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東非常樂觀。創業初期,他常用的泄壓方式就是玩dota(一種遊戲),司職輔助,包雞包眼。
三年前,王東拿到1000萬元天使投資,在上海做起鋼鐵生意,一路是無情的懷疑與嘲諷:在許多人眼里,用這麽點錢就想做萬億級別的鋼鐵生意,要麽是騙子,要麽是瘋子。
回想起來王東覺得,當時自己應該像Dota里的“斧王”一樣,縱身跳入敵海,發動“吸引嘲諷”功能,大吼一聲,揮動手中的巨斧轉圈亂砍,把對手砍得稀巴爛。
他的直覺是對的:在以往任何一個時候,做鋼鐵電商都不行,但在2012年時,偏偏就可以。
以前鋼廠很強勢,大代理商也跟煤老板一樣,凈利潤高達5%-8%,基本能賺大錢。2011年形勢逆轉,產能過剩。“最極端的一年里,4個月價格在跌,行情不可預測。一些大代理商賺不到錢,大面積破產。另一部分不願意幹了。”王東回憶。
在有人不願意給鋼廠賣鋼的時候,找鋼網出現了。當年王東是職業經理人,在做一個鋼鐵垂直搜索,用戶拿它能搜索鋼鐵價格、貨品等信息。
王東的判斷是,單純的信息無法解決問題,必須由信息轉交易,做電商。“鋼廠要找人賣貨,買家也有需求,鋼價波動大,一天可能波動2次,他們需要一個平臺幫它買貨。”
2012年1月,找鋼網項目啟動。電商而言,前期需考慮幾個問題:是自營還是撮合?撮合的話,是跟廠商合作,還是跟大代理商、中間商合作?
鋼鐵交易鏈條冗長,分為鋼廠——大代理商——中間商(找鋼網)——采購商。王東只拿了1000萬元投資,且無訂單量,鋼廠、大代理商肯定不願意合作。
他選擇的是中間商位置,這是一個迂回戰略。不會被大代理商排斥,環境不景氣時,它們有賣貨需求。但代理商總有萎縮的一天,“當它們大面積死掉時,鋼廠還需要銷售,這時就有動力繞過代理商,直接與找鋼網合作。”如此一來,不論是直營(天貓模式),還是自營(京東模式),都可能實現了。
2012年5月,找鋼網正式上線,以撮合為主。上線第一天,交易額僅為177噸。但轉機很快,6月份,找鋼日交易額便突破1000噸。
這個數字讓王東內心的大石落地:方向基本正確。接下來的數據幾乎是火箭式增長。8月6日,找鋼日交易額突破1000萬;9月25日,日交易突破7000噸,當月交易額破3.5億元;12月17日,日撮合交易12684.332噸。
最終的路線也果真如預想那樣,隨著找鋼體量增大(2013年2-3月份),一些小鋼廠真的繞過代理商,直接找到王東。“一個是江蘇華偉,一個是徐州金虹。華偉是個三線鋼廠,它上海的代理商破產了,但還必須在那兒銷售,於是選擇我們。”
由此,王東由撮合轉向自營。這對鋼廠的增益較大,以華偉為例,2013年初,它在上海的月交易量約4000-5000噸,三線廠商的價格。一段時間後,交易量穩定在約12000噸,二線廠商的價格。
在撮合流量的帶動下,自營業務增長很快。3月12日,日交易金額約3300萬元。
王東透露,自營達到一定規模後,大代理商才願意進來。下半年,找鋼網推出直營業務(開放平臺)。2013年,自營、開放業務共實現交易額27億元,各占約50%。
至此,找鋼主營業務擴充為三塊:“撮合相當於淘寶,自營相當於京東,開放平臺學的是天貓。”王東總結。
進入2014年,王東又圍繞交易推出系列增值服務,這些後續都成為找鋼的盈利點。
