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敗局】「很多人咖啡館」轉讓:眾籌咖啡館該如何管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70
經歷一年多的喧囂爭論和迂迴嘗試之後,眾籌東莞第一票如今走到了拐點
當眾籌模式正在各地火熱地落地生根,當初東莞那141個雄心勃勃的合夥人卻似乎陷入了一個冰冷的迷局

「這天終於還是來了,東莞很多人咖啡館,因無人經營,現在轉讓……」不久前,在「東莞很多人咖啡館」的新浪微博上,出現了這樣一則不無傷感意味的微博。就算是最樂觀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作為眾籌模式在東莞首次落地的「很多人咖啡館」,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喧囂爭論和迂迴嘗試之後,如今走到了拐點。

1.一則轉讓啟事
對於「很多人咖啡館」的141個合夥人來說,咖啡館尋求轉讓,意味著一個夢想的幻滅。儘管他們內心深處並不願意走到這一步,但在去年12月的股東大會上,大多數人還是做出了自認為是理性的選擇。不過,未來目前仍未敲定,管理者的考慮是,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下家,不排除繼續經營的可能。但如何經營下去,尚無定論。

晚上8點,「很多人咖啡館」裡只有兩桌客人。昏黃的燈光下,清雅的音樂瀰漫耳畔,很容易讓人從眼前的瑣事中抽身而出。大多數時候,葉海燕晚上都會待在這裡,處理咖啡館的日常事務,儘管白天的工作已經讓她感覺有些疲勞。

葉海燕是「很多人咖啡館」現在的管理人,也是這家咖啡館的發起人之一,她的職業是一家金融機構的財智副總。顯然,這個漂亮、熱情而精明的河南姑娘對於「很多人咖啡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也是她在去年10月被董事會授權全權管理咖啡館的原因之一。

對於咖啡館的轉讓,葉海燕顯得有些無奈。「其實大多數股東心裡並不願意將咖啡館轉讓出去,但事實擺在眼前,咖啡館在一個階段內面臨無人經營管理的狀況。」葉海燕說。

去年12月底,在咖啡館舉行的一次股東大會上,超過半數的到場股東對咖啡館的轉讓投出了贊成票。此後,從2012年12月12日投入運營的「很多人咖啡館」,開始積極尋找接盤者。沒多久,在「很多人咖啡館」的新浪微博上,也發佈了尋求轉讓的微博:「27萬能在東莞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咖啡店了,你還不行動嗎? 很多人轉讓,包括裡面全部設備、物品,只需要27萬……」

這則頗令人傷感的轉讓啟事,似乎讓「很多人咖啡館」141個合夥人之前一年多以來所做的種種努力,瞬間化為了泡影。然而,包括葉海燕在內的咖啡館管理者們,卻並不認同這一看法,在他們的眼中,當初咖啡館籌辦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激昂仍依稀可見。

「2000元,即可擁有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2012年,在這句極具煽動性的口號的作用下,風靡全國的眾籌模式「很多人咖啡館」在東莞一呼百應。在當時的策劃總監林江鋒等人的努力下,東莞很多人咖啡館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開始試營業,最終共有141人參股,每股2000元,共籌得62.5萬元。在所有的股東當中,持股最多的為10股,最少為1股。

在籌辦階段,籌備組創建了咖啡館的微博,通過微博、豆瓣對咖啡館項目進行宣傳推廣,還製作一些海報以及文案,試圖通過網絡灌水的方式進行宣傳。同時,利用眾多股東的人脈和資源,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好包括註冊、宣傳、選址等事務,其效率是個人創業所不可比擬的。「當時大家都熱情高漲,經常聚在一起聊咖啡館今後的發展策略。」葉海燕回憶,但大部分人並沒有辦法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熱情和專注,這也是導致咖啡館無人經營管理的原因之一。

時過境遷,正如微博上的轉讓啟事所言,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不過,葉海燕堅定地認為,「很多人咖啡館」尋求轉讓其實「非戰之罪」。「雖然去年全年虧損,但到9月以後已經能夠做到收支平衡,算下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月份能夠盈利,這在咖啡館的起步階段並不算糟糕。」葉海燕相信,隨著周邊商圈的進一步成熟,咖啡館的經營情況會越來越好。「之所以尋求轉讓,主要還是難以解決管理的問題。」

雖然目前咖啡館在積極尋求轉讓,但這家凝聚了141個合夥人夢想的咖啡館未來的命運並未完全確定。「我們對咖啡館投入了很多感情,它並不只是一家單純銷售飲品的店,所以希望未來的經營者能夠延續我們的夢想。」葉海燕說,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接盤者,咖啡館也會繼續經營下去,但會考慮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架構。

