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即將開啟“增值稅時代” 11%稅率可能性極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77

20120922104621057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房地產業、建築業有望同時推進“營改增”,最快將於明年3月開啟“增值稅時代”。稅率定為11%的可能性極大。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允許不動產抵扣,整體減稅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

距離國務院提出的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營改增”僅剩下一年多時間,《經濟參考報》從多渠道獲悉,在尚未納入改革的四大行業中,房地產業、建築業有望率先同時推進“營改增”,最快將於明年3月開啟“增值稅時代”。據了解,稅率定為11%的可能性極大。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允許不動產抵扣,整體減稅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區間接稅主管合夥人梁因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還沒有進行‘營改增’的行業中,房地產業、建築業應該是最快要入圍的行業。”除了房地產業、建築業本身,其下遊行業也十分關心改革的時間表。“比如銀行要租辦公樓,簽合同往往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它們很關心合同該怎麽簽。所以說,一個行業什麽時候入圍很重要,最好從發文到正式實施留出足夠的時間,要享受到進項稅是需要提前準備的。”梁因樂稱。

事實上,目前房地產企業已經為迎接“營改增”紛紛著手準備。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大型房企財務人士稱:“我們現在還沒有接到‘營改增’的正式通知,不過此前口頭傳達過,現在我們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公司總部也正在和財稅等相關部門積極溝通。”

對很多房地產企業來說,原來的稅務處理比較簡單,稅務和財會是一個部門,而改增值稅就複雜許多,很多房企已經成立了獨立的稅務部門。

此外,一些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也承接了對房企進行培訓的工作,主要內容涉及“營改增”之後如何開票等稅務相關問題。

至於稅率,多位學界及業界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11%的可能性極大。北京中燁澤瑞稅務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英傑認為,因為從房地產行業上遊來看,其抵扣進項多是在建設期,因此,其稅率應與建築業持平,大概在11%左右。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稱,房地產企業屬於資本密集型,不是要鼓勵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稅率應該會比較高,不會是6%,當然也不會是17%,只能是11%。

郭英傑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此次“營改增”目的是給房企降低稅負水平,但要求企業有較強的內部管控。若有良好的管控措施,稅負大概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但是由於稅項的改變,房企財務、稅收架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過去交營業稅,房企按照既定稅率繳納即可,財務計算較為簡單。但改為增值稅之後,進行進項抵扣,房企經營流程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從整體粗獷式管理轉向精細化。具體來說,則是考驗房企的費用管理和控制。“與房企有經營來往的大多是建築類企業,部分原材料企業規範度較低,部分企業難以提供有效的增值稅發票,在這樣的情況下,房企的抵扣進項減少,稅負則會大幅增加,這也是房企反應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郭英傑表示,“營改增”之後,如果房企經營模式沒有及時調整到位,短時間稅負將大幅增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企在經營方面做出一定改變後,稅負自然會有所下調。

而在張斌看來,此次房地產業“營改增”的關鍵在於房地產業的下遊能不能抵扣不動產,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房地產,如果工業、商業企業購買的時候可以抵扣,就意味著消費型增值稅改革徹底完成了。”

自2009年起,全國實施從生產型增值稅到消費型增值稅的轉型改革,但當時只允許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扣,不動產不能抵扣。允許抵扣不動產是隨著房地產業“營改增”同時推出,還是日後再逐步推出,目前尚不明晰。據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此次房地產“營改增”後允許抵扣不動產,減稅力度將很大,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

張斌告訴《經濟參考報》:“如果允許抵扣不動產,稅基會縮小很多,對財政的減收壓力會非常大,需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現在有不同觀點,一些人士建議暫不抵扣不動產,還有一些觀點建議實施折中措施,比如不完全抵扣,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可以按照50%進行抵扣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91

安邦保險再次大幅度舉牌銀行的可能性 以股會友

來源: http://xueqiu.com/7820797289/34525148

昨晚民生銀行再次宣布安邦保險的股份再次大幅加倉,最近安邦保險已經先後舉牌金地集團、金融街、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最近安邦保險幾乎已經把A股的投資者逼瘋,買金融股的興奮,買成長股的痛苦(因為資金的趨利性,當金融成為熱點時,成長股就會下跌)。很多人都在猜測安邦的瘋狂是否能夠持續。
一、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安邦的實力。
    安邦的背景:

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背景非常強。
安邦的註冊資本619億元。僅以註冊資本金論,已是行業第一。
安邦的保險收入:
2014年1-11月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單位:萬元)
1 、人保股份                 22932964.77
2、平安財                      12864651.81
3、大地財產                  2033126.34
4、出口信用                  1021596.51
5、太保財                      8447212.89
6、華泰                          575262.88
7、天安                           1019937.55
8、華安                           687463.92
9、永安                           639622.85
10、太平保險                   1186704.93
11、永誠                           531471.65
12、中銀保險                    487513.64
13、安邦                           461398.62

2014年1-11月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單位:萬元)

1、國壽股份          31269801.63
3、平安壽             16138675.72
2、太保壽              9431155.62
4、新華                 10284851.56
7、人保壽險          7633470.29
5、泰康                  6418484.27
6、太平人壽           5994357.75
8、安邦人壽            4820810.15

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安邦保險的財險保費收入為46.14億元,在中資保險公司中位列第13位;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為482.2億元,排名第8位。從保費收入來看,安邦的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並不高,如果與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比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安邦保險的總資產規模排名連續上升,目前7000億已居行業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平安的3.8萬億元、中國人壽的2.12萬億元和中國人保集團的8103.6億元。

安邦保險今年的大手筆投資投資:

1、安邦保險19.5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收購美國紐約地標建築華爾道夫酒店
2、安邦保險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
3、安邦保險2.19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7億元)收購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4、安邦保險繼去年136億增持招商銀行後,今年再次花大約150億元增持到持股10%。
5、安邦保險今年大約400億增持民生銀行。
6、安邦保險今年耗資大約50億增持金融街至20%
7、安邦保險今年耗資大約70億增持金地集團至20%

安邦今年大手筆投資約822億。

安邦在A股持有金融資產:
萬科:2.3億股                         約25億人民幣
華業地產7000萬股                   約5億人民幣
中國電建2800萬股                    約2億人民幣
工商銀行5.4億股                       約25億人民幣
民生銀行可轉債620萬張           約6億人民幣
中國銀行可轉債2100萬張          約25億人民幣
工商轉債640萬張                      約8億人民幣
吉林熬東1100萬股                    約3億人民幣

