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9100立方米废水进入了汀江流域,造成沿江上杭、永定出现鱼类死亡和水质污染现象,然后9天之后的12日,紫金矿业在股市停 牌,大家才觉得很是蹊跷。接着,召开新闻发布会、领导重视等一系列传统项目就都出来了,态度之诚恳、力度之大正如很多突发事件一样,当地政府甚至收购死鱼 来安抚农民。但效果也与其他事件相似的是,大家又开始了询问:你们早干嘛去了? 面对这个提问,原本的答案比较标准,是说本来以为事情不 大,所以等处理好了再说。后来说是想在发布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故——这个当然就是胡扯了,毕竟那算是有害物质的污 染,老百姓要是不知道的话,这个事故后续的伤害比处理事故本身可要严重的多,这不叫“负责任的表达”,这叫做“负隅顽抗的表达”。 这种 胡说八道已经被很多人所批驳,而最新的说法,是因为考虑到当地“维稳”的大局,从而让紫金矿业选择了宁可“违规”。这里的“违规”说得不是违反对于环境事 故的责任之规,而是违反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规。 这个逻辑乍看上去有点奇怪:怎么能把违反证监会的规定,当做地方保持“维 稳”大局的替代品呢?但这个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停牌或者披露事故,必然会有人要问为什么,当地的这起事故就无法捂住盖子,自然对当地的“维稳”大局 有所伤害。要是能够捂住,自然算是企业与当地政府都过了一关,算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除了那些受到污染水源伤害的、最好是不知情的老百姓。其实从利益共同体 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收购渔民的死鱼,都是这个维稳大计当中的一部分,不然的话,政府也不过是个监管的角色,怎么能上赶着冲到前面去买单呢? 维稳与违规孰重?处于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每天要用水的老百姓来说,违规——无论这个规定是证监会的信息透明之规定,还是作为企业与地方政府 出于保护公众健康而必须警告之规定,都远比维稳要重要。但当地官员与企业则更希望维稳,最好稳定到谁都不知道才好。说起来紫金矿业真是当地政府的贴心人, 连维稳这件事都替当地政府想到了,弄得两者像个连体婴儿。 维稳与违规其实所面对的都不是老百姓,维稳的最终目的是政府的政绩,而违规面 对的也是证监会之类的机构,没人想过对老百姓应该负担的责任。 但维稳与违规本身则是个老问题,而这个老问题其实在民间早有答案:没有规 则的稳定不是真稳定,早晚会出事儿。强制的维稳与这种隐瞒的维稳,最终只要真相被揭露,往往会引发更为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强烈的群体性事件之诱 因。即使不在这个事情上爆发,但大家会记住此事,等到合适的时机,说不定就出来“打酱油”了。 著名学者于建嵘说过,只有动态稳定才是真 稳定,那种靠强制与蒙骗的稳定,都是表面上的稳定。这话的悲哀之处不是这种现象,而是要从一位学者嘴里郑重其事的说出来,而这个早就应该是一种常识了。但 常识总是稀缺则是我们这里的常态,这件事也不过是再次加了一个注脚而已。
汉庭连锁酒店创始人季琦:中国经济的两难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19/144340.html
第一次看到政府提经济“两难”是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6月份,总理再提这个词,终于引起媒体热议,我也按捺不住,在这里凑两句。
“两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保增长与调结构;稳定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压力; 控房价与保支柱;加息与鼓励投资;提高居民收入与增加国家、企业收入;人民币升值与稳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择上的“两难”。
其实这些“两难”在我看来并不是很难,比如说:保增长还是调结构?必然是调结构。因为只有结构的调整,才有下一个30年的稳定增长。保增长是“近忧”,调结构是“远虑”。
控房价还是保支柱?必然是控房价。因为房价是民生,是稳定,是政治。控房价在技术和决策层面都不是问题。实际上,房价管控的难度在于地方政府、银行等利益集团的不情愿、不配合。
提高居民收入还是增加企业、国家收入?当然是优先提高居民收入,适当提高企业收入,而国家收入不是太少,而是已经太多,决不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再提高!
稳定通胀预期还是控制物价上涨?当然是稳定通胀预期。通胀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存在的现象,实际上最大的得益者是国家,吃亏的是现金持有者,包括广大银 行储户。持续的通胀政策,除了推高各类资产的价格,股市也长期高温不退,还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物价的上涨是由通胀政策引起的。是果,不是因。
加息还是鼓励投资?当然是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活力,才能高效、持续地增长,才能有效地调结构。
人民币升值还是稳定出口?当然是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升值人民币是必然,淘汰部分出口产能也是必需的。否则如何调结构?
