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簽到就是垃圾?LBS應用已淘汰90% 入口效應顯現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23/226176.html

互聯網的競爭始終就是入口的競爭,而地圖服務作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的重要作用已經開始逐漸顯現。

在簽到服務的熱潮開始逐漸降溫之後,基於地理位置(LBS)能夠做些什麼?如何做?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又該如何尋找自己的位置?

簽到就是垃圾?

在過去的兩年中,類Foursquare的簽到模式,成為國內LBS服務的主力軍,嘀咕、玩轉四方、街旁、盛大切客等同質化的產品多達幾十款。

所謂簽到,是指用戶通過上述產品主動記錄自己所在的位置,通過積分、勛章、領主等榮譽激勵用戶,用戶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

不過,簽到服務的價值卻備受質疑。在美國,儘管Foursquare在美國已經誕生4年時間,調研公司Forrester去年12月的報告顯示,只有4%的美國成年人使用LBS應用,多數用戶甚至不知道簽到服務的存在。

開開CEO穆榮表示,簽到服務只能滿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想往更多人群擴散,還需尋找更加具體的服務點。目前,開開已經開始從微博引入內容,加強社交圈的建設,聚合有價值的內容。

盛大切客則做的更加徹底,乾脆直接拋棄了簽到功能,搖身一變成為基於地理位置的打折優惠信息、團購聚合工具。

海銀資本合夥人王煜全甚至認為簽到服務服務就是「垃圾」。「簽到服務沒有意義,單因素歸因,做聚類很難成功。」王煜全解釋說,「比如現在很多交友服 務,是將同一個學校或者同一地方的人聚類在一起,但是這樣聚合的用戶共性太弱了。我在北京的同學有一大半,大家其實互相都不打招呼。而在某個小縣城,忽然 發現一個大學同學,兩個人一定會打招呼。」

王煜全說:「多因素聚類往往能成功。比如同一個學校,又特別愛踢球,天天在球場上見,八成能交成朋友。因此LBS獨立做成一個業務相當困難,只有和其他因素做交叉才有可能成功。」

對於LBS開發者,新浪副總裁、新浪無線總經理王高飛給出的建議是,LBS開發者應該多考慮打破移動互聯網的壁壘,多與傳統行業競爭。

在王高飛看來,LBS業務在中國屬於比較超前的業務,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用戶會主動或者被動使用位置服務,這個用戶量相對於整個互聯網業務還只是一小。

「如果LBS本身可以覆蓋到儘量多的用戶,相信在產業裡可以產生很多傳統行業殺手。王高飛表示,很多傳統行業看起來很不起眼,比如二手交易,但是這項業務僅在北京就有幾十億的規模,所以跟傳統行業競爭所產生的市場規模要遠遠超出新浪或騰訊等互聯網公司。

LBS入口效應顯現

對於LBS服務的價值,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明遠認為,LBS對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效應正在顯現。

「十年前買一台電腦常常需要裝十幾種軟件,但是現在沒有什麼可裝的,因為所有的功能都可以通過瀏覽器完成。」李明遠認為,地圖之於手機正像是瀏覽器之於電腦,「地圖將成為每一部手機最重要功能。」

在李明遠看來,互聯網競爭到今天,始終就是一個入口的競爭,之前瀏覽器成為Web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而今天LBS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誰控制這個入口,誰就比較厲害。

李明遠表示,地圖是基礎服務,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特別難做出差異化的,而且本身不太容易賺錢,這就迫使百度必須將地圖打造成一個開放平台,百度提供基礎的數據、定位服務,由第三方開發者結合各自的優勢,利用這個生產工具去滿足用戶實實在在的需求。

「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大浪淘沙,LBS應用已經淘汰了90%,現在以行業為嚮導結合LBS的應用逐漸顯現出來,」新浪無線LBS平台產品總監苗林說:「例如搜索周邊的餐館、優惠信息、電影院等,但是未被發掘的服務還有很多。」

苗林以出租車行業舉例說,「我可以搖一下手機,分享我的位置,出租車司機知道我的位置開車過來,這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服務。」

「現在很多應用程序有十萬的活躍用戶,結合LBS以後,可能有30萬或者50萬甚至100萬,現在的收入每天有幾十萬,結合LBS之後,可能對收入將有非常大的放大作用。」他預測,2012年LBS會和更多的行業應用結合,不僅是簡單的簽到,而是結合更深度的業務。

苗林透露,新浪微博很快將結合自己的優勢推出LBS開放平台,該平台除了提供基礎地圖服務,還將融入新浪微博的大量活躍用戶創造的各種基於位置的內容,具備興趣圖譜和社交圖譜兩大特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19

互聯網手機爭奪戰:銷售遇冷 搶入口成偽概念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390.html

7月30日消息,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目前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的表現並不冤枉。儘管小米、360、百度、盛大、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水手機行業,但換來的似乎只是眼球上的刺激,而不是銷售量上的猛增。

就目前入局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除了小米手機和盛大竹手機自產自銷外,多數互聯網企業採取與其他硬件廠商合作的模式:阿里巴巴與天語和海爾合作、百度與戴爾長虹合作、360則選擇了分別與華為、海爾和阿爾卡特等合作。

互聯網公司這種接連涉足手機市場的行為,最初被媒體解讀為移動互聯網入口大戰。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行業人士對這一說法心存懷疑。

來自賽諾、易觀國際、艾媒諮詢的中國手機市場排名細節雖然各有不同,但出奇一致的是都沒有互聯網手機的身影。

雖然目前就判斷互聯網手機沒戲可能為時尚早,但如何提高銷量正成為涉水手機領域的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命題。邏輯很簡單,沒有足夠大的銷量,又從何談起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圈地和佈局?

手機銷量是首要問題:沒有銷量,就沒有入口

據國內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為三星、其次為聯想和華為,第四至第十分別是酷派、中興、HTC、諾基亞、蘋果、摩托羅拉和天語。

其中除了天語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過手機外(華為與360合作特供機目前並未上市),與互聯網企業有合作的手機廠商均榜上無名。在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看來,現有互聯網企業手機的銷量都不及格,因此更無從談入口的搶奪,「目前還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宣稱在移動終端掙錢。」

在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中,排名第二的聯想智能手機佔有率為13.10%,儘管聯想當月銷售具體數字尚未公佈,但根據聯想全年 2000萬台智能手機的銷售目標來看,平均單月銷量也僅160萬台左右。以次推算,6月市場佔有率僅為3.11%的天語銷量僅為幾十萬台,其中還包含了大 量的非阿里云手機,互聯網企業推出手機的實際銷量可見一斑。

即便是擅長互聯網營銷的小米手機,其官方宣佈的最新出貨量也僅為300萬台,在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銷量排名中不值一提。而達到這一銷量數字,小米至少花了一年多時間,並且還無法保證小米二代能否在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中存活。

小米號稱互聯網直銷,但也沒有放棄運營商渠道,可見這一渠道的重要性。據悉,小米官網共舉行過9輪開放購買,總銷量約為175萬部,這意味著小米手機在聯通和電信兩大運營商渠道售出百萬台左右的產品。但這與華為等廠商從運營商走的量還相去甚遠。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消費者選購手機時往往不願意選擇上市半年以前的機型,而更願意選擇新款產品,小米在運營商渠道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小米的定價遠高於運營商主推的千元機。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從運營商渠道獲得大額銷量,並非易事。

對於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噹噹網CEO李國慶認為,對百度阿里這種數億用戶的公司而言,幾百萬台的互聯網手機所帶來的入口並不算什麼。他判定,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就是扯淡,所謂搶奪入口的說法根本不成立,「建議這些做手機的互聯網公司練好內功以爭取更多用戶」。

綁架用戶難獲認可 入口無法決定應用勝負

搜狐CEO張朝陽曾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空前成功很難複製,要想成功必須是歷史上具備硬件、軟件結合基因的公司才能做到。「只找一個廠商貼牌生產,要想創造完美的用戶體驗不太可能。」

小米目前的狀況或許可以印證張朝陽的觀點。雖然小米手機最近一年聲名鵲起,但隨著使用時間變長,其硬件問題也開始暴露,接聽聲音不清晰、頻繁重啟等 成為小米用戶心中之痛。在軟件層面,米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小米旗下的迷人瀏覽器、小米讀書、小米分享和小米便簽卻一樣沒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前幾位。這 互聯網這個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行業,沒有成為前幾名則意味著潛力的喪失。

以瀏覽器為例。根據易觀智庫《2012年第2季度中國第三方手機瀏覽器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手機瀏覽器排名騰訊手機QQ、UC及Opera 歐朋仍然佔據前三坐席,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7.4%和11.6%。其後幾位分別是海豚、天天和百度瀏覽器,迷人瀏覽器則不見蹤影。

正如雷軍)所言,要做好互聯網手機必須是硬件+軟件+服務鐵人三項,三項都必須做好。具有先發優勢的雷軍和小米手機尚在為此而奮鬥,其他互聯網企業希望通過合作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智能手機時代的用戶習慣正發生明顯改變。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相較於功能及時代,用戶擁有更高的自主選擇性,即便是互聯網企業捆綁的服務,一旦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劉成敏認為,智能手機時代,用戶並不會被手機終端廠商「劫持」,大家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

這一說法與宜搜CEO汪溪公佈的調查數據不謀而和。根據宜搜的調查,即使某個品牌的手機靠定製機佔據了一部分用戶,也解決不了用戶遷徙的問題,用戶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刷機,其逃離的速度不超過3個月。

合作模式潛藏矛盾:互聯網與手機企業理念大相逕庭

互聯網企業在手機業務上的障礙並不僅僅在於銷售渠道等問題,目前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互聯網企業廣泛採用的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的模式,也暗藏著不穩定因素。