從上面可以看出安邦持有大約100億,幾乎都是銀行和地產,是目前A股市場上市盈率最低的資產。

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出,安邦的主營保險收入是非常低的,但是資本市場投資卻是非常大。

據了解,保險公司的投資資金一方面來源於保費收入,另一方面來源於註冊資本金。
“僅從安邦財險和壽險的保費收入來看,如果除掉賠付和一年期返還之外,保險業務收入沒剩多少錢,”上述大型保險公司高管認為,主要還是拿著資本金做投資。

安邦保險為代表的險企新貴們正在嘗試走一條非常規的發展之路,與之類似的還有近年在資本市場頗為活躍的生命人壽。這類保險公司更加註重投資,對保費規模要求較高,相反對保險產品的價值要求卻並不高,可以承受相對較高的保費獲取成本。
據介紹,多年來,國內壽險市場一直遵循著 “負債驅動資產”的戰略。但安邦保險、生命人壽卻反其道而行之,實施的是“資產驅動負債”新路,通過將投資做大,將總資產做大,再反過來在承保端吸引客戶資金的流入。盡管業界對此種操作有不同觀點,但在最終“成績單”沒有出來之前,誰也沒法將這種新路徑一票否決。畢竟,在競爭激烈的承保市場,不排除“安邦們”會走出一條可被後來者所複制並沿襲下去的成功新路。

安邦保險大幅度增持銀行和地產的目的:

市場傳言安邦保險想明年上市,保險主營業務實在太差,這個主營收入很難去估值,只能通過投資來增加收益,短期大幅增持民生銀行大幅拉高股價控股一家銀行,有幾個目的。一、有助於改善資產負債結構,降低保險行業的運行風險,有助於扭轉保險公司現階段虧損的局面,增強保險行業的盈利能力。二是增加保險的銷售渠道,增加主營收入。三、民生銀行大幅上漲有利於拉動整個銀行股的估值提升,有利於安邦保險拋售A股的其它金融資產如中行轉債、工行轉債等。大幅提高投資收益。這可能也是為什麽安邦保險不去香港增持股價更低的H股。四、大幅度提高知名度。現在A股市場有幾個人不知道安邦保險。

現在這些目的已經達到,離今年結束還有三個交易日,保住這些投資收益已經沒有問題,目前安邦的投資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註冊資本,在上市前再去大幅度投資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而且受限於保監會對保險機構參股銀行是一參一控的要求,安邦已經控股成都農村商業銀行,再控股民生和招行的可能行很小。其實當年中國人壽非常想控股民生銀行,但是因為民生銀行股東的反對一直處在第二股東的位置。民生銀行現在的股東肯定也不希望安邦來控股民生銀行。從規模上來說就算需要一家來控股,顯然民生銀行的股東更想跟中國人壽這個金主合作。
就算安邦保險霸王硬上弓增持民生銀行到20%,也會逼退中國人壽,不可能一家銀行銷售兩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當然在股市里沒有什麽事不可能發生,中國人壽和安邦保險兩個都大幅增持搶民生銀行。

我想成長股的投資者也不用太擔心安邦會再繼續瘋狂下去。銀粉也不用再憧憬安邦更大的動作。
@不明真相的群眾

$桑德環境(SZ000826)$$歌爾聲學(SZ002241)$ $光明乳業(SH600597)$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中國銀行(SH601988)$ $工商銀行(SH601398)$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23

【更新】“深港通”五一前後開通可能性不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70

【13:50更新,增加更多媒體采訪和查證核實內容】

今日早間,香港商報引述深交所首席經濟學家季孟增消息稱,“深港通”有望於今年五一前後開通,隨後不久騰訊財經、財新等媒體向深交所查證,深交所查無“季孟增”此人,也並未設立“首席經濟學家”這一職位,目前深港通事宜按照證監會的統一部署正在準備當中。

《香港商報》報道提到,季孟增表示,深交所內部已經制訂了“深港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預計“深港通”將在今年五一前後開通。目前“深港通”的各項準備工作進展良好,系統已經測試完畢並已聯網,相信不會因為技術問題而延遲開通。

而據騰訊財經了解,季孟增實為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不過他在多個培訓類網站上顯示的頭銜眾多,包括獨立經濟學家、深圳大學經濟學/管理學教授、深圳證券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特約評論員、經濟學博士、深圳大學證券期貨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英國威爾士大學經濟學/管理學博導教授,紅中管理學院特聘專家等。

此外,財新援引接近深交所的人士指出,深港通“五一”前後開通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自國務院正式批複之日算起,深港通準備工作至少需時半年,而目前國務院尚未正式批複。

昨日李克強總理在深圳提到,滬港通之後應該有深港通,此番表態令市場開始聚焦深港通概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63

摩根士丹利:希臘退歐的可能性並沒有降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34

屏幕快照 2015-02-24 下午3.27.07

上周五歐元集團會議結束後,希臘與歐元集團達成了一項協議。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Daniele Antonucci 和 Elga Bartsch表示,其實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並沒有因此降低。

摩根士丹利認為,希臘退歐的幾率並未有任何變動,而風險卻越來越高:

我們的分析主要集中於三種場景中:希臘退出歐元區、留在歐元區以及中間狀態,即實施資本管制但不立即退出歐元區。

我們認為,政策上出現差錯而導致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市場可能會覺得,在達成協議之後這種幾率應該降低了,我們依然認為未來3-6個月內希臘退歐還存在25%的可能性。至少在短期之內,我們認為這種風險越來越高。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希臘還有無數障礙需要克服,僵局很難打破。

摩根士丹利還總結道,目前希臘政府面臨的三大“不可能兼得的三大要素”:

1.留在歐元區 

2.把握住手中的執政地位

3.擺脫救助

這三個條件不可能同時符合,必然要有一個讓步。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經歷了長達11小時的談判,希臘與歐元集團上周五終於達成協議——延長援助計劃四個月。但希臘需在本周一遞交改革和預算方案,若方案遭歐元集團否決,市場仍將面臨希臘退歐的考驗。

德國財長發言人Martin Jaeger昨天表示,一旦希臘提交改革方案,歐元區財長今天(周二)將通過電話會議逐一討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23