2.告別輪班制
就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這家咖啡館經歷了數次經營管理模式的巨變,在公平與效率的天平上,如履薄冰地尋找平衡點,其間不乏爭吵、妥協和夾雜著疲憊的無奈。在經營方面並未遇到重大阻礙的「很多人咖啡館」,最終因為管理原因不得不謀求轉讓。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註冊有限責任公司時股東人數不能超過50人,因此咖啡館最初選出了5個股東作代表辦理註冊,成立了東莞很多人咖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另外一百多個合夥人則以投資人形式出現,與這5個人簽訂協議。按照最初制定的規則,投票時遵循一人一票的原則,即所有投資人擁有相等的表決和決策權。

從2012年12月12日開始,最初的籌委會轉化為第一屆董事會,由7人組成,同時還設立了5人的監事會,就此形成了「很多人咖啡館」的常設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是採取自薦或推薦的形式,最終由全體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選舉,董事長也是從幾個董事中選舉產生。」葉海燕也是第一屆董事會成員之一,據她回憶,當時為了體現公平的原則,決定在7個董事之間實現輪班制,即由幾個董事每月輪流擔任咖啡館的決策人,直接負責咖啡館當月所有的經營、管理事宜。

不料,貌似四平八穩的輪班制,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當初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我們董事會的構成比較複雜,涵蓋了從60後到90後各個年齡段、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人士,各自在社會閱歷、收入、性格和喜好方面大相逕庭,使得咖啡館整體風格一月一個樣,經營策略缺乏延續性,而且相互之間也出現了矛盾,爭吵時有發生。」葉海燕說,在當時的董事會中,她自己從事金融業,其他人有的是大學生作家,有的是小企業主,有的是公司白領,有的是電台主播,因此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各有差異,並進一步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管理手法和風格。

「很多人咖啡館」的每個合夥人都是老闆,因此當輪到某個人值班時,自然是本著責無旁貸的態度,為自己的一個月任期制訂發展計劃,試圖將自己的理念融入到咖啡館的運營當中。但由於各個董事的理念各不相同,導致咖啡館每個月的經營側重點都會發生變化,而且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產品定位方面,有人覺得30元一杯咖啡很便宜,應該賣40元;另一個人會覺得很貴,應該賣20元,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爭論,有時爭論甚至持續幾天或更久,造成內耗。

「不只如此,在對產品的口感控制、原材料成本的控制等方面,每個董事負責時側重點都不一樣,而且我們都不是專業人士,也就造成了店裡一些產品的不穩定。」葉海燕說,管理風格的不確定性不僅使員工難以適應,也難以形成品牌風格的延續性。「我們的目標是開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但顯然每個人夢想中的那家咖啡館有著不同的樣子。」葉海燕苦笑道。

在輪班管理期間,董事的個人風格會顯著地體現到咖啡館的運營當中,從咖啡館舉辦的各類專場活動上可見一斑。「由於喜好不同,組織的活動也大異其趣,有時候是攝影、讀書會,有時候是旅行分享活動,另一些時候則是理財,主題涉及方方面面,但這就難以形成咖啡館的品牌活動,難以凝聚起相對穩定的圈子。」

董事會很快認識到,輪班制並非合理的管理模式。去年4月,「很多人咖啡館」董事會換屆,發起人林江鋒當選為董事長;5月,實行了短短不到半年的輪班制被廢除。同時,出於降低運營成本的考慮,此前一直設有的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位管理津貼也被取消。

結合咖啡館在幾個月的運營中出現的的問題,董事會提出外聘專業人士來進行管理,這一提議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多數股東的認可。然而,由於一直沒能招聘到合適的人選,從去年5月開始,咖啡館的日常經營管理交由副店長負責。在包括葉海燕在內的很多合夥人眼中,這標誌著「很多人咖啡館」進入「無政府」時期,副店長在經營管理方面蕭規曹隨,只是由於其專業咖啡師出身,在新品研發方面有所提升。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家咖啡館,大量難以統一的意見集中起來,最後往往是各有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事事訴諸投票表決,又很容易陷入托克維爾所謂的「多數人暴政」的窠臼」——公平與效率、民主和獨裁,平權架構下難以避免的痼疾為眾籌模式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3.從民主到獨裁
去年9月,「很多人咖啡館」發生的一件大事,打破了此前「無政府」時期的平靜,也引發了咖啡館管理模式的一次巨變。

從去年5月起,「很多人咖啡館」的日常管理由外聘的副店長負責。風平浪靜的四個多月裡,或許是由於參與度的下降,讓一些股東產生了異樣的感受,這種感受背離了他們最初投身「很多人咖啡館」的初衷。

終於,141個合夥人中的其中一個,決定站出來打破這種局面。9月,一名股東以個人承包的方式,拿下了咖啡館的經營權,開始獨自經營「很多人咖啡館」,盈虧自負。隨即,將咖啡館的所有店員解僱。

但短短一個月之後,這名股東就打了退堂鼓。由於此時店員已被全部辭退,「很多人咖啡館」一度陷入危機當中。

葉海燕正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得到董事會全權負責咖啡館經營管理事務的授權。正是這次授權,讓「很多人咖啡館」自籌備以來一直堅持的平權管理架構開始鬆動,進入「有限獨裁」時期。

