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貿易商 幫超商變身咖啡館
|
|
踏進便利商店,「一杯中熱拿(中杯熱拿鐵),不加糖。」不到三分鐘,一杯熱騰騰、香味四溢的咖啡,就遞到你手中。
曾幾何時,台灣便利商店幾乎都成了咖啡館,店員彷彿有三頭六臂,一手找零、一手拿貨,還能空出一手煮咖啡。而這隻手,其實就是一台全自動咖啡機。
你所不知道的是,所有便利商店的咖啡機中,每十台就有七台,是來自一家母集團在瑞士的大昌華嘉(DKSH)台灣分公司。
大昌華嘉,對台灣人是個陌生名字,它雖然早在一九五八年就已進入台灣,目前光台灣員工就有一千人,去年台灣營業額高達新台幣一百四十六億元,卻從不曝光。
但我們的生活,處處有它的影子。鴻海、台積電、日月光等,用它賣的機器設備;葛蘭素史克藥廠(GSK)、愛爾康(Alcon)眼藥廠的藥物,由它進行物流 配送及通路銷售管理;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艾美表(Maurice Lacroix)等精品品牌,也是它代理的。
「我們不是賣機器而已,是賣服務和解決方案。」日前,大昌華嘉台灣總裁艾伯樂(Adrian Eberle)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
它,不只賣東西 還做維修、物流與行銷
大昌華嘉前身是三位瑞士企業家創的三家貿易公司,他們在一八六○年代就來到亞洲,「早年歐洲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來台灣從事貿易,」艾伯樂說。但 隨著網路發達、資訊透明化,很多公司直接找上供應端,「相同背景的公司逐漸消失了,」艾伯樂比喻,就像溫水煮青蛙,公司意識到若不改變,業績也會每下愈 況,二○○三年三家合併成一家,擴大規模、共享資源。
合併後,大昌華嘉從傳統「買進賣出」,擴及維修服務、物流管理,甚至市調行銷,目前代理或服務的國際品牌超過四百六十個。由於長久累積的買賣雙方資料庫, 可發揮「媒合」及「搜尋引擎」功能,不但可幫企業找到需要的產品,還能做市場調查,及行銷通路和售後服務管理。「就好像是企業的保母一樣,」政治大學國際 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邱志聖比喻。
它,創造新市場 讓二十四小時咖啡館成真
以超商咖啡機為例,最初超商想販售現煮咖啡時,必須克服一些困難,例如咖啡機要能二十四小時運作,即使沒有專業吧台及服務人員,也能煮出一杯好咖啡。大昌 華嘉立刻搜尋到生產咖啡機的瑞士百年品牌Egro,這是生產出全球第一台全自動咖啡機的公司,但在此之前,他們並沒有提供可在便利商店使用的機型。
大昌華嘉於是居間溝通,經過不斷的討論和改良,開發出超商機型,也成功再創一個新產品與市場。
不過,賣出機器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客戶意見改善和維修服務,才更是提升公司價值之處。像是便利商店需要二十四小時營業,店員沒時間停下來清洗機器,於是他 們請Egro研發出「清潔錠」,店員只要按一個按鈕,機器就會自動清洗。此外,大昌華嘉為此設置了二十四小時維修團隊,不論半夜凌晨,一通電話,馬上排除 障礙。
另個最新的案例是,瑞士工具機品牌Studer想要進入台灣市場,大昌華嘉先幫他們做市場研究,調出工業用研磨機這類型機器的進出口資料,發現八○%來自 日本,價格較歐洲進口便宜。因此大昌華嘉去找台灣廠商訪談,了解廠商對機器各項功能與支付意願的關聯,建議Studer拿掉台灣廠商不需要的功能,以降低 售價。
Studer今年以來已經賣出十五台這款動輒要價新台幣好幾百萬元的機器,大昌華嘉也順利拿到Studer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的代理權。
它,搭起企業橋樑 幫買賣雙方建立產品網絡
「我們有兩個身分:替台灣顧客尋找所需的產品,也替國外的供應商把他們的產品或技術帶到台灣來。」大昌華嘉集團全球總裁兼執行長郁和利(Joerg Wolle)對本刊說。
這事聽來簡單,為什麼其他人不易做到?「我們了解買方市場,也了解供應商所能提供的產品,我們在這之間搭起橋樑,長時間下來則建立起網絡。」郁和利說。
邱志聖則分析,這類的貿易商要轉型,就得在價值鏈上往前及往後延伸,去提供更多服務,這種做法雖不是首創,但大昌華嘉的優勢是規模夠大,而且在亞洲各國的據點多,在接觸新業種或產品時,經驗可以相互學習。
九月初,郁和利特地飛來台灣,參加位於桃園龍潭、投資新台幣二億七千萬元的醫療保健物流中心啟用典禮,這個物流中心將為全台超過三萬家醫院、診所、藥局及 相關通路提供服務。為何加碼投資台灣?郁和利說,雖然大家認為未來發展趨勢在中國,但台灣是他們在亞洲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集團十分重視。
不放棄任何可延伸的市場與服務機會,「現在看起來的豐收成果,其實都是過去持續投資所累積而成的,」郁和利說。這也正是大昌華嘉一百四十五年來,默默賺錢的寫照。
|
創業咖啡館的說明書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8509/
創業咖啡館猶如一把火從去年2月貝塔咖啡落戶中關村後就一下子燒了起來,不光燒遍了京城。就連上海、武漢、長沙等地也跟進都有了各自的創業主體咖啡。這個模式給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了一個方便聯通的平台,也為創業者線下活動交流討論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在業內的確廣受好評,但落地後的咖啡館要如何生根發芽,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再偉大的想法也還是要在真金白銀的支撐下運行。
對於創業咖啡館的盈利模式,似乎每個創始人都有點難言之隱,大家的回答都圍繞著「我們賣咖啡、我們搞活動、我們收場地費」。
毫無疑問這個盈利方式太牽強附會。盈餘能力不足,是創業咖啡館目前最大的硬傷。混過互聯網圈、有投融背景、創業,是創業咖啡館創始人們的大多數標籤,對於
「圈子」裡的人來說,這個門檻並不高。近日,網易前高管在知春路創立的千尋咖啡館新開了張。新穎簡單的商業模式很容易被後來者效仿,從而造成繁衍迅速、同
質化嚴重。
要想生存下去還是要細分市場,窄眾化下求差異。國內主要創業咖啡館有:車庫咖啡、3W咖啡、必幫咖啡、貝塔咖啡、愛塔咖啡等。下面我們以此為例,看他們是如何在差異化下求發展的。
車庫咖啡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
特點:開放化辦公平台
股東人數:10餘人
服務:幫助創業者註冊公司;每個月舉辦20餘場活動;投資人固定坐班;每週五春雨公益律師聯盟坐班;每週近20場不定期的沙龍交流活動
車庫旨在幫創業者便宜辦公,30多塊錢就可以在這裡輕鬆辦公一天,它坐落在中關村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創立於2011年4月,十餘人的股東團隊大多數
是投資人。中關村被譽為下一個「硅谷」,因而車庫選址於此,關注的行業多以IT高科技互聯網類為主。每週,車庫都有不同投資人前來坐班,並且每週五,會有
春雨公益聯盟的律師值班為早期團隊提供法律諮詢。還有每週近20場不定期的沙龍交流活動。
3W咖啡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
特點:互聯網人的社交圈子
股東人數:150餘人
服務: 「潛龍計劃」;「投資人下午茶」;「3W公開課」;創業服務沙龍式指導
3W咖啡的創始之初,是旨在為互聯網圈裡的創業者提供一個聚會交流的場所,之後逐漸演變成了咖啡館式的孵化器。3W的股東人數是幾家創業咖啡館中最
多的,這個股東群體大都是企業中的管理層人員,或者是創業老兵,這也意味著3W對創業者能給予更廣泛的人脈幫助和創業指導。來3W的人層次差異很大,即有
創業者也有互聯網企業的管理層,3W強調圈子的概念而不是便宜辦公。「潛龍計劃」;「投資人下午茶」;「3W公開課」是3W咖啡的幾項特色活動。
必幫咖啡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建外SOHO
特點:北京城東CBD商圈創業者集散地,與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遙想呼應
