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業務勢頭和行業地位--觀察處於行業低谷期企業的重要窗口 醫藥商業

http://xueqiu.com/2164748441/24008316
週期性行業和非週期性行業都存在行業性的波動,當然非週期性行業的波動可能小很多。

邏輯上說在行業週期的底部投資企業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但問題是當行業處於週期底部時,往往難以按照通常的估值方法來推算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比如去年的風電和太陽能,全行業虧損;比如現在的醫藥批發行業,整個行業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中。對這類處於低潮的行業,投資者往往很難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估值,但是直接Pass掉所有處於低谷的行業可能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思路,因為邏輯上說這可能正是進入這個行業的最佳時機(當然,反過來說,對於行業整體盈利水平處於峰值的行業就應該高度警惕)

對研究處於行業低谷期的企業而言,這種時候除了看研究財務數據本身之外,我覺得有另外兩個好的觀察窗口是:觀察公司的業務勢頭變化趨勢和行業地位的變化趨勢。

一、業務勢頭

說業務勢頭重要的原因是,有許多重要的業務信號往往先於會計利潤髮生變化,比如
1)公司的訂單常常先於會計利潤的變化
2)公司銷售收入的變化也經常先於會計利潤的變化
3)公司開工率的提高也往往先於利潤的上升
4)當然公司新項目的變化情況更是遠遠早於利潤的變化
5)公司招聘往往先於利潤的上升,甚至公司員工整體精神面貌的上升也都先於利潤......
.......
由於每個行業的有各自的特殊性,每個行業也有自己獨特體現期業務勢頭的關鍵指標,就不展開討論了。這裡想提示的是,會計利潤經常是最後發生變化的一個指標,但如果投資者睜大眼睛的話,有許多反映業務勢頭復甦的指標可以觀察到,這些業務復甦信號出現後,會計利潤不一定馬上就出現拐點了,但是如果投資人能夠判定這種業務復甦是大型的、轉折性的,往往後面的利潤拐點就是必然的了

這裡面特別需要投資人注意的是往往公司在業務低谷期的壞賬計提是不充分的,如果管理層決定在業務復甦初期就丟掉這些包袱,往往會出現業務復甦期的報表比業務低谷時還要難看的情況,但這往往就是絕好的機會[笑]

二、行業地位

行業地位值得高度關注的原因是這是一個與競爭對手比較的相對指標,每個企業都是生態鏈上的一環,企業活在一個又對手、上游、下游和政策構成的活生生的變化環境之中

單獨地看,比如說行業低谷時全行業的毛利都下降了2%,假設你關注的公司毛利率僅僅下降了0.5%,同時市場佔有率提高了5%,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甚至可以說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從行業低谷中直接受益了。

如何衡量公司的行業地位的變化呢?也許可以從下面三個窗口來觀察:
1)公司相對與對手的地位變化,比如市場佔有率的變化、經營效率的變化等等
2)客戶對公司競爭地位的變化的看法
3)供應商對公司競爭地位的變化的看法

我的體會是也許可以把上市公司行業地位與總市值是否匹配簡化為兩個假象的問題:

1)公司的同業對手是否願意按照現在的市值收購公司?
比如華銳風電是否高估,問問它同業的對手是否願意出224億買它就行了;再比如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鞍鋼,12年銷售高度862億,總市值才240億,是不是太便宜了,這個問題應該問問寶鋼和武鋼,武鋼可能說,呸!我整體上市了也才268億呢[大笑]合肥百貨是否低谷也許可以問問友誼股份、廣州友誼或者鄂武商

2)公司上下游的成功者是否願意現價收購公司
每個公司都在產業鏈上有自己的地位,如果一個公司價格真正低到的離譜,往往他們的供應商或者客戶會比市場上的價格觀察者們更先發現機會。這裡面特別重要的是公司客戶的觀點,因為收購中非常容易成功的一種是收購自己的上游企業

當然這裡談到的通過業務勢頭和行業地位來研究處於行業低谷的公司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投資人需要投資判定行業正在走出大的轉折,而不是面臨滅頂之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23