知名互聯網評論家洪波認為,互聯網公司與傳統手機企業目前的合作模式談不上穩固,「兩方的利益訴求點並不統一,這將有可能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以360與華為為例,知情人士曾向騰訊科技透露,華為終端公司8月中旬發佈的「閃耀」手機可能並不涉及360相關軟件,因為 華為內部對與360合作是否有助於銷售增長仍有懷疑。雖然360單方面發公告否認此事,但華為方面卻長期保持沉默。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與360的博弈仍將 長期保持,不到發佈會正式召開,很難確定是否與360合作下去。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與手機企業之間不穩定的合作並非個案。在與天語成立合資公司後,阿里巴巴還與海爾共同推出了阿里云手機,而海爾也是360特供機 的合作夥伴;百度在與戴爾長虹展開了系列合作後,仍在尋找其他手機合作夥伴,並已經與華為展開了合作。這種多個競爭企業之間的交叉合作,如何平衡關係、有 效溝通和快速執行無疑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位參與合作互聯網手機的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合作時往往各自心懷鬼胎,前者在合作中無法參與硬件製造等核心流程,總是害 怕手機銷量不高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後影響自身品牌;後者也僅是想利用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經驗擴大影響力,但同時也會極力避免自身品牌被合作方掩蓋,並為 前者是否有助於銷售而擔心。

此外,手機企業對互聯網企業試圖扮演的「手機行業改革者」形象也頗有微詞。在360和百度看來,手機硬件製造未來會無限趨近「免費」,手機行業未來將依靠互聯網服務向用戶收費。

一位拒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手機公司高層向騰訊科技表示,「這套說法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說服手機企業合作的標準話術,而且每個相關PPT裡的例子都是亞馬遜,明明是互聯網公司至今無法在移動互聯網上盈利,還在為圈地苦惱,卻非要說成來拯救手機企業」。

他表示,互聯網企業現有盈利模式均依託PC平台,如果服務補貼硬件模式那麼容易複製,為何互聯網巨頭不率先實現PC免費,互聯網服務補貼的商業模 式。他對互聯網企業唯一的贊同就是營銷理念更多元,更接地氣。他透露,目前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的合作,大多數都還是停留在「我預裝你,你宣傳我」的合作 模式,還沒有更深層的模式。

模仿不了的亞馬遜:提前佈局的全服務平台

國內互聯網企業在涉水手機市場時,總是熱衷炒作亞馬遜Kindle內容補貼硬件的概念。但面對手機市場,擁有電商平台、Kindle電紙書和平板成 功經驗,且在電子閱讀上一家獨大的亞馬遜卻長期保持了克制,這家擁有多個追隨者的互聯網公司清楚的明白進軍手機市場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稱,亞馬遜公司正與亞洲零件供應商測試一款4到5英吋屏幕的智能手機。有媒體分析稱,亞馬遜擁有自己的 Whispernet,可以像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一樣,和擁有基礎設施的運營商談判獲得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數據和語音使用量,再整合自己的內容服務,以捆綁 銷售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

從亞馬遜最近的一次收購可以看出,儘管Kindle手機依然如Kindle fire一樣採用谷歌的安卓系統,亞馬遜依然希望提供更好的體驗。7月初,亞馬遜正式宣佈收購三維地圖新創公司UpNext,打造自己的地圖服務,再次之 前的去年9月,亞馬遜已經收購了美國語音技術公司Yap,以打造出與蘋果Siri和谷歌Google now類似的語音服務。

美國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總編輯曾預測,亞馬遜今年將推出以媒體內容為中心的社交網絡,用戶可以在該網絡上基於自己的閱讀、音樂和 瀏覽開展社交。這種猜測並不意外,因為亞馬遜早就能夠根據購物習慣徹底挖掘出用戶的各種需求,提供各類定製化的服務,而這種大數據挖掘能力,國內互聯網巨 頭尚不具備。

正如貝索斯對Steven Levy所說,亞馬遜的決心是構建最好的服務,然後將價格定在客戶無法進行對比的水平上,即使他們願意使用更加差勁的產品。

國內互聯網企業根本無從模仿亞馬遜,在Kindle電紙書火熱的年代,中國市場上也曾有一家叫做漢王的模仿者想要照搬亞馬遜模式到中國,試圖整合版 權與電紙書硬件成為中國的亞馬遜,但最終無法照搬亞馬遜那龐雜高效,卻僅依靠低毛利就能運營的營業模式,以股價腰斬後再次腰斬而告終。

若對照亞馬遜,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盛大、360、小米等更像是洞穴裡居住的原始人,不僅無法提供完整的各類服務,更無法通過對自己用戶賬戶的深度挖掘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單單依靠對安卓操作系統進行簡單的UI修改,就妄談亞馬遜模式,很難成功。

可借鑑的模式:聯想手機異軍突起的機海戰術

與亞馬遜相比,聯想在手機市場的表現更充滿戲劇性,儘管傳統PC企業聯想推出樂phone的時間是2010年5月,比眾多的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市場整整早了一年,但聯想樂phone第一年的銷量卻不到100萬台,與今天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僅次於三星的市場地位完全不同。

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總裁劉軍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承認,蘋果iPhone的市場定位更加高端,聯想更關注各個細分的市場和人群。這與柳傳志2010年最初發佈樂phone時要與蘋果背水一戰,視其為敵的心態完全不同。

劉軍承認,今天的聯想已經不再試圖依靠一款樂Phone去打天下,曾經視為聯想手機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定製的Andriod系統——樂OS,已經不再 是宣傳重點。今天聯想手機的優勢一是研發速度,二是供應鏈速度:2010年聯想僅有一款樂Phone,而到2011年系列產品數量猛增至19款,而 2012年聯想將有40餘款新機型面世。

他透露,7月中旬聯想樂商店下載次數超過了1億次,一位聯想樂商店工作人員向騰訊科技透露,實際上聯想今年在樂商店的投入並無明顯變化,下載量的增長還是源於聯想手機絕對數量的增長。

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其仰望亞馬遜曲高和寡的戰略佈局,還不如更多關心聯想手機屌絲變精英的轉身,一款互聯網手機永遠難以適應不同的人群,機海戰術看似低端卻行之有效,只有提升手機終端的絕對數量,才顯然更有利於在移動互聯領域的圈地運動。

機海戰術需要對硬件供應鏈有著高度的熟悉和控制力,需要對渠道節奏有著相當高的敏銳度,聯想劉軍曾經坦言,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多年來在毛利率只有5%的PC領域保持盈利和增長的經驗。這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完全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在用玩票的心裡去做手機,能否真正的影響或者顛覆智能手機產業?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8

被低估的百度:收購91欲造雙入口 仍醞釀大併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487.html

雷建平

當很多人還在嘲諷百度佈局移動互聯網遲緩、錯失投資新浪微博等多個收購對象時,百度卻出人意料地製造了中國互聯網今年最大併購案:出資19億美元收購網龍旗下91無線。

根據百度與網龍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已約定將於8月14日(最後截止日期)前,簽署收購由網龍持有的91無線57.41%的股權,在簽訂最終確定文件或最後截止日期前,網龍不得就出售91無線事宜接觸任何第三方或與任何第三方進行協商。百度還計劃以相同條件收購91無線其他股東的全部股份。

據騰訊科技瞭解,就在網龍發佈與百度達成收購意向的最後一分鐘,阿里巴巴還在繼續與網龍高層接觸。在百度與91無線收購交易敲定前夕,360董事長周鴻禕(微博)還曾飛到福建與網龍創始人劉德建商量,試圖阻止交易達成。

百度收購91無線不僅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剿滅一重要對手,還獲得了重要入口,對百度推廣旗下移動APP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百度移動APP日活躍用戶已經過億,百度其他APP應用用戶數也在快速增長,補齊移動應用分發的短板,在移動端形成雙入口就成為百度重要一環。百度已經基於搜索建立了自己的生態圈,收購91無線後就可能與91資源打通,有利於吸引開發者完善生態系統。

91手機助手和360手機助手是目前國內安卓軟件分發渠道最主要的玩家。對於百度來說,獲得與360手機助手不相上下的91無線,是1+1>2,在手機助手領域也擁有叫板360手機助手的砝碼,制衡360向無線領域擴張。

熟悉百度投資的人士透露,百度今年還有5、6個至少數億美元規模的大項目在洽談。「外界經常低估百度,百度是家市值300多億美元的公司,擁有上百億的現金儲備,百度去年發債的15億美元還沒花出去。這樣的實力國內互聯網公司也僅僅騰訊、阿里能抗衡,360威脅不了百度。」

搶佔移動端兩大入口

據騰訊科技瞭解,百度與網龍早在一年前就已展開談判,百度看重91無線的原因在於,PC端只有網頁一種形態,百度已是國內互聯網端最大入口,但在移動互聯網端,存在兩種形態:一種是外部網站,一種則是APP。百度的入口地位面臨挑戰。

對於移動搜索來說,外部網站越豐富,移動搜索價值越高,現實的問題是,APP的存在降低移動搜索的價值,客觀上形成另一個入口,並使應用分發市場價值凸現出來。

91無線核心業務是安卓網和91手機助手,這兩個業務共同特點是,在其他移動APP賠錢賺吆喝的時候,能不斷從移動互聯網發展中獲利,尤其是從當前爆發的手機遊戲市場獲利,91無線CEO胡澤民曾公開表示,2012年91無線的毛收入超過3億人民幣。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12月份91無線完成B輪2000萬美元融資,通過A輪、B輪融資,91無線的融資額超過3800萬美元。B輪融資時估值1.4億美元。今年4月,網龍又為91無線引入多名戰略級投資者,包括主權基金淡馬錫、電盈主席李澤楷,其時91無線估值外界估測達3.5億美元。

短短幾個月,91無線以19億美元價格被收購無疑是賣出天價,尤其在360手機助手崛起、91無線上市後前景不明的背景下。網龍兼91無線董事長劉德建也在內部郵件中指出,相比起91無線與香港掛牌上市而言,此次交易完成,對91無線和網龍創造價值更大。

