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石油累计斥资6亿港元回购H股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81103/0715545974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

中国矿业6.4亿港元收购茶业公司遭质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22/08205790343.shtml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2/LTN20090112541_C.pdf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福建武夷山

在矿产开采、提炼业务遭遇巨亏后,中国矿业(00340,HK)决定挥师进入茶叶市场。中国矿业1月8日发布收购公告,将以6.4亿港元,间接 获得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80%股权。该项目立即招来质疑。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反映,中国矿业以6.4亿港元收购星愿(中国)可能 有猫腻,“星愿(中国)出现了大幅溢价。”

星愿(中国)真的值8亿港元吗?《每日经济新闻》赶赴福建武夷山展开实地调查。

【交易】

中国矿业宣布进军茶业

在百慕达注册成立的中国矿业全称为中国矿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资料显示它主要从事钼、铜及锌开采及提炼。其报告披露,去年上半年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截至2008年6月30日,亏损8.699亿港元。

1月8日,中国矿业宣布,已与卖方及担保人在2008年12月22日订立协议,中国矿业将投资6.4亿港元

(现金5亿港元,其余部分以增发股份的方式交易),收购KingGold(2008年11月11日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并无任何营运)的 80%股份。作为协议的条件之一,KingGold将实行重组,注册成立星愿(香港)公司,以收购星愿(中国)(持有中国大红袍茶业的全部已发行股本)。 另外,卖方保证KingGold在2009年除税后的纯利不少于8000万港元。

公告显示,中国大红袍茶业于2007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目前并无活动。

可见,KingGold的成员公司主要从事茶叶产品的栽培、研究、生产及销售。据悉,在完成上述整合以后,KingGold将成为中国矿业占股80%的附属公司,其主要资产其实就是在福建武夷山的相关茶叶产业,其中重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红袍。

中国矿业董事会秘书梁丽明8日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中国矿业欲借投身茶业实现多元化拓展,但主业还是矿产。

何氏父子套现5亿港元

据悉,目前,星愿(中国)由何一心和何豪威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份。公开信息显示,他们是父子关系。如果交易完成,他们将获得5亿港元的现金。

何一心是知名商人,195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到香港创业,1989年成立香港星愿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到内地,先后从事过汽车零配件以及医疗器械生产,2001年10月注册成立星愿(中国)。

星愿(中国)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从事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黑茶和特别是武夷岩茶之栽培、生产、销售及研究。

据中国矿业称,星愿(中国)通过向农民租赁茶田,与种茶区农民订立了分包安排,星愿(中国)有权经营租赁而来的茶田,有权出售来自茶田的所有农产品(13.81,0.16,1.17%,)。此外,许多其他当地农民也一直将其农产品出售给星愿(中国)。通过这些方式,估计星愿(中国)在29500亩茶叶产量(相当于武夷山种茶区总面积约28%)取得茶叶供应。

另外,星愿(中国)在武夷山拥有一项占地约228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包括全套精制加工机器、3个初制加工厂及一个称为 “产品开发及管理中心”的茶叶研究所。目前,星愿(中国)在中国拥有超过30个注册商标,旗下的“武夷星”及“武夷”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武夷山市茶业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收购当然是好事,星愿刚开始的时候经营困难,这两年发展得很好。”星愿为何在经营状况很好的情况下卖掉?他表示,“那是私人企业,他们的事我们不了解,也管不着。”

【质疑】

疑问1星愿(中国)值那么多?

对于上述交易,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提出质疑:星愿(中国)大幅溢价,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该人士指出,“据我所知,当年(最多5年前)这个茶厂的价值不超过1000万元,可能就是三五百万元。然后,星愿追加投资,根据其市场运作,投 入最多不会超过2000万元。再考虑近年来其市场品牌商誉增加、土地增值,现在最多也只值6000万元,已经是翻了一番。而现在,他们加了个‘零’卖给上 市公司。”

对于上述疑问,中国矿业和星愿方面都没有给出回复。但中国矿业一位负责财务的人士表示,香港上市公司一般在收购后能完成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市盈率。他们按照10倍计算,如果星愿(中国)保证能完成8000万港元的利润,他们就投资6.4亿港元(按80%股份计算)。

上述人士甚至认为,中国矿业的股权分散,个别持股不多的大股东控制了企业运营。理论上有这么一种可能:“这家上市公司有很多现金或贷款能力,控 制人找一个题材好的资产(如大红袍茶叶),内外勾结,把资产高价卖给上市公司,套取现金,然后与卖方坐地分钱”,通过这种方式曲线套现。

在武夷山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茶叶专家表示,虽然星愿不是小企业,但6.4亿港元的收购价格,还是让他感到十分惊讶。

当地另外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厂房与星愿差不多大,注册资金只有几百万元)负责人则笑着向记者表示:“这是好事啊,要是它(指星愿茶业)能值8个亿,我的也可以卖7个亿了。”

疑问2农民茶园成企业资产?

记者在武夷山市郊的旗山科技工业园区看到,在武夷山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安静地躺着星愿(中国)的“5座半”楼房,其中两座的楼顶挂着“星愿”及“武夷星”的牌子。按照星愿(中国)办公室主任刘喜钰的说法,“其中一座正在建,工人放假回家,只能叫半座楼房。”

星愿(中国)的厂区内厂区面积不大。厂房门口的道路坑洼不平,碎石子与黄土堆垒成小山包,路口斜插着 “道路施工,车辆绕行”的指示牌。

刘喜钰向记者介绍,上述5座楼房当中,3座三层楼房分别为行政楼、员工宿舍楼、茶叶精制/包装楼;另外2座为初制楼。

他透露,星愿茶业现有员工200多人。在两个多小时观察期内,记者在整个厂区并没有见到这么多人,刘喜钰称,“员工均在厂房内作业。”

记者来到厂房区,看到精制厂房内有数十名员工正在工作,另外两栋厂房大门紧闭,记者透过窗户观察,没有见到里面有员工作业,只有5名员工在门口空地聊天。

中国矿业公告称,星愿(中国)通过分包安排以及与农民合作,估计拥有武夷山市29500亩茶园的茶业供应。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星愿(中国)大 约拥有2000~3000亩自有茶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许多茶园属于当地农民自有地,并不能算为茶厂资产。“这和租来的房子不能做抵押一个道理。星愿基 本没有茶园,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所以,为其提供茶叶原材料的茶园也不是他的资产”。

疑问3“大红袍”是独有资产?