[惡搞文]碌㞗流: 財富與地位不相稱

原文參考此

同一件事,在這博客出現多次,個案不多,但這件事確實引人入勝,我說的是崇洋媚外的大頭蔡呃緊人的事件。兩個月前,大傻仔在本欄以《下崗財經演員,不再是人渣?》為標題,解釋這個所謂文化人不可告人之處。案件證據之一,是大頭蔡多年文章中,並沒有提及他多年財技失敗的歷史,讓讀者認為他是一個好人。大傻仔手上證據顯示,由蔡東豪之身搞財技變成原復生寫財技,中間重疊兩個月。即是說,這個人一邊呃人一邊寫人。

今年,大頭蔡被一路寫衰,罵足兩個月,大頭蔡好像視而不見,準備繼續懶正義。從他的文章看,他辯駁的理據,不是着眼他有否進行搞財技呃人的行為,而是斟酌某些證據,可否成為呈堂證供的技術問題,例如搞財技呃人錢是否能翻生。大傻仔踢爆成功與否不重要,其實只在希望他自己認搞財技輸左股東過百億。

這兩個月,關於大頭蔡資料的分析大量出籠,大傻仔手上擁有即將關於他搞財技呃人的認據,也不只一單。一個搞財技佬憑自己的隱瞞和欺騙,爬上上市公司接近最高位置,這故事太有意思。據大傻仔估計,大頭蔡一九九九年擔任執董後時,薪金累計接近一億港元,我的問題是,人工過億行政總裁為何要繼續呃錢?

從大頭蔡經歷看,答案可能是,人工過億未算是富豪,重點是身在何處。大頭蔡離開長江基建的時候,地位之崇高,很難想像。那時候擔任中建電訊董事外,也和多家國企例如海爾合作,把殼股偉達燊(1169,後易名中建數碼媒體、海爾中建、海爾電器)改組成媒體旗艦,引入劉德華入股,後失敗再引得海爾注入手提電話業務,真是一橋兩呃。之後,他是創業板上市及上市委員會成員,同是某些慈善團體董事。媒體經濟崛起,他被視為財技界和媒體界的主要橋樑。以地位計算,大頭蔡算是香港較受人尊重的人之一。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尊重程度和財富不相稱。受人尊重的人未必貪錢,大部分政治和宗教人物也不算富有,但問題是,外間不以金錢角度看待這些人。大頭蔡是商界領袖,外間人卻帶着有金錢符號眼鏡看商界領袖。

九十年代中末期,在藍籌公司這類一線上市公司工作,收入跟投資銀行相若,財技人要認真考慮加入藍籌抑或財技公司。香港上市公在近幾年期開始,財技多元化,賺錢途徑大增,財技員工收入急升,薪金和花紅如火箭上升,他們的收入開始拋離藍籌員工。十年前,兩個同是名種財技人,分別加入藍籌和財技公司,同樣在各自領域做得出色,今時身家的分別是倍數計。藍籌收入一點也不失禮,其他行業只能羨慕,只不過是財技的工資漲得厲害。

大頭蔡每日周旋在企業、政府、投行高層之中,得到很多人尊重,大頭蔡也時刻感到自己貢獻的重要,但夜闌人靜時,不禁問自己:「點解我搵錢少過這些要求我幫忙的人?」企顧明顯地在做一些舉足輕重事情,他們的意見可影響重大決定,他們受人尊重,可是,受比自己富有的人尊重,很大可能產生心理不平衡。

政治和宗教人物從其他地方得到認同,例如權力和心靈,他們身處一個不單以金錢論成敗的環境。可是,商界領袖身處花碌碌的金錢世界,歸根結底,成績表一定是錢。大頭蔡「群埋」的,是隨時可搞十億八億人仔搞個人享樂對沖基金經理、上市公司主席,大頭蔡的一億港幣人工,突然變得寒酸。心中是否富有,重點是身在何處,意思是「群埋」什麼人。

