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富與地位不相稱 蔡東豪

2013-07-11  NM
 
 

 

同一件事,在這專欄出現兩次,個案不多,但這件事確實引人入勝,我說的是麥肯錫(McKinsey)前行政總裁古普塔(Rajat Gupta)內幕交易案件。兩年前,我在本欄以《二十三秒》(第一一○九期)為標題,解釋這宗內幕交易案不可思議之處。案件證據之一,是古普塔剛出席高盛董事會會議,立即打電話給同謀,讓同謀進行內幕交易。控方證據顯示,由開完會到打電話,相隔二十三秒。即是說,古普塔飛奔離開會議室。

去年,古普塔被裁定有罪,入獄兩年,他現保釋,準備上訴。從傳媒報導看,他上訴的理據,不是着眼他有否進行內幕交易,而是斟酌某些證據,可否成為呈堂證供的技術問題。上訴成功與否,古普塔都身敗名裂。

這兩年,關於古普塔案件的分析大量出籠,據聞即將出版關於他的書,也不只一本。一個印度移民憑自己的聰敏和努力,爬上麥肯錫最高位置,這故事太有意思。據傳媒估計,古普塔二○○三年退休時,身家逾一億美元,我的問題是,身家過億富豪為何要鋌而走險?

從古普塔經歷看,答案可能是,身家過億未算是富豪,重點是身在何處。古普塔離開麥肯錫的時候,地位之崇高,很難想像。那時候除了高盛,他是P&G、美國航空等上市公司董事。他是蓋茨基金董事,同是多個慈善團體發起人。學術方面,他是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清華大學等校董或顧問。印度經濟崛起,他被視為印度和外國的主要經濟橋樑。以地位計算,古普塔是全球最受人尊重的人之一。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尊重程度和財富不相稱。受人尊重的人未必貪錢,大部分政治和宗教人物也不算富有,但問題是,外間不以金錢角度看待這些人。古普塔是商界領袖,外間人卻帶着有金錢符號眼鏡看商界領袖。

八、九十年代,在麥肯錫這類一線企管顧問公司工作,收入跟投資銀行相若,名校大學畢業生要認真考慮加入企顧抑或投行。投行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業務多元化,賺錢途徑大增,投行員工收入急升,薪金和花紅如火箭上升,他們的收入開始拋離企顧員工。十年前,兩個同是名校MBA畢業,分別加入投行和企顧,同樣在各自領域做得出色,今日年薪的分別是倍數計。企顧收入一點也不失禮,其他行業只能羨慕,只不過是投行的工資漲得厲害。

企顧每日周旋在企業、政府、投行高層之中,得到很多人尊重,企顧也時刻感到自己貢獻的重要,但夜闌人靜時,企顧不禁問自己:「點解我搵錢少過這些要求我幫忙的人?」企顧明顯地在做一些舉足輕重事情,他們的意見可影響重大決定,他們受人尊重,可是,受比自己富有的人尊重,很大可能產生心理不平衡。政治和宗教人物從其他地方得到認同,例如權力和心靈,他們身處一個不單以金錢論成敗的環境。可是,商界領袖身處花碌碌的金錢世界,歸根結底,成績表一定是錢。古普塔「群埋」的,是隨時可捐一億美元給紐約圖書館的對沖基金經理,古普塔的一億美元身家,突然變得寒酸。心中是否富有,重點是身在何處,意思是「群埋」什麼人。能夠進入麥肯錫,一定是人中之龍,這些人受麥肯錫訓練,接觸政商猛人,培養過人自信心。這些人離開麥肯錫,不論原因是找挑戰或搵真銀,他們會發現各方不及自己水平的人,竟可比自己富有千百倍,對於一些放不下的人,這可以是一種不忿。古普塔事件代表一種「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容易產生令人失去理智的不忿,特別是自視甚高的「麥肯錫人」。在香港,「麥肯錫人」張震遠最近出事,以他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做個打工皇帝,勝任有餘。然而,他選擇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挫折,失望中或帶不忿,淪至向一個他未必看得起的人借錢,心中一定不好受。我在想,張震遠事件中,假如他的身份不是「一號梁粉」,而是普通商人,「財富與地位不相稱」情況不存在,對他在商交所的抉擇有沒有影響?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