4月初,他與京東合作,嘗試金融服務。“我給客戶列出十幾個維度,經營品種、物流半徑、撮合交易次數......給他一個“白條”資格,他先把貨拿走,我記一個利息,之後他們再還。”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買家缺錢周期都是7天以內,就缺10幾萬元。數額太小,銀行不會借。找擔保公司借,至少得借1個月。”王東分析,這種智能金融服務很有剛需,買家黏度一下就提高了。
9月份,王東開始做倉庫、加工、物流。“傳統倉庫滿足不了電商高智能化需求,我們自己租賃倉庫,自己設計管理軟件。鋼鐵是個很特殊的行業,買家要交出庫費,所以我們周轉率越快,掙的錢就越多。”
加工環節的毛利也很高,達50%-60%。“服務挺簡單,比如拉直、開平、剪切。設備簡易,我們也能幹。”
之後,客戶若需要車,王東有物流事業部。“絕大多客戶沒車,他們在社會上找大貨車。我們模仿易道用車、滴滴打車等,開發了一個找車平臺。”
整個2014年,找鋼幾乎是飛躍式前進。
交易額達688億元,其中自營+開放為95億元。剛過去的3月23日,王東看了眼後臺數字,日交易額是1.5億元。地域也擴張很快:2012年局限於上海;2013覆蓋華東地區,先後在南京、杭州、寧波、無錫設點。2014年全國化,分公司數量擴充至達20個。
找鋼模式徹底火了。
很多人問王東,找鋼模式到底是什麽?“投資人也總問我,美國是沒有這個模式的。用一個專業的詞來說,是全產業鏈電商,從上到下做得都很全,但核心是交易。”
找鋼是不是所有人的模仿對象,但確實啟發了不少創業者。2014年,垂直領域B2B電商相繼出現,如化工、塑料、石油、農產品... ...由於起步早、訂單量小,它們的大多聚焦在某一個業務,以撮合為主,沒有倉儲、物流、金融服務,像極了2012-13年時的找鋼。
智建鵬(左一)家在北京,公司總部在上海,平時來回兩地跑。借此文,他想感謝下媳婦兒的支持。
較早變革的是化工、塑料行業。2014年5月,智建鵬創立化塑匯。7月,牟斌創立找塑料網。他們都是傳統交易平臺出身,創業背景相似。
智建鵬曾供職B2B電商上市公司慧聰網,任化學事業群總經理,2008年離職創業,期間輾轉數年,去年又回到自己的老本行。
與智建鵬類似,牟斌也曾在一家傳統交易平臺,做了長達5年的鋼鐵生意:2010年他進入廣州鋼鐵交易中心,以販賣信息為主,去年出走單幹。
化工(塑料)與鋼鐵有很多共同點:產能過剩、交易鏈條長、價格波動大。
據公開數據統計,早在2011年,化工(塑料)便已供過於求,產能明顯過剩。到2013年,約有60-70%的產品存在該問題,程度30%-50%不等。
這種情況下,化工(塑料)廠及代理商有賣貨剛需。
它的交易環節很長,分為化工廠——一級代理商——二級代理商——三級代理商——采購商。“這是主流的一種,占了約70%,還有30%拿去改性、再加工。”智建鵬說。
環節中炒貨者居多。牟斌曾考察過廣東塑料市場,“規模特別大,在黃江塑料城里,一共4000-6000家貿易商,里面全是炒貨的,略微有點錢的都能幹這個。”
這導致化工(塑料)價格波動也大。智建鵬介紹:“化工大宗品類50種,次大宗1000種,精細化工則是1萬-100萬不等。每噸從3000元到10萬元不等,甚至百萬都有,價格每天在波動,有時2次,有時4次。”牟斌補充,塑料每噸價格在8000元-12000元,每天波動幅度能到100元-300元。
經過大量論證分析,他們二人都認為,行業足夠性感,可做電商。只是在打法上略有不同。
在品類上,智建鵬從大口入,主打三個品類:化工、塑料、精細化學品。“它們品類百萬級,網站一上線,我們搭好的品種在10000種以下,真正運作的是10種,用人工、互聯網方式做,剩下的品種先放著,人手不夠。等這10種有影響力後,自然會帶動小品種。”