股東人數:5個核心股東,10個天使投資人
服務:向小團隊租賃辦公場所;頻繁舉辦沙龍交流活動
盈利方式:賣咖啡、餐飲;做活動;孵化器;融資顧問
選建在CBD商圈的必幫咖啡與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不同,必幫更關注TMT、文化創意以及生活時尚類的行業。這也是由於北京城東西兩地的創業氛圍造成的。必幫擁有自己獨立的種子基金,是典型的創業孵化器,對於青睞的項目他們自己會投資培養,提供辦公場所。
貝塔咖啡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
特點:包容性強
股東人數:不詳
服務:聚會;辦公
貝塔咖啡最早於09年6月創立於杭州,後於2011年2月在北京中關村成立北京貝塔咖啡。也是北京第一家創業咖啡館,相比中關村其他兩家創業咖啡
館,貝塔咖啡的創業味道沒那麼濃厚,較為傳統的它強調的是互聯網人聚會的公共客廳,對於過路歇腳的小情侶,貝塔也熱情歡迎。關注行業較為寬泛,沙龍活動舉
辦的較少。
愛塔咖啡
地址:上海楊浦區五角場創智天地
特點:上海第一個互聯網創業咖啡
股東人數:不詳
服務:開放化辦公+互聯網創業者的圈子
愛塔咖啡是繼北京創業咖啡館群體興起之後在上海創建的第一個互聯網創業咖啡館,這麼說來似乎有點追隨者的尷尬味道。愛塔咖啡主要是為中國早期互聯網
創業者提供一些基礎服務,同時為關注TMT領域的天使投資者和VC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在創業團隊的篩選上,愛塔目前的門檻很低,只要是早創TMT,人數在
6個人以內的基本上都可以入駐。
目前,國內的創業咖啡館還有Founder's Coffee、創新咖啡、千尋咖啡、博聞咖啡、創業樂園咖啡屋等,迅速的被覆制使這個模式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的冒出來,但要問到他們將如何生存,可能大家都還沒有想好。
創業咖啡館:面臨盈利困境 涉足創業孵化和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89.html在創業咖啡館火熱的背後,大多面臨著生存的壓力。中國創業咖啡聯盟發起人董建強統計,在近五十家創業咖啡館中,盈利的不超過10%,做到盈虧平衡的約30%,60%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在過去兩年,創業咖啡館轉型或倒閉的有四五家。
「有一半以上創業咖啡館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未來一兩年倒掉很有可能。但不會影響創業咖啡館這個業態向前發展。」董建強說。
實際上,這些創業咖啡館背後幾乎都有投資人背景,並沒有計劃靠賣咖啡賺錢。一方面,創業咖啡館具有半公益性質,為創業者提供免費或低價服務;另一方面,則滿足了投資人社交、投資項目的需求。
從長遠看,如果投資一個項目成功,可能獲得上百倍、千倍的收益。
咖啡不賺錢
雖然車庫咖啡、3W咖啡、貝塔咖啡、光谷創業咖啡等紛紛被貼上「創業咖啡」的標籤,其實運營思路和模式並不相同。
例如,貝塔咖啡是白鴉等人的興趣愛好,股東並沒有全職做,目的是搭建一個圈子,提供互聯網人士交流、舉辦活動的場所。每家咖啡店每年虧損幾萬塊錢,在其承受的範圍內。
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則被同行評價為極其專註:專心經營一家店,不擴張,為創業者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和系列服務。車庫咖啡也是國內第一家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的創業咖啡館。
3W咖啡則是由四位合作人全職投入。從立方庭一個200平米的Loft,搬到海淀圖書城,面積擴張到1300平米,佔據三層樓的位置。搬家的同時,3W咖啡開始了創業孵化計劃。
與上述帶有明顯創業印記的咖啡館不同,位於768創意產業園的千尋咖啡更像是一家純咖啡廳。768創意產業園原是工廠,在這片安靜的園區有不少互聯網創業公司:知乎、海豚瀏覽器、春雨掌上醫生……千尋咖啡開在春雨掌上醫生的樓下,美女老闆王羽瀟將這裡裝飾的很別緻,她希望,創業者可以在這裡找到心靈的寧靜。與車庫咖啡、3W咖啡模式不同,千尋咖啡靠咖啡、餐飲賺錢,並不收取活動場地費用。
對於大多數創業咖啡來說,咖啡只是一種形式和載體,但無法靠咖啡賺錢。之所以選擇咖啡而不是茶館、酒吧,是因為咖啡給人以放鬆的心情。
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介紹,在中關村這處黃金地段,咖啡館最主要的經營成本是房租和人員。「咖啡、餐飲翻檯率很低,單純靠咖啡根本不行。」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說。
因此,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辦活動都是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目前,北京3W咖啡略微虧損,但深圳3W咖啡則是盈利狀態。「深圳3W咖啡的房子是股東低價提供給我們的,房租成本很低,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盈利的。」
貝塔咖啡創始人白鴉則表示:「創業咖啡,大家都不怎麼盈利。我們從第一天起就沒有打算盈利。」他說,希望最好做到盈虧平衡。目前,貝塔咖啡在杭州、北京、廣州等地設有四家店,每家店每年賠錢幾萬元。
同樣,由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光谷軟件董事長李儒雄共同創辦的光谷創業咖啡同樣不靠咖啡賺錢。「雷軍明確表態,咖啡肯定是虧損的,因為店面人員成本都很高。我們商業模式就不靠咖啡錢,而是做天使投資,這是雷軍最擅長的。」光谷創業咖啡常務副總經理宣潔說。
雖然不靠咖啡賺錢,咖啡館本身也需要現金流的支撐。「如果長期沒有盈利,生存很難,現金流壓力很大。要麼靠其他方式賺錢,要麼名存實亡不溫不火,最後交不起房租可能關張。」一位創業咖啡聯合創始人說。
創業孵化和投資
創業咖啡館們正在摸索各自生存的道路。
中國創業咖啡聯盟發起人董建強介紹,創業咖啡館的營收來源於幾個方面:一是政府、創業園區的支持、補貼;二是舉辦活動的場地使用費用;三是創業服務。
「雖然我們有股東,自己也融資,現金流壓力沒那麼大,但也不能老靠輸血,我們在尋求多元化發展,自身造血。」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說。
3W咖啡搬到海淀圖書城後,開闢了新的業務:創業孵化。團隊進駐之後,可在3W有一塊相對獨立的辦公場地,每人每月999元,可以享受行政服務,如水電,行政,空調取暖,物業,網絡,還能以3W工位作為創業公司的註冊地址。
「咖啡館本身是虧損的,希望通過其他業務來反哺。創業孵化是長線的事情。需要把各個組織資源都協調起來。」夏強說。
此外,3W咖啡成立了一項投資基金。不過,3W咖啡聯合創始人鮑春華強調,3W咖啡創業孵化、創業服務和基金的運轉完全分開。
車庫咖啡營收渠道主要是樓梯間的廣告費以及創業服務費。除了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車庫開拓了虛擬孵化模式,創業者無需搬到車庫辦公,每年繳1200元服務費可獲得車庫咖啡系列服務,包括開戶、服務器等。
據媒體報導,截至去年10月份,車庫咖啡已經促成了30多個投資項目。不過,車庫咖啡只是作為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中間平台,並沒有成立投資基金。蘇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成立投資基金意味著會有主觀意願及不夠中立。
雷軍和李儒雄創辦的光谷創業咖啡則帶有濃烈的天使投資性質。光谷創業咖啡常務副總經理宣潔將其比作「車庫咖啡+創新工場+天使投資」的綜合體,既提供辦公場所,做創業孵化,又進行天使投資。光谷創業咖啡成立2個月,看中了兩個項目,投資總額700萬人民幣。
杭州福云咖啡創始人李治國認為,創業咖啡館業態對各地的創業氛圍起的作用非常大。「一個城市創業咖啡館開的多少,跟這個城市的創業氛圍成正比,北京創業咖啡館多,因為創業氛圍好。」
