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走,向下走——順豐潛行「全產業鏈」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33低調的快遞老大順豐速運正在向兩個方向快速擴張,向上是電商、第三方支付,向下就是小區裡的便利店。但順豐創始人王衛在快遞業的成功經驗,能複製到這些新的領域嗎?「三流合一」的協同效應能否發生?
小店門口散亂地停著六七輛自行車,每輛自行車的後架上,都橫著一塊木板。車沒有鎖。不一會,一位穿著黑紅相間的制服,背著大包的男子從店中走出,騎著其中的一輛自行車迅速消失。
在深圳關外有著650多戶居民的可園小區裡,這家僅有二十多平米大的小店看起來毫不起眼。店內分為功能明顯的兩大部分:零售區和快遞區。零售區的擺
設與一般便利店無異,主要銷售零食和居民日用品;快遞區則擺放著包裹快遞和幾張凳子。這片位於收銀台和貨架之間的空地,大約佔到了整個店面積的三分之一。
它的左邊是一家港貨特惠屋,右邊是怡寶礦泉水的配送點。再過去,則是一家地產中介。相比之下,這家小店的招牌倒是格外醒目——黑底之上,是簡潔明了的四個白色大字:順豐速運。
在深圳,順豐速運已經建了三十多家類似的便利店。
20年前,22歲的王衛在廣東順德創立順豐速運。時至今日,這家快遞企業已經成為擁有10萬員工、年銷售額120億元的行業冠軍。在國內,順豐已建
有2200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了中國大陸近250個大中城市及1300多個縣級市或城鎮。同時,順豐1993年就在香港設立營業網點,並從2007年至
今,陸續在台灣、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和美國設立營業網點。
王衛也不再滿足於快遞業本身,他在產業鏈上完成了若干新的佈局——便利店、第三方支付工具順豐寶、電商網站「順豐E商圈」及「尊禮會」。
王衛曾在不同場合提及,順豐的戰略是,「要讓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走出一條不同於國內任何一個快遞公司的新模式。但這個新模式能否成功,仍是一個懸念。
「順豐牌」便利店
被稱為「最後一公里」的「門對門」配送服務一直是困擾著物流業的難題。各大快遞巨頭都在考慮如何在這「最後一公里」中出奇制勝。
據曾經擔任順豐浙江某點部經理的任峰介紹,實行直營模式的順豐,從業務架構上被分為華東、華北、華南、東南、華中五大區。每個區都有一個區部,區部再往下就是各個城市的分公司。而每個分公司之下,又有若干分部。
為了確保一線收遞員能在1小時內到達所屬區域內任何地點,公司規劃部會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出不同客戶數量與不同商業流通頻率下的服務半徑,比如二線城
市市區的服務半徑一般是7公里,每隔7公里範圍內就必須設置一個「點部」。每個分部之下,有若干「點部」。而每個點部有10-100名收派員、倉管、組長
和經理等。他們每天直接和客戶打交道,負責收件和派件。而今,他們已經有了近8萬人。正是這些「螞蟻雄兵」,支撐起了整個順豐龐大的快遞網絡。
但這樣的人工成本佔到了順豐整個成本的40%。任峰以自己所管理的「點部」為例,20個人,一年的工資開支約為120多萬。除此之外,還要支付「點部」的房租,置辦員工的衣服、車輛等。總花費可能要超過150萬。但是,除了收發快遞之外,這個「點部」其實沒有更多功能。
在任峰看來,如果將其改造成一個便利店,開支至少可以省下一半。而改造的辦法,就是培養顧客的新習慣——將上門收派件變成顧客自己到店中收派件。
事實上,這種便利店與快遞的組合在國外早有先例,業內的常規做法是先做零售,當網點佈局到一定程度後,再借力網點做快遞業務。比如,在日本,便利店
的快遞收發功能已非常成熟,人們習慣於到距離家或者公司最近的7-11便利店收發物件,順便購買一些日用品;在美國,國際快遞巨頭UPS和聯邦快遞同樣涉
足零售業務,不過走的是併購的模式。2001年UPS併購了Mail Boxes Etc.(後更名為The UPS
Store)數千家門店,2004年FedEx收購了連鎖便利店Kinkos(後更名為FedEx
Office),這些門店除了出售日用品外,都同時經營文檔處理、打印複印、照片沖印以及快遞等業務。
其實,早在2007年,順豐就在台灣採取了同樣的策略。迄今為止,順豐已經與全家、萊爾富、OK便利店的4900多家門店合作,開展24小時便利店取件服務。
順豐顯然是在台灣嘗到了與便利店合作的甜頭,才將這一模式進一步複製到大陸市場。
2011年10月,順豐在深圳與7-11便利店達成合作協議,將深圳地區的一百多家7-11門店變成了順豐的「授權代辦點」。同年12月,廣州的8字連鎖便利店也加入其中。