《經濟學人》:希臘退歐可能性升至4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54

《經濟學人》雜誌的智庫部門預計希臘仍有40%的幾率離開歐洲。

《經濟學人》智庫部門本周三(2月24日)發布的報告中認為,希臘離開歐元區的風險因左派Syriza政府上臺而增加,盡管短期內達成救助協議緩解了這樣的風險。

該雜誌分析師Mike Jakeman表示,“我們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在2.8%,且鑒於希臘政治矛盾升級,我們不應對此過於樂觀。我們的核心觀點是短期內希臘和歐元區別國會達成妥協,但就本月的情況來看希臘脫歐的幾率由30%升至了40%。為了維護投資者信心,相關人士應集中精力控制希臘脫歐威脅的影響,以防止這種情緒擴散到歐元區其它國家。”

就在昨日有官員確認,歐元區批準了希臘呈上的改革措施清單,這意味希臘獲得的救助計劃有效期可延長四個月。希臘政府和人民暫時松了一口氣,但希臘改革的內外爭論仍將繼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11

美聯儲二號人物:今年6月或9月加息的可能性最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66

美聯儲二號人物、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周五表示,美聯儲最有可能在今年6月或9月加息,但具體時間點或因美國經濟表現而發生變動。

周五,Fischer在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主辦的美國貨幣政策論壇上發言稱,美聯儲“差不多是時候”加息了。對於具體時間點,他表示“不認為6月比9月的概率更大”,從美聯儲官員和投資者的觀點來看,“在6月或9月加息的可能性平分秋色。”

他同時表示,有可能發生改變上述假設的情況,“我們將基於證據做出決定。”

Fischer認為,美國經濟“才剛剛完全感受到”美聯儲刺激政策的威力,美聯儲QE的影響力和對失業率的前瞻指引將在2015年年初達到峰值,而對通脹的推升作用將在2016年達到頂點。

在接受CNBC采訪時,Fischer表示美聯儲“很可能在今年”加息,他稱美國經濟已“非常接近”達到充分就業,並預計數月內通脹會隨著低油價影響褪去而回升,“所以差不多是時候(加息)了。”

Fischer表示,“我們一直將零利率視為正常利率水平,但這遠非正常。”

他還提及了美聯儲聲明中“耐心”一詞的使用,表示移除該詞將意味著“加息取決於經濟數據,可能在任何會議上發生”。

對於全球經濟形勢,Fischer表示美國的強大有助於支撐全球經濟發展,並對國際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第四季度實際GDP修正值年化環比增長2.2%,好於預期。受益於美國去年就業增長強勁,美國第四季度消費增長創2006年一季度以來最快增速。如果美國消費增長速度如經濟學家預期的一樣好,那將意味著刺激美國2015年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仍然完好無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94

中金宏觀:積極財政政策落實的可能性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20

今日財政部發布《關於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同時財政部長樓繼偉答記者問。中金宏觀團隊發布報告稱,投資者需註意以下幾點:

去年實際財政赤字率為1.8%,而非2.1%,財政政策實際偏緊。今天的財政報告中寫道,2014年財政赤字實際執行1.35萬億,赤字率2.1%。但這里包括地方政府債券還本支出993億元和補充中央和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及地方財政結轉下年支出2195.2億元,這兩項對2014年的經濟增長均不能形成實際的貢獻,剔除這兩項支出,2014年實際的赤字1.13萬億,赤字率僅為1.8%,較2013年不升反降,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偏緊。

2015年實際的財政赤字可能達到2.6-2.7%,較2014年力度大幅增加,是經濟增長的有力保障。財政報告中寫道,2015年預算赤字率2.3%(預算赤字1.62萬億元),但需要註意得是,如果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1,000億元,再加上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1,124億元,則實際的赤字為1.83萬億元,則這一口徑的赤字率2.6-2.7%左右。樓繼偉部長在答記者問時,也明確表態“報告中的赤字率仍是2.3%。當年收支差額是2.7%,這個力度是比較大的。對於支撐經濟的發展、抵禦下行壓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有解決思路,但最終解決需要時間。

第一,從樓部長回答中,可以看出目前尚未公布的地方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規模要比2013年審計署公開的10.9萬億的數字高,但是地方政府故意多報的現象可能也有遏制的辦法,樓表態“地方政府報完以後,我們還要再審核,審核的過程還沒有結束”。

第二,必須開前門、堵後門,同時還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2015年地方債預算6,000億元(包含1,000億元專項債務),較2014年的4,000億元增長50%。另外,“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意味著這項改革將穩妥推進,造成經濟巨幅波動的可能性小。

第三,有解決的思路。有穩定現金流債務引入PPP模式或收費償債;對純公益性的地方政府債務,通過發債替換原來的平臺債務,這樣可以使債息降下來。另外,由銀行貸款形成的歷史債務,按照契約原則,貸款的合同不能廢除。可能雙方談判、進行一些債務重整,采取一些過渡性的辦法逐步解決,比如財政部批複3萬億額度置換存量債務等措施。

稅制改革進行時。在樓繼偉答記者問中,涉及中國多項稅制改革,預計在這些領域的改革細則將陸續公布。包括對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2015年全面完成“營改增”改革,即把生活服務業、金融業以及建築業、房地產業的營業稅全部改成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改革等。

綜上,中金認為,2015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重要看點,且穩步落實的可能性高,將對穩定經濟增長形成支撐。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財政部可能已有妥善應對的思路,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低。


專欄文末宣傳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7

樓繼偉“經濟高層演講”: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9

樓繼偉在“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的發言速記: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作者:樓繼偉

樓部長剛剛參加了WB和IMF會議

經濟改革方面的研究經歷和改革經歷:一直是重要的參與者,評論波浪式發展,雖然有時落入循環往複的軌道,但最終是前進的。公財、稅制改革。建立規範有效的財政體制。研究生期間:價格討論在高層展開,與周小川撰寫文章,強調改革的目標與過度。又寫了匯率、利率。2011年,孫冶方經濟獎。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營改增,預算透明化,加強政府預算體系統籌,規範地方財政,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的邏輯性與邏輯性的改革。財政稅收研究所,與有關部門合作,持續進行稅式測算。定期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

考入計算機系,但是一邊學一邊覺得,有前途的是經濟學,因為經濟學需要拓寬思維,經世濟民,士大夫精神。和錢院長都是提前畢業,他提前畢業是留洋了,我是國內學的經濟學。當時學經濟學的時候沒有教科書,薩繆爾森的原版還沒有翻譯,其他的教科書更少了,好像有姚宇慶的金融學,人大的一位老師的財證學,但是一直在琢磨。當然不是說計算機系沒有感情,論文全是數量經濟學。和官員有點不同:是學者型官員。只能說自己踏上脈搏了。最近的事情,可以說,三中全會對於財稅方面的任務很明確,也是我們力主推動的。今天不講這方面,更加宏觀的。大家都很關註,原來是高速增長,現在是中高速增長,可能嗎?什麽路徑去實現。對同學有點啟發,因為很多問題都可以變成研究的題目。財稅今天基本不講。