他認為,創業咖啡是積極的信號,現在虧損很正常。「什麼時候盈利,說明這個城市創業氛圍已經非常濃了。」創業咖啡是積極的信號,現在虧損很正常。「什麼時候盈利,說明這個城市創業氛圍已經非常濃了。」
【案例】看看一家免費吃喝的共享咖啡館是如何成功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51.html
在英國倫敦,咖啡館里一杯手工調制的卡布奇諾通常要花費 2.65英鎊 (約合 26元人民幣)。據英國《衛報》,倫敦最近新開了一家奇特的 Ziferblat
café,位於時髦的Shoreditch區一處半隱蔽的角落,在這里所有的咖啡茶點都免費供應,不過每呆上一分鐘就要交鐘點費3個便士。也就是說,花上2.65英鎊,你可以呆上88分鐘,將近1個半小時。在這里,你可以彈鋼琴,去自動咖啡機為自己沏上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從碗櫥里抓幾塊餅幹,從冰箱里取一盒牛奶-完全像在朋友的客廳一樣自在,只不過你要付上幾個小錢。這聽上去簡直像在集體主義公社的生活,沒錯,Ziferblat正是源自俄國(名字的含義是“時鐘表面”),之前已經在俄國成功開了十家連鎖店,並擴展到烏克蘭。Ziferblat 的創始人 Ivan Mitin
表示:來這里的客人通常排著隊主動清洗自己用過的餐具,他們甚至還幫助清洗別人留下的杯碟,一片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感覺。他把客人當作共享空間的“微型房客”。熱愛文學的 Ivan Mitin 認為,這里是“The Social Network in real Life”-
將互聯網上的社交網絡搬回了現實。人們在咖啡館舉辦各種活動(但不許喝酒),共同營造社區氣氛,它滿足了人們心底的小幻想: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拋棄成人社會愚蠢而造作的規範,做回本我,無條件地被愛。不少咖啡館試圖照搬 Ziferblat 的模式,但只是租一個空間,配備上幾件宜家的廉價家具,然後讓客人按時間付錢
-通常都會失敗,如果沒有適當的氛圍,只是機械地收鐘點費,客人往往會感覺乏味,不會再光顧。至於盈利模式,Mitin
表示,只要核心顧客在這里呆上足夠多的時間,就不會虧錢,咖啡館不時也會從常客那里募集一些小額捐款,不過歸根結底,他把這看作一個公益項目,而非商業模式。如果在倫敦行的通,他還準備到紐約開店。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敗局】「很多人咖啡館」轉讓:眾籌咖啡館該如何管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70經歷一年多的喧囂爭論和迂迴嘗試之後,眾籌東莞第一票如今走到了拐點
當眾籌模式正在各地火熱地落地生根,當初東莞那141個雄心勃勃的合夥人卻似乎陷入了一個冰冷的迷局
「這天終於還是來了,東莞很多人咖啡館,因無人經營,現在轉讓……」不久前,在「東莞很多人咖啡館」的新浪微博上,出現了這樣一則不無傷感意味的微博。就算是最樂觀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作為眾籌模式在東莞首次落地的「很多人咖啡館」,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喧囂爭論和迂迴嘗試之後,如今走到了拐點。
1.一則轉讓啟事對於「很多人咖啡館」的141個合夥人來說,咖啡館尋求轉讓,意味著一個夢想的幻滅。儘管他們內心深處並不願意走到這一步,但在去年12月的股東大會上,大多數人還是做出了自認為是理性的選擇。不過,未來目前仍未敲定,管理者的考慮是,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下家,不排除繼續經營的可能。但如何經營下去,尚無定論。
晚上8點,「很多人咖啡館」裡只有兩桌客人。昏黃的燈光下,清雅的音樂瀰漫耳畔,很容易讓人從眼前的瑣事中抽身而出。大多數時候,葉海燕晚上都會待在這裡,處理咖啡館的日常事務,儘管白天的工作已經讓她感覺有些疲勞。
葉海燕是「很多人咖啡館」現在的管理人,也是這家咖啡館的發起人之一,她的職業是一家金融機構的財智副總。顯然,這個漂亮、熱情而精明的河南姑娘對於「很多人咖啡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也是她在去年10月被董事會授權全權管理咖啡館的原因之一。
對於咖啡館的轉讓,葉海燕顯得有些無奈。「其實大多數股東心裡並不願意將咖啡館轉讓出去,但事實擺在眼前,咖啡館在一個階段內面臨無人經營管理的狀況。」葉海燕說。
去年12月底,在咖啡館舉行的一次股東大會上,超過半數的到場股東對咖啡館的轉讓投出了贊成票。此後,從2012年12月12日投入運營的「很多人咖啡館」,開始積極尋找接盤者。沒多久,在「很多人咖啡館」的新浪微博上,也發佈了尋求轉讓的微博:「27萬能在東莞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咖啡店了,你還不行動嗎? 很多人轉讓,包括裡面全部設備、物品,只需要27萬……」
這則頗令人傷感的轉讓啟事,似乎讓「很多人咖啡館」141個合夥人之前一年多以來所做的種種努力,瞬間化為了泡影。然而,包括葉海燕在內的咖啡館管理者們,卻並不認同這一看法,在他們的眼中,當初咖啡館籌辦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激昂仍依稀可見。
「2000元,即可擁有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2012年,在這句極具煽動性的口號的作用下,風靡全國的眾籌模式「很多人咖啡館」在東莞一呼百應。在當時的策劃總監林江鋒等人的努力下,東莞很多人咖啡館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開始試營業,最終共有141人參股,每股2000元,共籌得62.5萬元。在所有的股東當中,持股最多的為10股,最少為1股。
在籌辦階段,籌備組創建了咖啡館的微博,通過微博、豆瓣對咖啡館項目進行宣傳推廣,還製作一些海報以及文案,試圖通過網絡灌水的方式進行宣傳。同時,利用眾多股東的人脈和資源,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好包括註冊、宣傳、選址等事務,其效率是個人創業所不可比擬的。「當時大家都熱情高漲,經常聚在一起聊咖啡館今後的發展策略。」葉海燕回憶,但大部分人並沒有辦法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熱情和專注,這也是導致咖啡館無人經營管理的原因之一。
時過境遷,正如微博上的轉讓啟事所言,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不過,葉海燕堅定地認為,「很多人咖啡館」尋求轉讓其實「非戰之罪」。「雖然去年全年虧損,但到9月以後已經能夠做到收支平衡,算下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月份能夠盈利,這在咖啡館的起步階段並不算糟糕。」葉海燕相信,隨著周邊商圈的進一步成熟,咖啡館的經營情況會越來越好。「之所以尋求轉讓,主要還是難以解決管理的問題。」
雖然目前咖啡館在積極尋求轉讓,但這家凝聚了141個合夥人夢想的咖啡館未來的命運並未完全確定。「我們對咖啡館投入了很多感情,它並不只是一家單純銷售飲品的店,所以希望未來的經營者能夠延續我們的夢想。」葉海燕說,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接盤者,咖啡館也會繼續經營下去,但會考慮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架構。
