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分析(17):美國debt ceiling 以外的finding和美息有無得升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4290

在家冇嘢做,上網check咗一啲關於美國debt ceiling嘅資料,當中找到以下一些有趣資料。

細心D看,我想中學生都會想到美國息口會升得快唔快,可以或可能升到去邊。

美國啲debt outstanding,由1992十年間從USD 4 trillion 左右升左4倍,至2012年嘅16 trillion,利息付出由292 billion,升左唔到25%至396 billion。

如果你有financial calculator 的話,用average inflation for past 10 years=3.5%計一計,你就知道美國佬有幾叻,佢地食左免費午餐幾耐,同時又想再食幾耐!

如果佢地唔繼續食的話,我睇唔到佢地有能力找數囉。買左UST(US Treasury)嗰啲國家,就不斷地努力賺錢俾佢地免費食!

那誰買得最多D美味的齋,中國是也。唉!係唔係中國人永遠都要活在美國佬腳下。以前是過去舊金山做cheap labour,依家都沒有改變。

所以,我哋要生性D,唔好日日家嘈屋閉,做多D有用有建設性的正能量東西,早日可以成為真正的龍的傳人。

人民幣快D可以做到各國的reserve currency就好lah!中國領導人加油!中國人民(香港人在內)加油!

 

Historical Debt Outstanding

US$Interest paid

Interest rate

2012

16,066,241,407,385.80

$359,796,008,919.49

2.24%

2011

14,790,340,328,557.10

$454,393,280,417.03

3.07%

2010

13,561,623,030,891.70

$413,954,825,362.17

3.05%

2009

11,909,829,003,511.70

$383,071,060,815.42

3.22%

2008

10,024,724,896,912.40

$451,154,049,950.63

4.50%

2007

9,007,653,372,262.48

$429,977,998,108.20

4.77%

2006

8,506,973,899,215.23

$405,872,109,315.83

4.77%

2005

7,932,709,661,723.50

$352,350,252,507.90

4.44%

2004

7,379,052,696,330.32

$321,566,323,971.29

4.36%

2003

6,783,231,062,743.62

$318,148,529,151.51

4.69%

2002

6,228,235,965,597.16

$332,536,958,599.42

5.34%

2001

5,807,463,412,200.06

$359,507,635,242.41

6.19%

2000

5,674,178,209,886.86

$361,997,734,302.36

6.38%

1999

5,656,270,901,615.43

$353,511,471,722.87

6.25%

1998

5,526,193,008,897.62

$363,823,722,920.26

6.58%

1997

5,413,146,011,397.34

$355,795,834,214.66

6.57%

1996

5,224,810,939,135.73

$343,955,076,695.15

6.58%

1995

4,973,982,900,709.39

$332,413,555,030.62

6.68%

1994

4,692,749,910,013.32

$296,277,764,246.26

6.31%

1993

4,411,488,883,139.38

$292,502,219,484.25

6.63%

1992

4,064,620,655,521.66

$292,361,073,070.74

7.19%

Source:Wikipedi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7

大眾點評和美團有一腿?!如果大眾點評和美團在一起會有什麼激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16.html

【導讀】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團購公司合併在一起,會不會形成雄霸O2O市場的新一極?如果二者結合,這將是一個1+1>2的選擇,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上BAT三巨頭之外的另外一極。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商業價值(王偉 and 紀云)的文章,這不僅對彼此都是益處,也將豐富中國互聯網生態。畢竟,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中,每一個產業變革的新歷史階段,都會相應誕生新的巨頭,有時候,是去創造傳奇還是在多年之後一聲嘆息,真的只是在電光火石的一念之間。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大眾點評網正在成為新的焦點——不是因為即將IPO,而是因為不斷與巨頭傳出緋聞。

10月28日,據深圳觸電電子商務公司創始人龔文祥爆料,「蘇寧在聯合弘毅4.2億美元收購pptv之後,現在正在和大眾點評網談收購,據稱也談的差不多了。」

幾天前的10月24日,有媒體報導稱,從大眾點評投資方紅杉資本得到消息,大眾點評網和百度正進行談判,商談百度以約20億美元價格收購大眾點評網事宜。大眾點評迅速闢謠,而緋聞的另一當事人百度則曖昧地表示「不予置評」。

正在過去的2013年,移動互聯網經歷了一系列的資本整合,第二梯隊企業(新浪微博、高德、UC、91)先後被收歸巨頭麾下,這讓大眾點評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微妙的產業局面中。在這種巨頭紛紛用資本的方式為未來做出佈局的局面下,專注於連接用戶與線下商戶的大眾點評價值凸顯,成為了眾人垂涎的香餑餑。

核心價值

2013年移動互聯網諸多併購與入股事件的背景是巨頭對於移動渠道的爭搶,但客觀來說,大眾點評其實算不上UC或91那樣規模的流量大戶,那麼他被巨頭垂涎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首先是持續10年耕耘在線下商戶端積累的門檻。眾所周知,所謂O2O最難做的就是線下的半圓,產品、支付可以在短時間搭建,但要贏得商戶的信任並在數百萬家商戶中建立口碑和認同則遠非互聯網公司獲取用戶那麼容易。畢竟互聯網的概念可以說得天花亂墜,但到了合作商戶那,需求可能就兩句話:「你是不是真的懂我,跟你合作能給我帶來什麼利益?」

事實上,大眾點評在過去一年圍繞商戶端紮紮實實的做了很多工作,無論是發卡數過千萬的電子會員卡還是近期與部分合作商戶推行的在線預定系統,都在用互聯網的方式幫助商戶做營銷,這種在商戶端的影響力和認同不是短期內能夠輕易被取代的。

