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布局與變局 人算不如天算 張忠謀應樹立比交班更重要的風範

2012-03-19  TWM




台積電與張忠謀雖然密不可分,但從公司治理角度而言,董事長交棒與否,不是他個人能決定,他不交棒的發言並不妥當。

撰文‧乾隆來

三月五日台積電記者會,董事長張忠謀向擠爆會場的記者公開宣示「不交班」計畫,他聲音宏亮、語氣堅定、毫無猶豫地說:「我有兩根棒子,一根董事長的棒子, 我不交;CEO的棒子,序曲都還沒唱。」台積電與張忠謀雖然密不可分,但從公司治理角度而言,董事長應由董事會推舉,尤其張忠謀股權不到一%,大股東又是 政府的國發基金,如果董事會付託他,張忠謀責無旁貸,但他交棒與否,不是他個人能決定,他不交棒的發言並不妥當。

這讓筆者想起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他高齡九十三歲出版關於新世紀管理趨勢的著作《下一個社會》裡,討論人類社會高齡化的章節中,杜拉克破題就說:「青年不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老人才是,永遠都是!」從一九八七年成立台積電起算,張忠謀領導公司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成績堪稱台灣企業發展史上最成功的紀錄之一,他替台積 電股東創造了新台幣二兆元的市值;替三萬六千名高學歷、優秀的台灣精英創造世界級的工作機會;他寫下公司治理的典範,身體力行證明專業經理人不必掏空公 司,一路堅持專業與道德而成為企業領袖。他從無到有,創造出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更為二十年來全球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無比的貢獻。

張忠謀達到如此成就,交班,也就分外困難了。過去蔡力行沒有接班成功,這次宣布三位平均六十歲的共同營運長,就算坐上執行長職位,也只能繼續仰望張忠謀。 張忠謀之後不會再有另外一位張忠謀,正如成吉思汗的後代再怎麼剽悍,近千年來仍然只能仰望成吉思汗那樣簡單。

張忠謀比股神巴菲特小一歲,兩人近年來都面臨沉重的接班挑戰,外界拿奇異、微軟、蘋果公司的交班來對照這兩位教父其實是不對的,他們面臨的課題,早已超越 創造經營績效的層次,而是「自己如何消滅自己」、哲學層面的挑戰。

張忠謀與巴菲特有不少前輩如洛克斐勒、卡內基、摩根,或者王永慶都曾走過交班的路,他們都面臨「自己如何消滅自己」的問題,他們生前的布局也無法因應身後 的變局,他們的股東、員工與親人其實都會各自盤算,不斷運轉的世界更總是超越他們的想像,人算不如天算,能夠留給後人一個完美的風範,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6

人算不如天算 黎智英

2013-04-11 TNM 

65歲的黎智英,原以為10年一覺台灣夢,終於可以夢醒,將旗下電視和平面媒體賣了175億,風風光光離開,從此不用再煩惱電視能否上架這些事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命運要他賣不成,於是他又回來了。他很認命,立刻振奮起來,帶來新的計畫:平面媒體全面數位化。他認為平面媒體一定要轉型,要做動新聞,未來的獲利模式就靠手機、平板電腦這些行動裝置。

除了對台灣的「承擔」,他對香港的民主運動也投入甚深,做好了坐牢的心理準備。

壹傳媒交易案略述

因壹電視一直無法上架,不堪虧損,2012年10月16日壹傳媒集團正式宣布將台灣所有媒體業務(包括壹電視、蘋果日報、爽報、壹週刊),以175億元新台幣賣給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由於金額龐大,辜仲諒又邀請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及某新加坡私募基金,共同出資購買。後來傳出新加坡私募基金資金來源為旺中集團總裁蔡衍明,引起社會譁然。

由於蔡衍明親中的形象頗受爭議,在交易案之前,旺中旗下的中國時報又與蘋果日報才因「反對旺中購併(電視系統業者)中嘉」雙方砲火不斷。因此後來證實蔡衍明為買方之一時,壹傳媒員工群情激憤,不但組成工會抗議,也要求新買家遵守編輯室公約,亦有學生及社會團體發起「反媒體壟斷」訴求。

2013年3月在公平會準備審查期間,先是蔡衍明提出撤資,後王文淵也決定退出,3月27日買方決定不再續約,併購案宣布停止。辜仲諒仍表達購買「壹電視」意願,此交易案目前正與壹傳媒集團進行中。