2.告別輪班制就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這家咖啡館經歷了數次經營管理模式的巨變,在公平與效率的天平上,如履薄冰地尋找平衡點,其間不乏爭吵、妥協和夾雜著疲憊的無奈。在經營方面並未遇到重大阻礙的「很多人咖啡館」,最終因為管理原因不得不謀求轉讓。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註冊有限責任公司時股東人數不能超過50人,因此咖啡館最初選出了5個股東作代表辦理註冊,成立了東莞很多人咖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另外一百多個合夥人則以投資人形式出現,與這5個人簽訂協議。按照最初制定的規則,投票時遵循一人一票的原則,即所有投資人擁有相等的表決和決策權。
從2012年12月12日開始,最初的籌委會轉化為第一屆董事會,由7人組成,同時還設立了5人的監事會,就此形成了「很多人咖啡館」的常設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是採取自薦或推薦的形式,最終由全體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選舉,董事長也是從幾個董事中選舉產生。」葉海燕也是第一屆董事會成員之一,據她回憶,當時為了體現公平的原則,決定在7個董事之間實現輪班制,即由幾個董事每月輪流擔任咖啡館的決策人,直接負責咖啡館當月所有的經營、管理事宜。
不料,貌似四平八穩的輪班制,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當初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我們董事會的構成比較複雜,涵蓋了從60後到90後各個年齡段、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人士,各自在社會閱歷、收入、性格和喜好方面大相逕庭,使得咖啡館整體風格一月一個樣,經營策略缺乏延續性,而且相互之間也出現了矛盾,爭吵時有發生。」葉海燕說,在當時的董事會中,她自己從事金融業,其他人有的是大學生作家,有的是小企業主,有的是公司白領,有的是電台主播,因此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各有差異,並進一步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管理手法和風格。
「很多人咖啡館」的每個合夥人都是老闆,因此當輪到某個人值班時,自然是本著責無旁貸的態度,為自己的一個月任期制訂發展計劃,試圖將自己的理念融入到咖啡館的運營當中。但由於各個董事的理念各不相同,導致咖啡館每個月的經營側重點都會發生變化,而且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產品定位方面,有人覺得30元一杯咖啡很便宜,應該賣40元;另一個人會覺得很貴,應該賣20元,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爭論,有時爭論甚至持續幾天或更久,造成內耗。
「不只如此,在對產品的口感控制、原材料成本的控制等方面,每個董事負責時側重點都不一樣,而且我們都不是專業人士,也就造成了店裡一些產品的不穩定。」葉海燕說,管理風格的不確定性不僅使員工難以適應,也難以形成品牌風格的延續性。「我們的目標是開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但顯然每個人夢想中的那家咖啡館有著不同的樣子。」葉海燕苦笑道。
在輪班管理期間,董事的個人風格會顯著地體現到咖啡館的運營當中,從咖啡館舉辦的各類專場活動上可見一斑。「由於喜好不同,組織的活動也大異其趣,有時候是攝影、讀書會,有時候是旅行分享活動,另一些時候則是理財,主題涉及方方面面,但這就難以形成咖啡館的品牌活動,難以凝聚起相對穩定的圈子。」
董事會很快認識到,輪班制並非合理的管理模式。去年4月,「很多人咖啡館」董事會換屆,發起人林江鋒當選為董事長;5月,實行了短短不到半年的輪班制被廢除。同時,出於降低運營成本的考慮,此前一直設有的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位管理津貼也被取消。
結合咖啡館在幾個月的運營中出現的的問題,董事會提出外聘專業人士來進行管理,這一提議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多數股東的認可。然而,由於一直沒能招聘到合適的人選,從去年5月開始,咖啡館的日常經營管理交由副店長負責。在包括葉海燕在內的很多合夥人眼中,這標誌著「很多人咖啡館」進入「無政府」時期,副店長在經營管理方面蕭規曹隨,只是由於其專業咖啡師出身,在新品研發方面有所提升。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家咖啡館,大量難以統一的意見集中起來,最後往往是各有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事事訴諸投票表決,又很容易陷入托克維爾所謂的「多數人暴政」的窠臼」——公平與效率、民主和獨裁,平權架構下難以避免的痼疾為眾籌模式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3.從民主到獨裁去年9月,「很多人咖啡館」發生的一件大事,打破了此前「無政府」時期的平靜,也引發了咖啡館管理模式的一次巨變。
從去年5月起,「很多人咖啡館」的日常管理由外聘的副店長負責。風平浪靜的四個多月裡,或許是由於參與度的下降,讓一些股東產生了異樣的感受,這種感受背離了他們最初投身「很多人咖啡館」的初衷。
終於,141個合夥人中的其中一個,決定站出來打破這種局面。9月,一名股東以個人承包的方式,拿下了咖啡館的經營權,開始獨自經營「很多人咖啡館」,盈虧自負。隨即,將咖啡館的所有店員解僱。
但短短一個月之後,這名股東就打了退堂鼓。由於此時店員已被全部辭退,「很多人咖啡館」一度陷入危機當中。
葉海燕正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得到董事會全權負責咖啡館經營管理事務的授權。正是這次授權,讓「很多人咖啡館」自籌備以來一直堅持的平權管理架構開始鬆動,進入「有限獨裁」時期。
「一件事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永遠是不可能的。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過於『民主』反而可能不利於事情的推進。」葉海燕坦言,現階段「很多人咖啡館」的日常經營管理事務,幾乎都是由她一人「獨裁」。「當然,重要的事情會跟其他董事通氣,事情的進展也會在網上公示。」
實際上,「很多人咖啡館」自籌備以來,一直都標榜並堅持平權管理架構,首要宗旨是公平而非效率。開始營業之後,除了在第一任董事長任期,遇到僵持不下的事情會由董事長拍板決策,其他時間內所有重大決定都是由股東大會投票表決。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最後的決策人。「因為所有合夥人都是老闆,所以以前任何事情都希望聽取所有人的意見,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是行不通的。」葉海燕說,由於人數太多,如果事無鉅細都徵求所有人的意見,必然導致時效的滯後,使咖啡館反應遲緩。另外,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家咖啡館,大量難以統一的意見集中起來,最後往往是各有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事事訴諸投票表決,又很容易陷入托克維爾所謂的「多數人暴政」的窠臼。
其實在咖啡館籌辦階段,平權架構的弊端就已顯出端倪。「從選址到裝修風格,都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看法,造成了比較尖銳的矛盾。」甚至於,在籌辦的關鍵時期差點熬不下去。用林江鋒當時的話說是「分分鐘可能就散了,因為觀念不合誰都不服誰,因為誰都不是誰的領導」。
平權架構下,需要頻繁地徵求所有合夥人的意見,這帶來了高昂的溝通成本。每一次的股東大會,電話通知、會議材料的準備、票務印刷不僅都需要花費高額成本,還需要有專人來負責,可謂勞師動眾。
從「很多人咖啡館」的內部軟裝上,也能看出各種意見博弈的痕跡。「不難看出我們這裡比較『滿』,因為所有人都想把自己中意的因素加進來。」葉海燕是當初咖啡館軟裝的直接負責人,但最終的軟裝效果也並不是她想要的,因為「要做出一些妥協和折衷」。