上述证券业资深人士指出,星愿(中国)所说的无形资产“大红袍”,其实并不是他们独有的资产,而是社会资产。

“大红袍是一个茶业品种,属于武夷山市共有品牌,并不是归为某一个企业所拥有,”武夷山市知名茶文化人黄贤根向记者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武 夷山当地原有6棵大红袍母树,后经茶人扦插、栽培,繁衍出现在武夷山接近4万亩大红袍茶园。 “凭什么?凭什么?”当地一家大型茶业公司老板在看到中国矿业的公告后表现激动,他认为,大红袍这个品牌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独享,因此, 不能宣传为“独家拥有”。

据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茶包销售快速增长。近年,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的茶包市场份额亦迅速上升。然而,中国茶包市场尚未开发,仅占中国茶叶市场总销量的一小部分。自2008年2月起,星愿(中国)开始生产大红袍茶包。

中国矿业:“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

“对于他人的一些猜测和非议,我们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中国矿业财务总监杨先生表示:“香港公司和内地公司的收购原则和眼光不尽一样, 我们看重的是其市盈率的高低。星愿(中国)保证在2009年实现8000万港元的利润,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则会按照比例相应减少投资。另外,我们还看中它 在行业中的地位。”

对于上述疑问,星愿(中国)的高层则通过其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

汇源果汁被潜在买家估值30亿港元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402/01496054876.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晨 龙丽

  在梦想和现实中游弋了半年之后,汇源掌门人朱新礼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精明的朱新礼早已意识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再也找不到可口可乐这么好的买家了。

  “如果(与可口可乐签约)再晚20天,汇源果汁(1886.HK)只能卖30亿港元。”3月底,一位与朱新礼私交甚密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与可口可乐签完协议后,朱新礼2008年底与其私下聊天时,曾透露对汇源果汁的真实估价。

  在可口可乐退出之后,30亿港元,也是一家潜在买家对汇源给出的估值。此前,传闻有意收购汇源果汁的企业包括统一、达能,以及国资背景的中粮集团、华润集团和国投集团。

  “但这个估值与朱新礼的心理价位相差甚远,即便目前汇源困境重重,朱新礼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以这个价格出售。”这位人士表示,通过近期与汇源的接触,他认为,朱新礼目前仍希望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做大。

   错过“好买家”

  “当初可口可乐之所以高溢价收购,是出于中国整体战略考虑:通过收购汇源,进一步拉开与直接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在非碳酸饮料领域的差距,这种绝对的领先可以保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形成压制局面。”一位汇源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当时,由达能和华平基金牵线,百事可乐、达能、可口可乐的出价分别为10元/股、11元/股和12.2元/股。

  除了“超高溢价”,可口可乐还答应了朱新礼一些近乎“苛刻”的条件。

  “在看到与可口可乐签署的部分条款后,我不得不佩服朱新礼的精明。可口可乐基本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前述接近朱新礼的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即 便以这么高价收购,汇源的大部分土地和厂房,仍是以租借的形式供可口可乐使用。“也就是说,可口可乐一次性支付179亿港元后,每年仍要支付高达数亿元的 租借费用,这一招可谓是一劳永逸。”

  但也正因为汇源在条款上占尽上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可口可乐内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今年2月份,我与朱新礼的家人有过接触,他们表示,当时可口可乐董事会反对的声音已经很强烈了,收购流产的可能性极大。”

  该人士表示,虽然目前无法判断,可口可乐是否在商务部否决的过程中“做了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务部的裁决符合可口可乐内部的意志,“可口可乐集团内部早就觉得179亿元的收购代价过高”。

  这位人士看来,商务部否决该收购案后,可口可乐的表态也有些反常。“连一句遗憾都不表示,就直接发表声明尊重中国官方的裁决,不太符合可口可乐的做法,说明可口可乐早已‘无心收购’。”

   从179亿到30亿

  自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后,关于朱新礼仍将寻求出售汇源的消息,便在业界广泛流传。

  这并不难以理解。在2008年9月之后,汇源果汁更多的采取了防守策略,朱新礼也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了原定规划“上游产业”,目前,汇源面临资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汇源为并购做了很多准备,如果不卖,会带来很多损失。”一位前汇源核心高层对本报记者称,“最关键的是价格。”

  “朱新礼想卖汇源不假,但问题是,不是想卖就一定能卖出好价钱的。”上述接近朱新礼的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可口可乐出局后,台湾的食品巨头统一企业,曾被外界认为最有可能收购汇源果汁。2005年,统一曾是汇源的战略投资者之一,但受制于当时台湾企业大陆投资不得超过企业净值40%,后将股权转给达能。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决后几天,统一企业的掌门人罗智先就透过媒体表达了对汇源的兴趣,“汇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目标”。

  2007年底,统一的大陆资产在香港上市,基本解决了企业的资金束缚。而面对可口可乐和康师傅在果汁领域的步步进逼,统一也急需“策略联盟”来实现在果汁饮料市场的突围。

  “但正因为统一以前是汇源的股东,所以,统一非常清楚汇源的价格。”这位接近朱新礼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统一对汇源果汁的整个估值,差不多也就30亿港元左右,即便有溢价,离朱新礼的预期也是相差甚远,所以,在短期内,统一和朱新礼很难达成协议”。

  达能作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收购方。“达能是非常想整体拿下的,因为达能早已无法跟朱新礼很好地合作了,要么达能只有退出。”

  但达能同样清楚汇源的真实价值。“达能当初出高价竞购汇源,只为了抬价,如果真的要买,出的价格肯定达不到朱新礼的心理价位。”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传闻中的三大国资集团,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旗下已拥有不少果汁资产——国投中鲁(11.66,0.32,2.82%)果汁股份有限(600962.HK),中粮集团和华润集团也分别拥有悦活果汁、华润雪花啤酒等饮料资产。

  对此,2009年3月31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我们和可口可乐有协议”,没有可口可乐的同意,中粮是不能收购汇源的。而国家投资开发公司一位负责人则表示,不打算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发展饮料业务。华润集团对此则未予回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6

多收了十来亿港元:香精女王朱林瑶的财技图谱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407/02286068745.shtml