為何如此選品呢?“在慧聰時,化工通常分為石油、塑料、塗料、表面處理……我從不認為它們應該分開。舉個例子,PP塑料、鈦白粉在具體應用時,上下遊都交織在一塊。”
牟斌選擇從小口入,只做塑料。“品類越多,對人才需求更高。我先把塑料做精後,再擴展品類,比如橡膠。”
交易環節上,二者與找鋼步驟相同:先做撮合。
初期,智建鵬不選擇幹掉誰,而是還原線下交易環節。“只要有貿易行為,就允許在平臺上走,一級、二級、三級代理商都有。但炒貨的人會逐漸踢掉。”
而牟斌傾向於繞過三、四級代理商。“我會找一、二級代理商拿貨,三四級代理商通常從這兒拿貨,再加價出售。”
遺憾的是,在前期訂單較小的情況下,二者都沒有拿下上遊廠商。“目前沒有一家廠商跟我們合作,因為交易額太小,每個品種月交易額20億元時,它們才會理你。”智建鵬分析。
牟斌也坦言,自己服務的是中小客戶。“行業里有約30%是超大型客戶,能直接去石化廠、塑料廠商購買。”
從籌辦到上線,智建鵬花了3個月:8月底,化塑匯上線。牟斌花了2個月,9月1日,找塑料網正式運營。二者的開單月,形勢比找鋼還火爆。
據智建鵬透露的數字,9月實現2400萬元交易額,10月約1億元,為了慶祝,他買了個蛋糕;11月為2億元,他買了個大蛋糕;12月2.6億元、1月4.2億元時,他整了幾瓶紅酒感動了一下。
找塑料網訂單增長也極快,9月幾千萬,10月破億元... ...稍後幾個月,也是往2億、3億、4億增長。
訂單增長的同時,牟斌著手線下布點:在華南開設樂從、東莞辦事處,在華東鋪設余姚、上海辦事處,在西南開辟成都辦事處。
不過這一點上,智建鵬還在猶豫。“有兩種方法,一是堅持在上海,不開分公司。另一種是把兄弟們放出去鍛煉。哪一種方式正確還需要驗證。”他擔心的是,品類、模式沒跑通、沒有盈利前,布點要謹慎。另外,若沒有價值觀一致的人才儲備,團隊可能被挖。
總體而言,兩家公司當於2013年前的找鋼網:訂單在起量,撮合交易為主,無增值服務。
在智建鵬的計劃中,物流、倉儲會在今年嘗試。牟斌則稱“當月交易額達30-50億元時,我會做自營。之後可能做倉儲、金融。”
化工塑料的上遊是石油、天然氣、礦、煤……它們長期被壟斷,政府管控嚴,電商化難度很大。然而,石油行業的互聯網攪局已悄然開始。
牽頭者是一群年輕人,一個是季程忍,90後,創始人。一個是劉毅,80後,聯合創始人。他們想搭一個能源電商平臺,先從石油入手。2014年8月,他們創立源源不斷。
與鋼材、化工一樣,石油交易鏈條很長:三桶油——地方煉油廠——各級地方代理——加油站、化工廠、發電廠、運輸公司……加油站使用的都是國標柴油、汽油,份額更大工業用油卻沒有國標。
這意味著,化工廠、發電廠需要的石油,在加油站無法買到。為找到合適的油,買家要經歷複雜的交易過程。
“采購人員去石油集散地市場詢價,比如需要30噸油,要采購好幾家,可能有銷售談判、交換庫存信息等。”劉毅介紹。
而掌握石油的代理商,多是一些半民間團體,價格波動很大。“他們多是關系戶,大多出自三桶油系統,或者是其親戚朋友。”
劉毅見過一家代理商,就2個人,全出自中石油,一個負責市場,一個是區域副總,2000年倆人出來單幹,石油賣了十幾年。“在價格上,他們有絕對主導權,屬於嘴里的波動,有時2-3周調一次,幅度在3%-5%。”
8月20日,網站demo版上線。
與化塑匯一樣,劉毅的想法也是先還原線下交易。“我們幫任何人賣油,只要你是賣家,只要願意賣石油,都可以過來,不管你的背景、油從哪兒來。”
初期,劉毅以開拓賣家為主。“石油貿易集團許多在山東,我們從那挖代理商,看有沒有走電商的可能性。現在,平臺一共約50個賣家,大部分是加油站相關的二級代理商(個體、機構)。”