葉海燕接手咖啡館的日常管理後,也有其他合夥人提出質疑,尤其在咖啡館的轉讓費用、轉讓方式等問題上。但她相信,只有「有限獨裁」才能讓咖啡館繼續走下去。「我現在只看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利益,不會去追求面面俱到。」而在這幾個月裡,合夥人之間無意義的爭吵已經明顯減少,這讓葉海燕更加篤定咖啡館今後應該走的道路。
4.塑造靈魂人物
一個項目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靈魂人物。眾籌模式的難點在於,在為數眾多的陌生人當中,很難出現一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信任的靈魂人物。
今年春節過後,很快進入了連綿的雨天。假期和天氣的因素,讓「很多人咖啡館」再度出現了連續兩個月的虧損。不過,這樣的局面已經在4月得到了扭轉。經營的回暖,讓葉海燕對咖啡館的未來有了更為充分的信心。「就算找不到合適的人接盤,我相信咖啡館也能越做越好。」
怎麼做?在葉海燕的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計劃。「如果繼續做下去,就必須改變此前的管理模式和架構,可能會重新分配股權,或引入新的大股東,由大股東主導經營管理,小股東不參與決策。」葉海燕認為,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架構已經得到了時間的驗證,而「很多人咖啡館」現在要做的,正是回歸。
而眼前,葉海燕最關心的是,如何尋找或塑造「很多人咖啡館」這個眾籌項目的靈魂人物。「眾籌模式的項目在全國有很多,我們也走過幾個城市,其實遇到的大多是類似的問題,關鍵在於缺乏一個靈魂人物來推動。」葉海燕闡釋說,眾籌模式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不無關係。「國內一直沒有合夥人的概念。幾千年來,誰是老闆誰是員工,都是壁壘分明的,平權管理架構反而會帶來麻煩。」
「很多人咖啡館」開業之初,還成立了很多人基金會,並做了一些諸如為學校捐贈書籍之類的公益活動。「原本希望一群人聚在一起做點事情,但實際上很難執行,因為這需要一個靈魂人物持續地推動。」葉海燕這樣認為。
141個合夥人,大部分都是陌生人,也很難大範圍地面對面接觸,這就很難出現一個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同和信任的靈魂人物。在管理學家看來,眾籌模式的優勢在於籌備和起步階段能夠得到更多的助力,能夠更快、風險更低地將一件事情推上軌道,但當企業進入正常的經營管理階段,仍然需要一個「家長」。這個「家長」,也就是葉海燕口中的靈魂人物。
現在,葉海燕暫時扮演了「很多人咖啡館」靈魂人物的角色。而在她接手咖啡館的經營管理之後,也開始舉辦諸如股東生日會之類的活動,就是希望能增強股東之間的瞭解和信任,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塑造一個靈魂人物。
對於未來,葉海燕並不悲觀。「眾籌模式應該出現的問題基本都已經暴露出來,開始沉澱、成長,如果接下來能夠走得好,『很多人咖啡館』仍然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案例。」
作者:東莞日報 劉耕
【案例】為什麼韓國人開咖啡館如此成功?咖啡只是一個道具而已
http://www.iheima.com/thread-7308-1-1.html
這兩年中國一二線城市中風頭最勁的咖啡館是哪些品牌?答案不是星巴克,也不是COSTA,而是各種有Feel的咖啡館:咖啡陪你、漫咖啡、動物園咖啡、豪麗斯咖啡、途上咖啡等等。
這些咖啡館有一個共同之處:全是韓國人創辦!
咖啡?拜託,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道具而已!
韓國人真的得到了咖啡大神的真傳?得到了若干秘笈?今天就來分享一下為神馬韓國人開的咖啡館如此成功:市面上常見的咖啡館的「派系」:以法式和意大利咖啡為代表的歐式咖啡店:特別強調咖啡豆的品質及口味,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有工匠精神的私家小店;
以星巴克為代表的美系咖啡館:主要強調專業、快捷,商務氛圍極濃,慢慢演化成為都市人的第二辦公室;
以上島咖啡、老樹咖啡、真鍋咖啡為代表的台灣咖啡:可以說是真正適應中國國情的咖啡品牌,是中國大陸咖啡文化的布道者,成功將咖啡文化與中國特有的休閒文化相結合,因此邊喝咖啡邊打鬥地主也是在這裡僅見的。也許太過成功,讓繼承者少了繼續創新的動力。
而韓式咖啡館,完全就是韓劇的劇情重現!用超出你想像的華麗空間給你一個短暫脫離現實的機會!咖啡?拜託,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道具而已!
接下來挑重點介紹一下目前的當紅韓國咖啡館品牌:咖啡陪你韓國最大的咖啡連鎖企業,自2008年成立以來在韓國已有9百多家門店,總部位於首爾市江南區清潭洞。除咖啡外還經營各種高檔茶、拿鐵、果汁、華夫餅、面包類等商品,目前在全球的連鎖店有1200多家,分佈在韓國、美國、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2012年3月caffebene進入中國市場。迅速在一二線城市遍地開花。門口是碩大的張根碩的人像,稍不注意就以為哪個帥哥在看你!
動物園咖啡Zoo Coffee在韓國創辦於2009年,到2011年僅兩年的時間就擁 有100多家店舖,成為韓國最火的連鎖咖啡館之一。Zoo Coffee創始人金鍵佑是一位相當有活力的韓國年輕人,人家26歲開始創業,嘗試過 不少創新、不走尋常路的行業,例如24小時配送,最後咖啡館開成了!他自己也是咖啡控,每天至少三杯美式咖啡。之所以要將Zoo Coffee引入中國,金鍵佑這樣解釋:「韓國的咖啡市場已經 飽和,而中國的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這話就看大夥兒怎麼理解了哈)
漫咖啡這個咖啡館就更有意思了,創始人是在北京創業的韓國人,叫辛子相。總部就在北京,第一家店北京麗都店於2011年1月開業,到2013年底,兩年多的時間,共開出了60多家店,據說前36家店都已經開始盈利。漫咖啡走的是直營加合作的方式,漫咖啡佔門店股權的25%-35%,合作商佔65%-75%。這樣一個沒有背景,沒有品牌故事,更沒有雄厚資本的咖啡品牌能夠在短短三年時間發展到這種程度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豪麗斯咖啡豪麗斯咖啡成立於1998年,是韓國第一家品牌咖啡連鎖店,如今在韓國與星巴克擁有同等數量的店面。目前是韓國四大咖啡品牌之一,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分店。2013年3月,豪麗斯咖啡中國的第一家店在深圳車公廟開業,2013年下半年全球旗艦店又在深圳歡樂海岸開業(又是深圳,估計去過歡樂海岸的人都喝過他們家的咖啡哈),2014年羽毛球冠軍林丹加盟了這個咖啡品牌,在北京開了第一家豪麗斯咖啡。
聽完這些品牌,其實大家都明白了,韓國人在咖啡館這個細分行業如此成功一定是有道理的:
1、韓國人不斷求變的創業精神。以前一位台灣大叔講台商的特性,大意是說,島國的現實讓台灣人不夠大氣,但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限制,卻把人的潛力充分的激發起來。韓國人和日本人大概類似,這個特性無法複製,民族性使然。(再強調一下,韓國人口5000多萬,國土面積99000平方公里,比浙江省略小)。
2、韓國人莫名其妙出奇好的設計感。其實從2001年的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就能感受到,13年前的韓國人對於色彩、構圖的理解和細節的處理已經遙遙領先於中國。從此之後,韓國人繼續在網頁設計、遊戲設計領域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或許是天生的設計感直接拉開了與中國土豪自己開的咖啡館的品位差距。Zoo Coffee的創始人金健佑就是一例,這哥們從來沒有學過設計,但對設計的感覺出奇的好,咖啡館裡的所有設計理念和具體實施都是他一個人!
