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餘屋出清!大建商帶頭降價兩成 兩張圖表 教你下半年搶進蛋黃區

2016-06-20  TCW

蛋黃區熱烈完銷,指標建商自砍兩成迎來下半年降價潮,本篇教你看建商財報與餘屋量指標,找到最佳殺價買屋法。

今年第二季以來,新建案「降價」大拍賣,並迅速完銷的訊息不斷傳出,這波完銷熱潮,從地段或參與建商,都是業界一線要角。這背後代表什麼訊息?

「今年下半年房價會落底,」指標建商華固建設總經理洪嘉昇說。全台最大代銷公司海悅國際總經理王俊傑、永慶房產總經理葉凌棋亦齊聲表態:未來一年,將是建商出清餘屋的倒貨季。

本刊解剖建商首季財報發現,在建與待售房地存貨量前十大的上市櫃建商,推案量總成本近二千九百三十億元,這意味,未來兩到三年,建商確實背負沉重的餘屋賣壓。

洪嘉昇表示,最近這波降價個案,與近年房價最高點二○一四年中相比,平均降幅約一五%到二○%,這幅度也差不多是建商的「合理利潤」,「房價已經到了開發商的成本點,賣方已經降到沒有(利潤)空間了。」翻開財報,存貨量前十大建商今年第一季淨利率,只有兩家高於一五%,日勝生、華固建設,甚至出現利損。

洪嘉昇認為,由於市場買氣疲弱、餘屋量大,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多數建商會選擇不開新案,集中火力去化新成屋,「今年下半年將是價格的底部。」

蛋黃區》建商「真降價」

120萬買大安,中正打八折二○一五年全台房地產交易量僅約二十九萬四千筆,創下近十四年新低紀錄。建商降價求售從去年就開始,但降價求售的地段,主要以新北市外圍郊區、重劃區為主。

今年第二季這波降價建案,地段不僅擴展到蛋黃區,不乏品牌建商的新案也通通上榜,他們一出手,就是低於當地行情一成到兩成的價格。老字號建商忠泰建設在北市大安區的新案「忠泰鳳磐」,平均成交價約一百二十萬元,較區域行情便宜約一○%到一五%,開案兩個月內完銷。

此外,坐落在中正區的「太平洋之森」,更開出每坪七字頭的破盤價搶客,但據當地業者指出,最低成交價甚至出現六字頭。與當地新案每坪開價約九十萬元的行情相比,至少下殺兩成以上,一個半月內迅速完銷。

「原本預備做長期抗爭的,本來以為要賣半年,沒想到一開始丟出去,(消費者)就搶了,」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坦言感到意外。他說,「這價格大概是一四年房價最高端的八折,也差不多是建商的底價了。」翻開近期十大熱銷個案表,其中有七個是因為降價推出而熱銷。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指出,今年三月以來,全台市區出現零星成交價較平實或降價的建案,光是北台灣一千多個建案中,至少就有三成,是實際成交價低於市場行情的「真降價」個案。「有感降價」個案,平均銷售期不到兩個月,每週成交組數至少兩到二十組;反觀未降價的案子,銷售期至少半年起跳,每週成交組數從掛零到最多三組,差距約五倍,銷售難度相對較高。

其實,敏感的消費者早已率先搶進,自二○一五年三月起,台灣六都的房屋成交量,首度出現反彈回升。(見六十五頁上表)

蛋白區》預售屋破盤價

土城中古屋半年跟跌一成

預售屋向來是房價領頭羊,如今,指標廠商的預售案帶頭降價,連帶壓縮周邊新成屋、中古屋報價。例如土城區新案「大同莊園」,開出每坪最低四十萬元的破盤價,據當地仲介指出,比附近新案低了將近三成,直接向當地中古屋房價看齊。

「大同莊園降價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震撼彈!」中信房屋土城學府加盟店店長王錦鈴指出,一確定該案降價幅度達二○%,立刻跟求售屋主溝通降價,經過約半年評估市場行情與買氣後,多數屋主願意與市況妥協,目前當地中古屋全面調降約一成。

向來穩固的中正區房市,也因「太平洋之森」變得交易遲緩,中古屋降價一成至兩成。

而在這個時間點,消費者該如何進場搶便宜?

一、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建議,準購屋族可依自身購屋需求鎖定買房區域,再留意附近餘屋量大的區域(見右上表),價格會比較好談。

二、注意建商的財報數字。「存貨」正是建商的庫存壓力,存貨比重高、財務不健全的廠商,殺價意願會更高(見右下表)。「待售房地」,可看出建商在哪些地方有已經完工的餘屋,「在建房地」則可看出,正在興建的建案,完工後將轉為待售房地。可從這些案子找符合需求的建案,乘勢砍價。

太平洋建設協理徐福龍分析,過去長達十多年的房地產多頭,建商習慣開高價慢慢賣、甚至還會挑買方;但現在景氣低迷,買賣雙方地位翻轉。對建商而言,「順銷才有資金,錢進來,才能進行下一個案子。」否則案子滯銷,代銷費、銀行利息、工程款等間接成本,每年支出成本占總銷金額成本約五%,銷售期拉越長,徒增財務危機。

依照目前市況看來,今年下半年,降價風潮方興未艾。王俊傑表示,建商將房價的「想像空間」讓利給消費者,但買房畢竟是人生大事,建議仍要以自身需求出發,依建案品牌、地段與產品規畫評估;才有機會在近三年難得一見的降價熱潮中,找到符合條件的好宅。

撰文者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56

【記者觀察】銀行出清“僵屍企業”的溫州探索樣本

當前全國“僵屍企業”出清迫在眉睫,銀行不良貸款回收成為老大難問題。作為許多大型“僵屍企業“的最大債權人,銀行資產質量在今年上半年已經承受巨大壓力。根據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以來,大型商業銀行業不良率已上升至1.72%,股份制銀行業上升至1.61%。

面對“僵屍企業”欠下大量不良貸款,作為最大債權人的銀行一般有兩種選擇,一是通過法律訴訟申請執行保全回收不良貸款;另一種則是走法院破產清算程序,在破產和解、破產清算、以及破產重整中三選一。

記者在溫州調研發現,對於無抵押貸款走破產程序的話,清償率明顯高於普通訴訟程序,其中又以破產重整清償率最高。隨著“僵屍企業與其跑路,不如申請破產保護”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金額在一個億以上的企業債權,銀行已經逐漸接受通過破產清償或破產重整的方式回收不良貸款。數據顯示,2015年該市已清理企業債權債務166.79億,化解不良資產80.21億元。

破產重整清償率更高

在溫州,中城建設集團公司(中城建)曾是當地一家龍頭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去年面臨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風險。根據當時參與中城建破產重整的溫州甌海法院法官鄭拓回憶,當時中城建債務規模總計17億,除了1個億有抵押債權,16億普通債權中銀行債權占絕大多數,僅當地建設銀行一家就有3個億的未抵押貸款。

債務人申請破產後,溫州甌海法院對中城建破產清算與破產重整的清償率進行了預估,結果分別為,重整後債權人清償率在5.45%,破產出清債權人清償率負0.03%。也就是對於建設銀行而言,3億多的無抵押貸款最終還能追回一千多萬。

但如果對企業進行破產清算, -0.03%的清償率對於銀行而言不但企業錢不夠還,還差一部分錢。“走破產清算的話,銀行就沒有任何財產可以分配了。” 鄭拓說。

那麽,如果銀行拒絕企業申請破產,希望直接通過普通法院訴訟執行,清償率也很低,主要原因是執行不下去。鄭拓介紹,在溫州當地,“僵屍企業”債務額在一個億以上的,銀行都比較願意企業申請破產程序。因為當債務額度達到一個億以上時,說明企業經營存在不規範、內部管理混亂、矛盾錯綜複雜等諸多問題。如果僅是訴訟執行,單單靠法院執行法官根本無法操作。

以中城建為例,當時該企業所有的財產都已經被各個法院查封了,管理人可以用於執行的財產只有幾百萬,鄭拓預測,如果法院執行,對於銀行的清償率幾乎為零。

那麽破產重整清償率何以有5.45%,兩個億的可供執行財產從何而來?