大眾點評另一個更核心的價值其實是用戶習慣

互聯網世界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些看似產品不錯、推廣不差錢的應用最終卻在市場中折戟沉沙,很多時候輸給的對手所擁有的用戶習慣。在智能手機時代,找餐館看大眾點評已經成了很多用戶下意識的習慣,儘管曾經高德地圖也試圖在應用中集成各種商戶的點評信息,希望地圖作為一個統一的入口讓用戶把吃喝玩樂的事在地圖上全解決了,但是無奈用戶很難再養成打開地圖找餐館的習慣。

在線下商戶端的積累和用戶多年形成的點評習慣讓大眾點評擁有和其他流量型公司不同的優勢,並且這些線下優勢幾乎都是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們並不具備的,如果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產業環境,讓大眾點評圍繞線下商戶做深做大,成為對數百萬商戶最具價值的互聯網公司,那麼獨立上市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過去一年複雜微妙的產業和資本變局讓大眾點評不得不在這個節點嚴肅思考自己的未來。

大眾點評的尷尬

2013年資本層面的併購整合如同推倒了一個多米諾骨牌,大眾點評雖不直接身處其中,但在一系列資本撞球之後,產業的壓力已經向它迎面撲來。

首先面對的是資本壓力,事實上這也是今年諸多移動互聯網二三梯隊公司選擇被BAT併購的深層原因。對於大眾點評來說,雖然2008年開始就已經盈利,但2011年團購市場的巨變,在全行業虧損的壓力下,大眾點評不得不選擇於2012年繼續融資擴大市場份額,然而如今美國資本市場依舊持續低迷,中概股頻繁受到質疑,至少近期內並非上市的好時機。大眾點評網CEO張濤在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在5年內獨立IPO,只是逐利的資本方未必能有這麼長遠的戰略眼光,那麼投資方若要尋求退出,自然希望有大公司用併購或者入股的方式接盤。

其次是產業環境變化的壓力。在巨頭圍繞流量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移動互聯網的流量資源越來越向BAT和360這樣的公司聚集,大眾點評網面臨的競爭格局比以前更加複雜,選擇與一家流量巨頭合作就成為看似最合理的選擇。事實上,這也是一些媒體認為大眾點評會投入百度這樣流量巨頭懷抱的邏輯所在。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大眾點評的流量結構就會發現大眾點評對百度的需求未必那麼強烈。據大眾點評內部人士透露,流量成本的上升對大眾點評的影響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目前大眾點評網的流量構成中,60%以上來自自有流量,通過搜索帶來的流量只佔到10%左右。

與流量相比,團購業務的低毛利率才是大眾點評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據團購業內人士透露,整個團購市場低毛利率的慘烈競爭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在2012年,團購行業的毛利率還能達到8%左右,而這一數字在今年已經下降到5%。無論是大眾點評還是美團,如果想要繼續發展,都必須思考如何讓團購業務跨過目前的低效競爭階段。

無論如何,面對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和過去一年行業外產業環境的巨大變化,大眾點評作為一家業務注定很重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如果一邊在本地生活市場與美團等競爭對手激烈搏殺,另一邊戰略空間卻被巨頭慢慢蠶食,將會使自己處於最為凶險的腹背受敵局面。尋求穩定的戰略後方,集中精力打一場戰爭就成為大眾點評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投入誰的懷抱?

在這樣的局面下,大眾點評若想既保證投資人的利益,又能為自己創造繼續在本地生活領域深入耕耘的條件,最容易的選擇就是與流量巨頭們的其中一家合作,專心建立對線下商戶的服務能力。沿著這個思路,百度、騰訊、阿里、360甚至蘇寧(至少解決資金的問題)都會成為可能的合作夥伴,不過對於大眾點評目前數十億美金的估值,有實力接盤的巨頭除了足夠的資金規模,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一次拿出這麼多錢的決心。

其實,大眾點評在投入巨頭懷抱之外還有另一個更大膽的選擇,那就是——和美團合併。如果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那麼新公司將在國內的團購和本地生活市場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根據團800發佈的2013年8月團購市場報告中,大眾點評團和美團網在一二線市場的覆蓋份額分別為41.95%和33.22%,二者相加佔據中國一二線團購市場75%以上的份額,單月成交總額之和超過25億人民幣(大眾點評團9.25億,美團網為16.51億),大眾點評在一二線城市深耕耘多年的影響力加上美團網在三線城市的覆蓋率不僅將造就一個基於O2O的新的移動互聯網巨頭,也將一舉終結團購行業低毛利率割肉競爭的慘烈局面,帶動整個行業向更成熟的階段發展。

時光回到一年多前,視頻網站的老大優酷網與其最強大的競爭者土豆宣佈合併,視頻網站市場出現了絕對的領導者,今天回頭來看,這不僅終結了國內視頻網站們靠賣版權割肉競爭的蠻荒階段,不再為市場份額擔憂的新的優酷土豆集團也能夠把更多資源投入到自制內容和向移動端發展這些更有價值的戰略方向,在目光長遠的戰略下,才有了今天以《曉說》、《邏輯思維》、《萬萬沒想到》等一批國產視頻網站自制內容的百花齊放。

雖然美團網與大眾點評的合併對於行業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它同時面臨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困難:且不說美團與大眾點評在團購領域的競爭關係,更重要的是阿里作為美團的股東,很難想像它會容忍大眾點評和美團攜手成為移動互聯網新的一極,但是如果是在百度或騰訊對大眾點評持續爭奪的壓力下呢?