但併購價格顯然是百度此次收購的次要因素。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對於百度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說,19億美元的收購資金不算多,尤其91無線是一家賺錢的公司,不溢價完全可以不出售。百度的特點是專注,但看準了就投,並且是不遺餘力的投入。

百度今年也推出百度手機助手,就在百度宣佈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業務的當天,百度還發佈百度手機助手日分發超過3000萬的消息。不過,百度下定決心收購91無線業務,不是因為百度手機助手做得不夠好,恰恰是看到百度手機助手快速成長帶來的驗證的機會。

知情人士對騰訊科技表示,百度手機助手幾個月發展迅速堅定了百度收購91無線的信心。「應用分發市場的價值大家都已經看到,李明遠團隊也證實有能力管理快速成長的團隊。有市場,有領軍人物,這使得百度毫不猶豫投入到這一市場。」

「整合後雙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百度為開發者提供過了一系列云存儲、云開放等服務,這些服務也可以遷移到91無線中來,打通整個移動生態環節,形成強強聯合的效果。」一位網龍高層人士對騰訊科技表示,百度與91無線在搜索、分發、遊戲等領域可以有很多合作。

「大家討論91無線出售時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網龍的基因非常擅長做創新,找準新創業機會,當初網龍做17173,做大型客戶端遊戲,再到做91無線,網龍每一步都很準。未來不排除百度投資網龍,並和網龍一起做孵化項目。」上述人士指出,網龍在做兩個移動互聯網項目,一個是教育類型,一個是中小企業類型,其業務潛力價值不亞於91無線。

百度同時在談數個大項目

進入到2013年以來,百度投資步伐明顯加快,2月百度收購創新工場旗下手機OS項目點心;5月,百度收購PPS視頻業務,並將PPS視頻業務與愛奇藝進行合併;7月宣佈19億美元收購網龍旗下公司91無線,此外百度還於今年增持了旅遊網站去哪兒。

百度負責投資併購的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百度投資併購有兩大標準:獨立財務前景和與百度戰略協同性。獨立財務前景包括所投企業行業的市場機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及核心要素。對百度的協調性則指,對百度的戰略價值及雙方可整合性。

湯和松將互聯網分為4個領域,包括信息獲取、用戶交互、娛樂、交易四大類別。其中,包括谷歌(微博)、百度屬於信息獲取範疇、Facebook和人人公司屬於用戶交互領域,遊戲公司屬於娛樂範疇,電商屬於第四大領域。百度當前主要精力放在信息獲取領域。

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投資的去哪兒、收購PPS視頻業務均是強化信息獲取,併購91無線業務是完善佈局。與阿里類似,百度投資路線也是卡位移動互聯網渠道、入口和基礎工具。

如今百度在業務上非常齊全,算上獨立自主研發的產品,百度移動互聯網產品涉及中間頁、應用市場、搜索、瀏覽器、輸入法、云存儲、資訊新聞等領域。百度也成為國內位數不多有如此豐富佈局的互聯網企業之一。收購91手機助手將使百度在移動端如虎添翼。

騰訊科技獲悉,百度投資有幾個特點:一般會要求控股,並對業務進行整合。如PPS視頻業務被整合到愛奇藝中,原PPS高層成為愛奇藝高管。點心相對保持獨立運營,但點心的業務已與百度無線業務結合,百度公司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明遠進入董事會。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91無線被併購,91無線架構也會出現調整。如91無線CEO胡澤明將面臨選擇,是選擇繼續擔任91無線公司CEO,還是辭去CEO職務,重回網龍任CFO。胡澤明對騰訊科技表示,這主要看團隊抉擇,如果擔任CEO,會堅持91無線獨立開放。

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百度都遭遇質疑,被指已經滑落。百度CEO李彥宏也曾指出,外界對百度有質疑——百度是不是錯失佈局未來的先機?是不是只能躺在領先優勢上吃老本?是不是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李彥宏則明確指出,百度必將迎來移動時代的二次騰飛。隨著百度不斷併購完善佈局,未來在移動端也可能重演PC端的輝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9

手機通訊錄,為何能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36.html

手機通訊錄App早已經存在:為什麼現在會成為爆發點?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圍繞手機通訊錄的各種APP層出不窮,巨頭們也在其中試水,比較有代表性的是「QQ通訊錄」、「來電通」等。但是,這些通訊錄App卻日漸衰落了,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而存在,本質只是為了「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在Android4.0推出之後,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已經優化得很好,而以「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為目的通訊錄App自然不再有生存的空間。

新型通訊錄「通訊錄+」的創始人楊維全認為,以前的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存在,而現在的「微信電話本」、「通訊錄+」等新型通訊錄產品,在形態上其實是一個「平台」,是以用戶電話號碼社交關係為基點,引入各種服務的平台。

通訊錄關鍵的爆發點: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巨頭們對通訊錄顯現出的渴望,是源於他們窺見了手機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保存在用戶手機中的電話號碼,其背後關聯的是用戶最緊密的社交關係。而在智能手機中,只要方法得當,用通訊錄App去「套現」手機通訊錄中的社交關係成為可能。

以微信為例,因為揉入了社交元素,使得打飛機這款製作三流的古老遊戲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游之一。而通訊錄App中的社交關係一旦「套現」,便可以引入遊戲、網絡電話等服務,其擴展性十分有具有想像力。以「通訊錄+」為例,其已經與手游廠商、網絡電話等企業達成分成合作,有望在今年內實現收入,甚至成為新的分發渠道。

通訊錄或許不是巨頭的機會

現在通訊錄App們「套現」社交關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微信是直接從海量的用戶中沉澱;易信是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用開放的方式讓用戶直接邀請通訊錄中的好友;而「通訊錄+」是走手機廠商預裝路線。

楊維全告訴我,因為互聯網巨頭們開始搶佔手機入口,試圖壟斷移動端的服務,這讓很多傳統手機廠商開始感覺到恐懼。因為硬件的利潤遠遠低於軟件服務,他們害怕自己最終成了「為巨頭們做嫁衣」的冤大頭。

在手機廠商們抵禦巨頭入侵自身軟件服務,並且軟件開發能力有限的時候,創業者可以用第三方的身份去進行合作,以補充手機廠商軟件服務中所存在的不足。在這個三方博弈關係中,創業者能夠獲得與手機廠商合作預裝的好機會。而如「通訊錄+」這樣的通訊錄App,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去排擠巨頭,贏得先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8

通訊錄,蹣跚入口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37.html

通訊錄站在「入口」的優劣分析

我們先來盤點下通訊錄的優勢所在,一方面,手機通訊錄是一種比娛樂更強關係產品,在商業化的社會,相比較娛樂而言,人們的社交、商務需求依然佔據著人們生活的主線,承擔著需求模型中生存和安全上的需求,這樣的關係顯然比滿足上層需求的娛樂來的更緊密。另一方面,通訊號碼有強大符號屬性難以割捨,目前越來越多的產品登陸的用戶名正在由郵箱向手機轉變,這也意味著手機號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一個ID?甚至連微信也已經不像QQ那樣強調自身的「微信號」屬性,基本上人們都會用「用手機號加我微信」這樣的話語。而這一變化,注定了通訊號碼在生活中被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地位,成為了人們生活商務需求以外的一種符號。

通訊錄看上去很美,但如果將其化作一種獨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其缺點也較為明顯。首先,通訊錄意味著隱私是封閉式社交,可以看到大佬的名片中,手機號通常是不被印在紙面上的,這是因為通訊號碼已經成為了隱私的一部分,而這種隱私所帶來的則是一種封閉,將限制社交的廣度。其次,用戶習慣難以改變,這是指假若通訊錄產品獨立於操作系統,用戶需要在打開一個獨立的應用後才可以使用,在充滿惰性的用戶面前,這是最大的挑戰。最後,通訊錄難以作為決策工具,在移動互聯網上成為入口的先決則是成為用戶手中的決策工具,譬如大眾點評是人們餐飲的決策工具,微博、微信是人們溝通信息的「決策工具」,但通訊錄通常卻是一種結果指向型產品,即這是一種已經思考了與誰溝通才會去觸碰的功能。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才會使得通訊錄這樣一款有著充分想像空間的產品一直難以發揮其內在的關係價值。

如何擺脫「工具」身影

「假若被看做一款工具,在資本市場上是很難被接受的。」一位曾經耕耘於撥號產品的創業者向筆者感慨到,而事實上這也是此前所有通訊錄產品所面臨的通病,即便是QQ通訊錄這樣在移動互聯網產業初期擁有巨大用戶基數的明星產品,也面臨著退休的風險,此前便有媒體稱:「騰訊無線事業部將被拆分,QQ通訊錄團隊也散了,併入微信團隊,並可能會以某種方式進行整合,比如通訊錄的功能強化等,但更大的可能是直接撤掉QQ通訊錄這個產品。」原因很簡單,按照騰訊原無線老大劉成敏的說法就是,通訊錄不是一個很好運營的產品。

運營難,工具化這又是兩條擺在通訊錄面前的攔路虎,對於工具化的升級,戈壁投資董事總經理童瑋亮曾提出過一個很好的觀點,在它看來對於工具類產品發展一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2010、2011兩年,當時純工具類還是非常有價值的產品並在移動互聯網進行卡位。第二個階段,則是到了2012年後,工具類產品必須走向云端,需要讓用戶在本地化使用的同時產生內容價值。而第三個階段,不同的產品則可能向垂直社區轉型,但不是對所有的工具類產品都適用,目前大家都在試探中。

在運營層面,又可以有哪些變化呢?讓我們來看兩款通訊錄產品新思路:

觸寶號碼助手,拉上小夥伴們一起玩。獨立的產品形態被認為是工具,觸寶號碼助手的做法則是兼容并包,在其去「工具化」的路上可以看到兩件事,一件是,加入云端通訊錄(本質上是一種替代黃頁的超級電話本),實現號碼識別和商戶號碼搜索,另一件則是,在其全新版的產品中實現了與微信的互通,並且可以在通信錄詳細聯繫人頁面中查看對方的朋友圈。可以看到的是,功能的添加的背後,實質上觸寶號碼助手是在增加自身的社交和云屬性,能否成功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看做是一種有效的嘗試,此外與微信的互通,或多或少也是一種傍巨頭的表現。此外,由於有云端的大量號碼數據的挖掘,使得該產品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客戶端,這進而提高了進入壁壘。

葡萄社交助手,傍終端廠商。有沒有可能讓通訊錄這個強關係的產品達成100%活躍?並非沒有,目前推出「通訊錄+」的原葡萄社交助手團隊就是在尋找這個玩法,而玩法的核心便是與廠商捆綁,甚至直接替代原生通訊錄產品,借此成為是一個100%的活躍平台,同時加入了社交屬性,後期的運營就會相對容易。這是葡萄社交助手團隊看到了終端廠商希望為用戶提供增值化服務的需求,而與終端廠商綁定,不僅自身產品的用戶量有了保障,更為未來的商務推廣有了背書。

再發揮點想像力

從觸寶和葡萄產品思路上可以看到,目前通訊錄的產品自我發育,仍處在云、社交、傍大款的思維中,在未來我們還可以怎麼玩?