3、韓國文化輸出的成功。有人說,韓國這十幾年就干了一件事兒,不停的用音樂、電影、電視劇進行「文化侵略」,持之以恆的結果當然是成功了。韓國貨在年輕人心目中就是時髦、浪漫、唯美的代名詞。今天看到的一條新聞可以說是極端的註解:一個巴西帥小夥在韓國呆了一年之後,就無法自拔的深深愛上了韓國文化,最終依靠強大的整形技術,硬生生把自己整成了單眼皮黑髮亞洲男。
4、韓國咖啡館裡賺錢的絕不是咖啡。而是餐具精美、食材新鮮、色彩鮮豔、擺盤創意的各種甜品和食物。華夫餅一般咖啡館都有賣,一般售價不超過20塊,但在豪麗斯或漫咖啡,把華夫餅擺在精美的盤子裡,旁邊擠上奶油或巧克力,一盤售價是35塊或更多。
(來源:庫博 編輯:內參小星君)
開咖啡館賺錢的不多,但「教人開咖啡館」已經成了一門好生意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86.html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只要輸入「咖啡」兩個字,美團網立馬跳出了1149個相關團購,大眾點評有1132個,百度糯米也有986個。
這兩年雖然咖啡行業因為高租金壓力不景氣,但是咖啡館的開店速度還在繼續增長,從杭州市咖啡西餐行業協會處瞭解到,目前杭城大約有1100家咖啡館,大多經營情況不樂觀。
慘淡歸慘淡,依然有人前赴後繼殺進咖啡館行業,就連上游機構——不少做咖啡豆貿易的商家,也打起了新開咖啡館的主意,不僅自己開出了咖啡體驗館,還提供咖啡師培訓、供應咖啡設備、咖啡豆等業務。
杭城僅3成咖啡館經營較穩定
店面高租金壓力,以及電商衝擊等因素,街邊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如服飾店難以生存。於是,很多店舖趁機轉型。咖啡流行,讓一些人看到曙光,並認為開一家咖啡館既小資又難度不大。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家庭條件比較好,不想出去給別人打工,咖啡館就是創業平台。
就這樣,近年來,杭州街頭咖啡館是越開越多了。目前杭州大大小小咖啡館差不多1100家左右,其中包括了星巴克、COSTA等「明星」咖啡館。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經營好的咖啡館櫃檯前排長隊,有些咖啡館則一天也進不了幾桌顧客。
據悉,主城區小咖啡館去年增長了70多家,但很多都是開一段時間就轉讓了,開門關門現象頻繁。杭州市咖啡西餐協會秘書長樓波音說:「不懂咖啡的,不懂經營的,都開起咖啡館,存活時間並不久。和2012年、2013年相比,預計今年咖啡館營業額下降了20%。」
樓波音告訴記者:「杭城大多咖啡館情況都不是太好,經營都在走下坡,只有30%經營得較好,主要是一些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館。」
怎麼開好一家咖啡館?經營者須轉換思路
儘管眾多咖啡館經營欠佳,但新人新店還是蜂擁而至。
「咖啡市場其實並沒有萎縮,而是咖啡館的經營者要調整開店思路。」很多咖啡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比如,杭州一些創意咖啡館也慢慢成為街邊風景,這些小咖啡館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態生存著,而且經營得都不錯。另一類,就是類似漫咖啡這樣的大型連鎖咖啡,以強大的陣勢贏得了年輕人的歡心,除了皇后公園店、黃龍店外,7月4日新開張的北城天地店,有5個NBA籃球場那麼大,近2000平方米的面積,被稱為是亞洲最大的咖啡館。每天漫咖啡的收銀台前都是排長隊的架勢。
漫咖啡來勢洶洶,「特別是黃龍店一開,附近咖啡一條街上的咖啡館立馬就沒生意了。」「××咖啡」負責人張斌說,像漫咖啡這樣的外資咖啡店對中國市場是虎視眈眈,如果本土咖啡館不抱團,很快就會遭受吞併或淘汰。
張斌說:「一般一家好的咖啡館至少需要1年時間的經營,但是倒閉只需要3到6個月,更迭很快。」所以說,只要找對經營模式,咖啡業還是一個很有生氣的行業,這也是近兩年越來越多人,明知開店容易守店難,還是爭先開咖啡館的原因。
比如杭州一家以前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公司,專門在杭州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開咖啡店。負責人表示,「國外有很多咖啡便利店,大家喝咖啡站在街頭喝上一杯或打包帶走就行,杭城未來趨勢也一定是咖啡便利館越開越多,越開越好。」
同樣,樓波音也建議:「年輕人多出去看看,多學點東西回來,用心經營的咖啡館一定不會生意差。其實一些經營不善的咖啡館必定是缺少格調、改革創新和多元化,或者對咖啡完全不懂的人在經營。」
有人專做咖啡館配套服務生意
隨著杭城咖啡館的興起,一些身處咖啡產業上游的企業,看到了商機,也逐漸開始向下游發展。
不少年輕人有資金想開咖啡館,但又沒什麼底氣,大多都是邊開邊摸索,有人就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立馬轉型做起教人開咖啡館的生意,不少業內人士稱:「這生意還包賺。」
這些咖啡館配套服務提供商,除了提供咖啡館的一些原材料,比如咖啡豆、糖漿等,還有配套的咖啡師培訓,甜點班等,甚至可以根據咖啡館的營業面積和租金等情況,幫經營者定製產品。
杭州歐森咖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的公司。負責人張群保說,一個月前,他們在之江路上開了一家門麵店,對外經營,更設立了展廳,主要是向一些對咖啡商戶開放的。
這家咖啡體驗館進行著差異化經營。除了日常經營外,咖啡館會不定期舉行「第二課堂——咖啡技術培訓」活動。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指導咖啡商戶或普通消費者進行一些咖啡的製作,然後收取相應的費用。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這種經營模式讓我們公司的業務量立馬提升。」張群保介紹,「我們這裡只有7個座位,3個包廂,今天包廂就被一家企業包去搞活動了。」張保群介紹,目前,這家咖啡體驗館每天的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
位於杭州城北「××咖啡」也有著類似的路數。作為一家本土咖啡店,「××咖啡」去年11月份開張,除了經營咖啡館門店生意以外,負責人張斌還從事一些咖啡豆的原材料貿易。
張斌一直強調「咖啡文化」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把咖啡館發展成第三空間、社交空間,畢竟我們喝的不是一杯簡單的咖啡,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咖啡文化,做人文咖啡。」
每個月,這家咖啡館還會開小班化的培訓班,主要分初級、中級和拉花3個班,有獨立的培訓教室,專業的培訓師。在7月份,這家點還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咖啡師考試考點,提供專業培訓, 「有不少咖啡從業者或愛好者專門從上海跑來學習、考試的。」張斌說。
另外,平時,「××咖啡」也會做一些推廣,如拉花推廣、原材料推廣等。針對周圍的一些寫字樓,白天也會推出一些簡餐。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te.html
最近出差都睡不好,質量奇差,一般晚間會醒來幾次,所以回到上海還是有點累,淩晨美聯儲講話,我也沒什麽精神去看,直接睡了。
耶倫大媽的講話,我早晨看了一下,基本上在意料之內,唯有希望通脹到2%的目標,令人難以理解,基本上屬於腦袋進水的經濟學家才會講這樣的話。
一個經濟體能夠維持低通脹、低失業率、高增長的二低一高目標,是任何國家,無論其為發達亦或是發展中的經濟體,夢寐以求的事情。克林頓時期,維持了長達十年的兩低一高狀態,並伴隨著強美元、低利率的狀態,引發新技術革命,帶著超額財政盈余,屬於美國佬至今不能忘懷的黃金歲月。
然後耶大媽說:不行,俺得讓通脹上2%,俺家里還有兩畝大蔥,不能虧了。
我嚴重懷疑她的經濟學是在朝鮮學的。
下次美聯儲可以考慮請老王去做主席,至少我在工地上學的包工頭經濟學還能弄懂一點常識。