事實上,大眾點評CEO張濤和美團網CEO王興曾有過一次長聊,那是在今年7月份的2013年極客公園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他們先後上台演講,然後先在台下聊起來,再在嘉賓休息室裡繼續密談,最後王興甚至決定和張濤搭乘同一班飛機到上海。在云端的那幾個小時裡他們究竟聊了什麼外界無從得知,但這給人很多遐想,尤其在現今的互聯網格局下

在互聯網圈的諸多CEO中,張濤是一個足夠低調但又有Vision的人,否則也很難帶領他的團隊持續十年耕耘在本地生活這塊充滿髒活累活的領域。因此他沒有選擇在團購概念興起, Groupon、Yelp等公司紛紛上市的時候藉著概念跟風IPO,而是繼續融資把團購業務和本地生活做紮實,尋求五年內以更以一個強大的本地生活服務商身份獨立上市。

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也並非一個被資本架空的公司,根據張濤公開披露,大眾點評創始團隊和管理層目前佔據50%以上的股權。

事實上,對於大眾點評來說,如果加入BAT任何一家的陣營,都很難保證未來公司會沿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前行,這是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CEO心底最深的結。

正如UC優視董事長俞永福在談到為何拒絕百度20億美金收購時說過的,「圍繞未來進行佈局,百度有太多的想要UC幫他去支撐、幫他去落地、幫他去完成的事情。然而很多百度認為戰略優先級較高的事情都不是UC今天要重點去發展的方向。任何一個有追求的移動互聯網第2梯隊企業,在面對BAT伸出的資本橄欖枝時,心情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被收購意味著獲得大筆的現金,但同時也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至少也是自己變成實現巨頭夢想的工具而已,對於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創始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些許不甘。」

拒絕被收購、獨立發展固然需要實力和勇氣,那麼大眾點評與美團是否存在摒棄前嫌共同成為移動互聯網新一極的可能呢?

首先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雙方不用再在團購這個本來就很「苦逼」的領域為爭奪市場份殺的魚死網破了。眾所周知團購是個毛利率極低的行業,一方面在於團購網站的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也因為目前階段的團購能給商戶帶來的營銷附加值實在有限,如果兩家合併,省去了重複勞動的資源消耗,能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放在如何幫助商戶做營銷上,也將使整個團購的服務水平和利潤率拉上一個新台階。

另一方面,作為團購市場的前兩名,美團和大眾點評 事實上已經逐漸遠離同質化競爭,雙方互補的部分越來越多。拿團購業務來說,美團的覆蓋城市很廣,尤其在二三線城市迅速擴張。而大眾點評則在一二線城市比美團挖掘得更深,據最新數據,其覆蓋率達37.72% ,高出美團約5.5%。

而在公司戰略上,美團憑藉其在電影團購業務上的優勢推出單獨應用「貓眼電影」,這意味著美團已經在團購之外開拓疆土,進入垂直細分行業開始O2O的探索。目前,在「貓眼電影」之外,美團也開始在酒店領域發力,以團購為中心開始橫向發展。相應地,大眾點評憑藉其在餐飲領域多年的積累,則在往O2O上縱向延伸,把商戶的營銷做深做紮實。最近一年,大眾點評在點評信息、團購外,又先後推出電子會員卡和訂位業務。可以說,按照這個發展勢頭,兩家在很多方面其實並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

如果二者結合,這將是一個1+1>2的選擇,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上BAT三巨頭之外的另外一極。這不僅對彼此都是益處,也將豐富中國互聯網生態。畢竟,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中,每一個產業變革的新歷史階段,都會相應誕生新的巨頭,有時候,是去創造傳奇還是在多年之後一聲嘆息,真的只是在電光火石的一念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8

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和美元——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119

在看衰美國的人眼中,今年美國面臨的新威脅有兩個:金磚國家和去美元化。問題是,這是個真正的威脅嗎?(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毫無疑問,部分其他國家的崛起逐漸縮小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正如政治學者Ian Bremmer和David Gordon所描述的“G-Zero”一樣,美國已不再是霸權國家。而爭議較大的一點是,中國正排擠美元,並在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試圖替代美國。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正在爭搶美國的風頭。 近期,頻頻登上各大主流媒體的金磚國家發展銀行似乎印證了美國即將退位的悲觀言論。然而,看看下圖就會明白為何這種觀點是杞人憂天了。 左圖: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的認購資本,以及五大金磚成員國在世界銀行的貸款額——巴西和中國在世行的貸款共計有660億美元,這幾乎比金磚國家發展銀行500億美元的初始認購資本超出了1/3。 右圖: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和世行實收資本的美元比重 此外,再來看看中國與一些國家的雙邊互換協議。宣布一項新的投資項目是一回事,並且本就不易,而真正付諸實施運營又是另外一回事,還要面臨很多細節問題。對於世界銀行來說,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創建恰當的激勵機制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怎麽能指望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就有足夠的才智來做到這些呢? 而說起美元,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說歐元即將替代美元幾乎沒人相信。然而,進入到本世紀,很多經濟觀察家認為,2007年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敲響了美元的喪鐘。然而,看看上圖中的右圖,金磚國家發展銀行那500億的初始認購資本全部為美元,而在世界銀行中,僅有10%的實收資本是美元。這恰恰反映出美元穩固的核心地位。 事實證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元在世界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幾乎沒有改變。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從全球外匯交易、國際債務和官方儲備的角度,解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為何不容易被撼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77

南海衝突和美國角色的變化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uxw8.html

前一陣大家估計對中越西沙群島海域水炮戰、還有菲律賓抓中國漁民的事情比較關註吧?

這些都是發生在奧巴馬訪問亞洲之後,但是都不用太擔心。因為都是鬥而不破的格局,南海和東南亞最大的利益是中國和東盟的自貿區,所以南海的爭端不會破壞這個大家的根本利益。

我曾經提議,在南海中國要拿住地緣利益,分享部分經濟利益。目前通過自主研發和在北歐買公司,中國自己的深海鉆油平臺的水平上來了,在南海打油不再需要西方大石油公司的參與;而東盟各小國要開釆還是依賴西方石油公司(也有俄羅斯和印度的石油公司)。所以對東盟各國,這個事情就是和中國共同開發可以分多少錢,讓西方石油公司開發分多少錢,這麽個簡單的利益博弈的問題。

當然越南和菲律賓也有想是不是鬧大點,好處就多點?

