耗錢,而且有些小系統會 被廢掉將發生不少「沉沒」成本。劉先生當時就說不但儲戶不方便,而且可能會有系統風險,必須花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後來中行出了開平案,4.85億美刀被 捲跑,具體說是被支行的幾任行長轉移到了海外。有人說是人行廣東分行(當時好像還沒有銀監會?記不清了~)檢查發現的問題,實際情況是中行在做IT系統整 合、數據集成時發現數據無法軋平,主動選擇了報案。《財經》雜誌寫過幾篇開平案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看。現在銀行網絡的方便程度相信所有人都能 體會到,這些都是在過去不足十年的時間裡實現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開平支行這類惡性案件在現有系統中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

    「若干年前」之後的第三年,我又有了一次和建設銀行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次是西南某省的省級分行。我們的合作夥伴是一家特大型央企當地分公司的「乾兒子」, 這個乾兒子比親兒子更親(各方關係很複雜,我也是這時候才懂得中國的事情複雜的)。俺和「乾兒子」的一位副總經常一起跑建行搞項目建設貸款,因此認識了支 行、分行的一些朋友。我也見識了一些夠狠的風險控制手段。比如,建行會派人在建設工地上盯著,花的每一塊錢都要這位「出納」蓋章才能劃出去(這種做法好像 有專門名詞的)。不過俺更多的時候是聽這位副總仁兄倒苦水,抱怨每天喝得七葷八素,喝壞了身體,但貸款往往還是搞不下來,特別是年底壓力更是超大。不怨建 行的弟兄們不幫忙,而是審批越來越嚴。現在屁大的貸款都得拿到分行來批,原來不是這樣的。原來有些項目直接在地區支行批就行,那時候搞貸款容易得多。我說 這些不是強調把貸款審批權限集中到省分行如何完美(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效果確實好很多),而是強調一家准國有企業搞貸款都如此艱難,可以想像銀行的風險控制 要比先前強得多。我曾經問過該分行的朋友,如果省裡為某個項目的貸款打招呼還管不管用?他想了想,說,用途不大,除非是省長這個級別以上的領導可能有用, 副的不算。這也算比較大的變化麼?

    以上只是我觀察到的過去十年銀行的一些變化,希望朋友們不要認為我在為銀行取得的成績歡呼,在為其「暴利」辯護。前天晚上和朋友吃飯聊起銀行的又一個大問 題。許多銀行分析的磚家覺得銀行在得到許多國家給予的「父愛」的同時,肩上扛了許多理應屬於政府的責任,將來銀行怕是要還債的。這一點無可否認。比如97 年國際游資狙擊港幣時,戰鬥的最後一個小時只有中銀香港這支孤軍。但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需要還債的上市公司就太多了,比如說兩桶油、高速公路之類的。我 暫時把這個問題擱置。

    報告一下自己投資的銀行股,這也是一些博友關心的問題。我目前以7倍市盈率持有601398(鄙人也當過一段時間工行姜行長的徒子徒孫)。說明一下,我只是碰巧沒有在10倍市盈率時買入。如果我說自己沒有在10倍時買入是基於深刻獨到的分析,或者是出於「安全邊際」的考慮,那純粹是騙人。一位哲人說過,說真話的好處就在於不用記住那麼多謊話。所以我選擇說真話。再強調一遍,7倍PE買入而不是10倍PE買入只是碰巧而已。

    就以此作為銀行股分析的開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