壹傳媒交易案去年十月才剛宣布,辦公室大樓牆上原本掛著的黃永玉、丁雄泉的畫就不見了,剩下一堵一堵光禿禿的牆壁,好像剛剛發生了搶案。

紙媒 數位轉型

接下來的幾個月,雖然發生了幾次抗議事件,但所有人不論是否願意,都做好了心理準備,腦中也描繪了一幅未來的圖像:辜仲諒可能認為終於擁有自己的事業與影響力;王文淵可能認為台塑的負面新聞從此將受到控制;蔡衍明可能認為自己在中國政府面前將有更有份量;馬英九政府應該大大鬆了一口氣;討厭壹傳媒的讀者可能開心未來耳根將清淨不少;其他媒體可能感到競爭壓力變小;壹傳媒的員工則以為自己將發一筆程度不一的小財(獎金、分紅、年資結清等)…。

未料鬧了半年,三月二十七日交易案宣告破局,所有的想像都破滅了,一切又回到原點。

黎智英是第一個重新振奮起來的。他召集了《壹週刊》《蘋果日報》幾位主管到他陽明山的家中午餐,熱烈地跟大家握手,好像這些人剛在海上歷劫,而他正在岸上焦急又熱切地迎接大家歸來。接著他又宣布了他未來的新方針:這兩個平面媒體要轉型,要全面數位化,要發展「動新聞」,如此才有生路。

至於他把大家賣掉一事,他尷尬地笑著:「以後不賣了,這樣對員工、對讀者都不公平。」半年不見,我們中間只有一次看到香港《東方日報》偷拍他去某診所扎舌針,據說那醫生精通治療失智症,消息立刻傳回台灣。有人猜測,他是因為得了失智症,自知無力經營才賣掉台灣壹傳媒。

賣不掉 是天理

我們此時在他香港半山上的家裡採訪他,問他當時想像自己拿了一百七十五億,準備做何打算?他不理會我的譏諷,認真地說:「先休息一下,還是要繼續做事業。但我也不想讓自己太忙,我還有其他事業像是動畫也還在做,香港的《蘋果日報》和《壹週刊》,也在準備數位化。以前我最大的麻煩是離開我家,離開我老婆,這是一種很抽離、很空虛的感覺,以後不需要這樣了,覺得很舒服。 我也鬆了一口氣,電視搞得我要死,我對台灣也有點心灰意冷 。」

「但賣了我又想,他們要搞也不會真的把這個事業搞得很好,也不懂得怎樣轉型,所以到最後,賣不掉,也是天理。」意思是賣成了我們就慘了,就倒了?他無辜地說:「我就恐怕會這樣。我覺得他們拿在手上,可能是個負擔,因為平面媒體還是要轉型,你不能十年之後還是同樣的雜誌。不是報紙雜誌沒有了,而是會慢慢萎縮,但萎縮的是紙,不是做新聞的機構,轉型才是最大的考驗。」

媒體 需要投入

「他們是做大生意的人,對於一些比較細節的東西,要重新去學,不容易啊。而且媒體需要你投入,不只投入你的精神,還要投入你的面子、你的人,你得罪人,可以忍受嗎?你得罪朋友,可以忍受嗎?有些同事對某些黨派比較支持,有些比較不支持,你可以平衡嗎?這也是做媒體需要的一些技巧,也不是他們做大生意的人一下子就有這樣操縱的能力。」

當時員工群情激憤,很大原因是由於蔡衍明之前正在進行的系統業者中嘉公司的併購案,而中嘉公司一直不肯讓壹電視上架,據說正是蔡衍明的要求。壹電視因此不堪虧損,而導致後來的壹傳媒打包出售。

肯定 工會價值

《蘋果日報》組成工會,激烈抗議,許多學生和社運團體都出來抗議媒體壟斷。那時聽說你很不高興?黎智英語塞了一兩秒,立刻說:「電視不能上架,你又不讓我賣,那你要我怎樣?你說這樣我們就沒有新聞自由,但你為什麼不去抗議那些不給我上架的人?NCC不給我牌照時你怎不去抗議?我死路一條,你還叫我不能退,這不公道啊!」

你這次回來,對工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他感性地說,「我覺得他們很友善,不是問題。我們做媒體的,假如對員工不好,是做不成的。晚上所有的員工走了以後,其實我們的傳媒是不存在的。工廠還有機器,我們什麼都沒有。」

否認 失智謠言

以他如此思慮敏捷、通曉人性,即使並非專業,至此,我們都可以判斷他沒有罹患失智症。談及此,他說失智是對手抹黑,「扎舌針對睡覺很好的,而且醫生說我的腦部血管較細,有時會頭昏,現在刺激刺激神經,對供血比較好。」

這半年來黎智英也沒有真正閒著,他仍在積極把他香港的報紙和雜誌數位化,因此這次回台灣,就可直接用上。他六、七年前開始投資做動新聞,便是在網站上,把文字內容影像化,並以動畫來補充畫面的不足。當時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擔心羶色腥的內容一旦用動畫呈現,便將毫無限制。當時聘用的行政總裁金溥聰也因此離開。