但由於融資沒到位,劉毅不敢太多地去開發客戶。“石油交易量很大,客單價百萬到千萬不等,資金很可能出現問題。也正因於此,平臺暫未上線交易功能。
石油行業究竟適不適合電商?源源不斷平臺也在試水。也許半年,也許一年,這兩個年輕人會給出答案。
劉源這次創業挺順,他提醒自己不要驕傲,多想想曾經失敗的經歷(西米網)。最窘迫時,他融不來錢,發不起工資,生活靠女朋友養著。
與鋼鐵、化工、石油行業相比,農產品是個更性感的領域:前者是上遊集中,下遊分散,而農產品是兩端分散。其余的特點——交易鏈條長、價格波動大,它也全部符合。這意味著平臺的價值性就越高。
去年,這個行業被創業者盯上了,如美菜網、大廚網。6月份,劉源創立了鏈農網。
農產品的交易環節很長,分為基地——經紀人——一級代理商——二級代理商——中小餐館。“盤子大30000億,但非常分散。上遊基地是小生產、小流通,約70%是農業個體戶,剩下為(小)企業。”.劉源拿北京周邊舉例,順義一些上規模的賣粵菜大棚,每個周期(3-4個月)的產量僅3000斤。
下遊的餐館更是碎片化。據中國報告大廳統計,目前全國的餐飲企業數量約500萬,除少部分基地直采的大型企業外,都是劉源的潛在用戶。
由於鏈條過長、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價格波動很大。“每天波動N次,上午、下午不一樣,三點、四點不一樣,取決於集市有多少貨。一批人從基地拉土豆去集市,沒到集市前心里沒譜,不知是賺是賠,一進市場發現今天這麽多土豆,完了,只能低價出售。”
劉源說,菜跟其他品種不一樣,保質期短,不賣掉就廢了。再加上地理(南菜北菜)、季節因素,每個環節都活得艱難。
“基地許多不賺錢,他們不知客戶在哪,東西被菜販子倒來倒去,途中保鮮、運輸條件不足,損耗成本很高,經常為20%-30%。”劉源說。
一級代理商會加價15%-20%,刨去運營成本、人工、損耗,能賺5%就算了不起。真正毛利高的是二級代理商,價格被翻了200%。而國內約80%餐館的菜,就是從二級代理商(農貿市場)采來的。
6月底,鏈農正式上線。與找鋼網不同,劉源先做自營。“餐廳有特定需求,鏈條繃得緊,送菜遲到30分鐘都不行。他們早上8-9點起來就要收到貨,然後洗菜、備菜、炒菜。”
具體策略是,先通過地推,從小餐廳處拿到訂單,再去二級代理商采買,等到體量大了後,再逐步轉向一級代理商、基地。
第一周劉源拿下15個客戶,然後從國貿5-6個二級市場采購,自己整合物流,定期送貨。3個月後,客戶增長到約100家,日流水5-6萬元,月流水100-200萬元,客單價500-600元,重複購買率95%以上。
這段時間,劉源把服務模型摸清楚了。“晚上7-12點是集中下單的時候,12點能結單,統計用戶總訂單量, 12點以後開始采購,第二天11點之前把貨送完。”
也就是這個時候(9月),劉源把二級代理商,換成了一級代理商,菜價整體便宜了約15%。又過3個月,北京樣本覆蓋完畢,進軍上海。
2014年,鏈農完成幾千萬元交易額。目前,每月交易額都是小幾千萬。該級別的訂單量已足夠憾動上遊,於是,劉源開始探索基地直供。
“我正從京郊做起,首選油菜、油麥菜、大蔥等4-5個品類,建立服務模型。”今年,劉源的目標是進軍10個城市,交易額沖擊15億元。
回顧以上案例,模式有跡可循,可總結為6個步驟:
1、選品類,是鋼鐵,還是化工?
2、選交易方式,是撮合,還是自營?
3、選位置,從一級代理還是二級代理商拿貨?
