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幕後故事》德國記者評梅克爾,幕僚以為在說她「小碎步」總統 蔡式風格第一手觀察

2016-01-25  TCW

她博學強記,但不像李登輝深入哲學層次;她細心求全,但不比馬英九鑽牛角尖;她的性格像梅克爾,但人民等得了她的小步伐?

「她的理性政治風格,有個特點讓人特別難耐──邏輯推演到底要推到何處?思考和反思可以把人帶到哪裡?會不會因為反覆權衡風險,錯過了大膽作為的絕佳時 機?」這是德國資深記者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形容。妙的是,蔡英文的幕僚們看到這段話,都以為是在形容他們的老闆蔡英文。

梅克爾正是蔡英文最欣賞的國際政治領袖。德國大報《南德日報》還用「現在台灣也有一個梅克爾了」來形容蔡。她能否達到梅克爾的國際聲望和國內滿意度,尚有極大考驗,倒是她們兩人的個性作風,無論優點缺點都頗有類似之處。

從梅克爾看蔡英文,我們可以預見,蔡式變革將不會大刀劈山,而會類似梅克爾的「小碎步前進」。

蔡英文和梅克爾同樣在一堆大男人長期主導的政黨內,因派系山頭恐怖平衡、互相牽制而意外崛起,從不被看好的過渡性黨魁,變成取得執政地位「非她不可」。

兩人小時候都被描述為安靜寡言,也都是從學者身分,半路出家踏入政壇。

一開始都很低調,避著人群,躲著鎂光燈,也對於競選登台慼到畏懼,無法慷慨激昂的演說。

民進黨選舉造勢場合有位長期合作的音效師,總能適時在黨內明星演說的小停頓之間,穿插振奮人群的配樂。

他曾向民進黨幹部半開玩笑的埋怨,每個黨內大咖演講時,他都能巧妙串接話語的間隙,彈奏出或高昂或悲情的曲調,唯獨蔡英文讓他抓不到節奏,因為她說起話來二貝連續單調、沒有抑揚頓挫。

選前大半年,蔡英文到處跑場子演講,她有時會向撰寫講稿的幕僚抱怨「逗幾句前幾天不是講過了」,要求多點新意,但在她嚴謹的風格下,又難接受較聳動的句子,讓幕僚有苦難言。

開口,擅長「雙重否定句」嚴謹不聳動,說話拐好幾個彎說話沒有激情,是因為內心十分謹慎,導致表達平淡無奇,甚至一句話轉了好幾個彎。

她們特別擅長「雙重否定句型」。例如,北約(N A TO) 希望德國軍隊從阿富汗北部往南部署,梅克爾說德軍「應該沒有不確定」會留在北部。談到與第三勢力的競爭或合作,蔡英文說「如果我們去吸納公民社會的力量, 對民進黨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對社會並不是一個最好的事情。」這種九彎十八拐的言論方式,蔡英文半開玩笑說是在英國留學時,向英國入學會的保留彈性。

她的謹慎,也反映在對政策說帖的要求上。例如有次討論社會住宅政見,她的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從雙北市的情況粗估,就準備提出興 建二十萬戶,但蔡英文轉頭要求兩位財務專業幕僚-前財政部長林全和前主計長許璋瑤,「你們去算清楚,包括容積獎勵和公用地,是不是真的蓋得出二十萬戶,」 幕僚轉述,等到確認可行後,這項政見才定案。

開罵,短髮先往耳後一撥動怒不出惡言、減少政策推動殺氣蔡英文的政策、新聞等各類幕僚們,最常被她要求檢查數據有沒有錯,一

旦發出去或讓她說出去的

資訊出錯,免不了挨刮。不過,不像民進黨過去男性黨主席生氣時,拍桌、罵三字經,甚至動手拍打幕僚的事都發生過,但蔡英文即使私下對幕僚也未曾口出惡言。

她動怒的方武,最常見的是伸出食指和中指不斷敲打桌緣,邊敲邊碎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可以這樣嗎」……。

她準備開罵時還有個小習慣,就是會把短髮往耳後一撥,然後邊話語急促,邊把輕輕握拳的手往前比畫,而不會用手直指他人。選前電視辯論會上」她準備回擊朱立倫前,也出現這種撥頭髮的小動作。