鄭拓介紹說,如果破產重整,在重整計劃之前,法院可以對公司股權進行預拍賣,當時中城建股權溢價拍賣了五千八百萬,多出來的部分相應增加到清償率中,所以最終的清償率為5.45%。這還包括5千多萬的處置拍賣權,以及各個法院查封的賬目,公司的應收賬款,以及銀行保證金抵扣的款項等。

據了解,中城建於去年經過破產重整後煥然一新,使得該市唯一的建設集團500強特級資質得以保存。此外,公司的員工也避免了丟飯碗的風險。現任中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汪一新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城建的500強特級資質需要長時間的信譽積累和市場認可,這次破產重整給了他絕好的投資機會。

按照法律程序對瀕臨倒閉的企業進行破產重整,雖然過程曲折,結果卻讓很可能是一條讓包括企業、銀行、以及整個利益鏈條上的各相關方均受益的最佳選擇。

仍面臨金融債權之難

事實上,從破產處理的實踐來看,如何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關系是破產程序中一對繞不開的主要矛盾。

“企業擔一點,銀行讓一點,政府幫一點,司法快一點。”這是溫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當地以破產程序去產能、出清“僵屍企業”的心得體會。但事實上,希望企業破產過程中“銀行讓一點”並非易事。

據了解,破產重整程序中涉及債權人表決的事項不少,其中最重要的重整計劃草案需要債權人進行分組表決,銀行債權人通常都是最大債權人,卻由於各種原因很少投同意票。“實踐中法院對強制批準程序的適用特別謹慎,因此重整計劃表決通過難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影響了破產工作的順利推進。” 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徐建新對記者表示。

銀行人士指出,在企業破產案件處理過程中,金融債權受償率不高。破產程序是對破產企業所有債權人進行公平授償。破產財產需優先支付破產費用、企業職工債權、社保稅款等各種費用以後,才對涉有抵押的擔保股東貸款進行授償,並且是按照債權比例進行分配的。另外,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已經采取保全措施要予以解除。執行措施要終止,這對已經申請訴訟保全,並查封凍結的有效資產的銀行非常不利,銀行缺乏解除付償申請的動力,這是第一點困難。

銀行現在不願意走破產程序的第二個原因,在鄭拓看來是擔心破產審理期限太久影響不良處置。如果銀行訴訟,法院啟動執行程序,銀行可能沒有錢分到,核銷可能會速度快一些。溫州法院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困擾銀行的第二點因素在於,按照貸款通則的規定,豁免貸款的權利歸國務院,所以如果說銀行同意重整,債權要核銷的話,這個債就是豁免掉了,這時地方銀行無權決定,需要層層上報到總行進行審批。

但記者了解到,在一些省、市的特殊情況是,各地對於銀行不良率核銷也有額度限制,單憑有法院執行裁定書,一些不良也核銷不了,溫州法院目前希望通過破產裁定書從第二個渠道核銷不良。

此外,溫州法院相關負責人認為,普通程序起訴了以後,也不一定意味著時間的節省。假如被告不服,上訴就是二審,二審如果遇到事實不清,還要發回重審,那個程序走起來可能時間更長。但是破產是一裁終局,破產案件不存在上訴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可能它的財產處置速度還會更快。

目前溫州法院正在努力縮短破產程序所需要的時間。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部分案件還是要七八個月, 問題複雜的案需要兩三年。

企業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後,所有銀行訴訟都不能再立案。“因為破產原因是客觀的,不受當事人意誌左右。”鄭拓說。這使得銀行擔心債務人通過申請破產逃債。“有的企業‘假破產’,想拖延時間,假破產真逃債。有些企業動用了各種手段,以資不抵債為由向法院申請破產,借此拖延債務清償時間。這樣因為破產立案以後,企業就把利息暫停了。”銀行人士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14

申萬宏源:A股仍有一次出清 7月下旬回調

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陣痛期是最大的宏觀對沖格局。以美國消費為核心,中國制造、資源國提供原材料,日本提供廉價借貸的全球經濟模型正在重構。日元套息交易的逆轉和石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告訴我們“美國G1”經濟模型已不能帶領我們走得更遠。我們認為“中美G2”是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理想解,互聯網時代中國超高流量和美國超前科技的結合將擦出精彩的火花。

然而,沒有什麽變革是平滑無阻的,“中美G2”模型的達成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攻入“無人區”的勇氣,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陣痛期是當前最大的宏觀對沖格局。全球貿易總量負增長,中國和美國等主要國家卻實現了全球貿易占比的“衰退式擴張”,新興市場國家全面戰線全面收縮。2015年全球FDI流入總額高增長“暗藏玄機”,發達國家的FDI流入增速遠超發展中國家,不產生新增產出的並購重組火爆是主要原因,從歷史經驗看,發達國家之間的並購重組火爆往往與系統性風險相伴相隨,更多地反映全球化進程的受阻和全球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另外,美國的經濟結構也正悄然發生著“很供給側”的改變,美國消費沒那麽好,但制造業卻沒那麽差,美國制造業生產的企穩和歐盟對美國出口增速下滑時間上幾乎同步告訴我們美國制造業可能正在擠占歐盟制造業的空間。全球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擡頭是我們重點關註的長周期系統性風險之一。9月初G20峰會是我們觀察驗證全球將走向合作共贏,還是仍需要更多耐心的第一個時間窗口。

2016下半年全球風險資產波動率將明顯放大,權益資產維持中性配置。2016上半年全球資產配置的主旋律是“避險”和“填坑”,兩者共同作用正改變著全球資產的勾稽關系。主要國家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美元、日元、乃至比特幣這樣的低通脹電子貨幣的走強,以及黃金的持續走強都是“避險”需求的反映。而新興市場整體跑贏發達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強勢反彈卻從反映出全球高風險偏好資金並未退潮,超發的流動性到處尋找超跌的風險資產“填坑”。“避險”和“填坑”的共同作用使得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都會有階段性的進攻機會,黃金+股票的組合將成為可能。從“五星模型”來看,政治周期可能上升為主要矛盾,英國脫歐的政治風險發酵可能才剛剛開始。信用周期高杠桿的特征仍未明顯緩解,杠桿轉移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強。商業周期全球維持“弱複蘇”狀態,基本面亮點不多,但也很難形成明顯拖累,貨幣政策周期角度我們認為以美聯儲加息為代表的全球流動性收緊仍不是可選項,存量流動性寬松的格局仍將維持。我們預計2016下半年,全球風險資產的高波動仍將持續,同時各類風險資產的輪動也會加快。高估值高波動並不利於權益類資產的超配,從全球資產配置角度,維持權益類資產的中性配置,耐心等待更好的配置機會。其中如果受制於歐債擔憂美聯儲不加息,但是美國經濟超預期複蘇,會有階段性表現機會;黃金我們維持戰略性看好。