4、做大規模、做大範圍,業務覆蓋撮合、自營、開放。
5、拓展金融、物流等增值業務。
如此,繼鋼鐵、化工、農產品後,下一個大火的行業會在哪兒?找鋼網王東認為,可能是鋁、塑料和農產品,它符合三個特征:
1、行業的SKU不能被百度搜索到。“我以前做的就是鋼鐵搜索,買家既不能用百度,也不能用阿里。這是為什麽?鋼材品種繁雜,價格每天都在波動。因此,找鋼網成了行業最好的搜索。”
2、價格波動要大,這決定了采購商的決策成本。“成本太高,他才會把訂單委托給你,這樣能集中大量訂單,成為一個入口公司。”
3、交易鏈條要長。從市場出來到買家,鏈條越長就代表他們效率低,過得很舒服,互聯網的優化空間就大。
4、市場化。政府不能壟斷,煙草肯定不行。
化塑匯智建鵬認為,農產品電商比化工更性感,理由有幾點:體量夠大;交易鏈條長;上下遊都很分散。“化工、鋼鐵是上遊集中、下遊分散。但有個好條件,經濟下行嚴重,供過於求,彌補了這個缺點。”
找塑料網牟斌覺得可能是紙、物流,它有以下特點:標準化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大;經銷環節複雜。
對於B2B電商而言,現在正是百花齊放的階段,肉搏戰可能發生在2016-2017年。創業者若要行動,還有充分的時間:選擇一個處女行業,把這個模式耕耘下去。
記住,機遇稍縱即逝,窗口期只有2015年。
“B2B電商春天”沙龍啟動 探討下一個大火的行業在哪兒?
你是否也已看到了B2B電商的契機,但是沒找準行業,或是找到了行業,還沒理清具體的執行策略?你應該來參加這個活動。
找鋼網從0到100億,只花了一年時間。化塑匯、找塑料網從0到1億,只花了2個月時間。你花幾個小時,就可以聽到他們的親身經歷、建議,還有什麽活動的性價比會比這兒更高呢?
4月22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路演中心,我們會把文中的主角請到現場,就等你來。
【點擊報名吧:http://www.mikecrm.com/f.php?t=EDtgEa】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30年期超長債意外受追捧 “泡沫”一碰即破?
7月中旬開始,向來在交易中坐“冷板凳”的30年期超長期債意外受到市場追捧,收益率連續走低,這一顯著變化帶動市場情緒明顯回暖,看多者堅信,在經濟下行、寬松預期以及資產配置荒加劇的情況下,債券牛市為大勢所趨。
而看空者則擔憂,眼下有些瘋狂的債券市場存在“泡沫”一觸即破的風險。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缺少真正投資價值的超長期國債受到追捧意味在全球普遍負利率的環境下,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市場預期已經脫離基本面,一旦市場情緒逆轉,債市危機對經濟造成的震蕩將不亞於去年“股災”。
值得註意的是,在7月24日剛剛落下帷幕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我國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率引發各界對於中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對此,花旗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策略主管唐君豪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中期來看,中國企業債務水平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正面臨著“債務危機”,或正走向“硬著陸”,他認為,唯有私有化能有效減少企業過度負債。
超長債大漲拉動“債牛”回歸
7月22日,中國財政部發行的30年期國債中標收益率為3.4258%,成為自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投標量815.6億元約為計劃招標發行總量(260億元)的3.14倍,實際發行總量為325.9億元。
7月25日,3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3.4213%,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2.8068%,兩者利差61個基點,超長期國債與長期債的期限利差仍處於較窄範圍。

上周以來,超長期利率債意外成為債市的主力品種,收益率持續向下,20年期國開債最大的下行幅度接近20個基點,7月份以來下行的幅度超過30個基點,明顯好於10年期利率債,成為7月份以來最受市場關註的品種。
國泰君安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分析稱,由於受到超長期利率債“瘋狂”上漲的影響,目前收益率曲線全面下行,地方政府債(一級招標利率已經接近國債)、信用債也跟隨上漲(信用利差縮窄),甚至包括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短融。“剛剛度過半年末的傳統債市時間節點,大部分機構都沒想到,行情來得如此快,尤其是超長期利率債,幸福來得太突然。”
對於超長債受到熱捧的原因,目前業內普遍認為,主要受到國內債市結構調整、經濟下滑壓力推升寬松預期、資產配置荒以及全球奔向負利率這一大趨勢導致發達國家債券收益率持續下滑等內外因素決定。