 赵奕

  昨日,摩根大通将华宝国际(6,0.01,0.17%)(00336.HK)的评级由“增持”降至“中性”,目标价维持6.2港元。摩根大通称,“主席”频减持添忧虑,即使计入上日跌幅,股价年初至今仍跑赢大市20%,但并不预期可持续。

  这里的“主席”即指董事长朱林瑶,她在2006年8月借壳上市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减持,所持华宝国际股权从最初的97.57%下降至56.46%。按照昨日收盘价6港元计算,加之此前4次套现所得,朱林瑶身家应在140多亿港元。

  但是直到今日,外界对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女富豪,除了那些代表财富的数字符号,依然知之甚少。

  隐形女富豪

  2007年,朱林瑶以135亿元的资产名列胡润富豪榜第44名。她1970年出生在四川,2008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十亿美元级女富豪。

  这位女富豪发迹后就甚为低调,不是2006年8月借壳香港上市,朱林瑶和旗下公司还在公众视野之外。胡润本人表示朱林瑶极其神秘,在公众视野中难觅此人信息。除了上市公司的公开材料,关于该女富豪的其他信息,胡润本人无法获悉。

  而据朱林瑶公司的员工对媒体回忆,和别的老板不同的是,她很少在员工面前诉说自己的发家史,也不喜欢讲自己的奋斗历程,而更愿意和员工一起探讨上市公司的业务,因此大家对于老板个人的发展轨迹知道得并不是特别清楚。

  根据资料,朱林瑶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香精香料贸易公司,开始了事业的起步阶段。并将自己的香精香料生意从上海带到香港。2004年成立华宝国际。2006年8月华宝国际借壳上市。

  为朱林瑶与其丈夫林国文 “做媒”的也是香精香料业。1963年9月21日出生于广东电白县树仔镇的林国文此前已在深圳创立了华宝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林国文投资2000万美元,成立了上海华宝公司,而朱林瑶1996年在上海嘉定成立了华宝香精香料(上海)有限公司,两人在上海因香精业务,结识并结合。

  2004年,华宝集团收购上海家化旗下一企业,并成立了上海华宝孔雀香精香料有限公司,一跃成为食用香精领域的重要生产企业。

  目前,烟用香精和食用香精已成为华宝国际最重要的两大业务。华宝集团已跻身内地最大的香料香精生产商之列,并在上海、云南、广东、德国设有研发中心。而4年时间,朱林瑶的财富金额通过资本运作从40多亿港元涨到140多亿港元,成为产业与资本运作的高手。

  “香精女王”

  华宝集团发展12年内,一跃成为亚洲地区市值最大的香精生产企业,与朱林瑶的企业运作能力分不开。其中,最主要的发展路径为与卷烟厂开展股权合作。

  烟用香精是华宝集团营收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营收的90%。华宝集团创立伊始,就开始涉足烟用香精市场,十年内发展成为内地最大的烟用香精生产商,这与其对烟用香精市场的判断密不可分。

  朱林瑶独具慧眼采取与卷烟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合资设立香料香精生产企业的模式。如2001年7月,华宝集团与红塔集团合资设立云南天宏,华宝集 团持股60%,云南红塔集团持股40%。目前,云南天宏成为红塔集团旗下各香烟品牌所用香精的主要供应商。此后,公司与颐中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 司都成立了类似合资公司。

  目前华宝集团成为全国十大烟草集团中8家的长期合作伙伴。考虑到烟草香精的成长性不足,2004年朱林瑶开始进入食用香精和日化香精领域,开始全面打造香精产业链条。

  2004年4月,华宝集团与上海孔雀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华宝孔雀,正式进入食用和日化香精香料领域。2005年1月,华宝集团收购威海麦福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20%的权益,并将其更名为威海华元。

  中金公司分析师袁霏阳长期跟踪华宝国际,他向CBN记者表示,从目前公司营业收入结构来说,转型食用香精的过程还在进行中,食用香精所占比例仍为12%左右,占绝对少数。

  大显财技

  带领华宝集团发展成为内地最大的香精香料生产商后,朱林瑶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至今从未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不过,因为登陆资本市场,朱林瑶的财技也逐步浮出水面。

  2004年,朱林瑶选中的壳为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力特有限公司(下称“力特”,00336.HK)。力特的主营业务为电脑相关产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管理层有意引入新的股东以增强资金实力。在内地香料香精市场已具规模的华宝集团,正好也有意对接资本市场。

  2004年3月,力特以每股0.1港元向朱林瑶控股100%的Mogul Enterprises Limited发行1.731亿股普通股、5.269亿股可转换累计无投票权优先股,并赋予其0.49亿股认股权证,并更名为华宝国际。朱林瑶因此拥有华 宝国际已发行股份的90.99%,朱林瑶以约7000万港元的成本完成借壳。

  由于朱林瑶的产业背景及资产注入预期,华宝国际借壳完成后复牌首日股价报收1.3港元,朱林瑶获得约10倍的账面盈余;长期来看,借壳为华宝集团后续资本运作铺平了道路。

  借壳上市约两年后,朱林瑶启动资产注入工作。2006年4月,朱林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100%控股的Chemactive Investments Limited(下称“Chemactive”),并将内地香料香精产业的核心资产悉数划转至Chemactive名下,产能达16000吨,占华宝集团 总产能的80%以上。

  2006年6月6日,华宝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有条件收购朱林瑶持有的Chemactive,估值39.96亿港元,作为支付对价,公司将以 1.8港元/股的价格,向朱林瑶发行及配发2219731526股新可转换优先股。注资后,朱林瑶持股比例更是上升至97.57%。

  复牌当日,华宝国际大涨29.03%,报收2.4港元/股,同时,由于优质资产的注入,华宝国际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在股市转牛的助力下,其股价一路走高,2007年11月一度高达8.24港元。股价上涨令朱林瑶的财富大幅升值,跃级成为身家20亿美元的富豪。

  注资完成后,朱林瑶即开始套现,从2006年8月开始至今,朱林瑶先后减持4次,减持的41.11%股份共套现了43.96亿港元。套现总额加 上目前所持股票市值,朱林瑶身家应在145亿港元以上,倘若2006年其以内地资产赴港上市的方式来操作,即便按照今日26倍市盈率来计算,她的身家最多 也只有133亿港元。相当于朱林瑶平白多“收”了10多亿港元。