能夠進入財技界,一定是人中之龍,這些人受傳統投行訓練,接觸政商猛人,培養過人自信心。這些人離開傳統投行,不論原因是找挑戰或搵真銀,他們會發現各方不及自己水平的人,竟可比自己富有千百倍,對於一些放不下的人,這可以是一種不忿。大頭蔡事件代表一種「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容易產生令人失去理智的不忿,特別是自視甚高的「投行人」。(按:大傻仔加番句,在這兒他又作一個名詞,令人大惑不解)。

在香港,「投行人」大頭蔡最近出事,以他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做個打工皇帝,勝任有餘。然而,他選擇呃人,呃人過程中,遇到挫折,失望中或帶不忿,淪至向一個他未必看得起的年輕人罵到他傻,心中一定不好受。我在想,大頭蔡事件中,假如他的身份不是「一號財技呃錢王」,而是普通財技人,「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不存在,對他在選工的抉擇有沒有影響?大傻仔認為,張化橋的文章找到答案,他無可能找到同一份這麼高人工的工作,所以見到人他會自卑的話,他會繼續呃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288

財富與地位不相稱 蔡東豪

2013-07-11  NM
 
 

 

同一件事,在這專欄出現兩次,個案不多,但這件事確實引人入勝,我說的是麥肯錫(McKinsey)前行政總裁古普塔(Rajat Gupta)內幕交易案件。兩年前,我在本欄以《二十三秒》(第一一○九期)為標題,解釋這宗內幕交易案不可思議之處。案件證據之一,是古普塔剛出席高盛董事會會議,立即打電話給同謀,讓同謀進行內幕交易。控方證據顯示,由開完會到打電話,相隔二十三秒。即是說,古普塔飛奔離開會議室。

去年,古普塔被裁定有罪,入獄兩年,他現保釋,準備上訴。從傳媒報導看,他上訴的理據,不是着眼他有否進行內幕交易,而是斟酌某些證據,可否成為呈堂證供的技術問題。上訴成功與否,古普塔都身敗名裂。

這兩年,關於古普塔案件的分析大量出籠,據聞即將出版關於他的書,也不只一本。一個印度移民憑自己的聰敏和努力,爬上麥肯錫最高位置,這故事太有意思。據傳媒估計,古普塔二○○三年退休時,身家逾一億美元,我的問題是,身家過億富豪為何要鋌而走險?

從古普塔經歷看,答案可能是,身家過億未算是富豪,重點是身在何處。古普塔離開麥肯錫的時候,地位之崇高,很難想像。那時候除了高盛,他是P&G、美國航空等上市公司董事。他是蓋茨基金董事,同是多個慈善團體發起人。學術方面,他是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清華大學等校董或顧問。印度經濟崛起,他被視為印度和外國的主要經濟橋樑。以地位計算,古普塔是全球最受人尊重的人之一。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尊重程度和財富不相稱。受人尊重的人未必貪錢,大部分政治和宗教人物也不算富有,但問題是,外間不以金錢角度看待這些人。古普塔是商界領袖,外間人卻帶着有金錢符號眼鏡看商界領袖。

八、九十年代,在麥肯錫這類一線企管顧問公司工作,收入跟投資銀行相若,名校大學畢業生要認真考慮加入企顧抑或投行。投行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業務多元化,賺錢途徑大增,投行員工收入急升,薪金和花紅如火箭上升,他們的收入開始拋離企顧員工。十年前,兩個同是名校MBA畢業,分別加入投行和企顧,同樣在各自領域做得出色,今日年薪的分別是倍數計。企顧收入一點也不失禮,其他行業只能羨慕,只不過是投行的工資漲得厲害。