然而動新聞在台港實施了幾年,結果卻是頗受歡迎,「剛開始我們做得不夠好,也沒有像現在那樣懂得如何表達,對讀者不夠敏感。現在比較小心一點,可以換個方式呈現,但新聞的真實性沒有改變。」

而在每則動新聞上,配上數秒鐘的廣告,則是獲利模式,目前香港《蘋果日報》網站每天的廣告下載次數是二百八十萬,每天上蘋果網站看新聞的人數大約是六十到六十五萬,「我們超過一千一百萬的page view(網頁瀏覽量),有時到三千萬啊。我相信我們現在把即時新聞也做成動新聞,很快就會到三千萬。早上你到捷運,很多人戴著耳機在看動新聞。在香港這麼小的地方,最高可以到三千萬的page view,你可以說這個不流行、是做錯了嗎?」

遠離 政商飯局

他認為報紙走向數位化,是跨過電視,直接走到手機、平板電腦這些行動裝置的市場,「這些才是將來最大的媒體。」這是你做電視這幾年同時發生的事,你本來認為未來在電視?「沒有,我以為是網路,我投資做動新聞時,還沒有iphone,那時我想的是網路,但一有了iphone,我知道這個是將來,這使得動新聞更大。現在你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五秒、十秒的廣告,你知道這個市場已經開始發展得很大了,五秒你可以收一塊錢、一塊二台幣,這個市場有了錢,裡面的內容、需求就大了,內容供應品質也會愈來愈好。」

那你把電視賣給辜仲諒,他怎麼辦?黎智英說:「他買就可以上架啊,馬上不用虧錢了。」但沒有你做,能成功嗎?他很謹慎:「電視不一定,因為我從來沒有機會發揮,而且我也不太懂電視,但請的都是很好的人。」

在這次交易案中,許多人批評黎智英把媒體當成商品。他說,「經過這次事情以後,我們也知道社會很大方面是接受我們的,以前我沒要走的時候,每個人都說我這個那個的,但我說要走,很多人又說從此台灣沒有新聞自由什麼的。你就覺得,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媒體,而是對這個媒體的承擔,所以這個生意不單只是個生意,是你對這個社會的承擔,所以我們要重新把這個媒體做成一個真的很獨立、不受廠商或政治影響的媒體。」這次回來,他也要求管理階層不要與政治或廠商接觸,他自己也不再跟政治人物吃飯。

金援 香港民主

在香港,黎智英這些年一直積極推動民主運動。兩年前維基解密公布資料,說過去七年他共捐了六千萬港幣(約合台幣二億四千萬元)給民主派。他又與陳日君、李柱銘、陳方安生被稱為「港版四人幫」。由於中國政府承諾的一國兩制早已跳票,箝制愈來愈緊,香港人也有警覺,今年一月香港大學法律系教授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行動」,七月將發起行動,爭取香港特首普選。

黎智英立刻寫了文章響應,甚至還有坐牢的打算,「有參與就有坐牢的可能。現在中共看起來不會給我們真的民主,我們要跟他攤牌了,做為香港市民,我也覺得我的良知不容許我置於度外。我們盡了所有的力氣爭取,走到盡頭也要再走。」坐牢沒有好吃的東西受得了嗎?「做人願意付出也是一種福氣。」應該不會把你關太久吧?「坐牢把我們關一兩個禮拜放出來,我們就去燒區旗,再讓他捉,捉到最後有民主為止啊。」

黎智英回來了,兩年前本刊創刊十周年,他說,「這十年好像發了一場夢。」這次交易案失敗,就像夢到自己醒了,但其實沒醒。辦公室的牆壁現在仍是光禿禿的,但久了我們也好像不太確定原先那裏掛著什麼,或者其實從來沒掛過什麼。經過此事,我們知道許多事情是錢買不到的,譬如牆上的空白,如果沒有畫,就把它當成鏡子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3

馬雲IT領袖峰會主題演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2/162357.shtml

馬雲IT領袖峰會主題演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
i黑馬 i黑馬

馬雲IT領袖峰會主題演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

在大會上做開幕主題演講的馬雲表示,未來要思考的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智能)。

I黑馬訊,一年一度的IT領袖峰會今天上午在深圳開幕,今年的主題“邁進智能新時代”聚焦於互聯網最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但對於AI一詞,馬雲卻有不同的看法。

在大會上做開幕主題演講的馬雲表示,未來要思考的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Machineintelligence(機器智能)。

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未來智能時代機器取代人的恐懼擔憂,馬雲也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過去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把機器當人用,機器比人做得好不算什麽,機器做人做不了的才了不起。機器應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類最大的對手。”

馬雲在演講中同時還表示,今天中國已經強大,不再被稱之為東亞病夫,但是如果知識結構不良,智慧不良,整個文化體系不良,其實是很可怕的,這被稱之為網絡病夫。“網絡公司該做一些什麽,教育體系該做一些什麽,人類的價值觀體系該做一些什麽,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想思考,也希望帶給大家的話題。”