長期:A股仍有一次出清,流動性的悲觀預期是觸發恐慌性出清的主要因素。我們在春季策略報告中總結了熊市底部的13個特征,過去4個月相關指標並未出現明顯的改善,A股長期仍有一次出清。當前A股市場整體杠桿水平相對可控,出現類似2015年6-7月那樣被動出清的概率較小。一次出清的形式更可能是類似2008年和2011年那樣流動性悲觀預期驅動的恐慌性出清。匯率、利率、資產價格和穩增長之間的內在矛盾仍是流動性寬松的主要約束,可能觸發矛盾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 香港聯系匯率制再遭攻擊;(2) 部分經營比較激進的小保險公司臨近年末償付壓力加大;(3) 脫虛向實,金融去杠桿持續加碼,切斷部分實體經濟龐氏融資的鏈條。(4) 房地產調控收緊“過猶不及”,四季度穩增長壓力陡然提升。綜合分析2016年的上下行風險,我們認為年底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的事件相對集中,需關註一次出清屆時兌現的可能性。

中期:我們四月提出的“神似2002-2003”,在當時極有預期差,屬於賣方研究中的“無人區”,且事後證明平頭震蕩做結構是全市場最正確的判斷,維持判斷:存量流動性寬松+微觀結構變化維持震蕩格局。當前市場兩方面神似2002-2003年:一方面,盡管2002-2003年貨幣政策邊際上不能再寬,宏觀流動性邊際上不能再寬,但90年代末的降準降息周期保證了存量流動性的寬裕,構成市場能夠進行1年之久橫盤震蕩的基礎。2014年底開啟的降準降息周期也保證了當前市場存量流動性充裕的環境。另一方面,2002-2003年股市去杠桿快速下跌之後,非市場力量對於市場的深度參與也與當前神似。另外,資產荒的大背景強化了宏觀流動性向股市流動性的轉化。絕對收益投資者資金力量與相對收益投資者相當,部分擅長交易博弈的絕對收益投資者持續追逐熱點,成為擁有A股定價權的邊際交易者,熱點的持續性和賺錢效應是當前市場的生命線。在觸發一次性出清的因素出現之前,未來一個季度市場大概率仍將維持寬幅震蕩的格局。

短期:微觀結構已明顯惡化,7月下旬回調,8月下旬“吃飯”。6月底市場指數才出現加速上漲的態勢,但實際上6月底僅僅是行業主題快速輪動的開始,失真的市場指數並未準確反映已經持續4個月的結構性行情,公募基金凈值變化才是市場賺錢效應的準確反映。整個6月絕對收益投資者倉位快速提升,且加倉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部分短期高景氣產業類主題方向上,熱點板塊的交易極度擁擠,微觀結構惡化。市場最佳運行方式是找到新的持續性方向抱團,但6月底開始的行業主題輪動卻是投資者為加倉而加倉,尋找補漲熱點的過程,指數吃飯行情並未出現,倉位卻已到了高位。市場的微觀結構並未改善,而是仍處於全面惡化的趨勢中,我們認為需警惕7月回調傷害凈值。市場普遍預期的吃飯行情將有望在調整後展開,越臨近維穩預期較強的9月初G20峰會,越有利於“吃飯行情”的開展和延續。

結構:下半年的結構性機會反而小於上半年,繼續高舉價值型成長大旗,繼續踐行逆向思維和反轉策略,攻入“無人區”。2016下半年震蕩格局難改,但一次出清的風險逐漸清晰,熱點板塊反而需要緊盯風險收益比,繼續強調只有價值型成長才是堅守方向。

我們下半年的行業配置關註4條主線:(1) 傳統消費為主的價值型成長仍是確定性的機會,特別關註名義估值便宜、邊際變化向好的醫藥中的部分細分行業。(2) 廣義價值成長疊加極端天氣主題的PPP(建築,環保中個股機會).(3) 高息率的水電等。(4)關註寶萬之爭落定後,如果資本的力量得到認可,舉牌概念可能卷土重來,地產,商業零售可能都有階段性機會。至於申萬策略在3月之後陸續精準推薦的黃金,新能源汽車,電子,軍工,物聯網,煤炭階段性仍可能有機會,但是目前卻堅持逆向思維(上半年申萬策略只有五月開始推薦的國企改革效果一般,其他都堪稱精準,價值成長繼續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47

19萬家僵屍企業待出清 市場希望慎用產業政策

去產能作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首,其進展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效,因此備受關註。然而從發改委近日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去產能情況來看,與預期尚有較大差距,同時,關於去產能政策的頻頻發布,也印證了去產能之難。

去產能最重要的手段無疑是“出清”僵屍企業。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在重點工作中明確提出清理退出一批央企。要求從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大清理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力度,下大力氣退出一批不具有發展優勢的非主營業務三方面入手清理退出相關央企。而根據一份統計報告,目前市場上僵屍企業數量共有19萬家之多。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里所說的“清理退出一批”,主要是指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大力壓縮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去產能舉步維艱

隨著上半年的過去,發改委也逐步披露了去產能階段性的成果。

發改委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1300多萬噸,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煤炭行業全國共退出產能7227萬噸,為全年目標的29%;進展均不甚理想。而7月28日發改委發布的上半年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則更體現了去產能步伐之緩。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39956萬噸,同比僅下降1.1%,降幅同比收窄0.2個百分點;鋼材產量55992萬噸,增長1.1%,增速同比回落0.9個百分點。

各地去產能實際動作緩慢與年初爭相公布巨額去產能宏大計劃形成鮮明對比。截至6月底,全國17個地區和有關中央企業已全面啟動煤礦關閉退出工作,這意味著還有近一半省份尚未啟動這一工作。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日前在全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會上表示,少部分地區具體實施工作才剛起步,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7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在產能過剩領域新上項目、新增產能或淘汰產能死灰複燃的,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派出調查組深入了解、嚴肅追責。多措並舉,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過剩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

李錦告訴記者,目前鋼鐵、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確實面臨著阻力和困境,來自企業、銀行與地方政府聯動的阻力很大。在某些地方,鋼鐵、煤炭行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去產能會對GDP、就業、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等各方面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急劇去產能有可能帶來大規模失業,不利於社會穩定與發展,所以地方政府對去產能存在顧慮。

李錦認為,企業自身的意願不足,僵屍企業存在“僵而不死”的尋租空間,還寄希望於市場價格反彈或政府的救助措施,思想上還沒有深刻認同去產能的發展理念。此外,企業債務問題也是產能過剩、無法快速出清的原因之一,近期東北特鋼違約事件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對銀行來說,產能過剩的企業貸款占比也較高,去產能料將造成不良貸款增加。

數據顯示,中國大型鋼企2015年平均資產負債率為70.06%,債務總規模達3.27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債務問題無法解決,且不能控制金融風險,鋼鐵去產能計劃就無法順利進行。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轉型,二是要素如何轉移。轉型就是要給硬財富附加軟價值,不再盯住微薄的低端供給毛利。在轉型的過程中,土地、勞動、資金等要素都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債券違約等信用風險,譬如東北特鋼事件。如果東北特鋼不能通過市場化債務重組,獲取時間窗口,引進增量資金、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等方式,改善企業的經營現狀,那麽可能會造成企業破產和工人下崗等局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則認為,去產能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一是中央財政已設立了千億級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獎補資金,要發揮好其化解過剩產能、員工安置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積極穩妥推進寶鋼、武鋼兩大鋼鐵央企的重組整合;三是發揮新成立的央企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國源)在去產能和促發展方面的作用。