具體而言,2016年以來,超長期限利率債一級市場加速擴容,其中超長期限國債、金融債發行只數從過去的月均1-2只擴容至月均7只,同時二級市場上超長期限品種交易量也出現顯著擡升,活躍度的提高使得該品種流動性溢價開始收窄。
與此同時,徐寒飛認為,6月份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加速下行至接近歷史低位,而超長期限品種相對滯後,目前超長期限收益率相對於10年期品種收益率的期限利差仍處年內高位,因此超長期利率債收益率仍有進一步下滑空間。此外,隨著6月份我國CPI重回“1”時代,業內預期下半年投資仍有超預期下滑風險,可能帶動3季度經濟數據走弱,相較之下,超長期限品種有較高的期限利差保護,仍然屬於較好的投資品種。
值得註意的是,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與日本超長期限與長期債券收益率利差均已持續下行並接近歷史低位。
本周,美聯儲與日本央行將相繼召開利率會議,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仍將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而日本央行是否會擴大寬松力度仍有較大想象空間,此外,英國與歐洲央行也被市場“寄予厚望”在不久的將來開啟貨幣寬松大門。
“全球貨幣寬松再度開啟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貨幣寬松疊加實體需求低迷將加劇全球‘資產荒’格局,過剩的流動性將持續追逐估值合理,甚至是‘相對合理’的資產。”徐寒飛認為,在全球視角下,發達經濟體債券收益率均已降至歷史低位,部分長債收益率甚至跌到負值區間。
相較之下,中國債市成為為數不多的兼具“正收益率”、“足夠體量”以及“大而不能倒”特點的資產類別,可能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境外機構投資者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總規模為6635.41億元,6月份較5月份增長了400.90億元,為2015年以來單月增長量新高。
匯豐資本市場人民幣業務發展環球主管何嘉儀(Candy Ho)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隨著中國金融改革以及資本市場持續開放,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想要進入中國市場,而債市無疑成為最好的切入點。
債市風險不容小覷
然而,隨著超長債大受追捧,市場對於中國債市風險加劇的擔憂卷土重來。一方面,看空者認為眼下投資者對於高收益的盲目追捧,使得超長期債、甚至垃圾債吸引大量資金;同時,中國面臨的企業債過高問題,也在增加中國債市風險。

“投資者在預計經濟將呈現‘L型’增長之際,迫切希望找到收益較高的安全資產,超長期國債相對較高的收益率能滿足這一需求,然而收益率在經歷了此前的快速下滑後可能會暫停跌勢。”廣發銀行高級交易員顏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華創固定收益研究團隊也認為,超長期債收益率近期的持續下滑,主要源自於債券市場做多熱情的延續,品種上從10年品種過渡到超長期的品種。然而這種熱情,可能來的快,去的也快。
值得註意的是,投資者對於高收益的追求,使得風險較高的垃圾債也再次翻身成為市場的寵兒。
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顯示,在中國被視為垃圾級的評級為AA-的7年期公司債較同期限國債收益率溢價341個基點,創下2013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本月內下滑22個基點,為2015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
垃圾債在中國重獲投資者青睞只是全球市場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7月初在美國債券市場,買入較大風險的企業債出現1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逆轉了此前三周的資金凈流出。
施羅德投資中國渠道業務總監周凱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背景下,債券因為市場的不確定性而走強,全球投資級債券從年初至今表現搶眼,其他國家投資者對美國長期債券的凈購買量也在今年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但他同時表示,在新興市場中,中國負債最高達到250%,其中大多數是企業債而非國家債,這已經成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較為擔心的風險點。此外投資者普遍看好中國的國債及一些相關的低風險的債券。
唐君豪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的企業杠桿懸崖或將迎來拐點。“從今年的一些數據來看,企業的銀行信貸或杠桿增長率已出現明顯回落,增長幅度趨緩,甚至到未來可能出現降杠桿。”他認為,短期來看,中國目前並未面臨債務危機;而放長遠看,去產能是去杠桿的一個前提條件,隨著下半年去產能的持續推進,企業杠桿不會成為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