歷年的IT領袖峰會,最廣為人知的是2010年BAT三巨頭力辯雲計算前景,李彥宏當時直指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表示倡導雲計算還過早,馬雲則回應稱阿里巴巴對雲計算充滿信心。

在今天的發言中,馬雲輕松的調侃雲計算,“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

以下為馬雲演講實錄:

過去九年,深圳的IT領袖峰會給業界很多的思考,其實我是一個老師出身,所以我“胡說八道”的時間多一點,機會多一點,我的職責,因為我不是技術人員,我也不是商業人員,我的職責是利用我過去所有的思考、經歷和資源,把所有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講話不一定是對,但是只希望給大家一些思考,這些觀點,我在2000年到2005年,在廣東至少做兩百場的交流,請了很多小企業家,包括很多零售行業,講了電子商務對零售行業的沖擊,那時候我覺得相信我們的人並不多,當時零售行業的人笑話我們,覺得不可能被沖擊掉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不管怎麽暢想,人類想象力都是有限的,你覺得未來是這個樣子,其實未來並不是這個樣子。我在這兒講一些我一直堅信的觀點,未來二十年是互聯網技術的時代,未來三十年將會成為互聯網的時代,社會的變革,各行各業的速度,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不管你高興也好、罵人也好,喜歡也好,未來的三十年變化遠遠超過大家想象。

現在大家罵實體經濟,都在罵經濟不好,其實實體經濟從來沒有好過,說企業難做,企業從來沒有好做過,十年以前也不太好做,實體經濟都在講由於互聯網沖擊,其實也只有中國絕大部分的實體經濟,或者說絕大部分的制造業都在罵互聯網,在美國、歐洲,大家所有做得不好的企業,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互聯網不是替罪羊,不應該成為替罪羊,大家都應該思考,如何應該利用互聯網,把這些東西做得更好。前兩天我聽見線上線下不公平,需要線上線下征稅一樣,其實線上線下征稅公平不公平,這是一個偽命題,本質上是大企業和小企業。我從來沒有看見一家線上的大企業不交稅,只要做到一定程度都征稅,今天不要盯上這些小企業交了多少稅,而是應該盯上這些小企業有沒有賺錢,有沒有利潤,有沒有活下來,今天不要看互聯網對你這個行業有多大的沖擊,而是要思考,你如何運用好互聯網。

未來在十年以內,會加速五個行業的變革,有人說我“胡說八道”,我反正一直“胡說八道”,再說一遍也無所謂。

第一零售變成為新零售,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物流的變革,以前你講電子商務多麽重要,現在怎麽又不講電子商務不重要,電子商務在未來五年內依舊高速增長,但是我們要思考十年以後會怎麽樣。其實我花很多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創業的時候在想,我沒有積累,我爸也沒錢,我爸沒官,我也沒有一個有銀行工作的舅舅,我也沒有今天所謂的資源。既沒有積累,也沒有資源,你唯一思考就是對未來的判斷,大家判斷十年以後會怎麽樣,誰對未來的判斷越準確,然後你按照這條路走下去,才有贏的可能性。

我們做企業到今天為止思考,五年以內電商會很好,十年以後呢,純電商會很艱難,線下零售也會很艱難,所以新零售實際上要把線上線下物流整合一起思考,要考慮的問題,以後的零售不是思考學會怎麽賣東西,而是學會怎麽去服務好你的客戶。其實在美國的傳統零售做得不錯的,絕大部分都是學會如何去服務好你的客戶,而不是學會賣東西。我們在過去的十年以內,傳統零售各種各樣的促銷的想的任何方法,就是怎麽賣東西。所以從賣東西走向服務別人是巨大的變革。

新制造,未來的制造行業已經不是標準化、規模化,而是定制化和智能化。在廣東我可以這麽講,廣東制造業在未來十年十五年,會受到的沖擊遠遠超過長江三角洲,因為這兒一直以來以加工、標準化、定制化、流水線,這要引起高度重視。我前幾年就在上海講,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的零售行業一定要面臨未來的挑戰,零售行業的挑戰。

今天廣東的制造業一定會面臨未來的新制造的挑戰,也就是個性化、定制化、智慧化成為未來的時候,你原來的標準、流水線、集裝箱,一切都會成為麻煩。所以大家知道這個智慧化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以前手機本來就是打電話,裝上操作系統以後,手機打電話的功能不到20%,那麽假設汽車裝進了操作系統,交通的作用也到不了20%。