 

美國的角色主要有這樣不同的層次:

1.我是主宰者,說啥大家遵命;

2.我是仲裁者,大家互相打架,我來決定贏家;

3.我是主導者,主動安排大家的利益

4.我是調停者,被動為大家調停

5.我是參與者,和大家一樣,我也說兩句;

6.我是局外人,打醬油;

現在看美國從第1層跌到了第3層。

 

中國對菲律賓的反制手段不能過激。對美軍的軍事存在,菲律賓國內反對聲音比較大,畢竟人家是從殖民地獨立出去的。

當然美國在東亞釆取添竈撤兵的戰術,對中國是"敵駐我擾"戰術。美國在菲律賓重開軍事基地不符合戰略利益,采取輪換和臨時的方式更有利。上次美國利用了臺風的救助已經賺了些,這次中國如果反擊過度會給美國加分的機會。

我覺得拘捕菲律賓擱淺船上的人員,把船拖走或者沈掉是一個法子。通常菲律賓看到中國漁船會喊話,喊到中國漁船打完魚自己回家。上次想趕一下,結果被中國船給趕回來了,很郁悶。於是看到臺灣漁船,就一梭子掃過去了。

越南的話,不敢和美國走太近。美國一進越南,南越就獨立出去了。

    其實南海的事情都是可控的小事,朝鮮半島才是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10

雷曼六周年大贏家:黃金、白銀和美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40

不知不覺,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最高峰雷曼兄弟破產已經有6年時間。在過去的六年時間里,拜美聯儲的寬松政策所賜,黃金和白銀整體漲幅分別為61%和71%,標準普爾指數則上58%。但是與六年前相比,美國的就業情況(經濟)並未有任何改善。

“雷曼後”時代資產表現大起底:

20140915_EOD1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增長3.5萬億美元成為幕後推手:

PLUS

至於就業和經濟複蘇?只能“呵呵”了——就業人口比例從62%不增反降至59%。

LEHAMan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18

中國足球和美國乒乓球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0bd.html

扯幾句足球。

看到女青隊,比預料的猛。以為會被德國猛砍,所以沒看全場錄像,是過一會看一下。10號表現不錯。

 

問:希望這次沒有年齡造假,那真的就比較猛了。

答:20歲造假沒用,17歲造假才行。

說一下男足,以前那個鄧卓翔沒戲了?

 

問:鄧卓翔典型的湖北球員,技術意識OK,但是60分鐘的體能,瘦弱的身板。

答:那就做超級替補嘛。

這次那個廖力生好像會傳球,估計中國再來一個把握機會好的前鋒,就可以進10強了。

廖力生成為縮水版的皮爾洛。前面要有個可以得分的。

 

問:可以看一下中超外援訪談,幾乎都說中超節奏快。為啥?控不住球,丟掉球權球了,只有玩命再搶回來。

答:亞洲足球就這水平了。

 

問:中超現在找不出幾個有特點的,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球員。像以前的高峰的速度,張恩華的頭球,全面的孫繼海這樣的球員都沒了。再早的彭偉國等等。

答:看來還得整一個前鋒回來。

 

問:球場都給房地產商了,踢球對國人是奢侈。

答:偽命題了。

說沒球場,除了歐洲國家,大部分其他國家,比如南美、中美、非洲,有啥球場啊。我記得80年代上海隊很強,很多孩子是弄堂踢出來的。

 

問:足球這個除非國家有推力,學校有壓力不得不執行,否則現在這個樣子,過20年還是老樣。得讓校長有搞足球的甜頭。

答:如果足球到一定水平,高考加分如何?

比如哥斯達黎加,有啥錢啊?

 

問:現在一家一個孩子,踢球又看不到好處,所以大家都不會把小孩刻意送去做職業運動員的。高考是有加分的。

答:中國那麽大,不用全民普及吧?選擇某些省份的一些地區?

 

現在美國華人父母送孩子打乒乓了,美國華人打乒乓球不是練身體,是想發大財。

因為有一個華人小姑娘(16歲美國華裔女孩邢延華)打得很好,本來爭取2016年代表美國參加奧運的,但是2012年就打進去了,於是有一個老家夥很欣賞她,為她專門捧場。

這人叫巴菲特,呵呵。

但是老哥當時發現前列腺有毛病,要治病,就派了他的小弟——比爾蓋茨出馬捧場。所以現在很多華人都想打乒乓球了,打好乒乓球,巴菲特和蓋茨捧你場呀。

 

問:乒乓球在老外那里火不起來吧?

答:不用火啊,上面兩個同學隨便基金會出一筆……呵呵。

網球和高爾夫球也是小眾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95

“美聯儲通訊社”:歐版QE考驗美國經濟和美聯儲決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38

eur

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周五撰文表示,歐洲央行本周宣布的超萬億QE計劃對於美國經濟和美聯儲來說都將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Hilsenrath指出,

歐洲央行的QE計劃將導致歐元的大幅貶值,而美元的快速升值將意味著美國出口壓力加大。強勢美元也會引發美國經濟增速和通脹的放緩,美聯儲可能會因此在加息問題上有所猶豫。

至今為止,美國官方對於所謂的貨幣戰爭都選擇淡化策略,甚至拒絕討論這一話題。而過去1年,美元對主要貿易夥伴國家貨幣升值達到15%。美國經濟複蘇力度強勁,全球經濟疲軟和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合力造就了美元的王者歸來。

強勢美元會帶來三個結果。首先,通脹率會被壓低,美聯儲2%的目標通脹可能難以完成;其次,美元過強會傷害出口和經濟增長;此外,美元資產受到追捧很有可能引發資產泡沫,而這也是美聯儲一直擔憂的問題。

和九十年代後期相比,美元現在已經很難充當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自2009年中期以來,美國的GDP增速難以維持在3%以上。