說起包工頭,今天和房東簽了合同,租了間房子,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一層平房。東家老先生是一個作家,寫了許多鄉土歷史,帶我們在街上穿行時,講解一些故事,非常有意思,大漲見識。
東家也不是為了一點房租,主要是他非常懂得,房子沒有人住,會更容易壞。這點我們有共同語言,他在擔心老房子裝修時牢固的問題,我請他不要擔心,因為我曾經做了許多年的老房子包工頭,熟悉這類活。
房子旁有大片空地,其實原本這里周圍不少地塊都是他家的。其祖上和我是同行,廟宇的專業工匠,要是在日本,就是受人尊重的匠師了。世界上最長久的公司,長達數千年的廟宇營造商,就在日本,備受尊崇。
我準備自己動手來做,邀請了一些網友相助,其實活兒不多,重新做一下強弱電和水,做一下門窗和天花板處理,刷一下墻,布置一下咖啡臺面,再買一些家具,就完成了。工期預計一個月。
這里沒什麽人,昨天徒步行走時,霧霾嚴重,買了口罩,順便和藥店人員聊了幾句,他們感嘆不僅僅是本地人少了,連外地人也少了,這個鎮正在沒落。我說開個咖啡館,兩人以為我腦子壞掉了。
其實這是個不錯的鎮,苦於找不到方向,既不能做成西塘周莊那種熱火朝天的商業旅遊地,也無法在保持幽靜時開拓商業價值。我個人的定義是給一些願意回歸鄉村的人們一個隱居之地,給那些金融客、設計師、藝術家、自由職業者一個值得品味的地方。
下午去四下里兜轉,看見上海最美麗的鄉村,正如數千年傳承,仍舊是錦繡江南。





域名投資咖啡館落地中關村創業大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6/153820.shtml
導讀 : “投資家”域名投資咖啡館落地中關村創業大街,這是一家以域名投資為主題的“投資家咖啡”。它是為域名投資人提供經驗交流、課程培訓、現場拍賣、買賣洽談等服務的線下店。

投資家咖啡核心團隊,左1為戴躍
i黑馬訊(項佳楚) 1月16日消息, “投資家”咖啡館今日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開門營業。
這是一家以域名投資為主題的“投資家咖啡”。它是為域名投資人提供經驗交流、課程培訓、現場拍賣、買賣洽談等服務的線下店。並幫助更多企業買到更好域名,幫助投資人加速域名的流轉。未來,投資家咖啡還將涉足創投等諸多投資領域,
投資家咖啡館由戴躍創辦。戴躍為樓盤網創始人,域名投資人,2003年開始接觸互聯網,2004年開始進入域名投資行業。
在投資家咖啡館的開業現場,中國域名投資人尤曉東等域名行業人士悉數出席。此外,在投資家咖啡開業現場還開展了域名高峰論壇,並組織了拍賣活動,最終拍賣出價值幾千萬的域名。
在論壇上,各位域名投資人也對2016年的域名風向進行了整體把脈。咖啡館創辦人戴躍表示:“如今正值域名投資的好時機,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15年,域名投資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發燒’高度,這是一個低成本、高利潤的買賣,一年價格上漲數倍、幾十倍,遠高於投資股市的收益。未來的2016年,整個域名投資仍是一個火爆的活躍期,稱不上發高燒,但最起碼還是會持續發燒,而且整體交易會呈現批量化交易的規模化趨勢。”
在戴躍看來,稀缺域名資源仍是未來資本投資爭搶的目標,2016年,比較精品的拼音域名、短的主流的數字或字母域名,依然有著巨大的升值潛力,值得投資。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5.shtml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李粼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隨著星巴克類的連鎖巨頭開始布局精品咖啡,持續虧損的獨立咖啡店生存空間正在被進一步擠壓。更重要的是,咖啡+場景也並不能成為這些獨立咖啡店的靈丹妙藥。本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獨立咖啡店需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
國內“第三波咖啡浪潮”在咖啡界的影響力,有點兒像O2O之於餐飲界,誰不參與進來就意味著落後。在一二線城市,以出品精品咖啡為特點的獨立咖啡館也一波一波開得熱鬧。
而令人尷尬的是,很多獨立咖啡館從逼格到口味都不輸於連鎖咖啡店,卻長期難以盈利,有的甚至慢慢死掉——獨立咖啡館幾乎要和“難盈利”畫上等號,這已經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
國外的咖啡經歷了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1940-1960年),劃時代的速溶咖啡在此時誕生;
第二波咖啡浪潮(1966-2000年),此時期重焙拿鐵與花式咖啡盛行,創立於1971年的星巴克在此期間壯大;
第三波精品咖啡在2000年後開始形成風尚,從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制作,甚至咖啡杯的選取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範,獨立咖啡店是其常見的載體。
獨立咖啡店難以擺脫盈利困境,簡單說來原因有三。
1、消費大環境。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對咖啡的理解還處在“分清拿鐵和摩卡的區別是什麽”的層次,咖啡精品化與實際消費需求脫節。大多數顧客品不出好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差異,去咖啡店消費的人里,沖著味道去的咖啡愛好者總量少並且太分散。
2、老板問題。經營不善的獨立咖啡店老板,往往是情懷滿滿、有錢有閑的咖啡發燒友,並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更沒有獨特的資源或成本優勢,開店之後遇到種種問題無法搞定,營銷更是無從談起。
3、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由此產生的品牌價值。國內目前多數獨立咖啡館都可以約等於文藝咖啡館,同質化相當嚴重,沒有鮮明的個性,品牌形象模糊。
獨立咖啡館畢竟和獨立電影不一樣,終究還是一個商業體,獨立咖啡店雖然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層面寄托,但最終也要通過產品、服務、環境和營銷手段實現盈利這一商業目的。
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巨頭都已經開始布局精品咖啡了,以精品咖啡為王牌的獨立咖啡店如果不迎難而上,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擠壓。
在中國這樣既無咖啡傳統,亦無咖啡剛需的消費市場,獨立咖啡店究竟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掙錢需要策略,不僅僅是自烘焙和黃金萃取的事,見招拆招,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立足本區域和社區,進行差異化經營
位置對於任何一家餐飲店的作用都舉足輕重,但成本決定了獨立咖啡店不可能選在連鎖咖啡店熱衷的優質商區。事實上,這也並不適合。獨立咖啡店的關註點,首先應該放在味道上,之後便是如何吸引所在地周邊的潛在客人。
星巴克的咖啡不算多好喝,勝在品牌效應,高性價比,便利和快捷,以咖啡品質取勝的獨立咖啡館,在味道上應該分分鐘碾壓星巴克才對。但是事實,能碾壓星巴克的確實有,但並不是所有,相反,很多獨立店的口味還不如星巴克。性價比低,不快捷,無品牌效應,如果連口味和服務都對抗不了連鎖店,就不要再想從連鎖店分流客人了。
即使品質相當,獨立咖啡館的競爭對象也從來都不是星巴克這樣的行業巨頭。本土品牌的獨立咖啡館要迎戰的,是所在區域的休閑飲品門店,比如鮮榨果汁店、奶茶店等等,因為他們之間共享著休閑簡餐的客群。
如果一定要設立對立面,那也可以把韓系時尚咖啡店視為一個,二者在門店規模和風格上都更加接近,韓系咖啡店在設計上可能還會更勝一籌;在選址上,韓系咖啡店也更多是在社區、普通商區跟獨立咖啡店爭奪瓜分客源。