「一件事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永遠是不可能的。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過於『民主』反而可能不利於事情的推進。」葉海燕坦言,現階段「很多人咖啡館」的日常經營管理事務,幾乎都是由她一人「獨裁」。「當然,重要的事情會跟其他董事通氣,事情的進展也會在網上公示。」

實際上,「很多人咖啡館」自籌備以來,一直都標榜並堅持平權管理架構,首要宗旨是公平而非效率。開始營業之後,除了在第一任董事長任期,遇到僵持不下的事情會由董事長拍板決策,其他時間內所有重大決定都是由股東大會投票表決。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最後的決策人。「因為所有合夥人都是老闆,所以以前任何事情都希望聽取所有人的意見,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是行不通的。」葉海燕說,由於人數太多,如果事無鉅細都徵求所有人的意見,必然導致時效的滯後,使咖啡館反應遲緩。另外,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家咖啡館,大量難以統一的意見集中起來,最後往往是各有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事事訴諸投票表決,又很容易陷入托克維爾所謂的「多數人暴政」的窠臼。

其實在咖啡館籌辦階段,平權架構的弊端就已顯出端倪。「從選址到裝修風格,都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看法,造成了比較尖銳的矛盾。」甚至於,在籌辦的關鍵時期差點熬不下去。用林江鋒當時的話說是「分分鐘可能就散了,因為觀念不合誰都不服誰,因為誰都不是誰的領導」。

平權架構下,需要頻繁地徵求所有合夥人的意見,這帶來了高昂的溝通成本。每一次的股東大會,電話通知、會議材料的準備、票務印刷不僅都需要花費高額成本,還需要有專人來負責,可謂勞師動眾。

從「很多人咖啡館」的內部軟裝上,也能看出各種意見博弈的痕跡。「不難看出我們這裡比較『滿』,因為所有人都想把自己中意的因素加進來。」葉海燕是當初咖啡館軟裝的直接負責人,但最終的軟裝效果也並不是她想要的,因為「要做出一些妥協和折衷」。

葉海燕接手咖啡館的日常管理後,也有其他合夥人提出質疑,尤其在咖啡館的轉讓費用、轉讓方式等問題上。但她相信,只有「有限獨裁」才能讓咖啡館繼續走下去。「我現在只看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利益,不會去追求面面俱到。」而在這幾個月裡,合夥人之間無意義的爭吵已經明顯減少,這讓葉海燕更加篤定咖啡館今後應該走的道路。

4.塑造靈魂人物

一個項目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靈魂人物。眾籌模式的難點在於,在為數眾多的陌生人當中,很難出現一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信任的靈魂人物。

今年春節過後,很快進入了連綿的雨天。假期和天氣的因素,讓「很多人咖啡館」再度出現了連續兩個月的虧損。不過,這樣的局面已經在4月得到了扭轉。經營的回暖,讓葉海燕對咖啡館的未來有了更為充分的信心。「就算找不到合適的人接盤,我相信咖啡館也能越做越好。」

怎麼做?在葉海燕的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計劃。「如果繼續做下去,就必須改變此前的管理模式和架構,可能會重新分配股權,或引入新的大股東,由大股東主導經營管理,小股東不參與決策。」葉海燕認為,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架構已經得到了時間的驗證,而「很多人咖啡館」現在要做的,正是回歸。

而眼前,葉海燕最關心的是,如何尋找或塑造「很多人咖啡館」這個眾籌項目的靈魂人物。「眾籌模式的項目在全國有很多,我們也走過幾個城市,其實遇到的大多是類似的問題,關鍵在於缺乏一個靈魂人物來推動。」葉海燕闡釋說,眾籌模式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不無關係。「國內一直沒有合夥人的概念。幾千年來,誰是老闆誰是員工,都是壁壘分明的,平權管理架構反而會帶來麻煩。」

「很多人咖啡館」開業之初,還成立了很多人基金會,並做了一些諸如為學校捐贈書籍之類的公益活動。「原本希望一群人聚在一起做點事情,但實際上很難執行,因為這需要一個靈魂人物持續地推動。」葉海燕這樣認為。

141個合夥人,大部分都是陌生人,也很難大範圍地面對面接觸,這就很難出現一個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同和信任的靈魂人物。在管理學家看來,眾籌模式的優勢在於籌備和起步階段能夠得到更多的助力,能夠更快、風險更低地將一件事情推上軌道,但當企業進入正常的經營管理階段,仍然需要一個「家長」。這個「家長」,也就是葉海燕口中的靈魂人物。

現在,葉海燕暫時扮演了「很多人咖啡館」靈魂人物的角色。而在她接手咖啡館的經營管理之後,也開始舉辦諸如股東生日會之類的活動,就是希望能增強股東之間的瞭解和信任,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塑造一個靈魂人物。

對於未來,葉海燕並不悲觀。「眾籌模式應該出現的問題基本都已經暴露出來,開始沉澱、成長,如果接下來能夠走得好,『很多人咖啡館』仍然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案例。」


作者:東莞日報 劉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