無獨有偶,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Bruce Kasman也有類似的看法。Kasman表示他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的通脹水平,過去31個月以來CPI一直無法達到2%的目標水平,最新的數據更是僅有1.2%。

盡管摩根大通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6月開始加息,但是Kasman本人對此持有懷疑態度,他認為目前很難判斷在美元飆漲的情況下,美聯儲是否還會如期加息。

美聯儲官員目前對於美元升值問題似乎並不是過度擔憂。他們認為出口僅占到美國經濟13%的比重,因此整體的影響並不會十分明顯。目前油價所帶來的消費受益也有可能抵消出口的部分影響。

本周四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正式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歐洲央行將從3月起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持續到2016年9月,若歐元區通脹回升接近2%則會停止購債。如果持續到明年9月的話,總規模接近1.2萬億歐元。

歐元對美元周五刷新11年新低至1.1113,最終收於1.120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97

伯南克的自白:我眼中的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30 17:10 編輯

伯南克的自白:我眼中的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
作者:程俊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近日在其金融博客上就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決策之間的關系做了詳盡的分析。在文中,伯南克不僅利用改良版的泰勒法則反駁了市場針對美聯儲零利率政策的詬病,並且強調,在可以預見的未來,FOMC的存在無法被替代。

以下是伯南克博客全文: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對貨幣經濟學貢獻良多,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泰勒法則。泰勒法則本質上是一個簡單的等式,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聯邦基金名義利率的變動趨勢。因此,這一法則不僅受到學術界和美聯儲的重視,也為廣大投資者所矚目。

泰勒本人認為該法則應該作為貨幣政策的基準,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泰勒一直對美聯儲過去十多年的貨幣政策持質疑態度。在近期的IMF會議上,泰勒再次重複表示美聯儲未能嚴格遵照法則操作才導致了貨幣政策的無效。在本文中,我將解釋為什麽我不認同泰勒的說法。

何為泰勒法則?

首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泰勒法則。長久以來,FOMC就一直是聯邦基準利率、隔夜貸款利率的決策者,而泰勒法則在1993年才面世。泰勒法則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的準則。

公式可以描述為:r = p + 0.5y + 0.5(p – 2) + 2 (the “Taylor rule”)

其中

r=聯邦利率

p=通脹率

y=實際GDP和目標GDP的絕對偏差

2=美聯儲目標通脹率

名義上,美聯儲的目標真實GDP是指在勞動力和資本完全使用的假設下,經濟體的總產出。在這一假設之下,變量y在泰勒法則中可以被視為產出缺口。

簡而言之,(原先的)泰勒法則認為美聯儲應該以0.5%作為基準來收緊貨幣政策(加息)。每加息1%相對應通脹率走高2%,亦或者實際GDP之於潛在GDP1%的增幅。

泰勒法則還認為,當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美聯儲應該將利率維持在歷史平均水平2%。在1993的論文中,泰勒指出,此前6年(1993年之前)FOMC的決策和他的公式描述完全一致。

泰勒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詬病

看起來泰勒法則很好的展示了過去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路徑,但是這對於未來美聯儲的決策有實際意義麽?

最初泰勒本人也不認為泰勒法則可以作為實際政策的指導。在他1993的論文中,泰勒承認,一個定式的規則無法將貨幣政策決策人所遇到的種種因素考慮在內。作為美聯儲主席,我相信泰勒最初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我的決策中,我會參考很多公式和法則,包括各種泰勒法則的變化公式。但是我可以完全確定的說,在變化莫測的實際經濟面前,任何單一的法則都不可能解決所有難題。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泰勒卻開始變得固執。他堅稱美聯儲任何時候都應該遵照泰勒法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帶來巨大的錯誤。

泰勒認為,美聯儲在2003-2005年保持了過低的利率(和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相比),由此引發了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的出現。此外,泰勒還指責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之後未能及時加息,因此導致了美國複蘇乏力。
泰勒做出上述指責的理由可以如下圖1所示。我按照泰勒1993論文中的理論公式和GDP平減指數下的泰勒法則結果做出了圖1。在計算產出缺口上,2009年之前我使用的是FOMC官員當時的預估數據,2010年之後我使用的則是國會預算委員會的預估數據。這樣做的理由在於,在當時的情況下,實際數據要反複修正,因此第一時間並無法得確切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決策者而言,預估和實際數據的意義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顯而易見, 2003-2005年和2011年之後,美聯儲實際利率的確“過於寬松”——低於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水平。

我曾在2010年就泰勒所認為的低利率引發地產泡沫做出回應。簡單來說,我認為2003-2005年的利率水平情況並無法和地產泡沫的規模和引發時間有明確的聯系。這里我不想就這段時間的利率做更多的展開,讓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金融危機後時代的利率水平是否過低。

改良版的泰勒法則

為了檢驗泰勒法則的有效性,我對泰勒法則做出了一定的改良,並對其指導意義做了一些統計。

首先,我對泰勒法則中通脹率的計算方式做了調整。原公式中,泰勒將GDP平減指數作為通脹指標,但是在實際決策中,包括FOMC在內通常將消費者價格作為通脹參考。GDP平減指數不僅覆蓋了國內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而且還涉及了政府開支和資本商品的價格。此外,它還排除了進口物價這一因素。

實際操作中,FOMC一直更傾向於將消費者價格的變化作為通脹指標,其中PCE指標重要性最為明顯。美聯儲為PCE設立目標水平,並將核心PCE視為中期通脹趨勢的參考。簡而言之,我用PCE替代了傳統泰勒法則的通脹指標。

第二個變化則出現在通脹和產出缺口的對應上。在原版泰勒法則中,0.5%的利率調整直接對應1%的通脹和產出缺口。而在實際中,貨幣政策決策者更傾向於接受更大的通脹變量,以換取更為穩定的產出狀況。泰勒在其隨後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變化。從我的經驗來看,FOMC更樂於接受相對更高的利率/產出比。現任聯儲主席耶倫也暗示1.0%的利率調整對應1%的產出缺口可以更好的反映通脹和就業情況。