重點出清僵屍企業

出清僵屍企業,無疑是去產能最艱巨也最重要的任務。

7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報告稱,目前全國工業部門中僵屍企業數量約占工業企業總數的7.51%。按企業規模所作的不完全統計,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中僵屍企業數量分別約1萬家、5萬家和13萬家。

2015年12月9日,李克強首次對“僵屍企業”提出了具體的清理標準,即要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因此,僵屍企業的官方標準定義為:如果一家企業連續三年利潤為負,則將這家企業識別為僵屍企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聶輝華稱,識別僵屍企業的官方標準一方面比較貼近於人們對僵屍企業的認識,因此比較直觀;另一方面也比較簡單,因此在實踐中易於操作。

分行業來看,利用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報告稱,僵屍企業比例最高的五個行業是:鋼鐵(51.43%)、房地產(44.53%)、建築裝飾(31.76%)、商業貿易(28.89%)和綜合類(21.95%)。同時,國有企業、規模大的企業、年齡大的企業更容易成為僵屍企業,並且煤炭、鋼鐵、玻璃、水泥等重點行業有更多的僵屍企業。

聶輝華稱,導致僵屍企業出現的主要原因,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體制和機制的因素,還有外部需求沖擊,錯綜複雜。因此,要清理僵屍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就必須對癥下藥,而且只有下猛藥才能治沈屙。“減少僵屍企業首先要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幹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

劉哲則認為,對於僵屍企業,政府要遵循兩個原則:不拋棄,不溺愛。在面對供給老化企業時,政府一方面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其關閉或破產,另一方面也不能“力挺”僵屍企業,影響生產要素向新供給轉移。政府應該做市場機制的建設者,促進市場在要素轉移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重視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做好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培訓等。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報告指出,未來2~3年,煤炭、鋼鐵、水泥等幾個主要產能過剩行業需要安置的人員約200萬~230萬人,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但由於目前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更加完善,如失業保險體系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等,本次員工安置大潮在國家層面整體可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64

中間價本周累計上調近500點 人民幣貶值壓力未出清

本周以來,人民幣中間價連續三日大幅上調,其中8月17日調整幅度達到249個基點,向市場釋放了人民幣穩定回升的積極信號。

與此同時,不斷有利好消息傳來進一步增強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信心。“深港通”箭在弦上,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大步邁進,同時促進兩地的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及SDR債券的發行對人民幣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然而,對於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市場仍不敢掉以輕心。美聯儲加息預期的波動、7月份結售匯數據顯示即期和遠期結售匯逆差的大幅上揚、民間投資增速的快速下滑,都暗示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預期仍然存在。德意誌銀行外匯策略師許丕勵(Perry Kojodjoj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未來幾月人民幣對美元及CFETS籃子貨幣仍存貶值壓力,但釋放貶值壓力的速度將會放緩。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恢複並穩定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的信心成為當務之急。

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

17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056,較上一交易日6.6305大幅上調249個基點,成為自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以來最大的上調幅度。本周以來,人民幣中間價累計上調487個基點,為市場信心的恢複註入強心劑。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變化 來源:中國央行)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17日不論在岸市場或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並未像市場預期般大幅上漲。其中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在16:30收盤時報6.6310,較開盤價6.6220貶值90個基點。夜盤開始後,人民幣貶值幅度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22222.jpg

(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走勢)

離岸市場(CNH)與在岸市場盤中走勢十分相似。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在盤中一度較開盤價貶值140個基點,貶值幅度為0.16%。

“目前對於人民幣的情景分析主要有三種”,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在8月16日舉行的“2016世紀中國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上表示, 一種情形是中國央行政策態度清晰,並且市場願意“買賬”,相信央行有能力維持人民幣穩定,這樣市場就不會攻擊人民幣。

第二種情形是匯率貶值受到內部或者外部的壓力,比如國際經濟下行,美元走強或國內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等。在內部或外部任何因素發生變化時,都有可能對人民幣匯率、資本流動造成負面影響。

最不利的情形則是內外部同時發生劇烈變化,市場失去對央行穩定匯率的信心,人民幣空頭發動攻勢。這時想要穩定匯率,只能取決於“央行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消耗外匯儲備來支持匯率,或者多大程度上願意加強外匯管制來控制資本流動”。管濤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出現的是第一和第二種情形的疊加。”

目前,從外部環境來看,美聯儲加息預期的不斷波動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8月16日,市場廣泛關註的美國7月CPI數據創下今年2月以來最低增速,但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的鷹派講話“嚇壞”市場,美元指數在17日快速從近2個月低位反彈,給人民幣貶值造成一定壓力。

“北京時間8月18日淩晨兩點,美聯儲將公布7月會議紀要,市場預計紀要將偏鷹派,屆時勢必會再次掀起市場巨瀾。”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副首席交易官朱文灝對記者表示。

從國內近期數據來看,8月16日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7月結售匯數據較6月份有所惡化,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扣除遠期結售匯當月履約數據)逆差167億美元,較6月增長44.6%;遠期結售匯逆差80.03億美元,較6月增長8.6倍;銀行自身結售匯逆差119.07億美元,6月為順差47.80億美元。

“即期和遠期結售匯逆差的大幅上揚暗示市場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仍然存在,7月匯市呈現明顯的‘貶值預期與貶值事實彼此強化’的特征。”資深外匯人士韓會師公開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自去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較快的貶值速度抑制了企業的結匯意願,刺激了購匯需求,導致結售匯市場對人民幣施加更大的貶值壓力,而人民幣如果順應這種壓力繼續貶值,則貶值預期進一步得到鼓勵。

此外,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在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影響下,民營企業加大了海外投資的力度,出現內冷外熱的現象。“這個要冷靜觀察,有好有壞,走出去也是我們希望由貿易出口變成投資對外戰略的一個部分,但是如果國內民企投資缺口下降太快,那麽對內的投資可能也受影響。”

“導致人民幣貶值的一些負面因素依然存在,警鐘長鳴”,彭博經濟學家歐樂鷹對記者稱,今年下半年可能讓中國央行再度面臨考驗,英國脫歐的影響或是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都可能推動美元走強。此外,如果經濟增長堅韌和資產價格堅挺這兩項支撐著人民幣穩定的條件發生變化,甚至有可能觸發人民幣的新一輪下跌。但他也表示,從目前的離岸人民幣與遠期水平,都顯示貶值預期有限。

人民幣利好因素不斷

盡管導致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尚未完全消散,但從目前來看,多重利好因素的出現也將為人民幣匯率繼續堅挺提供新的支撐。

許丕勵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政府已采取多項促進資本流入的措施,包括加快銀行間債市匯市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資產進入國際指數,鼓勵國有企業及其他中國企業發行美元計價債券,調回美元外匯收入等。

德銀預計,未來中國將繼續嚴密監測資本流出,保持宏觀審慎措施,並調度外匯儲備,確保外匯市場秩序穩定。另外,有關部門或將繼續完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構成,韓元及南非蘭特有望加入CFETS貨幣籃子。