企顧每日周旋在企業、政府、投行高層之中,得到很多人尊重,企顧也時刻感到自己貢獻的重要,但夜闌人靜時,企顧不禁問自己:「點解我搵錢少過這些要求我幫忙的人?」企顧明顯地在做一些舉足輕重事情,他們的意見可影響重大決定,他們受人尊重,可是,受比自己富有的人尊重,很大可能產生心理不平衡。政治和宗教人物從其他地方得到認同,例如權力和心靈,他們身處一個不單以金錢論成敗的環境。可是,商界領袖身處花碌碌的金錢世界,歸根結底,成績表一定是錢。古普塔「群埋」的,是隨時可捐一億美元給紐約圖書館的對沖基金經理,古普塔的一億美元身家,突然變得寒酸。心中是否富有,重點是身在何處,意思是「群埋」什麼人。能夠進入麥肯錫,一定是人中之龍,這些人受麥肯錫訓練,接觸政商猛人,培養過人自信心。這些人離開麥肯錫,不論原因是找挑戰或搵真銀,他們會發現各方不及自己水平的人,竟可比自己富有千百倍,對於一些放不下的人,這可以是一種不忿。古普塔事件代表一種「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容易產生令人失去理智的不忿,特別是自視甚高的「麥肯錫人」。在香港,「麥肯錫人」張震遠最近出事,以他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做個打工皇帝,勝任有餘。然而,他選擇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挫折,失望中或帶不忿,淪至向一個他未必看得起的人借錢,心中一定不好受。我在想,張震遠事件中,假如他的身份不是「一號梁粉」,而是普通商人,「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不存在,對他在商交所的抉擇有沒有影響?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51

德銀:全球市場的中國地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78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中國都在全球領先,而在另一些地方,中國則顯得非常落後。

以下是德意志銀行報告總結的中國在多項全球指標中的地位

其中,藍色柱狀圖顯示中國佔據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指標,其中:

- 鐵礦石消費、銅消費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對原材料的依賴;

- 大豆消費、奢侈品、汽車銷量顯示出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

- 固定資產投資、二氧化碳排放顯示出中國經濟對投資的依賴以及工業發展帶來的對環境的壓力

紅色柱狀圖則顯示中國在一些中國指標上的份額遠低於中國GDP佔全球GDP的比例(藍色橫線):

- 私人部門消費佔比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
- 金融市場深度有限,過度依賴銀行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69

BATS與Direct Edge合併完成,高頻交易所挑戰紐交所霸主地位(已更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50

更新:

BATS與DirectEdge宣佈合併,但具體條款尚未公佈。

Zerohedge諷刺道,兩家高頻交易所的合併公告應該如下:


原文:

電子交易著稱的BATS Global Markets與其對手Direct Edge交易所的合併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如果他們合併將超過納斯達克成為按交易量計算全美第二大交易所。

這兩家由投行和交易公司組建交易所合併成功後,將會挑戰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壟斷地位。

他們合併之後將超過納斯達克交易所份額的18%,略低於紐約證券交易所23%的份額。

FT援引消息人士稱雙方的交易可能最早在週一公佈,交易還必須得到美國司法部的批准。

這兩家公司均使用支持高頻交易的尖端技術和收取較低的費率,BATS和Direct Edge相加佔到美國股票市場交易量21%。

BATS在向SEC備案文件中曾自稱:

「我們與傳統的交易所不同,我們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科技公司。「

投行和高頻交易公司組成集團控股這兩家交易所,摩根大通,高盛,和 KCG Holdings均在持有這兩家交易所股份。

上週私募集團Spectrum Equity Investors和TA Associates Management購入了BATS 12%股份。

不過去年以高頻交易著稱的BATS股價在自己的交易所發生電崩盤,在高頻程序交易驅動下股價在900微秒之內從16美元跌至4美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6

芝加哥交易所推出鋁金屬合約 挑戰LME鋁市場霸主地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36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芝加哥交易所(CME)準備推出可交收的鋁金屬期貨合約,而此前鋁金屬合約一直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旗艦產品,該期貨合約幾近完全壟斷市場,CME這一舉措將挑戰LME在鋁市場的霸主地位。

CME是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其金屬期貨部董事總經理Harriet Hunnable稱,鋁金屬市場發展空間大,需要有替代品,亦期待價格透明;CME有信心做到這一點。

為全球900億美元的鋁市場進行基準定價的LME,近日來麻煩不斷,因其倉庫網提取存貨輪候時間冗長、定價機制不透明等問題飽受質疑,LME年內更是捲入美國多宗操縱鋁價的集體訴訟。

