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hx7.html
興業銀行(601166)定向增發的公告昨晚出爐,網上已有不少點評的文章。俺沒有興業銀行,銀行股目前僅持工行。隔岸觀火,隨便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中 國銀行業改革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個問題總是經常的、不斷的被大家所提及。我們的銀行極其嚴重的依賴於存貸業務,靠吃息差過活。行長們的訪談總說我們要降低 資本消耗,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際情況是大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擴大貸款規模。貸款業務的資本消耗很快,資本充足率輕鬆地逼近甚至越過監管紅線,融資因而成 為常態。下表1按升序列示2011年中期各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表1:2011H1各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資本充足率 |
000001.SZ | 深發展 | 10.58%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0.73%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10.82%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1.05%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11.22%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11.40%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11.50%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11.9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2.20%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12.27%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2.33%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12.43%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2.51%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12.95%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3.32%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14.62% |
這些上市銀行中興業給投資者留下的印象是對股東比較負責,通過股權方式融資少。07年初IPO融資近160億元以來,只發生過一次股權融資:2010年5月以配股方式融資近180億元。興業近3年比較重要的融資還包括:09年9月、10年6月兩次發行次級債100億元,2011年底發行小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300億。所以興業近日突然拋出定向增發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有木有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俺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其他人。說句廢話吧,俺雖然代表不了別人,卻可以被別人所代表。比如現在,某人正代表著我開人大會議。
興業此次增發價格12.73元/股,為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符合定價下限之規定,很嚴格的符合著。對應的2011Q3的PB近1.3倍。這一「低價」也為廣大投資者所詬病。關於定價,俺的一貫觀點是「如果公司管理層理性且抱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就把這個交給他們去判斷吧」。注意前提。畢竟,選擇好的時間窗口、定出合理的價格,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管理層,都不是容易的事。但這並不表示管理層可以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既然有市場價格做參考,隨行就市不就ok了嗎?這種想法意味著只要按照市場價格,無論其高低增發或回購都是合理的。這是管理層偷懶、不作為的一種表現。
回到興業。興業的定增價是不是低了呢?2010年興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85億元,2011年前3季度這個數字為188億元,簡單平均所得的季度盈利為63億。假定興業保持這一盈利能力(很保守的估計),本次增發在今年第3季度完成,屆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將達到12.24元,增發PB接近1倍。對一家ROE近25%的銀行,這一價格確實低廉。對照表1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興業高於同為股份制銀行民生、光大、招行,我們很難理解興業為什麼如此急吼吼的拋出這一低價增發方案。
或者是因為像中國人保、中國煙草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可以給興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前幾天興業剛停牌的時候就看到有媒體和投資者在討論諸如中國煙草能給 興業銀行帶來多少多少存款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討論,我只能說這些人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習慣用手指去數新增存款而不會用大腦思考問題。這些想法n荒 唐。這讓中國煙草系統內各路管資金的神仙情何以堪?誰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會拿刀子出來和誰拚命,不是麼?說點近的,建行股改的時候中國三峽總公司就成了建 行的股東,建行一勞永逸的獲得了三峽的所有(或者說大部分)業務了麼?中國移動入股浦發,浦發除了獲得增資資本,大量的業務都轉過來了麼?幾大國有大行重 組改制之初,也引入了美國銀行、高盛、淡馬錫等海外戰略投資者,現在它們大部分賺得盆滿缽溢賣完股份全身而退了。幾大行原期望從它們獲得更多的業務、風險 管理方面的經驗,我的瞭解是這方面成效寥寥。興業有希望從人保獲得什麼管理經驗或者協同效應麼?在我看來,中國人保、中國煙草只是普通又普通的財務投資者而已。這樣的低價定增有意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