新金融,金融沖擊也會越來越大,傳統金融解決的是二八問題,傳統金融在中國特別明顯,金融機構只要服務好20%的大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就行了,所以80%的消費者、小企業,第一他也不需要去管理,做也不一定做得好,因為要技術。新金融解決八二問題,也就是解決80%消費者和中小企業,如何能夠解決我們經常在討論的小企業拿不到錢,我覺得今天在印度,我們用了我們的螞蟻金服的技術,在短短的一兩年內,現在已經有兩億的印度人用手機開始開設了賬戶,進行支付,今天在中國也一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整個中國支付行業的沖擊是非常之大,創新也非常之大。所以新金融會越來越大。

第三是新技術,核心技術未來將不會圍繞以PC為主的芯片也好、PC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都會重新顛覆,我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彎道超車十超九翻,你要想在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真不是太大,我要在前面你想超,沒機會,只有在另外的道上超車才有可能,根據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在整個未來的雲計算、移動操作系統,移動的所有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上面,中國是有機會的。但PC領域里面,我認為還是很有難度。

最後是新能源,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煤,第二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石油,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能源主要是數據。所以社會的變革會越來越大,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是就業的變革,所以大家知道,前幾天這個不是笑話,杭州有兩個搶劫犯,連搶三個超市,最後只搶到1800塊錢人民幣,還被抓起來了,杭州大家支付都是用支付寶,沒有人在商場、超市里面這麽用現金。在龍翔橋門口的一個乞丐放了一個二維碼,可以用二維碼給錢,要飯都要用二維碼了。對於新技術的漠視、無視,會搶奪了你的就業,技術創造無數就業。

上一次技術革命1870年,在美國的農民占50%,大家知道一百年過去了,現在美國的農民只占2%,中國房地產行業,大家知道發展,雇傭了成千上萬的農民工,但是最近你們發現這兩年,我們以前老是擔心城里農民工怎麽辦,房地產沒了,農民工去了哪里,去了快遞。

所以解決了社會巨大的問題,深圳也一樣,深圳發展過程中,每個城市都有民工很多,地產突然沒有,這幫人沒有回到農村去,他們去了快遞,當然也有回去的。

另外一點,很多的技術活,很多你認為真是絕活、技術活,很多的白領都沒有了,大家都在講哎呀,大數據、雲計算,那數據分析師將來是不是很有活,我告訴大家,十年以後沒有數據分析師這個職業了。我也這麽覺得,我在五年前跟公司內部,我們啟動了一個項目叫ET項目,我們認為未來的機器會比人越來越聰明,三十年以後,時代雜誌封面本年度最佳CEO是一個機器人。這個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它都會開始起來的。如果你的技術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普惠、更加公平,如果你的公司的技術不能讓你的這個社會的經濟能夠更加持久,如果你的技術不能讓人類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我認為你的技術沒有多大意義。

以前我們創業要靠資源,要有錢,要有關系,未來你要創業,是問你有沒有技術、你有沒有數據、你有沒有創新,所以這是我的看法。另外一點,在座所有企業家,要記住,其實王健林跟我打過一個賭,線上多還是線下多,現在我覺得這個賭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過去我們把企業家稱為entrepreneurs,未來我們稱企業家為nentrepreneurs,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完全脫離互聯網,過去我們說電是高科技,誰說電是高科技,互聯網以後不是高科技,這是所有的基礎設施,所有行業必須要用的。所以與其你今天還嘮嘮叨叨罵這個東西,還不如調轉槍頭,趕緊讓員工多花點時間在這兒。未來三十年,這個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而是屬於那些用好互聯網的公司。

過去如果是BAT,BAT不能把技術、資源、能力、人才普惠化,BAT會越來越小,只有把自己的技術變成一種普惠的技術,才有可能起來,所以我還是想未來的三十年,不是互聯網公司的時代,而是用好互聯網公司的時代。網商也一樣,它不是一種形態的改變,而是一種思想的深化,大家知道未來你服務的客戶絕大部分都在網上,今天網上80%的消費者都是八零後,再過幾年,九零後、二零零零後基本上都是在網上。所以你已經沒有可能,我們現在還有一大波的人都是在線下的,五十歲、六十歲以上的人,有一個領導以前跟我講,我從來不上網、從來不購物,我說這不是什麽時髦的事情,更不是什麽時尚的事情。我以前講只有平下中農、沒有文化的人才可以當黨支部書記一樣,這沒有什麽驕傲的,必須學習,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們面對所有的客戶出生下來就是在互聯網。

我們公司提到的兩句話,一切業務數據化,第二句話是一切數據業務化,一切業務不是基於數據的,忘掉,別做了,所有數據必須業務化,一切數據必須業務化,只有這樣才能迎接這個時代,我們比任何一家公司都擔驚受怕,如履薄冰,我們必須強迫改變昨天成功的模式。所以未來的企業家是一種開放的胸懷,必須要有利他的精神,還有責任感,更要有全球化眼光。其實現在國內全球化和國際化也搞糊塗了,國際化是一種能力,全球化是一種格局,國際化不是在國外開了兩個工廠,你會講幾句英文就有國際化視野了,國際化是一種能力,全球化是一種格局,全球化你要為當地創造價值,你到當地去,不是因為他有便宜的勞動力,不是因為他當地有便宜的資源,而是去當地創造獨特的價值,使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稅收,只有這樣的企業,才稱之為全球化的企業。