CME並沒有透露該合約推出的具體細節以及時間節點,彭博稱,相關合約與LME產品相同,可提供實物交收。市場對CME的這一計劃表示謹慎歡迎。

一家大型鋁生產商的負責人表示,

我認為這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大事,從LME推出鋁合約以來,很久都沒有出現競爭產品。

但是現在談論該合約的影響還為時尚早,但從理論上說,這將提高倉庫的提貨速度。

法國興業銀行的金屬市場研究負責人Robin Bhar則稱,

這對CME是一個巨大利好,對LME而言則是一大重大的不利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8

1986年6月24日: 生力啤(0236)曾經出售上市公司地位,但告吹

1986年,生力啤(236)當時持股的主要股東立瑞利曾希望把上市公司70%股權出售予經營百威品牌的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2008年歐洲釀酒集團英博集團購入該公司,再更名為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簡稱為AB InBev),並把所得資金增購菲律賓生力啤母公司。但後來因為菲律賓政府否決增購母集團購入菲律賓生力啤母公司,故收購最終失敗,並維持現狀。當年購入這公司可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有戰略價值,但現時中國啤酒市場都飽和了,香港生力啤的規模已相當細小,在產業價值不大,但上市地位值錢,所需的財力不多,但為何又沒有人願意購買呢?

要收購的人,是不是母公司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這就不得而知了。但個人認為,這個品牌仍是有一定價值的,但仍是視乎母公司的想法如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82

家族企業在美國的地位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2/56308.html
在美國,家族企業對商業世界來說就像個窮親戚一樣不招人待見。像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克(Mark Zuckerberg)那樣的創業者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創業是許多人想要走的一條時髦道路。

因此,商學院忙於教學生如何創建自己的企業。美國社會的普遍信條是,創造就業崗位的是創業者,而不是家族企業。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昆蘭商學院(Quinlan School of Business)家族企業研究中心(Family Business Center)執行董事安德魯•基特(Andrew Keyt)解釋說:「我想說的是,創業者在美國文化中很受尊重。」基特還是家族企業網絡(Family Business Network)北美分部的總裁。

基特說,美國社會對創業者的美化,與美國媒體對家族企業的報導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說:「我認為我們的媒體就是對家族內鬥的故事情有獨鍾……家族企業取得成功的新聞鮮有聽聞。」

不過,許多研究家族企業的專家認為,美國社會對創業者的重視可能並不恰當。

巴布森商學院(Babson)「成功跨代企業實踐」(Step)項目全球主管、佛蒙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研究家族企業的教授普拉莫蒂塔•夏爾馬(Pramodita Sharma)說:「美國有研究發現,77%的初創企業一開始都是家族企業,還有3%在創立兩年內變成了家族企業。」

之所以比例會這麼高,答案要在報告的附文中找。夏爾馬說,撰寫那份報告的研究者把所有在資金、人力資本或人脈方面接受了家人重要幫助的企業都算作了家族企業。按照這個涵蓋面更廣的定義,許多初創企業突然間看上去很像家族企業了。

斯特森大學(Stetson University)家族企業研究中心(Family Enterprise Center)創始人兼主任格雷格•麥卡恩(Greg McCann)也認為,家族企業在美國形象不佳。

麥卡恩說:「在美國,每個人都希望稱自己為創業者。」他補充說,這幾乎像是,人們想說:「我們不是家族企業,我們喜歡正規做事情。」

麥卡恩說,家族企業目前在美國的形象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因為這涉及許多企業。

他問道:「尤其是,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獨自管理企業經營。我們手頭上最樂觀的數字是,每三家企業中就有兩家以失敗收場——要是我們能幫他們一把,情況又會怎樣?」

多數專家同意,對提高有關家族企業的諮詢和教育水平而言,進一步研究至關重要。

部分專家則開始把目光放到家族企業較高的關閉率之外,不把它們的關門看做失敗,而把這看做對創業成功(或年輕的家族企業經營成功)的變現。

比如,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富卡商學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金融學教授戴維•魯賓遜(David Robinson)就認為,整體統計數據可能具有誤導性。他說,許多關門了的企業並沒有破產,而是賣出去了。