其一,營銷推送。雖然總體通訊錄仍處於私密信息,但在今天個人信息的相對公開化已成事實,在數據採集後,在合理的用戶體驗下進行精準的營銷推送無疑有著一定的前景。

其二,大數據。其實通訊錄除了表象的11位數字外,更深層的是一份結構化數據,譬如許多通訊信息中包含著,工作地點、公司郵箱、領導職務等等信息,有人喜歡喜歡說大數據時代開啟了一場尋寶遊戲,而其中由因果關係向相關關係轉化時釋放出的潛在價值是巨大的,而這正是通訊錄中的一種潛力。

其三,分發渠道。既然有是高頻需求,便有分發價值,此前無論是觸寶還是撥號精靈都嘗試過進行一些商家甚至APP的分發但結果並不理性,但並不影響通訊錄的潛力所在,沒準在未來,遊戲會成為通訊錄產品的主要營收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0

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戰才剛剛開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950.html

【導讀】進入8月,當一些北方城市已經張開雙臂準備迎接秋日的涼爽空氣之時,互聯網的世界卻依然硝煙瀰漫,他們製造的戰火,為「秋老虎」平添了幾番熱度。

8月5日,微信5.0正式發佈,「全民打飛機」成了微信火熱的一個註腳;8月22日,北京大飯店人山人海,「高富帥」李明遠在百度大會上宣佈推出百度輕應用;同一天,UC董事長俞永福給公司員工發了一封郵件,郵件宣佈了兩個重大信息,一是阿里增持UC,馬云加入UC董事會,二是UC佔領印度市場第一位置,成為首個拿下海外頭名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三家公司同時在8月作出重要舉措,顯示了他們相似的嗅覺——加快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步伐。雖然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這一概念已叫嚷了多年,但從目前的格局來看,這場「必有一戰」的戰役已然爆發了。

應用市場,大局已定

當蘋果帶著iOS+App Store衝入移動互聯網世界的時候,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習慣被重新改變,本地App優質的體驗讓用戶很快忘記了瀏覽器——PC時代的互聯網第一入口。隨著Android+Google Play的快速跟進,世界範圍內應用入口基本上形成了App Store+Google Play兩分天下格局(WP應用市場至今沒有顯示出與前兩者三分天下的氣質)。

當然在中國,由於國情的複雜化(iPhone的越獄用戶,Google Play不能在一些手機上使用等),使得一些第三方應用市場有了不小的發展空間。

夏秋之交,另一件大事是發生在上月的百度19億美元重金收購91事件。而隨著百度的這一次收購,在國內的應用市場格局中基本形成了App Store+騰訊系(應用寶、手機管家)+360系(360手機助手)+百度系(百度手機助手+安卓市場+91手機助手)+創新工廠系(豌豆莢)的格局。

在移動應用方面,市場本就有限,其它還未「嫁出」的第三方應用市場雖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但在營銷、渠道等各方面都更佔優勢的巨頭們面前,它們的機會已然越來越小了。

超級App,勢頭猛烈

在PC時代,許多用戶打開電腦後,首先運行的是360安全衛士(通常會提示開機時間),然後是登陸QQ,再後面是瀏覽器等。此時,360和QQ便成了PC互聯網最早的入口,但是這三者的使用頻次卻是正好相反,360一般在它顯示開機時間後,用戶便會忘了它的存在,而QQ因為好友關係的紐帶聯繫,因而使用頻次會高一些,而瀏覽器作為通向任何地方的工具,它的使用頻次則是最高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少用戶並非通過瀏覽器而是通過應用市場來到達自己想到的地方。但應用市場尷尬的地方是,一旦用戶從市場中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應用,比方說微信,那麼他就不會再回到應用市場了,直到他希望獲得下一個自己想獲得的應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將高頻次使用的App稱為超級App,如果一兩年前你問我中國最大的超級App是什麼的時候,我可能會回答是短信和手Q,而現在你再問我同樣問題時,我的回答則是微信和手Q。

微信,作為一個擁有超過4億用戶(雖官方未正式公佈,但這一數字已經眾所周知)的應用,其本身便有成為一個平台的潛質。微信5.0在本月發佈後,引起了極大關注,其中掃一掃和遊戲中心便像是一個小型的應用市場。掃一掃中的二維碼、條碼等功能使「我查查」類應用備受威脅,翻譯功能讓一些翻譯類應用惶恐不安,街景功能會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讓地圖類應用處境尷尬,而遊戲中心更是可能成為一個遊戲應用市場,複製騰訊遊戲的成功之路。試想一下,如果微信內置一個精選的應用市場,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像微信、手Q這樣的App,其最大的優勢便是用戶眾多,且被用戶高頻次使用,其提供的多樣化服務,很可能會在應用內形成一個生態閉環。這樣的應用,無疑具有無窮的潛力。

瀏覽器,未來之星

本月22日,百度在世界大會上推出輕應用,輕應用主打低頻應用和長尾應用。在輕應用之前,百度移動搜索App就是個瀏覽器,而在輕應用之後,它有了更多的可能。輕應用的概念其實並不新鮮,UC瀏覽器早就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同樣在8月22日這一天,UC瀏覽器宣佈印度的市場份額已突破30%,成為印度市場最大的手機瀏覽器,至此,UC瀏覽器在世界兩個人口大國都取得了市場第一的成績。

瀏覽器作為PC時代最大的互聯網入口,在進入移動互聯網之後,因App Store的出現處境尷尬,但這並不代表瀏覽器便失去了移動互聯網的未來,相反在未來瀏覽器依然擁有逆襲的機會。

首先,上文說,應用市場尷尬的地方是,一旦用戶從市場中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應用,便不會返回了。而與應用市場相比,瀏覽器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一些用戶不習慣用微博客戶端,便可以在瀏覽器內直接進入微博,而當他再次使用時依然會打開瀏覽器進入微博。因而瀏覽器便有了像PC時代的瀏覽器一樣的作用。

其次,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不喜歡手機桌面上亂七八糟的各種應用,同樣不希望一個應用下載到桌面上,個把月才用一次,這時瀏覽器內應用對我來說便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再次,瀏覽器作為一個相對高頻次使用的App,本身便是一款超級App。據艾瑞諮詢的監測數據顯示,手機UC瀏覽器在iOS和Android這兩大智能平台的用戶滲透率已經超過了70%,同時在活躍用戶量和日均有效使用時間統計中,也一直是中國用戶最常使用的三大App之一,僅次於手機QQ和微信,作為一款超級App,瀏覽器當然擁有超級App所有的一切特質。

最後,隨著HTML5技術的完善,瀏覽器的未來依舊可期。據統計2013年全球將有10億手機瀏覽器支持HTML5,同時Web開發者數量將達到200萬。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HTML5很有可能在未來上演逆襲的好戲。

2012年,W3C組織官方公佈了HTML5標準的最新路線圖,表示會在2014年第四季度將其推進到官方候選推薦階段(Candidate Recommendation),等同於完成最終正式版,然後再過兩年升級為5.1。

HTML5技術的完善必然會使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局勢大不一樣,因此未來的5-10年,將會是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之戰的重要年景。目前,從各大互聯網巨頭的佈局來看,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的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作者為【微板報】成員尋空,微信公眾賬號:微板報(weibanba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21

大眾點評是拿股權買微信入口,價格驚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7/58697.html

一、大眾點評和百度地圖干的都是O2O服務搜索,騰訊在補強這一塊

為什麼這麼說?大眾點評和地圖干的事兒都一樣,都是O2O服務的搜索。

如果說還有一些差別,那就是:大眾點評是「本地生活服務的搜索」;而地圖業務是「本地生活服務+出行服務」的搜索。如果還有不同,那就是大眾點評不僅有搜索,還有服務,服務部分比如優惠券、團購,為此,大眾點評養著幾千名銷售人員。

當然,擁有地圖的百度和阿里也會去收購一些服務,把服務整合進地圖。因為,在O2O的搜索一定是將搜索和服務緊密結合的無縫體驗,這與PC端的搜索表現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百度做大了百度地圖,阿里收購了高德後,騰訊也極其需要對O2O搜索擁有一定的掌控力。即便相對於百度、阿里對地圖業務的100%股權擁有,騰訊對O2O搜索的掌控力只有目前對大眾點評的20%。

二、騰訊購買線下數據急切

此外,騰訊的急切還表現在,自身缺乏足夠的線下數據。

在入股大眾點評之前,在本地服務方面,騰訊投資的高朋不爭氣,一個月不到3000萬的交易額;而百度投資的糯米網該數據超過3個億,阿里投資的美團該數據超過17個億(大眾點評的團購一個月是10個億的交易額,其它收入是廣告,但廣告不能體現線下的交易數據)。