國際經濟學會,到場講了六個問題:中國與其他大國的不同,與姓資姓社無關。今天只是做點啟發。

今天講3個方面,簡單的回顧一下到目前為止的經濟增長的特征。著重從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增長的關系上談。

從改革開放開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這時是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成本真實化的表現。當時我掙70、80塊錢,廣東打工的掙200、300。之前是把工資壓得低,利潤很高,增加利潤交給國家。早期有一個成本真實化過程,到90年代中早期。

90年代中期開始,把壓抑的工資基本上解決。由於勞動生產率增長得很快,剛開始有點快。之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改革,之前不反應在工資中,反映在企業的其他成本中,現在變得真實化了。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確定,十四大,之後多元所有制興起。這段時間勞動力釋放,勞動釋放率得到釋放。人口紅利釋放充分。早期是鄉鎮企業,這個時候基本上垮掉了,因為市場放開,鄉鎮企業競爭不過,勞動力真實流動。人口紅利大規模進入制造業。一直到2007年,工資低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前面的兩個階段,經濟增長達到9-10%,基本健康,當然也有很多扭曲,比如養老、醫療、住房都有很多毛病。我只從工資講,其他方面的成績和毛病也很多,總的來說是健康的。存在扭曲但是被巨大的人口紅利沖銷,使得經濟增長比較快,除了中間的挫折和外部重擊造成的通脹或緊縮。

07年是個拐點。07年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個法很有弊端,這樣說很多人不高興。從2001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6.7%。07到12年12.7%,超過勞動生產率了,弊端比較大。弊端在於:一方面是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工人可以炒雇主,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是可怕的。美國說:你們的勞動合同法非常好,在美國都做不到。美國講負面清單、勞動權利,我們把法律給美國看看,美國人不說話了。底特律就是福利太高,最後垮臺只好往回走。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老齡化社會即將當來,勞動力增速減慢,農民工是第二代了不同於第一代,需要盡快的調整政策。什麽叫盡快調整?如果不調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自然要落,而且很多。恰恰在這個時候,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四萬億出臺,大規模投資驅動,掩蓋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刺激之後到現在,問題是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必然換擋: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11年的時候是8.1,現在是10.1,進入老齡化;勞動階段的人口開始凈減少,12年開始減少了300萬(16至59歲),以後還要減;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人均GDP去年是7500美元,比馬來西亞低,跟泰國差不多,但是上海是吉隆坡的1.16倍。工資沒有靈活性,加上被勞動合同法削弱。光是這些,如果勞動生產率,如果適齡人口減少,GDP就上不去。光看這一點就是換擋期。

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GDP增長率會小於5%,這已經考慮了最近兩年工資增長快,沿海地區機器換人。一半以上的機器人,中國來用;一半的機器人由中國生產,但是程序、精細控制不是中國的。

第二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經濟學上講是structural reform。我後邊說。

先說前期政策消化期:造成了我們的杠桿率居高,最近彭博社說是280,也有說230,最簡單的說,M2/GDP是193。拿這個比較其實不合理,美國只有80多,因為他們是以資本市場為主而非銀行為主。真正可比的可能是M2,只有歐洲,但是歐洲不過160,我們是193。在08年以來,提高了4、50個點。增加的杠桿有40%是地方政府大規模搞的。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直接由政府償還責任的是15萬億,間接的,搞不好就是20萬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消化期消化的是杠桿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設備投資回報下降,大量投資在於地產,造城。還有就是過剩產能。穩妥的去杠桿:去大了,像美國08年至10年快速去杠桿,失業率10幾(實際是16),中國沒有政治基礎接受這個事情,所以得緩慢的穩妥的消化產能、去杠桿化,還要恢複勞動生產率,這樣經濟增長恢複不是很樂觀。

第二期:如果我們在結構調整期,改革開放,下大力氣,中期增長可能在6.5至7之間。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在下邊。

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五五開。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為什麽我們會這樣?我們老齡化、勞動力下降,我們的劉易斯拐點來得太快。現在勞動人口的絕對數量下降。65歲以上占比,7%到14%,世界平均是40年,我們23年,14%到25%,世界17年我們11年(數字不詳)。勞動力人口下降以每年2、300萬的速度。怎麽滑入這個陷阱?農業人口轉入非農,如果政策上講求有效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如果我們沒有當時先鼓勵生育再計劃生育一折騰,可能就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資本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就可能脫離停滯陷阱。從農業人口轉入非農的過程,沒有完成就是陷阱。此外還要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產權保護,要素流動尤其土地,開放的經濟環境。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東南亞法制化更差一些。還有一條鐵律:正常情況下,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80年代是工資真實化的過程。一般規律:政府收入占比(宏觀稅負/GDP)逐步提高,提供再分配。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滑入陷阱。往往是在綜合的,特別是民粹之後社會浮躁、法治消失。

我們來說:還沒有這麽悲觀,已經有了一些條件:開放是一直有的,是開放的受益者,進入WTO的受益者。現在我們自己不說,歐美都認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財政能力應該說是比較強且謹慎的。勞動力的流動性在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靈活性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因為有法不依。之前在談行業經濟談判和區域談判,是不是想進入歐洲啊?馬上就不能幹。一個企業內部,雇主和企業主談判,但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南歐被幹掉,是區域的集體談判。銀行工資全漲,通貨膨脹,債券利率20%,怎麽增長?這是巴西。但是我為什麽不樂觀?在其他國家可能有20、30年的過程,但中國未富顯老,我們只有5到10年的調整期。三中全會定的任務是到2020年。有些任務寫得不明確,財政這快還不錯,任務很明確。做那麽多事情,在這麽短的時間,要必須完成,同時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有些改革是從消化期來,可能造成風險,需要權衡。比如房產稅立法,按照原來的進度現在應該進入一讀了,現在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反應。三中全會講到加速房地產稅立法,改革個人所得稅,在時間順序上,稅的邏輯上也是個稅在後面,所以個稅也在後面。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客觀的,不用環境約束,只說人口就要換擋;消化期,是杠桿率、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產能過剩。進入停滯陷阱的可能性是五五開,一點都不矛盾,搞不好就大於50%。

這是我們不作出很有作為的調整就會落入停滯陷阱。

不落入陷阱,怎麽樣的途徑?