圖2所體現的結果就是修正版泰勒法則的表現。在修正法則下,綠色的理論利率和黑色的實際利率在過去20年都保持了十分高的契合度。在2003-2005年間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利率過低情況。




而對於金融危機之後的利率表現,圖表也說明了一切。所謂的“標準利率”長期以來在實際利率下方,直到近期才“歸位”。顯而易見,泰勒法則所推薦的明顯負利率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FOMC維持利率水平在零附近並利用其他更多寬松措施的決策完全正確。

針對泰勒詬病的美國複蘇不夠強勁,我想說的是,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是大衰退時代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考驗。美國在複蘇中也面臨了其他不利因素,包括2010年的財政危機和隨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必須說,美國的複蘇已然顯著。

言而總之,泰勒所認為的美聯儲問題缺乏根據。20世紀90年來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十分合理並且具有延續性。

當然,你可以說就是因為對泰勒法則變量做出了調整才得出了我的結論。不過在我看來,用核心PCE替代GDP平減指數完全合理,而調整後的利率/產出缺口比也可以更好的呈現FOMC的實際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原公式利率/產出缺口比的情況下,無論使用何種通脹參考,泰勒公式都會將1990年代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緊”;將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松”。如果貨幣政策過松是造成泡沫的主因的話,那麽如何解釋90年代股市的大漲行情呢?

真實的貨幣政策:系統性,而非自動化

在上文中,我已經證明,90年代以來的美國國幣政策在改良版泰勒法則下十分合理。那是否意味著美聯儲就可以依照這一改良公式而去實際操作呢?FOMC能否僅憑借一個公式來做利率調整的決策?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貨幣政策需要的是系統性,而非自動化。簡單的泰勒法則並無法描繪出FOMC委員實際抉擇中的複雜性。舉幾個例子:

泰勒法則假定(認為)貨幣政策註定者了解產出缺口的規模。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很難計算產出缺口,因此FOMC委員們根本不可能就產出缺口達成一致。

泰勒法則還假定(認為)聯邦利率存在均衡性並且(通脹處於目標水平且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是固定的2%。而上文已經指出,FOMC委員和市場均已經意識到實際均衡性要低於泰勒法則的設定。當然,FOMC也不可能就均衡性利率達成一致看法。

泰勒法則並未指出,在預測利率為負數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者應該如何操作。

泰勒法則未能給出通脹和產出缺口的重要性/偏好性。事實上,政策決策者的偏重點不同,經濟結果的不同以及貨幣政策效果傳遞的差異化也很難標準化。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FOMC的存在無法被替代。當然,我也不希望見到機器人代替人類做決策的那一天到來。

(轉自華爾街見聞)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9

和美醫療上市背後:莆田人怎樣做出最牛的婦科醫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7/150155.html

黑馬說:7月7日,國內最大的私立婦產科醫院集團——和美醫療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市場消息稱,其國際配售第一天即獲得四大國際著名投資基金搶購,市場踴躍認購。至公開發售截止日,和美醫療獲得7.7倍超購,以上限7.55元港幣定價。 

和美醫療成立已十余年,旗下主要品牌為“和美婦兒”及“現代女子”等。招股文件顯示,以2013年集團收益計算,和美醫療在中國所有私立婦產科專科醫院集團中排名首位,市場份額約占13%。和美醫療也是繼鳳凰醫療之後,第二只赴港上市的國內醫療股。

和美醫療創始人林玉明,福建莆田人,從事醫療產業已有20余年。一年前,《創業家》曾專訪林玉明,他對《創業家》講述了和美醫療的創業過程以及發展邏輯。今天看來,我們就會更加明白,這家莆田人開設的私立醫院,為何能在私立婦產科專科醫院中獨占鰲頭。
以下為當時林玉明口述。
 
口述 | 和美醫療創始人  林玉明
整理 | i黑馬  葉靜


\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
 
高起點

2002 年以前,我主要在山西銷售醫療設備,當時就感覺公立醫院對婦產科重視程度不夠,床位很緊張,有的病人還住在走廊里。如果我們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人性化,應該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當時大家都看好綜合性醫療(i黑馬註:這里指由幾個不同科室組合而成),都做小綜合醫院,我提出做專科醫院,大家都不理解。而且那麽多可選擇的科室不開,為什麽單獨選擇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所以我們集團的人都反對,包括我的兄弟也反對。

第一家婦產醫院建在山西太原。房子是粉紅色的,醫院里有人彈鋼琴,像賓館,服務也很人性化,很受時尚年輕女性的喜愛。當時,辦這樣一個醫院大概要一兩千萬,基本上把我全部積蓄,還加上跟別人借的錢都投了進去。創業初期很艱苦,開業遇上非典,工資都發不出。後來,我們醫院經營不斷創新,客戶也越來越多,在當地有了很好的口碑。兩年後,投資就收回來了。

第二年, 我們開始在重慶、武漢、天津等地擴張, 與太原一樣, 都叫“ 現代女子”。我的想法是在全國每一個地方都開一家。2008 年,在資本進入前,我們已有8 家醫院,基本都是兩年實現贏利。第一家醫院創辦後,全國各地很多人都來參觀,有人開始模仿、冒牌。我們想保護,但有時力不從心。而且模仿者里有的還是朋友,不好打官司也不好罵,所以特別難受。我一直呼籲民營醫院一定要有自己的內涵,一定要提升管理,不要一味模仿。現在這種仿冒情況還存在,最近寶島醫院,就被人連logo都不改地仿冒。
 