我们始终强调要“软着落”,我就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谁都想“软着陆”,但是世上有免费的午餐吗?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吗?打麻将还特别忌讳胡到“字碰”或者摸到八个花呢!在某些领域、某些部位的“硬着陆”,实际上是对整体的保护,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实这样的“两难”是所有决策者都会面临的问题,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跟力学上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则之一。为什么政府和总理要拿出来跟大家说呢?我想:一是政府决策透明化、公开化的表现,体现这一届政府亲民、爱民 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外在表现,政府作为“老娘舅”看来也是左右为难。
建国六十多年来,从一开始的强人(毛泽 东、邓小平等)治国,到这几届的精英(江泽民、胡锦涛都毕业名校)治国,领导人依赖于个人魅力的成分在减少,决策方式也更倾向于集体决策。如果说朱镕基时 代还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到了温家宝这一届政府更多的是平衡和调和。这对于经历了长时间高速发展后的中国局势也是比较合适的。
高速发展 的结果,必然是将许多原先不显著的矛盾变得显著,原先不起眼的差距变得明显,原先的微小不平衡容易形成动荡。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碰撞和博弈是在所难免的。而 中国各阶层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并不均衡,往往总是强势力量发出的声音越是响亮(想起了中学英语课本里学过的“金喇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沟通,再进 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相当有必要。
从这种经济领域的“两难”问题里,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各个利益集团在决策机制里都应该有自己的代理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只会使矛盾激化,“两难”越来越多,甚至(困)“难”变成(灾)“难”。
(文章转自作者博客)
比亚迪的两难战略选择 Barrons
作为一个以发展电动汽车为目标的企业,比亚迪目标远大。但是,正是因为其远大的目标,比亚迪面临两难的战略选择。 一 个企业要成功,必须战略清晰,集中资源投入在战略重点。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比亚迪必须作出重要的战略抉择,到底是集中精力投入传统汽车的发动机 和变速箱领域,还是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相关的关键技术。传统汽车的关键在变速箱和发动机。而电动汽车则基本不需要这两种传统的关键核心部件。为了给未来的电 动汽车积蓄力量,比亚迪成功进入了传统汽车领域。但是,传统汽车的后续发展要求有变速箱和发动机的研发实力。不然,没有后续车型的推出,只是反复对旧车型 拉皮,换汤不换药式的“升级”,迟早要遭消费者抛弃。F3的大起大落就是明证。而缺乏产品升级换代,没有后续发展潜力,只靠压榨经销商,盲目增加经销商数 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必然不可持续。 比亚迪实际上是在和技术赛跑,看电动汽车能否发展的足够快,以至于替代甚至超越传统汽车。当新技术替代了传统技术,比亚迪在传统汽车领域的致命短板就不算问题。但是,在那之前,如果还不投入在传统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发展会严重受限。
比亚迪两难选择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93802&time=2010-10-30&cl=115&page=all
利润突降,光环褪色,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两条战线策略面临选择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梁冬梅
关于比亚迪(01211.HK)的好消息越来越少。
继8月间宣布调低2010年销量目标和经销商退网风波之后,比亚迪第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挫:净利润仅为1134万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则为11.6亿元,同比跌幅达到99%。
10月26日业绩发布两天后,比亚迪股价连续下跌,跌幅合计高达18%。投资比亚迪的“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许也该问问:一向以行业颠覆者形象和电动汽车领先者示人的比亚迪怎么了?
F3风光不再
根据比亚迪财务报告,一方面,比亚迪销量下降导致销售收入增幅减少;另一方面,相关的费用却在提高。三季度,比亚迪实现销售收入102.56亿 元,同比仅增长0.28%;成本和费用则达到42.6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销售及分销成本为14.89亿元,同比增长48%;行政开支和研发 成本合计为25.2亿元,同比增长32%。