魯賓遜說:「研究顯示,如果父母是創業者,子女有更大的可能性也想自己創業。」

他說,在美國,父母理解子女想要追尋屬於自己的道路,並可能做好了賣掉公司為子女籌集創業啟動資金的準備。

安•金凱德(Ann Kinkade)大約五年前創辦了遊說團體「美國家族企業」(Family Enterprise)。如今,她經營著一家自己的家族企業諮詢公司——Lucid Legacy。她贊同魯賓遜的說法。金凱德說:「創業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國,父母會支持子女做他們想做的事。」

金凱德認為,金融危機後,為家族企業遊說的工作變得比以前容易一些了。因為立法者和監管機構開始注意到,家族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更為和諧,而且對員工來說是更穩定的僱主。

夏爾馬教授還指出,人們普遍開始反思對家族企業的看法。「對裙帶關係的負面偏見正在消除。」

隨著美國社會對家族企業的印象一天天改善,與家族企業有關的研究和教育的地位也在提高。

基特說:「我確實認為,商科教育越來越關注價值觀和倫理的重要性,而這自然而然地讓家族企業教育得到了重視。」

他說,在他眼中商科教育可分為四大類: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管教育、以及研討會和延展項目。他補充說,直到最近,美國大部分家族企業教育都被歸於最後一類。

基特表示:「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教育項目開始轉向提供更多學位課程。」他補充說,有關家族企業問題的公開發表的論文質量不斷提高,也有助於提高家族企業教育的地位。

但他承認,家族企業教育要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美國商學院裡的創業教育比家族企業教育領先20年。

但魯賓遜教授認為,商學院應維持這種現狀。他的一些同行專注於研究家族衝突、以及成功的家族企業為何分裂等問題,魯賓遜教授則不同。他認為,是否在為一家家族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對制定發展戰略本身應該是無關緊要的。

「我認為,如果我們學院提議開設一門家族企業課程,而把決定權交到我的手中,我會否決這一提議。除非這門課可能從稅務規劃的角度來講,否則我覺得這種課程很討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41

特別提款權難以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855

過去幾年,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一直是國際社會上的熱門話題之一,特別是美國不斷通過「印錢」來刺激經濟以後。與08年金融危機前相比,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已經擴大了超過三倍,很多觀察者都認為,美元很快將丟失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已經開始嘗試繞開美元來進行國際貿易。然而現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當美元不再是國際儲備貨幣,那什麼可以頂替美元的位置呢?

現在已經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分散外匯儲備的風險。如下圖所示,歐元已經佔了全球國際儲備份額的1/4。下圖為IMF報告給出的自願上報的外匯儲備結構彙總。

(藍色為美元,紅色為英鎊、綠色為歐元、紫色為瑞士法郎、淺藍色為日元、橙色為其它貨幣)

從現在國際地位發展來說,歐元是取代美元潛力最大的單一貨幣。然而最近幾年橫掃歐元區的歐債危機已經使很多人對投資歐元資產望而卻步,特別是過去被視為無風險的政府債務。畢竟歐元不是單一政體支持的貨幣,很多分析師認為歐元並不具備成為重要儲備貨幣的條件。

在另一個陣型,中俄印度都曾經向IMF建議建立超國家主權儲備貨幣。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還曾經撰文建議拓寬IMF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然而SDR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所謂的SDR,只不過是IMF在1969年創立的用於進行國際支付的特殊手段。它依據各國在IMF中的份額進行分配,可以供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但由於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SDR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不是固定的。

因此,雖然一籃子貨幣的優勢是相當容易自證的,但對於SDRs是否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實際或可行選項仍存在眾多疑問。其中包括:

  1. 1.因為SDR只是一籃子貨幣,這是否會簡單地累加所有法定貨幣的疲軟呢?也就是說,如果籃子中的每個國家都放肆地印錢,那麼在給黃金、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定價時SDR的價值何在呢?因為SDR只是一些法定貨幣的組合,SDR也會像其它法定貨幣一樣損失價值。

  2. 2.一個國家是否能按照SDR籃子裡的比重,簡單地持有所有貨幣呢?很明顯,這是可能的。一個國家可以買入SDR籃子中的所有貨幣,並按照相同的比重持有。在這種情況下,SDR的儲備貨幣地位意義何在呢?