值得註意的是,8月16日深港通已準備就緒的消息一出,為提振市場信心註入強大動力。

“‘深港通’、‘滬倫通’盡快得到推進的最大意義,是顯示中國的上海、深圳有條件通過不同渠道向海外市場開放,在不同時區之內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 申萬宏源宏觀團隊在近日報告中提出,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賬戶開放的大局下,境外投資者是否會持有人民幣,急需一個可用於自由投資存量穩定市場,一個可進可出的優質資產池,滬深兩市與銀行間市場正逐步擔起大任。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李慧敏則對記者表示,深港通是內地及香港證券市場發展的另一個新的里程,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邁進一大步,同時有助進一步連接內地與香港的證券市場和拓寬投資渠道,促進兩地的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

隨著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世界銀行獲準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首批SDR債券無疑對人民幣成為國際性貨幣提供重要戰略意義。

中金宏觀認為,首批SDR債券的利息和本金支付都將以人民幣結算,可以增加人民幣在金融結算中的使用,對沖SDR敞口也將增加對包括人民幣在內SDR貨幣的使用。

作為首期SDR債券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主承銷商,匯豐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認為,這是有史以來首個以人民幣結算的特別提款權債券發行計劃,有助於推動人民幣融資市場進一步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正進一步向國際投資者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79

山東能源集團出清“僵屍企業”:3年壓減4萬多人

即使在煤炭行業最景氣的時期,山東能源淄礦集團第一大礦埠村煤礦仍然不賺錢。

原因很簡單,開采成本高。經過多年開采,煤層已經變得很薄,根本不適合大型機械化開采。這里噸煤的用人數量是先進礦井的兩倍,每年僅僅抽排礦井的地下水,就需要付出4000萬元以上的代價。

這樣的礦井還要保留嗎?2015年,埠村煤礦關閉了第一對礦井,當年實現減虧5000萬元,今年6月關閉最後一對礦井,可以減虧6000萬元。 這個有60年歷史的煤礦企業不再挖煤。

埠村煤礦於2015年註冊成立山東新升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將埠村園區的國有資產和股權逐步納入新公司,承接園區管委會的監管職能,搭建起擁有自主投資決策權的集團化發展平臺。 當年,山東新升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盈利。 隨著礦井關閉和企業轉型,這家企業在冊職工從2007年的6366人,降至目前的3332人。

山東是國企大省,僵屍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國企方面。煤炭、鋼鐵又是山東國企的大頭,也是僵屍企業的大頭。

山東能源集團是山東省政府於2011年在整合了除兗礦集團之外的6家省屬煤炭企業之後組建的,但這個集團的特點是新集團、老企業。

根據山東能源集團的一份內部材料,“作為一個老企業,資產質量差,老礦小礦多,冗余人員多,歷史包袱重,特別是屬於落後產能的礦多。”也正是因為山東能源集團的病竈很清楚,所以下起刀來位置也很明確,就是關井、減人。

山東能源集團現在有各層級企業588戶,被認定的僵屍企業有146戶,占到總量的近四分之一。這些企業給山東能源集團帶來巨大的負擔。按照國家政策標準山東能源集團擬退出的礦井共有65對,涉及產能4369萬噸,產量占到集團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礦井,不但不產能利潤,還大量吞噬了集團的利潤。

山東能源集團相關人士透露,山東能源集團承擔僵屍企業離退休人員統籌外及企業辦社會的費用就有28.7億元。

山東能源集團現在對僵屍企業采取的是“三退兩清”政策:堅決退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的產業;退出沒有市場空間的產業,堅決退出無利潤且占用著各類財務費用的落後產業;堅決清理低效無效的股權投資,回籠資金,提升股權投資效能;堅決清理各類無效占用,減少占用損失。

按照山東能源集團的計劃,2016年處置僵屍企業44戶、2017年處置97戶、2018年力爭全面完成僵屍企業處置工作。

2016年,山東能源集團將退出礦井20對,壓縮產能903萬噸,分流人員安置人員15772人;2017年,擬退出礦井15對,壓縮產能666萬噸,安置分流人員13378人;2018年,擬退出礦井11對,壓縮產能822萬噸;分流安置人員10892人;2019年,擬退出礦井4對,壓縮產能766萬噸,分流安置人員12287人;2020年,擬退出礦井12對,壓縮產能1135萬噸,分流安置人員28220人。

今年上半年,山東能源集團已經停產、停建17對礦井,壓縮產能773萬噸,涉及人員9073人,獲得中央獎補資金58463萬元。

從上述計劃可以看出,從今年開始,山東能源集團在2020年前將分流安置壓減8萬多人。

在過去的3年中,山東能源集團已經分流安置人員4.24萬人,用工數量較山東能源集團成立之初的2012年下降了17.5%,減少年人均成本35億元,降幅為15.2%。

這些人員去了哪里呢?山東能源集團的相關材料中介紹,主要有5個渠道。

一是外部開發,有序轉移。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的外省從業人員已經達到2.7萬人,這為省內關停礦井的人員安置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是勞務輸出,分流安置。就是走出去托管礦井,承攬工程,吸納富裕人員。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已經托管礦井23對,分流安置人員6988人。

三是依法依規,清理清退。2015年清理非在冊員工6197人。

四是及時退養,自然減員。截至2015年底,山東能源集團共有5555人內退,等於騰出了一個大型衰老煤礦的人員分流空間。

五是自謀生路,走向市場。鼓勵人員富裕的礦企員工自主創業。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下屬的新礦集團自主創業2822人,肥礦集團自主(退崗)創業人員1264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51

庫存告急 地條鋼出清進入沖刺階段

隨著6月30日的臨近,地條鋼出清也進入了沖刺階段,部分規格產品出現短缺,庫存告急,受此影響,期貨市場上黑色板塊再度啟動行情,多頭發起猛攻。固利資產總經理王兵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漲還會繼續,除非發生大幅減倉空頭砍倉或者政府行政幹預,短期內空頭要再扭轉趨勢是沒有邏輯的支撐點的。”

地條鋼出清沖刺 市場庫存告急

今年年初在中鋼協理事會會議上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2017年我國將徹底出清“地條鋼”等落後產能,並要求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締,億萬地條鋼產能進入終結倒計時。轉眼間,已是5月底,出清產能的任務也進入到了最後沖刺階段。

申銀萬國期貨分析師石頭告訴記者:“5月份環保巡查導致鋼廠出現集中減產,隨著打擊‘地條鋼’的力度加大,部分地區螺紋鋼資源規格短缺,市場普遍反饋缺貨、斷貨、配貨難,商家挺價情緒較高。”

王兵也表示:“近期現貨市場,大家忽然發現部分規格開始缺貨了。對於庫存周期不超過10天的現貨資源,間接地證明了需求的旺盛。”

中期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上旬重點鋼企粗鋼日均產量179.84萬噸,旬環比減少6.66萬噸,降幅3.57%;截止5月上旬末,會員企業鋼材庫存量為1368.40萬噸,旬環比減少36.79萬噸,降幅為2.62%。

從社會庫存上看,螺紋鋼的社會庫存已經持續13周下降,截至上周末,螺紋鋼社會庫存為423.21萬噸,環比下降8.42%,相比3月初更是大降48.3%。上海線螺采購量為4.65萬噸,處於最近幾年的高位。