销售收入增幅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汽车销量出现下滑。根据比亚迪的销售数据,2010年三季度,比亚迪销量为9.7万辆,同比下降15%。
比亚迪销量下降最早出现在4月,5月情况有所好转,上半年比亚迪销量达到28.90万辆,同比增长达到6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根据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自6月开始,比亚迪汽车销量连续四个月出现下降。鉴于此,2010年8月,比亚迪宣布将其全年销量目标从80万辆,调低到60 万辆。
即使按照比亚迪上半年的增长速度,要想达到全年销量目标,仍然有困难。在上半年增速达到63%的情况下,比亚迪上半年仅完成了全年80万辆目标的36%。
在销量下降的同时,比亚迪成本和费用却在上升,尤其是销售及分销成本大幅上升。根据三季报数字计算,销售及分销成本增幅高达48%,总额占到全部成本和费用的34.9%。
销量下降,将比亚迪长期依赖一款主力车型获利的弱点暴露无遗。长期以来,比亚迪依靠其主力产品F3实现了销量的猛增。根据本刊记者对比亚迪历年销售数据的统计,F3在2005年上市第一年,便开始对集团有收益贡献,当年年底就使汽车业务获得盈利。
2006年,F3销量4.6万辆,占比亚迪全部汽车销量的83.6%;2007年,F3销量8.4万辆,占总销量的97.7%;2008 年,F3销量约14万辆,仍然占总销量的82.4%。即使到了2009年,比亚迪已经有F0、F6等车型上市,但F3的销量达到29万辆,依然占到了全部 销量的65%。
在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大的时候,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高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熊传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产品更新换代快、能够不断推出新品的公司,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高,而产品单一、缺乏新品是比亚迪销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经销商“弃船”
一旦汽车销售受到影响,比亚迪的销售网络也就出现问题。2010年8月,河南、四川等地比亚迪经销商纷纷发起抗议活动。一位长期关注比亚迪的投资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比亚迪“对渠道的压榨太过分,招致反弹”。
比亚迪自进入汽车领域以来,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均延用其在手机电池领域的低成本策略。在汽车生产领域,比亚迪运用人工替代机器的模式节约成本;而在汽车销售模式上,则采用分网的方式扩军,通过“人海店”战术发挥终端潜力。
所谓分网模式,是将不同的车型放在不同的销售网点进行销售的模式。比亚迪将其销售网络分为四个,A1网销售F3和F6,A2网销售F3R、F0和L3,A3网销售G3,A4网计划销售I3和I6。
举例来说,比亚迪通常是在一个地区分成A1、A2、A3网,一个网设两家店。经销商的返利与销量挂钩。经销商为了获取返利,就会更多从比亚迪进 货,压价进行销售。这一做法,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并无太大问题。比亚迪汽车从2005年的销量1.6万辆,到2009年销量44.8万辆,仅用了五年时间。
矛盾集中在2010年爆发。受政府减少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优惠税率(从5%税率调高到7.5%)影响,主要排量为1.6升以下的比亚迪主力车型销量滞销。
销量下降,经销商库存增加,占用大批资金,而同一地区两家经营商互相竞争,使得一些经销商面临压力,无奈选择退网。
但是,按照比亚迪的规定:经销商自签订4S考核协议之日起,三年内更换比亚迪认证的店面位置或退出比亚迪销售系统者,扣除全部保证金并取消且要求返还所有优惠。由此才出现了经销商抗议一幕。最终,比亚迪与部分经销商达成协议,退还部分保证金。
两难战略选择
财务投资专家贝乐斯在财新网发表文章认为,表面上看,比亚迪的利润下降是经销渠道和产品单一造成的,但从根本上反映了比亚迪面临的两难选择——到底是集中精力投入传统汽车研发,还是重点发展电动汽车?
这也是比亚迪一直以来给广大投资者出的一道谜题。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公司以2.3亿美元(约合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市场掀起了持续的“比亚迪热”。短短一年间,比亚迪的股价从8港元涨至85港元,上升了10倍。
无论是在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在投资者会议上,比亚迪总是将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故事,当成是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先进地位的例证。