  3. 3.如果籃子中某種貨幣的發行國發生貨幣危機,或通過某種方式打壓自己的貨幣,那麼SDR中成分貨幣的相對價值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很明顯,該貨幣在SDR籃子中的相對比重會下滑。

那麼,SDR就並不能避免貨幣危機或貶值;SDR只是一種通過避免過多地持有某種貨幣來分散風險產生效果的風險管理工具。但因為所有國家都能通過分散其外匯儲備在眾多貨幣上,直接地跟從相同的風險管理策略,那麼持有SDR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意義又何在呢?

  1. 4.因為SDR只是當前貨幣的總和,它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貨幣。一種獨立的貨幣需要強制性的稅收權支持,或發行者必須持有的一些商品(比如說黃金)或一籃子商品(比如說黃金、石油、糧食等)。

因為SDR只是法定貨幣的總和,它並不能真正改變當前現狀的基礎。

從本質上說,SDR只是深層問題的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儲備貨幣的問題並不能通過一籃子的法定貨幣解決,因為法定貨幣就是問題的本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3

ZALORA挑戰淘寶香港一哥地位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zalora%E6%8C%91%E6%88%B0%E6%B7%98%E5%AF%B6%E9%A6%99%E6%B8%AF%E4%B8%80%E5%93%A5%E5%9C%B0%E4%BD%8D/

▶ 免運費、貨到付款、形象設計建議,都是ZALORA進軍香港的武器
▶「每周都進500件新品,從挑貨、入貨,到上架,只需一個多星期」

「我去淘寶買衫、鞋,每次20多件,但每件都要運費,通常一件港幣10多元,不太划算,」今年25歲,在一家中資科技大企業投資關係部門上班的Katrina告訴記者。她很喜歡網購,幾乎每天都會上網留意新貨,一來因為便宜,二來平日工作長達10多小時,沒有多餘時間逛街,網購正中下懷。她一身專業打扮,衣物、鞋履和手袋,全從網上商店買來,總額不超過300港元。

然而,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加上運費高昂,Katrina變心了。她今年初發現一家網店 ZALORA,專賣中低價時裝,但樣式流行。賣點之一是只要消費累計超過150港元,就無須運費,不像淘寶每件都要收錢。Katrina笑著說,當時看見ZALORA在facebook、Yahoo!、新浪網都有廣告不停在閃,有很多款式的平底鞋,她於是好奇點進去,價錢竟很便宜,買了一雙鞋、一條連身裙、和一條半截裙,只需200港元,兩天便收到貨品。

ZALORA還以到貨付款、15日內無需要理由退貨退錢作為招徠。淘寶只有7天退貨期,還必須商品出問題才可向賣家換貨;如果是香港的淘寶買家,更難退換。Katrina說,賣家都在中國大陸,退貨的話,另外再付郵費寄回去,但因東西價錢本來就低,再加郵費,根本不值得,索性送給朋友算了。因此,ZALORA提供的退貨服務,加上鋪天蓋地的網絡廣告,短短一年半便打響知名度。在菲律賓、印尼、泰國的facebook專頁上,超過60萬個粉絲,馬來西亞超過50萬個,而新加坡也有逾10萬個粉絲。開業一年多,每個月都錄得雙位數的增長,全年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至今已是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網上時裝店。

ZALORA其實來自德國, 是歐洲最大時尚商品購物網站Zalando在亞洲區擴展業務的另一品牌。最大股東是德國科技投資公司Samwer Brothers旗下的Rocket Internet, 總部位於新加坡,去年3月初正式開幕。這家店開張不久,盡顯「吸金」能力。去年9月,摩根大通投資逾1000萬美元;今年3月,Tengelmann注資2600萬美元。兩個月後,風險基金Summit Partners(頂峰投資)、瑞典投資公司Investment AB Kinnevik、Verlinvest 及Tengelmann Group,四家一共注資1億美元。