第一,最大的潛力在於釋放農業人口。14年的城鎮化率比相近的人口低10%。12年是52.6。但是戶籍人口很低。日本,老齡少子化根本不可能。怎麽辦?第一個是改革農業。從種子到餐桌,全程補貼,幹預了資源分配。東北:大豆高粱。最低收購價代替了市場,最後都去種玉米了。實際上6000億斤糧食就夠口糧,剩下的是工業的。退耕還林。如果回到承包制。現在是國家用經濟杠桿配置資源,而非市場配置國家補充。怎麽辦?把價格放開。保護輪種,休耕補貼,放開價格,進行進口。我們總有戰爭思維,如果說別人卡我們怎麽辦?拜登只有一件事:中國人什麽時候買他的牛人?阿根廷:你可得買我的大豆。他們會卡著不給我們嗎?現在進口大豆最多的是美國、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出口大豆還征40%關稅。其他的,東南亞大米就讓東南亞種,互相補替,把農民釋放出來。留庫存就可以了。農民如何征收?種其他的東西比糧食都是4、5倍的收益。土地流轉,現在已經開始了。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國有土地在用途管制的情況下,每個省選一個市去試點,大戶就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適當的對糧食補貼,但不要補助全過程。現在連用什麽樣的拖拉機都管。實現農機械補貼後,工業生產值增加了3000多億,其中一半是補貼。實際上做後補助,愛怎麽種怎麽種,把標準卡住,農藥殘留是多少的就不要。現在我們用了世界1/3的化肥,造成汙染,分解為氮氫化合物。這樣釋放出了勞動力和農地,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民增收。

第二,戶籍改革。公共服務,特別是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動。現在跟教育部合作,終身學籍支付。上次給了亞行的行長面子,考慮了常住人口因素,沒有全部安裝常住,因為受不了。100個人小學,農村就不錯,教師配6個。走掉了50個,難道只剩下3個?不太現實。所以轉移支付要根據人口流動而流動。戶籍制度必須改革,但是不理想。去年七月份,國務院發了文件,現在十四個省市出臺了落實的方法,但是人們最願意落戶的省份,一個也沒發。

第三,是合理的城鎮化是我們巨大的內需。必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帶,才有就業機會。從設計、品牌、物流、生活服務、制造業。西部地區圍繞省會和一兩個重要城市。過程中出現農業人口進入非農時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十四個省市出臺的政策。我們必須打破勞動力流動的阻力。各地都有很多限制。實際上人是有自由遷徙權的,但是58年之後就逆轉了,因為解決不了糧食問題,實際上沒有了。在勞動力充分流動方面,正文中,我們沒有改過,導言、總綱上略加一點。因此就有,某些城市,必須有產權才能落戶,租房為什麽不能落戶?德國人80%是租房。改這些東西需要修改憲法,是市場經濟的東西。勞動力要去的地方就讓他去,當然要有一些限制。去紐約也有限制,比如交稅時間、學校貴,但是人家沒有戶籍。對於服務業和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第四,市場解除管制,國務院在推動簡政放權,也有一定的效果。總理一直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看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要差一些,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創新能力要上來。適當的要向高端引導,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基金,FOF,引導社會上的基金做引導性的工作,減少腐敗機會。當然這里面有稅制改革和財政改革。房產稅是必要的。土地財政被誇大,之後農地變為農民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建設用地分為:宅基地、副業、經濟用地,符合用途管制下的要同等入市。現在說土地財政有很多收入,實際上地方在土地方面的凈收入只有20%,因為還要拆遷補償等成本。同等入市後收一筆錢。總之地方財政收入會少一點,但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用地來解決問題。最近的七八年,建設用地增加了70%,常住人口增加了50%。同樣的城市,比世界平均的人口密度低得多,而且交通還更擁堵,說明激勵機制不對。今後應該有好的激勵機制,房產稅是好的激勵,做一個好的城市。還有財政改革,該做的事情都要做。

社保制度改革:必須要改成國家直接管,否則要流動怎麽辦。管,不需要對每一個人都直接做,讓制度做成勞動力自由流動。我們必須要改制度,現在是負激勵,不改成正激勵,提高統籌梯次就是災難。社會保險精算平衡、投資收益。需要重新調整,否則就過不去,當下過不去,快速的老齡化也過不去。

醫療保險問題更多。醫療改革,隔壁大學都錯了。要重新考慮怎麽改。

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三中全會都講了。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改革,沈陽設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深圳。全國還得設立,處理跨區域問題。中央財政占比提高,處理跨區域制度。兩個地方試點,之後繼續,就可以市場統一和公正。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確定下的任務都完成,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現在的時間非常關鍵,我們只有10年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上去,走出停滯陷阱。最大的難題還是去杠桿化,不能再積累了,不然之後風險爆發無法收拾,而又不能失速,地方債務。新的預算法,只能是發債方式,但是只有1萬1千的,地方融資平臺是國務院在08年發文搞的。4萬億中,財政花的1萬億,其他的是銀行。間接稅是跟PPI掛鉤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但是現在問題出來了。現在如何去掉杠桿,只有新發債的方式。老的債務怎麽辦?得認賬。發了一萬億替換額度,還有繼續的;做PPP項目,我也很害怕,全國已經有了1萬億的了,馬上要出規範文件,怎麽是真的PPP。企業方面,股本市場好的時候,應該發展PE\VC,資本加大。不大可能很快壓縮債。美國出問題的時候,銀行死活就不貸款了。我們不能讓泡沫破滅。去杠桿,不失速。改革需要規範,清理稅收優惠,行政性的各地優惠政策競爭。但是清理的厲害了,企業就跑了。所以有些措施就在於權衡。社會穩定和改革進度,改革進度與改革力度直接的平衡。08年的法律是超前的法律。11年出的勞動保險法,規定個人賬戶可以繼承,還叫保險嗎?保險是大數定律,是互濟原則,短壽補長壽,短壽的人繼承了,長壽的誰來做啊?這是儲蓄了。醫療保險是一輩子交保費,退休後也要繳費。這些是老齡化面對的問題,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老百姓理解嗎?要權衡。難度比20年前大多了。

我們可以不采取措施,5以下的速度,改革,6.5%到7%。兩個一百年目標,2020年全面小康,從現在開始要6.6%的人均GDP速度。如果沒有真的措施達不到。

這次比94年那次難多了,94年是抑制通貨膨脹,現在是通貨緊縮,三期疊加。而且現在社會觀念在發生變化,勞動致富不像以前那麽受到認可了。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按照習近平主席親自起草的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的要求,全力推進。現在我們也在研究十三五規劃,不僅要提出發展指標,更是要落實措施。

Q:我最近看到豐田的股價已經又漲到140元了,所以說下一個經濟危機是不是又快來了?而且我很懷疑,下一次是不是在中國開始?