在出行服務方面,即便騰訊投資的嘀嘀打車在打車市場擁有39%的份額,和有阿里支持的快的相持不下,但打車APP的出行數據最終是沉澱在地圖服務中的,而嘀嘀打車的產品採用的是百度地圖作為定位搜索內核。儘管嘀嘀打車後來也和高德、騰訊地圖有API接入,但從嘀嘀打車中獲取的最多的出行數據是百度地圖,而不是騰訊自己。

因此,騰訊需要花錢去買線下數據,對大眾點評的渴望是非常急迫的。

三、大眾點評不是要騰訊的錢,而是要微信的獨家位置

有人說,大眾點評拿騰訊的錢,是受制於微信對其的震懾力,如果大眾點評不棲息騰訊,騰訊會自己幹。

其實不是。騰訊如果靠自己去做來彌補線下數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也不一定能做成。讓商家自己去宣傳微信二維碼?這個的確造成了輿論一時的火爆,但你再對比下,和美團、大眾點評的合作商家比,微信二維碼的商家佔到零頭了麼?美團一個月覆蓋的商家是27萬,大眾點評一個月覆蓋的商家是10萬,百度的糯米一個月是7萬,微信二維碼的商家是多少?其中每個月靠微信產生交易的商家又是多少?線下推廣這個活,沒有專門的團隊是不行的。

而如果是用微信扶持自身的高朋?畢竟高朋和大眾點評不是一個量級,對大眾點評產生不了威脅。況且,騰訊自己也對高朋的服務質量不放心,拿微信去推,這麼大的量,很有可能出事。

那麼,大眾點評為嘛要分騰訊股份呢?

拿騰訊的4億美元鈔票?這是其次,事實上大眾點評目前也並不需要那麼多現金。大眾點評對騰訊最渴望的是,微信上歸類於本地生活服務類目的獨家入口。

為了微信上這個入口,大眾點評拿出自己20%-25%的股份去購買。

這個獨家入口在哪呢?在微信「我的銀行卡」頁面下。可以看到的是,微信5.2版已對「我的銀行卡」進行頁面調整,從由上到下的單條縱向排列變為一個類似於APP商店的呈現形式。其目的,就是為了微信支付的場景化,也就是O2O的場景化交易。未來,會有更多的場景類目放在「我的銀行卡」這個頁面下。

而這個入口到底有多大作用呢?直觀的講,獲得了微信在用戶和支付資源上的支持,能為大眾點評未來的獨立IPO帶來更大想像。想像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用戶量的增多;其次是微信的便捷支付給大眾點評的銷售帶來更高的轉化率;其三是,騰訊的用戶層級非常縱深,能夠給大眾點評帶來三、四線,四、五線城市的業務拓展。

從目前的趨勢已能看到,本地生活服務的交易爆發力已主要來自三、四線城市,而不是一線城市。來自團800的數據,2013年,一線城市的本地生活服務的交易額同比增長48.3%;二線城市交易額同比增長69%;三、四線城市則同比增長93%。而騰訊縱深的用戶層級能夠為大眾點評在三、四線城市增長上帶來幫助。

四、為了在微信這個位置上佔個座,大眾點評實際上淨花了價值6.9億美元的股份

先別激動,想要微信這個入口,你是得付出代價的。代價是什麼?那就是股權。不好意思,不要妄想,騰訊不會拿這個入口去搞什麼開放平台。

不信可以去看看。在目前微信「我的銀行卡」頁面下,除了騰訊自己的,就是嘀嘀打車,嘀嘀打車是給了騰訊股份的。此外,美麗說創始人徐易容說,美麗說也馬上要接入微信「我的銀行卡」,而美麗說也是給了騰訊股份的。大眾點評如果也想在「我的銀行卡」佔有一席,也得給騰訊股份。

說到這裡,第三方創業者可能會絕望,對不起,請接受事實,如果想在微信「我的銀行卡」佔個座,就得讓騰訊看的上你,並且給騰訊你的股份。

那我們來算算,如果想在微信「我的銀行卡」佔個座,得給騰訊價值多少現金的股份好伐?

Yelp市值59億美元,2013年全年營收2.33億美元。大眾點評2013年團購的交易額不到100億人民幣,根據會計要求,團購的銷售額是計入收入而不是交易額,取行業平均的5%毛利率(滿座創始人馮曉海昨晚告訴我,國內團購能做到5%毛利率就不錯了),大眾點評在團購業務的收入也有5億元,再加上與團購收入相近的廣告收入,大眾點評在2013年全年的銷售額也在10億元,約1.7億美元。

按照與Yelp一樣的市銷率,大眾點評如果目前馬上啟動上市,它上市的估值的理論值在43.6億美元。

而大眾點評拿出了25%的股權給騰訊(本次交易騰訊持20%股權,但在大眾點評IPO前,騰訊還有權再拿5%股權),即便不考慮騰訊投資後所給大眾點評帶來的估值提升,僅按目前上市估值算,考慮到騰訊給大眾點評了4億美金,大眾點評給騰訊交的錢是6.9億美元(43.6*25%-4=6.9)。

也就是說,為了在微信「我的銀行卡」佔個座,大眾點評實際上不僅沒從騰訊拿4億美元,反而是給了騰訊6.9億美元,只不過這部分錢是以出讓股份的形式表現的。要知道,如果現在IPO,大眾點評怎麼可能只值20億美元,折價的部分實際上就是給騰訊的錢。

其它創業者們,看到微信「我的銀行卡」買一個位置的花費了麼?

五、騰訊入股大眾點評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好了,最後預測一下,騰訊入股大眾點評後可能起到的連鎖反應吧。

1、美團要急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可是直接競爭對手啊。2013年,美團交易額160億,大眾點評團購交易額接近100億,分別排在國內團購的前兩位。此前,美團是和大眾點評公平競爭,現在大眾點評拿自己的股份買了微信在本地生活服務類目的獨家入口,這不是逼著美團也得去找靠家麼?不過這也幫了阿里的忙,此前阿里多次找到美團希望緊密合作,但王興還是堅持和各個平台保持均衡的合作關係。但如今大眾點評和微信聯姻,直逼自己的頭把交椅地位,美團的選擇,要麼和阿里緊密合作;要麼不給大眾點評留時間,馬上啟動上市。

2、百度加強對生活服務的投資。過去一年,百度地圖服務的增長遠大於大眾點評。在有了百度地圖這個「本地生活服務+出行服務」的搜索平台後,百度在服務端也與第三方大力合作,但光合作開放地圖API接口只是第一步。在O2O領域,搜索與服務的無縫整合是大勢所趨。在本地生活服務上,百度已收購了糯米網,但光有糯米網還不夠,與糯米網市場份額差不多的拉手和窩窩也可以考慮入股,以此來做大生活服務領域的規模,但整合難度是有的。此外還有上市希望不大的趕集網。紅杉是趕集網的重要股東,其會留著趕集網多久?

3、百度加強對支付的收購。O2O是個生態,地圖作為O2O服務搜索是平台,但移動端從搜索到服務更為無縫的體驗,需要支付來作為樞紐。相信2014年,百度一定會告訴大家有關支付收購的消息。

4、騰訊是否會收購圖吧?大眾點評是本地生活服務的搜索,而地圖是本地生活+出行服務的搜索。雖然騰訊在出行服務上投資了嘀嘀,但打車APP的出行數據是落地在地圖上,而地圖才是最大價值鏈。此外,大眾點評採用了高德的底層地圖,騰訊地圖自身也有一部分數據採集自高德(騰訊此前為了分攤風險,高德、四維等地圖商都有採集),而如今,大眾點評成了騰訊的嫡系,高德成了阿里的全資子公司,騰訊又與阿里成為目前意識形態上的敵對陣勢。騰訊在地圖業務上出現了戰略真空(雖然騰訊也有自身的地圖業務,但目前市場份額僅不到3%)。而排在國內地圖份額第三位的圖吧則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的收購對象。圖吧投資方包括IDG和陳一舟的人人。從圖吧的投資方來看,騰訊拿下問題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60

專訪俞永福,談UC為什麼併入阿里:在移動端,綜合入口級業務不可能獨立發展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70
《創業家》&i黑馬:去年UC還說要獨立發展,現在為什麼要放棄?

俞永福:UC這次不是被併購,應該是阿里和UC的整合。因為一般意義上的併購跟這次的安排有兩點不同:

一、如果是一般的併購,不管是中國的百度併購91,Google收購Youtube都是現金交易,UC非常特殊:股票為主,現金為輔,核心是,UC整個團隊被以合夥人身份邀請加入阿里。如果是現金收購,整個團隊跟未來自己創造的價值沒有任何關係了。這次通過股票為主、現金為輔的方式,能夠讓UC的同事享受到阿里IPO的增值和業務未來成長帶來的股票增值。

二,所有的併購,被併購對象跟併購者之間都是匯報關係。這一次安排我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最高戰略決策委員會,掌管阿里UC移動事業群。原來UC作為獨立公司,我向UC的董事會匯報;現在我向阿里巴巴決策委員會匯報,並沒有單項向誰匯報的關係。這就是阿里文化的特質,跟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差異。
做這個決定也是非常審慎的思考。

之前比較重要的決定是2010年:當時兩個路要選,要不要走向海外\國際化,因為明顯看到國際化的機遇,同時也看到了沒有一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成功的走國際化,特別是創業型公司,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決策。

那個時候我們四個人坐在一起做決策的時候,就跟這一次決定,重要的決策圍繞著是創業,每個人都是不安定的因子。今天思考很多的時候,有創業的出新、夢想、發展、責任,就是跟做產品一樣,思考這樣問題的時候,你要把你的思考做減法,產品就是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以後越來越複雜,就是考慮做減法,想用戶的根本需求是什麼,你給用戶解決什麼痛點。思考這類問題也是一樣,什麼是思考的第一要素,第一要素就是誰能夠幫我們實踐UC品牌所帶來的夢想。