西本新幹線高級分析師邱躍成分析認為,在利潤高位的情況下,5月上旬重點鋼企產量及庫存雙雙下降,或顯示環保治理對鋼企生產抑制影響明顯,對當前走勢仍將形成利多。

暫時做多交易為主

隨著成交量的放大,多空分歧也日漸加劇,而事實上多空都存在自己交易的邏輯。

王兵表示:“多頭的邏輯在於環保大督查、去中頻爐去地條鋼的督查、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鋼鐵行業限產成為常態。而空頭的邏輯則在於宏觀環境收緊、金融嚴監管、去杠桿等一系列動作,再疊加數輪房地產調控,需求達不到預期。”

不過王兵更傾向於做多螺紋鋼。他認為,近期的需求很好,工廠及貿易商由於前期的超賣,現在已經進入補庫難的階段,由於目前執行的項目都是去年獲批的,所以整個宏觀的影響面會推遲到2018年一季度,而對今年的行情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操作上建議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配置螺紋鋼的裸多單,而穩健的投資者還是建議持有前期頭寸多螺紋鋼空鐵礦的策略。

在采訪中石頭也表示,當前的螺紋鋼現貨利潤已經高到1000元以上,期貨也高達八九百,這種情況下鋼廠的盈利非常巨大,也證明了供給側改革對鋼鐵行業的正面影響。預計短期內這種盈利將持續,不宜急於做空鋼廠利潤。後期若螺紋鋼現貨價格出現滯漲,或者庫存不降反升等情況,投資者再考慮做空鋼廠利潤會更安全一些。對於做空螺紋鋼的投資者,石頭建議,應該考慮到目前資金面和情緒面的影響。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77

【宏觀】來自美日的經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至少需要20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161&summary=

【宏觀】來自美日的經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至少需要20年!

們春節後在各地調研中遊行業後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經歷了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資產負債表修複之後,產能利用率上升但是資本支出意願下降,這和2010-11年的大規模擴產能形成反差。


我們接著分析了中遊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財報數據後發現: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後,企業的資本支出增速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共同歸宿。


但是,關於中國的周期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的未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

-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行業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的過程需要多久?

-成為剩者為王的行業在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上有什麽特征?

-產能利用率提升是產能周期開啟的標誌嗎?


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經歷的出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縮影。雖然過程有起伏,但整體上中國經濟正在從重資本、重投資、政府導向的舊模式向重技術、重消費、市場導向的新模式轉型。


研究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周期行業和他們的未來,我們自然想起了30多年前經歷過類似工業轉型的美國和日本。了解美日過剩產能出清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周期行業的未來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斷。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內外困境迫使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了漫長的產能出清。在此期間,雖然並購重組加速了行業出清,但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前後經歷了近20年。


在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出清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回升並不是產能新周期開啟的標誌,實際上兩者前後差了5年。而日本鋼鐵業數據表明在淘汰產能剩者為王的過程中,企業對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的重視,超過了用於新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


日本1980年代鋼鐵去產能


日本鋼鐵行業的興衰與經濟增長相伴而生,伴隨神武景氣、巖戶景氣、伊奘諾景氣的連續三次“合理化運動”,日本鋼鐵業在短短三十年間就站上了世界巔峰。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短短7年間就從1971年的59快速升值到1978年的110。1973年,日本GDP增速(不變價)從10%高位回落,1974年GDP就成了負增長。


連續的內外部沖擊沈重打擊了鋼鐵業的需求,鋼鐵行業面臨著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以產量為標準,日本鋼鐵行業的巔峰出現在1973年,粗鋼產量達到1.2億噸,占世界比重達到17%,此後日本鋼鐵產量開始出現下滑。



為應對產能過剩的狀況,日本政府適時地推行“減量經營”政策,這是制造業從戰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轉折點。對於鋼鐵等原材料工業,除了生產合理化外,政府通過行政指導及各種限制措施來削減其生產能力,比如企業關停、破產、兼並、裁員等。日本鋼鐵工業從業人數和企業個數相繼在1970年、1975年之後出現了大幅下滑。




1975年後日本鋼鐵工業企業個數大幅下降,但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並沒有出現提升,相反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可見在產能過剩的初期,行業主要面臨的還是去產能的壓力,此時大型鋼企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直接表現為產量的大幅下滑,日本前四大鋼鐵公司產量由1973年的8420萬噸銳減至1983年的5900萬噸,降幅為29.9%,而同期日本粗鋼產量的降幅只有16.6%。1975年-1990年,日本大型鋼企去產能的幅度遠超過小企業,因此行業集中度在這一時期不升反降。



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加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增長降至1.0%。此時的日本鋼鐵業進入產能出清的加速期,在90年代日本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日本鋼鐵業通過進一步合並工廠集中產能,以及對生產設備進行集約化改造,在共享能源資源、優化利用運輸基礎設施,以及鋼廠之間互用副產物廢料等方面,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大大增強。


2000年前後日本鋼鐵行業掀起了兼並重組的浪潮,隨著日本鋼管(NKK)與川崎制鐵合並為日本鋼鐵工程公司(JFE),新日鐵和住友金屬合並為新日鐵住金,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快速上升。2000年之後,經過企業中長期的並購重組、優勝劣汰等方式淘汰落後產能,大型鋼企盈利改善,行業利潤率明顯提高。鋼企通過並購重組和全球化實現階段性擴張,日本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在2000年之後出現了顯著的提高,逐漸形成剩者為王的格局。



與此同時,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行業資本支出(CAPEX)的增速和單位產出的CAPEX卻開始下滑,說明日本鋼鐵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CAPEX的下降速度超過R&D支出的下降速度,說明企業在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過程中,對R&D投入的重視超過了CAPEX投入。





美國1980年代重化工去產能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了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滯脹,在1970―1980年的十年間,美國財政赤字劇增,通脹快速上升,美國1975年的實際工業生產總值相比1973年下降了14%。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和歐洲的出口保持了相對高速增長。日本工業進行了產業調整,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日本對美國工業品出口大幅增加,全面沖擊了美國工業。西歐戰後重建,到了1979年歐共體的GDP已超過美國。由於西歐、日本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經常賬戶大額逆差。



一面是迅速擴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另一面是油價上漲的輸入性通脹,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一次主要集中在鋼鐵工業,第二次在傳統重化工業。初級金屬、化工業等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在1982-83年大幅下降,達到二戰之後的最低點。



當時美國政府主要依托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產能過剩。1980年以後,里根政府采取減少國家對企業幹預,奉行“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1980-85年,美國通過降低通脹率,大幅度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縮減政府開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重視產業競爭力提升,鼓勵企業加快兼並重組,依托市場調節作用化解產能過剩。


1985-90年,美國掀起了經濟史上的第四波並購潮,加上里根經濟學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化工行業兼並重組也相當活躍,一些生產效率低和過時的工廠倒閉,重化工制造業產能過剩逐漸緩解。


1981年,杜邦公司以80億美元收購大陸石油公司,完成了美國並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合並,大陸-杜邦合並後的銷售額達到32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七家最大的企業和世界最大的化學企業。隨著並購重組的活躍,美國化工行業集中度自90年代起開始提升,化工行業競爭格局得到持續優化,企業利潤率也從80年後期開始持續改善。




和日本鋼鐵業一樣,美國化工業在集中度提升之後資本支出(不變價)及其增速在80年代開始下降。美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在80、90年代大幅下降,由70年代的0.037美元下降到80年代的0.016美元。這是因為在並購後公司業務的協同效應下,企業資本支出的意願下降。