A:第一,不太可能是從中國開始危機,因為比中國糟糕的地方多的是。第二,我們現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的時候,上層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采取的應對方法可能不同,有的偏當前,有的看得長遠。就像總理講的,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還很多,比如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還可以帶來勞動力的釋放。第三,現在我們的要求是降杠桿、不失速,所以我們推廣PPP,這是一個當下、長遠都有用的方式。不論如何,我們要先混過當期。至於說經濟的風險點,我想主要還是在於歐洲,問題很多。

Q:我想問一個關於土地財政的問題,最近讀了一篇新聞報道,他們說土地招標出售和交付現金有先有後,不知道是不是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

A:哦我剛才說的誇大,是指那些認為土地轉讓的凈收入是我們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的說法。當然了,把土地整熟是建設過程。有些人拿毛收入來討論是誇大了土地的貢獻,我們在討論時必須列收列支。對於土地出讓,第一是補償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們征地後給農民補償。第二,在統計上,我們遵循了IMF的方法,是國有資產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外一種形式,不算收入。第三,對於地方財政,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問題,那麽多建好的工程能賣出去?

為了保增長,我們在做棚戶區改造、低收入保障房,基本上采用PPP的方式。可是對於那些房子,問題在於沒人要,是周期問題。

Q:我想問一個關於社保的問題。您剛才提到要提高繳費,具體的參數能透露一下嗎?另外國企資產補貼是什麽樣的形式?

A:哦我剛才只是講精算平衡原則,繳費率是其中一個參數。我們國家的繳費率,8+20,是偏高的,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在97年之前的人,沒有繳納過養老金,只能靠後人提高繳費率來彌補,是個欠賬。這部分錢因為成本沒有真實化,變成了國企利潤,最後上繳政府,一部分用於投資,另外就是支出了。我們現在要補充,可以,那我就要加稅,所以最後還是要拿出資產。第二,如果我們維持當前的替代率,美國是37%,8+8(實際上是14%,2個點給了醫保),而中國是40%,8+10,就夠了。第三,有負激勵問題,沒有實現三中全會中的多繳多得的願望,最後就是傻瓜多繳納。各個地方的情況也不同:東北是8+20,不夠,所以在費基上做文章;山東是8+18,深圳是8+13,浙江是8+16。

Q:樓部長,您說沒有高增長了,是說我們就要過上苦日子了嗎?現在我們連房子都買不起,以後是不是更買不起了。

A:我們要鼓勵租房,這個觀念要變。現在是姑娘沒房子不嫁,小夥子沒房就不算成家立業,不行。房價現在太高,租金要上漲。而之後我認為房價會下跌。

Q:大眾創業能帶來多少GDP的增長?我是指在需求上。

A: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根據國際的統計慣例,只要半年有工作就算就業了。

Q:對於放開二胎,之後會不會有更加大幅度的政策出臺?

A:二胎雖然放開,但是生育率上升比有關部門的預計要低。據研究,收入到7000美元的時候就不願意生了。我懷疑,很快計劃生育政策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笑)。

(來自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1

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加入SDR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影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93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26 13:54 編輯

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加入SDR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影響
作者:姜超

時隔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在15年下半年審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構成,中國已申請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金融危機過後,國內對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呼聲高漲,09年我國曾爭取過人民幣加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但被IMF以人民幣未達到自由使用或兌換的標準為由拒絕。IMF為什麽創設SDR?人民幣為什麽希望加入SDR?如果成功加入SDR,又會帶來什麽影響?

第一、追本溯源:SDR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希望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直接原因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反映了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

6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暴露出重大缺陷,即反映了上述問題。伴隨全世界對國際儲備需求增長,美元大量外流,而外國銀行對官方美元儲備的積累,是對美國黃金儲備的潛在美元債權,因而黃金匯兌本位制面臨崩潰。69年IMF創設特別提款權(SDR),旨在支持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改善國際流動性,彌補官方儲備不足。

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IMF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所以主觀上IMF有激勵拓寬SDR的使用範圍,以及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將人民幣加入SDR籃子有助於全面反映世界經濟格局,對SDR的穩定、保值做出重要貢獻,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步驟。

第二、人民幣加入SDR勢不可擋

加入SDR一籃子貨幣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將加入SDR放置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框架里討論,從更高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自由浮動匯率、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四位一體”,是互為充要條件,缺一不可的。

人民幣國際化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人民幣自由使用性,二是人民幣加入國際儲備貨幣成員。中國爭取人民幣加入SDR,正是努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必要步驟,也必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等領域的改革。

IMF對一國貨幣加入SDR規定了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量位居所有成員國前列,二是貨幣應“可自由使用”。人民幣早已滿足第一個條件。人民幣在某些金融交易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充分,但在貿易和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中的使用發展較快,人民幣距離可自由使用的目標並不遙遠。當人民幣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不論別人再定什麽條件、再提什麽苛刻要求,也不能阻擋人民幣進入SDR。

第三、人民幣加入SDR的影響

首先將深化國內債券市場。一個經濟體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其債券市場需要具有較大的規模和充足的流動性。目前各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重要投資市場即是美國國債市場,因其具有相對較大的市場容量、較強的流動性和較好的風險收益特性。假設到2030年人民幣已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則中國債券市值占GDP的比例將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

其次將加速推進金融改革。我國當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各項金融改革,漸進審慎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廣泛使用和交易的程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我們推斷年內存款利率調整有可能完全打開浮動區間,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後一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中國央行將進一步退出外匯市場幹預,並可能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目前上下2%擴大至上下3%。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我國采取審慎而積極的態度,即“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各種舉措將從跨境直接投資(FDI和ODI)、跨境證券類投資(QFII、QDII、RQFII)以及外債(貿易與項目融資)等三個方面逐漸開展。