  分析人士认为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600家,其中2/3为香料生产企业,1/3为香精或香精香料并举企业,大量现金在手,朱林瑶将能在未来3~5年的产业整合中左右逢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47

54.7亿港元债务待偿 中新地产欲回购可换股债解“近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9/HTML_IV0EKY50WN50.html


停牌近16个月、饱受资金链紧张传闻困扰、近期又披露有雇员被廉政公署调查的中新地产集团(0563.HK)陷入多事之秋。但中新地产总裁刘义5月14日向记者表示,“我们的资金链没有任何问题,复牌也一直在努力之中。”

此前一天,中新地产以6.3折的价格回购该公司发行的13.4亿零息可换股债券的提议,获得了债券持有人大会的通过。根据之前的协议,这批债券将于2011年到期。

如果中新地产从债权人手中全部回购这部分可换股债券的话,将使中新地产获得5亿多港元的非经常性损益。“这只是赋予了债券持有人这个权力,至于到时 候债券持有人是否行使权力,还不确定。我们有一个行权日前20天的反悔条款。债券持有人也可以等到2011年,我们按照相当于债券面值120.01%的价 格回购债券”。刘义向记者表示。

此前,中新地产曾经提出以4折价格回购这笔可转债,但债券持有人用脚投票,因召集人数不够而最终未能成行。

中新地产向来行事低调,但近期却被推至风口浪尖,甚至屡有“破产”之说传出。“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回款额有28个亿,签约额将近30个亿,今年的目标是冲击100个亿。”刘义回应外界传言。

而另一方面,自从2008年1月23日起停牌以后,中新地产就一直没有复牌,这也令外界疑窦丛生。2009年5月11日,中新地产曾经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一名涉嫌贪污的前雇员为香港廉政公署所调查。

虽然中新地产方面表示,发布此公告与两天之后的债券持有人大会并无关联,但正是在这一悲观气氛的弥漫下,债券持有人不得不忍痛退让。

债务违约风险仍高

根据投票结果,上述可换股债券的持有人,有权力要求中新地产于2009年6月12日,按照6.3折的价格,赎回其发行的债券。

这也意味着,如果债券持有人行使这一权力,每10000港元的债券回购价格为6300港元。而按照债券发行时的约定,中新地产本应以120.01%的价格回购债券,即10000港元债券需支付12010港元。

投 票结果显示,有99.3%的与会债券持有人投出赞成票。这与之前中新地产提出以40%的价格回购债券相比,结果迥异。当时,因为出席人数未达到法定人数, 该议案最终流产。随后中新地产将折扣提高至63%。颇为巧合的是,在第二次投票前两天,中新地产就该公司雇员被调查发布公告。

“债券持有人选择投赞成票,主要还是出于对全球经济和地产行业的不乐观前景的预期。”中新地产总裁刘义向记者解释。中新地产此举,亦是步绿城中国(03900.HK)后尘。此前,绿城中国)以85%的票面价格提前回购了一笔4亿美元高息票据。

但另一方面,刘义表示,根据相关条款,即使是发出认股权通知的债券持有人,也有权力选择不迟于6月12日前20日,将其撤销。

在此之前,中新地产颇有些风声鹤唳。

先是2009年1月23日中新地产4亿美元债券利息的付息日,该公司并没有按期支付1.52亿元的利息。随即标准普尔将中新地产长期外币信用评级由CCC+下调至D,同时将其2014年到期的利率为9.75厘的4亿美元优先债券的发债评级由CCC下调至D。

刘义表示,目前这一利息已经支付,而标准普尔也随即将评级提高。

而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投资5月15日表示,维持中新地产“Caa3”评级。穆迪表示,虽然重整债券安排缓和即时违约的风险,但目前评级反映中新仍有 很高的违约机会。其中包括一笔4亿美元(按7.7511港元/美元计算,相当于31亿港元)债券将于今年7月到期,集团需要安排付款,同时银行短期贷款总 额亦达20亿港元。

此外,中新地产5月4日曾经发布公告称,其与成都中泰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的诉讼达成和解。中新地产下属公司中置 (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向成都中泰支付1.2亿元股权转让款,收购成都中泰在公园大道项目中30%的股权。此外,中新地产还需向成都中泰偿还3.26 亿元人民币(按5月1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0.88073人民币/港元中间价计算,相当于3.7亿港元)的股东贷款。

实际销售回款高于公告数字

中新地产前身是北京新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董事局主席郦松校系工程建筑专业科班出身,1987-1996年间,分别任职于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物资部。

目前,中新地产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重庆、西安、长沙、成都、沈阳、珠海等地开发了20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2008年,中新地产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29位。

虽行事低调,中新地产在扩张拿地方面却颇为凶悍。而与此前频出的“地王”不同,中新地产绝大多数土地储备都是通过购买项目的方式取得,在土地拍卖市场鲜有出手。“这样算下来我们的拿地成本要比在交易市场拍卖低得多。”刘义表示。

高速扩张的同时,中新地产承受的资金压力也与日俱增。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4月,中新地产的土地储备只有300万平方米,到2007年底,已高达1500万平方米,20个月内陡增了1200万平方米。

其中饱受质疑的项目之一,就是其31亿元豪赌珠海淇州岛。2007年9月,中新地产收购珠海市裕卓虹基集团有限公司及运德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珠海淇州岛影视城项目公司的全部股权而入主该项目,交易涉及资金31亿元。

但迄今为止,这一项目仍未开工。刘义表示,未开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项目设计上需要符合珠海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目前正在积极沟通”。

2009年1月21日,中新地产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的六个月中,中新地产营业额仅为5780万港元,较2007年同期的10.25亿港元大幅减少94.4%。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约为27.14亿元。

中新地产曾在5月8日发布公告,称截至2009年4月30日止的这一会计年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及盈利“将录得显著下降”。

刘义对中新地产资金紧张一说予以反驳,“我们的销售回款情况很好,因为香港会计准则是财务审计认可的数字,要以业主拿到产权证为准。所以实际回款的数字要高于上市公司公告的数字。”

200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新地产资产净值为84.59亿元,而其非流动性负债方面,银行贷款为24.25亿元,可换股票据、高级票据、衍生财务工具-发行人购回权和延迟税项负债合计为50.2亿元。

据刘义介绍,中新地产正在积极准备复牌,“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给交易所解释清楚。”中新地产停牌之时,香港恒指亦在牛市的末端。而今部分在港上市的地产股股价已经被腰斩,中新地产复牌之后股价的走势估计难言乐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2