以杜邦公司為例,杜邦公司80%的產品原料是石油,收入的70%來自石油制品。石油危機直接導致杜邦的成本上升了36%。杜邦並購大陸石油後獲得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使其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行業中的地位大幅提高,資本支出下降。


盡管1982年美國化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反彈,但是一直到1987年化工行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




以史為鑒:日美經驗給中國周期行業的啟示


從80年代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產能出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經歷近20年,這意味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可能也不是短時間的過程。在市場出清的過程中,行業內企業的並購重組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都在過剩產能出清後形成剩者為王的競爭格局,並迎來了行業利潤的持續複蘇,但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增速雙雙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歸宿。


80年代的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過的集中度提升、利潤修複和資本支出下降等現象,也發生在中國的周期行業去產能過程中。例如中國造紙行業的集中度(CR8)從2013年的78.5%提升至2016年的84.4%,利潤從3.41億元提高到45.87億元,但資本支出從90.2億元下降到68.5億元。中國化纖行業的集中度(CR4)從2013年的20%提升至2016年的40.5%,利潤從-5.63億元提高到 27.56億元,但資本支出從86.7億元下降到48.6億元。


借鑒美國化工業的出清和轉型歷史,在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反彈不是產能擴張的標誌,周期行業的產能新周期可能不會很快到來。1982年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就開始反彈,但一直到1987年美國化工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同樣,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修複和利潤的複蘇後,雖然產能利用率在提升,但產能沒有擴張。


日本鋼鐵業在淘汰產能過程中,企業更加重視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而不是用於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這也是從歷史角度看經歷一輪又一輪優勝劣汰最後剩者為王的企業的特征。在中國過剩產能出清的過程中,註重研發投入和產業升級的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殘酷的淘汰中生存下來,成為龍頭。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795

【宏觀】來自美日的經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至少需要20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161&summary=

【宏觀】來自美日的經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至少需要20年!

們春節後在各地調研中遊行業後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經歷了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資產負債表修複之後,產能利用率上升但是資本支出意願下降,這和2010-11年的大規模擴產能形成反差。


我們接著分析了中遊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財報數據後發現: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後,企業的資本支出增速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共同歸宿。


但是,關於中國的周期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的未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

-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行業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的過程需要多久?

-成為剩者為王的行業在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上有什麽特征?

-產能利用率提升是產能周期開啟的標誌嗎?


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經歷的出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縮影。雖然過程有起伏,但整體上中國經濟正在從重資本、重投資、政府導向的舊模式向重技術、重消費、市場導向的新模式轉型。


研究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周期行業和他們的未來,我們自然想起了30多年前經歷過類似工業轉型的美國和日本。了解美日過剩產能出清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周期行業的未來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斷。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內外困境迫使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了漫長的產能出清。在此期間,雖然並購重組加速了行業出清,但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前後經歷了近20年。


在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出清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回升並不是產能新周期開啟的標誌,實際上兩者前後差了5年。而日本鋼鐵業數據表明在淘汰產能剩者為王的過程中,企業對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的重視,超過了用於新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


日本1980年代鋼鐵去產能


日本鋼鐵行業的興衰與經濟增長相伴而生,伴隨神武景氣、巖戶景氣、伊奘諾景氣的連續三次“合理化運動”,日本鋼鐵業在短短三十年間就站上了世界巔峰。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短短7年間就從1971年的59快速升值到1978年的110。1973年,日本GDP增速(不變價)從10%高位回落,1974年GDP就成了負增長。


連續的內外部沖擊沈重打擊了鋼鐵業的需求,鋼鐵行業面臨著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以產量為標準,日本鋼鐵行業的巔峰出現在1973年,粗鋼產量達到1.2億噸,占世界比重達到17%,此後日本鋼鐵產量開始出現下滑。



為應對產能過剩的狀況,日本政府適時地推行“減量經營”政策,這是制造業從戰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轉折點。對於鋼鐵等原材料工業,除了生產合理化外,政府通過行政指導及各種限制措施來削減其生產能力,比如企業關停、破產、兼並、裁員等。日本鋼鐵工業從業人數和企業個數相繼在1970年、1975年之後出現了大幅下滑。




1975年後日本鋼鐵工業企業個數大幅下降,但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並沒有出現提升,相反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可見在產能過剩的初期,行業主要面臨的還是去產能的壓力,此時大型鋼企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直接表現為產量的大幅下滑,日本前四大鋼鐵公司產量由1973年的8420萬噸銳減至1983年的5900萬噸,降幅為29.9%,而同期日本粗鋼產量的降幅只有16.6%。1975年-1990年,日本大型鋼企去產能的幅度遠超過小企業,因此行業集中度在這一時期不升反降。



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加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增長降至1.0%。此時的日本鋼鐵業進入產能出清的加速期,在90年代日本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日本鋼鐵業通過進一步合並工廠集中產能,以及對生產設備進行集約化改造,在共享能源資源、優化利用運輸基礎設施,以及鋼廠之間互用副產物廢料等方面,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大大增強。


2000年前後日本鋼鐵行業掀起了兼並重組的浪潮,隨著日本鋼管(NKK)與川崎制鐵合並為日本鋼鐵工程公司(JFE),新日鐵和住友金屬合並為新日鐵住金,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快速上升。2000年之後,經過企業中長期的並購重組、優勝劣汰等方式淘汰落後產能,大型鋼企盈利改善,行業利潤率明顯提高。鋼企通過並購重組和全球化實現階段性擴張,日本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在2000年之後出現了顯著的提高,逐漸形成剩者為王的格局。



與此同時,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行業資本支出(CAPEX)的增速和單位產出的CAPEX卻開始下滑,說明日本鋼鐵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CAPEX的下降速度超過R&D支出的下降速度,說明企業在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過程中,對R&D投入的重視超過了CAPEX投入。





美國1980年代重化工去產能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了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滯脹,在1970―1980年的十年間,美國財政赤字劇增,通脹快速上升,美國1975年的實際工業生產總值相比1973年下降了14%。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和歐洲的出口保持了相對高速增長。日本工業進行了產業調整,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日本對美國工業品出口大幅增加,全面沖擊了美國工業。西歐戰後重建,到了1979年歐共體的GDP已超過美國。由於西歐、日本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經常賬戶大額逆差。



一面是迅速擴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另一面是油價上漲的輸入性通脹,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一次主要集中在鋼鐵工業,第二次在傳統重化工業。初級金屬、化工業等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在1982-83年大幅下降,達到二戰之後的最低點。



當時美國政府主要依托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產能過剩。1980年以後,里根政府采取減少國家對企業幹預,奉行“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1980-85年,美國通過降低通脹率,大幅度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縮減政府開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重視產業競爭力提升,鼓勵企業加快兼並重組,依托市場調節作用化解產能過剩。


1985-90年,美國掀起了經濟史上的第四波並購潮,加上里根經濟學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化工行業兼並重組也相當活躍,一些生產效率低和過時的工廠倒閉,重化工制造業產能過剩逐漸緩解。


1981年,杜邦公司以80億美元收購大陸石油公司,完成了美國並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合並,大陸-杜邦合並後的銷售額達到32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七家最大的企業和世界最大的化學企業。隨著並購重組的活躍,美國化工行業集中度自90年代起開始提升,化工行業競爭格局得到持續優化,企業利潤率也從80年後期開始持續改善。