在這些「授權代辦點」,客戶除了可以直接收、寄快件外,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比如,1公斤同城快遞收費9元,省內11元,分別比其標準快遞便宜3元和2元。
在開展這種「掛靠式」合作的同時,順豐也在建立自己的便利店。
不得不做的電商
如果說,開設便利店是向「下」走,那麼,發展電商,則是順豐的「向上」之舉。
據順豐內部一位高層人士介紹,早在五六年前,順豐就在研究電商業務的可行性。但一直遲遲沒有下手。
與行業內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順豐似乎是一個異類。由於多數採用航空件,它的快遞價格較高,不受傳統電商的歡迎。2010年,電子商務包裹僅佔順豐整體業務量的8%左右。
就在高度依賴電商網站的「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速遞、匯通快運、韻達快運)們紛紛抱怨,自己被電商網站「綁架」,喪失價格話語權,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時,順豐也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做電商物流。
據一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透露,不久以前,順豐的創始人王衛在私人場合跟他的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個死。順豐現在不做電商物流,將來可能也是個死。」
這話有點危言聳聽,但說的也是事實。一方面,電商物流市場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順豐離這個市場卻越來越遠。2010年,順豐和EMS加在一起,平均一天的包裹量不到400萬單。但是,單單淘寶一家電商,一天的包裹量就達到了700萬單。
王衛自然不可能無視這個巨大的市場。幾年前,順豐的確做過嘗試。王衛曾經從宅急送挖走一名高管,並且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物流部門。不過,最後這項業務調整以失敗告終,新部門也很快被裁撤。
有人曾經問過王衛,為什麼又把這一塊停了。王衛的回答是:第一,順豐已有的業務都夠做了。第二,電商物流的業務太低端,打價格戰,而順豐的業務向來是走中高端定位。
一位接近王衛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按照王衛的性格,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目前,他也許只是還沒看懂看透,等到看懂看透再動手吃,就算等個五六年也還來得及,因為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
但由於用工成本和油價不斷上漲,順豐的快遞業務利潤正在下降。2010年,順豐營業額達到120億,但要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0億將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而市場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1年1月,馬云發佈了阿里巴巴的大物流戰略,表示將在第一期投資100億人民幣,打造一個開放的物流平台。劉強東更是野心勃勃,宣稱京東商城將2010年融到的15億美元的一半投放到物流建設,在全國購置1200畝土地建設物流平台。
幾年前,馬云曾經兩次在香港約見王衛,被王衛婉拒。但是到了2008年,王衛開始倒過來,約見馬云,但馬云不見。有人評價說,這兩個人正在彼此打量。「馬云做倉儲,如果他再往下做配送,王衛一身冷汗。王衛做快遞,如果他再往上做倉儲,馬云一身冷汗。」
現在,馬云已經開始向「下」走,不甘心淪為「門到門的跑腿者」的順豐,就只有尋找自己的藍海。
2010年3月份,一個名為「順豐E商圈」的網站開始面世。2012年3月份,順豐又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商務人士的送禮平台——「尊禮會」。
「三流」合一
細心的人們還發現,「順豐E商圈」與「尊禮會」這兩個順豐的直屬電商網站,除了支持網銀和網站積分支付之外,還支持順豐自己的支付工具——順豐寶。