比亚迪套现2.8亿港元被疑转移资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520/08416249336.shtml


 昨日,中国汽车新贵、新能源电动车代表性企业比亚迪(29.6,2.90,10.86%)(01211,HK)公布其创始人兼总裁王传福以每股25港元抛售1120万股H股,涉及资金达2.8亿港元,至此王传福已经把个人所拥有的所有H股股票全部抛出。

  早在5月13日比亚迪出现此笔匿名巨额交易时,就已经有人预计到可能是王传福套现。如今证实确为本人后,坊间对于其为何在此时巨额套现猜测重 重。甚至有人表示,王传福是为了转移资金,因为即将开庭审理富士康对比亚迪的51亿港元索赔案。但比亚迪方面表示,这一举动仅为应对内地监管部门要求,王 传福本人对公司前景仍看好。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明星,王传福最近的举动备受关注,而这一切均源于台湾首富、IT业代工大佬郭台铭对“富比案”翻了旧账。

  郭台铭何以怀恨比亚迪

  所谓“富比案”,是指郭台铭的富士康诉讼王传福的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的案件。郭王两人的恩怨始于2006年,当时富士康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在深圳法院起诉内地代工厂比亚迪。双方已就此交锋3年,已有4位比亚迪员工被判刑。

  富士康方面始终认为比亚迪的做法令富士康损失了51.3亿元人民币的生意,今年年初富士康中断了“富比案”在深圳的进展,而改为在比亚迪上市所 在的香港继续诉讼。预期下半年就可正式开庭,索赔金额高达51亿港元。面对如此巨额索赔,难怪有人把王传福套现2.8亿港元和为诉讼案转移资产联系在一 起。

  实际上,尽管“富比案”索赔金额巨大,但是真要进入诉讼程序恐怕要旷日持久,对比亚迪耿耿于怀的郭台铭便想断了王传福融资的根本。

  两周前,郭台铭借“富比案”将在香港开庭之际,除对公众公开一部分证据外,还突然对投资比亚迪的“股神”巴菲特发难,质问巴菲特“为何要对一家窃取商业秘密起家、缺乏企业道德的公司投资”。甚至隔空向巴菲特喊话“敢不敢坐比亚迪的汽车上下班”?

  有分析认为,郭台铭此举在某种意义上是打击比亚迪的融资渠道。这一令外界诧异的“过激”举动把王传福送到了公众的瞩目之下。而在这样的聚光之下,王传福突然套现2.8亿港元。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真相

  “股神”巴菲特为什么投资比亚迪?我们不妨把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事件稍微做下梳理。

  去年9月,“股神”巴菲特所属的巴郡-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与比亚迪签署策略投资及认购协议。根据协议,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占扩大股本后的9.89%)比亚迪股份,交易的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

  此消息令中外震惊。因为外界从未想到“股神”巴菲特会对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此事乃巴郡-哈撒韦公司副主席、巴菲特的老拍档芒格一手促成,而芒格之前已投资比亚迪,算是比亚迪的股东。看起来似乎和巴菲特本人没多大关联。

  不过天不遂人愿,尽管香港联交所已原则上批准相关协议,但中国证监会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许可却一直没下来。3月26日,比亚迪单方宣布将有关中美 能源控股公司认购新H股方式进行策略投资的最后期限延至今年9月26日。由此看来,此前媒体报道的“巴菲特已靠投资比亚迪狂赚48亿港元”成了天大的玩 笑,因为入股还没最终成行。但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却是歪打正着的好消息,一直表现平平的比亚迪股票大幅蹿升,成为港股中耀眼的明星。

  比亚迪目前问题重重

  实际上,比亚迪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郭台铭紧追不放的“富比案”,而是自身财务和运营方式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个月前比亚迪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其全年净利润约为10.2亿元,为最近三年中最低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8年底,比亚迪手 中所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7亿元,而2007年年底时,这一数据约为55亿元,下降幅度近70%。而公司销售及分销成本、研究与开发成本、行政开支、 融资成本均大幅增长,其中,研究与开发成本出现约67%的增长。

  在比亚迪最重要的现金流数据中,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8亿元,较2007年增长约7000万元。而其截至2008年底银行总贷款却高达91.62亿元,其中一年之内必须偿还的贷款高达43.71亿元。

  在这样的情形下,比亚迪的融资能力正显著下降。其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07年时的约72亿元大幅降为约3亿元。

  正因为此,王传福把期望寄托于A股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A股市场去年表现不佳,2008年9月A股IPO大门关闭。比亚迪未能完成发行A股的 计划,同时,股东大会对回归A股的批准已于2009年3月19日到期。王传福指望近期在A股上市以输血“比亚迪汽车”已无望实现。

  更为糟糕的消息是,预计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能于3月26日前给比亚迪带来的18亿港元却因相关部门的审批没完成而延期交付了,双方将审批完成的最后期限推迟至9月26日。从以上迹象可以判断,比亚迪近期在资金上是有不少问题的。

  富士康抄比亚迪后路

  如果说郭台铭一句“巴菲特,您敢不敢坐比亚迪的汽车上下班”仅是其意气用事指责比亚迪汽车的话,那么郭台铭的另外一句话应该戳中了比亚迪的软 肋,他质问巴菲特“丰田、本田、福特、通用等国际大车厂投资油电混合车领域很久才开始赚钱,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的比亚迪的潜力”?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汽车行业专业人士的质疑。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电动车专家陈全世表示:“虽然比亚迪一再强调双模动力与混合动力的区别, 插入式充电是处于世界前沿的技术。但双模动力其实就是混合动力,而插入式充电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研发出来,90年代便有样车问世,归根结 底,比亚迪的技术还是落在了欧美和日本一些汽车企业的后面。”基于此,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比亚迪电动车的市场化还需要至少20年。

  专家们在肯定比亚迪进入电动车领域勇气可嘉的同时,又对比亚迪是否真有电动车领域的世界级技术表示质疑。

  现在看来,王传福首当其冲需要应付的是“宿敌”郭台铭进入电动车领域。上周末,有消息曝出郭台铭旗下正崴集团将和美国知名电池制造商 Boston-Power合作,将涉及电动车核心部件的制造,以自身的行动向王传福宣战。据悉,美商Boston-Power是电池领域的新锐,凭借环保 高效锂电专利和4500万美元的投资短短两年间一跃成为电池行业里的宠儿。这样郭台铭就可以在比亚迪最核心的电池领域向“冤家”喊话。商报记者 罗添/文