和日本鋼鐵業一樣,美國化工業在集中度提升之後資本支出(不變價)及其增速在80年代開始下降。美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在80、90年代大幅下降,由70年代的0.037美元下降到80年代的0.016美元。這是因為在並購後公司業務的協同效應下,企業資本支出的意願下降。


以杜邦公司為例,杜邦公司80%的產品原料是石油,收入的70%來自石油制品。石油危機直接導致杜邦的成本上升了36%。杜邦並購大陸石油後獲得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使其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行業中的地位大幅提高,資本支出下降。


盡管1982年美國化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反彈,但是一直到1987年化工行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




以史為鑒:日美經驗給中國周期行業的啟示


從80年代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產能出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經歷近20年,這意味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可能也不是短時間的過程。在市場出清的過程中,行業內企業的並購重組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都在過剩產能出清後形成剩者為王的競爭格局,並迎來了行業利潤的持續複蘇,但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增速雙雙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歸宿。


80年代的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過的集中度提升、利潤修複和資本支出下降等現象,也發生在中國的周期行業去產能過程中。例如中國造紙行業的集中度(CR8)從2013年的78.5%提升至2016年的84.4%,利潤從3.41億元提高到45.87億元,但資本支出從90.2億元下降到68.5億元。中國化纖行業的集中度(CR4)從2013年的20%提升至2016年的40.5%,利潤從-5.63億元提高到 27.56億元,但資本支出從86.7億元下降到48.6億元。


借鑒美國化工業的出清和轉型歷史,在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反彈不是產能擴張的標誌,周期行業的產能新周期可能不會很快到來。1982年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就開始反彈,但一直到1987年美國化工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同樣,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修複和利潤的複蘇後,雖然產能利用率在提升,但產能沒有擴張。


日本鋼鐵業在淘汰產能過程中,企業更加重視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而不是用於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這也是從歷史角度看經歷一輪又一輪優勝劣汰最後剩者為王的企業的特征。在中國過剩產能出清的過程中,註重研發投入和產業升級的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殘酷的淘汰中生存下來,成為龍頭。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796

贏在中國!高盛拋出清倉計劃,這次他要賺走44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8/1118428.html

在全球金融界,高盛就是財富的代名詞。從一個叫高曼(MarcusGoldman)的德國人離開裁縫業,進入債權交易開始,從最初華爾街輸煤管旁的地下室到今天曼哈頓裝潢華麗的總部,高盛的傳奇已經延續了148年。

現代經濟政治領域,高盛可謂無處不在——從美國政府內閣到希臘債務危機,從國際金融市場到中國的A股和港股市場。

▲圖片來源:福布斯

就在前幾天,這只巨獸的名字又一次在A股現身,並亮出了自己鋒利的爪牙。

高盛擬清倉口子窖,9年蟄伏收益44億

6月15日晚間,口子窖(603589)公告稱,高盛旗下GSCPBouquetHoldingsSRL(以下簡稱“GSCP”)擬在6月29日起的6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或協議轉讓方式,減持合計不超過4093.74萬股公司股票,占比6.82%。而減持股份數量上限為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00%。這也就意味著,GSCP可能會進行清倉式減持該公司的股份。減持的原因是由於自身業務發展需要。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掐指一算,高盛在2008年以3.55億元投資口子窖,9年來,投資回報大約12倍,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啊!

但是,考慮到減持新規的影響,GSCP僅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是難以在減持期間完成清倉式減持的。因而,如果其想在連續6個月內完成清倉式減持,則有必要利用股權協議轉讓方式結合大宗交易、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

▲圖片來源:財富

早在去年6月22日,GSCP就減持了口子窖的股份。根據當時公告,GSCP計劃減持合計不超過9552.06萬股,即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15.92%。去年6月30日GSCP就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從北京高華證券北京金融大街賣出100萬股。然後,陸陸續續直到去年10月20日,GSCP才完成這次減持計劃。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對照Wind資訊數據和口子窖公告數據發現,GSCP在去年的套現金額高達32.65億元。

而去年減持套現之前,GSCP還拿到了口子窖的分紅。當時,GSCP持有該公司股份數量為13645.80萬股,對應的現金分紅(稅前)達4776.03萬元。

▲2015年6月29日,口子窖正式上市

另外,口子窖2016年度利潤分派方案已經在今年5月19日獲通過,每股分紅0.45元(含稅)。不過,該方案目前還未實施。以今年6月15日GSCP持有口子窖4093.74萬股來算,對應的分紅(稅前)金額達1842.18萬元。

假設此次減持以6月15日口子窖36.01元/股的收盤價簡略計算(實際價格需視減持時市場價格而定),高盛還可以再獲得14.74億元的現金回報。

綜上計算,高盛或將合計獲得48億多元的現金收入,利潤約44.5億元。

早在2008年,GSCP就入股了口子窖。據口子窖IPO招股說明書,2008年4月20日,原口子有限召開股東大會決議引進高盛作為投資者,審議通過了引進高盛的方案。當年GSCP出資人民幣3.55億元,合計取得了該公司25.27%的股權。

累計減持獲利近580億元

高盛作為華爾街頂尖投行,在全球金融市場具有呼風喚雨的地位,這也為其在新興市場投資提供了無數便利。從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到今天,在A股和港股市場,僅幾次著名的減持、清倉,就讓高盛獲利近580億元人民幣!

2009年上半年,高盛通過不斷減持,退出了西部礦業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資料顯示,高盛是在2006年投入9615萬元入股西部礦業,而其持有的股份在2006年7月便解禁流通,此後高盛就開始不斷減持西部礦業。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計算發現,高盛在一年時間合計減持西部礦業超過1.78億股,獲利高達17.47億元。

2007年10月~2009年11月,高盛還三次減持雙匯發展,間接持有的雙匯發展股份比例從31%驟降至約7.72%左右。在這期間,高盛通過分紅,以及股權轉讓,大約凈賺了15億元人民幣的利潤。

高盛在A股財富故事還沒有完。2012年5月8日至2013年1月18日,高盛的全資孫公司GSPharma通過二級市場和大宗交易平臺累計減持海普瑞4001萬股,獲利8.1億元。

高盛此前在中國最著名的減持要數清倉工商銀行了。2013年5月20日,高盛以11億美元出售其中國工商銀行H股所剩持股,具體出售價格為每股5.47至5.50港元。

2006年,高盛領銜的三家財團與中國工商銀行簽訂入股協議,以37.8億美元購入工行10%股份。其中,高盛及旗下基金出資25.8億美元占股7%。

在清倉之前,高盛幾次公開出售分別為:

2009年6月,高盛在解禁期滿後首次出售19億美元工行股份;

2010年10月,高盛在公開市場以每股5.74港元減持30.41億股工行H股,套現22.5億美元;

2011年11月,高盛再次出售其所持24億工行H股,套現15.4億美元。

至此,高盛在工商銀行H股身上,7年投資累計獲利約72億美元。

僅從上文中的幾次減持套現計算,30多年里,高盛的減持獲利接近580億元人民幣。

從A股和港股的一系列減持套現中,高盛展示了自己可怕的力量。其實,即便在美國,高盛的形象也並不好。據華爾街見聞報道,19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著名喜劇演員埃迪·坎特在高盛的騙局里損失了一大筆錢,因此把高盛以一個惡魔形象寫進了他的表演里。“他們讓我買股票養老,股票很成功,但僅限於六個月內,我感覺自己真的像一個無知被騙的老人,”埃迪·坎特在舞臺上開玩笑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