未來希望大家高度關註,未來的三十年,高度關註那些低於三十名員工的公司,高度關註三十歲以下的年齡人,因為他們將成為未來三十年整個社會進步的象征。最後我們講講AI人工智能,我自己這麽覺得我有不同的看法,允許我有不同看法,對不對,去年IT領袖峰會,我晚上參加研討會,大家把Alpha Go說得天花爛醉,很恐怖的樣子,我個人覺得So  What。機器比人跑得快,大家都承認,機器比人聰明,大家承不承認,我覺得我們人類聰明無非幾個,這個人背書屬於特別好,過目不忘,計算機比你厲害多了,這個人算數算得很快,計算機算得不知道比你多少快,計算機還沒有情緒。我們下圍棋本來的樂趣就是對方下一步臭棋,搞一把,結果對方臭棋也不下了,有什麽意思呢。機器如果做人能夠做好的事情,不算什麽,圍棋打敗了人,只是侮辱了一下人而已,機器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才叫本事。

不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應該是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要有自己的思考,機器要有自己的方法,汽車也是機器,但是汽車仿造人,兩條腿走路的話,永遠不會跑得很快,它是通過兩條輪胎。未來的二十年、三十年,要思考怎麽樣用機器的固定的一種intelligence。我在美國看了這個行業很久,我看很多學者專家,大腦神經外科專家進入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進入了人工智能,我覺得這個有點玄乎了,我們人類對於自己大腦的認識都不到3%,我們讓機器學3%。

我覺得人做得好的事情,機器做得好,只會讓人越來越沮喪,我們要讓機器做人做不好的事情,人創造不了的事情,這是我認為在Machine  intelligence上面,大家想一想,其實前景還是有很多的。所以過去人類的一百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的一百年,我們將會把機器變成人,而這個人跟我們想象中的人是不一樣的。就像有人說外星人,外星是生物,不是人,人太自大了,覺得外星人應該長得像我們一樣,瞎扯嘛。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在Machine  intelligence上,我們真正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最大的對手,只有這樣,人類有責任和擔當讓機器成為人的合夥人,成為人的合作夥伴,而不是讓機器來取代,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人。

今天是我們十五年以前人類的決定,我今天的位置是十五年以前的今天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我們的今天,影響十五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的自己,社會也一樣發展。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能力,核心能力就是服務別人的能力,IT時代一切以強化自己為主,而DT時代是強化別人、賦能別人,讓別人越來越強大,這是DT時代。我大概是三四年前講的DT時代,前兩天美國人說你怎麽那麽聰明,你怎麽知道DT,他們說DT是DonaldTrump,我說是Data  這是兩個詞,人類進入DT時代,不是DonaldTrump時代。戰略考慮兩個方面,一個考慮自己,一個是考慮別人,只考慮自己的不是好戰略,你只考慮自己,做不成拉倒,做成了,要思考別人怎麽看。阿里巴巴怎麽不做物流快遞,其實物流快遞我們在做,但是菜鳥只有兩千號人。

你想如果我們要招聘一百萬、兩百萬的快遞人員,第一真給我們招來一兩百萬快遞人員,我們公司可能管理也垮下了,第二真把別人的飯碗砸了,你說我們幹嘛呢,你說聘請幾個快遞人員管理是真正的獨特的技術嗎?不是技術,獨特的服務技能應該留給別人去幹,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都幹了,你做成的那一天也是你滅亡的一天。所以我覺得大家做戰略的時候,要準備好,做不成功怎麽辦,做成功了又怎麽辦。未來三十年已經不是力量的競爭、肌肉的競爭,甚至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服務別人能力的競爭,而是體驗的競爭,所以女人在未來的三十年將會蓬勃起來。以前我們是肌肉競爭,後來是知識競爭,現在是體驗競爭、感受競爭,男人和女人有差別的,男人關心自己的權力、地位、升職、加薪,女人要考慮孩子、丈夫、老公、工作,一大堆,還要把工作做好,阿里巴巴有47%的員工是女性。

實體虛擬經濟之爭,全中國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的,虛擬經濟的主要主體是銀行、金融界,中國人不敢罵銀行金融界,因為一罵,你貸款就貸不到了,所以大家就罵互聯網,事實上虛擬經濟的主體是金融界,另外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它是虛實結合的經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互聯網經濟持久發展,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本來就不應該對立的,實體經濟現在難,我現在告訴大家,全世界都難,虛擬經濟強,其實虛擬經濟中垃圾也很多,實體經濟中垃圾也很多,現在說不能淘汰,我覺得該淘汰的必須淘汰,不能嘰嘰歪歪,為了保護那些快死掉的,一個很大的實體經濟,如果在二三十年,過去二三十年,居然沒有去把握互聯網,把握未來的時代,把握市場的變革,該死的就應該讓它死,這些企業不死,將來的大企業死的還會多。