我多次說過,一個創業公司就像一個孩子,它有它的品牌、性格、成長,作為UC的孩子,我們很重要的夢想就是讓UC能夠服務一半地球人。這個夢想通過這次整合是明顯的加速。UC發展到今天,業務很複雜,一方面考慮業務發展、投入、商業化、競爭,考慮因素越來越多,但是做了這樣整合以後,我們可以很純粹的考慮為實現這樣一個夢想我可以加大我的技術的產品投入,可以加大國際化的投入。阿里盈利能力非常強,並不在乎UC今天賺的一億美金、兩億美金。UC發展新業務的時候要純粹得多。

第二,大家沒有關注阿里的國際化,這超出增長速度,我們看到在很多的市場,像印尼市場、美國市場,我們都見證了阿里的發展。BAT裡面,微信在國際化,阿里在電商生態的國際化上走的速度非常快。

我給同事寫了一封信,作為一個創業者,作為一個班長,其實越往越是對團隊的責任壓力越來越大。從早期6個人發展到今天2000多人的規模。幫助這些同事改善生活,追求更大的事業舞台,這是我們很重要的責任。

上市最重要的兩個目的:一個是品牌,一個是員工激勵。阿里提出股票為主,現金為輔的模式,估值取決於阿里股票的價格。UC估值50億美金不是我說的,我們比較有把握的就是,整個UC的估值價格肯定會超過兩個91(38億美金)。

第三,事關挑戰。因為UC是非常典型的一家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代表,就是經歷各種環境和競爭,這裡面一路走來,讓我們學習和感受的很多。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認為競爭其實對於用戶,對於產業,對於行業是非常有價值的。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跟騰訊的競爭結果是什麼?在過去三年,UC瀏覽器從30%幾的市場份額,在國內超過了50%,從中國單一市場發展到多個國際市場超過10%,這是競爭帶來的好處。

創業者不安定的因素,是每天在自我挑戰,如果不能挑戰自己,人生就到了拐點。現在有機會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可以站在萬億的高空看中國的互聯網以及全球的互聯網發展,這是非常大的機會和挑戰。因為今天在中國市值超過萬億的人民幣公司只有兩家。我加入戰略決策委員會,我可以站在不同於UC原來其他電商的業務角度去思考和學習,這對我個人來講是一個非常有誘惑的挑戰。

《創業家》&I黑馬:有人說,UC納入阿里後,地位像騰訊的微信,您怎麼看?

俞永福:這樣的類比是不恰當的,因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業務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的,我其實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一方面是產品和技術,另外一方面是文化,我是覺得中國的BAT其實這幾個公司的文化特徵還是非常的有特點,差別是很大的。阿里是比較強的,就是客戶端的文化。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幾大公司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至於微信的業務來講,我覺得是在中國和國際都做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有較大的差異就是UC跟阿里的業務是非常明顯的互補,微信跟騰訊原來的業務其實都是通訊業務,只是兩個產品的分支還是有較大的差異。所以,不管你是建班子還是整合一個業務,其實最好的方式儘量是能夠互補,這樣去取長補短。而如果你在原來騰訊兩項業務非常強,一個是騰訊,一個是遊戲。這是這間公司的基因,非常強。在這些業務上有既有的優勢,但是因為這兩個業務都很近,其實也存在著非常強的內部競爭。所以,我不太願意兩個類比,是因為在兩個公司裡面我覺得所處的環境和價值可能有較大的不同。當然相同的就是這手機QQ、微信和UC瀏覽器在目前依然是中國使用量和活躍度最高的三個app之一。

《創業家》&i黑馬:整合後,UC給阿里短期內能夠直接帶來的效益是什麼?

俞永福:它能夠讓我們在原來的產品、研發和國際化這三件事情的投入更大,同時對於自己商業上的貪婪可以更多的控制,我舉一個例子,搜索。大家不覺得原來搜索是在手機上用PC搜索嘛,在廣告商業模式在手機上的配比太高了,對於用戶體驗是非常大的殺傷力,當然今天不能說出來移動搜索最好的商業和用戶體驗平衡的點在哪兒或者產品形式,這需要摸索。

但是我今天能做到的事情是什麼?我可以在沒有找到之前,我就不上,我保證用戶的體驗保證,但是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真的不要有經營上的太多的訴求,這個就是讓我能夠單純的一點。國際化是阿里能夠給我們幫助UC更大的發展,所以我覺得這是阿里能帶給UC特別核心的。

UC帶給阿里的,我是這麼看互聯網的產業的,我把互聯網的產業一刀切,分作電商領域和非電商領域,在電商領域阿里集團戰略縱深、格局、人才是相當豐厚,騰訊這麼多年在電商領域其實做了很多的投資整合,其實你想缺的是什麼?就是電商的格局和人才。

反過來在非電商領域,騰訊在非電商領域的格局、人才是非常厚重的,反過來就是阿里集團在非電商領域原來的業務和人才是最多的,這幾年通過投資方式加快了佈局。但是你要知道,其實整個產業像下圍棋一樣,不是看有多少棋子,而是看棋眼。電商領域,阿里巴巴做得很好。但是非電商領域,UC在整個業務格局和人才團隊的培養是非常不錯的,我想這是對於整個阿里集團從電商到非電商很重要的一個跨越。

因為在非電商領域,阿里雖然投資很多,但是發現缺一個棋眼,形成生態的循環。投資了優酷,投資了微博,只能給商業化帶來了很多想像,但在業務循環上能夠帶來什麼呢?這時候UC就能夠在相關這些業務上變成一個生態,進行更多的業務的循環。

從瀏覽器、搜索到微博和到視頻(指4月29號阿里攜手云峰基金戰略投資優酷土豆12.2億美元佔股18.5%),這是一個用戶的循環。我不多展開,大家都能想像得到。

《創業家》&I黑馬:UC事業群是阿里集團直接管嗎,是否還有中間人?

俞永福:阿里戰略決策委員會一共有8個人,下面是各個事業群——電商事業群、云計算大數據事業群,以及現新組建的UC移動事業群等。事業群下面有很多事業部。原來UC有幾個業務線,比如瀏覽器事業部、搜索事業部、遊戲事業部,還會整合一些相關性比較強的非電商的入口平台級業務。

加入阿里後,我的管理風格跟我原來比不會有變化。我還會繼續用班委——我們叫總裁室,下面分事業部——野戰軍。這是去年啟動的管理變革,我會繼續沿用下去。隨著公司規模擴張,最難的是保持敏銳度和速度。去年下半年UC是第二次變革,從原來按照功能嫁接,就是產品部、研發部、測試部,這些按照功能劃分的部門,重新按照業務線形成端到端,就是瀏覽器從產品研發、測試運營,要形成能力的閉環,成長的閉環。從產品使命、定義,團隊成長等都要在整個閉環裡。

所以我們第二次管理變革的核心是,從集團軍向野戰軍發展,把原來按功能構建的地方拆成野戰軍,必須形成能力。

《創業家》&i黑馬:阿里企業文化很強,整合後,UC企業文化能否繼續保持?

俞永福:跟阿里從2009年合作到現在,我們雙方極其熟悉和信任,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整體覺得,阿里和UC都是追求簡單文化。此外,每個事業群一定有自己事業群文化的特質。電商事業群追求小二文化,服務文化,比如說有花名;UC因為是偏產品和研發的,移動事業群沒有必要有花名,我們繼續推行UC的五大文化。

《創業家》&i黑馬:加入阿里戰略決策委員會是你們跟阿里達成合作的重要前提條件?

俞永福:這是馬云自己提出來的。馬云還是有大智慧。阿里整個系統的電商人才是非常豐富的,但非電商業務其實阿里是缺人才的。

《創業家》&i黑馬:阿里也有無線戰略,有來往,有手機淘寶,阿里自身的無線業務跟你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俞永福:第一個投資的公司一定有非常完整的獨立系統,只是你重要的緊密合作夥伴,這是不能這麼去理解的。

第二,阿里UC移動事業群,不是無線事業群。

過去這麼多年,因為我們幹移動出身,感受特別深。誰如果專門幹了一個無線事業群,誰傻,為什麼?不是按照PC分的,是按照業務分的。某一個業務,從PC到無線,難道還要再拆一個TV事業群嗎?其實多屏時代,如何把業務在多個用戶接觸的屏上面提供和展現,根據業務線走。

這一點,過去BAT都犯過一些錯誤,就看誰醒悟得快。

淘寶整個電商業務線,無外乎用戶是用PC接入,手機接入,不是,跟著業務線走。阿里UC移動事業群,不區分PC還是手機。移動事業群某種角度上講是移動為核心,那樣業務資源調動是有極大問題。PC做了這麼多年,這麼好的人才隊伍,怎麼無線做不大,最後還是業務上的熟悉,最後學習和融合的。

《創業家》&i黑馬:高德團隊跟UC這邊有什麼整合?

俞永福:高德的地圖業務其實跟移動搜索是非常強的關聯,我們肯定要在這兩個業務上產生化學反應。

《創業家》&i黑馬:UC天使投資人雷軍什麼時候退出的?

永福:這涉及到雷總個人,我肯定不方便談。上一輪雷總有部分的股份退出,100多倍的回報。雷總和馬總都是我的貴人,對我有很大幫助。

《創業家》&I黑馬:之前UC部分老員工有一定的期權,併入阿里後權益如何保證?

俞永福:這次是股票+現金的兌換方式,從我到所有UC的持有股票的人都有同樣的安排,大家把手裡UC股票按一個價格,換多少阿里股票和現金。

《創業家》&i黑馬:兌換的價格是已經定了,還是將會參考阿里上市的股票價格?