撥頭髮是一種溫柔軟調,用軟調導引劍鋒,大概是蔡英文身為女性領導人少見的「女性」特質,或許也有助於減少政策推展時所帶來的殺氣。

決策,覺得狀況不明就會拖凡事求周全,難速戰速決成考驗然而,就像梅克爾得到「猶豫藝術家」封號,蔡英文事事嚴謹、求周全的作風,反過來看就會帶來拖延、 無效率的後果,考驗民眾對她的耐性。一位幕僚觀察,從蔡英文擔任政府經貿談判顧問的經歷,她養成想要控制所有變項、掌握越多資訊越好的傾向,「在她覺得狀 況不明時,就會拖。」另一位政策幕僚更掌握訣竅,「給她東西(政策評估)千萬不要給甲、乙、丙案,我都只給她一案。」他的意思是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後, 要向蔡強力推銷自己的選擇,否則若數案並陳,蔡英文就會考慮很久,遲遲無法決策。這不代表蔡會輕易受控,因為她也會細細追問其他可能性,但總之,她就是難 以速斷速決。

「像在畫建築圖,全部都丈量好、設計清楚了,再按圖施工,」幕僚說。但是,政治如戰場,情勢經常瞬息萬變,有時若不能當機立斷,民氣、輿論風向就可能轉變。

達陣,她需要更多政治技巧面對反對派,只會理性溝通不夠用此外,她想要中庸,不願兩極化的作風,也可能像梅克爾一樣,被批評只有「小碎步策略」:不冒險,因為政策方向不確定,別人也無從批評起,即使出差錯,後果仍可控制。

就像她主張轉型正義、要

解決黨產爭議,但又強調執政不會「整碗捧去」,要與在野合作,那麼如何拿捏與國民黨作對還是做朋友?她提出年金改革,又說不會「腥風血雨」、軍公教是「改 革夥伴」,但既是改革,必然有被改革的對象,她如何拿捏與軍公教的關係?會否因為瞻前顧後,不想得罪人,導致「最大共識、最小限度」的改革?

蔡英文對於自己的溝通能

力很有自信。不過,她過

去不論國際談判或在陸委

會任主委的經驗,都是政策溝通,較容易理性、談出具體結果,如今,

她面臨的挑戰是往往可能

「零和」、動輒遭到杯葛

的政治溝通。只有理性、求全,恐怕不夠用,還需要更多的政治技巧。

梅克爾被稱為完美的「後

政治型」政治人物,採取理

性、技術導向、分析型的

政治風格。但梅克爾達成國際成就的背後,除了務實,還有信念,例如處理歐債危機,她的信念是維持一個強大的歐盟;對難民大幅開放,她基於人道主義、改變德國的歷史形象。

蔡英文擁有類似的「後政

治型」風格,而她的施政,

在可以預期的「小碎步前

進」之餘,還將展現什麼樣的信念,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看。

「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想了解蔡英文如何決策,就要掌握她的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P)。以下摘自《商業周刊》出版的《蔡英文-從談

判桌到總統府》一書:

蔡英文制定決策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在初期階段,她會盡量吸收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 政策。蒐集資料階段,她讓自己擁有最大程度的把握,也就是「政策要先能夠說服她、且做得到」,以做為制定政策的穩固立基點;然後再延伸到民眾和這個政策會 涉及到的族群,也就是「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反對黨以及外界批評她「魄力不足」,但是「不躁進的行事作風」卻是她在陸委會主委期間,能夠成功穩住紛爭不斷、詭譎多變的兩岸情勢,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第一次參選總統時,她親自帶頭領軍「研究團隊」,耗費了兩年的時間,在二0一一年完成五萬五千多字的「十年政綱」。敗選後的四年來,每到星期五下午,蔡英文也盡可能排開行程,親自參與政策會議,遇到疑問,她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蔡英文透過不斷的辯證、釐清問題,希望可以找出最妥善的辦法,她這種幾近「龜毛」的政策產生模式,導致很多的事情她不想太早表態,或表態得太清楚,以保持政策的可行性。

但她相信為政之道重在實踐,能做到比說更為重要,「我每次講話很謹慎小心,是因為我並不想草率做決定,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

(整理.編輯部)

撰文者 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60

天天都在說的FOF,基民我到底該怎麽選?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24/1015810.html

這幾年以來,在機構投資者中,相比於公募基金對FOF的嘗試,券商和私募早已走在了前面,那麽,已經吃過"螃蟹"的券商系和私募系FOF都表現如何呢?對於我們普通基民,又該如何選擇FOF呢?