实际情况是,比亚迪汽车目前的利润仍然主要来自于传统汽车领域,其真正竞争力不是新技术领先实力,而是将中国劳动力优势发挥到极致所创造的特定 生产研发方式。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掣肘,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还远未达到量产的水平,短期内还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可以说电动车和新能源概念已经被比亚迪 透支。(详见本刊2010年第7期封面报道“比亚迪做什么”)
根据比亚迪的三季度报告,投入研发成本就达到10亿元,占到全部成本近25%。但是,这些投资究竟是投入电动汽车领域,还是传统汽车领域,尚不 得而知。仅从比亚迪缺乏后续车型角度推断,其在传统汽车领域投入不够大。如果没有传统汽车领域的投入,失去盈利来源,比亚迪所押宝的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 也将缺乏后续的支撑。
“这个战略选择是比亚迪绕不过去的坎。”贝乐斯认为。
光环逐渐褪去
如果比亚迪不能在传统汽车领域继续保持高盈利,电动汽车短期内不能产生收益,其身上的光环将逐渐褪去。
眼下比亚迪急需应对的还是在传统汽车领域面临的压力。除了缺乏后续车型,比亚迪在产能方面也面临困境。比亚迪目前的整车产能为50万辆。其中, 西安工厂产能为30万辆,主要生产F3及F3R;深圳坪山基地年产能20万辆,主要生产F0和F6。西安二厂涉嫌违法占地一事,又给比亚迪增加了不确定 性。
7月15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陕西省户县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扩建工程涉及违法占地,此案涉及地方政府违规预征土地、开发企业违法占地等违法违规行为。
比亚迪西安二厂于2009年底开工,计划投资50亿元,预计2011年上半年整车正式投产,2013年完成40万辆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能力。这一计划比原定的20万辆产能计划扩大了1倍。
2010年10月13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发出公告,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没收比亚迪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294.66万元罚款。
这意味着比亚迪产能将不能如期扩产到40万辆。而比亚迪西安二厂正是承担着生产包括比亚迪L3、G3、F5在内的新车型的重任,无疑对比亚迪有雪上加霜的味道。
2010年9月27日下午,巴菲特开始他的中国之行,第一站就是参加比亚迪经销商的活动。面对比亚迪上千家经销商,巴菲特表示,投资比亚迪是明智之选。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经销商和投资者的信心。
巴菲特中国之行结束后,10月4日,比亚迪股价上升到62.3港元。但是,比亚迪三季度报告出炉之后,截至至10月29日,比亚迪股价已经连续四日下跌,降到每股46.5港元。
弟妹轉軚 何超瓊進退兩難
2011-2-24 NM
|
|
賭王的代表律師高國峻,上週三又 再高調代賭王入稟追討Lanceford股份,不過今次矛頭直插向被指「最不願意談判」的何超瓊和何超鳳。據知何超瓊一直不相信老父會如此絕情告上法庭, 於是使出拖字訣,誰知有人背後發功,加上向來低調的細佬何猷龍,和只重視演藝事業的妹妹超儀,都因願意與父親妥協獲得「放生」,而被擺上枱的三太亦肯退一 步海闊天空,令超瓊頓失依靠。
本週一朝早賭王再入養和例行檢查,超瓊亦趁機最早撲入醫院,企圖再打親情牌,令賭王收回成命。最後努力
本週一朝早九點幾,賭王由二太藍瓊纓家中出發往養和,十多名信德員工在醫院門口築成人牆,阻止記者拍照,致電四太梁安琪及三太陳婉珍的助手,二人異口同聲 說:「例行檢查啫。」而在過去一星期甚少出現的何超瓊,就第一時間撲到醫院,據知情者說:「Pansy(超瓊)覺得避都唔係辦法,想試吓再同老闆傾吓。」
何超瓊諗住有得傾,皆因今次何鴻燊沒像上一次入稟時,親筆在入稟狀上簽名,有說他想留條生路給兩個女兒,若她們十四日內未有回覆,才會採取進一步行動。而 何超瓊亦打算在這黃金兩星期勸服賭王,盛傳她手上有一段當日父親簽名轉讓Lanceford股份的錄影片段,但Pansy對一切提問都保持緘默。
細佬埋怨
雖然Pansy留有殺着,甚至接了患病的母親藍瓊纓出院相助,但賭王態度強硬,明言要討回一切才罷休,為了「搞大佢,係何超瓊不能承受」,賭王這次入稟更 禁止她和超鳳轉移他名下所有公司股權,包括超瓊的大本營信德。一向沒有太大野心的超儀和猷龍見老父來勢洶洶,都轉軚不再撐家姐,守着新濠的何猷龍尤其不願 與老父對抗,知情者說:「Lawrence(猷龍)唔想搞大件事,有啲怪家姐企得咁硬。」他向父親表態後已甚少出現母家,避免見到記者。
超儀爭獎唔爭錢
爭產事件後一直避席公眾場合的超蕸,上週五晚亦打扮靚靚出席東華晚宴,而去年亦有陪妹妹出席的前東華總理Pansy就未見踪影。而憑《維多利亞壹號》獲香 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女主角的何超儀,亦沒有在微博「發功」,只與哎吔姐妹超雲互相寒暄祝賀,四太女超盈又和剛自英國返港的三太女超蓮在微博互add,眾 女一齊上演賭王最愛的「姊妹和睦」感人戲碼。本週一記者問超蓮三太與賭王是否已取得共識?她有禮貌地說:「我真係乜都唔會講。」至於四太和長房就繼續人釘 人,車輪戰地陪伴賭王身邊,以防有變。
|
進退兩難的比亞迪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919
(原載於東周刊22/3)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比亞迪(1211)跟騰訊(700),09年曾並肩為股皇,近命運殊異。騰訊盈利破頂,EPS按年升55%,派息增近四成。比亞迪卻屯邅不堪,EPS按年下跌37%,莫水,連派息都剪埋…真雲泥之別。