莆系抱團,但抱團是指信息共享。抱團不等於不競爭,但不是惡性競爭。特別是前幾年,市場不規範,不正當競爭,搶地盤,吵架、打架的特別多。成立聯盟也是規範的意思。我一般不愛吵,愛模仿模仿,我的思路跟他們不一樣。你模仿我,我超越你,讓你永遠模仿不了。核心的東西不是好模仿的。
 
做高端品牌
 
民營醫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口碑比較差,誠信有問題。這麽多年,我總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專家隊伍。我們對專家、技術非常重視,我們北京的專家隊伍,在搞婦科的民營醫院里是最強大的。第三,服務也很重要,要重視顧客感受,我們基本上采用酒店式的服務模式。第四,我們還通過JCI 認證,保證醫療服務體系的品質。創辦現代女子醫院時,國家對民營醫院管理特別嚴,我們沒有進入醫保(林玉明的助理稱,目前現代女子系醫院均已進入當地醫保),專家和醫生都很難請。我們最初的團隊,一是退休專家,二是廠礦醫院里出來的醫生,還有一些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現代女子”定位於中端,現在我們的“和美”品牌定位在高端。這個變化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國家政策走向,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都在鼓勵高端醫療。在北京,我一個醫院(指和美婦兒)的投入要一億多,七八年才能收回成本。

這個沈澱的過程,非常痛苦。以前民營醫院通過廣告,能夠馬上上一個軌道,很快收回成本。我現在不一樣,沒有打廣告(i黑馬註:此處僅指和美婦兒,現代女子等仍有廣告投入)。理論上,創品牌跟做廣告不矛盾,但廣告成本很大,往往一打廣告,就著急了,這個肯定不行。創品牌這條路,是非常艱難的。我要通過內部管理體系,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不斷沈澱。設備可以模仿,房子可以模仿,但是內在的管理體系,專家、服務體系,很難模仿。這個投入很大,回報很慢,但是有口碑的東西做起來,錢自然而然就來了。

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不跟資本結合很難做出品牌。不能再靠虛假廣告走過去的老路,說難聽一點就是騙人。

與資本結合

在莆田醫療里,我有很多創新。第一個是開辦女子醫院專科連鎖;第二個是跟資本結合。應該來說,是比較超前的。引進資本時,我們有幾個想法:一是通過外力來推動內部變革,讓自己更加健康;二是通過外力來推動行業發展。資本進來前,我們有8 家醫院,現在有30 家,從數量上來說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連鎖機構。資本進來,需要財務規範、管理規範。不規範的話,人家給你投錢,錢跑到哪里都不知道。一些人完全靠廣告,然後騙人,過度醫療,那投資者給你投資,不就是跟你一夥了?但規範的成本非常高。莆系里跟資本結合的還不是很多,一些是條件沒達到,一些是沒有意識,因為日子過得也很滋潤。現在,還是依靠短期行為的話,說嚴重一點,死路一條。

我是1969 年生人,應該來說我算莆系第二代。我一出來就比較創新,對品牌比較重視,起點不一樣。目前莆系里,詹國團是做三甲醫院,通過土地跟醫院結合的模式來發展;我這邊做特色專科醫院,以數量來發展;林誌忠也有自己的特色(邊欄:簡單介紹林的特色)。莆系,以前大家不看好,口碑很差,這兩年是一個難得的調整機會,國家政策比較支持。現在很多大公司都要進入醫療市場。我看好莆系醫院的未來,它更貼近市場,更了解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林玉明,整理葉靜,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和12國貿易部長一起踏上夏威夷毛伊島的,還有憤怒的加拿大奶農代表。

新一輪《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部長級會議於7月28~31日在美國召開。目前各方已在80%的領域方面達成基本共識,然而剩下的20%則涉及各國國內政治最敏感領域,比如有可能將TPP當下談判努力毀於一旦的奶業問題。

如同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MichaelFroman)所說,最後的談判總是最困難的。

當下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國有企業以及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ISDS)四大領域方面,已進行5年的TPP談判迎來了最緊要關頭。

要看到的是,美國奧巴馬政府為在年內完成TPP並提交國會,使出了渾身解數,其中竟然包括將馬來西亞從人口販賣評級最低的“三類國家”提升為“二類觀察國”,為將馬來西亞納入TPP解除障礙。

然而,他國國內政治循環和行業利益群體訴求已超越單純滿足美國對地緣政治的訴求:在日本做出一定程度讓步的情況下,加拿大等談判核心國家並不急於達成一份令其國內選情告急的TPP協議。

7月28~29日,新一輪TPP部長級會議在夏威夷開幕

惹不起的1.3萬名加拿大奶農

談判陷入僵局中的市場準入領域都是現代國際貿易歷史上那些堪稱禁區的領域,代表了各國最“冥頑不靈”的國內利益群體:日本大米、加拿大乳業、美國汽車業和甘蔗糖業以及越南的紡織業等。

其中,奶業可能成為令此類TPP談判無果而終的最大障礙。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羅布表示:“我們就在TPP的風口浪尖,但如果大國不展現領導力,那麽各國將降級談判砝碼,最終TPP達成的就是一個次優結果。”

羅布承認,雖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解決乳業問題上有濃厚興趣,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大到足以影響談判的結果,而能夠決定結果的國家是還在爭吵不休的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和日本。

奶制品是新西蘭最大的出口產品,同澳大利亞一道,兩國都希望通過TPP來接觸TPP國家區域內更多消費者的機會。

不過可惜的是,在1989年美加自貿協議和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談判中,美國都無法令加拿大開放乳業,這次加拿大政府在10月即將面臨聯邦大選,哈珀政府更加惹不起國內1.3萬名憤怒的加拿大奶農。美國國會甚至認為,加拿大目前面臨退出TPP談判的風險,並加大了對加拿大政府的“恐嚇”力度。