Pbu280893_03.thumb_head

在資本市場上,經常聽到這麽一句話:“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其實說的就是分散投資,特別是像碰到去年下半年以來A股的幾次大幅調整行情,懂得分散投資的人顯然就受益非淺。

但如何才能在不遠離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又做到分散投資呢?FOF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相信這兩天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對FOF的分析文章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

這幾年以來,在機構投資者中,相比於公募基金對FOF的嘗試,券商和私募早已走在了前面,那麽,已經吃過"螃蟹"的券商系和私募系FOF都表現如何呢?對於我們普通基民,又該如何選擇FOF呢?

私募FOF存兩方面瓶頸

FOF作為一種多樣化配置的產品形式,走入人們的視線還是近幾年來的事,但由於對公募基金發行FOF產品的具體規範性操作缺乏指引,使得公募FOF一直沒有取得較大的發展。

反而是眾多私募機構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相較於傳統的基金產品,FOF產品由於其可同時投資於多個不同子基金的形式,在設計上具有更好平抑風險的特征。

也正是如此,國內率先將FOF發揚光大的反而是私募基金。朝陽財富基金研究中心FOF投資經理梁正表示:“由於私募基金本身能用的工具較多,策略配置、倉位調節更加靈活,所以一般情況下,私募FOF相對於公募波動率會更小,更加符合FOF概念的初衷。”

不過從具體表現上來看,根據玄甲資管研究院數據中心統計,在今年以來有凈值更新的138只私募FOF產品中,一共有94只產品的凈值在1元以下,而且相比於去年年底的凈值,實現正增長的產品屈指可數,且增幅均不超過10%,反而是有不少產品的跌幅超過15%。

可見,私募系FOF的表現也較為一般。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指出,

“FOF在私募的發展其實是存在兩方面的瓶頸,首先,事前盡職調查往往‘調而不查’,不是不想查,而是無法查,因為投顧能夠給的資料尤其是深度資料非常有限,且真實性存疑,FOF管理人與投顧之間信息存在嚴重不對稱;其次是事中管理。國內FOF領域,管理人將資金投出去的那一刻開始就失去了主動權,以及投資管理中涉及的對投資組合的調整存在‘阻滯效應’,導致管理人的判斷即使正確卻也往往未達到預期效果。”

此外,從《征求意見稿》來看,第二條基本上將公募FOF的投資標的限制在公募基金領域,而私募系和券商系FOF沒有此限制。需要指出的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所追求的業績標準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說,對於私募FOF以及券商FOF或許還會存在另一方面的影響,那就是在業績評價方面將不具有可比性的。

一位私募人士就表示,“業績比較是基金行業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存法則,而一旦這個法則不在,未來在FOF行業可能演化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運作及評價體系,即券商FOF和私募FOF為一塊,公募FOF為另一塊。”

券商FOF表現優於私募

相比於私募FOF的發展,其實券商方面的FOF也並非一帆風順,作為最早涉足FOF產品的機構,招商證券於2005年5月成立了基金寶1號,國內首支FOF基金問世。

FOF概念券商集合理財產品▼


朝陽財富基金研究中心FOF投資經理張姚傑指出,早年的券商FOF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股票投資,而很多券商由於具有主動管理和投資股票的能力,也在運作的過程中配置了接近上限比例(約30~40%)的股票,這也導致了FOF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整體業績並不十分理想。

不過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註意到,在今年5月以來,有凈值更新的31只券商FOF產品產品中,凈值在1元以下的產品僅有7只,而且相比於去年年底的凈值表現,大多數都實現了正增長,雖然最大收益率也僅有4.68%,但也可以看出,近期券商FOF的整體表現要優於私募FOF產品。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道,“首先,較之於券商系FOF,私募系FOF的風控標準沒有那麽嚴苛,導致在今年以來的平均凈值回撤較大;其次,由於人才儲備、牌照資源優勢等方面因素,券商系FOF對於投顧投資策略理解、數據資料來源及分析方面稍占優勢。”

另外,牛妹還發現,不管是私募系還是券商系的FOF產品,來自於大型私募或大型券商的產品並不多,比如中信、海通、國泰君安等大型券商的占比並不高,反而是一些中小型私募和券商活躍其中。

但對此,衷亞成倒是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個表象,他進一步說道,“結合國內外FOF基金領域發展狀況看,是一直朝著行業集中度增加的方向進行。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規模較大的券商和私募,他們的業務重點不在於FOF。而對於一些中小規模的私募或券商,他們之選擇做FOF基金,原因在於組建具體細分投資領域優秀的專業化團隊方面存有一定的難度。”

基民如何選FOF?