本土社群的客戶忠誠度高低,決定了是否有充足而穩定的客流量並穩定盈利。對於如何提高社群的忠誠度,就要因地制宜了,一般來講,差異化與個性是兩個必備要素。
比較有趣的例子是近些年出現的寵物咖啡館。與貓咪咖啡館類似,前不久在上海碧雲社區開張了一家HOODOG CAFE寵物咖啡。不過不同的是,店主不僅把自己的法國鬥牛犬pock放在這里作為明星代言,愛狗人士也可以帶自己的愛犬進來陪主人喝咖啡——其實是主人喝咖啡陪狗狗和其他狗狗玩耍。當然,咖啡也絲毫不馬虎,都是店主親手調制的,也可以喝到精品咖啡。
HOODOG CAFE已經成為當地寵物迷們的聚會平臺,在這樣溫馨趣味的場景里喝喝咖啡度過一下午時光,體驗加倍,即使客單價高達七八十元,這家咖啡店生意也依然火爆,周六日甚至需要預約位置。
狗狗主題咖啡館在市場上還屬首例,相信只要保持咖啡的一定水準,這種模式會先在社區引爆話題,之後形成消費習慣,盈利指日可待。
當精品咖啡這樣的陽春白雪已成各個咖啡館的標配,並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性格脾氣就尤為重要,決定了差異化的定位和服務的印象,二者互補構成門店貼近真實生活的性格,時尚、古典、小資、夢幻、高冷、暖心、詩意、運動、文藝、電子等,性格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只要是客人可以理解的,感覺舒適的,就具備了個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在洗牌外行的陣痛中,咖啡店經營者的擔當決定是否出局
根據《2015年中國咖啡行業調研報告》,中國咖啡館數量從2008年的2萬余家增至目前的10余萬家,其中只有大約30%是賺錢的。
雖然有人抨擊許多獨立咖啡店多在販賣情懷,裝文藝,但獨立咖啡店想實現盈利,要提防的並不是文藝和情懷,而是單憑一腔情懷來經營,過分追求文藝調調而嘩眾取寵。
事實上在大部分城市,咖啡市場還遠未飽和,星爸爸們能占據的只是核心商圈以及高級辦公區,非核心商區與社區的空間十分可觀。不少獨立咖啡館掙紮在死亡線上,其實是市場在清洗外行經營者。
業內人士這樣說:咖啡這個行當,價值觀太擁擠,方法論很空虛。的確,在當下的咖啡經營者中,同時擁有追求更高咖啡品質、技術儲備紮實和管理能力和生意頭腦強大的人實在太少。
此時,人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主導因素,左右著咖啡店的生死方向。
咖啡店的主人或者經營者一定是複合型人才,不僅對咖啡了如指掌,舍得投入巨資購進昂貴的咖啡機,還得從一開始就有經營意識,能讀懂財務報表,收入和支出都有合理控制。
獨立咖啡店的確意味著,從咖啡豆的篩選、烘焙再到制作,都是老板帶領團隊自己完成的,但會做咖啡不代表能經營好咖啡館,經營者需要梳理工作流程,保證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高效,統一;管理團隊對員工進行專業訓練,保證每一名咖啡師和服務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崗位,為顧客提供穩定並且優質的服務;隨時發現店里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法;搞好營銷,吸引流量,招攬新客同時也培養回頭客;創業時代,一些經營者或許還需要懂得搞定資本,處理好與合夥人、核心團隊的關系。
除了複合型的管理能力,個人品牌也成為獨立咖啡店的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於“店主”這位靈魂人物的偏好和格調——相信一位世界咖啡拉花大賽優勝者的店主的吸引力,會給咖啡店帶來不小客流。
咖啡+場景不是靈丹妙藥,成為咖啡店基因才能顯效
一杯原料較好的咖啡物料成本約為5元,獨立咖啡店平均每杯咖啡售價為28到35元,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小店每年的店面租金和員工資等成本至少25萬元,如果咖啡銷量無法達到一定的數字,僅靠賣咖啡根本無法存活。
好在咖啡店這種業態可塑性很強,可以無縫融入到任何一個場景,於是有的店把讀書會引入咖啡廳,也有聯合他人組織藝術沙龍、咖啡店推廣品牌的手工成衣,還有咖啡店可以試用有機化妝品等等。但這些賺取活動的場地費,為品牌做廣告的咖啡+只是雪中送炭,暫時讓咖啡店實現營收,並不能真正讓咖啡店變強大。
與其摸索咖啡+場景的路子,最後轉變成為複合式經營,不如一開始就把場景融入咖啡店的經營策略中,讓場景和咖啡相互促進,成為一個特色平臺,客人在享受場景帶來的滿足同時願意消費更多的咖啡。
獨立咖啡館同質化嚴重,客戶粘性、忠誠度都相對欠缺,獨特的場景可以立刻形成品牌區分,位於廈門大學藝術區的向日葵之家咖啡館,就是一個典型。廈門是充滿休閑氛圍的城市,廈大藝術區除了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有大學周邊的學生、教師以及藝術工作者們駐紮。
向日葵之家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買手店”,給周邊社區對藝術非常敏感的人們的感覺,已經不單是咖啡館,而是一個設計精品店。
咖啡店四處都擺放著各種店主從全國各地買來的雜貨和設計師作品,“買手店”為客人之間的交流創造了平臺,店主也是兩位富有藝術氣質的年輕人,靜靜地給客人調咖啡,制作簡餐。當被問起某件物品,還會講出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獨一無二的手沖咖啡加上獨特的設計品構成的藝術交流氛圍,讓它在園區得到了穩定的客流和老客戶。
創業咖啡館是咖啡館平臺化的一種極致。在創業咖啡館的模式下,咖啡已經不再是主角,而是創投氛圍和資源的載體。但事實是,從2010年開始的創業咖啡館從一線城市燃燒到各地省會城市,火熱的背後面臨生存的壓力更高,盈利的不超過10%,60%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
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創業場景的加入,讓咖啡館成為創投者的聚集地,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創業咖啡不具備成熟VC的運作能力,且創業者之外的人士很少會光顧,除了舉辦創投活動是會吸引到人流,其他時間比一般咖啡店更難獲得客人。
之後這種模式除了倒閉,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完全剝離咖啡店的內核,變成投資機構,但如果背後沒有資本支撐,很難實現;二是創業人士已經多到星巴克容納不了,每天必須來這里談事情。
咖啡+場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場景一定是為咖啡服務,圍繞著咖啡來展開特色服務,否則就可能會忘記了自己的核心,變得混亂而難以把控。
結語
雖然星巴克啟蒙了中國人的咖啡意識,大多數國人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了解什麽是“精品咖啡”和它背後代表的文化。
但不能否認的趨勢是,第三波咖啡浪潮下,獨立咖啡強調精品生豆、地域之味和淺度烘焙,追求咖啡本身的個性將越來越融入新一代消費者的意識中。
新一波消費者培養的重任,落在獨立咖啡店身上,用每一杯咖啡贏得自己的客人,並非易事,商業化策略要定早定好才不會折戟。對於中小玩家來說,獨立精品咖啡館還有巨大機會,但先得學會生存,留得青山。
獨立咖啡館經營需要回歸商業本質,深入挖掘客戶需求,放大顧客綜合體驗價值,充分整合資源,形成獨特魅力。
或許就在不遠將來的某天,你我坐在常去的那家世外桃源般的小咖啡店品嘗咖啡,你說喜愛混合烘培的豆子的厚重濃烈,就像交響樂,我說喜歡單品咖啡豆的清新明快,就像器樂獨奏,每個人都真正體驗到咖啡的妙處,並在這種匠人文化強烈的餐飲品類不斷紮根過程中,獲得更多心靈的慰藉。
[本文作者李粼,來自公眾號筷玩思維(ID:kwthink)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獨立咖啡
盈利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