  后记

  业绩持续下降、A股上市短期内无望、巴菲特投资落实疑云重重、“富比案”的巨额赔偿、郭台铭搅局核心电池领域、资本市场对于2.8亿港元套现的疑虑……这一切都困扰着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新锐比亚迪。

  记得王传福曾立下的豪言——“2015年做中国汽车第一,2025年做世界汽车第一”。现在看来这似乎有点模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

募资27亿港元 SOHO中国筹划大举收购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5-27/110172297_1.htm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张映光】潘石屹似乎还嫌钱不够用。5月27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410,下称SOHO中国)宣布,将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27.40亿港元。

  SOHO中国此次发债融资,除一小部分用于补充公司日常运营资金,主要将用于潜在的收购项目。尽管SOHO中国在公告中并未披露目前拟定的收购计划,但对于这家资金相对充裕的地产公司来说,新一轮的融资,表明其收购计划将十分庞大。

地产公司融资有回暖迹象

  SOHO中国发行此笔可转换债券,是一年多以来,最大一笔内资地产公司海外债券。2008年初,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2007,下称碧桂园)曾发行5亿美元可转债。但是,为了能够令债券获得投资者认购,碧桂园不得不与投资者订立“对赌协议”,以致后来造成约2.5亿美元的巨额浮亏。

  与彼时相比,SOHO中国此次可转债的发行条件显得较为宽松。SOHO中国公告显示,该笔债券2014年到期,年息为3.75%,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上述债券将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发行,并通过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摩根士丹利及瑞士银行三家机构向海外投资人发售债券,发行佣金及行政费用为6000万港元。扣除上述费用,SOHO中国可通过债券融资27.40亿港元。合约限定,可换股债券在90天内不得转换为股票,至2012年,SOHO中国可有条件提前赎回全部剩余债券。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地产公司融资动作较为频繁,预示着资本市场已有所回暖。如果市场稳定能够继续维持,香港市场的地产IPO或有重启可能。

SOHO中国项目收购冲动

  此次可转换债券,初步兑换价为5.88港元/股,较5月26日收盘价溢价约2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机构投资者较为看好SOHO中国未来股票表现。

  目前,SOHO中国股价较去年最低时上涨近2倍,不过,与富力地产、合生创展等公司相比,价格仍显得较低。

  SOHO中国股价表现不佳,主要与其现金较多,而项目较少有关。这往往令投资者怀疑,公司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上述投行人士则向《财经》记者表示,充裕的现金既是SOHO中国的优势,同时也长期困扰这家上市公司。因为,持有过多的现金,而不去进行投资,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并非好公司所为。

  2007年10月,SOHO中国在市场出现“拐点”前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约达16.50亿美元。而其土地储备一直较少,投资较为谨慎。 SOHO中国在上市后,原计划将融资主要用于前门大街的房地产项目。但此后,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批准其收购计划,致使这一投资计划搁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

买“悍马”者李炎隐身旭光资源 连环运作赴港IPO集资14.8亿港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5/HTML_12B4KFAX2G1I.html


【核心提示:经过奋力挖掘,隐藏在幕后的买悍马者李炎及其铺排完善的系列资本运作浮出水面,由李炎控制的旭光资源与腾中重工的关系千丝万缕,旭光资源原来的机器设备采购商就是腾中重工的前身。】

自从宣布收购通用旗下悍马品牌之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腾中重工”)就瞬间出现在聚光灯下。经过媒体的奋力挖掘,传说中背后的买“马”者李炎,及其铺排完善的系列资本运作,也开始浮出水面。

6月4日,全球第二大芒硝生产商旭光资源(00067.HK)在香港开始正式公开招股,集资最多14.78亿港元。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在旭光资源的 招股文件中,赫然写着:“索郎多吉(前称李炎),为本公司创办人兼主席、非执行董事兼控权股东,亦为 Nice Ace 唯一股东。”

索朗多吉?李炎?

旭光资源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旭光资源主席索郎多吉与内地媒体提到的悍马背后的买方李炎,确实为同一个人。至于为什么要改名,以及何时改名,对方则表示不清楚。

除了改名,还有一堆疑团有待解答:旭光资源与处于新闻焦点的腾中重工是否有交集?外资投行在旭光资源上市过程中是否充当了推手? 腾中重工与旭光资源背后的控股集团——四川华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四川华通”),又有着怎样的资本运作路径?

曲折上市路

6月3日下午,旭光资源的首席执行官张大明等5名公司高管出现在香港的上市记者会上,传闻向来低调的李炎,却并没未露面自己公司的上市推介。

外资投行在收购悍马,以及旭光资源上市前的资本运作当中充当了怎样的推手?

有 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作为旭光资源此次在香港上市的保荐人之一的瑞信,去年曾经为旭光资源筹组银团贷款,其中瑞信借出1亿美元,并获得同等价值的认股证。 这次旭光资源在香港上市,在计划发行的5.77亿股当中,就有1.73亿股(约30%)为旧股,分别来自大股东兼主席索郎多吉、瑞信以及其它贷款者。

张 大明在记者会上说,股东对公司的发展有信心,索郎多吉仍然是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招股文件显示,上市之后,李炎将透过在Nice Ace的股权,拥有旭光资源经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43.1%。资料显示,Nice Ace是2007年在维京群岛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由李炎全资拥有。

实际上,为了上市,早在2005年2月21日,一家名为Top Promise的投资控股公司就在香港注册成立,由旭光资源全资拥有的维京群岛附属公司 Rich Light 全资拥有。2007年4月,旭光资源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获豁免有限责任公司,以便进行全球发售。旭光资源就透过 Top Promise,间接拥有旗下两家中国附属公司——川眉芒硝90.0%以及川眉特芒100.0%的权益。

其中,川眉芒硝以及川眉特芒更经历一系列的负责的重组以及股权转让。

川 眉芒硝的前身,是国有企业眉山芒硝。2001年6月,眉山芒硝厂转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川眉芒硝。2004年8月,四川华拓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四川华拓”)以及邱慧英向信达、华融及眉山资产经营以公开投标方式收购川眉芒硝90.0%及10.0%股权。2005年3月,川眉芒硝90.0%股权由 Top Promise收购,其后转为中外合资企业。