追本溯源:SDR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愛恨交加的美元國際貨幣

今年IMF將對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構成進行評估,近期人民幣加入SDR再次成為熱點。如果我們退後一步,會發現SDR議題僅僅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宏大圖景的一個細節。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希望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直接原因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反映了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眾所周知,美元在“二戰”後成為了國際貨幣,是銀行間進行國際支付清算,政府幹預匯率和核心貨幣,還是初級產品國際貿易的計價貨幣,也是主要官方外匯儲備貨幣。但反複無常的美國貨幣匯率政策使很多國家不滿,08年金融危機更使人們疑問什麽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SDR創設於危難之際,為彌補官方儲備不足

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存在內在缺陷。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

6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暴露出重大缺陷,即反映了上述問題。伴隨全世界對國際儲備需求增長,美元大量外流,而外國銀行對官方美元儲備的積累,是對美國黃金儲備的潛在美元債權,因而黃金匯兌本位制面臨崩潰。69年IMF創設特別提款權(SDR),旨在支持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改善國際流動性,彌補官方儲備不足,但SDR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國際貨幣體系仍存在風險和隱患。

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

09年金融危機驚魂甫定之時,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聲明倡議創建“一種與個別國家脫鉤同時能在長期維持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一方面儲備貨幣使用國要承擔一定風險和代價;另一方面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即“特里芬難題”仍然存在。

因而“超主權儲備貨幣”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其主張其實由來已久。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IMF創設了特別提款權(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一種思路。

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IMF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所以主觀上IMF有激勵拓寬SDR的使用範圍,以及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

IMF依據各成員國繳納份額的比例進行SDR分配,以作為除“普通提款權”以外的儲備資產補充。作為SDR的持有者,成員國可以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動用配額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員國換取外匯,償還IMF的貸款並支付利息,還可充當國際儲備。

因此自創立起,SDR的價值體現為成分貨幣的指數。由於各成分貨幣之間的變動是相對的,SDR的穩定性較強,可削減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減少匯率波動對市場及私人部門造成的影響,調節全球流動性。

目前SDR作用還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定價機制也有待完善。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SDR成分貨幣代表性日益下降,擴大SDR籃子貨幣的呼聲日漸高漲。而將人民幣加入SDR籃子有助於全面反映世界經濟格局,對SDR的穩定、保值做出重要貢獻,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步驟。

人民幣加入SDR 勢不可擋

SDR、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

加入SDR一籃子貨幣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首先,加入SDR意味著人民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和IMF成員國的官方使用貨幣,可大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臺的地位。其次,加入SDR可增加人民幣在國際上的需求,助力人民幣完善和提高國際支付結算、金融交易、官方儲備等國際貨幣職能。最後,考慮到我國目前持有約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有利於減少我國所需的儲備,可節省資金用於發展和增長。

我們將加入SDR放置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框架里討論,從更高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自由浮動匯率、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四位一體”,是互為充要條件,缺一不可的。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的積累,如同日本在上世紀8、90年代的進行的“日元國際化”,中國在2000年後也逐步采取措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人民幣自由使用性,二是人民幣加入國際儲備貨幣成員。中國爭取人民幣加入SDR,正是努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必要步驟,也必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等領域的改革。

過去20年里,我國一直在以漸進的方式推動資本項目自由化,12年央行發布“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意味著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進入全面提速階段。宣布本幣實現可兌換,是增強國內外公眾對本國經濟、貨幣和政府的信心的有效手段,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基本滿足加入SDR的兩個條件

IMF對一國貨幣加入SDR規定了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量位居所有成員國前列,二是貨幣應“可自由使用”。

中國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同時是世界第三大服務貿易國。WTO數據顯示14年中國出口占全球12.37%,高於美國的8.57%、德國的8%和日本的3.6%。所以人民幣早已滿足第一個條件。

對於第二個條件,目前IMF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只是大致有兩方面標準:一是該國貨幣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二是該國貨幣在主要金融市場交易中被廣泛使用。具體可通過該種貨幣在全球官方儲備、國際銀行業負債、國際債券市場和主要外匯市場交易量中的占比等來考量。

周小川認為,人民幣走向可自由使用,主要指擴大人民幣在貿易與投資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而不應過多強調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一方面,主要目的是通過擴大人民幣的使用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貿易與投資,從這點看人民幣使用發展較快;另一方面,人民幣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程度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相關,不會隨我們左右。因此,即使在資本項目未完全兌換的情況下,仍可以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

人民幣在某些金融交易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充分,但在貿易和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中的使用發展較快,人民幣距離可自由使用的目標並不遙遠。當人民幣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不論別人再定什麽條件、再提什麽苛刻要求,也不能阻擋人民幣進入SDR!

人民幣加入SDR的影響

深化國內債券市場

一個經濟體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其債券市場需要具有較大的規模和充足的流動性。目前各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重要投資市場即是美國國債市場,因其具有相對較大的市場容量、較強的流動性和較好的風險收益特性。假設到2030年人民幣已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則中國債券市值占GDP的比例將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私營債券市值和總債券市值分別占GDP的59%和116%。

加速推進金融改革

我國當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各項金融改革,漸進審慎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廣泛使用和交易的程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當前我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市場方面,媒體報道本月將試點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敲響利率市場化收兵鑼。當前貸款利率管制已完全放開,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也分別在14年11月、15年3月和5月先後擴展至基準利率的1.2、1.3和1.5倍。我們推斷年內存款利率調整有可能完全打開浮動區間,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後一躍。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始於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中國央行將進一步退出外匯市場幹預,並可能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目前上下2%擴大至上下3%。短期內人民幣匯率不會完全與美元脫鉤,但只有更全面反映市場供求的人民幣匯率才能更有利於SDR合理定價。

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我國采取審慎而積極的態度,即“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各種舉措將從跨境直接投資(FDI和ODI)、跨境證券類投資(QFII、QDII、RQFII)以及外債(貿易與項目融資)等三個方面逐漸開展。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15年中國發展論壇上強調,今年我國將繼續推進金融改革和開放,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之一。周小川指出 2015年要完成的三項任務:1. 逐步解除對個人跨境投資,尤其是在海外和國內金融市場投資的限制,使境內外個人投資更加自由;2. 進一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推出“深港通”並允許投資者在國內和海外資本市場更自由的投資);3. 修改外匯管理法規,適應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來源:海通研究)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10