ZALORA看中香港,原因有二。當地網購巿場近年來持續增長。香港政府審計處今年5月發表的「2000年至2012年香港居民使用個人電腦及互聯網服務的情況」顯示,使用互聯網「網上購物/處理金融交易」的人數比例從2001年14.5%,大幅增至44.5%。調查機構尼爾森的報告也顯示,2011年香港整體網購市場規模達19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相對於同年總零售額894.1億港元,佔約一成半。PayPal預測,未來仍有增長空間,2015年網上商貿市場將增至271億港元。

另一原因則是, 香港有其戰略意義。ZALORA東南亞董事總經理Michele Ferrario 本月初出席香港的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時,接受本刊訪問, 他分析, 相比東南亞地區6 億人口,香港市場不大,但卻在ZALORA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絕大部份的貨品供應來自中國大陸的廠家,香港在整體業務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中樞。」

只是,在香港經營網購並非易事。除了淘寶香港,本地至今未有很大規模的電子商店。1999年,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創立蘋果速銷,顧客透過網站及電話訂購貨品,再上門送貨。由於售價低於一般超市,初時甚有回響,但隨即觸發香港百佳、惠康兩大超市瘋狂減價,最後蘋果速銷在短短4個月間虧損2億港元,無奈結業。「地方大、購物網點相對密度小的地方,例如中國大陸、美國,網購才會發達,」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方保橋解釋,香港地狹人稠,已有許多實體商場,交通又便利,但上網買東西,最快都要一天後才能取貨,香港人耐性不高。

開業至今,ZALORA也經歷一次水土不服。去年4月,ZALORA大張旗鼓進軍台灣,卻於今年4月撤出台灣, 解散144人的工作團隊。ZALORA解釋,因為台灣營運成本太高,才做出這個沉痛的決定。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碩士課程主任冼日明點出,在香港做網上商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要有很特別的貨品,在香港找不到的,一定要上網買。否則,就要記住第二點,要便宜,比一般零售價低。「如果做不到這兩點的網店,在香港很難生存。」

ZALORA不是沒有認清這兩點。為了保持獨特性,香港約25人的團隊,每天都在搜羅新的衣物款式,不斷加入新貨。「平均每星期,都進500件新貨品;而且效率很高,從挑貨、入貨,到上架,只需一個多星期,確保販售最新款式,」ZALORA香港營運總監蔡承迅告訴記者。ZALORA聘請很多過去在ZARA、新加坡永泰工作的買手,他們與供應商的關係很好,有強大的網絡,帶來很多不同品牌,甚至巿面少見的品牌,例如英國River Island、意大利ALCOTT、自家品牌Ezra。

ZALORA團隊也扮演形象設計師,除了一般的衫、褲、鞋分類外,還會根據不同風格,把貨品分類成:成功人士打扮、日本風、英倫風、節慶風、狂野造型等多達18種類型。同時,網頁也附有自家雜誌ZALORA Magazine,每月一期,教愛美的男女如何配襯最潮流的款式,並會在網頁提供打扮小貼士,教你打破常規,「不要以為身形嬌小的女孩不可穿長裙」,旁邊再附上一張嬌小女孩穿長裙的漂亮照片,鼓勵顧客作更多的嘗試。

目前,ZALORA的香港網站已經有超過200個不同品牌,從衫、褲、裙、鞋、手飾,到手袋,價錢也從數10元至1000多港元都有,也會不斷在不同的網店上與同類型的衣物比價,保持低價。蔡承迅也透露,為了進一步打入香港市場,兩星期後將會推出廣東話版網頁,並會在全港設有不同的提貨店,需要換貨的顧客可在那裡放下貨品,未來更會設有專員上門收取更換的貨物。

「我們要打造出一個品牌。當女士想找什麼潮流服飾時,第一時間就想起ZALORA,因為不單單提供貨品,還是近來最潮流的款式,ZALORA絕對不是一般的網店,」Michele Ferrario雄心壯志地總結。

【總之】 ZALORA 已是東南亞最大的網上時裝店,今年正式進軍香港,憑藉快速送貨及貼心服務,搶攻香港持續增長的網購商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