李炎自四川华拓于2004年8月收购川眉芒硝控股权益以来,一直为川眉芒硝最终控权股东。目前四川华拓由四川华通拥有69.9%股权。

而在2007年6月,Top Promise 在四川省成立外商独资企业川眉特芒,注册资本为2905万美元,全部由 Top Promise 以现金注资。2007年8月,川眉特芒的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美元,总投资额增至9000万美元。

瑞信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旭光资源非常需要资金作为扩充。2008年,旭光的资本开支及收购活动共花费近9亿元,整体现金净流出7000万元,截至2008年底,其现金仅为80万元。所以其财务顾问瑞信,为旭光筹组一项银团贷款。

这次旭光资源在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以招股价中间价2.14元计算,集资净额为7.01亿港元,当中65%用于偿还海外银行借贷,13.5%用于牧马矿区建设芒硝采矿及生产设备,13.5%用于收购额外采矿权,其余为一般营运资金。

三角关系

旭光资源与腾中重工的关系千丝万缕。

根 据招股文件,改名为索郎多吉的李炎,现年46岁,于2004年透过四川华拓间接投资川眉芒硝,于2004年完成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及工程研究生课 程。而同龄的李旭东是旭光资源的执行董事,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的管理科学及工程硕士学位,于2004年7月被委任为川眉芒硝的副总经理兼董事,并于2007 年1月获委任为 Top Promise的技术总监。两人的履历印证了此前关于李炎与李旭东曾是同学并且关系很好的说法。

旭光资源的招股文件中显示,旭光资源原来的机器设备采购商就是四川腾中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即腾中重工的前身。但是因为旭光资源的执行董事李旭东同时控制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属于关联人士,所以从2008年开始,旭光资源转用其他采购商。

6月4日,腾中重工的新闻发言人赵彤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目前四川华通与腾中重工的关系以及控股比例,正在与公司方面商量,在合适的时候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过,旭光资源、腾中重工,以及四川华通之间的关系,从此前已经公布的一些零星消息中,可见端倪。

成都市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网站在2008年1月2日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总投资达7.5亿元的四川华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部项目正式落户龙潭工业区,该项目在工业区占地100亩,建成后项目约定年销售产值将达100亿元人民币,税收将超过3亿元人民币。”

这 条消息又指出,“该项目的业主华通集团由李氏家族控股,主要股东为华尔街投资银行三大巨头美林、瑞银和摩根士丹利。该集团公司旗下产业分布广泛,主业突 出,重点发展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板块、四川川眉芒硝有限责任公司基础化工原料产业板块、四川腾中机械制造设备有限公司机械制造板块 ‘三大板块’,各板块均处于国内外行业领先水平。”

根据四川省工商局在线查询系统提供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材料,目前其法定代表人为陈实,注册资本3亿元。

事 实上,在早前的2008年1月7日,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便由李旭东变更为陈实。2008年1月31日,公司的股权也有变化,李旭东将 90%的股权转让给自然人钟胜男。同年7月14日,钟胜男对公司进行增资,腾中重工注册资本变更为1.41亿元,其持股增加为98.51%,宗瑞儒持股变 为1.49%。

此前有传言指出,摩根士丹利在本次悍马出售交易中饰演了“牵线”的角色,而且摩根士丹利曾经以其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的方式,帮助四川华拓融资2亿美元。不过,6月4日,摩根士丹利有关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此事不予置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2

华润电力拟供股集资逾59亿港元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9/20090609031457735.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杨可瞻

        华润电力(00836,HK)上周四晚宣布,建议按10供1比例进行供股,发行介于4.238亿 至4.323亿股,供股价14港元,最多集资60.52亿港元,供股价较周四收盘价17.92港元折让21.9%,占扩大后股本9.09%,在扣除应付所 有估计的开支后,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59.23亿港元。

        据悉,此次供股计划为继今年4月,汇控(00005,HK)高达1378亿港元世纪供股后,最大型的供股计划之一,汇控(00005,HK)自4月7日收盘至今,股价已上扬25.1%,同期恒指上涨约22.27%。

        华润电力(00836,HK)昨日首次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该股股价全天受阻于上周五收盘价附近,至收盘跌3.98%,收报17.86港元,不过其股价上周涨幅已达到12.59%。

        据 公告披露,该公司此次供股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公司资本基础,以提升整体财务状况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使该公司未来能开发、收购更多的煤炭资源、开发可再生 能源项目以及建设大型高效率的燃煤发电机组。此外,此次供股所得款项净额,主要将用于抵消结欠最终控股股东中国华润总公司债务,以改善财务状况。截至 2008年底,华润电力结欠中国华润总公司的债务总额约55.27亿港元。

        另据媒体报道,华润电力财务总监王小彬表示, 华润电力计划2009年至2011年期间,每年在风力发电项目上投资人民币20亿至30亿元,此次供股后,公司净负债比率将由去年年底的118%,降至 96.7%,低于内地电力行业300%净负债比率的平均水平,王小彬还指出,公司建议的供股计划获得母公司的大力支持,母公司已承诺按比例供股及包销全部 供股股份,供股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发展风电及水电项目,同时会加大投资煤炭资源,以稳定煤炭供应量。

        金元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罗杰,日前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此次供股用于改善财务状况,在最近A股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相信对其股价短期影响有限,不过如果供股后,能有效降低公司净负债比率,对其中长期股价有正面作用。

        而 对于华润电力大力投资风电项目,罗杰指出,投资内地风电项目的企业,大多数为常规能源商,而由于之前一些项目存在回报率较低、成本较高、资源不一定好等问 题,已导致一些外资投资商退出,而在如今内地发电量下降的背景下,选择投资风电项目时机值得考虑。罗杰同时也认为,经历了热炒的新能源行业相信将休息一段 时间,对于那些底子较厚、制造能力较强的大中型常规能源商来说,如果它们选择转型做新能源,相信企业会长期存在。

        日前, 汇丰证券将华润电力列为行业首选,给予“增持”评级,设目标价24.73港元。该行认为,目前股价并未反映华润电力煤炭业务增值潜力。若剔除煤炭业务价 值,发电业务2009年底市盈率只有10倍。一旦华润电力能通过增加煤炭产出来节省成本,相信华润股价将被重估,并趋向其目标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0