提起比亞迪,腦海必現「巴菲特」、「電動車」兩大關鍵詞。散戶欽敬,連綿不絕,寫詩讚曰:「新能源,電動車,過幾年,實好yeah。」技術拔羣,夢想宏大,無人敢非。何故股價飛流直下,高位跌逾六成?四字曰:「火頭太多」
衰在火頭太多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 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儲能電站、太陽能電站、電動車之所以值錢,在於快人一步面市。市場潛力大,自然群雄並起,環球逐鹿,務求一統天下。研發費用, 自不可缺,一如美、蘇當年鬥快登月,招兵買馬,大興土木,鬥快燒錢。
比亞迪無印鈔機,唯靠手機及汽車兩瓣,提供新能源部門的軍費。就像當年劉備,先據荊州為本,後圖益州。熟讀《三 國》,會明白今日之比亞迪,就是昔日劉備。話說劉備率眾入川,委關羽守大本營。後受命攻樊城,雲長剛愎自用,被呂蒙偷襲,痛失荊州豐沃之地。單靠益州寡薄 的資源,難以支持蜀軍全滅魏、吳。
分析員報告,偏重分析盈利,自己則聚焦現金流。09年時,公司單靠經營現金流,已夠投資所需有餘。但從2010年起,經營現金流大幅轉弱,要靠銀行短債,應付各項投資需求,額度由09年底的5.5億,升至去年底的110億。原理就像借貴利讀大學,唔讀就窮硬,畢業後先會慢慢有景,但依家俾息俾到頭暈。110億債,假設利息8釐,又會唔見近9億錢。
搞電動車投入極大
要改善經營現金流,比亞迪要靠沽存貨、收街數。問題是汽車銷量,舊款漸慢,新款未出,一、二月按年銷售量,下跌18%。又要整合經銷商,離離合合,會否拖慢收數速度?「乜唔係今年有電動巴士賣咩?」估計四月投產,預期2010年產700部,一部2百萬元,有14億營業額(未知是否要給數期),但如要發大生產,又要搵錢擴大電池產能…
今時比亞迪,有啲兩頭唔到岸。如新能源業務繼續全速行軍,就要周圍撲水頂CAPEX/R&D,尤其汽車業務,必須盡快逆轉;如放慢研發腳步,現金流出減慢,壓力紓緩,卻怕從此給虎視眈眈的對手拋離。新業務收成期延後,今時有利,他日或為害極深,痛失龍頭地位。
借短錢總有盡時,新能源發展,卻不能失機。如果我是王傳福,經營無大改善,趁市值仍有近700億港元,我會揀供股籌旗。(客戶持有比亞迪的相關衍生工具)
(千,人民幣)
|
2H10(估計)
|
1H10
|
2H09
|
1H09
|
經營淨現金流
|
-4,162,930
|
3,156,930
|
7,049,910
|
4,966,295
|
投資淨現金流
|
-4,435,090
|
-5,562,910
|
-4,936,391
|
-2,237,488
|
融資淨現金流
|
8,766,886
|
1,880,114
|
-1,878,570
|
-2,366,655
|
進退兩難的比亞迪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919
(原載於東周刊22/3)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比亞迪(1211)跟騰訊(700),09年曾並肩為股皇,近命運殊異。騰訊盈利破頂,EPS按年升55%,派息增近四成。比亞迪卻屯邅不堪,EPS按年下跌37%,莫水,連派息都剪埋…真雲泥之別。
提起比亞迪,腦海必現「巴菲特」、「電動車」兩大關鍵詞。散戶欽敬,連綿不絕,寫詩讚曰:「新能源,電動車,過幾年,實好yeah。」技術拔羣,夢想宏大,無人敢非。何故股價飛流直下,高位跌逾六成?四字曰:「火頭太多」
衰在火頭太多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 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儲能電站、太陽能電站、電動車之所以值錢,在於快人一步面市。市場潛力大,自然群雄並起,環球逐鹿,務求一統天下。研發費用, 自不可缺,一如美、蘇當年鬥快登月,招兵買馬,大興土木,鬥快燒錢。
比亞迪無印鈔機,唯靠手機及汽車兩瓣,提供新能源部門的軍費。就像當年劉備,先據荊州為本,後圖益州。熟讀《三 國》,會明白今日之比亞迪,就是昔日劉備。話說劉備率眾入川,委關羽守大本營。後受命攻樊城,雲長剛愎自用,被呂蒙偷襲,痛失荊州豐沃之地。單靠益州寡薄 的資源,難以支持蜀軍全滅魏、吳。
分析員報告,偏重分析盈利,自己則聚焦現金流。09年時,公司單靠經營現金流,已夠投資所需有餘。但從2010年起,經營現金流大幅轉弱,要靠銀行短債,應付各項投資需求,額度由09年底的5.5億,升至去年底的110億。原理就像借貴利讀大學,唔讀就窮硬,畢業後先會慢慢有景,但依家俾息俾到頭暈。110億債,假設利息8釐,又會唔見近9億錢。
搞電動車投入極大
要改善經營現金流,比亞迪要靠沽存貨、收街數。問題是汽車銷量,舊款漸慢,新款未出,一、二月按年銷售量,下跌18%。又要整合經銷商,離離合合,會否拖慢收數速度?「乜唔係今年有電動巴士賣咩?」估計四月投產,預期2010年產700部,一部2百萬元,有14億營業額(未知是否要給數期),但如要發大生產,又要搵錢擴大電池產能…
今時比亞迪,有啲兩頭唔到岸。如新能源業務繼續全速行軍,就要周圍撲水頂CAPEX/R&D,尤其汽車業務,必須盡快逆轉;如放慢研發腳步,現金流出減慢,壓力紓緩,卻怕從此給虎視眈眈的對手拋離。新業務收成期延後,今時有利,他日或為害極深,痛失龍頭地位。
借短錢總有盡時,新能源發展,卻不能失機。如果我是王傳福,經營無大改善,趁市值仍有近700億港元,我會揀供股籌旗。(客戶持有比亞迪的相關衍生工具)
(千,人民幣)
|
2H10(估計)
|
1H10
|
2H09
|
1H09
|
經營淨現金流
|
-4,162,930
|
3,156,930
|
7,049,910
|
4,966,295
|
投資淨現金流
|
-4,435,090
|
-5,562,910
|
-4,936,391
|
-2,237,488
|
融資淨現金流
|
8,766,886
|
1,880,114
|