日前,超過20名美國議員致信加拿大政府,指責加國“沒有認真地在乳業的市場準入方面考慮談判”。

美國奶業出口協會副總裁卡斯塔奈德表示,“目前的情緒是,如果加拿大不能在乳業和家禽業方面拿出一個有意義的要價,那麽可能加拿大就還沒準備好加入TPP。”

不過加拿大政府則回應道,不會被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輕易霸淩。

當下,加拿大政府在乳業和家禽業方面對外國競爭者征稅高達300%,如此稅制輕松地保護了其國內的乳業生產者和家禽類養殖企業。

加拿大原本對加入TPP興趣不大,但韓國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加拿大不願在亞太貿易中被邊緣化,於是開始積極申請加入TPP談判。而在談判中,澳大利亞、美國和新西蘭對加拿大施加壓力,要求其放開乳制品和禽類產品市場,加拿大的立場則是要保護“供應鏈管理”。

羅布則認為,由於臨近加拿大聯邦大選,如果本周不能達成協議,未來幾年內要完成TPP談判都將變得非常困難。

促進自貿還是制定更多遊戲規則

在多次采訪中,美方官員都強調TPP是一個高質量的21世紀新的貿易協定。然而此高質量重在高標準貿易規則制定時,卻不一定遵守促進自由貿易原則。

TPP一向自詡為高質量的貿易協定,而美國同越南在國有企業、環保和勞工標準方面的看法並不同步。此次借助TPP談判,美國要求越南從美國本土進口更多的紡織品原料,借以促進美國紡織業工業發展並增加更多就業。這就造成美國談判團隊使用“從紗開始”原則,堅持要求越南大幅減少對中國紡織品進口。

“從紗開始”是指,從紗線開始,就必須在TPP區內生產。更細致一點地說,針對成衣制造采取從上遊紡紗開始後續的梭制、針織等織布到染整及其他處理,到下遊的剪裁、縫合、針織成型制成衣服,TPP的“從紗開始”皆嚴格要求在TPP區域內制造。

根據歷史數據,越南生產的紡織品只能滿足其國內1/5需求,每年需要從中國進口價值約47億美元紡織品。

美方提出,美國和墨西哥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越南可以選擇不從中國,而從美國或墨西哥(均是TPP談判國)組織進口。

美國服裝業協會主席休斯(JuliaHughes)則不客氣地指出,美國紡織業沒有能力滿足越南需求,越南廠商仍需要靠中國進口產品,而各大制衣廠商也批評美國TPP談判團隊“不懂全球供應鏈”,在壓力之下,美國談判團隊考慮是否使用“缺乏供給”原則作為補充,這項原則將允許那些“在商業上無法在美國或其他TPP國家獲得的原材料,被外包到非TPP國家,並被使用在TPP區域的產品,但是這將不能免稅”。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強調,這一靈活性原則將受到限制,因為美國不想被看起來又向中國敞開了大門。

與此同時,美國還希望使用TPP來促使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在國有企業方面進行更多改革,此舉也意在為中國國企對外投資設置新的非傳統貿易壁壘。

加拿大在此方面同美國形成統一戰線。加拿大貿易部長法斯特表示,希望確保國企能夠遵守規則,不會在自由市場之中構成非平等競爭。

為拉馬來西亞入夥,美國不惜先將一項禁止同參與奴役活動的國家進行大型貿易合作的法案修改為“只要一國采取具體的措施減少人口販賣和強迫勞役,就能夠參與簽署貿易協議”,隨後在本月末的年度《國際販運人口問題報告》中將馬來西亞從人口販賣評級最低的“三類國家”提升為“二類觀察國”。

知識產權和美國主導原則

更重要的是,美國TPP團隊和背後的商業遊說群體的核心談判訴求,則隱藏在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之中,而新規則的制定,相較於傳統貨物貿易,明顯對於發達經濟體企業更加有利。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傳統的貿易談判中,並不重視對於知識產品的保護,這也是TPP所謂高質量之所在。

在知識產權為何對於美國談判團隊如此重要方面,美國資深法律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其中一個重要領域就同藥品和醫療領域緊密相關。

一般而言,在知識產權中,關於新開發醫藥品的專利保護期限同各國是原創制藥還是後發制藥有關,即如果是原創制藥公司,那麽保護期限越長,開發新藥的利潤則越大,反之亦然。

由於美國擁有眾多大型制藥公司,因此美國堅持在此方面的知識產權要設立12年保護期。然而其他不具備此等優勢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日本等)則希望大幅縮短這一保護期至5年,目前各國共識是可以在8年方面達成妥協,然而美國最後能否做出讓步,各方並不樂觀。

上述法律界人士對記者指出,第二個對於美國團隊至關重要的領域在於在因特網和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在當代社會,西方企業大量收集信息,特別是消費者數據,而這些數據在市場化時代相當珍貴,因此美國會特別關註在此方面的數據保護。

實際上,目前TPP談判在數據流方面的規則,比全球通用標準要更加嚴格,這也對於TPP談判國家中的一些不那麽發達的經濟體提出了明顯的挑戰,而令其加入TPP顯得不那麽美妙了:在參加了2天的TPP談判之後,馬來西亞談判團隊就意興闌珊地表示,夏威夷,不會有結果。

【TPP小檔案】

名稱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

成員國2005年由亞太經合會的4個會員,即新加坡、智利、文萊以及新西蘭發起,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秘魯、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等相繼加入,目前已有12個成員國

核心議題貿易協定、工業產品、農業、紡織、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壁壘、勞工、環境保護等

協定目的消除商品和服務貿易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讓投資貿易流動更加便利,簡化審批流程

成員承諾95%的貨物關稅降至零,範圍涵蓋工業、農業、紡織成衣等約1.1萬個項目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一財工作坊

禪宗七祖

專欄作家

社論

專欄作家

王子約

媒體人

夏心愉

專欄作家

囧之女神daisy

專欄作家

柏羽

時尚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