263.5亿港元购入中能硅业 “电王”朱共山的多晶硅救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4/HTML_JSAD1DRRQMRI.html


263.5亿港元的收购价,199亿港元的2009年天量新股发行,在金融海啸导致光伏行业哀鸿遍野的冲击下,这是“电王”朱共山对巨资投资多晶硅行业的冒险式救赎。

6月23日,中国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能源)(03800.HK)宣布,将以总代价263.5亿元,收购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能)100%股权,朱共山为协鑫能源第一大股东兼主席,而朱同时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智悦控股也握有江苏中能绝对控股权。

“他这是在进行豪赌,在目前香港与美国等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热烈追捧的前提下,寄望借此收购增加江苏中能的现金流。”一位光伏业内权威人士表示,5月 8日中国忠旺(01333.HK)上市募得94.94亿港元,但已戴上2009年以来全球最大金额的新股募资桂冠,朱共山想要向资本市场拿到近200亿的 资金,“需要去冲刺一个奇迹”。

保利协鑫的公告称,263.5亿港元的收购价中,将有199亿港元透过发行每股2.2港元、合计90.51亿股新股支付;余下64.4亿港元将透过现金、发行有抵押票据及新股支付。

现 年51岁的朱共山,以民营资本的身份在华能、国电、华电、大唐、中电投这五大电力集团及申能、粤电、深能和皖能等地方军控制之外的狭小空间里腾挪,拥有近 20多家以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为主的再生能源电厂,并以30亿人民币的身价,位列《2008胡润能源富豪榜》第18位。

冲刺纽交所未果

据公开资料显示,江苏中能多晶硅项目由协鑫集团投资70多亿元人民币,2006年8月落户徐州经济开发区。时至2007年9月21日,其一期1500吨生产线正式投产,第二期1500吨生产线则于2008年4月投产。

根据江苏中能的规划,其第三期生产线为15000吨,建设完成后,江苏中能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8000吨,而到2010年将达到27000吨的产能规模,成为全球三大多晶硅厂商之一。

“朱共山此次将江苏中能揽入协鑫能源中,实在是迫不得已。”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江苏中能错过了光伏企业赴美上市的最好时机,彼时的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多晶硅概念已经疲倦,上市计划夭折导致资金链紧张,原定投产计划缩减,能否获得融资将决定今年中能的产量。

此 前的2008年8月,以江苏中能为业务主体的协鑫硅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IPO申请,计划在纽交所融资8.625亿美元,其IPO的发 行承销商则为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后因投资者对国内光伏兴趣一再衰减及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日期一推再推,并最后导致上市冲刺未果。

“此时保 利协鑫出手,当然有江苏中能资金链紧张的因素存在。”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透露,多晶硅现货价格已从2008年的480美元/公斤的峰值跌至 2009年4月的80美元/公斤,目前更是在70美元/公斤之下,“以目前的多晶硅现货价格,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已经接近成本,更别提有巨额的利润,中能硅 业也不例外”。

前述权威人士感慨,冲刺纽交所失败之后,大家对于协鑫能源并购江苏中能就有所预感。其原因在于,江苏中能的扩张速度极快,其 一期工程只需要17个月时间建设,二期更减至10个月左右,随后三期于2008年底即迅速上马,“在业内是绝对的黑马,但也留下了一个迅速扩张中的资金‘ 饥渴症’”。

事实上,除却多晶硅生产之外,江苏中能正积极将业务领域向产业链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系统、太阳能发电站等领域延伸,其目标是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光伏产业公司

江苏中能副总经理马平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四五年在欧美国家有所布局,“希望通过在美国及欧洲的开发、建设,使得协鑫光伏从一个硅材料的供应商,转型为提供光伏发电的绿色能源供应商”。

在上述权威人士看来,仅江苏中能三期多晶硅产能建设需要一百多亿资金,非占据该公司绝大部分股权的朱共山所能独立支撑,加之银行信贷收紧,“要想三期工程顺利运行并产生效益并走向综合性企业,主要还是要借助资本市场”。

拷问199亿港元募资

协鑫能源公告显示,倘是交易完成后,朱共山及其家族等关联人士的持股将由原来的34.47%提升至56.17%。

问题在于,在目前资本市场低迷的行情下,199亿港元的新股发行或许需要投资者的“十分厚爱、高看三分”。据WIND资料显示,港交所前4个多月新股发行仅筹资逾123亿港元。

“ 朱共山此时将江苏中能纳入协鑫能源棋盘,可以借力当前港交所热捧新能源这个理念。”国泰君安(香港)能源行业分析师王鼐分析,新能源企业在港交所得到数月 追涨,以中国电力新能源(00735.HK)为例,其4月8日股价仅为0.355港元,但6月23日最高时涨至0.63港元,涨幅有一倍有余。

263.5亿港元的收购价,对应江苏中能去年底税后净利22.33亿元人民币,已有10.4倍的市盈率。

姜谦表示,倘是以江苏中能年底将达到18000吨的总产能计算,协鑫能源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硅业应该是溢价收购。“上市公司保利协鑫按2.5元折让12%,以每股2.2元溢价收购大股东旗下公司资产,就对价而言,这一收购价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并不划算。”

事实上,国内光伏企业所称的产能与产量往往有较大背离,多晶硅企业的产量一般仅为产能的六成左右。以国内最早从事多晶硅生产的四川新光硅业为例,2008年计划产量800吨,为产能的63.49%。

姜谦据此估计,江苏中能虽号称18000吨的产能,产量能达到10000吨已算是不错的数据。

数据显示,江苏大全集团建设规模6000吨/年多晶硅,需要投资60亿元;江西赛维LDK于2007年8月开始斥资120亿元,上马1.6万吨多晶硅项目。

“ 如果以江苏中能1.5万吨多晶硅产能来看,需要投资112亿—150亿元,即使去除20%的自有资金,仍有近百亿缺口。”前述光伏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多晶 硅生产线建成之后,还要花费超过半年的时间来调试产品,“所以一般需要一年半至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有规模化效益,而且多晶硅的利润会有一个直线衰减的过程 ”。

王鼐介绍,目前香港资本市场处于平静期,平均每日仅有500亿-600亿港元的交易量,故此对“电王”朱共山而言,需要以极大的智慧去说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接受199亿港元的募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