-1,878,570
|
-2,366,655
|

南海石油開發兩難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679&time=2011-07-09&cl=115&page=all
在頻頻引發爭端的南海石油開發問題上,坐視非良策,中國石油公司急需找到分擔和化解商業與政治風險的新路徑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王小聰 記者 孫慧霞
即使深藏於蔚藍色海水之下,黑色的石油仍隨時可能觸發新的衝突。自去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表示南海問題涉及美國利益,「需通過國際機制解 決」,一些收到暗示的東南亞國家開始新一輪的「主權主張」。今年5月,軍事演習令南海問題驟然升溫。主權之外,石油天然氣這一稀缺戰略資源的開發,正是各 國角力的焦點所在。
 |
南海石油開採平台。李滿青/東方IC |
當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在南海大肆行動之際,中國石油公司在南海資源最密集的南沙海域,卻沒有打出一口井。這是一個常令中國國民感到困惑甚至憤怒 的話題。為何中國公司寧可在遙遠並且經常爆發內亂的非洲國家火中取栗,或者花大價錢到中東拿服務費合同,也不願在自家的海域裡尋找石油呢?究竟是什麼讓中 國石油公司在富庶的南海猶豫不前?
開採行動進行時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在有爭議的南海腹地架起鑽井平台。
各國對南海油氣的開發呈四周包圍中央之勢,已經出油的區域主要分佈在越南東側、馬來西亞東側、印尼和文萊北側、菲律賓西側,以及中國的南海北 部,即靠近中國南部海岸線的北部灣海域和珠江口海域。這些油氣勘探開發或臨近各國海岸線,或位於大陸架上,開採難度不大,多屬無爭議地區。
由於技術能力和資金原因,東南亞各國的南海油氣開發基本由國際大石油巨頭主導,各國採取PSC(產量分成合同,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合作開發模式。即:資源國以資源出資,外國公司負責勘探開發並承擔風險,收回成本後,雙方按比例分成。
在周邊國家中,越南在南海的開發最為激進。1975年美孚石油公司在越南南部海域發現了石油。上世紀80年代,越南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 (PetroVietnam)和蘇聯石油公司Zarubezhneft成立合資公司Vietsovpetro,合作開發白虎油田。白虎油田至今仍是越南第 一大油田,一度佔越南原油產量一半。2004年,越南石油產量達到峰值,日產超過40萬桶,之後一直徘徊於日產30多萬桶上下。2009年,越南原油的淨 出口為每日5.3萬桶,其中一半出口美國。
越南一直聲稱對南海擁有全部主權,南海石油是該國第一大經濟支柱,佔其國民生產總值的30%,不僅賺取了大筆外匯,也支撐著越南每年7%的GDP增長。為加大開採力度,2000年越南修訂了《石油法》,不僅使國際石油公司參與競標的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而且條件非常優惠,合資公司裡外方股份可佔到80%左右。俄羅斯是越南國家石油公司最大的合作夥伴,埃克森美孚、BP、道達爾等西方巨頭近年來也赴越投資。
另一個熱衷於南海開發的國家是菲律賓,其石油工業非常落後,2009年日均產量只有1.5萬桶,其中采自南海的不到1000桶,幾次國際合作勘探都沒有什麼成果。但今年6月底,菲律賓又宣佈了南海地區幾個區塊對國際招標。
馬來西亞的南海策略則是少談主權多採油。2007-2009年,馬來西亞原油日產量分別為75萬桶、72.7萬桶和69.3萬桶,其中絕大部分 產自南海。馬來西亞日均出口石油19萬桶,約三分之一出口美國。馬來西亞石油與天然氣公司(Petronas)與外資合資通常三七開。
據「全球安全組織」網站的數據,各國在南海的石油產量分別是:馬來西亞64.5萬桶/日,中國29萬桶/日,越南18萬桶/日,印尼4.6萬桶 /日,各國合計136.7萬桶/日。天然氣也是馬來西亞最多,年產1300bcf(1bcf為十億立方英呎),佔到南海目前天然氣總開採量的一半以上,而 中國只有141bcf。
按兵不動的背後
相比之下,中國石油公司的行動要謹慎得多。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肇始於南海,但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後,中國海油勘探開採的重心從南海轉向了渤海灣,南海開發進入沉寂期,直到198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才在南海搭建了第一個油田平台。
成立於1982年2月的中海油是中國第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集團在南海東部、南海西部、渤海和東海海域的44個近海油田中,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的就有23個。
最近幾年,中海油幾乎每年都會宣佈一批南海開放區塊,供外國公司以PSC方式與中海油合作開發。但中海油的條件苛刻,嚴守51%的控股底線。今 年中海油亦拿出南海西北部的19個開放區塊,其中16個在珠江口盆地,兩個在北部灣,1個在瓊東南盆地。離中國海岸線最遠的瓊東南65/24區塊,有 3080平方公里,水深1000—2200米。這些區塊都不屬於南沙群島海域。