你可能要說,公募、私募、券商如何設計FOF產品,和我們基民隔得很遠。別急,牛妹馬上就告訴你怎麽選擇FOF。以下是招商證券固收研究團隊的最新研報摘選,供你參考。

投資者在進行FOF投資決策時,除了需要考慮基金管理人的資產配置、歷史業績等因素外,還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是否具有收益補償機制:目前市場上的FOF產品中,有些產品設置層級,管理者以一定的自有資金投資於劣後收益級,並承諾當委托投資者的本金出現虧損或未達保障收益時,管理者以自有份額資產或者收益進行補償。在運作水平相當的情況下,管理者參與的自有資金越多,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性就更有保障。

投資者補償方式:對於有收益補償措施的FOF產品來說,補償方式並不相同。有的承諾以管理者自有份額資產進行補償,如招商基金寶;有的承諾以自有份額收益進行補償,如光大陽光2號;還有的則承諾以管理費進行補償,如廣發增強型基金優選4號。一般來說,以自有份額資產進行補償的,機構承擔的責任最大,因此投資也更穩妥、更抗跌,但與此同時,風險與收益並存,該類產品的投資收益也不及其他產品。

從投資風格來說,承諾保障收益的產品投資風格相對激進,一般來說,此類產品的實際收益率相對較高。而承諾保本的產品投資風格相對保守,因為基金管理人更為關註的是本金的安全性。

費率與業績提成:和基金產品類似,FOF產品需要收取一定的參與費、退出費、管理費及托管費。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服務費每日計提,已在凈值中扣除。此外,投資者需要支付參與費和退出費。部分理財產品不收取參與費,而退出費的高低一般與持有時間成反比,退出費用隨著持有時間增加而減少。

與普通基金不同的是,大部分FOF產品設置了業績提成條款,當投資業績超過一定標準時,券商將提取部分超額收益作為報酬。業績提成比例的高低直接影響投資者獲得的收益。

本文為〡理財不二牛buerniu5188〡原創精品

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支持

或加入QQ群(群號:536986437)交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授權轉載請移步後臺留言申請


  • 每日經濟新聞
  • 江月
  • 趙靜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58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08.shtml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思達派 思達派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就算指責別人都能“正中靶心”,你又能學到什麽呢?

本文人思派達(微信ID:startup-partner)授權i黑馬發布。

每個人都有思維枯竭的時候,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仍然要繼續憋著往前走。

這不,思維枯竭的創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已經兩天沒有想好選題了,只好把自己見到創業行業里面的一些怪現狀講一講吧。

所謂“三不動”,即“不動腦”,“不動手”,“不動情”,我們逐一解釋:

1、“不動腦”

聽起來很奇怪,創業者當然是最忙最忙最可愛的人了,怎麽可能沒有思考。通常而言,他們都是罵別人不動腦的那個人啊。

但實際上,很多創業者真的沒有在思考。

我所說的思考,不是“如果我把這一筆錢全砸了廣告能不能換來下一輪融資”,或者“他們都這麽做了,我們怎麽才能幹掉他們”;而是有邏輯的、系統的思考整個行業的趨勢,思考自己產品如何才能持續發展。

不動腦的創業者,缺乏長期穩定持續的目標。亞馬遜堅持願景十幾年不變,而這些創業者卻沒有一個三年計劃,如果沒有這些持續穩定的計劃,怎麽能證明創業者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呢?如果不能證明創業者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那麽怎麽能證明創業者的聚焦和專註呢?

2、“不動手”

年輕的創業者最常犯這個錯誤。他們不深入參與產品的細節討論,而是遙控指揮。但如果創業者本身沒有最深入的方式去思考,要麽提不出具體改進的意見,要麽提出的改進意見未必符合實情。

創業者必須是需求的第一使用者,而且應該最早的去反複使用改進,要每天把產品使用到吐,然後再看一下能否提出更好的優化意見。

只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好產品,如果創業者自己都不願意反複試用,怎麽可能做出別人愛不釋手的產品呢?

要記住:在創業領域里,沒有“及格”的產品,如果產品不被別人喜歡,那麽產品就是“失敗”了。不是一個產品能夠運轉,就可以稱之為產品的。

馬化騰每天都試用自家的各種產品,隨時隨地提出中肯的意見——你只有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度用戶,你的意見才是有價值的;喬布斯做產品時,每天都反複把玩產品。那麽創業者,你在產品上的時間是多少呢?你真的在用心做產品嗎?