“三大航”貨運合並可能性正在研究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382.html

“三大航”貨運合並可能性正在研究中

第一財經日報 陳姍姍 2015-06-26 06:00:00

多家航空公司等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國資委正在研究將中國國航(601111.SH;00753.HK)、東方航空(600115.SH;00670.HK)、南方航空(600029.SH;01055.HK)旗下的航空貨運業務合並的可能性。

央企合並消息不斷撩撥資本市場神經。繼南北車合並成中國中車(601766.SH)後,“中國神船”、“中國神航”開始占據國企改革的“風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資委、多家航空公司等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國資委正在研究將中國國航(601111.SH;00753.HK)、東方航空(600115.SH;00670.HK)、南方航空(600029.SH;01055.HK)旗下的航空貨運業務合並的可能性,並向航空公司征求意見,不過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方案出臺。

另據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最新消息,此次重提合並貨運航空業務的想法,是由民航局推動,目前國資委正在研究調研、選擇合並對象。

自上而下的推動

過去幾年,貨運航空市場一直不景氣,三大國有航空旗下的貨運航空業務也連年虧損。多位航空公司的內部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早在2009年,政府有關方面就曾建議將三大國有航空集團的航空貨運業務合並,不過隨後國航與國泰合資、東航內部整合,都沒有將合並事宜實質推進。

三大國有航空公司中,國航有一家全貨運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下稱“國貨航”),在2009年引入國泰航空,成為合資貨運航空公司,國航持有國貨航51%股權。

東方航空旗下的中國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則通過一系列內部重組整合,成為東航物流的子公司;南方航空旗下的貨運業務,還是以公司的貨運部形式存在。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0家全貨運航空公司,全貨機超百架。除了順豐、東海、長龍等民營貨運航空公司,國有三大航空旗下的全貨機占據了約三分之一,而且其客機的腹艙也可以承載不少貨運運力。

今年3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一些表述引發市場關註。會議聽取了中國北車、中國南車重組進展情況的匯報,強調要繼續加大國企國資改革力度,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複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

多名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均認為,此次研究貨運航空合並,很可能與南北車合並一樣,是自上而下的推動。

據本報記者了解,早在去年年底,國資委方面就曾要求國航制定一份關於貨運航空整合的建議方案,不過至今並沒有落實,而國航方面與國泰合資時,還簽有排他性協議。此次重提合並貨運航空業務的想法,“是由民航局推動,目前國資委正在調研、選擇合並對象。”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合並還差EMS或中外運?

與南北車屢屢斬獲海外訂單、整合後更有利於高鐵“走出去”不同,三大國有航空的貨運業務並不優質,商業模式急需改變。“如果要通過合並改變當前的困境,就必須有像EMS、中外運這類掌握貨源的企業加入。”一名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直言不諱。

目前,三大國有航空的全貨機運力,很大部分都投放在需求最大的上海,上海市場也同樣是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UPS、DHL等的必爭之地。與國際快遞巨頭相比,貨運航空公司的業務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

“在中國,傳統的貨運航空公司貨量的增長,與國內機場貨運的吞吐量增長完全不匹配,常年虧損。”一家國有貨運航空的管理層表示,“機場吞吐量的增加,很大程度受益於快遞貨量的增加,近五年來,快遞行業平均增長49.83%,跨境電商的平均增長也達到35%。”

然而,這樣的增長紅利,並沒有被包括東航、南航、國航等傳統航空公司享受到,最近幾年,國內的貨運航空公司都在紛紛退租全貨機,國外的貨運航空公司更是將自有的全貨機在沙漠中封存。

與此同時,順豐、圓通等國內快遞企業,則開始紛紛向天空滲透,組建自己的貨運航空公司。截至2014年,率先成立自己的貨運航空公司的順豐航空,就已經擁有18架全貨機,盡管都是窄體機,但單純從飛機數量上看已經超過了三大國有航空的任何一家。

“如果將三大國有航空的貨運業務合並,應該可以減少一定程度的同質競爭,並協調運力優化配置,不過貨運航空的虧損,並不僅僅是規模問題,更多是商業模式問題,如果傳統的銷售模式和商業模式不變,規模越大可能虧得越厲害。”一位行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這幾年伴隨著國內航空公司腹艙運力和全貨機10%的高速增長,貨運價格卻在以兩位數的百分比下跌的困境證明了這一點。

上述行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傳統的貨運航空公司是靠代理人來攬貨,定價權不在自己手上,導致很多高價值的包裹都被當做普貨論斤賣。快遞公司們則是直接面向客戶,根據客戶對時間、距離的需求來選擇不同的運力,同時還擁有定價權,運輸環節只是其中的一環。“因此,如果籌劃國有航空貨運合並,沒有像EMS、中外運等掌握貨源的企業加入,合並很可能依舊無法救貨航。”

從“車厘子直達”看大航貨運轉型

大航貨運業務自救已經展開。2013年,東航成立東航物流有限公司,將貨運機隊、地面運輸、倉儲等各個板塊統一在了物流產業鏈的平臺下,以前屬於一級公司的中國貨運航空公司,變為東航物流旗下的子公司,希望從單純的貨運承運人,向高端物流服務集成商和快供應鏈平臺提供商轉型,從“擁有飛機”向“擁有客戶”的商業模式轉型。

幾天前,東航物流與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簽約,後者在上海的十家店銷售東航包機直送的美國車厘子。在此之前,厄瓜多爾的七彩玫瑰、智利的車厘子、挪威的三文魚,已經陸續貼著“東航產地直達”的標簽,在順豐優選、中糧我買網等電商及一些電視購物平臺、批發市場銷售。

“東航產地直達”就是東航物流正在打造的快供應鏈平臺,也是幫助東航物流2014年首次扭虧為盈的重要貢獻板塊,主要是將國外的生鮮、鮮花、車厘子等,利用東航的貨機優勢運到國內,再由東航進行報關,報檢後,通過飛機腹艙或者外部卡車資源運送到國內其他機場或者國內倉,並由第三方平臺或市場銷售。

快時尚品牌ZARA也將物流生意交給了東航物流,後者負責前者全國每周兩次新貨和一次退換貨的運輸、報關檢驗檢疫,以及配送到華東地區的門店,此外,國藥、施貴寶等國內外藥企,也將醫藥物流訂單交給了東航物流。

本報記者也從南航方面了解到,公司的貨運部也在積極開拓跨境生鮮、異地水果等終端貨源,自6月上旬以來,每周都有約200噸生鮮食材搭乘南航貨機由溫哥華進入中國市場,主要運往上海,包括初夏時節熱銷的三文魚和珍寶蟹等。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