在南沙海域這片南海腹地,中海油並非沒有嘗試。1992年,美國丹佛一家名為克里斯通(Crestone)的小石油公司找到中海油,簽訂了南沙 「萬安北」-21區塊PSC石油開發合同。克里斯通之前曾在菲律賓獲得兩個石油合同,他們推測南海的萬安盆地有豐富的油氣蘊藏。該區塊位於南沙群島西部, 距越南南部海岸280海里,但越南認為該區塊位於越南大陸架,與其對外招標的133、134、135區塊重疊。1994年,克里斯通公司開始勘探作業,同 年,中越海軍在萬安北附近發生交火。出於政治和外交上的顧慮,這份油氣合同被中國有關部門擱置。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在南海油氣勘探開發上一直面臨雙重考量:是「維權」還是「維穩」?如果要開採中國主張的南海腹地油氣權益,免不了會與南海鄰國起摩擦,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是維穩為主的態度。
商業風險求解
事實上,除政治上的顧慮外,商業上的高風險,可能是中國石油公司遲遲未進軍南海腹地的更重要原因。一位中海油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 海岸線與南海最遠距離有3000多公里,難以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給。交銀國際分析師賀煒也舉例說,海上油氣作業中,鑽井平台的工作人員換班是一個大問題,從 南沙到中國大陸距離為2000—3000公里,「直升飛機飛不了那麼遠」。
另一個難題是深水作業技術能力。從大陸海岸線往南海走,200公里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副總工程師曾恆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開採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但300—3000米才剛剛起步。
更大的商業風險或許是浩瀚的南海究竟哪裡能打出油來。一個被媒體反覆提及卻難以證實的數字是: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30億—300億噸,有 「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其中70%蘊藏於南海深海區域。而美國能源機構(EIA)一份報告引用美國地質協會數據估計,南海石油儲量總計在280億桶(約合 38.2億噸)左右。兩個數字差異甚大。
「當你不清晰的時候,可以給它任意高的評估。」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中海油高層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稱南海是「第二個波斯灣」還為時過早, 南海腹地是很大的沉積盆地,理論上推測應該資源豐富,「但由於至今沒有打過一口井,很難確切證實有多少油氣資源」。目前,各國在南海地區的石油年產量為 6835萬噸,不包括中國的數字是5350萬噸,大致相當於中海油2010年全年的國內油氣產量。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產量還呈逐年下降趨勢。
2004年前中海油一直是中國海洋油氣資源的專營者,但中海油上下向外傳遞的信息是:中海油是一家講求績效的國際石油公司,要對股東負責,注意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不能貿然對遙遠的南海腹地展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
一位外資石油公司中國區負責人表示,中海油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多元化發展,在大型煉油石化、煤化工項目和LNG業務等中下游產業投入甚巨。中海油 的公司願景也是要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能源集團,其六大產業板塊還包括金融與新能源。
在這樣的戰略之下,中海油對於深入政治和商業風險都很大的南海腹地持審慎態度,符合商業邏輯。2004年7月,中國國土資源部曾向中石油發放了 南海海域勘探許可證,允許勘探和開採18個南海南部海域的區塊。但這些區塊,不是位於南海腹地的深海,就是位於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地區。中石油遇到和中海 油類似的困境。
但面對東南亞諸國的激進開發態勢,坐視顯然不是上策。一位中海油服前高層建議,中國石油公司可以考慮更大程度對外開放,也可集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力,在南海合作開發。他還認為,由於商業風險太大,國家應建立相應基金,支持「三大油」提升深海勘探開採能力,開發南海。
奢侈品電商買手制陷兩難境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0MNDE5XzUyNjU0Mg.html近日,某航空公司空姐因多次大量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而未申報,偷逃海關進口環節稅高達113萬餘元一案宣判。該空姐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正是因為這起案件,將一向低調的代購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業內俗稱「買手」的海外代購模式,近來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要獲取足夠的價格優勢,可能陷入報關環節的灰色操作,面臨法律風險;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有可能質疑奢侈品網站,我收到的商品真的來自法國老佛爺百貨嗎?