永福:此次交易是股票+現金,這是確定的。但我不能確定的是,股票值多少錢?阿里的股票畢竟沒有掛牌,我們只能計算一個區間。

《創業家》&i黑馬:去年百度出2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似乎也沒有打動UC,UC放棄百度,選擇阿里的原因?

俞永福:阿里把UC團隊作為合夥人,還有UC的團隊向誰匯報問題,這個是價格的,你給我100億,我也不接受匯報給誰,這是核心的區別。

《創業家》&i黑馬:你想像的興奮的地方是什麼?

俞永福:幾個地方的興奮:第一個就是說我在非電商領域幹了這麼多年。電商領域可能是你不熟悉的領域,所以說你有機會去熟悉這個業務,大家都是有新鮮的。還有一個從亞洲到南美洲,還有非洲這些地方,現在全球是3+2,就是美國、越南和印度,後面兩個是俄羅斯和印尼,都是前三個已經是這個平台,後兩個是要建了。在這兒之後我就可以更大膽的,更快的向重點區域投入。原來是投入還要進行一定的控制,但是今天這樣的投入讓我很興奮,就跟當年做決策一樣,過去是中國企業的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全勝,中國以外全敗,我是不信邪的,今天不能跟老馬哥、小馬哥、李彥宏比錢,但是可以比在國外誰牛,這個我很有自豪感。

《創業家》&i黑馬:你認為未來5年中國電商是什麼樣的形態?

俞永福:電商我不是專家,但我有機會站在更高的舞台,去看電商的門道,原來是這樣的。

《創業家》&I黑馬:馬總有沒有講過關於電商的未來構想?

永福:這個我沒有辦法直接講。每次開集團戰略委員會,我也能有很多新鮮的從沒有有過的思考,我覺得很好。

創業的過程其實都是從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1000、1000到10000,就跟爬山一樣,到一定高度視野不一樣,但是挑戰有很大。UC從0到1現在到1000,下一步直接站在一萬米的高度去看很多事情的時候,其實縮短了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和成長的過程,這件事情是非常欣慰的。因為能站到一萬米的高度,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國真正站在這個高度的只有騰訊和阿里。

《創業家》&i黑馬:馬總這麼渴望信息方面的人才?

俞永福:不是信息人才,是非電商人才。

我希望每一位業務有獨立的平台,獨立的團隊,獨立的使命,讓每一個品牌儘量純化。

我有一個觀點,依託而不依賴。

某一個業務是不是能夠成功,就一個標準:你自己在用戶端形成沒有形成口碑、黏性和驅動力,檢驗標準就是流量50%來源於平台,另外50%應該來源於你自己建立的用戶的口碑。如果沒有呈現這樣效應,那是以為依靠大平台獲得成功的,換一個人也可以做到。我希望每一個品牌都純化。UC在瀏覽器上最專業,神馬搜索在移動搜索上最專業,九游在遊戲上最專業。這樣的好處是,讓每個品牌能夠形成生長的閉環。當然,難點就是每次都要去成立品牌,一步一步帶出來,但這對於一個團隊和品牌長遠來看是更健康的。

《創業家》&i黑馬:BAT的併購特點,騰訊是聯邦式,阿里以前也是全部收購。您點評一下這些巨頭的併購策略。

俞永福:現在談的是UC被整合進阿里集團,但是UC在整個的移動互聯網平台是一個整合的高手,我們整合的團隊,整個高管從兩個人、三個人發展到十個人這樣一個合夥制,你會看到能力在上升。從業務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是通過自我生長,同時通過整合之後,讓它嫁接,然後再自我生長。比如說遊戲、九游,通過投資到整合到成長,包括搜索都是一樣。

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自己在過往整合和戰略投資兩個方面的運用還算是不錯的,我跟BAT都做過大的交易,就是投資的公司。我在做戰略投資的時候很明確一點,我不會影響做策略投資的公司,如果他們想整合,我支持,如果想獨立發展我也支持。獨立發展、選擇、併購沒有聯繫,是一個選擇,不是對錯。
某一個公司採用的投資策略,整合策略,的確要看整個公司的管理風格。比如當年我們跟李彥宏交流,他的榜樣是Google和微軟,要不然收購站了80%、90%,控股也佔了一些。所以這就是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成功的一些哲學,我不能講對和錯,我只能說是在當前的階段,這個環境是不是更適合。

《創業家》&i黑馬:以前,UC國際化基本上以發展中國家市場為主,接下來會怎樣?

俞永福:我當時選擇的是先向發展中國家發展,再向發達國家發展。美國有很多互聯網公司,10年前對中國的互聯網嗤之以鼻,讓一個分支去那兒發展,沒有提升到集團的戰略。從創業和戰略的角度來講,其實都要趕下一個5-8年的風口,千萬不要趕熱門,人人都看到了,關你什麼事?

所以要向下一個週期去看,下一個五年,我們看到這些發展中的國家肯定會成為第二個中國,第三個中國。特別在移動互聯網。中國其實如果把發展中國家、中國和美國這三個放在這兒看,按在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排名——美國最重要。為什麼?美國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重要補充,但沒法替代:美國物理基礎網絡非常好,人人開車。電話網沒有考慮做全網覆蓋。手機上的業務發展得再好都是PC互聯網的補充。

中國互聯網就是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經歷過PC互聯網大規模普及,迅速被移動互聯網覆蓋了。很多國家人口越來越大,未來重心又在移動互聯網,我肯定先干這些事情。

首先選擇的國家有幾個:金磚四國為核心,屬於人口、經濟、發展節奏是有典型代表的,且跟中國整個生態環境高度一致,這是第一個標準。
第二個擴張的標準,我們要選擇人口和區域的覆蓋能力,比如在沙特市場份額超過10%,那些國家你可以把它當成中國的省,只要省強了,其它自然就強了。

《創業家》&i黑馬:之前跟百度副總裁湯和松(負責併購了91無線)聊過,他說,UC是橋頭堡,91是航母,你怎麼看這種比喻?

俞永福:首先和松的戰略思想還是不錯的。的確,你可以講,入口級業務數量是有限的,移動端上可以看到,大入口就三個:瀏覽器入口、搜索入口、應用分發入口。但是在這三個上面,沒有佔住,就得退而求其次。前面三個是綜合入口,退而求其次去搶垂直入口,就挑個大的入口去搶。UC有所為,有所不為,核心在綜合入口上,垂直入口就留給其他的創業者,湯和松的眼光還是很毒的。

我們在入口投入上從來沒有猶豫過。UC今天為止產品研發比重超過80%,我對產品研發,我認為它的投入最有效,投入它就紅驅動好的產品,才能驅動出好的結果。從源頭看,好的人,好的研發,生產出好的產品,最後有好的結果。

《創業家》&i黑馬:其實BAT看中的綜合入口級業務都是不可能獨立的。


俞永福:在中國今天這種格局下,的確是一個人開船的挑戰是很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6

i黑馬專訪迅雷CEO鄒勝龍:小米將成迅雷用戶入口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372
以下為連線訪問全文:
文章來源:i黑馬

I黑馬:鄒總你好,幾年前你們籌備了一次IPO,當時放棄了,如今再次IPO,心情有什麼不同?

鄒勝龍:這次IPO是公司非常重要的策略的執行,也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這一次IPO不光是我本人,同時對公司工作10年的員工,對我們的行業,對我們的合作夥伴來說都是一次見證,更是迅雷的產品和技術在市場上的一次歷史性見證。
  
I黑馬:您的心情跟上一次有什麼不同?
  
鄒勝龍:我覺得這一次在IPO過程裡,我們做了非常充分的溝通和準備工作。我們在路演的每一個會議上都充分跟投資人溝通。迅雷過去三年裡,商業模式和產品進一步發展,給了我們跟投資人溝通的非常多的素材。經過詳盡的溝通,我們覺得市場也好,投資人也好,對迅雷的瞭解應該是更進一步,印象也更深。

I黑馬:迅雷上市融到的資金將作何用途?

武韜:大家好,我是迅雷CFO武韜。IPO對公司是一個策略型的執行。融到的錢怎麼花?首先,互聯網強調資產負債表是一個競爭優勢,我們認為,只有公司強大,包括財務的強大,才能夠更加發揮我們技術的優勢,給我們的用戶帶來更多的價值。
  
具體來說,公司會看不少新的增長點,現在我們最主要的增長點來自於我們的移動端,包括客廳的戰略,我們內部稱之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迅雷的軟件都能夠使成千上百萬的用戶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工具享受我們的服務。融到的錢,我們做一些選擇性的擴張,具體還沒有最後決定,但我們會更仔細地關注增長點,能夠給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鄒勝龍:我想補充一點,迅雷在未來三年發展中,不光是數據增值業務和營銷這一塊,我們有可能在數據增值業務的相關領域,比如存儲,投入更多的工程師,雇更好的全球性人才參與我們新的項目建設。

I黑馬:迅雷未來的盈利點在哪裡?迅雷云作為迅雷業務的支撐,起到哪些推進作用?

鄒勝龍:目前我們主體業務是面向最終用戶提供數據云加速業務,我們是一個免費增值模式的業務。在過去的三年裡,迅雷這一業務已經在PC互聯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現在和將來,我們同樣的業務和同樣的商業模式會在移動互聯網,家庭互聯網延展,這是我們公司現在和未來的收入增長點。
  
I黑馬:跟小米的合作會怎樣進行?小米現投資了你們那麼多的股份。
  
鄒勝龍:大家知道,小米在中國已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互聯網手機,無論是從它的硬件突破量,還是比原來的操作系統更好的用戶體驗。我想,小米和迅雷的合作,除了資本的層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小米能夠為迅雷的云加速服務提供快速到達用戶的入口平台。這是迅雷與小米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反過來,小米投資迅雷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光在移動互聯網,尤其在家庭互聯網,隨著高清媒體,4K、2K高清視頻逐漸的普及,對於用戶端的內容傳輸,非常好的體驗要求也會增加,迅雷是中國互聯網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能夠面向成千上百萬的用戶提供幾乎接近免費的云加速和數據免費體驗非常好的公司。

I黑馬:迅雷云對於迅雷業務的支撐呢?
  