我們不能一方面說轉型升級,一方面還要對落後產業進行保護,這是不靠譜的。包括互聯網經濟也未必,我告訴大家,互聯網經濟活的也不好,除了BAT以外,請大家告訴我有哪幾家企業利潤很好的,BAT為什麽利潤好,不僅僅因為他們走得早,不僅僅因為他們專註,而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的技術,騰訊的技術,百度的技術,阿里的技術,技術才是未來真正的紅利。如果你沒有獨特的技術,靠規模、靠低成本,不管你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都會倒掉。今天去思考一下,倒下去的實體經濟,中國的實體經濟好的也不少。實體經濟中做得好的非常多,做得不好的也一大批,互聯網經濟也一樣,所以我們不能怪一個行業,怪一個企業,只能是怪自己。

沒有利潤的企業不可能冒險,不冒險不可能做出未來的戰略,不冒風險不可能起來的。還有一個,由於各種行業的變化,監管也會變,小型企業創新是靠產品,中型企業創新靠技術,大型企業創新靠制度,一個國家,剛才朱民講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考慮制度的變革,任何一次創新,最後都必須是監管的創新,必須是制度的創新,前兩年我去了一個世界籃球協會,籃球協會的人跟我講講是挺逗的事情,最早的時候是籃筐,球扔進去,梯子一放,拿出來,然後比賽,基本這麽一幹,幹了很多年,十八年以後,有一個人說籃子底下的底剪掉不是很好嗎,底剪掉,球速度就快了,籃球比賽好看多了,反對的人是誰?拿梯子的人,我工作沒了,那不行,必須改革。其實籃球這個創新很簡單,創新其實沒那麽複雜,但是就是把這個底剪掉花了十幾年,剪掉以後真正變成制度,那就更長了。

告訴大家,任何一個創新背後付出的代價很多,大家知道另外是1865年,英國曾經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法案,叫做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1865年,英國的汽車出來了,所有上街砸汽車的都是馬車夫,那時候馬車夫是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工作特別多,汽車出來,那還了得,必須毀了,最後通過一個機動車法案,機動車法案很重要的一條,汽車不許開得比馬車快,很重要的一點,每一個汽車里面必須有三個人,車里面坐兩個人,有一個人必須在五十米以外,拿一個紅旗招一下,不能超過紅旗的速度。那時候的汽車速度是6.4公里每小時,跟人跑走路差不多,目的是保護馬車的利益,然後活活的一個汽車行業被這個法案拖了下來。結果德國起來,美國幹脆花了三十年時間,全力往這兒走,美國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把握住了由汽車向石油能源的轉變。

大家記住,在1895年,整整三十年以後取消了這個機動車法案,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有多少紅旗法案在制定中或者在醞釀之中,而且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希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監管要從人算變成計算,要更加科學、要更加著眼未來。教育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工智能出現以後,請大家記住,教育的方法,你要去跟機器未來比誰算得快、誰算得準,我們讓孩子們去背,我數學以前其實還是不錯的。後來我是什麽數學公式,到今天都沒有用過,徹底糊塗掉了。我們未來的教育,一定要重新思考,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以前是說服老年人,就搞定了年輕人,今天是搞定年輕人就可以搞定老年人。未來的社會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智慧的競爭,是體驗的競爭。智慧的競爭,我們一定要想明白讓孩子們必須去學習音樂、體育、運動、美術。音樂讓人有智慧通靈,體育運動讓人懂得團隊精神,我們讓孩子學會畫畫,有想象力,我們讓孩子懂得很多知識以外的事情。郊外的重點,未來不僅知識的傳授,重點是想象力、創造力和團隊精神。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在未來三十年,將會遇到重大的沖擊。

剛才講的朱民的這張圖如果實現的話,有多少人會哇哇叫,因為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體系訓練的是工業時代,所以教和育是兩回事,教是知識,育培養文化,我希望大家多去思考,我們國家在教育改革上面面對未來的大數據、雲計算時代,大家講改革開放,中國促進改革開放的紅利就是來自於知識就是力量,鄧小平恢複高考,讓有知識的人先富起來,這個其實很關鍵。未來的三十年,什麽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們今天就要對孩子們進行重新培養。學和習也是兩個概念,學校里面學的是知識,習搞的是犯錯誤,不斷去想,是想象力,是文化。