海外代購手提包真偽難辨
李馨(化名)最近很頭疼,一向在專櫃購買LV包的她,某天突發奇想網購了一款LV手提包。正是這次網購包包的經歷,讓她有些無語。
「8月2日,我無意中打開了『第五大道奢侈品』網,閒逛時看中一款LV手提包。該網站承諾百分百正品,又是法國巴黎代購,我就以5920元下單訂購了這款市場價為6100元的LV手提包。」李馨表示。
根據上述網站所述,LV手提包將從巴黎發貨,配貨時間為15~20個工作日。但令李馨意外的是,該手提包不到一週時間就從北京發貨送至李馨手裡,且沒有任何巴黎代購的發票。
對於為何由北京發貨,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客服解釋稱,網站不同於個人代購,海外買手代購的產品需報關稅,首先是到北京總部,再將貨品發出。如遇個別品牌款式銷量不錯的話,通常會多代購幾隻存放在北京總部,發貨速度自然就會縮短。
但李馨發現,第五大道奢侈品網所送來的包包貨不對板。與家裡的LV包進行比對後,她認為網購的這款手提包並非正品,於是拒絕簽收並退回給網站。
令李馨未曾想到的是,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在收到了拒簽的貨品後並未退款,網站客服人員向她表示,除非包包有質量問題,不然即使拒收,預付金也無法退還給她,只能退至網站賬戶。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客戶服務中心主管樊榕前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了上述包包代購小票的電子版,但小票顯示,該包的代購地點為香港。
代購地由巴黎變成香港,讓李馨有些無語,認為網站欺
由於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堅持不退款,李馨只好退一步,在網站選購了其他商品。
面對LV包真偽的質疑,第五大道奢侈品網站媒體部負責人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國外中間商不能完全保證貨源的正規,因此,網站上顯示在歐洲發貨的一些品牌商品均由海外買手購買,購買渠道是國外的品牌專櫃,或是百貨公司等。
據上述人士稱,網站目前正弱化買手代購的方式,越來越多地與品牌商,或是品牌在國內的總代理商、經銷商進行合作。
IT法律人士趙佔領表示,首先,網上購買的奢侈品是否是假貨關鍵看是否有相應的證據,但最有發言權的品牌商通常不提供鑑定服務,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其次,網站承諾所銷售的產品是在法國代購,需要向消費者提供相應的購物憑證。
奢侈品電商信任之困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網站上購買奢侈品並非理智的選擇。由於無法進行鑑定,商品真偽難辨令多數消費者對奢侈品電商的信任感逐漸降低。
「實際上,同一款奢侈品包,有時也有亞洲版和歐洲版之分。」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如香奈兒、迪奧和LV等,由於生產區域不同,包包版本也會有些差異。
上
述業內人士表示,儘管現在有很多人在做買手和代購,但並未有相關機構進行監管。奢侈品網站本身也有應對措施,即抓概率的僥倖心理:即便有消費者對從網站上
購買的奢侈品有疑慮,但由於無法進行鑑定,網站應對的方式多為能拖就拖,不行的話就直接進行更換等。很多企業把奢侈品電商看得很簡單,認為做電商就是做一
個純粹的網站。
魯振旺稱,由於海外代購均以歐洲國家和中國香港為主,儘管網站都聲稱商品由某地代購,但對於具體代購的渠道並未進行清晰的說明。
而多數受訪奢侈品電商均向記者表示,網站的代購商品都屬正品,也都走正規渠道繳納關稅。業內人士卻對此說法存疑,如果海外代購的每件奢侈品均走正規渠道繳納關稅,即便國內外的奢侈品有市場差價,網站的價格優勢將大大降低。
周婷表示,目前的情況是,奢侈品電商純粹只是產品銷售平台。首先,電商沒有相應的鑑定保證;其次,沒有線下服務體驗(奢侈品最核心的一環);再次,
沒有品牌的支撐(電商線上突出的都是奢侈品品牌)。雖然奢侈品電商仍是被看好的市場趨勢,只不過現在一些電商的經營模式,不契合奢侈品的經營方式,市場策
略需要進行調整。
趙佔領補充稱,海外代購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出現產品質量或者是售後服務的問題,很難直接找海外商家解決,產品需要召回時也往往不在召回的範圍內,甚至還存在代購商家沒有履行報關手續等等。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