3、“不動情”

最後說一說團隊管理。

楊浩湧說,“任何一個人,他在公司跟著老板一起走,他希望財務有回報,希望做的這件事有意義,希望自己個人有成長。這三件事是每一個員工,包括我做事情時三個最大的動力。在缺少任何一個時,人都會有問題。尤其是當你的現金激勵少,股權又看不清時,後面兩件事更重要。”

這說明什麽呢?團隊是靠正確的事,靠凝聚一起的戰鬥力一起打下來的。創業者要做的事,就是要打造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因為沒有一個團隊是自己就天然強悍的,對於創業者而言,如果天然強悍的話,也很難會到你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里來——除非他是零資源,或者你是喬布斯。

那麽管理團隊也就需要創業者大量的投入,不僅要用心,而且還要動情。更重要的,也要動腦動手,弄懂每個行業每個業務條線,而不是交給別人就了事。如同楊浩湧所說,(當你)根本不懂銷售本質時,你的眼睛是瞎的, 一個(牛)人就在你眼前溜走了。

簡單總結一下,創業者要做得好,就必須要動腦、動手、動情。創業者最艱難的事情,不僅是創業者要親自把商業邏輯跑通,而且還要手把手把這個邏輯建起來。

很多創業者失敗,都失敗在這三點上了,但是我看到一些失敗者的複盤,卻總在說模式不夠好,產品有問題,團隊不給力。在我看來,這樣的反省複盤,等於沒有任何價值——複盤和反省都應該是針對自我而言,但凡針對別人,就失去了價值。

最關鍵的是,就算指責別人都能“正中靶心”,你又能學到什麽呢?

鞏二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18

在說過我會給你幸福之後 人在中環

1 : GS(14)@2014-01-20 23:51:36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0.html
如果從拍拖那天計起,老婆跟我走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二十年了。

一段關係維持了廿幾年,當然是很幸運。然而當處於關係當中不同的階段,局中人對這段關係的體會,差別原來可以大得驚人。

跟太太拍拖初期,年紀還是太輕吧。年少無知的時候渴望拍拖談戀愛,動機也其實蠻自私的。運氣讓你找到個你認為漂亮合眼緣的女孩子,除了一腦子咸咸濕濕的幻想之外,心裡也總是期望著,這個女朋友到底能帶給自己甚麼;這個「拍拖」的遊戲,能夠帶給自己幾多額外的快樂。講到底,那個時候追女仔談戀愛,百份之百,是為了自己能得到快樂的。

後來女孩子終於被追到手了,才發現「談戀愛」並不是想象中的那回事。女朋友也不是一個吹氣公仔,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受的人。身邊越來越多損友跟你說:「女人其實好很煩」,又要咁又要咁,總之佢地大晒,男人受晒。我跟太太拍拖的時候,社會上還未有甚麼「港女」、「毒男」之類的爭抝,但男與女畢竟是大不同,男孩子痛恨女孩子事事需要遷就,女孩子怨男孩子不成熟不上進不體貼,這些兩性之間的互相指責,sound bite也許有所不同,但幾十年來,本質還是沒有分別。跟女孩子拍了拖一段日子,不滿的事情當然有,但一起走過好幾年的日子,感情也真是累積了起來。那些零星的不滿,我自以為「偉大」地選擇了「忍」。那個時候,我太太的心情大概也是差不多吧,對我這個不成熟的人,也是忍完又忍吧。我估,那個時候應該是跟太太相處這麼多年來,關係最差的一段時間吧。那個時候,我們對那段關係的著眼點,是「公平」和「對錯」。我們會計較,誰付出多一點,誰付出少一點;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計較對方有沒有錯,動機有沒有錯,總之是有許多許多計算。有天我覺得自己日子過得不快樂,我會埋怨是你害的。有天她會覺得,跟你走在一起很沒趣,因為我根本沒有用心對她。大家走在一起快樂嗎?其實不。不過要放棄那段關係麼?心裡又不捨得。當日的那種狀態,也不知是現在幾多男女朋友,以至結了婚的夫妻的寫照。

我之所以覺得幸運,是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有一些力度強一點的trigger point,我們也許就會分開,從此就各走各路了。偏偏那個時候卻是平靜得難以置信,維持一段關係,運氣其實也真的很重要。