鄒勝龍:迅雷云是比較籠統的概念,迅雷主要競爭力是迅雷龐大的用戶群和迅雷大容量數據傳遞技術。迅雷云可以說是迅雷整個技術平台的一個統稱,進入到今天的互聯網,我們進一步看到分佈式計算和云端計算會進一步的普及,我們相信,不光是迅雷云,我們相信迅雷會有更多涉及到數據增值業務的產品,會給迅雷的用戶和前端具體產品帶來非常大的貢獻。

I黑馬: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和(多看創始人)王川都加入你們董事會,其中一個負責MIUI,一個負責小米硬件,這是否意味著在這兩塊你們有更深入的合作?

鄒勝龍:你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我們和小米兩個合作點確實在小米MIUI操作系統,硬件主要是小米的家庭硬件——互聯網電視和互聯網機頂盒。
  
在小米MIUI操作系統,迅雷加速軟件作為MIUI操作系統的一部分進入到所有小米手機,向小米用戶提供優秀的數據加速體驗。我相信這是非常好,非常雙贏的合作。更進一步說,在未來進入到家庭互聯網,尤其是小米電視和小米智能機頂盒的時候,相信迅雷的技術和迅雷在數據傳輸會為小米電視用戶和機頂盒用戶帶來非常好的體驗和增值,我想這是我們和小米電視、小米機頂盒一個重要的合作點。
 
I黑馬:小米在迅雷持有股份比例非常高,你持有的股份比較小,你們控制權如何劃分?

鄒勝龍:我想表達兩個觀點:第一,對於一個公司的創始團隊來說,公司最大的利益是整個公司能夠獲得快速成長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講,小米是迅雷在過去很多年裡碰到的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我們非常歡迎小米和迅雷的創始團隊一起打造一個新的迅雷。
  
講到公司的影響力和控制權,我想這個並不需要靠股權強化這個概念。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包括深圳最有名的一家互聯網公司,也包括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他們的創始人在公司所佔的股權並不是有(佔)絕對(大股)的數量,但他們對公司的影響力我想是非常明顯的。
  
I黑馬:2011年迅雷取消上市的原因是市場環境不好,你怎麼看待現在的市場環境?

鄒勝龍:我想大家可能都清楚地記得,2011年確實從3月份開始,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大家也看到今天市場環境,無論是傳統的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他們的股價表現都非常好,尤其是最近一些中國上市公司,從京東到聚美,市場非常歡迎有成長性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我們也非常有信心。迅雷IPO會讓市場對迅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相信迅雷在整個市場好的大環境下有非常好的表現。

I黑馬:這一次迅雷所取得的發行價和以發行價計算出來的市值,仍然沒有達到2011年的時候你所謂理想的效果。

鄒勝龍:我們在2011年並沒有一個所謂的理想價格。今天迅雷在市場上獲得認可,體現在價格上,我認為是非常優秀的。大家拭目以待。
  
I黑馬:下一步迅雷是靠跟大公司合作來換取用戶補充自己的數據,還是以後逐漸開放一個互聯網增值服務模式獲取用戶?
  
鄒勝龍:迅雷最重要的商業模式是免費增值模式,迅雷提供的基本服務,希望能夠在免費的基礎上讓互聯網所有的用戶都能夠獲益。當然,迅雷不光有自己傳統的用戶認知和非常好的用戶品牌,我們和小米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快迅雷在移動互聯網和家庭互聯網的佈局,尤其在用戶的接觸點上。
  
當然,迅雷和小米的合作應不是獨家的,迅雷也非常願意通過我們和小米的合作案例,把迅雷的服務提供給所有互聯網手機用戶,互聯網家庭用戶。

I黑馬:未來迅雷會在移動互聯網上有所延展,能具體說一下,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舉動?
  
鄒勝龍:迅雷給用戶帶來最主要的價值,就是在獲得大數據的時候能夠提高成功率,能夠提高獲得數據體驗的速度。同樣的價值,我們相信在移動互聯網,在家庭互聯網會有同樣的體現。

I黑馬:目前迅雷在移動端處於2B的狀態,在小米背後做一些云加速的業務,用戶似乎無法對迅雷有一個直觀的感知,這似乎跟迅雷免費增值商業模式有一定的衝突,在移動端不太容易實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如何讓用戶在移動端清晰地感知到迅雷的品牌和服務。迅雷會考慮在移動端做一些併購或者投資嗎?
  
鄒勝龍:我相信,用戶對迅雷用戶的認知,無論在哪個終端都非常一致——代表著速度。怎麼樣在不同的終端上有一個用戶感知的前端產品,我想請大家拭目以待,我們會有蠻多非常有意思的新產品,通過移動互聯網和家庭互聯網跟用戶見面。
  
I黑馬:迅雷在併購和投資方面有沒有一些想法?

鄒勝龍:我們在非常積極的尋找能夠幫助迅雷把數據增值業務,尤其是云加速業務的用戶體驗做的更好的技術和產品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58

網星點康:醫療版「大眾點評」,搶大健康時代流量入口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19.html

網星點康是2011年由王晨昀成立的「網星商城」演變而來。作為一家大健康公司,橫向對比,它在健康領域的競爭對手有39健康網、好大夫,縱向比較,它和大眾點評模式相像。因此,網星點康被譽為是健康領域的大眾點評,不過,王晨昀並沒有過多關注競爭對手,正如馬云說的那句「心中無敵,才能無敵於天下」。網星點康願景是希望2年內,當人們想到找健康相關的服務、產品和場館時,會第一個想到網星點康,就如同現在大家找美食會先想到去大眾點評一樣。

網星點康是怎樣的公司

網星點康準確定義是健康保健品購物分享網站,保健品知識分享及導購網站。其創始人王晨昀做了近10年的健康產品的在線銷售(電商),充分瞭解國內購買健康商品的消費者心態,他們對價格並不敏感,但對用戶點評,對使用過這類產品的用戶評價非常看重。

網星點康的價值在對大量用戶的點評和吐槽進行收集和分析,引導消費者選購商品或服務。王晨昀透露,網星點康蒐集和彙總的大數據信息,未來會公開,每個人都看得到。對未來盈利模式的設想主要是導購和廣告費,廣告費會是重頭,別的盈利模式也有很多,但目前先做好這兩塊。

和丁香園、春雨醫生之類不同,網星點康認為健康不一定非要是醫院和醫生,或者藥品。真正意義上的大健康應該把美食家、按摩師等泛健康都容納其中。目前涉及的有幾大部分:

1、健康商品:醫藥、醫療器械、保健品、性用品、有機食品、母嬰用品、美妝護膚品,還有一個是高科技的健康產品(譬如可穿戴設備等)等近20萬種商品。

2、體檢產品:涵蓋全國主要城市的體檢商,譬如愛康國賓、慈銘體檢、美年體檢、瑞慈體檢、仁愛體檢等等。

3、專家人物:除了醫生外,還有美容師、按摩師、心理諮詢師、美食家等等類別。

4、健康APP :國內安卓和蘋果及PC端的所有健康相關的APP基本都已採集。

網星點康對上述提及的這些方面進行細緻點評,譬如對專家人物點評,對APP點評等等,將來還會開通場館點評等緯度。

網星點康未來戰略

圈內都知道,大眾點評、豆瓣這種UGC模式,被以「慢公司」相稱,大眾點評更是歷經10多年才通過O2O切入發展快車道,對此,王晨昀稱,做點評是苦活累活髒活。但是一旦做起來根基就會非常穩。網星點康團隊成員差不多都是經過互聯網廝殺沉澱下來的高手。王晨昀不希望網星成為流星,做一款產品短時間內很火,然後就銷聲匿跡。所以「慢公司」是好公司。能存活下來有積累的,是一家好公司的要素。

「我們和大眾點評不同,我和張濤探討過,大眾點評因為要一個個城市鋪點,位置信息很強,所以很難做快,而我們,尤其是健康商品這塊(也是我們一開始幾大點評緯度的重點),商品都是標準化的,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所以發展不至於這麼慢。」 王晨昀說。

網星點康目前是王晨昀個人和幾個朋友先期天使投資一共投了3000萬,正準備啟動A輪千萬級美金的融資。融資後將側重對移動互聯網的佈局,王晨昀表示,將來的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不是PC端的,或者說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網星點康目前有幾款健康自測和健康商品查詢的APP,但是用戶體驗並不好。未來在基於LBS的APP和LBS的因素弱一些的APP,都將會有產品佈局。網星點康志向是做成健康的入口,無論是在PC還是移動端。

創業心得分享

王晨昀曾經是年少成名的人物,99年靠製作個人網站掘得第一桶金,20歲左右就相繼出版了《站長兵法》、《網絡美眉》和《網上開店實戰寶典》等暢銷書。成名後的王晨昀每週接受10多家媒體採訪。不懂什麼是捧殺的年紀,對業務也大肆擴張,最後導致資金鏈斷裂。回首以前的創業經歷,對王晨昀今天的再次創業,有以下幾點經驗和教訓是特別吸取的:

1、專注,要集中所有的時間、精力、資源、人脈做一件事。例如,網星點康要專注做大健康產品的點評,網站不做商品自營,因為一旦自營就會失去公正性,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是做不好的。

2、盈利,必須保證公司能盈利。網星點康目前依靠投資商的錢不盈利,但在電子商務事業部這塊是有收入的。

3、必須自己在第一線,王晨昀以前的創業經歷有過,子公司自己長時間不去,自己被架空的事例。所以創始人不能不去公司,不能做甩手掌櫃。

4、最重要的是不能浮躁、不能虛榮,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很多人創業失敗,是因為公司以外的事情的拖累,譬如過多的社會活動,譬如業餘太花時間精力的喜好,譬如英雄兒女感情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