一位快遞業內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由於日常運輸和代收貨款業務會涉及大量的支付環節,快遞物流企業一直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重要客戶,因此,搭建自己的支付平台,是快遞物流企業保證資金安全,甚至降低金融成本的重要方式。
在目前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中,擁有快遞和物流背景的,只有兩家,一家是海航集團旗下大新華物流的子公司,另一家就是順豐。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順豐更大的『野心』可能還在於將『順豐寶』運用於電子商務網站的支付工具,進一步做大電子商務領域」。
不過,對於這樣的說法,順豐方面卻三緘其口。順豐品牌總監霍曉寧向南方週末記者解釋,「目前順豐依然以快遞為主業,其他的只是嘗試」。
據一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介紹,從前年開始,順豐就開始做電商,目前已經有了個近400人的團隊,這個團隊單獨成立了一個公司,隸屬順豐旗下。「尊禮會」銷售的商品主要集中於工藝擺件、保健品、茶煙酒等高端禮品,目前主要實行邀請制,不屬於順豐單獨成立的電商公司。
而在深圳試行的便利店,目前已經有三十多家,也成立了個單獨的公司,但在內部被稱為「事業部」,負責人也是順豐內部產生的。
這些試水項目還難言成功。打開「順豐E商圈」,這個僅售賣新鮮有機蔬菜和小型日常生活用品的網站,除去醒目的順豐快遞標誌外,似乎並無特別之處。相
比淘寶、京東商城、1號店等電商網站上的貨品,這裡的貨品無任何價格優勢,在品類上更是不能比。而且,網站信息顯示,目前能配送的區域,僅限於香港地區。
而處於內測階段的「尊禮會」,也仍處於招商狀態,目前進駐的商家僅有紅歲、派克、蘋果、高仕等六家。
據這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透露,順豐目前的策略也是邊做邊看,試圖摸索出一個新的模式,「四百人的團隊,算是中等電商公司規模,說解散,也是頃刻之間的事情。」
顯然,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王衛肯定不會輕易拿此做賭注。南方週末記者通過域名查詢工具whois得知,順豐「尊禮會」的域名sf-vip.com是
2011年才被註冊的,目前續費至2014年。除此之外,順豐還保護了sf-vip.com.cn、sf-vip.cn、sf-vip.net在內的全部
主流域名。而且,就連zunlihui.net、sfvipclub.cn、sf-vip.org也沒有放過。
而在順豐便利店內,「儲備店長,虛位以待」的大幅招聘廣告也佔據了小半個牆壁。店員們最近正在熱情地推銷順豐推出的一種積分卡,充300塊就有
1500積分,每50積分=1元錢,可購買商品,也可用於支付快遞費。反過來,會員每消費1塊錢——寄快遞或者是購物——就可換取50積分。
據上述人士透露,未拿到支付牌照時,順豐其實也在做代收貨款服務,只是這處於「模糊地帶」,而今拿到了支付牌照,順豐就可以給大客戶直接發卡,直接降低交易成本。
此前,外界普遍認為,順豐做電商,主要依託的是自己的快遞優勢,但是據這位人士透露,這其實是一種誤讀,出於差異化戰略考慮,順豐不會完全用其現有的快遞團隊,會自建,甚至也不排除用一些第三方配送力量。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任峰為化名)
對沖基金之殤:業績向下 規模向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96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對沖基金來說,這種矛盾和分離的存在如此明顯,其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正被資金規模的擴張所掩蓋。
從二十多年前對沖基金初具規模以來,整體業績表現從未如此糟糕,與此相反,其吸收公眾資金的能力卻與日俱增,規模更勝以往。
道富銀行和研究機構Preqin對全球約400為對沖基金經理進行調研後發現,他們最大的憂慮在於提高資產規模,投資表現排在第二位,其後是佣金費率。可見,對沖基金經理就算晚上焦慮地睡不著覺,那也是在操心怎樣提高基金規模而不是管理資金。
這個結果雖然令人訝異,但放在整個行業巨變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對沖基金的投資人曾是富有的個人投資者,但現在大型機構投資者佔大多數,結果對沖基金開始唯機構馬首是瞻,從長期來看,對沖基金和他們的投資人可能都得不到好處。
如何解釋這種糟糕的業績表現呢?