關係中的男女,總是會成長的。成長的其中一個標記,是你開始逐漸忘記「計較」,也不再在乎誰付出多一點。你也不介意,另一半所做的事,到底是對還是錯。你希望的,只是她能快樂幸福。這大概是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吧,但為甚麼會忽然從互相計較對錯,昇華到這個階段,我倒是完全搞不通原因。我估,可能是厭倦了計算得失對錯的感覺,同時兩人的感情,經過年月也真的累積得越來越多,以至心境出現了這樣微妙的改變吧。

那個時候,那顆「大男人」的心,很強橫的。記得那天跟外父說我們打算結婚了,我也真的大言不慚地說了句:「Uncle,放心吧。我一定會給你女兒幸福的。」說那句話的時候,也真是發自內心的。一個剛剛自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的男孩子,真心覺得,讓女孩子幸福快樂,每天都開心地笑,是我們這些「男人」的天職。背負這個重責,捨我其誰?

我是懷著這種「豪情壯志」走入教堂的。坦白講,那時也真的覺得自己很型,很Man。

太太和我結婚快十年了。今天,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回望結婚時自己那些「豪言壯語」,才真的覺得,當日自己有幾狂妄自大,說那句話的我,有幾幼嫩。結婚之後,我努力地實現著那個「會給她幸福」的諾言,其實也不過是在努力搵錢養家而已。我也自以為自己應該是個合格的丈夫,搵錢養家:checked。沒有出軌:checked。愛錫太太:checked。該做的事都做對了,若要給自己打個分,也應該OK吧?我婚後的生活,也真的過得蠻愉快的。沒多久之後,太太身體忽然出了點小毛病,足足治療了近兩年才徹底康復。那段治療的日子裡面,我不停地胡思亂想,如果太太真的走了,那我是否應付得來?這頭家,我是否可以搞得掂?結婚的時候,我大聲夾惡地講話要給人家幸福,但當靜下來認真細想時,卻很懷疑,到底是我在給予太太幸福,還是掉轉頭她在給予我幸福?若果不是太太每天讓我回到家中都能開開心心地笑,讓我們處於一個快樂的互動之中,我還是否會算是個稱職的丈夫?這些當然都不能量化地去計算,但實情是,如果女人沒有好好配合和付出,讓大家能夠繼續處於在那個快樂的循環當中,男人單靠自己一己之力,何得何能去「給人家幸福」?那句「給人幸福是天職」的話,實在是太狂妄了。男人在一段關係當中的「威力」,倒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我們都只是在努力地做好自己,往後的一切,其實都是彼此互動的結果,沒有甚麼所謂誰給誰幸福,誰在負誰的責任。

二十年,對關係的體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由最初在不斷追求公平和對錯,後來演變成努力承擔責任;到現在,反而學會了謙卑一些去體會夫妻之間的關係;我們處於一個怎樣的循環當中,決定了我們幸福與否。未來的日子,我估,體會還會繼續改變的。

*****

後記

早幾天寫有關笑容的文章,有些朋友很喜歡,也有些朋友很反感。

我其實是有點失望的。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有人不喜歡自己所寫的,其實問題不大。最惱人的,是有些朋友會從同一段文字,領會了一些跟你想表達的,完全相反的東西。你總會懷疑,是否自己的表達能力出了問題。

我當然明白,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也是會懂得傻笑的。然而夫妻之間,所謂笑容,背後其實是一種心境的狀態,也是與另一半相處和生活的態度。

有些朋友讀了那段文字,覺得很討厭。有人問:「為何女人只是沒有笑,男人就要出軌?」

Come on,一段關係出問題,不會只有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的。女人唔笑,也不可能是男人給自己出軌的籍口。但我想講,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當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時都會執著於誰做得對,誰做得錯。這樣說很老土,但關係從來都沒有對與錯,只有維持得到,與及維持唔到。像我說的那些既美麗又賢淑的女孩子,她們不見得有錯,也實在做了許多對的事情,但婚姻還是破裂了。

這些故事,你的結論也許是,男人都很賤,很錯。我呢,則覺得計較誰對誰錯,又或者誰先付出,其實通通都沒有意義。兩個人如果不斷將焦點放在責任誰屬、誰對誰錯之上,只會不斷在同一個negative loop裡打轉,走不出來。

幸福關係,是一個快樂的循環。而我相信,笑容,是這個循環的起點。

僅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