最後有一點爭議的話題跟大家探討,我們覺得人是看得出這個營養不良的人,就像我一樣,看起來瘦不拉幾,非洲難民一樣,當年稱之為東亞病夫,但是人到今天為止,我們去思考過沒有,如果你的知識結構不良,你的智慧不良,你的整個文化體系不良,其實是很可怕的。這才是稱之為網絡病夫,我們這個國家現在在網上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體現出來的網絡病夫越來越多,網絡暴力,不懂裝懂,水軍很多。如果我們不對這些重新補充我們的營養,很多重要的企業、很多重要的崗位,很多重要的位置上,如果這些人你能夠把這張圖畫出來,非洲難民,這是營養不良,如果你把這個人的知識文化營養不良的話,你會發現我們這個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現在的網絡暴力已經變成這個狀態,但是我們在迎接走向未來的時候,我們該做一些什麽,網絡公司該做一些什麽,教育體系該做一些什麽,人類的價值觀體系該做一些什麽,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想思考,也希望帶給大家的話題。也許未來二十年,我們不是網絡技術,因為網絡會把很多問題公開化,擴大化,這也把我們這個民族在過去幾十年下來,知識、文化的不平衡和缺陷所造成的東西出現的越來越多。

IT領袖峰 馬雲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21

《人造天劫》 吳彥祖人算不如天算

1 : GS(14)@2017-10-16 03:22:11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2%E5%A4%A9%E7%AE%97

香港地樓價高企,倒也反映出這裡仍是一塊福地,有誰會想過天降異象,香港是最先經歷嚴重災禍的地方?吳彥祖(Daniel)繼《旺角黑夜》之後,在荷里活新片《人造天劫》(Geostorm)親歷旺角淪陷。正身處愛爾蘭拍攝《荒原》第三季的他,早前接受本報獨家越洋訪問,踢爆影片所講的,都是人為惹的禍。

現實中的香港,旺角早已被拖篋淪陷,在剛上映的荷里活災難片《人造天劫》中,旺角卻是被地陷火舌「劏開」。吳彥祖在戲中飾演駐港氣象科學家,協助監測人造衞星網絡Dutch Boy Program,希望控制地球氣候,確保人類安全。「這部戲的概念很有趣,幾千年人類歷史以來,人類一直想控制天氣,但如果真的成功掌管氣候,卻會帶來不少危機。本來由神去安排的一切,又是否應該讓人類插手?」

氣候變化莫測

《2012》是Daniel最有印象的災難片,但想深一層,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造成的破壞較嚴重呢?「通常災難片只會單一講海嘯、颱風或地震等災害,但《人造天劫》把所有天災呈現出來,加上揭發幕後黑手危機,形成了一部超大型的災難片。我的角色像是電腦工程師,似一個宅男(Nerd),相對於美劇《荒原》扮演一位硬漢,今次不用拳腳去打,當然輕鬆得多。」

Daniel近年專注在荷里活發展,其實他在美劇《荒原》未爆紅之前,已經在港參與了《人造天劫》演出。「2014年拍《人造天劫》,當時我還未躋身荷里活,難得有西片來香港取景,我立刻答允演出。當時在旺角封了五條街道取景,相對早年與張栢芝合演《旺角黑夜》,那時主要在天台、天橋和橫街進行偷拍,規模不同。」

環保源於減廢

全球氣候異常,地球叔叔病倒了,Daniel也有一些環保小貼士。「日常生活不要太過浪費,很多人好像洗腦般不停要consume consume consume(消耗),沒有人去想環保,講就簡單,例如在香港整幢大廈有時只得一個recycling point(回收站)。要正視如何處理垃圾,如何減廢,同時亦不要浪費水、電,有時不要只顧方便自己,也要考慮環境。」

吳彥祖與馮德倫合組兄弟班打江山,數年前北上發展製作《太極》一、二集,可惜天氣不似預期,成績麻麻。於是兩人轉攻美國製作劇集《荒原》,播畢第一季即好評如潮,成功添食,Daniel成為新生代的武打明星。「《荒原》有一大班香港crew,雖然是拍美劇,但又似演出港產動作片。能夠帶領一班幕後香港人到美國發展,好驕傲。」

我恨拍港產片

吳彥祖在美國累積不少人氣,從去年在《魔獸爭霸:戰雄崛起》擔演反派,美劇《荒原》長拍長有,早前更參演了新版《盜墓者羅拉》,拍檔新一代羅拉是《丹麥女孩》艾莉西亞菲瑾德(Alicia Vikander)。Daniel的工作檔期亦已排到明年。「我們開始拍攝《荒原》第三季,共有16集,預計拍到明年五月,休息過後再拍第四季。趁明年有兩個月時間空檔,我很想返港拍戲,因為我在娛樂圈所擁有的,都是香港帶給我,我完全沒有放棄香港市場呢!」

撰文:陳禮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