在某種程度上,對沖基金可以將責任推到這五年低迷的外部環境上,但股市在過去五年表現搶眼,僅僅只是購買一些指數基金並且持有一段時間就是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作為一個資產類別,對沖基金逐漸成長為風險對沖的角色,在股票形勢不好的時候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道防護屏障。
但目前對沖基金的業績普遍不佳,尤其是宏觀對沖基金以及商品交易顧問CTA型基金。過去的五年中,HFRI宏觀對沖基金指數下滑了15.5%,路透CRB商品指數下滑了12.3%,而同期衡量全球股票市場行情的MSCI全球指數則提高了57.2%。
有一些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宏觀對沖基金表現差:
首先,這些基金公司確實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賺過錢,而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後通過同樣的策略保持盈利變得更加不易。
其次,在過去五年間,政治因素在經濟預測中的重要性讓大型機構的投資決策變得難以想像的困難。
最後,英國投資機構的一位顧問指出,隨著最新的政策發展,在"Risk on/risk off"市場的主宰下,所有的證券和資產都同漲同跌,風險資產的波動具有極高的關聯性,對沖基金曾賴以生存的宏觀模型變得不再可靠。
而養老基金則希望波動性更小,股票的相關性更弱(這正是對沖基金所提供的),儘管如此會犧牲投資的絕對收益率。
但問題不僅僅是這些,看看那些股票型的對沖基金,他們在過去五年表現平平,他們通過賣空操作在股價下跌時賺錢的能力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股票間相關性的提高使得股票的挑選更難。如此可見,基金經理們的選股能力並未給投資帶來任何價值。
儘管如此基金經理們從未停止累加資產。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對沖基金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2.41萬億美元的資產,相較於第一季度增加了400億美元,據HFR數據,對沖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一共吸引了298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接近去年全年的344億美元。
對沖基金是如何做到在業績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資呢?
不少趨勢都反映出沖基金行業正在緩慢的完成制度化(institutionalisation),一方面是規模的擴大。芝加哥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Ken Heinz表示,來自大型機構的新興資本中,有近一半流入對沖基金,這些機構的資金池如此巨大,以至於分配給對沖基金的比例上升一點點也能讓這個行業的資產規模快速膨脹。
另一方面在於管理方式上的完善。對沖基金業在積極改變自己以滿足新客戶的需求,他們變得更加透明,製做更精良的材料讓養老基金的經理們能夠更好的展示給委託人,同時他們也準備調整費率機制。
在制度化的進程中,對沖基金行業依然有令人不解的地方,如同今天的蘋果、谷歌以及Facebook一樣,他們不再是一群年輕人靠著激情打拚的創業公司,對沖基金行業也在慢慢成熟,只不過他們欠佳的業績表示是否與制度化有關?他們現在的規模已經過了超速增長期了嗎?這些都是養老基金和家庭辦公室對對沖基金進行投資前應該問的問題。
原文作者John Authers,文章刊載於英國金融時報
經濟分析(20):格林斯潘説美股仍有動力向上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5610美國聨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出新書,上CNBC和彭博做show,説美股仍有動力向上,槓桿是GFC(glocal financial crisis)元凶。
格老出新書-*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書中提出現有經濟模型預測風險的問題,目前的預測工具之缺點,以及它們應如何進行改善,以更好地考慮人性化對經濟的影響(human nature influence economics)。

在CNBC訪問中,他說單是資產泡沫不足以引發2008年的金融海嘯,指泡沫加上槓桿才是問題。他又於《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現時美股股價相對較低,所謂股市風險溢價(equity premiums)仍處高水平,股市仍有上升空間。
(原文:”Indeed I say that so-called equity premiums are still at a very high level, and that means that the momentum of the market is still ultimately up.”
格林斯潘又指,現時美股只略高於2007年的水平,而戰後時期股價平均每年增長7%,意味仍有上升空間。他指出,股票的市盈率並非過高,雖然股市已上升很多,但沒有形成泡沫。
筆者對格老的股市預測有多準就不予置評,但最近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談論,中國龐大外匯儲備中的美國國債應如何去找代替品。
我想其中一項就是美國有實力的藍籌股,如果美息上,美債價格落,經濟相對好,因為要達標才可退市,到時美股應有空間。所以不失為一項good hedge。
但直接投資某隻股票是一個很sensitive的動作,會對股價有好大影響,所以都是要經fund managers幫忙好D。
當然最好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令多D國家用人仔唔用美元作貿易單位,其實人仔區域化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筆者有空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